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09:03: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信息化市场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历史机遇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为关注,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世界农业信息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形成了从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农民使用计算机记帐,预知天气、指导种植和营销。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集成了气象情报系统、专家系统、市场流通系统等。农业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实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一切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城市信息化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信息港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宽带信息网络工程、**信息交互网工程、**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网工程(EDI)、**金卡与收款系统工程等都已建成。**农业信息化可以依托全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要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走向全国的服务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能力,都需要农业信息化的支撑。
(二)**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投入。郊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心城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目前**市郊不仅信息化人才的总量相对较少,而且层次分布也不平衡,特别是既懂农业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紧缺,如何吸引人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农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难度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推广普及有很大难度。
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在即将到来的世博会上,竞争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的创新上,从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要尽快建成。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国际趋势相吻合,与大都市目标相适应,与农业现代化相配套,要根据**市信息港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重点,努力构筑信息农业新高地,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贯彻实施“科技强农,信息先导”战略,坚持“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各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年,围绕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科学决策、农业电子政务等方面,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应用体系框架,以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方式加快建设进度,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任务
1、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创新农业服务功能为突破口,完善**农业网的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提高“**农科热线”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好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全国农民提供服务。
2、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档案农业信息系统应用范围,逐步实现地产农产品的全覆盖。研究各类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的评估体系,开发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系统,做到农民守信用,市民食放心。
3、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开发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加强对地产农产品的效益分析。开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智能分析系统,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4、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市统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开发并整合农业各类信息资源,建设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农业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探索网上信息服务与网下实体服务的融合机制,依托行业协会、科技推广部门、乡镇农业部门、行政村委会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
6、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从网上办事、政务公开着手,精心办好“**农委政务网”,加强政府与百姓的沟通。加快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施对传统业务流程的再造,促进政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7、推进信息技术的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要结合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信息员的普及培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行动方案
(一)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行动依据
1、**农业正在推进三大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提品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目前重点推进具有都市农业特点的农业功能创新。对内,强化生态功能;对外,强化服务功能;正在构筑物流、会展、科技、信息、农产品检测认证等五大服务平台。
2、市农委已创办了服务全国的信息平台。“**农业网”创办三年,今年进行了第6次改版,新版**农业网开设了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农业会展、农业标准化、放心农产品等栏目,重点增加国外农业政策、科技、教育、进出口统计与分析等信息,为中国农业与国际接轨服务。日前注册会员达9000多人。同时,建设了科技兴农、生物基因、城市森林、**种业等10多个专业网站。“**农科热线”由农业科技部门、推广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联手创办。通过电话咨询、专家坐堂、网上直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服务农民。自**年8月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到咨询电话7000多个,帮助全国农民排忧解难,深受欢迎。“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网络工程已启动,市农委、市教委、市信息委、市妇联、市农林局已联合发出《推进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通知》,市有关教育部门已开始远程教育的课件开发,郊区各区县已着手乡镇教学点的建设。
3、国际上农业信息技术已经由试用期进入应用期。而我国近几年网络发展迅速,各地农业网站已有2000多家。但农业信息应用和用户受益度还有较大差距。网上教学、网上购物都未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大多数农产品供应商只在网上简单信息,很少进行网上订货或网上交易。
目标
至**年,**农业网要建成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平台、网上会展平台和物流平台,并办好“**农业网英语版”,中文版让农民了解世界农业;英文版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业。“**农科热线”要扩大服务领域,既要办好人工服务的农民热线,又要办好为市民服务的语音信箱。“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要开发培育新型农民的教育资源,为全国农民服务。
行动
1、完善“**农业网”的服务功能。“**农业网”要配合**农业服务全国的物流、会展、科技、信息、检测认证五大服务平台建设,突出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重点办好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科热线、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农业会展、放心农产品七大主栏目。
2、精心办好“**农业网”英文版。“**农业网”英文版已于**年8月开通,重点推出农业领域投资环境、投资政策介绍,**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及其特色农产品推介;开发国际农产品供求平台、电子订单等业务流程。要不断完善英语网站功能,吸引海外农业企业了解中国农业,投资中国农业。
3、“**农科热线”完成服务平台升级。升级后“农科热线”在保持现有人工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为市民服务的养花、养鱼、养宠物等语音信箱,提高“热线”的智能化水平,为广大农民和市民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方便的服务。
4、建成“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采用卫星网络将10个区县的100多个乡镇和部分重点村联网,各远程教育收视点安装“智能卫星接收机顶盒用户终端设备”。**年网络基本建成,开展教学。同时,开发远程教学课件,重点为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
(二)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行动依据
1、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安全广受关注。特别是欧盟等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安全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技术指令,一方面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本国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设置技术壁垒。如荷兰、丹麦等国,农场的每一头奶牛自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信息档案”,事无巨细都有记录。而我国这方面还比较落后。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的要求,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市农委于**年开始探索建设档案农业信息系统。
2、**“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市畜牧办、市蔬菜办、市兽医卫生监督管理所及有关IT企业合作建设,并列为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目前,已开发了养猪场、蔬菜园艺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已有200多家规模猪场、30多家蔬菜园艺场成为应用单位。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光纤改造,24小时信息在线输入与查询,市外入境的畜禽产品运输车辆情况、货物情况、道口检查情况全记录在案,把好了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年7月初正式上网推出。阿强牌鲜鸡蛋是上网的第一个产品。市民根据购买的每盒鸡蛋中的“身份查询码”,就能上网追根溯源查到这盒鸡蛋的生产过程和各项质量指标,使消费者直接参与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年7月,在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档案农业信息系统”荣获“市优秀信息化应用项目”。
3、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创建信用经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应对WTO,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农业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经营的诚信度。**档案农业信息系统为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创造了一些基础条件。
目标
至**年,基本实现地产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市境道口外来禽畜产品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并建设预警系统;**品牌农产品实现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建成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评估体系和征信系统。
行动
1、推广和完善食用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各农业行业协会的管理,逐步将**的猪、禽、蛋、奶、菜、瓜果的产销全过程信息动态采集录入数据库,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广品牌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食用农产品产销的可追溯性。
2、完善“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在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稳定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建立外来畜禽产品安全的预警系统。同时,在市有关监管部门建成多媒体大屏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可控性。
3、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服务系统。整合农产品安全检测、监测和执法部门的信息资源,在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基础上,开发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包括诚信档案记录子系统、诚信综合评估子系统和企业诚信分类管理子系统。从而营造农业行业“重食品安全,守行业信用”的社会氛围。
(三)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根据农业部“金农工程”的实施要求,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以充分发挥中国加入WTO之后,政府提供信息和经济调控的作用。美国农业部已有一套健全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定时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要为全国服务,建设“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势在必行。
2、目前市农委已探索开发了农业数据仓库,有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系统、**农产品进出口数据、“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等。“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蔬菜、畜牧和水产3个子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与市蔬菜、畜牧、水产等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建设,实现计算机远程联网。**的蔬菜、畜牧、水产品生产、良种繁育、市场行情等经济信息数据可及时传输和查询。系统内已有3年多的“菜篮子”数据积累。**年度该系统推广至郊区各区县相关部门应用。
3、**农产品消费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又有口岸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很大。但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农产品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实时的健全的信息体系,对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利。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抓紧建设,为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目标
至**年,完成农产品数据集成、行情分析、信息系统的开发,建成主要出口农产品智能化的数据平台和分析平台,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行动
1、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定期采集海外农产品价格、全国主要省市农产品价格、华东六省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及相关信息,并及时。信息采集平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国外农业网站等多种渠道,建立起农业信息提供协作支持机制。
2、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在全市种植业生产基地建立1200个信息采集点,根据种植业生产茬口采集信息,开发建设农产品生产成本和绩效评估等经济运行数据库,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开发智能分析软件,对各类农产品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首期工程开发**主要出口蔬菜品种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的进口价预测、可能进口量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供求平衡及风险分析等。该系统还可以让用户选择数据源,应用分析预测技术,进行远程自助智能分析,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直接服务。要不断扩大出口农产品分析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完善系统功能,辅助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
(四)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集成,已普遍一体化地为农业系统管理服务。“**农业GIS应用系统”的建设是《关于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市信息办已将该项目列为**年全市GIS建设三大重点领域之一,是一项重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应用项目。
2、**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年刚刚起步。已研究了“**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框架。在市统一开发的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成了统一的开发环境,包括全市城市遥感栅格数据、全市“三线一区划”数字地图等,为农业GIS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3、**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应用水平和本市其他领域的应用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必须加快该系统的开发建设进度,提升**农业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
