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的特点

科研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7 09:24: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科研设计 分类 特点

健康网讯: 熊国强(湖南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长沙 410078)

贺石林(湖南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 长沙 410078)    医学科研设计的类型取决于医学专业的各自特点、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条件。       医学研究的分类及其设计类型 现代医学研究的分类可以沿自然科学的分类,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研究对象包括正常人、病人、动物(实验动物)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包括①调查研究:研究者为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分布、患病率、发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的水平和消长),研究环境因素的致病或保护作用,必须结合专业进行周密的调查设计。调查设计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先导和依据,也是调查结果准确可靠的保证。调查设计的特点即研究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如职业、地域、民族等;不能用随机化分组来平衡混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故重点是调查表、分析表与抽样方法设计。②临床试验:临床医学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了病因学、诊断学、疗效和预后诸领域的研究。限于篇幅现仅就其中疗效观察予以阐述。疗效研究内容即有药物、手术、理化因素的效应,也有营养、护理等辅助措施与预防措施的作用,也可以是对完整的一组治疗方案或一种特定形式的治疗措施的研究。疗效研究的指标,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是:生存或死亡,痊愈或未愈,有效或无效,症状或体征的存在或消失,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副作用等等。如何评价临床疗效的优劣,应注意试验设计的类型,被试因素(药物、手术、理化因素等)的科学性,受试对象的代表性及其诊断的正确性,疗效指标的统一性和可靠性。③实验研究:将若干随机抽取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两个或多个处理组,观察比较不同处理因素的效应,这种研究称为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特点是:研究者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研究对象接受处理因素的种类或水平是由随机分配决定的。因此,实验研究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误差,使多种实验因素包括在较少次数的实验之中。广义的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      医学科研设计的内容(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 科研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科研(实验、观察)结果符合以下四个性质:①有用性(适用性、目的性,也包括可行性);②独创性(先进性);③在减少或排除系统误差前提下的可重复性;④经济性(样本的代表性)。科研设计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专业设计,是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技术来进行设计,主要功能是为了解决实验观察结果的有用性和独创性。从专业理论角度来选定具体的科研课题,提出假说,围绕检验假设制订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专业设计的正确与否是科研成败的决定因素。②统计学设计,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来进行设计。减少抽样误差和排除系统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样本间的可比性,确保实验观察内容的合理安排,以便使实验结果进行高效率的统计分析,以最少的实验观察次数(例数)得出相对最优的结果和可靠的结论。因此,统计学设计是科研结果可靠性和经济性的保证。总之,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都是科研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实验设计涉及医学科研领域广泛,内容也较复杂,方法也较繁多,本文重点介绍科研设计的要素与实验设计的原则及其注意事项。                           湖南医学

篇2

1 中医药科技档案具有的特性

1.1 涉及面广:除涉及中医药基础理论学、诊断学、临床医学、中药方剂学、医史文献学外,还涉及到现代医理学、药物化学、病理学、毒理学等范畴,延伸到多学科。其专业面十分广泛。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医药科技档案的复杂性。

1.2 形成周期长:中医药科技档案包括中药新药(包括自产制剂)研发档案、中医临床诊断、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档案,中医药经典古籍和医生文献研究档案等,一般需要经过选题、组方、临床初步验证、可行性论证、投标、拟定研究方案、一期验证、二期扩大验证、基础医学实验、申请批准、投产上市等阶段,研究同期长达几年到一二十年,这一特点形成了中医药科技档案的周密性。

1.3 具有储备功能:治疗某一种病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从临床实践中加以验证。由于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在认识上的偏差,条件和经费上的暂时欠缺,未立项的选题,并不能表明其未来的发展。课题的储备,即科技档案的储备,是科研单位的实力的表现之一。一旦条件具备,将会形成产品,形成生产力,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医药科研档案的继承性。

1.4 具有协调功能: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取得,需要内部临床和基础研究人员之间的紧密协调,更需要全社会多学科之间的协调,需要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合作,即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加以攻关。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医药科研档案的协作性。

2 认真落实“三个服务于”,充分发挥中医药科研档案的作用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许多科研人员经过艰苦努力得到的科研成果发表后,仍长期停留在纸面上(尤其是兼顾临床工作的科研人员),存放在档案室里,即使是应用也只是局限于职称评审或完成报表,有的甚至保守成个人技术,如不及时加以总结,积累和利用,必然不能形成更新、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造成努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暂行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档案部门应建立服务跟踪记录,收集利用档案信息,总结开发经验,使开发利用形式和内容更加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此,有必要作好“三个服务”。

2.1 服务于以建立一支以中医药科研人员为主体,能够对中医药多学科领域进行多层次系统研究的人才队伍:首先要积极向广大科研人员宣传科研档案的重要性,使档案意识潜移默化地植根于科研人员的头脑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是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把科研档案工作真正变为广大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同时要有无私奉献、埋头工作的精神,勤勤恳恳、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改变重保养、轻利用的观念,实现从单一保管型向多元服务型转变。

