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2: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4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大学应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学生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提到有能力,我们就要好好分析一下,大学生应该具备何种能力。
一、学习能力
(一)什么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到知识后,就形成专业知识;学习到如何执行的方法与技巧,就形成执行能力。所以说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习能力。一般而言,学习新事物有三种方法:
1、拆解法。当面对的是既成的一套的知识系统,最好的方式是先将整套知识分拆为局部(子系统),了解个别部件(子系统)本身的意涵、整体与子系统间的关联以及部件与部件之间的关联性,通透了解后,再进一步针对个别部件往下拆解、分析更小的部件。充分掌握事物的结构与层次,即能透彻了解整个事物的内涵。
2、并整法。当面对的事物未经整理成套,或是资料取得有困难时,即须由搜集资料做起。搜集资料的过程犹如瞎子摸象,一开始资料不足时,仅能摸索到少数部件,随着资料的累积增加新的部件,搜集到六、七成后,即可尝试由已整理的资料,去推断事物可能的全貎。犹如一开始虽是摸到象鼻、象脚,但有六、七成把握后,可尝试跳脱部位的层次,推论其整体为何。在此过程中,要交互运用归纳、推论及系统思考的技巧,练习去推论整体的轮廓与内涵。
3、拆解法与并整法的混合运用。在透过并整法掌握事物1/2或2/3的样貎后,即要跳脱个别部件的思维,往上提升到全体的层次,再透过推论,以拆解法的方式重新拆解、架构其组成系统,对整体的掌握度即可提升到不同层次。
学习能力就是要求个人不仅要学习宽泛博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也正为如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的比对手更快。”学习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表现,通过不断地学习,专业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技能组合以及刺激学习能力相配合,所以不论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都不应该停止学习。因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需要胜任工作的能力和能够迅速取得新能力的方法。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而为取得新的生存技术就必须不断学习。如果停止学习,必定会落后于人,而在当今社会里,落后就会被淘汰。
二、实践能力
(一)什么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就是实际动手能力或者说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实践能力。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不论是在学生以后未来工作中还是其他方面,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然而,对于这样的要求,不仅大学生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校与社会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接下来是笔者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大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1)完善大学生的实践培养机制,树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增加实践环节培养的比重。首先,提高实践培养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大学要在努力搞好第一课堂学习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为学生提供自己喜欢的课余学术研究活动,力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可以多为学生安排实践活动。
(2)完善学生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作为学校教育,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要增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重。很多学校奖学金评定已经开始注重实践环节,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这些措施,进而使督促学生自主投身于实践。同时,也使学生改变观念,重视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3)完善学生实践奖励机制。学校的报销经费不足是阻碍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该加大奖励实践的力度。
2、全社会动员,共同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努力。国家可制定政策支持学生实践。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解决大学生质量问题、就业问题的重要方法。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学校开展实践培养,为学校提供政策和资金保证。同时,鼓励社会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社会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解决大学生实习机会少儿贡献一份力量。例如,学校和企业可以采用“实习+就业”的一条龙联合培养新模式。企业通过大学生实习可为自己选择可用之才,等就业直接将其签下。而学生通过实习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同时,如果表现好了将来可以直接在该单位就业。这种模式既为单位选拔了人才,同时又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
3、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师生合力,强化实践意识。老师服务学生,学生服务社会。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为了社会需要,学生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教师要乐于发掘并鼓励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整体上的指导。老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航者,对学生选择发展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在生活中要多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有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而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并为自己选择方向。这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愿意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有意识地学知识,并按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思维方式。根据需要,选择知识的运用方式,在实践中探索,从而既提高知识水平,有提高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就将客观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在需求,勇于实践存在于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成为了学生个体人格中的一种特质。有了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立志、学习、实践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学有特长,干有特色,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养成这种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做一个合格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三、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大学生是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新时期,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创新发展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国家,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1、要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任何一项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如何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智慧在创新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如此,创新工作才可以少走弯路,才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谁都不能否认,但是如果一味地失败而不去考虑失败的原因,则对我们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通过前人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从而成功地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2、要学会借鉴和组合。借用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自己却不努力是不行的。我们不要认为“拿了”别人的东西而觉得对不起别人,我们只是知识借用而已。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不是要我们用“拿来主义”精神去借鉴别人好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嘛,这叫做“取长补短”。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才能创新。千万不要把灵感放走,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灵感的,一旦产生就要记录下来,时间一长,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自然就出现了。
此外,针对每个人来说,要提高大学生的能力,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才会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战胜自我,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不可想象,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毫无责任心的人,会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机器,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60―02
一、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完成本职工作,首先辅导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条件
1 认真学习领会学校的文件精神,认真理解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学工处的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理解学院和学工制定的有关学生管理教育方面的政策,以宏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2 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研究学生工作,掌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坚持思想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学生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勉敬业,情操高尚,责任心和使命感强,讲团结、顾大局。
3 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作风,遇到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工作要有严格的科学性、计划性、讲究高效率;并配合院党委、团总支,做好学生非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4 我们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处处给学生做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二、我们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主要起引导和服务的作用
