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家乡经济发展变化

家乡经济发展变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7 09:24: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乡经济发展变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家乡经济发展变化

篇1

首先是经济方面,在前两年,荣乌高速公路的修建占用了我村的大量农田,因此,村与村民得到了相应的补偿。因为当得水利条件差,农田灌溉不方便,所以每年农田收入不稳定甚至有严重歉收风险。而这种类型的补偿每年都是固定的,所以村民都乐意接受。还有,近几年工业园大批建设,既有占用土地补偿又能吸引村里的大批劳动力,带动了我村经济的发展。另外,我村盐滩承包年限去年到期,又有大笔承包费收入,因此,村里按人口每人千元的补助金。我村在土地利用方面,近几年,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多,尤其是棉花,有些农户通过承包土地大面积种植棉花每年也有相当可观的收入。另外,从前年开始,我村开始批放开发养殖区,我村的养殖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生猪、肉鸡等的养殖。因为有了较为可观的经济保障,我村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前年,我村全面翻修了全村街道,实现了全面硬化。去年,我村各主要干道全部安装了路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此外,还全面实现了电视信号数字化,让村民看上了更多更清晰的节目。我村村民不再是单一种田,而且从事各种打工职业,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村支书张春廷说,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村实现了村民收入翻番的任务。

在文化方面,我村去年加大了投入。建造了自己的篮球场、健身区。每天傍晚健身区都能看到老人的身影。我村还与邻村联合组建了秧歌队、鼓乐队、老年曲艺队等,每逢较大的集会都会看到他们热闹的身影。在教育上,我村小学因资金不够充足师资力量较弱,硬件设施跟不上人数少生源不足等原因与岔河小学合并虽然路途比以前远了些,但让孩子接收到了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同时村里也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努力确保每个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加大与学校沟通,尽量减少辍学人数。

在民主建设上我村也开始了落实行动,不再是以前的空头支票。设立举报箱,有专人负责,每天清查一次,作好记录,并及时与村领导沟通。村务公开栏切实认真的张贴村内财务开支、政策动向、上级指示等,让村民尽快了解到。

篇2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二0__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办围场籍事业成功人士代表,发展家乡经济恳谈会。在此,我代表家乡四大班子及全县52万各族人民群众预祝在座的各位老乡、各位来宾节日快乐!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更是围场老乡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有曾经带领围场人民辛勤耕耘,艰苦奋斗的老领导;有学业有成,奋战在不同岗位的优秀学子;有勇闯商海,成就事业的商业精英;有光荣入伍,满载荣誉的荣复军人。今天各位老乡在这里相聚,体现了围场籍老乡热爱家乡、不忘故土的殷殷乡情,展现了围场籍老乡团结一致,共谋大业的拼博精神,饱含着围场籍老乡心心相印、互相关爱的深情厚意。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别离家乡的时候,您便留下了一份挥之不去的牵挂,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树一木,都让您魂牵梦绕。您虽客居它乡,却时时刻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近年来,我们以“强开放、快发展、求突破”为主题,明确提出了“农业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民营富县”的发展战略。把环境建设做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全县上下亲商、重商、引商、利商、富商、护商的氛围已经形成。勤劳智慧的52万各族同胞,拼博进取,攻坚克难,使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薯、牛、菜、电、矿、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游六大主导产业显露生机;矿山、食品、建材、医药化工、能源五大行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城镇建设条件大大改善;自然生态旅游事业日益红火;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项目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民营经济成效显著。全县共引进引进县外资金5.2亿元,签约对方投资100万元以上项目42个,实现出口创汇211.5万美元。

尽管如此,围场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乡村公路、农村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的改善任务还很艰巨,全县工业经济还很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财政收支仍很困难。

“故乡山水远,两情总相依”。家乡的风风雨雨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家乡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家乡的人,故乡的繁荣离不开大家的支持。近两年来,先后有陆文彬、王世宏、王树林等人回到家乡创办了企业,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衷心的希望各位老领导、老乡们也能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为家乡的繁荣献计出力,为家乡的富强谏言献策。也许您的一个建议,会使一项重大决策更加完善;也许您的一个电话,会架起家乡一道致富的金桥;也许您的一笔投资,会栽下一棵富民强县的“摇钱树”。

篇3

一、社会调查目的:

1)对自己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以便让自己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家乡;

