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题研究的思考

课题研究的思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7 09:24: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课题研究的思考

篇1

我觉得,课题研究首先要把握好准备、实施、总结、推广这四个框架。避免研究和实际工作相脱节,准备不充分,一切从网上摘抄;实施过程落实不好,研究内容与实际工作脱离,至两层皮现象,使研究没有载体,成为假、大、空;总结与方案差别大;推广少或者没推广,对实际教学影响不大等等都是课题研究的弊端。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从网上摘抄各种大理论进行座谈,让人觉得非常痛心。这不是进行真正的研究,而是在进行空洞的说教,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有的课题组成员在做课题汇报课时,简直就是在作秀,所以很无奈。路子走错了,其结果也一定会是错的。

二、课题研究要与实际相结合

我所说的实际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课题研究要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作为农村小学要拣矛盾最突出、工作最薄弱的地方进行研究。我校有60%左右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是靠老师的布置完成学习,自主读书、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差,学生在家得不到家长及时的看护和辅导,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我们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就是要大大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为此,我校把《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现在看,课题的选择是对的。二是课题研究要与课题组成员的实际相结合。我校本课题有9各课题组成员。成员都是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他们的个体差别也很大。为此,要针对老师不同的特点分项目进行研究,无论查阅相关书籍还是网上学习都要有重点,每人负责一小项,加起来就是一大项。但是有的课题组成员大理论太多,真正从自身理解的角度少,造成课题研究走形式。三是课题研究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为避免课题太大,不便于研究,我们把课题分为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三个年段进行。低年段主要研究兴趣,中年段主要研究习惯、高年段主要研究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刻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表现出不同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不同理解。为更好把所有学生都囊括其中,我们设立了“课前预习单”,让学生自己去预习,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的消化吸收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影响。为此,要注重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消化吸收。一是要重视研究的过程。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困惑的过程、兴奋的过程抑或收获的过程、前进的过程。把每一个细节记录起来再加以消化吸收,就会转化为知识和经验,进而来改变或提升我们的教学。二是重视研究的结果。我们最大的成果就是建立并完善了“课前预习单”。当下它的作用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氛围,推动了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课题研究要有支撑的力量

应该有一种力量来支撑我们完成一个课题,这就是信念。而不是获奖证书或职称证书这些物化的、外化的东西。而是那些来自我们内心的对于教育教学本质的观察与追求,特别是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与热爱,这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基本点。而有的课题组成员恰恰相反,把课题研究当成获得证书晋升职称的途径,很可悲。这是文风的腐败,制度的漏洞。

篇2

【中图分类号】G233.1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80-01

一、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艺术,否则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融入语文。在对语文课堂的艺术研究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以此来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学生不喜欢初中语文课的原因

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准确找到学生不大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我们采取了调查、座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经过归纳,我们认为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课堂枯燥单一,学生不感兴趣。2.教师偏重课文,学生视野狭窄。3.学生生活单调,接触社会的机会少。

三、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让语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寓教于乐,最大限度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课堂教学艺术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喜欢语文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让教师也认识到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锤炼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更新教学观念,把语文课堂营造为艺术的舞台,力争做一个合格的艺术家。

四、初中语文课题的研究方案与计划

1.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9月):(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8年6月—2009年4月):(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并制定课题方案,领悟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2)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探讨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办法,追求语文课堂艺术化。(3)设置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在课堂上再现生活。

3.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全面总结研究工作,统计和分析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请专家进行课题评审。

五、初中语文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办法

1.加强新课标培训,转变思想观念。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图书资料和现代网络资源,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改等现代教育理念。

2.立足课堂教学,设计有趣的课堂,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化。“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愉快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这是我们语文组成员一致追求的目标,也是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核心内容。

3.深入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准确找到学生不大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我们采取了调查、座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找出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的原因。

4.探究学生喜欢语文课的方法

(1)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我们在一起讨论分析,达成共识。上课开始,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

(2)化解尴尬,激活课堂,体现教师机智。杨老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由于教室里坐着十几个听课教师,开始就遇到冷场,学生们都很紧张,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不能按照我们事先设计的方案讲下去,我们都为她捏一把汗。只见她稍作迟疑之后,抬头微笑着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你们看漂亮吗?”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她的身上,齐声喊道:“漂亮”。这句问话不是课前的设计,而是杨老师即兴的发挥,是教师的机智。正是由于这句问话,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学生大笑,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留白”激活思维。“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一种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在画面上留下空白,却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和作者共同完成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像画家一样,留出大片“空白”,让学生补充,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更让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学生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

