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

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8 09:23: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

篇1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重视智育而轻视了德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采取的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吸收的方法。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写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教师在把作业布置给学生后,学生的自尊心或者爱心有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教师一般不予关注。学生处于敬畏教师的心理,会在课文或者通过其它的途径进行摘抄,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复制,但是最后教师采取的都是默认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对学生内在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有所忽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教学内容

1.人文主义教育。少年儿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小学语文教材充满了想象与理想色彩编制而成的童话故事,应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由想象,通过想象、模仿去慢慢感受和理解新的事物,理解和认识身边的事物。

2.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国家大计,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从课堂上、书本里或者生活中感悟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讲解《王小二》一文时,文章中塑造了王小二这个人物机智、勇敢的一面,更加具有说服力,要让学生从中理解小学生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可给学生播放申办奥运会的场景,让学生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国家的强大以及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语文德育的核心,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这种道德教育观渗透到学生思想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让学生自己总结读后感,教师再进行补充,培养学生主动去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培养学生先人后己、遵纪守法和学会感恩等良好的道德行为。

4.理想情操教育。理想情操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小学生思维正好处于活跃的时期,对成人的世界会充满很多好奇,教师在语文德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5.行为规范教育。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思想比较单纯,充满着幻想,知道上进和敢于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但同时令人担心的是少年儿童缺乏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身边各种思想和氛围的影响。因此,要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学会讲诚信和讲道德;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探索和质疑的态度,独立自主,爱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劳动意识,教导孩子正确地认识电视与网络。家长往往担心孩子上网会学到很多坏的东西,所以不让看电视、不让上网。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现在是一个网络的信息时代,人人都离不开网络,通过上网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事情,可以与别人实现更近的交流。家长可以控制孩子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或者由家长陪着学生一起看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实施途径

1.把握好语文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特点,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将德育渗透其中。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文本,因此,在认识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渗透德育的内涵。比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一文时:“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人那种渴望家园统一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学生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这种爱国之情。

2.设计一个正确良好的语文教育考核机制。语文考核机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也应该针对教师。只有在一个合格的考核机制下,才能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教学机制。在语文教学考核中应该十分重视德育的考核。比如在学生的年终成绩考核中,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德育成绩按照比例进行打分;教师的年终考核也应该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

3.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德育是在一个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的,单纯的一个人的德育是毫无意义的。教学实际上是两部分的结合,教与学,缺一不可。

4.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就会给学生带去错误的信息,对学生的德育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起带头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先做好,就好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少年儿童应该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校还是国家都应该注重德育的发展,为未来培养一批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2

在小学生的认知中,体育教师相比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教师更为亲切,更喜欢在课后向体育教师倾诉自己的理想,师生共同语言较多。体育教材中也涵盖了很多德育知识,如篮球和足球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纪律性,田径运动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等,体育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教师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培养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道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1.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高年级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要求的重点,更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与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学习体育动机。如果体育教师想让一堂课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就必须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集中化和具体化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武术课上就可引用李小龙、王子平、孙禄堂、霍元甲等德高望重的武术名家事迹,这些优秀的武术家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擂台上挺身而出,运用高超的武技击败许多外国大力士, 发扬了中国人铁骨铮铮的傲气,更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在讲解排球一课时就可引用轰动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奇迹逆D,在小组赛快濒临出局的情况下凭着对祖国的热爱成功挺进决赛并拿下冠军,完全印证了“如果有一种奇迹,那就是中国红”的誓言,这种为国争光的精神值得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上述例子还有很多,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知识并利用当下学生熟知的人物和事件加以协调融合,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唤醒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除了结合教材知识外,体育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教育活动,一方面能锻炼学生身体,也能实现爱国主义教学目标。例如在投掷球教学中,教师就给学生分发提前准备好的工具让学生自行折叠小飞机,并比赛哪位学生的飞机飞得远,同时运用小布球做运送弹药和打坦克调的游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完全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上肢和投掷能力,最重要是教育学生学习保家卫国的优良品质。此外学校每月组织德育工作,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发展规律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奥运户、亚运会和全运会期间就可在学校宣传栏宣传有关赛会知识和比赛情况,进一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也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热爱我国体育事业。

