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世界性经济危机

世界性经济危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8 09:23:23

世界性经济危机

世界性经济危机例1

美国经济发展在2010年上半年连续两个季度放缓后,三季度出现反弹。但是,2010年美国新增就业112.4万人,与奥巴马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新增30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相去甚远,2008~2009年两年美国共失去836.3万个就业岗位,2010年12月失业率仍然高达9.4%。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三季度消费信贷仍在收缩,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连续两个季度为负。2010年11月,美联储又推出总额为6000亿美元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欧盟经济受部分国家债务危机影响,经济复苏力度弱于美国和日本。二季度在德国经济带动下,欧元区季度增速环比达到1.0%,但三季度明显回落。为了应对希腊、爱尔兰等经济体出现的债务危机,欧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出台了附带条件的金融救助计划。在欧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债务风险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国家被迫紧缩财政赤字。欧洲就业状况仍在恶化,2010年11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仍然维持在10.1%;其中,西班牙和爱尔兰失业率分别高达20.6%和13.9%,部分国家劳工退休制度改革导致频繁的罢工。2010年,日本受益于亚洲经济快速增长,二季度减速后,三季度明显回升,前三季度经济总体表现好于美国和欧元区。由于通货紧缩、内需疲软和日元升值,二季度经济减速,失业率上升;8月份公布了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9月中旬日本央行直接干预汇市,10月初将政策利率进一步下调到0~0.1%,继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三季度经济回升,就业状况有所好转,四季度通货紧缩出现好转迹象。

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通胀压力增大

2010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国家印度和巴西保持了强劲增长,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增大,但三季度以来工业生产开始明显减速。印度前三季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9%;经济快速增长使得今年1月份通货膨胀率高达16.2%,印度央行自去年3月份以来6次加息,将基准利率由3.25%上调到11月份的5.25%。通胀率11月下降到9.7%,但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到2.7%,为2009年6月以来的低点。巴西2010年二季度经济开始减速,三季度增速下降到6.7%,通胀压力增大。4月份通胀率达到5.3%,4月以来3次加息,将政策利率由8.75%上调到10.75%。但9月份开始,物价又开始上涨,12月通胀率达到5.9%,为2009年12月以来的高点。2010年4月以来,工业生产不断减速,7月份下降到10%以下,10月份下降到2.1%,11月份也仅有5.3%。俄罗斯2010年上半年开始复苏,但三季度明显放缓,增速回落到2.7%。8月以来通胀率开始上升,12月份通胀率达到8.8%。相对于俄罗斯过去两年的通胀,目前仍处于温和水平。6月以来俄罗斯工业生产明显减速,增速降到7%以下,11月仅有6.7%。

三、全球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世界性经济危机例2

二、过度资本积累是此次经济危机的根源

2008年这场百年规模的经济危机正是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哲学命题即里根—撒切尔宣扬的“新自由主义革命”成果的检验。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尖锐地批评到“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主义本以名誉扫地,但到70年代,由于英国首相撒切尔和美国总统里根的推崇而重新翻身,成为经济界的正统。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及其拌生的自由市场至上主义,不过是被着经济哲学外衣的个人贪欲”。[3]新自由主义是在当今经济时代为全面私有化,强化个人占有欲,最大限度的追求物质是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提供动机源泉。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华尔街的“精英”们,用式的方法,以帮助穷人为幌子,通过次贷手段,来榨取最后的利润。正如马克思引证英国工会活动家托约邓宁的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4]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到如此地步,就是再一次告诉人们“资本”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是会按照其本性发展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告诉世人:“资本只能在那种地方成立,在那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与当作劳动力的售卖者的自由劳动者相遇所以,资本,从它初出现的时候起,就在社会的生产过程上,划了一个时期。”[5]这个时期发展至今,可看作一个历史的社会体系。“在这个历史体系中,资本的使用(投资)采用了一种特殊方式,自我扩张成为资本使用的首要目标或首要意图。在这个体系中,只有过去的积累被用来进行更多的积累时,它才成为“资本”。[6]在此也同时揭示出资本的本性(扩张性和积累性)。资本在我们可以知道的历史社会体系发展进程中始终围绕着使万物商品化这个主旋律成长。自由市场主义为它冲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三、追求过渡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的实质

世界性经济危机例3

2008年是世界 经济 发展 由高走低大转折的一年。由于银行业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经济严重衰退、调整需要更长时间,房地产业依然低迷, 金融 创新走入死胡同,消费和投资双紧缩局面今年内难以扭转,国际贸易失去往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活力,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抗经济下滑的政策余地变得越来越小,各国大规模刺激经济的计划要取得成效还有一个滞后期,这八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2009年世界经济难以迅速摆脱困境。为此,我国应对这场危机应处理好树立坚定信心与认清当前形势的关系,加强国家干预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扩大内需与促进外贸的关系,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与保持传统优势的关系,国家对陷入困境的中小 企业 给予政策支持与激励企业自保或抱团“过冬”的关系,鼓励企业“走出去”与慎重“抄底”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房地产“过热”与房地产“过冷”的关系,缩小失业群体与稳定社会的关系,保持

二、我国应对全球性 经济 危机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在当前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很难独善其身。实际上,我国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均已遭受严重冲击,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已出现急速下滑势头,经济困难面显著增加,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有效的相应对策。中央已重拳出手,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出台了4万亿元、十项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这对于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刺激经济的计划,我国在对策层面上应处理好以下10大关系:

