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金融业研究

金融业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7 09:24: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业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金融业研究

篇1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可分解为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影响三个方面。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

金融组织创新使金融机构体系陆续有新军加入,造就了多元化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使传统的金融措施对客户的吸引力下降,带来的利润逐步递减。所有这些,都强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

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业的发展能力

金融创新不仅在业务拓展、机构放大、就业人数增加与素质提高等发面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而且由于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的增强,带动了金融机构资本扩张能力和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许更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创新还推动了金融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使之在一国第三产业和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为第三产业和GDP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融创新增强了金融机构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对具有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工具的运用体现出来。比如,浮动利率债券或浮动利率票据,这种建筑在对传统金融工具的特征进行重新组合基础上的金融创新工具,可使金融机构减少筹资利率风险。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金融工具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使金融市场容纳的金融资产种类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债券纷纷面世。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序列不断延长,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技术性也越来越强。从衍生产品技术的组合设计看,也算得上是花样翻新,既有基础金融工具与衍生工具的嫁接,如外汇期货、债券期货、股票期货等;也有衍生工具之间的搭配,如期货期权、换期权等由两种衍生工具组合而成的“再衍生工具”。此外,还有对基础衍生工具的参数和性质进行重新设计后产生的创新衍生产品。

金融创新使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证券发行作为融资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过了银行贷款,具体表现为银行贷款的数额下降,国际证券的发行量急剧上升。二是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微观金融主体,资产与负债日益证券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以证券资产的形式存在,商业银行成为国际证券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外,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也实现了证券化。至于负债证券化,是指银行更注重通过发行浮动利率票据和中长期债券筹资,而传统的依靠吸收存款的筹资方式的地位下降。三是商业银行不仅作为国际证券市场的证券发行者,而且参与经营国际证券业务,成为新发证券及承销机构。

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一体化

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加速国际资本流动,促进了国际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并使其一体化程度加深。一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在某一国内金融市场或国际金融市场面世之后,交易规模急剧放大并迅速向全球金融市场拓展,而这又在客观上要求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惯例、市场交易价格及投资收益率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大体趋同,从而促进了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提高。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不仅为金融主体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手段,而且由于同种货币的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之间、不同货币的利率之间存在差异,进而为金融主体套汇套利赚取投机收益提供了可能。三是有些创新金融工具或衍生性工具的交易,本身就要以多个金融市场做依托,是一种跨市场的国际性金融交易。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

金融创新强烈地冲击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

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由分离型向综合型转变。以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否兼营作为划分标准,金融制度可以划分为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和综合经营、综合管理两种模式。美、英、日、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均实行分业经营模式,只有德国、瑞士等少数欧洲国家采用综合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浪潮的推动下,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彼此间的业务渗透和交叉越来越广泛,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金融业务分工的篱笆被逐步拆除,金融业从原来分业经营逐步转向综合化经营,反映了资本追求经济利益和自我扩张的欲望,体现了金融机构摆脱经营约束,改变生存和发展环境,获取更大经营空间的内在要求。归根结底,它是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企业制度和竞争性市场与严厉管制型金融制度矛盾运动的结果。而金融创新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当明显带有业务交叉特点或规避分业管制的金融创新措施已经成为现实的金融存在时,政府不得不承认由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原有金融制度已经存在明显缺陷,因而采取了一种较明智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即对已有的金融创新予以宽容和认可,并努力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安排放弃原有制度,确立新制度。

金融创新模糊了融资界限

金融创新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从而导致融资制度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学原理,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为信用中介的资金融通行为,而直接融资则是筹资人与投资人不需借助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融通资金。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划分,则以融资期限作为主要的客观标准。融资期限不超过一年期的市场为货币市场,反之则为资本市场。这样来诠释与融资制度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在各类金融文献和金融教科书中似乎已成了一致公认的金科玉律。然而,金融创新却使这些划分标准遇到顽强的挑战。

金融创新促进了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

金融创新推动了国际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欧元启动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实例。欧元启动的货币制度创新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欧元制度是一种不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创新的货币制度。人类历史上的货币统一,基本上都是以的统一作为前提和条件。而欧元作为超国家组织的产物,则是在国家分立情况下实现货币整合,即欧元所体现的货币统一,是超越国家制约,与国家统一相分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元启动不仅推动了货币制度的时间创新,而且对传统金融学的货币制度理论提出了挑战。其二,欧元是顺应经济、金融全球化潮流而出现的一种创新的货币形式。货币制度创新,不仅包括货币制度的深化沿革和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而且也包括总体货币制度不变下的货币整合。

参考文献

【1】叶芳.金融创新的背景、表现及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今日科技,2001,(3):35-36

【2】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21-23

篇2

价格稳定平台理论认为,健康发展的产业部门调价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应当符合经验模型,即存在较大区间的稳定平台。这样的产业在价格变动时,只有少数的产业部门受其影响比较大,不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震荡。在实际研究中,发现价格影响曲线会偏离经验模型,存在变异的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的a曲线是经验模型的价格影响曲线,是一条低位势平台凹曲线,具有明显的稳定平台。曲线c是高位势凸平台曲线,虽然具有较大的稳定平台,但是平台位势过高,不具有低平台的缓冲区域;具有价格影响曲线c形式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非常敏感的地位,其价格的调整对大部分产业部门的影响巨大,从而对国民经济产生剧烈的冲击。曲线b没有明显的稳定平台,稍微呈现凹性或凸性,类似线性的影响曲线,介于a和c之间,如果某产业部门的价格影响曲线呈现b曲线的形态,其价格的调整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比曲线c形式的影响小,但是同样需要引起注意,该部门价格的变化有可能引起相关产业产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金融业价格波及效应分析

篇3

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以货币、利率、汇率、股票、股指等为标的物,是从这些标的物中衍生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本节主要从场内与场外业务出发,综合阐述衍生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1.场内业务发展现状。场内业务又称交易所业务,是指在交易所(一般为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出售一种衍生金融产品的业务。场内业务具有标准化的特点,流动性强,但很难做到产品设计的灵活性。在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核心就是交易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从2010年推出股指期货后开始逐步发展,目前虽然只有沪深300股指期货、5年期国债期货以及上证50ETF期权三个品种,但中金所的10年期国债期货、上证50和中证500指数期货以及欧元兑美元、澳元兑美元期货已处在仿真交易运行阶段;上交所的上证180ETF期权、中国平安期权、上汽集团期权以及深交所的期权品种也在仿真交易期。2.场外业务发展现状。场外是指通过代销渠道如银行、券商等,金融衍生场外业务是指通过非证券市场的代销渠道进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而我国衍生金融场外业务发展主要以商业银行的衍生金融业务为主。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最大的特点是交易金额大,交易成本低,交易灵活性高。然而,由于商业银行衍生金融业务起步时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市场暂时还不具备能够支撑衍生金融产品发展的要素,这使得我国衍生金融市场产外业务受到一定的挫伤。直至2003年2月5日银监会颁布《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后,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业务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我国衍生金融场外业务与国际衍生金融场外业务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衍生金融场外市场业务发展规模仍较小,收入占比比较低,业务品种单一、应用领域还有待开阔,同金融市场业务一样,各地衍生金融市场业务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二)发展特点1.交易品种丰富,业务繁多,投资者结构以机构与企业为主。衍生金融业务种类繁多,交易品种丰富,涉及股票、指数、汇率和利率等的期货、期权、互换和远期交易,其中场内交易市场(交易所市场)主要交易期货、期权等标准化合约,场外市场(OTC)市场主要交易互换、远期等非标准化合约。目前,我国投资衍生金融品的个体较少,多为机构或企业为了套期保值而进行投资。2.我国衍生金融业务全球化趋势逐渐明显,交易所竞争力增强,但我国衍生金融业务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论场外市场还是场内市场,吸引更多的交易者进行交易是实现规模效应的主要手段之一,从而带来成本的节约。因此,全球各个交易市场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形成自家的优势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致使衍生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交易所业不例外,我国衍生金融业务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我国上海自由贸易区门户对金融行业的开放,我国衍生金融行业也开始追随金融业的步伐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尽管交易量逐渐增多,竞争力有所增强,但不论从监管还是从风险控制方面都还有待提高。

