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乡村旅游区策划

乡村旅游区策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8 09:23: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乡村旅游区策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乡村旅游区策划

篇1

二、文化理念

贵妃文化不仅是经典的历史文化,同时还具有国际性色彩,其影响之大,历来备受世人关注。贵妃文化在省内至今尚无主题化的旅游景点,以贵妃文化包装乡村旅游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贵妃园以当地流播久远的杨贵妃历史传说(相传马嵬坡之变,杨玉环未死,潜行罗江县境内宝峰寺隐居)为人文资源和切入点,结合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罗江观光避暑胜地,白马关后花园)和产业资源(以贵妃枣为代表的名特优林果业,当地名枣相传系贵妃携食重现闭月羞花容貌之枣繁衍而来),融创具有人文旅游风情和体验经济特色的贵妃文化(美女文化、历史传奇)、休闲农家乐、庄园经济,将其与景点营造和项目开发有机结合,以唐风标志性形象,贵妃祠墓,诗碑画廊,传说遗迹为人文标志,以发展特色林果和生态养殖为产业依托,以唐风水生活度假会馆、民居农家乐庭院、林果庄园为经营构架,三位一体,互动推进,合力营造具有唐风古韵的特色乡村旅游社区和庄园经济为导向的产业新村。

三、开发思路

(一)以人文主题化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突破口,围绕这一支点统筹整合当地生态、产业和市场资源,发挥优势潜力。一三产业整体推进,在加速打造白马关后花园示范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庄园经济,构建特色种养业规模化经营的新体制新模式。

(二)着力抓好特色农业——生态环境——人文主题——乡村旅游——体验经济——示范农户——庄园业主——招商引资——经营造势——市场开拓——和谐发展的系列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与白马关珠连璧合互为表里的旅游景区整体发展格局。

(三)开发按照先质后量的原则,紧紧围绕发展目标(贵妃园主题形象景观群氛围营造和基础配套建设)集中投入,示范农户(10-15户)集中转型升级换代,核心经营项目(水生活度假会馆,兴庆食坊贵妃宴)重点招商,庄园业主按规划要求产业复合发展。

(四)高度重视当地水资源匮乏是制约开发的瓶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步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民生和产业发展的难题。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既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善举,又为加快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力的基础配套支撑。

(五)鉴于园区复杂的山地特点,开发要注重道路塘堰的改造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为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提供保障,促进当地资源潜力的有效发挥。

(六)开发要与“三建五改”(建房、建园、建池,改水、改厕、改圈、改路)的人居环境改造有机结合,有序集约集中,组团化发展,推进村容村貌建设和现代生活方式。

(七)发动群众,广泛发掘乡土化的贵妃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之中。

(八)推进政府引导(重在发展导向和提供公共产品),集体组织(统筹资源,协调利益格局,集中组织力量推进),农户主体(自主投入、建设经营),庄园业主配合(复合转型同步发展),市场参与(多渠道引进市场开发力量和市场营销体制)的开发组织架构和政策扶持,自主投入、融资投入、合作投入、招商投入等多元化开发的投入模式。

四、总体布局

根据环境资源和发展目标,贵妃园主要以余家庵村

一、四组为核心,包括余家庵村二组和白马关镇新村与贵妃园联系较为紧密的区域作为集中发展区,按照交通走廊形象区、农户休闲农家乐庭园区、招商开发区、庄园经济发展区四大板块进行总体布局,在集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环线格局。

(一)交通走廊形象区:贵妃园标志形象景观群带,以大霍山前山三叉路口进入贵妃园至宝峰寺入口牌楼一线为中心区域,集中在三叉路口、一组入口、四组入口组团布置主题鲜明具有连续性标志性的形象景观造型。该区沿道路两侧散居农户结合走廊形象景观整体打造,发展休闲农家乐庭院。

(二)农户休闲农家乐庭院区:米园、绮霞沟、香树湾

出于对交通、地形、景观、农户聚落和市场功能的综合考虑,将前山三叉路口至四组沿线农户民居按照乡村旅游的发展归併为带状分布的三个组团。米园:白马关镇米氏农家乐等相关农户构成小型聚落(3户)。绮霞沟:四组入口道路环线平缓地带农户是贵妃园休闲农家乐庭院发展的主要区域(5-8户)。香树湾:四组入口侧与招商开发区配套联动,形成小规模的农家乐聚落(3-4户),开发集中打造,逐步推进发展组团的规模。

(三)招商开发区:绣岭

四组入口山梁平台区域是贵妃园最佳的观景胜地,其闲置土地和周边成片枣林等资源可利用价值较高。围绕杨贵妃纪念性景观、贵妃澡水生活度假会馆、兴庆食坊等复合主题集中开发,打造园区观景祭拜中心和休闲娱乐中心,形成核心经营功能。该项目设计旨在营造特色,提升品质,激活市场,带动发展。

(四)庄园经济开发区:红枣坡、美人谷生态庄园

一、四两组入口纵深坡谷地(前部为红枣坡,后部为美人谷)现已初步形成外来业主成片租赁发展特色林果业的产业格局,部分业主在此基础上开始投建庄园型体验型的度假村,发挥资源潜力拓展市场。由于这种业主庄园经济效益较明显,进一步扩张将是发展趋势。贵妃园的开发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整体规划,制度创新,加速推进其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主要发展思路:引导现有业主在发展特色种养业的基础上,围绕贵妃园开发主题,以特色经营为路线,向乡村旅游转型复合发展,打通一三产业,延长农民收益链,拓宽就业空间。同时统筹资源,集约利用,土地合理流转,引入公司化、企业化的投资经营主体,转变粗放型低效益循环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拓展庄园经济开发区,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合力打造新庄园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五、景观设计

贵妃园景观设计以贵妃文化唐风古韵为核心理念,以乡村旅游开发为导向,以多元组团和整体构架相结合,营造人文主题化的特色旅游社区氛围和产业园区风貌。

(一)交通走廊形象区

系列主题景观造型:

1、在大霍山前山三叉路口台地布置唐风石塔,以贵妃园为标志符号,地面石材铺地,方形围合石栏杆,柏树群陪衬,两翼配置石木结构造型的园区指南标示牌,作为前山入口的标志性形象,导引白马、万佛两处过境游客。

2、在一组入口处布置照壁窗花结合的主题景观,材料组合:青砖、青瓦、石材、木窗花,以绮霞沟为标志符号,其风格与一组休闲农家乐庭院集群统一。

3、在四组入口处布置唐风石木牌楼作为主题形象,楼身刻绘侍女图、出行图等。以绣岭为标志符号,配置园区指南标示牌。风格与该区布置的贵妃祠墓、贵妃澡水生活度假会馆、兴庆食坊贵妃宴相吻合。

4、对四组入口处公路桥栏加以简约装饰,突出唐风古韵。走廊道路两侧进行环境整治,增加景观树、景观花卉等。

(二)农户休闲农家乐庭院区

1、民居外部改造:以唐与明清结合的四川居民建筑为特色,突出具有唐建穿榫结构和屋顶造型元素,艺术雕饰符号以贵妃文化为主题,如壁绘、灯笼、楹联匾额、贵妃供奉形象等。

2、室内改造:按照城乡一体化和体验型农家乐经营特点,对室内环境进行综合改造。在重点突出单一居住功能向居住经营一体化转型的同时,为形成乡村旅游消夏避暑的停宿功能预留空间。

3、户外经营环境营造:扩展庭院,布置多层次的观景休闲坪地和停车空间(贵妃园以分散停车为主),挡土墙以石材为主,卵石铺地,庭院门楼,花架凉棚,石砌护栏,种植景观树景观花卉,形成经营功能。

(三)招商开发区

1、在绣岭入口左侧前沿高台地布置小型化的贵妃祠墓,前祠后墓,与观景楼台结合,南北朝向。祠前布置开敞式庭院,布置华表(贤君盛世)、翼鸟朱雀(瑞兽祥禽)、石马石人(乘骑侍卫)。祠内塑杨贵妃像,祠壁长恨歌琵琶行诗画图,杨贵妃宝峰寺隐居传说记文,祠中廊柱吊挂楹联匾额,祠后建贵妃衣冠冢、石碑、祭台,祠周种植柏杨,成为贵妃园历史寻踪、祭拜与观景中心。

2、绣岭条状台地在保留过境道路的基础上,两侧临坡布置贵妃澡水生活度假会馆(引入当地美人谷贵妃神泉传说)和兴庆食坊(贵妃宴)为经营主题的项目组合。会馆和食坊建筑风格为唐建和日式建筑结合,木石材质为主,贵妃澡以室内和半露天四季温情浴、观景浴、休闲浴为经营特色,休闲娱乐度假避暑一体化。兴庆食坊以贵妃野宴、唐风乡膳、观景酒廊、笙歌品茗为经营特色,并与贵妃民间会所文化融合,打造“拜贵妃祠、洗贵妃澡、赏贵妃园、品御枣茶、吃贵妃宴、住贵妃阁、交贵妃友”的特色度假中心,成为白马关后花园的核心景点和名胜所在。项目开发规模:中型。

(四)庄园经济开发区

按照贵妃园的主题和建筑景观风格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突出园区的个性特色、私家庄园风情、园艺氛围和文化品味,生态养殖发展在设施建设上要注重人文形象和环保意识。

六、营销策略

(一)贵妃园营销以贵妃文化为核心主题,以枣林生态观光、历史人文寻踪、山地特色休闲娱乐度假、农家乐和庄园经济生活体验为重点发展方向。

(二)招商开发区、农户休闲农家乐和生态庄园在业态与经营上采取差别化运作模式,发挥各自特色,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进行经营组团,功能互补,避免同质化倾向。

(三)发挥资源优势,借贵妃园集中发展区整体打造之势,加大招商力度,加速核心经营项目和庄园经济开发的突破性推进。

(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水、路为主)以政府为主导,推行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集合投入模式,加大投入力度,共同营造经营环境。新晨

(五)与市场按轨发展体验经济,引入家庭订购、游客团购生态林果禽畜产品等城乡互动型的体验消费。

(六)围绕贵妃园人文主题和产业特色,配合县镇旅游整体开发(尤其是白马关、万佛寺旅游景区),通过节庆活动联合促销,同时围绕枣林等特色果园文化、贵妃文化、庄园文化、农家乐休闲文化发展自身特色,举办系列化的主题营销活动,如枣子节、贵妃乡祭、人文寻踪、消夏避暑营地等。

(七)与罗江乡村旅游景点联合推出乡村旅游黄金路线品牌景点,共同为罗江旅游造势。

(八)通过网络、媒体、市场多渠道宣传推介贵妃园的乡村旅游形象和贵妃文化,广泛吸引客源,特别是成德绵地区的自驾游游客。

篇2

关键词:从化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对策

发展旅游活动,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1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情况

20世纪90年代末,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30多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近年来,从化区积极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开展了农家乐评星级、扶贫、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作,2011年更是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景点资料,参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乡村建筑与设施、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人文活动等。

3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级

根据现有旅游资源的评定,将生态庄园定位6级、五星级农家乐为5级、四星级农家乐为4级,以此类推,一星级农家乐,未评定景点为零级,共计7个级别。

4从化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4.1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

目前,从化区旅游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大多是依托城区、景区的菜品饮食类,乡村建筑与设施次之,以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和动物与植物展示地为主,人文活动、生物景观较少。

4.2分布以道路及重点景区为导向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道路导向特征明显,主要沿105国道延伸发展,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的特征。

5发展对策

5.1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从化区市乡村旅游现有产品主要以生态观光、特色美食、生活体验类居多,而这些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消耗型,针对从化区现状,未来发展产品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1)增加绿野田园游览、野菜野果采摘、教育劳作体验等产品;(2)丰富和挖掘民俗节庆类活动产品;(3)扶持完善乡村民宿类产品。

