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预防医学教学

预防医学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8 20:48: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预防医学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预防医学教学

篇1

1.1宣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改革课程体系在开展课程前,应通过讲座、播放视频、卡片宣传等手段对预防医学的产生背景、预防医学在保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寿命延长中的重要作用、预防医学的应用研究成果、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关系、预防医学的发展前景等进行介绍,提升学员对于预防医学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踊跃参与到本项课程的学习中。而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医科院校应将预防医学纳入到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范畴,并予以足够的课时、纳入实践课程,而对于部分医疗机构则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会议形式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5]。

1.2提倡创新式互动教学、调动学员积极性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创新力不足是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不强、影响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增强课程吸引力,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要求教师在课前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设定出课件,并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原则进行架构,还要保证课件的逻辑正确、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制作精良,如通过采用反映疾病症状的图片引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意义,将预防医学所应用的方向转化成图片、影像,将相关原理制成动态图形等;在互动性上,通过组织有奖问答、知识竞赛、课后测验、课堂分组讨论等活动则可增强学员的集中性、积极性,促使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课堂中,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6]。

1.3设置教学实践课程、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并不能完全体现教学质量,而对于预防医学课程而言,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比相关理论的掌握更加重要,这也要求我们在本课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开展。上文提到,预防医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医疗人员对于疾病的预防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预防相关疾病和伤残发生、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而相关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合并症影响、环境因素、发病人群的社会学特征(饮食及生活习惯、性别、年龄等)具有密切关联,因此通过分析、评价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影响因素的风险系数,并通过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有效防控疾病则是预防医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7]。这也要求学员能够按照要求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可靠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通过组织实践调查活动则可增强学员收集信息、实际调研的能力,而通过设置专门的数据处理课程,则能锻炼学员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通过组织预防措施讨论会则能集思广益,帮助学员养成讨论、思辨、概括、总结措施的能力,而通过将学员推荐至医疗卫生机构、社区、乡镇卫生中心进行实习,也可促使学员将预防措施应用在实际过程中,以培养其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并能够通过观察预防效果评价其教学质量[8],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和实践。

篇2

一、临床专业留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1.预防医学理论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预防医学课程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学方法、常用流行病学方法及疾病预防控制等内容[4]。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预防医学课程部分内容概念抽象、不易理解,例如常用统计学方法相关的内容。如果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和理解通常比较困难。而如果学生对理论理解不够充分,在实际过程中应用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时更会感觉无从下手。2.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巴基斯坦、印度等亚洲国家和非洲地区是我校临床专业留学生的主要来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英语口语或多或少带有不同程度的地方口音,且留学生由于来华时间短,汉语水平普遍较低,使得实践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难免紧张和不够自信,进一步加大了预防医学实践课程全英语教学模式下师生间的语言交流障碍。3.管理欠完善。由于不同地区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使得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不同,普遍缺乏课堂纪律观念,课间实习纪律涣散。此外,留学生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因此,只有针对留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导入+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1.课前准备。首先,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青年教师担任授课教师。要求所有青年教师有独立撰写发表英文文章的经历或曾在英语为母语国家留学1年以上,从而保证授课教师能够无障碍地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克服语言问题。其次,通过参考英文原版生物统计学《PrinciplesofBiostatis-tics》、预防医学《epidemiology,biostatisticsandpreventivemedicine》等教材,再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更多的参考资料和指导书籍来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最后,将实践教学中所用到的案例和练习题在上课之前发给学生,方便学生作为实践教学课堂上的参考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和考试。2.课程内容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预防医学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我们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常用统计学方法设计的统计学软件应用(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第二部分是针对其他预防医学理论知识设计的案例分析,总计28学时。SPSS软件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为理论导入+实践操作,即首先对理论课已讲授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导入本次实践课内容,然后进行SPSS实习,培养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每次讲授时间尽量不超过50分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学生在练习期间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以帮助学生掌握每节实践课程的内容;每节课给学生留练习题和作业题,并且要求学生下课前通过自己的学生机终端上交,更好地督促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和作业,避免抄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发现问题,以便在下次课前对这些问题进行个体化辅导和强化。通过这种授课模式,既能让学生系统学习SPSS统计软件,又能通过软件的学习,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主要是针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其他理论知识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为理论导入+案例分析,首先同样是对理论课已讲授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导入本次实践课内容,然后阅读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具体、形象的实践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理论课知识。教师每次理论导入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分析讨论采用案例阅读-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对案例进行预习,课堂上案例阅读时间不超过30分钟,然后各组学生就提纲中若干问题及实践案例推选代表发言,阐述本组学生观点和看法。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负责启发和引导,主要起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之间关系的作用。每次课堂给学生留作业并要求当堂上交,以便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通过这种授课模式,既能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分析讨论,促进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3.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针对医学留学生的特点,本课程采取多样化、灵活的考核方式。由于留学生普遍缺乏纪律观念,因此在预防医学实践课程的考核中,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20%,这有效督促了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课堂提问和发言占总成绩的10%,提高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作业占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每节课的表现,既合理对学生进行考核,又能有效督促留学生的课堂纪律。总之,留学生的医学教育与国内医学生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因此,针对医学留学生及预防医学实践课的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本学科医学留学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更好开展医学留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作者:李云 武英 赵丹丹 任琦 范红敏 胡泊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篇3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6份,收回问卷166份,回收率100.0%;有效问卷166份,合格率100.0%。完成A、B、C毕业实习模式的人数分别为56、84、26人。

