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09:24: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行业的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当前农发行业务经营面临的困境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筹资成本较高。目前;国务院规定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包括:资本金,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境外筹资等。从表面上看,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筹集具有多元化特征,实际上,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当前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向中央银行借款。即:由农发行总行负责向人民银行统借统还,各基层行则通过直接向总行申请系统内借款满足资金需求。在主要依赖中央银行供应资金的情况下,一方面加大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农发行的资金运营成本,制约了其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的空间,长期看,不利于农发行的生存和发展。
2.贷款投向单一,且资产规模呈萎缩之势。农发行成立之初,其信贷资金运用曲工商业贷款和开发性贷款两大部分构成。1998年以来,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对粮棉油收购资金的管理,国务院决定将开发性贷款和粮棉加工贷款从农发行划出,农发行的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农发行成为事实上的粮食收购银行。不仅如此,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农发行的粮油贷款业务萎缩现象日益突出。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独家经营的格局被打破,其他经济主体也参与市场收购,粮食购销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必然导致粮食收购量减少;同时,农发行独家供应收购资金的格局也逐渐被打破。今后,随着粮食市场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农发行贷款递减的幅度将会继续增大。这必将对农发行的经营和管理产生深远的。一是收购贷款规模萎缩,使有稳定收息来源的补贴贷款下降,直接造成贷款利息收入的减少,影响农发行的收益;二是有补贴贷款的下降,导致从补贴收入中分割给企业的费用减少,使农发行从企业费用收回不合理占用贷款的空间缩小,资产质量难以改善;三是政策性贷款的减少,表明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作用日益弱化,迫切需要对其政策性金融支农职能重新定位。
3.信贷资产质量差,经营风险加剧。由于和政策的原因,农发行发放的贷款大多数都是信用、保证贷款,信贷支持的是经济效益较差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棉花企业,业务范围和贷款投向的严格界定性,使农发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较差。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发行的经营风险将进一步加剧。一是增量贷款风险加大。粮棉市场化改革后,大部分粮食品种退出了保护价收购的范围,农发行的信贷资产业务由过去全部为政策性业务变为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并存,甚至以经营性业务为主。此时,农发行的信贷风险更多地转化为市场风险。在目前的企业信用状况下,若没有相应的财政补贴配套措施,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企业发生亏损,就会导致贷款损失。二是贷款收息难。市场化改革前,粮食企业支付贷款利息的主要来源是财政补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过销售利润支付利息。而改革后,国家将逐步减少乃至取消对粮食企业的财政补贴,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及时足额支付贷款利息,农发行的收息难度会越来越大,业务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对改善农发行业务经营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拓宽农发行职能范围,增强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当前,无论是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还是从农发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来看,都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农发行职能。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应在继续搞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前提下,逐步调整政策性贷款结构,支持重点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国务院对农发行职能准确定位后逐步开办新业务,以增强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
(二)改善负债结构,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机制。农发行政策性职能的发挥有赖于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因此,农发行应借鉴国外政策性银行筹资的成功经验,增强自主筹资能力,多渠道开辟资金来源,减少对中央银行借款的依赖性,降低资金筹措成本。一是努力组织存款,加强对开户企业管理,清理企业多头开户,限制辅助账户存款额度,最大限度增加企业存款。二是适当增加财政性资金来源比重,争取国家各种形式的支农财政性存款。三是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从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这应是农发行筹资模式改革的主方向。对筹资成本高于投资收益的差额,财政应给与补贴。四是逐步降低中央银行再贷款的比重,改进中央银行对农发行韵融资方式,从直接提供再贷款向主要通过对农发行发行的债券办理再贴现这种间接方式上转变。五是积极利用境外筹资,统一办理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转贷业务,特别是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亚洲开发银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和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六是可将邮政储蓄存款划归农发行使用。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2-0218-01
1 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生产不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也是广大农民的主要生计。因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农业机械的应用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对农业机械行业的促进较明显,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总体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1.1 大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制造逐渐增多
目前国内大中型农场早已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型机械的应用成为了重要趋势。同时由于大中型农场购买力强,对大型农业机械有一定的依赖性,基于这种现实需求,大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制造逐渐增多。
1.2 小型农业机械市场前景广阔
除了大中型农场之外,多数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用到大型农业机械的机会不多,但是对小型家用农业机械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并且随着农民对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现实需要,小型农业机械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1.3 农业机械成为了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设备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从传统的手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转变,农业机械的应用成为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依赖性逐渐增加,这对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2 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市场份额逐渐增大,效益逐渐提升。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市场定位不清晰、售价偏高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机械行业的整体发展,我们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1 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受到农业机械产品研发成本和技术瓶颈的限制,我国农业机械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并不高,在高精尖技术方面还比较欠缺,多数农业机械都处于一般技术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缺乏核心技术之外,研发经费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技术水平的不足,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农业机械市场扩张的重要瓶颈。
2.2 农业机械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
目前虽然农业机械产品市场巨大、前景广阔,但是对于产品的市场定位不够清晰,有些大型农业机械在定位上虽然瞄准了大中型农场,但是在功能上却还存在欠缺,无法满足大中型农场的所有需要。而中小型农业机械,在客户群体上虽然朝向普通农民倾斜,但是在售价、功能设定上还不够人性化,还有欠缺。
2.3 农业机械产品售价偏高
由于我国农业机械产品研发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由此也导致了农业机械产品的终端售价偏高,不管是大中型农场还是普通农民,虽然有着现实的购买农业机械的需要,但是在售价偏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选择了观望和修旧利废的方式,暂时不购买农业机械,这对农业机械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快速发展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我国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促进作用,要想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就要大力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针对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