2)认识自己家乡在镇、县、市、省的一个发展格局及自己家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寻求改善的良策,积极配合周边的兄弟地区共同协调发展;

3)了解人民生活状况、幸福指数,了解国家政策在推动三农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是否切实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

4)调查人民群众对政府、基础组织的满意指数,并了解政府、乡镇基层组织是否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5)了解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及医疗保险的落实情况,是否还存在上学难、看病贵等现象,了解乡镇医疗卫生状况、硬件设施、人员力量的安排状况及教育设施的建设状况;

7)了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条件的改善,交通方面发生的巨大改变以及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发展经验;

8)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分配、协调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方面有哪些作用、影响及对当地三农的改革与发展产生哪些深刻影响;

二、社会调查的内容:

1)时间:

2)地点:

3)内容:通过实践了解家乡近些年来的宏观(如: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其三者发展变化背后的多方面因素)和微观变化;

4)实践的流程:

a收集一定量介绍家乡状况的文稿材料

b整理文稿材料,并作分析

c动笔写作

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受某些因素的的影响,导致未能获取全面、综合的信息,通过了解、探究自己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增强了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三、实践的结果和体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党和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纲要时,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为此奋斗。我的家乡位于滇东北的一个坝子里,它是云南最大的坝子,是滇东粮仓具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四季如春)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水、矿产),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对于这样一个地方,地理位置相对重要,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相继在这里开通,改善了这里的交通状况。然而这样的改变并没有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给这里带来巨大改变,反而,从全国百强县的行列中被淘汰出来了,昔日那些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岗位的工厂陆续下课从此便留下并滋生了一些污染、浪费型的企业。在我的家乡历来以烟草、蚕桑等为重要产业,并且每年能为全县人民带来大量的收入,但由于工业惯性、科技落后、设备老旧等原因,使得与这些相关的产业得不到深化更新,未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的发展结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人们生活水平得不到巨大改善。面的这样的状况,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来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调整。

篇4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给学业命题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台州市每年的学业考试试题情境亲切,散发着浓浓的家乡情愫。

一、了解家乡

试题直接考查家乡一年来的时事热点,主要是家乡现代化建设成就,把对考生了解家乡与热爱家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事,关心家乡发展和进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1(2011年)19、2011年1-3月,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9406元,同比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038元,同比增长14.8%。这说明我市

A、已提前实现了全面小康 B、经济发展居全省前列 C、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差距依然较大 D、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该题取材于台州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增长比率数据,属于当地经济生活大事。作为中学生,应该关心时政,了解家乡,试题选材充满对家乡的自豪感与关切之情。

二、认识家乡

试题紧扣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家乡素材,运用平实手法叙写家乡人和事,情景创设、问题设计注重本土化,突出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思考、感悟家乡生活,理解学科知识的实际生活意义。

展示家乡特色

例2【2012】21、(8分)台州市濒临东海,海岸线长,多优良港湾,滩涂面积广大,自然风光优美,神仙居、天台山驰名中外。

结合材料,说说台州市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宜发展哪些产业?(4分)

该题以家乡地域特色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家乡发展区域经济条件的认识,分析地区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才能使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课程要求。

三、赞美家乡

四年来主要以讴歌家乡人物为主线,收集本土典型人物和事件为背景材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例3(2012)年汽车驾驶员舒幼民开车31年行程270万千米,无违章记录,无安全事故;长期提早上班,推迟回家,自己掏钱买晕车药、降暑药、矿泉水等各种物品供旅客免费使用。回答第19,20题。

19、舒幼民上述事迹体现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 )

①珍爱生命 ②勤俭自强 ③爱国守法 ④敬业奉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某校开展“寻找身边的舒幼民”主题活动,这有利于( )

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②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④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该题以考生身边的优秀人物为切入点,引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知识点的考查。第二题考查角度涉及活动的意义、认识、评价等,考量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与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既赞美家乡,也体现教育立意的命题导向,达成做题与做人的双赢。

四、警示家乡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不少地区将丑事也摆上试卷,主要涉及法律、道德等层面的内容,旨在将丑事曝光,让更多人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例4(2011年)25、(12分)【新闻直击】2011年3月以来,台州市某村168名村民被陆续检测出血铅超标。当地政府对涉案企业作出责令关停的决定。公安机关以涉嫌重大环境事故罪,对公司法人代表予以刑事拘留。

