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

区域经济市场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8 09:23: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区域经济市场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一、 市场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

市场化在我国更多的是指体制改革进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只是简单的制度编制,而要从整个社会从经济、法律以及整个政治体制的变动,是一项巨大的任重道远的工作。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当地人力、资本、技术等等各个方面的提高与协调发展,讲求合理配置,共同发展。要认真研究适合于当地的市场化发展模式与内容,满足当地的基本资源配置情况,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以及全国范围的市场需求合理制定市场化发展轨道,保障地区经济平稳发展。

二、市场化进程以及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一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完备与高速发展能够使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更大,能够使地方的制度创新有效转化成生产力,并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例如我国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浙江地区由于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并大力宣传市场化的优势,在广大民众间形成积极地观念,因此才能够在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的不利条件下,充分展示当地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上的有利条件,做到产权明晰、机制灵活以及最高的适应性的情况下,最优化配置资源利用率,使其地区经济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二)市场化进程的高速发展还能够使我国区域经济能够赶超国内以及国际竞争。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际贸易不断深化的条件和竞争平台下,中国应充分发挥其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的商品出口优势,不断提高我国的竞争力。我国必须要不断统一协调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充分利用给予整合资源,最大化拓展市场,使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市场化进程。

(三)市场化进程过程中应注意协调节奏与发展进度。由于制度修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处理好的,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及限制,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很高,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整体承受力,确保当地经济系统功能有序健康发展,避免因求一步到位而导致的大量的后续麻烦,从而引发类似“休克”症状和后遗症,应该在追求体制创新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地区市场化进程。

三、市场化进程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1、有效推进和加强区域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我国整体市场化水平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格局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是制约市场化进程的关键,因此,一定要充分抓住我国经济转轨以及经济体制转换的有力机会,大力推进观念更新、机制改革等,从而切实加强地区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最大化开发地方市场,同时,政府以及相关经济政策制定部门应紧紧抓住改革有力时机,积极保障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协助公司合理化改善公司结构,为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做好各方准备,从而从根本上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脚步。

2、区域经济的长远快速发展依赖于市场化的推进与完善。市场化可以改善地区市场格局,提高地区资源整合进程,从而使其形成有效的市场化局面。另外从另一方面讲,对于一些资源很丰富的地区来讲,市场化能够刺激地区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使地方市场以崭新的面貌更快速的发展。

3、加快市场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基本经济条件、政策环境与主观努力程度不同,中国城市间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这种差距不仅影响欠发达城市居民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因而有必要加快欠发达城市的市场化改革。基于欠发达城市市场化改革的内在动力偏弱,政府应该为这些城市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优惠政策,创造相应的条件。

四、区域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

1、强化市场引导。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专业市场的兴旺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各地要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2、强化政策环境引导。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化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专业化产业区的做法,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法规、金融、财政、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鼓励园区重点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要引导园区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大企业发展产品互补,中小企业发展配套加工,构筑园区企业与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联系。

结语

总之,市场化进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效应不但在浙江显示了它的典型性,而且在全国也具有普遍意义。诚然,各地的社会环境、经济特点与市场化进程会有所不同,但是,市场化以及市场化进程领先对区域经济发展能起促进作用的事实则是一致的。不妨说,学术界对全国市场化程度以及区域间排序的研究,其目的之一也在于了解市场化的实际情况,进而证明市场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与促进作用,并在认识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全方位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允生. 市场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08) .

[2]蔡昉,都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 2000,(10) .

[3]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 2003,(03) .

篇2

引言

航空事业快速发展,飞行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进离场的安全问题尤其引人关注,而机场净空限制面内的超高障碍物直接威胁飞机起降安全,明确净空区域内的安全高度就显得尤其重要。

机场净空是为保证飞机起降安全而规定的障碍物限制面以上的空间,用以限制机场及其周围地区障碍物的高度。各个障碍物限制面的尺寸要求,随飞机是起飞还是降落,以及降落时采用的进近程序的不同而异[1]。随着洛阳机场改扩建工程的进行,净空资料目前亟需更新和完善以促进机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过去为确定机场周边障碍物许可高度,机场设计和管理人员常常采用手工作图法进行分析计算,计算复杂,且更新周期较长。而采用3D MAX软件进行建模,其建模方式不包含地理信息数据[2],应用时需将机场净空模型导入到城市三维场景中,应用有一定局限。Google Earth提供新型、可接入、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地图相关服务。基于Google Earth 的三维净空区域模型,可以更直观的显示净空规划范围,清晰地呈现净空区域的三维地形地貌,并可根据周边情况的变化可迅速做出计算判断,从而对机场净空区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此外该模型系统也可作为机场飞行区净空资料供教学使用。

1 数学模型的建立

1.1 坐标系的建立

洛阳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D,双向I类盲降进近。以跑道中线及其延长线为中轴线,延中轴线作垂直于水平面的面,称为中轴面。机场净空区域关于中轴面对称。以机场基准点,即跑道中点为原点,过原点作中轴面的垂线,设为x轴,中轴线设为y轴,过原点作垂直于xoy面的垂线即为z轴。以xyz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机场净空区关于x=0对称,由于跑道两端高度不同,净空区域关于y=0近似对称,两边稍有不同。现先讨论x 0部分。

1.2 变量设置

净空区域由内水平面、升降带、锥形面、过渡面、进近面、起飞爬升面等障碍物限制面组成。

(6)过渡面:坡度k6=1/7;水平范围:D61,D62,D63;对应高度:h61,h62,h63。

1.3 对各个面分别建立数学模型

(1)净空道:是指有关当局管理下经选定或整备的使飞机可在其上空进行一部分起始爬升到一个规定高度的地面或水面上划定的一块长方形地区。

范围:净空道的起始点应在可用起飞滑跑距离的末端。

(2)内水平面

(6)过渡面:沿升降带边缘和部分进近面边缘按规定坡度(14.3%≈1/7)向上和向外倾斜到内水平面的一个复合面。

如果跑道纵剖面是弯曲的,则沿升降带的过渡面将是一个曲面;如果跑道纵剖面是一条直线,则沿升降带的过渡面将是一个平面。过渡面与内水平面相交的线亦将视跑道纵剖面的不同而是一条直线或是一条曲线。