现在我们辅导员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已经涉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生活服务、课外活动参与等。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学业上的老师、生活中朋友,也同时考虑到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考虑怎么自立。
我觉得应该始终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在实施活动中要有专业特色和创新,比如采用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或活动激发并引导同学的主体需求,让他们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明确理想、信念、责任、奉献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学生质量的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优良的学风、班风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无形的重要因素。一个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通过长期的培养慢慢形成。每次主体班会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必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思想贯穿到整个的教育工作之中。
三、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和教育引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使学生平时言行得体,讲礼貌,讲文明,讲卫生,讲团结,重视人际关系,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现在各高校都流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具体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应对当代严峻的就业压力与形势:
1 培养大学生的适应和自律能力,做好新生的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工作,把讲授科学的大学学习方法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拓宽眼界,开阔视野。
2 社会交往沟通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我们辅导员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学院开展的形式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生活,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所带x×同学暑假参与过社区许多工作,给老人发放优惠券、帮一些老人申请老人证、办理居家养老证,组织志愿者、策划活动,只要居民有事找到居委会,她都会认真接待,除主要负责的民政福利这一块。其他工作人员有什么忙不开了,她都过去帮忙。孙晔文同学说她到社区居委会工作,需和各居民打交道,事务较多,沟通能力得到很好锻炼,现在该同学已经很顺利的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工作提高自己的交往沟通能力。
3 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大学生的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是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条件,本人认为主要要让学生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让有胆量的说,这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前提;其次要做到有话可说也就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利用学校可以利用的一切硬软件资源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是练好表达能力的基础;文字表达能力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素材之一,因此要鼓励在校生应该抓紧时间去研读有关的著作和范文,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 动手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对毕业生而言,无论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动手实际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发挥程度。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比如我们可以组织毕业生进行模拟答辩,还有我们院团委的创业大赛,以及各种技能比赛等,这些都能达到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5 创新能力。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园圃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6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建设和接班的重任,面对瞬息万变、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将来走向社会,难以及时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人,在独立学习的条件下,能够学得深、学得活、学得快、学得多,并能根据学习与工作的需要,善于将新的知识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自学能力是新世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对于以往的大学生,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作为当今的大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未来社会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通过的《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指出:“大学生应成为社会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求职者。”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了高等学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自学能力又是创造能力及其他多种能力的基础,由自学能力逻辑地向创造能力发展,正是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从幼儿园到大学,其实都是鼓励来学的人自学成才,唯有入学而取得了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事实上,创新并不神秘,成才并不艰难,具有自学能力的大学生均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龙驭球也曾说过,具有了独立求知的自学能力,就能广采博览,主动地获取、积累知识,把知识向前推进一步,向更广、更深、更精、更新的方向迈出一步,都是创新的一步。
二、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增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主动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监察、评价、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决定学生未来学习成败的关键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已逐渐由重知识传授,到重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指导的转变,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并完成由被动型学习者向策略型学习者的转变,也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提高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例如,医学本科生一年级课程压力相对轻一点,不要产生进入大学就可以无节制地玩耍的松劲情绪。应充分利用美好的学习时光,除学好所开课程,可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拓展自己的人文社科及相关知识,还可抓紧时间学习外语、计算机知识,以便尽早过级,为后面学习专业基础和临床课减轻压力,为圆满完成学业和就业、考研早作准备。
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是知行合一,即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把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联系起来,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把原理学习和实验操作统一起来,使之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中要做到知行合一,应该体现灵活贴切,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比如,医科学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加强实验、见习、实习及社会调查,在实际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和调查研究的方法;提高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些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掌握仪器设备的运用、实验反应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本领。实行知行合一,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必须建立在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三、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科学精神
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能够及时地将科研成果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习与研究的齐头并进,可促进大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前进,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可以驾驭书本知识,又能够探索未知领域的双重能手。大学生正处在精力充沛、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乐于求知;心智活动上愈来愈表现出自主性、独立性、探索性与创造性。
一些大学生,往往不满足于教科书上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课堂讲授。若能把学习与研究有机地联系起来,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的浓郁兴趣,发展探索创造精神,从而克服某些自由散漫习气。对这些大学生及早地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受到严谨科研态度的早期熏陶,接受到严密科研方法的早期训练,为以后从事专业理论或应用研究打下基础,为大学生闯进科学研究领域开辟门户。例如,美国的一些大学,提倡本科从低年级起就参加科学研究;法国实行大学生从他的大学学业开始,便从简单的形式着手研究工作;俄罗斯认为开展大学生科研工作有助于获得新知识,扩大科学眼界,提高专业兴趣,学会分析本领等。
学研结合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低年级学生应了解研究本门学科的特点与方法,并通过个案分析,明了专题调查、实验设计的程序,了解图书馆的利用。中年级的学生,应该通晓本门工具书的应用,熟悉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运用网络技术获得网上文献信息,并具备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技能与分析统计的技巧,能结合专题研究,写出研究总结、论文。高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本门学科的技术发展史和最新学术动态;具备比较研究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芳.试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新型学习能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54-156.