(一)树立坚定信心与认清当前形势的关系

坚定信心是战胜当前经济困难的必要前提,有信心才会有决心。总理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在国内外多种场合一直强调“信心是最重要的”。但坚定信心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当前面对的经济形势的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上。一方面要看到这次的世界性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面很广、冲击力度重、冲击持续时间也会较长,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空前严重,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对待,应做“困难可能更多更大”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看到我国有着战胜困难的许多有利条件。例如: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规模已跃升世界第三位,综合国力大增,拥有比较雄厚的抗危机物质和技术基础;我国长期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国家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累了综合运用经济手段、 法律 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我国正处于 工业 化、城镇化快速 发展 的 历史 时期,内在动力强,发展机会多,回旋余地大;我国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8亿人口的 农村 市场,可以容纳各种商品、技术、资金的进入,可以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维持经济的较快增长;我国的银行业虽然逐步商业化但有政府一定的引导和严格的监管,银行不像西方国家完全自由化的银行那样容易倒闭。国民储蓄率较高,200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外汇储备多,2008年末达1.9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资金来源比较充裕和稳定,防御 金融 风险的能力比较强;我国出口美、欧日的大多数商品价廉物美,在西方国家消费者由于危机的打击收入剧减的情况下仍有一定市场,我国仍能保住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我国目前经济总体情况比西方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要好,对外资仍有较大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发展

世界性经济危机例4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 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世界性经济危机例5

论文关键词:国际资本;金融危机;垄断;经济危机

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经济波动或者称之为经济周期就像噩梦一样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上空挥之不去,上演着一幕幕繁荣、萧条的悲喜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永恒不变轮回,所有周期的结局都已经写好,生产苒生产被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进步严重受阻,同时带来了资源巨大的浪费,使得资源稀缺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这种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损失巨大。

一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

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世界性经济危机例6

关键词:经济危机经济长波经济预测

一.经济长波研究综述

经济长波通常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大约周期50年的波动。1925年,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D.Kondratieff)在其著作《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中,运用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格、利率、进口额、出口额、煤炭和生铁产量等时序资料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波动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最早系统而明确地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长度为48-60年、平均约50年的周期性波动,他认为固定资本的更新是经济长波产生的原因。在此之后,许多经济学家都对现实经济中是否存在长波进行证实与检验,并定性分析经济长波产生的原理。在实证上,最著名的要数麻省理工学院福雷斯特(Forrester)教授所主持的美国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种交替出现的波动,间隔时间大约是50年,包括10年萧条期,30年技术创新和活跃的资本投资期,以及10年经济不稳定期。福雷斯特认为这种50年左右不断重复的上升和下降的经济活动就是康德拉季耶夫经济长波。在定性分析上,影响最大、居于主流的是以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格•门施(G.Mensch)和范•杜因(J.J.vanDuijn)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理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其1939年出版的《商业循环》一书中首次提出技术革新是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诱因,熊彼特用技术革新解释经济长波的理论被后人称为长波技术论。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现代长波技术论学派,该学派经济学家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关键性作用,代表理论有英国克•弗里曼的劳工就业长波论、美国格•门施的长波变形模式论、荷兰范•杜因的创新寿命周期长波论,其共同点是都把基础技术创新看作产生经济长波的根本诱因。除了技术创新长波论以外,国外许多经济学家也从其它角度对长波的形成进行分析。如罗斯托(Rostow)的相对价格长波论,曼德尔(Mandel)的以分析平均利润率为核心的利润率变动长波论。我国对经济长波理论的研究以赵涛为代表,她的《经济长波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长期波动研究》是目前国内关于经济长波理论的权威著述,下面援引了该书的一些重要内容:

经济学界一般把1640-1660年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看作是资本主义历史期间的起点。而对于长波周期的划分,一般的说,研究经济长波的学者均认为经济长波运动的起点迟于资本主义历史期间的起点,要从英国进入产业革命算起,时间大致为1760年左右。比如,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第一次波动从1760年到1830年,第二次从1830年到1880年左右,第三次从1880年到1930年左右,第四次波动从1930年到1980年(以上端点年份为峰值点)。再如,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家篠原三代平认为“世界经济当然不会是对过去历史的简单重演,但我们暂且假定今后的历史进程同过去是一样的”,他对世界经济周期的划分为:1870-1920,1920-1970,1970-2020,各个时间段分界点都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顶峰。又如,美国动态系统模型对美国经济长波的划分是:1830年以前,1830-1880,1880-1930,1930-1973(1973年为应用模型的年份,不是该长波的端点)。

二.新理论范式的建立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谈起,本文力图通过对经济危机的研究,创立一种新的模式,来诠释这种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为期约50年的周期性经济波动。《资本论》指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阶段,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得以放大,生产力、生产关系不相协调,商品生产、商品消费彼此对立,再生产链条发生断裂:生产难以为继(投资不足),销售困难(“惊险的一跳”—失败了),社会信用爆发危机,出现相对生产过剩,经济整体下滑;经济结构在破坏中得以重建,而伴随着能量释放,将开始新的一轮再生产循环(扩大),这就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爆发,既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上一轮再生产过程中的旧有矛盾,又孕育了下一轮再生产过程中的新生矛盾;危机以后的恢复与重建,不仅是向原有经济规模的简单复归,还是经济结构做出调整以后经济规模的超量恢复,是量的扩大与质的提高,而内生的资本追逐利润的冲动,在经济再次实现繁荣以后,马上使其走向对立。从这种意义上说研究经济危机就是研究经济周期。

赵涛指出,经济危机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其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的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周期的基本阶段,它标志着上一个周期的终结和下一个周期的开始。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要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因而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在经济周期循环中发生的经济危机,主要作用是通过危机暴力破坏过剩生产能力。然而赵涛认为长波周期是和经济危机周期不同的周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运动的长波周期(物质基础是劳动工具系统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周期,包括长波上升波,长波下降波,和大危机三个阶段。大危机的根本原因也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但因为生产力达到新水平,原有生产关系过于狭小,一般性经济危机已无法继续调整经济运行,于是爆发大的危机。

本文认为不能割裂经济危机周期与长波周期之间的联系。既然长波周期是由若干个经济危机周期组成的,那么通过对经济危机周期中危机阶段的研究,以各次危机爆发或终止的时点为分界点来研究长波周期,在理论上可行。本文把世界经济看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考察波动,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期性经济危机为指标,研究长波周期。

三.定性分析下的长波周期

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1825年爆发于英国。此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逐渐形成,世界各国经济危机的爆发也逐渐趋同,1857-185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由于1857年之前的世界经济正处于发展与趋同阶段,波动缺乏同期性,所以本文选取1857年(含)之后的世界经济,以《资本论》为指导,通过对历次危机(参见文后附表和补充资料)的研究,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长波体系。1857年以来的世界经济按波动情况可划分为三个长波,长度各为50年,即1857/1858到1907/1908为第一波段,1907/1908到1957/1958为第二波段,1957/1958到2007/2008为第三波段(包含未来年份,不完整)。如此划分得到的世界经济长波具有以下特征:

