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低碳出行的建议

低碳出行的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7 09:24: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低碳出行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低碳出行的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凸显。世界能源肆无忌惮的开采和利用,使得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日趋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发展。为此将低碳理念引入旅游规划尤其是旅游风景区的规划研究之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1 旅游风景区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必要性

1.1 旅游风景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旅游风景区开发模式问题

旅游开发商过于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注重长远发展,过度开发各种资源,加之对生态旅游长期规划及管理不善,出现了一系列破坏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1.1.2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积极推进景区低碳化建设,对于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其系统性则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有助于推动相关企业走低碳之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并且以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为支柱。除此之外,旅游业对其他产业有极强的依赖性及带动性。所以,旅游业走低碳之路,就必然带动相关产业走低碳之路,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有助于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2.1 项目概况

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全长20多公里,地处马角坝镇,曲折起伏,蜿蜒自然。马角镇位于中国四川省江油市北部,距江油市区62公里,东与二郎庙镇相邻,南与文胜乡接壤,西与六合乡交界,北与雁门镇毗邻。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林间出没獐、鹿、麝、熊等多种稀有国家级保护动物。

2.2 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

2.2.1 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划

对旅游风景区进行分级保护可以采用三级保护区划分。将小沟里作为一级保护区,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沟内。禁止携带外来物种进入本区域,禁止在本区域种植、养殖、繁殖其他外来物种,保持生物及景观的原始性和永久性,只为科学研究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科研及保护所用;二级保护区范围为喻家槽向南至牛鼻象。加强对本区内地形地貌、水体、各类物种的本体保护,不得对原有的环境景观进行破坏。三级保护区范围为苦竹园到喻家槽,瓦厂街入口到罗家坡。对该区要强绿化及环境建设,对区内的砍伐林木、开山取土等应严格加以控制。

2.2.2 景区交通体系规划

在景区内主要采用以下四种交通方式(1)步行(2)自行车(3)电瓶车(4)竹筏。整个景区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沿河谷修建木质栈道,就地取材,既亲近自然又节约了成本。疏通原有的马道,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地段尤其是入口到罗家坡、苦竹园到喻家槽之间的马道,此段可采用自行车或者电瓶车为主要交通方式,可以体验骑车观山水的乐趣。在景区的入口到王麻子河坝之间由于水位相对较深可设置竹筏,体验水上的无限乐趣。

2.2.3 运营模式规划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加入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中来,引入公众参与制度,加强舆论监督,更能增强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的活力和生命力。能够加强对景区建设者及所有者的监督,以舆论的力量确保公众权益不被滥用,将低碳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

2.2.4 旅游区环境建设规划

(1) 充分利用低碳建筑材料

对同一建筑而言,如用木结构代替钢结构,可以节省27.75%的能源和39.2%的水,代替混凝土结构可以节省45.24%的能源和46.17%的水。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有着丰富的木材和竹材等资源,景区线路中的一些亭廊、罗家坡处的一些营业性商铺等就可采用木材建造,避免用混凝土结构。竹材本身就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因此竹材是理想的低碳建筑材料。石材作为建筑装修材料,在开发、应用等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低,也是低碳建筑建设的可选材料。景区适当地增加以上材料的使用,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

(2)对苦竹园进行风貌改造

苦竹园将作为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重要的游客接待地,但是由于房屋老化、基础设施落后,需要对当地进行风貌改造。外墙增加保温材料,同时选用LOW-E断热铝合金中空双层玻璃窗,这样更能有效提高建筑热工性能。修建满足游客基本食宿需求的经济型农庄,农庄可以采用具有绝缘和节能特性的供热系统的新技术,使得现代住宅的设计可以更节能、更环保。农庄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种植绿色食品,菜品都产自当地社区居民的种植园。

(3)合理利用新能源

在苦竹园、罗家坡两处建筑相对密集的地区,屋顶安装太阳能光电板,可以有效吸收太阳能。在屋顶安装“风帽”,完全油风压驱动,利用风压供给建筑内部新鲜的空气,有效地排出室内污浊的气体。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农作物采用喷灌、滴灌。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将废水进行二次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可用于灌溉或者冲洗厕所等。此外地热能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在地下200米以内的土壤和地下水中蕴含着低温热能,并且可再生强,将其提取出来不仅实现了地热资源的可再生利用而且真正有效的保护了环境。对于景区内的木材废料、落叶等进行收集处理,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变为沼气,可以有效供当地人使用。

3旅游景区低碳化建设路径选择

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举措、协同共进。

3.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在低碳成为世界普遍的诉求后,政府主导旅游就更显得必要与迫切。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低碳景区建设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出台更加细化的政策法规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激励景区及涉旅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降低碳消耗,并在宣传促销上大力投入,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3.2.营造低碳旅游氛围。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配套设施及员工都会影响景区的氛围。低碳旅游氛围的营造尤其要保证景区自然环境的质量、人文景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基础设施要体现节能低碳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此外,景区服务人员是影响旅游氛围的重要因素,应在形象举止言谈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低碳理念的宣传者。

4 结语

完善的低碳旅游风景区是将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环境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笔者认为对旅游风景区进行规划设计要在低碳理念的指引下进行,要从以下多角度入手:(1)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风景区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加强舆论监督。(2)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和经营者低碳环保的意识。(3)设计师要增强自身素质,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4)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体制、等各个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参考文献

篇2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是十四周岁,所以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涉嫌犯罪并被法院判决生效后,称为未成年犯 。就全国而言,“十五”期间,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增长12.6%,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了68%。就各大城市而言,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谋生,未成年罪犯也带有明显的外来特征。笔者分析了2007—2011年深圳市某区基层法院审理的少年案件,有两个显著特点:(1)该地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增长趋势。2007—2011年案件年均增长率为18.98%。(2)该地区未成年人犯罪以外来人口为主。深圳市某区法院近五年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约占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98%以上。

一、中外未成年人缓刑制度比较

(一)我国关于适用缓刑的立法规定

我国刑法关于适用缓刑的规定,并未区分成年犯与未成年犯。

对我国有约束力的国际性规定,《北京规则》5.1规定:“少年司法制度应强调少年的幸福,并应确保对少年做出的任何反应均与罪犯和违法行为的情况相称。”19.1规定:“把少年投入监禁机关始终应是万不得已的处置办法,其期限应是尽可能最短的必要时间。”

(二)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关未成年犯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的概括

缓刑等非监禁刑的适用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适用,根据美国联邦司法部2001年底的统计,处以监禁刑和缓刑、假释的罪犯共有662万人,其中监狱有133万人,看守所有63万人,监禁刑的比例约占30%,而缓刑人数为393万,假释人数为73万,缓刑比例为60%,假释比例约10%。 美国以外的国家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的比例也非常高,如加拿大为79.76%、澳大利亚为77.48%、新西兰为76.15%、法国为72.63%、韩国为45.9%、俄罗斯为44.48%。

二、未成年人异地犯罪判处缓刑后的监管困境

(一)我国缓刑制度的现状

据统计,2001年全国各级法院判处刑法的罪犯总数为751146人,其中被判处管制的为9481人,占1.26%;缓刑使用率为14.71%。

我国少年缓刑制度存在如下不足:

1.现行缓刑法律规定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以及缓刑考察等内容并没有区别对待,因此对未成年犯缺乏适用的针对性。