5.2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根据从化区地形地貌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布局总体规划为“一带一轴五片”的空间结构形态。“一带”指沿105国道发展的旅游休闲汇集带;“一轴”指沿355省道发展的旅游休闲延伸轴;“五片”指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划分为5大片区,分别为:山野乡村、温泉乡村、田园乡村、古风鄉村、西部乡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景点分布特征,划出1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具体如下:万花园名花示范区、大金峰花果示范区、外婆家兰花生态示范区、良口镇美食休闲示范区、温泉乡村教育示范区、溪头乡村生态示范区、灌村果园度假示范区、响水峡农家野趣示范区、蝴蝶谷科普示范区、太平街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钱岗古村落示范区、茂墩水库库区养殖示范区。

5.3基础设施建设

5.3.1道路交通设施。拓宽、改建一批镇村级道路,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增加停车设施、路标指示,完善道路管理、修缮部分山道,对于一些难、险路段增加防护措施。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 ,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篇4

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一直以来是其支柱产业,农业生产环境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方式多样,再加上北方多民族的地域文化为黑龙江开展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成为国内旅游产品开发上的优势资源[1]。

双城市金满农家观光园的旅游开发顺应了时展需求,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依托金源文化背景,本着突出黑龙江生态休闲农业的方向发展,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观光园。

1 旅游地点概况

1.1 自然概况

金满农家观光园位于历史名城双城市五家镇双井村附近,东侧靠金兀术运粮河,西面靠近五家镇双井村,北面临近哈大铁路专用线,南面靠近去京铁路专线。旅游区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无霜期为140天,年降雨量为481.5mm,大于10℃以上的积温为2798℃,生育期日照时数为1220小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典型的黑钙土区,适宜农作物及果树的生长。

1.2 旅游资源概况

双城市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满族风情浓郁,人文历史景观丰富。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来分析,本景区内目前具有如下旅游资源:金兀术运粮河、影视基地、地主大院、杨树林、农田、菜地、果树、垂钓池、冰雪资源等,景区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远离噪声,适合开展采摘、参与体验等活动,是不可多得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场所。

2 客源市场分析

目前,金满农家观光园主要客源市场为国内游客,其中省内游客占了绝大部分。省内游客中有50% 来自哈尔滨市区,50%来自双城、阿城及周边地区。可见该景区的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以哈尔滨地区为主的近距离客源市场。

3 规划原则

3.1 坚持生态性原则。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对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要采取治理的措施;保证金兀术运粮河的水质;道路铺装采用砂石等天然材料;使用太阳能、风能、电能等清洁能源。

3.2 坚持经济性原则。房屋的建造,要力求符合东北的实际。景区中的部分休闲度假建筑采用可移动、可拆装的木屋。不搞大量的人造景观和硬质铺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景观营造。

3.3 坚持参与性原则。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极具参与性特点。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亲手制作豆汁、果汁、果酱、烧烤、采摘及垂钓等活动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多层面地体验到乡村生活的情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氛围。

3.4 坚持突出特色原则。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要明确金源文化和乡村生活体验的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本景区的旅游特色更加鲜明。

3.5 坚持多样性原则。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组织、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有多种方案可供游客选择,让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2]。

3.6 坚持注重细节原则。景区在建筑材料、地面铺装、滨水风光、特色餐饮、参与体验等方面都要注重细节,使之与环境协调,宛如天然。同时,也要在细节上突出以人为本,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游人需求。

4 功能分区

4.1 管理服务区

占地面积约7.8公顷。资源依托:金源文化、防护林、百米瓜廊、现代建筑等。主要功能:展示景区形象、游客接待、停车、游人集散等。

4.2 疗养区

占地面积约7.6公顷。资源依托:现代建筑、防护林、菜园等。主要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能住宿,能回味农家生活,有活动场地的休闲度假区域。

4.3 互动游乐区

占地面积约4.1公顷。资源依托:游乐设施、金兀术运粮河、健身器械等。主要功能:开展参与性娱乐活动、亲水休闲、水上娱乐、体育健身等项目。

4.4 木屋休闲度假区

占地面积约2.8公顷。资源依托:木屋、山林野趣等。主要功能:用于休闲度假、生态防护等。

4.5 棚室蔬果采摘区

占地面积约4.7公顷。资源依托:温室大棚、仿古建筑、水渠等。主要功能:为游客提供一个瓜果、蔬菜采摘、品尝,游憩休息的场所。

4.6 露地蔬果采摘区

占地面积约11.7公顷。资源依托:瓜菜园、现代娱乐设施、水渠等。主要功能:用于水果采摘、蔬菜采摘、滨水体验、戏水等。

4.7 影视基地区

占地面积约3.3公顷。资源依托:影视拍摄、山林野趣、现代娱乐设施、地主大院等。主要功能:能为拍摄剧组提供一个摄录影、化妆拍照、住宿、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能给游客提供一个回归大自然,与土地、阳光和水源亲密接触的休闲空间。

4.8 垂钓区

占地面积约2.7公顷。资源依托:养鱼池、湿地等。主要功能:用于冷水鱼养殖、垂钓、休闲、餐饮等。

4.9 戏雪区

资源依托:微地形。主要功能:为游人提供一个冬季戏雪的场所。

5 旅游形象定位与策划

5.1 旅游形象定位

金满农家观光园的旅游形象定位鲜明,主要体现为:回归自然、享受乡村原始风貌、金满特色、农事体验。就哈尔滨的整体旅游产品而言,生态旅游是时尚,乡村旅游方兴起,金满文化是内涵。

5.2 旅游形象策划

5.2.1 理念识别系统(MIS)策划。一级理念为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绿色餐饮:观光农业的胜地;二级理念为金满文明、民俗传统、回味乡村:文化体验之乐土。主打宣传口号:走进金满农业观光园,感受乡土气息,体验农家乐趣,找寻自然之美。