2.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实施理想主义教育

理想是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它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小学体育教师除了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更要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学习和生活,建立属于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奋斗。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贯彻理想教育时完全可以借助游戏,因为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吸引,游戏教学完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大部分学生会在游戏中玩起来,教师再顺势引入德育教育会获得比往常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在讲解跳远后就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学生都排好队,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扮演小青蛙的角色,同时在学生20米外放置一块小黑板,中间空余部分可放置轮胎充当荷叶,当小青蛙在跳到终点过程中必须在经历荷叶,如果直接跨过则视为犯规。当学生顺利抵达重点后教师则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朵小花,那个小组取得小花数量越多,那么就可获得胜利。学生听到游戏后都兴趣高昂并积极为自己的小组胜利而努力。此时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个游戏中大家脑海中都会想到“胜利”二字,它就是大家理解,每位同学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所在小组取得胜利,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永不言弃。毫无疑问,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他们会以愉悦的心情不断挑战和突破自己,并在未来人生道路中以这种信念鼓励自己前行。

3.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实施集体主义教育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重视小学德育教育。该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德育教育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更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更好地状态迎接生活和学习挑战。当前多数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常常会在学习中出现焦躁和烦闷等情绪,再加上教师和家长过多关注成绩,忽略学生心理。德育教育在这种畸形的学习和教学方式方式下成为净化心灵的途径,教师也应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迎面接力跑时,这是一项团队项目,需要学生组成小组参与比赛。教师就可在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之后以50m传递水瓶小游戏中展开教学,学生要在接力中保证水瓶不掉,一旦掉落则成绩无效。由于这是团体项目,部分学生因心理紧张而导致水瓶在接力过程中掉地,赛后情绪激动流泪,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而导致没有成绩。此时体育教师顺势引入集体主义教育,明确告知学生只要参与其中,为团队奉献自己的一份能力就是最棒的,强化学生团队集体主义思想,更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和积极进取的健全人格。

4.结语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实施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保证身体素质的前提下形成争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其中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全面重视德育教育,从多种途径加以渗透,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一些观念上的东西从根本上也发生了改变,新旧观念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较为激烈的碰撞。作为感恩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小学生感恩教育在现阶段不断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小学生感恩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其内在的感恩意识,从小就培养他们心存感激的心态以及知恩图报的良好情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环节在现今乃至以后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学生良好感恩情操的培养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表现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感恩教育在实质上就是对别人在各个方面给予的帮助或者其他方面的好处表示内心层级的感谢。感恩的教育内容在社会中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对自己学习指导和帮助的教诲之恩,在社会中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之恩以及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的呵护之恩,还有就是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相应物质和精神上的赐予之恩,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教导小学生如何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父母行为的不良示范,父母对于长辈或者帮助过自己的人没有做到知恩图报,所以在小学生心里留下了比较不好的印象,还有就是小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从而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认为是天经地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力度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较好地传授感恩思想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认真学习以及旷课等现象不能够进行及时的纠正与教导。此外,国家作为学生德育的提倡者,在具体实施中没有较好地实现国家的关怀力度,在有关的硬件及理论知识上不能够较好地随着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适时地作出调整。而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学校和家庭方面,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导致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断加深,从而不利于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也是学生不能较好地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没能较好地根据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据国家的感恩教学方针进行相关的感恩教学活动,从而给学生在知恩、报恩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实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新途径

作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因素的教师,在对小学生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经验较丰富的老师来讲,他们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方式上会选择日常教学中的德育环节来进行感恩教育工作,并把德育作为其实施方法的主要阵地,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而对于那些德育活动课的课程内容来讲,在让人感受到其课堂氛围活跃和形式活泼多样的同时,总感觉在其中还是缺少一些东西。比如,在平常的德育活动课堂当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场景:在进行少先队仪式之后,辅导员老师进行表态。老师表态时总是会运用有关原活动计划进行的口令,然后就是学生按照以前的活动安排来进行相关的活动,最后由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整个活动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常规总结和分析。如果是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展开感恩教育工作,在实施的效果上恐怕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实施感恩教育,在具体课程的选择上应该挑选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材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地打开内在思维逻辑,并实现学生有话可说的课堂效果。其中老师要在一定条件下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创设较好的意境氛围,同时,在设置授课内容的角度上要贯彻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让学生在质疑的心态下去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从多角度提出的问题越多,就说明其内在的思维越广。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将教材的信息与他们所在的客观世界的万物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较好地把感性和理性上的东西有效地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而在这个环节上实施感恩教育主要应从两方面做起,即:一是过渡阶段,在具体问题的筛选过程中,要对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合理利用,在具体实施上要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来进行合理有效的筛选。当然,在过渡阶段也需要考虑到老师在整个课堂的把控能力、授课方式等;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能够较好地实行群体研究,根据主题内容和思想进行相关方面的拓展与延伸。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知力、评判力、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及参与群体性讨论的技术、在课堂中的答辩技巧、团队精神、意志力以及相应的世界观和表现力等。除此之外,感恩教育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感恩教育从点滴做起

