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09:24: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指的是政府公共组织为了避免危机或者尽可能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而开展的危机预防以及处理工作。但是危机管理必须符合我国建立起的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的建立主要是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总体服务。针对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管理,我国存在许多学术界观点,但是,笔者认为,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危机管理,这其中包括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我们可将公共管理视角的危机管理管理分为危机预防、危机处理、效果评估等。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缺陷分析
1、预警机制缺陷分析
在公共管理视角下,预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部门色彩非常浓,缺少统一的国家级紧急事务管理机构,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则无法做出全面的预警分析,最终影响到整个危机的处理。我国虽然先后制定过多部应对社会动乱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的独立性非常强,部门管理色彩很浓,针对出现的社会危机,很难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去处理,进而导致危机问题处理得不彻底。
2、快速反应机制缺陷分析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处理危机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还无法做到协调一致,我国在面对有一些紧急事件是,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还非常不完善,无法真正达到危机处理效果。如,我国虽然在遇到单件紧急事件时,其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但是,面对复合型危机事件时,其处理效果就会大幅下降。再者,我国政府在应对一些复合型灾害是,既无法快速组织起一支统一的力量,也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分布在不同部门的救灾资源进行有效分配。
3、信息披露机制缺陷分析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信息多元化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就导致我国政府对信息来源渠道的控制在不断减弱。随着互联网建设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各类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的危机管理中,由于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媒体活动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在应对一些社会灾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脱责任,而多方面阻止媒体介入报道。
四、完善中国危机管理策略分析
1、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为了有效的应对各类危机,我国相关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首先要对公共危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当危机发生时,要明确这是属于那一类别的危机,如经济危机、自然危机等,然后要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判断,之后要对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2、建立高效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
在公共管理视角下,为了有效应对各类危机,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在这一机构中,必须能被统一领导,而且针,对不同部门的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而又可以相互协调。具体而言,可以在我国中央政府设立一个危机处理综合机构,负责统一的领导、指挥和协调。这一机构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提供关于危机和风险的准确信息,然后根据所发生的危机制定应急预案,然后通过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使下设机构或地方政府相互配合,最终使危机事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处理掉。
3、健全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借助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顺利传达出去,地方政府的反馈信心也能够及时上传,这样,对于制定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以及整个危机的应急处理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的过程中,要对互联网络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而且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应该加大各类媒体的政策宣传力度和披露制度,制定规范的信息公开报道制度。
4、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机制
通过长期的实践调查,我们发现,将危机管理提高到法律的高度,有利于保证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的正当性和高效性。针对我国的危机处理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部纲领性的法律文件,然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类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形成一套统一协调具有可操作性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我国各部门和机构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找到相关的处理依据。当然,还应该成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从而保证危机管理工作始终依法运作和管理。
关键词:
民办社工机构;危机管理;参与及优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快速发展阶段,而进入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正处在经济艰难转轨和社会深刻转型的一个历史性时期中.随着国内经济格局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传统思想和现代观念发生碰撞.这些剧烈的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因此我国正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随之日益突显.公共危机是指由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1].政府部门因其职能属性、权威性以及对资源额掌控程度通常被认为是处理危机问题的第一责任主体.公共危机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预警,危机发生时的处理和危机发生后的善后等工作.这一系列都涉及公共资源的调配,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而正在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以其职业优势、能力优势、效率优势、成本优势等必将在危机管理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超过3500家,其中广东近800家,数量之最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22%[2].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壮大说明它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承担起政府和企业并不擅长的职能.
1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可行性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NGO等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以此来提高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3].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在一定自由程度内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福利最大化.但是由于对利益的过度追逐,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容易出现运转不灵,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此会造成工人失业、市场垄断、分配不公和公共物品缺失等问题,进而导致了公共物品提供的市场失调.政府--“看得见的手”,作为市场调节的辅助机制,由于行政程序的繁琐,极易从制度内部滋生低效.因此,政府的行政手段和市场的自我调节在处理相关问题时都有其不足之处.在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新的方式,一定程度的放权社会,即“小政府大社会”的倾向.这是还政于民的过程,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管理过程,政府要加强和社会尤其是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同样,社会民间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从治理理论中也可以找到相关依据.治理指的就是指公共管理的总体模式,涉及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是各种公共事务管理方式的综合[4].换而言之,在处理各类公共事件的时候,不再是由单一主体(通常是政府相关部门)来统筹规划和决策,而是要求多个主体,如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企业等一同参与.根据其要求,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除了完善自身制度、完成自身责任的同时,要将民间组织的培养和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将整个管理过程社会化,发挥各个组织的优势,建立互助合作机制.
2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依据
2009年《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出台,表明了民办社工机构的出现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升民办社工机构的认知度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也是必然要求.伴随着该《通知》的出台,民办社工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一线城市,这其中不乏大量优秀的机构.广州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从2008年开始探索,到2010年广州开始部署20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民办社工机构,以“家综”为依托,以社区为平台,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发挥专业社工的作用,提供专业综合服务.市、区两级为此投入四千万元,加上专项项目,2010年的投入达到5585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近10倍[5].2012年,在党的十报告中也突出了对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关切.“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等指引性话语出现在了十报告中.各类社会组织,包括各个民办社工机构借此有了更大的发展契机.截止到目前,广州市目前共有267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占据全省超1/3的比例.截至2014年,全省共投入11.11亿元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约占当年全国资金总投入的47.3%).民办社工机构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广东目前取得社工资格证的超过3.3万人,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6].民办社工服务机构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新兴的专业社会服务力量.中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推广范围由局部地区向全国多省市拓展,尤其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接受,其优越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也在不断转型.从原来的基层帮扶等传统工作,慢慢发展为包含救助、应急管理、公共福利等多个领域.
3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
(一)“民间性”属性和职业优势
近年来发展快速的民办社工机构都是发端于民间,具有很强的民间性.民办社工机构大多定点于社区,长期致力于社区服务,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具备很强的基层执行力,所以在处理公共危机事务时,民办社工机构能够及时将基层信息传递给所需部门,如政府应急办和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等,构建起民众和政府、社会之间的联系网络.社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方法、手段来服务人的职业.因此,由于其职业属性,民办社工机构作为民间公益性社会组织,服务于广大群众和服务社会是其最基本的诉求.应对公共危机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民办社工机构发挥其助人的职业特点,加之其“民间性”的角色和群众基础,能够很好地起到稳定民众情绪、缓解居民心理压力、树立共同信念的作用.