篇3

知识型员工是科研院所的核心资源,承担着主要的工作职责,在科研院所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型员工属于“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比从事物质生产的员工更注重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更注重自己的尊严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知识型员工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传统型员工,在于他们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通过不断的产品设计、服务创新为个人和企业求得发展。在知识技术全球化的今天,创造性成为知识型员工工作的主要特征。如果采取与传统员工相同的“大锅饭”式管理办法无疑会束缚知识型员工个性的张扬,因此企业对知识型员工采取个性化的管理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工作中,独立性比较强,追求被尊重和自我实现,力求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和赏识,喜欢挑战自我,挑战更重要的工作。

彼得・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激励知识型员工。

总的来说,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创新性、自傲性、成就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1、独立性

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不喜欢上司把要做的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措施都安排得非常明确,这样会让知识型员工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被上司认可,缺少自主性。一般来说,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以及组织气氛的宽松性。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库珀解释说:“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

3、自傲性

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惟一因素。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也由于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从而比较自傲。

4、流动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不断降低。

5、成就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知识型员工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复杂性

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以无形的劳动过程为主,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科技型企业,员工的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相反,团队之间、员工的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的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个人的绩效评估难度加大。最后,劳动成果复杂。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就难以量化,原因不仅在于营销效果的滞后性,也在于影响营销业绩因素的多样性。

二、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分析

国外对知识型员工激励进行了广泛研究,而国内则是更多地引用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很少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知识型员工激励进行研究。目前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比较流行的系统研究主要是管理学家玛汉・坦姆仆提出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模型。

1、玛汉・坦姆仆模型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33.74%)、工作自主(30.51%)、业务成就(28.69%)和金钱财富(7.0%)。

从玛汉・坦姆仆的研究发现,金钱财富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作用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著,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给予自,使之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完成团队交给他们的任务;与成长、自主和成就相比,金钱的边际价值已经退居相对次要的地位。

2、国外的调查研究

1996年,美国国家学院及雇主协会对5500名毕业生的调查后列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名列前四位的激励因素分别是:对工作的兴趣、运用技能的机会、个人发展和感觉他们做的事是重要的。报酬仅仅列在第九位。

3、国内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剑峰老师等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中报酬列第一位,这与国外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有很大的区别,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状况、福利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决定的。

三、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

综合以上分析,科研院所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应该采用员工的成长以及物质激励相结合的综合激励模式。

管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的类型需要――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它们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好可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护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激励因素是能够促使员工产生满意感的因素。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良好的业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

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不仅要注重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用一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根据知识员工激励因素的分析,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认为科研院所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第二,当前中国知识型员工的生活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较低,所以工资和奖金不仅仅是保健因素,如果运用得当,也能表现出显著的激励作用。第三,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第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科研院所员工的工作大多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则,其他人很难知道其具体的工作进展及复杂程度,因此难以对工作的规程进行监控。知识型员工还表现出与其它传统员工完全不同的个性特征。一般人都有独立的要求,能力越强,这种独立自主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也越浓厚。针对这些特点,结合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具体可采用如下一些激励知识员工的方法。

1、建立多层面的报酬体系

就报酬本身而言,多层次完全超出了薪资的范畴,包括奖金、股权、分红、实物分配、福利待遇、信息分享、职权等多方面。管理者在实施物质激励时,必须注意公平性,避免平均主义,让工作与薪金挂钩,使员工的贡献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

2、推行弹性工作制

由于知识员工具有自主性,他们不愿受制于一些刻板的工作形式,如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固定的工作场所,而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况且知识员工从事的是思维性的工作,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可能会限制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应制定弹性工作制,在核心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之外,允许知识型员工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及地点,以把个人需要和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降至最小。

3、工作富有挑战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克服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和加强工作的丰富性使工作富有挑战性。当知识型员工觉得现有工作已不再具有挑战性时,管理者就可以把他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相近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去,这样,由岗位轮换所带来的新的工作内容可以减少知识型员工的枯燥感,使其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双重职业途径激励法

在知识型员工当中,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努力晋升为管理者;另一部分人却只想在专业上获得提升。因此,组织应该采用双重职业途径的方法,来满足不同价值观员工的需求,但必须使每个层次上的报酬都将是可比的。

5、实现无缝沟通

沟通对于激励知识型员工具有重要的意义。管理层通过知识型员工的业绩反馈来强化知识型员工的积极行为,这就是强化激励作用;管理层通过知识员工目标完成状况的反馈来激励员工向组织目标前进,这就是目标激励作用。沟通有利于知识型员工的情绪表达。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工作群体是表达自己的挫折感和满足感的主要社交场所。因此,沟通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表达机制,并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要。同时,良好的沟通环境还可以起到员工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补的作用。员工在沟通中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吸收者,他们彼此学习,互相提高。

6、鼓励创新

要提供一个知识型员工可以发挥才能和理想、个人被尊重以及鼓励创新的工作环境。创新本来就是冒险,如果不予鼓励,则没有人敢创新。企业应该允许失败,而且要认为失败并非丢脸的事;也允许一些模糊的空间,让员工在一时说不清楚的情形下放手创新。企业还要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的环境,同时投资于基本设备,供个人及团队学习,让大家运用及交流,以产生强大的发酵作用。

四、如何持续有效的激励知识型员工

无论什么样的激励方法和手段都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激励手段的效果都会边际递减,激励手段需要随着员工需求的发展变化。那么如何能一直有效地激励员工呢?

