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09:23: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共管理相关理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城市社区管理课程现场教学的执行过程
为了探索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笔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选择了《城市社区管理》与《地方政府学》两门本科课程进行现场教学,带领学生走到公共管理实践现场进行教学,由此总结归纳出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的执行过程。数次的现场教学实践表明,开展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要卓有成效,亟需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现场、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估等方面做足功夫。以城市社区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现场教学能够高效地组织实施,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一是选择合适的现场教学课程,在公共管理类课程群之中,部分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并不适合开展现场教学,只有那些与公共管理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才是进行现场教学的正确选择,比如城市社区管理课程;二是尽量选择本科高年级的课程进行现场教学,城市社区管理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在大四第一学期,对于开展现场教学十分有利,其原因在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初步构建起了专业的知识结构,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了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认真组织教学互动,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与公共管理实践者三方的积极性,让他们平等对话,共同推进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上述事实为我们归纳总结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的执行过程奠定了经验基础。由此,我们可以从城市社区管理与地方政府学的现场教学经验中提炼出该过程的四大步骤。第一步,精心选定现场教学内容,制订现场教学计划。现场教学不仅要选定合适的课程,而且需要确定开展现场教学的具体章节内容。城市社区管理的教学内容是介绍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实践模式,力图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深入了解中国的城市社区服务与管理,形成自身认识和参与中国社区建设的独特能力。其中“点”主要是介绍具体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与改革模式,通过跟踪各地的改革创新,让学生了解全国城市社区发展前沿状况;“线”是对城市社区管理内容的呈现,包含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人口、社区治安、社区自治选举以及社区党建等内容;而“面”则是对“点”与“线”的知识支撑,主要向学生讲授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系统、历史变迁与理论流派。就这些教学内容而言,现场教学的合适选择应该是某个具体的“点”或“线”。为此,笔者在完成“面”的教学任务之后,选择了东莞寮步镇下辖的一个社区开展现场教学。此社区是城市社区治安网格化、智能化管理的示范社区,具有“点”“线”结合的典型特征。在选定城市社区治安管理作为现场教学的内容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与教学现场的社区负责人取得联系,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现场教学计划,为顺利开展现场教学做好准备。第二步,合理选择教学现场,与现场教学计划对接。选择哪个社区作为教学现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介入性、便利性与典型性等,其中社区的典型性是选择教学现场最重要的因素[3]。一个具有典型性的社区可能是某个独特的社区类型,如转制社区、保障房社区等,也可能是社区建设与改革的示范区、创新区。依据此种标准,笔者所开展的数次城市社区管理课程现场教学,现场分别有社区治安网格化管理示范区、城中村村改居社区、邮政员工小区改制社区以及保障房社区等。这些典型性的教学现场与现场教学计划的顺利对接,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现场教学的质量。第三步,有序组织现场教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序组织教学活动是保障现场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开展现场教学时,教师应首先介绍现场教学涉及的知识内容以及该教学现场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性,向学生提出用所学的社区治理理论去分析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接下来,实践者讲述公共管理的实际运行情况,并提出在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学生与实践者开展现场讨论,就各种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进行自由、平等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对整个现场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按照上述顺序开展城市社区管理课程现场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既调动公共管理实践者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探索解决社区网络化与智能化管理碰到的现实难题,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增进社区治安管理方面的知识积累。第四步,反馈现场教学效果,总结现场教学经验。在现场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向全体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现场教学的满意度评价,搜集他们对于现场教学过程的看法。此外,教师还应与公共管理实践者进行课后交流,询问他们对于本次现场教学的意见。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现场教学效果反馈,教师要有意识地发现现场教学在策划、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总结提炼现场教学经验,为公共管理教学综合改革奠定基础。
三、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的教学评价
在公共管理专业综合教学改革过程中,现场教学是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之外创新的一种教学方式,适合于那些应用性较强的公共管理类课程。而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遵循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特别是契合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新趋势。
1.知识生产模式及其转型
自大学诞生以来,在很长的时期内大学都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代表社会精英阶层的文化,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繁荣主流社会文化的重任。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来临,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大学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服务社会与大学服务公众的观念日益流行,知识生产的主体逐步多元化,知识用户大规模参与知识生产过程,大学已不能完全垄断知识生产,大学的学术象牙塔逐步瓦解[4]。在此背景下,知识生产开始走出书斋、走出课室,走进企业、走进政府机关、走进社会,多元主体之间构成的联系网络,成为了知识生产和创新的重要源头。事实上,大学在知识生产领域中的角色转换正反映出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是按学科来组织的,知识生产和传授限于特定的学科,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知识的生产、接受与传递只限于师生之间,这种模式被称为“模式1”知识生产[5]。与这种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相比,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知识经济发展催生了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吉本斯等人在《新的知识生产:当代社会科学和研究的动力》中称其为“模式2”知识生产。此种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尤其强调知识的产生是在具有差异性的应用语境中获得的,并且带有典型的超学科发展性质。基于此,知识生产从模式1向模式2的转换则为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根本动力,而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改革就是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而做出的一个积极探索。
2学生课题立项的作用及意义
2.1促进学生融合,拓宽知识面
学生课题立项一般是不同年级组合、不同专业知识结合的过程.通过成员搭配,合理运用团队资源,团队成员间分工合作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共同完成工作,达成共同目标.通过科研立项研究过程,结合课题实践,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等劣势,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使项目能更好的实施.学生课题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尤其是现代全球化复杂的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仅靠片面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胜任的.而课题立项恰恰可以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对这些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大学生专业实践是大学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具有盲目性,难以实现专业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局限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以及“走马观花”的参观实习,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也仅局限于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两种实践过程都缺乏目标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处于割裂、无沟通状态.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体化就是学校实践活动涉及的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用,将灵活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一体化既可以是实现过程,也可以是计划目标,它是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互补和联动机制的构建.这可以极大程度的促进公共管理教学的改革.通过课题立项可以较好的规范实践的管理,对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2促进自主学习,提升科研能力
随着全球格局的加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承受力面临着更苛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现实问题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层矛盾,这种矛盾和困惑所造成的浮躁心态使大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扎实学习自身切实所需的知识技能.传统“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大学生自学的支持服务系统不健全,课程资源不配套等问题,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受到了压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层次分明的思维方式是成功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提与基础.科研立项,在平等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课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学生对科研的求知欲,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学生团队的自我督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运用学生与团队内外合理施压,使得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3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就业能力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培养以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通过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确立有意义的项目课题,进行深入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以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将来的就业增添砝码.
