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8 09:23: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篇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物理学由于所研究的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普遍性,不仅是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各种技术科学的基础,它的应用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科学。联合国第58 次大会关于2005 国际物理年的决议中强调:物理学是认识自然界的基础,物理学是当今众多技术发展的基础,物理教育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学基础。联合国大会决议的精神体现了物理学在教育、科学、文化领域中的特殊地位,标志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物理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由此引起的科技进步、文化创新,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把人类带进了现代文明社会。

中国古代学者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探究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还导致一系列的技术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包括火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以及冶金术、航海术等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特别是15世纪之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作为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从牛顿时代到爱因斯坦,物理学的大师们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他们的努力下,物理学领域中的伟大变革接踵而至。这一切不只是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空前深入,而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宇宙、时间和物质的认识。

15世纪、16世纪,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不怕打击、迫害,首先向封建神权统治发起挑战,让科学的阳光照亮人们的心灵。17世纪伟大物理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宣告了天上、地下都服从同—规律,从而给封建神权统治以致命一击。18世纪,物理学家巴本首先根据蒸气可以做功的物理思想,设计出第一个蒸汽机模型。80年后,又是在物理学家的指导下,英国的技师瓦特才完成了蒸汽机的实用化改造,蒸汽机的发明是物理学应用在技术上第一次伟大创新,吹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号角。19世纪伟大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架起了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桥梁,从而为人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革命)铺平了道路。尔后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奠定了20世纪电子信息技术基础。20 世纪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代表的现代物理革命,不仅带动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划时展,并全面带动科技革命,开创核能技术、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激光技术、超导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一系列的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划时代飞跃,进入自动化、信息化社会。“物理照耀世界”、“没有物理学发展就没有现代文明”这些口号,既是对物理学在现代人类文明发展中伟大贡献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意味着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物理学仍然承担着重大的使命。几百年来,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物理学是一个强大的原动力,也是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几百万年,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也已有5000 年,但是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什么直到18 世纪工业革命,尤其是19世纪电力技术革命以后,人类社会才发生如此迅速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性发展。这应该从物理学的创新发展中找到明确的答案。

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物理学作用于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催生了一大批分支科学和边缘交叉科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科学和技术,甚至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例如,建立在基因研究基础上的生命科学,本身就是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携手共同努力的伟大创举。现代医学的诸多诊治方法,如X 光、B 超、CT、核磁共振、射线、激光刀等,都是直接应用现代物理学的成果。

物理学也是工程技术的基础。没有经典力学和热力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一代又一代热机的改进和发展,不能创造出汽车、火车、飞机,不能有火箭和人造卫星,以实现飞离地球、奔向太空探索的梦想。没有电磁感应理论,就没有电力技术。

没有量子力学的创立,就没有固体电子理论和半导体物理学,就不能创造出晶体管、集成电路,也就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物理学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没有现代物理学就没有现代化家用电器,没有现代家庭物质文明。

物理学科在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系统地培养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方面、教育方面也有着特殊的地位。物理学的技术成果,不断转化成生产力,已经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物理学的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它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看到,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和高度文明的同时,也逐渐地滋长了人们技术至上、物欲横流等功利倾向,忽视、远离基础科学研究,忘记了创造现代文明的科学技术之母的物理学,忘记了物理学一直在充当引领科技发展的火车头作用。物质文明可以通过商品市场普及到亿万家庭,但是普及和提高精神文明却是一件十分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公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需要进行长期教育培养的,各级物理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承担这一重任。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44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支持作为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从20世纪60年代起众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心理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1.社会支持的概念

社会支持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早期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Walker等将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物质支持和陪伴。肖水源依据社会支持的性质将其分为两类:客观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方面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或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该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之外,是客观存在的;主观的、情感上的支持,是个体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满意程度和情感体验,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关系密切。

总结以往研究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一般由被支持者和一个或多个支持者通过支持组成,其中,被支持者是核心。一般,支持分为三个维度,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

2.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术界对社会支持与抑郁等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历时已久。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Durkleim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20世纪,社会流行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隔离或社会紧密程度低的个体身心健康水平较低,而死亡率较高。

社会支持在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中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设模型(宫宇轩,1994):

第一种是主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独立性,未必在个体应激时才发生作用,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心理增益作用。无论个体社会支持水平的起点如何,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就能提高健康状况。

第二种是社会支持的缓冲模型。认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本身并无直接联系,社会支持通过提高个体对应激的承受和应对能力达到缓减应激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伤害、提高个体身心健康的作用。

科恩(S.Cohen,1984) 认为,社会支持可能在应激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接环节上发挥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通过降低问题的重要性减轻应激体验的不良影响。Brown和Harris(1987)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应激的调节变量,影响非常明显。Viswesvaran等(1990)也认为,社会支持对应激过程确有潜在的重要影响。研究生的抑郁情绪与压力、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张月娟,2005)。

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存在密切关系。叶俊杰(2006)的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不良者的抑郁症状更明显,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感知直接影响抑郁程度,且主要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起缓冲作用。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持,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对于了解和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阳德华,2004)。领悟社会支持在纵向研究中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与国外的研究一致(Rossetti,2002)。Parker & Bartlett(1988)认为青少年感知到的压力与选择、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显著相关。李伟、陶沙(2003)认为,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与感受到的压力感呈显著负相关;获得社会支持多的大学生感受到的抑郁、焦虑与获得社会支持较少的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社会支持对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确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支持均能起到促进保护作用,无论社会支持的总量是大还是小,个体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才是心理现实(李文道,2005)。只有当外部提供的社会支持作为心理现实纳入个体的主观世界和认知图式时,这种社会支持才能实际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发挥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

3. 社会支持的测量

宫宇轩(1994)认为社会支持的测量可分为四类,即整体结构测量、整体功能测量、特殊结构测量、特殊功能测量。具体地讲,(1)整体结构测量是对社会支持的整体状况进行测量,包括邻里状况、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2)整体功能测量是把各种特殊功能测量结合起来,计算出总分作为支持指标;(3)特殊结构测量是社会支持的单一纬度,可能是量上的,也可能是质上的,常见的指标有朋友的数量、来访的次数、亲属的数量等;(4)特殊功能测量是采用量表对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所提供的功能进行评定,最早使用此量表是人际支持评价表 (Cohen & Hobeman,1983),它主要测查个体感受到的评价支持,如自信、信息支持及归属支持等。