1、从不同层面建立组织的激励系统

科研院所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激励系统,如下图:

(1)建立组织层面的激励系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建立绩效管理系统;表彰和奖励优秀员工;树立工作标杆;允许员工持股;完善后备干部计划;健全晋升系统;设置工作多样化。

(2)团队层面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团队目标设立,建立参照系;形成团队自我激励文化;授权和支持;参与和头脑风暴;工作链上的感激;建立团队家庭;分享失败和耻辱。

(3)人际层面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鼓励表现差的员工,在他们把事情做对时,加以赞赏;在适当的时候,尽快向员工致谢而不附带任何条件;不应只注重成果,同时要为员工的任何工作进展给以鼓励;告诉员工他们的工作非常出色,并及时、尽量宣传你的员工的成就;发现员工的表现有所改善,立刻给予赞赏;肯定团队个别人员的卓越表现,郑重表示感谢;表彰协同工作的行为;理解产生工作错误的必然性。

2、不断分析知识员工的需求,变换激励手段

要一直有效激励员工,需不断分析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变换激励手段,如下图所示。

3、避免激励“雷区”

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25-02

1 地方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整个课程设计、实施及教授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只要是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都可作为课程资源,它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1~2]。而这些地方课程资源只有经过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为有效的社会教育资源。目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地方课程资源丰富,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具有多方面的指导力量,因此,可能的课程资源虽然呈现出多样性,多种多样的资源,就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综合性、差异性、多质性等特征,因此可从多层面、多角度,把它分为多种类型[3]。而在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地方课程资源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2 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地方课程资源利用情况

2.1 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中小学受到广泛的重视,中小学教育内容丰富知识浅显,因此,中小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较容易实现;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开发着重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教育,在知识覆盖面上体现出多学科的交融。学生与社会方面、与自然科学方面、与自我方面的资源都可作为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如图书馆、展览馆、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气候、地形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和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与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与内涵。

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发展较好,已经上升到生命化的层次。中小学课程资源经过日常生活化课程资源――学科知识化课程资源――生命化课程资源的探索,使得课程资源的利用具有生命。生命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做到师生双方的经验活、知识活、情感活、能力活、智力活、精神活、生命活,而且还要做到课堂的内容活、情境活、形式活[4],让课堂充满情意与生命需要[5]。

2.2 高等教育

高校在课程资源体开发和利用上要落后于中小学,高校教育是一种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素质教育,需要较全面、较系统和较深层次的知识,对于地方课程利用横向要广,纵向要深,因此,开发和利用难度较大。特色,成为了各高等院校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质量工程”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区域性高校,应在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上下功夫,不仅要为地方创造知识,而且要传播和扩大已有的地域文化,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赋予学生以“地方特性”。[6]

高等教育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重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司法、军事、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社会资源方面的结合,地方特色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独有的资源,而且充分体现了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也使各地高校的科研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各高校也正在加强地方特色课程建设,并已成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地方特色的课程开设和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重视与加强[7]。

2.3 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特点

高等教育阶段的地方课程资源建设要求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要求显现出专业与学科经济等深度结合的特征。

2.3.1 课程知识新兴交叉

创造是21世纪最具时代特征的特点,在原有知识体系上的创新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世界许多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得以解决的。时代需要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时代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

发达国家在交叉学科的培养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高等教育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的结合,文、理、应用学科的渗透。MIT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有一流的专业教育,而且具备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日本筑波大学不设科系,而以学科群、学科类来划分课程,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同时大量选修课、定期举行的研讨班、外聘专家讲学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大量学术活动的开展,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

2.3.2 人才培养社会急需

当大学生就业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一个有趣却更无奈的现象。一方面,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岗位长期空缺。为什么会出现找不到工作、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原因就是供需求不匹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人才的培养应融入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每一所大学都必然要有自己存在的优势和社会所需,因此,“独特和急需”是一所大学存在的可能。只有紧紧围绕产业和企业的紧迫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才能使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适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

2.3.3 地方特色文化弘扬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地方文化。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各种各样的、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组成的,而民族文化是由独特的地域文化组成的。因此,有机地开发和运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地方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实践探索,无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保持和发展传统优良的民族文化。

2.3.4 各校特色合理分工建设

我国目前有1000多所高等院校,地方高校约占70%,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地方高校面临大好的发展机会,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地方资源,办出特色,以特色取胜,以求快速地发展,就成为各方院校办学的目标。“地方特色”成为各地方高校致力的着力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办出特色,脱颖而出,这是目前摆在上千所地方院校面前的严峻课题。

3 面向高校的广西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特点

广西高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应从社会要求、时代要求、人才培养要求以及自身的发展需要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在内容上呈现出符合广有的课程资源特点。

