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8 09:23:03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1

服饰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它见证了社会的各种变革以及发展变化。蒙古族传统服饰也是如此,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从制作原材料、加工手法、使用场合等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其在服装设计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服装设计师的青睐。

一、蒙古族传统服饰特点

蒙古族属于一个游牧民族,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与族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蒙古族人民在解放以前主要是以打猎为生,打猎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方法,所以当时主要服装制作材料是兽皮,兽皮多数以袍皮为主,以犴皮等为辅材料。人们通过细致的缝制将狍皮与传统图案相结合,制作出大小不一,用途不同的狍皮衣服、帽子和靴子,所有的狍皮制品,多半是以原色为主。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狍皮帽子,制作方法是将狍子头进行特殊烘烤,保持原型,置于头上。这种帽子具有一定的实际功用,在打猎的时候会让狍子误将狩猎人以为是其同类,有助于狩猎的成功。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蒙古族服饰主要演变成帽子、袍子、腰带、坎肩、蒙古袍、靴子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鞋子,其中男人的服饰较为简单、质谱、浑然大气,而女人的服饰较为华丽,典雅高贵、大方得体,总而言之,蒙古族传统服饰具有以下特点:

1、多样性

由于蒙古族居住地区幅员辽阔,因此部落风俗习惯众多,因此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种类和数量也逐步增加,这些因素使得蒙古族传统服饰具有多样性的夜店,而且其民族色彩比较集中和丰富[1]。

2、华丽性

蒙古族虽然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但其居住场所并不固定,因此他们为了更好的财产携带和转移,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将金银珠宝直接戴在身上,这就使得蒙古族传统服饰变得华丽,同时也为传统的蒙古族服饰增添了贵气。

3、民族性

蒙古族传统服饰一般都会刺绣本民族的图案,这种民族图案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性,主要包括本民族独特的地理风貌以及风俗习惯,因此制作颜色鲜艳,精美,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气息和韵味。

4、实用性

蒙古族传统服饰自身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白天晚上都会穿的衣物,蒙古袍在白天起到的作用主要是遮体和装饰,其在晚上起到的作用是抵御寒冷,蒙古袍外面还配有腰带起到收腰的作用,这也有利于防寒保暖。

二、蒙古族传统服饰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因人制衣,因时制衣可以说是制作服饰的基本原理,一个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环境影响着服饰的发展、变化及形式。民族服饰是体现人类文化发展的主要表征,它可以表现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也代表着人的意识的变化[2]。蒙古族由以前的游牧时展为现在的定居生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经济和文化都紧跟着当代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知识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这些发展是引起其服饰有所变化的原因,可以说传统服饰代表着蒙古族族在未定居前的生活历程,体现着其传统文化内涵,而现代蒙古族服饰的变化是鄂伦春族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见证,蒙古族服饰从根本上是鄂伦春族人生活发展史的缩影,它讲述着民族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历史、现实和理想,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蒙古族传统服饰在服饰设计中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这为服装设计提供了很丰富的创作素材。蒙古族民族特色是以狩猎生活为背景,以草原自然原始的文化为主体,而构成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对自然的理解,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民族的服饰中所表现的是适合狩猎的服饰造型结构,自然赋予的审美纹饰艺术图案,自然可供人们生存利用的材料,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精神理念,是构成蒙古族服饰中的传统样式的内在。民族服饰在今天的实用功能已经改变,已不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服饰,但它有一定的存在价值,还将会永远存在蒙古族民族的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展示的机会少了,这就更增加了民族服饰的珍贵性和本民族对它的加倍喜爱,人们在民族节日期间把自己精心设计制做得民族盛装穿戴起来,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和欣赏它的民族服饰魅力[3]。蒙古族服饰是大自然的产物,服饰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理念。所以在开发蒙古族服饰的基础上要保证民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色,保持本民族特色的纹饰图案,保持本民族喜爱的传统文化,使本民族文化不会失传,民族服饰中的神韵未有大的改变。由此可见,服饰设计会吸收和借鉴蒙古族传统服饰中的自然性,设计出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服饰,更为广大人们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蒙古族传统服饰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蒙古族传统服饰对服饰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服饰设计如何才能刚好的学习和借鉴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优势是我们所研究的重要问题,下面就从蒙古族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蒙古族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应用中的具体表现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1、蒙古族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

蒙古族的服饰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服装原材料的变化,这种变化不禁让人惋惜最原始的民族风采逐渐淡去,蒙古族在解放之前是属于游猎民族,长期生活在山岭上,那里气候寒冷,房屋是用桦树皮搭建的,人们都称之为撮罗子,没有现在的房屋保暖性好,在当时他们的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都是打猎而来,主要是狍子、犴、狼、灰鼠、羊等,受到这一生活习惯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服装都是用这些动物的皮毛所制作而成,这对于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蒙古族人民来说既可以满足对保暖性的需求又可以非常容易的获得制作原材料,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蒙古族传统服饰逐渐演变为抗寒性较强的蒙古袍。而现在服饰的制作材料多是纺织、绸缎、布等,这些更加受当地人的喜爱和青睐,出行方便并且穿在身上更加的轻便、简单大方。例如:现在的蒙古袍,制作材料主要是以不同的颜色的丝绸为主,服饰上的装饰图纹由金色的线或者银色的线勾勒而成,腰带的制作材料由以前的犴皮变成了布料、纺织物或者丝绸。因此在现代服饰设计的过程中,很多设计师大胆的对蒙古族传统服饰中的民族元素进行了夸张的设计,简洁、舒适、大方、贵气、同时还融合了时尚、流行的特点。例如:现代的蒙古袍女性裙子主要是以连衣裙和百褶裙为主,其设计上部更加修身,而下部更加宽松,在彰显青年人活力的同时,还显示了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4]。

2、蒙古族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应用表现

服饰特色的其中之一就是工艺,蒙古族人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传统手工艺作为蒙古族人们劳动的结晶,其工艺发展也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改变。蒙古族传统服饰主的制作主要是用猎物的骨头做成的针以及动物的筋一针一线的全心投入的制作自己家人所穿的衣服,可以说那个时候的衣服制作有些粗糙,但是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它又是精细的,因为每件衣服都是鄂伦春族女性辛苦的创作,承载了自己对家人的爱以及对生活的向往。现在的服饰制作手法已经改为了机械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说代表着蒙古族经济发展的提高,但是从民族意义上讲又是一种让人遗憾的缺失。随时时代的发展,蒙古族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应用主要表现在:现代服饰设计无论从设计工艺还是设计款式来看,都体现了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特点;现代T台服饰设计中融合了蒙古族传统服饰中十分艳丽和鲜艳颜色;尤其是皮革服饰以及皮靴元素都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例如:在品牌服装展示中,墨绿色的风衣运用的就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的腰带和盘扣元素,因此在体现风衣特色的同时,还将古典大方的特征显露无疑。

3、蒙古族传统服饰中图纹意蕴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服饰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内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服饰自身就拥有着属于自己的象征意义,将一种事物形象化并赋予其独特的含义,使它承载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价值、精神信仰,让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蒙古族服饰虽说在外形上有所改变,但是其内在意蕴是基本没有改变的,服饰本身所带有的图纹不只是起着装饰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超越外表的内在含义。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图纹有外形与动物相似的、也有与植物相似的、有类似与几何的,其中所看到的有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图纹,蒙古族人称之为南绰罗花,是最美丽的花的意思,代表着女性对于爱情的纯真和期待[5]。还有一种普遍的图纹,当地人称其为云卷,是与云的外表相似的图纹,承载着蒙古族人们对于天的尊敬和崇拜。现代服饰上的图纹与传统服饰图纹相比,外表上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鹿的图纹,现在变化为近似于云卷类的图案,在蒙古族的心中鹿是神圣的、纯洁的。因此将这种蒙古族传统服饰中独特的图纹意蕴广泛应用于服装设计中,能够丰富服装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是在一定的传统基础上有所改变,即使变化的层面较多但其中有一种因素是不会变的,这种因素会一直传承下去,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例如:服装设计界大师斯科特在其服饰设计的过程中,使用的就是陈巴尔虎旗蒙古族传统设计服装元素融入其中,因此在他的服装设计中主要是利用红色和橙色为主色调,这同时也是展现了游牧民族独具的野性。

四、结束语

自古以来蒙古族文化就有着自身丰富的内涵和历史特点,它不仅仅是草原人民历年来的智慧汇聚,同时它也是蒙古族人民特性的体现,蒙古族传统服饰拥有蒙古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包含了十分浓郁的蒙古族生活习俗,透过蒙古族传统服饰,人们能够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坚强的品质和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冀,因此在现代服饰设计的过程中融入蒙古族传统服饰元素,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还能够展示蒙古族传统服饰自身特性。综上所述,在传承蒙古族传统服饰过程中,应该将其更好的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的过程中,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去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二者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吸收和借鉴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精华,从而逐步提高服饰设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服饰设计的效果,同时更有利于传承蒙古族传统服饰。

作者:张丽媛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瑞霞.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与服装设计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1):115-117.

