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8 09:23: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回答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诚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的需求也越发的多样化,正是基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我们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方能为社会提供和输入大量合格的人才。而当前的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极为重要,这就是我们题目中所谈论的“核心素养”问题。正是因为核心素养理念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因此,在现代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实现良好的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一、核心素养理念对当前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从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那么,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之下,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

1.自主性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和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之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制定计划、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课程、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这种自主能力的培养,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正是当代中学生所欠缺的。因此,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探究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方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这一点对于促进数学课程的改革,对于促进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延伸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创新性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创新是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现代社会人才的创新能力,则是体现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国外的教育来讲,以美国为例,在七八十年代人家的教学改革就已经将人才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要重点。由此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因此,创新性也可以作为当前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

4.实践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诚然,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是为了让这些理论化的知R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实践性成为当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生活中的很多案例和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对策

以上,笔者主要是从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四个方面,阐述了现代社会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从根本上讲,不同的时代,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要求是不同的。核心素养体现的,往往都是和时展相适应的关键能力。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呢?

1.强化自身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对于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时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是否和时展相适应,是否和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想适应。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水平,为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奠定基础。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自身的学习,可以从几方面做起: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其次,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当前的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新型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第三,教师可以通过和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积极的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一般都是灌输式的,或者是题海战术式。尤其是处于高三阶段的学生,每天面临的都是大量的试题,做完以后面临的就是教师大篇幅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例如,对于一些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最终得出结果。这种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的手段是很多的,如课堂教学导入、情境教学法等的运用,都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交流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交流和反思是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必由之路。为什么可以这样讲?我们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里的当局者,我们可以认为是老师。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不清楚,那和学生之间良性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通过积极的教学反思,最终为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奠定了基础。

篇2

什么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呢?所谓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由四个方面所构成,分别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本文先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后续讨论奠定基础性作用。 

(一)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 

首先是信息意识,具备这一意识的学生对信息具有较强的敏感度,能够敏锐地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同时还具备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判断出所拥有的信息是否符合需要,从而可以从问题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予以解决。其次是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领域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机思维的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思维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与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 

首先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具备这一方面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的优势和局限之处,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来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培养创新理念。其次是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如今的社会是以信息发展为主的时代,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在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遵守信息法律规范,不仅需要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而且也要积极地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 

二、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明确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后,这一章节对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有效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有利于在教学目标的作用之下促使教师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实现核心素养培养这一目标。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从个性与共性的角度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又将学科知识的教学予以兼顾,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和符合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注重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制定,从而有效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到“For/Next循环语句初步”时,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确立这一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以及理解这一语句的功能和执行步驟,而技能目标就是能够分析简单的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和尝试编写简单的For/Next循环程序,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推动课程的开展。 

(二)重构教学组织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还需要从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入手,以项目方式整合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和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从而促进目标的实现。而重构教学组织方式一般包括项目情境的设计、方案的交流、项目实施与评价这几个环节,其中情境的设计是第一个环节,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引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最后在进行评价环节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时,通过约1分钟电视剧《汉刘邦》片段来引入课程内容,再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所给予的问题,比如说“求整除3余1、整除5余2、整除7余4、整除13余6、整除17余8的最小自然数”,让学生分析问题并写出算法,在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推动课程的开展。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的主体思想不像以往,是让学生学会某几个软件的用法,或某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有的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并加工利用,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奥秘,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三、通过改变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评价上,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而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对杂乱无序的大量信息有较强的适应力,才能提升学生信息生成能力,才能使学生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而教师对学生收集处理的有效信息进行恰当的评价,表扬优点,指出努力方向,把学生的信息成果全部分类保存、并交流,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兴致,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有兴趣,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偏离课程标准,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让学生们去进行发明创造,充分运用高级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把以上各方面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篇4

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两者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可以统合为信息技术素养,即“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存在过分重视信息素养并用信息素养模糊技术素养的不良倾向。

关于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之间的关系,现在争论很多。笔者认为,二者应该是交集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信息素养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实施,即架构在相应的技术素养基础上。在小学阶段也是如此,因此,它们产生一个交集和融合态,即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实质上更加工具化。

当今的信息技术课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对“技术素养”的重视相对来说较弱。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更多的“技术”,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技术,是其“技术素养”提高的表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即提高其“信息素养”。

在笔者的教学中,除了重视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各项教学内容中稳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之外,还参考其他学科的经验,开展了“五分钟热身活动”,试图以另一种教学模式和更丰富的途径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

