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0: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危机的认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到来,加之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汽车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高职院校以书本为主、以理论为主、以灌输为主的传统营销课程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再适应市场对新型汽车营销人才的需要了。为此,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汽车营销人才,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一项迫切又必要的工作了。根据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汽车市场营销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市场营销课程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课程设置理念与思路
在调查和分析汽车营销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汽车4S店的职业培训经验,把传统的《市场营销》与汽车销售有机结合,形成《汽车营销》这门课程。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在教学内容安排的深度上本着理论够用、实用为本的尺度,强化汽车营销工作岗位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能,真正突出了高职的特色。
本课程设计思路是依据汽车销售市场需求确定工作岗位;再以实际的汽车营销岗位工作为载体、依托汽车营销岗位的职责要求,归纳出汽车营销具体工作任务;然后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课程设计。采用汽车销售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和操作,将汽车销售过程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接触实际的业务工作,规范的业务流程,逐渐适应汽车售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环境。
具体思路是:
1.从分析汽车营销岗位需求入手,确定岗位任务,并以此确定培养目标。
2.分析汽车营销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在教学中加入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3.引入优秀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和考评标准,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时具备“双证书”。
二、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安排的深度上本着理论够用、实用为本的尺度,强化了汽车营销工作岗位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能,真正突出了高职特色。
首当其冲的就是教材问题,现在市面上能够将企业管理与汽车结合在一起的教材本身就比较少见,就算能够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体系和内容上也是较为杂乱,不能很好地将两者统一协调起来,就是我们俗称的两张皮。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和高职院校自身特点进行自编教材的开发工作。这样才可能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而具体到教学内容,需根据内容性质及特点进行必要的整合,大体思路为:
(一)课堂理论教学
结合教学内容,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使他们获得更多前沿资讯。
(二)课堂实训教学
在讲述汽车营销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采用调查问卷、模拟营销、小论文等形式,理解、分析、讨论当今汽车销售行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趋势等要点。
(三)校内实训教学
在开展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学生校内汽车营销大赛、营销方案策划大赛、演讲比赛等具体的实训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高职院校汽车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应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以合作企业为依托,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工作为驱动,将教学与工作融为一体。将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消除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空间障碍;而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获取汽车营销实践工作的必备知识、方法和技能。将学习过程分为课堂与课后两大环节:
1.课堂的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做好课堂讲授内容与教学问题的设计,实现教与学的启发式互动,并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课后的自主学习通过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分组讨论等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协作式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高职院校汽车市场营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并大胆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了“双向互动式”、模块教学、项目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采取了课堂实训和现场教学两种方法。课堂实训使用案例教学法、综合分析教学法等,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激发内在潜质;现场教学根据场地不同,主要采取了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校外实地调查教学、企业参观实习教学等方法。
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驱动的理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功能又充分调动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真正提升高职院校汽车营销类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J].天津市经理学院院报,2010(08).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通知,鉴于在实际的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关于经济的纠纷往往与民事、刑事或行政纠纷结合在一起,而导致经济法庭审判的效率低下,所以宣布取消经济法庭的设置。这一举措,是否意味着经济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不再有一席之地了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们有必要再次重申经济法的地位问题。
1.经济法地位的涵义
经济法地位,也就是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指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重要性如何。
由于法律体系是由多层次的法律部门组成的,因此要回答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必须说明它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如果经济法是某一层次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则表明它在法律体系中具有一定地位;如果经济法在任何层次上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那就是说它不是法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法律体系中没有什么地位可言。
任何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都在法律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它们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又是不同的。要回答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还必须说明它的重要性如何。
2.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在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问题上,国内外法学界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所谓经济法,只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其中包括分属于其他许多部门法的法律规范;有些认为,经济法虽然不是一个独立部门法,但可以把各种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综合起来,作为一个学科来加以研究;有些学者把经济法看作是民法或行政法的一种特别法;而直至现在,我国还有人将商法与经济法等同起来,认为经济法其实就是指属于商法的一些法律。
当前,起码在中国,认为经济法是独立部门法的人越来越多,已经争论不大。经济法之所以成为,能够并且在某些国家实际上成为—独立部门法,是有其内在根据的。
1)经济法的产生是符合法的发展规律的。认为,法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并不是不变的。经济法的产生决非偶然,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阶段,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由竞争规则的活力。以禁止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为核心的新型法律部门便脱颖而出。