假定跑道的倾斜度恒定,M1,A1,B1为以升降带边缘(长度直至跑道端延伸线)为边界的过渡面上的三个点,过渡面M1A1B1为一平面。

上述部分根据机场资料、《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4》(2009年7月第五版)及《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MH5001-2006)》的相关规定,对各个障碍物限制面的水平范围进行确定,并计算了相应的限制高度。后续需要分析计算出障碍物限制面的重叠部分,确定限制高度较低的限制面。

对于任意水平范围内的一点(x,y),因限制面的水平范围的水平坐标x均为简单不等式,而y写成了关于x的不等式或为简单不等式。对于任意水平范围内的一点(x,y),可直接判断是否在限制面内,并判断出是属于哪个或多个障碍物限制面。对于在多个限制面内的点,分别计算其高度,选出最低的限制面,并计算出相应的高度。据此编写计算软件。

2 三维模拟

要将模型在Google Earth上显示,就需要将模型中的点与Google Earth的 WGS-84坐标系中的点相对应。由于WGS-84坐标系中地球为一椭球体,需要用椭球面大地测量学相关知识进行转换。由于椭球扁率很小,且计算距离较短,可以做辅助球代替椭球对坐标进行转换。

Google Earth中虚拟的点线面地图对象数据是通过KML格式存储的。KML是一种基于XML标准的标签式地理信息描述语言。当Google Earth启动或者刷新地球模型时,程序会读取和解析KML地理信息配置文件,将文件中定义的渲染对象加载到相应图层并渲染显示在Google Earth三维地球上,其中渲染对象可以包括LinearRing(线)、Polygon(面)等。KML文件就是Google Earth为二次开发提供的一种可扩展接口。根据转换得到的坐标数据和净空区域的模型编写KML文档,在Google Earth上加载该文档,即可看到三维净空区域的加载效果,使净空区域模型实现立体化,如图1所示。

在Google Earth中可以轻易的显示出目标的经纬度及地理信息。将经纬度输入软件中,及可迅速的得出净空面限制高度及所属的障碍物限制面。从而对净空区域进行快速有效的管理。

3 结束语

通过Google Earth实现对洛阳机场净空区域的三维可视化。建立了机场净空的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计算净空区域内任意点的净空限制面高度。该方法具有迅速、有效、准确的优点,对促进机场的净空管理工作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谈志明,等.机场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30-133.

篇3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截止2015年长三角区域2 共坐落18个机场(含军民合作),分布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2个机场,居全国之首。依托都市圈内综合地面交通网络(城际轨道交通网络、高速公路网络、长江大桥),长三角“1.5小时交通圈”已逐步成型,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覆盖长三角的“半日交通圈”[1]。区域内多个机场为航空旅客出行提供多种选择机会,旅客对机场的选择最终表现为旅客分布或机场运量。但地方政府、机场、航空公司没有充分利用都市圈独有的优势,导致出现许多不容乐观的现状。其中主要表现为:1)大型机场吞吐量过分饱和,中小型机场航班少、客货吞吐量小,形成两极分化的态势。2)为提升大型机场容量,政府投资进行改扩建,中小机场持续亏损,地方政府大力补贴。3)航空枢纽蓬勃发展,中小型机场面临边缘化。

1.2 长三角机场区域内多机场竞争导致部分机场旅客流失的现状

自2003年机场属地化改革以来,尽管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将机场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但也不能回避地方之间的同质竞争升级这个现实。同时,旅客利用长三角地区发达的城际交通网,在众多机场中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的机场出行,使得原本能够在所在地机场出行的旅客寻求周边对其吸引力更大,服务更优的机场,从而导致这部分机场的旅客流失。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长三角地区机场密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为避免各座机场“单打独斗、各显神通”,缓解运量两极分化的矛盾,目前迫切需要在整合中求发展,探寻长三角机场群的良性竞争与互动关系。

2旅客流失的原因分析

2.1 分析方法

根据现有研究现状,从各机场对旅客的吸引程度以及旅客对机场选择的行为特征两方面出发,利用前期调查问卷与后期实地调研,建立基于旅客选择偏好的机场竞争模型,对长三角区域航空旅客流失进行原因分析。

2.2 分析过程

旅客在选择出行机场时,会在机场群的众多机场中挑选一个令自身出行效用最大的机场,因此机场的各项指标水平吸引旅客选择该机场出行[2]。

(1)设计问卷

在设计问卷时,考虑旅客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出行目的等因素[3]或将导致对于不同机场的选择,同时考虑到各个机场的不同规模、出入地面交通方式、机场管理水平、航线结构等因素机场对旅客的吸引程度。

(2)问卷分析

经过后期对问卷的梳理,根据旅客对航空出行考虑的因素大小做了一个排序依次是机场综合水平、票价、航班时刻、服务水平、航空公司形象、机型。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一些来自于江浙的旅客,出于上海机场拥有更多、更符合自身出行条件的航班时刻以及票价的综合考虑,利用发达的地面交通往至上海乘坐飞机,得以享受更加舒适与经济的旅程,从而使自身出行体验最优。

(3)建立基于旅客选择偏好的机场竞争模型

以上海浦东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南京禄口机场、无锡硕放机场、常州奔牛机场、杭州萧山机场、宁波栎社机场、温州永强机场为研究对象,构建长三角机场竞争模型。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分别从机场综合水平、机场效率、机场服务水平三个方面设立评价指标,分别包括机场等级、停机坪数量、机坪面积、旅客吞吐量、航班准点率、航线数量、出入地面交通方式、票价水平、航班时刻。

(4)收集相关数据

数据主要来源于全球领先的航班数据服务商VariFlight(飞友科技)以及民航局官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机场服务水平类指标数据主要选取某一时间段内、共同服务于长三角区域的航空公司(东航)承运由各个机场飞往同一目的地的飞机票价作比较,航班时刻的量化综合各机场国内、国际航班时刻。在指标数据的收集中,以旅客的角度去搜集数据,寻求旅客在选择机场出行时会参考的一些指标数据,以便模型中的数据更贴切旅客出行行为特征,使得模型更加科学、有据可依。

(5)评估各个机场竞争力

表1为各机场评价指标对决策目标的权重,图2为根据指标水平评估得到的长三角区域机场竞争力。

(6)灵敏度分析

利用yaahp软件提供的灵敏度分析功能,能够动态地观察要素权重变化对机场竞争力的影响。当航班时刻要素权重增加时,机场竞争力随之提高,意味着机场拥有航班时刻越丰富,吸引的航空旅客越多,因此上海机场在航班时刻上较其他机场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国际航班上。