有学者将社会支持从性质上进行分类,然后编制量表。一类是客观的、可见的支持;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肖水源,1987)。此外还有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等。如Sarason等人(1981)编制社会支持问卷 (SSQ),该问卷分两个维度:社会支持的数量,即需要的时候能够依靠别人的程度,主要涉及客观支持;对所获支持的满意程度,评定的是主观体验。Hendeson等 (1981)的社会交往量表 (ISSI)分为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觉到的社会关系的适合程度两个维度。Andrews(1978)应用的社会支持问卷分三部分,即危机情况下的支持、邻居关系和团体参与。Caplan等(1975)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三个方面,即上司、同事、家人和朋友,共分两个维度,即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肖水源(1987)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包括三部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且简单易行,被研究者广泛使用。

4.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社会支持研究过多地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使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较少。由于社会支持来源与影响因素多样化,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或许能获得更多富有价值的发现。其次,多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应用问题。由于社会支持研究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需要采用多种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科学和系统地研究,从而能全面理解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加,而经济市场对于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已经饱和,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诸多压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就业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基于此,文中主要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研究主体与方法

1.主体对象。在全国范围内,自主选取6所教育高校,对院校内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其中3所高校属于师范类院校,剩下的3所高校属于理工科院校。6所高校内包含310名大学生参与到调查活动中,共收到有效答复300份。330名大学生主要包含159名,女生151名。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方法,采用随机派发的形式,在6所高校内进行问卷调查,要求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现场填写问卷,并在学生填写完毕后将问卷进行回收。本次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如:就业压力、社会支持等。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主要包含几下几个内容:职业素养、学生自我定位、目标等相关共50个问题,以选择的形式进行回答,要求被{查者依据实际调查情况,设置不同的分值,分数越高者其就业压力就越大。

社会支持五年问卷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客观支持、对支持的看法、主观支持等。文中提出的前两者可以细化分为3个问题,后者则可以设置4-6个问题,不可以超过10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结合自我真实情况进行作答,并在求解出问题的答案后,整合数据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将本次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情况与国家常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存在的数据差异,针对调查研究结果准确判断其是否可以达到正常水准,最终有效判定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社会支持情况。

3.统计方法。文章主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处理,计量则采用t进行验算,以p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情况调查表。借助对比调查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且社会支持情况与全国常模进行对比数值较低,简单的说就是指没有事先预期的数值。

三、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借助对被调查者家庭经济条件的调查分析,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发展情况得出如下结果:

通过对表2 的数据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与社会支持情况间的关系,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明显区别;与当前市场竞争存在一定区别。从表2我们得知,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主客观支持间存在p

四、讨论

1.性别差异。据调查数据证实,男生女生个体在社会支持问卷的多个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过去文献中给出的研究成果不一致。如:图舒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男女生个体在社会支持方面存在诸多区别。传统理念中提出女性比较脆弱,需要被照顾,因此女性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同时高校女生也比较乐意寻求他人的帮助,而男性则认为寻求他人帮助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表现。而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过去的研究结果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市场对女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要求学生变得更加勇敢果断等,因此男女学生个体在社会支持上差异正在逐年缩短。

从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高校毕业生中男生的就业焦虑要明显高于女性,运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描述就是指男生更容易产生特质焦虑。其作为一个特殊的人格,具备较强的焦虑倾向。经过对高校毕业生的谈话调查得知,因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对于男生的社会期望值要远远超出女性,对于工作的要求也比较高,不仅需要有一个理想的薪资,也渴望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男生的焦虑值要远远超出女性的问题频发。

除此之外,高校毕业生中男女生在应对教育评价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对于男生的积极评价往往会低于女生。对于学生进行评价过程时,比较保守,男生则经常被认为自信的,因此男生女生在教育评价过程中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2.学年区别。据现有调查数据结果现实,高校内毕业生所要承受的就业压力要高出一般大学生的8%。而此次研究的结果则与此数据相同。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学生的而言,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而一些大三大四的学生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丰富,对于未来的期望会变得更加符合社会现实,加之毕业就业择业的临近,自己需要应对一系列的工作问题。因此刚刚入学的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加积极,焦虑问题也比较轻。

为了有效解决其问题,需要围绕发展市场经济为核心,在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上,缩小经济差距,使学生可以在相同发展背景下,公平竞争工作岗位。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进一步缩减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因素有许多,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决,科学制定问题解决方案,联合相关教育部门与政府,不断密切学生与市场间的关系,进而有效缩短两者间的距离,从根本上解决其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邓维.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社会支持体系构建[D].重庆大学,2014.

篇4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254名中专生组成被试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其中,07级73人,08级89人,09级92人;男生108人,女生146人;城市学生101人,农村学生153人;独生子女 40人,非独生子女214人。

(二)研究工具。 ①采用Derogatis编制国内王征宇翻译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量表)。②采用由湖南医科大学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以下简称利用度)等三个维度。由于在校学生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学,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恰恰缺少“老师的支持”一项,考虑到中专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量表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具体修订方案如下:即将第4题中的“你与同事”改为“你与同学”,“有些同事”、“大多数同事”改为“有些同学”、“大多数同学”;第6、7题中的“同事”选项改为“同学”;第5、6、7题中增加“老师”支持选项。修订后的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3,说明该量表仍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③采用由M.Bond(加拿大)编制路敦跃翻译修

(三)方法。

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指导语指示被试填答问卷。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中专生社会支持、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见表1)。

表1 中专生社会支持、防御方式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分析(r)

注:*<0.05,**P<0.01,*** P<0.001 (下同)

(二)心理健康者与心理问题者社会支持、防御方式评分比较。以SCL―90总均分≥2作为异常标准,把被试分为心理健康者和心理问题者两组。二者比较结果详见表2。

表2 心理健康者与心理问题者社会支持、

防御方式评分情况比较(X±S)

三、讨论

中专生的社会支持情况不存在年级、性别、城乡来源、是否独生子女等差异,这说明中专生的社会支持状况良好。这可能与学生家长对其关心爱护、学校老师的耐心教育引导有关。

通过不同年级学生防御方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成熟防御机制的利用度在不断的提升,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成熟防御机制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这与人的心智的成熟有着必然的联系。

男生在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伴无能之全能、消耗倾向、掩饰因子条目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本身具有的爱面子、冲动好斗等特性有关。

城乡学生在制止条目上的差异、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假利他性条目上的差异则与家庭教育态度、方式的不同有关。城乡间文化的差异常导致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的不同。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相对娇宠一些,更易养成一些自私、利己、自我中心等性格;而非独生子女则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更多的学会关心、爱护、分享、合作等个性。

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常采用的防御方式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的次数越多。

参考文献:

[1]JudithE.HupceyRNCRNPEdDRNC,Clarifyingthesocialsupporttheory-researchlinkage,JournalofAdvancedNursing,1998,27,1231-1241;转引自李超.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D].硕士论文.

