时间:2023-08-06 09:02: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脉诊的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获取临床信息的基本技能,如何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辨识病种、判断证候的基本思维能力。
中医诊断学的临床实践训练,就是在理论课程讲授的基础上,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而进行的一种以模拟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既是对四诊基本技能把握程度的有效考查,也是对辨证思维能力综合性的强化训练。因此我教研室于2010年开始面向针推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实训课的课时,由原来的4学时增加到18学时。
1 改革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两大块:采集临床资料的四诊,也就是望、闻、问、切;还有就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概念、症状表现,学生机械的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上去。那么这次改革中,我们在理论课讲授之后增加了实训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1.1 问诊
望、闻、问、切四诊中问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问诊方法和技巧的实践练习,有利于培养其问诊的技能,使学生学会围绕主诉进行问诊,并尽可能避免在以后临床实习过程中出现束手无策、问诊内容不全等问题。问诊实验教学主要包括现病史的采集训练和归纳主诉能力训练。在问诊这个章节结束后,增加了两个学时的模拟训练。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个人,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好病例,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来模拟临床问诊,之后由学生和老师分别点评,说出他们做得好和不足的地方。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既锻炼了他们的问诊技巧,也增强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2 望诊
望诊讲究的是直观教学,我们给学生反复观看大量典型病人的图片,以及各种病理性舌象图片,重点讲解,使学生迅速获得了大量的直观的经验。比如什么是点刺舌,草莓舌,用语言很难形容准确,但是看完图片,学生马上就能辨认出来,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1.3 脉诊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也是最为深奥的一门技法和学问。所谓“脉理精微,难以言传”。脉诊的教学仍然处于“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状况。目前脉诊实验室有脉象训练仪30台,可让学生体会26种脉象。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使用脉象训练仪练习,学生可在脉象模拟手上反复练习,认真体会脉象训练仪模拟的26种常见病脉脉象的指感特征,最后概括描述脉象的主要特征并判断其脉名,把诊脉方法训练的每一步骤进行记录、整理,完成实验报告。
1.4 病例讨论
四诊之后就是辨证的部分,这个部分我们主要是采用案例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一个病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代表分析回答主诉及辩证分析,教师给以指导。这种方法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中医临症思维的能力。
1.5临床见习
最后就是模拟临床见习,学生初到医院见习,最主要的工作是给患者量血压,书写大病例等一些简单的工作。我们会在最后一节实训课上,教学生如何使用血压计,如何书写大病例,这样学生就能在实习的时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医生的角色。
2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初次改革,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生很喜欢这种实训的方式,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成绩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实训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问诊是教材的第二章,问诊后就要求学生进行模拟练习,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完全学过其他三诊和辨证的内容,对中医的病、证、症理解并不全面,要求他们模拟一个完全的病,并要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问诊,有些强人所难。学生对病例的准备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分,表演成分很重。
2.2 实训的仪器、图片不足
学生多,仪器少,我们现在采用的轮流使用的方式上课,这样就致使有的学生能用到,有些同学就用不到,或者使用时间过短,无法仔细观察,认真体会,有的学生走马观花的看看,草草了事。比如脉诊仪,一个学生仔细体会,至少需要1学时的时间,但学生们轮流使用,一个学生最多能使用半个学时。
2.3 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病例,并且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理论知识过硬,各学科的知识广泛涉猎。
3 改进方法
3.1 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将问诊实训安排在讲完辨证论治之后进行。这时候学生能对病症有个全面的理解,问诊进行得更有的放矢。由教师扮演病人,学生模拟医生进行问诊。这样教师就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要与学生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使病人病情客观化,不会使学生越问越糊涂。然后对学生的问诊进行点评,构建学生临症问诊思维模式。
3.2 扩大实训室规模
增加实训课课时,增添脉诊训练仪、望诊图片等设备,以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
3.3 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诊实训带教老师的素质对能否完成实训教学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努力提高实训课技能操作水平,规范实训过程,注重积累实训教学经验,有利于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难经》云:“切脉而知之谓之巧”,道出切脉是一种技能、本领,要勤于实践,方可熟能生巧。因此,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践行脉学理论,体悟脉学文化。为此,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诊脉思维和操作技能,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使学生真正掌握切脉的技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1]。
1脉诊多元化实训
1.1集中示教