2.3旅客流失原因分析

通过对各机场的竞争力评估分析发现,各个机场的一些指标水平的差距导致所在地提供机场服务的旅客,同时依托长三角发达的交通网络,航空旅客转而选择对其效用更大的机场,其中对各项指标的灵敏度分析中可以发现大型机场除了自身硬件水平的优势以外,为航空旅客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航班时刻以及合理的票价,吸引了周边中小型机场的旅客,致使中小型机场旅客流失。

3 对策分析

3.1 长三角机场协同合作

在上海周边,与上海市区地面交通在1.5小时内的其他机场可为上海两场提供辅助与支撑。利用长三角“1.5小时交通圈”,逐步促成周边机场与上海两机场分工合作,可有政府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市场机制,将部分商务航空、货运航空、低成本航空引导到南通、嘉兴、宁波等长三角地区其他机场[4]。

3.2机场与航空公司的协调合作

机场应当积极参与对基地航空公司的航线规划,便于旅客在出行时获得更多更优的航线。不断提升机场对航空公司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基地航空入驻,多引进基地航空公司,促成基地航空公司之间的航线竞争或互补。这样消费者在选择航线和航班时刻的时候可以有多元化的选择。加强机场与航空公司之间的多边对话,引导多个航空公司朝着枢纽建设这一共同的目标迈进。对于存在竞争关系的航空公司,机场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并尽可能地协调双方关系,避免恶性竞争;对于业务互补的航空公司,机场也应多参与其航线网络建设,从机场本身出发,为航空公司的未来发展给予理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韦薇,夏洪山.对整合长三角机场群资源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考[J].交通与计算机,2008,26(4):120-124.

篇4

一、2015年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2015年我省经济开局是近年来较为困难的一年,一季度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回落,全省生产总值仅同比增长7%,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点,经济下行压力之大超过预期。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二季度以来多数指标出现积极变化,经济运行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增长速度逐季回升的态势。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加快1个和0.4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高于生产总值增速1.8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力量。前10个月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与上半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9%,较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23.4%,其中出口增长17.9%,进口增长31.8%。初步预计,全年全省生产总值3.71万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1.63万亿左右,同比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3.54万亿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万亿左右,同比增长12%以上,出口总额2651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

二、经济运行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虽然我省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一是新旧动力转换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当前我省经济下行直接原因是需求不足,深层次原因是结构性矛盾,根源是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前10个月累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较去年同期、去年全年回落2.6、2.7个百分点。在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双重挤压下,我省煤炭、有色、钢铁等传统产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持续加剧、增速同比下降明显。前10个月累计能源、化工、冶金、轻纺、建材等5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仅增长5.7%,利润下降6.2%,部分骨干企业大幅亏损,这5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5%,对全省经济增长下拉作用明显。虽然现代服务业、高成长性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增长较快,但仍难以抵消传统产业的下拉影响,新旧增长动力正处在胶着拉锯状态,经济增长短期内难以有较大提升。

二是企业盈利能力逐步下降,亏损和困难行业增多,多数骨干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并呈扩大趋势,特别是传统能源原材料行业大幅亏损给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极大挑战。受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人工和财务等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全省40个行业中35个行业利润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回落,其中10个行业增速回落超过20个百分点;15个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个,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开采和开采辅助等3个行业出现亏损。前10个月累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由正转负,同比下降0.2%,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8.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单位数1215个,同比增长12.9%,亏损额达到326亿元,同比增长 57.5%,增幅同比分别扩大7.6和58.4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的亏损企业为94个,亏损额22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个和107亿元。特别是煤炭、电解铝、钢铁、煤化工等传统能源原材料行业生产经营形势日趋困难,对全省工业经济稳定运行带来极大挑战。

三是工业投资增速下滑过快,导致全省投资增速下降并对后续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前10个月累计全省工业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回落幅度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受市场需求下降、效益水平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0.7个百分点,比全国多回落5.2个百分点。同时招商难度增大、企业融资困难、项目建设放缓等因素导致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均大幅下降,1-10月份全省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7.3%、个数同比减少1222个,其中产业集聚区新开工亿元及以上施工项目5330个,同比减少514个,下降8.8%。

四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尽管国家数次降低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比例,但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融资难、成本高依然普遍存在于实体经济获取资金过程。“难”一方面体现在量在减少,很多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企业反映银行抽贷力度大于放贷力度;另一方面无担保和抵押的企业难以获取资金,对有担保的企业银行进一步提高担保条件,如我省骨干电解铝企业万基控股反映银行要求在原有担保条件不变情况下,寻求新的同等规模、效益良好的企业作为担保单位,并追加连带责任担保或资产抵押。“贵”主要体现在诸多的收费环节和限制条件,以及银行承兑、票据贴现等费用提高了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初步调研我省大中型企业平均融资成本在8%左右,中小型企业融资成本普遍超过10%,部分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达到了20%以上。

三、政策措施建议

一是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建议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继续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适度增加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在货币政策上,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机制,加大定向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使用,降低对重点领域的贷款利率,实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仍有巨大投资空间。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铁路、城镇基础设施、大型灌区、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先进性的重大项目。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经济竞争力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基础设施大量建设的阶段性发展需要,在贷款资源配置、企业上市、债券发行等方面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三是全力推进企业降本增效。企业降本工作在实体经济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新常态”下,企业收入规模增长在逐步放缓,降低企业成本就成为了企业利润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企业成本问题主要可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内部如企业经营理念、运营管理等方面,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生产业,带动企业咨询、经营管理等行业的发展,按照市场传导机制,借助第三方服务,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多途径、多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四是积极帮助困难行业脱困转型。煤炭、钢铁、电解铝、化工等能源原材料行业作为我省传统优势行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做出了较大贡献,这些行业又普遍区别其他省市具有我省的特殊性,在转型发展需要时间,稳定生产等方面困难重重,建议国家给予帮扶。

篇5

    而所谓“寡头垄断”是指在市场上某一行业同时包含有垄断和竞争的因素,但是更为趋向于垄断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的特点是:(1)、市场上只有少量的销售者,他们从事同质产品或者差别产品的生产;(2)、由于寡头厂商之间共存于市场,导致各自厂商需求曲线的不确定,由此产生了“价格制定者”和“价格接受者”;(3)、寡头市场与垄断市场相似,在厂商的进出方面有着门槛限制,规模小、资金不足的企业很难进入市场,而一旦市场处于共存局面,厂商也不会轻易退出市场。