一、开展课堂热身活动的意义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让他们干一点他们要干的事情。”

课前热身活动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兴趣、影响他们的情绪,使之轻松愉悦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兴趣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肯定和深化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对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而感到满意,这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成功的课前热身活动可以帮助建立自信心、消除学习障碍。通过不断地训练,可以产生更浓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从“我被迫学习”到“我想学习”的转变,一旦学习热情被激发,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绪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同样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了记忆力和理解力,因为情绪是保持记忆和理解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通过几分钟的热身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可以调节学生学习情绪,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

在多个学科中,都有应用“课前热身活动”的实例。例如:语文学科常以“展示积累知识(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等)、课前演讲、赏析精彩片段、赏析古代诗词”等方式开展;数学学科常以“数学游戏、口算比赛、数学家的故事、趣味解题”等方式进行;体育学科常以“体育游戏、肢体伸展练习”等方式实施;英语学科的课前热身称为“warming up”,采取的方式有“歌曲、游戏、对话、交际”等。

二、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前热身活动

在以上学科课前热身活动的启发下,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引入了热身活动。

1.教学模式:N+2+3(如图1)

图1 流程示意图

(1)N――问题生成和问题求解,主讲人试讲,课前完成。

①问题的生成

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A.学生在前面的课堂学习中会碰到一些操作难题,如在文字编辑软件中如何插入带圈的文字(、)。

B.学生在课上或课下自行进行各种实践操作时碰到的一些软硬件问题,例如杀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U盘的命名方法,如何设置计算机进行自动关机等。

C.教师指定的探究问题,如怎样设置显示属性。

D.某些学生掌握的其他同学尚未掌握的操作技巧。如一位同学就将不设置文件的“隐藏属性”就能隐藏桌面上的文件/文件夹的小窍门介绍给了同学;再如一名同学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快捷键向同学进行介绍。

②问题的求解暨确定主讲人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解决问题,相应的,这位解决了问题的学生即成为主讲人。

A.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B.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行解决问题,如软件帮助、网络课堂、网上搜索、独立摸索、高手相助等。

C.学生通过各种课外学习或是阅读相关书刊、杂志。

③主讲人试讲

主讲人提交方案,并提前试讲,教师把关。

(2)2+3――分享、交流、实践,课上5分钟完成。

①“主讲人”在课上利用2分钟时间,针对一项或几项计算机操作/技巧进行讲解、示范。

②“主讲人”示范完毕后,全体学生实践该方法/技巧,从而学会这项操作,用时3分钟。教师做辅导员,和主讲人一起解决同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后学生填写相关的检测表。

2.检测与反馈

这样的热身活动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这些技巧,能否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对每次活动是否满意,还需要反馈和检测。在学生每次完成热身活动时,笔者都要求学生填写一份“检测表”,如表1、表2所示,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

表1检测表(示例1)

项目1:在WinXP下“隐藏”你的文件夹

组号 姓名 任务是否完成 任务分解 对主讲人的评价

重命名文件夹 更改文件夹图标 更改桌面属性 优秀 较好 一般 较差

表2检测表(示例2)

项目2:在WinXP下实现自动关机

组号 姓名 任务是否完成 任务分解 对主讲人的评价

调出“运行”框 正确输入命令 优秀 较好 一般 较差

课后,对主讲人和部分学生进行口头调查,以获取学生对这个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需求,以便对活动的内容、难度、主讲人等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学期结束时,还会将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进行整体的统计,见表3:

表3汇总表举例

2006-2007第2学期课前热身活动阶段情况汇总表

组号 姓名 完成任务的数目

(总数:6次) 未完成任务的序号 担任主讲人的情况

担任主讲人的

次数 获得优秀评价的

比率

A1 吴其右 6

A2 徐慧齐 6

A3 孙凌艳 6

A4 屈硕 6

A5 蒋嘉文 4 2,3

A6 袁彦佩 4 2,6

A7 苗心逸 6

B1 李思辉 5 2,

B2 王小蒙 6

B3 赖莹云 6

B4 陈浞 6

B5 冯一雄 5 3,

B6 王佳希 6

B7 王子 6

B8 张一祯 6

B9 姜帆 6

B10 赵茜迪 2 2,3,5,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C1 赵伯萱 6

C2 李宗霏 6 2 88%

C3 高雨霏 5 3,

C4 赵丝羽 5 2,

C5 单羽浓 4 5,6

C6 倪鑫 5 5,

C7 李云汉 6

C8 柯笑岩 6

C9 马天骥 6

C10 张文嘉 6

D1 唐潮 5 2,

D2 胡致雄 6

D3 孔庆卿 6

D4 程明杰 6

D6 李鸿基 6

D7 梁语凡 6 1 91%

D8 李梦琦 6

D9 金子超 6 2 85%

D10 韩伟年 6 1 94%

(1)学生兴趣取向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对以下技术问题更感兴趣:

①在一些儿童电脑杂志上学到的软件操作技巧。

②一些非常简单,但功能有趣的小软件。

③简单的硬件操控技巧。

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对于教师调控热身活动的内容大有裨益。

(2)教师的有效控制和引导

在这项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教师无疑应该承担更多的控制和引导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选题在生成时,要和学生有所交流。

去除一些价值不大的或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问题,对于某个学生可能是有价值的,但是对大多数学生用处不大;有的问题,缺乏研究的价值,这样,就要把他们屏蔽掉,对这些问题,可以单独解决,而不把它当作热身活动的选题。

发掘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有意义的选题。有的问题本身可能价值不大,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其延伸开来,可能就是个好题目,教师要有慧眼,还要能点石成金。

②要对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进行指导。给与学生资源上或方法上的帮助,如果学生独立研究确有困难,可以让其成立小组,或是根据情况亲身参与。

③要听主讲人的试讲,帮助主讲人理清“授课”思路,帮助他们完成讲授任务。毕竟是利用寸土寸金的课堂时间,如果主讲人讲不清楚或是效率不高,都会影响效果,耽误时间,一定要对学生讲解的内容、方式、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④主动帮助主讲人对学生进行辅导。

⑤设计检测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⑥进行阶段总结,对主讲人进行表扬和奖励,对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反省学习过程。

⑦根据实际情况改进热身活动的教学。

(3)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热身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技术素养角度看,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自己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巩固了课堂教学中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他们尝试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现很多软件菜单工具使用的相似之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了知识迁移。另外,学生要解决的大多是自己在实际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将其与更多的同学一起分享并实践后,不论是主讲人,还是听众,都能通过这个环节,掌握很多课堂教学中无法涉及的内容。这些问题,有些带有共性,有些则比较个性化。但即便是个性化的问题,当他们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的时候,由于学生年龄、知识技能结构的相似度较大,所以大多能够得到全体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反映,在这个环节中获得了很多使用的本领。这些本领,主要是一些常用的操作技巧、操作方法,而且,这样获得的知识或技能通常具有实际价值,是学生最需要的“那一个”。一个学期有8节课,8节课就是至少8项操作技巧,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技术素养是能够得到提高的。

从信息素养角度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是通过尝试、与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讨论、运用多种途径(网络搜索,BBS论坛,相关书籍杂志等)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这恰恰是课标中谈到的“获取、筛选、加工、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这种培养是自然而然渗透的,学生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对学生给与帮助,如应该如何获得信息、怎样到专业的BBS中进行求助、怎样更准确地搜索到所需信息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经历了信息应用的全过程。当然,由于主讲人有限,所以真正能够全盘经历这一过程的学生人数也是有限的,因此,有的时候,会让这些主讲人给“听众”讲讲自己获取“答案”的过程,让他们将自己不断形成并提高的“信息素养”通过交流的方式与其他同学共享。

②给更多的学生表现自己及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主讲人无疑是这项活动最大的收益者,他们不仅能够在操作技能、信息获取等方面得到锻炼,同时由于要作为全体同学的小老师,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解答同学提问,比教师还要耐心得多。另外,因为“教师”是学生,所以其他同学与他的交流也更加自然。由于时间较短,主讲人和教师无法周到地照顾所有同学,经常自然而然地就在学生之中再产生几名小老师,负责对他们周围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另外,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其实也是受益人。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教师也不一定知道,在和学生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或是通过学生的讲解,教师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另外,当笔者以一名学生的身份看着讲台上的主讲人时,笔者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下面的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体会到学生会在什么地方产生困难、应该怎样减小这种困难,即通过主讲人的“教学”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