3.1 加大农业机械的产品研发投入,提高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平
要想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我们就要在产品研发上下功夫,不但要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还应该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产品功能,使农业机械能够与农业生产联系的更加紧密。通过这些手段的采用,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将会得到持续提高。
3.2 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明确产品功能和客户群体
目前农业机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应该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要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开发相应产品,使农业机械产品能够在功能上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基于这一目的,我们要完成农业机械产品的总体市场布局,保证市场布局和定位的合理性。
3.3 优化农业机械产品制造工艺,降低产品销售价格
对于目前农业机械产品销售价格偏高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两方面进行解决。首先,我们要降低农业机械产品的研发成本,提高产品技术的实用性。其次,我们要优化农业机械产品制造工艺,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再次,我们要建立直销渠道,减少中间环节,从这三方面降低产品销售价格。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想实现农业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有效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农业机械行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机械产品研发投入,降低农业机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使农业机械产品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推动力量,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有效促进。由此可见,未来几年,随着农业生产效率
的提高,农业机械行业将会迎来将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福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及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
日本国土面积十分狭小,仅仅相当于我国的1/25,并且日本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土壤贫瘠,资源比较匮乏。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雪上加霜,国内粮食严重不足,因此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内基本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4月1日,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设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经营目标是依据国家政策向经营农林渔业的个人和法人贷放期限长、利率低的资金,以促进日本农林渔业的发展。日本农林渔业公库设总店1个,支店22个,员工924人,资本金3116亿日元。2004年3月末(财政年度)贷款余额32669亿日元,贷款构成主要是农业贷款、林业贷款,其中农业贷款16869亿日元,占比51.6%。
(一)纵观日本农林渔业公库的发展史,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年到1960年的战后恢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粮食极度短缺,日本陷入了极端的混乱中,国民处于饥饿的边缘。本文由收集整理公库的政策目标是支持粮食增产,信贷基金主要投向农地改造、开拓耕地、改进灌溉设施,用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二阶段为1960年到1975年的支援改善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收入增长很快,农业与工商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缩小工农业收入差距和适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畜牧业和果业比重的需要,日本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并且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政策目标是要满足不断增加的果树、畜产、蔬菜等经营实施建设的需要。
第三阶段为1975年到1990年的生产过剩期。由于农业基本法的切实落实,大大促进了大米、畜产品和水果的生产,大米的产量开始出现过剩的倾向。因此,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了加工、流通领域。在水产业方面,农林公库又创设了支援水产品加工业的贷款资金项目。
第四阶段为199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本国农产品直接与海外竞争的情形。因此,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能与海外农产品进行竞争的农业,成为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周末农业”、“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成为阻碍日本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此,1994年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创设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用于支持核心农户的发展。这种资金制度规定,只要经市、町、村认定是新一代的农业生产者,公库除提供设施资金贷款外,还可以同时向其贷放当地低利息的长期流动资金。
(二)公库资金的筹集与应用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邮政储蓄和邮政简易保险。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主管部门——大藏省专门设立一个融资管理机构“邮政投资特别会计窗口”,把筹措的资金集中起来,再贷放到每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公库的贷款范围包括四个方面:农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60.3%;林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24.7%;渔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4.9%;加工和流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10.1%。贷款资金的特征是长期、低息,平均贷款年限为20年,最长可达55年,平均贷款利率为3.89%,其中1998年度为1.77%。在贷款期限内,贷款利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贷款户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申请减息,由此造成的利息损失,公库可获得“农林渔业振兴基金会”的补偿。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18日,总行设在北京。其分支机构按照开展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需要,并经银监会批准设置。截至2006年底,除总行及总行营业部外,设立省级分行30个;地(市)分行(含省级分行营业部)330个,地(市)分行营业部210个,县(市)支行1600个,县级办事处3个。目前暂未在西藏自治区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系统现有员工约5.9万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多种的政策性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若干农业比重大的省、自治区设摆出机构(分行和办事处)和县级营业机构,资金来源除财政核拨资金外,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并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企业的存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
转贴于
市场化筹资的力度,目前暂未开展境外筹资业务。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余额387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3131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其中粮油贷款7454亿元,棉花贷款117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仅为lo亿元,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2、从1998年开始,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粮棉市场全面开放,农业发展银行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单一导致其难以扩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对其他涉农产业如农产品科技研发、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政策性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3、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启示
对比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业务及其演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Abstract: Expanding commercial credit business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rural economy. In view of thi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s are required to conduct commercial credit business in a well-ordered way and lend support to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hile promoting policy-related business.