流行病学课间实习评价。

在流行病学课间实习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流行病学积极性的提高方面,以满分为5分评价,4分以上的学生均占77%以上。尤其在有助于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对本实习的欢迎程度、容易掌握重点内容、建立宏观及逻辑思维方面,4分以上比例达85%以上(表1)。

流行病学毕业实习评价

1.流行病学毕业实习能力评价。

采取三种毕业实习模式的学生在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掌握论文写作方法方面效果较好,均基本掌握了医学软件的应用和文献查阅的方法,不同实习模式在上述各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54,P=0.041),以C模式效果最好,见表2。

2.流行病学毕业实习效果综合评价。

篇4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1]。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知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国内很多一线教师致力于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研究,也尝试将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收效不大[2]。笔者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故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在课程结束后了解临床医学专科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与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并加以分析,以期从学生角度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3个自然班16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预防医学的认知与学习态度、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等。由教师集中讲解填写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回收。为保证调查质量,控制问卷填写时间(不超过15分钟)。

1.2.2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并对数据仔细校对。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发放问卷164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100.0%。男生62人,占37.8%,女生102人,占62.2%,平均年龄(19.58±0.36)岁。

2.2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及学习态度

2.2.1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6.7%的学生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有用,43.3%的学生则认为很少用或无用。对于预防医学课程主要内容,75.0%的学生认为环境卫生内容有用,90.2%的学生认为营养与食品内容有用,2.2.2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态度调查发现,62.2%的学生学习兴趣强,14.0%的学生无兴趣,2.2.3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55.5%的学生认为板书教学有必要,79.9%的学生认为PPT教学有必要,95.1%的学生认为增加实验课程有必要,93.9%的学生认为增加平时作业有必要2.3影响预防医学学习效果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预防医学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为:学习动机不足(52.4%)、课程难度系数较大(50.5%)、教学过程趣味性不够(47.2%)、与专业联系不紧密(45.0%)、案例使用较少(33.8%)。另外,学生认为影响本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还包括专业课程任务繁重、课时安排偏少、课堂人数偏多等.