30名学生在脉诊实训室集合,带教老师将脉诊操作的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回顾并演示。1.1.1理论讲解再现着重回顾切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切脉者与受诊者的坐位,受诊者的姿势及脉枕垫的放置),如何正确确定三关,如何布指、运指,切脉时间的把控及脉象要素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正确的是获取准确脉象的前提,规范的操作才能体会到客观真实的脉象信息。1.1.2教师切脉演示脉诊理论回顾后,教师进行切脉演示。首先,随机让一名学生模拟受诊者进行姿势(平臂、直腕、仰掌、前臂与心同一水平)演示,教师给予适当的纠错指导并演示操作脉诊垫的正确手持姿势及放置位置,提醒学生脉诊垫不是切脉的道具,放置的位置会对脉位的深浅产生影响,过于靠前脉位会变深,过于靠后脉位会变浅,从而导致脉象结论失真。其次,在学生的配合下,指导教师现场演示切脉的操作过程:师生模拟医患侧向坐,切脉者中指找到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前后、左右推移寻找,确定脉象位置定关,依次定寸和尺。三指指端平齐,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强调为了获取指感清晰的脉象,要用指目切脉,因为指目部位触觉较灵敏,与脉体接触面积小,推移灵活,便于指力调节,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不准确。同时布指要注意与患者手臂长短进行疏密的调整等。由于指力比较抽象,在指导学生切脉体验的环节给予指导讲解。总按、单诊的演示操作中,提醒学生不要将其他手指翘起,避免出现兰花指。通过指导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通过视觉刺激更直观地学习切脉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认识。
1.2分组体验
通过脉诊知识的回顾和切脉操作方法的演示,学生对如何切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以致用,趁热打铁,让学生亲自体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脉诊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先将30名学生分成2大组,真实脉象体验组和仪器模拟体验组。学生随机6人组成1小组,共5个小组。大组间角色在课程中间时段进行交换体验,即真实脉象体验组变成仪器模拟体验组,反之亦然。1.2.1真实脉象体验组(1)指导学生切脉。小组内学生2人互相切脉,教师给予手把手的指导、纠错,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准确地确定寸、关、尺三关的位置及正确布指。由于指力比较抽象,举、按、寻力度如何把握,如何调节指力及推移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让指导教师当模特,学生在老师手臂上操作,或者指导教师在学生的手臂上直接操作,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完成知识的内化与重构,从而真正学会如何切脉。(2)同学间交互切脉。学会切脉的方法只是第一步,切脉的最终目的是辨识常脉与病脉,通过病脉的识别给临床辨证提供重要依据。常脉是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具有“胃、神、根”的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某种脉象。由于学生大多为“常人”,通过小组内同学间的相互切脉,训练一息4~5至的技能;并认真体会脉有胃气、有神气、有根的指下感觉,让学生认识到正常人的脉象也有差别,而不是完全相同的,从而对正常脉象有更加客观、全面、深刻的理解,正所谓“知常达变”。(3)障眼双盲切脉。脉诊的基本环节是诊脉的方法、脉象的辨认、脉象的确定、脉象的临床意义分析,其中脉象的辨认是各个环节的关键[1]。脉象的辨识主要靠指下的感觉,故而很多中医后学都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惑,但是,脉象也有其客观性,脉象要素就从8个方面比较客观的描述了脉象的特点,提供了解开困惑的金钥匙。学生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训练基本掌握了正确切脉的方法,障眼双盲切脉环节的训练,旨在帮助学生静气凝神,专注指下,辨识不同的脉象。过程如下:小组内每名学生用眼罩将双眼遮住,依次给其他5名学生切脉,从脉象8要素认真体察脉象,做好记录,并记住每个同学的脉象特征。障眼双盲切脉法的优点在于更贴近临床,也更加符合中医的思维。学生通过训练,能做到从脉象8要素辨识脉象,体察不同个体的异同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惑。1.2.2仪器模拟体验组脉诊实训除了真实脉象的体验外,还引进了仪器设备,脉象仪器的使用,是脉诊客观化研究成果反哺教学的最好体现。指导教师先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而后让学生体验。(1)脉象训练仪体验。脉象训练仪模拟人体的常脉和病脉,让学生在接触临床前对常见病脉有了切身的体验,对病理脉象的指感及特征有了更直接的经验积累,是与理论知识的互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同时,指导教师要提醒学生,脉象训练仪所模拟的脉象与人体的脉象有一定的差别,要辨证地对待,随时与指导教师沟通。(2)脉象采集仪体验。脉象采集仪相对于脉象训练仪更加客观、准确,能真实地依据脉象8要素描记出每个受诊学生的脉象,并辅以脉图和结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个体脉象的差异及左右两手脉象亦可不同,从而领悟到脉象的玄妙和中医的博大精深。
2脉诊多元化考核
脉诊实训环节结束后,为了客观地考察、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及对脉诊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脉诊2站式考核。
2.1脉诊实训抽签考核
第1站考核为脉诊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演示。操作如下:学生随机抽取考核题签,按照题签的题目要求作答或操作演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给予赋分。此种考核方式涵盖的知识点较全面,从总体上考察学生脉诊学习的情况。
2.2障眼双盲切脉考核
以小组为单位,被考核学生用眼罩遮住双眼,指导教师随机从小组内的其他5名学生中选出1名学生,要求被考学生通过脉象辨识,说出该名学生的名字,如果辨认正确,则要求其说明是根据该同学的哪些脉象特征进行辨识的;如果判断错误,则让其再次辨识错误的2名同学的脉象,并指出他们脉象的不同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给予赋分。此种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学生辨脉识脉的能力。
3教学效果与反馈
脉诊实训与考核多元化的探索,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学生的满意度可达90%以上。同时,有学生希望能增加脉诊实训的时间,亦有学生反映对病脉的体会有些不够,学生的建议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进行调整。
4结语
脉诊多元化实训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抽象深奥的脉象变得具体形象;同时多元化考核方式更拉近了教学与临床的距离,让所学的知识富有生命力[2]。当然,脉诊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日积月累,在实践中不断历练、积累经验的过程。初学者没有机会到临床体会各种脉象,无法获得对脉象指感、特征的直观认识。通过脉诊多元化的实训与考核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中医常见脉象得到强化训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脉诊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难度大、时间长的问题[3,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雪娟,闵莉,甘慧娟,等.中医脉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43-145.