(二)专业技能的能力优势
民办社工机构种类繁多,但都有其不同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这些都是在最初成立时就确立的,而且它们会依照此要求来招收符合相关理念的员工.社工机构的成员大多是由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或法律专业出身,专业性使得他们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可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对策.民办社工机构长期开展社区工作和社会服务,通过走访调查,分析当前形势,结合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来提供综合服务.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的经验积累为他们处理公共危机事务时提供了强大的行动力.同时对于那些复杂的、非例行的公共危机事件,民办社工机构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角度有别于传统行政部门,运用它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区经验常常能够在此类问题上带来新的转机和解决方法.
(三)及时应对的效率优势
公共危机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和紧迫性的特点,因而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对效率的要求特别高,应对一定要快速、准确,让民众有信心.民办社工机构长期在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对社区层面的各类形势有深入的了解,有广泛的社会接触和群众基础,在危机潜伏时便更容易发现危机的苗头和根源,为危机预警提供信息.一旦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民办社工机构在开展应急服务的同时也能收集各类信息,快速有效的将政府部门的政策和指示及时地传递给社区居民,通过自身的联系网络和社区走访,落实到户、落实到人,稳定居民情绪,树立应对危机的信心.
(四)资源整合下的成本优势
政府组织在处理日常的公共事务时往往能体现其独到优势,但面临公共危机事件时,由于繁杂的行政层级和定势思维,容易出现应对过缓或者决策失误的现象.政府组织一旦对危机事件做出反应,必定会动用不少人力和物力,提供整齐划一般的服务,这其中往往充斥着低效和资源浪费.民办社工机构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公益性、草根性的优势来整合各类资源.一方面,民办社工机构可以动用自身的社会渠道,积极地募集资源和召集相关社会力量,比如平时所积累的大量志愿者资源、公益人士等.另一方面,民办社工机构扎根基层,平时也开展各种应急知识的讲座、海报宣传、培训等工作,在危机发生时可以快速有效地组织居民开展自救工作,争取时间,避免或者尽可能减少损失,做到低成本的资源整合.
4结论与展望
根据治理理论的内容,公共危机的管理应该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个主体,应该把公共危机管理作为一种全社会领域的管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尤其是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其中是一种必然要求,它们作为新生力量将为危机管理带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面临公共危机时应当加强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分权于社会.民办社工机构应该明确自身和政府的角色定位,建立起与政府关于危机管理的长效合作机制.同时,民办社工机构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发展时间尚短,在制度的完善、能力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民办社工机构应当不断加强与各个团体(政府、企业、其他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突出其内部管理品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服务能力等是民办社工机构参与应对公共危机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作者:赵田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成.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6).
[2]广东民办社工机构超过780家居全国首位[EB/OL].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公共管理中应对危机状态的一种形式。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索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除了常规管理之外,还需要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1、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危机管理以保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为目标。
2、公共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开放的、非竞争的。企业通常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之中,虽然有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但更多的时候它们是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虽然有共赢的局面,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有限的市场中甲多占一份就意味着乙少占一份。
3、公共危机管理依法行政,强制力是其管理的基础。公共危机管理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公共危机管理遵循的是公共管理的原则,依法行政。公共危机管理主要依靠行使公共权力进行公共危机的管理,而“公共权力的行使,常常是刚柔并济,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并行。
二、新闻媒体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一)新闻媒体的含义及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公众舆论的载体,新闻媒体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它所代表的某个阶层或阶级的观念,还必须表达一定的公众利益,具有一定的公众立场,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流动和沟通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上。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它的特殊性,必然会成为报道的焦点。
客观上来说,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充分介入,能够在无形之中对政府危机管理产生很大帮助,其作用主要表现如下:1、帮助政府传递信息;2、协助政府进行危机预防、反应和恢复;3、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4、为政府提供外脑;5、帮助政府赢得社会支持。
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运用新闻媒体
一个以公共服务为基本理念的政府,必须对公众充满信任和保持敬畏,尊重包括知情权在内的所有公众权利,把公众欲知、应知、需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知公众。同时,政府又是新闻传播的管理者,应引导、调控新闻媒体对事实加以解释,支持媒体发挥其功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危机发生前,主要是政府对危机的减缓能力和预见能力;危机发生时,政府的反应能力与治理能力;危机发生后,政府的恢复能力。下面,我们将从这三方面分别探讨新闻媒体在其中的运用。
(一)危机前
危机管理的关键不在于危机发生后的治理,而在于减缓与预防危机的发生。政府设立监督与预警机制,预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率,摊薄不善的资源管理,能够较好地缩减危机的发生及其冲击力。而提高政府预见能力的前提条件是获取充分的信息。政府虽然有收集信息的专门通道,然而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信息的不充分或误导,而新闻媒体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新闻媒体在守望环境中,可以及时反映可能危害社会的征兆,为决策层提供预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某种危险倾向存在的合理推测,向社会和决策层发出警告。我国社会的主流是稳定和平的,但社会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伴随着危机的发生,社会总是在一个一个危机的解决之后向前推进,因而我国的媒体不能只报喜而不报忧,应当对政府的政策以支持为主基调,以批评作陪衬,小骂大帮忙。通过批评,可以让政府认清自身的不足,进而改进政策,消除矛盾,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
(二)危机发生时
当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时,政府的媒体政策就是要主动寻求与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体的合作,通过媒体这一中介和载体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传导,使危机信息比例合理化,避免诱发潜在危机,同时避免过度强调危机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回避性,加强作为危机管理主体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沟通。
1、争取舆论主动权,及时地通过媒体向公众最新消息
危机一旦发生,政府就必须及时冷静地应对各种突发性与不确定性状况,快速地采取措施控制或抑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发展和扩散,掌握主动权,力求短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扭转不利局势,促使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
2、通过媒体权威性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稳定公众心理
政府要本着诚信透明的原则,真实的信息,以避免公众由于信息的封锁而获取小道消息,从而对事件进行臆断与主观猜测,而夸大事件的危机度,降低对政府的信任感,使政府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
3、通过媒体听取公众的意见,征求与调整治理措施
政府在危机发生后,通过媒体向公众信息,不仅可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通过公众的讨论,集思广益,可以寻求较好的解决方法,也容易为公众所接受。
(三)危机发生后
这里讲危机发生后,是指单件的危机事件得到治理以后,非指实际意义上的结束,因为还有一个恢复力的问题。在危机治理后,政府需要重新恢复社会稳定,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这就要媒体对危机处理的后续工作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报道。正是通过对后续事件的报道才能真正体现政府的办事能力。
四、努力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介的良性互动