5.2.2 视觉形象系统(VIS)设计。在符合MIS的一、二级理念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系统[3]。景区标准色,以绿色为主调,象征自然生态;以天蓝色为背景,象征环境优雅;以浅灰色为配色,象征金兀术运粮河之水;以金色代表金源文化。

6 旅游区环境容量估算

环境容量测算主要有3 种方法:线路法、卡口法和面积法。本次测算主要采用面积法。测得结果显示,目前日旅游环境容量为562人次/日,年环境容量为67440人/年。旅游区环境容量远大于现在的游客规模,只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同时加强环境容量的调控,是能够保证环境质量的基本稳定和提高,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4]。

7 结论

双城市金满农家观光园作为一个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景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坚持生态旅游开发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使其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景区建设中,挖掘并开发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并将这些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融合,打造出具有民俗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顺应了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时代大背景,使园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桂兰,刘敏,张序强.黑龙江省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及战略[J].北方论丛,2003(04):26~30.

篇5

一花引来百花开

山重村坐落在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境内。在山重村,最美的是花。从冬至至小寒,青梅率先傲霜独秀;新春伊始,桃花相约而至;春天时,油菜花铺陈在田野里,满目皆是金黄。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山重村的油菜花露了脸。冬天里盛开的油菜花吸引来大批游客。山重村的乡村旅游从那一年开始萌芽。

但由于油菜花季节性强,花开时,游客“爆棚”,凋谢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2006年11月,长泰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山重村正式划归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管辖,山重村乡村旅游出现转折,开始顺势发展。随着山重村通往长泰县城、厦门灌口的两条水泥路开通,截止2009年,山重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0万人次。

为延长赏花时间,让山重村全年都有游客,2011年,山重景区的油菜花种植面积超过500亩,成为了福建省最大的油菜花观赏基地。景区根据时节的变化,陆续种植了60亩向日葵、30亩紫云英、20亩荷花、30亩杜鹃花等,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

引入名企寻特色

为加快市场化步伐,山重村引入了福建省中旅集团,大力提升乡村旅游的规模和档次。2010年7月16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山重村与福建中旅集团签订旅游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并注册成立了长泰山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省中旅集团以控股的形式主要负责景区的投资开发与管理,公司实行规范化的企业经营和管理。

在旅游规划上,为确保山重村乡村旅游的特色,中旅集团派出6名旅游专业的研究生对山重村的基本情况调研,并请旅游规划方面的专业人士和农业方面的专家实地考察,对项目开发提出实质性建议,邀请优秀的规划设计院进行策划及总体规划。

据了解,目前山重景区所有的旅游景点均为人文景观和农业景观,娱乐设施、可参与项目和活动很少,且受季节影响,景区淡旺季明显。针对这些问题,公司推出了草莓、李子、杨梅、龙眼、毛豆、玉米等特色采摘游项目,逐步做到季季有特色,月月有采摘。据长泰县旅游局统计,2011年1―5月,山重村共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4.79万元。

山重旅游景区将以生态农业为轴线,以乡村生活体验为载体,以旅游休闲娱乐为主题,全力打造“美十园”,即花园、树园、果园、田园、菜园、家园、学园、乐园、食园和牧园,建设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篇6

据统计,今年到黔东南旅游的自驾车游客达19.96万人次,同比增长85.62%。今年“十一”黄金周,贵州旅游业呈现出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黔东南州乡村旅游点密集区已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游区。贵州――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逐渐凸现,黔东南――原生态魅力体验地的吸引力日趋强烈。

以上来之不易的业绩,凸显了黔东南州“体验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魅力。在这一要素的开发上,黔东南州采取统一文化包装、统一设定线路、统一服务机构、统一策划品牌等办法,切实加强对游客的服务和引导,全面提升了体验生态博物馆的质量和效果。

围绕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定位,黔东南体验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模式以“和谐”主题统一文化包装,使各景区景点既互相联系,又各具特色;使黔东南原生态文化旅游的原生性、完整性、独特性、神秘性得以同时呈现,对游客构成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众所周知,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从民族文化的构成上看,黔东南境内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依、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81%,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形态原始、源远流长,可谓世界所罕见的多元共生、和谐共存的天然生态博物馆。底蕴深厚的各民族文化,外化为节日庆典、娱乐活动、民间工艺、建筑民居,就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千百年来,黔东南的世居少数民族依山傍水而居、聚族而居、依环境资源而居。创造、传承至今的是一种以和谐为理念的原生态文化,即与自然和谐,与生活和谐,与环境和谐。

有关专家认为,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这两大基础条件上看,黔东南在贵州省内优势明显,在全国而言也属条件良好的地区。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进程中,黔东南州深刻把握本土原生态文化的独特性和比较优势,以“和谐”的文化主题为统领,统一文化包装,使原生态文化的内在特质外化为极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主题。

在这一主题下,各具特色的乡村建筑群落、人居环境、民俗民风,诠释了原生态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使“以谦恭敬畏自然、以平静彰显历史、以美丽对待苦难、用微笑面对陌生”的原生态文化,对游客构成“越想越神秘、越看越想看、越品越迷人”心理吸引。

以旅游线路为载体统一设定旅游要素,展示原生态文化的多样性与完整性和神秘性,是黔东南州在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模式建设与推动中的成功经验

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与需求,黔东南乡村旅游以不同文化内涵的景区景点为组合要素,变顺应市场为引领市场,近几年相继推出4条精品旅游线路,打破了以往小区域内各自为政、各示其优的旅游线路推介方式,使全州旅游因“线”而活。