引言
大学教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以宣讲和辩论协会为研究平台,对学生开展培训,做好学生的学习记录工作,加强教学管理,以研究出一整套完整的培养体系,结合教学活动,从课堂内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
财经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也是作为财经类学校学生基本要求,它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就业具有积极影响;思辨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言善辩,弘扬观点,更要求财经类学生通过思辨寻求共赢,它作为财经类学子的一项核心竞争力,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这两项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1是大学生必备生活技能。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是财经类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今后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处理财务问题,应该具备改善财务状况的基本技能,掌握财富增值所需本领、态度和综合能力等。随着全球化和数字技术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理财决定越来越多,思辨能力在个人操作和团队协作都表现出较强的影响力,而仅从课堂学习财经知识是不够的,思辨是通过日常的思索形成的成系统的思维方式。采取有效的课外培养,对结合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更好做出理财决定,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理财习惯具有积极作用。
1.2有利于学生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随着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大学生理财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在预期收益增加、经济前景预测等方面可能承担更多风险。为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在具备基本的财经素养的时候,思辨能力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有效做出财经方面的决策,进行理性思考,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这对促进经济和金融稳定都具有一定作用。
1.3能提高学生智力水平。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是财经类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大学是优秀人才培养摇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提升学生智力水平,这对学生更好走向就业市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1.4能更好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今后工作来说,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内容,也是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存储信息,缺乏质疑精神,必然难以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此外,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还能提升学生智力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擅长发现问题,并应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二、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不足
尽管很多学校都认识到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但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存在不足。
2.1思想认识不重视。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忽视对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不足,课程安排不合理,师资队伍缺乏,教学管理不到位,课时安排,教材选择等各项工作没有落到实处,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教学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单一,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简单排练,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不佳,制约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
2.3忽视课外教育。大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也应在更多的学生活动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财经知识尚不足以传授完,素养的培养和思辨很少在课堂中涉猎。学生课外活动较多,但更重视的是趣味性,未将有效的能力与趣味活动相结合,造成课堂能力培养不足,课后活动效用较少。
三、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对策
为应对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更好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结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3.1明确教学目标。为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注重这方面研究,提高思想认识,从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以宣讲和辩论协会为平台,对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培训,做好实践教学和相关数据记录,构建完善培养体系。天府学院的校训是“崇文尚武、敏思践行”,利用现代财经观念,指导实用型财经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具有敢于拼搏、艰苦奋斗的作风,并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加强学习。同时还要大胆实践,敢于行动,不要失去商机,并善于思考和行动,在思考和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十分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中综合采用以下有效的方法。
3.2.1雅典式教学法。天府学院注重雅典式教学方法采用,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将来工作需要。雅典式教学法产生于2 000多年前,最早诞生于希腊,采用启发、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明辨是非,辨别真伪,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该方法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其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该教学方法倡导师生平等,重视启迪学生思维,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多变。同时也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训练,让他们主动有效掌握教学知识。教学中应该重视该方法应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相互讨论,展开辩论,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
3.2.2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只有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习财经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也只有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发挥价值,为实践所证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情境或现场观摩教学,有效开展财经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将财经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作为情境创设依据,让教学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掌握知识,提高知识应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除了采用情境教学法之外,还要应用实践教学法,带给学生以亲身体验,增进对理财活动的认识。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财经能力,天府学院鼓励学生创办学生企业,理论结合实际,并在宣讲与辩论协会的平台上建立良好的思辨能力培养体系,脱离仅是课堂培养的模式,课堂内外共同承担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职责。
3.2.3发挥宣讲与辩论协会的作用。宣讲与辩论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在辅助财经类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天府学院很重视教学中的演讲,强调语言和综合知识应用,但更侧重的是学生勇气的培养,未有成系统的宣讲与辩论的培养体系。宣讲与辩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注重批判性思维习惯形成和逻辑思维发展。故宣讲与辩论协会主要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宣讲与辩论话题选择,宣讲与辩论内容准备,宣讲与辩论技巧培训,组织校级宣讲比赛和辩论赛,每一次的活动和培训都有数据记录参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组织有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弥补课外培养中的不足,有效锻炼学生思辨能力,辅助教学活动。
3.3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更好掌握所学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对财经类教学知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财经知识的主动接受者,任课老师加强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主动提问的习惯,锻炼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增进相互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财经素养与思辨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教学中应该认识其重要意义,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财经素养与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文,邹爱婕.主题班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与对策――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主题班会教育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87-189,213