【相关连接】近年来台州多次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与废旧金属垃圾拆解业不无关系。作为全国最大的洋垃圾市场,台州从废旧金属垃圾里,拆解出来的产值高达200多亿元。在创造一座座金山银山的同时,引发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加剧。

【以案说法】(1)血铅事件中受害村民的哪项人身权利受到了侵害?涉案企业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4分)

【建言献策】(2)请你结合新闻直击和相关连接的材料,谈谈国家应如何避免类似血铅事件的再次发生。(4分)

该题选材家乡社会生活,引导考生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努力将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或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自觉运用教材基本知识分析、说明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课程要求。材料本身具有强大的教育意义,警醒世人,告诫侪类。

五、建设家乡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因此,命题人应把目光投向家乡经济与社会发展,取材应贴近家乡建设与学生生活,充分展示家乡现代化建设成果,展现家乡小公民建设者姿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品质。

1、参与家乡建设

例5(2013年)26、(12分)小童的家乡正在打造“绿心生态区”,以推动城镇化建设。为此,他组织同学开展以“爱我家乡,依法参政”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收集信息:第一组:查阅资料 了解“绿心

绿心生态区地处椒江、黄岩、路桥三区纵深的交汇点,依山傍水,植被丰富。《台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将台州打造成为经济发达、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的环绿心组图式大城市。

第二组:走访村民 了解民情

村民甲:我们这里地势低洼,遇到大雨,就积水成灾,现在政府要在这里打造出一个生态人工湖,既能排涝调蓄,又是一道亮丽的景观。好期待啊!

村民乙:我们村里有些人正在违规乱建房,就为了多拿政府的拆迁补偿金。好贪心啊!

【分析信息】(1)分析第一组收集的信息,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角度,谈谈“绿心生态区”建设的意义。(2分)

(2)村民甲的期待代表了大多数村民的心声。请运用PRED(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关知识,分析政府将如何把村民的期待变成现实。(4分)

【提出建议】(3)请你就村民乙所反映的问题,向政府和村民各提出一条建议。(4分)

【活动反思】(4)通过参与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2分)

该题取材家乡建设中学学校开展的公民法律教育实践活动,考生有亲近感、认同感。话题涉及道德、法律、责任、制度等问题,考查考生参与家乡建设应有的知识、能力、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新性见解。

2、理解家乡政策

例6(2014年)25 (11分)

【热土见崛起】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揭开台州历史新篇章,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1998年吉利家用轿车下线,开创中国民营企业制造轿车新时代;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2013年7月吉利再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013年9月吉利欧洲研发中心在瑞典正式运营,该中心由集团旗下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联合建立。

(1)台州民营经济的腾飞归功于我国哪一项政策?(2分)

(2)2010年以来吉利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今世界哪一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对吉利有什么影响?(4分)

(3)上述举措对实现人水和谐新台州分别有什么启示?(3分)

该题选材紧扣家乡的社会热点“民营经济”和“五水共治”这二大话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民营经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所作所为和人水共治的启示,凸显了时代性、生活性和地方特色,引导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六、奉献家乡

引领学生了解社会,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亲近社会、服务社会,是社会学科的任务之一。命题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例7(2011年)21、(9分)从陆域时代向海洋联动时代,我们正谱写着一曲蓝色交响乐。

【舞动蓝色奇迹】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台州地阔海冥冥”,占全省海岸线三分之一的台州,将在海洋经济示范区发展中大有可为。

(4)为了让台州的海洋经济“大有可为”,请你向市政府提两个切实可行的建议。(2分)

该题以家乡海洋经济发展为背景,考查涉及以主人翁态度向政府部门提切实可行的建议,是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

篇5

一、 会宁地区的发展现状

总体来说,作为西北一个贫困大县,会宁地区的发展不容乐观,挑战重重。面临着各方面难题,第一,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会宁地处黄土高原,区内黄土深厚,植被稀疏,地标支离破碎,水土流失5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第二,传统农业生产力低下,会宁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地方,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农业都是传统的旱作农业;第三,基础设施差,交通运输线路不完备,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条件的限制,会宁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第四,城乡二元化明显,城乡人民收入日益拉大;第五,可利用水资源少,并且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平衡,会宁县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方,年均降水不足30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1700毫米,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匀。