一.周期中间年份经济危机爆发频繁,持续时间长,能量释放强烈。在1857/1858到1907/1908这一波段中两端点年份分别只爆发了为期一年的经济危机,而1873-1878年危机(以下所谈危机均指世界性经济危机,个别国家个别年份发生的孤立的经济危机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持续了6年,是19世纪影响最为强烈的一次经济危机;1873-1893这20年中危机爆发三次,年份累计12年,而1857-1873这16年中危机只爆发两次,年份累计2年,1893-1908这15年中危机爆发两次,年份累计3年。在1907/1908到1957/1958这一波段中两端点年份分别只爆发了为期一年的经济危机,而1929-1933年危机持续了4年,是20世纪影响最为强烈的一次经济危机;1920-1940这20年中危机爆发三次,年份累计7年,而1907-1920这13年中危机只爆发一次,年份累计1年,1940-1958这18年中危机爆发一次,年份累计1年。在1957/1958到2007/2008这一波段中端点年份1957/1958年只爆发了为期一年的危机,1979-1982年危机持续了3年,是二战以后最为强烈的一次经济危机;1973-1993这20年中危机爆发三次,年份累计8年,而1957-1973这16年中危机爆发一次,年份累计1年,1993-2008这15年中,至今为止,危机爆发一次,年份累计1年(2000/2001)。

二.危机年份具有对称性。在以端点年份为中值的年份两侧危机分布大体对称,危机年份累计大致相同。在1857/1858到1907/1908这一波段中中间年份是1882年,1857-1882年危机年份8年,1882-1908年危机年份9年,其中1957/1958与1907/1908对称,1866/1867与1900/1902大体对称,1873/1878也大体对称于1883/1886和1890/1893。在1907/1908到1957/1958这一波段中中间年份是1932年,以1929/1933大危机为中心,两侧的危机年份也大体相应;但由于一战(1914/1918)和二战(1939/1945)的影响,该经济周期不完整,缺乏足够的或相应的匹配。在1957/1958到2007/2008这一波段中中间年份是1982年,1957-1982年危机年份6年,1982-2008年危机年份4年(目前只发生1990/1993和2000/2001这两次危机),以1979/1982大危机为中心,两侧的危机年份也大体相应。

三.长波周期50年。1857-2007年这150年间,世界经济恰好分成三个波段,前期危机年份加上周期基本等于下期危机年份。比如相邻波段的分界点,从1857/1858到1907/1908再到1957/1958,时间跨度各为50年。但对长波规律而言,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难免受到诸如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比如找不到与1866/1867经济危机对应的危机,1890/1893、1900/1902经济危机只能和1990/1993、2000/2001危机对应。此外在1957/1958分界点两侧,各国近似对称的存在着非同步性经济危机。同样在1990/1993经济危机两侧存在两次近乎对称的金融危机,一是1987年全球金融危机,不规则对应1937/1938年经济危机;一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成是1987年金融危机的延续。

以上表明,确实存在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各国之间互相协同,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长波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辩证关系,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二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和阻碍两个方面。以下本文将引进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函数,记作生产力生产关系普适函数,分别求其1-3阶导函数,依次命名为经济繁荣度指标函数、经济增长率指标函数和创新函数,通过定义生产力生产关系普适函数的4阶导数(即创新函数的导数)等于其自身,可以建立经济波动标准方程,求解标准周期,进而扩展出理论中的长波周期。

四.标准周期与长波周期

下面给出第一个函数——生产力生产关系普适函数,记作FC-R(t)=C(t)-R(t),表示生产力随时间变化的函数C(t)与生产关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R(t)之差,t是时间变量(单位年),min(FC-R(t))<0表示特定生产能力小于特定生产关系,FC-R(t)=0表示特定生产能力符合特定生产关系,max(FC-R(t))>0表示特定生产能力大于特定生产关系。接下来给出第二个函数——经济繁荣度指标函数(FC-R(t)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状态,斜率越大所代表的世界经济状况越良好),记作FP(t)=(FC-R(t))',表示生产力生产关系普适函数对时间t的导函数,也可表示成P(t)=(C(t))'—(R(t))'。再给出第三个函数——经济增长率指标函数(FP(t)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斜率越大所代表的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记作FV(t)=(FP(t))',表示经济繁荣度指标函数对时间t的导函数,也可表示成V(t)=(P(t))',最后给出第四个函数——创新函数(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这里借用了这一概念,FV(t)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代表了不同的加速度,斜率越大所代表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记作FI(t)=(FV(t))',表示经济增长率指标函数对时间t的导函数,也可表示成I(t)=(V(t))'。定义FI(t)=∫(C(t)—R(t))dt,即创新函数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普适函数对时间t的积分,也可以表示成FC-R(t)=C(t)—R(t)=(FI(t))'。叠代得到FC-R(t)=(FC-R(t))(4),这是一个4阶微分方程,特征函数为λ4—1=0,特征根是λ1=1,λ2=-1,λ3=i,λ4=-i,对应的特征解是x1=et,x2=e-t,x3=sin(t),x4=cos(t),方程的通解为FC-R(t)=c1*et+c2*e-t+c3*sin(t)+c4*cos(t)+c5。因为FC-R(t)是连续函数,FC-R(t)穿越时间轴,在正负值之间不断变化,依据零值定理,FC-R(t)=0有多个解(如果设其周期性有解则更为简化);不失一般性,选取恰当的初始条件,令c1、c2和c5都为0,剔除趋势变化项和截距项的影响,得到FC-R(t)=a*cos((t+φ)),称为经济波动一般方程(这里=1)。