Key words: policy-related business; commercial credi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随着国家粮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也由单纯支持粮棉流通向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延伸,贷款对象由单纯的国有粮棉企业向各种所有制粮棉经营企业拓展。农发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做好政策性贷款业务外,还要做好商业性贷款业务。
一、目前农发行开办的主要商业性信贷业务品种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主要是粮油业务和棉花业务两大类。一类是粮油类商业性贷款,主要包括:粮油流转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贷款,粮食合同收购贷款,种用大豆贷款和粮食仓储设施贷款等。再就是棉花商业性贷款,主要包括:商品棉贷款、棉花良种贷款、棉花企业技术设备改造贷款及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四大类。
流转贷款的贷款对象是在农发行开户,自主从事粮食(含油脂)收购、调销、进口业务的各类粮食购销企业,包括: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后落实原有贷款债务、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购销企业,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粮食经营资格的各类所有制粮食购销企业。其具体用途分别是用于解决借款人直接从粮食市场收购粮食的合理资金需要;用于解决借款人从其他粮食经营企业购入粮食以及粮食副产品的合理资金需要。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的贷款对象是经地、市级以上(含)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认可,以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用途分为收购贷款、调销贷款、其他流动资金贷款、基建技改贷款。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直接收购或从粮、棉、油经营企业调入粮棉油商品的流动资金需要。其他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与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过程相关且必需的其他短期流动资金需要。基建技改贷款用于解决借款人从事粮、棉、油的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性质的资金需要。
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对象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材料的加工企业,包括粮食系统的加工企业和其他所有形式的用粮企业。具体用途分为:解决借款人直接收购粮食和从粮食经营企业购入粮食的流动资金需要;解决借款人与加工转化粮食相关的其他原材料、费用支出等所必需的其他流动资金需要等等。
二、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并存市场定位问题的认识
首先,是农发行外部政策环境变化的需要。纵观农发行成立之后十年的具体工作实践,我们回过头对它的成长和发展进行重新认识,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农发行建行之初,外部政策环境固定,职责任务清晰,原有的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都是明确的。但随着1998年国家粮棉改革政策的出台及不断深化,其业务范围和阶段性职能不断作出应对式调整,原来的职能定位逐渐从模糊不清发展到现在的重新寻找,运行十年之后,好像又回到了原地,不得不对农发行的成长和发展再一次进行审视和探索。应当承认,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粮棉改革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发行建行之初的基本职能和业务范围已经有所改变,政策性业务的范围和比重越来越小,商业性业务的范围和比重不断扩大,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已使农发行这一具有浓重中国特色的政策性银行,不得不面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相对独立又相互兼容的境地,这是改革的必然。
其次,是农发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农发行要实行“三分、两减、一深化”,即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分别经营,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减少行政色彩。其主旨是要求农发行在两类业务并存的前提下按现代银行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国务院对农发行提出的目标任务已非常明确,只有正确面对农发行既存在政策性业务,又存在商业性业务这个客观现实,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在发挥好农发行政策性业务这一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毫不含糊地追求商业性业务的自身效益最大化。在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和实践在坚持政策性银行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建机制,在发展商业性业务,释放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功能的环境中立规矩,在完成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和谐发展的统一中营造环境。因此,要确保农发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去适应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共生共存的现状。反过来,两者只有共生共存才能为农发行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农发行延伸信贷支持环节,将粮食收购、存储和加工各环节的资金流转全部置于农发行信贷监管范围内,提高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成效,有利于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整体服务功能。
三、农发行开办商业性信贷业务的意义
在新的改革形式下,农发行在坚定不移地履行好政策性职能,办好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同时,适度、审慎地开展商业性信贷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国家粮棉宏观调控。农发行商业性贷款同政策性贷款一样,都是国家实施粮棉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只不过二者作用的方式和机制有所不同。随着粮棉油市场的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流通和加工转化已逐步呈现出产业化、集团化经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粮棉油购销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和资产重组,从而实现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有的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已经接受政府委托,承担起地方粮、棉、油储备和平衡市场供求的任务,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
此间,随着改革的推进,国家调控粮棉油市场的载体,将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现有棉花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逐步扩展到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和其他粮食营销等企业。农发行通过发放商业性贷款对这些企业及时提供金融服务,为粮、棉、油的生产、流通、加工转化、技术改造以及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将在稳定粮、棉、油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粮、棉、油市场,确保国家粮、棉、油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国家“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商业性贷款支持的客户,除了依据市场状况自主经营粮棉的购销企业外,还包括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这些企业的业务一头牵着粮、棉、油消费市场,一头连着粮、棉、油生产,可以根据粮、棉、油市场需求,引导粮、棉、油作物的种植以及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内容等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但由于这些企业的低效、弱质,决定了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商业银行不会大量进入,只能由农发行对其提供商业性贷款支持,支持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和增加附加值,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分享生产和加工环节利润,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无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服务。