[2]桂文玲.加强财经教育,提高财经素养――PISA2012 财经素养评估结果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 2014(20), 43-47,52
一、激发学习动机
要进行长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动机水平是前提。英语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应该是内部的或是自我激发的,即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自身。我们要努力做到:
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就是对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影响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由浅及深,慢慢深入,增强学生的信心;给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树立成功的信心,是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主要途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能够最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学主管部门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和评估方法。首先要投入足够的经费,建立一个大学英语校园网和语言学习中心,以营造全英语环境。学生学什么,什么时候学,都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自由选择,以促进学习者自主。其次,教学主管部门还要改变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方式,建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
二、培养学习策略
培养学习策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十分重要。学习策略既可以是行为也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思维过程。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向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让学习者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和分类,了解网络自主学习的特点,从而掌握学习策略。下面我们结合公共英语学习的特点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进行探讨。
1.认知策略的培养
在直接策略中影响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策略的培养。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思维活动、以及所采取的思维方法。实现自主学习可以说是学生对认知策略的熟练掌握和应用。在网络环境中培养认知策略,学习者要做到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善于抓住重难点做好笔记;学习中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善于观察、分析和归纳,从而发现语言规律;善于借助语境来学习词汇,进行阅读理解;善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
2.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将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认知和意识的对象,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不断地作监控和调节的策略。它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策略而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包括确立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自己的学习等内容。要成功地教好元认知策略,教师本身必须首先研究认知与元认知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和各种元认知策略。善于运用策略并能用策略诠释学习活动和过程。其次,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策略,从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再则,一旦决定要教授元认知策略,应该告诉学生:要学什么;为什么值得学习;何时使用;如何使用。
3.情感策略的培养
要克服网络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英语的自主学习,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换句话说,自主学习必须注重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情感策略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克服焦虑、鼓励自己、控制情绪。具体做法是,要联系实际,激发网络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自信心并提高自我激励能力。
三、完善教育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能力
教育评价的方式种类繁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教师做出评价时,要适人适时适事地选择方式,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了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外,下面介绍的两种教育评价方法在日常公共英语教学中也应适时应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使用和消费基础上的经济,经济增长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与发展,知识的创新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动力的经济,而教育和学习则是其名副其实的发动机。因为无论何种知识的获取、运用和创新,都离不开人的学习。也就是说知识经济萌发的是知识社会,对于每个公民来说则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它要求人们具有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完整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以及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具备对新知识的理解力、消化力和运用能力。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谁创造出新的满足社会需要的知识产品,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优势,谁就拥有财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必须能够灵活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更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必须培育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更新把人才的适应性提到重要地位,而这种适应主要靠他们能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陈旧周期不断缩短。19世纪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速度每50年才增加一倍,到20世纪中叶,则每10年就增加一倍,现在几乎每3年就要翻一番。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据统计,现在知识量积累两年半增加一倍。这就意味着现在即使学校把知识都教给你了,两年半以后你现在的知识也已差了一半……我们的学生如果不懂得去获取新知识的话,将来是无法工作的。1998年,《学习的革命》一书风靡全球,书中声称:“世界正飞速地经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就像以前字母、印刷和蒸汽动力的发明那样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这就是“学习的革命”,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重要得多。所以,高校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获得,而不仅仅是学习内容的掌握。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予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著名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另外,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他们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他们认为许多有意义的知识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是最有用、最宝贵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学习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以运用到其他情境中去。可见,高校教师的责任首先应该是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扩大和加深知识的方法。当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时,就得到了终身学习的方法,就获得了立足于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不仅可能而且必要。“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题的教育发展报告。这份报告的突出主题是:教育世界的昨天和今天似乎过多地依赖于教育者的完整设计;教育是教育者的事,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或主宰,而被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即教育对象;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教育者体现并加固着教育全盘设计和全盘实施的责任与权威;而受教育者只有遵循其设计与实施的义务。因此,报告陈述了“网络教育”的基本格局:大学再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的机器,重要的是它要使受教育者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作用于一个人的一生,这种在大学中获得一种能力,并用这种能力自我教育一生的教育模式,就是“终生教育”。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加剧的时代,是职业变动频繁的时代,是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的时代。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生存与发展的趋势。在这样一种形势下,高校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做学生的引路人、指导者。