小学生的内在品德在一定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其外在的言行加上具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的。在进行感恩教育过程中,要让教育内容重返现实生活,就必须让小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恩德并学会将其自身的感恩意识付诸行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用真诚的心态去报答身边的人。(1)感恩父母。父母是养育我们的主体,父母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还不求任何回报地把我们养育成人。这是何等的恩德!我们要教育小学生对父母的养育要心存感恩。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是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准则。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心存感激的话,那他在一定环境下也会对老师或者同学乃至社会都不会有较好的感恩之心。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内容进行把握:①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从而养成独立的好习惯,让父母省心。比如,在学习中,要学会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知识,从而少让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操心。②在休息的时候,学生可以帮助父母处理家里的杂务,比如:扫地、洗碗等。在父母节日来临的时候,要学会慰问父母,对父母说一声最起码的“谢谢”,或者是把自己亲手做的礼品赠送给父母,从而感动父母。(2)感恩老师。老师在学校不仅教授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正是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育才促使我们领悟知识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学生要有对老师的感恩之心。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是无条件的。(3)感恩他人的帮助。同学作为学生最纯真、最真实的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自己学习生涯的陪伴者,更是同学之间互相支持和鼓励以及互相帮助的最真挚的伙伴。因此,应教导我们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有感恩之情。(4)感恩社会的关爱。在学校的各项事务中都存在着社会的关爱之情,我们所处的校园是社会资助建造的,我们学校在不断地接受祖国、社会以及个人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的个性,而且还要让学生把眼光放长远,把学生培养成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国家都具有较为宽广胸怀以及有帮助的人。(5)感恩大自然。大自然是世界万物的创始者,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爱护校园乃至身边的花草树木,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良好意识,从而培养其对大自然的无限感恩之情。总之,通过点滴感恩教育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老师对我们的无私奉献、同学对我们的真诚帮助、社会对我们的持续关爱以及大自然对我们美好的赐予,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帮助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养成发奋学习、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操,从而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大部分独生子女偏执的内心世界,真正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礼仪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基础。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通过感恩教育,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老师、他人以及社会群体等方面的关心与帮助,要懂得回报,并且要以更大的力度回报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们,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要以最真挚的诚意去感谢他人。而这种回报不应该仅仅是物质层级的,还应该是具有内心感情的回报。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回报并不是简单的物质或者某种形式的大恩大德的回报方式。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有时一句简单的“谢谢”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达到回报的效果,能够让施恩的人心情感到愉悦。感恩要从我们的言语做起,从身边的文明礼仪做起。而学校要学会创设能够体现实际需要的语言情景,比如:在学校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张贴文明标语,从而使小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够想起“谢谢”“你好”等文明用语,从而做到感恩教育影响下的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在进行文明礼仪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的感恩环境的建设,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受到感恩气氛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内心抵触的情绪,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也要学会运用相关事件来对学生形成一种感恩氛围,比如,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讲述,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魅力。而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让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推动感恩教育,也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关于感恩的文化知识。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可以针对有关节日进行相关的感恩教育活动,比如:母亲节、端午节和教师节等,而这些节日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为有用的手段。老师还可以针对不同节日设置相应主题的班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接受和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比如:在教师节那天,可以组织学生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一句话,还可以送给老师具有纪念意义的祝福卡片;还可以让学生在父母面前讲一句关心的话语,或者是送上一杯充满亲情的茶水,或者是写一张发自内心话语的卡片送给父母等,从而达到学生和父母之间亲情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在重阳节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唱歌或者跳舞的形式来给老人送上欢乐和祝福,从而让老人们能更好地感受节日的氛围。通过多种节日的熏陶,使学生在节日的气氛里用实践去感受感恩的真谛,从而把小学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感恩动力,使学生在精神和心态上都能够较好地受到感恩思想的熏陶。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感恩教育中,还要学会培养学生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通过感恩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感恩精神,而且对推动整个教育领域思想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还可以为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增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的亲情、友情的有效互动。感恩教育的开展也为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了条件,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思想道德情操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自身的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及感恩他人。作为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引领者和积极组织者,教师要在感恩教育中更为深刻地领悟感恩的内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为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从而达到感恩效果的持续有效的发挥。感恩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需的,在一定条件下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也是不够的,学校感恩教育要更多地融入社会团体、政府或者个人等各个环节,在社会的共同研究努力下发挥感恩教育的最大作用,从而研究出更多的感恩教育方法,在以后的小学日常感恩教育中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推动我国学校和社会德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季红波.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略探究[J].大观周刊,2013(05):155.