[2]陈皓月.蒙古传统纹饰的发展与创新[J].内蒙古教育,2013(9):225-226.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2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186-01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并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特定的民族意识形态和文化模式,彰显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民族的服饰是其民族文化最集中的载体,服饰的艺术呈现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蒙古族作为北方的一个重要民族,在历史变迁中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传统服饰。对蒙古族来说,传承和发展服饰文化是促进其民族发展,巩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索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1.传承蒙古传统服饰文化的必要性

对蒙古族来说,传统是蒙古祖先经过长年累月所积累下来的文化命脉,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对蒙古族的存在具有非凡的意义。考虑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传承蒙古传统服饰文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民族文化。对蒙古族来说,传统服饰是维系民族生存的一个精神纽带,体现了种族之间的相互认同。而对于外族来说,这种属于民族的传统服饰则是蒙古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好的体现了民族的独特性。其次,学术研究的必要。从蒙古族服饰发展的角度来看,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蒙古传统服饰文物,整理相关的文字资料,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要任务。然后,社会的要求。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文化需要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追逐也逐渐转向传统文化层面,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到灵感。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也是世界的宝贵资源,对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内,如果一些设计师能够将目光转向本土文化,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符号相结合,创新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设计出的产品将更具有竞争力。[1]最后,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现状不太乐观。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民众对这种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并不高,相关的文化保护政策也难以得到落实。

2.蒙古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现状

对蒙古族人民来讲,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因为蒙古族的服饰承载了蒙古人民的意识形态、审美趋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其服饰也在悄然变化着,并融入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理念,促使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紧赶当下的服装潮流。当然,这些变化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蒙古族传统服饰功能的转变。时代在进步,社会环境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逐渐削弱了传统服饰以往的功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在重要的节日庆典穿上自己的民俗服装,在民族文化的宣扬和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国家,人们为自己的民族服装注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只是保留了传统服饰的一部分特征。在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厚重、宽大的长袍已经不适合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服饰的变化也成为一种必然。其次,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蒙古族人民对其服饰的态度。仔细审视现在蒙古族人民的服饰特征,女袍的款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并融入了西方的裁剪工艺。第三是服饰面料的变化。基于传统的观念来看,其民族服饰的面料主要是皮革、毛呢、裘皮、锦缎等。正是由于这些具有民族特征的服饰材料,蒙古族服饰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2]但是,受到服饰成本以及穿着便利化的影响,那些传统的服饰面料应用的较少了,替代它的是一些常规面料。最后,传统手工艺的衰落。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境况下,一些民族的传统技艺也逐渐流失,那些复杂的服饰制作工艺也渐渐衰落,甚至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另一方面,现代的年轻人对这种传统的民族手工艺持漠视的态度,致使民族传统工艺没有很好的继承人,加深了蒙古传统服饰发展的危机。

3.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思考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族较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鉴于传承蒙古传统服饰文化的必要性以及蒙古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蒙古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文物保护。服饰文化的保护是服饰传承的基础,对蒙古族来说,一些珍贵的文物可以很好的见证其民族服饰发展的历史,同时也为民族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由于服饰文物的易腐坏性,相关的国家文物单位要做好相应的文物保护工作,一些文化部门也要对蒙古族传统的服饰图案、服饰工艺制作等进行发掘和整理,并将其利用影音或文字的形式给保存下来。第二,政府支持。针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将此项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中,并以现实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服饰文化保护方针。[3]另外,加大相关的财政投入和服饰文化的开发力度,鼓励服饰文化以及服饰手工艺制作方法的传承。还可以建立健全相关的保障机制,利用一定的法律手段来实现服饰的传承与发展。第三,教育投入。就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教育是一个必要手段。对此,蒙古族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将与服饰有关的专业知识引入蒙古族地区的高校内,例如民族学、历史学、服装设计等。第四,加强对外宣传。基于文化传承的角度,“留住传统”在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宣扬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不只是需要相关专家学者的参与,更需要民众的努力。因此,可以借助媒体的宣传,多举办一些社会文化活动,例如一些文化博物馆的展览。除了以上这些,还可以以蒙古族 服装设计为主题,适时举办一些比赛活动,或者将其制作为纪录片,通过影视等媒体进行传播。

除了以上的四点,蒙古族人民也可以利用文化产业和服饰创新的方式来传承和发展蒙古族的服饰文化。例如将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市场的发展相结合,开拓旅游产业。服饰创新,例如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提升服饰的内涵为主要目的,并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制作出具有鲜明特色蒙古族服饰。

4.结语

总的来说,蒙古族的服饰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传承蒙古传统服饰文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并且考虑到蒙古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现状,可以从文物保护、政府支持、教育投入、加强宣传等方面来促进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最大程度的实现其服饰文化的意义和功能。

参考文献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3

在社会经济极大发展的今天,服装设计早已超出了为人们提供日常服饰的意义,而是朝向艺术设计以及服装文化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服装设计从学习国外的时尚设计转向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服装设计和研究上。探索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服装的特色并从中学习传统文化、获得艺术灵感成为当前服装设计师们的“必修课”。

1 蒙古族服装概述

1.1 蒙古族服装发展现状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其服装以长袍为主,在衣服、鞋子、帽子等服装设计上多以简便、保暖为主要设计目的。随着社会发展,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服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冲突开始出现,民族服装发展越来越趋向现代化,使民族服装的特有风格减弱。

1.2 探讨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的必要性

色彩符号指的是民族服饰中的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民族文化以及情感,是符号语言的一个种类。探讨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色彩符号,一方面能够促使蒙古族本民族的服装发展保证民族性;另一方面,能够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民族风格的发展以及民族艺术的展示提供帮助。

2 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

2.1 服装色彩的颜色偏好

蒙古族是我少数民族中医游牧发展起来的民族,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从小就对草原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耳濡目染,成群的牛羊和马匹即显示了民族的财富,也显示了民族辽阔的胸襟,而成吉思汗征战四方的历史,又使得蒙古族人血液中沉淀着无限的豪情和霸气。这些民族心理特征在民族传统服饰中得以表现,色彩偏爱正说明了这一点。白色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使用最多的色彩,正表现了蒙古族服装中强烈的色彩偏好。在蒙古族人民心中,白色是纯洁、高尚的象征,如同广阔天空下的白云那样自由,又如同草原上的羊群那样温暖,一片片白色的羊群,也是部族富有的象征。白色不仅包含了这个民族美好的精神意义,也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成为民族传统服饰中被应用最多的颜色,白色,成为蒙古族固有的服装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符号意义。

2.2 色彩的浓度

蒙古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由于对某种事物的喜爱甚至崇拜,在可行的染色条件下,将这些事物的色彩运用到服饰当中,寄情于服饰,从而形成了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色彩符号。在古代。蒙古族的纺织技术和对纺织品的染色技术是有限的,大多数纺织品的成分是羊毛,由于羊毛本身质地较厚,平整度不如棉织品,对染色材料的吸收程度却相当好,因此,传统的蒙古族服装在色彩上的饱和度是非常强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色彩浓度很高。大多数传统蒙古服饰都是纯色的,很少存在渐变色或者浅色,而是使用较多的高浓度甚至偏深的颜色,如天青色、赭石、深红等颜色。除了白色之外,天青、赭石和深红等颜色不仅是取自蒙古草原的自然景观的,并且带有十分浓厚的生活色彩,羊毛纺织品和染色技术造就了蒙古传统服饰的色彩的“高浓度”特征,这也成为蒙古传统服饰的主要的色彩符号。

2.3 色彩搭配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在色彩搭配上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从整体上看,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色彩是比较鲜艳明亮的,这种鲜艳和明亮通过不同的互补色的搭配展(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26页)示出来,例如,明黄色和天青色的同时出现,使服装的视觉冲击感更强;但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也重视色彩协调和色彩的主次关系,很多传统服装应用了大量的鲜艳色彩镶边,而服装的主色调却比较统一,红色、绿色和金色的镶边在白色为主色调的服装中出现,使服装显得更加有韵味。这些都是蒙古传统服饰中常用的色彩符号,这种色彩符号的产生与蒙古族的民族气质有关系。蒙古族不仅是个游牧民族,而且是个诗歌民族,蒙古族的很多古老传说、故事都靠诗歌传颂,人们在进行日常交流的时候,常使用排比和比喻等长句子,语言的艺术性很高。来源于民族自身的艺术气质体现在服装设计上,造就了蒙古族传统服饰在色彩搭配上的大气但又不失细节性美感的特征。

3 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1 灵活地应用色彩使现代服装设计风格特征明显

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灵活使用,将使现代服装设计的风格特征更加明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例子就是淘宝网上热卖的“裂帛”服饰,设计师每年夏天都会以白色为主色调设计几款女士夏装上衣,白色的底色加上上衣衣领和袖口部分的镶深蓝色滚边的设计,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色彩符号相当吻合,因此,每年夏天,“裂帛”服饰都以“民族风”的极致显现,在淘宝网夏装热卖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设计风格极其明显的服装品牌,备受民族风爱好者们的追捧。