可以说,这样的活动,受益人是多方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4)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来说,应该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学生初始接触时大多怀有朴素的兴趣,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加上一些学生条件的限制,学生差异越来越大,有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碰到的困难较大,无法跟上同学的步伐,就慢慢丧失了对计算机的兴趣,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由于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或因为课堂集中教学的方式无法适应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会慢慢损失自己的兴趣,对这些学生来说,课堂热身活动集教学、应用、趣味于一身,内容新颖、多样,由于时间的限制,选择的内容也不会特别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由成功也能体会到乐趣,这样,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这项活动充分体验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

(5)问题与反思

这项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在下一步的实践中继续研究:

①如何根据年龄特点形成训练梯度,形成系列

本次的热身活动研究主要在六年级和三年级进行。前文介绍的主要是笔者教授的六年级学生的情况,我校另一位教师在三年级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指法练习。在一高一低2个年级段中进行的活动虽然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没有成为系列。笔者计划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尝试在各个不同学年段开展这一活动,预期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侧重:

三年级:鼠标游戏、指法训练、学生作品展播;

四年级:配合课堂教学,重点学习Office软件中所涉及的一些技巧;

五年级:网络知识、技能、学生课件作品展播;

六年级:软硬件知识技能、信息技术新发展介绍。

希望能够通过长期成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收获更多。

②学困生问题

在热身活动中,仍然存在学困生问题。尽管有种种措施尽可能地控制难度、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等,但仍有一些学生有困难,无法完成任务,在表3中可以看到,在6次活动中,有十名左右的学生未能完成全部任务,一名学生甚至有4次未能完成的记录。对这些学生应如何帮助,使他们能有所进步,是下一步应好好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效的“五分钟热身”环节,对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有一定益处,并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互助与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在课内外更加主动地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当然,教师的引导与监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在这一活动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姚梅林.论问题解决与学习[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1

篇5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思维素质。在经过长时间数学学科的系统学习之后,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区别于其他思维的数学思维。这种数学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认知能力,一种使学生透析数学知识本质、掌握数学知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对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建构起这种思维,学生才能将数学知识学明白、弄清楚,才能在训练和考试中灵活运用,最终实现数学成绩的提高,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高中生存在的数学思维障碍

但是,我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高中生存在数学思维障碍,这些成了学生高中数学学习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统计发现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数学思维只停留在表象层面。我对我校高一一千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这些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65%的高中生(其中女生占70%)的数学思维过于肤浅。这部分学生对高中数学中的那些概念、原理等只能做到“知其然”,做不到“知其所以然”,从而导致在做数学练习题或者做数学试卷的时候,无法利用概差念、定义的深层意义解决问题,更做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反映平时很努力,数学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我想数学思维表层化可能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2.学生个体差异导致数学思维各不相同。全校一千多名高一新生来自一千多个不同家庭。不同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性格、习惯、感悟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肯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放到高中阶段数学学习上,就会表现为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运用程度不同,或者面对相同的问题,学生会列举出不尽相同的多种解题思路。这种差异性数学思维的存在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偏执的认识,从而造成思维障碍。

3.长期数学思维训练导致高中生数学思维固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较系统的数学学习。等到初中毕业升入高中,九年学习已经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了一种定向化模式。可是在高中阶段如果仍然紧握这些陈旧、老套甚至错误的模式不放手的话,就会让学生陷入解题困惑里。

我们进行调查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既然已经发现了高一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那么就应该查究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对症下药”将“障碍”扫除干净,为学生教学成绩的提高及核心素养的提升铺平道路。

二、高中学生产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原因

原因一:布鲁格的认识发展理论认为,对于新知识,学生基本通过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实现理解和吸纳。高中生经过九年学习之后,已经习惯用自己认定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难把陈旧的知识点运用到新知识中,把握不住新旧知识结合的尺度;

原因二:在日常教学中,有一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方法直接把数学知识“灌”给学生。

三、突破数学思维障碍,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篇6

理性思辨,渗透学科思维意识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关键.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教师一定要紧扣课题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渗透形象感知、旨趣品悟的学科思维意识.对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深化理解,发现、领悟一些数学学科思想方法.

2.主动探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主动探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与学生熟悉的情境对应起来,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学习动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将抽象的问题情境转换为更加具体的情境,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

3.规范知识,构筑学科知识体系

规范知识,构筑学科知识体系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开展问题研究的过程与学科知识体系密不可分.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规范数学知识素养,树立基本的学科观点.“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不断变换规则运用的条件,重组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扩展和深化,着眼于学生的数学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构建数学学科知识体系.