2.缓刑考察理念有待转变。法国著名学者马克·安赛尔所谈到“国际刑法联盟得主要倡导者冯.李斯特曾致力于将新思想应用到法律实践中去。……为青未成年犯罪建立一种不怎么带惩罚性的特殊制度”。相比国外未成年犯缓刑等非监禁刑的规定,我国缓刑监管重“管束”轻“保护”的倾向。

3.缓刑考察主体落实情况较差。1997年的《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缓刑考察主体是以公安机关为主体,由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加以配合。法律规定的考察主体的具体人员落实不到位,致使考察工作缺乏计划性、专业性、系统性。

4.缓刑考察内容单一。缓刑犯缓刑期间缓刑考察人的确认,考察具体方式和内容,考察人和缓刑犯的权利、义务均没有相应的规定。致使未成年缓刑犯考察者的考察工作缺乏指引和规范,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救助和保护。

(二)未成年人异地犯罪判处缓刑面临的困境

由于我国正处于特殊的经济发展期间,大量外来人口涌进城市,其中外来未成年人由于职业技能的缺乏和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等特点,往往更加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而缓刑考察主体的缺失、缓刑监管内容的不足、由此产生了未成年人异地犯罪判处缓刑面临的更加突出的困境。

深圳市某区法院2008年共判处125名未成年人缓刑,其中户籍人口1人,非户籍人口124人,对其中93名缓刑未成年犯进行了回访调查,其中联系方式中断而无法联系的有27人、占29%,通过各种渠道可以联系到的为66人、占71%,根据66份回访调查结果,返回户籍所在地接受监管的缓刑未成年犯有37人、占56%,居住在深圳某区的缓刑未成年犯有14人、占21%,没有回户籍老家也没有留在深圳宝安而前往其他地区务工就学的有15人、占23%。现行考察机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缓刑犯考察工作的需要,户籍当地公安机关对于流出人口无法开展监管考察工作。

三、未成年人异地犯罪判处缓刑后的矫正和监督措施

如何破解未成年人异地犯罪被判处缓刑后矫正和监督的困境,各地面临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总结深圳市某区法院对判处缓刑的外来未成年犯采取的一系列帮教、矫正措施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估,试图探索破解未成年人异地犯罪判处缓刑后的矫正与监督困境的机制。深圳市某区法院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第一,义工帮教。义工在“一对一”的帮教机制中,关心少年缓刑犯的日常生活,逐步培养少年缓刑犯健康的生活态度,重新溶入社会,目前该院通过义工“一对一”帮教机制帮教的40余名少年缓刑犯,均得以回归学校或得以就业,没有一名少年缓刑犯重新犯罪。

第二,心理辅导。深圳市某区法院与区团委义工联、教育局合作,创立了心理辅导帮教机制。通过分析案情和考察被告人家庭状况、社会经历、犯罪原因及心理波动情况,发现需要心理辅导的,由法院及时联系区团委义工联或教育局指派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帮教环节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指导其用正确、健康的心态面对审判,认识错误,改过自新,重返社会。

第三,职业能力培训。深圳市某区法院与区职业能力开发局联合,对4名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进行了免费职业能力培训,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职业技能,重新就业;

第四,企业改造基地。根据适用缓刑的相关规定,适用缓刑必须具备监护条件,而不少外来未成年人来自偏远地区,法院往往由于缺乏监护条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而不适用缓刑,深圳市某区法院对于上述情况,与相关企业联合,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设立外来未成年人改造基地,帮助未成年犯重返社会。

第五,创新对外来未成年犯的缓刑社工帮教新模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首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 深圳市某区法院设立了外来少年缓刑犯帮教社工工作站,“工作站”按照公益普惠的原则每天定时开放,为缓刑期未成年犯及其家长提供素质拓展、家庭融合、成长辅导、家长援助、跟踪帮教、职业培训等服务,利用社工专业性、专职性、系统性的优势对外来少年缓刑犯开展各项帮扶工作。

四、破解未成年人异地犯罪判处缓刑后的监管困境

由于沿海发达城市普遍存在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在现行体制下,如何建立一套破解外来未成年人犯罪被判处缓刑后矫正和监管困境的机制,对目前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少年缓刑犯缓刑考察主体

针对外来未成年犯的情况,按照三类情况予以完善缓刑考察主体。

第一类是外来未成年犯被判处缓刑后留在本地生活的,往往之前在本地居住较长时间或者有家人在当地工作的,该类人员的矫正和监督关系到当地的社会秩序,应将该类人员纳入本地社区矫正的范畴。

第二类,外来未成年犯被判处缓刑后回到原籍生活的。对于该类人员的缓刑考察人,宣判法院应当同少年缓刑犯原籍的公安机关或者社区矫正机构建立联席机制。

第三类,外来未成年犯被判处缓刑后跟着父母亲属或自行前往其他地方务工、学习等原因没有回原籍,也没有留在本地,对于该类人员的缓刑考察人,宣判法院应当与少年缓刑犯的父母签订监护协议,并将未成年缓刑犯居住的公安机关或者社区矫正机构共同开展缓刑考验工作。

对于第二类、第三类外来少年缓刑的考验工作,时常会遇见与当地公安机关或矫正机构联络不通畅的问题,因此,对于这两类外来缓刑未成年犯,可以利用义工、社工、特邀陪审员开展“一对一”的跟踪帮教工作,关于这个角色,有些学者称为“考验考察人” 。

(二)完善外来少年缓刑犯考验内容和矫正方式

篇3

低碳环保的建议书1广大的市民朋友们:

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这是我们衡水人追求和-谐发展的“宜居梦”。然而当我们城市里穿行的汽车越来越多,道路显得越来越狭窄时;当路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出行不再便捷时;当空气污染,蓝天白云难以再见时——我们要思考、改变我们的自身行为、重新考虑出行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低碳生活已成为我们急需建立的一种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进一步推动绿色出行,防止大气污染。市公交总公司的公交车“烧油”改为“用气”的公交车,目前已将达150辆,天然气公交车在为市民提供低碳、绿色生活的同时,也成为节能减排的助推器。为此,向市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一、争做绿色出行的先行者。我们倡议:“有车族”带头选择骑自行车或步行或公交车上下班,坚持每周少开一天车,多步行,多骑车,多乘坐绿色公交车。我们不仅是建设绿色衡水的推动者,也是建设美丽湖城的先行者。

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倡绿色生活,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回收资源,绿色消费,支持环保。

只有你我共同的努力,才能减少污染的排放,才能守卫我们共同的蓝天。走低碳之路、建绿色衡水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让我们用智慧去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用良知去阻止环境被破坏,用热情去传播环保理念,用勇气去改变生活习惯。为了你我的健康,为了环保生活,为了绿色地球,希望市民朋友们积极投身到“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行动中来,让我们的家园多一些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点文明,多一份健康、多一份幸福。

__市环保志愿者协会

20__年__月__日

低碳环保的建议书2全市广大市民朋友 :

为深入推进我市文明城市创建,为全省第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特别向全市广大市民朋友倡议:绿色出行,文明出行。

一、做“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的宣传者。低碳生活无处不在,绿色出行就在身边,文明出行人人能做。希望广大市民朋友提高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出行。向身边人宣传“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的意义和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我们的城市多一片蓝天,多一丝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些文明。