二、会宁地区自我发展

自我发展,经济学认为是指商品生产者利用市场经济的一切条件,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合法措施,从技术、管理等方面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实力。会宁地区的自我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还需要呼吁民众,改变环境意识,改善生态,从根本上减轻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掌握先进的灌溉技术,实现会宁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

(一)发展特色经济,发展绿色商品农业

特色经济,是一种按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据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现实基础、资源条和生产力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的具有西部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继续加大红色旅游的开发,以红色旅游带动一批绿色产业的发展

会宁作为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革命老区,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旅游价值,近年来会宁人民重视发展红色旅游,逐渐形成一条以红色会宁为路线的旅游带。发挥红色文化优势,抓住会师圣地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红色旅游城市的机遇,打造红色圣地、绿色家园、金色希望(教育)的红色旅游品牌,通过新闻机构、影视传媒、出版展览、文艺演出等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红色旅游的独特优势,扩大会师圣地知名度。

(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建立适合现代化教育的教学体系

会宁人在教育上的“苦抓,苦教、苦学”和“乐供,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是状元县形成的根本原因,会宁县政府极其崇尚教育,他们在教育上的投资是惊人的,几乎把全县收入的一半投入到教育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会宁人最根深蒂固的思想。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民心所向

所谓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管理角色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十六大报告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机构需按这个总要求转变职能。

(五)渐进的生态危机敲响环保警钟

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会宁县自古就有广田薄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于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就这样恶性循环。这些年一直在建退耕还林也成果不是很显著,主要原因是当地人们对生态危机的认识不够,对于生态林的保护意识不够强,再加上气候干旱,树苗林木的成活率低,这俨然都是政府面临的一些难题,因此,笔者认为,适当的退耕还林,退牧还林,加大气候自己的调控能力,逐步改善这种恶劣的气候状况,如果要行之有效,关键是做好农民的细想认识工作,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可以组织农民进行知识的讲座,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危机意识,树立自觉保护的意识,这样才能让这份工作行之有效。

(六)现代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日益彰显

会宁地区传统的教育一般比较重视升学率,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考入大学,而在这个大谈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会宁传统教育也不得不停下来思考一下。会宁人有典型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如果说教育的发展能带动经济的发展,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会宁在拥有历史教育的辉煌时,却依然贫困?很显然,今天的会宁教育,因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局限性,不同程度的显示出弊端。

四、结语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日益发达的时代,会宁人民面对的挑战是严峻的。地处祖国西北干旱地带。自然环境恶劣,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近年来生态平衡又遭破坏,在这个敏感的过渡带上,想搞经济建设,会宁人民得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一方面,会宁人民要克服限制自身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实现脱贫制富,另一方面,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接受时代的挑战。在这片贫脊的土地上,家乡人民正向和贫困、封建、落后发起挑战,一场新的社会变革和生存理念正洗礼着家乡人民的心声。希望家乡人民早日脱贫制富。(作者单位:三峡学院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晖.不发达地区经济振兴之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篇6

公益事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夏造镇地处万安县边远山区,有些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完成正常学业而辍学;或者已经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而忍痛放弃大学梦;还有一群孩子他们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却依然在艰难的求学路上执着前进,因为他们相信,上学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可以改变他们父辈的生存方式,可以为祖国的建设做一份贡献!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一份关爱,就能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以实际行动来帮助我们山区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业,我们倡议成立夏造镇教育基金会,面向全国各地夏造人、以及关心和支持永安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募捐。

亲爱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和帮助,受捐助的人是一定会牢记您的恩情,社会也一定会牢记您的功德。基金会的捐赠的形式可灵活多样,既可一次性认捐、分期付款,专项认捐,也可不定期捐赠等。基金会将对您的慈善义举通过各种渠道给予及时的宣传报道,对于贡献大的还将给予授牌表彰,聘请担任基金会相关职务等。

虽然我们资金有限,但我们将一如既往,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朋友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共同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悠悠万事,助人至善!伸出您的双手,奉献一片爱心,让这些山里娃黯淡的求学之路重新洒满灿烂的阳光,让希望的光芒照亮他们前进的路程!用一片爱心照亮夏造山区孩子的前程!

范文二

尊敬的父老乡亲及外出工作的热心人士:

您们好!

