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字校园的特点

数字校园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7 09:24: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字校园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数字影视特效;动画电影;色彩 

“数字影视特效”本身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混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多种源素材能否在色彩、运动、透视、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真实统一将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可信性,尤其对影视的最重要表现元素——色彩的处理,更加直接关乎影视艺术表现的艺术性。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色彩作为动画电影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为刻画角色的情感、营造环境的氛围、增强剧情画面的丰富,创造动画片的欣赏价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在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有时为了更夸张地表现、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颜色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自由度。通过颜色的转换可以看到色彩不仅带给观众颜色本身的魅力,而且直接参与了剧情的渲染,同时也强化了主题。 

一、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 

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主要分为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制作中有时又是相互叠合。因此对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的探究,不仅对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将对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创作可能。  

     二、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处理 

 数字影像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数字动画电影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与数字影视特效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画电影的色彩处理更为突出色彩夸张及色彩造型。因此,在进行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方法研究的同时,更是想激发影视色彩处理的更多可能。  

三、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及色彩检测  

人们对色彩是如此地敏感,计算机的色彩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早已实现了千万色的色彩再现,那么在影视创作中,如何在人眼的色彩感知范围内使计算机处理的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表现,对数字色彩处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探讨数字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眼识别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对色彩处理及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 人眼对色彩识别的一般规律 

人眼对此感觉到的是一种单纯、鲜艳的颜色,可称为谱色或单色。但在自然界中,人眼所看到的各种光源发射出的可见光都不是谱色光,他们是由连续光谱或是线状光谱构成的,它们所发出的光线称为复合光。无论谱色光(单色光)或复合光,都基于亮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参量得以描述。 

(二)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与监测 

前面谈论了人眼对色彩识别规律,接下来我们探讨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和监测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这将加深我们对数字色彩的认识。 

计算机是通过数学的方式,经过程序计算形成图像。任何图像,不管它如何复杂,在计算机中都是像素的集合。 

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现行通用的pc对图像的设定是通过24位真彩色或更高位数来进行描述的。在表达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时,采用的是颜色通道(channel)的管理方式。依据色彩理论,任何一个颜色都可以用三个独立的参数来描述。比如hsb模式、rgb模式、lab模式。 

数字色彩处理是直接对画面的原始色相、色度的修改。而最终效果的显现也依赖于数字显示设备才能查看、比如显示器、监视器等设备。由于各种色彩显示设备自身的色彩显示设置标准不同,因此各设备并不能完全做到检测效果的统一。正是由于显示设备本身色彩管理与现实的限制,不能完全呈现出人眼所看到的全部色彩,而是进行了相应的色彩截取,从而使现实信息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并节省资源。 

四、色彩表现思路及实例分析 

     (一)色彩匹配  

在影视拍摄时,经常会遇到由于拍摄时地点、时间的不同、以及所用的胶片材料、灯光器材、光学镜头和曝光程度的不同,因此不同影像片段间的色彩值和色度明暗也存在很大差异。后期制作时为了使影片影调和谐统一,需要对影像素材进行色彩值、色度值的进行调整,使不同影像片段间保持色彩的连贯性,这就是色彩匹配的传统定义。 

在数字特效制作过程中,尤其数字特效合成镜头中,经常需要将多源素材进行合成,多源素材之间的颜色、反差、质感等方面经常出现不匹配,因此需要对各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色彩调整,以便使合成镜头形成统一的画面风格和质感,这是数字制作中的色彩匹配。 

而在动画电影中,为了表现动画特色而使用了大量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此时的色彩匹配更多地引用了色彩构成的原理,更多的用色彩本身进行创作。 

(二)色彩表现的应用类型 

在影视特技的制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如何将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三维制作素材与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因而大体上分为实景拍摄匹配和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两种类型。 

实景拍摄匹配主要处理一些由拍摄场地光源、拍摄时间、现场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素材间的色彩不统一。 

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由于一些场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很难实现它,因此不得不用数字手段来创造它。因而需要将机生成的cg图像进行色彩上的统一调整,使观众看不出是由数字虚拟出来的画面。 

(三)色彩匹配思路解析 

进行匹配的时候,将所需匹配目标素材与源素材要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将目标素材中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彩、亮度与源素材匹配一致,这也是色彩匹配的主体思路。因而在制作之前,我们需对目标素材与源素材之间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度进行比较,为后续制作提供匹配依据。 

五、数字色彩处理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无论是电影之前的美术,舞台美术,还是影视美术,造型、色彩、质感都是众多导演和艺术家孜孜以求,期望完美的。从各个角度对现代数字下的动画电影和数字影视的各方面元素进行阐述,色彩匹配与校正是基于模型造型基础上的艺术性表达。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如果说影视作品的画面造形是以形动人的话,那么色彩则是以情感人,形色交融。现代数字技术背景下,色彩再创作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的必然选择。后期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不但降低了对传统诸如色片控制,色温控制的依赖,更是赋予导演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通过对色彩匹配和校正,保持相同场景之间的和谐性,不同场景之间的连续性,甚至产生时空错觉,让一切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此,“电影中的色彩不仅仅只是一种再现客观色彩的技术元素,在电影工业漫长的中,电影创作家们逐渐了以外在影片中运用色彩的经验,色彩开始以纯电影化的形式因素进入银幕世界。”“色彩就是思想”已经成为现实。  

本文限于篇幅,仅就色彩一项环节在动画电影与数字电影制作中的基础知识,制作要素,评价要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更后续的色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将以数字影视特效中的综合匹配为线索,穿起整条综合匹配的大龙,为的后期特效制作行业添砖加瓦。 

 

说明:该论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201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关于《动画(数字)电影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视觉元素——色彩》的研究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0d032 

 参考文献: 