二、做“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的践行者。在旅发大会期间,请广大市民朋友尽量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秉承“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出行理念,尽可能采取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等方式出行,减少交通拥堵,让我们共同体验清洁、畅通、高效的城市生活。出行中,人让人,车让人,车让车,让出一份公德和文明。过马路请走人行横道,不在机动车道上拦乘车辆;驾车时按规定系好安全带,不向外抛洒物品,夜间市区行车不使用远光灯,驾车时不接打手机,在市区驾车不随意鸣号。

三、做“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的倡导者。希望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加到“绿色出行、文明出行”文明交通志愿者行列中来,积极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共同维护交通秩序,劝阻交通违法,宣传交通法规,营造低碳、清洁、畅通、高效的城市环境。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的方式,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城市更靓丽,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幸福!为推进实力、活力、魅力、文明、幸福六盘水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__市环保协会

20__年__月__日

低碳环保的建议书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努力创建节约型机关,并且充分体现“工人先锋号”创建工作成员在节能环保中的表率作用,特向全体成员提出如下建议:

一、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发现他人有浪费行为时及时规劝。

杜绝长明灯,随手关灯,做到人走灯熄,并能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减少电脑、打印机、碎纸机、显示器等用电设备的待机时间,下班时关闭饮水机电源;办公室的空调温度夏季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得高于20摄氏度。

防止长流水,随手关紧水龙头,做到人离水断,提倡一水多用。

提倡少用纸,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提倡双面用纸以及废旧纸张的回收循环利用;充分利用电子公文流转系统,推广网络办公,尽量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稿,推进无纸化办公。

二、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车、步行上下班,减少开车次数;提倡三层以下步行上下楼,减少乘坐电梯次数。

将“我节能我环保、我健身我快乐”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如签字笔、纸巾、纸杯等。

提倡使用钢笔和可更换笔芯的圆珠笔和签字笔,自带毛巾、杯具等。

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电池,做好办公垃圾分类存放与处理,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贯穿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绿色办公,低碳生活,全体成员一起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节能环保的行动中去,做争创“工人先锋号”的节能先锋、环保卫士,让生命之水长流,让生命之绿永驻,让和谐之花永不凋谢!

低碳环保的建议书4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节能降耗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谁怠慢了它,轻视了它,谁就会失去立足之基。

我们不能不屑一顾于一滴水、一度电、一块煤的价值,那是企业效益的根本所在。

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自觉地投入到节能降耗活动中去,坚持不懈的做好节约能源的工作。

树立一种“点点滴滴降成本,分分秒秒增效益”的节能意识,以最好的管理,来实现节能效益的最大化。

从统计看,人们对重工业化进程的批评似乎言之有理。

但笔者以为,以此认定我国能耗高、能源紧张主要是重工业发展过快造成的,有点偏颇,还打错了板子。

为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的深入展开,充分认识节能降耗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工会向广大员工发出建议,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降本增效,从我做起”活动。

活动以“从我做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为主题,要求广大员工从实际出发,无论是在生产或生活中,都要注意节能降耗,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举手之劳做起。

自建议发出至今,陆续收到员工提出的一些节能降耗的好做法、好想法,有员工提到:“浪费是一个公司最头痛的地方,积少成多,公司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节能降耗是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工作,节能降耗就意味着增效,只有增效我们企业才会有更好的明天”、“要做到从立项就考虑节能降耗的问题。

从根本抓起才是省时省事的思路”、“创造力是节能的源头,我们要抓住源头;规范化制度化是节能的保障,我们必须强化保障;节能意识的树立是实现的基石。”

这充分说明,大家对节能降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做到节能降耗。

每一名员工都必须从自我做起。

以不断增强资源忧患意识、要有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提高企业能源的使用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真正目的。

最后我希望通过咱们的这次活动,能够认识到节能降耗的重要性,为我们中科纳米的发展再创一片宏伟蓝图。

低碳环保的建议书5环境是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 社会,是全社会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6 月 12 日至 18 日全国将开展以“绿色办公、低碳生活”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在此我们发出节能环保建议:

1、上下班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

践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2、四层之内上下楼不乘电梯走楼梯,环保节能更健康。

3、办公室尽量使用自然光,光线充足时,不要开启日光灯;

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冬季 取暖不高于 20℃,夏季纳凉不低于 26℃),每天少开空调两小时;不在办公室使用除办公 需要的其他电器,尽量减少电脑、打(复)印机待机时间,离开办公室或下班时做到随手关 闭电脑及显示器电源、关灯、关闭空调,杜绝浪费现象,力争“每天节约一度电”。

4、放弃使用流水洗手、洗脸、涮洗拖把,提倡使用面盆或桶。

5、共享打印机,复印、打印纸张双面用,废旧的公文袋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提倡办公、开会时自带水杯、使用钢笔,减少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 环境的污染。

6、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篇4

引言

1900年,美国率先规划建成“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这被公认为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的绿道。随即,绿道在欧美国家流行开来[1]。2010年,深圳市南山区在省、市统一部署下开始了综合性的绿道规划与建设实践,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运动、观光旅游、体验自然、低碳交通等多功能绿色长廊。这些城市绿道功能是否得以使用,使用效益如何,关系到城市规划建设绿道的初衷能否实现,为此很有必要对城市绿道使用功能进行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通过现场观察,拦截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城市绿道在修建后的使用状况,分析城市绿道功能使用率低下的原因,并针对城市绿道功能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绿道功能的对策及建议,为开发绿道综合功能和提高绿道使用率提供参考。

2、调查结果分析

就城市绿道各类功能使用者的构成、使用频次、使用效果等问题,对共100个绿道使用者进行拦截问卷调查及简单访谈,情况如下:

从表中可知,对于绿道各类功能,按使用者人数依次排序为健身运动、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体验自然、低碳交通。从使用者构成方面来看,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青壮年群体使用绿道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从教育程度方面来看,接受过高中到大学教育的群体使用绿道明显高过其他文化程度的群体,从使用频次来看,低碳交通的频次明显大于其他功能,但使用的人数最少,使用的满意度最差。

3、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

3.1绿道选线方面

目前,南山累计建有210.9公里绿道,其中:在人行道上新建绿道37.5公里,所占比例为18%;在绿化带中新建绿道10.9公里,所占比例为5%;在人行道上整理完善(划线)绿道162.5公里,所占比例为77%。可见,南山绿道多数在原有人行道上划线实施,缺少独立路权骑行空间。在人行道上建设的绿道路面多为人行道板砖,虽然路面基础好,但砖块容易松动,造成骑车时的颠簸感。同时,绿道连接不贯通,存在断头掉链现象。另外,人行道上存在人车混行现象,导致在市政道路人行道上建设的绿道使用的人较少。绿道选线基本都在市政道的人行道上,是借助市政道路原有道路防护绿化带形成绿廊,绿道沿线景观节点少,因此观光旅游的人数也较少。

3.2服务设施方面

南山绿道配套设施系统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人性化设施考虑不周。首先,绿道沿线的服务点少,仅在区域绿道长源村段有2个驿站和1个休息点;公厕设置太少,也仅在区域绿道设有二座公厕和深圳湾公园绿道设有公厕。其次,绿道标牌缺失,绿道标识系统不太完善。最后,绿道网公共目的地不足,而且缺乏遮阳避雨设施,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功能缺失。

