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09:24: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会治理基本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政治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教材内容虽然很多,但其“精华”却是主要的政治理论观点,譬如初二教材的“一条规律”、“四个原理”,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科学文化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涵义、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初三教材的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的人口问题、法制问题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初一教材的有关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体内容的概念、必要性及行为要求,均属教材的主体内容。我们在教学(或复习)中,必须紧紧把握这些内容,力求弄懂、弄通,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地“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二、题目灵活多变是近年中考试题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年中考应认真对待的一大难题。
在政治课教学的三大任务中,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难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中考试题灵活多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既是对政治课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也是规范政治课教学的手段。那么,规范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呢?那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抽象过程,即从客观事物入手,讲清理论观点。譬如讲国家的概念,首先应从国家的产生过程讲起。为什么会产生国家呢?那就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便随之产生了。这时,一部分人就有可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于是又产生了阶级。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在不同的阶级中,一些阶级就会凭借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另一些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但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是不会甘心的,他们必然要起来进行斗争和反抗。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剥削、压迫地位,就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进行统治。这种暴力机关就是国家。所以,国家的概念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国家的概念,而且也便于理解掌握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使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它也为理论知识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会是今年中考的重点。
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在扎实传授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发挥其“理论武器”的作用,并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所以,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是对政治课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是在规范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然而,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却既是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家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所谓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是说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政治课教学任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只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忘记了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所谓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是说大家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够得法。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政治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教材内容虽然很多,但其“精华”却是主要的政治理论观点,譬如初二教材的“一条规律”、“四个原理”,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科学文化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涵义、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初三教材的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的人口问题、法制问题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初一教材的有关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体内容的概念、必要性及行为要求,均属教材的主体内容。我们在教学(或复习)中,必须紧紧把握这些内容,力求弄懂、弄通,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地“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二、题目灵活多变是近年中考试题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年中考应认真对待的一大难题。
在政治课教学的三大任务中,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难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中考试题灵活多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既是对政治课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也是规范政治课教学的手段。那么,规范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呢?那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抽象过程,即从客观事物入手,讲清理论观点。譬如讲国家的概念,首先应从国家的产生过程讲起。为什么会产生国家呢?那就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便随之产生了。这时,一部分人就有可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于是又产生了阶级。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在不同的阶级中,一些阶级就会凭借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另一些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但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是不会甘心的,他们必然要起来进行斗争和反抗。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剥削、压迫地位,就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进行统治。这种暴力机关就是国家。所以,国家的概念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国家的概念,而且也便于理解掌握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使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它也为理论知识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会是今年中考的重点。