    “区域寡头垄断”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的市场上少数几家厂商所形成的寡头格局,而不是在大面积的市场上占据份额。

    二、我国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寡头垄断性产生的原因

    1.房地产开发区域集中度高

    从地产和房产的本身特性来看,它们不能在各区域间流动交易。对于一个区域的居民来说,大部分只有意愿购买区域内住房,所以只要该区域的房地产商不进行跨地域开发,那么各区域之间的房地产商之间就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因而在该区域内存在的少数几家房地产商就构成了寡头垄断局面。

    2.土地市场缺乏竞争性

    在我国,政府高度垄断建设用地供应一级市场,多数地方政府都建立了相关部门经营国有土地资产,进行统一储备和开发。土地使用权的取得还不够公开透明,大部分是由政府与开发商双方私下协商确定,因而土地使用权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是由房地产开发商的寻租能力和政府的主观偏好决定。并且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市场中只有有限的开发商进行开发。随着房地产开发的进行,获得土地开发权的规模企业越来越强大,而规模本就小的开发商逐渐退出房地产市场,形成少数有实力的大开发商分享本土房产市场的局面。

    3.资金、行政管理进入壁垒

    房产商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进行融资时面临诸多指标考核,因而资本金雄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房地产开发商能否立足于本地市场和以后的发展。通过行业所要求的资本金规模的筛选大批小型房开公司被淘汰出市场。

    在开发一个项目之前,房地产商需要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证书,还要当地政府的城市规划、房屋管理、国土资源、工商管理、税务、建设、交通、卫生等部门的审批。这些繁杂的行政管理手续造成了人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并由此形成了行政壁垒,给要进入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企业造成困难,形成几家独大的市场局面。

    4.商品住房供给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供应体系大致分为三层:最低收入阶层租住廉价房、中低收入阶层购买经济适用房或普通商品房、高收入阶层购买高档住宅。现阶段,我国的住房供应大部分是由房地产开发商独家进行,经过土地的获取、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等流程再到出售基本上均是自家操作,而单位集资房、私人合作建房等供应方式缺乏。所以从供给层面的因素说,区域性房地产市场形成了几家大型房开商共存的局面,而没有其它竞争主体的参与。

    此外,形成房地产市场区域寡头垄断特性的原因还包括了房产自身的自然属性、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

    三、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寡头垄断的不利影响

    1.减弱政府政策调控成效

    目前,部分城市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除了相关的建筑成本略有提升外,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区域性的寡头垄断。在这一区域中,处于优势的寡头房地产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定价,而其它的企业成为“价格接受者”,在整个区域内形成了统一的房价档位,实际上就是价格合谋或是价格联盟。由于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国家经常通过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来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但是由于房地产商在实际中形成了价格联盟,因而政府的政策调控效果通常会大打折扣,不利于房产市场的稳健发展。

    2.引发政府寻租行为

    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行需要比较繁多的审批手续,相关政府部门的小部分官员会利用手中的权利勾结开发商,暗箱操作、接受贿赂,滋生腐败,产生政府的寻租行为。某些政府官员不尽职责的行为会引发安全等事故,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不利影响。

    3.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显着,房地产的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处于寡头地位的房开商不顾多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楼盘开发,且将房价远远高于消费者能够支付的水平,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害。由于处于寡头垄断地位,开发商掌握的信息要多、全于消费者,因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也会遭受到利益损失。

    四、削弱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寡头垄断的政策建议

    1.加快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

    针对我国目前土地市场的招、拍、挂等交易模式要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加大经济适应房的建设力度。作为土地提供主体的政府,应该要正确处理好土地市场化和土地规划干预之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对于经济适用房等非商业化地产的开发,可以考虑低价划拨土地。改革国土资源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体制,加大土地对外交易的透明度,在保证土地交易审批有序进行的基础上尽量简化审批手续。另外,可以考虑将现有的土地批租制度逐步改为年租制度。

    2.加大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力度

    由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区域性的寡头垄断特性,因而住房的价格不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是有供应方单方面定价,造成严重的房价扭曲,极大的损害了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购房者的利益。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购买力情况,制定相应的房价上限,并对此实现严格的监管。

    3.适时推动房地产项目的分业经营

篇6

[摘要] 目的 推动新邱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水平,促进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的改善,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效率,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方法 加强领导,组织动员;加强培训,广泛宣传;摸底调查,自查整改;耐心指导,检查评价; 动态监管,调整监督频次; 统计分析,总结经验。结果 公共场所经营者加强了卫生意识,改善了卫生状况,提高了卫生监管水平。结论 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实现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动态管理,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工作,值得推广。

[

关键词 ] 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经验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5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05-02

[作者简介] 孙慧姝(1973-),女,辽宁阜新人,公共卫生主管医师,本科,学士,从事专业:卫生监督,研究方向:公共卫生。

近年来新邱区卫生监督所对辖区内的公共场所全面实行了量化分级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卫生管理、卫生设施和设备等进行量化,督促业户增设消毒、保洁设施,投入补充用品用具,并树立示范单位典型,推广先进经验,推动了量化工作的发展。量化管理使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更规范、更系统,防止了以往工作中的一些随意性,突出了工作重点。现将2011—2013年公共场所量化情况及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新邱区内住宿业、美容美发业 、沐浴业等公共场所为重点进行量化评分。

1.2 方法

1.2.1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确保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了该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及《公共场所量化分级评分标准》[1]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有序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住宿业、美容美发业推行了此项工作,然后推广到其他公共卫生场所。重点从公共场所的日常卫生管理、功能间要求、公共用品等入手,客观公正地反映其卫生状况。

1.2.2 加强培训,广泛宣传 ①积极组织全体执法人员多次学习“《指南》、《标准》”。使卫生执法人员熟练掌握检查方法,正确把握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合理标化。②为提高经营者的认知及防范能力,加强自我管理意识,2011—2013年卫生监督所精心组织开展了公共场所经营单位负责人、卫生管理员等重点人员的培训班共18期,以加大此项工作的宣传力度,真正提高经营单位的热情和认识。督促各业户加大、完善各项卫生设施的投入、加快整改步伐,积极响应量化工作。在监督员耐心地多次巡回检查、指导下,经营单位逐渐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局面。

1.2.3 摸底调查、自查整改 ①为了更好地开展量化工作,对辖区内公共场所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以全面了解基本情况、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及时向业户公布量化分级管理的标准与程序,方便其对照进行自查。