1引言
中医诊断学中涉及的实验课程非常多,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验氛围不浓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开展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传统中医诊断的认知,深化学生对辨证辨病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四诊”操作技能、提升临床辨证思维均有极大帮助。
2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2.1中医色诊
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实验当中相关指标的测量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比如,使用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有效测量时间指标、波幅指标、比值指标等,对光电血流容积指标的测量有助于全面了解对心血管的血液状态、功能等,作为面部常色形成的生理基础指标,“面色-血流容积”的变化机制可通过面部光电血流容积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中医望色相关知识,为中医色诊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2舌苔望诊
用摄像头拍摄舌苔标本片,获取标本片微观图像,用计算机检测微观图像中的相关指标,这是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测及舌苔微观望诊的整个数字化实验过程[1]。通过这种方式可更全面地获取细胞分布、印片背景、上皮细胞分数计数等相关信息,更深入地研究舌苔形成过程及病理舌苔脱落细胞变化的过程。
2.3中医目诊
采用球结膜微循环分析软件可以全面检测球结膜微血管,获取微血管的流态、形态以及袢周等指标,进一步检测缺血区、清晰度以及网络结构、血流颜色、血流速度等重要病理指标,同时还能检测出有无渗出、出血、水肿等症状。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过程、特点等,明确这些变化与中医病证变化之间的关系。2.4中医脉诊采用脉图分析软件可以对脉图时间指标、波幅指标及面积指标等进行检测分析,还能依据不同检测信息绘制P-H1趋势曲线图形,更进一步地分析脉位、脉次、脉形等指标,了解脉图特征与心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
3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操作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深化学生中医辨证的诊疗思路,使学生牢固掌握临床辨证的诊疗方法。学生输入病情后,能够将自己的辨证结果与计算机得出的辨证结果进行比对,从而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3.1编写实验教材
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学校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将有关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教材运用到教学当中,比如《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等,这些教材讲解了很多在中医“四诊”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成果等。要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引入和运用,为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
3.2建设数字化实验室
中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优化教育手段。而中医基础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技能的掌握效果,关系到学生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医师。因此,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要不断革新教学手段,推进教育创新。某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缩减行政事务性开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建设中医诊断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在短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配备了IBM总服务器与教师机各一台,还配备了25台供学生使用的液晶电脑、视频采集卡、数码摄像机、投影仪等常用设备。在星形拓扑组网后,相关软件可进行屏幕广播、监视、日志、双向对讲等,整个数字化实验室功能齐全,真正实现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全程数字化。
3.3研制实验仪器
为确保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相关实验仪器需要配备齐全。比如,某院校研制了包含面诊光电传感器、光电信号放大器、采集系统等在内的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通过对仪器的科学调试、匹配等,使学生在实验课中观察不同面色血流容积图,并且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相关指标的测量[2]。实践显示,在不同的实验课程中,该仪器运行未见异常,有着较为稳定的波形,计算测量精确度高,可以反映出最为真实、具体的局部血流容积情况。
3.4制作辨证软件和数字化课件
为进一步深化中医学生的诊疗思维,提升临床辨证技能,营造更直观的临床环境,培养及训练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制作辨证软件非常有必要。比如,某院校研制了“文锋Ⅲ中医诊疗操作软件”,该软件运用了“数字模拟+‘人机对话’”技术,在诊疗技术相关实训中,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该软件可以对各科多种疾病开展全面辅助诊疗,真正实现了病、证、方、药的结合,使治疗方案更为规范、科学。约有10000种病证、500种疾病病种及160个常见症被编制在软件系统中,并提供了10余种治疗方案。依据具体实验内容与实验相关要求,收集了大量的临床图片和视频材料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同时可以将这些材料制作成课件,进一步丰富实验课程,比如中医色诊与光电血流容积图检测课件、中医脉诊与脉图检测分析课件等。
3.5搭建“数字化模拟诊室”
开展“数字化模拟诊室”训练。在实验教学中制作数字化教学病例,制作过程运用了现代化“四诊”资料采集系统采集“四诊”资料,并对不同疾病进行分类,最终生成了数字化的电子病历[3]。具体教学方法为:在正式教学前,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每组派代表抽取电子病历,然后分角色扮演。扮演患者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病症的了解,与临床实际更为贴近,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角色扮演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口语化描述或者医学术语运用不准确的地方,使学生再次表述同一个问题时更为专业、准确。正式开始教学后,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数字化模拟诊断训练。组内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其他两名学生对其进行问诊,实验中提供清晰、真实的图片以供望诊使用。学生要完成脉诊的整个操作流程,最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脉象结果。在所有小组均完成诊断以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对诊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总结和纠正。在“数字化模拟诊室”实训中,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诊断场景,使学生接触更多真实的临床病例,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训练其思辨能力。
3.6网络化数字资源
可以研制和使用网络化学习考试训练系统,并将系统有效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网络学习及考试中,充分借助数字资源提高学习与考试的实效。同时,搭建中医诊断学数据信息库,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检索与查询平台。还可以制作使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网站和中医诊断实验方法教学网站等,网站囊括了多种与中医诊断实验相关的内容,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4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中医院校通过长期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创了大量关于“四诊”、临床辨证的数字化实验课程,数字化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室也即将创建,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在实践中运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成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4.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数字化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某校对五年制、七年制本科不同专业的60多个班级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对中医诊法的掌握更为牢固,对辨证、辨病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改善,实验技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实践还显示,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学生的临床观念,最终取得了比传统实验教学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
4.2开展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增强了教学影响力
实训教学是面对非真实患者的情况下,在中医诊断实训室里通过各种手段,模拟望、闻、问、切等诊查手段及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最后形成诊断的模拟训练。包括从中医“诊”到“断”的整个完整过程。
1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1.1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病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1.2实训教学模式的步骤实训教学操作有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步骤。教师要事先布置内容,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全程进行参与。学生要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摸索,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及时总结分析,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加以改进。如在问诊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背诵张景岳“十问歌”,熟记问诊内容和问诊顺序,按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顺序询问,使学生问诊时内容不至于遗漏。其次,要求学生问诊时突出中医的辨证观,边问边辨,边辨边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1.3实训教学模式的角色分配在实训课上,通常由教师事先选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时教师也是实训教学监控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担任医生。过程要分组进行,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每10人一组,每组又分两个小组,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就诊者,其他4人为陪诊者共同做出就诊内容的设计;扮演医生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出诊的主治医生,而其他人参与其诊断的全过程。病人就诊后,给医生20min时间询问病情、讨论并写好病历内容。最后双方将各自内容做一比较、讨论,老师给予适当点评。在模拟情景过程中要接近于临床真实,比如,扮演患者时,在回答学生的问诊尽量使用真实患者的语言,并尽量展现临床上可能见到的不同类型的患者。