3.2 添加色彩配饰为现代服装设计添加复古元素

蒙古族民族服装发展到今天,民族服装设计本身的传统元素逐渐减少,现代设计的元素逐渐增多,其中一个明显特征是很多传统纹饰和图案都被现代的几何图案代替,服装的裁剪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追求民族服饰的传统性、体现少数民族的固有特征始终是民族服装设计的根本目的,因此,很多设计师采用了在偏向现代设计感的蒙古民族服装中使用传统色彩符号的方法,突出现代蒙古族民族服装的复古元素,使民族服装的特征更加明显,使人们在穿着民族服装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3.3 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统一使现代服装设计体现时尚感

现代民族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原色表现为主、纯色对比为主、组合中求和谐等三种方式。以原色表现为主就是在民族服装的设计中将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两极色中的某种颜色作为主色调,重点突出服装色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纯色对比为主的方式则是以具有鲜明对比性或是互补性的原色配合使用,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强烈对比烘托服装整体效果;组合中求和谐的方式则是将不同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比例进行组合,使得服装色彩整体上呈现调和统一的氛围。在传统服饰的色彩表现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是五色天马,其创造性地将多种色彩表现方式融合在一起,在设计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现代服装的同时,提升了五色天马的服装的品牌价值。

综上所述,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有着十分符合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色彩符号,这些色彩符号不仅蕴含着蒙古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并且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美学价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对这些传统服饰的符号语言进行分析和应用,不仅使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风格更明显、文化审美价值更强;也使得当前蒙古服装的时代感增加。对蒙古传统服饰中的色彩符号的应用,是蒙古族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发展,也是现代服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参考文献

[1]张瑞霞.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与服装设计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1):115-117.

[2]陈皓月.蒙古传统纹饰的发展与创新[J].内蒙古教育,2013(9):225-226.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4

一个时代的服饰,是那个时代文化的表征。宋辽夏金时期,我国各民族交流频繁,融合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各民族服饰在交融过程中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中原宋王朝传统服饰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元素,而北方草原民族服饰也逐步汉化。服饰是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礼仪、风俗文化在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大幕下,通过服饰文化的交流,由中原王朝向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传播、发展。中原王朝内部,礼仪经历了统治阶层的不断调整、强化,最终形成了不同于汉唐的、独树一帜的风格、体系。服饰作为礼仪文化重要表现形式,其分等级、定尊卑的作用也进一步加强。为了人生最重要的仪式——婚礼而准备的婚服,是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象征。无论是婚礼用的服装、化妆、配饰、都是当时社会审美取向的体现。华美、精致的婚礼服饰,是服饰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礼仪规范的集中体现。研究婚服,能够更直接的了解这一时期各个区域的服饰审美取向和其中蕴含的礼仪文化内涵。近二十年来,虽然婚姻礼俗和服饰研究这两个方向研究成果卓著,但将它们相结合,研究婚礼服饰与婚俗、礼仪关系以及婚服的礼制内涵的文章却不多,可以说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

一、研究服饰、礼仪的古籍、专著

有关婚礼服饰的内容在众多史书中曾被提及,如在《宋史》[1]、《辽史》[2]、《金史》[3]、《西夏史》[4]中都对皇帝、后妃、命妇、官员等贵族的礼服形质有详尽的记载,并做了具体的规定。郑樵所著的《通志》[5]中对天子、太子、后妃、官员的章服和婚礼仪制也有明确记载。这类史书虽然记载了统治阶级的章服制度,但并没有专门对婚姻服饰进行记录。尽管如此,透过这些记载,我们还是可以一窥那个时代华美礼服的形质,婚服做为其中的精品,也必然包含了这些礼服的特点。

官方史书只关注了统治阶级,对于广大民众的婚礼服饰没有给与很多的笔墨。朱熹的《朱子家礼》[6]以及司马光的《书仪》[7]则对士大夫阶层的婚礼流程及礼仪规范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这俩部书侧重对礼仪习俗、规范的阐述,给我们认识和了解这个时代中下层人民的婚姻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但是对婚服给与的描述只有寥寥几笔,一带而过。

到了现当代,研究服饰通史的著作颇多,最著名的要数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8],这部著作通过研究考古资料如壁画、画卷、刻印等,对中国历代传统服饰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做了细致的刨析。其中第一百零二到一百三十一章是研究辽宋夏金的服饰,沈从文先生更多的从平民服饰入手研究,展现了这个时期社会各个阶层的衣着习俗。孙机著的《中国古舆服论丛》[9]对封建贵族阶级的舆服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我们可以透过这些描述了解那时婚礼服饰的基本特征。此外,陈茂同的《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志》[10]、朱和平著的《中国服饰史稿》[11]、周锡保的《中国古代服饰史》[12]、陈高华与徐吉军编著的《中国服饰通史》[13]、周汛及高春明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风俗》[14]、黄能馥编著的《中国服饰通史》[15]、王民泽编写的《中国古代服饰》[16]、臧迎春著录的《中国传统服饰》[17]、张书光《中国历代服装资料》[18]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的著作,这些专著侧重点不同,叙述方式不同,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相互佐证,使我们更清晰的认识我国古代服饰的整体面貌。此外,王瑜所著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服饰》[19]对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王青煜所著的《辽代服饰》[20]、赵评春和迟本毅著《金代服饰》[21]为研究辽代、金代的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黄强著的《中国内衣史》[22]是一部专门对历代内衣形质进行收录、介绍的著作。周汛及高春明编著的《中国历代妇女妆饰》[23]、孟辉撰写的《中国历代女子服饰史稿》[24]是专门研究女子服饰的著作。周汛和高春明编著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25]是研究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工具书。阅读这些专著,可以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全面的认识宋辽夏金时期衣着服饰的状态,领略传统服饰的魅力。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隐藏在这些靓丽衣饰下的礼仪内涵。在这些书籍中,并没有专门研究婚服的篇章,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此外,相关的服饰美学著作也是做论文的重要资料,近年来研究服饰美学的文章不少,主要有:叶立诚的《服饰美学》[26]、蔡子谔所著的《中国服饰美学史》[27]、高春明编著的《中国历代服饰艺术》[28]、兰宇与祁嘉华的《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研究》[29]。

除了研究服饰的专著外,关于礼仪、民俗研究的著作也是我要了解的重要部分。台湾学者彭利云所著的《宋代婚俗研究》[30],是一部全面介绍和分析宋代婚俗礼仪的专著。美籍学者尹沛霞著,胡志宏译的《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31],从外国人的视角审视宋辽夏金时期的女性和婚姻,有许多独特、新颖的观点。王文宝著的《中国民俗研究史》[32]对我国传统民俗做了系统、深刻的分析研究。朱瑞希等所著的《辽宋金社会生活史》[33]对辽、宋、夏、金的社会生活面貌做了全面的展示。陈戍国著的《中国礼制史·宋辽夏金卷》[34]对这一时期几个政权的各种礼仪制度做了论述。此外,陈顾远《中国婚姻史》[35]、吴存浩《中国婚俗》[36]、彭林著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37]、王炜民编著的《中国礼仪文化》[38]、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39]都是研究婚姻礼俗的重要资料。

二、相关的论文

研究宋辽夏金时期婚服、婚俗的论文并不是很多,主要研究服饰的有:贾玺增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首服研究》[40]、殷冰瑶的硕士论文《探究中国历代婚服上的民族元素》[41]、邓雅的硕士论文《探究我国汉族女性婚礼服的演变和创新》[42]、王雪莉的硕士论文《宋代服饰制度研究》[43]。相关的有杉本正年著、樊一译的《中国古代的服色及其思想背景》[44]、许星《中国古代民间婚礼仪俗中的着装风俗初探》[45]、乔婷《宋代服饰特点的研究与探析》[46],陈熠鑫、韩丽东、郝云华的《浅谈宋代服饰的民俗风格》[47]、谢檣《宋代女性词中的妆饰民俗》[48],这几篇论文多从民俗的角度分析宋代服饰的特点,对婚礼服饰提得不多,也没有谈到其礼制内涵。

对于婚礼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有:吕友人、王立军所撰《宋代婚礼概述》[49]、于佐君《谈婚姻礼服文化的变迁》[50]、《中国传统婚礼习俗》[51]、甄进忠《中国古代婚礼浅论》[52]、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53]、包福存《婚礼仪式研究综述》[54]、李金玉《略论中国古代的婚礼》[55]、大勇《中国传统婚庆礼俗与当代婚礼》[56]、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57]、王启发《礼义新探》[58]等等。

对于婚俗研究的主要有:王歌雅《中国古代聘娶婚姻形式略论》[59]、黄修明《中国古代“服禁”论》[60]、《中国各地婚俗》[61]、鲍宗豪《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1992年第5期)[62]、韩芳《中西传统婚俗之比较》[63]、《中国特色婚俗》[64]、鲁婷,陈娟娟《浅析中国“彩礼”婚俗存在原因》[65]。

对于少数民族服饰、礼仪进行研究的有:岛田正郎、何天明《辽代契丹人的婚姻》[66]、黄莉《辽代婚姻综述》[67]、杨富学与孟凡云《契丹媵婚制考略》[68]、夏宇旭及赵玮彬《辽金契丹女真婚制婚俗之比较》[69]等论文,为我们研究辽国婚姻礼俗提供了资料。谢静的《敦煌石窟中的西夏服饰研究》[70]、孙昌盛所撰的《西夏服饰研究》[71]、石小英《西夏平民服饰浅谈——以ДX.02822为中心》[72]、陈霞的《西夏服饰审美特征管窥》[73]等几篇文章都在西夏服饰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牛达生《从考古发现看唐宋文化对西夏的影响》[74]、艾红玲《西夏礼仪制度考论》[75]等文章对西夏婚礼制度作了介绍。关于西夏服饰、礼仪方面的论文相对而言很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也很不足。研究金代服饰、礼仪的文章同样比较缺乏,只见到俞超伟所写的《填补金代服饰制度的空白》[76]这篇文章通过考古发现充实了金代服饰史料。此外还有王春蕾《试述金代女真族服饰及演变》[77]以及顾韵芬、高岩、李丹《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的整合性发展》[78]等。这些文章虽然为我们在服饰、礼仪这一领域进行探索、挖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用以学习和借鉴,但是它们都没有对婚礼服饰及其与礼仪、风俗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鉴于这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宋代的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元]脱脱.西夏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宋]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1).