(4)设置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 ,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在课堂上再现生活。

(5)追求艺术化课堂,精心设计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由怕学语文到爱学语文,从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与乐,师生共同努力把语文课堂构建成艺术的舞台。

(6)生活化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37-02

什么是课题?课题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如何让课题富有生命力和源动力?踏上工作岗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与同事、学生的交流提高中,会遇到一些发展中的瓶颈,于是,我们就会在勤奋中有更多的思考,在不断的思考中寻找并放大其中理性的成分,逐步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从而更好地推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以为,课题就是那些“瓶颈”,而它来自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来自于老师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正是因为这种实践的需要,因而也就让课题研究充满着活力。但是在现实中,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的老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也是瓶颈,我们如何突破?

一、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现状

课题研究本是中小学老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大部分却变味和走样,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真课题假研究。究其原因,一是畸形的教育体制制约了部分老师,特别是中小学主要学科或有升学压力的老师,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室内,用在了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谈心等重复性劳动中,稍微空闲下来一点,休息都不够,懒得动笔,二是课题的确定、申报和分配脱离老师教育教学的实际,形成课题的“假、大、空”和操作难,形成事实上研究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老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研究热情无,三是大部分中小学老师的理论水平不扎实、不深厚,有了想法,却表达不出,研究不透,更形不成文章,四是功利性心态,为了增添晋级的砝码,想课题,求立项,作研究,写文章,一旦过后,就“马放南山”了,五是缺乏专业进取心和对专业发展的持续关注度,得过且过,即使被逼着去搞课题,也是临时抱佛脚性质随意应付,更不可能常态化,六是学校缺乏常态化管理和督查的机制及专业管理人才。

二、中小学课题研究常态化的策略

为使课题研究常态化,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学校精细化的管理。精细化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源于教科室负责人,从组织选题、研究培训、技巧指导、制度化研讨、过程性督查和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管理,借助专业指导与行政推动,才能让有意向或有能力的老师在“半推半就”中慢慢走上课题研究之路。

篇4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44-03

一、学校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课题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育规律,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水平、对课题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科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校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12年5月末至7月初,历时1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对图们市22所学校的26项“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进行了检查,通过查阅学校课题研究资料、反馈检查意见、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学校的课题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检查和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学校的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相分离。学校能够基于本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提出课题,但是一些学校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有效结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没有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或研究目标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课题因为没有研究的载体,缺少真实的研究过程和内容,出现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相分离的问题。

2. 学校重视开展课题实践活动而忽视深入的研讨。多数学校为进行研究组织了许多实践活动,但是学校的出发点往往是执行研究计划,对每次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成果不够重视,对课题的研究内容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与提升,因而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经常重复以往的经验和做法,没有探索形成新鲜的经验和做法。

3. 参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多数课题是领导主持,科研室制定方案,但有的学校参研人员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科研理论掌握程度、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和积累的课题研究经验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表现为不能科学地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教育案例、指导研究实践课、总结研究成果等。

4. 课题研究的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比例不合理。理论研究是课题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课题组或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应该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相关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的比例也是重要的评价项目。目前,多数学校重视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极少开展理论研究活动。

5. 学校课题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课题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于实践或理论上有所创新,能够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目前,大多数学校课题研究成果是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新的经验以及做法,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上缺乏突破性创新,课题研究成果没有显著的成效。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经调研分析,我们觉得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办学理念、课题管理水平、教师科研素质上的问题等等,但是归根到底就是学校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研究观念的陈旧。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认为上课才是最重要的,教学是根本、搞科研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或作不了研究,科研就是写论文等。这种对教育科研定位认识的误解,阻碍了学校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导致教师在参与研究上的被动状态。新课程要求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屈从于学校的要求被动地开展课题研究。在这种心态支配下的研究,仅仅追求表面影响。