2)根据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分析,表明经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其他法律部门不能调整的,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的特殊性,是确立经济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主要依据。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本身就是那些需要由国家干预和调整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调整不同于经济政策的调整,它是指国家将其意志深入到物质关系,使其成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通常认为,经济法的调整,从功能上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促进、保护、指导;另一方面是限制和禁止。国家对那些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经济关系,需要加以促进、保护和指导;而对那些危及其经济基础和正常经济秩序的社会关系要加以限制和禁止。这些关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1,确认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是指市场主体参加市场活动时在法律上所有的主体资格。如企业的设立、变更、终止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关系。
第2,调控市场,维护市场秩序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市场秩序的内部包括市场交易秩序、市场竞争秩序以及市场主体的利益保障机制等。
第3,为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限制其负面作用,进行宏观调控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宏观调控的内部包括计划调控、投资调控、财政税收调控、金融调控以及其它宏观调控关系。
第4,涉外经济关系。它是指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具有涉外因素的经济关系。如调节与涉外企业的税收优惠问题,反倾销、反补贴问题,三资企业的利益保护问题等。
3)经济法有着自身特有的基本原则和完整的独立体系。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立法宗旨的具体体现,是经济法的规范和法律文件所应贯彻的指导性准则,也是经济法的灵魂和经济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依据之一。其包括平衡协调原则、社会总体经济效益优先,兼顾各方利益公平原则、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等。经济法基本原则同其他部门法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如民商法调整各自然人和法人这些“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其基本任务和立法宗旨重在保护各个体的合法权益,其基本原则是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和命令与服从。除此之外,经济法还有着完整的独立体系。经济法是由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环节的法律规范所构成,各种法律规范互相关联,互相衔接,并且有着贯彻于全部经济法具体规范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和法律制度,这些经济法规范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当前,我们所倡导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站在系统和全局的角度来处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人资工作中将范围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从而使其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这项工作必须要以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愿景为基础,充分的结合企业自身的文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就提升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水平,从而更好的去推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在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和其他的管理工作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部分都能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所以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予以建设的时候就必须要保证其和其他的系统充分的保证协调性和和一致性。企业的人资部门通常就是通过一个平台来对其他系统予以调整和控制。所以人力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这样才能让其他系统正常的运转。企业的人资部门在工作中主要就是对其他系统和部门进行一定的监督,从而更好的实现人资管理的效果,确保企业当中的每一个部门都能得到最公正的待遇。
二、以经济师经济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问题分析
1.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尤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当中对这一点都不是非常的重视。很多企业在物质条件上并不是很好,所以企业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还有一部分企业在薪酬结构上不是非常的合理,这样也就使得员工的薪酬和绩效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员工的积极性受损,所以很多员工纷纷跳槽。
2.缺乏良好的竞争与考核措施
当前,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竞争和考核机制,在考核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员工自身的政治素质,但是在技术水平上并不是非常的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建设不吻合,此外,在人资监督的过程中,没有非常好的监督机制,这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人资的建设和发展。
3.理念落后
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管理理念上已经不能充分的满足当今的市场需要,人力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粗放式较多,随意性非常强。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人力资源都不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中并不能用合理的方式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行管理,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原有的约束和管理方式来对其予以引导,这样一来也就使得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无法发挥,此外还影响到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以经济师经济学指导人力资源实践
1.树立发展新理念,增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所以人们也将注意力放在了高新技术人才的任用上,所以,以经济是经济学的原理来建设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此外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应用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
2.重视市场全新概念,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此外还要对技术予以创新,如果一个企业要想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就必须要对核心技术予以创新和完善,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让企业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此外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企业经营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文化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的建立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制度保障。
3.更新人事观念,把人力变成资源
一、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现状
当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审计对象思想意识方面的偏差,对审计工作配合不足,整改意见不愿积极落实。其次,先离后审的传统思路也大大阻碍了审计成果有效应用。再次,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法律意识不足、工作能力跟不上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和整改意见执行及监督。最后,在具体应用方面也存在着诸如各监督部门权责划分不明、工作内容不清,审计成果档案管理力度不足,缺乏公众有效监督等影响整改意见有效贯彻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意识不足、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事业单位内各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以及纪检部门形同虚设,财务报表不受重视,长年累月,致使审计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和约束性,态度随便,“形式主义”泛滥。而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错漏频出,事业单位无法利用审计成果进行规划和反思,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作用。且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素质并不高,大多为财务基础员工,对于审计工作的诸多方面仍存在盲点误区,这也间接导致了事业单位无法充分合理地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给企业发展带来了阻碍。
(二)监督部门分工不明、工作内容不清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不平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不完善,监督部门之间分工存在交叉、缺漏等情况,进而导致工作不知谁来做、大家都不做的情况,严重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部门,尚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仍旧凭感觉做事,罔顾公司的章程制度,监督部门不发挥作用或是作用微小,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无效或是部分无效。事业单位无法从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中获得有效信息,进而忽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造成恶性循环,这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干部选拔。
(三)“先离后审”现象泛滥