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在扎实传授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发挥其“理论武器”的作用,并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所以,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是对政治课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是在规范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然而,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却既是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家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所谓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是说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政治课教学任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只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忘记了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所谓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是说大家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够得法。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财务会计工作的变革。如今,财务会计的职能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记录,而是通过财务会计的数据信息反应公司的经营状况,为公司作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所以,会计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得记账,而是反应出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财务会计是公司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信息能为公司的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提供数据参考,为公司决策指明方向,在公司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概念
本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包括两个:财务会计信息和公司治理。
(一)财务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信息是会计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含信息的录入、输出和转换等有机流程,这些流程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充分反映出公司的利益和经营状况。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政府对经济实现了宏观和微观调控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财务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财务会计信息能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提供帮助,能够对现金的流动进行评估和预测,还能促进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加强。此外,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能有效加强和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实现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管理部门之间的对接。公司的领导者能根据财务会计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
(二)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指采用相关的制度安排,实现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监督和制衡。制度安排主要指的是责、利和权的制度,涉及的范围较广,如:供应商、政府、社区、客户和债权人及股东等。公司治理就是利用这些制度协调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公司的利益,确保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完善公司治理的结构,主要是明确划分股东、经理人员和董事会的权利、利益和责任,让这三者之间关系达到平衡,使公司制度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展。
二、财务会计信息的价值
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的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会计信息是决策的主要依据,它能为投资者进行决策能提供帮助,同时还能反映出投资意义。(2)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以会计信息为基础,政府会根据财务会计信息所反映出的现象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3)会计信息对现金的流动具有预测和评估的作用,对公司作出决策具有直接的影响。(4)会计信息在公司改善经营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会计报表能有效反应出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为加强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指明了方向。
三、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体现
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分析。
(一)降低信息的不对称
在公司的实际运营中,通过会计信息所披露的问题,能有效缩短投资者与管理者在获取信息上的时间差距,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的披露能有效弥补信息不对称对公司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或者减少信息不对称给公司带来的损失。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信息对监控公司的管理层和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保护公司的利益,减少公司的损失,能确保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重要的控制机制
财务会计信息对公司的治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它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是一个重要的控制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会计信息对公司的治理具有约束作用,它通过信息的披露有效控制管理层,使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给管理层施加了压力,促使管理层用心治理公司。(2)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的主要依据。公司的治理需要参考一定的数据资料,而财务会计信息是所有信息中最有价值的信息。财务会计信息能有效反映出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助于公司董事和股东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以实现股东的投资利益。
(三)公司治理机制的替代机制
会计信息对公司选择治理机制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公司治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还具有一定的内部联系和可替代性。因此,公司可以对内外部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公司发展的治理机制,以发挥最佳的治理效果,同时达到均衡治理公司的目的。财务会计信息可以是其他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一种替代机制,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系统可以成为不同公司治理机制的组合,同时可以降低经济层的职业道德风险。财务会计系统的质量对公司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质量越高,公司的治理效果越好。
四、结语
本文对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对财务会计信息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还对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知完善运行公司的治理机制,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公司的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公司的治理状态具有直接的影响。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的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能能披露股东会、董事会和系统,还能为公司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还可以约束和激励公司的管理者。因此,公司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就必须合理运作和发挥会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此来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加强概念教学,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的理解政治概念,对于高中生学好政治课程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当前思想政治教材中引入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些比较抽象,为了使整体学生更加准确完整的掌握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有以下方法供老师参考。