[8]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9]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0]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1]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13]陈高华,徐吉军.中国服饰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14]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15]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6]王民泽.中国古代服饰[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7]臧迎春.中国传统服饰[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18]张书光.中国历代服装资料[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

[19]王瑜.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服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0]王青煜.辽代服饰[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

[21]赵评春,迟本毅.金代服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2]黄强.中国内衣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23]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4]孟辉.中国历代女子服饰史稿[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25]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26]叶立诚.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7]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28]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9]兰宇,祁嘉华.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0]彭利云.宋代婚俗研究[M].天津: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31]胡志宏.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2]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3]朱瑞希.辽宋金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4]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宋辽夏金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5]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36]吴存浩.中国婚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37]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8]王炜民.中国礼仪文化[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39]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0]贾玺增.中国古代首服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论文,2006.

[41]殷冰瑶.探究中国历代婚服上的民族元素[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2]邓雅.探究我国汉族女性婚礼服的演变和创新[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43]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44]杉本正年,樊一.中国古代的服色及其思想背景[J].成都大学学报,1995(4).

[45]许星.中国古代民间婚礼仪俗中的着装风俗初探[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6).

[46]乔婷.宋代服饰特点的研究与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0(10).

[47]陈熠鑫,韩丽东,郝云华.浅谈宋代服饰的民俗风格[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8]谢檣.宋代女性词中的妆饰民俗[J].时代文学,2009(2).

[49]吕友人,王立军.宋代婚礼概述[J].殷都学刊,1991(4).

[50]于佐君.谈婚姻礼服文化的变迁[J].纺织导报,2008(11).

[51]中国传统婚礼习俗[J].现代语文,2007(4).

[52]甄进忠.中国古代婚礼浅论[J].中州大学学报,2005(2).

[53]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J].民俗研究,2000(2).

[54]包福存.婚礼仪式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4).

[55]李金玉.略论中国古代的婚礼[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56]大勇.中国传统婚庆礼俗与当代婚礼[J].现代交际,2001(11).

[57]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58]王启发.礼义新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3).

[59]王歌雅.中国古代聘娶婚姻形式略论[J].求是学刊,1993(1).

[60]黄修明.中国古代“服禁”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6(1).

[61]中国各地婚俗[J].中国地名,2008(10).

[62]鲍宗豪.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J].社会科学研究,1992(5).

[63]韩芳.中西传统婚俗之比较[J].中国校外教育,2008(1).

[64]中国特色婚俗[J].中国地名,2008(10).

[65]鲁婷,陈娟娟.浅析中国“彩礼”婚俗存在原因[J].传承,2009(6).

[66]岛田正郎,何天明.辽代契丹人的婚姻[J].蒙古学信息,2004(3).

[67]黄莉.辽代婚姻综述[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3期).

[68]杨富学,孟凡云.契丹媵婚制考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4).

[69]夏宇旭,赵玮彬.辽金契丹女真婚制婚俗之比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70]谢静.敦煌石窟中的西夏服饰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09(3).

[71]孙昌盛.西夏服饰研究[J].民族研究,2001(6).

[72]石小英.西夏平民服饰浅谈——以ДX.02822为中心[J].宁夏社会科学,2007(3).

[73]陈霞.西夏服饰审美特征管窥[J].史学理论,2010(31).

[74]牛达生.从考古发现看唐宋文化对西夏的影响[J].考古与文物,2001(3).

[75]艾红玲.西夏礼仪制度考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9(1).

[76]俞超伟.填补金代服饰制度的空白[J].中国文物报,2001(8).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5

设计师从蒙古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禀赋现代的时尚态度与民族精神,对蒙古时装艺术和流行机制的深刻认识,再结合流行的廓型配合面料的环保趋势,打造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文化和社会内涵的服装。棉布上五彩缤纷的印花反应了蒙古人对自然之美的崇拜和赞叹,预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厚重的毛毡营造出世界末日的感觉,把环境污染的现状凸显在世人面前。整场秀伴随着马头琴的琴音,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场蒙古国庆假日的盛宴,描绘出了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不朽的时尚。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传统服饰是草原游牧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民族服装,蒙古国政府号召民众节假日自觉穿上传统民族服装参加各项活动。蒙古族的民族服饰主要以蒙古袍、帽子、坎肩、蒙古靴为主,配以各种漂亮精美的佩饰和刺绣图案来装饰,显得华丽大气端庄妩媚。蒙古民族服饰,作为蒙古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有两个突出的历史特点,这就是它独特的款式风格和代代相传的生命力。蒙古民族服饰千百年来始终与蒙古人民相依为命,从不间断地延续着、发展着。总之,蒙古民族服饰的发展变化要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环境的约束而不断出现潜移默化的发展变化。蒙古民族服饰的所谓传统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保留传统的款式风格,又不断接受时代所造就的现代文明,从而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变化,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这就是蒙古民族服饰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6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观念与着装惯制是古代礼制中重要的一环和核心内容。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中国古代服饰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以一种“标志”纹饰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这时服饰上的纹样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

二、礼制促进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色发展

1.从服饰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服饰图纹的普遍性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图纹去强硬地推行一种统治制度,这在纹样题材内容上显示得较充分,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卿用藻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而明、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

2.从服饰色彩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其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特定性,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从西周到明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另外,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祭祖时服色要用玄,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秦汉以来服色转变,令唯朝廷五服用彩”,厉禁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如唐代始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

综上所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已经俨然僭越精神文明的界限,而成为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服饰体现着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它带有强烈的“礼制”的色彩标志。我们只有深入发掘、整理研究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体系,才能展现中国服装事业发展中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性,让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服装文化。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7

蒙古族地域辽阔,部落众多且风俗习惯较多,服饰的种类和数量也自然很多,这些都为其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此,蒙古族是民族服饰中较为丰富多彩的民族。

1.2华贵性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经常会搬家,他们为了携带财产方便,会将金银珠宝等贵重首饰佩带身上,这就为服饰增添了贵气,也使得服装变得雍容华贵。

1.3文化性

蒙古族袍子上绣制的图案是具有本民族特色且能展现其独特的地理风貌、民俗习惯的各式图腾,颜色鲜艳、做工精美,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1.4实用性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较强的使用性能,袍子是蒙古族人们白天晚上常穿的服装,其在白天主要起遮体装饰作用,夜晚起着御寒作用。脚上穿的厚且结实的蒙古靴子可以避免蚊虫叮咬和被荆棘刺伤。束在袍子外面的腰带有束紧腰身、保暖御寒,保护内脏在长时间骑马颠簸中不致于受到损伤的作用。

2蒙古族服饰元素

蒙古族一个年代久远的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专属自己的服饰特性,丰富性、华贵性、文化性、实用性和艺术性,除此外,其在款式造型、面料、镶边和绣花艺术等设计方面也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下面主要就蒙古族服饰中这些元素进行简要分析。

2.1款式造型元素

蒙古族服饰以袍为主,其种类主要有直身、连袖、大襟、短袍和有断腰结构袍服,以及不同种类的坎肩等,这些袍和坎肩的共同点是都是H型的。其中直身袍与中国传统服饰的平面结构类似,前后片在肩袖位置处连接,袖子结构肥大,受面料条幅的限制,前后中心线是拼接而成的。蒙古袍下摆有宽松和摆量较小的两种,下摆较小直身袍为便于活动会设置下叉,断腰结构的蒙古袍下摆较为宽松,腰间有密褶,活动起来也较为方便。蒙古袍总体造型特点宽松舒适,款式特点是简洁流畅且色彩艳丽。