3.1 社会要求―― 开发本土资源,服务东盟经济

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能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服务于民。广西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对这些遍布于本地区各地的资源进行开发了利用,才能更好的为当地经济服务。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且与东盟各国接壤,具有民族性和与国际性的地域特征,与东盟各国相同的地缘和文化特色,国际性区域经济优势,成为广西地方课程开发的特色资源,包括本土地理资源、历史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与国际接轨的地缘文化资源、经济合作资源、贸易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等。这些资源建立在广西不断发展的进程和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中,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从根本上推动广西区域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3.2 时代要求――弘扬壮乡文化,发展广西特色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实践的需要,是为贯彻国家课程政策而做的一件有益的事情,是为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从而使后一代更好地认识祖国、地区,建设国家和当地的实践的需要。此外,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受到社会广大人士的保护和发扬。

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独具特色的壮乡文化成为本土不可取代文化资源。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南疆境地,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曲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等。这些民族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地域文化。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是与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的,地方性高校对民族优秀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观念趋同的大背景下的坚守是对世界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贡献。

3.3 人才要求――培养学生特性,适应社会急需

高校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建设从培养适应地方需求人才的需求出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是着眼于地方,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地方所需的应用性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地方特色课程的支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土经济。

广西与东盟各国接壤,具有国际性区域经济优势。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首府南宁,建立中国―东盟“10+1”合作关系,在农业、信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等领域展开合作,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6年,建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关系,主要进行基础设施、港口物流、贸易投资、旅游和资源的合作开发,还有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关系的建立。这些经济贸易合作使得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衔接要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适合国际性的人才参与其中,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根据面向与东盟经济交往的实际需要,广西高校致力于培养了解东盟、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熟悉当地商业习惯的人才,这就需要更多地去开发相关的地方课程资源。

3.4 自身发展要求――创新办学特色,促进高校发展

对于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形成高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水平;有助于提升高校专业发展意识和实践技能;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需要。地方特色课程如果经过精心培育发展,必能在某一方面重点突破而成为主导文化的一部分,从而走出地方,走向全国。

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可推动地方民办高校的特色发展,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国际性人才,以实现广西经济的腾飞发展。

4 结语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应围绕着广西的民族特点、区位优势等方面进行开发研究,重点开发具有壮乡民族文化特点和面向东盟、着力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国际化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 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32-34.

[2]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

[3] 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1-6.

[4] 余文森.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64-168.

篇5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理论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的基本原理,研究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总之,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理论的实质,探索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研究;二是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理论,就无所谓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理论教育是以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篇6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科学探究的有效手段,更能通过活动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时为了说明同一个科学原理,教师提供的实验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每个实验都做一遍,因此选择合适的实验很有必要。那么什么是合适的实验呢?笔者认为,所选实验应具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验过程的直观性、实验呈现的新颖性、实验内容的丰富性和实验形式的开放性等特点。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心理学家指出:探究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力参与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研究。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会想做、想说、想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积极地探求其中的奥妙。

在教学完“摆的秘密”一课后,笔者提到:别看一个小小的摆,科学家傅科就是通过摆发现了地球在转动;同学们回家也做一个摆,看谁能通过它发现地球是在转动的。一周后,一个学生兴冲冲地告诉我,他做了一个摆,并通过它发现地球真的在转动。他是这样做的:用三根细长的竹竿做了一个支架,中间挂了一个摆锤。做实验时,先把摆锤抬高,松手,让摆锤从东摆到西。过了一会,发现摆锤不是东西方向摆动,而是顺时针做一个类似圆周的转动。摆自己不会改变摆动方向,那转动的肯定是地球本身。学生发现这一秘密后欣喜万分,我们也为学生的发现感到欣慰。

二、实验过程的直观性

荀况说过:“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他提出学习不仅要做到闻之更宜见之,才能博而不谬。教师要利用直观的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比较直观,但在类似的实验中选择更合适的,则需要教师多费心。在“光沿直线传播”实验中,教科书给了几种实验方法,其中一种是小孔成像,一种是用激光照射透明的果冻,因为果冻是胶体,发生了丁达尔现象,可以看到光在果冻中成一条鲜明的直线。在这两组实验中,笔者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因为小孔成像做起来麻烦,原理讲起来也很麻烦,学生很少接触这类现象。如果小孔太大的话,不容易成像;太小的话,会发生光的衍射现象,干扰实验结果。而第二种方法直观明了,一目了然。

三、实验呈现的新颖性

小学生的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听觉、视觉、嗅觉能力逐渐加强,对新鲜事物敏感,所以设计的实验应新颖,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做“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时,笔者拿一张白纸,说“老师不光会教科学,还会变魔术。我手里是一张白纸,哪位同学用喷雾器向纸上撒点液体,会出现奇妙的现象”。学生跃跃欲试,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把这个实验做完,纸上出现了蓝色的字。学生非常惊奇,为什么白纸上会出现蓝色的字呢。笔者解释:纸上的字是用淀粉写的,因为淀粉是白色的,也是白色的,所以看不见字。喷的液体是碘酒,碘能使淀粉变蓝,所以我们就看到蓝色的字了。笔者解释完,学生豁然开朗。

四、实验内容的丰富性

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凡事都想寻根问底,探个究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在做了“电磁铁”几个相关实验后,很多学生问“电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内容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看到学生求知的眼神,笔者专程到中学借了几套交流电生成的仪器,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电。学生很容易观察这一现象。