1 情景法
1.1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情景
高中课本的政治概念有些是需要以学生生活的实际作为铺垫的,这样可以把政治理念具体化、实用化、生活化,体现新课程的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感受到更加真实的学习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具象思维。比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的内容时,在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掌握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的消费观,有很多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不切实际的消费,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消费,甚至是小范围的学生自己的消费,都可以拿来用作情景引入,可以让学生观察我们校道上的节能灯、食品店的纸袋、可回收的垃圾箱等等,都是一些鲜活的情景素材,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对于政治概念的理解,使问题变得具象化。
1.2 以情景为载体,设置相关问题
新课程下的政治教学应该是互动式的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因此要注重教学中的扩散思维,使高中政治概念深入其心。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活中学生常常遇见的画面:上公交车你推我挤,不按秩序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网上不良信息在论坛疯传等等,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否遇见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有什么感受,有想过怎么阻止此类情况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政治概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可以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心中,既便于学生对于书本概念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2 比较法
著名教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世界上的一切的。”高中政治概念知识琐碎、记忆量大,概念与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正确深入的理解教材概念,防止概念混淆。比如对于“抗震救灾的认识”一般会出现在非选择题中,我们就要进行反复的比较、推敲,提高综合解题能力,抗震救灾的政治常识一般从“党和国家”两个角度回答问题,涉及到国家的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国家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等等;而从党的方面讲则有:领导地位、性质,执政理念、宗旨以及改进党的建设等来分析问题,通过党和国家两方面的比较,使得问题的回答更加严密。最后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概括性的结论,使学生可以清楚、准确、牢固的掌握政治概念,加深对概念的全面理解。
3 分层递进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分层思想的引入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去理解:一个是教师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概念教学的方式,另一个是在概念教学本身的基础上对所教的概念分层剖析,步步深入,一步一个脚印的让学生理解概念,由小极大,最后吸收。
3.1 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分层思想
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的基础上专研教学大纲,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过程中,对于掌握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初步的掌握经济学的相关概念: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等等。而对于知识面广,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自主性的探究,让他们结合现在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新闻事件探讨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这样一来,学生在以后的实际练习中碰到类似的案例题以及拓展性的题型就不会手足无措,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大致的完成一些基本题型,提高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81-01
政治科是中高考的必考科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认为政治考试只要坚持考前一段时间突击背诵记忆一下就足够了,想在政治科的高分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政治教学的现状非常不尽人意,无法实现预期效果与既定目标。教师普遍认为政治易教难考;学生普遍认为政治易学难考。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参考其他学科的经验,我认为,我们可以运用记忆共性(理解、熟读、联想、仿写等)来增强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的信心,提升思想政治的教学效率,实现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
一、记忆共性之一――理解。
思想政治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思想政治的基本常识与观点,帮助他们提升各自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同时,要求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观点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学生就要记忆、掌握并利用相关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记忆是智慧之母,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把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要了解前人的经验,要记住对前人的经验。也就是要理解教材涉猎的基本概念、观点、原理等,要全面懂得客观事物的意义,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努力占有知识,运用知识。应该说,理解是掌握、记忆、运用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教学《如何创建优秀班集体》,就要让学生理解班集体的概念、形成、优势等,这样才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创建,从而记忆和掌握知识。
二、记忆共性之二――熟读。
熟读是文科类科目学习的基本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熟读能扫除思维方面的障碍,促进大脑思维细胞的活跃和记忆细胞的兴奋;熟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所读内容的印象,掌握其内容结构。当然,读的形式多样,可有朗读和默读、诵读等。
朗读可以是个别读或集体读。从学生个别朗读时的状况我们能够检验他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要分层次地要求学生个别读,以便掌握学情。集体读则能够活跃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促进记忆,让他们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当然,朗读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基本要领和原理等。默读则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边读边体会含义,帮助学生领悟内容,加深理解,促进记忆,培养记忆能力。诵读是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检验对课文内容结构掌握的程度如何,也是熟读的最高阶段。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促进和提高学生记忆能力,让他们体味成功,感悟收获,增强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
三、记忆共性之三――联想。
詹姆斯说“一件在脑子里的事实,与其他多种事物发生联想,就容易记忆,所联想的其他事物,犹如一个个的钓钩,能把记忆着的事实钩钓上来”。这就是说人的记忆能力主要来自联想。思想政治涉及很多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和知识点,就必须掌握和记住它们。而这些知识点和概念大都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即便掌握其中一点,也要通过联想把前面和后面的知识点一个个钩钓起来,从而拓宽知识面,加深记忆并掌握这些知识。