在非常态的危机之中,媒体对政府进行监督和制约,政府在对媒体有所约束的情况下,又充分加以利用。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格外重要,它不但是政府和媒体成熟、理性的体现,也是整个社会成熟、理性的体现,更是妥善解决危机的剂。因此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介的良性互动要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观念,树立对新闻媒体的正确认识
首先要认清新闻媒体的功能与作用,大众传媒既不是政府的附庸,也不应当强调绝对的自由,而是在应当坚持党的领导,政府的管理之下,保障一定的新闻自由。
(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
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上的,良好的政治秩序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带来大众传媒的更加繁荣。人们素质的提高,对媒体信息鉴别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主流媒体的发展。
(三)健全法律体系,规范与保护新闻媒体
健全法律体系,通过法律保护与鼓励这种自由权利,有利于新闻媒体更好地为政府服务,实践其监督的权利。
(四)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透明度
信息的管理就如同治理洪水一样,宜采用“疏导”的方式,而不是“堵截”的方式。为此,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一种让媒体公正介入危机事件的秩序,为媒体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利用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反映民众的意见与呼声,才能真正体现媒体的群众观念,才有利于推进民主进程,有利于建立一整套良好的公共危机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1][美]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宋鸽.反思政府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积极干预[J].行政与法,2004(6)
[3]袁勇.新闻信息传播与政府危机管理的互动关系[J].新闻爱好者,2003(10)
[4]李萍.特殊传播——防范与化解危机的使者[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1.
[5]刘光清.危机与出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12
[6][18]周敏.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角色[J].世纪中国,2003.6.
[7]高世屹.危机管理,媒体无法缺席,博客中国,2003.06.[4]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呈现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危机事件的需要,清晰界定了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重点,正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框架。
近年来,我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导致了部分人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这些不满情绪在一定突发事件的“导火索”作用下,就可能生成破坏性的危机事件。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则充分响应了管理这些危机事件的需要,逐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危机管理网络建设为研究核心,以各行业领域危机专项管理为具体研究对象和危机过程管理为研究重点的研究框架。民族地区的危机管理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其模式建构既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能单靠外援式或政府强制式推进,而应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发挥民族文化多样性优势,发掘和利用民间传统智慧,让民族地区的危机管理成为内源式的危机管理。
当前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机构,包括高校成立的专门研究中心,隶属于政府的专门研究所和社会的一些风险评估和研究机构等中介组织。如清华大学成立的危机管理学术委员会,创立了“清华大学危机管理论坛”。已经成立的政府应急办公室,不仅是危机发生时最高的权威领导和协调应急力量的机构,更肩负着平时研究危机发生机理的框架研究和信息动态采集、整理、分析和评估的艰巨任务。各大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金融业、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保险信托机构、国内外投行纷纷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定期向社会公布机构对国内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的监控数据和分析看法。市场上专门从事危机公共的企业公关服务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危机公关服务。
第二,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应当更加重视国内社会和国际力量的参与,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多边合作网络成为共识。
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不仅要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同参与,还要对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调度,有秩序地处理各项应急事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危机管理主要是政府危机的管理。然而,在近几年我国共公危机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等许多新特点的新形势下,许多学者认为建立在我国政府统一领导下的,有非政府组织、国际社会组织和他国政府参与的多边合作网络是应然也是必然的选择。
有些学者从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的应急管理不足的情况出发,指出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把社会力量作为主体和伙伴,还未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还把我国社会应急的力量划分为: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外部智囊和社会公众,从各方面探讨了他们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危机中的公众参与同样扮演重要角色,有着“自救”、“共救”和“公救”等不同的层次。“自救”的意义在于公民如何在危机中迅速辨明自己的处境和角色,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共救”的意义在于共处于同一危机状态下的公民,如何通过相互体认和帮助,共度难关;而“公救”则需要全社会对于处于危机环境中的公民的帮助与扶持。
由此,基于各类社会组织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如何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给予恰当的角色和功能定位从而建立统一指挥,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危机管理主体多元结构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现在多元主体协同上研究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微观轻宏观,重横向轻纵向,重静态轻动态,尤其对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薄弱。
第三,在应对危机的过程当中,从中段对危机事件的及时反应和紧急应对向两端延伸,在前段的风险预警信息管理和后段的危机心理救助方面开创出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前些年,我国的公共应急管理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危机事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中段,即危机事件发生时的及时反应和紧急应对上。由此,许多学者的笔触更多地集中于对政府和社会组成的应急组织系统,统一指挥、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相互协作、反应迅速的应急机制,广泛的应急保障系统和应急管理法规上。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实体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所形成的体统是应急管理中及时反应的物质基础和力量来源。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公共危机的频发,事后处理付出的高额成本,使我们意识到必须从总体上转换面前公共危机被动应付的思路。许多危机事件的最终爆发始于某种矛盾的不断积累直至临界点的到达,由此启示在许多危机事件爆发之前留给了我们一定的时间去察觉和感知它。应该把好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关,进行有效地风险管理以降低其发生的频率,进行有效的信息管理机以降低其发生时的不确定性,进行有效地预警防护以降低其造成的损失。于是风险预警信息管理就成为整个危机管理管理的起点。学者们以风险预警研究和危机管理为分析对象,具体探讨了二者渗透与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途径,包括概念、理论、方法、议题以及研究力量的整合,企望走出一条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相结合的新路。风险管理依赖于有效地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社会风险是来自于外部的、由传统和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或由人们的生产活动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等原因而导致的社会失序、社会动荡的风险,其主要类型包括制度风险、技术风险和文化风险三种。风险管理与评估的流程主要有五个步骤组成,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理,风险监控和贯穿全过程的风险沟通组成。公共危机的大规模爆发往往伴随着危机信息的逐级传播与扩散。如果政府信息披露滞后导致权威信源出现真空,传媒管制政策的误区造成主流舆论僵化失语,公众急于知情而缺乏回应,就会引发流言产生与传播,网络舆论“把关人”机制的钝化加剧了危机爆发的强度。在网络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舆情监测,力争第一时间信息,切实掌握危机信息传播的话语权;主动设置议题,有效控制危机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注重危机沟通协调,重建危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沟通渠道、工具和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以迅速有效应对危机。