2.2镶边和绣花元素

镶边是蒙古族服饰中较为传统的元素,主要用来装饰领、袖、大襟、垂襟、开衩和下摆等部位,镶边面料主要有大绒、绸缎、棉布和不同种类的毛皮。乌珠穆沁袍服的镶边工艺种类繁多且色彩艳丽,因年龄而异,一般的袍服采用的是三指宽的大绒或库锦边,年龄稍大人的袍服以素雅舒适为主,常镶嵌一指宽的黑大绒或青大绒。察哈尔袍服常会在大襟、领座、领边、袖口、下摆边缘镶嵌单边,且袍身与镶边的色彩相对应,尤其是年轻女性的袍服表现得较为明显。阿鲁科尔沁皮袍上一般会镶有青色的宽边或大绒宽边,绸缎袍服上会镶库锦边。蒙古族的绣花艺术也比较独特,主要有刺绣、贴花、盘绣等,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图案装饰性比较强,一般会绣在袍子的边缘、袖口、大襟、帽子边缘和靴口处。

2.3面料

现在的蒙古族服饰中运用最多的装饰材料为库锦,其是利用聚脂薄膜和不同金属图层仿制而成的化纤面料,与传统的锦缎、皮革和棉布面料相比色彩鲜艳、物美价廉,符合现代化服装设计标准,更能满足时展需求。

3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族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运用的例子较多,但如何将独具一格的民族元素合理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中并使其与之融为一体是当代服装设计师尤为关注的问题。需要服装设计师在运用民族服饰元素过程中,对选定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将民族文化内涵和服饰元素与现代化服装设计需求融汇在一起进行服装设计。

3.1蒙古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世界服装界的设计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民族设计师应该借助新的设计风,在吸收和利用传统服饰的精华和先进科技技术基础上,时刻掌握时尚信息,将民族服装设计进行拓展,使蒙古族服饰鲜明的服饰特色以时尚的形式展现在世界大众眼前。下面就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应用优势进行分析。在继承蒙古族传统服饰元素特色的基础上,要吸收世界流行服装的设计理念,大胆地对民族服饰局部或特色元素进行夸张设计,使设计出来的服装能将蒙古族服饰简洁、大方、舒适、大气、休闲和流行的特点展现出来。如,在以蒙古族女袍子下摆元素为基础的现代化服装设计中,可以提取其连衣裙和百褶裙元素,使新设计出来的服装上部更加修身,下部更加宽松张扬,以彰显年轻人的青春活力。服装的袖口处可以结合现代化服装流行趋势对原有的袖口进行改造,贴上毛边面料或蕾丝,或对其袖口进行夸张,以显示年轻人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在现代化坎肩的设计中,可以在蒙古族坎肩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牛仔上衣和露脐装的特点并对其肩部进行适当的夸张,以彰显年轻人自由、洒脱、潇洒的一面。

3.2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表现

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运用的例子相对较少,从运用效果来看,其大体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在蒙古族传统服饰款式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制作,再融入现代化服饰款式设计元素进行造型,服装成型后人们能通过服装看出蒙古族的服饰元素;二是现代T台中夸张运用蒙古族服饰元素中艳丽的色彩,将蒙古族粗狂野性的魅力以服装的形式展现在服装中;三是将皮革服装和皮靴元素运用到服装中,使之与时尚的服饰面料混搭在一起,彰显现代服装风采。某国内服装品牌时装展示过程中,一墨绿色风衣选取的是蒙古族民族服饰有的腰带和盘扣元素,墨绿色丝光面料袖口、腰带和衣兜部位都绣有蒙古族特有的图腾,在彰显该款风衣端庄华丽同时,也能将蒙古族服饰的高贵典雅显露无疑。服装大师杰里米•斯科特一服装作品选取的是巴尔虎蒙古族的发饰元素作为服装设计要素,他先对原有的蒙古族发饰进行变形,然后大胆地运用蒙古族常用的红色和橙色并将其作为主色调来进行设计,使得游牧民族特有的野性得以展现的同时,也将现代化服装时尚信息展露出来。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8

中图分类号:K8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17-04

鄂尔多斯高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鄂尔多斯蒙古人世世代代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休养生息,繁衍子孙,为整个蒙古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他们是蒙古民族的化身,以精美的传统服饰和严谨的传统礼仪闻名于整个蒙古部落。

鄂尔多斯蒙古族传承元代蒙古宫廷服饰文化,结合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同时吸收汉文化营养,但最终保持了原有的传统和地区特色,充分展示了其文化的顽强性和包容性,创造了独具魅力的鄂尔多斯服饰艺术,成为最独具特色的内蒙古地方文化,而在鄂尔多斯各类服饰当中,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盛装服饰成为其中最独特的风景。

一、鄂尔多斯妇女盛装服饰

蒙古族部落的服饰种类繁多,而鄂尔多斯妇女盛装服饰是蒙古族女性服饰中最具代表性,最精致,也最能够体现蒙古民族服饰特点。

鄂尔多斯妇女盛装服饰(图一)一般为已婚妇女穿着,未婚女性不能穿。鄂尔多斯女装在结婚前后有很大的差别,未婚女子不能戴圆顶帽,装束相对简单、素雅,而已婚妇女服饰则以华丽、精美著称于世。

鄂尔多斯服饰特别注重头部的装饰与打扮。人们认为头部是一个人朝气、幸运的象征,所以妇女们都非常注重头饰,头饰也成为最具魅力的部分。女性婚前都戴一种体积很小的耳坠,但足有一斤重,上饰方古、4个陶纳勒喜、吉祥银盘蚕,只有最下面的部分像平常所见的耳坠,在结婚时则戴上大耳坠。

鄂尔多斯女性不仅喜欢贵重的头饰,也喜欢扎头巾,头巾的颜色多种多样,根据年龄、性别而各取所好。头巾的质地有布、麻、绸、绢等,姑娘和媳妇的头巾缠法不同。姑娘缠头巾不封顶,缠一圈后,在右侧系一活结,把穗头垂及肩;已婚妇女有“不能露顶”的习俗,缠头巾不仅要封顶,且不留头巾穗头。

鄂尔多斯蒙古人男女都系腰带,腰带长丈余,颜色绚丽。鄂尔多斯女子出嫁时有由父母或婆家收取腰带的习俗,婚后妇女们被称为“布斯贵浑”,①代替腰带的是紧身长短坎肩。当然已婚妇女也不是绝对不能系腰带,骑马、拉车时仍可以系腰带,只是系法有所不同而已,未婚女子系腰带时身后右侧留出一个穗头,婚后系腰带时则要把腰带头完全藏好。

已婚妇女常常要穿短坎肩,名曰“敖吉木格”,也称敖吉,基本款式有对襟、琵琶襟两种。多选用色泽艳丽的绣花缎为面料,金黄色库锦镶边,配色、缝制工艺和式样极其美观,是鄂尔多斯服饰中的杰作。

蒙古靴(图二)在婚后同样有所不同,未出嫁的姑娘要穿绿粉颜色“赫”②的靴子,已婚妇女要穿“赫”更为鲜艳的靴子。

二、妇女盛装服饰

鄂尔多斯妇女盛装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非常适合游牧生活,主要为头饰、长袍、坎肩、靴子。

(一)头饰

蒙语称首饰为“陶勒甘久甘”,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图三)和“发套”两部分组成,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

连垂,蒙语为“西布格”,由布和棉絮制成两个扁圆形物,其下缀两截约5寸长的木棒,系戴在发辫上,这两根木棒必须截取于蒙古包的“乌尼”。③蒙古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胜利者在被俘的妇女头发上系两根蒙古包的“乌尼”杆,以防止她们逃遁,之后逐渐演变为从“乌尼”杆上锯下两块木头制作头饰,而发辫上系木棒也成为当地礼俗,而长木棒也逐渐变得小巧。虽然这种木棒代表着对女性的束缚,但现在却成了精美的装饰品,鄂尔多斯妇女利用灵巧的双手把连垂装饰得异常精美,木棒套上了精致的圆锥形外套,并绣上各类花纹图案,缀以金、银制作的工艺品。在小木棒上部的扁圆形外加做了蒙古语称“敖日雅德格”的布垫,同样缀满珊瑚、金银制品。

发套,蒙古语称“阿日布其”,戴在头顶,造型庄重,绣有各种花纹和龙凤的图案,还有用珍珠缀成的发箍(图四),过去以串珠数目的多少来衡量人们的财富和地位。发箍前是流苏,两侧分为单色或红绿相间的流穗。发套常以布条为底衬,上饰12朵达玛银花,④每朵花中嵌一红珊瑚,当额一颗最为昂贵,前额上有用珍珠或金银做成米粒大小的珠子穿缀而成的璎珞流苏,中间长,两边稍短,每串流苏下挂一宝石。流苏两侧各垂4或6条由红珊瑚或绿松石、镂花银片和银铃制成的流穗,垂至胸前,中间同样镂金镂银,背后为“凸”字形护领屏风(图五),这个造型来自于战争年代士兵盔甲后半部分的起保护作用的造型,后来演变到蒙古族妇女头饰中来。为了遮挡耳朵与屏风间的间隙,上方排有密集的珊瑚护耳(图六),布衬上也是由外向里缀满了红珊瑚,同时镶嵌玛瑙和金银制作成各种表示吉祥的图案。妇女平时要戴头巾,盛装时还要戴上有二龙戏珠图案的礼帽,这种礼帽是鄂尔多斯地区服饰文化的标志之一,它体现了蒙古服饰文化的传统的同时揭示着与汉民族文化的交融,装扮后,头部除脸部外几乎被珊瑚、珍珠、玛瑙等遮盖,耀眼夺目。