3讨论

3.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满足教学需要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内容较多,而现有学时安排较少,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压力较大,学生学习负荷较重,不利于保证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适当增加学时数十分必要。此外,本课程内容较枯燥,学习难度较大,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需要和特点,筛选重要知识点,突出实际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另外,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内容有用,职业与劳动卫生、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内容无用。鉴于此,笔者认为可考虑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将学生认为有用的、愿意学习的内容和其他内容穿插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3.2注重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动机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而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或维持已有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习活动,影响学习进程及学业表现[4]。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趣味性较强时,学生学习动机较强,听课效率更高。根据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特点,可以从下几方面增加教学趣味性:(1)设计趣味性、生活化案例。比如学习职业与劳动卫生内容时,可搜集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事件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播放视频。如学习环境卫生内容时,可选择环境保护的宣传片、环境污染导致的灾难视频等,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习动机。(3)进行动画设计。如学习卫生统计内容时,可尝试设计动画游戏以及动态图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3.3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调查发现,支持板书教学和PPT教学的学生占比较高,表明这两种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有一定适用性,但PPT较板书更生动,故学生更倾向于此种方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环境卫生内容时,为加深学生感官认识,可利用PPT播放图片或影像资料;学习统计学部分内容时,由于假设检验的步骤性较强,内容重要,如用PPT讲解,播放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掌握,可用板书讲解,降低讲授速度,更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综上所述,结合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和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以符合学生特点为宗旨,以展现课程魅力为目的,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在今后一个时期,预防医学乃至整个医学将在传染病、慢性病及伤害这三条战线上捍卫人类健康。作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医生主要服务对象是基层和社区,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和残疾人保健等工作。预防医学尤显重要,因而加强医学专科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又具有相应的临床预防知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1认识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医学分为三个学科,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而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广泛,与临床医学相比,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如工作贯穿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对象侧重与健康人群,研究中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求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尤其是当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临床医学人才,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先决条件。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为患者服务奠定基础。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准确,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而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充分利用互联网下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如环境污染的经典事例,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与健康等,触目惊心的画面信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教学内容充实而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与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信息量大、可高度共享、迅速搜索、快速传播等特点,成为教师利用国内外广泛资源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进行学科交叉及渗透的重要方法。有益于教师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篇6

随着医学模式、疾病谱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要求培养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医学人才。西医医学模式要求一名合格的医师不仅要完成治疗疾病的任务,而且还要能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成为“既懂治、又懂防”的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尽管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已将预防医学作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但是在重视程度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拟结合我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实际,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制约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索进行分析以期对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1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时数少,时间安排不合理我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的专业主要有临床、妇幼、护理、针推和卫生检验专业,各专业教学时数、教学形式与时间安排,由表1可见

临床、妇幼、护理、针推专业的教学时数少。预防医学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食物因素与健康和医学统计学方法、流行病学方法等几大方面的内容,教学面广,内容较多,在学时少的情况下,教学无法做到深入细致,难以突出重点,很多重要内容也只能一带而过,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少而肤浅。另一方面,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授课时间大多安排在基础阶段进行,如临床与妇幼专业安排在新生入校时。鉴于学生在此阶段尚未接触到临床医学的内容,学生还不具备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教学与实习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学用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1.2领导与学生预防观念淡薄,不够重视预防医学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持有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的观点。尽管在高校开展了预防医学教育,但实际,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被摆在适当的位置。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问短,学习任务重,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偏重临床专业知识,轻预防医学教学,使预防医学教学课时少,教学设施不齐全,很多实践内容无法开展,难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薄,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加之课程内容繁杂,难学、难记,学了就忘,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来上课,考试则主要是应付及格。

1.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很多高职高专医学院校

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少,师资水平不高。目前,我校只有3名专职教师和1名兼职教师上课(其中1名副教授,3名讲师),教师少课时多,该教研室承担的上课任务重,课程种类繁多,包括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卫生监督学、社区卫生服务、口腔预防医学、临床营养学、卫生理化检验等课程,平均每位老师上4门课程。另外,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护理与临床、妇幼专业约有两千多学生,且预防医学上课内容都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师上课任务繁重,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也没有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难以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1.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陈旧现在我校大