2实训教学模式的启示
2.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只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的运用了。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复杂的临床实训环境中,不仅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还可以对各部分所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具体应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讨论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修改或重建。
2.2变理论传授为临床实践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锻炼思维、提高技能,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较之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贴近临床。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临床见习中一味的让学生看。如在脉诊模拟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脉诊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问诊、全身望诊等所学知识对脉象可能反映的问题进行逐一地确认和排除,进而确立诊断意向。因此,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能够弥补单纯理论教学和见习的不足,更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的要求。
2.3规范学生技能操作能够避免部分临床医师在中医带教方面的不规范。通过教师的规范教学和不断的实训强化,保证学生正确掌握中医临床技能与操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对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证、判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医脉象其概念本身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较模糊,对一些脉的脉象表现又存在争议,缺乏客观判定标准,影响了临床诊脉的准确性,诊脉时分歧较多,常因医生诊断不同,同一病人的脉象诊断也有不同。这不但成为某些人指责中医脉诊不科学的口实,而且使一部分中医认为脉诊无用,对脉诊失去信心。因此,脉象规范化、标准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众多医家对于某些脉的脉率说法不一,脉率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值得注意。
28 脉中,脉率出现异常的有迟脉、缓脉、数脉、疾脉等。对数脉脉象的描述,最早见于《脉经》,曰:“去来促急”,又有夹行小注曰“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这个六七至道出了数脉的特点,尔后历代脉学书多是以一息六至作为规范的,如《濒湖脉学》曰:“数脉息间常六至。”但数脉的脉率在一息六至的基础上亦应有一定的变动范围,有不少医家注意到了这一点。如《难经集注》曰:“去来急促,一息过五至,名数也。”《脉如》曰:“数者脉息辐辏,六至以上。”后来疾脉从数脉中分出,一息七八至为疾脉,数脉的脉象应该很清楚了,古人的这些认识已经为数脉脉率的规范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可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对此仍是说法不一。如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一息五至以上不满七至为数脉,脉搏 90 ~ 130 次/min[1],而国家统编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和 21 世纪课程教材《中医诊断学》则言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脉搏90次/min以上[2,3],此外,还有人认为数脉的脉率在96 ~ 120次/min之间[4],这就让人感到莫衷一是了。仔细分析,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的说法不确切,因为一息七八至为疾脉这已得到公认,就连这两本教材本身也是这样写的[2,3],而一息七八至也属于一息五至以上,那么它到底该算是哪个脉呢?这就把数脉与疾脉的脉象搞混了。因此,综合古今文献和临床实际情况,数脉为一息五至以上不满七至的说法应该是准确的。
对疾脉的脉率,古今看法较为一致,均认为是一息七八至。《诊家枢要》曰:“疾,盛也,快于数而疾。呼吸之间,脉七至八至”。《诊家正眼》曰:“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搏疾”。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一息七八至为疾脉,脉搏140 ~ 160 次/min[1],而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诊断学》则言一息七八至为疾脉,脉搏 140 次/min以上[2]。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一息超过八至的脉尽管在临床上出现得很少,可并不是绝对没有,如《难经》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察病指南》亦云:“一呼一吸脉六至者曰数,为始得病,七至者曰极,八至者曰脱,九至者曰死,十至者曰墓,沉细者困在夜,浮大者困在昼,十一十二至者曰死,沉细夜死,浮大昼死,此为阳病之至脉也,故曰阳病脉数。”而这样的脉并没有相应的脉名,由于其临床意义与疾脉一样,可以将其归入疾脉,因此我们认为,疾脉的脉率定为一息七至以上、脉搏140次/min以上可能更为合适。
结脉的脉率,也有须加以规范之处。记载结脉脉象最早的书籍是《难经》。《难经·八十一难》曰:“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至于结脉的脉率,文中没有提到。直到东汉,张仲景认为结脉的歇止是缓中一止,《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脉经》亦云:“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三指禅》云:“结脉迟中止,阳微一片寒。”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和21 世纪课程教材《中医诊断学》皆认为结脉的脉象是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1,2]。可见结脉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的脉象得到公认。但结脉脉来缓慢到底是指一息四至的“缓”还是指一息不足四至的“迟”,它的脉率到底是 60 ~ 70 次/min,还是70次/min以下或者是60次/min以下,却说法不一。《活人书》《濒湖脉学》《诊家正眼》《医学心悟》《医宗金鉴》《脉法统宗》等都说结脉是缓而时一止,《诊宗三昧》《脉理求真》《诊脉三十二辨》《脉如》等书则认为结脉是迟缓而时一止,《脉语》《通雅·脉考》《三指禅》《医学实在易》《中国医学大辞典》等书则认为是迟而时一止。这些不同的表述容易让人困惑,因此也有必要对此作出规范。笔者认为,结脉的缓慢应理解成慢于正常脉象,脉来一息四至或一息不足四至,即70次/min以下,时有中止,止无定数,即为结脉。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在一般认为,正常脉象一息四到五至,脉搏72~80次/min ;一息超过五至以上为数脉或急脉,脉搏90次/min以上。那么,如果脉搏为81~90次/min,脉率是否正常,这算是什么脉象呢?对此未有明确说法。因此也有必要由专家研讨对此作出规范。
某些常见脉脉率不规范的问题,不仅不利于脉诊的教学和临床应用,它还影响到脉诊的科学研究。因此,应尽快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对古代医学文献全面整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脉诊研究成果,提出各脉规范的脉率标准,以促进脉诊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庄泽澄,吴承玉,等.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5.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中医舌诊是“望、闻、问、切”中“望”的精髓,所以舌诊的学习对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学习内容。目前国内有一些中医诊断的课件,其中包含中医舌诊的内容,也有一些中医舌诊图谱,但是没有专门独立的中医舌诊系统软件。在更多的中医院校里,在中医诊断课件中的中医舌诊一般来说内容比较简单,多为一些网上可收集到的典型的舌诊图谱,比较概念化和模式化,对学生的中医舌诊技能提高作用不大,而且多为舌象图谱的展示,不具备中医舌诊技能考核的功能。而当个人生病后,想通过现有的网上的舌诊图谱进行个人诊断更是难上加难。网上的图谱大多是比较典型的图谱,由于个体的差异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图谱,即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图谱,却发现给出的诊断结论却是不尽相同。中医舌诊图谱的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可以对原始的舌图像、相应的舌象诊断资料及各种诊断结果,进行方便、高效的管理,准确清晰的再现舌图像的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为自我诊断提供依据,因此它不但可以促进中医舌诊的教学,也适用于个人的保健。
1 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系统软件研究的意义
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系统是通过收集中医舌诊图谱,并按中医舌象诊断证治规律所研发的数据库系统软件,该数据库系统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使得中医的诊断不再局限于情景诊断,能够实现超越于时间和地点的诊断,促进了中医舌诊的发展,填补了国内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的空白,对中医的现代化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舌诊图谱的数据库系统可用于中医舌诊自学及中医舌诊实训课程。目前国内各中医院校中医技能实训室有用于中医辩证学习的文锋-Ⅲ中医辩证系统,有用于中医脉诊学习的脉诊仪,没有用于中医舌诊学习的相关软件,因此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内中医院校中医舌诊实训课教学的空白。
中医舌诊图谱的数据库系统研究与制作,既可广泛用于中医诊断课程舌诊实训教学,同时可用于自学和考核,更可以应用在个人的自我诊断上。软件研制成熟后可广泛用于各中医院校中医技能实训课程及各级医院的中医技能培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 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系统软件的特点.