比如,教学“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然后联想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而决定了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的归属,人们平均分配生活生产资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而且形成了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们生活困苦,处于野蛮状态。奴隶社会尽管存在剥削和压迫,其生产关系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这样以来, “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就在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原理学生自然掌握。然后,联想因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不同的社会,我们再引导学生联想到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不同的,把前后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特点相对应,自然理解“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应的”这一原理。再进一步联想就能掌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因此,联想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点和概念,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记忆共性之四――仿写。
作文教学常有仿写的要求,帮助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仿写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消化知识的过程,同时,能够促进记忆。思想政治教材的练习常有辨析、分析说明、论述等题型,这其实也是一个仿写的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论述题与分析说明题的答题技巧,我们可以精选一些类似的题型训练学生,要求他们仿照这些题型进行必要的仿答、仿写,从而,养成答题规范化、具有逻辑性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记忆与理解,提高其答题的技巧与得分率。比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报社记者要求一企业经理简要谈谈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经理:发展经济必定引发环境污染。记者: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如何处理?经理:发展自然产生污染,污染必然需要治理,治理又会发展经济。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经理的观点。
其实,解决这一题的关键就是解决“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知道经济发展必须在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环境是经济的基础,也是制约经济的因素。如果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环境的承受能力,势必造成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又会影响将来的经济发展。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保障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经济必须发展,环境更需保护。但是,要保证二者的协调发展,要让它们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统一。
总之,我们要善于运用记忆的共性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高校生的必修课。其授课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的方法、观点和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以后坚持党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路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太过于束缚和阻碍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因此,势必要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现状,比如教学案例法。通过引进案例,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讨论和思考,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探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和概念有效性地消化和吸收。
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性质的有效选择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不完全类似于做思想工作,学生的道德和思想既受社会经验的影响,也有自身选择和设定的部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生意志和社会意志的综合体。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和方案,很难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特殊要求。因此,有声有色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该课程内容和性质而做出的有效性选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相关政治思想基础理论等知识,引导学生设立问题情境,并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合到自身的政治和道德水准中并加以运用。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达到汲取教学的真正目的。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重要。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主体性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渴望,也是学生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从案例的选择到案例的分析、讨论再到教学评价等都需要发挥学生的选择性、参与性和自主性,从而真正体现出案例教学的真正价值。
2.2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本质需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性原则要求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针对性的选择案例、使用案例,根据具体的政治思想基本原理和概念来引导学生发现、讨论并解决切实可行的问题,符合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上,也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2.3实践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是最具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之一。所谓的“实践性”并不是真正的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而是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境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它能够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案例所述的具体情境中,同时,促进他们去探索和理解新时代的思想道德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和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的原始目的。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注意事项
3.1协调好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
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再单纯的“传道以授业”,而是在发挥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作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从一位“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间达到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更有效的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作用。
3.2协调好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目标是系统化的理论,通过学习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即要系统化的讲解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培育。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对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比如,可以案例教学前引导性的开展小段时间的传统教学,或者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着传统教学,类似的方案可根据具体的授课情况而定。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93
蛋鸡的健康养殖并不是简单优化饲养环境就可以做到的,其中包括饲养手段,疾病防控方式等多个环节,所以目前的蛋鸡健康养殖技术是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阶段,本文将针对目前蛋鸡健康养殖的基本现状及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从而具体阐述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1 蛋鸡健康养殖的基本概念