在危机管理过程的后端即重建和恢复阶段,这不仅意味着回复危机中受损的东西,也意味着恢复和重建危机中受害人的心理和精神。对灾后心理危机进行主动的干预、疏导和救治,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顺利度过精神危机是非常重要的。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过程的向两端延伸,实现了从常态向危机状态转换的无缝隙链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公共危机过程理论。也充分体现了要把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力的培养整合进政府常态管理中行政能力的提升当中的构想。而后端的危机心理救助则更加突出了政府管理的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薛澜.危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7
[2]梁宏志.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力量参与[J].城市与减灾,2007(1)
[3]乔毅.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消费导刊,2007,(8)
[4]杨安华.民族地区危机管理研究、现状、意义及思路[J].开发研究,2007,(5)
[5]刘智勇,刘文节.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研究述评[J].2012(5)
[6]童星.社会学风险预警研究与行政学危机管理研究的整合[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8(6)
(一)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城市公共危机是属于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如果政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措施,就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转,对国家对人民都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就需要对公共存在的危机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通俗点说就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组织相关社会力量对城市所面对的危机事件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所以说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公本文由收集整理共危机管理能力。
(二)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机制
国外相当一部分国家在经历了种种危机事件之时,为了使国家和人民的生活能够得到稳定,从而构建了一系列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1.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并设立危机管理机构
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在面临公共危机时能够自然有条不紊地管理各种自然灾害和人,根本上是因为这些国家建立了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并且在这基础上设立相应的危机管理机构。美国在应对危机时的管理模式是以总统直接领导、由专门政府部门参与的组织体系,并且美国形成了联邦紧急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它建设了中央到地方的救灾体系,并实行单位一体化指挥,一旦遇到重大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2.发达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
在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之时,需要最迅速的获得事故发生的确切信息,从而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采取应急措施,争取救济的宝贵时间,为此建立一套发达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至关重要。日本在建立信息沟通系统之时还建立了信息管理一体化和危机认识、处理体制,并随时通过各种媒介向群众传播最新事故状况,从而使中央到危机发生地能够及时准确传递相关信息。
3.完备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法律
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世界各国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普遍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行政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
很多国家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来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在德国宪法中,就直接对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直接做出了规定,奠定了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的基础;此外还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了如何应对城市公共危机。例如美国就制定了新的《国家应急反应计划》,并依据此计划设立一个永久性的国土安全行动中心。
4.重视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培训方面,美国和日本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都特别重视防灾工作,并开展了对预防公共危机发生的各种培训和演练项目,并且施行相关政策和举行各种活动来调动社会对防灾工作方面的积极性。除了在国内重视社会参与,很多国家还积极与国际合作,比如在涉及国家安全保障方面的活动之时之所以没有造成更大的恐慌和破坏,绝大部分原因是世界各国政府伸出援助之手,使得危机发生国在面对公共危机发生时能够解决燃眉之急。
二、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以及对不足部分的建议
(一)我国应对城市公共危机的管理模式
我国自建国以来逐步形成了分门别类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使各政府部门井然有序地利用自身职能应对危机的发生,但是这种模式只能在一般的危机事故管理中能够体现出较高的效率。但是,在面临大的危机事故时,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由于部门间联系比较机械,不能灵活地处理相互之间的职能分配,所以我国可以对每种危机管理分门别类的同时,可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政府再将社会团体、媒体、民众的力量介入其中,使得在总体上不缺乏秩序但是在事故发生之时又能很好地形成活动机制,增强灵活性。
(二)对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指导思想之解剖
我国各个城市在应对危机时的指导思想还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只着重于直接救灾的指导思想,在城市发现公共危机时,还是较多以采用行政应急手段为主,依法行政的危机管理理念并不能真正落实,国际上一些前沿的科学管理方法以及高新技术还没有具体应用到城市的危机管理之中。对此,我国应当在注重应急救灾的同时,积极创新,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以及公众所能接受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理念。
(三)对公民的危机意识的教育问题
我国政府在对公民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管理过程中,虽然也对公民危机意识的教育有所涉及,或者说也给予了重视,但是在执行力方面,并没有付诸多少力道,因此政府在加强本身防范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同时,也应该多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到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艰难以及个人对整个社会行政执法的重要性,这是最基础的也是必须的。
(四)城市公共危机处理过程政府责任
首先,政府在公共灾难、危机发生后,现今处理模式是升级发放救灾物资,下级去执行,这其中的监管问题有待加强。很明显,经过一层层的剥削消耗,到了人民手中救助物资可想而知,所以政府在这其中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宏观方面,制定相关监督处理办法,实际执行方面,可以与工商部门、公安机关等强强联合,以便灾民能得到最好的救助。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71-02
人民警察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承担着现场控制的重要责任。他们不仅是现场处置者,还承担着指导监督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开展应急管理的重任。因此,该校开设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但是在该课程40学时的教学中,实训教学课时仅有10学时。为了实现公安院校“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实训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1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环节设计
1.1 完成实训准备
实训是师生共演的舞台,学生是主演,教师是导演。所以教师在每次实训前首先要撰写实训计划,包括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要求、实训步骤、实训人员分组及实训准备材料等内容。然后将实训计划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完成分组和材料准备各项工作,同时要强调实训中的注意事项,如:纪律要求、操作要求、安全要求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及时对学生实训准备工作开展进行及时检查,如在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进行调查的实训项目准备时,要求学生先制作调查问卷,如果老师没有及时跟进检查把关的话,就会发现有的组的调查问卷明显地粗制滥造,缺少答案的,错别字的,问题缺乏导向性的情况十分突出。
1.2 创设实训情境
波莉亚曾经说过:“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老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的场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实训情境包括实地实训情境和模拟实训情境,如在宿舍楼和教学楼开展安全疏散演习,带学生到火车站参观公安民警反恐备勤工作都是创设实地实训情境;在安防实验室进行模拟安全检查,在布置好的教室召开模拟记者招待会就是创设模拟实训情境。
1.3 进行实训引导
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老师在实训中的引导首先是以实训目标为指引,通过有效的提醒或提示使学生理解实训要求,更加规范、有效完成实训任务。如在校园行政楼安全防范检查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办公室门的材质,并且观察不同材质门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安装不同材质门的原因,使同学们深刻领会重点保卫对象的措施与一般保卫对象的区别。其次,老师在实训引导中能够及时解决学生们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如学生要求进入校园监控室进行检查时,往往会被工作人员拒绝,由老师在场进行协调,事情一般都会得到顺利解决。从实训完成的质量来看,一般有老师带队的实训小组,实训完成质量比没有实训老师带队的要高。