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系统研究与制作,是将传统的中医舌诊诊断,运用现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教学和个人诊断上。首先舌诊图谱具有直观易记等特点,因此建立舌诊图谱对中医舌诊实训教学能起到辅助作用。同时按中医舌象诊断证治规律建立的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既是一个科学的数据库系统,也是一个智能化软件系统。
(1)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系统软件是建立在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的基础上拟制作成智能化软件系统,是以大量典型的临床病例为分析基础,因而具有直观易懂易记等特点。
(2)国内中医院校中,中医技能实训室目前没有专门用于中医舌诊实训课教学的软件,所以该软件研究将极大促进未来的教学工作。
(3)满足了普通人群对自身养生保健的需要。即通过对自己的舌象进行辨别和简单的自我健康状况的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开展养生保健。
(4)中医舌诊图谱的数据库系统研究可广泛用于中医诊断课程舌诊实训教学,同时可用于自学和考核。中医舌诊技能实训系统软件研制成熟后,可广泛用于各中医院校中医技能实训课程,及各级医院的中医技能培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3 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系统软件的研究内容.
3.1 中医舌象图谱的采集和收集
舌象图谱的采集是受限于采集条件的,主要涉及采集环境、光源条件,以及图像采集设备。因此采集图像后,通常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主要包括色彩的校正、舌体的分割、舌图像的特征提取等。所以为了更好的建立数据库,也进行了收集,因此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系统收集了大量的典型的中医病态舌象图谱,针对不同舌色(例如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绛舌、紫舌和青舌)进行分类、舌质的不同、舌苔的薄厚类型进行大部分收集。因此图谱收集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图谱收集时典型图谱是在医院收集的,还有一部分是在网上收集的,同时也采用了一部分的舌诊图谱书上的图谱,收集的图谱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典型性。
3.2 中医舌象图谱的整理
在收集了大量的舌诊图谱后,还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编辑和整理。例如可根据不同的舌色、舌质、舌苔将收集来的图谱合理的分类,方便数据库的建立时图谱的录入。同时不同的图谱所表现的不同病症,运用大量的医学知识进行详尽的说明和注解。
3.3 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系统软件的制作
中医舌诊图谱的数据库系统软件是以网页的形式来组织内容的,具有浏览信息便利性、信息的多媒体呈现性、系统与用户的互动性。系统具备三个主要功能,分别为舌诊学习(舌诊基础、舌诊古籍研究、舌诊现代研究、舌诊临床医案)、舌象图库和舌诊测试。根据不同的功能采用不同的数据组织形式,同时也采用不同的数据链接。因此制作出来的数据库系统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4 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系统软件的研究方法.
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系统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建立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以及制作具有舌象学习、舌象分析、舌诊考核、个人诊断等功能舌诊系统软件。研究方法如下:
5 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系统软件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舌诊图谱种类不全或不典型。除目前两个中医网站做为舌诊图谱来源外,在重点通过课题组成员在附属医院临床对患者进行实际拍摄。在拍摄过程中,并不能立刻辨别出具体的类型,所以在后续的筛选中,发现所拍摄的类型不是很典型。而且受实际拍摄条件的影响舌诊图象出现色差、明暗度变化等,解决方法主要是对图像进行标准化处理。
(2)中医舌诊图谱数据库的建立极大的推动了中医舌诊现代化的进程,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例如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应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尤其是应该在专家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图谱诊断。但是在课题进行过程中,对专家经验的总结和对中医诊断信息的阐述还有不足。
随着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如何改革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使现代医学与之无缝衔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力求培养出传承创新的专业人才是不断探索的话题。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结合现代医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现代中医“望、闻、问、切、查”五诊;再结合上古圣人“治未病”、“养生”和现代预防医学的思想,形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已未”十纲的诊治[1],以四诊八纲为辨证基础,洋为中用,丰富了中医辨病辨证体系,拓宽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思维模式。而心衰病是中医内科学新提出和规范的疾病,四诊八纲在心衰病的教学中难以概括全面,特别在病名上,容易与中医内科学上的喘证、水肿病等相混淆,导致病位不明确,治疗效果欠佳,将理化仪器检查与辨已病未病融入,更能体现现代中医辨病辨证的完整性与严谨性。
1“五诊”与“十纲”的提出顺应医学发展的趋势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诊断明确与否摆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单靠望闻问切四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疾病诊断的要求,容易造成医疗的疏漏,在辨病明确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即“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2]才是现代中医的特色,例如恶性肿瘤辨病不明确,如何辨证也是徒劳。如何以传统四诊为支撑点,拓展中医诊断的新方法,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望、闻、问、切、查”五诊,即运用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来发扬中医,把西医学的体格检查与理化影像作为中医四诊辨病的延伸,如听诊器协助诊断咳嗽病,心电图协助诊断心悸病。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提出150年前的中医诊断依据,只能依靠望、闻、问、切捕捉得来。现在有了条件,应该再加上一个检查的查诊,发展为五诊[3]。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绳,是临床上广泛运用的基本辨证方法。而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探索,提倡阴阳为总纲,包含万事万物互相对立的两面,统帅寒热、表里、虚实六目,纲统领目而不是并列关系,“寒热、表里、虚实、标本、体用”为十纲[4];夏克平学者以道家经典《老子》有无辨证观和《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为理论基础,认为八纲仅适用于有症状体征的已病,而健康、亚健康、潜病、前病、传变则属于未病之无证,辨证应先辨“有无”,“有无”为十纲辨证的纲领[5];邓铁涛教授根据上工治未病的思想,结合中医养生与现代预防医学,提出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地位不可动摇,在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的基础上辨别已病与未病,极大地促进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与临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五诊十纲”为心衰病教学中提供创新思维与方法
2.1规范病名明确诊断心衰病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古籍虽有心衰病的相关论述,但鲜有提及心衰病病名。《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大部分医家通过四诊合参以“心水、心悸、喘证、支饮、水肿”等病名来描述心衰病。直至西晋王叔和《脉经》“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首次提出心衰病。而心悸、喘证、水肿等只是心衰病的一种主症,并不能系统概括心衰病,如心衰病是心系疾病的最终转归,而心悸病是心脏体用受损的表现;喘证以肺系疾病为主,水肿病关键在肾脏,关系其余四脏,气喘、水肿是心衰病的主症之一,不能混为一谈。在无法明确诊断情况下,五诊中的查诊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B型脑利钠肽、N-末端原脑利钠肽或者超声心电图协助四诊合参,便能排除鉴别诊断,准确辨病从而规范病名。2.2拓宽病因便于理解心衰病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年老久病,禀赋异常有关。如何理解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引起严重的心衰病,用中医理论阐释比较抽象,难以被学生接受,五诊十纲的引入使得病因浅显易懂。在未病方面,通过查诊发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风湿热或者病毒引起的重症急性心肌炎,与外感风湿热、疫毒之邪侵袭而发病相符;饮食不节制易患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长期不控制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吸烟、酗酒容易导致酒精性心肌病,与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痰热内蕴,痹阻心脉吻合;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等几率也随之上升,契合年老久病,心肾亏虚,发为心衰;为求证禀赋异常的病因,可以运用基因检测手段筛选罹患某种心脏疾病的概率,如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在已病方面,精神神经因素如过度紧张焦虑,与过度体力活动容易引发血流动力学变化,妊娠分娩加重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衰,与中医学的情志失调,劳逸过度不谋而合。