[2]袁熙惠.小学生德育的新途径:感恩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14—15.

[3]常少玲.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4(07):164—165.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5-02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或矫正,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作为小学校园,如何紧紧把握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是一项永恒的课题。

一、当前德育工作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存在不适应

1.传统教育的不适应。①教育内容单一。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习惯于把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教给学生,向学生灌输的是诸如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的大道理,而忽视了抓常规、打基础、学做人道理的教育,违背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成效较难体现。②工作方法贫乏。许多学校采用强制性灌输、命令式谈话、指令性改正等方法,如以突击式打扫代替经常性保洁方式来换取学校或班级的荣誉。这些方法本身因带有强制性,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③合力尚未形成。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落实到班级,后由班主任负责实施,学生出了事,班主任基本上是责无旁贷,而其他任课教师很少过问班级事务,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更是极少关心。

2.家庭教育的不和谐。①学生心理素质较为脆弱。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注意和宠爱,让孩子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物质生活,忽视对孩子进行自强、自立等意识的培养,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在考虑问题时,更多思考的是“别人该对我怎么样”,而不是“我该对别人怎么样”。②家庭教育方法简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遍心理,思想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体现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就是物质刺激或简单粗暴多,耐心细致关心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少;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自己在孩子面前行为不检点,做不该做的事,致使孩子染上一些恶习。

二、规范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几点看法

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读物开篇就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大部分行为习惯是后天学习和习得的。人类进入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学校责无旁贷。

1.思想上要重视,常抓不懈。德育工作点多、面广、线长。作为学校责无旁贷,要树立“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素质教育意识,切实重视德育工作,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校实际,以出操、集会、升旗规范、卫生规范、值日规范、课堂规范、安全意识、文明礼貌等方面为主要内容,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让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养成教育的“总辅导”,学校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交流探讨养成教育的得失,做到常抓常新,坚持不懈。然而,对小学生的教育,仅仅靠几堂德育课,仅仅依靠班主任是无法培养出美好心灵的,更多的恐怕要依靠全体教师的日常教学。其实日常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形式,教师人格示范的德育力量及教师教学中所产生的德育效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应统一于日常的教与学之中,做到课课、天天、月月、年年地坚持不懈。

2.行为上要引导,反复训练。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地去读。”只有这样,学生的“所知”才能化为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与素质。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都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应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训练阶段,确定相应的训练重点。如以班级为单位对“课间活动”、“出操集会”、“离校路队”、“自理自护”、“课前准备”、“上下楼梯行走”等内容进行专项训练。这样,从基本常规、细小之处进行规范训练,并注重反复抓,抓反复,就能较好地实现学生不良习惯的三个转化,即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篇5

一、实施原则

在实施孝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发展、操作性强、三位一体、主体生成、多元激励的五原则,以活动为抓手,逐步让学生在认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在行为上积极尽孝,培养孩子的孝心习惯。下面谈谈前三个原则。

1.自主发展原则

贯彻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操作性强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家长将孝心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质和良好的孝心习惯。