3.3绿道管理方面

绿道管理不仅关系到设计能否最终实现,而且管理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使用效果。南山绿道除了区域绿道有招标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养护管理外,其余在市政道路上建设的绿道没有专门养护管理,采取的是分散管理方式:绿化由园林部门管理,路面和标识标牌由市政部门养护修缮,路面卫生由环卫部门管理。

4、对策及建议:

在规划建设绿道网时,建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现有的绿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等慢行交通体系进行整修,消除人车混行,机动车占道等疑难杂症,充分保证慢行交通的安全环境,提升低碳出行品质。加强宣传,吸引市民重新回归到慢行交通,绿色出行。

(1)针对路况条件好,人行道路面较宽的路段,将原划线实施的绿道进行改造,以新建铺设沥青路面的方式开展建设绿道,提高绿道骑行的舒适度。

(2)对于人行道路面较窄的市政道路,参照苏州、株洲、珠海等地的做法,建议调整机动车道布局,在少量压缩每个机动车道宽度的基础上,挤出一条绿道,并用护栏或划实线与机动车道隔离。同时,完善各个路口的接驳,使绿道连接串通,串联成网。提高绿道低碳交通功能的使用率。

(3)在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时,建议在规划设计时增加绿道内容,并同时施工;新建、改造公园时,一并考虑绿道内容,并与周边绿道进行连接。增加绿道景观节点,提升绿道沿线景观。

(4)绿道沿线增加景观节点,加强绿道公共目的地建设,继续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另外,建议绿道管理部门经常检查绿道各方面设施是否完好,并多在建成的绿道上开展体验绿道和绿色环保行等不同主题的活动,以宣传绿色出行,推广绿道使用,提高绿道使用率。

篇5

步行。对于步行的好处糖友应该并不陌生。走路不管是作为糖友的运动形式还是出行方式都受到很多糖友的推崇。李阿姨就是个典型,退休在家的她经常早上步行逛早市,早市离家有三站地的路程,如果买的东西不多,她还会选择走着回来。然后送孙子上学,因为学校也不远,她会带着孙子一起走着去,把运动和环保的理念也灌输到孩子的心中。她一直都积极的外出参加各种糖尿病活动,也会组织邀请邻居朋友一同参加,离家不远的活动,就提前出发走着去,一群人说说笑笑,走路也不会累,但是却能健康又低碳。没有活动的时候,为了锻炼也会在小区或公园走上一段时间。原来都是一个人走,现在许多邻居在她的影响下加入了走路的队伍中来。

骑自行车。大家对它都不陌生,特别是年纪稍大的糖友,或许以前都经历过一段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梦想的时期。不过骑车在追求效率的现如今已经不是出行的首选了,它被人们贴上了时尚、前卫的标签,当然还有健康和低碳。

篇6

1.前言

目前,碳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首要因素。而爆发性增长的小汽车则是碳排放的主要制造者之一,它们引起了诸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噪音污染、能源消耗等许多城市问题。自行车,作为一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绿色交通形式,在全国许多城市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推崇。同时,完善南昌市城市自行车租赁系统是打造“绿色南昌”城市形象的又一项有力举措。本调查通过对现阶段南昌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运行情况、站点设置、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从环保低碳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完善建议,以期为以后南昌市及其他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推广及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2.南昌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的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公共自行车在南昌市不同地区的运行情况,我们选取了老福山、八一广场、及南昌市红谷滩地区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对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问卷有效率90%)、个案访谈法,我们对居民使用自行车的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站点布置现状:

2.1 站点设置位置

根据实地调查显示:公共自行车的站点设置一般在人行道上,设置时较好地考虑到了公交站台、学校、居民区、游乐场等间距问题。每个站点的平均间距从400~850m,基本实现每500米范围内就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目标;距离主干道及居民小区出入口的距离一般为30~100m;距离学校、宾馆、医院等公共建筑的次要出入口的距离50m之内;距离公交站台一般在10~30m。

2.2 站点规模与间距

南昌市公共自行车已经达到2000辆,租赁点增加到目前的50个,每个站点均按标准展台配备50辆左右,根据使用量做适当的增减。站点占地面积基本一致,长、宽分别30 m和3.5 m左右。据统计:南昌市公共自行车日均租赁达到8000人次,办理免费租赁卡近3万张,已经初步形成低碳出行的理念。公共自行车站点布置间距呈现一定规律,随着人流量的增加,站点设置间距呈现递减趋势。

2.3 日租借量及流向分析

在工作日高峰时段:早上7~9点和傍晚4~5点内,借车数远大于还车数;其余时间段内早上10~12点借车数少于还车数;在下午1~3点,借还车人数基本相等。站点在工作日的各个时间段内都呈现自行车供不应求的状态,尤其是在早上7~9点租还车人数差距最大。在早上8点半左右车辆就已被全部借出,基本上借与还的比例在4:1.5左右。

3.公共自行车使用人群调研与分析

3.1 使用者使用意愿与行为特征

3.1.1 租赁时间段

从使用时间分析,上下班时间使用量大于其他时间使用量。根据图表可以较明显的观察出,借还高峰主要集中在6:30~9:00的上班时间和17:00~20:00的傍晚下班时间,其他时间使用量则相对较少。由此可知,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人们更愿意选择使用自行车出行,方便的同时还可以节约时间。

3.1.2 使用时间、频率

租赁时间合理化是大部分市民的呼声。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54.73%的受访者表示现在规定的租车时间3小时还不能满足要求,33.68%的则表示4个小时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可见,占用公共自行车时间的长短是人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平均使用次数调查中,每个月租车5次以上的使用者占了35%,而每天1次的和每天多次的使用者大概在30%左右。只有10%的使用者表示一个月内只租赁1次,甚至是更少的使用公共自行车。

3.1.3 使用目的及低碳环保意识

使用者以上下班、出游娱乐为目的而租赁自行车的情况最多,非工作日租赁白行车主要为方便购物。同时,40.5%的使用者认为公共自行车具有环保、低碳、健身的优点,可见,环保低碳意识是也是影响市民使用的重要因素。

3.2 不同使用者对公共自行车的需求差异

3.2.1 天气、时间、季节等影响因素

据统计分析:在影响使用者是否租借自行车的重要因素中天气占43.48%,时间占23.91%,季节占27.17%,心情等占5.34%。自然天气状况对人们出行是否使用自行车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季节、天气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自行车的供应量。

3.2.2 出行距离的影响

据统计图显示:32.20%的受访者在2公里以下的行驶范围选择使用自行车,45.80%的受访者认为在2-4公里行驶范围内选择自行车。而超过6km行驶距离的出行者则只有5.70%。出行距离是目前影响市民选用公共环保自行车出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人们的使用意愿呈现递减的趋势。

3.2.3 年龄、文化的差异

据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0%租车人员的年龄是在20-30岁之间,30-50岁的占32%,超过50岁的人族自行车的比例仅为4.5% 。30-50岁之间的被调查者,我们发现多为老师、公务员、职员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这也说明低碳环保自行车的租借与人们的教育水平也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4.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存在问题及完善建议