首先,高校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引导和推动学生不断探索,走向成功。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有利于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的研究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相比,显示出优势。可见,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去探究知识,推动学生更多、更深入地获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得快、学得活、记得牢,而且能够对所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大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将进入社会独立地生活与工作。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可供选择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逐步地学会独立地做出判断,寻求最佳的发展途径最终能够独立地学习和生活。
其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当今这种知识总量飞速增长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已经不能再把一个人的生命机械地划分为青年时代的受教育期和成年时代的劳动期,而必须进行终身学习。据统计分析,人们在职前接受的教育,其中只有10%左右在生产中能够得到应用,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华罗庚曾说过,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总是自学的时间多。另外,钱三强也说过,自学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可见,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离不开自学。自学是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成才的必由之路。
最后,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要加强学生在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工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学习的老师。学生是为未来工作的,他们不仅要解决教师已经会解决的问题,而且,还会遇到许多还没有解决以及还没有想到的问题,因此,更多的知识需要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去学习、去发现,甚至还要创造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新情况与新问题面前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在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教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自己去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时代的呼唤与人才的培养》,汪永铨,《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高等教育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徐匡迪:《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左飚:《教海驾舟――百名教师谈教学》,上海交大出版社,2003。
[3]刘向前:《超越传统 超越平凡――谈新时期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左飚:《教海驾舟――百名教师谈教学》,上海交大出版社,2003。
[4]冯致光:《关于培养未来人才的思考》,汪永铨:《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高等教育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5]田建国:《树立新的德育理念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健康发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6]邹长城:《论构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教育导刊》,2005.1。
[7]蔡克勇:《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大学教育》,2005.3。
[8]纪洪娟、陈 勇:《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煤炭高等教育》,200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EB/OL].2015-03-24..
[5][8]杨惠中.C.Weir.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4,191.
[6]黄冲.83.6%受访者认为国人汉语应用水平下降[N].中
国青年报,2012-01-10.
[7]贺阳,徐楠,王小岩.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基于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42-02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导。社会的发展不仅对于人才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于人才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作为高等教育基地的大学的重要目标便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高校学生以“90后”为主体,“90后”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上有或好或坏的评价,如何去培养提高“90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一 创新能力的含义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基础,而创造性实践能力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 培养“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精华。当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创新的效率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要求“90后”大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90后”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祖国的先锋和主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完成时代赋予的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都在鼓励本科生参与SSRT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
三 “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求。但是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低年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高年级学生没有创新欲望,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从学生自身情况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90后”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90后”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加之创新教育方面的长期缺失,导致“90后”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尤其是在大学期间,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对于老师给出的结论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现在我国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仍处于以考试占据主要地位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影响了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同时,不能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这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基础性的困难。
第二,自主意识过强,缺乏团队观念。“90后”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而独立、自尊心过强的特点。对于学习和专业的困惑较多,且个人发展规划不够明确,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否定,因此在团队合作方面很少主动地为别人着想和换位思考,较难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往往是以项目或小组的团队形式开展,团队合作能力差对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第三,功利化倾向明显。“90后”大学生处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竞争力和竞争意识较强,对于成功的渴望异常强烈,但是更渴望能走捷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看到成效,“90后”大学生的这种功利化倾向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拥有创新思维,但缺乏毅力。“90后”大学生长在一个科技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几乎可以说人人都接触过电脑。当今网络如此发达,这也造就了“90后”大学生开阔的思维。但“90后”大学生对于父母或者说家庭的依赖性太强,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很难自主地找到解决方案,往往因为自己的不坚定而动摇目标,缺乏创新精神所必备的毅力。
从校方角度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育观念落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处于“重教室课堂教授、重课本知识掌握和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主流思想”,教师在教学上仍以教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思维训练,缺乏质疑精神和变通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构建差。(1)在培养全面创新型人才的时候,选修第二学位或者选修相关课程是一个可利用的平台。但是毕竟学校可提供的条件有限,覆盖面较小,不能达到国家对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2)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平台构建太差,部分高校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但学生在一些实质性研究和训练中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台,但更需要提高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质量。
第三,创新活动单一。大学生可参与的创新活动较少,并且没有系统性的训练,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巨大阻碍。虽然近年来各种创新性活动有了许多新的形式,但是很多活动受到场地、仪器、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并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管理。这些问题均导致了大学生创新活动难以展开,很多有价值的想法不能付诸实践。