 [1]《电影摄影画面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张会军 教授; 

 [2]《色彩美》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李天祥 赵友萍 著; 

 [3]《动画场景设计》上 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顾严华主编; 

篇2

“数字影视特效”本身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混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多种源素材能否在色彩、运动、透视、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真实统一将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可信性,尤其对影视的最重要表现元素――色彩的处理,更加直接关乎影视艺术表现的艺术性。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色彩作为动画电影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为刻画角色的情感、营造环境的氛围、增强剧情画面的丰富,创造动画片的欣赏价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在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有时为了更夸张地表现、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颜色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自由度。通过颜色的转换可以看到色彩不仅带给观众颜色本身的魅力,而且直接参与了剧情的渲染,同时也强化了主题。

一、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

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主要分为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制作中有时又是相互叠合。因此对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的探究,不仅对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将对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创作可能。

二、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处理

数字影像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数字动画电影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与数字影视特效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画电影的色彩处理更为突出色彩夸张及色彩造型。因此,在进行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方法研究的同时,更是想激发影视色彩处理的更多可能。

三、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及色彩检测

人们对色彩是如此地敏感,计算机的色彩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早已实现了千万色的色彩再现,那么在影视创作中,如何在人眼的色彩感知范围内使计算机处理的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表现,对数字色彩处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探讨数字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眼识别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对色彩处理及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 人眼对色彩识别的一般规律

人眼对此感觉到的是一种单纯、鲜艳的颜色,可称为谱色或单色。但在自然界中,人眼所看到的各种光源发射出的可见光都不是谱色光,他们是由连续光谱或是线状光谱构成的,它们所发出的光线称为复合光。无论谱色光(单色光)或复合光,都基于亮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参量得以描述。

(二)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与监测

前面谈论了人眼对色彩识别规律,接下来我们探讨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和监测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这将加深我们对数字色彩的认识。

计算机是通过数学的方式,经过程序计算形成图像。任何图像,不管它如何复杂,在计算机中都是像素的集合。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现行通用的PC对图像的设定是通过24位真彩色或更高位数来进行描述的。在表达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时,采用的是颜色通道(channel)的管理方式。依据色彩理论,任何一个颜色都可以用三个独立的参数来描述。比如HSB模式、RGB模式、Lab模式。

数字色彩处理是直接对画面的原始色相、色度的修改。而最终效果的显现也依赖于数字显示设备才能查看、比如显示器、监视器等设备。由于各种色彩显示设备自身的色彩显示设置标准不同,因此各设备并不能完全做到检测效果的统一。正是由于显示设备本身色彩管理与现实的限制,不能完全呈现出人眼所看到的全部色彩,而是进行了相应的色彩截取,从而使现实信息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并节省资源。

四、色彩表现思路及实例分析

(一)色彩匹配

在影视拍摄时,经常会遇到由于拍摄时地点、时间的不同、以及所用的胶片材料、灯光器材、光学镜头和曝光程度的不同,因此不同影像片段间的色彩值和色度明暗也存在很大差异。后期制作时为了使影片影调和谐统一,需要对影像素材进行色彩值、色度值的进行调整,使不同影像片段间保持色彩的连贯性,这就是色彩匹配的传统定义。

在数字特效制作过程中,尤其数字特效合成镜头中,经常需要将多源素材进行合成,多源素材之间的颜色、反差、质感等方面经常出现不匹配,因此需要对各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色彩调整,以便使合成镜头形成统一的画面风格和质感,这是数字制作中的色彩匹配。

而在动画电影中,为了表现动画特色而使用了大量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此时的色彩匹配更多地引用了色彩构成的原理,更多的用色彩本身进行创作。

(二)色彩表现的应用类型

在影视特技的制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如何将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三维制作素材与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因而大体上分为实景拍摄匹配和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两种类型。

实景拍摄匹配主要处理一些由拍摄场地光源、拍摄时间、现场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素材间的色彩不统一。

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由于一些场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很难实现它,因此不得不用数字手段来创造它。因而需要将机生成的CG图像进行色彩上的统一调整,使观众看不出是由数字虚拟出来的画面。

(三)色彩匹配思路解析

进行匹配的时候,将所需匹配目标素材与源素材要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将目标素材中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彩、亮度与源素材匹配一致,这也是色彩匹配的主体思路。因而在制作之前,我们需对目标素材与源素材之间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度进行比较,为后续制作提供匹配依据。

五、数字色彩处理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无论是电影之前的美术,舞台美术,还是影视美术,造型、色彩、质感都是众多导演和艺术家孜孜以求,期望完美的。从各个角度对现代数字下的动画电影和数字影视的各方面元素进行阐述,色彩匹配与校正是基于模型造型基础上的艺术性表达。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如果说影视作品的画面造形是以形动人的话,那么色彩则是以情感人,形色交融。现代数字技术背景下,色彩再创作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的必然选择。后期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不但降低了对传统诸如色片控制,色温控制的依赖,更是赋予导演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通过对色彩匹配和校正,保持相同场景之间的和谐性,不同场景之间的连续性,甚至产生时空错觉,让一切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此,“电影中的色彩不仅仅只是一种再现客观色彩的技术元素,在电影工业漫长的中,电影创作家们逐渐了以外在影片中运用色彩的经验,色彩开始以纯电影化的形式因素进入银幕世界。”“色彩就是思想”已经成为现实。

本文限于篇幅,仅就色彩一项环节在动画电影与数字电影制作中的基础知识,制作要素,评价要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更后续的色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将以数字影视特效中的综合匹配为线索,穿起整条综合匹配的大龙,为的后期特效制作行业添砖加瓦。

说明:该论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201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关于《动画(数字)电影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视觉元素――色彩》的研究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0D032

参考文献:

[1]《电影摄影画面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张会军 教授;