2006年,黔东南州推出的“完美假期――多情黔东南”旅游线路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当年全国十佳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此后,因这条线路进入黔东南的游客大增。2007年7月,文化名人余秋雨应邀踏访黔东南,赴锦屏隆里古城、黎平肇兴、从江岜沙、榕江三宝、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以及镇远古城,品读原生态文化,对话黔东南。余秋雨随后发表的《也许是归程》、《以美丽回答一切》和《我本是树》3篇手记,引来广大读者对原生态黔东南的无限向往。两个多月后,黔东南州旅游局透露,以名人行踪命名的“余秋雨线路”在当年“十一”黄金周为黔东南引来的游客达数十万!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结束后,黔东南推出“奥运火炬旅游线路”,又吸引众多游客奔向黔途。而“氵舞阳河精品线路”的推出,则使以往依托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的观光游,转变为内涵更丰富、体验更完整的文化生态游。

今年下半年以来,“多情黔东南”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上的西江千户苗寨、岜沙苗寨、肇兴千户侗寨、郎德苗寨、三宝侗寨、镇远古城、剑河温泉、锦屏隆里古城等8大景点,游人如织已成为常态景观,接待人次与旅游收入双双攀高。

围绕全方位、深层次品味原生态民族文化需要,统一旅游服务机构,向外对接全国、世界市场,向内对接各景区景点,形成统一的服务网络,是黔东南州在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模式建设与推动中的又一成功之举

旅游业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国内外发展旅游的实践表明,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特殊产业类型。而近年来,国内各地乡村旅游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同样离不开政府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在黔东南,政府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的一个成功经验是统一旅游服务机构。

发端于巴拉河流域7个苗族村寨的黔东南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模式,注重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产业的引导推动。这一模式获得成功后,黔东南州将其推广到州内更多的乡村旅游区域。

统一旅游服务机构,一般是以县域为单位设立旅游服务中心,对内指导、协调、服务各景区景点,对外对接全国、境外市场及旅游机构。

以从江县为例。2001年,从江乡村旅游从距县城近、与县城形成强烈反差的一个村――“最后一个部落”岜沙开始,之后是“侗族大歌之乡”小黄村,然后是有“红豆传情”婚俗的银潭,以及高增乡的10多家“农家乐”,和数百年来控制人口出生率、性别比近乎神奇的特色村占里。在至今7年的时间里,县里对旅游资源作出统一规划、指导,成立旅游服务中心,管理各个旅游点的经营,设立“岜沙――小黄――占里――银坛”的两日游线路,使原来各个以吸引散客为主的旅游点连成线,呈现给游客完整、丰富的从江原生态文化面貌,也赢来可观的经济效益。2007年,从江旅游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13%,已具产业规模。

统一策划,以“苗乡侗寨”品牌叫响乡村旅游,是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战略化、品牌化的谋略之举

有专家认为,黔东南“苗乡侗寨”承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以其具有的唯一性、丰富多样性、群众参与性决定了“苗乡侗寨”是黔东南乡村旅游的魂。以“苗乡侗寨”为乡村旅游品牌,正是基于黔东南“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的民族文化地位。

篇7

在项目投资时,对目标项目价值的确定是一个核心问题。美国著名估值专家shannonp.pratt在其专著《企业估价》中提出贴现模式下的一般估价公式如下:其中,V为某项目的价值(或某部分权益的价值);CFt为第t年的回报或净现金流;k为相关的折现率,即本项目的资本成本。pratt所言的“未来利益”或“未来回报”主要有三种理解(或定义),即未来的现金流量、未来的净收益和未来的股利。在西方国家的估价文献中,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法(DiscountedCashFlow)占据主导地位。

1.2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预测

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内容主要包括初始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终结现金流量。(1)初始现金流量。初始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投资支出、流动资产上的投资支出(营运资金垫支)、其他投资费用、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要考虑所得税的问题)。(2)营业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一般按年计算,主要包括:产品销售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各项费用(除折旧)支出所形成的现金流出、所得税支出。其中,年营业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折旧)(1-所得税率)+折旧=税后利润+折旧(3)终结现金流量。项目寿命终了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残值变价收入(要考虑所得税)、垫支流动资金的收回、清理固定资产的费用支出。

2现金流量贴现法在昆明西山旅游区投资项目中的运用

西山旅游区是以昆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以森林生态、宗教文化、历史古迹、民族文化、乡村文化为主要特色资源,由西山区人民政府进行属地管理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开展观光消遣、康体健身、会议游览、度假疗养、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科学考察、宗教活动的区域性旅游景区。如此大型的旅游项目投资,需要一个科学、客观的可行性财务分析。

2.1客源规模预测

据西山旅游区客源增长趋势,以西山旅游区2006年接待游客341.5万人次为基数,结合昆明市1997~2007年度的旅游统计资料,本项目建设完毕后运营期间的游客总数预测模型为y=25.181x+26.701,则2011年的游客人次为454778,2012年的游客人次为479959,增长率为5.54%;2013年的游客人次为50514,增长率为5.25%;2014年的游客人次为530321,增长率为4.98%;2015年的游客人次为555502,增长率为4.75%;2016年的游客人次为580683,增长率为4.53%;2017年的游客人次为605864,增长率为4.34%;2018年的游客人次为631045,增长率为4.16%;2019年的游客人次为656226,增长率为3.99%;2020年的游客人次为681407,增长率为3.84%。