3.三位一体原则

改变教育各行其是,对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船的尴尬局面,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现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组紧紧围绕孝心教育的“三个维度”:在家庭尽孝心,做孝顺儿女;在学校献关心,做尊师学生;在社会献爱心,做孝老小公民。结合小学生各年段认知特点,利用班队课、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心认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孝老情感。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在常规训练中强化实践,从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1.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

我们课题组在明确孝心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孝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孝心主题班会。比如,在学生明确孝心要求之后,开展“孝父母,献爱心”“学会和父母交流”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用以教育为主导,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渗透到品德及其他学科

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孝心教育。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我为家人添欢乐》等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3.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1)调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劳动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家长挣钱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2)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了解他们以前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提高学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觉性以及通过他们促使父辈尊敬老人、赡养老人。

我校学生多是三峡库区移民随迁子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婆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子女教育的偏离,只求孩子学业有成而舍弃其他而不顾。过分的关爱呵护,反而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为尊”“目中无人”的性格,这种家庭教育的偏离,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在班级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孝心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要求,由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由班级专人负责回收,然后交课题组成员统计。

篇6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小学班主任是负责班级教学管理的重要人员,其工作效果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谐发展。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繁重,不仅要教学,还需要育人,注重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德育效果,使学生能够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作为小学班主任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自身能力,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一、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

1.功利化教育

如今社会中过分注重功利,教育功利化也逐渐严重。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为了升学而进行知识学习的现象逐渐增多,教育功利化情况愈加严重。目前很多小学学校在教育工作中过分注重学生成绩,教师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成绩,对于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却不够重视,德育工作中智育与德育工作没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德育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2.忽视学生主体性

小学德育工作应将学生作为主体,小学阶段的学生个性明显,气质类型也存在差异,尊重小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都是将自己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心理特征无法充分展现,德育工作的形式单一、僵硬,德育教育缺乏趣味性,学生对德育教育并不感兴趣,使得德育工作失去应有的效果。

3.德育目标假大空

德育目标的假大空也是影响小学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原因,前的小学德育目标设置与实际情况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而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放在虚幻的境界中,学生只能想象虚幻的目标,德育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也不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小学生失去动力与信心。

二、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了解学生心理,强化情感教育

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时需要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把握好其情感变化,结合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不仅注重课堂上的讲解,还需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可以课上与学生探讨教学内容,通过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表现自我,强化课堂上的互动,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陌生感和距离感。此外课下与学生平等互动,可以聊天、谈心、做游戏,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如果发现学生的心理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就需要及时的疏导,明确出现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注重情感的交流以及心理疏导的德育方法能够很好的达到教育效果,与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相适应的。

2.树立学生榜样,顺利推进德育教育

班主任工作中,班干部是其重要的助手,可以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等,德育工作中也需要积极发挥班干部的优势作用,使其与班主任一起积极引导和规范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使班干部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班主任就需要科学选拔、积极培养班干部,可以竞争上岗,提高班干部的整体能力。在班干部竞选工作中,让有意竞选班干部的学生通过发表演说的形式进行竞选,在此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保证选择出的班干部达到要求。还可以推行班干部的轮换制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班干部。要使得班干部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需要班主任制定简单的班干部执行手册,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使得班级德育工作顺利推进,并在德育工作中提高班干部的能力素质。

3.强化教师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在小学生看来,教师是十分权威的,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能够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塑造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小学生每天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待在学校中,与班主任接触的时间最长,班主任在学生的学习、道德的培养以及实践活动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强化自身的素质水平,能够在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学生做的事情必须要自己先做到,让学生遵守纪律、懂礼貌,使用文明用语,班主任见到学生之后也要打招呼,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念,不嘲笑、挖苦学生,经常与学生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劳动。要求学生做作业时书写工整,班主任自己在板书书写时也要做到工整等。通过班主任自身的带头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够强化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好地引导帮助学生,使其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建设校园文化,发挥隐形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形象也是潜移默化的,学校的教育熏陶作用是家庭、社会等所不能代替的,现代学校将历史文化知识价值进行判断、取舍,留下最好的部分传播给学生。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做到布局合理,结构科学,配备齐全的设施,形成精美的造型,保证教育与艺术的结合,使得小学校园文化更加和谐、创新,在校园中醒目的位置上设置校训、名人名言等,以此警示学生,班级中设置班训鞭策学生,同时设置德行细则的橱窗,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德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同时挖掘学校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到道德的珍贵,使得校园环境的隐形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5.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强化德育效果