“先离后审”现象泛滥,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滞后效应,经济责任审计成果难以被充分利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先审后离”的原则未能得到充分贯彻,这给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当事人的积极配合,若干部先离职,大部分不愿再反映在职时的众多问题,致使单位部分账簿问题无法得到合理解释。且“先离后审”这种“马后炮”式的做法造成形式主义泛滥。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度,也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不完整性,致使积极责任审计无法发挥其原本的作用。
(四)信息不透明,缺乏群众监督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的滞后性,且自身制度不完善导致信息的不完整,都使得群众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相关信息,无法合理行使监督权。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缺少群众这个强有力的监督群体,工作效率相对降低,这也直接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严谨,无法发挥原本作用。
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的思考
前文提到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的工作质量相较前些年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从审计成果应用方面来说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成果应用不足、应用不够及时等问题直接导致审计工作多数情况下沦为无用功,不仅大大影响了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升造成严重阻碍。笔者认为,想要切实加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应用,应该重视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端正意识
这里所说的端正意识主要是要端正事业单位被审计人员在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的意识,过去我们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将其看做找麻烦、找事儿,认为是在给自己的工作出难题,所以在情绪上消极抵触、在工作方面也不愿意积极配合,甚至还让其他人员配合自己给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工作使绊子。这种意识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应该端正自身态度,明白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正确评价,同时也是对今后工作的一个正确指导。端正态度不仅仅是要从思想上重视和正确看待,更要从学习方面加强,要深入学习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要学习相关案例,要学习如何进行积极配合,从而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在审计过程中能够更加顺利高效,在审计成果应用及整改工作中也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二)严格贯彻“先审后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都依循惯例施行的“先离后审”,虽然这样也能够让审计工作处于一个相对理想的环境,但是因为审计对象工作交接及未尽事宜而产生诸多影响,让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应用受到直接影响,如结果难以及时下达、整改意见无法得到有效贯彻等,都是因为审计对象已离开审计职务而无法进行有效约束所致。所以,我们应该坚决贯彻“先审后离”的原则,让审计对象对审计工作足够重视、积极配合,确保审计成果能够得到有效应用。
(三)强化审计人员教育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关系着事业单位的自身建设及发展,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在社会公共服务履行重要作用,对其工作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建设及大众利益。因此,对于直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操作的审计人员来说,因为存在着工作过程中的诸多消极现象,所以加强对其的全面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加强审计人员教育应该从依法、技能及道德三方面进行,从而不仅提升审计工作开展质量,同时也大大强化审计成果应用质量。
1.加强审计人员法制教育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有效执行各项国家政策的基本和原则。对于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及成果应用来说,都必须建立在依法、守法、懂法的前提之下。所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强化法制教育不仅要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基本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章及细则的学习,要结合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自身特点实现相关法规法律的有效应用,学习先进的审计工作经验,从而避免审计工作过程中及成果应用过程中的违法问题发生,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始终沿着科学而正确的道路前进。
2.加强审计人员知识教育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生产经营性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同,而这些不同都是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工作与职能的特殊性决定的。想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及成果应用就必须契合事业单位的自身特点,所以加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具体知识方面的教育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要学习事业单位的职能及工作具体方法,找到经济审计的关键点与切入口,从而对症下药的开展工作,这样也能够更好的实现审计结果应用,有的放矢的提出整改意见,同时也能够在成果应用过程中实现督促工作的事半功倍。
3.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成果应用一直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审计人员在整改监督方面的不力,而监督不力的原因有很多,上级领导施压、自身工作重视不足、工作消极应对等等。这都与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不足之间有着很大程度的联系。所以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帮助他们树立经济责任审计的使命感、责任心,促进他们在审计成果应用监督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摆脱意识束缚,发挥审计人员工作独立性,提升审计成果应用的具体质量。
(四)改革审计成果应用具体办法
1.确立成果应用有效制度
首先,要从各部门具体工作入手进行制度确立,将组织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各自应履行的审计成果应用责任纳入统一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督促其工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通知细化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同时还要对各部门及环节在审计结果应用方面坚决问责,如监察部门要强化审计结果处理意见的给出,内容要清晰、条款要分明。审计部门要对审计成果应用的处理处罚决定进行明确规定,并对如何执行具体整改进行细致规划。在职权部门的整改意见执行活动中要坚决执行,对于执行不力的要进行严肃处理,避免走过场。
2.规范审计结果档案的管理
审计结果应用不力,不仅有人为意识方面的原因和制度不力方面的问题,同时还是由于审计结果档案管理不力而造成的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从而让审计结果应用难以开展。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加强和规范审计结果档案的管理工作力度。首先,要改变单一化的审计单位进行档案管理的模式,加强审计单位、组织部门、纪检单位多组织部门联动的档案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审计结果档案的应用效率,加强各单位在履行自身职责方面的目的性与科学性,加强审计成果应用监督工作合力。在审计结果档案管理具体程序方面也要进一步实现规范与科学,从结果报告的归档、登记、调阅、传递等各个环节设置专岗专人管理,同时对结果应用的实际效果进行跟踪并记入档案之中,从而不仅实现成果应用的流程跟进,同时也能够有效规范各环节监督单位的自身行为。此外,我们还应该推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渠道管理,当前在审计成果档案管理中往往比较重视信息化档案管理,许多档案已经取消了纸质档案入库管理而直接进入中心数据库,这样虽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档案调阅速度,但是也存在着网络管理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所以推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渠道管理不仅能够确保档案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够降低网络管理的安全隐患发生几率,实现最大化的管理作用发挥。
3.创新及细化审计结果分析流程
审计结果分析直接关系着审计整改意见的提出及后续执行,结果分析如果不够正确,那么整改意见的提出就可能出现偏颇与错误,这样不仅会影响审计成果的应用,甚至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正常运作秩序。审计结果分析质量提升首先要从形式上加以改良,应该贯彻从过去的分析审计结果—总结整改意见的两步走模式转为分析审计过程—分析审计结果—总结整改意见—预测执行结果—复查审计结果及整改意见的多步模式,这样才能够真正确定正确的整改意见,避免因为工作疏漏而造成的整改意见错误和无法有效执行,从而实现整改意见执行的质量提升。
4.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公开
审计成果应用力度不够,其中还存在着审计成果没有实现最大化公开而让审计成果应用失去社会监督的原因,所以通过审计成果公示制度的推行最大程度让公众知晓审计结果并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权,督促整改意见执行也是提升成果应用质量的一大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邹生.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审计,2014(12).
[2]王国华.如何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有效应用[J].会计师,2014(09).