2. 自身研究能力的局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和学的方式及学校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其中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现实中许多中小学校长、教师在科研实力上比较薄弱。通过课题检查发现,学校课题组主要成员中约有60%左右撰写的子课题实施方案不符合要求,不会制定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不能有目的、有序地安排研究活动,也不能对课题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整理分析,更不会总结归纳课题研究成果。

3. 课题研究条件的匮乏。教育科研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开展研究需要宽松的氛围,然而目前学校教育科研环境有待于改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肩负沉重的教学任务,科研时间得不到保证;二是学校追求升学率,多数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学校教育科研活动得不到领导和教师真实的关注而无法顺利开展;三是教师科研基本知识匮乏,部分教师因不知怎样做课题研究而产生了为难情绪,对课题研究逐渐失去兴趣。

三、学校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篇5

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在《开题报告》的起草过程中,我负责策划和宏观指导,由另一负责人程良巨老师执笔。《开题报告》内容比较全面,对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指导思想和近期活动情况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介绍,初步勾勒出课题活动的发展前景。

1909年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中指出:“凡论说所论,则事之应举措者也;凡时评所评,则事之已举措者也。”这实际上说明,时评也是一种公民表达文体。时评关注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当下发生的焦点、热点问题,及时解析,当即批评,在依托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深开掘、精加工,从而发现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颖而有价值的东西,引领大众视听。

一个课题的活力在于它确实有研究的必要。我认为,开展中学生时评活动研究符合“三个需要”:即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时评是意识形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特别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时评如洪水,宜疏不宜堵。青少年非常关注时事,《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反映的实际上就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时事评论的现象。当代中学生也喜欢写时评。许多人在网络发帖、跟帖,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写时评。而且,调查发现,中学生特别喜欢关注国内外大事,喜欢发表评论。对这种“参政议政”的热情必须加以引导。

好的时评可以拨开云雾,点亮智慧,可以引导舆论,推动事件发展,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坏的时评则会影响判断,打击情绪,制造混乱,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同志一直非常重视时评并亲自撰写时评,他针对官兵中存在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虑,及时挥笔写下了举世闻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使士气大振。秦火火和薛蛮子也是评论“高手”,他们不适当的谣言式评论混淆了视听,给许多单位和个人造成巨大损失。对不好的时评,如果不加以批评和纠正,就会培育不良社会道德个性,会成为青少年价值观迷失的推手。

综合一下,开展时评活动研究,引导中学生正确客观评论国内外大事小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引导舆论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更利于引导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培育和形成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合格人才培养。

二、开展时评课题研究时必须始终突出几个特点

时评活动课题的研究落脚点在学生广泛参与的时评活动上。时评活动始终在路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所以,我认为,要科学有效地开展时评课题研究,在时评活动中必须坚持突出几个特点。

实践性。实践应当是时评活动课题最重要特征。时评课题首先要搞好学生时评情况的调查、研究等活动,号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语文老师要在时评写作指导上下一番功夫。其次,开展时评课题研究时教师要能认清时事与身边事情的关系,对学生的时评活动要注重过程评价,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内心隐秘世界。应该多供给一些活动平台,多进行师生互动,如谈心、竞猜、问卷调查、考察等,要注重实践过程,注重广泛参与。

选择性。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时事新闻,在数量上要把握好度。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因此,开展时评活动不要占用过多的时间。老师每周精选十几个时事,印发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需要,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时事开展活动。内容上要精心把关,进行必要的筛选。可充分结合现实工作需要开展时评活动,如廉政文化进校园、无偿献血、世界环境日和交通安全整治等活动,联系相关时事,组织学生开展时评活动,可以举行时评征文、时评演讲、时评辩论等,这些思路都比较好。

公平性。时评指导课、时评征文等活动都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时评征文比赛,要讲究公平性,评选程序要规范,要努力推出一批批佳作,努力让有新闻写作和时事评论的“高手”脱颖而出。语文老师要在时评课题背景下成立中学生时评社团,还要成立演讲社团、辩论社团,英语组也可以成立英语时评社,语文组指导的合肥市优秀社团――星愿文学社也可以参与进来,团委指导的播音社团也可以吸纳进来,社团的大门要向每个学生开放,只要你想到了就有可能做到,力求中学生参加社团人人平等。