4.1 存在问题

首先,租赁办理点少。调查显示:有56.2%的受访者认为租赁办理点过少,25.4%的受访者认为押金数额不合理,18.3%认为办理程序繁琐。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租车点少大大增加了人们使用的时间成本;办理手续时所交的押金数额同样阻碍了一部分人选择公共自行车。

其次,市民维护公共自行车意识淡薄。据自行车运营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有50个公共自行车停放点,配备2000余辆自行车,这带来的硬件维护、站点电费以及员工工资等开销压力很大,同时还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与安全隐患。除日常使用损耗外,部分市民不爱惜公共设施,是造成目前车况不佳的主要原因。

最后,公共自行车租赁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上下班高峰时期经常出现车已经全部租出的现象,笔者在调查中也亲历了这一“景象”。自行车资源配置不合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使用的意愿,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共自行车推广进程。受访者在租赁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主要有3大表现:①换乘点无车可借;②网点还不进车;③高峰期借不到车。

4.2 完善建议

首先,需转变观念,加大低碳环保宣传力度。在城市道路越来越拥挤的今天,鼓励自行车出行也是完善“城市短距离交通”、解决“公交车最后一公里”等问题的一种有力措施。政府应该注重宣传环保知识的成效,让更多的公民意识到“从小事做起,用行动来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力争成为新时代“绿色出行达人”。

其次,运营商应逐渐完善站点设置,建立科学的车辆配备系统。根据现有的站点以及运行状况进行站点等级的分化,在出现严重借还问题的站点中增加车辆数以及车辆的存储数,增加工作人员,并可以考虑招募志愿者进行对下一等级的车辆数的调配。应充分构建并完善自行车配备系统,满足现有的需求。

最后,以人为本,公平分配交通资源。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环保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低碳经济已经悄然融入和改变着南昌人的生活。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汽车数量的剧增,虽然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是自行车的生存空间却不断缩小,这直接影响到公共自行车的推广进程。政府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向自行车出行倾斜。在城市交通规划上,改造现有道路结构或者建设绿色公共自行车专用车道,扩大公共自行车服务覆盖面。

5.结语

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交通工具,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的同时有效地缓解了南昌市交通压力,符合低碳出行的目标。由于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南昌市正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其运营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在管理上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需要从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入手,合理布局交通设施,使公共自行车走上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高万云,杨润凯,史利平.基于城市汽车化趋势下的自行车.交通问题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0.

篇7

引言

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给城市居民的心身健康来来了危害。因此,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而低碳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实现低碳化城市的目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主要就低碳城市规划理念及实践进行了研究。

1 低碳城市的概念及规划理论

1.1 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3个方面:(1)低碳的城市规划建设,包括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低碳城市技术的运用等;(2)低碳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居民低碳的消费理念、企业低碳的生产方式等;(3)低碳的城市运行系统,包括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的城市管理方式等。

1.2 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使低碳城市由理念到实践的关键所在,也是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构建指标体系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界定指标范围。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应重点关注是否做到了减碳和固碳,并应尽量简化。(2)注重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得以实施。(3)注重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选取的指标必须可以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指导规划实施与成果检验。(4)注重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存在经济水平与资源环境的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地区应该划定不同的指标值。

1.3 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

在我国现有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基础上,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有以下三种:(1)以专项规划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2)作为一种新型规划单独编制,在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之外;(3)将低碳城市理念融入现行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各项中,并在各项城市规划中落实。

2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2.1 城市空间布局

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的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由局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应适当集中紧凑布局,以减少交通能源消耗。

2.2 产业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2.3 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广州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2.4 房地产开发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97-0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趋严峻,如何实施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是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当务之急[1]。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2]。低碳生活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积极关注的重要议题,是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有序进行的重要力量,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3]。践行低碳生活要求整个社会逐渐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开发节能减排的科技,同时要引导人们了解和减少日常生活中的浪费、污染行为。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高素质的群体,是践行低碳理念、传播低碳文化的重要力量,是未来建设低碳社会的主力军与领导者。他们是否具备低碳意识、践行低碳生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低碳社会的发展。

本文对广州某高校大学生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对低碳理念的认知度与践行度,并分析大学生参与低碳生活的意愿及其日常生活的低碳行椤1疚闹荚诮一步推动“低碳生活”理念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倡导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影响低碳社会的进程,推动全社会低碳生活的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合理设计大学生低碳生活的调研问卷,进行问卷派发与收集;对问卷进行整理,用Office Excel进行数据分析。后期在该大学随机抽取50名本科生进行访谈调查,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以及提出建议。

(二)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低碳概念的了解、参与低碳生活的态度和践行低碳生活的情况三大部分,通过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了解他们低碳生活的情况。

(三)调查样本构成

此次调研采用了对广州某高校本科生进行随机问卷的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03份问卷,回收率为89.2%。经过检查筛选,剩下75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3.67%。

二、调研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低碳意识情况分析

1.低碳内涵的了解度分析。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影响其低碳的践行情况。倡导当代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首先要知道他们对低碳的了解程度。本次调研首先调查大学生对“低碳”这个名词的了解,具体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知道“低碳”的含义和大概内容,了解程度仅仅限于表面,没有进行过深入地了解。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低碳”教育,低碳生活意识较为薄弱。通过采访部分同学,笔者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不去深入学习“低碳”,是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工作繁忙,只能通过身边的宣传初步了解,而没有时间去深入学习。

2.低碳对经济生活影响态度分析。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4]。在收回的753份问卷中,71.85%的同学认为低碳能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他们认为低碳就是节能减排,需要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有16.07%的同学认为低碳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走低碳的道路需要高成本,12.08%的同学认为低碳对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这两部分大学生可能没有对低碳经济模式进行深入了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于如何实现低碳生活的问题,66.8%的同学认为在于个人低碳生活习惯,26.83%的同学认为在于低碳科学技术的提高,只有6.37%的同学认为在于法律的约束。可见,大学生非常认可个人生活习惯和科学技术是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

关于日常生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45.42%的同学考虑过日常生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也尽量做到低碳生活,这部分同学低碳意识较高,有利于今后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关于低碳生活的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教育。47.14%的同学考虑过日常生活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但认为很难做到低碳生活。可以推测,当条件成熟使得参与低碳相对便利时,他们很可能参与其中。6.11%的同学没考虑过,但想了解低碳,因此低碳宣传对这部分同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仅有1.33%的同学表示不考虑,不想了解。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随口说说的口号。大学生应长期学习低碳知识,践行低碳生活,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

3.了解低碳途径分析。为获取大学生了解低碳的途径,笔者设置了“你是从哪些方面了解低碳环保”的题目,具体见表3。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中了解低碳环保的知识;从家人朋友口中了解的较少,商家广告涉及的低碳环保知识也不多。环保志愿者和相关低碳宣传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了解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途径具有多元化特征。由于大学生接触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时间较多,媒体宣传“低碳环保”的效果最为有效。本次调查显示,关于如何看待宣传低碳对践行低碳生活的影响,29.22%的同学认为宣传低碳生活对保护环境有很大的作用,52.06%认为会有一定的作用;17.93%认为会有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0.8%认为不会有作用。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在高校大力宣传低碳是非常有必要的。

4.参与低碳意愿分析。在此次问卷中,笔者进行了大学生低碳意愿调查。从表4得知,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要倡导并开始低碳生活,并认为要从自己做起。由此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