二、我国衍生金融业务存在问题

(一)衍生金融业务普及度低尽管我国衍生金融产品繁多,但衍生金融业务普及度却是极低的。第一,衍生金融知识普及率低,没有接触过衍生金融产品的商户一般情况下对衍生金融市场是完全不了解的,甚至许多投资者在完全不了解衍生金融产品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投资,对衍生金融业务更是一头雾水,这不仅增大了自身投资风险,同时也增强了市场风险。第二,衍生金融业务种类繁多,不易了解。多数衍生金融业务都是从一些金融业务中衍生出来的,很多都是金融业务的创新,种类繁多,新颖,不具备专业知识是很难对其有深刻的认识的。一些衍生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也决定了金融衍生业务的普及率低这一特点。

(二)衍生金融市场场内业务发展缓慢与全球衍生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发展相比,我国衍生金融市场场内业务发展缓慢,一方面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使得场内交易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场内业务缺乏创新,自主研发的交易产品较为局限。加之,境外市场多内来一直对中国衍生金融市场虎视眈眈,纷纷抢先于中国,上市中国金融品类衍生产品,例如,2006年9月5日,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这是全球第一个针对中国A股市场的指数期货合约。境外市场抢先推出我国金融品的衍生产品对我国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时间上来看,同一时区中后发行同一种衍生产品的,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从监管方面来看,我国监管机构无权管理境外发行衍生金融产品的场内市场,境外发行的国内衍生品由于一些境外市场价格的操作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波及我国证券市场,我国监管机构对这些现象所能采取的监管和补救措施十分有限。

(三)衍生金融市场场外业务纷繁复杂,建设不规范①,缺乏有力的监管机构监督管理衍生金融产品本身是企业用于规避风险所产生的一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提供了新的风险管理手段,它将市场经济中分散在社会经济每个角落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集中在几个期货、期权市场或互换、远期等场外交易市场上,将风险先集中,再分割,然后消除或重新分配,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需求,有助于投资者认识分离各种风险构成和正确定价,使其能根据各种风险的大小和自己的偏好更有效地配置资金,以达到收益和风险的权衡。然而,由于衍生金融市场场外业务纷繁复杂,且缺乏有力的监管机构监督管理,导致有部分投机商家利用衍生金融市场进行投机,这一种行为将衍生金融市场风险无限放大,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重则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我国目前建立有效的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篇4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 2)05-0095-03

2009年12月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未如人们所愿达成共识,但是低碳经济为全球各国愈加重视,使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空间日益扩增。作为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碳金融是指与碳排放交易有关的一切金融活动,如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等,是对碳排放进行规制社会中的一种新型金融运作模型。

历史很短的碳金融,被认为是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近几年国际碳金融市场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从2006年10月巴克莱银行率先推出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到2008年荷兰银行与德国德雷斯登银行开发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紧接着投资银行开始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碳金融市场,涉足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减排项目,随后,韩国光州银行作为新兴市场机构也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对于我国来讲,碳减排资源极其丰富,碳减排市场极具潜力,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这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碳金融市场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

一、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创新的必要性

发展中国碳金融体系,对我国意义重大。一方面,对我国经济转型意义重大,有助于我国实体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巨大前景对金融业而言,同样意味着历史性机遇的到来。碳金融作为金融体系创新的载体,有利于我国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提高我国与其他国家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水平。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对碳金融这一新的金融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在金融层面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创新。2007年,我国推出了首个中国绿色碳基金,之后,碳基金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展碳金融有关业务,推出了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等业务和产品,如兴业银行进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创新。不过,尽管国内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其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业务类型比较单一,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此时,研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碳金融市场上如何进行产品设计、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由兹维·博迪(zvi Bodie)和罗伯特·莫顿(RobertMer-ton)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审视金融机构的“功能观点”,对应到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这一理论的要求便细化为紧跟这一交易市场的现状与前景,在提高碳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推动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商业银行为例,CDM项目中蕴含着对金融中介服务的巨大需求,商业银行通过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可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碳金融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需要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客观上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而且,CDM往往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商业银行可以借此提高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另外,碳交易的兴起和新能源的巨大市场正成为助推货币多元化的绝好契机,构建碳金融体系将有助于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中掌握更多筹码。

二、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全国性的碳交易所。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全为发达国家所主导。2008年成立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我国最早的三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2009年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和武汉、杭州、昆明等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碳交易体系雏型初现。但目前国内碳交易主要是针对欧洲市场制定的规则而进行的一些买卖行为,真正的国内碳交易市场尚未出现,全国范围内的碳交易所尚未建立。

其次,目前我国相关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目前我国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篇5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下,沈阳金融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当前沈阳金融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加强沈阳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是沈阳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因此要加强金融改革的创新,推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我国当前金融业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业的作用已超越了国家疆界的范围,金融机构作为各国经济中的核心产业,在各国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本的力量在全球各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金融业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当前国际金融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

1.国际化趋势

加入WTO是国际化趋势的主要标志,我国金融机构打破地域界限,有层次地对外资对国外金融机构开放,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外资金融机构将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内金融业将出现自我调整,一些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将会迅速发展起来。对于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我国,也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外企在本土化过程中均希望寻找国内的合作伙伴,国内外金融机构将出现更多的合作机会。

2.市场化趋势

外资银行拥有混业经营带来的利润调节和客户资源共享的优势,其业务的国际性和交易的电子化使我国央行惯用的行政手段不再适用,我国允许外资银行开展国内缺乏的新金融业务,如金融租赁、投资组合、保险中介、金融衍生工具等。总之,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不仅要求在待遇上与国内金融机构一视同仁,而且包括管理法规的统一,从而加速了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加速了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金融调控将更加规范,一些主要金融资产价格将由市场决定。

3.金融机构多样化趋势

金融业的内部结构在发生变动,其机构数量在迅速增加。除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企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外,新出现的金融中介机构担保业,也随着市场需求的迫切,而快速成长。“只要是提供金融服务就是金融机构”的理念正在被认可,金融机构多样化成为趋势。

二、促进沈阳市金融业发展的策略

1.加强政府的工作职能

要不断强化政府金融服务职能,加强政府的领导,为金融业的发展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加强市政对金融的资金投入,从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资金,用于支持金融产业发展、鼓励金融创新和吸引金融人才等。改善金融法制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法庭作用,依法依规妥善处理金融合同纠纷案件,提高金融案件的结案率和执行率。规范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行为,依法保护金融机构债权。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维护金融安全。

2.营造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

加强与国内外金融组织、金融机构、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逐步构建各类区域性金融市场。大力发展金融会展业,举办大型金融活动,支持各区、县(市)、各部门和金融机构开展境内外金融论坛及金融推介活动。树立现代金融业经营理念,探索发展国家政策范围允许的金融业务。调整金融服务对象结构,改变金融服务以大中企业为主的倾向,将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由大中企业向中小企业倾斜,由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倾斜,由注重大型工业项目向兼顾商业项目和中小农业项目,尤其是要注重兼顾县级企业项目。以立项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流向,与银行合作选择既符合各银行总行要求,又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的具有前景的好项目作为银行的投资对象,既为银行提供了优质客户,又为我省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针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创新

辽宁省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客户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很少得到金融资金的支持。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程序不很适应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比如贷款要求企业有严格的财务制度,足够的抵押物等,否则不能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而我省正在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抵押物不充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针对这样的客户进行金融创新,只要有好项目,企业法人素质高、人品好,就可以通过金融创新使其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通过金融创新服务,解决企业困难。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加快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与服务功能的拓展。如对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可以开发权做抵押给信托公司,发行债券,开发商与信托公司合作,通过收费来还款。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搞,我省可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加快发展类似金融业务。

4.鼓励金融与产业交叉持股和综合经营

加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对产业集群、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企业的金融信贷投入。推进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的交叉持股,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积极推进区域内大中型企业与金融机构、基金、保险资金等各类金融资本与产业合作新模式,组建金融控股集团、金融租赁公司等大型金融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支持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促进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同时,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管理。选择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经过审批在沈阳经济区内逐步开展综合经营。

三、小结

沈阳金融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只有明确发展目标,不断增强活力、释放潜力,才能为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冰.“沈阳城市群的发育全国最好”[N].沈阳日报,2010-04-21(A05).