为方便起见,将一般方程标准化为标准方程:令a=-1,=1,φ=0,有FC-R(t)=-cos(t);FP(t)=sin(t),FV(t)=cos(t),FI(t)=-sin(t),标准周期T=2л。在同一坐标下描绘上述4个函数,发现曲线交点在时间轴上的投影(用A2-I2表示)将周期2л等分成8个特征区间。如果令每一个特征区间都恰好包含一个标准周期,周期延宕为16л,大约50年,应设FC-R(t)=8*(FI(t))'=82*(FV(t))''=83*(FP(t))'''=84*(FC-R(t))(4),其中8=1/,类似解得FC-R(t)=-cos(0.125t),FP(t)=sin(0.125t),FV(t)=cos(0.125t),FI(t)=-sin(0.125t),这就是理论上的长波周期。如果令实际周期等于50年(由0.125调整到2л/50,约等于0.12566371),依据前面的划分,初始相位为1857年(=-1857),得到新的正余弦函数(FC-R(t)=-cos(2л(t-1857)/50),依次类推),在同一坐标下绘出世界经济长波解析简图(如下),其中生产振荡曲线代表新的FC-R(t),景气变化曲线代表新的FP(t),增长波动曲线代表新的FV(t),加速调整曲线代表新的FI(t)。

结合上图,很容易刻画世界经济的长波特征。生产振荡曲线的两个最低点A3(表示1857年以来所有的57/07年时点)与I3(滞后A3约50年)是端点年份,代表min(FC-R(t))<0,既是上一个长波下降的终点也是下一个长波上升的始点,历史数据显示它们是一年期经济危机相位点,世界经济平稳过渡,在这两点生产关系可以最大限度容纳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最高点E1唯一(表示1857年以来所有的82/32年时点),代表max(FC-R(t))>0,是当期长波由上升转为下降的转折点,其中A3-E1是长波上升波,E1-I3是长波下降波,在E1点附近世界经济通常会发生剧烈的振荡并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因为生产力已经最大限度的超过已有的生产关系;C2(表示1857年以来所有的70/20年时点)和G2(表示1857年以来所有的95/45年时点)两点代表FC-R(t)=0,在景气变化曲线上分别对应C1和G3点,C1是世界经济最繁荣点(与篠原三代平对世界经济周期的划分类似),G3是世界经济最萧条点(美国新经济是具体国际环境、战争因素及国内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1989年东欧剧变,1990/1993经济危机及该期间苏联解体,都对世界经济格局造成巨大影响,对美国相对有利;有利因素还包括海湾战争,其意义在于释放美国经济过剩能量,利于美政府发挥引导功能,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美国的高速发展看似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相协调,但就其特殊性而言,并没有改变长波经济的轨迹)。C2-E1-G2是世界经济危机密集段,生产力已经超过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限度,A3-C2和G2-I3是经济危机稀疏段,生产关系可以容纳现有的生产力。

五.世间经济前景展望

如果将1916年、1940年、1950年、1966年以及其他可以根据战争等因素调整的年份视为经济危机在长波周期上的相位,结合相位A3、E1和I3,依据对称规律,可把实际长波周期分成6个长度大约8年(50/6≈8.33)的特征区间。经济危机映射在长波周期上的相位可简写为07/57相位,16/66相位,24/74相位,32/82相位,40/90相位,50/00相位。而理论上长波周期包含8个特征区间,每个区间包含一个标准周期,产生这种差异原因有二:一是实际长波周期和经济危机周期按整数计算,分别是50年和大约8年,理论长波周期和标准周期则是16л年与2л年。一是经济危机周期与标准周期性质不同,标准周期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抽象函数关系,经济危机周期体现现实经济周期性能量释放。本轮长波周期将会在2007年结束,下一个长波周期开始于2007年,结束于2057年;未来50年里,2007年、2016年、2024年、2032年、2040年、2050年和2057年都是下一长波的危机相位,预计最严重的危机可能在2032年(E1点)左右爆发,由于2007年是长波周期端点年份,预计世间经济会发生短暂危机(2007-2008为期一年)。

世界经济是一个硕大的分形系统。正如马克思开宗明义,在《资本论》中首先解析商品那样,无论大到跨越国界,还是小到个体之间,相似的经济规律无处不在。虽然从商品中能够抽象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内涵,商品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全息摄影;但是要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只有微观基础还不够,本文运用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透过危机现象研究世界经济长波规律,以期实现对《资本论》内容的补充。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尽管各国政府都对经济加以干预,但是只能通过国内协调与国际协调,减轻经济危机给社会带来的阵痛,无法阻止经济危机的到来。世界性经济危机只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根本性调整,社会主义在全球取代资本主义的地位以后才可以真正消除,预计2107-2157年之间,世界将正式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在2207年以后最终进入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马克思:《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赵涛:《经济长波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长期波动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王娟,崔朝东:《世界经济概论》,中国统计出版社主编,2004年第一版

谷源洋,林水源:《世界经济概论》(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孙执中:《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史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Kondratieff,N.D.,1935,"TheLongWavesinEconomicLife,"a1926paperpartiallytranslatedtoEnglishinreviewofEconomicStatistics,Vol.XVII,pp.105-115.

Schumpeter,BusinessCycles,volume1-2,McGraw-HillPress,1939.

Mensch,G.(1975),StalemateinTechnology,Cambridge,Massachusetts:Ballinger,EnglishTrans.,1979.

Mensch,G.,etal,‘OutlineofaFormalTheoryofLong-TermEconomicCycles’,inT.Vasko,ed.,TheLongWaveDebate,Berlin:Springer,1987.

Freeman,Chris.,etal,UnemploymentandTechnicalInnovation,London:FrancisPinter,1982.

Freeman,Chris.,ed.,LongWaveTheory,Cheltenham:EdwardElgar,1996.

VanDuijn,TheLongWaveinEconomicLife,GeorgeAllen&UnwinPress,1983.