4.加强交流,完善数学课堂实践

篇7

一、前言

新课改对数学教学目的进行新的要求,学科教育重点养育学生学科核心素质,就数学教学而言,即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来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而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二、高中数学函数以及数学思想方法

(一)高中数学函数

高数数学(人教版)主要包括变量与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以及相关的函数图像平移、对称,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内容。高中数学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函数部分更是学习的重点、难点。为了使得学生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可以用简单的思想方法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中。

(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是一套科学而完整的思想方法。数学学习方法通过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而产时并且展示出来的,但是特殊的是,它是对数学教学的深入,它不是单纯的解决数学题目的能力,而是指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展示出来的学生的数学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以及整体的数学思想等。在高中数学函数教学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函数的质量以及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综合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高中数学函数教学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一)炼学生相互转换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只用一种解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往往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甚至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传统教学带来的后遗症之一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缺少变通,不能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无法学会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相互的转换 ,以解决问题。函数以及方程是高中教学的两个重点以及难点,函数思想方法以及方程思想方法也是高中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法。

在《函数的应用》第一课中就讲到函数以及方程的关系,函数与方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即两者的相互转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函数关系构造与之相对应的方程表达式,如将y=f(x)函数转化为f(x)-y=0,通过两者的相互转换,减少了解题的难度,甚至可以由此算出函数因为因变量而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也可以有函数的图像中观察到方程中未知数变化规律。函数思想是指通过运动以及变化的规律来建立函数关系,并且可以以图像表达出来。而方程思想则是在数学问题变量质量是等量的关系。可以看出函数以及方程的学习中渗透着函数思想方法以及方程思想方法,并且很好的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强大的计算能力。

(二)锻炼学生化归、类比的逻辑能力

化归、类比思想方法也是数学思想方法中重要的一部分,只要是指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化归,将其划分到相类似的已经解决过的问题中,并且用已经掌握的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在高中的函数教学中,就明显渗透着化归、类比思想方法。比如在在《数列》中关于数列以及函数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函数的相关知识,清楚的分析数列属于递增数列还是递减数列,能清楚的计算出数列的前n项和。比如:一个数列{an},假如其函数表达为an+1>an,那么这个数列为递增数列;假如函数表达为an+1

那么,可以推断出,数列an为递增数列,且当n=1时,an=1;当n=2时,an=3;当n=3时,an=5……在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渗透化归、类比思想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以及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相互转换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锻炼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尤其是函数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最为明显的为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即分析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将抽象的函数化为直观的平面图形或者空间图形,帮助学生发现函数的规律以及推算某一项特定的值。在函数的教学中,离不开相对应的函数图像,在结节函数问题时候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绘制能够表达出该项函数关系的对应图形,以图像进行说明这项函数的关系,直观的表达出函数的变化规律。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效结合。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的时候可以通过函数图形作为辅助的工具,简化复杂的数据,比如上文所举关于数列与函数的例子,从中可以清楚的发现,通过图形,我们可以简化将每一个变量代入的步骤,直接观察出与X相对应的Y值,这样就轻松达到了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结语

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处处都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帮组学生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不断地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复的温习,并且将其应用到新问题的解决中,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是学生养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董朝芳.高中数学函数教学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

篇8

摘要: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追求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目标,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学科教育中如何实施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我们要结合学科教育,来实施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应重视学生、教师及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科素质教育

一、实施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目前的教育中,实施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从四个要点来谈谈实施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特别是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涉及到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心理、身体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而每一方面又因时代不同、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现阶段文化科学素养方面,除文化科学知识外,还要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试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方面是突出智育,忽视其他方面,以文化课考试代替了素质的全方位要求。

(二)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教育的平等。现代的教育质量观是“卓越教育”,既求公平又求效率,所以基础教育的重心应从少数“重点校”转向大批“薄弱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应成为我们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最完美的途径。应试教育是只抓少数尖子学生,放弃整体学生的“精英主义教育”,既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效率。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价值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少数的精英可以引进,但整个国民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

(三)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基础教育不过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而非“终结教育”。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一是促进“人格形成”;二是促进“学力形成”,这种学力是由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可持续独立学习的态度这三个要素组成。学生时期是主要的学习时期,既要学会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本领,更要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学校应创造适应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育体制,形成学校适应学生的校园文化。而应试教育则急功近利,为一时的分数的提高而排斥其他。