[2]刘洋.沈阳金融凝聚力进一步增强[N].沈阳日报,2011-01-21(A01).

[3]刘斌.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的关系[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03).

篇6

关键词:金融业;产业关联;产业波及

 

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体现在其资金流动作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过程,同时又受到各部门的波及影响,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形成网状关联。因此,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其发展直接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进而影响当地的整体竞争力,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对浙江省金融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能够发现其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研究其在浙江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在加快浙江省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浙江省金融业关联效应分析产业关联又称产业联系,是指产业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数量比例关系,其实质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广泛、复杂和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从不同产业之间供给与需求联系的角度看,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可分为,后向产业关联、前向产业关联、环向产业关联。由于环向关联通常是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的和,因此,笔者着重分析前两个关联,以此厘清浙江省金融业对其相关产业的波及路径。

 

1.数据来源与处理

 

使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有其优越性。因为投入产出表是按照“纯产品”的原则分类。即以产品为对象,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产品用途相同、消耗结构相同、生产工艺基本相同)的若干种产品组成一个产业。然后,根据产业的资料编制。相比之下,统计年鉴是按“中国标准行业分类”进行产业划分,产业内难免掺杂了一些非该产业生产的产品。因此,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虽然与统计年鉴相比有差异,但更能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

 

笔者以最新的2010年浙江省投入产出表为模板,在调整合并基础上,编制2010年浙江省金融业投入产出表。为了便于分析,该表将金融业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剥离,将剩余的三次产业各行业合并,从而简化为只有4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这4个部门分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剔除金融业的第三产业、金融业。这样得到4部门投入产出表(见表1)。

2.前向关联效应

 

前向关联效应,是指某产业对那些将本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投入品或生产资料的产业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消耗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对金融业前向关联效应的衡量,选用完全分配系数。系数越大,说明金融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和供给影响作用越大,产业之间的前向关联效应越大。浙江省金融业对各个产业的完全分配系数见表2。

从表2看,浙江省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的完全分配系数均大于0,即都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前向关联效应。然而,浙江省各产业之间关联的完全分配系数平均值为0.595135825,只有第二产业对金融业的完全关联程度大于平均值。说明金融业对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和供给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不含金融业的第三产业,而金融业对自身推动作用和供给影响作用最小。

 

3.后向关联效应

 

金融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即需求拉动效应,是指金融业的发展需要房地产业等后向相关产业提供必要的生产要素、产品或服务,体现着金融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通常用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衡量。

 

根据2010年42个部门浙江省投入产出表,可计算浙江省金融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2010年,浙江省金融业每生产1万元的产品,需要直接消耗租赁及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住宿及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料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的产值分别为502元、447元、259元、244元、206元、144元、102元。这七大产业是浙江省金融业中间投入的最大来源产业。2010年,浙江省对金融业直接消耗最多的六大产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及零售业、水的生产及供应业、文化体育及娱乐业、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为浙江省金融业提供了最大的下游市场。

 

根据笔者编制的2010年浙江省金融业投入产出

 

表,可计算浙江省金融业与第一、二、三产业(不含金融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表(见表3)。2010年,浙江省金融产业每生产1万元的产品,需要直接消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不含金融业的第三产业、金融业产品的产值分别为0元、807元、1764元、34元。各占该产业直接消耗总量的0%、31%、68%、1%。可见金融业对第三产业

 

(不含金融业)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达到了68%;其次是对第二产业和金融业自身的依赖。在四大产业对金融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中,第三产业(不含金融业)对金融业的消耗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金融业对其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最低。

从完全消耗系数表(见表4)看,浙江省各产业间关联的完全消耗系数平均值为0.12035。其中,金融业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最大,其次是对不含金融业的第三产业,并且均大于平均值。2010年,浙江省金融产业每生产1万元的产品,需要完全消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不含金融业的第三产业、金融业产品的产值分别为150元、4351元、2646元、264元。

浙江省金融业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体系中,由于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当某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或产品发生变化时,引起关联部门的变化,并依次按产业关联的方式波及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如果产业波及效果大,那么它可起到很好的推动和拉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作用,因此适合作为主导产业。

 

产业波及效应的测算包括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两个指标。产业感应度系数又称为产业推动系数,表示某个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也就是其他产业发展对该产业的诱发程度;产业影响力系数又称为产业带动系数,表示某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当影响力系数>1时,表明第j个生产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程度,超过社会的平均影响力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第j个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当感应度系数>1时,表明第i个生产部门所受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第j个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依赖性越强。

由表5可知,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含金融业)相比,金融产业影响力最低,表明浙江省金融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当有限。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679125,小于1。说明金融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再从感应度系数看,金融业受到国民经济和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感应度系数为0.488917,也小于1,所受到的感应水平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综合比较,尽管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但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感应度系数。表明金融产业对浙江省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经济发展后对金融产业的拉动作用。其政策含义是,应积极采取主动发展金融产业的战略措施,促进其发展。

 

结论

 

1.金融业对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

 

浙江省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的完全分配系数均大于0,即都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前向关联效应;只有第二产业对金融业的完全关联程度大于平均值;其次是不含金融业的第三产业。金融业对自身的完全关联程度最低,说明金融业推动作用和供给影响作用主要在第二产业。

 

2.金融业对第三产业(不含金融业)的依赖程度很高浙江省金融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比对

 

第一、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高。具体讲,金融业尤其对租赁及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住宿及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产业的直接消耗最为明显。因此,发展金融业有利于带动这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另外,租赁及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及零售业等,需要金融业为其提供大量的中间产品。因此,发展金融业有利于缓解这些产业发展的中间投入“瓶颈”。浙江省金融业对其自身的依存度,远远低于上海市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一结果的出现可能与金融部门统计口径的不完备有关。

 

3.金融业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果不明显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的结果表明,浙江省的金融部门与全国一样,对其他部门的生产波及程度都较弱,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完全拉动作用都较小,这是金融部门的共同属性;浙江省金融部门受其他部门的生产波及程度也不大,并且低于全国水平。说明该省金融部门对整体经济的制约作用不强,不易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金融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其自身的感应度系数。由此可断定:主动发展金融产业,而不是被动接受其他产业对金融业的推动或带动。

 

参考文献:

 

[1]刘佳,朱桂龙.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演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2).

 

[2]耿献辉.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金融业分析:结构与关联[J].上海金融,2010(7).

 

[3]金德环,田大伟.上海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度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6(12).