调查发现,有80.08%的同学愿意坚持低碳生活,仅有3.72%的同学不愿意坚持低碳生活和有16.2%表示无所谓。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参与低碳生活有着积极地态度和正确的认识,参与低碳生活意愿较高。因此,在校园倡导低碳生活是有较好基础。

(二)大学生参与低碳行为情况

直接体现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情况主要从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以下具体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探讨。

1.大学生参与“衣”的低碳行动情况,具体如表5所示。

表5显示,73.31%的同学做到合理购买衣服,73.31%的同学对衣物进行二次使用,31.34%的同学了解低碳面料,20.19%的同学做到手洗衣服。说明大学生不会根据喜恶随性地购买衣服,而是根据需求来买衣服。同时大部分同学的旧衣物会被再次使用,或者通过捐赠渠道来进行处理。通过采访,笔者了解到学校有相关部门定期对旧衣物进行回收,所以同学们养成了捐赠旧衣物的低碳习惯。只有少数同学了解低碳面料,反映了现代大学生对低碳材料的认知缺乏。手洗衣服的同学较少,大学生基本上是使用洗衣机来洗衣服,可能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较为繁忙有关。

2.大学生参与“食”的低碳行动情况。

据数据显示,62.82%的同学做到多吃蔬菜少吃肉,原因是为了身体健康,并未考虑到饮食结构对减少排碳量的作用。18.86%的同学经常订外卖,原因是学生学习繁忙,订外卖节约时间。做到光盘和打包带走的同学说明他们在饮食方面注意到了低碳环保,但仅占30.51%和41.44%。近一半的学生做不到少用一次性餐具,原因与个人的低碳意识不高以及学校低碳宣传不够有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低碳饮食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同学习惯自己的生活模式。

3.大学生参与“住”的低碳行为情况。低碳的另外一个体现是在居住方面,具体见表7。

选取10种与住有关的低碳行为作为判断标准。在回收的问卷中,96.68%的同学做到二次使用塑料袋和89.64%的学生有随手关灯的习惯。一半左右的同学做到常开窗通风,减少使用空调、使用双面纸张打印或复印。30%左右的同学做到不用电器时拔插头,避免待机、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以上、自备环保袋逛街、选用节能环保产品和节约用水,合理利用“灰色水”,仅有17.8%的同学做到垃圾分类。

大学生的低碳生活习惯与方便、舒适、是否经济实惠等因素密切相关。随手关灯对同学们的正常生活影响较小,塑料袋二次使用经济实惠,因而接近90%的同学都能做到。校园内打印纸张的价格十分便宜亲民,再加上老师或者活动对学生上交纸张材料的要求,因此多数学生习惯单面打印。不用电器时拔插头、避免待机,自备环保袋逛街和节约用水,合理利用“灰色水”的低碳习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会带来不方便和浪费时间,因而只有30%左右的同学能够做到。同时,因节能环保产品价格稍微偏高,只有33.07%的同学选用,可见大学生对节能产品的购买度不高。仅有17.80%的同学进行垃圾分类,原因可能是同学们没有充分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同时学校没有配备完善的垃圾分类箱。

4.大学生参与“行”的低碳行为情况。表8列出了大学生出行的方式。问卷设置该选项为多项选择。由表8可知,大部分同学出行选择走路和坐公交、校巴,56.04%同学出行选择自行车,只有小部分选择开小和开电动摩托。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的出行方式主要依据是否方便快捷和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并没有考虑低碳出行。

总之,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是大学教育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也是全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义务[5]。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不够,能对低碳进行深入了解的学生较少,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的教育与宣传。

2.大学生缺乏低碳生活实践,高校需要广泛、长期开展低碳生活实践的活动。

(二)建议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低碳生活的践行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低碳的进程。为使更多大学生提高低碳生活的意识和形成践行低碳生活的习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低碳生活”的教育宣传。马晓旭认为,大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越强、环境影响与低碳关注度越高、规章制度越健全、公益宣传越到位,他们的低碳消费意愿就越强烈。大学生主要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中了解低碳,媒体应成为宣传低碳的主导。可以把低碳引入到综艺节目中,让观众在享受娱乐的时候对低碳进一步了解。环保志愿者和相关部门组织的展览宣传活动对加深大学生的低碳意识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各大高校可以对相关组织进行培训和举办宣传低碳生活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广低碳成果。同时,低碳教育会对低碳生活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接受低碳教育、树立低碳意识、加上良好的低碳技能会指导学生践行低碳生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的方式,扩大和加强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减少专业年级间低碳的认知和实践差异。也可以组织大学生观看有关低碳主题的电影和纪录片,加强学生的低碳教育和低碳知识技能的宣传和普及,激发他们践行低碳生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举办低碳生活的实践活动。学校应充分调动大学生低碳生活的积极性,实现建设低碳校园的目标,推动社会低碳生活的发展。高校可以开展低碳生活的活动与竞赛,例如节能宿舍大赛、物资回收活动、节能产品发明大赛等。

3.倡导低碳生活的方式。高校要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最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实现。可以在校园内增加低碳生活的提示语,例如在水龙头旁边提示节约用水,在电源旁边提示随手关灯,在打印机旁边提示双面打印等。大学生应树立低碳生活的观念,倡导以节约简朴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生活理念,在社会“低碳或零碳排放”的活动中起模范先锋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细节,践行低碳从小事做起、改变不良生活陋习,过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4.建设低碳校园。大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为了让大学生积极进行低碳生活,校园的公共设备应当是节能减排的设备,例如为学生提供太阳能热水器、分类垃圾桶、节能环保的出行工具等。为了将低碳建设行动落到实处,高校应首先建立管理机制,量化相关碳排放标准,为改进高校建筑和相关设施节能减排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学校应该设立相关的低碳校园管理机构,把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落实到实处,从而有效地把这种绿色生活方式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陈小连,胡孝平.大学生低碳旅游感知价值、参照群体及参与意愿之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2,(3):87-91.

[2]张林,王珍义.大学生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的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调查问卷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268-270.

[3]宋兴怡,苏天照,姜峰等.当代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研究――以太原市四所高校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8-120.

篇9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2014年6月,浙江省全省汽车保有量达了到1480多万辆,这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道路更加拥挤,浙江省各个市都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特别是杭州市,虽然实行了单双号限行、限购等一系列政策,但是上下班高峰期堵车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其次是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增加,据统计,机动车尾气对空气中气态污染物的贡献率占到50%。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机动化进程显著加快,交通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低碳交通作为交通的一个特殊领域,也作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的一部分,逐渐受到浙江城市建设管理者的重视,也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低碳交通的内涵

交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 而机动车的碳排放量已占到全社会碳排放量的相当比重。其中,个体机动方式作为城市交通领域能源消耗的主体,是最大的碳排放源。因此,促进城市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概念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实践。低碳交通是指在交通领域的各个环节全面关注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通过对运输结构和运输效率的优化, 最大程度地实现节能减排。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 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 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