2.3辨别已未防病传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则求之,无则求之。虚则责之,实则责之。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所言“有”为已病,指有一定症状体征的显形病证;“无”为未病,指无症状体征的隐性病患。“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明确临床辨证要辨别已未[6]。心衰病已病辨证上病位以心为本,五脏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气虚为主,兼夹阴虚、阳虚,标实有痰浊、血瘀、水饮;病情发展分为急性慢性。邓铁涛教授强调心衰病病机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治疗上主张“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与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茯苓、三七)[7]。而未病辨证上包括两方面:一为对未病之个体的早期预防养生:对于先天禀赋异常的未病个体,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手段进行筛查,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家族遗传病,同时进行良好生活方式如积极运动、健康饮食、控制烟酒、限盐与脂肪等的干预;对于亚健康的未病个体,可以通过气候、环境、饮食、运动、人体体质等方面进行调摄,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二为指导无症状体征之病体的用药调摄。心衰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和其他脏腑疾病的危重阶段,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等,通过五诊中的“查”诊,如心电图、冠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血压计等辅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向心衰病进展,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心衰病早期治疗方面,陈可冀院士认为,气虚血瘀型病人多见于心衰早期,病位主要在心肺,方宜用加味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丹参、川芎、赤芍等)[8]。四诊八纲是中医辨病辨证的基础,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在望闻问切中加入查诊,在八纲中引入已未,绝不是中医西化,而是在继承发扬传统中医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医学为中医学服务,互辅互补,相得益彰,促进中西医医学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吴伟,王创畅.“五诊十纲”中医临床新思维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6):455-457.
[2]吴伟,卿立金.“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0,51(12):1061-1063.
[3]干祖望.干祖望医书三种[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王东方.立十纲理论,重临床实用-老中医干祖望教授学术思想研究[J].吉林中医药杂志,2005,25(1):10-11.
[5]夏克平,王化猛.论有无辨证的确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100-1103.
[6]夏克平,夏俊东.论五诊十纲诊断体系的确立及其临床必要性[J].中医研究,2012,25(1):9-11.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是运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新型学科。不同于西医的实验室医学,中医历来重视临床实践,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往往强调“读经典,做临床”。毫无疑问,中医的优势就是在独特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所以,长期以来,中医院校比较强调后期临床教学,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临床教学阶段,但对基础阶段的实验教学相对比较忽视。从相关的中医基础学科实际教学来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往往被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或认为实验教学可有可无[1]。
但是实验教学作为现代教育中广泛运用并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能适应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借助科学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通过设立中医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1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2种教学模式比较
目前,中医学基础实验的教学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依附于不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二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专设中医基础实验课程[2],两者比较,各有所长。
1.1 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中
依附于理论教学中者,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如中医诊断学中,在脉诊理论学习之后,及时开设脉诊实验课,运用脉象模拟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会脉诊方法,并在短时间内就能强化“脉诊”指感的训练,很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的诊脉技术;又如在中药学教学中,在学习了延胡索功效主治之后,及时加入延胡索活血止痛作用的实验观察,从而强化理论教学效果;再如方剂学教学中,学习解表药之后,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麻黄及麻桂相须配伍之后的发汗作用,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因此,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中,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实验,不但巩固课堂效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不足之处是,因为知识结构有限,所以实验内容也较为局限,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也趋向于单一,实验过程也是按照实验指导所规定的方法和步骤来进行,致使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训练的地位,还是难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1.2 独立于理论教学内容外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将各项中医学基础实验从原有的理论课程中剥离,合并重组成新的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打破各学科之间界限,把整个实验课程连贯起来,从而实现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
但是囿于课时安排所限,很难保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授课内容上的完全同步,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2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因其能够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而被广泛重视,成为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新举施。首都医科大学众多中医学基础课均已独立设实验课程,但因为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尚在寻找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2.1 理论与实验教学分而不离、相辅相成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等,如果实验课程独立,那么从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是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但是从教学实际效果考虑,某些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却并不适宜脱离实验课程或实践。比如中医四诊的基本技能训练,就是理论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所以,即便是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也不能完全脱离于理论教学,这就需要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理论与实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联系。