 

篇7

目前较大的投机狂潮已经来临,连续多年大幅度上涨的局面也在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出现了,大量投资者为了推高住房价格往往通过按揭等手段套利。房地产上市公司市值的股价波动对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其占有我国证券市场绝大部分的比重。房价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加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因为其将间接进一步扩大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中获得房地产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差距。金融创新既有利也有弊,在带来不小收益的背后却酝酿着巨大的风险,同时,为避免产生新的风险隐患,政府也有必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一旦国内经济出现滑坡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就要通过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增加信用支持来及时防止市场信心的下滑。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全球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金融跌宕起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需疲软。因此,国内外严峻形势和宏观市场环境导致金融机构业务经营难度和风险管控的难度不断的增大,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无疑将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许多中国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仍然是普遍的问题。转型已经成为各大金融机构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新的市场格局下调整后新发展机会的必然选择。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系统主要承担市场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对于市场风险而言,其主要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对于流动性风险而言,其主要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流动性需求的可能性。另外,风险管理系统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定制个性化风险指标。即风险管理系统预置了理论与实务界认可的各种风险指标,如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指标,并支持银行灵活的定制个性化风险指标;二是自动计算风险指标值。风险管理系统立足于数据平台基础之上提取各种业务数据,之后,采用风险指标公式自动计算风险指标值;三是及时预警风险。风险管理系统设置风险指标临界值,并依据临界值实现当期风险指标的控制,然后对接近或超过临界值的风险指标提出预警。同时,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历年数据为依据,辅助银行确定临界值。分析贷后的个人信用风险处置系统同样致力于两个特征上,一方面,机构金融业务依据其客户资源优势。现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人征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成熟与完善,因此,金融机构在处置个人信用金融风险时,一旦处置不当极易使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并且,金融机构在“催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具备机构金融服务的专业化优势。金融机构作为专业化机构金融服务机构,其在处置个人信用风险过程中将呈现出灵活性等特征,有助于规避或解决个人信用风险,降低风险给予金融机构带来的经济损失。分析贷中的个人信用状况监控系统应致力于两个特征上,一方面,与专业服务相结合。车辆作为耐用消费品,其购买后需要持续的、专业化的售后服务,此时,个人信用状况监控系统将发挥出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车辆销售厂家对客户进行车辆保养服务、事故维修服务、售后回访、保险理赔服务以及车辆年检服务等多项服务,为个人信息状况监控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及时对个人信用记录更新。个人信用监控系统具有对借款人每一次借贷行为的记录功能,当借贷人的居住、收入、职业等方面发生变化时,个人信用状况监控的系统能够实现及时的更新个人信用记录,以便准确的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

1.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制度。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制度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收入信息以及个人信用记录。2.个人资信调查制度。个人资信调查制度的建立应立足于“量化分析、经验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以个人资信条件和担保条件相结合原则为政策导向。(五)完善的信用管理系统完善的信用管理系统包括多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个人信用资质与担保条件综合评价制度。依据该制度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并严格按照客户信用等级对客户提出不同程度上的担保条件;二是流水线管理制度。依据该制度对机构消费信贷流程分解为多个环节,并严格按照顺序流水作业,推进各环节之间的相互独立与制约;三是上门审查制定与材料审查制度相结合。必须保证每一笔业务均实行上门审核;四是售后回访调查制度。依据该制度全面挖掘信用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五是售后服务保障制度。依据该制度对车辆售后服务、保险售后服务进行考核,及时发现售后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予以纠正和完善;六是黑名单制度。依据该制度对严重违约客户的职业变化、住址变化、收入变化、个人健康变化、家庭成员变化以及车辆状态变化进行重点监控,确保及时把握借贷人的各种情况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七是五级催款制度。五级催款是指电话通知、法律事务函通知、上门催讨、收回抵押车辆以及司法途径。该制度主要针对于逾期客户,以此降低机构销售公司坏账、呆账风险。

本文作者:丁玲杜佳慧杨玉娟工作单位:佳木斯大学

篇8

一、引言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连接商品市场和其他各种要素市场的枢纽以及贯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桥梁,金融在市场配给资源中起着核心作用,是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最重要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有许多研究金融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大多都停留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方面,很少对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定量研究,对地位的衡量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沿海地区金融业的地位进行定量测评非常必要。发展金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金融的规模、速度和效益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本文所指金融业的地位即是从金融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来考虑的。

二、沿海地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现状

沿海地区的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可以通过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金融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及金融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四个方面来考虑。一般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5%的产业通常视为支柱产业。北京和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远远超过了5%,所以北京和上海的金融业可以看作是支柱产业,山东、浙江和天津均为4%以上,而福建最低。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比较重要的行业,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就该比重来说,上海最高,其次是北京。金融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除江苏外其余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最高,其次是上海,表明沿海地区的金融业对吸收劳动力的作用较大。就金融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而言,天津最高,江苏最低。这四类比重上海和北京都排在前面,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地位与经济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沿海地区的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可以从金融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三个方面来考虑。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北京的金融发展程度最高,金融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和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均最高,但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却较低,这说明北京的金融业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就业增加较慢,但金融业产值增加较快。浙江金融业发展水平虽比不上北京,但也是较高的。上海的金融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是最高的,这与外资金融机构多首先进入上海有关,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然伴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加大。山东只有就业贡献率较高,其他两个贡献率都是最低的,这说明山东的金融业正处于扩张阶段,就业人数较多,但产值增长较慢。

三、构建沿海地区金融业地位的评价模型

为了系统地评价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尽可能确保指标体系的准确性、科学性,本文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遵循科学性、可行性、代表性、合理性、可比性等原则,主要从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三个层次建立沿海省市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系统分析的数学工具之一,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其基本思路与人们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是一致的,是将人们处理复杂系统的定性分析过程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过程,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对同一准则下各指标的比较,得到表示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对应予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的各分量即为各指标的权重。本文即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判。

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样本只选取沿海12省市中的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7个省市,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各指标权重的综合评判结果,建立如下评价模型:

四、沿海地区金融业的地位实证分析

(一)测评结果

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沿海7个省市的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测评,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测评结果如下:

(二)测评结果分析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顺序依次为北京、上海、浙江、天津、江苏、福建和山东。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其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最高。其中,金融资产的增长率处于第1位;其余发展速度指标大多处于中等水平;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金融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金融相关比率均排第1位,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上海,不过其金融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要低一些;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最高,说明北京金融业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其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都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所以其金融业的地位最高。

虽然上海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发展效益排名较低,但其发展规模远高于其他省市,故其金融业地位排第2位。上海金融资产的增长率最低,其余发展速度指标为中下等水平;上海金融相关比率仅次于北京,说明上海金融深化程度比较高;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排第1位,金融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但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均处于中下等水平。由此可以发现,上海的金融业对吸收就业的作用比较大,但其评价地位的关键指标的值较小,所以其金融业的地位低于北京。

浙江金融业的地位在所选地区中处于第3位,主要原因是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都比较高。其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金融资产的增长率均排第2位,其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均排第1位;其金融相关比率排第4位,所以浙江的金融深度只处于中等水平;浙江金融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位于第2位,而其发展规模也是处于中等水平,所以其金融业的地位比较高。

天津金融业的地位排第4位。天津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比较高,仅次于上海,其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和金融资产增长率均排第4位,其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最低;其金融相关比率较高,排第2位,其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最高;就业增长贡献率较高排第2位。其余发展效益指标大都处于中等水平,所以天津金融业的地位最终处于中等水平。

江苏金融业发展规模最低,发展效益也较低,但其发展速度较快,排第2位。由于评价一个行业的地位,仅仅只有发展速度快,并不能使金融业的地位提高,发展效益和规模也同样重要。江苏的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率是最高的,其金融资产增长率排第3位,江苏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均排第2位;所有发展规模指标基本都处于最后;发展效益指标中只有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比较高,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排第5位,所以江苏最终排名第5位。

由于福建金融业的发展规模最低,发展效益仅高于山东,发展速度也比较低,因此导致其金融业的地位较低,仅略高于山东。福建的金融从业人员增长率为负值,从而其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也为负值;福建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最高,金融相关比率排第6位,所以福建的金融深化程度比较低,其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最低,其金融业发展效益指标中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和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也比较低,所以福建金融业的地位排第6位。

篇9

作者简介:周志波(1985-),男,四川荣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税和金融理论方面研究。Email:xmuzzb@163com