[2]Vaux A.Social support:theory,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M].Praeger publishers,1988:8-9.

[3]施建锋,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3.9(1).

篇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0-0935-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社会支持;学生;农村人口;少数民族

我国现有畲族人口约70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居住地多 属江南山区丘陵地带。畲族群体与周围汉族杂居共处,并在汉族社会中呈插花式分布。由于 畲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很容易受到当今文化思维方式的感染,原有的畲族特有文 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开 展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莲都区某畲族自治镇中学在读的初中一~三年级畲族中学生 167名,其中男生96名,女生71名,平均年龄(15.12±1.01)岁;随机抽取汉族中学生144名 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84名,女生60名,平均年龄(15.08±0.98)岁。

1.2 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1],由王征宇修订, 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 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某方面症状的痛苦情况。通常用以评定1周以来的 状况。采用5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以各因子得分≥2作为有 无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以≥3作为有无心理障碍的标准。得分越高,症状越明显,心理健 康水平越低。(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2],由肖水源编制,共10个条目,包 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社会支持总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越好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方法 心理测验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负责完成,现场发放问卷,使用 统一指导语,根据被调查者最近1周的感受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量表的 独立评定,答题后回收问卷。剔除数据不全的问卷,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 10.0软 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SCL-90各因子阳性检出情况 畲族中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2分的检 出率为25.75%~43.71%,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人际关系(43.71%)、强迫(40.12%)、其他(40.1 2%)、敌意(38.92%)、偏执(38.32%);各因子得分≥3分的检出率为2.99%~10.78%,排 在前5位的依次为人际关系(10.78%)、敌意(10.18%)、强迫(8.38%)、抑郁(7.19%)、其 他(7.19%)。

2.2 畲汉族中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1。

2.3 畲族男女中学生SCL-90各因子分比较 由表2可见,男生各因子得分均 高于女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偏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子得分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

2.4 畲汉族中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见表3。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因子得分排序与郑培军[2 ]报道基本相似,但各因子得分均较高,排在首位的均是人际关系,其次是敌意或强迫, 这可能与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缺少课间活动时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机会等有关。SCL- 90部分因子得分高于中学生常模[3],且均高于1986年青年组常模[4],可 见在当前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同样也对农村畲族中学生心理问题带来很大的影响 ,必须引起教育部门、家庭与社会的重视。畲族中学生与汉族中学生比较,无论心理健康水 平还是社会支持分上均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畲汉族中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同一环境,风 俗、性格与文化差异日益缩小有关。

本次研究还对社会支持方面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客观支持方面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相 关(除恐怖与强迫因子外),利用度方面也是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除敌意因子外), 而主观支持方面则无明显相关(除偏执外)。社会支持各项得分与汉族中学生无明显差异, 而与地方大学生[5]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农村中学生家庭、学校教养方式、社会 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独特等有关。

目前,许多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将子女留在农村学校学习,子女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再加之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应引起全社会 高度重视,特别是教育部门与家长应积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是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其次,要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心 理素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创建良好的心理 支持环境,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

4 参考文献

[1] 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2004,18(2):88-90.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12(5):260-263.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1-35,127-131.

[4] 郑培军.某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 ):1-2.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01-02

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等多重压力,寻求社会支持是大学生排解焦虑、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正确行为模式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支持的含义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或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迄今为止,对于社会支持的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都未能达到统一。《当代社会科学大辞典》(1995)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在个体面临困难或威胁时,可以为个体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就国内已有的研究看来,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李强认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李强,1998)陈成文认为,从社会学意义角度上来说,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陈成文,2000:131)贺寨平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指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贺寨平,2001)行红芳从社会支持的狭义意义上作出理解,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行红芳,2006)See man T. E. 从社会支持的内容来界定,认为社会支持包括:信息支持(帮助个体认识到引发困境的事件,并找到解决困境的资源和策略)、工具支持(提供实质的服务、财力支持以及特殊援助)、情感支持(用关心、安慰等让个体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三个方面。(See man,T. E.,1991)。

二、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在西方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之后,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很多学者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真正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研究还是从20世纪开始的。近代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Beers)倡导的。他于1908年在家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很值得关注的,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同学都会感到郁闷、无聊、厌烦等。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很多同学都不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的多样化。现代大学生都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判断和对现实的体验,从中形成自我价值取向。但是尽管他们的信息、知识比以往的大学生要多,可是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却变得更狭窄。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是对自我环境的过多关心,使他们缺乏对现实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2.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最强烈感受到的是,80%以上的心理问题与人际关系(包括异性恋爱关系等)问题有关。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不是通过相互交流来确认自我与对方的关系性质,而是尽量做到既不伤害对方,也不让对方伤害自己,以采取“回避”的方式居多。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生关注的,从历次大学生暴力事件中,需要人们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的是发生异常心理问题的原因,研究认为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社会环境的因素。当今大学生与网络关系日益密切。网络带给了我们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流通。然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有些未成年学生也迷恋上网络,放弃学业。还有一些成年人也每天迷恋网络。在网络中待的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生活太无聊了,最终会导致他们产生迷惘,严重者有的自杀,有的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第二,家庭因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会给我们带来和谐的生活,家庭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①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很多成年人出现的心理毛病基本上缘于儿童和青少年。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父母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理论已经确立,其中精神障碍和不适应问题的诊断技术的确立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很深。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现在父母与子女关系大致可以分为:A、拒绝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教养在感情上或态度上表现出拒绝倾向。B、支配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支配过头,把孩子当成父母的所有物,想用绝对权力去统治子女。C、过度保护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担心不安恐怖,经常用过分的保护去消除这种不安感情。D、服从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要求和意见,不管是什么都无条件接受,并以此感到满足。第三,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学校教育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