在经济动荡,前景不明朗形势下,更多的毕业生涌向政府公务员等较稳定岗位,但岗位数量有限不可能接纳所有的毕业生,并且也不现实。
金融危机对毕业生的影响,包括求职所需的时间、可供选择的职位和行业、薪酬水平、就职空间、招聘人数等,是一个逐步波及和渗透的过程,并不一定在当年完全呈现。
劳动力需求不足和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即使最终能够就业的毕业生,个人、家庭通常面临巨大的生活成本压力。
就业前景不理想,会促使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校园、继续升学,等待时机再就业,而非就业。国家教育部也通过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来缓解就业压力,此法只是治标,而并非治本。
二、新的经济形势下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各高校应加大实践环节比重,提高学生的各种适应社会能力,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有效途径,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在理论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锻炼胆量的机会,如阐述自己的见解、质疑问题、上台讲课,演讲等;让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参考书、学术期刊,通过调查、设计实验方案,撰写自学报告和实验报告,举办交流学习体会、小型学术报告会。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项目,突破书本与课堂的局限和范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潜能。
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开设实验课程的门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技能训练项目、面对师生开放实验室,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其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培养其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提供适应就职就业的针对性训练、适应职业变换能力的教育,更好的达到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的一致性。
课外活动是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科竞赛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我校将其作为整合课内外培养的重要环节,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电子设计与制作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物理教学技能、物理实验大赛、测量比赛、力学比赛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其创新思维。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自主进行结构设计、试验方法设计、技能展示和实施,大大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形成课内与课外并重的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进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素质培养。
充分利用其他高校良好的实验资源,培养学生主动性、合作与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合理规划使用良好的实验资源,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效率,简捷、巧妙的达到预期成果。
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越来越趋于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全面开发利用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接受、理解和掌握大量信息,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仅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甚至改变了人才培养方式和高等教育的存在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营造创新氛围,教师首先应在教学基础上,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活动,从自身方面培养“双师型”教师,致力于教学、科研、实践。学校经常邀请各个学科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座谈会、交流会等以营造浓厚的创新、科研氛围,使学生深层次了解学科前沿、专业动态、就业前景、发展形势。
创立“创新基金”,鼓励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磨砺学生的创新、创造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金融危机时期,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导至关重要,是辅助个人做出抉择、调整规划的前提。高校就业部门应做到信息的细致收集、认真评估和全面公开,及时为复杂经济形势环境中的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气氛。只有充分给予学生信息,才能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网上向所有学生公开每一年毕业生流向、就业率、薪酬水平等具体信息,针对金融危机,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而不是让学生自己需求出路,以致曲线发展。
另外要多方面拓宽毕业生的选择面。加强学生就业导向,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辅导,避免毕业生不切合实际以造成恶性竞争就业倾向及不平衡心态。我国正处于发展时期,未来十年需要大量的社会服务组织、新增行业和专业人士。社会服务行业一直以来是金融危机中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力量,毕业生应具有健康心态,摆正自己社会位置,去除干扰因素,积极面对社会,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引言:在信用环境较为宽松的情况下,信用等级较低的人也能通过贷款买房。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一些借款人就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继而引发债务危机。所以,宏观经济因素显然会对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的违约率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面对国内房地产过热的现象时,相关部门有必要从宏观经济角度对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相关理论阐述
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曾经出现数千家银行因无法收回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而倒闭的现象。所以,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被视作是高风险资产。在美国的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很多学者针对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对加利福尼亚在1992到1995年期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学者Wilson提出了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的损失函数,并将房价变化当做是影响违约率的主要因素。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利率与房产价值也被Kau等学者证实为影响贷款违约率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就是在利率波动性增大的情况下,住房价格的波动性会随之增加。而这样一来,借款人的逾期率也会随之上升,但借款人的提前偿付概率则会下降[1]。所以,利率的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的违约风险增加。就拿美国来讲,在1972年到1981年期间,美国住房抵押款贷款利率从7.76%上升到了14.39%。而在这期间,储蓄和贷款协会的贷款违约率却从0.57%上升到了4.48%。此外,除了受到贷款利率的影响,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的违约风险还会受到贷款特征、贷款机制比、贷款规模和区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相较于利率,其他因素的影响显然较小。
二、分析模型的建立
对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将受到市场利率水平、房屋价格水平、经济周期和住房市场供需变化等多个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变量不仅是时间变量,还是借款人无法左右的变量。所以,所有借款人都将受到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也同样会受到影响。为了对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展开宏观经济分析,可以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率设定为被解释变量,并将对其产生影响的宏观因素设设定解释变量,以便进行分析模型的建立。而根据国内的情况,可以将个人收入增长率、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失业率和国家相关政策当做是解释变量[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房价高低也将对违约率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的情况下,房价从至高点回落的过程中,违约率就会上升。然而,由于房价对违约率的影响相对滞后,而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可以暂时不考虑该因素。
在模型建立完成后,可以根据相关理论进行假设的提出。一方面,在利率增加的情况下,借款人购房成本将提高,每月偿债负担也会增加,所以违约率将增加。因此,可以假设利率的提升将导致违约率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长,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将增强,违约率则可能下降。而反过来,借款人一旦失业,收入则会大幅降低,继而容易出现违约。因此,可以假设收入增长率越高,违约率就越低。同时,借款人的失业率越高,违约率则越高[3]。此外,在监管机构出台政策进行严格的房贷标准的实行时,信用等级低的借款人则会被拒绝,继而使违约率有所降低。因此,可以假设政府出台严格贷款政策的情况下,违约率将下降。
