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8 09:23: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篇1

近年来,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在强调了总量调控、结构调控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节奏性调控。这些调控方式的综合运用,其目的即是要提高宏观金融调控的效果。但从几年来的实际操作情况看,这些调控虽然收到了一定积极成效,但在实际经济金融工作中,各地仍反映出较多的问题,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主要原因是在实际金融调控中,一些地方人民银行机构的信贷部门把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机械地简化成信贷投放的季度性数字化均衡投放,如一年四季按30%、30%、20%和20%的节奏投放等,往往造成了经常性局部的区域性流动性过剩或紧张情况,对局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2012年一度引起的局部“钱荒”现象,以致引起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反映。实际上,无论是信贷投放的总量调控、结构调控,都必须遵循实际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进行,必须遵循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而不能违背经济规律背离市场需求进行调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正是符合实际经济规律需要这个道理。

从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工业经济和二、三产业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但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经济发展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春耕、午收,秋耕、秋种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季节性特征,因此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的有旺有淡季节性变化是我国实际国情的客观需要。一味要求银行信贷的季节性数字化(而非经济学的均衡)投放,明显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

二是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方式,有悖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规律。我国年度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季节性需求规律的。如一季度元旦、春节期间,是我国居民传统的婚嫁和买房、购物等消费旺季,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兑现职工福利、奖金等资金需求旺季,也是银行存款快速增加的旺季。因此,一季度银行信贷投放较多,既有社会的客观需求,也有银行存款增加形成的内在压力的体现,即存款增加促使银行寻找信贷资金出路的需要。所以,如果一味以行政方式要求银行一季度信贷投放保持与其他季度信贷投放的数字化均衡增长,不仅有悖于我国社会的客观需求规律,也会因存款增加和信贷投放的错位损及银行自身利益的发展。

三是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方式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订单经济的发展。而订单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是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和定单的变化形成的,因此如果片面要求银行信贷投放按季按月的数字化投放,就会造成订单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错。因此,市场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是有着因时因地和市场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如果一味地以行政方式要求银行信贷投放按月按季的数字化投放,显然有悖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四是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方式,背离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其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式的“存贷款比例管理”。一季度银行存款增长是我国银行传统的增长旺季,一些地区银行机构一季度的存款增加额往往达到全年存款增加额的70—80%以上;而现行实施的信贷投放的有节奏性调控方式,往往造成一些银行机构一季度贷款增加额不到其存款增加额的30%,从而造成这些银行一季度70%以上的存款增加额因不能形成贷款而出现季节性亏损,甚至为寻找市场需求出现风险。如某县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14年3月20日,存款就较年初净增加了17亿元,而按照有节奏方式的调控,限制该行2014年一季度仅能发放4.8亿元,导致该行在缴足3亿元的存款准备金后,将有近10亿元的存款资金不能发放贷款,只得向拆借市场或债券市场寻找出路。因此,这种造成银行机构经营效益下滑,甚至引发市场风险和地方政府不满的调控方式,显然也背离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

故根据上述金融调控方式的调查分析情况看,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实施的有节奏调控方式亟待改进。

第一,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我国产业经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加强我国产业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性和季节性需求的调查研究,强化对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结构和节奏的季节性引导,确保我国信贷投放的平稳健康运行。

第二,根据我国经济需求的变化规律,加强对我国银行信贷投放需求变化的调研预测,强化对我国银行信贷投放节奏的指导与监测,放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限制,以促进银行信贷投放符合我国实际经济需求的变化。

篇2

广告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有关广告的知识,起初只零星地见之于新闻学科和经济学科的部分章节内,且很不成系统。到现在为止,广告知识仍是这些学科的组成内容之一,如新闻学、市场学、企业管理学、商业心理学等都论述到广告的内容。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广告已成为传播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社会信息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在众多的广告中,尽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方式,但语言文字依是广告的灵魂,是商品信息的主要载体。广告大师奥格威过:“广告是词语的生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除了协调组织生产以外,还不得不承担起促进消费,平衡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的重任,适应这一需求的广告语言应运而生了。