2.3.1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对项目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灵活利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另外,科研立项作为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型个性品质的开发.创造型个性的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而追求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正是科研立项的最高价值目标.
2.3.2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加强培养学生自身科研能力,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科研立项活动或直接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共同完成较大的研究项目.以共同科研实践来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加快、加强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养.2.3.3通过科研立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学生科研立项一般是由学生团队完成.通过团体合作,在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加强促进学生团体协作的理念,塑造学生蚁巢协作的观念,在体现个人能力的同时,与团队其他成员形成科研成果的互利互惠,通过彼此学习、坦诚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在团队协作与督促下不断发觉自身潜能.2.4促进教学相长、服务社会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将自己的成果、经历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将指导学生科研所产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带进课堂,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丰富了课堂教学,这不仅使教学更贴近学生需要,也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质量.另外,作为在校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但通过科研立项活动促进我们充分使用现有的资源,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科研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大学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充分了解国情,促进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培养锻炼才干、增强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促进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3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用人单位到高校挑选毕业生早已不是停留在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日益重视.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对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日益重视.但长期以来,基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偏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相对缺乏创新意识,这难以体现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的优势所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对学生科研工作做出了探索的尝试,比如中国科技大学与1999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复旦大学李政道教授设立的专项学生科研基金;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的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投入经费20-50万元,每年立项1000项左右;北京大学设有两项学生科研的专项基金,由教务部试验班办公室管理,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加入到教室研究工作中,也支持学生的自主科研项目;教育部从2007年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2007-2010年共资助15000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本文选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同年级的170个人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显示,约57.9%的学生认为由于学校经费资助不足、开展形式单一等原因而不愿意参加科研立项.由此可见,通过课题立项,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给予配套经费的支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保障项目的实施,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以上的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生课题立项的实证研究可行性.本文依据笔者学生辅导员的实践经验进行验证.
3.1增加科研立项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
在高校内部本身可以在原有学生自主科研立项的方式基础之上,适当的增加申报方式.真正体现出培养学生学习和参与科研实践的主动意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模式.同时我们可以采用把学生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的问题.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科技协会组织同学参加院级课题立项,采用教师立项学生选择参与,教师学生共同立项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自主性.在院级立项中,学生积极组队立项,覆盖面达72%.
3.2加强项目化管理,采取激励机制
加强大学生科研立项多边化管理,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对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合理、层次化运用奖励机制,分级别,逐级递增奖励额度,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激励学生对先进美好事物的追求欲.同时,各项奖励可以通过奖学金,三好学生评定及毕业评定等方式,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成绩作为学生个人能力的一项评定标准,进入学生的档案.这样学生申报积极性将更高,项目结题率将会改善,结题效果也会更好.例如,针对学校相关活动,科协开展院级课题立项,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随时监控项目的实施情况,针对项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于优秀项目实施追加经费支持,并在年度评定上进行政策倾斜.3.3完善教师指导制度,建立教师激励体系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选择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教师,促进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机制的完善,做到切实为学生解疑答惑,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质性提升.同时也可以尝试建立类似于导师制的一种教师辅导制度,加强教师和学生双向了解和沟通.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将指导学生科研记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给予相应奖励,以激发教师的指导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关心学生科研项目的进展程度.
公共性价值的内涵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公共性”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解,但从公共管理角度来看,“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政府活动的公正与正义。其次,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支持公民社会,体现公开与参与。第三,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意味着公共利益是政府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倾向。
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内涵可以归结为公共精神。
现代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应包括四个方面:民主的精神,即人民的意愿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法的精神,它意味着政府的一切活动应受到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制约;公正的精神,即承认社会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并不受公共权力所侵害;公共服务的精神,即政府的公共服务应尽可能公平分配,政府的施政过程应平等、公正和透明。这四种公共精神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实现方式应是:逐步实现政府与公民平等化;行政权力既受到保护又受到制约;行政活动既有效率又有责任;公共行政是由民众驱动的、积极的、合作主义的、参与的过程等等。公共性价值的内在要求在2004年国家统计局新颁布的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规定里,明确了税务部门“公共管理”部门的行业性质。税务部门作为所谓“纯粹的”公共部门,具有与其他公共部门相同的价值取向。它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其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第二,用来从事税收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第三,政府组织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因此,税务部门应该是一种“公益组织”而不应该是一种“自利组织”。它应该也只能把追求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本组织、本部门的行为目标。当然我们需要澄清的问题是,公共性不是税务行政管理的主导价值取向,而不是唯一。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除了正义性和公平性以外的主导价值,税务行政管理活动也有安全、自由度的价值要求,也有成本——效益的核算问题。按照公共性的要求,作为税务部门的公务员,其道德价值坐标应包括三个主要向量:其一,税务公务员必须建立对公共利益的信仰;其二,必须对其执掌的公共权力,如征税权、检查权、稽查权、核税权等,以及自己的定位有着充分的自觉;其三,必须确定无私奉献的价值目标。
前三个维度反映了社会对税务部门行政管理绩效量的要求;秩序、公平和民主的价值取向是一种解决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冲突的互动行为模式,反映了社会对税务行政管理质的要求,后者在税务行政管理效率评估的过程中,可通过纳税人的满意程度这一价值判断来体现。
公共性价值根源在经济学领域,由于公共欲望和私人欲望的存在,便有了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划分。人类为了满足私人欲望,在经济上需要有一些物品供自己消费,以维持自身的存续和繁衍。
此外,由于人类还存在着一些不同层次的公共欲望,因而还需要有一些物品来满足,这些物品便被称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因其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而不像私人物品那样具有独占性、消费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因而它不能或不适宜由市场来提供,而通常由政府来提供,由此产生了公共部门,公共部门产生的特殊背景使其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对公众利益的追求和公共服务的重视。
可见,公共部门的公共性价值导向根源于“公”、“私”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矛盾。税务行政管理就是税收征管资源的配置问题。具体来讲,税收征管资源是在贯彻各项税收政策、提高纳税人遵从水平而开展的税收管理活动中能够起主体作用的各种资源的总称,特指对税收行政管理活动中所能够投入和控制的各项资源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税收征管资源是整个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来自于公众的委托,其根源是公共需要即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是公众为了取得公共产品而必须付出的代价。税务部门负责组织收入,其征税权是公众的赋予,与公众形成委托关系。另外,如果借用科斯关于企业性质的理论(企业是对于市场的替代)来看待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及其权威也是对市场的某种替代。
因此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是:政府通过垄断赋税进行公共管理的成本,通常要低于社会成员在完全市场化之下从事公共事务的交易成本,即在社会资源分配给公共部门之后,社会总效益较分配前应该是增加的。当然,不管从公共财政的角度还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一方面说明税务部门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价值导向的基础。
优化税务行政管理近年来,在加入WTO、体制改革、经济转型三大合力的推动下,中国正在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深刻的大变革,在职能转变上,突出表现为管制行政的传统正在被摒弃,服务行政正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被注入到政府职能设计和政府行政中来,政府发挥作用的重点正在逐步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作为政府的重要执法管理部门,税务机关也要进行相应的职能定位和转换。按照前述公共性价值导向的要求,税务行政管理的变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税收立法的民主性现代税收概念也被学者称为“民主税收”。在此前提下,税收只能是满足人民自身福利需要,并经人民同意而征收的由人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费用。在实践中,税收的民主性则主要体现在税收的立法上,而且民众参与是民主概念的题中之义,税收立法民主必然要求民众参与。2005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召开了听证会,迈出了税收立法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学术界有关公共服务的定义很多,综合各方观点,农村公共服务是指专为居住在乡镇和村一级的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它是为满足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共同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服务,是以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农村公共物品。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确保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生活的稳定,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农村公共服务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二、农村公共服务相关理论探讨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登哈特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主要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融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