原来我国采用的传统的蛋鸡笼养的养殖方式是被各大养殖户所广泛接受并且使用,但是传统的蛋鸡笼养的养殖方式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弊端,不能够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蛋鸡质量的相应需求,在这个背景之下,蛋鸡的健康养殖概念被提了出来,蛋鸡健康养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蛋鸡的养殖质量,增强了蛋鸡的养殖效率[1],降低了蛋鸡们染病概率,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因蛋鸡染病可能带来的相关经济损失、风险,通过蛋鸡疾病防控、饲养环境的优化与改良、饲养食料的改善等多种方式提升蛋鸡健康养殖技术,丰富蛋鸡健康养殖技术手段,使得蛋鸡健康养殖技术不断发展。
2 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从蛋鸡疾病处理向蛋鸡疾病防控方向转变
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只有当蛋鸡出现了患病的现象,各个养殖户才会采取相应的处理手段进行疾病的事后处理,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疾病的传染能力较强,影响范围较大,也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现在可以可喜地看到,蛋鸡健康养殖技术及方法已经从蛋鸡染病的事后处理向蛋鸡疾病的预防与防控方向进行了转变,通过合理用药等方式,提升蛋鸡的疾病预防能力及处理能力,增强蛋鸡的体制,从而从根源上进行疾病的防控。
2.2 从挑选较好蛋鸡到培育蛋鸡优良养殖品种方向转变
蛋鸡的养殖原来往往依赖于挑选较好的蛋苗,但是这种方式明显较为传统,现在在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之中,往往人们更加青睐于进行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的改进与开发,分析好各个蛋鸡的基因缺陷及遗传数据[2],利用较为尖端先进的生物技术,培育出抵抗力较强,蛋鸡经济效益较高的优良品种,对于这种拥有优良基因的蛋鸡称为抗病、抗逆能力较高的蛋鸡优质品种,从挑选较好蛋鸡到培育蛋鸡优良养殖品种这一转变,是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2.3 从粗放式养殖向优化饲养环境方向转变
粗放式的养殖方式及较为狭窄的养殖环境并不能利于蛋鸡的成长,并且环境较为恶劣的饲养环境还可能产生相应的病原体,从而造成蛋鸡疾病的产生,蛋鸡产量的迅速下降,蛋鸡往往会较快死亡,并且由于缺少相应的活动环境,骨质也会较为疏松。所以优化饲养环境变得十分重要,在蛋鸡健康养殖模式中,优化蛋鸡健康养殖环境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保持鸡舍中的温度及通风程度,对于饲养环境要定时进行清洗与消毒,以免爆发疫病。
2.4 从饲料的简单喂养向配置优质饲料进行转变
现在的蛋鸡健康养殖已经从饲料的简单喂养向配置优质饲料进行转变,现在的蛋鸡饲料更加注重饲料里营养成分及比例,注重鸡饲料不同营养元素给蛋鸡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合理利用饲料资源进行配置,优质饲料的喂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蛋鸡的鸡蛋质量,提升蛋鸡的相应产量,促进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帮助蛋鸡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补充不同的营养,从饲养方面提升蛋鸡体制,加强蛋鸡健康养殖的管理,从而促进蛋鸡健康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2.5 蛋鸡的健康养殖技术正在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转变
在20世纪90年代,蛋鸡健康养殖概念才被提出来,那时候只有初步的概念及理论,但是现在蛋鸡的健康养殖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了[3],目前的蛋鸡健康养殖技术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以科学的手段进行蛋鸡的健康养殖。
3 结语
蛋鸡健康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确实呈现出了不断普及推广的趋势,在此基础上也实现了从蛋鸡疾病处理向蛋鸡疾病防控方向转变、从挑选较好蛋鸡到培育蛋鸡优良养殖品种方向转变、从粗放式养殖向优化饲养环境方向转变、从饲料的简单喂养向配置优质饲料进行转变、蛋鸡的健康养殖技术正在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转变等多种转变趋势,对此应该持有积极的态度,在蛋鸡健康养殖这个方面不断努力从而促进其健康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必须联系实际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很多,由于这些概念和原理均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学生现有的社会阅历和认知特点,理解起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恰当的选用实际材料加以分析、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如对“国家职能”的定义为:“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实现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理解这个概念,主要应把握两层:国家职能必须是“国家”行为,而不是非国家行为;这种国家行为不仅指向阶级统治,也指向社会管理。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将近期国务院、各级政府的重大活动各举一例,让学生指认其中属于履行国家职能的例证,由此理解只有政府机构的活动才属于履行国家职能,其它机构、组织的活动不属于履行国家职能;在将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活动(如政府在处理传销组织和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各举一例,使学生明确国家职能既包括阶级统治职能,也包括社会管理职能。这样教学,既符合《课程标准》对该教学内容“理解”层次的基本要求,也使学生确实达到了“理解”层次的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深化改革、农业发展、扩大内需;政治生活中的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社会转型期人的思想信仰动摇、多种价值观取向等一系列问题,既是广大高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课必须帮助、引导学生分析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如对扩大内需问题,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一基本立足点的哲学、经济、政治理论依据,而且要启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从哲学、经济、政治三个角度思考怎样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还应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公民个人的角度思考怎样启动国内需求市场,确保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如此的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分析社会重大问题,才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应注意
2.1坚持适度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应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规定为标准,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一,应把握联系实际知识的深浅度。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对某些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宽是必要的。但如果突破了“基本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浪费了时间,还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深化和拓展知识要有度,要以《课程标准》的规定为依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
其二,要把握联系实际知识的疏密度。一方面,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分析,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企图穷尽一个材料所体现的全部知识或对一个知识点的材料进行无限选择,使学生无所适从。我们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的消化和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中图分类号】G64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水文学在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开设历史悠久,是水利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逐渐成为一个难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办学中逐渐认清高职院校培养的方向是能更快、更好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摒弃生搬硬套本科教学方法,开拓新型、实用型、更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 教学内容改革