多数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只是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内容也多以教材为主,以老师为主体,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没有重视实践教学,实习课很少。少量实习课也只是两个简单的理化实验、部分统计学练习、食物中毒和职业病案例分析。其他实验课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学生没有到社区、防疫部门及其他工矿企业参观实践的机会,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5考核方法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毕业生不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应用者、社区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提供者。但目前我校预防医学考核仍沿袭单一的书面考试方式,结合平时表现及课堂实习作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没有实践基地实习成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体现和重视。

2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现结合本人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几年来的亲身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希望能引起广大医学高等院校领导及老师的重视,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2.1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强化预防医学教育的地位

SARS与禽流感的流行,让我们看到预防医学教育对保护健康、提高全体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强化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重在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讲好绪论课是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通过绪论课教学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总体的初步认识,了解其性质、任务、地位,掌握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基本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次,教学中始终贯穿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使他们懂得在服务内容上由治疗扩大到预防服务,由病理扩大到生理、心理服务,由院内扩大到院外服务,掌握促进群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基本技能,逐步认识医学功能的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为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加强预防医学的教学地位,对于培养新型医学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是管理者、决策者要端正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形成培养预防保健型新型医学人才的目标意识。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必须从管理机制上确保培养和造就一支能胜任培养跨世纪医学人才的教授专家群体和素质优良的基础医学研究教师队伍,早实现学术队伍“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总体目标。目前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等影响,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陆续调离学校,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迅速改善预防医学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加强在职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是稳定教师队伍、搞好预防医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2.3适当增加教学课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

鉴于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杂、知识面广,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该门课程是很困难的,教师也因为授课时数少,上课很难做到重点突出、讲解深透。尤其是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多,又比较抽象难懂,且没有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践的机会,学习起来更是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因此,建议学校适当增加预防医学授课学时。

也有学者认为鉴于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作为方法学学科,对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具有重要意义,宜将其单独作为一门或两门课程设置,卫生学则应与社会医学进行有机的组合。另外,建议学校将临床与妇幼专业的预防医学安排在第二个学期上,在学生懂得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与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后再来学习该门课程,让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该门课程联系起来,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与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预防

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要采用电教、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等。

学习新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上课时再提问,由老师有针对性地解答,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另外,在教学中多举生活中发生的案例,比如讲解食物中毒时,可以联系我国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在讲解职业中毒时可联系私企“苯中毒”如白沟事件等,讲解环境污染时可联系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痛痛病等生动活泼的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各大医学院校都在实施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问题式教学模式,现已得到世界医学教育界的肯定,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强调从问题提出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其直观、简捷、效果明显,目前已在国外很多大学广为应用。我们应该以PBL教学模式为主,以传统模式的教学为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整个预防医学教学。

2.5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预防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各校应组织教师自编《预防医学实习指导》,并适当加大实习课比例。适时安排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牛奶厂、工矿企业、社区医疗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充分了解预防医学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另外,也可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善预防医学实验室条件,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成立一个统计学实验室,让学生有条件学习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所收集来的资料,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重视预防医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近年来,广州医学院等兄弟院校在加强和改革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应尽快改变临床医学专业没有预防医学实习基地的状况,将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办学指导思想等实际情况,与预防保健机构健全、技术力量较强的城市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和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正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将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作为临床专业毕业实习的部分内容。毕业实习中除内、外、妇、儿科以外,还应增加预防医学实习内容。每名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实习2—4周,增强预防、保健、康复服务观念。

2.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

多形式的考试。增加试卷中解决问题型考题的比例,增加实践考试所占的比例,毕业实习增加预防医学内容,并作为预防医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