目标
至**年,建成森林、畜牧业、蔬菜、花卉、水产、土壤环境管理GIS应用系统,开发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农业各类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行动
1、**农业GIS应用系统专业子系统建设。一期工程以生态农业建设为突破口,完成三个子系统开发:一是林业分布现状和林业规划动态管理系统;二是畜牧生产分布现状和畜禽养殖业的分区布局(禁止养殖区、适度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动态管理系统;三是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监测系统。**年上半年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下半年启动蔬菜、花卉、水产管理GIS应用系统建设。同时,完成“GIS农业专业版本”的集成,以便与市其他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2、**农业GIS应用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研究。研究农业领域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如:信息分类编码的规范、空间数据总体框架结构的规范、数据分层与文件命名的规范、基础地理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专题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等,以促进农口各部门开发GIS应用系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提高农业GIS系统的建设水平。
3、建设**农业GIS应用专家系统。系统应用有深度,如畜牧系统中:移动GIS在畜牧业疫病防治中的应用、畜禽场与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畜牧业发展趋势分析、畜牧业发展规划GIS辅助决策技术等。林业系统中:规划动态管理子系统、病虫害监测子系统、防火预测分析子系统、森林景观分析与保护决策功能、遥感分析子系统、森林三维场景的模拟。农田污染控制系统中:**农田化肥农药的污染控制分析、**农田化肥农药污染控制评价分析模型库建立等。
(五)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
行动依据
1、为了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使信息化更加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农市发(**)11号]的精神,**年市农口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农委就着手创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年首批51家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挂牌。
2、**已初步建成了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市农委信息中心负责全市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区县农委信息中心负责本区县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指导和管理;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各负其责,做好本区域、本行业的基层信息服务。
3、郊区各区(县)在互联网上均建设了一个具有独立域名的农业网站,编写了本区县网站信息摘要简报“一刊”,定期发放给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民。
4、目前,因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还不健全,信息传播手段相对滞后,信息服务的内容还不丰富,信息服务的效果还不显著。
目标
至**年,建成郊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健全服务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效果,建成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100家以上。
行动
1、健全**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在巩固**年建设的51家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探索和丰富基层信息服务内容与服务手段,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年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数量扩大至100家,扩大农村信息“上网落地”服务的覆盖面。
2、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内容。各行业协会信息服务站做好本行业信息的采集、、传递工作,建立并负责本行业专业网站信息筹集与维护;组织本行业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行业管理。区县农委信息服务站要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员培训工作。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和镇级信息服务站要做好本区或本乡镇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和传递工作,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民。
3、村级信息服务站要建设村务公开信息系统和村务管理信息系统。“村务公开信息系统”提供查询村务规定、村干部分工、规划目标、办事指南、财务状况等方面信息服务。村民还可以自已输入意见和建议。“村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社务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村务管理制度查询系统、党群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子系统,促进村务管理信息化。设立村基层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栏,为本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4、推广网络调研模式,实现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网上网下联动问卷调查,开展各类教育既便捷又高效。通过调研,一方面了解基层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年3月,市农委信息中心与郊区10区县农业信息部门联合开展“沪郊农民需要什么样信息服务”的调查。年底将开展政策普及教育网络调研。今后每年根据农村需要开展农科知识普及等网络调研活动。
5、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档案管理模式。市农委信息中心已开发了服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基层信息服务站将本站的服务信息,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输入系统,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的服务档案,以促进各基层信息服务站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六)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
行动依据
1、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以及信息开放共享等,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来提升办事效率,提供广泛、全面、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高效的便民服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已建设了市政府各部门统一参与的“中国**”门户网站,转变政府职能,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
2、近年来,市农委根据市政府要求,从整合资源、健全制度着手,系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年7月开通了“**农委政务网”,突出网上办事和服务百姓的功能。开设了“沪郊概览”、“投资指南”、“为民服务”等栏目。建设了**农委系统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共有27项为民办事项目,已在网上运行的有10项,还有15项**年10月底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项目申报者、农业企业和农民可以在网上进行业务查询、申报、登记、表格(资料)下载等政府服务。同时,开发了“主任信箱”、“公众监督”、“投资热线”栏目,使政府与百姓网上面对面。为了网上办事正常运行,市农委专门发文,明确了工作制度,要求网上办事回复迅速,当日处理,隔日反馈。
3、为了提高机关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农口各政府部门加强了办公自动化应用。市农委机关局域网已开发了“中外农业信息”、“参阅资料”、“领导讲话”等15个信息栏目,开发了适应14个处室业务的117个业务流程。为了加强领导之间、处室之间的沟通,网上专门开发了“领导工作动态”和“处室工作动态”栏目,使机关工作互通有无,增强了整体合力。目前,有60%的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在线办公。
4、农口系统政府网上办事虽已起步,但由于要改变传统工作习惯,增加硬件投入,因此在推广应用上难度较大。再加上电子公章等技术问题,还不能实现所有流程网上行。要真正建设高效的电子政务任重道远。
目标
至**年,通过网络实现农口系统各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健全网上办事的运作机制,树立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良好形象。机关内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完成农口系统政务流程的信息化改造。
行动
1、推进基于公务网和机关局域网的办公业务应用。按照**市公务网建设的统一进度,认真完成农口系统公务网建设,建立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制约的统一平台。重组优化市农委等农口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完善已开发和运行的机关局域网系统,通过普及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配合农业部做好全国卫星指挥系统**联网工作,并认真开展信息服务和应用,切实提高农口系统各部门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045—02
农村信息服务针对农村用户对信息的需求,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开发和存储传递,满足农业和农村信息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农村信息服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中原农业中的意义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十七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 860千公顷,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1 108.5亿斤,连续九年增产、连续六年超千亿。省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6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万家。河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素有中原粮仓的美称,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河南来说大有作为。
1.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农村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改良农业产业结构、农民致富增收的必要手段。在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的当今,农民在遇到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时,对信息的渴求愈加强烈,但受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制度的影响,农民的生产形式单一,信息交流匮乏,已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能够全面向农民、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村市场提供各类科技、市场、供需方面的及时信息,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农机推广中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加快农技推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现阶段,农村居民对农业技术的获取主要停留在生产技术方面,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就造成信息获取单一、模糊。农民目前所需要的是全方面的、系统化的农业产业信息,通过信息服务网络,农技部门能够增加有效信息源和扩大信息覆盖面,为农民及时、有效地提供全新的市场信息,从而拓宽为农服务的功能和渠道,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铺平道路。
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致富增收中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桥梁。在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涉农企业的活力以及促进农村与城市间的产业交流,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政策调整中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从2004—2012年的9个“中央一号”文件,国家一直致力于调整、出台优农、惠农的政策。而调整的主要依据,正是来自于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信息返馈。
二、河南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体系基础薄弱。在新农村建设中,河南采取了各种措施拓宽农民获取信息渠道,包括图书下乡、电话村村通、家电下乡等活动,但由于农村信息建设基础较差,信息需求的硬件环境依然不够理想。传统的信息传播设施如广播、电视利用率低下,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设施又不够完善,直接导致了农村信息获取途径单一,农民信息需求无法实现。调查显示,河南农民大部分信息来源于彼此之间的交流,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获取信息的农民所占比率为47.3%,然而通过报纸杂志、网络、广播等获取信息的比例仅占9.7%,其他信息获取途径所占比率极低。
2.农业信息化体系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而现阶段,正是这种软件的缺失导致农村信息需求环境的建设一直无法上升到新的高度。农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着一定农业知识,又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如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在调查中发现,河南农村高达95%的村民希望能够有这样的人才给予指导帮助,提供必要的信息。
3.农业信息化体系服务总体水平不高。首先,在河南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化与农业化的结合不够紧密,各地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多为面子工程,建站、购机、入网等低水平重复劳动较多,实质性的市场信息开发、传播、利用没有跟上,无法对农村的农业生产、销售等提供有效指导。另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一般性信息繁多,而权威性的可用信息缺乏,特别是中长期市场分析与预测、结合本地情况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十分匮乏。
一、引言
作为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农业信息化的是我国“三农”问题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推动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转变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营模式,降低农业从业人员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参与市场活动的竞争力和积极性。在信息全球化浪潮之下,如何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和重点。十的胜利召开为我国农业信息进程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将是我国政府未来几年工作的核心内容。大连市共下辖7个涉农区市县,全市设114个乡镇(涉农街道办事处),其中有66个乡镇、48个涉农街道办事处,917个行政村。拥有农业人口227.0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584.8万人的38.3%。针对大连市现阶段农业推广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本文主要从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壮大一线科研队伍;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确保信息畅通等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推进大连市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对农业从业者进行教育是农业信息化的根本与关键所在,这样可以使其掌握多种农业技术水平,比如:农作物杂交、生物技术、病虫防范等农业技术。第一,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更加促进农业信息化的进步。农业从业者基本上都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决定着农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否。如果农民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将会对农业信息化大力支持,推动其前进步伐。从自身找出路是大连市的首要任务,它应该加强农民学习机构的建设,因地制宜的对农民进行各种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如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技术的相关培训机构等等,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农民进行学习教育,定期开讲座、发资料、解疑惑等,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带领农民到田地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原则,并且要进行到企业中去与到农民中学习这样双教学的模式。第二,要多建立农民和企业双交流的平台,这样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需求也是千变万化,客户始终是我们的上帝,我们只有了解他们,才能产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建立了农民和企业的交流平台,使农民能够更接近社会,了解农业产品的最新走向,进而为农业生产指明方向。第三,要在农村传播科学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改变农村知识贫穷现象。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村大部分还是小规模生产种植模式,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相比,我国还远远落后于他们,不论是农业技术还是思想都没能跟上步伐。因此在我们推进农业信息化先进技术时,必然会与农民传统的技术和思想发生摩擦,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缓慢推进,让农民在逐渐了解的基础上接受新技术新思想,这样将会稳定农村发展,建立农村社会新风尚,逐渐除去保守封建残余,促进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
三、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壮大一线科研队伍