刘建徽(19-),女,重庆北碚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财政、金融理论研究。E-mail:ljh06@swueducn

田婷(19-),女,厦门大学财政系研究生,主要从事税收理论研究,E-mail:tianting7483@163com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金融业流转税制问题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免税模式、进项税额固定比例抵扣模式和零税率模式等国际金融业增值税模式,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政策建议,对金融业课征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税率设计和征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业;增值税;税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3)12005105

一、我国现行金融业流转税制存在的问题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对货物生产、销售及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开征增值税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此后,又有北京等8个省市陆续加入增值税试点改革的行列。自2013年8月1日期,“营改增”行业试点又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对金融业仍然征收营业税。这种不完全的增值税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割裂增值链条,造成重复征税问题

目前,我国增值税征税范围只覆盖了商品生产、销售及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而金融业则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这种不完全的增值税制度人为地打破了流转税制增值链条,造成重复征税问题,同时也增加了税收成本。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金融业处于增值税链条中,对这一环节不征增值税而征营业税则可能出现重复课税(金融产品消费者为企业)或课税不足(金融产品消费者为个人)现象,扭曲社会经济的运行。从销项税方面看,金融业不但没有增值税销项税,还要负担对其他行业投入产生的产出所含的全部营业税;从进项税方面看,金融业由于没有增值税进项税,其消耗的购进产品负担的增值税得不到抵扣。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金融业的重复课税问题,尽管营业税税率远远低于增值税税率。此外,对金融业征收营业税,造成增值税抵扣链条在社会大生产中不可延续,必然推高金融业的税收成本。

2加剧税负不公,损害经济社会效率

与其他征收营业税的服务业相比,我国金融业营业税税率为5%,存在“税率高、税基宽、税负重”的典型问题。以银行业存贷款业务为例,按照现行营业税政策,对一般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计税依据为贷款利息收入全额,包含加息和罚息收入;借款利息却不能视为成本从中扣除,并且贷款损失准备税前扣除标准非常严格,造成银行业流转税税负相对较重。同时,银行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加重了营业税税收负担,进一步加剧了行业间的税负不公现象。此外,由于无法抵扣购进货物和劳务的流转额(包括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和营业税额),银行业重复课税问题比较严重。按照杨默如的测算,2009年约有15万亿元的国内流转税属于重复课税[1],可见我国金融业税负不公问题的严重性。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银行业流转税负担高于国际水平(国际水平一般低于4%)。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税收负担过高,必然导致“替代效应”,即大量的非金融机构提供准金融产品和服务,特别是非银行业机构提供银行业服务,从而规避银行业的高税负问题,在金融业内造成新的税负不公问题,损害经济和社会效率,不利于公平竞争。

3扭曲金融定价,阻碍资本合理流动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金融衍生品工具不断涌现,而逃避重复征税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机。在一种扭曲的税制环境下,金融产品的定价也必然是扭曲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速进行,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放松对金融的管控,逐步解除对资本流动的限制,这就给金融机构通过将金融业务转移到税负相对较低的国家而降低税负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刺激国内资金流向国外流动。因此,对金融业征收营业税将阻碍资本的合理流动,损害我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金融业增值税的国际模式

对于金融业征收增值税,国际上主要有免税模式、进项税额固定比例抵扣模式和零税率模式三种主流征收模式

Satya Poddar和Morley English提出了对金融服务课税的一种新方法——现金流量法。按照现金流量课税法,对金融机构所有的现金流入量课税,对其现金流出量则给予进项税额抵免。但是,这种方法在征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尝试采用。。

1免税模式

免税模式对金融行业免征增值税,这一模式被欧盟国家普遍采用。由于金融业服务的特殊性,金融服务的价格难以核实,给征税带来很大的现实难题;况且,金融业的很大一部分服务是隐性的,其收费形式更具有隐蔽性,这进一步加大了对金融业征收增值税的困难。考虑到税收征管成本和征管难度的问题,很多国家选择对金融业服务直接免征增值税或者只对部分直接收取服务费的金融服务征税。欧盟国家为了便于征管,对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服务免征增值税,

根据欧盟国家之间的协议,大多数欧盟国家的增值税制对涉及到贷款、银行账户以及货币、股票、债券交易的“核心”金融服务都规定免税。有27个欧盟成员国对保险业收入全部免征增值税。

免税模式的优点是避免了对金融服务的价值进行核定,极大地降低了增值税的税收成本。但免税模式也有缺点,主要是由于与金融服务相关的增值税进项得不到抵扣,人为地将增值税抵扣链条割裂。金融业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对企业和个人都将造成影响。企业作为金融业的服务对象时,会出现重复征税的问题;个人作为金融业的服务对象时,又会出现征税不足的问题。下述例子将解释在免税情况下的税负变化。

假设增值税免税银行购进价值100万元的产品,进项税税额为10万元(假设增值税税率为10%),银行通过再生产增值额为80万元,以190万元的价格对外销售,将金融服务消费者分为企业和个人,企业创造增值额50万元,再以240万元对外销售。表1表明了金融服务的对象为企业和个人时的税收差别。

由表1可知,企业承担了34万元的增值税。在银行业不免税的情况下,企业承担的税额应为23万元((100+80+50)×10%),因为增值税链条的中断,企业额外承担了11万元的税额。对于消费者是个人,在银行业不免税的情况下,个人应该承担的增值税为18万元(180×10%),而不是10万元,因此,在免税模式下,金融服务的个人少承担了8万元的税额。

2进项税额固定比例抵扣模式

进项税额固定比例抵扣模式是在免税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克服了免税模式中增值税进项税额无法抵扣造成重复征税的缺点,目前主要被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两个国家采用。这种模式一方面在一个较广的范围内对金融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免征增值税,另一方面允许金融机构在一个固定的比例范围内抵扣进项增值税[2]。

在澳大利亚,免税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可得到75% 的进项税额抵扣,而新加坡则允许不同金融机构按进项税总额的不同固定比例(42%—96%不等)申报和抵扣。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两国制定的不同比例抵扣都有特定的依据。澳大利亚认为,如果市场环境不允许金融服务业向消费者转嫁承担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免税不可抵扣进项),则这些银行会倾向于“自我提供”银行业运行所需的必要投入。下例说明澳大利亚制定这一固定比例抵扣的依据

由表2可以看出,银行如外购软件,成本会更高。如果外购,银行需承担100万元的增值税,而自产则只需承担25万元的增值税。在这个例子中,如果银行允许抵扣75万元的增值税进项,这种差异就会消除,银行也不会倾向于自产。澳大利亚模式的目标是改变银行自产的行为,核心是要确定软件研发后的增值额占最终售价的比例(本例为75%),澳大利亚基于消除自产行为综合考虑确定了75%的抵扣比例。而新加坡的着眼点在于消除金融业免税给企业造成的重复课税问题,要求对提供给增值税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的服务进行单独核算。向增值税纳税人提供的服务,可以享受零税率,并按一个固定的比例抵扣进项税额;向非增值税纳税人提供的服务,直接予以免税。进项税额固定比例抵扣模式并未完全消除重复课税问题,但相对免税法更为合理,在征管实践中也相对简便、合理。

3零税率模式

零税率模式将金融业全部纳入增值税课税范围,对金融业的显征收增值税并允许抵扣全部进项税额,但对隐则免征增值税,目前采用该模式的国家主要是加拿大和新西兰[3]。同样将金融服务消费者分为企业和个人,银行适用零税率,可以对进项税额进项抵扣,沿用免税模式例子中的数据,由于可以抵扣10万元的进项税额,金融产品以180万元的价格对外销售,表3分析了产品销售给企业和个人时的税收差别。