广告语言是语言存在的一种新的形态,甚至可以说是语言运用的最活跃的领域。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活动中广告宣传的需要,从日常语言的规范模式中脱而出。广告语言不仅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而且简直就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在广告宣传中,为了更好的宣传产品,扩大消费层面,广告制作者往往运用模糊性词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许多广告由于运用了模糊语言,使得广告表达的意思看起来更加清晰,表达得更加得体生动,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模糊与清晰、确切,看清来使一组矛盾的事物,但是二者却往往相辅相成地完美结合,使得主题表达更为准确生动。正如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格·哥根所说:“描述的不确切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的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争夺消费者和增加市场占有份额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广告手段日益科学化现代化,运用广告来开拓市场,争取消费者,成为企业开发市场、扩大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

由于广告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广告活动的形式日趋丰富多彩,广告业务不断增加,专业广告组织也开始出现,对广告理论和广告策略的研究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为了加强对广告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加强对广告理论的研究,高等学府增设了广告专业或开设广告课程。广告理论研究的日益发展和广告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渐使广告学成为一门正规的和独立的学科,从新闻学和商业经济学中分离出来。

广告学是一门科学。广告学反映了广告活动的客观规律。符合客观规律就有科学性。所谓科学,它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的总和。科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和正确地解释各种现象;它的任务是透过偶然的、杂乱的现象去发掘和研究表面上看不出的规律,并以这些客观规律去指导实践。很多科学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未知的空白区和不完善的地方。广告学是新生科学,自然也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和未知空白区,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它是科学。

广告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探讨和揭示广告活动在商品促销中的运动规律,它着重研究下述几项内容:

(1)广告的基本原理,包括广告的基本概念,广告在商品经济中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广告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广告的基本任务等。

(2)广告策划,包括广告调查、广告计划、广告预算、广告策略、广告实施及效果测定等。

(3)广告设计与制作。针对广告公司和专业设计公司的需求,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平面设计师,使学员掌握平面设计不同职位需求的专业设计技能,并具备独立完成各种设计项目的

能力。

(4)广告心理学等。广告学的基本任务,也就围绕着这几项研究内容而展开。

可以看出,广告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商业广告的基本规律。尤其在中国,广告活动的发展水平还较低,企业主利用广告作为辅助其商业活动的有效手段的意识也还很淡薄。因此,摆在中国广告界面前的任务,就是不仅要努力提高广告的创作水平,努力提高广告宣传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通过广告活动,推广和普及广告活动是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有效的辅助和促进手段的意识,从而达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目的。为此,就迫切需要提高广告的理论水平,以指导中国广告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探讨提高广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广告效果包括广告本身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沟通产销双方的信息交流,扩大商品流通,促进商品销售,从而为广告主创造更大的利润。这是对广告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告本身的宣传效果。但要取得这种效果并非易事。广告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少花钱多办事,就必须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及商品运动规律,灵活地运用广告策略,通过对广告计划、广告决策、广告创作、广告效益和广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指导广告业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掌握提高广告效益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广告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而模糊性词语作为广告语体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以其绝妙的创意、绝佳的文字向人们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向人们推销着传统的或未来的观念、价值等文化信息,有效缓解受众精神上的排斥情绪,减少其对广告商的不信任度,使受众在一种轻松、愉悦、谐趣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广告所要传递的商业信息,并完成对商品的认知、记忆、选择和决策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劝说消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广告文化与广告艺术》,《文艺研究》,1988年第5期,第64—75页.

篇3

为了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们不妨先简略的谈谈计划与市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什么是市场?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条件下,市场就是人们进行商品买卖的活动。马克思指出:“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列宁也明确地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列宁全集》第1卷第83页)可见,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它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各个生产部门、各个地区、各个企业、各个生产者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关系或者是商品买卖关系的总称。如前所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和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之间的联系,必然要通过市场上的商品买卖来实现的。市场上一定时期内商品的供应总量及其结构(包括质量、品种、规格等)和社会购买力及其投向(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购买力等)是否相适应,是整个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市场上商品供应和需要状况,又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是否相适应,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农、轻、重的比例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以说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反应,是晴雨表,指示器。什么是计划?计划是国家或企业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导和打算,是主观的东西。主观要作用于客观,它应当是客观实际的反映,应当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又要对客观现实起能动的指导作用。