篇7

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篇8

近年来,国内有关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呼声甚高,对此国家主管医学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问题,曾多次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对策。我们认为,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既体现在理论教育上,又充实于现场实践中,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应体现其专业特点。对学校医学专业,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主要分配去向。根据《规范》要求,我们认为该专业预防医学的理论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①加强方法学教学,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其熟练掌握群体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教育。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学校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担负学校这一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通过教育使其加深对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熟练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实施步骤与要求,并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包括熟练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卫生教育等)、一般技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其中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与其它专业课(如学校卫生学、教育学)结合起来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内容,为下一步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坚持“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正如基础医学的教育需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临床医学教育应有相应水平的教学医院一样,预防医学的教育也必需有其实践场所。因此在城市或农村建立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需要,也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对学校医学专业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讨的不多。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效果。①在“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问题上,坚持教学和科研应眼务于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来源于社会调査,为此我们深入到市区多所中学,了解学校卫生工作现状及需求情况,初步拟定出有待研究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出乎我们预料,如调査发现,不仅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常见病防治(如龋齿、视力低下、脊柱弯曲等)是学校卫生工作需要常规研究的课题,而且校方还提出了诸如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不良行为干预(如吸烟、饮酒)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初步调査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科研选题方面开阔了视野,并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对本市青少年健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系列研究的专题包括:青少年血压及影响因素分析;初中学生视力低下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龋齿及口腔卫生习惯调査;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性生理及性心理状况调査等。对调査中发现的患者(如龋齿、视力低下)及时给予矫治或建议治疗,并把研究成果及建议反馈给学校,用于指导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及不良行为干预。如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就如何预防青少年高血压、龋齿、近视及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烟等问题向校方提出过建议,这些建议深受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有的学校主动提出与我们建立固定联系,协助他们做好学校卫生工作。②周密安排实践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根据现行教学计划,学校医学专业的实践仅2周半,这期间除完成一项专题调査外,还需讲授一堂卫生保健课。要使短暂的实践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带教老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协调好专题调査的每一环节,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经过周密安排,多数学生在专题调査结束后都能独立地撰写出具有相当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调査报告或研究论文,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篇9

由于环境卫生学这门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学生要深入理解环境卫生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而不是泛泛地当作科普阅读材料来学习,就需要相关的知识基础。在没有跟学生座谈前,我们认为环境卫生学各章节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不需要作特别补充或复习回忆。通过这次深入讨论,我们了解到学生在很多理论基础方面有欠缺,知道了在哪个章节应该补充什么样的内容。以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这一章为例,我的体会是,在学习这一章时,只有在对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等学科有较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理解本章所述内容。但现有教材限于教材篇幅和教学时数的限制,相关内容往往介绍较少,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我们在讲解本章有关室内空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内容时,以典型案例云南省宣威县肺癌高发的调查过程为例,如果能够较为详细地介绍如何开展不同接触现场的室内外可疑污染物暴露水平监测和人群肺癌发生情况调查,再运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污染物接触水平下人群肺癌发病情况的差别的意义,提出肺癌发生的病因线索,就可能会使学生对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环境卫生学研究中的作用有更感性的认识[3,4]。又如,本次讨论也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大气卫生一章中讲到的“不同时点和气象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烟波扩散类型,对近地面的大气污染影响也不同”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介绍具体的烟波扩散类型之前引导学生先对有关气象学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效回忆,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从对流层的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到逆温的概念,到逆温形成的各种原因,再到大气稳定度的影响因素等,使学生逐渐掌握气象因素在污染物扩散方面的作用,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今后我们还将有目的地经常进行这种访谈或座谈,然后通过对历次座谈内容的总结,逐步了解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既有理论基础,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搭建学生学习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利用既有知识,平顺过渡,在不知不觉间提升知识水平,领悟到本学科理论的精髓,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能够学以致用。