通过对“新公共服务理论”基本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归纳出该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就在于“以人为本”、“重视责任”以及“强调服务”。“以人为本”是指“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公民为中心,强调在民主对话、沟通协商基础上的政府与社区、民众的合作互动,建立有效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重视责任”强调行政官员应向多方主体负责,要求公共管理者积极回应公民要求、倾听公民呼声、方便公民选择、鼓励公民参与、部门绩效评价以公民为主体;“强调服务”认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应是政府统治社会,而是社会控制政府,政府权力来源于社会,受制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二)政府职能理论
1、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的提供古已有之,但是对公共物品理论的探索却只能追溯到19世纪晚期,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詹姆斯・布坎南。1954年,萨缪尔森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每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任一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由此使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成为公共物品的两个本质属性。1965年布坎南对公共物品的定义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所导出的是纯公共物品,而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是纯私人物品。在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却是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物品之间的物品,称为准公共物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公共物品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繁多的种类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其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物品尤其是其中的纯公共物品,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来提供,而公共物品的种类繁多,也决定了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由政府来提供。有效的公共物品提供形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邓肯・布莱克提出,后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发展。詹姆斯・布坎南将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轨道,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并认为政府的选择是非市场的集体选择,由于“经济人”利己主义的动机与非市场集体选择本身的缺陷,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一定是“有效”的。因此,政府应以民主政治作为其强硬的后盾,通过完善人民利益和要求的传导机制,建立起一套能够有效约束和监督决策者行政行为的运行机制,保证政府的决策是在公共利益的轨道上运行。同时,该理论也提醒政府,政府在履行职责时,要考虑到市场的作用,政府干预应严格限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为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不应过分干预市场的运作。
(三)地方政府治理理论
20世纪后期,西方学者基于市场经济理论和福利国家政策的失灵,以及社会权力主体日益多元化的现实,提出了“政府治理理论”。这一理论将政府的管理看作一个合作的过程,它强调管理就是合作,而且不仅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与合作,更重要的是寻求政府、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寻求一种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达到“善治”目的的社会体制。
地方政府治理是现代社会多层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治理理论是以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地方行政改革为实践基础发展起来的治理理论的一个分支,该理论将公民放在公共事务处理的关键地位,强调以公民需求为中心,倡导发展多元化、以公民社会为中心、分权与参与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将地方公共问题解决的主体、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体扩展到了政府、社会、公民三方共同组成的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民间公益组织等各种组织化的网络体系,成功地将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与质量。
(四)相关理论探讨
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职能理论与地方政府治理理论作为学者们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要重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公民,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政府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时,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建立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决策的民主化与透明化。同时,农村公共服务生产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应在农村公共服务的生产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应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安排者,在一些可以由市场或第三部门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政府应积极地下放权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公民社会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职能理论包括公共物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人们认识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工具,公共物品理论从公共物品的性质与种类入手,为政府等公共组织认识自己的角色,以及针对不同的公共物品采取不同的生产与提供方式提供了依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物品越加多样化,农村公共服务作为特殊的公共物品,其体系的建设,要求正确区分公共物品的性质,以此来确定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政府职能理论中的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政府失败说”,它认为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领域要纠正政府失败,就需要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对政府的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改变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度的状况,提高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地方政府治理理论,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都应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通过整合三方的力量,可以达到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而且,地方政府治理理论强调农民需求的重要性,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时,必须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出发,这样生产与提供的农村公共服务才是切实有效的。
在研究以上理论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
三、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理论探讨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共物品,在秉承公共物品理论与公共服务理论精华的同时,受我国国情以及服务地域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的影响,又具有自身的理论特性。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存在着巨大的“欠账”,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非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情,在现阶段,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很难从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中抽身出来。因此,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理论,首先应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理论,其次应是地方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它应是以上这些服务提供者与服务的接受者――农民之间的关系理论。
第一,由于我国的城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强化中央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职能,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的特殊之处。在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和行政管理体制中,中央政府通过复杂的层级把权力和责任授予各级地方政府,强化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职能在情理之中。如果地方政府总能准确地执行中央的政策,而且中央转移支付也能按照规定目的有效地使用,那么这种授权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对提供高效而且优质的农村公共服务有其优势,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在目前各级政府问责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监管与问责,是首要之举。
第二,在我国,绝大多数公共服务都是由隶属于各级政府的事业单位提供的,它们包括大多数学校、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多数卫生所和医院等。它们作为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占据了县和乡镇财政预算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在地方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也面临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一样的困境,事业单位的管理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中,多数由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没有一个综合的机构对所有的事业单位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与指导,使得地方政府缺乏使事业单位服从政府安排的有效手段,导致公共服务的供给在此环节上大打折扣。
第三,农村公共服务的受用者,也是将来农村公共服务的主要生力军――农民,在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中,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一方面以上这些服务的提供者以农民为中心、尊重农民、向农民负责的意识过于薄弱,另一方面农民争取自身权利、行使自身权力的意识也过于薄弱,这样的“双重薄弱”导致农民在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因此,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情况的关键是要改善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使农民切实参与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设计、提供以及监督和评估中来。
在处理好以上关系的基础上,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要向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地方政府治理理论所提供的良好模式迈进,政府的角色要从农村公共服务的控制者变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制定者和组织服务者;政府应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中,政府应将公民社会的各种力量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中;政府应组织、引导农村公共服务的众多供给主体,在政府构建的制度中,形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合作网络,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丹尼斯・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94.