三、实证结果分析
在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国内4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对2004年到2008年之间的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展开宏观经济分析。首先,利率水平对违约率的影响有着显著的效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信息可知,近年来国内的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利率得到了增加,违约率则得到了降低,出现了与假设相反的结果。而这是因为,中国人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倾向于在还款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提前还款。其次,近几年来,根据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得知,国内收入增长率和失业率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也难以证实其对违约率的影响。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虽然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普通居民收入增长率没有明显变化[4]。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对失业率的统计口径不同,统计出的失业率无法完全反映出真实情况。再者,在2006年,国家出台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超过30%的政策。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良房贷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继而证实了有关政策与违约率关系的假设。因此,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在我国,利率水平提升不会增加借款人的违约风险,而国家的严格房贷政策的执行,则可以有效降低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的违约率。
结论:总而言之,从宏观经济角度对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宏观因素对违约率的影响,继而为政府出台宏观调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指导。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想要进行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率的降低,政府首先可以通过提升利率水平来督促借款人提前还款。此外,政府还可以进行严格且可行的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管理政策的出台,以便进行银行放贷行为的规范,继而降低银行的贷款违约风险,并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贺云.浅谈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的防范――以西双版纳为例[J].时代金融,2014,35(01).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11
基因位置的确认及遗传试验设计涉及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基因分离定律以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细胞质遗传、减数分裂等多项高考生物重点内容,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判断、推理、组织语言等多种能力,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一、明确基因的三种位置
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基因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非同源区段。真核细胞基因的三种“位置”:
1. 主要位置:细胞核内(即染色体上),包括
①基因在常染色体上:遗传时与性别无关
例题1:已知绵羊角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若双亲无角,则子代全部无角
B. 若双亲有角,则子代全部有角
C. 若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1
D. 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
解析:HH无论公羊母羊都有角,hh无论公羊母羊都无角,Hh公羊有角,母羊无角,即杂合子母羊无角。
②基因在性染色体上:遗传时与性别有关
a. Y染色体上(只与雄性有关,“限雄”遗传,父―子―孙连续患病,无女患者)
b. 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伴X遗传,Y上无相应等位基因,群体中有5种基因型)
c. 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含等位基因,,群体中有7种基因型)
2. 次要位置:细胞质内(位于线粒体、叶绿体中)
二、实验法确认基因的位置
巧用逆推法,判断基因位置。
1. 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
①已知性状的显隐性
隐性×显性
若子代、表现型一致,则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如aa×AA,F1均为Aa);
若子代、分别为显性、隐性,则基因在X染色体上(如XaXa×XAY)。
②未知性状的显隐性
正反交实验
若正反交结果一致,则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一致,则基因在X染色体上。
2. 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
纯合隐性×纯合显性
若子代、均为显性,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如XaXa×XAYA)。
若子代为显性,均为隐性,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如XaXa×XAY)。
3.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
①设计思路
让隐性的纯合雌性个体与显性的纯合雄性个体杂交,获得的F1全表现为显性性状,再选F1中的雌雄个体杂交获得F2,观察F2表现型情况。即:
a. 若F2雌雄个体中都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出现,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a×AA,F1为Aa)
b. 若F2中雄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雌性个体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 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XaXa×XAYA,F1为XAXa×XaYA)
三、数据信息分析法确认基因位置
除以上列举的方法外,还可依据子代性别、性状的数量分析确认基因位置:若后代中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无关,则可确定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不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有关,则可确定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分析如下:
1. 根据表格信息中子代性别、性状的数量比分析推断
据表格信息:子代灰身与黑身的比例,雌蝇中为3∶1,雄蝇中也为3∶1,二者相同,故为常染色体遗传。直毛与分叉毛的比例,雌蝇中4∶0,雄蝇中1∶1,二者不同,故为伴X遗传,并且推知双亲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2. 依据性状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推断
a. 与性别无关――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b. 与性别有关,雌雄性别中表现型种类及比例不一致:①只在雄性(男性)个体中出现,则基因在Y染色体上;②雌性多于雄性,则多为伴X显性;③雄性多于雌性,则多为伴X隐性遗传。
例题2:野生型果蝇(纯合子)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方式,设计了如图甲实验。雄果蝇染色体的模式图及性染色体放大图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中F1可知,果蝇眼形的 是显性性状。
(2)若F2中圆眼∶棒眼≈3∶1,且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3)若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可能位于 ,也可能位于 。
(4)请从野生型F1、F2中选择合适的个体,设计方案,对上述(3)中的问题作出进一步判断。
实验步骤:①用F2中棒眼雄果蝇与F1中雌果蝇,得到
;②用 与 ,观察子代中有没有 个体出现。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只有雄果蝇中出现棒眼个体,则圆、棒眼基因位于
;
②若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则圆、棒眼基因位于 。
参考答案:1. 圆眼 2. 常
3. X染色体的Ⅱ区段 X和Y染色体的Ⅰ区段(顺序可颠倒)
经济危机是留人的良机,对于真正的人才来说,经济危机对他们的择业和跳槽影响可能不是很大,但多多少少也是有所影响,这些精英级人物的择业和跳槽也因此变得谨慎,这时企业若能把握时机对他们进行“安抚”,不是用“裁员”来警示他们,而是通过人性化的关怀,提高他们的薪水和福利待遇,以及恰如其分的沟通交流,充分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和行为表现,使他们真心与企业融为一体,休戚与共,使他们彻底摈弃“跳槽”的念头,踏踏实实的为企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对于占企业人数最多的普通职员也要倍加呵护,关心他们的家庭和生活,尤其他们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要急员工所急想员工所想,及时而又全面的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对这些员工的工作、工资给予保障,如果有条件的话提高薪水和待遇则更能征服人心,给员工吃下定心丸,使这部分最敏感、最易受社会因素影响的员工安心、专心、全心工作,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更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从人性角度看,人都是知恩图报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职员在经济危机的“非常”时刻、“危急”时刻,企业挺身而出施以援手,职员自然会感恩企业,并把感恩之心融于工作之中,而且还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职员荣誉感、归属感、忠诚感倍增,如此若企业偶遇困境,职员也会与企业携手并肩、生死与共、力克时艰。再说经济危机时拿出实际行动来维护职员利益,比平时谈企业文化时强调与职工心心相映等,不知要强多少倍,这才叫知行合一,是真正的践行企业文化。