1.2.4 耐心指导、检查评价(分为初审和再评) (1)通过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并定期主动约谈经营单位负责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收集工作进展情况,使经营单位在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中目标明确。(2)通过添加公共场所量化QQ群,及时沟通,指导业户,帮助经营单位排忧解难。(3)评定标准。按照各类公共场所评分表评分,经100分标化处理后:①得分超过90分的,为优秀,核定为A级;②得分为70~89分的,为良好,核定为B级;③得分为60~69分的,为合格,核定为C级;④总得分低于60分的,不评等级。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处理。评定后,将卫生信誉度等级公示标识粘贴于公示板上[2],增加了社会透明度。

1.2.5 动态监管,调整监督频次 公共场所经营单位评审经认定级别后,量化分级随即转入常规运转和动态管理,监督频次随量化评价结果做相应地调整。A级监督频次为不少于1次/2年,B级不少于1次/年,C级不少于2次/年。对经营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或关键监督项目达不到标准的业户给予降低等级处理;对认真遵守法律法规、自身卫生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卫生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的 B、 C级单位,可根据评分情况在下一年度提高信誉等级。工作中,采取了量化分级管理、日常监管及卫生许可结合的办法,在办理许可时实行先核查打分,取得C级以上的业户,才能办理卫生许可证;建立健全综合评价制度,由综评小组负责大型重点单位的最终核查;严格按照“受理、现场审查、分管领导审核”这三项程序进行,做到了分工明确,高效快捷。

1.3统计方法

①卫生监督量化分级情况五个工作日内录入国家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②数据采用Excel录入,然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比构成比[3-7]。

2 结果

通过几年的实践,比较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前、后综合卫生管理及等级评定情况,卫生状况有了显着的提高,得分率显着提升。由C级逐步晋升到B级甚至到A级的比率逐年增加,尤以住宿业最为显着。例如住宿业中A级的评定情况:2011年A级4户,构成比为5.13%;2012年A级8户,构成比为9.20%;2013年A级15户,构成比为15.63%;逐年递增。C级逐年减少,由此看出,此项工作取得了成效。见表1。

3 讨论

3.1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卫生管理、卫生设施和设备等进行量化,督促业户增设消毒、保洁设施,投入补充用品用具,并树立示范单位典型,推广先进经验[8-10],推动了量化工作的发展。量化管理使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更规范、更系统,防止了以往工作中的一些随意性,突出了工作重点。

3.2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洗浴、美容美发业规模相对较小,卫生设施的投入不够,卫生达不到标准,人员流动较快,新的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相对缺乏,对卫生问题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阻碍了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行进步伐。针对以上问题,要加大对以上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巡回监督检查、督导,更应该坚持不懈地运行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通过对新邱区公共场所卫生量化分级工作实践经验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是必要的、可行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种工作方法,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Z],2009.

[2] 杨克敌,郑玉建.环境卫生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29-341.

[3] 张国平.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5):126-127.

[4] 崔丽萍,陆建华.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保健,2013,15(6):37-38.

[5] 丰素绢,2010-2012年深圳市公共场所监管量化分级管理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3,20(6):562-565.

[6] 黄楚标.东莞市住宿业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2,19(6):542-545.

[7] 吴立斌,姚定红,高茗.安徽省2012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情况调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20(2):129-131.

[8] 冯夏云.潜山县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安徽医学,2013,34(5):647-649.

篇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国际分工体系已经渗入到全球几乎所有的角落,一国或地区都不可能脱离国际市场独自发展。在“十二五”规划全面启动的起步阶段,吉林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紧抓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时期,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长春市无论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国际化程度、消费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交通运输能力等方面,均处于省内绝对领先地位。于是,长春市应切实承担起吉林省经济发展核心和龙头的历史责任,发挥全省对外开放的门户作用,带动腹地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开放带动战略,特别是加强与东亚地区的经贸合作,既是推动长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长春市迈向国际化城市的必要阶段,更是拉动腹地经济、提升腹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全省经济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参与东亚经贸合作带来的影响

1.拉动经济增长

由国民经济恒等式:Y=C+I+G+NX可知,作为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净出口(NX)的扩大能够带来GDP的乘数倍增长。根据关税同盟理论,区域经济合作能够带来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从而使区域内的成员国净出口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从地理位置上看,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区域的核心,与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日本毗邻,因此长春市与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往来非常紧密;而随着东北亚博览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东南亚的企业的注意力,长春市与东南亚国家在高层互访、民间交流等层面的对话逐渐增多,双边的经贸往来也日益频繁。

按照2011年1-10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长春市接受外资对象当中,日本、韩国分别以2185.6万美元、1608.0万美元列第三、第四位;从贸易额上看,2011年,长春市对东盟、日本、韩国、俄罗斯的出口额为16238万、23635万、15962万、6848万美元,占总出口份额的比重分别为:7.18%、10.45%7.06%和3.03%。[1]

2.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历史上看,东亚内部的产业分工呈现出明显的“雁型模式”特征:日韩处于产业链的顶端,东南亚国家则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而中国凭借一定的技术水平、雄厚的制造能力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占据了大部分的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因此说,长春市与日、韩形成了垂直分工的互补型经贸关系,与俄罗斯和朝鲜保持着水平型竞争经贸关系,而随着与东南亚各国经贸关系的日趋密切,长春市也逐渐与其开展了服务外包业务。在这种复合式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中,长春市恰好位于承上启下的战略地位,按照边际产业梯次外移的规律,参加东亚区域经贸合作必然给长春市产业结构的动态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

3.有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一员,长春市拥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冶金等产业门类齐全,例如,第一汽车制造厂是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轨道车辆生产基地,每年进出口的加工产品占据了全市较高的贸易份额。在2011年,第一汽车集团的出口额为44015万美元,较之前一年上涨51.23%;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出口额为36515万美元。而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等5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劲的增长极。例如,按照2011年的统计数据,长春市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852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17.03%,同比增长-0.28%。[1]除此之外,长春市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很强,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许多领域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此外,长春市参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还有利于发挥本地的科技资源优势。其中,有中科院长春分院、长春应用化学所、长春光机所、省社科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还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这些科研机构推动了长春市在汽车制造、生物技术、光学电子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

4.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

长春市的工业基础良好,对外竞争实力较强,如果长春市能够进一步参与东亚的区域经贸合作,将会极大地增加我市的产品市场空间,并且使长春市的市场竞争加剧,从而提高了企业产量的大幅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投资和企业并购活动大幅增加,从而有利于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