[2]《色彩美》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李天祥 赵友萍 著;

[3]《动画场景设计》上 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顾严华主编;

篇3

1 背景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生事物的字眼,信息化的浪潮正融入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决定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在国家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可谓红红火火,很多学校建立了完备的数字化校园体系,这其中不仅包含环境数字化,也包含教学、管理、教研以生活服务的数字化,特别是在高校,数字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而在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中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与高校不同。

1.1 教育背景

在历经了十几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很多学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建设方案并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加以实践,为新形势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也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网。”解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国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也为新形势下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引。

1.2 信息化背景

当今的科技发展不断颠覆着我们的想象空间,很多新生事物一旦被社会所接受,便会以席卷之势迅猛发展。在科技企业林立的今天,每天都有大量创新性新产品诞生,这些产品一步步改变着我们传统的生活模式,也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想。

1.3 数字化校园的发展现状

以数字化产品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在我国的发展历经了几个阶段,从初期的基本环境+门户建设,到后来的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分发系统+配套应用建设,再到多平台整合+云端建设,数字化校园也从一个单一的对外门户演变至如今涵盖学校教学和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套完整的体系。

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高校的建设成果,立足自身的教育特点,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国家、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支持下,在近来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结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3.1 是前期积累的环境建设面临升级压力

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计算机、服务器和骨干网都处在早期水平,严重制约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1.3.2 是基础应用平台面临转型压力

如今的数字化校园正朝着多平台的方向发展,而传统的基础应用平台在设计之初很难对此做出规划,一些平台甚至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信息传递困难,基础应用平台重复建设,耗费人力物力。

1.3.3 是自身特点结合不足

中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学校间的发展规划差别很大,这就需要每个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需量身定制,而市场上的数字化校园产品同质化严重,对学校的个性化定制不足,致使应用的不能完全落地,影响了广大受众群体的积极性。

2 新形势下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

在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其建设思路应当有所转变,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升级与建设并重、个性化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前期积累的建设成果,结合当今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现状,将数字化校园向跨平台、多应用、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以数字化校园发展带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而提升中职学校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3 新形势下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

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到如今的程度,我们应该在新的思路下重新设计建设方向,在前期的建设成果带动下,大胆创新,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新平台,对以往的门户和应用平台进行改造以适应新平台的需要,同时,根据中职学校的自身特点,塑造一批新的应用,培养一批新人才,以满足校园教学和生活对数字化校园的要求。

3.1 环境建设与升级

根据自身条件,对现有的计算机、服务器、骨干网和安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符合当前的通用水平,增强基本办公能力。同时,建设一套能够覆盖校园主要职能区域的无线网络,为无线教学和办公提供条件。

根据教学和生活需求,引入新平台,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特色数字化教学设备覆盖到相关受众群体,利用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使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办公实现实时和流动,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

篇4

一、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原则

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建设项目,为保证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后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设计细节和执行环节,需要从学校整体的高度全盘考虑,系统规划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各要素等部门间横向关系上考虑。

2.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在集成建设的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规划应根据学校各个部门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规划。

3.完善基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重视网络基础平台、公共数据库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门户平台等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建设完成后,符合一定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应用系统可方便地实现与数字化校园的集成。

4.突出应用: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灵魂,数字化校园的魅力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应用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制定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可选择能在短期内实现的应用系统和服务作为试点工程,组织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早日见效并带动全局。

5.特色发展: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应从学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在把握高等教育和高校信息建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又要突出学校的特有属性,强调高等教育的特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应在不断发展中做到技术的先进发展,而不是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的可扩展、可兼容。

6.安全保密: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涉及数据收集和信息展现,这些应用与网络系统结构和系统的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建立数字化校园综合安全服务体系,从物理、网络、系统、信息、和管理等方面保证整体安全,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支撑体系。

二、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步骤

集成的数字化校园平台,从用户端来看是采用统一门户方式,由“校园一卡通”和若干个管理子系统组成,利用具备储值功能“校园一卡通”作为使用媒介来实现系统充值、消费功能,利用若干个管理系统加强对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人事管理、图书借阅、学生注册和离校等工作。可以说,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集成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培养水平和规格,其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眼长远发展规划建设框架。建立起满足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为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实施以及后续应用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该应用框架将充分支持于高校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发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必须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思路,辅以成熟的、主流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运用现代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规范标准,科学合理的进行建设。

第二步,在基本框架基础上,建立起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基础平台是多方面的,基本的要求是应建立一个符合国际、国家、教育部和行业标准,能够用于规范化学校应用长期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应建立一个涵盖数字化校园应用业务和与之关联的其它业务数据信息于一体的基础共享数据库;应建立一个立足于应用建设长期发展的应用系统及其软硬件平台和应用基础技术框架平台;应建立一个涵盖数字化校园应用业务的集成化应用系统,能够对未来应用能够平滑无缝的集成;应建立一个面向最终用户(师生员工)的能够集成公共信息、个性化信息、应用模块功能,具有信息推送能力的应用信息门户。

第三步,建立起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技术团队和保障体系。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从校内机关院系抽调技术力量,无条件单位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和组织,建立起面向长期发展的技术队伍,利用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方向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力量,建立配套应用的安全和运行保障体系。

第四步,积极推进校内基础资源数据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各个环节工作,完善、发展和应用学校基础建设数据,尽可能将业务工作具体化,业务流程程序化,业务内容数据化、数据信息全覆盖,为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内容

(一)系统集成的总体架构。数字化校园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数字化总体框架 图1

一体化规划建设综合管网、弱电及网络系统作为上层应用系统的基础设施平台,以“师生”为核心,围绕数字化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要素,依托数据中心及应用支撑平台,重点建设校园资源中心、校园管理中心、校园服务中心应用系统,以形成学校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培养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系统集成的体系结构。按学校内业务工作区分,校园内管理系统基本由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监控等组成,具体的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可以用图2描述:

数字化体系结构 图2

其中,基施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网络、主机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管理工具,是数字校园信息传输的平台;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信息服务/决策支持,包括信息门户服务平台、个人工作平台等,是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决策终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三)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需集成内容。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的内容很多,从体系结构中可以看出,将各个体系的细分及落实。其中应用系统中主要包括,网络管理与办公系统,如,学工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党群管理系统、成人教育管理系统、新生注册系统、招生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毕业离校管理系统、校友会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网络教学实训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服务视频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站内容管理系统、校园邮件系统等;数字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资源检索系统、专业数据库制作与管理系统、论文提交与管理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软件基础设施,如,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网络安全与管理、WWW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域名服务、目录服务、流媒体服务、电子身份认证服务等;硬件基础设施,如,计算机系统、校园网络、数据中心、有线电视系统、卫星接收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一卡通”专网、电子公告及查询系统等。

(四)数字化校区安全建设。针对学校数字化集成建设的安全保密的要求和特点,对数字化的安全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网络服务策略。对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数字视频监控、校园广播、车辆、人员、资产管理系统,干部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等多个应用网络环境进行安全网络建设,主要实现能满足国家安全标准,保护网络系统的可用性,护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防范网络资源的非法访问及非授权访问,防范入侵者的恶意攻击与破坏,保护信息通过网上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防范病毒的侵害等安全管理。

2.软件安全策略。软件数据传输采用加密方式,身份认证采用负载均衡,数据存储采用双机热备,应用服务器采用集群。软件架构采用分布式设计(区别于集中一体化的设计),由围绕各自业务主题的系统、公共数据平台、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门户平台共同组成、协同工作,系统之间采用接口调用的方式,灵活易修改,使得局部业务系统的更新不至于影响到整体,不同的业务类型,采用不同数据存储方法和访问结构。

3.安全管理策略。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制订管理要求、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按照要求进行规范管理,对密码进行规范管理,具有内部合法身份进行登录,服务器在机房中进行集中规范管理,采取身份认证形式进行安全登陆等。

四、数字化校园平台集成建设需注意问题

篇5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

1、数字化校园建设背景

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引发深刻的变革。教育信息化也是摆在教育领域面前的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已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建设任务。以下结合我校实际,提出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方案,全面打造新形势下的武昌职业学院 “数字化校园”。

2、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1)教育开放性。现代网络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教学突破了传统按时集中上课的约束,接受教育的时限也不再有学制的限制,衍生为终身教育。教育对象得到了拓展,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东西。

(2)教学个性化。在数字化校园里,教师可以在任何位置展示课件,在线授课;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查阅资料,参与讨论。

(3)资源共享性。在数字化校园里,教育资源打破校际间、地区间、国家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朝着共享化方向发展。

(4)管理一致性。在数字化校园里,各部门拥有统一的管理平台,在校园的任一地点都可以网上办公,实现了管理数据的统一性、管理的实效性、管理数据的安全性,对学校的现代化管理将是一个质的提升。

此外,数字化校园还具有教育方式的自主性、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网络的智能性、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和教育制度的创新性等多种特征。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明确的问题

1、加强领导、明晰职能。由校领导全面负责我校信息化的推进工作,去除冗杂流程和行政机构,直接参与决策,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支撑强度。

2、稳定资金投入。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做好资金投入预算是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政策配套是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涉及学校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必然会引起管理方法及管理机制的变革,管理及运作中的抵触心理将会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产生阻力,必须有相应配套政策,保证行政执行力度。

4、师资培训是关键。数字化校园的教育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强化培训,使教师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5、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化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化、建构全新教育模式的重要源泉。

6、应用引导、改进流程。一方面,部门要针用户进行需求引导和培养,使建设的系统首先满足用户,达到使用目的;另一方面,要统一协调,建立面向全校的基础数据库、资源库等,资源共享、维护可靠、更新及时,提供有决策依据的数据仓库群。

7、加强风险规避。规避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风险,我校将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学校信息化中的实际问题,避免资金一次性投入过多或过少,增加保险度。

三、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数字化校园较之传统校园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创新。数字化校园将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激发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数字化校园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化为多种直观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率。为师生交互式教学提供超越时空的、开放交往的环境和心理交流的可能(E-mail、BBS、聊天室等),为教师提供更多个性化创新教学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参考方案

1、高职院校数字化建设宏观方案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

(1)设施建设:包括网络、主机、标准化教室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2)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

(3)个性化门户。包括部门及信息门户、个人工作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与服务,是数字校园的门面。

(4)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5)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2、高职院校数字化建设具体方案——规划设计

(1)网络架设。

有线网络:我校园骨干网使用千兆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基础设施包括: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建设与完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建设与完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宽带接入网络,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

无线网络:建设无线网络接入点覆盖整个办公区、教学区,使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方便快捷的使用校内网络资源及管理平台。

(2)构建平台。制作我校统一管理平台门户,在其中相继开发具有部门特点分支管理平台,具有统一协调、分”部门”操作的特点,使各部门成员在校园的任一地点都可以网上办公,实现了管理数据的统一性、管理的时效性、管理数据的安全性,对学校的现代化管理将是一个质的提升。通过校园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校务公开更为透明,校务管理更为便捷。通过实现数字化办公,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提高决策效能。

(3)建设标准化教室。标准化教室包括(校园网到教室、教室监控、多媒体投影机、多媒体音响)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强化监督教学环节及监考环节。