零税率模式在消除重复课税、降低征管成本方面比进项固定比例抵扣模式更为彻底[4]。一方面,金融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完全抵扣,彻底消除了重复课税问题;另一方面,金融业无需对应税服务和免税服务进行单独核算,既降低了税收行政成本,也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不过,零税率模式也有缺陷:如果金融服务的对象为家庭或者向家庭提供免税商品或服务的企业时,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之间会因增值税造成的价格扭曲形成“替代效应”;对显和隐的差别税收政策会激励金融业通过转移服务收入而减少增值税税款。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业增值税制

1征税范围的确定

从国际上看,金融业一般都被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5]。考虑到金融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般都未对金融服务全面征收增值税,常见的模式是征税、免税和零税率并存。

国外一般对核心金融业务实行免税,对附属金融业务征收增值税,对出口金融业务实行零税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金融业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已不再适应当前形势,金融业营业税改增值税亟待进行。不过,改革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先对显性的、征管难度较小的金融服务改征增值税,尔后向更大范围内的金融服务改征增值税[6]。

我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应当秉承 “与征管能力相适应原则、效率原则、渐进性原则”三大原则,可以先对银行业的存贷款业务征税。在金融业务多元化的背景下,存贷款业务、资本投资和服务收费依然是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以2011年为例,中国银行业实现利润125万亿元,其中存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服务收入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62%、14%和185%。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年报》统计。银行业存贷款业务属于与增值税抵扣链条紧密联系的金融服务,对其征收增值税不仅能够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还能够提高增值税收入,并减轻目前增值税制度的扭曲效应。

2金融业增值税税率设计

为分析金融业在流转税(增值税和营业税)下的不同税负,将金融业参与的交易环节简化为存在A、C两个企业和B银行,A 企业是提供货物给金融业的上游企业(可分为增值税应税企业A1和营业税应税金融企业A2);B企业为银行(整个金融业),一方面向A企业购货,另一方面向C企业提供金融服务;C 企业是消费金融服务的下游企业。交易链条如下:

A(企业) 供货 B(银行)提供金融服务 C(企业)

(1)将金融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

在统一的增值税制下,A、B、C 企业均缴纳增值税。也就是A企业(包括A1和金融企业A2)都征收增值税,B银行也征收增值税。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计算这种情况下的税收负担,如表4所示。

在增值税制抵扣机制的作用下,金融企业B从 A企业购货所支付的进项税款可以抵扣,因此,金融企业只承担本环节的增值税。换言之,在这一环节,金融企业的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

实际税负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缴纳的税额。一般用实际负担率来反映纳税人的税负水平,即用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实纳税额占其实际收益的比率来表示。是相同的。

(2)对金融业征收营业税

若要使改征增值税后的实际税负低于或至少等于征营业税时的税负,这个税率应该如何确定,Howell提出了一种设计思路[7]。下面计算这个合适的税率,计算第一种情况的实际税负等于第二种情况下的实际税负:

B银行承担的增值税税额(金融业增加值+不用承担转嫁的营业税额)=B银行缴纳的营业税额金融业增加值

代入数据

金融业增加值数据来自《2010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计算得:B银行应该承担的增值税税额/(134 312 835+625 278)=7 903 398/134 938 113,通过计算,当B银行承担的增值税税额为7 940 191时,实际税负改革前后不变。设这个合适的税率为X,则[(145 562 416-13 223 697-12 505 567)/(1+X)]×X=7 940 191,计算得出X=7%。

此种确定税率的方法为了简化计算而没有考虑其他营业税金及附加等税收。这与闰先东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计算出上市银行加权平均模拟增值税率为661 %近似[5]。

3课征增值税的模式设计

由Howell

Zee, Howell H “World Trends in Tax Policy: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Intertax, 2004, Vol 32, pp 352–64提出的一种对金融业征收增值税的方法——逆向征税法,可用于对存贷款业务增值税的征收[7]。金融中介服务的借贷业务收入,可以通过借贷款的利息差额来衡量。如将贷款视为银行的产出,借款视为投入,则对贷款利息征收的增值税就是销项税额,对借款利息增收的增值税就是进项税额。两者的差额就是银行应该交给政府的增值税额。但是存款者可以大致分为企业和个人,当存贷款者是个人时,他们不可能像企业一样开出增值税发票,在目前凭发票抵扣的增值税体制下,这样会造成征管上的困难。但逆向征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通常用来解决进口服务征税问题[8]。在逆向征税方法中,本来由存款者代征存款利息增值税的责任转移到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对投入(存款利息)开出增值税发票,并将其作为产出品(贷款利息)应纳增值税的抵扣额,也就是作为进项税额抵扣。举例如下:假设存贷款都为1 000,存款利息率为4%,贷款利息率为9%,增值税税率为10%。表6为在逆向征收法下当存贷款者都为个人时对存贷款利息的税务处理.

从表6可以看出,政府的增值税税收收入为9,其中对存款利息收入征收的增值税为4(1 000×4%×10%),对银行的利差收入征收的增值税为5((1 000×9%-1 000×4%)×10%)。除表6描述的一种情况,此外,还存在存款者是个人而贷款者是企业、存款者是企业而贷款者是个人、存贷款者都是企业等三种情况,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分析发现,在逆向征税方式下,不论存贷款者是企业还是个人,银行都不用承担增值税(转嫁到了交易的下个环节),存款者也不用承担增值税收。但是在贷款者是最终消费者的情况下则要承担所有的税收,贷款者是企业的情况下也不需承担税收。

可见,在逆向征税方式下,在中间环节的税收都可以转嫁,所有税收都是由最终消费者承担。这与我国目前的增值税原理是一致的。因此,在这种征收模式下,银行业完全可以融入凭发票抵扣的增值税链条中。

参考文献:

[1]

杨默如我国金融业改征增值税的现实意义、国际经验借鉴与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0,(8):42-50

[2]杜莉金融业流转税制的国际比较[J]税务研究,2002,203(4):79-81

[3]Satya,P,Morley,E Tax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under a Value-Added Tax: Applying the Cash-Flow Approach[J] National Tax Journal,1997,50(3): 76-81

[4]侯珏各国金融业的增值税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2002,(8):33-36

[5]闰先东我国银行税制的改革取向[J]金融研究, 2003,(1):197-206

篇10

关键词:

物流金融;流程观;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56-02

1 引言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促进了物流金融业务的蓬勃发展。1999年中国物资储运与银行联手开发了第一笔存货质押模式的物流金融业务后已经与十几家金融机构合作;2001年下半年深圳发展银行试点开展存活融资业务,2006年深发展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此后,多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开展了物流金融业务。

然而,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中,金融机构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损失屡屡出现。以中储为例,仅从其审计报告就可以看出,2012年由于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而导致账面上或有损失1.55亿,约占净利润4.11亿的37.71%,2011年的5024万元,占净利润4.09亿元的12.28%,2010年的3778万元,占净利润2.88亿元的13.12%。由此,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可见一斑,风险控制方案亟需完善以降低业务主体的损失。

2 业务流程观概述

综合Michael Hammer与James A.Champy,T.H.达文波特,A.L.斯切尔,H.J.约瀚逊等对业务流程的定义,得出业务流程的概念:业务流程是为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由不同的人分别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活动之间不仅限定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而且活动的内容、方式、责任等也都必须有明确的安排和界定,以使不同活动在不同岗位角色之间进行转手交接成为可能。活动与活动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可以有较大的跨度。而狭义的业务流程则认为它仅仅是与客户价值的满足相联系的一系列活动。

业务流程对于企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企业关键业务的一种描述;更在于对企业的业务运营有着指导意义,这种意义体现在对资源的优化、对企业组织机构的优化以及对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改变。这种优化的目的实际也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争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 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

3.1 内涵外延

邹小芃最早提出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地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地发展而产生,属于物流企业服务的高级阶段,此概念的提出基本确立了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和方向。