(三)有利于促进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一是通过“扶优限劣”的信贷杠杆优化市场主体。成熟的市场是促进产业良性、健康、长效发展的前提条件,其中,市场主体是关键因素。在打破了对国有流通企业的垄断局面后,通过商业性贷款择优扶持,发挥对市场主体优胜劣汰的筛选作用,促使经营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较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主体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对促进我国市场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发行商业性贷款对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信贷支持,促进各种所有制成分企业平等享有市场资金配置,有利于粮棉市场主体所有制结构的改善和优化。
二是通过对贷款的风险控制,促进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农发行对商业性贷款实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管理方式,尤其注重对市场价格风险的控制,使客户更加尊重与关注市场,注重对市场行情与走势的分析,逐步扭转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顾市场价格风险、盲目经营的状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作用。
三是通过商业性的市场设施贷款支持,加快市场硬件建设,促进市场体系完善。
四是有利于促进粮、棉、油的产、购、销相互衔接。目前,越来越多的粮食购销企业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加工企业和其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行了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其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农发行给予必要的贷款支持,可及时解决企业购进粮食资金紧缺的问题,有助于粮食加工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有效促进产销区结合,减少流通费用,节约交易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1.1农民的土地较为分散,并且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使用
效率较低,并不适合农机的推广工作自从改革开放实行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度,土地呈现分散化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土地的质量好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际进行土地调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2]。为此,各个地区为了将主要矛盾进行弱化,减少农民之间的矛盾纷争,国家和政府将产量较高的田地和质量相对较好的田地也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调整,很多农民的土地被划分在不同的地段中。在这种形势下,土地过于分散,十分不利于大规模的进行农耕。因此想要取得更为集中的土地,就需要农户之间展开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但是即便是农户愿意将土地出租,只要有个别人不愿意出租,那么对整个土地流转就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农机很难得到有效利用和发展。
1.2农机推广人员素质较低,没能对其职能进行有效履行
由于现代农机推广岗位是一项相对比较辛苦的工作,并且所得薪酬较低,因此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并不愿意投入到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因此在实际农机推广的过程中,我国十分缺少专业人才和相关农业宣传人员。由于现阶段我国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配备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大大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3]。
1.3基层农机推广中,缺乏相应财政支撑
在实际进行农机推广的过程中,大部分基层单位都不是很富裕,甚至比较贫穷,难以拿出较多的资金对农机推广进行支持和鼓励。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国家就要拿出相应的财政资金进行支持基层农机推广。
2农机推广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1农机推广对提升农业产量有着明显帮助,促进粮食安全
我国土地辽阔,有着大量的种植耕地,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国人口也十分密集,因此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也会死我国现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根本耕地的利用效率,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和目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农机的推广不仅能对产量进行有效提升,同时还将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机设备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文明建设,对促进现代城乡的和谐发挥将起到十分有效的帮助作用。同时,在现代农业生产环节中加强对农机的推广和使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要求[4]。
2.2农机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对增强其收入,提升其生产积极性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帮助
农机的发展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程度和水平,这就使得现代农业中人力劳动将大大减少,而这部分人在收获农业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可以适当的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提升其经济收入水平。也就意味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将使得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和发展,为进一步实现农业发现现代化提供更大的基础和帮助。
2.3农机推广对提升农业生产力,巩固农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着重要帮助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环节,保护其稳定发展也是对社会稳定进行保障的一项重要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是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化的必要条件,而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也是促进科学成果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很多地区,人们为了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选择外出打工,因此适当的对农机进行推广,不仅能大大减少劳动力输出,同时还能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利益,为更好的实现农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将起到十分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虽然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纵观农业整体发展来看,仍然存在问题。特别是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始终没有得到相应完善。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相关单位和农业种植人员对农机推广的重要性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进一步发展农业提供帮助。
作者:孟祥生 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濉溪镇农林技术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徐海平.浅谈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5,39(12):212-212.