三、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1.对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殷大奎)。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2.心理健康研究内容逐步丰富。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那样的大型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行为、系统、分子水平上开展心理健康研究。

3.较系统地开展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心理健康人员专业培训方面,目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校中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

四、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意义

1.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理论意义。家庭支持作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在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时不可避免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大学生家庭支持影响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有关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范式。

2.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研究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揭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在促进大学生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中的作用,以及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各种支持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能为学校确定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帮助部分家庭支持缺位的大学生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提供理论和方法思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67.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3]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6.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ystematic Cultivation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JIAO Zhenyu

(Department of Sports,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Social practice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how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ven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s a question worth exploring.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systematic training of the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conducted specific studies guidance and social sport management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systematic training methods, analyzes the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course of study in social practice" Precautions systematic training, in order for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applicability of tal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social practice in course teaching; systematic; training

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知识量的多少,更在于实践能力的高低。学生的成长在学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学什么,学校专业课程的教法决定着学生获得什么和获得多少。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这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体育发展所需人才的摇篮。现代社会体育发展速度很快,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在健身公园、健身广场、健身俱乐部、健身会所、健身工作室、健身协会等均可见到不同项目的健身人群,他们热情高涨。那么,怎样才能推动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加速社会体育整体发展?社会体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出现是良好的催化剂。为此,“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将课内知识与社会发展动向密切结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提供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的机会,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更早地认同社会搭建良好的平台,鼓励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灵活应用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进行系统化培养的必要性

传统 “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体现方法均集中于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课程与课程之间都是各自为政,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更多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重复性教学,而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 的系统化培养一改以往实践环节培养人才知识能力的单一角度形式,是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归类、整理,将课程中实践环节比较相近的进行整合,课程中实践环节不同的进行强调与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环节能够不重复却以“递加法”和“倒金字塔式”提高,为学生构建整体化学习模块,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学习方法、系统化的分析能力和系统化的实践设计能力,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适用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

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系统化培养方法

3.1 构建“点―线―面”的“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体系链,培养学生灵活掌握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每一门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规定了每学期、每学年学生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凡是同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有交叉,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交叉点是课程与课程的衔接,不同点是课程的特色。依据不同学期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多少、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学生的特点,低年级时对“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降低,随着年级的增长,在另一门有交叉点的“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环节中对该能力的要求提高,设置的实践环节难度增大,这样形成的是“点―线”的“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体系链。而对于课程与课程中的不同点――面,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能力培养范围的重要点,也是学生专业特点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特色点。将“点―线―面” 的“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灵活掌握与应用知识能力的增强,这个过程是一个构建“树”的过程,有树的主干,有枝繁叶茂的分支,才能形成整体的逻辑思维,才有强壮与创新的巨大动力。

3.2 应用 “一基二压三用”实践教学体系模块,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提出实践教学应与专业就业需求相吻合,提倡校企结合,培养适用性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开设的专业,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与管理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健身的健康性和推动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主性。为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模块是一种系统性的培养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方法。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按照培养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设定一个操作方式流程,按照操作方式的流程设置“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环节,形成“课程基础知识是基石,实践计划的制定与操作是动手,实践结果的呈现是考核”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为“一基二压三用”实践教学体系。一基指代灵活掌握课程基础知识;二压指挥学生主体,提倡学生动手操作时,学生的实践计划压力和操作压力;三用是将“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所得应用于课程考核、实习就业、课程实践环节评估调整三部分。

3.3 以“多元评价”的方式建立学生考核制度,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能力获得的重要指标。评价不仅仅停留在结果上,更要注重学生过程的表现与获得性。“多元评价”方式一改以往考核相对单一的形式,采取教师事先提交考核标准,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学生之间考核、同行专业教师评价考核、领导检验考核、督导监督考核等,从多角度多层面评价学生的表现,给出最终的成绩。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对考核的认识,加深学生的重视程度,全面培养学生,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系统化培养的注意事项

4.1 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不盲目

在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系统化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既要重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又要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系统化培养的作用,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

4.2 与适用性人才培养相结合,不脱离实际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健康需求,日益推动着社会体育的繁荣与发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服务性较强的专业,服务社会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归宿。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因此,服务于社会需求成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主动适应社会体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满足健身人群对健身方法的科学性、健身内容选择的正确性和健身市场对健身行业的管理与经营的指导性与创新性等需求,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系统化培养的目标。

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692

参考文献

篇8

突破传统教学体系思维,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点,也是高校所倡导的办学理念。在国内众多高校进行转型期间,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做为教学重点工作,众多学者在此方面也都做了探讨与研究。海口经济学院自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来,结合省内外高校的对比探讨,以及学校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过程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成效。以此依据教学规律与转型发展特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为市场输送优秀的人才是重中之重。

一、构建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专业基础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校内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实践机会,结合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对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突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的指导与管理能力。

(一)教学能力培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指导实践能力具有要求与安排。我校在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方面除了专业课程内凸显指导或教学能力培养,实践的平台重点是学校对全校大二年级所开展的15个体育俱乐部课程中担任助教,通过教师的前期指导,学生担任主要教学任务,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教学能力与指导水平。学生通过体育俱乐部助教的一年实践后反馈良好,感触颇多,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二)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培养

体育赛事在当代社会中如火如荼,人们强身健体意识强烈,做为体育专业学生,具备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能力,是一项基础能力。在该项能力提升办法上,我们主要是依据学校所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及学生组织的赛事来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能力。学校每年举办“三大球”联赛,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比赛,田径运动会等常规比赛,同时也通过实践教学周,让学生自己组织些小型赛事,全程赛事由学生主导,教师指导。成功举办了网球比赛、校园迷你跑、攀岩比赛、健美操比赛、三人篮球赛等等。

二、构建适应社区体育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人群对体育锻炼意识明显提高,需求加大,但目前社区内专业的指导员缺乏,人群未能有效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我们积极主动的进入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社区体育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一)体适能进社区活动

体适能是机体各个系统的有效的功能,有着良好体适能的人,可以对生活充满活力,可以出色得完成日常工作而不显疲态,可以有足够的精力去消遣时光,也能够面对紧急情况。[1]从服务社会角度出发,我院成立了“我运动、我健康”进社区服务队,分别进入乡镇、社区,为群众测量血压,咨询答疑、出运动处方等形式服务社区,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二) 社会调研活动