小学生的性格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庭因素影响的,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需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学校中推行家庭与学校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以提升。小学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问题,对于个别家长需要单独谈话,让家长能够留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通过微信等现代化工具及时联系,可以向家长推荐优秀的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成果等,指导家长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让家长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严格要求自己,能够为学生做好榜样,使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实现健康的成长。

三、结束语

小学班主任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人员,其工作内比较繁多、复杂,但是却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小学班主任需要积极尝试各种新的工作方法,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强化自身的素质水平,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智育、德育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一、中小学校应以调整三大教育要素关系为骨架,建构和谐教育的基本结构。

1.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以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

“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发展寻找并创设所需要的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要从微观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同时,学校领导还需要从学校工作的整体上协调好各种教育要素的关系,从学校管理角度调控教育的节奏。重点调整好以下几种教育要素的和谐程度:①德育、智育、体育等活动的和谐;②学校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③课程结构与时空安排的和谐;④教育方法系统的和谐;⑤学校教育评价系统与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等。

2.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是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

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败,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一所学校中的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其中,尤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和谐教育是把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视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3.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是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

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这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儿童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始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体验到教育的地方。和谐教育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微观环境和氛围的个别教育等。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指导、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实施和谐教育,还要组织好社会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

二、中小学实现和谐教育的基本途径。

基于以上的和谐教育模式,可归结出实现和谐教育的基本途径如下: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059-02

绿色教育的框架设计和实践探索是当代教育界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通过小学的语文绿色教育与学生的品格培养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品格与其绿色教育思想观真正的落到实处,使少年儿童在语文绿色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环境意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转变成自己优良的品格。

一、绿色教育分析

在现代教育中,社会、学生家长在评价一个学校是否成功多看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很多学校以及教育部门更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教育的发展最终变成了为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也最终成为部分“精英”学生的培养。这种变化使教育失去了本身的重要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人人享受教育”成为空洞的口号。无疑,教育中的发展主义问题是现代教育更要直面的问题,现代教育同样需要寻求自身救赎之道。绿色教育要让学校和家庭教育者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让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的发展和考试成绩的提升一样受到重视并得到改善。

二、实现途径

(一)深化教育理念,引导教育主体认识语文绿色教育理念

绿色教育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更应该落实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方向灯。减少功利化教育,落实绿色教育,需要再次认真对待两者的区别,从它们之间差异之中寻求实施绿色教育的实现途径。

改革对学生、语文老师、学校领导者、区域教育行政监管人员等的评价是实施语文绿色教育的制度突破口。教育制度体系是教育运行的基本方针,它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与未来,因此也应该成为实施语文绿色教育的基本突破点,特别是对学生、老师、学校的领导者、区域教育行政监管人员等教育主体的评价制度。同样,是否真正在评价制度上倾向那些有充满活力热情的创造型教师,是否在学校评价中承认不同的差异的优胜劣汰,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教师、学校领导者等教育主体对语文绿色教育理念的坚持和认同。

(二)加强语文教育认识理解,提高语文教育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育是这个社会文化教育的根本。让语文绿色教育理念成为教育发展核心价值观是实施语文绿色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现在的这个社会,实施语文绿色教育的最大阻碍因素并不在外部,而是在各类教育主体本身。在这方面,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绿色教育由于时间问题它是否影响了教育质量。面对第一个问题,在之前的多年实践以及我们看到的现象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绿色教育紧迫的现实形成共识:功利化教育的危害已经清晰地摆在人们面前,继续坚持这样的教育取向已经没有出路,那是一条没有出路的死胡同。面对第二个问题,语文绿色教育的实施者应该认识到:对情感还有学生的品格培养的重视,让教育行动充满活力和创造更重要的还有带动学生的热情,让教育均衡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只会更加提升表面的教育质量,当然包括很多家长还有社会关注学业考试上的质量。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晰后,我们小学语文绿色教育的理念就可以上升为整个学校或地区语文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三)充满活力和热情的绿色教育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