1.2改革环境卫生学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除了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外,还应该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一定的改革。当然,这种改革不应该单方面只从老师的角度进行改革,应该同时伴随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比如,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气旋和反气旋以及他们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原因是他们对高中地理学上的高气压、低气压的形成过程和特征等知识知之甚少,但这些知识属于在高中时期的学习内容,现有环境卫生学教材中很少有详细的介绍。通过这次讨论,我们发现医科大学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多是理科类学生,学习当中往往忽视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相关基础知识非常欠缺。为了让他们能够很地好理解环境卫生学中气象因素对污染物扩散的知识,客观上需要增加学时,但是每门课的教学学时数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将学生需要掌握学习的知识全部放到课堂上解决的方法,而将相对容易掌握、教材没有专门介绍但对课程理解又必不可少的知识交给学生去解决。在讲授这些内容以前,提前把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关键词等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先在课前利用网络或者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补充高中阶段或前期学习阶段的空缺,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了解和确认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这样可能带来的好处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会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去学习并且力求去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你教什么,我就听什么,你不教我就不学”被动学习方式,这样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以考试及格为唯一目的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真正意义上的成就感[5]。又如在讲环境与健康的总论部分,我们会花较大力气去讲自然环境的四个圈层的构成以及他们在人群污染物暴露方面的作用。这次讨论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这些知识了解很多,因此,这部分时间可以节省下来用于讲解学生较难理解内容,如接下来要学习的有关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特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感觉太空洞,不好理解,可以增加一个鄂尔多斯草原生态系统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于外界无机环境的依存关系,通过这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生态系统的特征(即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性和可持续性),使学生对较抽象的知识形成感性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方法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完善。有关案例教学的方法,我们教研室的很多老师已经进行了实践,效果很好,比如讲到甲基汞的健康危害,张红梅老师结合日本水俣病的整个调查过程,给出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案例,学生印象深刻。又如,杨守林老师讲解住宅卫生部分时,也给了学生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也较好。今后我们要更多增加这种案例教学的方法[6]。学生的这些呼声和反应说明我们应该在教学方法上下更大的功夫,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真正学会学懂,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6.08.064 文章编号:1006-7256(2016)08-0120-03

《预防医学》作为强调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与健康影响因素的课程,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必备课程。我院于2010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增设《预防医学》作为社区护理课程的辅助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区护理的理论基础,有效补充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增强减少健康有害因素、预防疾病,维护与促进人群健康的意识。这也是迎合教育部对“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社会焦点问题、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级全日制本科学生160名、2011级学生161名为教学对象。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前完成的公共课程、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相同,课程教学由相同教师团队完成。两个年级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教学方法1.2.1课程设置《预防医学》设在四年制本科第三学年第5学期开课(先于社区护理课程1个学期),为护理专业选修课程,共32学时,均为理论授课学时。课程教学选用《预防医学(案例版)》[2]为主要教材,以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社区护理实践需要为原则,筛选内容列入教学计划:绪论及课程学习指导(2学时)、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4学时)、环境与健康(8学时)、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学时)、合理营养(4学时)、食品健康与食物中毒(8学时)、职业病与职业健康(4学时)。

1.2课程实施

为了达到较好地教学效果,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设计并不断探索。2010级学生采取传统理论教学,主要结合来自教科书的文字案例教授课程内容,结合课后布置文字案例作业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课后作业满分记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比重为30%);2011级学生则主要采用影视作品构建情境案例教学法[3]和社会实践练习进行课程学习。在对2011级学生教学中采用情境案例来自新闻报道、专题访谈、电视连续剧节选片段等媒体素材,均能完整反映相应教学内容健康相关事件或议题的完整性,并利于设置教学讨论问题供学生探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以贴近人群健康的公共健康问题为基础,强调课程知识及护理学科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技能强化。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10~11名,书面形式提出实践内容与具体要求,学生小组讨论选出1项进行实践(见表1)。实践要求在学期第4周通过邮箱发给学生,实践须在14周内完成,第15周末提交实践报告,满分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比例为3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0级与2011级课程结束后均开展书面形式命题的开卷考试,题目均为设计条件情境的开放式问题或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对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满分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比重的70%;与平时成绩合并生成最终成绩。两个年级学生均通过郑州大学在线评教系统进行评教,两个年级学生平时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成绩和教评分数比较差异有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改革教学与考核方法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体验