五、实验形式的开放性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除了学校资源,还有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因此,实验不仅在实验室进行,还可走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进行,也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立课外实践活动小组或科学兴趣小组等。例如在做“蚯蚓的习性”实验时,会有“蚯蚓爱吃甜食吗?”“蚯蚓什么时间出来吃饭?”“蚯蚓怕水吗?”“蚯蚓能听见声音吗?”“蚯蚓喜欢群居吗?”等问题。诸如此类的实验,要么没有实验仪器,要么实验时间很长,总之在实验室内不容易做。这时,学生可以走出实验室,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效果更好。

总之,科学课实验的有效选择,既节省了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篇7

维护科研诚信,防治科研不端行为,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议题[1]。深入揭示科研不端行为的本质,掌握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特点和最新动态,对于福建省适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净化科研环境、遏制科研不端行为、推动科技事业更好地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研不端行为的本质特征

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本文认为:科研不端行为,就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违反科学精神、背离诚信准则,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直接、间接或潜在利益,扰乱正常科研活动的行为。其本质特征归结为三个方面:

1、不真实的创造行为。主要表现在当事者不付出或少付出科学创造劳动,不经过完整真实的科学创造过程,以虚假的事实、虚构的科研活动、不实的研究数据、抄袭的文章和伪造的项目申报材料应对政府部门或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机构的相关审查,骗取组织和团体的信任,从而获得荣誉、地位和各种经济利益。

2、不正当的获取行为。主要表现为当事者采取非正当手段从科学研究、学术创作角度获取荣誉、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些当事者的共同特点,有的并无心或者无精力从事科研活动,有的并不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是真正搞科研的人。

3、不公正的评价行为。主要表现在评价组织者和参与者不认真系统地研究和分析科研活动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劳动,草率或有偏袒地从事科研评价活动。一方面,作为评价组织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机构在制度的设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另一方面,作为评价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评审专家受到人情的牵制和自身及团体利益的诱导,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做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导致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安排、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价,都或多或少丧失了公正和规范。

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不正当的获取是目的、是根源,不真实的创造是手段、是表征,不公正的评价则为行为不端者凭借不真实创造实现不正当获取提供了“营养土”和“助推器”。

二、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为深入分析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诚信建设现状,课题组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诚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的高校人员有99人,占34.9%;虽然由于经费和条件限制而致调查样本偏少,但一定程度上说明科研人员认为我省科研不诚信行为还比较普遍,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课题组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认为目前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诚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表现形式

1、学术挂名。部分人身兼多个行政领导和学术职务,忙于行政工作,并无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活动,但为了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或为团体与他人谋取学术利益,挂名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创作活动。在问卷调查中,对“课题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学术不端行为”,有19.4%的人认为“提供虚假个人信息”,43.3%的人认为“伪造工作基础、研究成果”,75.7%的人认为“虚夸研究成果”,68.7%的人认为“通过人情、关系、职务等手段优先获得申报信息”;对“目前科研课题评审、立项工作是否公正、公平、公开”这个问题,有17.4%的人回答“是”,26.9%的人回答“否”,回答“不知道”的占55.7%。调查数据说明,大多数人认为申报课题过程中利用职务、通过人情关系、虚夸研究成果等现象严重。

2、学术侵占。部分人利用权力和人脉获取学术资源,再将任务分配学生、助手或将其转包雇佣他人从事科研劳动;部分人利用企业和基层技术人员的短板,以指导、合作为名,将基层技术人员和“土专家”的原创成果总结加工后据为己有;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抄袭别人的论文,但同时又认为许多人在拼凑论文,这说明了部分人相当矛盾复杂的心态。

3、学术虚夸。有的为了获取科研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不经过完整真实的科学创造劳动,以虚构的科研活动、虚编的研究工作基础、不实的技术和经济指标数据,甚至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包装,伪造项目申报材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中蒙混过关,骗取高分增加项目入围机会。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科研成果评奖持怀疑态度或不了解,说明科研成果评奖还不够公开、透明。

4、学术评判失准。宏观层面上,不论是对研究项目的目标管理,还是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评聘,有的制度设计简单划一、偏离实际,使得被考核者为达到数量指标而不计真假,争先恐后地去拉拢课题、发表文章。问卷调查中,对“高校、科研单位职称评定、奖金发放、人才选拔与主持或参与课题、发表文章相挂钩是否合理”,2.1%的人回答“很合理”,39.0%的人回答“合理”,52.5%的人回答“不合理”,6.4%的人回答“非常不合理”。调查中,有51.1%的人认为“评审过程就是走过场”,52.1%的人认为“领导或者关系硬的人的课题都顺利通过”。

(二)原因分析

1、评价制度不完善,导致弄虚作假现象屡禁不止。政府管理部门囿于人力、物力限制,评价规则推崇简洁明快和“一刀切”,使一些部门、研究机构和个人为了获得短期效益而急功近利,导致学术不诚信。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导致评价走样、决策失准、考核失真,使得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安排到人才评价和资质认定,都不同程度地丧失科学评判的标尺、偏离公平公正的本义。