头带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必备而且不可随意离身的饰物,只有在入睡时方可解下,不戴会被认为是不尊敬父母、长辈和邻里客人。因此,头带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二)长袍与坎肩

鄂尔多斯妇女出嫁时,在长袍外面必须穿对襟四开衩长坎肩,开衩都很高,以便于骑马。坎肩名曰“敖吉”,肩部和腰身都很窄,穿上后显得身体匀称,曲线优美,突出妇女胸部曲线;而下摆较宽大,站立或行走时婀娜而飘逸。通常为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一般分为直襟式、大襟式、带兜式几种。

(三)女靴

鄂尔多斯盛装女靴与常用女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一般用山丹、牡丹等花草纹与佛手、D字纹、八结肠纹和云卷纹装饰,这些图案都有着宗教上的含义,从中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的原始崇拜及其对佛教的崇拜。

三、妇女盛装服饰的文化内涵

蒙古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及所在的场所及环境,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和文化发展,与地理和气候关系密切。

(一)民族识别的标志

服饰承载着民族文化。不同风格的民族服饰是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族徽”。民族传统服饰与民族心理素质密切联系,凝聚着族人的精神,吸引着族人的向心力,形成集团的统一、团结,增强了为集体发展拼搏的战斗力。对内,民族服饰使人们相互认同;对外,民族服饰使人们区别于其他民族,这种凝聚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能。蒙古人多年生活在草原上,他们从未离开过马背,过着游牧生活,为了便于骑乘马匹,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艺术,虽然近代蒙古族传统服饰因受现代流行影响而有所改变,但其独特的风格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传统服饰成为民族标志的同时,民族内部各不同支系也有其不同的服饰特色。清政府在不破坏蒙古原有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盟旗制度,实行分治,主张旗与旗之间的服饰差异,促成了蒙古部落服饰的形成。根据地域与部族特征,蒙古族服饰类型被分为巴尔虎、布里亚特、喀尔喀、科尔沁、巴林、克什克腾、察哈尔、阿巴嘎、苏尼特、乌珠穆沁、土默特、杜尔伯特、乌拉特、鄂尔多斯、阿拉善、土尔扈特等。这些部落都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如:鄂尔多斯妇女有着收腰的长袍和坎肩;乌珠穆沁妇女穿较宽大的袍子;察哈尔妇女的袍子则讲究合体;巴尔虎妇女则穿着高腰宽下摆式长袍。虽然各部落有其特色,但都喜欢袍服,都具有蒙古族服饰的典型特点。

(二)年龄、身份与婚否的符号区别

服饰当然也是年龄、身份及婚否的符号区别,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服装的色泽、款式、装饰等方面。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儿童穿无领交襟软布长袍,为避免衣边太硬使孩子不便,一般不镶衣边,还要穿布质软靴和开裆裤,戴瓜皮帽,帽檐部位缝上吉祥或猛兽图案,但忌绣凤凰等成双的图案,以防孩子长大后会有双重性格;青少年穿耐用、宽松、色泽暗淡的长袍,领边儿、前襟、袖口、下摆都要镶边,并且要用与袍子颜色对比强烈的丝绸做镶边材料,要更加明亮、醒目。

大蒙古国建立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制度规范臣民的穿着,其中包括官场礼服的穿着规定,从皇帝到百姓,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穿什么样的服饰都做了相当严格的规定,而鄂尔多斯妇女服饰是蒙古各部落中保留古代礼俗最多的。元代妇女冠饰――姑姑帽(图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此13世纪到过蒙古地区的东西方使者和旅行家都有一定描述。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写道:“妇人冠以桦皮,高2尺许,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绢,其木如鹅鸭,名故故,大忌人触,出入卢帐须低头。”这种头饰根据妇女的地位不同,分大、中、小3种。在《黑靴事略》徐霆曾注:“霆见故姑之制,用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枝铁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和我朝翠花或五彩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

蒙古族平民服饰中较为特别的有驼夫服,由于古代蒙古社会一直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为了进行更多的商业贸易而产生了专门以骆驼为运输工具的职业,其服饰的首要条件是宽松轻便,这样才便于活动,以从事装卸等体力劳动。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服饰已婚和未婚差异很大,其分别不仅表现在款式、工艺和色泽上,还表现在是否使用某一种饰物上。如鄂尔多斯妇女在婚前系腰带,婚后不系;婚前不使用鼻烟壶、不戴头饰、坠饰等,婚后则开始使用此类饰物。

(三)财富的象征

自古以来蒙古人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居住在方便可拆的帐篷中,用结实耐用的毛毡来阻挡寒风,用木材来制作各种生活用具,财富很难在这些东西当中表现出来,只好用服装和佩饰来表现,例如鄂尔多斯盛装服饰中的头饰和蒙古刀等。

鄂尔多斯已婚妇女都要戴上本部落特有的头带,显得高贵典雅,一付好的头饰,雍容华美,选料珍贵,制作工艺精湛,价格也是相当昂贵的,所以,从头带上完全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贫富。一般家庭结婚,只是配备重约3、4斤,价值约300、400个银元的头带,而富家结婚都要配备重约十余斤,价值可达上万个银元的头带,往往可以交换到数百峰好骆驼。

(四)空间与时间的代表

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上,人们常常把最好的民族服饰穿戴在身上,这证明了民族服饰与节日的关系。无论哪个地区的哪个民族,在节日到来时,都要把最漂亮的服饰穿上供人欣赏,同时也满足自己的身心。蒙古族妇女也是一样。例如,阿拉善男女服装只有在节日及重要的活动时才戴上马蹄袖,以示隆重。因此,想要欣赏各类精致的蒙古族服饰,就要去参加蒙古族传统活动:那达慕、庙会或祭敖包。同时,蒙古族妇女盛装服饰也是婚礼礼服。例如鄂尔多斯少女出嫁时,母亲给她穿上新长袍、大襟长坎肩及绣花靴子,长辈们要给她举行分发仪式,梳长辫,要戴上昂贵的头饰。这身华丽的装扮就是鄂尔多斯妇女的盛装。

(五)的反映

从服饰上当然也能看出一个民族的原始崇拜和。许多传统的观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服饰上。蒙古族人民长久以来一直信仰藏传佛教,而在鄂尔多斯人的生活中,妇女们用手工刺绣的方法来表现他们对佛的信仰。

鄂尔多斯服饰上的图案内容极为丰富。因为藏传佛教的传入,宝伞、双鱼、宝瓶、海螺、吉祥结、等八宝图案在蒙古族地区极为流行,莲花等图案结合其他民族信仰和习俗在民间以各种形式丰富起来,由单调变复杂,这些图案常与卷草纹结合,形成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并独具特色的盘长图案(图八)。此类图案应用很广,除了在服饰外,在油饼、奶豆腐、蒙古包的毡子、衣柜、地毯上、马鞍上都有。蒙古语把修饰图案统称为赫或乌嘎拉吉,一般来讲,呈条形的图案叫做赫(图九),居中或对称的图案叫乌嘎拉吉(图十)。

总之,鄂尔多斯妇女盛装服饰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蒙古族服饰的佼佼者,是最华丽、最独特的蒙古族服饰,是鄂尔多斯人的骄傲。

鄂尔多斯妇女盛装服饰是民族识别的标志。作为一种凝聚力,服饰把族人吸引在一起,形成集团的统一力,增强了集体的战斗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能;其次,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婚否的区分符号;再次,它也是财富的象征。由于蒙古人自古以来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畜群外,只有服装和佩饰最适合用于表现财富;第四,鄂尔多斯盛装服饰也是空间与时间的代表,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穿着不同的衣服;最后,宗教意识也在他们的服装上表现出来。从鄂尔多斯人生活中的各种刺绣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佛教的虔诚,宝伞、、宝瓶等宗教图案,以及各式长盘图案时刻都阐述着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注 释:

①蒙古语,译为“没有腰带的妇女”,特指已婚妇女。

②蒙古语,可译为“带条形的图案”,和下文中的乌嘎拉吉同为蒙古族特有修饰图案。

③蒙古语,蒙古包的椽木。

④代表12生肖,另一说为12个月。

参考文献:

〔1〕高格.细说中国服饰.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彭大雅.黑鞑事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172.

〔3〕孔令生.中华民族服饰900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4〕章荣慧.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

〔5〕乌云巴图,格根莎日.蒙古族服饰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6〕钟茂兰,范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7〕臧迎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8〕韦荣慧.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

〔9〕段梅.东方霓裳.民族出版社,2004.

〔10〕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11〕乐天.蒙古族服饰文化.青海民族研究,1995,(2).

〔12〕包晓兰.流光溢彩的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装饰,2003,(11).

〔13〕包晓兰.独具魅力的鄂尔多斯服饰艺术.装饰,2005,(5).