宁静静[4]建议在《预防医学》中增加日常生活中受到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并强调教师应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新进展、新技术。2011级教学中采用影视作品构建情境案例的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深入群众用专业知识进行健康调查和健康教育的实践考核设计,增强了学生服务公众健康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应对和解决现存的公共健康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将已经学到的专科护理知识、护理科研理论付诸实践。学生在报告中均反映出对实践环节重要意义的共鸣:“以前只是很随意地逛街、乘车,并没有留意过其实身边就有和专业相关的信息值得去关注,也从未想到通过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去帮助这么多人”“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护生去关注的人和事件,我们总是觉得学到的理论没有太大用处,往往忽略掉许多能够大展拳脚的机会,今后应该转变态度”。

3.2影视作品构建案例和社会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引导式、启发式、研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精神,深刻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5]。采用影视作品构建情境案例,用视频信息来陈述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比文字案例更加直观、生动,案例关键信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将感官系统的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出核心内容,再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得出解决措施,比文字案例直接陈述事件关键信息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协作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比书面案例作业训练更能提高学生对学科横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作答试卷上的开放式问题和案例分析时更加自信。由于2010级的课后书面案例分析作业和2011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初次体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需要经历一段认知过程[6]。因此,两个年级学生的平时成绩均值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期末的应用能力测试中,两个年级学生的成绩具有显著差异。

3.3学生普遍认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作品构建的情境案例和社会实践环节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最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课程学习,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中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引导护生作为卫生事业的主力军,站在更高的角度,从全局深刻认识到人群健康的服务内涵,理解人群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以及护理人员推广“健康预防”理念的必要性[7]。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也有所提升,学生在评教和实践报告中道出了对专业能力提升的积极体验:“感谢老师提供给我们实战机会,虽然第一次我们可能做得不够好,但是相信再进行类似活动时我们会更自信、更加团结,比这次做得更好”“以前总觉得自己学得足够多了,没想到运用起来还是觉得远远不够,大家会碰壁,但是遇到问题一起协商解决,我们感觉自己更强大了”“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动手去做,这样学习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

4小结

《预防医学》课程着眼于改善人群健康水平,以促进健康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紧贴真实生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实践能力,促使护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实现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服务理念[8]。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程学习,并注重学习任务设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实践,此外,可尝试开发与社会公共健康问题相结合的综合型题库,并多角度设置问题及试题库的及时更新,保证课程资源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张秀娟,张义喜,郭春燕,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87-88.

[2]唐军.预防医学(案例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

[3]王晶晶,张小青,潘玲.影视作品情境案例在社区护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2):888-892.

[4]宁静静.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52.

[5]张会霞,张建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预防医学》的教学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140.

[6]张乾勇,周永,朱俊东,等.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中旬刊),2012(2):17-18.

篇11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案例法;统计学;教学改革

医学统计学是指利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相结合对医学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统计推断的一门方法学,这种方法在医学专业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和进步,许多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医学数据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并借助计算机和先进的统计软件完成了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这些科学研究在分析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医学统计学方法。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更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且在整个医学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基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及毕业后仍要长期的使用,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法,比如案例法、任务驱动法或两种教学法相结合等,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

任务驱动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要以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接受能力以及课堂上的知识反馈的效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任务驱动就是给定一个特定的任务作为线索,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在完成每步任务的同时加入进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学到教学内容,有方向、有目标地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保持学习的热忱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自己通过思考和探究发现问题,然后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心得,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各个任务,随着任务的逐个完成学生的学习信心倍增,且充满成就感,这些都将成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动力。