(4)互动“教”与“学”平台。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迫使教育内容、教材形态、教学形式发生显著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开始由“教”转向“学”,使学生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家教式、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双向交流的状态。网上教育真正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形成由初级向高级不断变化的动态教学系统,为顺应这一趋势,将开发“教”平台、“学”平台更好的为学校教学提供服务。

(5)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最突出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规范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这里数字图书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资源中心。

(6)提供服务: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它可以作为借书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洗澡卡、购物卡、门禁卡、存车卡等。它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7)校内资源平台免费下载。丰富服务器资源,通过提供web免费下载,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

(8)VOD点播。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中应用VOD技术,可以使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的交互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室内通过电脑,利用投影机即可任意点播存储于主控服务器中的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节目课件,真正做到“任意点播”、“即点即播”。学生也可在数字校园的环境中使用多媒体学习系统,到校园网上获取自己的学习信息。

除此只外vod点播系统还提供海量视频资源方便在业余时间,为学生及教职员工提供娱乐和放松的平台。

结束语: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并因此使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具备了更多的数字化特征,也带来了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这种由数字技术和数字化产品带来的全新的、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称之为“数字化生活”。作为培养和造就新世纪人才的学校,也面临着同样的变化趋势。数字技术必将引起教育的深刻变革,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变化。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育部在2000年10月,做出了建设校园网工程的决定。

参考文献

[1]蒋东兴.清华大学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规划与实践 厦门大学学报[J]. 2007 第A02期

[2]宋金玲.GIS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北京测绘[J].2002 第3期 [3]邓杰超.数字校园建设中的资源整合研究 广东科技[J]. 2007 第2期

篇6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数字化快速融入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为适应时展潮流,紧跟时展步伐,教育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标志和理想选择。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也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时俱进地提升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运用能力,其不仅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而且对于提升所培育的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加以探究。

一、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理论

1.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麻省理工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了E-campus计划,成为数字化校园的开端。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主持了一项关于“信息化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该项目首次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发表了关于“数字地球”为主题的演讲,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校园的概念逐步在社会中流传并得以发展。

2.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数字化校园主要指在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以校园网络为依托,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与工具,把文字、图像、语音等转换为数字信息,实现从教室、课本到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全部数字化,进而在校园网络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数字化空间,为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信息化提供基本前提。

3.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一是智能化特点。数字化校园的首要特征就是智能化,也即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人工职能来代替人的部门劳动。例如现在普遍应用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片等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改变了传统“板书”教学的状况。

二是网络化特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教学中引入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率,为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个性化特点。数字化校园的个性化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特长,张扬个性。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包括信息系统建设和网络硬件基础建设两大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基本的功能方面我们需要建设好基础的平台、用户端、基础服务设施等,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从而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教育。除此之外,建设数字化校园必须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大都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然而因学校原有评价体系的影响,追求升学率,加之建设资金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针对信息化建设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研究较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之教育经费不足、分配不均,许多学校信息化发展缓慢,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2.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结合不够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忽视了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与的结合发展。部分学校更多地注重基础层面发展,却忽略了如何利用技术进步转变教育理念,影响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

3.校园计算机软硬件建设不平衡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只注重表面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却忽视了软件建设及其应用的发展。一方面针对计算机硬件投入大,效益低。部分学校只是单纯地引进高配置的计算机,却忽视了教师计算机技能;另一方面软件更新速度较慢。学校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与之配套的软件建设则相对落后,软件资源相对缺乏。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缺乏相应的软件,教师无法从网上获取更好的资料;再有,信息管理工作也不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些学校缺乏对信息的管理,造成了信息系统的组织、协调困难,资源的浪费以及设备的严重损坏等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看作是一场信息化带来的改变,也可以看成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一场变革。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服务师生,提高教学效率。

1.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

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校校长支持和重视教育信息化,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也积极赞成。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相关领导应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优化办法思路和办法理念,结合学校数字化建设实际,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展。同时还应加强学校领导及教师的相关理论学习,深化自身对数字化校园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任课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强化数字化校园管理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积极设立校园网络信息中心,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种校园网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教育与管理等。

3.构建数字化校园网络

数字化校园网络通常分为内网、外网两大部分。内网主要指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网络,通常包括:学校学生的登录平台、学校内部邮箱系统、学校BBS以及学校教学平台等方面,是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平台;外网主要指学校的门户网站,包括学校主页、学校机构等板块,这些是宣传学校形象,推进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方面。

四、结语

总之,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标志和和理想选择。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数字化、标准化、统一化、集成化原则,运用教育理念重构、科学制订规划、架构人力资源、优化过程管理等手段,在整体上加以推进,从而营造出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施行。

参考文献:

[1]赵天.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张韶.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关键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27期

篇7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构建和维护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它通过识别组织的重要信息资产、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资产自身的脆弱性,评估外部威胁利用资产的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判断安全事件发生后对组织造成的影响。对数字校园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保证数字校园的业务连续性,并为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二、评估标准

由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性作用,包括我国在内的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以及相关国际组织都非常重视相关标准和方法的研究。目前比较成熟的标准和方法有ISO制定的《IT信息安全管理指南》(ISO/IEC13335)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ISO/IEC27001:2005)、美国NIST制定的SP800系列标准、美国CMU软件工程研究所下属的CERT协调中心开发的OCTAVE2.0以及我国制定的《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20984-2007)。

ISO/IEC27001系列标准于2005年10月15日正式,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信息安全管理国际标准适用于任何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活动,同时也为评估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依据。但是ISO27001系列标准没有制定明确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组织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如OCTAVE2.0等[2][3]。

为了指导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我国于2007年11月正式颁布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20984-2007),这是我国自主研究和制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该标准与ISO27001系列标准思想一致,但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进行了细化,使得更加适合我国企业或者组织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