谁人不说家乡好,谁人不愿家乡富! 无论我们是走出学校故土,在外面大千世界拼博奋斗,还是留守家乡,在各行各业辛勤劳作,我们的心总有一瓣留存着故土的情缘,家乡的发展变化总会牵动着每一位赤子的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是生产力,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教育抓起。家乡的基础教育,与幼时的您亲密相识,与现今您的亲人好友血脉相连,更与家乡的未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此,为了本村学校未来的发展,由村委会与东安小学牵头,于11月3日召集各位父老乡亲及外出的工作人员募捐东安小学教育基金,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募集教育基金,完善本村小学各项基础设施,好让孩子们能安心地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更好地回报社会与家乡,其倡议如下:

1、教育基金来源

只要热心于教育事业的一切人士,均可献捐,金额不分大小

2、教育基金的管理

由村委会与学校一起管理,专款专用。

3、捐款方法 现金捐款

父老乡亲们及热心人士,请伸出您富有爱心的双手,奉献您对家乡的赤诚,给家乡的学子献出一份关爱、一份鼓励。您付出的是善举,是爱心,帮助的是学生成才,留下的是美德!我们对您的慷慨捐助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相信,因您的奉献,本村的教育事业会蒸蒸日上,东安小学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美好!

范文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篇7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1.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2.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3.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

4.“中亚概述”知识结构

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大产油国,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1.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2.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它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我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

1.整体观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

2.生态观念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3.人口观念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篇8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三)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

“中亚概述”知识结构

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大产油国,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一)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二)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它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我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

(一)整体观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

(二)生态观念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三)人口观念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篇9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家乡这个天然实验室的作用。如,在讲《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一节时,可以本县为例,先列举泾川县在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段商业中心的规模及所在地,并示图说明。接着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有此变化,这与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又有何关系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论证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对本县的“星鼎超市”“家福乐超市”“中亿超市”三个超市布局及发展的利与弊。这类扩展性的思考、想象、讨论,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泾川县建设的密切关注。

二、巧设乡土地理案例,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工业化两个阶段的认知,可选择一个开放性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富有的港商,分别在1985年和2003年到平凉地区进行投资,你各会选择什么行业?为什么这样选择?”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大家各抒己见,通过对认知加工,学生有效地整合了所学的地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案例,强化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时,把“泾川县的农业发展”作为一个案例应用到课堂中。先向学生介绍了泾川县的概况:

案例:泾川县――苹果之乡,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温带半湿润气候,冬不严寒,夏不酷暑,气温的日较差大,降水适中,年平均日照2274小时,年平均降水555 mm,

无霜期174天,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这里的泾龙牌红富士苹果誉享全国,杏、梨、柿子、核桃等温带水果也很有名。

根据上述条件,提供了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

1.泾川县发展林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2.泾川县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案例教学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地理课堂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地理思维和地图能力

如,在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节课时,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泾川县的交通图,然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以下读图活动:

1.画出每天学生自己上学的行走路线,并标明方位。

2.设计以学校为起点,目的地分别为新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便捷而又经济的多条出行线路。要求注明选用的交通工具、主要线路、中转车站站点的名称。

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交通图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以后出行,选择便捷、经济的出行路线的生活能力。

篇10

吴川众多老板分布各地,对家乡的反哺行动持续不断,特别是支持革命老区建设,更是积极踊跃,保持这一势头格外重要。吴川老促会精心制作了《助学金证》,把烈士情况、后裔受助情况、助学金发放记录、资金来源等等登记清楚,2013年老板陈阳南捐款3万元,发放给30位烈士后裔,就登记在证上。吴川老促会会长张军说,证书虽小,但是意义不小,让烈士后裔记住了资助的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和当地的老板们,实现有效互动,也能够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和支持老区建设发展。

篇11

地方课程资源是宝贵、丰富的资源,是因为它真实、易取,有价值、可信度高、生命力强。就我们我们广袤的农村而言,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有着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为学生构建开放、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技能的渠道,为学生搭建将教材结合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关注社会经济,在地方发展中开发课程资源。我们洲泉镇是桐乡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之一。我镇建设发展迅速,面貌日新月异。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开设“日新月异话洲泉”的调查实践活动主题,要求教师和学生围绕具有地方主要特色的农业、工业等,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提升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桐昆化纤有限公司。学生们走进车间,看到规模盛大的厂况和高科技的全机械化操作的劳动场面,领略了“全国化纤名镇――洲泉”的魅力。我们洲泉又是蚕桑丝绵被服的重要生产基地。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洲泉银桑被服有限公司,孩子们摸一摸白花花的茧子,闻一闻有“纤维皇后”美誉的丝绵,看一看拉被絮的场面,听一听企业负责人的介绍,体会到“诚信与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感受我们洲泉经济的飞速发展。