任何社会的经济发展都要求保持一定的比例。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就是说,何任社会生产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就要求在各个部门之间按一定比例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马克思把它称作是“自然规律”,并且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同上)经济计划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才能予先制定合理的共同遵守的经济计划,力求合理地使用经济资源。但是,也必须看到,既然计划是主观的东西,因此它就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主观反映了客观,计划反映了实际需要,这时,计划就是正确的,人们在执行计划中就会取得胜利。另一种是主观违背了客观,计划不符合实际,这时,计划就是主观主义的,人们在执行中就会碰壁。

那末,计划怎样才能符合实际呢?或者说怎样才使计划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呢?这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制定计划,使计划尽可能符合实际。既然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否相适应,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都要通过市场机制,如供求、价格等反映出来。因此,要使计划符合子实际,就必须使计划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通过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保持合理的比例。也就是说,只有对市场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地分析与予测,人们在制订计划时,才能有科学的经济依据。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是基础与指导的关系。就是说我们的计划是在对市场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予测的基础上制定的,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是在国家统一计划的领导下发展的,我们的市场也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经济是通过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调节的。但是,要使计划能够正确地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流通,必须做到以下两条:第一,计划必须有客观的经济依据-一一对现实经济结构和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予测。力求使计划反映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而不违背客观规律。它同那种主观主义地制定计划,而定了计划又不管行得通、行不通,硬是要人们执行的那种所谓的计划调节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主观同客的统一,、因而是可靠的、正确的;后者是建立在不符合客观规律的“长官意志”之上,因而是主观主义的。第二,计划制定以后要保证计划的实现,不能单纯地依靠行政命令,同样必须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特别是调节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使企业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和流通,这都是一项很复杂很细致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不容易。但是要使计划调节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就必须这样做。

篇4

前言: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国内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在这一经济发展背景下,过高的房价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来说,十分不利。房地产消费是居民的基本消费,关系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房地产的价格过高,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矛盾的缓解大为不利。针对于此,整治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现象,让房地产价格回归到正常水平,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来说,已经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了。在这种形势下,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影响,房地产跌价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房地产市场“泡沫”现象概述

(一)房地产泡沫形成原因

房地产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时期获取了高额的利润,在2001年到2014年期间,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了以下几个:(1)地方政府对卖地收入的依赖,更加倾向于将地价卖的更高,而房地产商以高价获得地皮,自然而然导致了房价的升高;(2)人们对房地产投资的青睐,房地产投资回报较高,这就使得房地产投机行为较多,并且渐渐成为了投机群体牟取高额利润的手段;(3)房地产市场商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4)资本投入对回报的需求,导致房地产开发商在出售房屋时候提升了价格,让高价房持续不断的退出;(5)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观点问题,“买涨不买降”的心理,导致房价上升期间,开始将资金投入到买房当中,这更在无形之中促进了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不断上涨。不过就目前形势来看,房地产过热现象已经渐渐开始消散,房价朝着正常的价格正在一步一步回落,渐渐地,房价将于居民消费水平相持平,房价泡沫破灭的时候,也就是房地产市场出现房价大跌的时候。

(二)房地产泡沫现象破灭影响

房地产泡沫现象释放,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房地产商的影响,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对购房人的影响。房地产行业资本回报下降,是房地产泡沫现象破灭导致的必然结果,对房地产商会带来极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地产商的投资回报,甚至对有些房地产商的资本回报将产生毁灭影响,这主要是过分贪婪于房地产资本回报市场导致的后果。对于购房人的影响则较为有利,房价回落到正常情况,将极大减轻生活负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对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将产生十分有利的影响。

二、近期房地产跌价原因

就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出现新的变动,房地产价格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就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吉林等省市的房价均出现下降,其中以华中和华东地区城市表现最为明显,其降幅已经超过20%。

就近期房地产跌价原因,我们主要从土地、金融、供求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土地涉及到了地方财政均衡问题,加上国家政策对土地的保护政策,开发商手上的土地获得量不断缩减,加之为了进一步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基础性经济制度,各主要城市开始简化房地产税制方式,建立物业税税基评估系统,将地方财政与土地逐步脱钩,投资者在获得土地的同时,将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物业税,导致投资与保有成本大增,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投资房地产。正因如此,房地产投资者的缺失,房屋的售价自然随之下降;