二、案例法的概念

案例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就是针对每次课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导入并分析已经发生了的实践案例,讲解蕴含的统计学知识、方法和原理,通过实证研究的案例结论阐述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案例法的概念来看,案例教学法具有非常强的实际应用性,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而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教学过程要遵循从典型事例中找到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找到比较典型的特征,然后发现事物的自然规律,从而使学生明白客观的物质世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不足,而案例教学法却恰恰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从而激励他们投入到学习中,这也正是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所在。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对象、方法及步骤1.实验对象及方法。整群选取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大三口腔专业)的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40名学生,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75人,对照组65人,两组学生的基础学科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具有可比性。实验组的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设定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情景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然后选出一个发言人代表发言小组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2.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首先要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出发,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分成了五大主要模块。即:统计描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与相关回归、科研设计模块。根据以上几大模块,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创建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任务和案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剖析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案例准备要充分。第二阶段是根据任务和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提供有效信息。第三阶段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总结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结果和成效。这三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这种教学模式才是任务驱动的完整体系。3.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两方面的评价,一是从客观方面来讲,直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测试成绩;二是从主观方面来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满意度、认同感以及学习体验。4.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在满足独立、正太、方差齐的前提下两组间的差异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结果学期末用相同的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验,两组学生的成绩比较如下: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90.24±7.73)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83.86±8.71)分,进行成组比较的t检验,t=4.62,P<0.05(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为高。由此可见,实验组采取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明显比传统教学法要好一些。而且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关于任务驱动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非常满意28人,满意37人,一般8人,不满意2人,非常不满意0人,即对任务驱动法教学表示满意的学生占86.67%(65/75),不满意仅占2.67%(2/75),说明大部分学生能接受并认可任务驱动教学法,仅个别学生表示因其不习惯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而倾向于传统教学。

(三)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1.任务驱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和循序渐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在任务中搜集、学习相关资料和吸取经验,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引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所以就更好地构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路,这个过程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2.任务驱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有的学生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更不愿意花费多一点的时间在探究知识方面。另外,教师方面若想顺利而有效的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就必须在任务设计、任务选择及课堂组织方面多下功夫,否则就是表面形式新颖但却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要想切实开展任务驱动法教学,不仅要启发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努力尝试新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多搜集、整理教学案例,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使学生融入这种新型的教学中并发现其中乐趣,在兴趣的带动下进行自主学习。

四、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对象、方法及步骤整群选取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大三药学专业)的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35名学生,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65人的实验组和70人的对照组,并且经过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基础学科成绩差异性不大(P>0.05),可以进行比较。实验组学生采取案例教学法,教师提供一个或者多个案例进行引导和探讨,结合教学内容小组间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总结。在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测验和问卷调查。而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遵规循矩的按照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期末采用与实验组同样的试卷进行测验。

(二)实验结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和学习,从学期末的测验成绩来看,实验组学生的总体成绩水平在(86.42±9.53)分,而对照组学生的总体成绩水平在(78.22±10.65)分,两组进行成组比较的t检验,t=2.14,P<0.05(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可以认为案例法教学更加能提高学生的统计学成绩。在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关于案例法教学”的问卷调查,87.70%(57/65)学生表示比较喜欢且能接受案例教学法,因为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动脑思考还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既有利于灵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理论,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以及提高措施1.案例教学法的效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和期末成绩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统计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的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所以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案例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能够教会学生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选择多种角度和方法;此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因为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互帮互助,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案例的搜集工作自身具有局限性,数量不多的案例导致学生没有更加全面的示范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来解决,首先是教师要尽量搜集更多的案例,而且是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其次是教师要将资料和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熟读资料和思考问题;最后是通过QQ群、微信群、邮件等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我们相信只要措施得力,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就会逐步被解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教学和案例法教学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统计学成绩,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虽然这两种方法目前在使用中均存在一定困难和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努力克服并做出调整,这两种方法都能给统计学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课题名称:本成果系锦州医科大学2010年校级教改课题“案例式教学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0ZD001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施红英,黄陈平,杨新军,等.任务驱动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3):233-234.

[2]伍亚舟,易东,张彦琦,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35-638.

[3]王玖,孙红卫,韩春蕾等.案例+任务驱动法在医学生统计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