世界性经济危机例7

关键词:

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管理;法律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逐步与世界整体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结构变化较大,金融危机后,世界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化改革,实现了新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适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国际经济交易运行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同时,稳定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管理环境,促使我国紧紧抓住世界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稳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影响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周期循环组成部分,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支出比重大于收益比重,各国经济发展在房贷、存款人、消费者、投资者的经济利益降低,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运行状态处于不稳定状态,世界金融管理制度无法应用完善的监督控制系统进行资源应用监控,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运行发展状态处于“一边倒”的发展转台,金融投资管理风险性提高,社会经济结构的运行稳定性降低;另一方面,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交易制度处于架空状态,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只能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进行简单资金运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合理运行是促进世界经济运行发展的重要金融管理制度,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的重要体现,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性合理改革,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欠缺主要表现为:

(一)监管作用下降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国际金融管理的主要手段,金融危机前国际经济运行主要是以美元为核心的经济货币交易形式,金融危机后,美元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作用大大受到打击,世界各国经济交易的形式和交易结构也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的运行发展结构出现较大的经济管理问题,国际金融监管制在各国经济运行监督管理控制中的作用降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经济管理结构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不同形势的货币汇率问题中的管理体系存在漏洞,世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处于不完善被动管理状态,对世界各国经济的稳定流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经济管理主体单一

金融危机后,世界金融交易平台的恢复逐渐形成全球化、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向,金融监管体制在进行分析控制应用中的作用得到逐步拓展,但金融危机前,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主要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制度,金融危机后逐步兴起的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应用旧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因素,需要适度进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新模式,金融危机后,需实施金融监管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改革,引导不同经济结构的科学性变革发展,为稳定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三)国家经济管理比重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结合金融危机前国际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传统金融监管制度在实际经济划分中资本划分的公平性较低,国家经济管理比重在国际整体金融管理中的公平交易保障性较低,社会经济交易的金融监管作用性较低,金融危机后,各国以国家经济利益导向的金融监管制度受到严重冲冲击,世界经济交易秩序处于逐步变革阶段,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实现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应当重新划分国家经济利益中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比重,推进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与全面性变革发展。

三、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

(一)金融监管制度的管理广度延伸

从以上对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制度运行表现出来的问题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经济趋势来看,对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化变革。金融监管制度在管理上注重广度的延伸,社会经济管理中,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的经济趋势,需要强化金融监管制度的管理范围,例如:金融货币交易结构进一步科学化分配,从国际交易金融债券等投资运行比重等因素进行分析,实现金融管理与国际金融交易同步变革,逐步拓展金融交易中资产债券的优化,拓展金融管理在多元化经济交易中的作用,发挥金融监管制度的功效。

(二)金融监管制度中的法律结构逐步完善

国际经济交易在金融危机后趋于多元化发展趋势。实施金融监管制度的逐步优化。经济发展是文化与政治发展的物质保障,实现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结构及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逐步完善,例如:2010年,国际社会经济实施新资本主义国家协议,近年来,国际金融管理体制的发展逐渐从世界金融交易管理法等方面,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与国际法律制度的逐步融合。此外,实施国际金融监制度各国之间的监督管理,为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新金融管理引导,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执行提供了制度结构保障。

(二)金融监管制度的社会性提高

从世界经济变革发展的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完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注重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实际应用,注重金融贸易双方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阶段,从单一的注重贸易双方的经济效益向注重双重效益的发展趋势进行变革发展。例如: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实施国际金融监督管理中,注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加强不同国家经济交易的公平性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优化不同世界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共赢。例如:亚峰会议等地域性经济金融发展的共赢长远战略合作,推进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贸易。此外,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实现例如买卖双方经济效益与国际社会整体实力的综合性应用,从而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调节国际整体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国际公平交易新金融环境的建立与完善。

四、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国际经济交易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相关法律制度的分析研究,对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性发展,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适应变革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实现新常态经济结构下不同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一)金融管理理念的全方位

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下,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推进金融投资管理理念的全方位发展,结合国际经济金融管理的基本运行发展趋势,应用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变化理念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积极防范我国金融投资运行管理的风险,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相结合,例如我国经济管理实施自由竞争为主体,国家运行宏观调控,国家经济金融交易要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发展新趋势入手,积极做好我国经济运行投资的国际投资合理化管理。

(二)金融管理风险意识

增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性变革,促使加强我国金融投资管理的风险意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国金融管理的作用分析,主要从社会经济中受到的后期影响进行分析,加强国家经济金融运行的风险管理。例如;金融管理对国家内部金融管理、债券投资管理、房地产管理、信贷应用管理等多方面的资产管理,结合国际经济运行发展情况及国家内部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优化不同形式的经济管理比重,推进不同经济管理结构的科学性发展及不同形态的经济管理模式综合性发展。例如:我国实施金融企业新型资本运行协议,合理应用国际金融监管制度进行国家经济内部管理形式的逐步优化,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投资管理企业的风险意识,实现我国金融管理的科学性发展。

(三)合理应用国际金融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我国经济结构逐步完善,一方面,将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发展新趋势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充分应用金融危机后,逐步完善的国际经济新环境,应用完善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保障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交易结构中的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展与国际金融交易发展之间相适应。例如;我国开展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发展金融交易管理,可以与人民币交易汇率稳定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控制,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逐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新趋势。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保障世界各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整体经济结构趋势,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危机过后重建的改革重点进行分析,推进世界金融管理结构的逐步完善与发展,为建立相对完善的金融贸易环境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文.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1.

[2]刘泽云.巴塞尔协议Ⅲ、宏观审慎监管与政府财政角色安排.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3]戴莹.证券信用评级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12.

[4]刘坤.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中东欧转轨国家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东北财经大学.2012.

[5]张志远.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吉林大学.2013.

[6]肖健明.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武汉大学.2010.

[7]郭金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市场化处置法律制度研究.辽宁大学.2014.