在对金融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后发现,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对物流金融的理解: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利用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与物流监管服务,依据供应链而开展的旨在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的金融活动。广义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其供应链活动中,通过开发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有效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地运动,在物流过程中产生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狭义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利用贷款、承兑汇票等多种信用工具为生产商及其上游经销商、下游经销商和最终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资金汇划、信息查询等为一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2 运作模式

依据金融机构不同的参与程度,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分为:资本流通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与金融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协助中小企业融资,提高企业运作效。此模式包括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两种方案;资产流通模式:第三方物流自身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及良好的信誉的前提下,通过资产经营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融资、物流、流通、加工等集成服务。该模式包括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反向担保等方案;综合模式:资本流通模式与资产流通方式的结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有较高的要求,典型的案例如UPS。

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程度划分为:中介模式,即商业银行处于主导地位,物流企业受托提供对质押物的验收、价值评估、仓储保管、货款流向监管及质押物的拍卖等中介服务,只收取物流服务费,不承担其他的风险及损失;担保模式,即第三方物流处于核心位置,在中介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信用贷款配额的分配、提供信用担保的职能,同时承担贷款资金损失的风险,此种模式有效调动物流企业的积极性,简化了贷款程序,降低了操作成本;自营模式,即第三方物流利用自身强大的资本实力同时提供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节约客户的存货持有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按提供融资服务的主体将供应链融资模式分为物流企业以产业主导和商业银行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模式,并以UPS和深发展银行为例分析了两个模式的运作特点及在我国国情下开展的限制因素,得出结论两种模式都需要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按金融在现代物流的业务内容,将物流金融分为物流结算金融模式:代收贷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承兑汇票业务;物流仓单金融模式:融通仓模式、多物流中心仓单模式及反向担保模式;物流授信金融模式;综合运作模式。

4 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

4.1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归类

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来源于以下两方面:物流系统构成要素内部缺乏敏捷性造成的内部脆弱性,来自物流系统构成要素与外部环境包括资源配置、运输条件、预测准确度和需求的不确定性等多方面之间的互动构成的外部脆弱性。尹海丹在对运作模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风险来源进行了细化,认为业务的风险来源包括:担保的有效性、货物监管的有效性、货物信息的准确性、风险转移、动产的流动性、仓单的真实性、参与主体的信用状况。Barsky对物流金融与传统融资业务进行对比,认为还应考虑到业务流程风险、环境风险、组织结构风险、人员风险和信息技术风险。

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归类大致如下:

以银行为风险承担主体,将风险分为三大类:银行操作风险,包括信息系统及技术的保障、人员专业素质;借贷企业资信风险,包括质押物、借贷企业财务状况、借贷企业的信誉状况、借贷企业成长潜力;物流企业监管风险,包括经营实力和技术实力。

按参与业务的主体分类,包耀东和张悟移将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细化为物流企业风险因素、融资企业资信状况、质押货物产生的风险、安全风险、物流金融运营状况。

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是否可控,李毅学将其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将系统风险归纳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供应链系统风险;将非系统风险归纳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强调风险评估中应遵守“主体加债项,并侧重于债项”的重要原则,注重评估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4.2 风险控制研究

(1)共同设计契约。

周学农引入“双方共同决定市场”的思想,在分析供应链上商业银行、融资需求方及制造商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制造商作为先行决策者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运用逆向归纳法求得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得出结论“双方共同决定市场”的机制是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市场机制。然而作者假设信息对称,使得该模型只适用于假设的完全信息。

(2)流程管理。

李毅学基于金融系统工程研究了存货质押融资的风险控制,构建有效的战略控制系统与日常运营风险控制系统。他将日常运营风险控制按业务流程(图)进行分别处理。

(3)风险定价。

王勇等将“公平偏好”加入到传统的委托模型中,并对比是否考虑“公平偏好”因素来研究激励问题,得出结论金融机构给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固定报酬多于传统模型中最优固定支付时,第三方物流会更加努力,从而给金融机构带来更高的收益。

袁光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和收益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两种情景下构建了数学模型,提供了物流企业参与该业务程度的最优选择及所应采取的措施。

李娟等引入存货质押融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并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业务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认为试图减少融资企业的不还款概率,在监督融资企业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督。

李毅学等假定违约外生给定,综合考虑了银行的风险偏好,质押商品的预期收益率和价格波动率,贷款周期和盯市频率等因素的影响,利用VaR方法研究了标准存货及股票质押(静态质押)业务的贷款价值比率。

(4)以具体的运作模式为例的风险控制研究。

褚静騉以仓单质押模式为例,从银行角度分析物流金融风险,建议银行应该重视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融资企业的选择,并且建立共赢的银企合作模式、建立一体化的监控系统以减少三方的摩擦、优化三方合作,确定合适的质押率使风险与收益之间达到平衡状态。

张璟以授信融资模式为例,首次利用可拓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物流金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授信融资模式下参与主体可以共同实施的策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的准确性,运用各种风险度量方法对主体间的风险控制防范实施智能化的管理,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协调主体间的关系。

弯红地以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为例,利用博弈树建立道德风险模型分析,得出结论银行可否及时收款取决于供应链的稳定性、核心企业的还款意愿、核心企业与贷款企业的合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5)风险防范措施。

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出发,一方面要完善现有法律体系加大执行力度,一方面要完善贷款政策等各种相关政策完善物流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看加强对出质人的信用审查,加强自身的评估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第三方物流的软硬件建设;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应该加强信息共享,有效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5 研究局限与展望

5.1 系统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关于物流金融业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作模式及风险评价的探讨,而对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较少。虽然有不少学者对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定价有深入研究,但是模型的独特适用性不强。另外,目前缺乏以流程管理为视角的风险控制研究。

5.2 缺乏实证研究

关于风险控制的研究多对问题进行假设求解,然后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缺乏实际情况的验证。

参考文献

[1]http:///link?url=arLxOwndXPCfzlJ6uo0TOK 43U79LQrEpbEdJtqL2L284HyWYSD9yK4aTpOElv9b0I8zkkDA u7bp1bJ_HuVn7iK.

[2]邹小芃,唐元琦.亟待关注的领域:物流金融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5):63-65.

[3]李蜀湘.第三方物流金融知识共享模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4):180-182.

[4]闫英,叶怀珍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存货质押融资服务定价模型[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33(10):56-58.

[5]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J].物流技术,2005,(3):4-7.

[6]吴昊.基于博弈论的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7]徐欣.解读供应链融资双重模式[J].物流技术,2007,26(7):69-73.

[8]宋焱.物流金融:出现动因、发展模式与风险防范[J].南方金融,2009,(12):41-46.

[9]Prater E, Biehl M.,Smith M.A.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 agility,Tradeoffs between flexibility and uncertain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1,21(5/6):823-839.〖ZK)〗

[10]尹海丹.基于供应链金融各模式下的银行风险防范[J].经济师,2009,(5):18-19.

[11]Barsky N P.Evaluating business risks in the commercial lending desicion[J].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2005,20(3):3-10.

[12]李电生,员丽芬.基于物流金融模式的中小型企业融资风险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2010,(1):62-64.

[13]包耀东,张悟移.基于AHP的物流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5):68-69.

[14]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6-41.

[15]周学农.供应链金融管理[J].系统工程,2010,28(8):85-88.

[16]李毅学.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创新: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7]王勇,徐鹏.考虑公平偏好的委托模式融通仓银行对3PL激励[J].管理工程学报,2010,1(24):95-100.

[18]袁光珮.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服务的分析与决策[J].统计与决策,2011,(8):169-171.

[19]李娟,徐渝,冯耕中.基于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博弈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20:49-50,106.

[20]李毅学,徐渝,冯耕中等.标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贷款价值比率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6,15(6):9-99.

[21]李毅学,徐渝,冯耕中等.重随机泊松违约概率下库存商品质押业务贷款价值比率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1):21-26.

[22]李毅学,冯耕中,徐渝.价格随机波动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质押率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12):42-48.