经济危机是用人的良机,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经济危机当前正是人才决胜沙场的时候,是骡子是马子拉出来溜溜,平时说得再好也不管用,关键时候职员能否撑得住干得好,便一目了然!危机当前如果职员能不离不弃,与企业同心协力,与企业一起及时应对面临的困境,弘扬正气扎实工作,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助企业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甚至帮助企业开辟一片新的领地,那自然是企业“力挽狂澜”的的大英雄,若有合适岗位企业则会立马提拔!危机当前如果职员知难而退,畏缩不前,思想不稳,个人利益至上,不但自己不好好工作,甚至见风使舵,散布不利消息,瓦解军心,影响或妨害其他职员的正常工作,那么这个职员不仅仅是个“狗熊”,更是害群之马,当然企业也会毫不客气地迅速将其开除,决不能让一个苍蝇坏了一锅粥!企业可以把经济危机当做用兵拉练的机会,这就能充分检验团队的整体素质,比如可以看出团队的团结协作、灵活应变、快速反应、目标达成等方面的能力,以此可以找出团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便于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也能为日后团队培训、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161-02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要是员工有成就,管理人员就要把劳动力看作是一种核心资源,管理人员承担的就是使人发挥效用的责任。”现在,他的理论早就走出了象牙塔,成为了各大企业战略的主要利器。他的理论有利于尊重员工自身的发展和需要,反对用强烈的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摒弃将员工视为生产资料的“非人”做法,激励员工的潜能,同时将员工的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对企业和员工双方都十分有利。
1 基本概念和界定
1.1 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是将人的劳动力作为一个资源进行管理的行为和活动,这个过程中要尽力的用好人的劳动力,发挥人的专长,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能够很好的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一系列的人的活动。
1.2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管理系列,为了方便管理分为六大模块。一般说来,人力资源会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下,根据所在的管理系列进行规定和调整。总的说来,人力资源包括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各个系列的活动,帮助员工发展个人潜能,为企业发挥自己的利益。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中一系列管理活动和相应的变化和策略行为。
1.3 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
分别为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六大模块。
2 基于“以人为本”的视角如何进行境外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几点思考
在我们过去的传统视角中,我们仅仅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生产资料的系列来解释,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所以对人的发现和研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现在我们认识到了只有人才是管理的核心,因为所有的管理其实都是要通过人来实现的,所以整个管理学也就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管理模式。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一定是基于人本身的管理,以人为管理中心,也就是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
2.1 “以人为本”的视角可以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修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员工越来越强烈的有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有了自我实现的追求,而企业需要顺应员工的这些要求,创造条件帮助员工来进行自我实现。境外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要么来自海外,要么就是国内的移民,要么就是跨文化背景的交流和整合,总的说来,员工需要更多的归宿感与发展感,这些需求催生了企业的发展要求,对人力资源经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2 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境外人力资源管理利于企业科学决策
沟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员工在一起沟通能够了解基层员工和中层员工的心声,直观的了解员工的意愿,同时对企业的管理策略制定也有一定的舆论和导向作用,也能充分挖掘员工的资源和效益。员工形成了反馈体系,对管理者而言能够及时的反映员工需要,同时也能够适应员工的一些要求,而员工因为身处在第一线,所以也能够开动脑筋提出很多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珍贵的资源有利于企业的科学决策。
2.3 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稳定员工队伍,保证人才的凝聚力,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
人力资源队伍中很头疼的事情就是人力资源的流失,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的流失。这些人员离开企业,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薪水少,而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这些都得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和反思。在企业中要充分的尊重员工的意愿,创造学习型和创造型的工作环境,同时能够给员工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员工在企业中有归宿感,就不会有跳槽的现象。
2.4 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帮助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能够认同企业文化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也是一个企业所能够具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企业内的人力资源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企业不断的发展来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理念,通过唤醒员工的潜能,将潜在的力量化解为员工的工作习惯,对培养员工的人生观、事业观、家庭观都有重要的作用,从而保障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强大。
3 讨论与建议
3.1 杜绝专职化的管理方式
管理者在管理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基层员工的意见,不能想当然,企业各个部门漏洞百出,相互牵制,同时对员工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期待。企业认为员工自然的就会有相应的素质,而不愿意花钱去培养员工,使得员工认为企业是短期行为,也在不断地寻找跳槽的机会。
3.2 策略的随意化
企业的管理制度落后而死板,而企业本身的运作是千变万化的,一方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一方面要使得企业能及时反映新的变化。由于管理者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制定策略的,听不进基层员工的意见,这也就是说,策略是不适应企业的要求的,所以会造成管理上的浪费和低效。
3.3 员工的归宿感要多强调
因为员工不能享受到培训等福利,而且缺少对应的培训制度,所以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缺少激情,不愿意自己花钱去学习,难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员工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觉得自己在企业中也没有得到关怀,难免会产生离职之心,造成企业内部的不稳定。
3.4 人才资源的潜能培养
人才资源的潜能能否发挥和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人才的激励力度。企业在人才引进、使用中要积极研究个人需求和制度对个人需求满足感的影响以及能产生各种激励作用的机制,制定人才队伍收入待遇及其岗位责任和业绩、贡献挂钩的原则,实行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付酬的分配制度,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双丰收。
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科技的发明创造者,是先进科技的运用者和传播者。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就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特殊要素。人才不仅是再生型资源、可持续资源,而且是资本性资源。在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中,人才是一种无法估量的资本,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资本。人才作为资源进行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企业只有依靠人才智力因素的创新与变革,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有计划的人才资源开发,把人的智慧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才能达到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企业必须创造一个适合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凭德才上岗、凭业绩取酬、按需要培训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满足企业经济发展和竞争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政中,张岩.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9(15).