四 培养“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和对策
“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多角度考虑,不仅要结合“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同样国家以及高等院校可提供的条件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这样所制订出来的方案才具备实际操作性。
第一,要想做好“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首先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很必要的。“90后”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在低年级时期便可以引导其参加各项小团体的课外活动。让其在活动中学会互帮互助,努力培养其在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使“90后”大学生们增强其交流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第二,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创新犹如无源之水,仅仅是一个空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做好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最前沿的研究信息、动态以及成果引进课堂,让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有一个初步了解,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开展创新活动需要实践的场所,高等院校不仅应该在学校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并且更应该在校外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基地,为广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高等院校应积极地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科技竞赛,鼓励大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科技竞赛,使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我,了解自己的特长,增加其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广泛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保障。
第四,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科研实践。实验室要进行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明确其主体地位。科研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和学术研究氛围。
第五,开展全校性的选修课,将创新性的课程归为必须选修的项目,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但必须获得最低学分,这样可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接受不同程度的创新性教育,使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创新性思维原理与了解创新。并且可以请一些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以“名人效应”去提高学生们对于创新的兴趣和意识。
第六,鼓励学生的发明创造,调动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设立专门的组织为学生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提供便捷的服务,必要时为学生的发明创造提供合理的物质支持。
第七,参与对外创新的友好往来的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各大高等院校之间、高校内学院之间加强合作交流,互相了解兄弟院校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理念,各取所长,有利于高校的创新活动更好地开展。
五 结束语
“90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能力更是被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国家整体创新科技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造就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必须。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大学培养学生的顶层设计,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制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案往往是比较容易的,困难的是将整个方案完整地落实下来。所以,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落到实处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鹏、于兰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摘要: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指企业最看重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重要部分。为此,高校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意识到核心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在大学生活中积极学习并留心培养自己这方面能力,从而增强自己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 :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23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优秀责任教授和管理专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IPT-POPME-2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宏雷(1972-),男,河南禹州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生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辛俊杰(1987-),女,山东威海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生处,助教,研究方向为心理学。
0 引言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生力军,所以大学生的未来,直接和一个社会是否稳定和国家能否持续和谐发展相关联。现在大学生最关注的往往是就业问题。因此,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安定有着紧密联系。在这个问题上,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连续出台多项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1]当然,这些措施和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单靠这些就能顺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是比较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心态和社会整体就业观念的差异。针对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社会整体就业观念的改变是我们能力难以企及的层面。所以,要想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我们主要做的就是重视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针对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2]
1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内涵
在探讨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就业能力一般分特殊就业能力和一般就业能力两类。特殊就业能力是针对特定职业或环境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主要表现在职业特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上。一般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做事的态度、做事习惯、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自我学习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等等。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企业对大学生群体的要求,张慧丽学者把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细分为:①基本技能:阅读、写作、学习能力;②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③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执行力、自制力,抗挫折力;④发展能力:勤奋诚信、责任感、职业规划;⑤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3]
通过对大学生一般能力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基本技能中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中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能力中的责任感、交往能力中的团队合作能力。[4]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分析
通过和用人单位的接触、调查,笔者发现从企业所需人才角度出发,现在大学生主要的就业能力方面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2.1 部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高 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很重视他们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能力高低作为能否被录用的一项重要因素。而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学校的教学和实践条件限制,在校期间的实践机会并不多,因而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说起专业知识时头头是道,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动手能力差,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明显差距。
2.2 部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低 大学生刚入职时,基本都是没有太多工作经验。企业是希望大学生尽快自己学会职场中的一些知识,但是部分大学生习惯了别人教自己这种模式,很难自己去主动学习,甚至于事情不会做时也不会主动去寻求同事帮助,导致不能及时完成任务。那这样的话,必然会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2.3 部分大学生的诚信、责任感等道德素质不够强 很多企业反映,近几年大学生的诚信、职业道德、责任心等方面存在部分欠缺。当前,少数大学生受到社会上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影响,就业时个人资料存在虚假部分,有很多技能正式工作以后才发现并不具备,或者主动请缨的任务却没有及时完成,对个人利益得失过于计较等。这让用人单位很难放心的把工作交给他们去做。
