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区工作举措

社区工作举措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9 03:30: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区工作举措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区工作举措

篇1

鸡东县社区管委会成立于2005年8月,辖区常住人口2.86万户,6.26万人。前几年,由于社区职能不健全、办公地点不集中,群众办事有时要往返几次,很多居民对此意见很大。为此,我们加强社区组织、队伍和场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1.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根据社区职能,结合群众需求,我们在社区管委会设立了 “八办(部)一中心二所二站”,并将相关工作流程、工作人员职责以及社区阶段性工作任务全部上栏公开。特别是集中了与居民、企业办事关系密切的20余个部门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将低保对象初审权、贫困救助建议权、就业优惠初审权、小额贷款办理权、特殊人群监控权、社情民意反映权和环境卫生协管权等40余项重要民生职能下移到社区,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此外,2012年以来,县政府每年还在财政预算中列支500万元工作经费,保障社区组织机构正常运转。

2.加强人员队伍建设。针对原社区居委会人员年龄老化、素质偏低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全县范围内选拔和推荐了21名优秀科级干部、后备干部到基层社区任党总支书记和居委会主任;采取从机关调入一批、教育系统分流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一批、企事业单位转入一批、原居委会工作人员过渡一批的办法,为社区配备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县政府还将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支出,对从企事业单位选调的人员和到社区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工资标准一律按事业单位标准核定。同时,制定干部职工培训规划,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外派学习、函授教育等方式,切实提高了社区人员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3.加强场所设施建设。社区管委会成立初期,各社区没有固定办公活动场所,靠租房、借房办公。为彻底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问题,我们筹资815万元,为县城内7个社区新建了综合办公楼,面积均在600平方米以上。“十二五”末,我们还计划在新区建设1座服务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精品社区综合办公楼。

二、创新物业管理,打造服务型社区

近年来,鸡东县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部分物业公司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形成“物业服务差—居民不缴费—物业不服务”的恶性循环,由此产生了127栋“弃管楼”。据统计,仅2011年,因物业管理引起的上访件次就占全县总量的20%以上。为此,我们于2012年进行物业管理体制改革,为业主提供物业服务。

1.转变物业管理方式。社区管委会班子成员个人筹资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借给原社区管委会副主任、老党员韩子杰,由其担任利民和亨臣物业公司法人代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同时,县政府在社区管委会成立物业办,制定小区硬件配置、接收管理规范、资金使用流程、居民业主参与、财政税费补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负责协调、监督物业公司的服务工作,初步形成了“低收费、有补贴、广覆盖”的社区化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2.统一物业管理标准。物业管理顺利过渡后,面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收费标准不一和存在债务纠纷等诸多难题,物业公司公开征求小区居民意见,并召开听证会,最终确定物业管理权限、服务范围以及收费标准,报县物价部门进行审批,向小区居民公开。

3.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我们在城镇7个社区下设5个物业站,由群众推选出威信高、能力强的居民代表担任负责人,主动实行物业收费、服务、支出“三公开”;安置100余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到物业站,分别从事保洁、供水、保安、物业维修等工作,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实行物业公开监督员制度,在城镇7个社区公开推选出34名义务监督员,及时监督并公开物业管理服务情况。开展年度述职测评活动,年末组织召开由小区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参加的民主测评会,对评议结果较差的物业站负责人进行免职处理,并重新公开推选。居民对物业工作的满意率大幅提升。

三、坚持维安固稳,打造和谐型社区

社区处于社会管理网络最底端,既是上访事件的高发区,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关口。社区管委会成立初期,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经常发生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为此,2012年,我们从维护群众权益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三项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处理在当地,把困难解决在源头,全力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1.建立维权调解机制。完善社区调访领导组织,向广大居民公开调访组织成员工作职责、联系方式和调访程序。设立阳光议事厅,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推行民情恳谈、民事协商、民意听证、民主评议“四会”制度,疏导居民不良情绪,引导他们合理表达诉求。加强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便民窗口和站点建设,及时公开涉及社区居民的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食药安全、交通出行等相关信息。对群众关注的问题,组织社区工作人员逐片逐户走访调查,广泛听取群众反馈意见后进行办理,并将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结果按照时间节点进行公布,构建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的目标。2012年,社区居民上访件次占全县件次的比例,由原来的28%下降到1%,未发生一例因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的越级上访案件。