2、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在任何的项目施工中,安全是重于一切的。要把安全隐患放在首位,项目的管理层或者施工的单位不能够为了盈利点的提升,而将安全问题抛之脑后。安全的管理一定要将检查、防护、教育、交底以及措施进行严格的把关,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即使得到了非常高效的利润,可是出现的安全事故频繁的话,高效的利润是没有意义的。在安全管理上一定要遵循几点要求:
1、安全工作要定期的检查施工项目中难免会存在潜在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进行细致和定期的检查,是很难被发现的,从而造成了很多的安全事故。因此,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定期的对于安全的工作进行细致的检查,要把安全的检查工作作为必须执行的工作。安全的检查工作要通过管理部门的项目经理组织检查,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要针对项目的安全问题级别,定制固定的整改验收人、整改完成人、整改完成时间、整改措施以及整改的责任人,要把安全的隐患彻底消除作为终极目标。
2、安全的管理机构要合理建立对于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在细致的分解过程中,分出几部分岗位,并且确定出每个岗位的基本目标,要将安全制度对所有员工实施,让人人都能够将安全施工放在首位,并且从自身做起,有效控制安全。
3、安全教育要加强工程的施工最主要的实施者是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熟知了安全的知识,才能够进行安全的施工流程。因此,要对于项目的全员进行安全的教育,在项目中制定的安全知识以及技术方面的安全措施,要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安全培训。在安全教育之后,项目的全员一定会提升相应的安全意识,那么在平时施工中就会侧重于安全的工作流程。在施工单位中,一定要树立不培训安全知识,不可以上岗的制度,将安全隐患从根源中避免。
4、安全技术措施的拟定在水利工程施工项目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要对于工程中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安全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如发现存在安全的因素,一定要及时对其进行修正和消除,在发现的过程中要对于细节记录下来,这份真实的记录文件,将成为整个工程安全的指导文件。二、组织措施水利工程施工的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与该施工项目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组织管理的工作方式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对于施工管理层的选取,一定要考虑周全,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类别和特点的筛选,要将具有合理性的机构作为中心组织机构,管理部门一定要实现健全性以及专业性,对于其中的规章制度和分工都要细致拟定。想要保证组织措施能够有效建立,就要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于义务、责任以及权限,或者是特殊部位的工作流程,要做以专人的应对,要将意外事故成功避免。三、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则是水利工程的施工阶段,在施工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则是质量问题,质量能否达到预期的要求,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可否提升工程效益的关键性因素。所谓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就是对水利工程的美观、适用、安全以及经济的有效融合。
1、施工质量要与预控为主在施工还没有进行之前,要系统的对施工的质量进行预控,明确施工的具体流程、特殊工艺以及施工的方式,要拟定相对合理的技术手段,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为主要目标,采用合理的技术和组织措施。2、施工质量的组织管理一定要加强施工的质量想要达标,必须要明确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构架,同时要对于施工人员的分解,以及资源的配置通过质量的管理目标来设置。要将施工的质量管理流程的运行有效的建立起来,最后形成的工作系统,一定要具备质量的保证。组织的管理形式一定要对于检测部门和质量的管理部门,设置独立的分支,不应该结合部门,要以独立的个体分别管理检测部分和质量的部分。
3、质量保证的体系要细致的建立质量的保证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是以组织机构为基本点的,并且是依据施工的单位其质量的主要管理体系来生成的。质量保证的体系建立控制的范围分为:施工内外沟通的协调、施工的运行措施、现场施工的质量计划、现场施工的组织设计文件、施工质量在控制方面的基本制度、现场的施工质量控制的工作流量。四、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管理活动。是为了保证合同的工期以及合同的质量满足要求,并且对于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进程中,存在的资金费用,经过不同的活动达成预计的成本目标,所采用的活动可以是协调、控制、组织或者是有效计划等,同时还可以将成本的费用合理降低的管理形式。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成本的预测,也就是明确成本的控制目标,具体是依据施工的人员、机械的设备、施工的条件以及标价,对施工的成本开展科学预测的流程,最终将管理的方案有效制定。同时,成本的控制也是贯穿在施工项目的全过程中,从投标一直到最后的竣工,所以成本的控制也要严格重视。对于成本的控制必须运用正确的技术以及材料,才能够将成本有效减少,所以一定要寻找到有效的途径。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激励的机制也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可以将一线的项目职工激增成本核算的意识,材料节省了,工作量提升了,项目的经济效益自然会有效改善。五、施工项目的进度管理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在一般的情况下,其工期设置的都是非常明确的。有时因为工期紧,给施工的进度带来极大的压力。为避免施工进度的压力,施工的管理组织一定要对进度的管理拟定正确的管理步骤。
1、资源是否合理的供给,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料的需求包含机械、人力、资金以及材料等方面。在还没有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对于施工的进度计划,进行合理的资源编制。要使得资料的供给可以有计划可寻。
2、水利工程在施工之前,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施工的主要进度细节,多方面分析施工流程的关键点,将施工项目的流程计划合理的拟定。
3、如果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所运用的项目流程计划,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停止,并且要尽快的设计出应对措施。因此,一项不合理的流程计划,是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的,在拟定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周全。
六、小结: 总之,水利工程项目的盈利点是否突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利工程项目能否在竞争市场上独占鳌头的有利武器;是安全的目标、造价的目标、进度的目标、质量的目标能否实现的有利保证。因此,加强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现如今的水利工程企业最为重要的基本点。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范式;高校管理;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尽管各国改革的性质、规模和途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议程,即“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范式。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育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模式和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因此,研究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借鉴其经验教训,吸取其理论成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学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广泛运用到公共部门。它是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根据西方学者格里尔和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浆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划浆作用。这样可以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也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治理的政府。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内存在,而且也在公共部门内存在。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并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
3.政府应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交流及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做出反应。企业界经理采用分权的方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
4.政府应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部门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如重视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运用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中去,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因为竞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优化服务态度,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6.政府应重视公共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传统的公共行政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生与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主动灵活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利益的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应与人员的业绩效果联系起来,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任务付酬。