1.4 开展实训总结
实训结束后,要及时对实训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使学生加深对实训的感受和体悟。如在校园安全检查实训完成后,授课老师要求每组学生将自己检查中拍摄的照片、视频及安全检查总结制作成为PPT文件,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演示完成后,首先由下一组同学对前一组同学的实训进行点评和打分;其次再由教师对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打分。这样的流程不仅提高了每组同学的活动参与度,还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方法实践
2.1 “体验式”教学法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涵括了安全危机管理预防、处置及恢复三个管理流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安全危机知识宣传教育、现场秩序维护、现场救护、现场疏散、应对媒体危机、心理辅导等危机预防与处置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重大事故现场模拟记者招待会、“牺牲公民自由以维系社会公共安全是否合理”辩论赛、制作安全防范预案、校园防火安全宣传和校园安全疏散演习等实训活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产生角色代入感,使学生主动加入、主动准备、主动思考。如在进行重大事故现场模拟记者招待会实训活动时,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学生们认真在网上收集了相关资料,自行分配了招待会中主持、发言人、新闻媒体等角色,撰写了发言稿,还制作了话筒、座位标签、证件等道具,使学生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要做”的转变。
2.2 “参观式” 教学法
“参观式”教学法就是教师组织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实战部门的工作状况,并撰写观察笔记。如教师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博览会,带学生到火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观察火车站反恐备勤和安全检查等工作的开展,然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察小论文。这种教学一般在校外进行,一方面拓展了实训场地,解决了学校实训场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让实训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实战服务。如在火车站实训时,火车站的备勤民警当场向学生示范了民警单警八件套装备的使用,还展示了各种最新的消防设备,这是学校模拟教学场地和器材无法比拟的,因此,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兴致勃勃,流连忘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参观式” 教学法实施时,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室外参观场地较大,而带队老师一般为2~3人,因此,对于学生的引导工作难于同时进行,有的同学难免处于“打酱油”状态。另外外出实训还需要考虑场地和管理人员联系、车辆安排及学生的安全管理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和管控能力。
2.3 “协作式”教学法
每次实训时,学生至少有6组同时开展实训,一位实训教师很难把控住实训场面。考虑到《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如现场秩序维护和现场疏散与《保卫学》课程有关,现场救援与处置与《现场急救》课程内容有关,联系相关科目的教师联合开展了“协作式”实训教学。如参观湖南省防灾教育馆,进行火灾报警、火场逃生等演习,就是由《消防管理》课程的教师和该课程授课教师联合开展的。除此之外,为了更加贴近实战,还加强了与实战部门的联系,请实战部门的同事对实训进行指导,如在校园安全疏散演习和学院安全检查的实训活动中,特意请来学院保卫处的领导为学生进行了事前讲解,实训完成后,又把实训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院保卫处,这样的实训教学既解决了实训老师缺少的问题,又促进了学生与实战部门的联系与交流。
2.4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前提供社会热点问题,或最新案例,或一些前瞻性的观点,然后要求学生在课余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加强对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
当然,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实训教学过程中还遇到了实训场地不足,实训器材陈旧,实训操作不够规范,实训经费欠缺、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等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实训教学中,还要更加注重实训条件的完善,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日益加快加快,人口不断增长,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其中比较引起人们重视的传染病一旦爆发就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大批人员发病甚至死亡。而且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以及环境的恶化,很多新型疾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各种各样的流感不断侵袭着人们的健康,以2003年著名的“SARS”病情为例,该病种在我国大部分境内流行,造成了5000余人感染,349人因此而死亡。到最近的2013年四川眉山的“6.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386名学生出现腹泻现象,但是救助及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这类突发事件一旦出现,涉及范围就很广,因此一直是国家卫生部门密切监测的事件。
2 危机管理意义和重要性
当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应对处理,那么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2003年,SARS病毒在中国肆虐,当时因为缺乏危机管理体系,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感染以及死亡。从SARS事件和对其处理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危机管理不成功案例。
危机管理的含义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危机监测、预控、决策、处理,以达到避免或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通常把危机管理表述为预防、准备、反应、恢复这4个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可以对人类生命构成直接威胁,还可对人群造成心理恐慌,甚至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产生严重的危害。针对于此,就迫切需要采用快速有效的危机管理对策和行为,来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危害。
3 危机管理的作用
3.1 预防。危机管理中的预防主要包括监测和预演。监测是指对区域范围内的人群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卫生监测、对出现疫情地区的疫情报告和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平台等工作。预演是指有针对性对一些有可能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的人群进行演习,来考察应急系统的反应能力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应对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动态监测的范围应该尽可能的广泛,能覆盖到有可能出现疫情的各个角落。
在欧美等国,检测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对医院急诊室病人进行监测,还对各大药房进行检测,甚至利用卫星和发达的城市监控设备对街道打喷嚏的人群进行检测。
因此,建立广泛的监测网络,就有很大可能及时获取疫情的最新动态,为及时预防提供充足时间和依据,可以冷静的面对疫情。此外,监测获取的原始数据经过专门的加工和分析,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就比较容易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的隐患。
3.2 准备。危机管理中的准备包括预警、储备。预警是对不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做出由高到低的判断,一般划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一般(Ⅳ)4级预警等级,并且用相关的颜色区分。红色、橙色、黄色、蓝色代表不同级别。
储备的意思是指面对不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历史相关经验而进行的物质资源储备。比如面对毒气污染,就需要准备防毒面具;面对核泄漏,就需要储备大量的碘等。
3.3 反应。危机管理中的反应是指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决策以及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应对、救助、控制、信息、健康教育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各相关部门与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能和责任已有明确规定。其中信息的及时尤为重要,当疫情来临时,要积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播报相关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正确引导广大群众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危机,消除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同时也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且可以激发群众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对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进行督促和鼓励。
此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模式上,要统一指挥各个部门的行动,对卫生、军队、警察、消防、交通、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建立合理的沟通和协调渠道。
3.4 恢复。危机管理中的恢复主要包括事件评估、恢复、转危为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科学对事件进行评价,对应急预案的实施程度,做出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做出总结,从而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改善工作方式,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 4 ] Mississippi Code of 1972 Unannotated[EB/OL].[2013-11-15].http:///hottopics/mscode/.