教育行动需要活力和热情。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到,很多表现都是死气沉沉,老师也是一种墨守成规的的教育方法,以及用命令威严式方法去管理学生,这使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我们作为绿色教育的实践者,应该让教育充满活力,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应该使学生老师融合在一起,集体创造性参与到教育这个大家庭中。当然我们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热情活力还有创造性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充分落实带动语文绿色教育

篇9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76—0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述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明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避免学习中疲劳现象的产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愉快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愉快教育”的基础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良好效应,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本身要为人师表,要能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其次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家访的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其信任教师,从而促进“愉快教育”的成功实施。

二、激发兴趣是搞好“愉快教育”的有效途径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和愉快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要实施“愉快教育”,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解答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的道理。

三、优化教学语言是搞好“愉快教育”的重要手段

语言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心理情绪有着直接影响。一番幽默的演说、一段风趣的故事都可以使人开怀大笑。反之,枯燥无味、颠三倒四的讲话会使人感到厌烦,从而导致精神疲倦。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快、学得有味,教师首先要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有条理,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幽默和风趣。

比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新课:“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学生则说:“这故事讲不完。”我顺势引导:“对,这个故事讲到明天也讲不完,这就是循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循环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一、 小学英语愉快教学的内涵

愉快教学法,并不是迁就学生,更不是去适应学生的兴趣,以他们的好恶来决定我们的教学内容, 而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目的告诉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调动学生兴趣,这样教学才 有针对性,使他们真正学有所得的一种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将死板的、固定模式的教学转变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上来,根据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单纯追求考分的压力下解脱出来,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落实,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高,最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本身的一个特点,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旨在调动全体同学的内在学习动力;

第二、学生的注意必须指向同一方面。这是相对教学内容而说的,在同一节课内,相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学习相同的内容;

第三、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调”就是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内在动力”就是学生的“学”起主体作用,主体的内在动力要以主导的意图为方向。也就是说,没有以主导意图为方向调动主体的内在动力的都不是愉快教学法;

第四、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仍然不是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的正确运用,至少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愉快教学法。

二、 小学英语实施愉快教学的途径

小学英语新教材的内容,反映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设计了中外学生同校学习的情景,同时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教材图文并茂,大量的插图便于在实际或设想的语境中进行口语训练。语言浅显易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实施“愉快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作为创设英语环境的灵魂人物,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英语的王国里快乐飞

翔呢?

(一) 快乐――动起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很注意课堂纪律,课堂上学生静静地坐在那儿,人云亦云,这样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如做游戏、讲故事、绕口令、猜谜语、唱歌、跳舞等形式,特别是游戏。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90%以上的小学生喜欢课堂教学游戏,使他们的身心达到完全的投入,而且游戏会使枯燥、机械的句型操练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如教一组颜色的单词,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种游戏:每个学生拿一种不同颜色的纸牌,教师发出指令:red , red , red , sit down, please ; yellow ,yellow, yellow, touch your nose ; white , white , white , open your book。拿出相应颜色纸牌的学生就根据指令完成动作。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各种颜色的单词,又避免了反复诵读记忆单词的枯燥无味,又运用这些词汇进行了交际练习。

(二) 快乐――握在手里

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知识和经验,抽象思维不够发达,但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要经常利用图片、实物、录音机、多媒体等多种辅助工具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就能使英语课堂形象化和趣味化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接受知识。如教apple、banana、orange等实物单词时,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把相关实物带进课堂。虽然这些实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但教师让孩子们把它们带进课堂教学,学生会好奇,注意力马上被吸引,通过感知,触摸,把实物握在手里,在英语单词与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生词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记住并说出,但对于一些不便于带入教室的实物,我们可以用相应的图片、卡片、多媒体展示,用玩具代替等。用实物激活学生言语活动的兴趣,学生充满好奇兴奋,快乐地学习英语单词。

(三) 快乐――随着想象飞翔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练习Do you like……? Yes, I do.( No, I don’t)句型时,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餐厅,里面画有各种食物和饮料,让学生想象他们去餐厅,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chicken ? Yes, I do. Do you like pineapple juice? No, I don’t. I don’t like pineapples. 或者让一个学生充当小记者,去采访其它同学都喜欢什么味道的食物,这时学生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