关键词:理性营销 市场定位 营销机制 营销战略
农业银行完成股改并顺利上市后,在更为激烈的币场竞争甲,要有效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入力倡导理性营销观念,建立理性营销经营机制。本文结合恩施农行实际,对这一问题作出粗浅分析。
(一)
市场营销理论应用于工商业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它被农业银行所重视只是近几年的事。由于应用时间短暂,市场营销观念在农行上下尚没有深入人心,市场营销策略很少或根本没有得到研究和采用。目前农行普遍使用的营销手段落后,加上其它历史原因,致使农行综合竞争力落后于工.、中、建等商业银行。造成农行落后面貌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采用先进的业务营销策略,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具体业务营销组合策略,没有一个全行性的业务产品营销组合策略指南。因此,当前在全行倡导和树立理性营销理念非常重要。
去年暴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特别是次级房贷市场盲目扩张摒弃了经济和金融的客观规律我们认真研究和汲取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需要以求真务实的理性态度正视业务发展中的问题,按照金融规律办事情,正确处理扩入金融规模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关系;处理好金融企业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推进金融创新与加强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
就当前金融业务发展形势而言,一是信贷资金供需矛盾加剧,优质客户关系维护难度加大,农行业务份额流失的可能性增加;二是在信贷资金供应趋紧的形势下,容易引发少数客户特别是国家重点调控的“两高一剩”以及潜在风险较大客户的资金供应链断裂,形成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三是客户经营成本攀升,发展速度放缓,对提高业务定价水平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要切实抓住机遇。强化理性营销,换句话说就是必须凭借大行的系统性优势,通过强化内部挖潜和系统调剂等多种方式,优先满足重点客户的规模需求,为营销竞争性客户抢占先机;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保优退劣、保重点压一般”以及产品组合营销等多种手段,有效推进农行客户、信贷和经营结构的优化调整。
从区域、同业及客户层面看,恩施地处西部,被纳入西部大开发区域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不断涌现,为农行营销和储备优良客户提供较大空间。在此形势下,资本市场会迅速发展,金融“脱媒”、银行混业经营、投行业务专业化经营趋势逐步显现,而农行在高端客户和产品领域竞争乏力的困境将进一步加深,与同业和系统先进行相比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营销体系特别是直管直销体系有待完善;风险管理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行际间发展不平衡、客户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较重、中间业务尤其是投行业务发展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在当前实际上已经从紧的宏观调控形势下,少数行存在“因规模紧而放松营销、因规模紧而忽视维护”的不作为现象。因此,金融服务和风险控制的高要求迫使我们必须坚持理性营销。大幅度提高优良客户占比,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改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优化城乡业务结构,以促进经营利润不断提高。
(二)
[中图分类号] S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12-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的农业也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呢?在农业中推广农机的使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因为农机推广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更好地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机推广的概念
农机推广是指把关于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当中,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农机进行耕作,不同的农作物采用不同的农机进行农业生产,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农民的生产方式和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在农机不断的推广中,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2 当前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率,不少地区已经开始采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但是在农机的推广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农业的发展。不同地区农机推广程度不同,而且农机类型也比较单一,不适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农机推广中显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户的土地比较分散,而且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使用率不高,不利于农机的推广
自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土地逐渐分散化,是由于土地的好坏差异较大,土地分配与调整过程中的问题较多。各乡村为了减少矛盾纠纷,将产量高的田地和产量低的田地按照一定比例搭配进行了调整,绝大多数农民的耕地被分散于不同地段。新形势下,这种土地分散不利于大规模集中耕种。为了取得相对集中的土地,需要与不同的农户进行协商,即使大多数农户同意租出,但个别农户如果不愿意转出的话,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成片土地得不到有效流转,使土地的流转率降低。不利于在分散的土地中进行农机的推广。
2.2 基层农机推广中,缺乏财政的支持
在基层农机推广中,由于大部分基层单位都比较贫困,拿不出较多的钱来支持农机的推广,而且农民也拿不出足够的钱来购买农机。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这就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加大农机购买的补贴。政府财政补贴的农机类型有: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
2.3 农机推广人员素质低,职能履行程度低
由于农机推广这种岗位不仅比较辛苦而且工资较低,高素质人才都不愿意从事,所以在农机推广中缺乏先进的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合格的宣传人员。由于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受基础设施、技术力量、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难以独立履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2.4 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着推广手段落后、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
基层农机推广中采取的推广方法大部分都是在村镇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但是推广人员没有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很少有农民去主动了解,所以推广效果不是很好。
3 农机推广对农业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科学技术转化到生产中是生产力进步的主要动力。在农业生产中,农机科技成果向生产的不断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机科技发展的依赖也逐步增强。为了更好地将科研成果应运到实际生产中,我们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其掌握这些生产手段。