三、评估流程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20984-2007)等标准为风险评估提供了方法论和流程,为风险评估各个阶段的工作制定了规范,但标准没有规定风险评估实施的具体模型和方法,由风险评估实施者根据业务特点和组织要求自行决定。本文根据数字校园的业务流程和所属资产的特点,参考模糊数学、OCTAVE的构建威胁场景理论和通用弱点评价体系(CVSS)等风险评估技术,提出了数字校园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流程和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据图1可知,数字校园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首先在充分识别数字校园的信息资产、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可被威胁利用的资产脆弱性的基础上,确定资产价值、威胁等级和脆弱性等级,然后根据风险矩阵计算得出信息资产的风险值分布表。数字校园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详细流程如下:

(1)资产识别:根据数字校园的业务流程,从硬件、软件、电子数据、纸质文档、人员和服务等方面对数字校园的信息资产进行识别,得到资产清单。资产的赋值要考虑资产本身的实际价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资产对组织的信息安全重要程度,即信息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在受到损害后对组织造成的损害程度,预计损害程度越高则赋值越高。

在确定了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赋值等级后,需要经过综合评定得出资产等级。综合评定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选取资产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属性确定资产等级;还有一种方法是对资产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赋值进行加权计算,通常采用的加权计算公式有相加法和相乘法,由组织根据业务特点确定。

设资产的机密性赋值为,完整性赋值为,可用性赋值为,资产等级值为,则

相加法的计算公式为v=f(x,y,z)=ax+by+cz,其中a+b+c=1(1)

(2)威胁识别:威胁分为实际威胁和潜在威胁,实际威胁识别需要通过访谈和专业检测工具,并通过分析入侵检测系统日志、服务器日志、防火墙日志等记录对实际发生的威胁进行识别和分类。潜在威胁识别需要查询资料分析当前信息安全总体的威胁分析和统计数据,并结合组织业务特点对潜在可能发生的威胁进行充分识别和分类。

(3)脆弱性识别:脆弱性是资产的固有属性,既有信息资产本身存在的漏洞也有因为不合理或未正确实施的管理制度造成的隐患。软件系统的漏洞可以通过专业的漏洞检测软件进行检测,然后通过安装补丁程序消除。而管理制度造成的隐患需要进行充分识别,包括对已有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也一并识别。

(4)威胁—脆弱性关联:为了避免单独对威胁和脆弱性进行赋值从而造成风险分析计算结果出现偏差,需要按照OCTAVE中的构建威胁场景方法将“资产-威胁-脆弱性-已有安全控制措施”进行关联。

(5)风险值计算:在资产、威胁、脆弱性赋值基础上,利用风险计算方法计算每个“资产-威胁-脆弱性”相关联的风险值,并最终得到整个数字校园的风险值分布表,并依据风险接受准则,确认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风险。

四、评估实例

本文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作为研究对象实例,利用前面所述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对该实例对象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1.资产识别与评估

数字校园的资产识别与评估包括资产识别和资产价值计算。

(1)资产识别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专家、数字校园管理技术人员和数字校园使用部门代表共同组成数字校园信息资产识别小组,小组通过现场清查、问卷调查、查看记录和人员访谈等方式,按照数字校园各个业务系统的工作流程,详细地列出数字校园的信息资产清单。这些信息资产从类别上可以分为硬件(如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软件(OA系统、邮件系统、网站等)、电子数据(各种数据库、各种电子文档等)、纸质文档(系统使用手册、工作日志等)、人员和服务等。为了对资产进行标准化管理,识别小组对各个资产进行了编码,便于标准化和精确化管理。

(2)资产价值计算

获得数字校园的信息资产详细列表后,资产识别小 组召开座谈会确定每个信息资产的价值,即对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进行赋值,三性的赋值为1~5的整数,1代表对组织造成的影响或损失最低,5代表对组织造成的影响或损失最高。确定资产的信息安全属性赋值后,结合该数字校园的特点,采用相加法确定资产的价值。该数字校园的软件类资产计算样例表如下表1所示。

由于资产价值的计算结果为1~5之间的实数,为了与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赋值相对应,需要对资产价值的计算结果归整,归整后的数字校园软件类资产的资产等级结果如表1所示。

因为数字校园的所有信息资产总数庞大,其中有些很重要,有些不重要,重要的需要特别关注重点防范,不重要的可以不用考虑或者减少投入。在识别出所有资产后,还需要列出所有的关键信息资产,在以后的日常管理中重点关注。不同的组织对关键资产的判断标准不完全相同,本文将资产等级值在4以上(包括4)的资产列为关键信息资产,并在资产识别清单中予以注明,如表1所示。

2.威胁和脆弱性识别与评估

数字校园与其他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一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同时数字校园作为一种在校园内部运行的网络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的种类和分布有其自身特点。任何威胁总是通过某种具体的途径或方式作用到特定的信息资产之上,通过破坏资产的一个或多个安全属性而产生信息安全风险,即任何威胁都是与资产相关联的,一项资产可能面临多个威胁,一个威胁可能作用于多项资产。威胁的识别方法是在资产识别阶段形成的资产清单基础上,以关键资产为重点,从系统威胁、自然威胁、环境威胁和人员威胁四个方面对资产面临的威胁进行识别。在分析数字校园实际发生的网络威胁时,需要检查入侵检测系统、服务器日志文件等记录的数据。

脆弱性是指资产中可能被威胁所利用的弱点。数字校园的脆弱性是数字校园在开发、部署、运维等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成熟或管理不完善产生的一种缺陷。它如果被相关威胁利用就有可能对数字校园的资产造成损害,进而对数字校园造成损失。数字校园的脆弱性可以分为技术脆弱性和管理脆弱性两种。技术脆弱性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漏洞、网络协议漏洞、应用系统漏洞、数据库漏洞、中间件漏洞以及网络中心机房物理环境设计缺陷等等。管理脆弱性主要由技术管理与组织管理措施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造成。