第二,金融方面主要在于信贷成本和通胀预期,房价过高会造成高额金融风险,银行会对信贷加强控制,取消对二套房的优惠政策,这直接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使高额的房价无人问津,最终导致房地产商不得已降低房价销售。除此之外,金融行业存在通胀预期,房地产投资收益无法与通胀预期相比,面临通胀预期,投资房地产的收益远远没有付出的资本高,这让很多投资者取消了投资房地产的念头;

第三,供求关系影响是市场的客观规律,房地产价格在无形之中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目前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由当初的供不应求渐渐朝着供过于求的方向发展,房地产火爆的时期已经过去,这要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大量土地建成楼房,让房地产市场达到了一定的饱和。这样一来,房地产的价格必然会有所下降。

近期房地产跌价是市场客观规律的一个表现,也是房地产泡沫现象趋于破灭的一个直接反应,房地产过热现象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渐渐趋于理性化。除此之外,国家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影响,出于对居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的考虑,房地产市场必然会得到有效治理,使过热的价格趋于理性化和现实化,使之与居民消费水平保持一致。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中国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经过短暂的泡沫现象后,必然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再次回归到正常的水平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关系到了人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了千千万万居民的生活水平。对此,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现象,国家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稳定运行,避免房地产行业出现太大的波动。近期房地产的跌价,除了国家经济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调整,还受到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让房地产回归消费本源,对于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篇5

二、持续发展理念下经济法视角的拓展

经济法的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国家之手宏观地调控市场,克服市场经济的固有局限,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持续实现。单纯的经济增长会导致资源耗减、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又因人口、资本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会达到极限,加之人类为追求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很难持续地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一种无发展的增长。人类在不断反省中认识到经济增长只能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提出经济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衡量指标: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但更关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以自然环境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法在追求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这一法的目标时,只有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自然法则,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

三、经济法治建设中应凸显持续发展理念

从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作为独立的法部门,经济法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其基本功能在于立足于社会整体,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协调,使其符合客观规律,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经济法的本质内在地决定了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保障,促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及未来经济法的根本目标。经济法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反映着经济法的规定性,该理念下经济法的价值追求表现为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持续实现,这种价值追求已深入到经济法学研究、经济法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持续发展理念应成为经济法学和经济法的灵魂。首先,经济法学研究应尊重客观规律,真实地凸显持续发展理念,而不是回避。其次,经济法的制定应直接体现持续发展理念,以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过去和将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压力都非常大,总结我国2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和教训,经济法的制定不得不直面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中国,当前尤为突出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要结合起来,需设置相应的法律机制,关注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支撑的基础上,国家宏观调控,除应尊重经济规律,还必须尊重生态环境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从宏观上把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实现其相互间的平衡,保障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公平竞争秩序的维持,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客观上要求创建有效法律机制,限制、阻断因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性给竞争秩序带来的危害,在市场竞争中,突出公益的维护,加大对公害的治理力度。持续发展理念还应落实到经济法实施的各环节。法的运行规律告诉我们,即使有了立法,有了科学、完备的经济法律规范,经济法的目标也并非能自动实现,它需要通过守法、执法和司法等方式将经济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转化为现实。社会成员对持续发展理念的接受,提升各社会成员的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其经济行为选择考虑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并能动地作用于各自遵守经济法的活动中,经济法的实现就有了强大的社会基础。问题更为突出的是执法和司法,执法者和司法者本身若缺乏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理念,对经济法的适用往往只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维护,经济法的精神实质得不到落实,由此会产生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影响社会成员对经济法的自觉遵守,影响经济法目标的最终实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培育、提升执法者和司法者自身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篇6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就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这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加强对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和处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这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现代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信息机制、竞争和合作机制等。过去,人们往往比较重视价格机制、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但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形成一种力量、功能,改变着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相互关系,改变着整个经济系统的内在结构和运行过程,因此应该提高对信息机制和合作竞争机制的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这一时期的市场经济具有某些特殊的规律性,它既不是计划经济的规律,也不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如果我们缺乏对这样的市场经济特殊性的认识,就会影响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使经济体系走出既不是计划经济规律,也不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局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构成了整个市场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然而,人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作用也是有规律的,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党员领导干部在领导经济工作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改变经济过程,而应使各方面的决策符合客观规律。具体来说,应当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的经济行为的规律,包括企业家和管理者阶层行为的规律、一般的劳动者与消费者行为的规律、政府宏观调控的规律等。第二,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规律。第三,自然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在产生经济效益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客观规律。第四,经济活动的时间关系与空间、区域关系方面的规律。党员领导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本质是提高执政能力、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使宏观调控所采用的政策、手段、经济杠杆等符合经济行为的规律、符合企业行为的规律、符合一般劳动者与消费者行为的规律、符合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规律。