世界性经济危机例8

    导 论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确立和在全球的扩散,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人口和资本大规模流通,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19世纪中后期,以金本位制为核心,反映、规范世界经济运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最终在英国和英镑主导下确立,有效维护了世界经济的自由稳定,促进了各国贸易、投资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但在一战、二战和多次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经济秩序不断发生调整和变革,深深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走向和各国经济实力地位的变迁。

    关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范式,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从结构主义出发,认为世界经济是统一的整体,“包含着一个占支配的中心,一个处于依附地位的和处于‘中心’、‘边缘’之间的‘半边缘’地带,形成一个‘中心-’的经济结构”Raúl Prebisch,“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 1959,Vol.XLIX, pp.251;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尤来寅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3—467页。,指出国际经济秩序内在的不平等性,是或边缘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源;而现实主义者则以“权力结构”为基础,论述了“霸权对于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作用”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宋承先、洪文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47—359页。,以及权力更迭带来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但二者均忽视了国际经济秩序具有的政治、经济的双重属性,以及在市场和国家(权力)双重力量推动下的演变逻辑,无法还原国际经济秩序演变历史的全貌。本文意在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以国家和市场双重动力为视角,以体系性经济(金融)危机为平台,分析研究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问题。

    国际经济秩序的分析框架

    奥古斯丁指出,秩序是“不同的组成部分处于自已的最佳位置,共同构成一个很好的布局”Augustine:“The City of God,bx xix.ch,VII,”Everymans Library,1950,P249.转引自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赫德利·布尔在此基础上,对秩序的概念进一步引申,认为秩序是“导致某种特定结果的格局,一种旨在实现特定目标或价值的社会生活安排,是相对于特定目标和价值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国际秩序指的是目际行为的格局或布局,是一种国家间秩序,它追求国家社会基本、主要或普遍的目标,如维持国家体系和国家社会本身的存在,维护国家的独立或主权,维护国际和平等”。门洪华依据前人既有的研究,指出“国际秩序是大国之间权力分配、利益分配和观念分配的结果;国际秩序之争,实质上是权力、利益之争,又主要表现为观念之争、国际机制之争”。

    在借鉴现有学者对秩序和国际秩序的理解和界定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国际经济秩序是国际经济行为的格局或布局,是基于国际经济力量结构和经济观念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各种经济制度的总和。其基本目标是国际经济体系本身的生存和延续,维护国际经济社会的稳定、自由和开放;基本功能是使世界经济——作为有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体,进行有规律的运行和发展。

    根据对国际经济秩序及其运行逻辑的既有理解,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国际经济秩序的分析框架。第一,国际经济秩序是某一时期主要经济行为体基于经济实力造就的格局,建立在各经济行为体尤其是主要经济行为体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是经济实力分配的结果。第二,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在国际经济观念分配的基础之上,一定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否稳定,往往取决于主要经济行为体在核心经济观念上是否能达成一致,保持默契或必要的妥协,当前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主导思想和发展模式上。第三,国际经济秩序指的是国际社会中的经济行为体按照某种既定的原则、规则、规范和决策程序来处理彼此关系,反映了国际经济运行机制和整体态势。总之,国际经济秩序是国际社会中主要经济行为体实力分配、观念分配的结果,外在表现为全球性国际经济制度、机制的创立和运行。其演变过程也主要体现为国际经济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经济制度、机制的调整与变革;国际经济主导思想、发展模式的更替和完善等三个方面。

    在演变形式上,国际经济秩序主要表现为内在调整和外在变革,二者互为依存,相互调和,共同构成了秩序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国家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国际经济秩序赖以建立的经济实力结构和经济观念结构存在失衡和调整的潜在危险,为恢复均衡、维持延续,国际经济秩序首先发挥内在调整的功能:受到挑战的霸权国会通过需求增加资源以保持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和承担的义务,或减少承担的义务和相应的成本,以满足新兴国家的要求,但以最终不致危害其国际地位为底线;国际经济观念(经济主导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力量冲击下,其首先表现为系统的内部改良和完善,对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部分进行调整、革新,以维持国际经济观念(经济主导思想)的延续和保存。一旦这种调整无法满足新兴国家的要求和新的经济形势发展需要时,将导致国际经济秩序与权力结构和经济形态的断裂,进而导致体系性危机事件(战争、经济或金融危机)的发生,在体系性危机事件的冲击下,国际经济秩序将发生剧烈调整或外在变革。因此,秩序的相对稳定性主要是由该秩序对国家和市场的需求能够调整到什么程度的能力决定的。

    经济危机冲击下国际权力结构的演变

    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在国际权力结构的基础之上,反映了体系中主导大国的利益和诉求,其演变的动力源自于体系性大国之间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增长,是国际权力结构变化的结果。罗伯特·吉尔平指出:“秩序变革的前提,存在于现存经济制度与那些在该经济制度变革中受益最大的行为体之间的权力再分配之间的断层处。”体系性经济(金融)危机则是推进国际经济秩序变革的常用且有效工具。危机过后,国际主要力量经过重组,权力分配发生变化,建立在原有权力结构基础之上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危机中被破坏或摧毁,体现新的国际权力结构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大国的博弈中得以建立。

    一方面经济危机使权力分配与国际经济秩序之间失衡的状况更加凸显。“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源自于国家间权力的不平衡增长,当霸权国达到其扩张的极限时,就很难维持自身地位和遏制最终的衰退。它开始在农业或工业能力方面碰到边际收益递减,内部与外部的变化增加了消费、防务和生产的成本,开始经历严重的财政危机。社会的经济、技术和组织技能的扩散削弱了它对其他社会,尤其是那些处于体系的社会的竞争优势。新兴国家享受着较低的成本,不断上升的资源收益,以及后发优势。最后,体系中衰落国家和新兴国家的不平衡增长率导致了决定性权力再分配以及该体系的不平衡。”如果这种权力分配失衡的状况无法在体系内调整解决,其将通过更激烈的方式,如霸权战争、体系性经济金融危机的方式促使国际经济秩序发生变革。二战之前,这种秩序的变革通常经过霸权战争的形式完成,而在现代社会,体系性经济金融危机部分取代了霸权战争的功能,对经济秩序的权力结构基础产生冲击,破坏或摧毁旧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促其调整、完善或变革。随着经济金融危机的不断发展恶化,衰落的体系性大国往往力不从心,无力为消除经济危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有力的支撑,不得不寻求与新兴国家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而新兴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其不断增加的经济积累和日益扩大的经济规模,为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手段,也希望以应对经济危机为契机,加强与体系主导国家的合作,提升本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发言权、投票权,甚至规则的制订权。