当前,大学生开展社会调研作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有利于扩展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结合我校社会调研政策,从“三下乡”等方式M入社区进行调研,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活动由专业教师带队,入学校、入乡镇进行调研,调研成果多次获得学校奖励。

三、构建小学期实践体系机制

关于小学期的概念与实施,国内多所高校均已开展与研究,构建小学期实践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能够促使学生发现自身缺陷,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而反思、改善自身。从而达到毕业时能够快速的融入工作岗位,发挥自身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一)教学实践小学期

教学实践小学期一般在第二、四学期进行。主要以观摩、顶岗等形式进行小学期的实践,结合专业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就业方向,进行安排。我校专业学生通过进入海口市及省内的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单位,进行联合实施教学小学期。

(二)毕业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专业特点与单位需求不同,学生选择就业的方向或单位不同。通过毕业实习实践,能够于学生的就业尽可能的对接。我校统筹安排,采取定点定向、自由选择等方法开展毕业实习实践工作。通过联系行业内单位,学校指派指导教师,接收单位指派专人对毕业实习工作进行指导。效果明显,多名学生与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的双方(校方和企业)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3]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从而达到双赢局面。

(一)基地建设

教学实践基地是教学体系中关键环节,基地的数量、质量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从教学实践基地的选择上,眼光瞄准体育相关行业,适合我院专业特点而建立。我院从最初的健身俱乐部到相关体育行业协同建立基地,解决俱乐部的教练、会籍顾问,公司亲水项目上各类岗位,基地与学校达成培养目标共识,学生通过基本岗位依次轮转实践,将校内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少数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健身俱乐部教练等岗位,主要起因是教学实践基地的实习中喜欢上该行业。

(二)校企协同管理制度建设

教学基地的各项建设中以制度建设为主要目标,以实体公司与校方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原则下,配合实体公司的管理,逐渐完善教学实践基地的制度建设。制度的完善能够促进学生在教学实践基地中进行学习,且认真对待教学实践,适应社会工作管理制度,为毕业就业夯实基础。

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各高校也在大力扶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是国家层面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从而提高社会经济多渠道、多样化的发展。

(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依据国家及学校加大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引导教师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在学校的支持下,努力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尤其做为体育专业,在社会市场需求方面,原有的经济项目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在校内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基地进行项目孵化,基础实践、模拟实践等手段与方法,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健全创新创业制度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更好的凸显成效。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比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方面从专业教师进行引导,课内培育创新创业意识;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主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为主,结合创新创业基地进行孵化;还有一方面通过体验式培训,培育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六、小结

针对专业建设及社会市场需求现状,学生实践能力是各用人单位的首要条件。我们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校内外的教学实践,校企合作的渠道逐渐完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等等,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各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符合国家提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目标。社会经济的发展,x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毋张明.体适能研究发展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1)

[2]张军莲,蔡高强.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的模式与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

篇9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321-02

信息时代,文件作为社会组织活动原始记录,被公认为组织核心资产和信息资源。社会组织发展愈来呈现出对文件管理的重度依赖性特征,对其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社会组织理应积极构建切合自身需求的文件管理模式并做持续优化,以促其结构和功能上的动态优化和静态最优,尽可能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文件管理。

1 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的基本战略框架

这里所谓文件管理模式,是指社会组织内文件管理的整体表现形式,也是文件管理的理论架构、制度架构、功能架构、技术架构等组成的完整结构。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欧美发达国家虽重视文件管理,较深入探讨了有关细节,尤为关注电子文件管理,却仍然较少直接且系统地讨论类似课题。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些许类似,但除冯惠玲、安小米等以外,更鲜有涉及。

本文认为,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社会组织相对最佳的文件管理模式可表述为充分采用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借鉴应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根据社会组织类型文件管理需求特点,应用高水平标准,具体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内容3个方面着手构建高水平的文件管理系统,并与组织内其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协同,以确保组织利益最优化实现。

2 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的核心要素

2.1 核心要素界定

如上所述,文件管理模式是一个完整结构体系,涉及到所有要素。然而,却始终围绕着管理内容这一核心要素,即具体的文件管理实际工作。分析社会组织类型在于确知特定文件管理功能需求;管理标准是用于参考构建高质量的文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是文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管理手段是文件管理的实施工具。这些都是为核心要素直接服务的,也是社会组织文件管理模式构建和优化的终极目标。

2.2 核心要素的三种视角表述

文件管理实际工作这一核心要素可以分别以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3种理论视角进行阐释和操作。简言之,从系统科学角度,包括文件管理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从管理科学角度,包括文件生成、登记、保存、利用、处置等所有环节;从信息科学角度,包括文件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利用等完整运动过程。

2.3 三种视角阐述的因由

第一,包括各类社会工作在内的所有事物皆可运用多种视角予以审视。因为任何事物和工作同时具有多重属性,人们可根据自身特定需要和现实条件以一种或几种视角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深度认识和多维应用,文件管理亦是如此。

第二,目前,人们日渐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可以简单归结为3类,即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相互交叉和借鉴应用。由此也产生了3种获益,一是能对同一事物在某种视角下的更深入认识和应用;二是能从多种视角带来对同一事物的多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多种应用;三是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衍生新的事物或学科。对于本文提出采取3种视角探讨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来说,主要追求前2种获益。

现代科学研究日益重视跨学科研究,各学科理论研究的界限渐趋模糊,一是基于任何事物同时附含多种属性这个基本因由;二是为了以上的获益目的。鉴于此,学科交叉对于各项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越显极为必要。

2.4 着重采取系统视角研讨核心要素

本文虽认为需采取3种视角对文件管理工作这一核心要素开展研究,然而主要采用系统科学视角进行具体讨论,也即将其看成为文件管理系统的构建优化和实际运作。以下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角度就核心要素展开探讨,却同时适用于传统纸质文件管理,仅在技术层面需做一定程度的区别而已,因为纸质文件管理同样可看作是系统运作。