科技兴农,人才是关键。无论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网络硬件设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重中之重。人才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农业的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同样如此。农村由于自身的原因,一直缺乏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如何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将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道难题。因此我们可以从当地农民着手,重点培训他们,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运用各种渠道自我增值自我学习,这样将能缓解人才压力,打破人才留不住和没有人才的两难境地,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铺平了人才道路。各个乡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推广站是大连市人才引进的重点,做到每个站点至少有一名以上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农业信息化人才,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及时传播和促进,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培训,提升知识业务能力较差的基层信息收集者水平,引进企业激励机制,不论是通过薪酬还是职位晋升,让从业者对从事的工作充满信心和希望。
四、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确保信息畅通
大连市已经建立了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在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逐步发挥了作用,不过还是有着自身的不足存在,与其他同水平的地方相比。在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有着分散的信息资源、分散的用户群、数量小的数据库数据以及覆盖面小的农村网络,同时还有着较弱的市场分析能力、不足的政府投资力度、使用率低的信息网络以保护较弱的信息安全问题等等,这些都还困扰着农业信息化的推进。为了减小农业信息化落后的差距,人才建设、农民文化教育以及网络的配置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投入。要想打赢一场仗,粮草是必须先行的,所以要想缩小差距,必须加大对网络的建设,拓宽其覆盖面积,加大农村使用网络电视,使用固定移动电话的人数,为此要对他们进行各种优惠,如降低收费标准等等,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和利益。
参考文献
[1]陈兴华.农业信息化的演变和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7):437-438.
[2]王振,张越杰.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9(5):42-44.
[3]王淑琴,丁玲,段建军.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探析[J].现代化农业,2009(9):36-37.
[4]廖进球,安森东.中国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构建与选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52-58.
网站建设是指在因特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网络技术工具制作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人们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享受网络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站来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或者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利用Internet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快捷地获取各类农业信息。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丽水市的农业网站应运而生,市、县农业部门相继建立网站。几年来,丽水各地边摸索边实践,不断改进与创新,网站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网站建设涉及网站设计、网页内容、实现方式、网络技术、网站应用、网站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作者以丽水农业信息网为例,试图从一个侧面就市、县基层区域农业网站建设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1建设现状。
丽水农业信息网(lsnj110.gov.cn)是在丽水农技110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
2001年,丽水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提出来的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农业工程,受到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在缙云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缙云做法,提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方案;丽水市所辖9县191个乡(镇)先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上下联动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县级先后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丰富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市、县农业网站多次进行改版扩面,使栏目设计增添细化,分类设置科学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应用拓展提升。网站设有政务办事类、政策法规类、科技教育类、产业市场类、农业宣传类等30个大栏目、100多个子栏目。主要搜集和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解答与指导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信息问题;开展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农技培训、热线咨询;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丽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推荐与宣传。丽水农业网站初步建成农业技术资源库、农业政策规章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丽水名特优农产品库、丽水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农业资讯库等,形成与国家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其所辖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其他相关农业专业网联结贯通的农业网站群,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的目的。网站信息量不断扩大,浏览率高,丽水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以上,日浏览量在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设思路。
网站是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立足农村和农业实际,在网站设计、网页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在信息时代,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2.1网站设计与编排具可操作性。
网站版式设计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诣与美。多页面站点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秩序与内容的关系。服务农村的基层农业网站设计要做到图案形象,寓意简明、美观大方,栏目归类合理,表述直接明了,浏览点击操作容易。丽水农业网站设计一般由主办方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先行提出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栏目策划,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递交网站开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版面设计与编排;做到农业部门与网站开发单位的无缝对接,使之产生叠加效应,保证了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2网站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丽水市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素质千差万别,为保证农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网站信息内容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山区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就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丽水农业信息网站将其细分粮油豆杂、瓜菜栽培、茶叶技术、果树栽培、食药用菌、花卉园艺、竹笋生产、药材栽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病虫防治、其他等20类,分别以农业科技、生产规程、种子种苗、农村教育、网上课堂、
视频点播等不同栏目形式储存,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构成统一的页面结构。网站尽可能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方式,产生美感。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富有动感的文字、图案,甚至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容,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网站特色与功能呈多样化。
网站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丽水市、县农业网站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分散的现象,设立网上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业专家,选择主要作(动)物生产类型,以品种(种类)单体为样本进行种养技术讲解。课件体现4大特点。可操作性。内容既有农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通俗易懂。求先进性。实用技术符合农业标准生产规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态技术等新成果。强系统性。从产地环境选择到主栽品种介绍、育苗嫁接、栽种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成熟采收、保鲜贮运等各个环节,形成组装配套技术或种(养)模式。
具欣赏性。集文字、图片于一体,既讲究实效,又美观大方,吸引观看。网站集合丽水全市农业专家,并与浙江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选择。网站应用超链接和设立较强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广泛,丽水农业信息网现有超链接网站80多家,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目的,提高了农民上网的效果。建立的高级搜索功能,可按属性、按文本,分栏目、分时间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点内容。网站与农民信箱、农技110热线电话有机结合,多样化服务功能可满足丽水市山区不同农业信息条件、不同农民素质群体的多样需求。
2.4网站信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
网站信息资源的实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信息应体现应用价值。信息资源库是网站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条件。丽水农业网站就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来说,既注重农业科技先进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山区农民的应用能力,广泛采集、加工、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内容包括种、养、加(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各个方面。网站的市场信息能针对丽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叶、竹笋、畜禽、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重点采集全国、浙江省市场需求动态信息,开展市场分析,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网站及时搜集丽水产地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准确,开展乡村区域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和网上营销,并与浙江农业信息网“市场价格行情”平台互联互通,及时传递农产品价格信息与市场行情。网站的农业资讯以大农业、大市场观念指导服务丽水农业,及时采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科技资讯等,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关注农业发展规划,了解农业工作重点,知晓农业科技新动态。
3前景探讨。
基层农业网站面对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质量和信息使用价值,是基层农业网站生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科技应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涉农网站的主要特征。
3.1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径就是要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农业网站信息标准化包括农业信息术语标准,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农业信息管理标准。市、县农业信息网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实现“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标。要制定出一套农业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实现公共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共享、广大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网站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信息要进行科学处理、精心加工、规范,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信息的采集、处理、,要十分注重质量、时效、实用,对所有上传信息,都要进行逐一审核,注明来源,要求对真实性负责,严防误导。字体、字号、排列、照片都有规范要求。2009年,丽水市组织制定了《丽水农业系统(县级)网站评测指标方案(试行)》,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信息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制订出47项测评指标,促进了县级农业网站的建设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
3.2推行网站农户信息化,建用并举。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才能出成效。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的过程。基层农业网站建设要推进农户信息化,通过让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信息化强调的是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分析和运用能力。基层转贴于 农业网站要在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注重农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和二次开发,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信息是高科技产品,网站建设在信息应用上力求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的文化科技能力,注重通俗易懂,讲究效用。对于科技期刊中的化肥与农药代号、计量单位等应转换成中文表述,方便农民使用。丽水山区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以及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不高。要加强对农民信息培训,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信息获取、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的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点是连接市、县农业基层网站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在目前山区多数农户并不富裕且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的条件下,单纯追求农户的信息设备建设不现实也不经济。要按照农业部“八个一”的标准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点,起到以一带十的作用,为逐步推进农户信息化创造条件。
3.3推广网站服务特色化,提升水平。
作为农业推广部门的市、县农业网站首要任务就是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要具有鲜明特色。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农业科技应用信息化。如作物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等,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提高农技推广的速率。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传播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方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利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田间生产,如推广诊断施肥、精量播种、温(湿)度调控等。要积极推广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农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预警、防控,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农业投入品与市场流通管理、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农业工作部署、农业统计等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农村经营管理、农民生活消费的信息化。要加快建立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开发应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探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发展精准农业。鼓励农村农业电子商务实践,逐步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农村市场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黄端祥,张瑛,廖小丽。对山区农技110运行模式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3(增):217-218.