2.2投资估算及资金

(1)投资估算。基础设施投资情况如下:游客中心(综合服务系统),投资250万元;四个旅游接待站(建成森林公园缆车站、猫猫箐、晖湾站、观音山站),投资290万元;五个接待点(建成华亭寺、玉皇阁、小石林、老军用公路“三堆坟”处),200万元;游道系统(景区内环线系统),400万元;区内交通车站建设(包括旅游公厕3个及卫生清理),40万元;建筑小品(景区内基础服务设施),141万元;露营基地(猫猫箐基地、黑荞母基地),100万元;森林庭院馆,2500万元。基础设施投资总计3861万元。各分项目投资情况如下:森林SPA项目投资448万元,观音道场与观音山主题公园投资18565万元,晖湾极限运动区项目投资2532.5万元,休闲乡村项目(包括乡村民宿、自助野外无烟烧烤、市民农园、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乡村酒店水景园项目)投资8000万元,生态木屋农庄项目投资6000万元,高档次生态养老基地项目投资50000万元,各分项目投资总计89577.5万元。西山旅游区投资合计93438.5万元。(2)融资策划。西山旅游区旅游项目的建设必须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与个人”的多渠道融资方式,通过独资、合资、租赁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形成利益导向机制,吸引中外各投资主体共同参与该项目的开发建设。首先,项目开发应是多投资主体,国家、省、地区、市、集体与个人,内资与外资一起引进,其融资方式包括银行借贷、债券融资、地方财政拔款等,还要充分挖掘社会参建能力。其次,实行“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动员社会各界资本参与到西山旅游区主题公园开发。在土地利用方式上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以长期与短期租赁相结合,鼓励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社会资本甚至外资入股。最后,纳入西山区、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大盘子之中,列为旅游重点项目加以建设。西山旅游区管委会和旅游开发公司应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3)资金筹措方案。争取由市政府和区政府投资10000万元,由西山旅游区管委会及旗下的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贷款60000万元,招商引资23438.5万元。

2.3营业额测算

篇8

1、强攻项目,蓄积旅游经济发展后发力。充分认识项目工作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持续抓好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和十个重点旅游区的培育工作,优先鼓励中心城市和**市的旅游发展,促进**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早日形成。重点抓好**世遗广场与实景演艺项目、**茫荡山旅游文化广场项目、**天成奇峡—和平古镇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和建瓯万木林—北津湖--归宗岩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精心培育**国家森林公园和**大峡谷、**古汉城遗址、**下梅民俗村、**溪源峡谷和石佛山、**和平古镇和天成奇峡、建瓯万木林、建阳考亭书院遗址、浦城浮盖山和九石渡、**华阳山、政和佛子岩等十大重点旅游区,推动十大重点旅游区积极开展A级旅游区的评定工作,力争使我市的A级旅游区增加到3至4家。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工作力度,研究出台有利于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政策,搞好旅游新项目、大项目的策划与储备,全面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做足旅游经济文章。

2、瞄准市场,务实开展宣传促销工作。转变旅游促销方式,积极开展前期市场调研工作。务实组织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国内、国际旅交会和第十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积极参加省旅游局举办的“第三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和境内外促销活动;全力办好“第三届中国**旅游节”,力争将本届旅游节办成一个以茶文化旅游为主题,构建海峡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和茶旅合作的旅游经济合作平台;开展“重走晋商万里茶路”系列促销活动,挖掘中西部客源;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与“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赴京拓展奥运旅游市场;围绕浦南高速公路**年通车,超前推进与浙江衢州、安徽黄山等沿线景区的旅游合作。利用不老城这一平台,加大老年人市场的促销力度。组织并鼓励“南水”旅游区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活动。持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突出近郊游、假日游,盯紧福州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业,力争把**建成省会城市的“后花园”。

篇9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丰富旅游产品相结合,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农民素质,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突出打造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资源特色明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乡村发展旅游。到2014年前,创建不少于17个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村;适时发展2-3个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园区,与乡村旅游村形成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包装打造出长城村寨访古游、民俗文化觅踪游、农业观光采摘游、休闲渔业体验游4条乡村旅游线路;全县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要达到10%以上,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

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确保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各乡镇村要在县旅游和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市、县旅游发展规划及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编制好镇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先选择资源较为丰富、特色较为鲜明、可进入性较好的资源地,进行包装策划,吸纳资金重点投入。现有的乡村旅游点要制定升级改造计划,对原有规划进行完善提高。各镇村要严格按照乡村旅游规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同时镇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位进行监督,防止盲目开发、无规划开发,确保乡村旅游资源持续利用,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健全乡村旅游综合承载功能

各乡镇、管理区应加大对旅游开发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项目开发的投入,积极申请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创造条件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旅游、农业、中小企业、科技资(基)金的扶持。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企业、村民或外来人员以独资、合资、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参与乡村旅游道路、通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县财政设立旅游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并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逐年增加。旅游部门应积极指导乡村旅游接待户进行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对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完善游客中心等相应设施,不断改善接待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承载能力,为乡村旅游的规模、规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各乡镇、管理区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利用冬春农闲时节,与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将乡村旅游纳入行业培训计划,通过送教上门、一对一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帮扶教育培训。各乡村旅游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旅游接待、旅游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行业部门制定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开展诚信旅游教育,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经营,文明待客。卫生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卫生防病和卫生监督,加强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的监督检查。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要依法打击无证照经营、欺行霸市、欺诈游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违法行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价格监管,落实旅游商品、服务明码标价。旅游部门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组织各有关单位,全面实施旅游环境综合治理,进行综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积极宣传,加强促销,提高乡村旅游影响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41-03

一、引言

本文所指的黔东南旅游圈是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1个县级市、15个县,即凯里市、黄平县、施秉县、三穗县、镇远县、岑巩县、天柱县、锦屏县、剑河县、台江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丹寨县,地理上黔东南东接湖南,南接广西,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辖内有苗侗壮土等几十个少数民族。圈内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迷人。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位于雷山北面,为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示范项目。巴拉河源于雷公山,项目区的朗德、猫猫河、南猛、脚猛、南花、季刀、怀恩堡等村寨分布在巴拉河的两岸,苗族人口占98%以上。山水秀丽、田园风光、民族文化、历史遗存等为巴拉河流域的主要特色。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在中国,乡村旅游大规模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是目前中国正在发展与成长的一种旅游形式。贵州省巴拉河流域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古朴淳厚而又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客观现实让巴拉河流域七个苗族村寨群落被选定作为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同时也被作为贵州省学习和借鉴新西兰和爱尔兰等国家乡村旅游成功经验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指从旅游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出发,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的优势、特色,精心组织旅游线路和产品组合,共享客源市场,逐步形成相对发达的旅游区域。黔东南旅游圈旅游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整体上速度相对缓慢,区域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上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旅游区域的协同发展。