二、浙江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各项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较以前大幅增加,交通设施投入也明显增多,铁路、公路以及轨道交通里程不断增加,在这一阶段,汽车迅速走进家庭,浙江省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道路交通出行总量显著增加。浙江城市在其现代化、城市化、机动化的过程中,备受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的困扰。浙江城市交通体系也随着城市发展逐渐从非机动化时期进入机动化时期,在机动化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公交车主导、出租车主导和私家车主导的时期。跟随这种发展阶段的变化, 交通发展经历了从低碳排放向高碳排放的转变。从低碳交通的角度出发,虽然在非机动化时期交通出行是低碳的,但那是低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侧面反映, 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总体方面考虑,并不能代表交通的理想状态。

应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 政府日益重视发展公共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些年,浙江省逐步推行以低碳为目标的交通管理措施,旨在缓解城市越发严重的交通拥堵情况, 包括错峰上下班、机动车尾号限行、开辟公交专用车道、加大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力度、提高机动车燃油标准、实施差别化停车费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以杭州市为例,提出“五位一体”大公交体系框架,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 含 BRT) 、出租车、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出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慢行交通模式。利用运河( 杭州段) 和市区河道建设水上航运系统, 开通 “水上巴士 ”,在河道两侧建立完备成网的慢行交通系统。

三、构建浙江城市低碳交通体系的思考

1.加强政策引导,打造低碳的出行理念

在科学决策支持方面,建议设立独立的权力机构,如低碳交通领导小组。建立城市交通定期调查、系统研究、公众的长效工作机制,对涉及低碳交通的各政府部门进行统筹协调,减少体制机制。

2.打造低碳的城市规划

将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密结合,重视城市交通研究与交通设施配套同步,真正实现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的调整协调互动。研究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交通出行时耗、交通结构、交通能耗的影响,并针对浙江城市的空间特点,在总体规划、新城和综合体、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多个层面,提出适应交通低碳化的空间布局模式。

3.完善低碳的交通结构

鼓励低碳出行,优先发展慢行、公交、轨道等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提出交通结构低碳化的目标和实现的路线图(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畅行车流>拥堵车流)。

4.倡导低碳交通理念转变

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畅通、舒适、多种选择的出行方式,并将优先权给予有较高交通运行效率和较低出行成本的出行方式。鼓励民众树立节能环保的城市交通理念,多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的低甚至零能耗和排放的出行方式,为慢行交通创造良好出行环境。通过开展“低碳出行周”、“无车日”等全民活动提高居民使用非机动交通方式出行的比例。通过正规生态驾驶培训计划或车载技术改善驾驶习惯,倡导生态驾驶方法,减少车内燃料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

参考文献:

[1]张良,郑大勇.借鉴国际低碳交通经验 良性发展我国低碳交通[J].汽车工业研究,2011(07).

篇10

中图分类号: R126 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表现,同时也是城市竞争力之展现。城市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进行的空间构架,也是政策形成和执行之工具。相对于城市物质环境发展而言,一旦确立了就比较难以改变,很难去调整。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影响。城市规划过程中,会涉及到产业调整、产业应用以及产业推广过程中,这是当前进行改革之前提条件。不断加强技术革新,不断提升改革水平,在减少和降低生产力度上的有毒气体排放。但是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彻底,尤其是对结构性城市空间规划还比较难。因此,在进行规划时,应该基于城市低碳理念基础上开发规划,这是当前研究之核心工作。当前,相关的低碳城市以及低碳城市规划已经备受社会关注,我国城市规划中越来越重视低碳城市规划。在建设中,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其中,应该重点从城市空间规划、交通布局以及低碳城市建设着手把握,更好的引导城市规划发展。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发展过程中,一般低碳发展应该满足三种模式。第一,总体规划。第二,区域规划。第三,详细规划。在这三个模式中,区域规划模式中,有着重点强调的对象。应该基于公共交通为主导走廊式进行发展。在总体规划模式中,重点强调绿色交通为支撑,更好的优化结构,从而实现短路径出行目的。需要加强共同开发强度,从而满足总体规划需求。详细规划模式中,一般都是定位于区域规划为主,建议限制定居小区规模,避免大面积的街区空间出现,这样可以更好促进自行车使用,达到城市低碳建设目的。

二、低碳城市规划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对策

(一)鼓励绿色出行,优化城市布局

城市共同空间在建成区域内,应该尽量进行均匀排布。将其布置在交通线路旁边,这样可以降低出行次数,也更好的缩短出行距离。鼓励人们选择自行车、步行以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作为出行方式。众所周知,城市交通体系得以良性发展,可以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在进行空间规划角度分析时,应该从区域层面着手,建议交通导向应该向走廊式发展模式建设,在总体层面上进行规划时,应该将绿色交通还有小街区位置合理规划,更好的减少交通布局带来的交通排放。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

在城市结构空间规划过程中,首先要将人口密度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矛盾解决,这是进行科学规划之关键,也是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关键环节。在进行整体结构形态规划和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空间形态布局问题,应该做好对比和评价,从而得出不同的建设结论。选择最优的城市空间结构方案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区,不同的居民区以及产业园区等等,进行合理规划。在建设中将空间布局存在的差异确定出来,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更好的做好设计工作,更好的保障方案可行性。如下图所示: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

户数(户) 10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人口(人) 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三)倡导节能型建筑设计

众所周知,城市设计以及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之大户,科学的节能建筑设计技术,应该满足低碳城市发展需求。这是一个重要指标,在进行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中,节能型的建筑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可以更大限度的保护环境以及降低污染出现。而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以给人们提供健康、高效以及适用的生活空间。第一,需要建立起相关的法规以及政策,建立起具有可行性的节能设计评价体系。这些体系执行时,需要具有明确的数据和量化指标。第二,一般而言,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研究和使用,这应该建立在拥有丰富理论支撑基础上,这样才可以保障技术发挥出实际作用。第三,可再生资源、新能源和低能耗技术产品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的推广应用;推广节能型建筑设计,促进建设主管部门、建筑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业生产企业等就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进行有效的沟通。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城市规划这是一项非常复杂之工程,在进行优化城市交通规划基础上,应该做好空间结构规划,应该做好土地规划。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还应该获得各行各业的配合,从而提升协调作用。文章从低碳城市发展中进行解析,这个规划策略很多都是宏观上的策略,一些微观,具体的步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相信在不断的研究中,总会确定出一套符合城市规划发展需求的模式,最终更好的保障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篇11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最近400年来,地球上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现在每年都有1到2万物种灭绝,物种灭绝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环境问题敲响警钟。随着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环境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全球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针对这一现状,大会提出了“低碳”这一概念,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针对这一热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以郑州市民为调查对象,探究人们对“低碳”这一生活方式的看法,总结其特点,查找原因,提出建议,为更好地实现“低碳生活”提供参考。

一. 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周六、周日

调查地点:郑州市二七区丹尼斯

调查对象:二七区丹尼斯内部分商家与消费者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

关于“低碳生活”,通过对媒体报道、学术期刊以及现实状况的关注和分析,我们发现:生活细节、出行方式、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低碳生活主体以及新型的环保交通工具“公交自行车”等问题日益成为焦点。因此,我们根据“低碳生活”中较为突出的生活细节等五个方面,编制了“低碳生活”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于客流量较多的周六、周日以消费群覆盖郑州市各阶层的二七区丹尼斯商场为例抽取样本。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541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有效回收率为96.36%。

本报告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对分析中显示有显著性的数据进行阐述。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本着客观、全面的原则设计本次问卷,问题从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包括了生活细节、出行方式、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效果、新型环保交通工具――公交自行车前景、市民对“低碳社会”的看法等涉及“低碳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生活细节