网站建设是指在因特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网络技术工具制作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人们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享受网络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站来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或者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利用internet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快捷地获取各类农业信息。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丽水市的农业网站应运而生,市、县农业部门相继建立网站。几年来,丽水各地边摸索边实践,不断改进与创新,网站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网站建设涉及网站设计、网页内容、实现方式、网络技术、网站应用、网站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作者以丽水农业信息网为例,试图从一个侧面就市、县基层区域农业网站建设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1建设现状。
丽水农业信息网(lsnj110.gov.cn)是在丽水农技110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
2001年,丽水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提出来的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农业工程,受到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在缙云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缙云做法,提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方案;丽水市所辖9县191个乡(镇)先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上下联动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县级先后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丰富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市、县农业网站多次进行改版扩面,使栏目设计增添细化,分类设置科学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应用拓展提升。网站设有政务办事类、政策法规类、科技教育类、产业市场类、农业宣传类等30个大栏目、100多个子栏目。主要搜集和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解答与指导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信息问题;开展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农技培训、热线咨询;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丽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推荐与宣传。丽水农业网站初步建成农业技术资源库、农业政策规章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丽水名特优农产品库、丽水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农业资讯库等,形成与国家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其所辖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其他相关农业专业网联结贯通的农业网站群,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的目的。网站信息量不断扩大,浏览率高,丽水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以上,日浏览量在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设思路。
网站是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立足农村和农业实际,在网站设计、网页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在信息时代,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2.1网站设计与编排具可操作性。
网站版式设计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诣与美。多页面站点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秩序与内容的关系。服务农村的基层农业网站设计要做到图案形象,寓意简明、美观大方,栏目归类合理,表述直接明了,浏览点击操作容易。丽水农业网站设计一般由主办方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先行提出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栏目策划,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递交网站开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版面设计与编排;做到农业部门与网站开发单位的无缝对接,使之产生叠加效应,保证了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2网站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丽水市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素质千差万别,为保证农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网站信息内容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山区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就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丽水农业信息网站将其细分粮油豆杂、瓜菜栽培、茶叶技术、果树栽培、食药用菌、花卉园艺、竹笋生产、药材栽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病虫防治、其他等20类,分别以农业科技、生产规程、种子种苗、农村教育、网上课堂、
视频点播等不同栏目形式储存,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构成统一的页面结构。网站尽可能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方式,产生美感。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富有动感的文字、图案,甚至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容,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网站特色与功能呈多样化。
网站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丽水市、县农业网站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分散的现象,设立网上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业专家,选择主要作(动)物生产类型,以品种(种类)单体为样本进行种养技术讲解。课件体现4大特点。可操作性。内容既有农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通俗易懂。求先进性。实用技术符合农业标准生产规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态技术等新成果。强系统性。从产地环境选择到主栽品种介绍、育苗嫁接、栽种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成熟采收、保鲜贮运等各个环节,形成组装配套技术或种(养)模式。
具欣赏性。集文字、图片于一体,既讲究实效,又美观大方,吸引观看。网站集合丽水全市农业专家,并与浙江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选择。网站应用超链接和设立较强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广泛,丽水农业信息网现有超链接网站80多家,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目的,提高了农民上网的效果。建立的高级搜索功能,可按属性、按文本,分栏目、分时间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点内容。网站与农民信箱、农技110热线电话有机结合,多样化服务功能可满足丽水市山区不同农业信息条件、不同农民素质群体的多样需求。
2.4网站信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
网站信息资源的实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信息应体现应用价值。信息资源库是网站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条件。丽水农业网站就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来说,既注重农业科技先进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山区农民的应用能力,广泛采集、加工、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内容包括种、养、加(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各个方面。网站的市场信息能针对丽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叶、竹笋、畜禽、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重点采集全国、浙江省市场需求动态信息,开展市场分析,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网站及时搜集丽水产地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准确,开展乡村区域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和网上营销,并与浙江农业信息网“市场价格行情”平台互联互通,及时传递农产品价格信息与市场行情。网站的农业资讯以大农业、大市场观念指导服务丽水农业,及时采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科技资讯等,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关注农业发展规划,了解农业工作重点,知晓农业科技新动态。
3前景探讨。
基层农业网站面对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质量和信息使用价值,是基层农业网站生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科技应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涉农网站的主要特征。
3.1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径就是要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农业网站信息标准化包括农业信息术语标准,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农业信息管理标准。市、县农业信息网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实现“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标。要制定出一套农业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实现公共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共享、广大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网站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信息要进行科学处理、精心加工、规范,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信息的采集、处理、,要十分注重质量、时效、实用,对所有上传信息,都要进行逐一审核,注明来源,要求对真实性负责,严防误导。字体、字号、排列、照片都有规范要求。2009年,丽水市组织制定了《丽水农业系统(县级)网站评测指标方案(试行)》,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信息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制订出47项测评指标,促进了县级农业网站的建设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
3.2推行网站农户信息化,建用并举。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才能出成效。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的过程。基层农业网站建设要推进农户信息化,通过让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信息化强调的是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分析和运用能力。基层
农业网站要在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注重农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和二次开发,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信息是高科技产品,网站建设在信息应用上力求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的文化科技能力,注重通俗易懂,讲究效用。对于科技期刊中的化肥与农药代号、计量单位等应转换成中文表述,方便农民使用。丽水山区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以及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不高。要加强对农民信息培训,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信息获取、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的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点是连接市、县农业基层网站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在目前山区多数农户并不富裕且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的条件下,单纯追求农户的信息设备建设不现实也不经济。要按照农业部“八个一”的标准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点,起到以一带十的作用,为逐步推进农户信息化创造条件。
3.3推广网站服务特色化,提升水平。
作为农业推广部门的市、县农业网站首要任务就是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要具有鲜明特色。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农业科技应用信息化。如作物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等,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提高农技推广的速率。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传播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方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利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田间生产,如推广诊断施肥、精量播种、温(湿)度调控等。要积极推广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农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预警、防控,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农业投入品与市场流通管理、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农业工作部署、农业统计等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农村经营管理、农民生活消费的信息化。要加快建立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开发应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探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发展精准农业。鼓励农村农业电子商务实践,逐步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农村市场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黄端祥,张瑛,廖小丽。对山区农技110运行模式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3(增):217-218.