开放性。时事评论不能搞标准答案,要将时评同政治学科的材料题区分开来,否则,时评就丧失了它的本质特征,课题也就没有研究的价值。时评的内容越开放,越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越有利于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越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时评写作还要避免格式化,鼓励时评形式的各种创新。

文学性。引导学生进行时事评论一定要注意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一课题中,语文老师大有用武之地。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时事,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达,就不要用抽象的概念表达。这样,文章就增加了信息量和可读性。思想性是前提,思想性寓于文学性之中。如《广州大火警示:高楼烂尾,管理不能烂尾》等,能夺人眼球。有了思想性就自然深刻。要想努力做到深刻,我们的时评还要学习《杂文报》的精神,继承鲁迅杂文的光荣传统,“革故鼎新,激浊扬清”,不捕风捉影,以负责任的态度,正确关注社会,传递正能量。

启发性。指导时评写作时,教师要引导不要灌输,注重启发,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时评文章,引导学生赏析,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的不足。教师还应该带头写时评文章,这样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会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更有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时评活动。

激励性。课题要想顺利开展,离不开激励原则。我们确立了几个激励原则。一是对课题组成员按贡献大小确定排名顺序。不搞照顾性排名,不搞论资排辈排名。二是要采取征文比赛、校刊选登、阅报栏展示、媒体推荐发表等途径激发学生时评写作的积极性。三是课题成果和社团成绩根据贡献大小提供。积极联系《安徽青年报》《环湖晨刊》《江淮晨刊》《市场报》《合肥广播电视报》等媒体,开辟小栏目,为优秀的时评文章提供展示平台。

长效性。为推动课题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课题组要长期指导“时评社”“辩论社”等社团活动。课题组要不断举办“激扬杯”时评征文活动以及时事辩论等活动。这些必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上述社团及相关活动不能在课题结题后就销声匿迹,而要长期坚持下去,使之成为中学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教育实践平台。

三、开展时评课题研究要努力推动课题活动社团化

时评活动研究课题关键在于“活动”,或者说关键在于通过课题活动推动学生活动。“活动”的作用非常显著。袁振国教授指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有四点,一是课程的选择性,二是教学的主动性,三是评价的多样性,四是活动的合作性。活动的最主要作用是培养中学生合作能力,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社团活动是中学生活动课程的重要载体之一。要想让课题活动获得更多学生的支持参与,必须明确推动课题活动社团化,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时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活动中增进学生交流交往,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时评课题研究可以推动哪些社团活动呢?

首先是中学生时评社。可以大范围组织时评社团,将中学生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时评写作培训。写时评不是为了在报刊上发表,而是培养学生时事评价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维。可以每月组织一次时评竞赛,期期评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其次是小记者社。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小记者社团,指导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的厂矿、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调查研究,关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写消息,作评论。可以组织中学生自主编写小记者报,及时编发学生时评作品,宣传中学生时评写作成绩。

再次是辩论社。理不辨不明。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对复杂社会事件进行辩论。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各持观点,在辩论中辨清是非,把握住分寸,从而养成客观时评习惯。

还可以组织文学社、演讲社、朗诵社等,将时评社团活动推及到学生各类活动中。

篇6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同时提升学习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二、主要形式

1.强化课前准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抓住教学活动的前延环节,显然是失策之举,学生事先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学互动的氛围以及深度、广度都会受到影响。笔者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将课前准备作为重要的切入点,要求学生对照语文教材内容,以及课前预习要求,进行充分的准备性活动,一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熟悉了解,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另一方面还要将自己的疑惑提炼出来,让学习活动更具针对性。这样的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能够为将要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2.注重课堂启迪,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环节,笔者主要是抓住了启迪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首先,在“自主探究”模式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对学生进行“填充式”教学,而是将转变理念,使教师从主体变为主导,将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所有的教学活动均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辩论提升等方式进行整治教学活动。其次,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载体。在这一模式中,笔者不再直接进行传授,取而代之的是一组高度浓缩、全面深入的探究题,将教学目标有机渗透和融入其中。要求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每6人为一组,在小组里面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自己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对于其中的难点实施集体分析,依靠小组全体成员的智慧与力量来突破和解决。另外,在学生分小组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还注重进行动态指导,因其受到自身思维水平与理解能力的局限,有些环节是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还需要教师在其中进行思维的点拨引导,笔者在这一方面侧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向的点拨,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否则就失去了自主探究模式教学的意义,最后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情况的汇报,予以点评,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相对于直接传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以及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3.开展主题活动,深化学生理解成效。在“自主探究”模式的教学中,笔者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水平更加深入,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主题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的理解。一方面,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环节的延伸,如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观点迥异之处,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交锋之迸击发智慧的火花,这样的形式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效果,使其心悦诚服。另一方面,笔者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通过撰写读后感、续写课文结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效果。