水文学知识点繁多,经过大量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回访,针对水利类高职生的培养需求,从众多的知识中精选以下内容进行教学:河流水文的基本概念、水文资料观测和收集的基本方法,设计年径流计算、设计洪水计算,流域的产流汇流计算,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和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为了适应不同专业毕业生工作的需要,在知识传授上给水文学进行分类,如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工程设计洪水、设计径流计算;城市水利专业开设城市水文学,课程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城市设计洪水、设计暴雨计算;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开设环境水文学,课程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水文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等等。
2 教学方法改革
2.1任务驱动
将课程内容融入工程案例中,一个任务包含资料观测整理、计算、设计、制图、出报告等系列能力练习,在第一次课就以大作业的形式布置,课程过程中,教师采用讲授的方式将任务中的基本概念传达,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练习和任务计算。任务完成,课程结束。
2.2小组合作
教师布置任务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四到六人。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按照责任制组员在完成的报告书中注明自己的责任部分并签名,此举有利于控制上交任务的质量,同时给学生职业道德的意识培养和角色扮演情景代入之感,还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3以练代学
将上课场所搬进一体化教室,课程不再是老师为主,而是学生动手动脑,教师帮助指导,借助电脑,将繁琐重复的计算采用excel编程等方式实现,甚至采用VB等可视化编程软件将计算过程简化。在此过程中,知识变为技术,同时电脑的应用技术也得到熟练。
2.4情境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在校内或校外水文实训场做水文测验获取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编整理时,学生是水文勘测工人;在一体化教室对资料进行审查、计算时,学生是水利工程师;在使用CAD出图时,学生是制图员;在整理报告时,学生是工程文员;最后签字盖章时,学生是责任人。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扮演各类将来他们有可能成为的社会角色。
3 考核评价改革
改革以知识为主的理论考试方式,注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考核,以技能考核、过程考核为主,兼顾理论考试。将以往的考试成绩为主变为1+1+1的考核形式,即小组任务考核成绩30%+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40%的形式。同时,考取到水文勘测工,还会以学分的形式给予奖励。
4 结语
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应用于学院2009、2010、2011级学生约1000余人,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有了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均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得到大步提升。
5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加强校内水文实训场所建设,更新补充水文实验仪器设备,特别是在实际生产单位常用又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测量设备,如自动测报系统等,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
4.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任务驱动以及融合实训对于教师的掌控能力,知识水平要求较高,有必要通过企业锻炼、继续深造等手段继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4.3水文学课程的有些实验项目由于受到场地和环境条件限制。无法在室外进行与开展。可以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借助虚拟现实术,建立虚拟水文测验网上实验室和野外测验训练场,更经济有效的实现与现场一样的教学效果。
4.3本次改革重点在于日常教学,对于实训、课程设计还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区域公共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学与区域科学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实践中有机结合的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然而理论的发展始终落后于实践的步伐,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论的基本框架以及理论所具有的意义等基本问题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反映实践和服务实践,对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来源于积累一样,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区域的空间有限性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区域经济概念的提出,此后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如地理学家、理论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这一实践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主要发展成为两大不同的学科群:一是区域经济学;一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焦点都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然而由于国家学科设置等历史原因,政治学和行政科学一直没有能在区域发展领域内开辟自己有特色的研究路径。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涉及到“区域行政”,但该领域学者侧重的是从行政区划改革的角度来研究区域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问题,这里的“区域行政”并不是实际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的新的途径,主要是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发展,政治学和行政学在区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途径:一是区域政治研究;一是从行政科学角度出发的区域行政。区域公共管理正是在区域公共行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区域行政的一种深化。本文试从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和区域内关系的研究提出区域公共管理的一般概念,并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分析。
一、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
理论的发展总是反映现实和服务于现实,而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滞后现实的阶段。在学界,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锋和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陈瑞莲教授,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本着不同的目的对区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见解。刘锋教授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中山大学的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实质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我国区域行政进行研究的开创者。她在对区域行政深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些问题作了述评,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和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主义与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的区域政区间竞争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而国外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间竞争理论、地区竞争力与区域创新研究、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实证研究。同时,她也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义做了阐释,仅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动区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另一方面,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开,也能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现代公共管理学学科创新。这些认识是深刻并富有创新意义的,然而,这些认识是在区域行政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个简约性的概括并没有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实质进行分析。毫无疑问,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区域与区域行政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但不纯粹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对区域的含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的;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经济学对区域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要对经济区域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同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概念;其次,经济区域必须有相应的公共管理层级以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划分,常采取两种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区域分成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