2.2 实验课程设置虽合不并、循序渐进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之后,虽然有一部分实验内容必须依附于理论教学,但更多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的综合运用和自主创新。由于教学目的不同,可以考虑将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分为2个部分,为理论教学服务为目的的基础性实验和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设计、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尽量与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密切联系、配合;综合设计及创新性实验则应安排在相关课程结束之后,着重于体现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灵活地设计、安排实验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包括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设置实验步骤等,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可行性论证后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等。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动手、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置并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科研等实验项目,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有益补充。
3 结语
黄选玮老中医乃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的教授、主任医师,是首批国家百名名老中医之学术经验继承人,其从事教学、临床之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侍诊,深受启迪。现将吾师治疗疑难杂症经验举隅如下,以飨同道。
1阴缩
患者,张某某,65岁,农民。于2006年12月14日因阴囊、不由自主的进行剧烈抽搐4天就诊。
4+天前患者不明诱因出现阴囊、不由自主的进行剧烈抽搐无发热腹痛、腰痛尿频等不适。就诊见症:急诊性痛苦面容,沉默少言,强迫,神疲乏力,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眩细,体查及辅助检查无异常;黄老刻诊,四诊合参,辩为中医“缩阴”之寒凝经脉之征,冶以温经散寒,疏经通络止痛。针灸取穴及方法:针刺双侧太冲(斜刺向涌泉)、阳陵泉得气后让患者自我行针,保持持续的酸胀感,针刺双侧秩边使针感放射至阴囊部后拔针,余留针30分钟,用TDP灸关元30分钟,经一次治疗后抽搐次数明显减少,经一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按:缩阴常见于老年男性,多因患者正气亏虚,正不抗邪,寒气乘虚而入,寒凝阴器经脉,不通则通而致。会阴乃肝足厥阴之脉循行部位,太冲为肝经输穴,针之能疏经通络止痉斜刺取一针2穴,意在补肾;阳陵泉为胆之下合穴,合穴之筋会,针之能解痉止痛;针刺秩边使针感放射到阴囊部,即“气至病所”以通络止痛。《素问.骨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
灸关元能补益正气散寒祛邪以治本。诸穴合用切合病机、标本兼治,故能法到病除。
2呃逆
基金项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2067)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系
通讯作者:李峰 Email: lifeng95@vip.省略
随着中医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进入各中医院校学习的留学生人数逐步增长,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其在中医学的学习中有特定的难点,对此当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为依据,将留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及可行性教学手段总结如下:
1 教学手段突出形象直观
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多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是在中国工作或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中医的疗效来学习,这部分学生年龄较大、汉语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是国外高中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汉语水平明显较低,在听、说方面还存在着障碍,因此,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成为留学生教学的突出难题,而有效的解决该问题,使两部分学生都能坐得住、听得懂,是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前提和基础,其他教育工作者对此也有所认知[1,2]。实践表明,语言速度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语速较快会使语言水平低的学生听不懂,而语速较慢则让语言水平高的学生坐不住,难以认真听讲,而且还发现即使语速很慢,语言水平低者还是在很多教学点上难以理解。而采用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则效果显著,可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
1.1 采用贴近生活实践的形容与比喻 中医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中医诊断学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等都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医的这一优势,以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进行讲解,例如“盗汗”可以解释为,“盗”即强盗,强盗的特点是睡觉时出来,因此,盗汗的意思即为入睡时汗出,醒来出汗停止,患者经常说“睡醒了发现枕头、被子是湿的”,这种情况就是“盗汗”;又如“潮热”,“潮”即潮水,潮水的特点是有一定规律的涨落,所以潮热的特点也是有规律的发热,患者会这样形容“某个时候,比如说下午就开始发热或者下午的时候就热得难受”,这样解释形象易懂,实践表明对于留学生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容与比喻效果颇佳。
1.2 图片、音频、视频结合运用 虽然留学生在语言的听说上存在着一定障碍,而图片、音频、视频、flas这些形式则不受语言的限制,学生理解起来也更直观、更清晰,同时也使教学风格更为生动活泼。中医诊断各层次的教学中,将图片、视频运用于望诊、将声频运用于闻诊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在留学生教学中,还拓展性的将图片运用于脉诊教学,将flas、视频运用于辨证部分的教学,如“表证”是留学生特别难理解的一个证型,在这个证型的讲解时,做出一个表现“六、疫疠邪气从口鼻或者皮毛侵袭人体,卫气随之出表抗邪,邪正交争于表,人体出现发热、恶寒、喷嚏等系列症状”的2 min的flas,并配以讲解,留学生反响良好。
2 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是联系临床各科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有基础理论,还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4],简单枯燥的讲授是本课程教学的大忌,对于非中国文化背景、非中国哲学思想的留学生而言尤其值得注意,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分析认为,在注意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师生互动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注重前后联系,既往知识多设问 中医诊断所运用的理论是在中医基础里面已经学习过的,另外,中医诊断教学主要分为诊法和辨证两大部分,在辨证部分,各个证型所涉及到的症状都是四诊中讲授内容的归纳,而诊法部分,望诊、闻诊、问诊等各部分的内容又有交叉重复之处,在运用既往理论或知识时,要多设问,可以给留学生复习及思考的空间。
2.2 借助四诊技能平台,技能训练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望、闻、问、切基本技能是中医诊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为使留学生更好的掌握四诊技能,本校中医诊断教学建立了四诊实训室,实验室内配置了舌象模型、舌诊仪、脉诊仪、按诊仪等多项设备,留学生的教学当在讲授理论、方法之后,及时安排技能训练,以讲授的理论、方法指导四诊技能操作,同时也以技能训练促进理论、方法的掌握。
2.3 角色扮演行临床模拟实训,语言交流、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共培养 四诊是实践的技能,辨证是实践的思维,其真正的掌握既需要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训练,在借助实训室的技能平台进行四诊练习之后,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之前,本课程组安排留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生4~5人分为一组,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患者,其余三人扮演实习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四诊模拟和辨证模拟,综合全组意见后,由医生进行病案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全班同学可以提问、补充,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留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运用中医理论收集病情资料并进行辨证分析的能力显著提高。
2.4 分组跟师接触临床,以实践推动学习兴趣与知识理解 各组学生在模拟实训之后,及时安排跟师接触临床,实践表明,留学生对临床跟师兴趣更浓,跟师之后在课堂上会提出很多有针对性地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中医诊断的知识点,对很多内容的理解深度也明显提高。
3 教学内容应层次明晰、重点突出
在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留学生即进入了中医诊断学的学习,相较中医基础理论而言,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纷繁复杂,加之语言障碍,让留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部掌握的确比较困难,经调查发现,留学生提出最多的建议即是,“希望重点突出”“希望老师在一点儿上讲透彻,不要讲的内容太泛泛”,因此在给留学生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辨证内容中的“其他辨证方法”,留学生听起来难度的确很大,在中医诊断部分也不是重要的知识点,此类内容一点即可,起到引导学生下一步学习四大经典的作用即可,不必详细介绍。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形成树状知识结构图,如望诊,纵向分为“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小儿食指络脉”,横向分为“形、色、神、态”,每一部分从神、色、形、态分类进行介绍,在具体介绍时还要注意归纳,运用表格等形式,比较等方法使教学层次更为清晰明了。