采取系统科学视角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系统科学提供的是一种全景式视角,将某种事物或工作看作一个完整系统予以审视。这在整体性研究文件管理工作方面比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视角更显直接、有效;二是信息时代,文件管理工作主要将表现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运作。虽然纸质文件管理将依然存在,但电子文件管理无疑将占据主导地位;三是从更高层系统的视角来看,文件管理系统同时又是社会组织整套系统的有机部分,着重运用系统科学来构建和优化文件系统,对于促进文件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协同运作,共同服务于组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 系统视角下核心要素具体阐述

3.1 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系统设计需完成以下子任务:A. 调研组织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进而形成系统设计的总则指南;B.确定系统功能、结构和内容以及予以技术实现的整体架构;C.采用合适的系统开发平台工具和编程语言,配以其他可靠的相关信息技术,将系统设计予以完整实现。

上述每一方面的失误都将直接导致系统设计的失败。设计工作可谓是对整个系统的立法,是对整个系统包括结构和功能等在内的所有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参数设置。故此,系统设计工作对于文件管理模式构建与优化最为重要。

系统设计可遵循以下途径逐次展开:

第一,做好前期调研分析,重在准确获得以下信息:

A.完整准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B.主要业务范围和发展愿景;C.具体的业务流程;D.组织内信息流程体系;E.现行各类系统的现状和主要功能(包括现行文件管理系统及其后续的评估报告资料等);F.总体的财政状况;G.组织在同行业领域内的相对绩效表现。

需对这些资料展开深层次多维分析,将主要形成各种分析报告,得出设计工作所需的关键性信息要点,主要是形成组织在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业务发展对于文件管理的功能需求体系,以及相应的元数据体系等。功能需求体系是指文件管理整个流程的有效实现对于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求及其完整体系。

与其他管理工作相比,元数据体系对于文件管理功能的可靠实现尤其关键。因为,作为文件的背景信息、内容信息和结构信息标识的各类元数据,是有效实现文件管理全流程功能的关键因素。

第二,在调研基础上,着手系统设计工作。

系统设计将综合运用系统工作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依据前期调研分析结果,设计出完整的文件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的总体架构,其中包括元数据体系、功能体系、协同运作功能、升级和改进空间等构成的技术实现方式完整架构。管理机制是指文件管理的总体原则体系,主要包括如管理层次及相应职责的配置、管理规则体系。因此,管理机制更多地体现为各种原则和规范的体系。

设计工作也可视作为系统搭建一个理想模型,该模型应强调在理念上足够先进、在功能上足够强大、在整体架构上足够优化,且具备较好的协同功能以及足够的升级空间,等等。

第三,对系统模型予以程序和技术实现。

建立模型后,仅需根据既定的技术实现方案完成系统设计。技术实现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程序开发工作规划、相关的网络通信技术方案、其他软硬件设施配置,等等。其中,最关键的是系统程序开发。

系统设计需在理念上积极借鉴系统科学理论。文件系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性和运行规律。宏观层面上,文件系统主要表现为常规线性系统的高度结构化运行。因此,系统设计中有必要从各方面予以优化,以便在未来实施过程中发挥预期的理想效果。

文件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有人参与的信息系统,且文件信息蕴含着知识属性等,都使得系统在微观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软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文件利用工作中,人的因素和信息的知识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由此导致系统呈现非完全可控的复杂现象。此外,由于文件系统一般会与组织内其他系统实施协同,必然导致极为复杂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当与专家系统等典型非线性系统协同运行时,必然对自身系统产生整体反馈,其影响是非完全可控的。故此,文件系统同样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可能对文件管理甚至整个组织管理产生难以估计的优劣影响。然而,作为开放系统, 文件系统在非线性运作中一般会自动适应于环境、自动趋优。这就是为何强调子系统之间应该协同以产生协同效应,其获益往往超出预期。

3.2 文件管理系统的实施与优化

文件系统实施是系统设计开发的直接目标和具体实现。从实施步骤来说,又可分为调试运行、正式全面启用2大阶段。调试运行对于真实验证系统工作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严格的调试运行将对系统设计工作提供完整报告,真实反映出系统设计工作质量,并具有以下价值:一是调试运行将直接得知已设计的系统能够较好地胜任既定目标;二是若试运行过程中发现系统设计所应用的理念和技术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和未来拓展需要,同时在功能架构这一主要方面存在重大硬伤等等重大问题,将直接导致设计失败,需做大幅度修改,甚至需要推倒主要架构重新设计,这都将导致系统开发工作超过预定期限。在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更将直接导致组织可能无法负担二次开发的高昂支出,将不得不终止开发工作。

系统调试运行并基本解决了所有关键性问题和主要的细节问题之后,可选择可行方式正式启用。可行方式主要包括如:A.一次性全面启用;B.分段启用方式;C.将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待新系统实现了稳定运行之后适时撤除旧系统。每种方式各具优缺点,后两种尤其是最后一种方式的突出优点是稳妥,缺点在于组织必须为此承担双系统并行运作的较高成本。

从系统工作视角,实施工作就是通过充分应用系统预置的所有功能,促使系统得到最高效的运作,尽可能获得最佳效果。换言之,也即充分挖掘文件系统的综合潜力,并且促其与组织其他系统的协同,促使系统出现非线性作用下的更趋优化的整体效应。

系统实施过程中还需做好培训。系统开发小组应编制详尽的系统操作手册及相关培训资料。一般是在系统正式启用的前后提供集中培训,也可视具体需要适时提供各类后续咨询或零散培训。总之,培训目的在于促使组织内相关职员全面深入了解文件系统,使职员能够开展标准化、流程化的系统操作,最大程度地发挥系统作用,促进组织业务发展。

另外,还应鼓励(或在系统设计构建中制定相关激励制度)职员在系统日常操作过程中,根据组织业务发展潜在的文件需求,以及系统实际运行状况等,形成相关报告乃至建议等,将为系统的改进升级乃至换代提供直接依据。

3.3 文件管理系统的维护与优化

系统维护也即后续评估和升级对于文件系统同样重要。一是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来说,后期维护是极重要的。刚开发完成的系统虽在当时基本满足组织发展对系统的功能需求,但随着组织业务的发展,功能需求必然发生变化。同时,系统在长期运作中,也很可能会显现出各种深层问题。当综合评估认为这些需求变化和问题并不对文件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水平等构成致命威胁时,则完全可在现有系统框架下予以持续性升级,这样不仅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成本也较低,对于组织绩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二是若现行系统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水平等关键方面已经无法适应组织发展需求时,最好开发全新系统。