从表1可以看出,人们在生活细节上,既有值得提倡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被调查对象中有97.17%的人能够做到随手关灯、关开关、拔插头,43.4%的人不乱丢弃废电池;在购买电器时有30.19%的人非常看重节能指标,60.38%的人比较看重节能指标,即高达90.57%的调查对象在购买电器时重视节能指标,反映了公民节能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但是仅有12.26%调查对象利用太阳能。同时,在生活用水的重复使用上,能坚持重复用水的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7.92%,而从不重复使用生活用水的却占到13.77%,由此可见,在太阳能和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郑州市作为其省会城市,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来看,在太阳能利用方面都有潜力做到更好。在此我们作出大胆假设,如果以人口为单位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那么所节省的能源将十分可观。

其中,关于垃圾分类投放的问题,35.85%的调查对象表示能做到将垃圾分类处理,33.96%的被调查者愿意分类但不知如何分类,21.70%的人知道如何分类但没有分类垃圾箱,仅7.55%的人表示从来不会将垃圾分类处理。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群众有意愿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但受中小城市公共设施不完善、知识普及推广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垃圾分类投放在实际生活中受到限制。

另外,关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问题,由表1可知,在政府大力提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况下,依然有50%以上的调查对象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人们热衷使用一次性筷子大多是为了方便或认为使用方便筷比较卫生,一些餐饮业经营者为迎合顾客需要而免费提供一次性筷子。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市场每年消化一次性筷子450亿双,消耗木材166万立方米,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应该只停留在呼吁阶段。

(二)出行方式

图 1(多选题)

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我们依次对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出租车、电动车、自行车和其他出行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图1所示。

近两年,电动车备受人们青睐,迅速发展为民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如图1所示,除了公共交通工具外,电动车的使用率达到了50%。对于电动车这一交通工具,从近期来看,它不仅价格适中,且节能环保;但从长远来看,电动车虽不排放尾气,但它的废弃电瓶一样会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市面电动自行车使用的大多是铅酸蓄电池,这种电池腐蚀后溢出的含铅重金属和酸性物质对土壤和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电动车电瓶的使用寿命长的在一年左右,如果是劣质产品三五个月就得更换。而目前还没有一套处置废旧电瓶的管理办法,电动车经销商大多不会投资处理废弃电瓶,基本上都是把回收的废电瓶随便混同生活垃圾丢弃,已经出现瓶患成灾问题,废弃电瓶已成为污染城市城区环境的新的污染源。因此,我们认为电瓶车的潜在隐患问题应引起重视,相关部门应尽早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三)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效果调查

据调查结果显示,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行后,塑料袋使用量明显减少的调查对象占调查总人数的49.06%,这一数据表明,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明显变化,使用情况有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一部分的调查对象塑料袋使用量没有变化。

(四)新型环保交通工具――公交自行车

公交自行车即以租代买、随用随取、异地归还的新型自行车消费模式。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9.62%的调查对象选择大力支持;有55.66%的调查对象选择看情况定,处于观望状态,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公交自行车这一新型公共交通工具有潜在市场并且具有可行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公交自行车不仅节能环保,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交通压力。目前,这一新兴交通工具已在杭州、武汉、南京等城市先行试用。

(五)市民看“低碳社会”

由图2可知,关于“低碳生活”谁是主体的问题,有49%的调查对象认为个人应该是创造低碳生活的主体,26%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政府,25%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是企业。这些数据说明,人们能够意识到:“低碳社会”的创造需要从个人做起,个人是主体,同时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只有三者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社会”。

三.总结

根据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大体总结出郑州市民“低碳生活”的基本状况。从生活细节、塑料袋使用状况等方面来看,一方面人们在随手关灯、不乱废电池、看重电器节能指标这些项目上做的比较好,另一方面在其他的低碳行为细节上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就出行方式而言,虽然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较高,但电动车这种交通工具的迅速兴起,可能会给环境带来新的污染。同时,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市民的低碳意识较为强烈,也能够认识到低碳社会的建设是个人、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在态度上是正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实的生活与低碳生活也还存在较大差距,仍需我们继续努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建议

(一)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就个人而言,要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意识,认识到个人才是低碳生活的主体,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细节中入手,如用积水来冲洗马桶;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定期清洗空调;电视机少待机或不待机;用中火烧水等。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配合政府、企业和一些社会组织开展的有关“低碳生活”的活动,为早日实现低碳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低碳成为一种习惯!

(二)企业提供支持

在低碳生活的建设中,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的实现“低碳生活”,企业要配合政府积极地投入到低碳经济的建设中来,投资低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同时企业应看到低碳产业做为一种新兴产业,有着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技术含量、高效率、高收益的特点,它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市场。作为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就应该抢先占领这个市场。

虽然“低碳”这一概念自哥本哈根大会提出至今不过半年,但“低碳”新技术已初露苗头。例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价格相对低廉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成为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应用的先行者。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城市中的规模化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出台了太阳能光热应用的实施意见,配套技术和标准也比较规范。以光热技术为主,光伏和其他节能技术为辅与建筑全方位结合的计划,将对传统建筑行业,特别是建材及建筑构件带来一次彻底的革新和观念的转变。低碳生活离不开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支持。新低碳产品的不断推出,将为低碳消费方式和低碳生活创造条件。

(三)政府统筹规划

低碳经济是新一轮的技术改革和产业改革,需要政府创造环境推动其发展。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行政政策、推动立法进程、宣传推广相关知识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从财税政策方面来说,政府要做好预算,增加节能技术投资,并在加大投入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投入的手段。还要改革现行的税收体系,尽快出台资源税,并在适当的时机出台碳税。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例如英国建立碳预算的做法,把发展低碳经济放在国家财政预算范围内。

从宣传推广相关知识方面来说,政府既要从宏观方面进行宣传,更要从公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政府也可以通过新闻策划,借用舆论的力量,促使民众树立节能环保观念,营造低碳生活氛围;发放环保手册,普及市民环保知识;制作公益广告,让低碳观念深入人心;用志愿宣传活动、知识竞赛等新颖的方式,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开展“社区低碳之家”评比活动,使人人争做低碳之星。

(四)针对郑州市电瓶车数量过多,公共交通工具不完善的现状,可以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以各种形式进行“低碳生活”宣传,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电瓶车的使用,同时,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增加公共交通工具数量,确定合理交通路线,加快地铁建设与缓解交通压力,我们期待以正在建设的郑州地铁1号线为代表的郑州地铁系统能够完善郑州市公共交通系统,与郑州公交车体系相配合,真正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以减少电瓶车的使用。

附:问卷的设计方法

问卷秉着“问题具体、表述清楚、重点突出、整体结构好”的设计原则,设计了十道与“低碳生活”有关的题目。形式为封闭式问题,包括两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在问卷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填写的便利性,对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问题的涉及范围紧紧围绕居民的日常生活,避免特殊化,且注重从细节方面入手。对于每一个问题所针对的调查方面与角度,从行为的存在性与实行频率来设计选项。问题的顺序安排是从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内容保括了生活细节、出行方式、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效果、新型环保交通工具――公交自行车前景、市民对“低碳社会”的看法等涉及“低碳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