2.4 部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很多企业选择没有经验的大学生作为员工,主要就是看中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部分大学生从众心理比较强或者盲目尊崇权威,在面对问题时缺乏创新自信心、害怕批评、或者在进行创新过程缺乏耐心。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所处高校教育理念、培养方式和科研环境等外在因素,他们的创新能力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从而导致其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乃至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
3 培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措施
核心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时企业最看重的部分,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适用于任何工作的求职,符合任何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如果提高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势必能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针对上述五种核心能力,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可以通过以下相应措施来加强对大学生这些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5]
3.1 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的初等教育一直是教师为主导,所以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养成了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这导致到大学以后,大部分学生会很不适应,因此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鼓励学生改变过往的依赖型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应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并反映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此外,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高校应以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大一新生就开始灌输给他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让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可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甚至于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3.2 要稳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是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学校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定期举办各种专业的学术活动,开设创新系列专业学术报告会;二鼓励学生自己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社团,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三建立专项奖励基金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不仅在于就业能力的提高也是直接关系到能否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3 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的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首先,高校中任课教师应做到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理论的实践研究活动;其次,学校应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规定所要求的课外实践活动学分;另外,高校可以在校内多组织一些实践操作竞赛等。这样通过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社会实践的补充等措施,大学生就有了更多机会去自己尝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以后工作就更加容易处理一些实际发生问题,这样的大学生自然也是企业所青睐的人才类型。
3.4 要注重强化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青年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由于自身意识、社会、家庭、学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责任感淡漠的现象。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他们以一种很不在乎的甚至调侃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因而面对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履行的义务时,往往习惯于淡漠态度寻找种种理由敷衍塞责。那么针对这一的情况,我们高校应该怎样办呢。必须注重强化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具体可以用分阶段、分层次这样的创新模式进行大学生责任教育,由于大一到大四各年龄段的学生在行为、思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责任教育内容应按不同年龄段而各有侧重。[6]只有让一个人有了责任感,那么企业才会放心的把工作交付给他。所以说,培养大学生责任感是提高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3.5 要逐步增加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和当今大学生的实际接触中,我们不难发现“90后”的他们中出现大批宅男宅女,即那些整日不出门、习惯在宿舍待着的人。这种足不出户的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较为普遍,这样会导致他们喜欢独处,渐渐不善于和他们相处,更谈不上与他人合作。学校可以在学生培养计划中多增加一些必须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才可以完成的论文写作、科学研究等学习任务,这样的任务就要求他们必须主动与他人交流,学会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思维,主动协调自我与他人的差异,通过讨论交流达到小组最终的一致性,最终有效地完成任务,并在团队合作中体会群体的力量,通过和其他小组PK提高组内每位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学校还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假期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这样两种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增强其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数百万的大学学子中,很多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就业,所以在校期间,我们除应要求学生掌握普通高等教育所规定的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需要专业技术能力以外,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只有让大学生意识到这些能力在求职、工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自己有意识地去锻炼和培养,就可以提前为他们的就业做好准备,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顺利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尊利,刘朔.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J].陕西教育,2008(3):104-107.
[2]姚夏军,黄新敏.就业市场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8(1):221-223.
[3]张慧丽.关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177-180.
引言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面对不断增强的人才竞争力,高等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涵盖了各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也要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1)教育、教学体制的影响。纵观现在的高校,大多数学科采取闭卷考试,有些科目的考试内容是从建立的题库中进行抽取,通过制定的标准答案来判别学生答卷的对错,这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也影响了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2)大学生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大学生所处学校、社会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科研环境和良好的、充满创新活力的社会氛围将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鼓励创新、充满挑战、激励竞争的学府气氛和社会环境,都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也会促进学生勇于创新,奉献社会。
(3)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要求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其核心因素是要其具备创造性思维。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低,普遍缺乏创新观念、创新欲望;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但不能否认,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思想观念是指既要转变学生的思想,从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的运用转变者,让学生作为教学的重要一员参与到教学本身中来看,同时,也要转变老师的思想,从以往的知识的授予者到对于学生运用知识的指导者,旨在关键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有人说“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不仅要从老师那里学到传统的经典的知识,更要从这些厚重的知识中提炼方法,用于知识的再学习;而老师则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研究本学科的前沿理论,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