技术脆弱性的识别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工具检测、人工检查、文档查阅、渗透性测试等方法。因为大部分技术脆弱性与软件漏洞有关,因此使用漏洞检测工具检测脆弱性,可以获得较高的检测效率。本文采用启明星辰公司研发的天镜脆弱性扫描与管理系统对数字校园进行技术脆弱性识别和评估。

管理脆弱性识别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数字校园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进行识别与确认,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可以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无效的安全控制措施会提高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安全控制措施大致分为技术控制措施、管理和操作控制措施两大类。技术控制措施随着数字校园的建立、实施、运行和维护等过程同步建设与完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识别比较容易。管理和操作控制措施识别需要对照ISO27001标准的《信息安全实用规则指南》或NIST的《最佳安全实践相关手册》制订的表格进行,避免遗漏。

3.风险计算

完成数字校园的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和已有控制措施识别任务后,进入风险计算阶段。

对于像数字校园这类复杂的网络信息系统,需要采用OCTAVE标准提供的“构建威胁场景”方法进行风险分析。“构建威胁场景”方法基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理清“资产-威胁-脆弱性-已有控制措施”的内在联系,避免了孤立地评价威胁导致风险计算结果出现偏差的局面。表2反映了数字校园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资产、威胁、脆弱性、已有控制措施的映射示例。

将“资产—威胁—脆弱性—已有控制措施”进行映射后,就可以按照GB/T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要求进行风险计算。为了便于计算,需要将前面各个阶段获得资产、威胁、脆弱性赋值与表3所示的“资产—威胁—脆弱性—已有控制措施”映射表合并,因为在对脆弱性赋值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已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因此可以将已有控制措施去掉。

本文采用的风险计算方法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中推荐的矩阵法,风险值计算公式为:R=R(A,T,V)=R(L(T,V)F(Ia,Va))。其中,R表示安全风险计算函数;A表示资产;T表示威胁;V表示脆弱性;Ia表示安全事件所作用的资产重要程度;Va表示脆弱性严重程度;L表示威胁利用资产的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F表示安全事件发生后产生的损失。

风险计算的具体步骤是:

(a)根据威胁赋值和脆弱性赋值,查询《安全事件可能性矩阵》计算安全事件可能性值;

(b)对照《安全事件可能性等级划分矩阵》将安全事件可能性值转换为安全事件可能性等级值;

(c)根据资产赋值和脆弱性赋值,查询《安全事件损失矩阵》计算安全事件损失值;

(d)对照《安全事件损失等级划分矩阵》将安全事件损失值转换为安全事件损失等级值;

(e)根据安全事件可能性等级值和安全事件损失等级值,查询《风险矩阵》计算安全事件风险值;

(f)对照《风险等级划分矩阵》将安全事件风险值转换为安全事件风险等级值。

所有等级值均采用五级制,1级最低,5级最高。

五、结束语

数字校园是现代高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数字校园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而风险评估是保证数字校园安全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依据国家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使得风险评估结果能对后续建立数字校园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9-0072-02

自2012年国家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各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幅加快。截止2014年底,宁夏中小学校80%实现了宽带互联网络接入、60%中小学的班级安装了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设备、20%中小学的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人人通空间。大武口、惠农区、贺兰县、灵武市等县区的所有学校实现了互联网光纤接入“校校通”,辖区所有学校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信息化教学设备并网络连通,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班班通”,所有教师每人配备了1台计算机设备,学校基础信息化教学设备和网络建设已全部完成。下一步,这些地区的学校将进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阶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和利用。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

那么具体到一所学校该如何实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笔者根据长期从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认为宁夏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不要面面俱到、全面实施,而应讲究策略、重点突破,具体如下。

一、掌握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

掌握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学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工作上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整体安排部署,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由国家和自治区(省)级建设,中小学校不进行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目前,宁夏已初步建设了“宁夏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免费为宁夏中小学校提供数字教育资源、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学校综合服务空间、优质教育资源交易等服务。同时,按照教育部的安排,建设了“宁夏教育数据中心”,全面部署教育部的各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部署了学生学籍系统、学校安全信息系统、学前教育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等6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他教育管理系统也在逐步安排部署之中。

掌握和了解了国家以及自治区(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针政策和内容,学校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时,一方面可避开国家或自治区计划建设的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另一方面,在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下,实施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还可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府资金支持。例如: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时,就不再进行教育资源平台、个人学习空间、行政办公OA等系统的建设。

二、量体裁衣,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有针对性

尽管中小学校具有太多的共性特点,但就每个具体的学校而言,学校与学校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特点,因此,制定学校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时,学校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点、特色、优势和长处,以及不足之处。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其重点是发扬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使其亮点更亮。例如:兴庆区回民二小的办学特色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他们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依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即实施“数字化(魔方)科技体验中心”建设项目,以体验教学为主,融入电磁、声光电、力学、能源、人工智能、自然等新奇趣味元素,使学生通过实物与多媒体鲜明的感官刺激,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学校的优势,使学校的亮点更亮。因此,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重点要放在完善校园网络内外部环境、围绕课堂教育教学、围绕学校最具特色的亮点工作而开展。而在大数据存储、与其他学校相比共性特点较强的教学管理应用方面,就要考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可能统一建设和部署。