3.1 农机推广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养活更多的人口,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有着广袤的耕地,但是人口也十分庞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呢?这就必须提高耕地的单位产量,达到“尽地力之效”的目标。农机的推广可以提高产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施先进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具有促进现代农业文明,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机的使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体现。
3.2 农机推广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机得到有效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使得土地上人力的劳动减少,这部分人可以从事其他行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促使我国农业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都外出打工,农村只剩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所以大量农田都被荒废。如果在这些地区实行农机推广,减少劳动力地需求,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3.3 农机推广可以提升农业生产力,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29-01
1 现阶段我国农机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进一步对我国农业生产率进行有效提升,很多地区都开始运用农机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但是在实际的农机推广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同地区对现代化农机的推广程度也是存在较大的不同,并且现代农机类型相对单一,并不适合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经过实践研究发现,现代我国农机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展现在以下几点:
1.1 农民的土地较为分散,并且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使用效率较低,并不适合农机的推广工作
自从改革开放实行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度,土地呈现分散化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土地的质量好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际进行土地调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2]。为此,各个地区为了将主要矛盾进行弱化,减少农民之间的矛盾纷争,国家和政府将产量较高的田地和质量相对较好的田地也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调整,很多农民的土地被划分在不同的地段中。在这种形势下,土地过于分散,十分不利于大规模的进行农耕。因此想要取得更为集中的土地,就需要农户之间展开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但是即便是农户愿意将土地出租,只要有个别人不愿意出租,那么对整个土地流转就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农机很难得到有效利用和发展。
1.2 农机推广人员素质较低,没能对其职能进行有效履行
由于现代农机推广岗位是一项相对比较辛苦的工作,并且所得薪酬较低,因此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并不愿意投入到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因此在实际农机推广的过程中,我国十分缺少专业人才和相关农业宣传人员。由于现阶段我国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配备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并不能充分l挥自身职能,大大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3]。
1.3 基层农机推广中,缺乏相应财政支撑
在实际进行农机推广的过程中,大部分基层单位都不是很富裕,甚至比较贫穷,难以拿出较多的资金对农机推广进行支持和鼓励。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国家就要拿出相应的财政资金进行支持基层农机推广。
2 农机推广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1 农机推广对提升农业产量有着明显帮助,促进粮食安全
我国土地辽阔,有着大量的种植耕地,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国人口也十分密集,因此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也会死我国现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根本耕地的利用效率,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和目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农机的推广不仅能对产量进行有效提升,同时还将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机设备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文明建设,对促进现代城乡的和谐发挥将起到十分有效的帮助作用。同时,在现代农业生产环节中加强对农机的推广和使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要求[4]。
2.2 农机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对增强其收入,提升其生产积极性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帮助
农机的发展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程度和水平,这就使得现代农业中人力劳动将大大减少,而这部分人在收获农业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可以适当的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提升其经济收入水平。也就意味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将使得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和发展,为进一步实现农业发现现代化提供更大的基础和帮助。
2.3 农机推广对提升农业生产力,巩固农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着重要帮助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环节,保护其稳定发展也是对社会稳定进行保障的一项重要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是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化的必要条件,而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也是促进科学成果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很多地区,人们为了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选择外出打工,因此适当的对农机进行推广,不仅能大大减少劳动力输出,同时还能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利益,为更好的实现农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将起到十分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虽然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纵观农业整体发展来看,仍然存在问题。特别是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始终没有得到相应完善。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相关单位和农业种植人员对农机推广的重要性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进一步发展农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徐海平.浅谈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5,39(12):212-212.