除此之外,笔者还结合教学实际组织社会实践,让学生参与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单位开展的活动,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同时为作文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三、思考体会

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活动一段时间以来,笔者感受到,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有助于加深理解效果。

篇7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新学期伊始,我就注意从两方面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一方面在讲课时注意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善于巧妙设计提问,及时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和日常规范训练,提出语文课具体的听讲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引导之后,学生都能做到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我又进一步提出更高要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边听讲边思考的习惯、边听讲边做笔记的习惯、边听讲边审视的习惯,通过这些习惯的养成,逐步提高学生在听讲时抓要点、勤思考、细观察的能力,也为学生在课后通过笔记提高复习效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流利说话的习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能力和习惯显得更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人说:“学生不会说话,说明教师不会上语文课。”这个说法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表达习惯上的主导作用。开学之初,班内学生存在着说话不条理、声音轻、重复罗嗦、夹带土语方言等不良习惯,针对这些现实情况,我坚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我坚持做到以身作则,与学生交流始终用普通话,说话时力求做到响亮、条理、正确、完整、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同时,注意通过不失时机的赏识教育让学生敢说、想说、说好,使学生从表扬声中既看到自己的成绩,也看到自己的差距。通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在说普通话、表达连贯、朗读课文、讨论发言、文明说话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

三、用心读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加强课堂诵读。在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调动起心、耳、眼、脑等器官,揣摩词语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情趣,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用心去感悟语言,用心与作者对话。二是鼓励质疑发问。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多提“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为什么要这样”之类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激情。三是要求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读书不做笔记,书读得再多,脑子里能记住的也寥寥无几。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在阅读的同时多动笔,及时地进行圈点勾画,把对课文的所思所感所悟记下来,在阅读中得到提升能力。四是提倡课外阅读。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必须由课内走向课外。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拓宽视野,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涉猎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在与作家的思维的碰撞中提高阅读能力。五是倡导自主阅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阅读潜能,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作用,即把自读、讨论、交流、汇报、质疑问难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一步步把阅读引向深入。

篇8

我们探索适合幼儿发展的整合课程,是以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寻求绿色教育与课程整合后的亮点,张扬绿色教育的特色。幼儿教育不仅需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了解幼儿发展的原生态,适时加以教育引导,让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这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关注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如何改善我们的教育课程内容,推进我园的整体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整合后的课程,体现了对原有课程的提升和创新,更独具我园的地方特色和教育特色,为幼儿园的课程融入了新鲜血液。它体现了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视角的切换,一种操作方法的更新。

课题的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园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尤其是教师绿色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课程整合意识不断增强,优化和改进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和行为。

二、课题研究与“课程整合”的关系

课程的整合化是《纲要》的理念,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以往渗透绿色和谐理念的教育都比较零散、低位,教师想到、看到就进行教育或随意设计一些活动来增强幼儿某些方面的能力,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目标性。所以,要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特色活动、随机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孩子们绿色和谐的意识,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绿色和谐的环境。并以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将园本课程有机地与各学科组合相互交融。通过绿色教育,丰富教师、幼儿及家长的相关知识,使幼儿在认知、能力、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绿色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内隐的、深层的、但又是弥漫在整个校园生活时空中的无形的力量,有力地促进我们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充分体现我们商务城特有的生态、绿色教育的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式绿色教育与课程的整合。

三、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内容

绿色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以绿色教育为突破口,将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整合为相互交融、有机组合的一些课程领域。构建开放式的整合知识框架,教育注重幼儿与自然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科学的观念帮助幼儿把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为建立绿色和谐的观念打下基础。