2.关注学生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学习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激情。我们大胆地拓宽教学渠道,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我能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以调查报告、演讲赛等形式,获取对家乡全方位、立体的、多角度的认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感受研究性学习的魅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淀丰厚的人文素养。

3.课前实践体验乡土资源。为了在课堂上运用乡土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了教材内容,我们课前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直接经验。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亲自访问、观察,了解当地风物人情、物产、一些地名的由来与传说。

坝桥养鸭合作社是我们洲泉的特色产业。在教学《名特食品美名扬》时,课前我带领学生去洲泉坝桥养鸭合作社采访社长,了解坝桥鸭子的特色。孩子们参观了洲泉坝桥养鸭合作社,社长曹阿二热心地给他们介绍了合作社的特色、历史、各种鸭子的特点。他们一边听,一边认真地记录着,还向曹社长提了一些问题,“曹伯伯,你们的鸭子分几类?”“你们的种鸭是从哪里引进的?”……曹社长深入浅出的解说,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合作社的技术员还带他们参观了种鸭场。他们赶鸭上岸,试养起了1000多羽“旱鸭子”。“为何要赶鸭上岸?”孩子们心中充满了疑惑。技术人员告诉他们:“旱鸭养殖由于鸭子活动范围小,产蛋率和受精率要高出很多,估计每羽鸭子的饲养成本会降低10元左右。”他们看到那么多可爱的鸭子,都兴奋地围着技术人员问这问那。参观完了种鸭场,孩子们又来到哺坊。正巧赶上一群小鸭子刚从蛋壳里钻出来,他们兴奋得不得了。看着黄绒绒的小鸭子,他们小心翼翼地地捧着小鸭来个亲密合影。这次活动,学生了解了洲泉坝桥鸭子的特色,也懂得了“科学养殖,勤劳致富”的道理。这样,既让学生真切地了解了我们洲泉的特色食品,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进一步丰富了教材资源。

二、利用:把地方资源落实到教研过程中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把地方课程资源有效落实到教学教研始终。

1.拟定专题,明确研究任务,推出系列地方教材。围绕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这一专题,确定了“面上推进,点上深化,立足本土,开发资源,形成特色,服务教学”的目标,设置了三个研究主题,即《洲泉的传说》、《腾飞的洲泉》、《洲泉如此多娇》。《洲泉的传说》主要以地方民间传说的历史、地理故事为主要内容;《腾飞的洲泉》主要以洲泉镇在近些年来社会、经济、人文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洲泉如此多娇》主要以图片、录象形式再现洲泉的美丽富饶,欣欣向荣。

2.开展活动,加大教研力度,建立协作机制。有句话说得好:“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为使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利用得扎实有效,我们因校、因人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示范、引领、提高”为前提,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先行一步,再把他们的经验推广开来,带动其他教师。同时强调资料积累,阶段小结,由感性积累到理性认识,先个人后小组再学校,形成阶梯式推进。在建立协作机制上,一方面,组织人员,分组到人,定向开发研究。

3.强化校本培训,大力开掘有形无形资源,丰富课程资源内容。不断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强化培训方式,优化培训内容,积极开展各种教研、竞赛活动,加强三个校区间的交流,搭建交流平台,整合优化资源,增强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意识,切实提升素质,最终达成资源的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用好教师资源、校友资源、学生家长资源,实现资源协作开发,资源共同利用。

三、优化:把地方资源活用在校外“课堂”中

立足课堂,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寻找突破口,构建地方课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开发教材资源的过程。如何处理运用教材成了很重要的环节,只有用新的教材观,才能较好开发、利用教材资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重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把教材资源盘活,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个性解读教材,达到资源运用的多重性、实效性。

校内校外都是课堂,课堂内外资源互为延伸,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互为补充,相为印证,提炼升华。校内课程资源包括硬件软件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资源,只要意识在,随处拈来皆资源,精心为用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