首先,未来种地的不再是农民,而是城市投资者。在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多处于自给状态;而今,当土地流转发生时,我们不禁要问,土地会向谁集中?目前来看,此时对土地集中最感兴趣的不是传统的农村种粮大户,而是城市里对土地感兴趣的人,他们成为了第一批对中国土地集中最感兴趣的人。
在长沙,据当地一个植保站长称,政府为土地集中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土地流转一年的租金为600多元,政府补贴300多元(包括100元补贴给农民,200多元补贴给获得土地使用权的人),也就是说,相对于农民获得的700多元收入,土地使用权仅花去400多元。
也就是说,未来种地的主力不再是农民,而是城市的投资者,所以我们农资行业未来所要面对的销售对象也将发生变化,主要以城市投资者为主。那么,传统的农民也许会像沿海一带城乡农民一样,要么只获得固定的土地转让收入,要么反聘成为农业工人。因此,我们要弄清楚,我们未来农资销售的对象是谁。
其次,是农业合作社的兴起。未来种地的不再是单个农户,而是把大家集中起来,重新成立合作社。所以说,未来我们农资销售面对的不再是单个农民,而是有组织的集体。
现代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业务,是银行为协助客户有效进行资金管理,提供的账户管理、收付款、流动性管理、投资理财、短期融资、风险管理等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方案[1],自花旗银行在中国推出现金管理产品,国内银行就开始探索,历经五个阶段,直到2009年,农行推出了“行云.现金管理”品牌,拥有六大现金管理产品体系,十二大现金管理行业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发展全球现金管理等一系列成熟产品集各类金融产品于一体的综合化,全新的营销服务方式,实现了三大跨越和立体化的服务模式的大略宏图。
然而,面临各行在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下,现金管理创新和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农业银行在此业务发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农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的内容
(一)账户管理
账户管理是农业银行通过营业网点渠道或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这一服务是建立在用户结算账户基础之上的,通过该服务有助于客户构建合理的账户体系、及时掌握账户信息、有效控制账户收支,科学进行行业决策[1]。现阶段,通讯网络成为该服务实现的主体,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在实施资金管理的过程中,网络综合应用现代技术,能够提升交易明细、余额查询的效率,这样一来,企业的现金管理业务效率和质量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资金管理信息也更加完整。
(二)收付款管理
收付款管理是农业银行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企业高效处理收付款业务,提高现金周转效率的服务行为。通过收付款管理,有助于企业实现现金的快速回笼,也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1]。农业银行在积极展开现金管理业务的过程中,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资金支出和回收,这样一来,周转资金的效率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管理是现金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提供集中资金的调度服务,帮助客户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1]。由此可见,科学的管理企业流动资金至关重要。面对这一问题,农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可以将有针对性的现金管理业务提供给各个企业,监督、引导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合理的利用资金,并对分支机构以及总公司的资金状况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提升了内部资金的灵活度,降低了资金成本,为创造经济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投融资管理
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投融资服务,协助客户有效管理资金。当客户资金短缺时提供便捷的融资支持,当客户资金富余时,提供丰富的投资品种选择,帮助客户在确保流动性的基础上获取更高的Y金收益[1]。
(五)风险管理
以不断创新的产品设计、专业化的服务团队,科学管理,为客户提供多种专业的风险管理产品,确保在追求资金收益的同时,有效控制操作过程、汇率及利率波动等带来的风险[1]。
(六)全球现金管理
经境内外账户管理,收付款,流动性,投融资,风险管理信息服务等进行有机组合,为客户提供的全球管理范围内外的综合资金服务方案[1]。
二、农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创新水平低
现阶段,我国农业银行在发展中,创新金融产品的能力与各大行呈现出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体制而导致的。例如,在向客户提供相应现金管理产品的过程中,同其他银行发展中提供的产品如出一辙,服务的内容以及质量都存在较高的相似度[3],而银行方面必须从企业需求出发,有针对性进行金融产品质量以及性能的研发,并及时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产品生产理念,综合自身发展需求,才能够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就是说,在经营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够提升现金管理业务的服务质量,为使用者提供便利,赢得市场竞争力。
(二)服务有待完善
当前农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发展不均衡。一是二级分行之间的业务发展不均衡。经济体量较大、业务基础较好的二级分行现金管理业务发展较快,客户数量不断增加,客户质量也较好。而经济体量较小、业务基础较差的二级分行一直以来业务被动发展,动力不足。二是各支行现金管理业务发展不均衡。部分支行领导熟悉现金管理业务,重视业务发展,指派专人负责本行业务发展,能够挖掘自身资源,大力拓展业务,从而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而部分支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业人才,对业务了解不够深入,业务长期裹足不前。三是现金管理客户层次的不均衡性。部分行营销上线的现金管理集团客户数优势明显,营销的客户综合效益较高;部分行仅限于营销中小企业单一客户,且大多减免费用,综合效益较低。四是电子渠道并行存在冲突,对公网银和现金管理客户端(即银企通平台)客户有共性,产品有交叉,功能有相似,业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近两年,两个对公渠道的冲突也日益显现,尤其在经营行层面表现明显,影响了我行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农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的发展对策
(一)创新服务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改变以及调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并且不断提升扶持力度,未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逐渐成为主力军,因此农业银行需要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高度重视,并且为其构建个性化服务计划。农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中小企业存在比较庞大的数量,同时依据企业规模以及行业形势来对服务内容实施分类,依据企业类别来为中小企业提供不同的现金管理服务;第二,中小企业也具备投融资的基本需求,银行在对上述企业服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投融资需求,以便于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第四,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处于转型以及改革阶段,银行在推出新服务的时候不但应分析企业实际承受能力,也需要分析企业的基本需求,最大限度降低服务成本。
(二)优化业务流程