    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加剧了国家权力的不平衡分配,对已有的权力结构形成巨大冲击。经济危机与战争类似,对世界经济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但这种破坏对各国造成的损失是不均衡的。经济金融危机的发源国或中心国遭受危机破坏的程度更为严重,为调整国内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复苏所需付出的代价更高,经济力量相对于其他国家处于急剧下降之中,在新的权力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而经济金融危机的国家,因远离危机中心,受到危机的影响较小,具有应对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通过国内经济政策调整能够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实现经济复苏。因此,在经济危机这种“大浪淘沙”式的拣选中,一部分国家在体系性经济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国际实力、地位处于相对下降之中,而另一部分国家因受危机的影响较小,国内经济得以平稳复苏和增长,实力地位相对提升。危机过后,国家权力的不平衡增长导致了国际权力结构的急剧调整和变化。通过对近代经济史的考察,体系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发源国和中心国往往是体系性大国。只有体系性大国才具有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规模和实力,其诱发的经济金融危机才具有全球性,同时,受到危机的影响也相对沉重,实力地位快速削弱。因此,危机往往导致国际权力结构朝着均衡化、有利于新兴国家的方向发展。

世界性经济危机例9

李旭章:最近《纽约时报》载文指出,技术上是否严格符合衰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人人都感觉到衰退,不得不按衰退的状态行为,而这又加重了正在衰退中的衰退。针对此,伦敦著名金融评论员本杰明诙谐地说:“左看是只鸭子,右看是只鸭子,那它是什么?它就是一只鸭子!”。

对世界经济危机从来都没有各方都能接受的量化定义,但是我们感觉到了危机的存在:我们感觉到了石油危机,从2003年到现在石油价格涨了3倍,美国人天天议论油价,甚至说“谁控制了油价,谁当总统”;我们感觉到了粮食危机,从2006年以来,小麦、大豆、大米价格涨幅均在100%以上,甚至更高,几十个国家因粮价出现动荡,联合国不得不紧急成立专门委员会处理粮食危机问题;我们感觉到了金融危机,不仅是美国次贷危机,还有我们的邻居越南股市动荡,亚洲新兴经济体个个面临挑战,不禁在想:下一个受到冲击的会是谁?

人民论坛:有观点认为,正是美国的金融危机,拖累了全球经济。中国应该如何在处理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关系中展示应对危机的智慧?

李旭章: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各国为保持出口份额本币纷纷贬值,中国以大局为重,坚持人民币不贬值,避免了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为我国赢得了负责任大国的声誉,事后看来也最好地捍卫了我们的国家利益,显示了决策者的大智慧!10年多过去了,正在来临的危机至少不比当年的小,还要复杂许多。比如与美国之间在美元、人民币升值贬值与否等诸多问题上的争议,如何应对现在的危机,或者说如何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其实是与如何处理好与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的关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世界性经济危机与经济的国际化直接相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经济全球化。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以及70年代的危机与我国几乎无关,因为我们与主流世界分离。现在不同了,世界经济已经融为一体,因此没有任何退路可走,与世界只能走合作共赢的道路,与美国也要“以斗争求团结”。次贷危机暴露出西方金融体系的一系列弱点,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认这套引领许多国家走上繁荣之路的制度。

世界性经济危机例10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01

21世纪是金融全球化席卷整个世界的时代,也是国际金融最为动荡的时代。金融是衔接市场经济的巨网,它所有关节点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全局,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不仅仅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金融机构的倒闭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它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左右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会,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获得了超越周边邻国的契机,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真正荣登世界经济大国地位。2010年,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在APEC峰会和东亚峰会上发出最强音。

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

1997年7月,泰铢迅速贬值,金融风暴开始席卷泰国,横扫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亚洲金融危机打破了亚洲新兴经济体急速发展的状态,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开始萧条,有些国家甚至出现政局混乱。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借助所处的优势地位,对受援国提出了种种有利于经济参透和政治控制的条件。中国则以“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以稳定区域局面,通过双边援助和国际机构的方式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迎来了改善国际形象的一个转折点,中转变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助人为乐”救助起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目的,它在对中国改善国际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影响深远,真正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在2003年泰国曼谷一次民意调查显示,76%左右的泰国人把中国当作泰国最亲密的朋友,而只有9%的泰国人对美国印象好。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吸取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从亚洲金融危机中看到了症结所在,对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在宏观经济、金融体系、国有企业改革、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做大量工作,从而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

二、世界金融危机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无法偿付174亿美元债务而宣告破产,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金融危机的“蝴蝶效应”肆虐美国,就在美国大量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接连破产倒闭的火焰同时,其他发达国家也出现了金融机构破产、金融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股市和商品价格狂跌等危机现象,金融海啸开始席卷全球。

金融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发生动荡,金融危机使冰岛、巴基斯坦等濒临破产,日本经济在“失去十年”的基础上雪上加霜,世界经济哀声遍野。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相连,中国也难以从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国际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的破坏在所难免。

面对金融危机,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经济实力,被世界各国贴上“危机救火队”的标签,世界影响力进一步被突显。中国在加强对经济的刺激和救助措施的同时,主张各国、各地区之间加强合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外汇、现金,以区域合作、全球合作应对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美国华尔街的神话,对原有的金融意识、经济模式、转型目标均造成了一定冲击,其坚定了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决心。直至目前,正当西方发达国家还在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后遗症中挣扎的时候,中国早已从金融危机中崛起,走在经济转型的改革热潮中,正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危机中迅速崛起

金融在给经济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蕴藏着新的风险,如果出问题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全局性,并且更具破坏力。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世界金融体系中我们必须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同时,在互补互利,相互依托,共创生机的区域、次区域的经济合作中,中国也要不失时期的掌握区域和次区域的影响力和主导权。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开始主动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改善关系,但因中菲美济礁的冲突以及南海问题的升级,东盟国家对中国提出强烈谴责,“中国”甚嚣尘上,1995年中国同东盟国家的关系在降到了一个低点。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慷慨表现得到了亚洲各国的认可,并积极同中国发展关系。