5.有利于观念的转变和企业制度的转型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春市的对外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也造成了长春市相对比较封闭,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较小。而参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除了会提高我市的开放程度外,更能通过招商引资、科技合作开发等活动转变落后的理念和思想。同时,参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将使企业直接面向区域市场的竞争,这将极大地推动企业所有制的转型,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竞争,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企业“适度退出”的战略性调整。

二、长春市参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主要障碍

1.不熟悉WTO规则

篇8

纵观国际汽车工业,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获取集聚效应从而提升竞争力,如美国的底特律汽车城、日本的丰田汽车产业集群等。随着汽车产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也陆续出现了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对于长株潭地区而言,虽然区域内的汽车工业历经40多年的发展,但一直处于产业布局散、产量少、竞争力弱的局面,直至1999年引进北汽福田、2005年引进吉利,长株潭地区才首次实现整车的规模化生产。最近五年该区域内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以来相继引进广汽菲亚特、比亚迪、陕汽等7个汽车整车生产项目,产品涵盖轿车、轻中重载货汽车、越野车、专用车、客车、新能源汽车等6大类,进而成为国内首个完整车系制造基地,汽车产业集群初步成型。本文将结合“钻石模型”着重分析该集群的竞争力及发展前景。

一、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波特的“钻石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波特通过对比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上百种产业集群的特点,提出了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工具――“钻石模型”。该模型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这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同时机会和政府这两个辅助因素也对竞争优势产生一定影响。这六个因素彼此互动、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

在借鉴并运用钻石模型分析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时候,笔者注意到钻石模型总结的是美国、日本、德国的产业竞争力规律,一方面这些国家政府的主要角色是“守夜人”,起着规范和引导的功能,而转型期我国政府在社会与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肩负着制订产业发展战略、外资利用政策等多重任务;另一方面,国外汽车产业巨头依据雄厚的资金和成熟的管理经验,识别和把握“机会”的能力远远强于国内企业,因此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更多地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鉴于此,笔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原钻石模型进行了扩展,着重强调了“机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明晰政府在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中的强势地位以及对其它五个要素的支配关系,如图所示: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长株潭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1.生产要素分析

生产要素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要素的充裕程度与产业的竞争优势有密切联系。就长株潭地区而言,首先在地理位置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辐射华中、华北、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其次,长株潭地区业已实现金融同城、电力同网,三城之间通讯极为方便,加上以长沙为核心的四纵六横高速路网以及纵横南北的京广铁路、长江水道和航空运输等,交通运输极为快捷。再次,长株潭经济圈聚集了湖南省 9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80%以上的科研成果,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如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商学院等均设有汽车学院或汽车研究中心,这些都为长株潭地区汽车工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2.需求条件分析

根据波特的理论,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需要一个庞大的需求市场作支撑,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才能带动产业的积极发展。在我国宏观经济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随着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长株潭地区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促成了该地区汽车产业强劲、高速的增长趋势。根据湖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1至11月,湖南省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汽车类商品销售361.1405.3亿元,同比增长42.7%,2009年同期增长比例为38.2%,新注册民用汽车同比增长56.7%,平均每天新注册民用汽车1447辆。另一方面,长株潭地区紧贴内地汽车潜在消费市场,整车企业可以直接覆盖湘、粤、桂、川、渝、鄂、赣、豫等广大区域,这一区域人口密度大,以长沙为圆心,500公里的销售半径内有3.7亿人口,1000公里的销售半径内有7亿多人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

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规模性强、集群发展等特征,这对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相关行业(钢铁、石化、机械、电子等)具有极强的依附性和带动作用。长株潭地区处于长三角、珠三角、华中、西南四大汽车产业集群的辐射范围内,长期以来自发形成了大量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聚集了湖南省汽车工业70%以上的生产要素,其中不乏国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品牌,如博世的汽车电器、同心实业的汽车车身、亚新科的高压喷油泵等。此外在电气设备总成、商用车车身、火花塞、活塞、车桥、高压油泵、汽车空调、增压器、电动汽车零部件等局部领域,也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4.企业战略、结构及同行业竞争状况

波特指出,提升某个产业在国内的竞争优势需要满足以下两点要求:一是企业具有全球化的经营战略、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国内市场处于活跃的竞争状态。首先在战略方面,集群内多数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只重视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专业人才的引进,忽视了自身研发实力的培养和研发队伍的建设。除工程机械车辆外,零部件企业的产品开发对主机厂和国外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轿车开发技术则基本上完全依赖国外,这种研发创新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状况导致集群竞争力不足。

其次,国外较大规模的汽车企业一般都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保证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效运行。而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期,大多数汽车及其相关企业企业管理水平较为低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处于起步或不完善阶段。就长株潭地区而言,集群内多数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组织化程度和生产集中度都较低,特别是缺乏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总成的配套,从而难以建立稳固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效应难以有效发挥。

再次,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产业集群创新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当前汽车行业的竞争由原先生产能力的竞争向产品质量、价格、性能、营销、维修、服务等全方位竞争转变,由整车企业间的竞争向包括零部件企业在内的供应链间的竞争转变。长株潭地区作为一个近年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地,与长三角、珠三角等集群相比,竞争压力尤为巨大。另一方面,由于集群发展尚不成熟,集群内来自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多仅采用本国的技术标准和体系进行产品生产,加之长株潭三地政府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行政壁垒,忽略集群发展规律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现象严重,使得汽车及零部件市场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无序竞争的状态,集群的竞争力因此受到削弱,当务之急便是加快长株潭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打破部门和地区壁垒,形成开放、统一的市场和规范、有序的竞争氛围。

5.机会分析

宏观上,从我国汽车产业5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汽车行业一直采取控制和保护的态度,以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例如在市场准入环节设置门槛,保护国有汽车产业;在汽车研发环节,采取“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创新;在汽车销售环节,出台“以旧换新、汽车下乡、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措施。从微观上看,长株潭地区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及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珠三角合作进程的加速以及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试点的政策支持,都为长株潭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6.政府作用