2.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一方面,通过主动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开通鸡东社区政务公开网站——“鸡东社区网”(国际域名为),开设社区概况、办事指南、社区管理、政务公开、社区服务、共驻共建、居民信箱等12个版块,整合与社区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务信息和社区工作信息,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确保政务履约和服务守诺。自网站开通以来,访问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已累计达到14.4万人次。另一方面,通过依申请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3.建立解困帮扶机制。一方面,针对社区贫困家庭,开展“爱心在行动”活动。成立志愿者服务队58个、居家养老服务站9个,定期到孤寡老人、病残人、双扶对象家中,帮助打扫卫生、拆洗被褥、购买生活用品。同时,社区每名党员干部与1-2个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走访,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一转三帮”(转变就业观念、帮助提高技能、帮助解决资金、帮助办理再就业手续)活动。

四、突出文化引领,打造文明型社区

社区成立初期,由于缺少文化活动场所,群众文化生活单调,一些居民精神空虚,热衷于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不仅影响了家庭幸福和邻里和谐,也影响了社会稳定。针对这种现象,近年来,我们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丰富文化活动内涵,以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领文明风尚。

篇2

基础工作是其他工作的起点。我们要坚持“边实践边规范,边巩固边提升”的原则,通过整合区域周边资源,使服务站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从而形成工作合力。

健全标准,使服务站整体建设水平有提高。我们应当在有活动场所、有明显标识等“八有”的基础上,建立先进服务站考核标准,进一步明确组织机构完整、硬件设施达标、活动计划落实等标准细则,为提升服务站工作水平奠定基础;在其他非先进站点也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完善机制,使服务站运行质量有保证。一是我们应与社区卫生、教育、离退、警务等各单位,共同制订活动计划,商讨活动方案,营造齐抓共管、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氛围。实现重大活动及时联系,每月至少沟通联系一次。二是服务站每月至少固定一天作为“学习日”,通过强化学习教育观念、改进学习教育方式、创新学习教育制度,切实提升非在岗党员思想素质。三是服务站应及时上报动态工作信息,积极宣传、推广、交流工作的经验。通过公司及事业部多种媒介广泛宣传服务站的优秀做法。

规范管理,使服务站工作运行有依据。为使服务站管理更科学,服务更到位,我们应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实行非在岗党员动态信息管理。服务站负责非在岗党员信息的日常管理,要保持与社区非在岗党员的经常性联系,根据其增减变化,调整名册信息。二是实行重点人员分类服务。将有上访情绪、对物业服务有意见、有邻里纠纷、有特殊困难等情况的党员分类登记,及时了解掌握非在岗党员的思想、生活情况。

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服务站活动参与率

要明确“提高非在岗党员参与率是服务站工作前提”的思想认识,创新方式方法,争取平均活动参与率达到60%。尽量做到:发挥非在岗党员的骨干作用,实现非在岗党员互动联系;发挥自治小组的作用,倡导非在岗党员自我管理;发挥统一、联合活动的作用,提升服务站活动影响力。如:可以在6月份组织服务站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过集体政治生日”活动;7―8月在油田各大广场播放专题片《大庆魂》;7―9月组织总医院集团名医专家组成医疗服务队,分区域为非在岗党员和群众进行巡回健康讲座;9月份在矿区各服务站开展以“唱响和谐主旋律,描绘油田新发展”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摄影展和大合唱等系列活动;10月份组织服务站开展“重阳孝心敬老”等扩大活动影响力,提高活动参与率。

抓典型树样板引领服务站工作上水平

在抓典型、树样板上下功夫,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引领,不断提升服务站工作水平。

篇3

我们动员我们的居民一定要想办法安排出时间,关爱父母家家行“六个一”: 子女与父母共叙一次情;吃一次团年饭;照一张全家福;送一份礼;检查一次身体;办一件实事。让老人享受到天伦之乐。

篇4

为社区输送大学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他(她)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轮岗实习后,按照人岗匹配的原则进行定岗确位。通过这次成功的实践,引起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大学生进社区工作,为开创稳定、和谐社区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丰富的人才储备

社区作为矿区最基层单位,更是承担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重任务。而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工作方法相对偏旧、创新意识不强的现状,已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社区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铜川矿务局从建设和谐社区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招聘大学生进社区的重要举措,不仅为大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提供了崭新的舞台,更是顺应了时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进社区是加强我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我区人才结构的需要。大学生进社区工作为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社区的人才结构,提高社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实了素质比较高的人才。构建和谐社区需要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区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职工家属的切身利益,对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和谐矿区,必须抓好稳定、和谐社区的建设,而和谐社区的建设,必须要有素质比较高的人才。相关政策迅速贯彻落实到社区,也需要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同时,大学生进社区工作是社区“十一五”和长远发展储备人才的需要。人才战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必须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社区的腾飞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切实加强培养和管理,为大学生尽快成长创造必要条件