二、协调配套,强化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一系列具体制度组成的,并且还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经济和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社会经济成分、经济组织、资源整合和企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阶层结构、利益关系等都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在收入分配、工作和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与制度设计缺位,制度创新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再分配的手段和调节功能不足,对困难群众有效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和调节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此,在分配制度方面要研究和调整不同阶层利益结构,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遏制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的力度,建立地区利益受损的补偿机制;理顺收入分配秩序,对资源占有和垄断行业的收入要进行调节;制定确保《劳动法》实施的法律法规。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所解决的是社会资源合理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努力做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的工作,并合理确定保障的水平,以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三、调整利益关系,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基本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安康。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各种市场主体都有自己的具体发展目标,如企业的目标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使其自身得到发展,我们不能要求企业对全社会的利益和利益关系直接负责。但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和领导经济工作时,要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和制度设计,使各种市场经济主体提高只有扩大社会整体的利益才能更快地发展自身利益的认识。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自动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功能,也不具有调节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功能,因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必须着力解决好这些相关问题:一是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竞争行为;二是调节垄断行业和垄断行为造成的利益不合理分配;三是对市场秩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整顿;四是制定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四、掌握科学方法,运用经济手段提高执政能力。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十分注意和培养具有优良传统的工作方法。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注意发挥我们党具有优良传统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并且还要不断创新领导方法、管理方法和宏观调控方法。目前,国际上许多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已摸索和总结出一系列好的管理和调控方法。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真学习、借鉴和掌握国际上的各种先进管理方法,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及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篇7

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索取越来越多,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森林被大量的砍伐。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越来越严重,导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成为解决当前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借助人工措施发挥生物资源和水土资源的生产潜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实现防护林体系中各种林业物种的合理配置,建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体系。

1 生态经济学的认识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学科,是经济学与生态学结合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以生态学发展的客观原理来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工程措施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生态经济学要求经济的发展要符合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要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一致。经济的发展要在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之内,在保证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双收益,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发展。

2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的不利因素

传统的防护林思想过分的注重防护功能,防护林的建造方向、采用的技术措施、树种的配置等都只是围绕着“防护”进行探讨,对防护林工程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没有进行准确的预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合理的调节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供求矛盾,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发展。

3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的原则 3.1 生态保护为主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态经济的发展,防护林的建设一定要遵循生态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建设作为一个长期工作目标。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建设工作要把植树造林作为工作的重点,发展多种绿化植物种植,通过防护林建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加防护林的覆盖面积,提高树木等绿色植被对地下水源的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近年来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无限制的开采矿产资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国家的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限制不良经济活动,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3.2 尊重客观规律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服从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在生态系统允许的范围内借助科学技术的帮助,争取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 构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措施

4.1 完善构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技术和理论体系

防护林的建设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而构建完善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技术和理论体系需要借助生态学、经济学、林业学、工程系统学等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工程将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要求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研究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效益。构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要选择优良的品种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形成不同层次的林业区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防护林的建造工程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工程的设计要符合施工现场的自然环境,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保证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4.2 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林种结构

构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合理配置种植的林种。根据土壤的类型以及土壤中水资源的含有量选择适合生长的树种进行种植,调整林种的种植结构,实现单一防护林生态系统向生态经济型生态系统的有效转变,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3 实现林农式的综合经营

依据生态经济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实现林、农业的综合经营,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在同一区域内实现林、农业之间小生态系统的平衡。在林木的幼苗时期种植农作物,充分的利用光能,即可以获得农作物带来的短期经济收益,又可以涵养水源,提高林木的存活率。林木生长茂盛时要停止农业生产,防治农作物与林木争抢土壤中的养分,妨碍林木的生长。在林木生长旺盛时期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进行副业的生产活动。除了林农结合型防护体系和林副结合型防护体系外,还有种养结合型防护体系和菜园经济型防护体系。这四种防护体系获得了经济发展的短期和长期收益,为防护林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篇8