二、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公路施工企业正逐步改制,将全面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这使其更灵活、更自主经营,同时也将承担更大的风险。公路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工程施工任务,并通过优化配置、完善管理,降低工程成本,创造经济效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公路工程项日管理的工作要点就从领导决策的重要作用、施工人员素质、工作氛围、竣工总结等项目管理的几个方面抓起,只有提高公路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面就公路施工项目管理谈几点认识。
1实施项目管理,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1.1明确项目经理负责制,坚持项目管理的“四项原则”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得越权。实施区域分工负责,项目分级管理的办法。建设公司直属项目由建设公司直接管理;分(子)公司项目由分(子)公司管理,所有项目实行一级化管理。项目经理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全面负责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控制,内外组织管理协调工作,确保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1.2强化项目管理的成本核算制坚持“以成本支持价格,价格取胜市场”的经营战略,树立市场成本观念,在认真分析《工程合同》的基础上,以施工合同中标价为依据、科学精确地预测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项目部必须以成本管理为中心,通过严格的成本管理来消化让利因素,有效控制成本促进项目管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1.3加强合同管理,强化合同意识公司监控、强化合同意识,建立内部模拟市场机制,在加强公司内部各专业分子)公司之间的合作联合的同时,总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必须签订内部工程分包合同,以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契约的形式约束各自的行为,并严格履约。
1.4推进项目管理的经营责任制为完善项目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强化项目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项目管理实行经营责任制,以质量、进度、安全、成本控制为主要考核指标,是确立公司与项目部之问责、权、利关系的经营管理手段和方法,是避免“以包代管”,实现企业利润中心地位和项目成本中心职能分离的重要举措。
总之,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建筑施工企业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必经之路,如何科学地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不容回避的课题,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2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施工项目管理
2.1领导决策工程中标后,首先组建强有力的项目领导班子,按照优化和动态管理的原则,坚持三个“一次性”的科学定位。项目经理部是一次性的施上生产临时组织机构;上程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中心;项目经理是一次性的被授权管理者。其次掌握上程建设的特点、进度要求,摸清施上的客观条件,合理安排施上力量,从技术、人力、设备方而为施上创造一切必要条件。组织一个团结有力的战斗群体是顺利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怎样营造这样一个团体昵?公路上程施上环节多,工序复杂,需要成立多个职能科室。科室间的互相协调相当重要,首先选定业务水平高、管理协调能力强的人作为科室负责人,加强科室间紧密配合的同时一定要严格分上,责任明确。项目部要经常对其进行考评,切莫干好干坏一个样,影响整体上进心。
2.2人员素质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项目部是效益的源头、企业的窗口、管理的基础。项目部经营的好坏、管理的强弱、运作的规范程度、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项目经理既是项目施上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成本盈万的责任人,又是各种信息集散中心。通过发挥项吗经理的骨干作用来创造业绩,树立形象至关重要。因此要提高项目经理的素质,按照项目经理五大素质(即政治、领导、知识、实践经验、身体状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知识更新。只有能开拓进取、廉洁奉公且具有高瞻远瞩战略头脑的领导者,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领导全体职工度过各种难关,带领企业前进。但仅有领导自身的高素质还远远不够,还要使领导的意图为职工所理解、所掌握,形成大家共同奋斗的日标,才有实现总目标的可能。施工人员的素质卞要体现在责任心、主动性、业务水平及协调能力等方面。没有责任心的施工人员会造成工程的返工、窝工、质量不稳定等问题。而缺乏主动性,领导说一下动一下,指一下干一下,不仅不利于工程正常进行,还会造成工程进度缓慢,工序衔接不上等问题。业务水平及协调组织能力也相当关键,工程能否采用更省、更快、更好的施工工艺,对于整个项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有整体一盘棋的思想,不要各自为主,把科室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损害项目部整体利益,都应以主人翁的态度,高素质、高姿态、高品位、高技能指导施上。
1.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1)由企业采用适当的方式选聘称职的施工项目经理。
(2)根据施工项目组织原则,选用适当的组织形式,组建施工项目管理机构,明确责任、权限和义务。
(3)在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据施工项目管理的需要,制订施工项目管理制度。
2.进行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是对施工项目管理目标、组织、内容、方法、步骤、重点进行预测和决策,做出具体安排的纲领性文件。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主要有:(1)进行工程项目分解,形成施工对象分解体系,以便确定阶段控制目标,从局部到整体地进行施工活动和进行施工项目管理。
(2)建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绘制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图和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信息流程图。
(3)编制施工管理规划,确定管理点,形成文件,以利执行。现阶段这个文件便以施工组织设计代替。
3.进行施工项目的目标控制施工项目的目标有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实现各项目标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目的所在。因此应当坚持以控制论原理和理论为指导,进行全过程的科学控制。施工项目的控制目标分为:进度控制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成本控制目标;安全控制目标;施工现场控制目标。
由于在施工项目目标的控制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千扰,各种风险因素有随时发生的可能性,故应通过组织协调和风险管理,对施工项目目标进行动态控制。
4.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是施工项目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主要包括:劳动力、材料、设备、资金和技术(即5M)。生产要素管理的三项内容包括:(1)分析各项生产要素的特点。
(2)按照一定原则、方法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对配置状况进行评价。
(3)对施工项目的各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
5.施工项目的合同管理由于施工项目管理是在市场条件下进行的特殊交易活动的管理,这种交易活动从投标开始,并持续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依法签订合同,进行履约经营。合同管理的好坏直接涉及项目管理及工程施工的技术经济效果和目标实现。因此要从招投标开始,加强工程承包合同的签订、履行管理。合同管理是一项执法、守法活动,市场有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因此合同管理势必涉及国内和国际上有关法规和合同文本、合同条件,在合同管理中应予高度重视。为了取得经济效益,还必须注意搞好索赔,讲究方法和技巧,提供充分的证据。
6.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现代化管理要依靠信息。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现代化的管理活动,更要依靠大量信息及对大量信息的管理。而信息管理又要依靠计算机进行辅助。所以,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和施工项目目标控制。动态管理,必须依靠信息管理,并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需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收集与储存,使本项目的经验和教训得到记录和保留,为以后的项目管理服务,故认真记录总结,建立档案及保管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施工项目管理的过程
一、施工项目管理与建设项目管理的区别施工项目管理与建设项目管理是两种平等的工程项目管理分支,虽然在管理对象上施工项目管理与建设项目管理有部分重合,因此使两种项目管理关系密切,但它们在管理主体上、管理范围上、管理内容上、管理任务上都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以建设项目管理代替施工项目管理。