对充实的新生力量,要按照“严格要求、放手工作、支持关心”的基本要求,全面做好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培养工作,确保受聘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及时适应工作,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首先,在学习上加强教育和培训。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给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抓好集中学习,同时还要重点抓好他们的日常自学,在他们中间大力开展“读经典好书,品人文精神”活动,用演讲和让其写出感想等方式测试他们的学习情况,使他们能够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学习好、领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贯彻落实和实际运用各项方针政策的水平,确保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千家万户;能够自觉地增强宗旨意识,切实做到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愁、急民之所难、办民之所需,树立起新时期社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能够全面理解、掌握和运用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推动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努力实现社区工作的提档升级。其次,工作上加强使用和管理。使用是对人才的最好的培养和尊重。在具体工作上,要针对大学生学有所长和气质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岗匹配,使他们能够发挥所长,更好地贡献聪明智慧,更好地推进工作;要针对大学生服务社区、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抱负,有针对性地安排承担一些艰巨繁重的工作,给他们压担子、压任务,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迅速成熟、成长起来;要注重帮助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主要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最后,要加强关心和爱护。要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关心关怀,要经常与他们进行谈话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确保他们心情舒畅地开展各项工作。组织人事部门,通过跟踪服务、管理和考核,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篇5

变“临时工种”观念为“行业”观念。社区建设之初,招考的社区工作者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从事不同的岗位,对社区工作的职业化意识比较淡薄。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工作者逐步树立了职业化的理念,将社区工作看成是一项专门的职业,秉承做事业的态度,完成了社区工作从临时工种向职业化的转变,其职业内涵逐渐展现,并获得了职工群众认可。

明确身份规范待遇。师、市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定位为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医师、会计师一样,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专业化人才,使社区工作者找到职业归属感。石河子市社区工作者的收入分为基础工资和社工补贴两部分,其中基础工资参照事业单位标准编列,岗位补贴则依据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拟定。

加大宣传造氛围。师、市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共同宣传社会工作的意义,并以社工简报、社工论坛等形式为载体,展示广大社区工作者的职业风采。通过五次较大规模的社会公开招考,在不断充实、优化社区人才队伍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社会对社区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感,营造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培养专业化人才

严格社区专职人员准入制度。社区建设初期,社区招考人员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学历低、老龄化是普遍现象,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不高。随着社区发展的需要,师、市不断提高人员招考标准。在2012年招考的50人中,本科学历已占到40%,人员平均年龄约为28岁,人员结构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的态势,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储备了有效的人力资源。

加大培训力度。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学习借鉴大连、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二是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与高校合作,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等多种形式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三是对于获得全国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报销教材、考试等费用,给予他们在培训交流、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优先权。

制定社会工作人才规划

石河子市结合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制定了《石河子社区专业人才规划草案》,明确了社会工作人才不同时期的培养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增强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和计划性,形成了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为适应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全市立下了持有全国职业资格证书的总量到2015年要达到150人,到2020年要达到300人的目标,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以适应我市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

打造高素质队伍

实施岗位准入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随着社区发展,传统的社区工作方法已不适应当前需要,要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在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为了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我市制定了《社区专职工作者持证上岗实施办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社区工作者全员持证上岗。

篇6

一、在经济适用房社区开展创建“新市民和谐家园”活动,是构建和谐栖霞的需要

当前,我区居住人口总数达40万人左右,而全区拥有的二十一个经济适用房社区,居住失地农民就达10万余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强,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准市民队伍。由于农民在向市民化转化过程中,与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长期养成的习惯,与市民化要求相差甚远,但他们又是一个与和谐社区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社会群体,要让他们更快更好融入和谐社会,开展“新市民和谐家园”活动,是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一种重要举措,也是发展栖霞、构建和谐栖霞的需要。

二、在经济适用房社区开展创建“新市民和谐家园”活动,表明我区已经具备化解社会各种矛盾和承受各种风险的能力

在经济适用房社区开展创建“新市民和谐家园”活动,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从我区近几年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情况来看,区委区政府通过千方百计的努力,在解决经济适用房社区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上,基本上实现了就业对接机制,如尧林新居与新港开发区的对接、摄山星城与摄山工业园区对接,仙林新村与大学城的对接等等,最大程度解决了失地农民的适龄就业问题。同时也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28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80元,新增低保户大幅度增加等等。以上这些均说明目前我区已经具备了化解社会各种矛盾和承受风险的能力。