(四)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个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学校的功能首先是发展功能,而不是选拔功能。因此学校应从传统的偏重单向灌输知识转变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有机会把某一方面的潜在的才智得到良好的启蒙、发现、培植和发挥,从而高于一般人。而应试教育注重的是选拔,就很难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二、树立学科教育的素质观

学科教育是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载体。将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明显的特点。学科教育实施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育中实施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一)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智力素质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过去强调这个素质太过分,以分定好坏,以升学论成败。学生为分而学,教师为分而教。智力素质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是解决不了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教师是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要有勇气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把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政府是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组织者,政府对实施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应有所作为,不能光凭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社会是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见证者,社会要形成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氛围。“应试教育”根治之日,就是“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实施之时。

(二)结合学科特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我国现阶段对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的素质要求。这些素质应通过各学科教学来实现。各学科要把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理念上,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任何一门学科在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实施中有其独特性。如:语言学科(母语、外语)教师应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又如:自然学科(数学、物理电子信息、化学、生物)应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现象,分析过程,归纳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等等。

(三)学科教育是实施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向学生传授社会和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等其它方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多种角色的榜样和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学会创造;通过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四)学科教育要重在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小学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而是为学生将来生活、就业、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合格的公民。因此,学科教育传授的知识应是与生活和就业紧密相关的知识,应是学科中最为基本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学科教育教会学生的应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和学习能力;学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合格公民的爱国、爱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等优良品质;学科教育还应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变化,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

篇9

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在科技和经济水平迅速提升的现在,社会对人才的渴望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形势下,优质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基础。在人生的学习阶段中,高中无疑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而对于理工科人才来说,数学更是重中之重。高中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提高学生理解应用型理科知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都应重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教师应立足课堂,采用差异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为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思想,充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某些学生逐渐改变对数学畏惧或反感的心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喜欢上数学。当学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数学意识之后,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就会直线上升。而当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数学之后,就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产生良性循h。举例来说,以人教版高中数学《随机抽样》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以数学学习水平分为三组,分别为基础薄弱组、普通组和能力较强组。对于基础薄弱组,教师应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随机抽样的基本解读上,运用课本中提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并且先不要让学生接触延伸概念和延伸例题;对于普通组,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学生应掌握课本的全部内容,不管是基础概念还是延伸思考,学生应能够自己解答课本中的所有例题和练习题;而对于能力较强组,教师应带领其快速浏览课本,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本概念并解答例题和习题,完成这一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综合性的练习,以随机抽样概念为主,同时夹杂了大量其它知识点的题目或例题,不仅最大化地利用了教学资源,还能够照顾到各水平段的学生。

二、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核心,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是指对数学对象属性进行的综合分析、抽象分析、概括分析、推理论证等能力,是最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一切数学思维的基础和数学素养的本质。即使是高考改革内容也在强调其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思考和推理能力,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作用,强调基础性和通用性。以人教版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重温三角形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温习特殊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的规律和要点,以此为切入点进入到正弦余弦定理课时。再例如《等差数列》课时,教师在开始教学等差数列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之前,通过举例的方式,将涉及到的等差数列类型一一列举出来,并空出中间的几个数字让学生们解答。教师先不限定学生解答等差数列中缺数的方法,只要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出结果即可。在这之后,教师再根据不同的数列引入不同的公式,让学生结合公式再次运算,学生们就会发现数学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三、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不仅看其能够掌握多少数学理论知识、能解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在生活中对所学数学知识运用自如。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生活化,通过引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为例子,让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或者教师也可以教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努力回想所学知识,以此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充分理解数学。以人教版高中数学《统计案例》章节为例,在数学课程中,统计是最接近生活实际的类型之一。教师在教学完这一章节的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计算班级考试的成绩情况,在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减轻教师自己计算、归纳、总结的压力。例如某数学教师带两个学生水平差不多的班级,为研究某次考试后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对分数进行统计计算。教师提供两个班级所有学生的分数(不提供姓名等信息),然后分别让学生计算两个班级的平均分、成绩优秀学生占比等比较简单直观的数据,之后再让学生计算两个班级考试成绩的方差。当这些数据都计算完成后,教师不仅实现了对学生实践运用的练习,还能够轻松拿到所需数据,分析两个班级的考试情况,为今后改进教学质量做充分的准备。

四、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需要各类知识的充实,目前大多数失误都需要借助综合学科知识解决,而数学更是所有理工类学科的集大成者,综合性极强。数学本身就包含了代数、三角函数等多项知识能力,因此教师应加强不同学科同数学之间的联系,挖掘知识交集,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知识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生物相对较少)学习过程中都会经常被用到,学好数学对于学好物理化学课程非常有帮助。良好的数学素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更是对学生的综合成绩提升帮助显著。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非常明显了。数学作为所有理科学习的基础,其思维方式对于学好其它理科类学科具有重要帮助。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为了提高数学成绩而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兴贵.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

[2]戴卫林.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4,(11).