1建设现状。
丽水农业信息网是在丽水农技110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
2001年,丽水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提出来的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农业工程,受到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在缙云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缙云做法,提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方案;丽水市所辖9县191个乡(镇)先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上下联动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县级先后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丰富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市、县农业网站多次进行改版扩面,使栏目设计增添细化,分类设置科学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应用拓展提升。网站设有政务办事类、政策法规类、科技教育类、产业市场类、农业宣传类等30个大栏目、100多个子栏目。主要搜集和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解答与指导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信息问题;开展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农技培训、热线咨询;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丽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推荐与宣传。丽水农业网站初步建成农业技术资源库、农业政策规章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丽水名特优农产品库、丽水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农业资讯库等,形成与国家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其所辖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其他相关农业专业网联结贯通的农业网站群,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的目的。网站信息量不断扩大,浏览率高,丽水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以上,日浏览量在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设思路。
网站是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立足农村和农业实际,在网站设计、网页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在信息时代,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2.1网站设计与编排具可操作性。
网站版式设计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诣与美。多页面站点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秩序与内容的关系。服务农村的基层农业网站设计要做到图案形象,寓意简明、美观大方,栏目归类合理,表述直接明了,浏览点击操作容易。丽水农业网站设计一般由主办方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先行提出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栏目策划,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递交网站开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版面设计与编排;做到农业部门与网站开发单位的无缝对接,使之产生叠加效应,保证了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2网站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丽水市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素质千差万别,为保证农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网站信息内容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山区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就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丽水农业信息网站将其细分粮油豆杂、瓜菜栽培、茶叶技术、果树栽培、食药用菌、花卉园艺、竹笋生产、药材栽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病虫防治、其他等20类,分别以农业科技、生产规程、种子种苗、农村教育、网上课堂、视频点播等不同栏目形式储存,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构成统一的页面结构。网站尽可能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方式,产生美感。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富有动感的文字、图案,甚至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容,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网站特色与功能呈多样化。
网站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丽水市、县农业网站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分散的现象,设立网上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业专家,选择主要作(动)物生产类型,以品种(种类)单体为样本进行种养技术讲解。课件体现4大特点。可操作性。内容既有农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通俗易懂。求先进性。实用技术符合农业标准生产规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态技术等新成果。强系统性。从产地环境选择到主栽品种介绍、育苗嫁接、栽种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成熟采收、保鲜贮运等各个环节,形成组装配套技术或种(养)模式。
具欣赏性。集文字、图片于一体,既讲究实效,又美观大方,吸引观看。网站集合丽水全市农业专家,并与浙江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选择。网站应用超链接和设立较强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广泛,丽水农业信息网现有超链接网站80多家,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目的,提高了农民上网的效果。建立的高级搜索功能,可按属性、按文本,分栏目、分时间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点内容。网站与农民信箱、农技110热线电话有机结合,多样化服务功能可满足丽水市山区不同农业信息条件、不同农民素质群体的多样需求。
2.4网站信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
网站信息资源的实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信息应体现应用价值。信息资源库是网站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条件。丽水农业网站就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来说,既注重农业科技先进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山区农民的应用能力,广泛采集、加工、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内容包括种、养、加(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各个方面。网站的市场信息能针对丽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叶、竹笋、畜禽、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重点采集全国、浙江省市场需求动态信息,开展市场分析,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网站及时搜集丽水产地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准确,开展乡村区域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和网上营销,并与浙江农业信息网“市场价格行情”平台互联互通,及时传递农产品价格信息与市场行情。网站的农业资讯以大农业、大市场观念指导服务丽水农业,及时采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科技资讯等,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关注农业发展规划,了解农业工作重点,知晓农业科技新动态。
3前景探讨。
基层农业网站面对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质量和信息使用价值,是基层农业网站生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科技应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涉农网站的主要特征。
3.1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径就是要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农业网站信息标准化包括农业信息术语标准,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农业信息管理标准。市、县农业信息网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实现“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标。要制定出一套农业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实现公共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共享、广大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网站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信息要进行科学处理、精心加工、规范,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信息的采集、处理、,要十分注重质量、时效、实用,对所有上传信息,都要进行逐一审核,注明来源,要求对真实性负责,严防误导。字体、字号、排列、照片都有规范要求。2009年,丽水市组织制定了《丽水农业系统(县级)网站评测指标方案(试行)》,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信息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制订出47项测评指标,促进了县级农业网站的建设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
3.2推行网站农户信息化,建用并举。
1.1农业信息的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的主要用户和最终用户是农民群众。根据调查显示,农民最需求的信息有五类:(1)宏观信息。内容包括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2)实用操作信息。包括新技术的推介(种植、养殖技术)、农副产品新品种的推广介绍、农技信息等;(3)市场类信息。包括产品价格、市场供求信息、市场分析预测等;(4)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类。包括人才招聘、教育培训、技能教授、气象信息等;(5)文艺生活类。包括节会、展览、文化娱乐项目等。前三类主要是为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后两类则是农民的乡村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1.2农业信息的特点
(1)实用性。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更多的是能给他们带来实惠的信息资源,最关注的是能对其生产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实用信息。
(2)经济性。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及边疆民族地区,对信息的支付能力非常有限,因此,经济实用、免费的信息成为农民信息需求的特点。
(3)普及性。我国农业人口比例大,人口众多,教育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因此,农民的文化层次和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也不高,基础性、普及性的知识信息成为农民的首选,这对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也较有实效。
(4)安全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一般都是家境条件较差、底子薄,经不起不安全信息带来的损失,尤其是技术指导和市场供求信息的误差,因此,安全可靠、准确及时、低风险的信息,成为农民对信息关注的主要要求。
(5)多样性。由于农村相对闭塞,信息获取能力较低,获取的渠道较少,对文化、娱乐及相关生产、生活信息的来源有限,因此,农民对各类信息的需求都处于渴求的阶段。
2公共图书馆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定位
2.1角色的定位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收藏、保存和服务的信息机构,拥有各类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的服务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经验。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行业优势,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2.2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定位
首先,就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定位来分析,图书馆拥有的主要是公共文化信息,对于有较高行业标准和要求的农业信息,比如新品种、新技术、市场预测等信息,图书馆并不具备优势条件。因此,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应立足于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把资源建设和提供的服务定位于普及性、文化性、地域性、安全性、实用性的知识信息上更为确切和更具实效;其次,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地方性的特点应成为资源建设定位的一个重点。对于农村,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信息资源更具价值,与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特点结合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前提。另外,虽然图书馆对于提供新技术、新品种、市场预测等信息不具备优势,但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开发、分析的能力,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中,有大量成熟的、值得推广的信息资源,有多种获得信息的渠道,可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提供更具使用价值的二、三次文献。除此以外,图书馆还拥有其他行业和机构无法比拟的知识信息、文化信息等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这类资源,对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意义重大。
2.3农业信息资源服务的定位和模式