[23]褚静騉.基于仓单质押模式的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2):50-52.

篇11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01

1 引言

伴随着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的热卖,社会进入了一个充斥着数据的时代。金融业是国家的命脉之一,不断给社会经济活动等提供供给,是社会得以正常进行的依靠。在这个充斥着大数据的云时代,金融业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支付宝问世之后,改变了大众的支付方式,电子支付兴起,人们开始减少现金携带量。随后,余额宝从一定程度改变了大众的存储方式。它利率上的优越性和易存取性一度把大众从银行的短期存款吸引了过来,大幅降低了银行存储量。从支付宝的问世到P2P业务的兴起,在受到新型金融的冲击之后,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业不满足于单纯的线下业务,积极开展线上业务。现在传统的金融业正在发生改变,加入科技的力量,加入互联网的力量,加入大数据的力量。它的变革中融入了大数据的影响,金融业不断地在发展。

2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传统的金融业业务多以线下营销为主,业务内容有限,对大众的吸引力也有限,用户较固定没有太大突破。金融业的业务创新大多十分有限,没有思考用户真正的需求,从而不能为大众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业务。大数据的加入,使金融业对用户需求有了更多的挖掘,为客户提供了更多行之有效的举措。例如,我国最近几年创业潮兴起,但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无法相对便利的获得贷款。随着金融业的新发展,众多P2P平台为这一现象提供了解决措施。

众所周知,金融业具有风险高的特点,是由金融业本身的业务性质所决定的。在中国,银行占了金融业的绝大部分,所以银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银行来说,存在贷款是否能按时回收的风险。对个人贷款而言,主要依靠于他的信用程度、职业等能表明其偿款能力的指标。对企业贷款而言,主要从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获得相关信息。现在,运用了大数据之后,银行可了解到的信息更加丰富,数据挖掘能力更加强大,可整合客户的不同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在对用户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之后,依据全方位考察可以有效降低决策的风险性。目前,花旗等银行已经采用新型风险评估指标。

2.2 挑战

2.2.1 金融业版图的重构

随着进入充斥着大数据的云时代,越来越多的公司想参与到金融业的业务中。从支付宝、余额宝到京东白条,借贷宝,众多公司都想要在其中占领一席之地,这导致了金融业版图的变动。

从准货币供应量其他存款2009到2013年的变化量可以看出,2010有一个明显的减少的过程,这就是被大数据所带起的新型金融所影响的结果。

从金融业上市公司数量在2008到2014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金融业上市公司数量在持续增长。其中在2010年和2013年增长率较大,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来临之后,金融公司的入市标准有一定的降低,公司数量得以较大幅增加。但是,相对于传统金融公司来说,新型金融业在技术方面存在优势,可能会对传统金融公司造成遏制。由此以往,为了保持金融业特有的文化,需要对挑战进行迎击,保持金融业文化内涵,并让它取得更好的发展。

2.2.2 金融业安全性问题

由于信息网络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大众的各项信息资料都有可能传到网上,可能会导致泄漏危机。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所以数据信息的安全遭到了更严重的威胁。在现代,数据不能按照以往的传统方式进行保管,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加强防护。数据的储存出了问题,可能会泄露客户信息,进而造成对企业的一系列打击。与此同时,由于云时代的普及,数据的繁杂,技术的加强,这些事情往往更容易发生。

2.2.3 金融业技术问题

传统的金融业从事人员往往对数据进行的是经济上的分析,技术较不深入,也不需具备很强大的技术能力。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除了需要对数据进行比较基础的分析,还需要深入构建数据结构。因此需要掌握更加全面、更加高深的数据处理能力。除了excel、spss的软件的应用,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只有不断学习Hadoop,运用云计算等新技术,才能对大数据时代繁密复杂、快速易取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金融业要加强对技术型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3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业发展模式

根据第三章对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业的发展会有以下趋势,形成若干新型发展模式。

3.1 P2P金融

随着信息技术的加入,互联网金融有了极大的发展。当今社会,许多亟需贷款的中小型企业无法高效率便捷地得到贷款,P2P业务应运而生。P2P金融指不同的网络节点之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指个人),需要借助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借款者可自行借款信息,包括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自行决定借出金额实现自助式借款。

随着P2P技术的普及,不仅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危机。众多的P2P平台利用互网给人们提供了小额贷款,为微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来协助他们度过燃眉之急。然而,随着平台的增多,相关公司数量的增加,却在市场中加入了犯罪的力量。目前,该业务中存在以谋取大众资金为目的的不良企业,在收到了用户提供的资金之后,他们往往并不像承诺的那样进行投资并回报给顾客。他们会利用收到的这笔钱完成他们自身的目的,实现自己的利益,携款潜逃,最终留下众多用户悲愤不已。在2016年三月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数达到了1523。

3.2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 Payment)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给出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确切定义。从广义上讲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为收、付款人提供中介服务,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3.3 信息化金融机构

现在,人们办理业务,除了传统的去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面对面办理,还可以进行选择移动支付等形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办理方式就是信息化金融机构带来的。所谓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电子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业来看,目前银行的信息化水平较为领先,具有较先进的金融信息技术平台。目前,银行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具有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和网上银行。

未来,传统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更多的是,如何更快、更好的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并依托自身资金实力雄厚、品牌信任度高、人才聚焦、风控体系完善等优势,作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一类来应对非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的冲击,尤其是思维上、速度上的冲击。

4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策略

从余额宝的问世到现在,不过寥寥数年。大数据对金融业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从发展趋势看,应充分认识大数据带来的深远影响。实际上,大数据还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可以获得明媚未来的钥匙。而金融业为了能够在云时代获得更长远的发展,需要有以下四种发展策略。

4.1 人才培养方面

对员工来说,除了培养他们传统金融业所需的经济相关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对繁杂数据的挖掘分析能力。使他们养成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敏感度,培养他们对数据的运用能力。而对于管理层而言,在制定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规模、资本、网点、人员、客户等传统要素,还要更加重视对大数据的占有和使用能力,以及互联网、移动通讯、电子渠道等方面的研发能力。管理层也应该重点培养自己的互联网思维,不断创新。

4.2 数据来源方面

大数据时代是数据的时代,数据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金融业需要加强自身的数据收集能力。数据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本身的收集,另一方面碜杂谄渌数据拥有商。在自身收集方面,首先应该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打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吸引大量客户。之后,在与客户的沟通中,要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收集完善客户自身的数据。最后,在实行中,要完善反馈机制。在其他来源方面,目前市场上数据机构或者互联网机构层出不穷。要妥善处理和他们的关系,达到一种竞争与合作并重的关系。但是,由于金融业本身有垄断性的特点,所以一定要把握住自身的根本利益和文化。在金融企业本身权威不被威胁的情况下,可与那些机构进行数据上的交流。根据不同企业的优势合理分工合作,谋取最大的利益。

4.3 金融创新方面

在2016年的两会上,政府提出了“金融创新”。现阶段进行金融创新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更是在大数据时代顺势而为。金融业目前应更多地专注于数据创新方面。可首先在市场上了解用户的需求,尤其是重点研究之前由于自身技术原因无法做到的部分,如现在兴起的微小型企业借贷业务。与此同时,可把之前传统金融业的业务借助手机APP软件等移植到手机上。这样,既方面了用户使用,而且也降低了现场业务的繁琐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创新方面,要把持住底线。不可以只顾眼前利益就对客户的利益造成威胁。同时,为了激励创新,可提出一定的奖励机制,如创新出受欢迎的业务可以得到债券的奖励等。在进行创新的同时,加入大量数据化技术和数据化思维,才能实现思维向资金的转变。

4.4 数据安全方面

金融企业应该在下列三个环节进行调整。在第一方面,联合行业中的所以企业,认可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在第二方面,加强自身在业务处理中对数据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在第三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数据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个人数据的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