4 多形式提兴趣、促学习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总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互动教学的同时,不要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名师的讲座,为学生推荐书目、教学录像等,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另外,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督促学习,如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不同形式的督促形式可以交叉运用,对最终学习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 考 文 献
[1] 崔立斌.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97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日益强烈,医学美容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医美容以其独特的理论、安全、有效的方法、副作用少的优点而备受爱美人士的青睐,而成为医学美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基于此,结合笔者所讲授的 《中医美容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仔细思考、认真琢磨,考虑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中医基础、中药、针灸、推拿、常见损美性皮肤病等,是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损美性皮肤问题的防治和损美性皮肤疾病的治疗为基本目的的专业核心课程。但中医理论以其抽象深奥,内容繁杂成为医学美容学生学习中之难题,而诸多院校在教学中存在着授课从书本到书本,枯燥难学,记忆较难,学生缺少学习动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后就算结束,难以达到实际应用和熟练掌握的要求。
为了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广泛运用于课堂,将所学与所用巧妙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此我谈谈笔者的体会和心得,抛砖引玉,希冀有助教学。
有学者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1].在 《中医美容技术》 的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理念,依据内容特点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设疑导入法、对比归纳法、图例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1 设疑引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疑引入法是指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需要,引用历史典故、谜语、以及生活常识等为本次课设疑,一般设在每堂课的开篇,旨在马上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意在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讲解中医"藏象学说"时,通过引入"黑箱子",引导学生,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如何知道里面是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提示西医是直接打开箱子,通过解剖研究脏腑,不打开箱子,通过外部的特征推测内部的情况,这就是中医研究脏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表知里""以外测内",与西医截然不同,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到底怎么去推测,从而本次课循着本线索学习,印象非常深刻。再如讲"中医四诊"之前,引入"扁鹊见蔡桓公"和"扁鹊医虢国太子病"两则故事,引出望诊、脉诊内容,从而展开论述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通过故事引入课堂内容,印象深刻,激发学习热情。在讲到损美性皮肤疾病如雀斑时,会找一位面部有雀斑问题的同学,先让同学观察她的面部皮肤,说出她的皮肤问题所在,继而引出要讲的内容,这样的例子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她的皮肤问题,同学兴趣浓厚,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图例讲解法
图示例是将较为复杂的课程内容用简洁的画图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复杂抽象的问题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由图示入手循序渐进的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较为容易,能较快接受即将讲授的内容。如在讲解心主血脉功能时,我们通过四个观察点以及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讲解,对比清楚,运用图表法一目了然,简洁易记。 (如下表1)
【1】
加以简图示之,则事半功倍。再如在比较中医脏腑 (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的生理特点时,也采用了图表法。 (如下表2)
【2】
3 归纳总结法
在中医美容技术的教学中,大量运用归纳总结法教学,即按照学习内容的类别,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罗列,因中医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编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势必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八纲辨证中的虚证时,将气虚证归纳为"气短乏力自汗出,纳呆神疲脉无力";血虚证归纳为"眩晕心悸面黄白,肢麻舌淡脉细弱"易学易记,简明扼要。如在讲中药"十八反"时,其中"诸参"是指代什么时,为学生们编了"原子弹杀人苦",分为为"元参、紫参、丹参、沙参、人参、苦参,将抽象化的理论变得活泼起来,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也较容易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案例教学法
学生普遍认为中医理论比较抽象深奥,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要考虑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出发,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则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我所说的案例教学,涵义较为广泛,包括较深刻的正规的病例,如在讲脏腑辨证时,引入案例:陈某,女,23岁,1996年4月25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稍进油腻则大便泄泻。近半月来,自觉精神疲惫,乏力,自汗,纳谷不香,脘腹胀满,大便溏泻,曾服数种西药 (药名不详),疗效不显,今要求中医治疗。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先引导学生思考,患者病位为何脏?再思考为虚证还是实证?如为虚证为何虚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一步步深入,最后辨证为脾气虚证。通过自己思考,引起学习兴趣,印象深刻。病例也可包括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不同,贴近生活实际,故笔者大量节选生活案例,形象化、生活化,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讲"肝主疏泄"的功能时,疏泄过度,导致肝气上逆,咳血、吐血、甚则死亡时,就引用了"诸葛亮三气周瑜",因为肝气上逆,周瑜吐血而死。因此,教师应该精选教学内容,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基础和较为难懂的部分,力争将中医学的精髓向学生讲深讲透。总之,案例教学使用的频率,应该取决于该学科自身的教育目标,它在课堂上使用的频率是随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
5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使抽象难懂中医理论变得生动具体[2],如在讲望诊、舌诊和中药等章节中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无论教师怎样费尽口舌反复解释,学生还是不知所云,一知半解。引入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形象、生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病人、舌诊以及常用中药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在课堂,变主观为客观,刺激学生感官,强化理解和记忆。另外,尚可运用动画形式生动地演绎整个过程,如讲解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脉象以及介绍经络的循行路线时,采取动态模式形象地描绘出脉象的特征以及经络整个的循行过程,生动而具体,理解和记忆容易得多。另外在讲到损美性皮肤病时,运用多媒体图片播放一些实际病例,如痤疮、雀斑、肥胖等疾病时,典型的临床表现一目了然,具体而生动,印象深刻。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中医美容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中医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用以指导中医美容发挥重要的作用。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形容多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和有机结合,学生接受种种不同的中医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