农业信息资源服务是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而直接的受众是农民。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架构是省级、地州(市)级、县(乡)级的机构设置,图书馆都处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服务的对象也主要是该地区或区域内的公众,因此,要真正做到为农民服务,将信息服务推送到农村,需要图书馆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服务模式。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就斐然,农村先后实施了农村宽带普及工程、三网融合和农村信息化示范推进工程、综合信息服务站普及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以很快提升。而与公共图书馆息息相关的就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公共图书馆以共享工程设施为基础,搭建省级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探索出了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例,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厅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组织、精心筹备,于2009年5月在我省昭通市水富县两碗乡文化站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文化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简称农文网培学校),直接服务“三农”。目前已在全省建成855个农文网培学校,1800个农文网培分校,实现了62%的乡镇和10%的行政村均建有农文网培学校(分校),累计开展各类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活动1万多次,培新农民群众90多万人次,服务农民群众220多万人次,充分体现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3对公共图书馆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思考
3.1加强对农业信息需求的调研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作用,资源的采集、开发需要有针对性,尤其是要立足于地方需求,不能闭门造车。因此,图书馆需要加强与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农技推广机构、各级基层图书馆、县乡级文化站、养殖大户等进行协调、沟通和联系,以拓宽信息需求的反馈渠道,及时、充分地掌握本地区农业信息需求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计划,是资源建设做到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真正发挥信息服务的效能。
3.2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注重资源建设质量
现代技术的发展,是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不断深入实施,各基层县乡(村)级文化站的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目前,资源建设和数据库的加工以在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开展,随着资源建设的不断积累,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已成为共识。图书馆应整合优势资源,依托共享工程的信息平台,推动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进村入户;与此同时,在资源建设中应注重资源建设的质量。农业信息资源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农村,是广大的农民群众。由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居住分散,交通和信息传播不畅等因素,使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对农民生产、生活有影响的信息资源,要严把质量关,避免造成资源建设的浪费和负面影响。
3.3深入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搞好农业信息资源专题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更多的补充,图书馆应凭借专业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经验,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将原始的信息资源加工整理成二、三次文献资源,编制专题书目、专题服务资料等,使专题内容形成一个个有效的信息智囊,通过各种服务方式传递到农户手中,将农业信息资源的专题数据库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搞好农业信息资源专题服务。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例,除了积极建设农业信息数字资源和加快农文网培学校建设以外,信息开发部门还通过调研,结合云南当地的实际需求,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开发,编制了面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信息的专题资料《新农村建设》,以及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实用农业信息的专题资料《农文网培学校实用信息》,通过免费发行推广到各县乡(村)文化站和全省农文网培学校(分校),直接送到农民的手中,受到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3.4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一、农业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以信息为核心内容的服务,服务于具有客观需求的社会主体,有明显的目的性、指向性和很强的知识性。而农业信息服务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支撑的一种活动,包括农产品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是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的服务,农业信息主要是面向农民群众,农民关注的信息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宏观经济信息;种植、养殖业新技术、农业技术等专业性信息;农业产品价格、市场供需情况、市场分析预测等市场信息;科技培训、技能、地质条件等知识类信息,都是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必备的信息。
二、公共图书馆农业信息服务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集散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国民获得文化科学营养的沃土,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基石。
1.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公共图书馆基本覆盖全国的各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各层次公共图书馆一直致力于文献资源的积累,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建立了数字资源和电子资源,形成了海量、有序的文献资源储备。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收藏、保存和服务的信息机构,拥有各类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的信息服务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经验。拥有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国外内的电子资源库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源,为科技、经济、产业建?O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行业优势,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3]。
2.人力资源优势
公共图书馆不仅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还拥有一批优秀的专业馆员,具有良好的业务理论水平、学术研究能力和交流工作经验,作为读者与文献信息资源的中间桥梁。图书馆馆员一方面负责文献资源的整理和组织者,另一方面为读者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关键性条件。他们都是一批拥有专业特长、高学历、专业化的专业人才队伍,长期从事文献服务,熟悉馆藏、精通检索技能,对文献信息的采集、组织和整合可以有效的与读者沟通和交流,也是对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才保证。
3.基础设施优势
随着自动化网络系统的建立,公共图书馆都拥有齐全的设施,如千兆的网络宽带,高配置的硬件设备,功能完善的软件平台,如电子资源数据库、集成的检索系统、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等[4],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传播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些技术和设备上的优势可以在农业信息服务中发挥极大的作用,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公共图书馆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对策
面对国内外农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的支撑,农业信息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公共图书馆对农业信息服务要做到有的放矢,充分了解农业部门、科技部门、企业等农业的信息需求,根据图书馆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重点地确定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服务对策,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信息服务。
1.省、市各级公共图书馆联合进行农业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建
省、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必须联合共建农业信息资源,共同面向广大农村、农业提供信息服务,由于直接能够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的县、乡镇图书馆受到经费、资源、人力等限制,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把各种农业文献送到农村,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实用的信息加工成电子资源,利用互联网推送到农民手中,弥补乡镇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不足。将分散的、闲置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将农业信息资源进行规范,提高信息资源的实用性。
公共图书馆重点开展农业信息共同建设,加强与大众媒体、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向农民传达国家最新的方针和政策、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信息及市场趋势等,保证农民获取信息的时效性,使农业信息的价值达到最大化,将有用的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达到农民。
2.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公共图书馆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网络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一是将平台的界面要美观且学科分类准确;二是将农业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农业信息,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偏向于农业技术知识、种植和养殖业技术等,农业科研人员则偏向于国内外热门的农业产品和新技术等信息,因此要分模块、分区域,方便不同类型的用户获得农业信息,达到清晰明了的效果;三是加强平台信息资源的建设,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有重点的建立平台资源,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四是要引进复合型人才,既具备信息管理能力和农业知识的专业服务人员[5]。最后平台的宣传推广很重要,若无法把纸质资源送到农民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向偏远贫困的地区,通过网络平台的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等移动服务方式,真正的实现全覆盖式的农业信息服务。
3.深入挖掘农业信息需求,开展农业信息专题和知识服务
公共图书馆拥有农、林、牧业等各个学科的中外文图书、电子资源、报纸、期刊等,还有一些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特色数据库,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导航库,结合农业发展及用户需求,将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合和加工,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上进行农业信息导航,形成农业信息服务统一检索系统,从而减少检索时间、优化查询质量,快速、准确的定位到农业信息。公共图书馆要积极介绍、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和农产品,使其落实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6]。公共图书馆以自身专业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经验,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将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汇总形成二次文献资源,编制专题服务资料等,使专题内容形成一个个有效的知识服务,通过各种服务方式传递到农户手中,建立农业信息资源的专题数据库 展示农民关注的农业信息,搞好农业信息资源专题服务。
公共图书馆根据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利用馆内的文献资源和馆员的知识能力,深人到文献内容和专业领域,搜集、选择、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并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整理,从大量的文献信息中去粗取精,提炼出真正对用户有用的知识、为用户提供的经过加工整理后新的知识产品,为用户提供的是专业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创造性信息服务[7]。
大数据主要来源于大联网、大集中、大移动等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不但是信息技术从单项应用到多项融合的结果,而且是信息技术从前端简单处理向后端复杂分析演变的表现,更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大数据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视野和更新的发现,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许多科学家预言,在21世纪,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大数据都将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从起步、普及、提高、推进等一系列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与农村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领域中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农业大数据存在和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一直非常重视全国性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资源建设。农业领域是大数据产生的无尽源泉,具有浩大的数据基础。随着各种智能传感终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农业数据来源更加广泛、新颖、迅速,类型更加多样,农业数据体量大、结构复杂、模态多变、实时性强、关联度高,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相关应用研究,其意义将非常明显。
一、 大数据
与云计算的横空出世非常相似,大数据似乎也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但略有不同的是,云计算发展早期主要由企业推动,而大数据则几乎同时得到了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各界的共同青睐。大数据最早是由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80年提出的,他在《第三次浪潮》书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大数据具备3个基本特征:体量浩大(volume)、模态繁多(variety)、生成快速(velocity),或者就是简单的“3V”,即庞大容量、极快速度、种类丰富的数据。
二、 农业大数据
(一)农业大数据内涵