提出的“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新要求,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道、成事之基和做人之本。领导干部要把“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忠实于党和人民的实际行动深化改革,推动__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是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新要求,对于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发展越深入,越要啃硬骨头。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以好的作风,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为此,要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难题,既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又要有勇于担当的气魄。目前,要抓住和用好新一轮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作风,在深化改革中促进__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用创新和实干精神谱写__改革发展事业新篇章。当然,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光有热情不够,还要将中央和省、市改革政策与__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尊重__区情和人民意愿,着力解决制约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取得突破,首先从政府带头改起,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职能,提升效率,方便群众。同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是正心修身的基本守则,是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南。顺利实现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既需要有严,更需要有实。要用改革的思路做实工作,用改革的措施化解矛盾,用改革的方法创造活力,用改革的成果造福群众。__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支撑改革发展的各种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口,要跨过结构调整的坎,爬过转型升级的坡,唯一的出路就是推动改革。所以,要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争取在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金融改革、城镇化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既要保持有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增长,又要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带动和企业能动,做强__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要把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把__投资发展的“软环境”打造得更优。

贯彻落实“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新要求,必须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全面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的芳香__。全面建设芳香__,必须要脚踏实地,锐意进取,以好作风、严纪律、高要求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面对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必须贯彻落实“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新要求,拿出燕子垒窝的恒劲、老牛爬坡的拼劲,把思想统一到愿干上,把心思集中到实干上,把胆识展示到敢干上,把劲头鼓足到会干上,以愿干努力提升实干境界,以敢干不断展示实干气魄,以会干切实增强实干绩效。无论是抓改革发展还是抓保障和改善民生,无论是改善生态环境还是创新社会治理,都要把改革勇气和实干精神贯穿始终。

推动__改革发展,取决于领导干部能不能践行“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的新要求。领导干部要真正将严和实作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根本标尺,保持韧劲,持之以恒,用作风建设的新举措和新成效,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这就要求,必须从改革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各项改革政策和方案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必须甩开膀子干,鼓足劲头干,敢于担当责任,善于解决问题;必须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必须把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点子用在推动工作上,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将改革的宏伟目标和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必须把务虚和务实紧密结合起来,把改革精神集中体现在理清发展思路和完善工作举措上;必须在改革创新上下工夫、做文章,自挖潜力,自创优势,释放改革红利;必须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让群众得实惠,让改革发展的成果造福广大群众。

篇9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在遵循市场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当前,房地产经济为我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言而喻,但同时也出现了价格同价值之间相背离的情况[1]。从市场的客观规律来看,价格应该围绕着价值而上下的波动,如果价格已经偏离于价值,购买行为方面就会出现很大波动。但当前的情况就是房价的攀升速度只高不下,而造成房价夸张上涨的主要因素却是由于市场上的一些投机倒把行为,例如非法圈地、大量炒房等,这已经严重的偏离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2.不够重视节能环保

近几年,国内外都在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实施节能环保战略,而其中最重要的参与部门就应该是房地产这一行业。众所周知,发展房地产市场必然需要以土地资源作为其基础,而大量的占用耕地等土地资源,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果房地产在建设过程中不以节能环保、建设低碳住宅作为其发展目标,就会与市场经济发展初衷相违和。

3.引发了大量泡沫经济

根据相关部门的研究报告发现,当前我们国家房地产市场上的利润额远比其他国家的利润总额高出许多,而且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房价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但相应的人均收入以及工资的增加额却相对比较落后[2]。加之房地产在建设阶段的资金来源大多是依靠银行借贷的方式,只要建设资金在任何地方出现断裂,对于各银行也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连带着会影响各个行业,导致市场矛盾越来越激化,市场的整体经济秩序也无法得到有效维护。

二、房地产经济同市场经济协调性发展的措施

1.严格遵循市场规律,科学合理控制房价

根据市场规律控制房价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控制房价的主要目的是使其与自身价值能够相吻合,严格控制出现房价过高或者是过低的情况,确保房价同其价值之间始终维持正常波动范围内。近几年房价普遍过高,与其价值之间已经出现了一定的不协调因素,而当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后,房价又会受影响而降低,致使房地产经济市场中的资金链出现断裂,使房地产经济稳定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政府必须履行其宏观调控职能,根据市场中的实际经济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进行价格评估,确保房地产经济同市场经济发展能够协调进行。