[ 5 ] Colorado Library Law[EB/OL].[2013-11-15].http://cde.state.co.us/cdelib/LibraryLaw/Index.htm.
[ 6 ] Utah State Library[EB/OL].[2013-11-15].http://library.utah.gov/librarian_resources/laws/index.htm.
[ 7 ] Oklahoma Library Laws[EB/OL].[2013-11-15]. http://odl.state.ok.us/lawinfo/docs/2007-Library-Laws.pdf.
[ 8 ] Library Laws of New Jersey[EB/OL].[2013-11-15].http:///library_law.
[ 9 ] Georgia Library Law[EB/OL].[2013-11-15].http:///lib/publications/trusteemanual/appendices/Appendix_C.pdf.
[10] Public library law in New York State[EB/OL].[2013
-11-15]/docs/85504.pdf.
[11] The Pennsylvania Public Library Code: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EB/OL].[2013-11-15].http://jsg.legis.state.pa.us/resources/documents/ftp/publications/2010-188-SR343%20Library%20Report%201-4-11%20(YH)%201042%20am.pdf.
[12] Arkansas Public Library Laws Annotated 2009-2010 edition[EB/OL].[2013-11-15].http://library.arkan
sas.gov/PublicLibraryServices/Documents/arkansaslibr
arylaws09.pdf.
[13] Indiana Code[EB/OL].[2013-11-15].http://in.gov/legislative/ic/code/title36/ar12/.
[14] 杨玉麟.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基础与必要性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186):9-15.
[15] 刘璇.我国地方性图书馆法中经费条款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基于深圳、内蒙古、湖北和北京4个地区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10):13-17.
尽管人们对世界有着美好的愿景,却难以逃避各种危机事件的侵袭。纵观当今世界,在国际局势愈加复杂,国内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对领导者处理危机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国际上,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全球金融危机、海地和智利特大地震以及最近轰动世界的日本大地震等;在中国,“非典”事件、南方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新疆“烧”事件、云南地震等,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以巨大的冲击力影响着整个社会。领导者作为组织的主导角色,在处理公共危机这种非常规性事件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他们做出的决策对整个危机事件的解决来说举足轻重。
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概述
公共危机管理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管理,与战略管理一样,在预案制定、危机处理、信息等所有危机管理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等都要领导者做出抉择。领导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领导者的危机意识直接影响到危机前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危机意识是防范危机的起点,领导者危机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组织对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领导者在整合组织信息,树立危机意识,确保资源投入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公共组织的领导,对信息的掌控与了解是其他成员无法企及的。这种能力使领导者有义务和责任去分析组织中的情况,预见组织的潜在危险,然后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与评估,从而进行有效的前期控制管理。
(二)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能力决定危机处理的成败。
在危机发生后,事态的突发性、紧急性和严峻性要求领导者在这种非常态的情境下,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而领导者的决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决策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任何一点问题都将造成无可预计的后果,领导者对此负有领导责任。如果没有领导权威进行控制与协调,会大大加重该地域的混乱状态。一个拥有强有力控制能力和协同能力的领导者,会将危机处理控制在预定范围内,让危机处理过程紧张有序,避免时间和其他效率的浪费。
(三)领导者的沟通与公关能力会影响组织形象。
与外界的沟通和公关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除了专门的新闻工作者和宣传发言人以外,领导者也是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危机发生后,领导者需要及时通过媒介向公众传达危机的原因、现状、应对措施以及开展公关活动等,这样才可以安定民心、维护组织形象。
二、现实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预警期危机管理行为过程
任何危机虽然具有突发性,但是也并不是无迹可寻,它是各种引发危机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只不过存在着前兆是否明显的区别。在事件爆发之前,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些冲突的迹象。
(二)进展期危机管理行为过程
当危机的过程逐渐展开时,决策者往往看不到任何不同寻常的事情,尽管难以发现的互动已经侵蚀了系统的支柱,一切依然显得很平静,而只有当危机处于活跃阶段并变得很明显时,领导者才能认识到它是什么。
(三)决策期危机管理行为过程
当危机已经发生,这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领导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对形势的确切把握,制定出最佳方案,做出最有效的决策。此时就是显示领导者魄力的时刻了,领导者不仅要立即使危害得到控制,还要做好沟通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大众的情绪,避免制造不必要的恐慌,同时还要做好对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以有效应对危机。
(四)终结和问责期危机管理过程
在领导者对公共危机做出决策后,这时候要看的就是在决策下的危机走势如何了,若是决策正确,则危机时刻很快就会过去,反之,则危机会扩大,引发更大的灾难。从哲学上看,没有事物是永恒的,任何事物都最终走向终结,危机也是如此。在危机终结后,我们就应该处理领导的责任问题了。
三、建立新型危机状态下的公共管理体系
(1)预防为主理念。英国学者迈克尔曾说过“预防是解决突发性事件的最好方法”。这是预警机制内涵的重要体现,领导者应该有危机意识,把危机的监测、预警、预控和预防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中心环节。虽然极易被忽视,但必须把预警期作为重要环节。
(2)真实诚信原则。良好的公共关系是建立在政府与公众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而信任的前提是实事求是、以诚相待,因此真实诚信是领导者处理公共危机的重要原则。危机过程中,人心浮动,谣言盛行,如果领导不在第一时间及时、全面的有关真实情况,则很容易丧失自己对危机的控制和驾驭能力,谣言会取而代之,组织的公信力荡然无存,局面更加难以控制。
(3)以人为本原则。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都必须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理的关键。危机必然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危机处理过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是度过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政府的执政理念。
(4)科学决策理念。领导者要遵循科学决策的基本规律,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危机事件状态,用科学的手段开展进行管理活动。善于吸取专家意见,并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和信息、网络技术,及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才能真正控制和驾驭危机,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小结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41—02
1 理论基础