〔14〕王大方.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饰文化.丝绸之路,1999,(6).

〔15〕敖奇.蒙古族妇女服饰之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1).

〔16〕孙国栋.风情万种的鄂尔多斯.理论研究,1999,(3).

〔17〕孙萨如拉,祁惠君.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5.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9

高婕(2009)认为,民族文化的关键符号包括民族服饰符号、饮食符号、器物符号、仪式符号、神话符号、歌舞符号、节庆符号和人物符号等。而民族服饰符号作为表层文化符号,背负这向游客诉说“我们是谁”的作用。杨振之(2006)认为,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旅游的“符号化”是旅游者被动接受旅游地文化符号的过程,而不是通过这些“符号化”活动来创造文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过程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复制,如民族服饰只停留在敷衍旅游者穿戴上,对应着“快餐式”的旅游,旅游文化符号不能被过度应用或滥用,那样反而会助长旅游“符号化”的趋势并加剧这种危机,那是对旅游者消费行为、审美行为的误导。

二、旅游开发对凤凰县苗族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传播苗族服饰文化,提高知名度

凤凰古城的游客量从2000年的57万人次提高到了2014年的近1000万,增长了将近20倍。而作为苗族文化的代表符号――苗族民族服饰,每年无数的游客在凤凰古城游览时能看到穿着苗族民族服饰的当地居民或者工作人员,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苗族的服饰文化,提高了在群众中的知名度。来过凤凰古城游览的游客会对造型奇美、工艺精巧、点缀着华丽银饰的苗族服饰印象深刻。如凤凰古城自2011年起,每年都举办了苗族银饰服饰节。在2015年的第五届苗族银饰服饰节上,1500名演员精彩演绎了苗族服饰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摄。提高了苗族的服饰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

2.带动当地民族服产业的发展

凤凰古镇传统的苗族服饰制作工艺是手工为主、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而在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下,当地服饰产业迅速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服饰产业的发展。

3.有利于传承并创新苗族服饰文化

凤凰旅游业发展不仅为苗族创造了经济效益,而且还创造了社会效益,弘扬了民族文化,而且成为促进传统苗族服饰创新和转型的外在动力。在旅游发展的推动下,苗族的服饰的传承与创新主要表现为:①原有习惯现代服装的苗民重新穿上苗装②面料跟做工改进③更加美型和多样。相比于传统的苗族服装较为简约化、实用化,现代的苗族服装更加华丽、具有美型。④功能的改进,由原来的遮身蔽体、防寒保暖的功能拓展了新的商品和时尚功能。

(二)负面影响

1.民族服饰去信仰化

许多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信仰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在苗族各种绣花、挑花、蜡染的图案之中,浸透着各种神话传说,鲜明的反映了苗族崇巫信鬼的文化习俗与苗巫文化的特色。在服装中可以体现为:①服饰上的神秘纹饰、符号。②服饰蕴藏着人的“灵魂”,在生病时可撕下一块衣服去问巫师。③制作服饰的时候要挑选吉祥的日子进行,且制作时要充满敬畏与信仰。但在旅游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制作服饰工艺不能满足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只能借助于纯机器化的生产的制造。从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失去了手工的“温度”,不再具有制作者曾经倾注的神圣感和敬畏感。

2.民族服饰去真实化

历史上凤凰古城的苗族服饰承载着当地的真实苗族文化与习俗,苗人们穿着苗族服饰进行日常活动,同时遵循一定的规则,如不能随意穿戴其他支系、其他款式的苗族服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苗族人民已不再穿戴苗族服饰。但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又使得一些苗族人民重新穿上了苗族传统服饰,因此,穿着民族服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不是遵循传统习俗,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10

1994年设计师梁子邂逅了濒临消失的中国古老珍贵面料———莨绸,被它独特的古朴气韵深深打动,其固有的纯天然、纯手工、绿色环保的品质,体现出古朴、含蓄的意蕴。这种传统面料的独特工艺,也正契合了“天意TANGY”坚持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将“平和、健康、美丽”的品牌理念贯穿到每个设计环节中[3]。在中国国际时装周2006春夏系列时装会上,天意服饰没有花哨的细节和繁琐的配饰,用自然的方式把宁静祥和、优雅性感的东方传统“和”传达给大家(图略)。在国际时装周“天意”2007年春夏系列时装会上,贵为上品的莨绸一改往日绿肥红瘦的温暖,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来展示主题“濡”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就像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干湿浓淡恰到好处,演绎无法复制的形式美和神韵美,引爆传统文化升华为时尚韵味的强烈效应近几年的莨绸服装作品,延续了传统结合时尚的设计理念,着重展现古老莨绸承载的传统韵味。在中国国际时装周2009年春夏系列时装会D•PARK北京时尚会所现场,“天意”延续使用莨绸,在图案上大胆选用传统风格强烈的花卉、枝蔓,富有创意地借助古朴的甲骨文,流畅的行云流水壁画,彰显主题“空”的沉淀、清新和神秘的现代时尚生活形态从“天意”近几年推出的莨绸服装作品可以看出,质朴的材料,宁静的色彩,处处显露着中国传统元素的痕迹。简洁的形式,精致的细节,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3]。