2、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助长造假和浮夸学风。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大多数人认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立项存在利用职务、关系等现象,科研资源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分配,职务越高越容易获得课题等科研资源。行政权力机制的强势导致了学术权力(权威)的行政化,出现所谓的“学术官僚化”、“官学一体化”现象,行政部门领导利用自己的职权及与上级部门建立关系,轻而易举获得科研资源,并作为科研立项的评定专家影响着项目的立项,从而造成科技资源分配过程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现象,伤害了普通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3、学术自律能力下降,破坏科学发展正常秩序。目前社会上对科学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虽然科学知识得到重视,但与科学道德一脉相承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还远远没有得到公众理解,更谈不上普及。此外,由于“官本位”文化造成的对权力的崇拜与屈从,一些人不择手段地争取名利与地位,扰乱了科学发展的正常秩序。

4、监督体制缺失,致使趋利者铤而走险。目前福建省科技界对科研诚信问题还缺乏具体有力的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使得很多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认定和制约,即使被发现也往往因为惩戒制度的缺位而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

5、宣传力度不大,助长造假者胆大妄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已于2006年。当科研不端使你利益遭到损失时,你会如何选择?39.9%的人回答“维护诚信”,58.2%的人回答“无可奈何”,1.9%的人回答“采用其相同的行为施与在他人身上”。调查说明,高校、科研单位对《办法》宣传落实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办法》不熟悉,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理不严厉。科研人员维权渠道不畅,维权信心不足。

三、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对策

福建省治理科研不端行为,要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并重的原则,不断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加强统筹与管理,科技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承担教育、监督和惩戒的主要责任,科技社团发挥规范制定和行为约束方面的积极作用,科技人员和科研共同体严格自律、互励共勉,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

科技评价指标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导向。目前我省科技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在具体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名望不重实绩、重论文不重工作水平、重短期成果不重长远积累、重设施改善不重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因此,必须遵循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加快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一要实行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在学术方面,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宏观管理、监督学术资源的使用,使得有限的学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严厉惩治学术不诚信行为。二要完善项目立项前评估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对项目技术的稳妥性、政策的妥当性、经济性和相关派生效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由科技管理部门以科技需求为导向,在依托专家评估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基础研究活动的特殊规律,确保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政策导向。三要建立项目后评估制度。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计划内科技项目,以及得到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在科技项目在验收结题后应用一段时间(一般在两年之后),由评估单位通过对比分析,准确评价项目的综合成效,使有限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建立可行的科研诚信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键是要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实现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科研诚信”,因此,福建加快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一要建立科研诚信评审机制。福建省科研诚信的管理机制建设应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信用评审机构进行认可和监管,主动将其纳入到科研诚信的建设范畴中。二要完善科研诚信保证体系。科研活动应当签署遵守有关科研诚信规范的承诺,加强对履行承诺的监督,将科研人员履行承诺的情况,记入科研诚信档案,作为基础信息纳入科技信用管理体系。三要健全科研诚信信息网络。目前诚信信息仍存在各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缺乏共享机制和各部门、各地方相互分割、封闭的信用信息系统等现象,严重阻碍科研诚信机制的建立。

(三)培养良好的学术探讨精神

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已在科技界形成高度共识,作为一件大事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各有关方面要按照职责分工,找准自身定位,下大力气落实好、完善好各项措施,培养良好的学术探讨精神。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在进行学术打假的同时,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正常引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界限,提倡不同观点的争论,避免打假的滥用窒息学术自由、影响学术继承、阻碍学术创新,从而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二要培养独立和科学的创新思维[2]。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学术研究必须标新立异、卓尔不群,别具慧眼、独树一帜,提出新思想和新观点。三要树立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学术创新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诸如自由而宽松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必要的经济支持,健全的信息资料等。

(四)加强完善的诚信法制建设

要把科研诚信立法纳入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充实和完善现行法律体系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严惩科研不诚信行为。一要完善法律体系。要尽快建立惩治学术不诚信的法律法规,或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在研究制定《著作权法》、《专利法》、《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中加入惩治学术不诚信的相关条款,确保惩治学术不诚信有法可依。二要建立惩戒机制。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设机构,拟定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细则,建立相关学术纪律仲裁的行业规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匿名审查,并公开调查结果,公开处罚决定,营造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的学术独立空间。三要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对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领域的违规违法行为,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讲究方法地进行披露,形成有效的失信约束力量,使失信者的具体失信行为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失信成本大大提高,让学术造假者得到相应的惩罚,保证科研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五)开展系统的科研诚信宣传

针对当前部分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不强的现象,各部门要加强科研诚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治理科研失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一要广泛宣传。各部门要充分重视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和诚信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利用网站、简报等宣传载体,刊登开展科研诚信活动的意义和内容,并开设专栏,连续介绍科研诚信的案例及实用知识,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次科研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新,进一步维护科研活动的健康氛围。二要强化教育。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辅导、交流、研讨等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和道德楷模教育,将科研诚信教育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内容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弘扬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科研人员诚信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三要加强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和先进省市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科研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规范的研究制定,共同遏制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各种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活动诚信指南[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1.

2.孙平.简析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诚信的关系[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3.王志学.科研诚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J].中国软科学.2007.11.