详尽评估是对系统实施过程的直接展示,将为新系统开发工作提供翔实资料,甚至可作为设计工作前期调研分析的直接参考资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高质量评估工具,制定可行方案,采用成熟的评估方法具体开展系统实施的评估工作。评估需从“文件管理功能需求的有效实现”以及“系统的安全高效运作”2个方面综合审视文件系统的实际表现,同时评估文件管理对于组织发展实际发挥的作用。总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估获得原始数据,综合考察系统运作的整体情况,做出相关研判。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做好文件系统评估工作,为系统最终处置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当评估认为只需对系统做持续升级时,只需在不触动主体功能架构的情况下,对系统各方面进行改进。当评估认为需要开发新系统时,则需积极准备。然而,在新系统尚未投入使用之前,仍需做好现行系统的维护工作,以满足日常业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斌.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3] 杜栋.协同管理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美]路易斯・戈麦斯―梅西亚 等著,詹正茂 主译.管理学:原理、案例与实践(第3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6] 杨霞.中美文件管理之比较[J].山西档案,1997(02).

[7] 安小米,焦红艳. 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 15489:技术指南[J].城建档案,2002(03).

[8] David O Stephens.Megatrends in international records management[J].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2001(35)-04.

篇10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48-02

一、引言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对健康有良好促进效果的结构,既包括心理健康方面(Barrera, 1986; Cohen & Wills, 1985),也包括身体健康方面(Uchino, 2009)。王桢等人(2006)对1430 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进行了问卷施测,发现社会支持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中介对心理健康发生影响。为了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指导,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寻求社会支持的训练。

Denny等人(2004)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和家庭关系能够显著的影响和保护心理弹性。Sackera等人(2007)进行的追踪研究也发现来自家庭的支持能够促进弱势青少年的心理弹性。这些研究都说明社会支持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弹性。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验证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水平的交互作用,以及探讨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研究基础。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共施测600份问卷,有效问卷477份。被试分布的情况见表1。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测量法,具体选用的量表如下: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共10个条目,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研究的修订办法,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修改。

2.成人心理弹性量表

Dddgeir Friborg的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简称RSA),有 33 个项目。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良好,验证性因素结构显示六因子结构拟合良好。

3.SCL-90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由陈会昌修订后共有90个题目。对每个题目按照1、2、3、4、5分别计分,“1”代表“没有症状”,“5”代表症状“严重”。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如表2所示,心理弹性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以及心理健康各个因子得分都有着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两者呈现负相关说明,心理弹性越好,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个因子均分都有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得分越高,社会支持的状况越好。故社会支持的数量和质量越好,量表得分高,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就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表3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除自我知觉与客观支持维度之间)之间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社会支持越好,心理弹性越强,这是由于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有保护和促进的作用。

(二)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文献分析,笔者假设心理弹性是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具体模型如图1。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总效应是0.269 (t=-6.10,P

四、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遇到困难时就会有更多的解决途径或者情感支持,在困难中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越好。

心理弹性得分与心理健康的总均分及各个因子的均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学生的心理弹性越强,越不易受重大创伤事件或长期压力的不良影响,心理健康就保持得越好。

在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关系中,与抑郁因子的相关尤其密切。可见,通过提高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能够很好地抵抗抑郁。

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遇到困境时更容易获取外界的帮助和支持,而外界的支持使得学生更倾向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心理弹性就越强。

(二)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这种预测作用一方面体现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直接预测作用;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支持通过心理弹性的部分中介作用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的不足会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压力和困境时感到更加无措和无助,容易采取愤怒、自我封闭等消极措施来处理,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相反,有足够的社会支持的学生在面临压力时,会更加积极面对,利用社会支持资源,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弹性能力,找出多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处理困难,尽早从困境中恢复过来,使得学生心理健康得以维持和发展。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主要结论如下:1.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2.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3.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二)建议

1.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2.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力度,安排专职老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3.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组织规划和指导。4.加强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指导。

篇11

分类号:B844

1 问题提出

心理韧性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有关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美国,是从研究处境不利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发展差异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处境不利一定导致发展不利,处境不利儿童日后的成就水平、适应能力必定低于正常儿童。可是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面临同样的压力或逆境,有的儿童发展良好,有的却难以适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不同的结果?研究者提出了心理韧性(resilience)概念,是指个体在逆境中能保持良好适应的能力。

国外学者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个体与应激情境的相关,探讨当个体处于危机状态时,能否有效应对,达到最终的良好适应,保持心理健康等。研究发现,态度和信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左右着个体的韧性程度,内部控制,自我激励的人能够顺利度过危机。国内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以介绍和分析国外心理韧性理论及其研究进展为主,如宋广文等(2010)对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及教育启示进行了论述,席居哲(2006)对心理韧性的发展及其作用机制进行过研究。另外还有少量的实证研究,如安容瑾(2009)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网络、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贾普君(2011)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杨冠军(2011)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归因风格与快乐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等,而针对女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研究十分少见。

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各种心理机能尚未稳定,面临着周围环境、角色地位、生活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巨大转变,与同龄青年相比,她们所面临的压力事件往往更多、更集中、更强烈。心理韧性是和压力密切相关的一个变量,心理韧性影响个体面对压力事件的有效适应。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提高心理韧性的关键在于个体内部以及个体外部的保护性因素的提高。社会支持是心理韧性非常重要的外部保护性因素,这种保护性因素对女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是否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现状怎样?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不仅能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与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而且对改善女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因此,开展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考察女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基本状况,并对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科学开展女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山东济南、江苏南京两地的四所高校中抽取文、理科各四个专业共720人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被试656人,其中文科生389人,理科生267人;城镇259人,农村397人;独生子女234人,非独生子女422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心理韧性问卷

本研究采用Wagmla&Young(1993)编制的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由25个题项组成,用于测量个体适应良好的积极特征。量表采用7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晁粉芳对该量表进行了翻译和修订。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8。

2.2.2 压力事件问卷

本研究采用刘贤臣(1987)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该量表由27个题项组成,分为六个维度: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采用五级评分,适用于中学生、大学生生活应激事件的评定。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3。

2.2.3 社会支持问卷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1986)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由10个题项组成,分为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由于本研究中被试均为在校女大学生,对量表中的一些内容作了修订,将“同事”改为“同学”,将“配偶”改为“恋人”,将“邻居”改为“舍友”,将“工作单位”改为“学校”,有助于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10。