二、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与黔东南旅游圈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1.协同发展是巴拉河流域自身发展的需要。巴拉河流域山清水秀,以田园风光、原生民族文化、历史遗存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被列为全省九个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区之一,成为中外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流域内旅游资源与旅游项目同构化程度高,这种趋同性威胁导致开发尚局限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面上,各旅游景区创新能力差,效仿能力强,你有、我有、全都有,不具备长期垄断性,同时导致客源分流,恶性竞争。加之流域内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要达到旅游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单靠巴拉河一河之力很难实现,与黔东南旅游圈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优势互补,以形成集聚优势,形成大旅游区的联合开发,成为巴拉河流域的必然选择。

2.黔东南区域旅游一体化需要协同发展。旅游业是关联性和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区域内各地相互支持与配合。随着贵州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巴拉河作为黔东南地区与湘西地区、华南地区连接的纽带,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开发前景,越来越受到黔东南乃至整个贵州省的关注。同时,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周边地区看,大桂林旅游圈、重庆旅游圈、成都旅游圈在这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黔东南作为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极,目前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吸引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巴拉河乡村旅游与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正是顺应了黔东南区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3.巴拉河在黔东南旅游圈中的中心地位。巴拉河流域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东南面,跨凯里市和雷山县,距凯里市12km,旅游区沿巴拉河南北延伸,长约20km,东西宽约6km,面积约120km2,涉及沿河的凯里市、雷山县的七个苗族村寨。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黔东南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保存完整,而且绚丽多彩、古朴厚重在黔东南民族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之一。但从整体上看,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与真正大规模、规范化、科学化的开发相去甚远。因此要将黔东南州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辐射整个贵州省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地,必须依靠巴拉河流域强大的协同辐射力。

4.乡村旅游是黔东南旅游圈协同发展的最佳方式。黔东南旅游圈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其中凯里作为黔东南旅游集散地,从江以瑶族、侗族风情最为典型,黎平以红色旅游、侗族文化最具特色,锦屏以隆里古城、苗族村寨吸引游客,雷山以雷公山、千户苗寨闻名海内外,另外镇远的历史文化及其周边的舞阳河、杉木河、剑河的仰阿莎湖、盘溪瀑布群等自然旅游资源也独具特色。而且旅游资源分布集中,主要有三大特色区,即镇远周边,以自然风景为特色、凯里周边,以苗族风情为特色、黎平从江榕江周边,以侗族风情为特色。可见,区内苗、侗、瑶等族人文旅游资源与山、水、洞等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景点繁多、组合度高,完全符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同时,由于旅游资源相似,都有原生态的民族村寨、民族风情、乡村田园风光,因而乡村旅游具有走协同发展道路的优势。

三、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与黔东南旅游圈协同发展对策

巴拉河流域主动融入到黔东南州旅游发展的整体中去,在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组合开发、人才培养以及形象塑造与宣传等方面加强配合和联动,形成产品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市场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打破国界或区域限制,谋求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1.整合流域内旅游资源,实现黔东南旅游圈乡村旅游和谐发展。“合指为拳”1+1>2是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打破行政界限、整合资源、加大力度的一个方法。分门别类地对黔东南旅游圈尤其是巴拉河流域内所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彻底的清查整理,确立旅游圈乡村旅游资源的种类、等级、组合与分布状况等。在此基础上按照旅游区划必须遵循的综合性、整体性、相似性、完整性等原则,加强合作,统一规划,改变过去陈展方式单一,陈展内容雷同,各市县按照各自的特点做规划,使旅游规划缺乏统一性的局面。制定并完善整个旅游圈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站在全局的高度,注意协调好巴拉河乡村旅游与黔东南其他各类规划、各县旅游规划的相互衔接,兼顾中长期,侧重短期,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和互补性。在旅游资源整合中,淡化行政、地理区划,将周边市县的特色资源产品与巴拉河捆绑,整合黔东南旅游圈内的自然风景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美食文化资源,加大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力度,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调节开发节奏,重点分批开发,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完善流域内旅游基础设施,打通乡村旅游通道。巴拉河流域山地众多,且山山郁秀,原始森林莽莽苍苍,但同时交通条件相对薄弱,有些村寨暂无公路或仅有乡村泥泞小道相通。另外,除凯里市、雷山县城外,大多是农家乐的接待方式,住宿、餐饮设施也相对不足,因而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巴拉河旅游业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首先,要加强交通条件的改善,纵向上继续沿河公路建设,连通流域内各主要旅游景点;其次,横向上做到村村有路,在具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开发乡村绿色大道,并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花卉架设,使旅游者观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达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意境。加强对旅游接待户的厨房、客房、厕所的改造以及村寨等旅游景点的通讯、水电设施的改建,为游客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3.进一步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游客的乡村旅游活动。从整个黔东南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不长,产品开发仍然停留在粗糙、浅层次阶段,并没有真正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各县乡村旅游产品大多是简单的产品复制,无法激起更多游客的消费欲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巴拉河流域应联合黔东南其他地区,在保留原有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乡村风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深度挖掘苗族、侗族、瑶族等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逐渐扩大产业链条,才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笔者以为,在体验旅游背景下,巴拉河流域可带动黔东南旅游圈开发具有乡野情趣的乡村观光旅游产品,让游客游览清山秀水、绿色田园、传统村寨等民族建筑;开发乡村体验产品,不仅仅满足游客感观上的享受与认知,更多的是参与一些乡村体验活动,如:传统的农事体验活动,种植蔬菜、采摘果实、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娱农家乐;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根据黔东南州的实际,在重点区域选择重点村落进行有针对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利用黔东南州“百节之乡”的美誉,围绕芦笙节、姊妹节等开发节事庆典旅游产品,使游客充分领略黔东南主要民族的乡村风情和特色乡土文化。