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登哈特夫妇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①“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强调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服务而非掌舵。
1.2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政务流程再造(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GPR)是指政府以提高服务质量和自身工作效率为目标,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资源的过程。②政务流程再造主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以电子政务为平台,对政府政务流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2 电子政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运用
2.1 政府网站是危机事件公开高效的方式
在众多危机事件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中,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抗击非典为例,很多政府政务网站都开设了抗击非典专题,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在抗击非典最艰难的时刻,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非典”的各方面信息,包括疫情发展、政府文件、政府举措、疾病预防知识等,及时有效地宣传了北京市政府抗击“非典”各项举措,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2.2 远程视频促进政府间面对面交流
远程视频会议不仅能够减少大量人群的集聚,而且这种新形式提高了会议效率、大大节省了会议成本,还扩大了信息范围。这些优势是传统会议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包括卫生部和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市的抗击非典指挥机构,都采用了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进行指挥调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移动政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移动政务(Mobile Government),又称移动电子政务,主要是指移动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通过诸如手机、无线网络、蓝牙等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③2003年SARS期间,我国内地出现了大量关于非典的谣言,并随后传入香港,面对一个个影响非常恶劣的谣言,香港政府向当地居民发送短信予以解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事件,使得香港成为全世界第一个采用短消息大范围发送通告的地方政府。
3 电子政务在危机事件各个阶段发挥主要功能
3.1 电子政务在突发事件预警阶段发挥应急功能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影响。④对于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电子政务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告知公民可能爆发的突况,做好相应的准备。
3.2 电子政务在突发事件处理阶段发挥决策与协调功能
面对各种突况,政府决策正确与否,政府综合协调能力的高低,对我们战胜危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⑤电子政务平台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确保政府决策的时效性、科学性,并且能够高效调动和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实现政府与公众问的有效沟通。
3.3 电子政务在突发事件善后阶段发挥评估和监督功能
突发事件平息以后,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开展相关的善后评估、监督工作,要对危机事件进行总结,吸取教训,同时对日后的重建工作进行监督。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群众得以安抚,危机造成的负面效应得以减轻。
4 基于电子政务视角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构建
4.1 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危机观
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危机,就要对危机有透彻而深入的认识,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⑦科学的危机观,不仅反映了政府的综合素养,也是政府策略化、实效化、艺术化处理危机的保障,超前预防潜在的危机是最好的公关。
4.2 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
危机管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一个国家的国家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种检验。⑧它考察的是政府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运用有效手段集中社会资源解决危机。在危机发生前后,一个科学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是政府能否成功管理危机的关键。
4.3 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内容框架
(1)预警和监测子系统。
预警和监测子系统,是指对可能发生危机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评估的体系,并对监测得来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别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做出必要的危机处理预案。
(2)危机过程跟踪子系统。
危机过程跟踪子系统是指动态数据监测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⑨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信息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传输到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心数据库,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要对采集而来的相关数据进行反馈,反向追踪源头数据,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
(3)危机决策与指挥子系统。
危机决策与指挥子系统的构建要体现常规防范与应急处理为一体,政府官员负责制与专家咨询制度相结合,逐级建立政府危机决策中心。⑩为防止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一些相关领域应建立专家数据库,设立决策研究专家委员会,欧美国家在处理疯牛病事件等问题上都有很好的借鉴经验。
在动态的、迅速变化的,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做出危机管理的决策一般经常出现。在电子政务中,危机管理系统受时间(time)、地点(where)和环境形势(situation)的深刻影响。危机管理决策的做出使政府从容应对危机,妥善处理危机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危机管理决策的制定可以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合理配置、共创共赢的良好局面。因此,在我国面临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情况下,加强我国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制定处置危机应急的有效决策,对于化解当前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
注释:
① 丁煌.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② 杨诚,黄萍.电子政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③ 李明升.移动政务扩展政府服务[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31).
④ 黄晓军.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4).
⑤ 陈闽红.论政府危机管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⑥ 叶婧.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探讨[J].行政与法,2003(1).
⑦ 何骁威,汪涛.电子政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政务,2007(1).
⑧ 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87—102.
⑨ 覃小旅,朱庆华.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电子政务,2005(3):76—81.
⑩ 刘彬,高福安.政府应对危机的信息资源管理[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0):41—47.
参考文献:
[1] 方磊,张文卿.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4):45—49.