2人本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对馆员的管理和对读者的服务,两者缺一不可。其内涵应是激励馆员为读者服务,最高境界是馆员满意、读者满意。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坚持“馆员第一,读者至上”的原则。
2.1馆员第一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是一个拥有丰富信息资源,能进行知识再创造的场所,图书馆工作人员肩负着搜集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的重任。时代要求我们图书馆开展和提供高水平的知识服务。创新是知识服务的重要特征,每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就是一个头脑,如果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头脑的作用,那每一个头脑就都有一个乃至多个的创新,如此,我们的知识服务水平何愁不能提高,又何愁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让读者满意呢?知识服务的首要特征就是创新,馆员是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创新的主体,馆员水平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知识服务水平的高低。可见,知识服务无论对馆员的业务水平还是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过度重视读者而忽视馆员队伍自身的需求。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把图书馆的职工看作是一种重要资源,一种财富,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种财富,激励潜能,做到人尽其才。
一般来说,图书馆的人才比较缺乏,馆员作为图书馆实施服务的主体,为能组织其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就必须有“馆员第一”的观念,充分调到馆员的积极性,正确把握服务定位,推动服务创新。要实现“馆员第一”,应刚柔并济相结合:一是要加强硬环境的建设,也就是物质条件的满足,包括设立和改善职工的办公条件、配备先进的科研设备、提高馆员待遇等,创造出一个有利于知识、能力及智力提高的环境。同时,开展各种复合型知识培训,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为知识服务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质量保证。二是加强软件环境建设。强调在管理中以馆员为中心,运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让每个馆员都参与决策,尽量少用行政命令与强制手段,多用宽容、交流、友爱、关心、理解、信任等方法,营造出一个尊重、和谐、愉快、合作、进取的人文氛围,使馆员消除消极情绪,激发工作干劲,使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图书馆发展和促进馆员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全面促进图书馆和职工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2.2读者至上
“以读者为中心”是图书馆服务不变的宗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具体而言就是树立以每一个读者为本、以细分用户群为本的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服务优化和拓展了信息服务模式,其特点之一就是个性化服务,而建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管理机制首先要存储读者的个人资料和信息需求情况,以便图书馆通过对读者需求状况的分析为其量身定做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并可通过对历史需求信息的回顾,预测未来的需求趋势。其次,要强调读者的参与,加强读者与馆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读者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图书馆根据读者要求改变服务策略,提供能切实真正解决读者用户问题的服务。因此,建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管理机制是现代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有力保障。
2.3以馆员和读者为中心来促进和谐发展
在知识服务中,人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现代图书馆不能只是宏伟的馆舍、先进的设备、大量的藏书,而是要有现代化的人才和大师来运作才能有效地实现其生存价值。以馆员为中心和以读者为中心并不是对立与矛盾的,这是管理的两个方面,以馆员为本是组织管理机制方面,要求领导在管理过程中重视馆员,提高馆员素质,只有拥有了能够提供高水平服务的馆员才能实现读者满意的服务目标;以读者为本是服务管理机制方面,要求馆员时刻把读者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让读者满意。与此同时,服务是相互的,读者服务工作是由馆员、读者、文献资源三要素组成的,缺一不可,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单靠馆员是不够的,也需要读者的积极配合。
随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服务宗旨的提出,不可否认,有的图书馆为了贯彻这一宗旨有意或无意地完全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行为,在服务的过程中,馆员与读者用户之间出现摩擦或矛盾时,不问事实如何,就认定责任在馆员,认为馆员没有把读者放在第一位。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馆员必定会闹情绪,对本职工作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如果领导在处理此事时,本着“馆员第一,读者至上”的原则,弄清事实,妥善地处理此事,在馆员和读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不仅不会打击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会影响读者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反而会使馆员体会到领导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读者也深刻地体会到馆员工作之不易。馆员也是社会的人,也有自身的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是最基本的需要。只有在读者尊重和理解馆员、图书馆馆员权利被重视和保障的同时,馆员才会给读者以更高的服务热情。因此,多一点相互信任尊重、相互理解和关爱,多一点民主互动,多一点共同研讨,和谐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最大限度地适应人的生理特点与行为特征及其规律,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需要的生存生活环境空间。在人和环境组成的环境系统中,人是核心,因此环境设计理所当然应“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放在第一位。空间设计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安全、高效、便捷地进行日常的学习、工作及其它活动,保证人在各种环境当中能够顺利、便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此外还要满足人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要把工作生活在期间的“人”的精神需要作为依据,把特定环境空间中的人的情绪或感情要求纳入到整体设计构思中,重视人的心理感受满足人的心理要求,满足个性化的情感与价值意义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体现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的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和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概念包含着两层含义:
1.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环境”所指示的范围:一方面指室内空间环境、视觉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另一方面指自然环境、建筑室外环境等的有机组成与融合。
2.室内设计的核心是“人”,这就决定了室内设计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要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为“人”服务,并能为“人”感知、理解并为“人” 所接受。体现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就要求室内环境艺术的创作不仅仅要注重视觉效果和设计主体的情感表现,而更要关注期间生存并生活着的“人”的生存发展,以“人”的需求为依据,以“人”的感受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生活环境空间”。
室内设计首先要符合人体尺度的基本要求。特定地域的物质空间为人类提供了建筑室内与室外、城市与自然等相互渗透的硬质环境,建筑内外的空气、声、光、热等的传递与变换构成软质环境。“软”、“硬”环境因人的参与而产生场所意境。这样在场所中就包含了景观的自然美和人工美、人文美和意境美,意境美因人存在、因人而异。由此可以看出,设计师在营造环境氛围时的使命并不在于完全满足人的视觉心理享受,而在于营造一个令人心动的超越视觉审美的体验:环境中造型、色彩、空间宜人的比例尺度,材质肌理、家具、绿化、陈设等给人的良好感受,都体现了人性化关怀。此外,室内设计还要适应特定空间特定人群的行为特征和规律。例如设计中要考虑老年人这一特殊的人群,根据其特定的行为特征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适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为老年人夜间活动而设置的感应灯;卫生间里设置扶手与急救电话;用防滑地板代替光滑大理石;房间里设置双极开关等等,对人性的关怀要体现在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2.注重室内空间“意境”的营造
室内空间的“意境”是空间的品位与气质的升华与传达,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磁场力”,是外化空间的“灵魂”,它更多地强调人的参与,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最终目标。设计者应该特别致力于激发人们更多的互动及多种空间元素的组合而给予室内空间更大的自由,应着重于空间与使用者的对等性。空间之构成及表现之手法,可借由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及多元化的设计元素,衍化出最能融合使用者本身独有生活及空间的存在形式,以艺术设计的形式传达空间的“意境”,以取得美学与舒适的最大平衡。室内空间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追求人与空间的情境互动,设计师可以赋予空间更多的幻想与力度。二者的表现可以摩擦出强烈的不可抵挡的魅力,充满了新奇。多变的设计,呈现着短暂而又永恒的视觉印象,人们去触摸它,翻阅它,改变它,组合它们,分离它们……室内空间在静态与动态的相互来往穿梭间,必将产生奇妙的吸引力。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的是一种“过程”,过程中的所有元素进入人们的感觉系统,构成人的感官体验,而人们对室内空间的认知也是由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符号共同承载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动态地组织空间的设计元素,让人们在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3.尊重主体(人)的审美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异性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被转译为物的差异。个人(群体)的丰富性被转化为物的丰富性。人群的分类体系被映射于物质的分类体系。人们追求着新奇、异性或自我的外化,物是这些需求最好的载体。
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目标主体追求个性化的手段动因不断得到发展,但如果不知道目标用户的需求,那么现代技术也就无所适从。因此,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必须深层次的探寻目标用户的审美、价值、情感需求,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肤浅的设计上。
用户的差异化、个性化趋势增加;设计者与目标用户的分离导致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了设计者自己个人的表演舞台,设计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达,设计不是表达与其特定的社会宗旨相矛盾的个人感情的场所,因此造成了设计者与目标用户的“无知的对等性”。用户与设计者、使用者与创造者都是独立的行为主体,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审美观、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因此,作为“意义制作”者位于“客位”的设计师应该更多地转向作为“意义解释”者位于“主位”用户的不确定因素的探寻,建立与用户的“主体间性”,达成“视域的融合”。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目标主体(特定环境中的人)的审美取向。目标主体的审美取向受到历史、文化、地域、风俗、职业、年龄、性别、兴趣等的限制与制约,因此在具体的室内设计中只有充分的考虑上述因素,室内设计才能与目标主体的审美取向相和谐,融入目标主体的审美情感之中,被目标主体所感知、所感悟、所感动、所接受。另一方面室内设计作品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审美情趣来引导目标主体的审美价值取向,以特有的形式去感化目标主体,从而构建起一座室内设计与目标主体之间融合、互动的桥梁。
3.1心理需要的和谐构建
人和许多动物一样,将居住空间,看作其隐私的一部分,只是其私密性涉及更为广泛。 比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视线的单方向隔绝性和声音的完全隔绝性,他们或许希望能看到的更多,但对于室外之人,往往希望隐藏的更多,而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和私密性同时存在的还有人的“尽端趋向性”。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宿舍中先进入住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说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座位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 的心理要求,所以这也成为人们经常选择的位置。人是一种更复杂的生灵,因此在我们的设计中,更要考虑客户的主观意向。
3.2营造归宿感和安全感
我们都把家称作避风港或者温暖的港湾,因此,在设计中构建它给人们带来的包括归宿感和安全感的依托感显得格外重要。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非单纯的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在大型室内空间中,通常更愿意有有所“依托” 的物体。比如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是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因为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所以人群会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当然,这只是我们在设计中考虑到一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开阔的视野对人压力的缓解仍然是不可忽略的。
3.3趋光性与避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