2.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鼓励进行经济转型

房地产经济想要长远发展,必须始终贯彻和坚持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其战略目标。而政府部门也应该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并发挥其引导作用。同时,政府还应该在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针对建设环保住宅或者是低碳住宅的企业,可以采取税收优惠政策。而在购买与需求方面,则可以采取金融政策,在贷款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促使社会大众都能够加大对低碳建筑的关注力度[3]。

3.政府加强监管力度,真正落实金融监管

为了促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能够保持一定的协调性,政府部门还应加强监管力度,真正落实金融监管。在开发进程、贷款规模以及偿还能力等方面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调查和监督,通过加强同银行之间的协调合作,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促进信贷资金能够保持正常的流动状态。同时,银行也应进行创新,改革传统贷款的形式,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高风险,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发展。

篇10

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关系。”

马克思是从实践的意义上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以往的旧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旧唯物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因而造成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对立。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这是超越旧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人类通过劳动作用自然、改造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中介。在劳动这个特殊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类要遵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规律,因为人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人不能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其次,劳动目的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存在着一定前提条件的,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改造和尊重自然的先决条件。在劳动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必须遵循客体自然规律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马克思不仅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维度,而且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客体维度及客体维度对主体维度的制约。假如忽视自然规律的存在,那么也只能导致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污染,从而限制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二、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

首先,中国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弱。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目前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55%和5%。矿产资源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与环境污染相比,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更为严重,这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再次,传统思维方式存在着重大的影响,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自然界只能围绕着人、为了人而存在,自然界要合乎人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却很少考虑人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对自然界的征服,而没有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忽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

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当代意义

首先,深化了理论在当代的发展。马克思不仅强调了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且指出工业化是两者统一的基础,进一步表明了生产方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决定性作用,今天这种作用体现在科技的进步上。科技的进步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科学技术即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双刃剑”,所以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必须将生态环境纳入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来考察,通过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地发展。当代人要完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辩证统一,加深对自然界的存在意义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深化理论的当代意义。

其次,从新审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可以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全球性问题迫使现代人反思如何保护环境、走出生存危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仅是自然观、历史观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法律、政治、文化、观念和制度等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树立环保意识,尊重、热爱、善待自然,并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消灭剥削、避免资本统一一切,不让资本无限制地释放造成对自然界过度地掠夺和破坏。因为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所以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要考虑到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千万不要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避免“竭泽而渔”的悲剧,人类更不能过分地陶醉于对自然界取得的胜利 ,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刻认识基本国情,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

其次,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更好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和谐共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人要尊重客观规律,客服主观盲目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在“三个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上,人类要向更高层次的文明――生态文明迈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生态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

再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制度应该先行,要逐步加大力度,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与机制,完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标准。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拟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惠斌.生态文明与.[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8.第125-138页

[2]赵甲明.基本原理专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4-7 页

篇11

0引言

生态与经济是一对相关概念,而且这种相关是正相关,也就是说,生态制约着经济,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生态,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生态具有了一定的区域性,同一区域内的生态组成要素是彼此相互影响的,且互相交叉,这种状况的存在就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了不同于其他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一定路径也就成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1生态经济的特征

任何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组成,生态与经济作为人类社会不可跨越的两大环节,其组合自然也就具备了一定的特征。

1.1协调性特征协调是一种普遍规律,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起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存在协调,才可以表现出整体效应,才能反映出1+1>2,但协调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不仅要懂得正反馈还要懂得负反馈,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减,因为在一个系统里只有有加有减才能保证它是最稳定的,才能得到良性循环。如一个地方若鸟很多,那就会使虫很少,而虫一少,树就长的好,进而就为鸟创造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里有一个负那就是虫少了。假如虫多了,那就会使树少,鸟也就没了生存条件,那这个系统里就不稳定了。

1.2系统性特征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但在这众多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这种系统性是以生物为中心的,没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态系统,而生物与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某些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环境进行交换,从而形成开放系统。这种开发系统的存在,使整个自然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后患问题。

再者,生态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其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必须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只有这样,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1.3循环性特征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循环,而这种循环也是其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在这一点上,外力的作用很是有限,但人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干预这种循环的进行,由此也才形成了“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惟独生态没有形成循环。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因为如果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就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而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