一、公共危机管理和网络媒体的相关概念分析
要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网络媒体介入,首先要对其涉及的主要对象的概念进行分析界定。只有分别对公共危机管理和网络媒体的概念和特点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是以政府为主的管理主体,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公共危机,维护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在公共危机从潜伏到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活动,这一管理活动是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它具有应急性、针对性、危险性、系统性等特点。
公共危机管理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长期任务,想要高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预警和信息系统、决策和指挥系统、执行和监督系统、动员和保障系统。
(二)网络媒体
对于网络媒体,学界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在综合多个学者对于网络媒体的定义后,可以总结出,网络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媒体,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简单来说,也可以将网络媒体理解为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是以手机、电脑等为连接终端,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新媒体。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区别和优势,主要表现为信息传播的快捷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以及信息内容的广泛性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网络媒体的介入对政府的影响分析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网络媒体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既是危机信息的传递者,又是政府和公众之间关系的协调者,同时还是政府有效处理公共危机的监督者,甚至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之一。在这样多重角色的背景下,网络媒体的介入势必会对公共危机管理最重要的主体――政府产生多种影响,其影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能否合理有效地处理公共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笔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网络媒体的介入对政府的影响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
(一)对政府的正面影响
1.网络媒体为政府提供了信息民意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依靠网络媒体巨大的资源网络,最大限度地搜集与公共危机相关的信息和最新动态。同时,由于网络媒体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公众可以相对自由真实地在上面表达自己对所发生事件的感受和看法,这些舆论和民意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政府对危机的处理。网络媒体就这样充当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使公共危机中的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使政府与民众得以有效沟通,为政府提供了信息民意。
2.网络媒体为政府提供了宣传平台
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只有网络媒体才是政府宣传平台的最理性选择。第一,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且往往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留给政府的反应时间很有限,政府只有通过网络媒体才能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做出回应。第二,由于公共危机爆发后影响的是公众的切身利益,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大家对这些事件都保持着高度关注,都迫切需要及时掌握政府进行危机处理的最新动态,而且希望可以随时掌握最新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虑到便捷性等因素,只有网络媒体才最适合充当政府的宣传平台。第三,网络媒体的受众越来越大,普及率越来越高,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政府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处理好公共危机的决心,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公众,提升自己的威信和认同度。
3.网络媒体对政府进行了有效监督
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复杂性,政府往往会承担很大的压力,处理过程也具有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难免会出现一些决策失误和处理不当,甚至会出现对事件的忽略和失职,这个时候网络媒体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快捷性等特点,更容易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进行监督。同时,舆论监督本身就是网络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公众通过网络媒体监督政府的公权行为,这种监督有利于政府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和管理办法。
4.网络媒体提升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网络媒体对于提升政府办事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媒体凭借其巨大的信息量,可以为政府提供海量的第一手资料,政府可以从中充分吸收民众的意见,比通过其它手段获取信息和民意要有效率的多;其次,网络媒体有着极强的便捷性,易于操作,便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及时向公众最新消息;最后,网络媒体有着极高的普及率,受众范围极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政府将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官方信息传递给利益相关者。
(二)对政府的负面影响
1.不良言论容易误导公众,引起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影响政府形象
从网络媒体的角度来看,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公众得以比较随意地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言论,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得许多针对政府的不负责任的不良言论有了发挥的舞台。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在网络媒体上,公众往往呈现出一种偏激的非理性状态,对于政府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一些非理性的网民就会将其放大,对政府进行舆论攻击,同时,网民还有着很强的盲从性,在接收到虚假信息或不良信息时他们往往很少去探究其真实性和来源,只是盲目跟风,表现出对政府的强烈不满。
2.不切实际的宣传报道容易影响政府,降低政府的办事效率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公共危机发生后,网络媒体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供政府参考,这其中不切实际的报道和评论信息也占到很大的部分,政府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有参考价值和可以利用的信息,就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去进行筛选和验证,这期间也会浪费政府的大量宝贵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大量不负责任和莫须有的信息会在网上散播,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应对公共危机时的决策,政府轻则处理不当,影响办事效率,重则决策失误,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3.网络媒体对政府产生的舆论压力会导致危机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网络媒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舆论监督职能,本有利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和管理办法,以便更好地缓解和消除危机,但是如果网络媒体对于危机事件过分关注,甚至产生越位与侵权,就会对政府形成莫大的舆论压力,当这一压力超过了政府的负荷能力之后,政府就难免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从而导致危机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对网络媒体的路径探析
为了有效减少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网络媒体对政府的不良言论和不切实际的报道,以免给政府带来不必要的舆论压力,影响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形象、办事效率和决策,同时,保证网络媒体可以对政府发挥更多的正面影响,需要政府从思想、制度和措施三方面进行着手。
(一)在思想上,重视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一方面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做好相关思想的引导和灌输,进行必备的课程培训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工作人员提升自己重视网络媒体的意识,尤其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更要对网络媒体保持思想上的重视和警惕。
(二)在制度上,以网络媒体为重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政府一方面需要对网络媒体加强管制,另一方面需要为网络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凭借其自身优势,通过相关部门完善相关制度,使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处理与网络媒体的关系时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一方面要针对网络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另一方面要针对利用网络媒体信息的公众制定相关法规。
(三)在措施上,全面提升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对网络媒体的应对能力
1.提升政府人员的新闻素养,规范他们的言行
具体说来,政府应当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充实工作人员在网络媒体应对策略和公共危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他们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应急能力和新闻素养等。
2.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处理与网络媒体的关系
首先,在专门机构的设立方面,政府需要在应急管理部门内设置专门应对网络媒体的新闻中心,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与网络媒体的沟通交流事宜就由这个部门来负责组织运作。
其次,在专业人才的启用方面,应从录用和培养两方面进行准备。在人员的录用时,应按照应对网络媒体的需要,注重选拔具有网络媒体应对能力、应急能力和新闻素养等能力的人才,同时,要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养,逐步提升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理与网络媒体关系所需要的各项能力。
3.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这需要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在制定足够完善的法规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网络媒体进行监管。
第二,在监管过程中针对不同危机事件和网络媒体,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必要时要加强监管力度。
第三,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自律宣传和倡导,想要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真正实现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不仅需要政府依法管理,还需要网络媒体加强自律管理,这也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宣传和倡导。
4.注重与网络媒体的合作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在政府门户网站和权威网络媒体上权威信息,利用网络媒体的快捷性、互动性等特点,及时让公众知道危机事件的最新处理动态并与公众进行交流。
第二,主动接受网络媒体的监督,政府要放低姿态,定时通过网络媒体了解舆论民意,虚心接受网络媒体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自己的错误及时做出调整,在主动接受网络媒体监督的同时,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
第三,及时与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交流,避免不负责任的不良信息的,以维护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第四,当网络媒体上有不符合实际且不利于政府形象的信息出来后,政府应立即与相关网络媒体进行交涉,促使其对相关报道进行删除或修正,以对政府形象进行补救。
四、结语
当代社会是一个公共危机频发的社会,无论是社会科学界还是政府都对公共危机有着高度的重视,而网络媒体作为发展迅速、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新兴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对政府的影响也是日益增强,这也必然会引起理论界和政府的重视。公共危机管理中网络媒体的介入对政府产生的正反双面影响,需要政府从思想、制度和措施三个方面来进行应对和引导,政府只有与网络媒体建立起良性的关系,才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平宇川.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影响分析[J].网络时代,2012(6).
[2] 邹甜甜.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