(四) 快乐――掌声中升华

篇11

笔者将中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及素质进行了综合分析,又经过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具体归纳如下。

一、开设专门教学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带动整体素质发展的道路。培养或聘用专职教师担任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并把课程列入正式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人际交往、耐挫能力培养、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有效化研究与实践要积极开展科研立项,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鼓励教师、出版专著,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成绩和贡献。正确理解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看知识容量的多少,还要看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多的知识增长点。最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否在教师身上有效地内化为素质。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作支撑,创新最终只能流于空想。另一方面,也不能因过度强调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所学的将是缺乏生命力的僵化知识。

二、注重学科教育渗透——增强集体教育效果

由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步骤的机械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使教学失去活力。为此,要切实提高我国心理健康院校教育的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如何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病理来分析教学模式的应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实践性教学是内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习内科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临床、接触患者,不断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文科利用教学挂图或多媒体演示,再现实景让学生进入“角色”,理科设置的问题就是身边耳濡目染的,如水电费问题的收费改革等。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如让记忆力好的学生承担背诵表演,口齿流利的承担朗诵表演,计算能力强的承担运用简便方法表演,综合能力强的承担综合概括释疑表演,书写工整的展示练习。

总之,学生有什么样的优点,教师就为他们搭建什么样的平台,从而让各层次的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都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茁壮成长。

三、开展班级主题活动——优化集体教育模式

1.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建设,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成长的客观规律去施加教育影响,才能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德育理论能否真正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特征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建设,才能给教师搭建起与学生相互交流、借鉴并传授经验的平台,才能为教师建立共同学习的机制,才能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积累,以便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由此可看出心理健康教学建设的必要性。

例如:Y教师在主题为“学会赞赏”的班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中,设计了活动“性格自画像”。通过“我给树叶画个像”“我给动物画个像”“我给自己画个像”等几个环节,通过平等、民主讨论的方式帮助、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面对自己的性格弱点,剖析现实、独立思考、认识问题、分析原因,从而解决问题。最后一个环节是“我为画像美美容”,让学生扮演“性格美容师”角色,寻找“塑造完美性格”的“美容”方案。这一活动不但富有趣味,学生乐于参加,而且“渡人自渡,化人自化”,学生在互动中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初步探究和共享一些有效的完善塑造性格的方法,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2.预防教育是集体教育的基点

在班集体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积极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努力预防问题学生心理的非健康发展。如教师在主题教育“我能行”活动中,设计:给自己找优点、给别人找优点(他人暗示的延续,强化被人肯定的感觉)。最后,教师总结:人的能力、优点不是天生就有的,别人对我们的赞扬和肯定也不是随意可以得到的。因此,要建立自信,一定要努力发展、提高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并从尽力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锻炼、培养。做事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能行。

四、依托心理咨询平台——畅通个体疏导渠道

依据咨询资料,汇总分析后,归纳出咨询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主要如下。

学习类问题,如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挫折适应以及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我校充分利用青春期的教育中心,从初一开始,定期分班级向学生开放,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生理卫生常识,理解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从而优化学生心理。根据教学设计,在选择的教学环境下,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落实。一般教师先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协助学习,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师生进行总结。教师在讲评某一问题的时候,除了对于共性的问题详细分析,对于某些重要问题也要突出强调。教学反馈除了依据课堂的氛围、与学生进行座谈并对学生作业进行分析外,还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听课评课,从而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这是社会赋予理想化师德的神圣起点。由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因此对师德的要求似乎再高也不过分。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师应珍惜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把为人民、为集体、为社会忘我工作、多做贡献当做自己应尽的义务,做到爱岗敬业、不断汲取新知、认真搞好教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而且,在遭遇挫折和困难的路途上,还需要努力克服困难,不惜汗水和心血为祖国和集体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学校应充分发挥和强化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针对心理有一些问题的学生,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类,提纯共性,重视个性。开放心理咨询室,出发点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疏导”的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着眼点是对具有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进行分析,拿出正确的诊断意见,提供科学的指导措施,疏导心理障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目的是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以学科渗透、团体教育、预防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提高理论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化、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