农业数据主要是对各种农业对象、关系、行为的客观反映,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技术、理念、思维等原因,对农业数据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够,一些深藏的价值关系不能被有效发现。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研究,农业大数据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农业大数据解决的问题不是存量数据激活的问题,而是实时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利用的问题;农业大数据解决的问题不是关系型数据库集成共享的问题,而是不同行业、不同结构的数据交叉分析的问题。农业大数据至少包括下述几层含义:
基于智能终端、移动终端、视频终端、音频终端等现代信息采集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产品流通、消费等过程中广泛使用,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声音、文档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被大量采集,农业数据的获取方式、获取时间、获取空间、获取范围、获取力度发生深刻变化,极大地提高农业数据的采集能力。
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多结构的交叉、综合、关联的农业数据集成共享平台取代了关系型数据库成为数据存储与管理的主要形式,基于数据流、批处理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交互可视化、社会网络分析、智能管理等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环节大量应用。
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达成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农业大数据协同效应得到更好的体现。农业大数据形成一个可持续、可循环、高效、完整的生态圈,数据隔离的局面被打破,不同部门乐于将自己的数据共享出来,全局、整体的产业链得以形成,数据获取的成本、渠道大大降低。
大数据的理念、思维被政府、企业、农民等广泛接受,海量的农业数据成为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天气信息、食品安全、消费需求、生产成本、市场价格等多源数据被用来预测农产品价格走势,耕地数量、农田质量、气候变化、作物品种、栽培技术、产业结构、农资配置、国际市场粮价等多种因素用来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政府决策更加精准,政府管理能力、企业服务水平、农民生产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大数据获取
农业大数据获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农业要素数字化并进行有效采集、传输的过程。目前,农业领域的数据积累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达不到电信、金融、互联网等领域的数据积累水平。然而农业数据采集方式的变化,自动化、智能化、人工化信息终端的大量涌现,数据的实时、高清以及长久保存等需求,使得农业大数据成为可能。农业大数据源来自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流通等方方面面,不同的数据源,对应不同的数据获取技术。从目前情况分析,农业大数据获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获取
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获取是指对与动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营养元素、CO2含量、气压、光照等环境数据进行动态监测、采集,主要依靠农业智能传感器技术、传感网技术等。随着多学科交叉技术的综合应用,光纤传感器、MEMS(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仿生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等新一代传感器技术以及光谱、多光谱、高光谱、核磁共振等先进检测方法在植物、土壤、环境信息采集方面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环境数据的精度、广度、频度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传感器终端的成本逐渐降低,大范围、分布式、多点部署成为现实,数据量呈级数增长。
2. 生命信息智能感知
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是指对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生长、发育、活动规律等生物生理数据进行感知、记录,如检测植物中的氮元素含量、植物生理信息指标,测量动物体温、运动轨迹等。常用的生命信息感知技术包括光谱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人工嗅觉技术、热红外技术等。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改变了原有的、以经验为主的、人工检测模式,使生命信号感知更加科学、更加智能,实时性、动态性、有效性得到大大提高。农业生命信息是对农业生产对象本身的数字化描述,是对生命个体进行监测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典型的时效性。
3. 农田变量信息快速采集
农田变量信息快速采集主要是对农田中的土壤含水量、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压实、耕作层深度和作物病、虫、草害及作物苗情分布信息采集,一般分为接触式传感技术、非接触式遥感技术。国内在农田空间信息快速采集技术领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已设计出便携式土壤养分测试仪、基于时域反射仪(TDR)原理的土壤水分及电导率测试仪、基于光纤传感器土壤pH值测试仪,并在作物病虫草害的识别、作物生长特性与生理参数的快速获取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精准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方向,快速、有效采集和描述影响作物生长环境的空间变量信息,是精准农业的重要基础。高密度、高速度、高准确度的农田信息具有数据量大、时效强、关联度高等特点。农田变量信息主要服务于精准农业生产,强调实时性、精准性等特点,属于局部、微观、持续的农业数据。
4. 农业遥感数据获取
农业遥感数据获取是指利用卫星、飞行器等对地面农业目标进行大范围监测、远程数据获取,主要采用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空间信息获取技术,具有获取数据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获取信息手段多、信息量大等特点。农业遥感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主要应用在农用地资源的监测与保护、农作物大面积估产与长势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作物模拟模型等几个方面。农业遥感数据能反映大面积、长时间的农业生产状况,属于宏观、全局层面的农业数据。
5. 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
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质量、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生产成本等数据进行动态采集,涉及农业流通、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动态性、实时性、变化性,一般由“智能终端+通信网络+专业群体”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诸如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随处可见,加上网络的宽带化发展以及集成电路的升级,人类已经步入了真正的移动信息时代,基于智能终端的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越来越频繁,数据量越来越大,图片、视频等数据格式激增。基于3G的基层农技推广平台等是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的典型应用。
6. 农业网络数据抓取
农业网络数据抓取指利用爬虫等网络数据抓取技术对网站、论坛、微博、博客中涉农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定向采集的过程。网络爬虫(网页蜘蛛),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地抓取万维网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有广度优先、深度优先2种策略。农业网络数据是在互联网层面对农业各方面的客观反映,具有规模大、实时动态变化、异构性、分布性、数据涌现等特点。搜农、农搜等搜索引擎都是基于主题爬虫的农业数据获取平台,在农业网络数据获取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三)农业大数据现状
1. 农业大数据重要性日益凸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遥感、农业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云存储、数据仓库等技术为数据的海量存储提供了可能,传感器、遥感数据、移动终端、网络等都积累了大量的农业数据。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从“技术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目前,农业领域都在积极部署农业大数据相关方面的研究,农业大数据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发起了信息联盟,旨在促进涉农信息资源与专家队伍的集成、共享,联合推进农业信息云服务;山东农业大学发起了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http://.cn/),以期促进大数据在山东农业领域研究及成果应用发展。2014年,科学数据大会举行,专门设立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分论坛。
2. 农业大数据积累初具规模
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农业数据的积累,目前农业大数据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数据的存储格式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视频、图片等数据量也在不断攀升。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试点)项目于2003年正式启动,重点采集作物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类科学、农业科技基础数据等农业科技类基础数据。截至2012年,农业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448.93GB。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构建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畜牧等农业技术数据库,面向全国70万农技员提供服务,总记录超过10万条,视频数据超过5000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研发的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现有地学遥感数据资源约280 TB,以中国区域为主,覆盖全球地理范围。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CGRIS),拥有粮食、 纤维、油料、 蔬菜、果树、糖、烟、茶、桑、牧草、绿肥、热作等200种作物,41万份品种、种质、基因信息。
3. 农业大数据研究具备了一定基础
农业信息化研究工作一直与农业数据密切相关,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监测与预警、数据挖掘、信息服务等方面,基于数据的农业信息处理分析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与农业相关的主要监测、预警系统共有84个,其中食物保障预警系统12个,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18个,市场分析与监测系统35个,作物分析与预警系统19个;中国搜农作为国内首款农业垂直搜索引擎,持续稳定运行6年,获取了海量的农业信息,信息总量超过100TB,信息更新周期平均为30min,目前每周平均信息增长量3GB,每天监控3万多个农业网站的超过2万多个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的2万多个农产品品种的价格、供求等信息。
三、 农业大数据应用展望
基于大数据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推进传统领域创新与应用实践,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在农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有部分领域完成了大数据积累,具备了利用大数据理论与技术进行深入数据分析和价值发现的条件。根据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农业可靠决策支持系统
变量决策分析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核心,致力于根据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相关因素,在农田内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分布式的处方农作。高密度的农田信息获取后,怎样根据这些不同角度的农田信息,推出一整套具有可实施性的精准管理措施,是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专家系统、作物模拟模型、作物生产决策支持系统传统的生产决策技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效果并不理想。利用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集成作物自身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气候、土壤、生物、栽培措施因子等数据,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突破专家系统、模拟模型在多结构、高密度数据处理方面的不足,为农业生产决策者提供精准、实时、高效、可靠的辅助决策。
(二)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思路,集成与整合各分散的信息资源与系统,在全国范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资源体量大、数据处理流程复杂、信息服务模式多样,需要实现海量农业信息化数据获取、传输、加工、服务一体化处理。利用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研究复杂多样、动态时变用户需求的快速聚焦与大规模服务及用户动态需求组合的学习和进化机制模型,突破农户需求智能聚焦技术,实现信息服务按需分配以及云环境下大规模部署的智能系统服务与庞大“三农”用户群的多样性、地域性、时变性等个性化需求快速对接。
(三)农业数据监测预警系统
农业数据监测预警是指对农业生产、市场运行、消费需求、进出口贸易及供需平衡等情况进行的全产业链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预测预警与信息,其主要任务包括感知市场异常波动、实时监控生产风险、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推动管理关口前移等。2002年以来,农业部开始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启动了稻谷、小麦等关系国计民生的7种重点农产品的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目前,监测预警技术已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病虫草害、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和挖掘技术,实现农业信息流监测、农业数据关联预测、农业数据预警多维模拟等,大幅度提高农业监测预警的准确性。
(四)天地网一体化农情监测系统
农情信息遥感监测主要是指利用遥感等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情况信息,如作物面积、长势和产量信息、农业灾害信息、农业资源信息等进行远程监测和综合评价,辅助农业生产决策的过程。基于遥感-地面-无线传感网的一体化农情信息获取体系,在解决了数据时空不连续的难点的同时,也带来了海量农情数据融合处理的问题。与此同时,遥感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传感器分辨率的提高、新型传感器的应用等,遥感影像的数据量急剧增加,海量数据的存储、快速产生、信息提取、融合应用等,为遥感数据分析带来了挑战。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研究天地网一体化农业监测系统中的多源多类数据的智能融合与分析、定量化反演以及网络化集成与共享关键技术,实现全局数据发现与跨学科的数据集成和互操作,为农业遥感信息的深入分析提供支撑。
一、贵州物流产品形成基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中心腹地,与四川、重庆、湖南、广西、云南5省区毗邻,是西南地区通往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通枢纽。但到2010年底其公路总里程仅达到14.98万公里,全省路网密度85.06公里/百平方公里,通乡油路2200公里,通村公路19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188公里。其余公路和高速铁路正处于建设或筹建当中(如贵广快铁、贵广高速、和贵阳到昆明、长沙、成都、重庆的高速铁路),在贵州境内将达到1250公里,但这远远达不到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交通设施建设的不足成为贵州省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较为匮乏