(1)课题与生活学科的整合研究。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生活领域整合的内容选择上倡导认识——实践,相伴而行,生命——对话,展现给幼儿一个生态原形的世界。幼儿园绿色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于在一定认识基础之上,实施一系列的生态、干预措施。它不等同环境的污染和保护环境,我们要让幼儿更加关注生态原形的世界。“生命”是幼儿园绿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教育幼儿学会“感受生命”“关爱生命”“表现生命”,关注幼儿发自本能的生命意识和直觉,在充分感受生命特有形式的过程中,为幼儿展现一个美好的世界。

(2)课题与科学学科的整合研究。将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内容,整合为:网络——构建开放式的知识框架,贴近生活——较强的整合力度。在幼儿园绿色教育中,更加注重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将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整合这样操作与实施:在活动方法上,我们倡导探究式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整合研究。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帮助幼儿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及其广泛的生态关系,把对环境的认识和情感统一起来,建立和谐的自然观。

篇9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Whole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to the Topic Research Process

——Take Vocational Skills Certification Exam Development Topics for example

WANG Hui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Jiangsu 215008)

Abstract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opic research is mainly mid-stage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knot, this management tool emphasis on the end of th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ignoring the quality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control. Cannot let the whole research process run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it can not discover and solve problems, so a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results.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quality control" concept, a clear division of the research phase, phased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results of the quality of wor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ork by researchers to ultimately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vocational skills certification exam development class subjects, for example, studied the methods of its quality control process.

Key words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vocational skills certification exam development;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相一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助力器”,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育科学研究队伍的整体质量也得到了长足提高。①

现在科研单位对所承担课题完成情况的检查方法主要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对课题的数量指标及质量指标进行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以及最终验收。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参照合同文本逐项核实。这种手段本身偏重于成果的末端检验及评价,而忽视了研究过程的质量把控。②

质量具有可追溯性,成果的质量问题必定是因为过程的质量问题导致的。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问题往往又具有隐含性,有时需要较长时间甚至要等到物化后才能显示和反映出来。所以,采取“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加强课题研究过程质量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③

1 课题研究过程质量控制

课题研究过程质量控制是根据系统工程及控制论的思想,对研究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它应当反映课题研究规律和管理要求。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有关规定和课题特点,制定具体研究程序,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实施分阶段质量控制。在每个研究阶段之间设立控制点,分阶段实施控制;前一阶段工作没有达到要求,不能转入下一阶段。它的指导原则是“以工作质量保证成果质量”,通过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质量来最终保证和提高科研成果质量。通过实施课题研究过程质量控制,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随时掌握质量动态,及早发现异常,把可能影响成果质量的隐患消除在发生之前;一旦发生质量问题,也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并杜绝重复发生。④

2 课题研究全过程质量控制实例——以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为例

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为了保持历次考核鉴定之间的连续性、稳定性、有效性和公平性,通常采用开发题库、利用计算机组卷的方法达到这一目的。⑤题库中试题内容涵盖每个技能鉴定点,难度分层次,形式以客观题和实操题为主,总数量为一份试卷题目数量的10~30倍。试题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可信度。

2.1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课题质量控制内容

依据研究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课题的分阶段实施步骤,就是该课题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分阶段内容。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课题实施步骤:首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对水质监测技术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技能鉴定命题技术规范等相关文件进行深入的学习,充分获得研究本课题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模块和技能操作模块职业技能鉴定要素细目表的制定,同时制定“关于试题编码、命题格式和命题要求等命题技术规范”等相关性文件;课题组成员依据各自的分工,以技能鉴定要素细目表为依据,按照一定题型和难度的要求进行命题,并按照制定好的技术文件对试题进行编码和格式整理 ;最后,制定组卷计划或组卷模型,合理设置各类题型以及各种难度题目的分值比例,确保试卷的科学性、严谨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对该课题全过程质量控制,也就是对收集资料、成员培训、计划分工、理论模块和技能模块的划定、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和技能操作鉴定要素细目表的制订、试题的编制要求和格式的确定、命题、组卷等过程进行分阶段质量控制。

2.2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课题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图1

题库开发课题研究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是:采取合适的方法在每一个实施环节结束时,对其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将决定下一步的工作内容。评价结果为“合格”,则研究进入下一个环节;反之,则返回上一个实施环节进行问题查找、纠错、再评价,直至达到“合格”,前一阶段的工作没有达到要求,不能转入下一阶段。具体技术路线见图1。