三、开展机关干部下社区挂职锻炼活动,体现区委区政府把培养干部与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牢牢相结合,为促进和谐栖霞服务

由于经济适用房社区是一个特定人文环境,社区工作呈现出多样化、实事化、法制性、协商性等特点,同时社区工作又面临着组织难度大、管理体制不配套、资金缺乏、相关政策不稳定或不配套、群众工作主体信息占有量不具有优势等难题,可见,社区工作是是一项群众性很强、困难比较大、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学会做群众工作,是每个社区工作主体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开展机关干部下社区挂职锻炼活动,一方面可以将年轻干部的新思路、新思路带到社区,为社区经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也是区委区政府通过这种形式紧密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考验、锻炼干部的一种手段。

在经济适用房社区开展创建“新市民和谐家园”活动,应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紧紧围绕“稳定、和谐、社区文明”三个方面开展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依法治理社区的水平

首先,从强化社区工作者依法行政的意识入手,提高社区工作者依法行政的水平,为创建“新市民和谐家园”服务。其次是通过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作者依法行政的意识,更好地依法处理日常管理事务,减少和预防因工作不规范而引发的上访事件的发生。第三是增强自身维权意识,提高基层工作者在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更好地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第四是在法律与政策不配套时,管理者能够深刻反思,在制定政策时更能够从保护市民合法权益出发,从源头上避免和減少新问题和新矛盾发生,减少了市民上访的机会。第五是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增强市民依法维权的意识,使他们懂得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合法权益,减少矛盾的激化。第六是切实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二、紧紧依靠社会多方力量,做好利民、便民服务工作

篇7

在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中,黄花山镇坚持深化认识抓整改;坚持聚焦问题抓整改;坚持举一反三抓整改;坚持紧盯时限抓整改;坚持突出可持续抓整改;坚持压实责任抓整改。着力与乡村振兴相统筹,着力做好后半篇文章,确保达成整改工作实效。现将整改进展情况及驻社区工作队履职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进展情况

在具体整改工作中,我们切实扛起整改责任,构建起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突出把把问题摆进去、把责任摆进去,保证整改工作问题查摆到户,责任整改到人,保证从严从实抓好整改工作。

(一)黄花山镇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认领了4项9方面24个具体问题,制定了78条整改措施。

其中:

3月底计划完成30条,已完成30条;

4月15日计划完成3条,已完成3条;

6月底计划完成3条,已完成3条;

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42条,已完成39条。

截至日前,已合计完成整改措施75条,整改措施完成率为96%。

(二)重点整改措施完成情况

我们坚持“有什么问题,就整改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改什么问题”。结合我镇实际,重点落实整改了以下问题和措施。

一是注重学习上的“补课”。

二是注重产业发展可持续。

三是注重“六清零四达标”。

四是注重激发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

五是注重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

六是注重抓实作风建设。

七是注重加强工作监督。

八是注重建立精细化台账。

尤其是对社区集体经济清零、完善紧密贫困户与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强社区支部建设和进一步严格工作纪律等方面,抓好重点整改、重点推进、重点解决。绝不能出现“会议整改”、“文件整改”、虚假整改等形式主义问题,实现高质量整改。

二、驻社区工作队及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

篇8

调研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研,主要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人大代表、党员代表及居民代表的意见。深入居民住户家中,听一听群众的想法及当前政策的看法,了解居民中的各种动态。现将调研中了解的在我社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做法,了解到的有关问题及建议汇报如下:

首先我们明确了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本着社区的发展现状,要立足解放思想,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见成效,在突破服务方式上见成效,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见成效,在加强党建工作转变工作作风上见成效。

篇9

课题来源:保定市2010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002090)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社区就业作为基层就业的有效形式,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0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力争全国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高校毕业生,指明了社区就业工作方向。为此,笔者选取保定市为调研目标,在2010年暑期带领学校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访在校大学生、社区就业学生、街道办(社区)主任、人事局负责人等,对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一、大学生社区就业现状