(2)培养创新兴趣和创新思维。现在的大学生的兴趣缺乏深度和广度,对于创新的第一步--思想有了转变,但兴趣点停留的层面比较浅,同时,有些学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的思维和观察力都有待于加强。培养创新的兴趣可以从改革高校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作为突破口。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调查总结性实验等内容;多结合理论课程安排课程设计;重视毕业设计。而这样做的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他们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的发展。
(3)提供创新的环境。学生具备了创新的兴趣和创新的思维方法,学校则要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思想。
“引进来”是指引进一些课题、项目,让学生协助老师作科研课题,参与项目的研究,参与分析、设计,直至见证科学结论的诞生,使其思维得到锻炼,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出去”则是要求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到学校的实习基地,学校的合作企业中去,检验他们知识的理解程度,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创新的热情;并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科技比赛,在比赛中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论
面对人才济济的社会和对高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成为了重中之重的任务,而这一任务不可一蹴而就,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的实现都能为这项任务带来新的动力,也将使这项任务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心理学会指导老师辛思洁说:“其实人天生就是有类型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从而在相应的职场发挥潜力。但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仍然给学生一种‘高分完美’的误导,其实这种所谓的‘完美’是脆弱的,禁不起社会风浪的考验的。”
注重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致使教育与职业脱节。在学校里,学生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对职业上的基础知识却很少涉及,甚至于很多大学生工作后,遇到不会用办公软件甚至传真机等难堪,致使企业不得不承担教育体系本身应该完成的工作。对于现今大学生相对供过于求的局面,很多大学生初入职场时是忐忑不安的,这是信息不对称以及感到未来职场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而职场对于进入试用期的学生不一定完全了解他的知识、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也不知道企业各个方面如何,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在试用期时就开始困惑,有时候企业也困惑。因而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在整个学习环节中应注重实效性,除了让学生接受校内的学习教育外,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去校外的企业、科研院所或事业单位学习。这种学习应是循序渐进的,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而且不能与在校的学习冲突。将受培训的大学生按专业列入不同的群体,因材施培。培训效果以核心能力基准为评估标尺,将培训结果和核心能力基准对照,对受训者个人能力进行评估定位。同时学校应注重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制定培训内容标准,组织本行业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忐忑不安,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应注重培养大学生以下能力:协同同事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提出技术性建议的能力培养。
二、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及勤劳节俭品格的培养
现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较大,中国家庭孩子的培养模式已经弱化了学生自治、自理、自控能力,其生活能力明显较差。公寓化的管理免除了学生许多体力劳动,比如大学校园里不会从事简单生活劳动而雇钟点工的学生屡见不鲜。学生们在生活上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疏于自理,惰性也凸显出来,从而也削弱了吃苦耐劳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大学生可塑性很强,踏进高校大门是大学新生们走入社会增加阅历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好机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靠平时的一点一滴积累,应该培养大学生勤劳节俭的好品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掌控能力及自身美德。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倡与国际接轨,于是在教育改革中照搬西方模式,向西方学习,当我们借鉴经验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所具有的文化传统优势,这导致我们在教育中容易将教育完全西化,轻视对自身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不利于培养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深厚的本国文化内涵以及拥有高度本国文化认同感的多元人才。当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拓展,帮助大学生适应中国思想、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潮流,将西方优秀的教育文化和中国的传统的精神食粮相结合,使大学成为为国家、社会不断输送具备高素质的智慧型人才的战略基地。
在大学教育中,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应定期举办弘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的讲座,比如二万五千里中战士的意志、崇尚节俭的西汉文帝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这些以勤为荣、以俭为美的哲理语言和动人故事,对于培养大学生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二,应定期开展义务劳动日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大学生爱劳动能自理的好习惯。比如大学生走入社区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等,在献爱心的同时提高了生活能力,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美德。
第三,大力推行大学生义工活动。义工有很多种组织方式,包括个人、社团、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在大学里每个学生都应该自己联系并参加义工服务。学会爱人,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索取,大学生一路走来承接了多少关怀,用一颗感恩的心到需要的地方服务就是回报自己,用行动告诉帮助关心自己的人自己在成长,同时对于净化社会风尚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必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有待提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大脑活动过程,创新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非一蹴而就,但通过引导、训练,一定会见到成效的。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运用启发式教学及鼓励学生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第二,更多地接触实验与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活动,有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只有拥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才益于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富的“原料”,并提高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三,需要很多社会条件,促进社会各方面和各地区在高校教育方面的合作,社会应具有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价值的广泛认同,为年轻的、崇尚挑战、崇尚创造力的大学生提供平台。
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据社科院统计2009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在12%以上,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大学毕业生数量空前膨胀,但是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多。加强对大学生的企业家资质的培养,尤其是鼓励毕业生自我创业,可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创业越早,未来留给自己的成功机会越多,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时已年满18岁,在当前的国情下,应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达到养活自己的途径。英国大学生热衷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多数受到过创业教育,对创业并不陌生,也就没有那么多畏惧感。而我国是否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各个高校认识不同,甚至于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远期的的规划。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优良的创业教育体系是促使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一大内因。大学生在开始创业前或在创业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我综合能力。首先,突破自己,要有良好的心态。其次,具备实践能力、科研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将自己头脑中的思想、创意和灵感转化为现实的科技发明成果和现实产品。第三,具备组织领导能力。第四,具备管理能力。即要有经营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第五,具备协作能力。协作是创业成功者重要的支持力量。第六,具备沟通能力。促使相互间的沟通、情感融洽,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的教育中针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提升大学生创业认同感及积极性,激励大学生创业精神。美国大学生创业热潮由来已久,他们不惜为此冒险,很多人甚至中途辍学去创业。最有名的例子当属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没有创业精神,就会失去勇往直前取得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