质量评价的方法分两大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其中定性评价方法有专业判断、类比调查、满意度调查。定量评价方法有多项指标评定法、专家打分法等。例如:每道试题的质量评价采用多项指标评定法,每位专家对每道题目按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规范性、稳定性、公平性六个指标⑥按照10分制打分,总分值超过36分的题目为合格题目,可以入选,反之则需要进行修改后重新评价。

3 结论

课题研究的质量控制,是科研计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不仅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而且对成果的应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科研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明确划分研制阶段,设立质量控制点,分阶段实施质量控制;每一阶段每项工作都要规定结束形式和质量标准,作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把关的依据,这样才能使整个过程受控条件下运行,从而保证成果的质量。⑦

注释

① 欧阳旻.基于过程控制的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4:56-57.

② 于涛,吴晓春,田松岩.对课题质量管理问题的思考[J].林业科技,1993.3:68.

③④杨光.科研过程质量控制的原理、程序和方法[J].科研管理,2000.3:106-112.

篇10

研究型课程的构建实施,和研究性学习推进,是上海市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研究型课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特性化的发展,融合“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两种学习方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型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还积极促进了学校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关注、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如研究型课程的实施途径及有效性问题,学生课题研究的质量问题,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指导问题,等等。因此,以研究性学习、二期课改的课程建设为背景,开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研究型课程的发展,一定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研究型课程的实施途径问题。

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思维、科学方法、研究能力的课程,我校的研究型课程集中了六个板块的内容(思维科学、科技知识、科研方法的学习和课题发现、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总结)。应该说,从研究型课程的培养目标看,这些内容确实是需要和应该开设的。但是从现有的1-2节课的教时安排看,课时的紧张又给课程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习的时间几乎需要近一个学期,而学生的课题研究,基本上只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

如何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争取多渠道、多途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的减负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课程的有效性所需要的。

为此,我们提出了在科技教育活动中、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和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型课程有关内容的方案。将思维方法、科技知识、研究方法的内容,渗入到上述的活动中。特别是将课题研究的内容,融合到这些活动中,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实践,提供更多的时空和载体,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当然,研究型课程的专用课和科技教育、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多重融合,必然会对选修课、拓展型课程、社会实践甚至基础型课程的内容、安排、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产生相应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值得我们认真研讨的内容之一。

二. 网络背景下研究型课程施教的有关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背景下的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也使得研究型课程更具有了时代特色和科技特色。但是几年来,研究型课程中的网络应用,主要是对于网络资源的开发,和信息资料的查询、收集、整理。应该说,这个方向是非常正确的,培养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确实是我们研究型课程培养目标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但是,利用网络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开展学生课题研究的交流,定期进行课题研究信息和成果的,开展师生间的网上交流、即时指导,形成真实意义上的跨学校、跨地区甚至跨国域的多方的研究交流活动,仍然处于不甚理想的状况。一方面,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交流,缺乏较好的网络平台支撑,由于软硬件条件所至;另一方面,则是未能形成良好的网络交流氛围,缺乏网上合作学习的习惯,缺乏网上学习、指导的意识和应有的规范。

网络背景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特别是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合作、交流、相互指导,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对指导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促进;还是提高学生课题研究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是远程教育实施的实践和范例。

近年来,上海市的有关网站(如优异网)已经先后建立了一批研究性学习同站。我校和许多兄弟学校也都建立了类似的网站。充分发挥这些网站的功能,提高师生网络学习交流的意识,建立学生课题研究的讨论制度、制度,建立指导教师网络联系和指导制度,明确师生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的要求,是我们在研究型课程施教中,应该着力加强的一个内容。

三. 利用社会力量提高学生课题研究层次的问题

在学生课题研究中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对于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开阔思路、更好地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课题研究水平和层次,有着积极的作用。

几年来,在研究型课程的发展中,我们建立了校外老科技工作者指导教师队伍;邀请了部分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专家教授来校做专题辅导报告;在上海理工大学的支持下,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在部分家长的支持下,对某些课题做了专门指导。在利用社会力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但总体来说,还是很不够的。