对于现今农业银行服务中出现的机构零散化弊端,需要进一步整合设置内部机构,为以后提升工作效率以及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依据。目前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使用事业部来进行银行产品的流通,通过产品经理对客户资料以及需求进行收集与整理,然后制定合理的服务计划,在完成产品设计之后,产品经理在及时和客户经理沟通之后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面向客户销售,理清营销渠道。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要分工明确,相互辅助,制定设计符合客户的产品方案[4]。总之,设置银行机构以及设计业务流程的时候切实做到行以客户为中心,保证客户能够享受到全面、快捷、优质的服务,尽量使用直接化以及简洁化的过程,避免过于繁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金管理业务能力的提升,对于农业银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银行在积极开展现金管理业务的过程中,存在产品创新能力低和服务不够完善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银行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服务方案并优化业务流程,才能够提升自身现金管理服务的质量,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士余,张云,袁长清.《对公客户经理(结算与现金管理专业)》(2015年修订版).
[2]郝贵军.山东农业银行金库现金调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是乡村经济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它不仅能将乡村与城市紧密连接,成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拥抱大自然的有效方式,还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环境生态和谐以及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严贤春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发行的《生态农业旅游》,以生态农业为背景,探讨与分析了农业旅游基本理论,并详尽地介绍生态农业旅游具体实践措施与涉及到的各类问题,对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生态农业旅游》全篇共七章,主要包括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知识、生态农业旅游者及市场开拓、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环境与保护、生态农业旅游业及运作、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与实施、生态农业旅游管理等。
该书系统且全面地阐述了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论概念与实践内容,有助于读者对生态农业旅游产生基本了解。此外,该书还针对丘陵地区的地貌环境特征,提出适合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垂直生态观景模式”,为生态农业旅游多元化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通读全书,不难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可作为农业及旅游类学科的教学辅导用书,也可供林业、农业及旅游业相关工作人员阅读学习。生态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所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经营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在强调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将生态、农业与旅游项目有机融合,并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活动与经营模式,吸引广大游客到乡村进行风景观赏、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品味农家风味等休闲活动。
然而,随着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愈发热烈,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首先,商业化严重,乡村特色不足。许多农业旅游经营者为追求即时利益与城市风貌,经营环境和旅游项目的设计过于商业化,缺乏乡土风情的独特魅力,反而会极大地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旅游经营的长远发展。其次,服务水平差,缺乏专业人才。因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快,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导致行业内部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低下、工作态度不端正,从而阻碍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意识不到位,忽视生态保护。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者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前提,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加以重视,而在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部分游客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振兴是国家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现代化农村所实施的重大举措,其关键在于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密切联系,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全方位进行振兴发展:一是加强人才振兴,大力招揽乡村优质人才,培育专业、实干的农民工作队伍;二是加强农业振兴,借助高新科技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竞争力;三是推动文化振兴,强化乡村思想文明教育,提高农民基本文化水平,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四是推动生态振兴,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处理生态农业旅游的部分问题,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能让乡村振兴战略落于实处,发挥其有效作用。加强基础建设,发扬乡村特色。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在保障当地人民生活基础的前提下,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扶助政策。与此同时,将当地自然风光和特色物产资源融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不仅可以彰显出当地独特的旅游魅力,吸引更多游客,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高效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当地各级部门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以农民为核心的地方人才队伍,以推动乡村振兴。此外,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还要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服务水平以及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培训,以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带去良好的旅游体验,从而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长期经营与发展。
重视生态问题,提高保护意识。无论是政府部门或旅游经营者都必须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才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生态平衡发展意识,并制定出一系列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切实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方位落实,使之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助力。《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以生态农业旅游理论为基础,对相关实践与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包含诸多独到见解,是一部优秀的生态农业旅游研究著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能有效推动旅游行业发展,为其提供更多机遇,另一方面,还能大力促进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乡村迈向现代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