二、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施工项目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工作。施工项目寿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构成了施工项目管理有序的全过程。
1.投标、签约阶段业主单位对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和建设准备、具备了招标条件以后,便发出招标广告(或邀请函),施工单位见到招标广告或邀请函后,从中作出投标决策至中标签约,实质上就是在进行施工项目的工作。这是施工项目寿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可称为立项阶段。本阶段的最终管理目标是签订工程承包合同。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建筑施工企业从经营战略的高度作出是否投标争取承包该项目的决策。
(2)决定投标以后,从多方面(企业自身、相关单位、市场、现场等)掌握大量信息。
(3)编制既能使企业盈利,又有竞争力,可望中标的投标书。
(4)如果中标,则与招标方进行谈判,依法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使合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计划,符合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的原则;2.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单位与招标单位签订了工程承包合同、交易关系正式确立以后,便应组建项目经理部,然后以项目经理部为主,与企业经营层和管理层、业主单位进行配合,进行施工准备,使工程具备开工和连续施工的基本条件。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成立项目经理部,根据工程管理的需要建立机构,配备管理人员。
(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是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平面图,用以指导施工准备和施工。
(3)制订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以指导施工项目管理活动。
(4)进行施工现场准备,使现场具备施工条件,利于进行文明施工。
(5)编写开工申请报告,待批开工。
3.施工阶段这是一个自开工至竣工的实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项目经理部既是决策机构,又是责任机构。经营管理层、业主单位、监理单位的作用是支持、监督与协调。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完成合同规定的全部施工任务,达到验收、交工的条件。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按施工组织设计的安排进行施工。
(2)在施工中努力作好动态控制工作,保证质量目标、进度目标、造价目标、安全目标、节约目标的实现。
(3)管好施工现场,实行文明施工。
(4)严格履行工程承包合同,处理好内外关系,管好合同变更及索赔。
(5)作好原始记录、协调、检查、分析等工作。
4.验收、交工与竣工结算阶段这一阶段可称作"结束阶段".与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协调同步进行。其目标是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对外结清债权债务,结束交易关系。本阶段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为保证工程正常使用而作必要的技术咨询和服务。
(2)进行工程回访,听取使用单位意见,总结经验教训,观察使用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维护、维修和保修。
(3)在预验的基础上接受正式验收。
(4)整理、移交竣工文件,进行财务结算,总结工作,编制竣工总结报告。
(5)办理工程交付手续。
(6)项目经理部解体。
5.用后服务阶段这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最后阶段,即在交工验收后,按合同规定的责任期进行用后服务、回访与保修,其目的是保证使用单位正常使用,发挥效益。在该阶段中主要进行以下工作的技术咨询和服务。
(1)为保证工程正常使用而作必要的技术咨询和服务。
(2)行工程回访,听取使用单位意见,总结经验教训,观察使用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维护,维修和保修。
(3)进行沉陷、抗震性能等,并以服务于宏观事业。
三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一、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能和作用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与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组织机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功能,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效率,以达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中合理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效率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建立是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组织保证。
(一)组织的概念"组织"有两种含义。组织的第一种含义是作为名词出现的,指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是按一定领导体制、部门设置、层次划分、职责分工、规章制度和信息系统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人的结合形式,可以完成一定的任务,并为此而处理人和人、人和事、人和物的关系。组织的第二种含义是作为动词出现的,指组织行为(活动),即通过一定权力,和影响力,为达到一定目标,对所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处理人和人、人和事、人和物关系的行为(活动)。管理职能是通过两种含义的有机结合而产生和起作用的。
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是指为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实现组织职能而进行组织系统的设计与建立、组织运行和组织调整三个方面。组织系统的设计与建立,是指经过筹划、设计,建成一个可以完成施工项目管理任务的组织机构,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划分并明确岗位、层次、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建立和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及责任分担系统,并通过一定岗位和部门内人员的规范化的活动和信息流通实现组织目标。
(二)组织的职能组织职能是项目管理基本职能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合理设计和职权关系结构来使各方面的工作协同一致。项目管理的组织职能包括五个方面:(1)组织设计。包括选定一个合理的组织系统,划分各部门的权限和职责,确立各种基本的规章制度。包括生产指挥系统组织设计、职能部门组织设计等等。
(2)组织联系。就是规定组织机构中各部门的相互关系,明确信息流通和信息反馈的渠道,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原则和方法。
一、前言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的、贯穿与施工全过程的管理工作,其需要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基础,以严格实行与人才培养为重点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为保障施工质量、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施工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本文作者结合实践,就如何搞好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二、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质量原则。工程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搞好工程质量管理,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第一”的思想。
(2)预防原则。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中,应从过去消极防守的事后检验变为积极预防的事先管理。因为好的建筑产品是好的设计、好的施工所产生的。必须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事先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种种不合质量要求的因素,以保证建筑产品质量。如果各质量因素预先得到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就有了可靠的前提条件。
三、搞好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对策
(1)建立高效组织机构工程是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保证
工程施工项目是一项一次性的整体任务,在完成这项任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最高责任者,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施工项目经理。施工项目经理是对施工项目管理全面负责的管理者,是施工项目的管理中心,在整个施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选择什么人担任项目经理,要看施工项目的需要,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素质的人才。项目经理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政治素质、领导素质、知识素质、实践经验、身体素质。其主要任务与职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保证施工项目按照规定的目标全面完成,另一方面是保证各生产要素在项目经理授权范围内做到合理配置。因此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中合理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效组织机构的建立是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保证。
(2)搞好施工项目管理必须是进行合理规划