(一)在校生了解程度低、积极性差。虽然国家已经推出大学生社区就业政策,但了解这一政策的大学生并不多。通过对8所驻保高校的调研,对该政策比较清楚的大学生人数仅占20.28%,58.43%的大学生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还有21.29%的大学生表示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该项政策。调研中,有49.49%的在校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有可能会选择去社区就业,剩余超过半数的被调研大学生表示没有到社区就业的意向,其中有39.66%的在校大学生没有考虑过社区就业,还有10.85%的在校大学生不会选择到社区就业。仅有不到1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愿意到社区就业。当被问到对社区工作的了解时,被调查学生更是知之甚少。可见,社区就业是在校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的盲区。

(二)招聘岗位数少,专业限制高。河北省自2007年开始招聘社区就业大学生,2007~2010年共设置大学生社区就业岗位210个,保定市招聘49名,占到了近1/4。无论是河北省还是保定市,招聘的岗位数和庞大的社区数量相比,无疑是鲜明的反差。招聘专业上有严格限制,集中在中文、医学、经济等少数几个学科,更多的学生被挡在了社区就业的大门外。

(三)社区工作当“跳板”,频频跳槽成普遍。“目前全日制大学生到社区工作的不太多,真正干下来的人则少之又少。”在采访过程中,保定市红星社区韩丽萍主任明确提出,大学生进社区无疑是给社区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水”,这说明社区建设工作非常需要大学生这样的人才。然而,选择并留在社区就业的大学生多因出路不明确、待遇水平不理想等原因最终离职跳槽。

(四)“社区时代”来临,社区呼唤大学生。自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以来,社区迫切需要一批年轻的、专业化的工作人员,以适应“社区时代”的到来。通过调研走访保定市社区,工作人员纷纷表示,大学生到社区,优势很明显,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对推进社区建设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原本是一个双向共赢的举措,但大学生不知道、不愿意去,社区需要人才而要不到,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贯彻落实不到位。目前,河北大学生社区就业主要是附加在“三支一扶”计划来实施,但与大学生村官单列计划、单独组织考试相比,大学生进社区就业工作的实施开展显得有些底气不足。通过实地走访红星路街道办下属的红星社区、四中社区、东胜社区中,仅有四中社区有2008年、2009年毕业大学生,其他社区本应到位的大学生都以高层次人才身份留在了上一级街道办。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保障政策不到位。调研中,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录用调配处的工作人员针对当前大学生社区就业的选拔等做了详细介绍。随着到社区就业大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多,在有限的条件下,大学生社区就业基本上都是通过考试考核来进行选拔。对于进入到社区就业的大学生,日常的管理及服务期满后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是由民政部门发放的“生活补贴”,只有975元,仅仅能满足大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大大降低了大学生进社区工作的信心。社区工作发展空间有限,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培训及进修的机会也是大学生不愿到社区就业的一个原因。

(三)个人期望与社区现实需求“落差”大。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处世经验,实际协调能力不强,缺乏与居民认真沟通的耐心,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的问题,这些现实情况与大学生的工作预期相距甚远,导致大学生产生茫然和难以施展自己抱负的负面情绪。

(四)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制约了社区发展。目前的社区工作,大部分还是执行政府指令,“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本应得到强化的服务功能不能被很好地发掘,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局面尚未成熟,缺乏可借鉴的成功模式,直接导致了社区工作服务内容单一、受益面窄、岗位数少等结果。

三、大学生社区就业推进对策

为切实保证大学生社区就业政策的落实,必须克服影响社区发展制约因素,集“政府、社区、高校”三方合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

(一)国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通就业咨询热线电话、编写有关社区就业指导宣传材料、开设职业专题讲座、进行个案咨询等有效手段,使大学生对社区就业政策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要注意挖掘先进典型,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在社区工作大学生的先进事迹。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推进“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全面深入实施。

(二)完善政府保障政策。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很多,贵在落到实处,方能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可以适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社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确保提高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就业的比例。例如,增加工资补贴、加强保险范围;各种福利政策增设专职专人落实到位;推荐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社区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对于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服务期满时可以优先考虑转正或者纳入正式编制,充实社区工作力量,解决后顾之忧。以此来达到大学生社区就业的“一条龙”保障体系。

(三)多举措放宽大学生社区就业的门槛。就社区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反映,专业对口与否并不影响其在社区工作。各社区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岗位要求,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发挥其优势,更好地为社区建设服务。政府部门在招募时适当放宽专业要求,加强岗前培训,并通过社区工作资格考试等帮助社区就业工作人员增强职业技能,促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毕业生应认清社会形势,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社区工作作为一种国家鼓励性政策,大学生应当积极响应。要端正思想态度,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富有热心、爱心和足够的耐心,真正深入基层,融入到群众中去,在社区工作中寻找自身价值。