迈克尔•波特认为,在政府和机会这两大要素中,机会是不可预测的,而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政府可以招商引资,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在教育、科研、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投入,为产业高级要素的积累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长株潭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早在2007年省政府出台《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湘政发[2007]13号),明确提出将重点培育扶持六大汽车骨干企业,并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企业用地、融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特殊政策,为汽车产业发展“保驾护航”,2009年3月《湖南省汽车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09-2011年)》出台,指出政府将继续大力支持汽车产业,着力提高汽车产业规模经济水平,大力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到2015年力争长沙汽车产业整车生产能力达12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2500亿元。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长株潭地区现有整车企业和汽车园区之间距离均不超过50km,处于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布局的合理距离之内,长沙已初步形成以“两区两园一廊”为承接的汽车生产基地,再加上株洲高新区和湘潭九华工业园等将为长株潭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做出重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的过多干预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过度的补贴和保护会导致企业失去竞争的意识和危机感,自主品牌的发展有一定的阻滞作用,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政策实践中加以注意。

三、结语

长株潭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初步成型并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与国内外较为成熟的集群地相比,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结合波特的钻石模型,笔者认为根据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两型社会”要求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集群创导作用,优化现有产业结构、整合产业链,积极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与交流,搭建集群创新合作平台;同时清除区域内各种市场障碍,建立开放有序的区域市场,引导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健康发展,从而对集群竞争力的提升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最后,在充分发挥内部集聚效应的同时加强与外部集群、外部经济体的联系与互动,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和利用,从而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x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2]湖南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分类零售额(11月份) [DB/OL].[2010-12-24]

篇9

(二)土地市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计算模型根据公式(3)和(4),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取决于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因此需要建立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二者的发展水平。本文采用熵值法来确定两个系统的指标权重同时采用极值变换法进行标准化,为了满足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对数据非负的要求,借鉴杨慧的处理方法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加0.01做非负化处理[11]。对于土地市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计算,采用线性加权法。

(三)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对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判断标准,目前学术界仍然没有形成定论。在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重点,综合参考陈基纯、暖[12]以及杨慧[11]的分类方法将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划分为6个等级。

二、成都市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

成都作为中西部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由于受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成为许多知名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军西部地区的首选城市和投资热点区域,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成都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尤显重要。为此,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

(一)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各个要素,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全面性、动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结合研究区域特点,构建了衡量二者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本文数据来源如下:土地价格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其余土地市场指标数据来源于2005-2012年《成都市土地市场分析报告》和《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研究年报》,2005-2011年区域经济指标数据来源于2006-2012年《成都统计年鉴》,2012年区域经济数据来源于201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运用熵值法确定两个系统的各指标的权重一并在表2中列出。

(二)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首先根据式(5)和(6),计算出成都市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然后根据式(2)和(4),计算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根据计算出的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变异系数法,计算得到α,β分别为0.386和0.614),结果见表3。同时根据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及表1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的划分标准,将成都市2005-2012年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状况的评价结果一同列于表3。

(三)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根据表3,2005-2012年成都市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分值除了2008年出现下降之外,其余年份都呈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度的分值,由2005年的0.087增加到2012年的0.517,年均增长6.14%。由此可见,成都市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间相互配合、相互推进的作用在逐渐增强,系统运行绩效逐渐提高,耦合协调关系逐渐趋向良好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复合系统的整体协调功能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耦合协调度得分比较低,耦合协调度的均值为0.320,处于不可接受区间。结合表1和表3中的数据,绘制出成都市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类型划分图,由图1可以直观地反映出2005-2012年成都市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变化趋势。具体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5-2006年,此阶段耦合协调类型由极度失调衰退类转变为一般失调衰退类。在该阶段成都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滞后于土地市场,土地市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规模扩张效应、激励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发挥作用,刺激区域经济发展,但是由于二者发展水平均较低,造成耦合协调度处于不可接受区间。第二个阶段是2006-2011年,此阶段二者耦合协调类型由一般失调衰退类过渡到勉强耦合协调类,耦合协调区间由不可接受区间跨到过渡区间。2008年土地市场发展遭遇瓶颈,复合系统的发展由区域经济滞后型转变为土地市场滞后型,区域经济发展对土地市场的资金支撑效应和激励效应得到发挥,造成耦合协调度出现下降再上升的变化状态。第三个阶段是2011-2012年,此阶段二者耦合协调类型由勉强耦合协调类过渡到初级耦合协调类,虽然二者发展水平都得到提升,耦合协调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增幅不大,导致该阶段耦合协调区间仍属于过渡区间。综上所述,成都市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过程可以用“二三四”来概括,即耦合协调过程跨越不可接受区间和过渡区间两个区间,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三个变化阶段,耦合协调作用遵循了极度失调衰退一般失调衰退勉强耦合协调初级耦合协调四个路径。

(四)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由前文分析可知,复合系统的整体协调功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根据表3中的土地市场发展水平分值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值绘制出图2。由图2可以发现,2005-2012年土地市场的发展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周期性变化,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增速缓慢。2008年,土地市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跌到最低,这可能与“5.12”地震的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有关。区域经济子系统应对外界变化,可以较好地面对危机,保持自身的缓慢增长,而土地市场发展水平却由2007年的0.180下降到2008年的0.053,下降幅度高达71%,之后连续3年的发展水平分值都低于2007年的0.180,由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促进因子变成了制约因子。这说明与区域经济相比,土地市场发展的稳定性较低。土地市场发展的失衡,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区域经济增幅较缓慢,从而造成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偏低。由此可见,土地市场发展失衡是导致近几年来土地市场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协调类型偏低的主要因素。

篇10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我国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增长下,为信息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各区域能够借助信息通信技术走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可见,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信息通信技术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分析

在空间布局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信息网络充分发挥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包括两种途径,即外延式优化、内涵式优化。外延式优化,也就是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公共信息服务业、通讯产品、市场调压等不断提高。内涵式优化,也就是信息网络发展,降低了各个产业内部生产型功能,但在研究和运用信息、公共关系和策划企业等方面上,其功能得以不断加强。可见,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推动农业开始向科技化、产业化趋势发展,农业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加强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素养,加强了农业资源可利用率。(2)传统工业的高科技化、信息化,从某方面上而言,传统工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对技术装备进行改造,使技术装备升级换代,从而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能够及时获取与农业有关的信息,对经营环境进行优化,获取外部经济收益,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推动第三产业的多功能化。(4)对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了刺激,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信息通信技术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带动了社会的变革

结合移动技术发展实际情况,可以说移动通信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占据到我们生活、娱乐、工作等各个领域中,转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手机支付、手机办公、手机导航等实际应用中,也带动了社会的变革。

(二)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着中小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同样,移动互联网也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中小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扩展了经济发展规模