施工项目管理规划是对施工项目管理组织、内容、方法、步骤重点进行预测和决策,做出具体安排的纲领性文件。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主要有:①进行工程项目分解,形成分解体系,以便确定阶段控制目标。从局部到整体地进行施工活动和进行施工项目管理;②建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绘制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图和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信息流程图;③编织施工管理规划,确定管理点,形成文件,以利执行。这个文件便是施工组织设计。实施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根据施工项目管理规划建立施工项目组织,明确组织成员的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规章制度;二是由项目经理主持,对规划进行交底,使项目组织成员根据其职责分工了解自己目标是什么;三是由于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生命周期是施工准备和施工的全过程,时间长,作用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检查;四是在执行过程中,应做好记录,记录与规划有关的重大事项;五是要在施工总结中,对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以便取得经验和教训,并作为档案文件予以保存。
(3)搞好施工项目管理必须进行目标控制
1)进度控制目标。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是指在规定的工期内,编制出最优的施工进度计划,在执行该计划施工中,经常检查施工实际进度情况,并将其与计划进度相比较,若出现偏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对工期的影响程度,找出必要的调整措施,修改原计划,不断地如此循环,直至工程竣工验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总目标是确保规定目标工期的实现,或者在保证施工质量和不因此而增加施工实际成本的条件下,适当缩短工期。
2)质量和安全目标控制。①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企业依据质量保证模式,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编写质量手册,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可检查性;②人、材、机的控制。质量控制应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主体。材料控制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主要是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的使用,建立管理台帐,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中。机械设备的选用,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和使用操作要求三方面进行控制;③控制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在项目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施工质量是在施工工序中形成的,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为了更有效地做好事前质量控制,一是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操作人员都应严格执行。二是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主要是指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即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只有将它们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状态,才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三是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因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随即研究处理。四是设置质量控制点,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④施工项目安全控制。安全是为质量服务的,质量要以安全作保证。主要控制内容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控制要点:第一,进行安全立法、执法和守法;第二,加强安全组织工作,建立施工项目安全组织系统;第三,进行安全教育;第四,采用安全技术组织措施;第五,开展安全防护和安全施工的研究,使安全施工科学化,提高安全施工的保障水平;第六,加强安全检查和考核,进行安全改进,推广经验,提高安全施工水平。
3)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施工项目的成本形式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预算成本是根据施工图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以及有关取费标准得出。计划成本是指项目部按计划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计算的成本。实际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施工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可揭示成本的节约或超支,说明经营效果。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比较,可反映项目的盈亏情况。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不仅是专业成本人员的责任,也是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部经理的责任。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负责,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全面负责,特别要把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
4)建立文明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是现代施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施工企业一项基础性的管理工作,反映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程度。如何做好文明施工,首先要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和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做到按专业、岗位、区域等包干负责,分别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在施工项目中对现场各专业的管理,开展文明施工竞赛活动,有布置、有检查、有考评、有奖惩。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管理方法,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
(4)强化施工项目合同管理
煤炭为重要能源之一,但是对于其相关工程项目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而这也直接导致了管理效果不佳。加之目前为止,我国并未针对该管理领域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项目管理施工过程中无法可依,无据可考,由此也直接导致重视技术研究而轻视项目管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1.2管理失实
一方面,作为大型的工程投资建设项目,为实现盈利的最大化,政府相关机构均会对其加以干预,其中,煤矿工程施工项目更是如此。但是实质上,政府相关机构对其施行管理并未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缺乏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的管理理论。另一方面,政府在管理干预过程中其决策机制并不公开,如此便可能会加剧市场上存在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仔细分析上述两种现实存在的情况无疑会导致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监理制度难以适用于实际情形,而政府针对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却也未能发挥其效用,管理失实。
1.3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规律和政府调控行为规范市场竞争。但是同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制不过四十余年,诸多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为政府或国有企业,且权责未能完全划分开来,法定代表人不明。这便间接诱导或直接导致在很多情况下,工程项目建设的目的并非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而是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实现。
1.4监理管理偏向一方
工程施工项目的监理管理应当贯穿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工程项目投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组织协调等内容均应属于其监管范畴。但是显然,现阶段,我国很多工程监理单位在监理管理过程中,过于重视质量监督管理,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管理调控。
2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优化办法探析
如上而言,我国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只有针对目前产生的问题给予解决策略,针对日后可能产生的问题予以合理防范,方可提升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质量。
2.1完善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制度
之所以在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被轻视,原因之一在于我国缺乏工程管理相关的完整法律法规体系及制度。因此,要想优化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首先应当完善和健全煤矿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以为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提供充足的法律和制度依据。