四、对于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的思考

(一)大学生进社区就业压力重重。毕业生刚刚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想象,志存高远,往往不愿接受类似在社区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即使选择了进社区,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害怕被外界误认为是没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心理负担自然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孤立无援,若不能及时端正态度,再加之初期的工作压力,很多人会选择退缩。要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有关方面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二)大学生到社区,定位很重要。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大学生真正走进社区之后所参与竞争的不该是所有岗位。对于一些对能力要求相对不是很高的职位,应该留给合适的年龄、教育水平的人群去做。这样才会使整个就业环境趋于稳定与和谐。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在制定招收大学生进社区的计划时全面考虑与衡量,将真正合适大学生去做的岗位留给大学生。而不是单纯地响应国家政策,挤占了原本就有限的基层工作岗位,同时又给大学生定错了位。

(三)社区岗位分工,亟待规范。实地走访中,通过切身感受社区工作,发现社区工作分工不明确,职责划分不规范。若想切实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强化管理,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接纳大学生,与时代接轨,社区服务站就应该积极引入管理模式、借鉴管理经验、创建高效的工作氛围。而大学生在这一方面无疑存在优势及可发挥特长之处。可以鼓励大学生将所学、所想积极投入实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在提高社区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大学生学有所用。

(四)完善社区功能,增设专岗。众多社区的功能有待完善,在健全社区功能的同时,开设适合大学生工作的岗位。例如:增设社区文化员,负责社区图书馆图书的阅览、借阅、查询等工作;增设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负责社区保障室、低保、失业保障等工作;增设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负责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保健、教育等工作;此外,还可以增设法律咨询师、老年大学活动负责人、就业培训教师、老年公寓全托护理员等。既可以完善社区功能,又可以吸纳大学生来尽己所能。

(五)鼓励大学生创业进社区。随着“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被点燃。结合社区人口密集、人群稳定等特点,大学生进社区创业不失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一条不错的路径。早在2008年3月,信阳大学生就曾启动家教进社区的活动,法律进社区也不再新鲜,还有杭州女大学生针对百姓对网上购物的不放心,走下网络进社区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做宣传。因此,鼓励大学生进社区创业也为大学生创业方向提供了新方向。

(六)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加快社区就业步伐。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加快大学生社区就业的基本前提条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对社区基本建设和管理者的素质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仅靠政府财力支持,难以满足社区持续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因此,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增加对社区工作资金支持是改革方向。要通过各种方法壮大政府财力,引进社会资金和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帮助社区服务实现产业化和社会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推进社区就业。

总之,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工作有一定的典型性,认真总结推进落实这一基层就业政策,方能真正做到帮助大学生在基层得到锻炼,推进社区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新,探索性强,社会意义大,我们必须围绕既定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我区社区建设提档升级。

(一)要大力强化社区基础阵地建设。目前,我区社区硬件设施整体配套水平还有待于提高,28个社区试点(示范点)中“一站式”服务大厅新建的12处,改建的13处,但是高标准的只是少数,还有3处社区没有足够的办公服务用房,落后的基础设施已经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步伐。因此,多渠道解决社区基础阵地建设落后问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和工作重点。大家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筹资渠道,积极推行“政府投入一点,镇街承担一点,社区筹措一点,政策争取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帮扶单位资助一点”六个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不足问题,为社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今年,市、区两级财政将拿出100余万元用于城乡社区示范点(试点)建设,各镇街和村居要抓住这一机遇,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同时,要采取挖潜、购买、置换等综合措施,切实解决好社区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问题,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硬件水平,努力建设一批精品社区。