4.加强巴拉河流域与黔东南旅游圈旅游协作的领导和人才培养,提高乡村旅游接待水平。巴拉河流域涉及凯里、雷山,要融入黔东南旅游圈形成大旅游,要打破行政区划藩篱,打破条块分割,进行旅游体制的整合,由州牵头成立一个乡村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跨行业、跨部门、跨乡镇有关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全局性、宏观性问题的决策、协调,解决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矛盾,推进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充分发挥旅游管理职能,加强领导和管理。

由于目前整个黔东南州缺乏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目前人力资源状况亦不容乐观,这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服务是相悖的。黔东南旅游圈应建立一整套旅游教育和培训规划,充分利用国际援助项目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搞好软环境。首先可与凯里市旅游学校合作,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村寨旅游服务人员、风景区旅游服务人员等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观念培训、行为规范培训、技能培训、危机处理能力培训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其次选拔有培养前途的旅游管理专职人员到凯里旅游学校、贵州旅游学校等旅游院校脱产或在岗培训,鼓励管理人员自学、短期进修旅游专业知识。加强与长三角等旅游发达地区的协作,一方面,派遣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或考察修学,另一方面,聘请知名专家到黔东南来讲学,兼职顾问。充分利用新西兰政府援助项目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最后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机制,以优惠政策招聘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不分地区,激励鞭策旅游经营、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素质,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制度。

5.进行黔东南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树立巴拉河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巴拉河乡村旅游是黔东南乃至贵州省的一个典型示范点,但整体形象包装促销缺乏力度,乡村旅游宣传投入不足、手段单一,与黔东南旅游圈其他市县、部门、企业联合宣传的机制没有形成,要整合市场营销资源,提高旅游宣传的档次和效率。一要加大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把“乡村旅游”整体形象作为黔东南旅游圈对内、对外宣传的统一重要组成部分,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并积极探索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整体宣传促销机制,将形象推广与产品营销相结合,树立团队合作精神,打响“乡村旅游”品牌,提升黔东南旅游整体形象;二要完善促销手段,广泛运用网络、新闻媒体、客源地旅游社等多种形式,在提高宣传促销影响力上增强其实效性;三要加大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强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战略研究,增强市场开发的针对性,为黔东南乡村旅游产品做好促销定位工作。

参考文献:

[1]曹炳汝,等.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年)[R].无锡:江南大学&凯里市旅游局,2005.

[2]蒋丽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江南大学学报,2005,(4).

[3]蒋丽芹.试论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8).

[4]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9).

[5]杨桂华,等.农家乐经营手册[K].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6]粟路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研究意义[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3).

[7]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8]陈烈.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对策[J].热带地理,2002,(4).

[9]刘良忠.烟台市与环渤海旅游圈协同发展战略目标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0,(6).

[10]宋金平,等.大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域协作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0).

[11]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J].旅游学刊,2005,(1).

[12]郭刚志.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之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6).

[13]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3).

[14]刘开萌.乡村旅游类旅游产品开发规律探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15]王旭.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当代贵州,2005,(6).

Research on Integrating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of Bala River

and Tourism Circle of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JIANG Li-qin, SU Ri-ya ,CAO Bing-ru

篇11

二、科尔沁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08年以来,科尔沁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旅游局的职能优势,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站在服务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点,积极创新、完善乡村旅游,使科尔沁区的乡村旅游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一是大力发展莫力庙羊场葡萄园项目。莫力庙羊场葡萄园是通辽地区唯一的鲜食葡萄优质高档产业化商品基地。莫力庙苏木千亩葡萄观光园位于莫力庙苏木政府西2公里处,在沙化较为严重的布林嘎查辖区,是独具风格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观光园。现有葡萄园总面积7500亩,年总产量约900万公斤,大面积平均单产、稳产葡萄鲜果质量均属本区域之首。到2010年,葡萄园总面积要达到10000亩。此项目的开展可以使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亲自采摘葡萄,了解葡萄种植常识,体会农家乐趣,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二是围绕现有的田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了朝鲜风情度假村、农家乐、牧家乐,以及特色各异的田园生态旅游产品等旅游项目。鲜光民俗文化村位于科尔沁区大罕镇,国道303线从该村通过,是通辽市唯一的朝鲜族聚居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围绕现有的田园生态旅游资源,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开发,现以开发旅游项目有:朝鲜风情度假村、农家乐、牧家乐,以及特色各异的田园生态旅游产品,森林草原沐浴之旅、春花秋实之旅等。该旅游区积极以经营旅游的方式来经营农业,蔬菜种植向生态观光型发展,农产品向旅游商品发展。通过高起点开发,突破部门和条块利益分割的制约,有效的整合了科区旅游资源,并借助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促销,解决了资源整合不够、宣传不足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问题,以此增强了其品牌的吸引力并抢占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都市人前往休闲度假。

三、科尔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是在特色上,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规模小、景点分散、景点娱乐项目、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度不高;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够配套,竞争力较弱,制约了游客消费,影响了旅游收入。此外,在经营管理、环境与景观包装、乡村旅游从业队伍等方面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四、下一步乡村旅游发展计划

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乡村旅游市场所蕴藏的潜力极大,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包装、策划、推广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摸索,需要创新和突破。为此,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推行行业标准,促进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发展。

一是创新观念。树立把乡村旅游新兴产业变成新型产业的观念。我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坚持“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绿色为主题”的指导思想,乡村旅游无论是操作的形式还是包装的理念必须突出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提升“农家乐”品牌,丰富“农家乐”文化内涵,规范管理,完善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要合理布局,以人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要兼顾乡村旅游线路的组织和运用。

二是整合资源。进一步突破区域资源的局限,以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区域文化资源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一个政府引导、全面发展的局面。对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充分吸取其他省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经验,“抓大放小”,对综合性强、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重点项目作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尽快形成品牌,推向全国。

三是完善环境。环境是旅游区域的语言,是区域文化的体现。它包括三个方面:良好的自然环境、友善的社会环境和特色浓郁的文化环境。加强环境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