三、以一线教师为中心,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数字化校园的直接使用者和应用者,数字化校园应用工作开展的好坏,关键在教师。所以,学校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以学校教师的实际为基础,广泛征求和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意见。只有这样,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才更贴近实际,建成后的效果才最好。以固原市实验小学为例,该校在第一次设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中,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后经学校教师专题讨论商议后,学校对方案进行重新调整:以发挥学校优质师资优势(学校拥有“塞上名师”1名、自治区级骨干教师4名、固原市级骨干教师4名)为中心,在完善学校内部网络环境的同时,重点建设名师工作室和学校数字化微课堂教室,以发挥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用数字化手段不断提高本校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网络帮扶固原市山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这样既可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广泛服务的作用。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要面向学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务虚、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实实在在的务实,用信息化手段、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实际效果。此类问题具有普遍性,学校开始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之初经常容易出现此类问题。例如,某中学,千人左右学生无住宿生(全部走读),学校没有公车、有1间会议室等等,而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中,却看到以下建设内容:住宿学生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会议室管理系统等等。这种典型脱离学习实际情况、盲目准备建设的案例,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现阶段经常会遇到,因此笔者在此加以强调: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不要贪大、贪全。希望其他学校加以注意,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篇9

一、引言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大家的共识,但是要修三条路。首先是心路,观念之路没修通,任何事情都搞不成;其次才是修一个公路;然后你还得修信息高速公路,否则你跟不上趟了,一步落后,将来是步步落后,这个时机应该是抓得非常准、非常好,否则就会耽误。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学院建设的有力支持下,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实现了“千兆主干、百兆接入”的目标,向全院师生提供高质量基本网络服务,部分应用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在校园网上平稳运行。搞好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事关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大事。一个较为实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将对长期校园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建设原则和总体目标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从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内合外联、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1.设施建设是基础。数字校园建设不但要做到需求驱动、设计合理、先进实用、安全可靠,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师资培训是关键。数字校园教育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

4.政策配套是保障。在学校中发展网上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5.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院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终构造起一个数字空间下虚拟的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主机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2.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

3.个性化门户。包括部门及信息门户、个人工作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与服务,是数字校园的门面。

4.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5.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四、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规划设计。需如下几个环节。

1.网络架设。校园骨干网使用千兆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基础设施包括: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建设与完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建设与完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宽带接入网络,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

2.构建平台。通过校园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校务公开更为透明,校务管理更为便捷。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扩充如下: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自己购置计算机使用学校的网络及各种资源。配备供教师、学生使用的硬软件资源,包括多种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3.充实资源。办公自动化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或者说实现数字化办公,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提高决策效能。

4.网上远程教学。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迫使教育内容、教材形态、教学形式发生显著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开始由“教”转向“学”,使学生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家教式、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双向交流的状态。网上远程教育真正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形成由初级向高级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5.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最突出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规范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这里数字图书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资源中心。

6.提供服务: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它可以作为借书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洗澡卡、购物卡、门禁卡、存车卡、乘车卡等。它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大学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7.校内FTP免费下载。丰富FTP服务器资源,通过提供FTP免费下载,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

8.VOD点播。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中应用VOD技术,可以使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的交互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室内通过遥控器、教室多媒体教学终端,利用电视机或其它显示设备即可任意点播存储于主控服务器中的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节目课件,真正做到“任意点播”、“即点即播”。学生也可在数字校园的环境中使用多媒

篇10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走进校园及国家大力投入资金建设CERNET 2,数字校园2.0也逐渐成为各大学建设的主流。由此数字化校园进入了系统、应用、信息的集成阶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教学环境,首当其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数字校园2.0建设的主要方面。同时应用数字化教学环境所进行的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已逐渐成熟、系统。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也在改变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

一、数字化教学环境与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高校在综合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已有系统基础上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构建适合高校推广应用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可概括为一个门户,将应用集成起来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点的个性化服务;一个考核,对进入教学平台的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一个管理,是对整个教学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N个应用,是指各个教学系统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使用,是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支撑。构成如图见下:

二、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为达到上述整合目标,我们需要进行如下三个建设:环境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

1.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主要是以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为基础的硬件构成的环境。主要是由支持数字化教学的硬件设备构成,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投影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精品课程录播教室等。

(1)校园网

校园网是数字化教学硬件环境的核心,是数字化教学的基础支撑平台。校园网主要由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传输线路等构成其基本功能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服务,用户可共享校园网内部和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由于校园网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基础地位。

(2)多媒体投影教室

多媒体投影教室主要由数字化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录音机和校园网接口等多种媒体设备组成。它是数字化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学生与数字化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终端平台,分布广泛,利用率高,已成为高校目前主要的课堂教学环境。

(3)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由一定数量的电脑组成的小型局域网,通过网络设备实现教师机与学生机之间的通信,并且具有多种辅助教学管理功能的教学系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师生的实时交互性是其重要的功能特点。多媒体网络教室连接校园网后,可方便地开展网络教学。

(4)精品课程录播教室

精品课程录播教室是实时多媒体教学直播、转播系统,可以作为实时视频直播教学的主播场所,还可以满足全校N个校区范围内的视频会议和视频教学的需要。

2.队伍建设

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水平和素质,是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旨在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机制建设

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保证高校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去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因素。

(1)网络教学开展机制建设

根据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网络教学的开展上要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参与该课程的情况上面;通过学校立项,推进网络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使网络教学平台成为积累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立项建设课程学习网站:选择特色优势学科中的优质课程,以及基础较好的新兴学科中的重点课程,立项扶持这类课程的学习网站建设。

(2)多媒体课件开发机制建设

多媒体课件开发上应重点放在全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制作上,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校有关部门的组织规划下,对全校公共基础课实行按顺序制作的计划,确定媒体采用的形式和手段,然后再进一步分工。对所要制作的课程进行论证,共同设计、开发,并要有相应的政策,形成统一的规划、投入、管理、设计、开发、试用、反馈、修改、评审、推广等工作。从而建立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多媒体教材建设和课件开发机制与科学的质量体系,为将来的公共基础课逐步实现网络化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3)精品课程网络化机制建设

篇11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60-01

0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 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 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