(二)要大力强化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是跟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做好社区服务,也是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建设认可度和参与度的关键。要按照要求,加快“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要突出抓好公益性、福利性的服务,认真做好城乡低保、就业再就业、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综合服务工作,这在当前对于推动改革发展、保持稳定社会尤为重要。要加大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积极做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作,着力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努力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环境。要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完善组织网络,健全治安防范机制,努力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每个社区都要从实际出发,找准优势,扬长避短,突出个性,形成特色,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要大力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其素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工作的成效。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不但要有理论知识培训,还要有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真研究社区干部的考核、评价、奖惩、激励机制,用科学的制度管好社区干部,把那些工作能力强、有事业心、文化素质高的人才选进社区干部队伍,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支持和鼓励工、青、妇、残、老等组织的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活动,并在社区吸纳志愿者,要教育、引导广大居民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开展互助、帮扶活动。总之,要使一切有利于社区建设的行为都得到支持、愿望都得到尊重、劳动都得到肯定、价值都得到认可、精神都得到弘扬。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不仅是提高广大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还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各地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抓社区建设,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社区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平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社区建设成果显著,硬件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社区干部队伍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镇街社区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满足广大居民生活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省、市社区建设发展要求和考核验收标准,我区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社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内容单一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这次会议之后,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部署,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增强和深化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抓好社区建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年前完成达标任务,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全力抓好社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各级党政都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水平,参照有关要求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必须树立全局意识。社区工作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从大局的高度思考社区工作,努力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排忧解难。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社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各项工作同研究、同安排、同部署。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牵头带动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围绕社区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服从大局,形成加快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各帮包单位要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拿出实际行动和有效举措,积极为社区出人、出力、出钱。各镇街、社区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在管理创新、服务创优上下功夫。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社区全覆盖工作,明年各镇街要把社区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制订完善的社区发展规划,统筹利用好各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大规模、高标准、多功能、上档次的精品社区、特色社区。还要根据当前村居规模和服务半径,提倡“多村一社区”的创建模式,争取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全区60%以上的行政村全部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篇11

近年来,大学生社区就业作为基层就业的有效形式,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0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力争全国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高校毕业生,指明了社区就业工作方向。为此,笔者选取保定市为调研目标,在2010年暑期带领学校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访在校大学生、社区就业学生、街道办(社区)主任、人事局负责人等,对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一、大学生社区就业现状

(一)在校生了解程度低、积极性差。虽然国家已经推出大学生社区就业政策,但了解这一政策的大学生并不多。通过对8所驻保高校的调研,对该政策比较清楚的大学生人数仅占20.28%,58.43%的大学生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还有21.29%的大学生表示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该项政策。调研中,有49.49%的在校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有可能会选择去社区就业,剩余超过半数的被调研大学生表示没有到社区就业的意向,其中有39.66%的在校大学生没有考虑过社区就业,还有10.85%的在校大学生不会选择到社区就业。仅有不到1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愿意到社区就业。当被问到对社区工作的了解时,被调查学生更是知之甚少。可见,社区就业是在校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的盲区。

(二)招聘岗位数少,专业限制高。河北省自2007年开始招聘社区就业大学生,2007~2010年共设置大学生社区就业岗位210个,保定市招聘49名,占到了近1/4。无论是河北省还是保定市,招聘的岗位数和庞大的社区数量相比,无疑是鲜明的反差。招聘专业上有严格限制,集中在中文、医学、经济等少数几个学科,更多的学生被挡在了社区就业的大门外。

(三)社区工作当“跳板”,频频跳槽成普遍。“目前全日制大学生到社区工作的不太多,真正干下来的人则少之又少。”在采访过程中,保定市红星社区韩丽萍主任明确提出,大学生进社区无疑是给社区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水”,这说明社区建设工作非常需要大学生这样的人才。然而,选择并留在社区就业的大学生多因出路不明确、待遇水平不理想等原因最终离职跳槽。

(四)“社区时代”来临,社区呼唤大学生。自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以来,社区迫切需要一批年轻的、专业化的工作人员,以适应“社区时代”的到来。通过调研走访保定市社区,工作人员纷纷表示,大学生到社区,优势很明显,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对推进社区建设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原本是一个双向共赢的举措,但大学生不知道、不愿意去,社区需要人才而要不到,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贯彻落实不到位。目前,河北大学生社区就业主要是附加在“三支一扶”计划来实施,但与大学生村官单列计划、单独组织考试相比,大学生进社区就业工作的实施开展显得有些底气不足。通过实地走访红星路街道办下属的红星社区、四中社区、东胜社区中,仅有四中社区有2008年、2009年毕业大学生,其他社区本应到位的大学生都以高层次人才身份留在了上一级街道办。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保障政策不到位。调研中,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录用调配处的工作人员针对当前大学生社区就业的选拔等做了详细介绍。随着到社区就业大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多,在有限的条件下,大学生社区就业基本上都是通过考试考核来进行选拔。对于进入到社区就业的大学生,日常的管理及服务期满后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是由民政部门发放的“生活补贴”,只有975元,仅仅能满足大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大大降低了大学生进社区工作的信心。社区工作发展空间有限,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培训及进修的机会也是大学生不愿到社区就业的一个原因。

(三)个人期望与社区现实需求“落差”大。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处世经验,实际协调能力不强,缺乏与居民认真沟通的耐心,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的问题,这些现实情况与大学生的工作预期相距甚远,导致大学生产生茫然和难以施展自己抱负的负面情绪。