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是基于其它学科对区域发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区域的界定应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但行政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研究的侧重和偏向,因而我们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必须界定一个适合行政学科研究的区域概念。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把区域定义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区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载体,体现各种关系和利益。在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中,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从地理学或经济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元”。本文支持这样的界定,但笔者以为,既然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而这一定的标准可能是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那对区域的理解我们必须突破从地理学或行政区划研究出发的关注角度,从对其范围的关注转向对其内部实质内涵的关注。如果我们将区域内的主体按照较普遍的三分法划分为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的话,可以发现,区域内各主体在不同的利益领域内形成各种交错重叠的复杂关系。区域作为区域发展中行政学科研究途径的基础性的概念,它更实质的东西在于它所蕴涵的多元主体和多领域利益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是由行政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055-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09
长期以来,粗放型增长的背景下,掠夺式、破坏性的开发行为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不仅成为威胁公众生存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激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与激烈的群体性冲突事件。而政府的管制不力更使得市场机制在经济利益和生存环境的两个层面对弱势群体的双重剥夺表现得越加肆无忌惮,社会公平和稳定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
目前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大多来自于公共产品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和权利保障理论等,突出了生存保障性、基本民生性和社会福利性的原则,而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和范围的界定尚存在宽派、窄派和适中派的不同观点[1]。另一方面,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与内涵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强调消费均等,有的强调服务水平的一致性,也有的认为应包括机会均等、结果均等和公众的自由选择权三层含义[2]。尤其对环保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基本概念与内容范围,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的已有研究大多是从财政投入均等化[3]和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即结果均等)这两个方面来设计相关指标,例如关于地方政府环保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4-5]大多是从投入、产出和效率等方面出发对服务绩效进行评估,还缺乏从过程均等的角度出发的服务均等化评估。因此,对于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更为全面、准确、客观的掌握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主要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内容,研究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目标,以此为基础构建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准确、客观的把握与跟踪各地环保公共服务的整体状况,反映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改进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1 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内容
现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四类:一是从政府的性质出发,认为政府所有的工作都是公共服务;二是认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同义的不同表达;三是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认为除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之外的工作就是公共服务;四是认为除了有形的公共产品之外的、政府为民众提供的无形的消费服务就是公共服务[6-7]。可以看出,以上四种观点中,第一、二种观点属于较为广义、宽泛的界定方法,而第三、四种观点则属于较为狭义、有特定性的界定方法。在环保公共服务的内容中,所提供的诸多有形的公共产品与无形的公共服务之间往往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难以分割,如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运行中提供的服务与安全、清洁的饮用水、空气、环境等公共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又如环境监测设施等公共产品与企业排污监管、环境信息的公开等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此类的特点,因此,对于环保公共服务内容的界定应采取较为广义和宽泛的界定方法。
环保公共服务旨在为公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所必需的基本保障。根据环境生态问题的现实紧迫性以及各类服务所涉及的公共利益的重要性,环保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可以界定为环境监管服务、环境治理服务和环境应急服务这三项[8]。另一方面,环境监管、环境治理与应急服务的效率和产出并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投入以及硬件设施等的提供,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建设、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与社会监督以及环境宣传教育中企业、社会环保意识与努力程度的提高。因此,为保证服务的有效性、综合性和完整性,从政府履行环保责任的角度出发,对于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与内容的界定,需要将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所应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都纳入其中。基于这样的认识,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还应该包括环境政策服务、环境信息服务、环境教育服务。
(1)环境政策服务是指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与标准的制定,为行政部门履行职能,以及为公民维护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2)环境监管服务是指对于各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管,并对其中造成严重污染的行为,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惩戒和处罚。其中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的环境许可与审批、政府决策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估、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和环境犯罪等环境法制、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