2.2建立并完善项目管理责任制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颇多,实质上,管理权失实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同不完善的管理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短期之内,我国煤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仍然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而摆脱其干扰显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实施困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从其它途径来降低计划经济体制对项目管理带来的影响。如:建立并完善项目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责任制旨在通过明确责任人,以明确管理权的归属,以及通过管理和揪责来预防借由企业经济活动实现自身或他人利益事件的发生。
2.3完善监理管理方案
监理管理涉及面较广,其中任何一项内容管理不善均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因此,监理管理方应当完善监理管理方案,以提升监管质量。主要内容有:(1)进度控制管理:质量管理是监理管理的工作中心,监理人员于施工现场应当积极协调施工工序和环节,以保证施工进度。(2)优化质量管理:在施工现场,监理人员应当实时巡查施工现场,对于发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应当协助施工人员分析其原因,预防质量问题产生。(3)优化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工作施工方虽然会依照制度进行,但是监理方同样具有该项义务,因此,于是施工生产中,一旦发现危及施工人员安全的危险因素,及时制止并督促其妥善处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scale expands gradually,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s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is crucial.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discussed below.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前言
随着近几年来高层建筑技术的不断改进,国民经济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城市对建筑需求的转变。现代的高层建筑是往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1.1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及具体标准。
1.1.1实行现场技术负责人责任制,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人员的权限,使每位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总工、施工员、质检员、放线员)各有专职、各司其事,有职,有权、有责(直接跟奖金及工资等挂钩)。
1.1.2在施工前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尤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奖罚措施。
1.1.3在按质量标准规定的复查、检查内容进行严格的复查、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关键部位和影响工程全局的技术工作的复核,并需相关人员签字。如建筑物轴线坐标和高程;基础的土质、位置、标高、尺寸;梁、板、柱混凝土模板的尺寸、位置、标高,以及预埋件(管)和预留孔的位置;钢材、水泥的试验成果资料:特殊项目大样图的形状、尺寸以及其它需要复核的项目。杜绝重大差错事故的发生。
1.1.4坚持“三检签字”制度。自检、互检、专检。对于工程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事故,一经发现,组织力量严肃处理。对于质量问题的处理,必须按照“三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没有整改不放过)严厉处理。
1.2质量控制的组织措施
1.2.1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施工工序。严格按施工工艺施工。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点、关键部位及重要影响因素应设置质量控制点,并设专人负责。
1.2.2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专职质检员、技术人员负责客观地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信息。项目部对异常情况应迅速作出反应,纠正偏差。
1.2.3贯彻“以防为主”的原则。
1.2.4严把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关
1.3质量控制的具体对策
1.3.1根据有关规范组织编制各工序工种的质量保证措施,并对施工人员交底,质检员进行监督。
1.3.2做好质量技术交底,将质量技术交底和作业指导书发到施工班组。
1.3.3严抓材料、构、配件质量。所有原材料、半成品均需具备合格证(材质证明)或检查报告和复验报告。
1.3.4隐蔽工程记录,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等有关验收单位签字认可,方可组织下道工序施工。
1.3.5每次测量放线后必须坚持做好复检工作。
1.3.6模板及其支架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1.3.7加强成品、半成品的保护工作,如钢筋绑扎好以后,要及时在过往通道上铺垫木板,防止踩踏。
2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2.1施工前的组织计划
2.1.1施工前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计划工期,编制出实施性施工进度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单位工程的总工期等。
2.1.2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将进度计划报领导审核、审批后严格执行。把进度计划布置下去,调配人力、施工物资和资金,确保到位。动态跟踪及时检查和发现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组织、技术、经济措施,必要时经领导同意修订和更新进度计划。
2.1.3监督和管理各分包单位的工作,及时协调分包单位的施工配合问题。
2.2工期影响因素
2.2.1组织原因:施工的任务、责任、目标不明确,劳动力和施工机械调配不当,施工道路和场地布置不合理,各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施工干扰,以及因待遇问题影响工作积极性等,均会引起工期的延误。
2.2.2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供应拖延或数量无法满足施工强度等情况。
2.2.3不可抗力,无法正常施工。
2.2.4工程款能否及时拨付。
2.2.5重大的或过多的设计变更。
2.2.6技术原因。承包单位技术力量不足。对工程中的重点难点工程掉以轻心,造成返工现象等。
2.3施工进度管理模式
2.3.1施工进度控制和其他活动一样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的活动,应遵循:PDCA管理模式,即编制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执行的结果和分析偏差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以此类推。
2.3.2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使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进度调整和控制。对于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差异,应经领导同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2.4施工资源的配置
2.4.1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工程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资源对其强度的限制和均衡有不同的要求。
2.4.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时间上的均衡由为重要。
2.4.3施工机械的均衡和限制。主要施工机械(如大型起重机、挖土机、运输车辆等)可能获得的台班数量或工作面和可能布置的机械数量,基本决定了主要工程量可达到的最大施工强度。所以在安排施工进度时,需要考虑大型施工机械的及时进场和转移,使同一种大型施工机械的各个工序上相互衔接,避免时间上的重叠,造成窝工现象。
2.4.4另一方面,施工强度的均衡也给使施工附属系统(消防道路、商砼运输、材料进场等)带来了方便。
2.5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2.5.1组织措施。落实项目经理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进行项目分解,确定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目标;制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度,定期开好调度会议;健全进度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每条奖罚制度公开示众,对于各分包单位及项目部内部成员,现场负责人应有权进行授权范围内的利益分配。工程款可以拖欠,但施工过程的奖励与处罚必须即时兑现。
2.5.2技术措施。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随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设计图纸中的疑点和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领导和设计单位反映,要求澄清。
2.5.3合同措施。认真履行岗位责任书中的义务;要经常与供货厂商、分包单位保持沟通;对对方影响工程进度的事件,要详细记录,及时交涉或提出索赔。
2.5.4经济措施。制定供货商和分包商的奖惩办法,并保证现场负责人有强有力的执行能力。及时向领导报告阶段进度申请拨付进度款,以保证各分包单位能积极施工,促进关键工作按时或提前完成。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成本,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合理调度资金。
2.5.5信息管理措施。在内部要及时收集实际施工进度数据,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3.1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对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和奖惩制度,定期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