篇8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研促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对于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教研活动的展开,必须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在某种意义上,必须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打造更丰富的、更合适的平台。而小课题研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研活动,其对教师成长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人才,其前提是教师应该具有教学的经验以及相当的知识储备,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教学活动推动教师对教学进行相应的研究,小课题研究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是丰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水平的首选。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课题研究是推进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只有将教学和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得教育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魅力。小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研究方式,小课题研究是教学活动中非常普遍的教研活动。其主要特点有:

(1)灵活性。灵活性是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或者老师和老师都可以进行小课题研究。比如在课题上,针对某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可以临时组成一个小团队,对该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在科研组里面,也可以针对某些教学问题从简单的交换意见、交流心得体会等上升到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就是小课题的灵活性。

(2)针对性。针对性是小课题研究最鲜明的特点。课题研究最忌讳泛泛而谈,既缺乏理论深度又缺乏针对性,这样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还会造成大家对问题研究的不严谨。对于教学和科研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小课题本身针对的问题明确,能够集中大家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热烈关注,由此推进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其成果就是具体问题的解答,即作为研究成果具有学理意义,又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教学有明确的推动。因此,把握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就显得异常重要。

(3)操作性。课题研究一定要有操作性,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到研究计划,以及具体的形成研究成果的时候,也要体现论证的合理性和严谨的学术性。小课题研究完全符合操作性要求,因为小课题的问题明确,论证不会特别复杂,材料收集准备以及研究过程都比较好控制和操作,因此,小课题研究是最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方式了,这都得益于其较强的操作性。

(4)互动性。互动性在小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是一个共识性话题,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讲,不仅仅是一个考验,更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语文课本身的要求,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如果能开展小课题研究,这本身就是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小课题研究对于学生来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参与热情,并在教学中培养了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素养,这种互动性一方面体现了小课题研究的优势,另一方面体现了小课题研究的互动特点,是教学相长的集中体现。

二、小课题研究对教师成长的积极推动作用

高中语文的小课题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或者说是检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仅仅是传授知识,因为从知识性这个角度来讲,对于高中语文已经不再是主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对文学艺术和语言能力的综合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中语文老师本身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理论水平和研究素养,才能将教学推进到更高的层次。而高中语文的小课题研究,就能够积极地推动教师相应的能力提升。

(1)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中语文老师的理论水平,其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写作理论、语用学理论和文学理论,高中语文主要涉及的理论问题都来自这些方面。

(2)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很多高中语文老师成为了教书匠,完全失去了研究素养,这是一个可怕的现状。如果加强小课题研究,这样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小课题研究虽然在研究规模、难度上比较小,但是一种基本的研究素养却是必不可少的。

(3)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的生命线。教学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老师通过研究来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

篇9

关键词:电工基础 课程特点 教学方

《电工基础》是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培养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该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必须的电工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

一、《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

1.理论性强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首先体现在概念多、基本知识点多、单位制较复杂上。如“磁场与磁路”这部分内容,基本概念有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路等,概念多而且较抽象;基本知识点有磁场的性质、安培定则等;单位制有特、韦、高斯等,不常用,易遗忘。其次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电工基础”中公式繁多、复杂,解题的方法较为灵活,电路逻辑性较强,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学好此课程必要条件。另外其内容有较强的整体性,例如“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知识分为两个层次,层次一是层次二的前导和基础,层次二是层次一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它们是逐步展开和逐步深入的,且脉络清晰,共同组成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2.与实际联系紧密

《电工基础》的实验课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实践环节,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技能的基本训练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理解。通过电路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一般电量的基本测试方法和调试方法及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表与设备等。

二、《电工基础》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教学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该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巩固所学的课堂知识。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内容时,运用演示实验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板画等方法把难以描绘的内容展示出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帮助学生理解和牢记知识。

2.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教学中一些相似或相反的规律,从而达到识别、理解、运用的教学方法。电阻、电感、电容是电子电路的基本元件,掌握好三个元件的基础知识,可为学习交流电和电子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电阻元件比较容易理解,而对电容和电感的性质很难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对比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类比性。电阻的定义公式为R=U/I,电感为L=ψ/I,电容为C=Q/U,U、L、C都是外部的因素,通过实验得到了R、L、C的定义公式,这三个公式具有很好的类比性。而R、L、C都是反映其本身的特性,而不随外界的电流或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由此推出三个与其本身性质有关的公式,学生通过对比,就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3.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而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故我个人认为,职业高中的教学也应引入研究性学习。下面是笔者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办法。

(1)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方式,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真理”的乐趣。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电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的量程?要求:①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②如何确定这些数据?③实际用电表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为什么?④你能否制作一电表(可能的话)?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结合学科特点,设置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电工学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概念、规律都与实验有关。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等。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难点内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很快弄清了诸如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4.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多媒体教学已得到广泛运用,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促进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交互性强,教师在演示时能灵活机动,迅速方便,轻松省时,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教师主要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教师的语言艺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且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堂语言要具有知识性、科学性。

初中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较差,要想普遍的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即在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分。同时随着现代学生知识面的加宽,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们对课外知识的联想,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