我们希望学生课题的研究,能从立项开始就得到专家经常性地指导;希望某些课题的研究,能充分利用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的设备和仪器;希望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和学生的进一步深造、高校的录取、选择有更大的相关度,得到社会方面更多地、客观地评价;也希望某些课题的研究,能和学生将来进入高校后的学习、研究挂起钩来。这就需要使学生课题研究的内容和专家的专长及研究方向有良好的结合点,学校能从管理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对利用社会力量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指导形式、管理机制等问题,进行科学地规划,拟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证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研究指导的实效性。

四. 关于建设创新实验室的有关问题。

我校的创新实验室,是在研究型课程实施和发展过程中建设起来的。目前具有八个子项内容:包括机器人、水处理、环保、生物、TI等。对于创新实验室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功能,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

篇11

在课程改革中,对学校而言,最大的困惑就是小课题的开发与实施。怎样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创办特色学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不断探索中,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促发展,以校为本创特色”的小课题研究开发策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让孩子们在参观访问中感受家乡的可爱。

我们从设置综合实践作业入手,进入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探索之中。首先,我们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悦纳本土文化精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我们栖霞是烟台市唯一一个内陆县市,人称“胶东屋脊”,不仅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值得观赏,而且被誉为“中国苹果第一市”,同时还是道教名人丘处机的故乡,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牟氏庄园和滨都宫等旅游景点,可以说,在地域文化上有很大的挖掘潜能。在综合课程的研究上,我们单独开设了一个单元――“可爱的家乡”,下设四个子课题:《中国苹果第一市》、《中国民间小故宫――牟氏庄园》、《天然氧吧――牙山》、《欢乐农家》。学生在调查访问体验中,积极地深入农家,感受农民的辛苦,了解苹果的栽培与管理、农民的收入与快乐;到交易市场,亲眼目睹来自各地的收购人员对栖霞苹果的赞叹与需求,还能给果农与政府提出可利用的建议呢!从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的自然景观与蓬勃向上,而且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开发了两个专集,把他们了解到的一些历史文化编写出来――《老城逸事》、《栖霞名人》。其中《老城逸事》又分为家乡变迁、村名来历、民间艺术、农民风采、民风民谣,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老城的故事,反映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在《栖霞名人》中,学生们不仅认识了抗日英雄于七、道教名人丘处机,还深入了解了牟氏庄园的兴衰过程,同时对于栖霞现在的名人也进行了了解。

2、尽情观赏自然景观,让孩子们在玩赏与创造中发现自然之美。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如当金色秋天来临之际,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树叶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组织活动去认识它们的名称,用孩童的语言去描绘它的颜色和形状,再把形态各异的树叶汇集起来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讲给家长和同学听。在“寻找四季脚步”这一专题研究中,学生们分组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各个季节的足迹,到广阔的书海中查阅赞美各个季节的诗句,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春夏秋冬,用自己的笔绘画一年四季。

二、有法之后求变化――在实践中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实施中,我们不断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系统、更完整,努力拓宽了实践活动渠道,弘扬了学生个性。

1、体验是最好的学习,让孩子们发现生活实践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实践活动方式。可以说,体验中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往往会乐此不疲。比如《我与大蒜同成长》,学生每天用心去观察,去发现水生大蒜的变化及生长过程,从而了解了培育蒜苗的步骤和管理方法。有的同学在实践作业中写道:“为了弄明白在阳光下蒜瓣为什么会变成紫色这个问题,我利用星期天去请教对门的阿姨,阿姨教我上网查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弄明白了问题,还学会了上网。”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儿童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的动机,于是亲自去观察、去实验。结果,他们对于这事物得到了一种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带着问号在兴趣领域中遨游。

小课题的研究是挑战性的学习,因为是未知的,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调动多方面的能力去完成任务。我们在涉及这些小课题时注意设计有创意的题目、开放的题目、涉猎面广的题目。小课题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与时尚话题有关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与学生兴趣有关的。涉猎面较广:有历史的、现代的,有自然的、社会的。有专题研究人物的、有专题研究动物的、有探究自然现象的、有研究某一现象的发展变化的……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与学科进行整合,产生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也使我们收获了许多惊喜。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学习中前行

小课题研究型学习如今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中我们每天都有困惑,每一天都是在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摸索,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慢慢探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