2.3 施测程序

为保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较高的回收率,省内被试由研究者本人亲自进行施测。外省被试委托心理专业的老师进行测试,针对本研究的特点对主试进行指导语、问卷调查程序等方面的培训。由主试进入到班级内施测,并当场回收问卷。

2.4 统计处理

全部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女大学生心理韧性基本状况

3.1.1 女大学生心理韧性整体水平

为了考察女大学生心理韧性整体水平,对心理韧性进行描述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心理韧性量表的25个题项中,被试心理韧性总分平均为5.127,高于理论中值4。这说明女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整体水平较高,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不过,从心理韧性均分分布情况不难看出,尽管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但仍有一定比例(6.1%)的女大学生心理韧性居于中等以下水平。

3.1.2 女大学生心理韧性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以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为分组变量,以心理韧性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不同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的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差异极其显著,文科女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女大学生生,农村女大学生心理韧性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女大学生,非独生女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女大学生。

3.2 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

3.2.1 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的关系

(1)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的相关分析

将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做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中除了丧失之外的五个维度及总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压力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其他三个维度与心理韧性的相关系数较高。

(2)不同心理韧性水平压力事件的比较分析

为了探讨不同心理韧性水平女大学生压力事件大小的差异,按心理韧性总得分分别取高分端和低分端各27%的被试(n=177)组成高心理韧性组和低心理韧性组,分别对这两组被试的压力事件进行t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心理韧性水平不同的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五个维度以及压力事件总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心理韧性的水平越高,所感受到生活压力事件越小。

3.2.2 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1)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将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做相关分析,具体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总分显著相关,其中支持利用度与心理韧性的相关系数较高。

(2)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社会支持的比较分析

为了探讨不同心理韧性水平女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的差异,按心理韧性总得分分别取高分端和低分端各27%的被试(n=177)组成高心理韧性组和低心理韧性组,分别对这两组被试的社会支持进行t检验,具体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心理韧性水平不同的女大学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心理韧性的水平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3.2.3 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为了探讨女大学生压力事件各维度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韧性的预测作用,以压力事件的六个维度、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作为自变量,以心理韧性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进入心理韧性回归方程的有8个因子,按作用大小依次为人际关系、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其他、受惩罚、学习压力等。其中人际关系的预测力最大,解释变异量的17.8%,这8个因子能联合预测心理韧性39.2%的变异量。

心理韧性的回归方程式为:

心理韧性=-.317*人际关系+.145*支持利用度+.157*主观支持+.138*客观支持-.349*其他+.420*受惩罚-.272*学习压力+.124*丧失

以上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受惩罚、丧失因子对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人际关系、其他、学习压力等则会降低心理韧性水平。以上分析表明,除了健康适应之外的压力事件五个维度、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韧性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3.2.4 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路径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压力事件、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机制,根据强迫输入复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路径分析,具体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在对心理韧性影响的路径中,无论是来自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直接效应,还是压力事件通过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心理韧性的间接效应均非常显著(p

4 讨论与建议

4.1 女大学生心理韧性基本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较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当代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注重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比较容易获得社会支持,遇到不良情绪时能够及时通过合理途径宣泄,能够较快从挫折中恢复过来,即心理韧性水平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6.1%的女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偏低,有待提高。时而会有女大学生心理脆弱、适应力差的报道见诸媒体,虽然说只是个别案例,但也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入学之初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中发现问题后就应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在随后的发展中,还需要加强跟踪指导。

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文理科专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文科女大学生显著高于理科女大学生。这与其他研究者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刘书瑜的研究表明理工科和医学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要优于文史类大学生,而理工科和医学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差异不显。而本研究中文科女生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理科女生,这可能因为被试都是女大学生,女生在学习文科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学习方面没有太大压力,因而保持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

不同生源地女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也是显著的,农村生源的女大学生心理韧性显著高于来自于城市的女大学生。这与晁粉芳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从小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得到的锻炼更多,经历的挫折越多,学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越多,适应力更强。

本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这与有关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比较优越,自小被父母祖父母众星捧月般的呵护,经历的挫折较少,一旦遇到较大的压力难以找到有效的应对方式,不容易从逆境中走出来。而且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与同龄人交流、合作、相互支持的机会,考虑问题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各种支持的利用度较低,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对心理韧性的发展势必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4.2 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

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中除丧失之外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分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心理韧性与丧失因子相关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年龄较小,较少经历这类压力事件。而压力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其他三个因子与心理韧性相关较高。这一结论验证了以往的研究成果。有研究表明亲密的家庭关系、教师的支持以及同伴之间的积极关系在儿童对抗逆境时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马斯洛(A.H.Maslow)提出了需要五层次论,其中就有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也就是说,只有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归属与爱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对于女大学生而言,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同学关系,大部分学生都是寄宿式生活,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自的脾气秉性、家庭条件、生活习惯各异,在相处中就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矛盾。女性细腻敏感的情感特点也使得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压力。

学习压力是女大学生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另一大压力事件。与高中相比,在大学里无论学习环境,还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在这种适应过程中就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另外,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使得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也不敢有丝毫放松,各种评奖评优主要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指标,而争强好胜、乐于挑战的心理特征使一些女大学生在强手如林的大学里,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精神压力很大。

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以及总分都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其中,支持利用度与心理韧性的相关系数比高。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的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水平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心理韧性水平越高,社会支持水平也越高,有研究表明,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那么他在解决问题或克服困难时所采用的积极应对方式越多,如解决问题、求助等。反之,就会较多地运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自责、幻想等。社会支持作为外部保护性因素,对女大学生抗击逆境有重要作用,社会支持多,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就越容易得到满足,从而很自然地发展起一些心理韧性特质。另外,女大学生各自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因而对可获得支持的利用度也有很大不同。越是能充分有效地运用社会支持的个体,其心理韧性水平越高。

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模型显示了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三者的关系。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受惩罚、丧失因子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学习压力、其他、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则会降低心理韧性水平。这表明,压力事件各维度、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心理韧性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在对心理韧性影响的路径中,无论是来自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直接效应,还是压力事件通过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心理韧性的间接效应均非常显著。这表明,要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既要增强自身心理素质来降低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又要通过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来增强其抗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