篇10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数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不断演变,数学的应用范围日渐扩大.而数学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多方面素养,比如,数学思维、数学应用能力,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数学课堂.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据核心位置,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数学文化缺失现象严重.为此,需要多角度、多层次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数学文化概述

就数学文化来说,是指在思考、研究、发展数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各种文化现象,以文化方向为切入点,客观地观察、研究数学,有效实现数学具有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价值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数学思维、数学发展历程.就数学文化而言,并不是应试教育下必须掌握的知识,但具有较好的传播价值.换句话说,全面而客观地分析数学文化,能够进一步拉近学生、数学二者之间的距离,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各种数学问题,灵活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就数学文化而言,可塑性、统一性是其显著特点.以统一性为例,主要是因为数学文化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属于专门的数学语言,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数学问题、数学情境,阐述相关的数学文化现象.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缺失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文化缺失现象体现在不同方面.首先,教学方式单一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角色颠倒,教师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较少,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严重违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作用下,数学文化无法得到应有的呈现,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其次,教学目标形式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数学知识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数学文化的重要性,没有以数学文化为切入点,合理设定教学目标,而课本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显得生硬,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人文价值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三、应对措施

1.有效渗透数学文化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仍然是教学的核心阵地,是渗透数学文化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结合新课题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充分展现数学的人文精神、人文价值,促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数学学科的重要性,转变已有的学习态度,为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素养提供有力的保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借助实例,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了解数学文化,将数学文化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银行贷款、股票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学科具有的实用价值,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2.强化课后阅读、思考

从某种角度来说,数学教材、课堂教学并不是学习、应用数学知识的全部,想要将数学文化有效渗透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强化课后阅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数学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每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水平,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阅读任务,让学生优化利用各种资源信息,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不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增强他们的数学创新意识.

3.合理制订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评价体制

篇11

大力提高学生素养是当前国家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素养教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们都必须要有创新、创造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发展和建设出力。假如学生没有这些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被淘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将会深受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适应将来的发展形势,高中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一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认识什么是数学素养

关于数学素养的定义说法各不相同,一般认为,在人的先天因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的后天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其具有的一种数学方面的观念和认识、能力的总称,它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教育不是几个人的教育,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并且要让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指的是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人掉队,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根据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无论从学识还是从能力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力等,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他们都能学有所成,达到全面、和谐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养,教师要利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以及W习意识,使他们提高自信,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观。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

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还要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也就是认识数学的学习过程和推理过程,即数学能力。数学能力是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和数学研究对象的属性进行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它是高中数学素养的核心部分,也是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数学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数学由低到高逐步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在数学课程的编排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遵循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原则。高中数学教材中很多定义、概念、定理都没有给出推理过程,只是一个可以套用的公式,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设计,安排教学内容,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思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式,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问题情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

(三)注重方法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内容和初中数学内容相比更加复杂,学习难度更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惑,单靠个人的能力难于解决。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些困难。在过去,学生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请教老师,请老师进行解答,这就使得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只要遇到难题就去找老师,不会主动思考,也不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难题,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开动大脑,激发思维,从而产生独特的具有较高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学生一旦具有该能力就会更好、更快地获取数学知识,更透彻地理解各种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四)加强训练,促进交流,提高能力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学科之间都具有内在的联系,数学学科也不例外。数学知识中不仅包含代数、几何等内容,还融合了政治、地理、历史、化学、物理等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数学的基础学科学习,查找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挖掘相互交汇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评价一个人的数学素养,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数学理论知识,也不是看他能够解决多少数学问题,而是看他是否可以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否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相关问题。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结合社会中的现象来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能够更好地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学生创设学习环境

学习习惯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使学生具有一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也就是学生具有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社会和家庭也是“养成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外部环境;社会在选拔和用人方面要严格把关,不能,给人才竞争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要做到严格要求,不能溺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