天意莨绸创新设计服装作品赏析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例11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特别是青少年对于游戏的喜爱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而游戏开发人员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决定游戏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游戏角色的设定。而服饰设计是游戏人物造型的重点,我国有56个民族,并且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就意味着我国传统服饰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属于整个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所有艺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本文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中,将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使用规律、设计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并且提出游戏服饰的原创设计的根本是在设计游戏服装的时候所应用到的传统民族文化,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戏角色服饰对游戏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纳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游戏;角色服饰;设计;运用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57-04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服饰艺术文化中有很多内容以及设计的理念都或多或少受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服饰元素包括:传统的色彩、传统款式、传统纹样、传统工艺等。人们身上的穿戴、服装的样式、穿戴的方式、头上戴的冠帽、鞋子的款式、穿戴、头发的编织、头饰的种类、衣服的佩饰等共同组成了传统服饰。由于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众多朝代的变换更迭,这就意味着随着统治阶级的变化,服装的风格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无论男装、女装,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在设计裁剪服装的时候使用的都是直线,并且采用的都是平面展开的方式,宽襦大裳,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服饰着重强调线形、纹饰的抽象寓意。虽然这些服饰特征的变化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没有激起任何波澜,但是这些特征使得我国的传统服装散发出一种含蓄的动态美,与西洋服装的直观静态美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传统的服饰造型虽然简单,但是运用了传统的镶、嵌、滚、盘、绣等几大工艺,这就意味着我国传统服饰装饰的多样性,从而使得飞禽走兽、春夏秋冬、山峦叠嶂等都出现在了服饰纹样当中,使得服饰纹样的风格有了抽象、写实之分,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我国古代的图腾文化从人类的发源史可以清楚地知道,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化现象就是图腾,它象征着原始人的祖先、保护神。图腾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类对自然无知的表现。图腾的出现合理地解释了神话、古典记载、民俗民风。原始人类对于某种动物的崇拜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或者自然界中的某个物种与某个原始部落具有血缘关系,因而被用来作为部落的标志,逐渐形成了图腾。由于我国从古至今有着众多的民族,而所有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图腾文化,因此本文在这里论述图腾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彩陶上的图腾:我国新石器时代最吸引人的艺术就是彩陶纹。彩陶纹最丰富的就是动物纹,例如:鱼纹、鸟纹、羊纹等,历史考古学家在我国汾河流域、渭河流域、黄河上游等都发现了动物纹做的彩陶器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面鱼纹彩陶盆,这就标志着鱼纹是彩陶器物上最常见的形象。纵使现在是一个科学盛行的时代,但是我国人民对于龙还是深信不疑,充满了崇拜,可以说对龙的崇拜一直延续了上千年,至今都没有改变。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中坚信龙有着非法的能力,它能上天入地、行云布雨,并且有鳞有角。关于龙的形象,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形象,而现在人们所知道的龙的形象是将其完美化之后的形态。但是根据古籍、史记资料的记载,以及龙蛇共有的习惯,都可以证明龙的最初形态就是蛇。(二)唐代服饰艺术1.唐代男子服饰:唐代是我国古代最为繁华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朝代。唐代男子最典型的服饰就是头上戴着蹼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乌纱帽,是唐朝最为流行的男子服饰,像一个冠帽,后面有两个角呈蹼头状,蹼头有软有硬,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据说是由鲜卑文化发展而来;穿的是圆领袍衫,圆领袍衫在唐朝的时候一般为右枉,圆领顾名思义就是领口是没有边缘的,并且袖口、衣襟都没有边缘,这种服饰百姓官员都可以穿,袍衫的长度、袖子的宽窄等都根据不同的风气而变化着。由于古人的阶级思想十分严重,这就导致了在服饰色彩上有着官员、百姓之分,百姓的服饰颜色主要有青色、白色、皂色;腰间绑着腰带、脚上穿着乌皮靴,乌皮靴是唐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穿的,它的靴头微微翘起,形式简单。除此之外,唐朝有一种服饰备受唐朝贵族以及隐士的青睐――直裰。直裰的样式就是合领、对襟,人们穿的时候一般头上都配戴着高巾,下身穿着宽大的裤子,或者是裙子,脚上穿着丝织品制成的鞋。除了这些平常穿的服饰,唐代皇上、皇子、大臣等都有属于自己阶层的服饰,例如:皇上向天祈福时所穿的衣服称为祭服,大臣上朝穿的朝服、公服等。公服与朝服的区别在于无蔽膝。在我国古代,人们坚信天子就是龙,因此天子的服饰是黄色的,除了天子之外,禁止其他人穿黄色的服饰。2.唐代女子服饰:唐代女子的服饰主要分为:襦裙装、胡服装和男装三种。襦裙装的样式为上身是短衫、用一条丝帛披在肩背,交于胸前,下身穿着长裙。唐代的短襦在领子上呈现的形状为圆领、方领、直领等各式各样的形状,袖口的宽窄等都不一样,在唐朝最为繁盛的时期袖口多为宽大。唐代女子服饰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裙子的腰提得特别高,均以丝绸带绑扎。唐代女子着衫的色彩主要以大红、浅红、浅赭红等颜色为主;裙子的颜色主要以深红、浅绿等颜色为主;鞋子大多以翘头履为主,翘头履顾名思义就是鞋头上翘,主要是为了防止将裙子踩在脚下。胡服装,顾名思义就是融合了我国北方民族、波斯、印度等风格的服饰,最为著名的装扮就是头上戴着顶尖帽,又称浑脱帽,四周绣着花纹,镶着各种珠宝,大多数是用厚棉缎做成的;身上穿的是袖子呈窄状翻领的长袍,脚上穿着靴子,腰间绑着革带,同时佩有刀剑等饰品。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女子出门所用的遮蔽容颜的物品有幂离、帷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淘汰。从安禄山身上的服装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唐朝当时与胡人来往密切,从而使得胡旋舞、拓枝舞等胡人的舞蹈传入中原,使得唐代的舞蹈服饰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最为著名的就是窄袖罗衫、高腰长裙和锦靴。3.唐代甲胄:从《大唐六典》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唐代的甲胃有十三多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明光甲、楠档家等等。明光甲是唐代最具有艺术性质的甲胄,主要的装扮就是胸前配有护胸的,用来保护心脏,使胸腔不受敌人攻击;腹部配有护腹,护腹的甲胄上配有吊鱼,肩膀和胳膊处常常以兽头的形状作为保护,里面穿的是战袍,腰下面穿的是甲裙,脚上穿的是战靴,最为代表性的甲纹就是细鳞甲、山文甲这两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唐代的甲胄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华美,特别是在盛唐的时候,甲胄上镶的是金,涂的是银。在兜黎及甲身上往往有造型各异的装饰物,使得武将威武不凡。二、中国传统服饰在游戏角色造型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分析(一)服饰设计以地域为主在一定范围之内对疆土区域进行地理划分的就是地域。因为种族、文化、宗教等人文原因,或者是因为地质、气候等自然原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异域风貌。在游戏设计的时候,会有各种不同的地域主题的设定,例如:四季冰封的极地地带、四季如春的美洲地带等都需要对与之相对应的人物服饰进行设置,这就意味着服饰设计的思路就是地域主题。例如:韩国游戏《永恒OL》中的服饰设计采用的就是西部牛仔风格;日本游戏《大航海时代》,从“海”字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人物服饰的设置一定是蓝色的,而我国游戏《藏地传奇》中以藏文化为基础,其服饰充满了的神秘色彩。(二)服饰设计以民族为主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并且民族众多,这就意味着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每个民族的独特性都可以通过他们的语言、、行为举止等反映出来。这就为游戏角色的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以及素材,并且通过游戏角色的服装设计可以使人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感受到这个民族深邃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会因为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服饰。例如:我国苗族人的服饰主要为裙,蒙古人主要为蒙古袍等等。国外的种族也同样如此,日本的服饰主要是和服,朝鲜的主要是朝鲜服等等。这些不同的种族的服饰可以清楚地传达出本民族神秘古朴的历史。而不同的民族特有的图案给游戏人物服饰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例如:《仙剑奇侠传》里对我国传统服饰的运用,给玩家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使得玩家即使长时间不玩这个游戏,人物的形象、服饰都会历历在目。(三)服饰设计以时代为主游戏设计中常常用来捕捉灵感的方式就是将不同时代的素材运用在服装设计当中。由于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这就意味着我国不同的时代风格给游戏服装设计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例如:我国唐代时期以杨贵妃为首的襦裙装、风流雅士所穿的白色直裰、战场杀敌时被鲜血染红的华丽的甲胄等等。秦朝能够彰显出“礼仪之邦”的汉衣冠,民国时期的中山服、旗袍,以及那白衣飘飘、手持长剑的侠女等等,都被应用到现代的游戏服饰当中,都有充满不同时代特征的代表作品。(四)以小说或者电影等题材为主题这类游戏是国产游戏的一个最基本的套路,它们有着明确的主线剧情,玩家根据剧情来进行支线和副本的拓展,国内的这部分游戏大多以古装魔幻为主,如《剑侠情缘网络版三》等。三、本土游戏角色主题设计实践(一)作品一《国士无双・战》灵感来源:此设计是为网络游戏《剑灵》中的人族男性角色打造的时装,该角色职业为男拳师。设计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古代图腾文化艺术和唐代甲胄的运用与创新。设计说明:服装以沉稳的黑色为底色,用金属质感的着色,将胸前甲胄的质感与寒光体现得淋漓尽致,肩部的飘带虽然也以黑色为主色,但是结合粉色的花边如同花瓣一样,却让整个设计变得刚中带柔。正所谓“国士无双”,手臂间刚强霸气的战龙图腾,与腰间锦带的柔美相结合,这样的设计使这套服装和这个角色变得更加生动。(二)作品二《国士无双・巾》灵感来源:该设计是为网络游戏《剑灵》中的人族女性角色打造的一套时装,该角色职业为女拳师。服装灵感来源于来自于汉服,属于汉服衍产物。汉服是我国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从三皇五帝的时代一直延续到明代。设计说明:该设计以黑色为底色,塑造出一位一身劲装的巾帼女英雄,贴身的皮裤凸显出女性妙曼健康的身姿,领间的设计采用了汉服的交领右衽,与发顶的发簪相互对应,领围处柔软的花边展现出了女性柔美多姿的一面。上身衣襟的被战火灼烧和兵刃划破的下摆处,让这位绝世容颜的女子有着浴火重生的感觉。将劲气与妩媚合二为一,正是这套设计的主题。四、结论与展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在服饰方面,从而为游戏人物的服饰造型提供了无数的创作源泉。(一)由于当下我国的游戏服饰设计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本文从传统服饰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游戏服饰设计的规律、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且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特点。(二)对网络游戏角色服饰设计的讨论,必然要回到设计行为实践中去检验。而作为本领域内的实际设计工作者――角色服饰设计师,他们对“角色服饰风格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着绝对的发言权。北京某游戏研发公司设计师认为,网络游戏的发展趋势必然会随着PC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而走向具有高技术含量、画面也更具特效性的表现形式。但在角色服饰设计中过分单一的绚烂效果不具有深层趣味,不能更好地满足玩家的视觉享受,因此加入传统文化过犹不及的服饰表现也必然会走向多元化发展。北京某著名网络游戏模型师认为,网络游戏,尤其是MMORPG,它的文化背景中的复古魔幻色彩,还会继续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但这一类型文化的发掘潜力已显乏力。而未来主义的文化却相对涉及的内容较少,发展空间较大,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未来主义色彩的MMORPG将是下一时代的主题之一。正如社会时尚一样,网游的角色服饰文化也将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趋势。(三)2012年中国有5.13亿网民、1亿以上游戏玩家。而在类型繁多的网络游戏中,人物不再是为了保护身体而穿衣,服饰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着装行为也表现出游戏与现实身份及地位的结合,游戏中的人物服饰形象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图形符号,它已成为现实玩家在虚拟网络中自身形象的象征之一。网络游戏服饰也逐渐从无到有、二维到三维、简单到复杂、粗糙到精致、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服饰文化,这种服饰文化已经开始影响玩家尤其是青少年玩家在现实生活中对服饰的选择。我国游戏产业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自主开发,在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上不断学习和摸索,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还是设计细节上,好的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在国产游戏的探索之路上,仍需要多学习国外优秀作品的设计制作方法,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理论知识,进一步推动游戏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参考文献:[1]齐欢.游戏角色设计中的服饰色彩配置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3,(5):79-80.[2]夏权.论服饰设计在动画角色塑造中的重要作用――以国产动画《秦时明月》为例[J].艺术科技,2013,(04):18+24.[3]周智娴.中西方游戏人物角色设计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性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5):196-198.[4]寇格倩,陈杰,陆扬,高璐静.中国传统服饰在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21):78.[5]冯东,尼玛旺青,丁卓.藏族服饰图案在网络游戏角色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65-69+155.作者简介:张雪云(1992-),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服装数字化、服装结构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