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包括大型的农产品物流园和综合的批发市场及专业的批发市场。贵州的物流园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无完善的物流园。现有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仅限于运输、流转、汇集。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更落后于现代物流体系,没有专业的冷库、仓储和信息管理服务。目前贵州省平均每100平方米仅1.6个集贸市场,0.1个批发市场,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现象突出,而且相当部分是无固定场地和设施的“公路市场”。贵州现有的许多批发市场、区域骨干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粮油市场等基础设施较为老旧。因此其设施建设的不足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的流转速度,也加大了农产品的损耗,推高了物流成本。
(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贵州地属喀斯特地形“地无三分平”。难以像平原地带形成大型的农场,生产基地的机械化作业难以实施,生产基地的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受限。且生产基地建设需长期资金的投放,收益缓慢。因此贵州生产基地建设多为个体工商户进行的小规模投资,产品单一,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均不合理,运输条件差。产品的运输使用的是农用拖拉机或摩托车,许多生产基地没有专业的车队,也无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由于其生产者多为农民,对产品的生产、数量没有进行准确的市场分析和估计,缺乏市场分析,造成产销脱节,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因此使得产品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
(四)农村中介组织机构的缺位
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可以定义为连接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并按照法律规定或根据政府委托,遵循独立、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贵州的农村中介组织较少且处于濒临解散的状态,未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中介组织起步较晚,发展不规范,分布不均,绝大多数农村中介组织的会员所占农户比例不足20%,且现有的农村中介组织多数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业,而涉及加工储藏、运输、保鲜等环节的中介组织极少,农村中介组织失去了其真正的作用。
(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建设较为缓慢
目前贵州物流企业真正实力超群、具有竞争力的很少,绝大多数企业具有“小、少、弱、散”的特点,并且设施利用率低。农产品物流要求要有规范的仓储、冷链的条件,因此,许多企业主要服务于工业,农业较少。贵州的物流企业大约有50多家,而主要从事农产品物流的还达不到15家,从事农产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六)农产品信息体系和物流人才的建设
改革开发以来,贵州虽然进行了一些农村信息化建设,但这些建设多数集中于城市与中小城镇,对于真正需要了解农产品信息的广大偏僻落后的村寨,农业信息化建设非常落后。其次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建设匮乏,如今,物流人才属于我国的紧缺性人才。截止到2010 年6 月,贵州仅有三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且这些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也往往是侧重于工业产品物流,对农产品物流重视不足,导致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往往对农产品物流不太了解。许多物流人才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往往对农产品物流抱有一定的偏见,毕业后不愿意去从事农产品物流的相关工作。这也使得贵州省的农产品物流业得不到较快发展。
二、贵州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贵州公路建设不足以形成物流体系,县市之间没有完善的高速公路,县与乡镇之间多为沙石路或油路,乡村与镇之间是碎石土路。乡镇之间的农产品运输工具多为农用拖拉机或摩托车或者是畜力和人力,运输量小且损耗大。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由于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留下的过于简陋陈旧,对现代农产品要求的运输和装卸无法完成。因此,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首要前提,应搭载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两高”铁路和公路的修建,加大通乡、通村油路的修建和扩建,提高农村运输能力,加快各县市之间高速公路的修建和扩建,缩短农产品运输时间。
(二)合理规划和加强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建设
各县市多数的鲜果蔬菜、家禽等易腐烂和难运输的农产品都实行就近原则,直销乡镇和县市。商贩汇集的多数是干货易运输农产品,销往大型批发市场或者厂家。这就要求各县市应根据各县市或州地区的消费、人口、农产品生产特点建立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的批发市场,合理布局。贵州省现有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要得到进一步完善,要不断提升重点批发市场的档次和发展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并降低流通成本。
(三)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国家涉农资金应向特色农产品和大型农产品基地倾斜,支持特色和大型农产品基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加强特色和大型农产品基地的环境保护,重点发展大型农产品制种基地,其次应健全农村合作组织。目前,贵州省农村中介组织和农户之间缺少协作机制,力量薄弱,农户之间没有统一的灭虫时间和收割标准,自扫门前雪的做法容易导致农残超标,致使一些农产品质量不达标失去市场竞争。部分厂家在收购原材料时存在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这影响了厂家和农民的共同利益。
(四)发挥农村中介组织的作用
农村中介组织主要是围绕着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形成“龙头企业(厂家)+中介组织+农户”的运销物流模式,减少了物流环节。因此,有关部门应对现有的没有发挥作用的农村中介组织进行清理整顿,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同时赋予组织一定的权利,合理规范和布局中介组织的设立,加强其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加强组织会员在农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文化学习和培训,综合提高组织会员的素质。逐步加大中介组织的覆盖面积,使其真正的发挥农户“代言人”的作用。
(五)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缺失,成为贵州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受限的原因,农产品物流需要物流企业资金和技术的长期性投入。首先,可以选择几家大型物流公司作为政府对物流企业关于农产品物流优惠政策的支持对象,从税收和过路费给予优惠政策。其次,加大贵州物流企业的规模扩大和合并重组,解决“小、少、弱、散”的特点,增加企业的带动力和辐射面。
[DOI]10.13939/ki.zgsc.2017.09.045
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大数据时代也随之到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大数据在各领域的积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农村大数据的发展潜力,将大数据的技术、方法、理念在农村、农业领域中进行实践,同时,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农村农民大数据积累的进一步发展。
2015年12月8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通过《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会议明确指出推进数据共享、发挥数据功能等五大基础以及涉及农业方方面面的11个重点领域,旨在努力推进农村农民大数据的开发及应用,用5~10年的时间,初步完成农业数据化改造,使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能为农村农民带来切实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而且农村农民农业的数据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逐步推进的时代潮流下,农村农民大数据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农村农民的诸多数据不清、数据缺失、数据质量难以保证、数据利用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通过各方努力,建设一个覆盖全面、创新驱动、上下互通、有序开放、众筹共享的农村农民大数据格局,为政府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腾飞,同时使得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化。
1 促进经济的发展
通过农村农民大数据的不断积累,不断健全完善,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去分析农村市场的现状及消费需求,从而利于相关产业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信息对相关的农特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寻找商机,利于在更大范围上增加农特产品的销售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1 促进与农村农民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大数据日益成为创造新价值、提高新能力的技术支持和数据基础的当下,大数据是增强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的新途径。农村农民大数据越来越成为新型的农业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辽阔,又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农民大数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如果将农村农民大数据积累作为农业市场的定位仪、导航灯,为各企业做出一个详细真实的市场分析,那么,无疑将会开发出一片巨大的市场,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片新的天地。例如,一个做种子、化肥等行业的企业,不可能只是通过坐在实验室里研究新的品种就能打开市场,而专家全部进入中国各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又不现实,此时,积累的农村农民大数据就显现出了它的作用,专家通过对具体数据的了解及分析,可以更合理地研制出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村农民的新需求,研制新产品,切实提高该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政府、农民在见证互联网对经济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健全农村农民大数据积累能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将传统的农业企业与新型的电子商务企业进行逐步对接,学着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去推动农产品变成商品,将农村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传统的农业企业在通过第三方平台、微店、网店等各种新型方式营销自己的产品,如此一来,可以大大拓宽销售渠道,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该商品。以此大大增加了潜在客户的数量,也会使得销售数量成倍增长。
农村的传统手工艺品、农特产品、各种绿色食品都是当下人们所热衷的东西。农村农民的大数据积累做好的话,可以充分分析每个地方的特色产品,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以此确定产品是否需要升级换代,当前市场是否饱和等信息,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当好政府的智囊
由于政府职责繁多等诸多原因,政府在做出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决策时,难免会在一些方面无法真实理解农民的所需所想。很多凭着经验办事,跟着感觉走的不完全贴合实际的决定随之产生。而农村农民大数据的积累将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现象的存在,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产生。
农村农民大数据的积累将会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科学依据。避免“谷贱伤农”的事情再次发生。之前因为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缺乏灵活的指导等原因,造成了市场上什么贵,农民就去种什么的盲从现象,更是酿成了政府盲目指导农民的种植品种,最后全部滞销的混乱场面。
当农村农民大数据积累一步步完善的时候,政府就可以实现通过整合天气信息、市场需求、生产成本、价格因素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完善数据采集体系,持续收集有关数据,做出更有效的预测,帮助农民进行一个更为合理的预估判断,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引导政府出台一些适时合理的农业举措,将一些问题防患于未然。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3 促进农业科学化发展
发展农村农民大数据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每年都在产生大量数据,集成、挖掘和使用这些数据,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1]目前,我国农业领域所存在的粮食安全、病虫害预测与防治、农业结构调整等诸多问题,我国又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想真正突破环境与资源的双重限制,必须运用农村农民大数据的积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进一步推进农村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一方面,破解成本“地板”,通过合理的数据分析,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更加高效、实惠的种植与养殖措施,实现投入与产出比的最佳比例;另一方面,突破价格的“天花板”,运用农村农民大数据积累以及更多市场大数据,推进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改革,充分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让农民切实享受到信息共享和农村农民大数据积累所带来的成果。
3.1 突破成本“地板”
充分利用农村农民大数据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例如重庆市酉阳县建立了从县农委对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电子管理信息系统,涉及诸多农业信息。我们就可以利用农村农民大数据,来改变之前送科技下乡都需要大批物资人马,费时费力,效率较低的传统方式,直接通过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来讲授农业知识,让农民农业种植:养殖方面懂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可以更为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再出现问题时能利用所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做出判断,正确解决。认真做好农村农民的大数据积累,政府保证能够切实掌握农村的现状,以便及时更新系统中的农业信息,给予农民更加合理的政策引导。切实降低生产成本,科学发展农业。
3.2 突破价格“天花板”
充分运用农村农民大数据和市场消费需求来分析,进行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改革,来实现对市场价格的调节,为农民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环境。利用农村农民大数据,避免市场中的农民根据市场价格“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现象的出现。合理调节农民对价格不同产品的种植养殖数量,最大限度上保证各位农民所获得的利益,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