从发展维度上而言,移动互联网产业具有显著的网络集群效应,从而扩展了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领域;从发展协调度上而言,移动通信技术背景下的经济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与我国政府颁布的经济结构转型需求相符;从经济持续度角度而言,在移动互联网4G时代,势必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优势完成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以及有利因素也都产生了。从外部经济环境来进行分析,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实现突破。从内涵层面来进行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来进行填充,通过通信技术能够为较为偏远区域以及落后区域提供一定的可进入性。再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因素层面来进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要求能够得到较大的拓展,让其能够延伸至全球性范围之内,并且通过不断的调整与流动,实现区域经济结合的重组。借助通信技术可以完成对区域产业以及空间结构的完善,还可以结合区域地理位置以及相关资源的分布规律来进行合理性的规划。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需要通过海量的网络信息来为其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只有在大量的数据信息以及网络中寻找到科学化的切入点,才能够确保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由性。从当前相关研究中也呈现出,对通信技术促进外围地区发展的作用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可见,通信技术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甚至在某些经济领域可以借助通信技术来实现赶超先进的可能。这就需要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认真做好通信技术相关基础设备的建设工作,同时要加大对通信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区域政府还需要通过调整政策来提升通信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四、信息通信技术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形成区域经济共同体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并最后形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垂直与水平分工相共存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而推动区域内各个成员主体的发展。从多方面而言,信息通信技术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从要素与产品市场分析而言,要素与产品市场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作为其运行两端,从经济活动的开始到最后结束,便是投入要素、销售产品的过程。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优化了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可以说没有一体化经济市场,就不会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但在区域经济一体中,通信企业提供的通信服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第二,在分析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上,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是想要实现产业结构与布局一体化。可见,社会经济资源想要实现优化配置,就要检验配置最终的结果,但唯有从产业整体布局和结构上才能看出最终的结果。在经济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科学、不合理,表明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不公平、效率低,从而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但在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下,对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既能够促使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一体化的进程,也能确保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

第三,从基本设施建设和保护环境角度上来讲,这两方面工作的推行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无论是市场建设,还是要素流动,都需要通过基础设施的实施,但形成产业结构与布局也要以基础设施作为基础条件。所以,区域内基础实施是否完善,将会关系到要素在此区域内的流动水平,并还会影响到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另外,在保护环境上没有相应的协调,势必会降低了要素流动速度。现代通信技术在推动区域市场建设和提高要素流动流速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势必会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分析城市体系与布局,城市体系与布局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载体。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阵地是城市,不同功能、不同等级的城市组合而成了经济区域的城市体系,并体现出一种布局状态。每个城市间既有合作,又有互补功能,同时各个城市布局还需要合理调整,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不管是建设城市体系,还是规划城市布局,都要考虑到信息通信的优势,并在信息通信网络的作用下来促使城市体系功能的实现,进一步实现各区域城市的有效联系。

第五,分析经济运行与管理机制。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以相应的运行机制实施的,并受到了各项管理机制的约束,不同的管理机制,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但经济一体化则表示着各个区域内经济主体要有协同的、统一的经济运行管理机制。在区域经济运作中,对信息通信网络有着很大的依赖,在提高经济运行水平和完善管理机制中,区域经济想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势必要充分依赖信息通信技术。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各个区域势必要走出一条差异化之路,这样才能在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下取得实质性的发展。所以,各区域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充分发展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吸引和引导各大产业链走出一条有特色、差异化之路,从而确保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单元媛,罗威.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实证研究――以电子信息业与制造业技术融合为例[J].企业经济,2013,(8).

[2] 徐蕾.安徽省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4).

篇11

关键词:资源优势;徽州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旅游;大黄山大旅游;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

1 皖南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1.1 旅游市场分析

毗邻“长三角”,承接皖江开发地带,市场广阔。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及周边区域消费市场广阔。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千米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1.2 旅游资源分析

皖南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价值高,集群效应好,徽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不仅有天下第一黄山(同时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有“莲花佛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还有集太湖山水、漓江风情于一体的太平湖;新安江两岸风光旖旎,齐云山与黄山南北向望。山水自然风光无与伦比。

皖南文化底蕴同样博大精深。区域内的古徽州区以文风昌盛,才俊辈出而著称于世。特别是明清之际,徽商崛起,更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代相传颂。新安书画、新安医学、徽派刻篆、徽派版画、徽派建筑以及徽戏、徽州文房四宝等,形成文化特有的风格和传统,也派生出灿若繁星的人文古迹。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三大区域文化。区域内是我国古村落最为集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地区之一。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1.3 存在问题不足

但是皖南旅游开发存在不少问题。现状是综合开发水平不高,如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人才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加上交通基础设施致使接待能力有限,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发展可持续性受到威胁,皖南旅游产业大发展受到阻碍。

2 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2.1 做大做强黄山品牌,发展大黄山大旅游格局

(1)首先扩大黄山城市影响力,实现城市品牌营销。可以定期促进举办国际性旅游会议。如“中国旅游文化艺术节”、“全球旅游创意研讨会”、“国际经济高峰论坛”等特种会议。邀请业内精英、国内外旅游专家、世界知名旅游企业CEO来参加,力求扩大黄山旅游大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宣传皖南旅游。

(2)每年举办“中国(黄山)慈善公益事业高峰论坛”。邀请著名的国际国内明星,慈善家,残疾人协会,红十字协会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来黄山讨论公益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难题。依靠他们的魅力宣传黄山,吸引各国媒体报道,也树立了黄山的公益形象。

(3)城市市容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设施全面更新升级。打造园林城市使游客来到黄山感到亲切、舒服、干净、整洁、绿化、古典、多元化但不乏国际视野。老的设施要在不改变原貌的情况下实现升级换代。这方面西安古城改造工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2 区域内资源优化组合,品牌共铸,发展互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皖南旅游依托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资源和底蕴,并积极挖掘区域内佛、道、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旅游多元化。如与江西婺源共同开发徽州古镇游、乡村游,连同婺源整合古镇游路线,共同开发徽州文化区,实现共赢。再如开展红色旅游方面可与芜湖安庆池州方面资源重组,打造并推广宣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与实现沿江联动,共享发展。

摘 要]本文根据皖南旅游的优势与现状以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探索了皖南旅游发展思路与布局,提出了发展低碳生态庄园等新概念,以及构思大黄山大旅游大品牌格局。

[关键词]资源优势;徽州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旅游;大黄山大旅游;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

1 皖南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