(四)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制约了社区发展。目前的社区工作,大部分还是执行政府指令,“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本应得到强化的服务功能不能被很好地发掘,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局面尚未成熟,缺乏可借鉴的成功模式,直接导致了社区工作服务内容单一、受益面窄、岗位数少等结果。

三、大学生社区就业推进对策

为切实保证大学生社区就业政策的落实,必须克服影响社区发展制约因素,集“政府、社区、高校”三方合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

(一)国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通就业咨询热线电话、编写有关社区就业指导宣传材料、开设职业专题讲座、进行个案咨询等有效手段,使大学生对社区就业政策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要注意挖掘先进典型,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在社区工作大学生的先进事迹。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推进“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全面深入实施。

(二)完善政府保障政策。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很多,贵在落到实处,方能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可以适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社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确保提高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就业的比例。例如,增加工资补贴、加强保险范围;各种福利政策增设专职专人落实到位;推荐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社区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对于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服务期满时可以优先考虑转正或者纳入正式编制,充实社区工作力量,解决后顾之忧。以此来达到大学生社区就业的“一条龙”保障体系。

(三)多举措放宽大学生社区就业的门槛。就社区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反映,专业对口与否并不影响其在社区工作。各社区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岗位要求,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发挥其优势,更好地为社区建设服务。政府部门在招募时适当放宽专业要求,加强岗前培训,并通过社区工作资格考试等帮助社区就业工作人员增强职业技能,促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毕业生应认清社会形势,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社区工作作为一种国家鼓励性政策,大学生应当积极响应。要端正思想态度,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富有热心、爱心和足够的耐心,真正深入基层,融入到群众中去,在社区工作中寻找自身价值。

四、对于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的思考

(一)大学生进社区就业压力重重。毕业生刚刚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想象,志存高远,往往不愿接受类似在社区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即使选择了进社区,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害怕被外界误认为是没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心理负担自然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孤立无援,若不能及时端正态度,再加之初期的工作压力,很多人会选择退缩。要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有关方面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二)大学生到社区,定位很重要。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大学生真正走进社区之后所参与竞争的不该是所有岗位。对于一些对能力要求相对不是很高的职位,应该留给合适的年龄、教育水平的人群去做。这样才会使整个就业环境趋于稳定与和谐。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在制定招收大学生进社区的计划时全面考虑与衡量,将真正合适大学生去做的岗位留给大学生。而不是单纯地响应国家政策,挤占了原本就有限的基层工作岗位,同时又给大学生定错了位。

(三)社区岗位分工,亟待规范。实地走访中,通过切身感受社区工作,发现社区工作分工不明确,职责划分不规范。若想切实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强化管理,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接纳大学生,与时代接轨,社区服务站就应该积极引入管理模式、借鉴管理经验、创建高效的工作氛围。而大学生在这一方面无疑存在优势及可发挥特长之处。可以鼓励大学生将所学、所想积极投入实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在提高社区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大学生学有所用。

(四)完善社区功能,增设专岗。众多社区的功能有待完善,在健全社区功能的同时,开设适合大学生工作的岗位。例如:增设社区文化员,负责社区图书馆图书的阅览、借阅、查询等工作;增设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负责社区保障室、低保、失业保障等工作;增设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负责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保健、教育等工作;此外,还可以增设法律咨询师、老年大学活动负责人、就业培训教师、老年公寓全托护理员等。既可以完善社区功能,又可以吸纳大学生来尽己所能。

(五)鼓励大学生创业进社区。随着“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被点燃。结合社区人口密集、人群稳定等特点,大学生进社区创业不失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一条不错的路径。早在2008年3月,信阳大学生就曾启动家教进社区的活动,法律进社区也不再新鲜,还有杭州女大学生针对百姓对网上购物的不放心,走下网络进社区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做宣传。因此,鼓励大学生进社区创业也为大学生创业方向提供了新方向。

(六)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加快社区就业步伐。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加快大学生社区就业的基本前提条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对社区基本建设和管理者的素质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仅靠政府财力支持,难以满足社区持续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因此,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增加对社区工作资金支持是改革方向。要通过各种方法壮大政府财力,引进社会资金和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帮助社区服务实现产业化和社会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推进社区就业。

总之,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工作有一定的典型性,认真总结推进落实这一基层就业政策,方能真正做到帮助大学生在基层得到锻炼,推进社区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