1999年,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的新安全观,2002年与东盟十国达成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定,2010年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稳定表现,中国成为东盟国家在应对金融风暴时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伙伴。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雄厚经济实力,中国有能力应对任何经济危机和重大经济难题,使周边各国乃至世界各国产生了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传统强国在金融危机后不断向中国抛来“橄榄枝”,欧盟希望中国在希腊、西班牙等国的债务危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从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中国与东盟历经了“黄金十年”之后,正努力创造“钻石十年”。 目前,不管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逐步增加,在亚洲的政治经济事务中正在恢复已经丢失几百年的主导地位。

经济影响力+政治影响力=区域主导力,中国在两次金融危机中所展现的谋略与胆识,不仅使中国使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还增加了周边国家乃是整个世界抗风险的能力,同时更提高了中国在区域、次区域的经济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参考文献:

世界性经济危机例11

中图分类号:F09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006-02

世界市场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曾计划完成一个包括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等内容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六册计划”, 构建一个以商品为逻辑起点、资本为核心范畴、世界市场为终点的反映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世界市场理论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终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越来越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形成了一批研究世界市场理论的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现将主要成果综述如下。

一、世界市场的概念

关于世界市场理论的概念,主要有三种观点:(1)汤在新等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市场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相互间通过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建立起来的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所谓广义的世界市场则表示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整体和总和。世界市场是在各国资产阶级社会基础上形成的各国资产阶级社会的总和和领域。世界市场是最大的整体范畴、最复杂的范畴、最具体的范畴。这一概括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2)郭宝宏认为,世界市场具有地理区位意义上的全体性,在交流和流通方面具有可变性。按狭义理解,世界市场只是国际商品交换和流通的场所,按广义理解,世界市场还包括世界劳务市场、金融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世界军火市场等诸多领域。(3)许兴亚认为,世界市场是以总体形态出现的各国市场的总和,但它反映的却是资本主义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世界市场已成为资产阶级社会发展为国际资本主义总体、获得全球规模的整体存在形式。

二、世界市场的成因

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栾文莲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需求是世界市场产生的条件,国际分工及交换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相互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机器大工业对世界市场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市场产生源于资本的本性等;戴瑞姣认为,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需求的不断增长的结果等。孙来斌认为,生产力发展与资本扩张是推动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黄瑾指出,世界市场是指作为人类历史基础的生产和交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普遍联系。从生产力方面看,世界市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交往普遍发展而形成的。从生产关系方面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

关于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主要有三种观点:(1)汤在新等人认为,世界市场总体是一个历史范畴,有着自己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只有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才产生出世界市场总体借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在依据,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则成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世界市场开始于16世纪,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各国的对外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把过去地域性的市场扩大为最初的世界市场;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等国的工业革命完成,各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建立了同机器生产相适应的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国际分工,到1857年世界市场危机时,世界市场总体已处于开始形成的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总体最终形成并向更加成熟的形态发展。(2)栾文莲认为,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是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这时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上居支配地位,它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特征的多边贸易体系和世界货币。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世界市场的构成随着国际交换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化和细分化。(3)孙来斌则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围绕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所讲的资产阶级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世界市场的作用

关于世界市场的作用。(1)戴瑞姣认为,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同时,世界市场的出现和大工业的发展也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革,扩大和强化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影响。相对有限的世界市场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急剧扩张,世界市场危机的爆发无法避免,它在激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同时并使之国际化,从而为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2)栾文莲认为,世界市场对世界生产起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世界市场使生产各环节得到充分发展,各国的生产成为世界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各要素和环节得到最大范围扩展;世界市场使一切经济的因素获得了自身性质的充分表现,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货币转化为世界货币,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对外贸易、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结果;世界市场对整个经济的运转起强有力的保证作用;世界市场对经济危机产生缓和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往往通过对外贸易转移国内的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延缓了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但它也带来了更广范围的危机。(3)孙来斌认为,在马克思看来,推进发展与加深矛盾是世界市场对资本主义的双重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平台;另一方面,世界市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力量。(4)聂志红认为,一方面,必须承认,资产阶级开辟世界市场的过程,其暴力掠夺行为,确实给不发达国家尤其是东方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给东方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文明,摧毁其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文明,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是先进生产关系对落后生产关系的革命,是先进文明驱逐落后文明的过程。

五、世界市场危机理论

关于世界市场危机理论,汤在新等人梳理了《资本论》中的危机理论,认为信用、农业、雇佣劳动、对外贸易与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世界市场、国际信用、国际贸易、贵金属流动、关税政策等则构成世界市场危机的要素;世界市场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总体规模产生的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矛盾全面展开和激化的结果。世界市场危机具有普遍性、统一性的特点。“危机就是普遍表示超越这个前提,并迫使采取新的历史形式,一个人劳动实际转化为社会劳动以及相反的情况。”许兴亚认为,世界市场危机问题是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所要研究的重点。马克思所说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世界市场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的展开。世界市场危机主要包括生产危机、商业危机、作为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一个阶段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独立的货币危机、国际商业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内容和形式。世界市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六、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

关于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许兴亚认为,世界市场危机表明了人类社会生产向新的社会生产方式过渡的客观必然性,它以消极和破坏的方式显示出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要求,并为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提供了主客观条件。聂志红指出,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的形成固然是资产阶级开辟的,而世界历史、世界市场未来发展趋向却不属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扩散,一方面,资本本身的限制和不断克服限制的辩证运动使得世界市场加速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以及发展趋势,自我否定因素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内在缺陷,决定了世界历史、世界市场发展的趋向只能是社会主义。黄瑾认为,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世界市场空间的扩张虽然使资本的矛盾获得某种程度的缓和,但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市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市场将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从而消除物的联系性而达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参考文献:

[1]汤在新.《资本论》研究续篇――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2]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许兴亚.马克思的国际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黄瑾. 世界市场与全球化──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J].东南学术,2003,(6).

[5]颜鹏飞,刘昌明.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上)[J].当代经济研究,2001,(3).

[6]颜鹏飞,刘昌明.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下)[J].当代经济研究,2001,(4).

[7]孙来斌.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概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4).

[8]戴瑞姣.世界市场的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