课堂教学是知识内容和其语言形式的统一表现,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所以科学性是各科教学课堂语言所具有的根本属性,而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在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长期以来,由于受数学的所谓“逻辑严谨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偏重逻辑演绎,误以为“精确、严谨、符合逻辑要求”的语言就是唯一科学性的数学教学语言。实际上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既要讲究严谨的逻辑演绎,又要适时的穿插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猜想、类比、归纳及洞察领悟等活动的非逻辑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数学,积极主动的去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

二、语言要精练,提高效率。

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客。有的教师唯恐学生理解不了,讲课语言繁琐累赘,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学语言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如在讲解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教师只需讲清扇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扇形都对应着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顶角是扇形的圆心角,底边是扇形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两腰是扇形的半径,至于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自己去导出。语言要精练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

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桥梁,亲切、感人的课堂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一些差生,更应该如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应该注意的是,数学教师不要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批评;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数学自然就学好了。

四、语言要生动,但要通俗。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开放期”,他们纯真、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追求语言的生动、通俗,但不要出现粗俗的语言,而应该是文明、规范、高雅,蕴含着丰富知识乳汁的语言。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

五、语言要幽默,具有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致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当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然而,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插科打诨,那只是舍本逐末。

篇11

一、豪放的美

豪放就是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刚舰英武奔放的语言格调,即人们常说的阳刚之美。形成豪放的语言风格的要素,主要表现在对词语声音色彩的大量选用上,“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刘大槐:《论文偶记》)。博大高远、气势恢宏、色彩鲜明、胸襟开朗是豪放的主要特征。豪放的语言风格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学生一种豪壮英发的动感美。

在讲初三《思想政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说的:“我国的宏伟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集中代表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同学们想一想:,,;同学们听一听:‘五四’怒吼,‘八一’枪声,芦沟惊雷!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都在做着同一个强国梦,一代又一代,不懈努力,奋发追求,寻找强国路。这个梦,好久好久!这条路,好长好长!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强国之路,正在向这个宏伟目标挺进。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康乐的崭新形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一段简短的开场白,以一个中心主旨贯通,承上启下,从时间到空间,从静态到动态,从对比到印证,层次清晰,描绘出一幅悲壮感人、恢宏奇伟的历史巨卷。加之句群以对称的词组沟通句子脉络,犹如连绵不断、响遏行云的战歌,传达出一种强劲的节奏,造就出一种雄健高昂的豪壮气势,启人心扉,长人精神,促人猛醒,催人奋进。

二、柔婉的美

柔婉是与豪放相对应的语言风格。柔婉的特点是语句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柔婉风格的语言,大多来自于使用语句的变幻多姿,短句急而促,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绮丽洒脱。这些句式错落而谐调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情调婉转的艺术效果,使学生久久难忘。

如在讲上例“怎样才能实现宏伟目标”时,我进一步阐述:“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今天的奋斗。强国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虽然困难多,毕竟在克服;虽然路遥远,毕竟脚踏地;虽然是梦想,毕竟能实现。”

这一语句,通过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抒情格调,反复强调和逐层烘托出实现宏伟目标的希望、决心和感情,用语言声调描绘出奋斗之歌的多层次旋律,使学生在逶逶迤迤的情绪意蕴中,加深并巩固教材内容的深刻意义。

三、灵秀的美

灵秀就是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它能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它的节奏既充满着强烈、深厚的情感,又回荡着起伏不停的音律,能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

在讲授高二《思想政治》(下册)“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一问题时,我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写的《松树的风格》一文吗?”(学生答,略)然后,我满怀激情地朗诵道:“我赞美你,松树,你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你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你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接着,我进一步引申道:“我赞美你,英雄模范人物,你们所追求的是无怨无悔的人生。从、英勇献身到焦裕禄、孔繁森甘做人民的好公仆,从徐洪刚、白雪洁见义勇为到徐虎、李素丽无私奉献、真情为人民……索取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有付出,绝不期待回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在这一语段中,我用松树的顽强生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比喻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不顾个人安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顾个人得失,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开拓进取的人们的崇高品质。这绮美娟秀的语言、深厚的情感,形成跌宕起伏的音律和景外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画面,恰如其分地把各个段落要表达的意思衔接起来,一气呵成,使教学情景交融、丝丝入扣、灿烂可观。正所谓“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四、回环的美

回环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的开头做后一句的结尾的语言格调。教学中一句优美的话语就是一颗璀璨的珍珠,把这些彩色的珍珠两端串结成圆圆的项链,就是回环。这种修辞手法通过语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排斥或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它结构严密、上递下接、语势连绵、音律流畅,用之则可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在讲授初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复习提问的:“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什么?”(学生答,略)接着,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有正确的路线做指导,这条正确的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宏・伟・目・标的提出依据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情决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保证。”

这段语句,每句内部意思衔接,揭示了“宏伟目标――基本路线”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含义深刻,精辟警策。加之结构整齐匀称,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传递出和谐统一的美的节奏,使学生听后情趣横生。

五、含蓄的美

语贵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正如坡所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其特点表现在把烈火般的感情蕴蓄在冰冷的语言里,必须在细细体会之后才感到炽热逼人;它不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人自去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