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档案安全管理措施

档案安全管理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档案安全管理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档案安全管理措施

篇1

和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安全、准确的保存和维护是档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电子档案的实质是一些电子文件,它是辅助于计算机中的多种信息才得以转化和实现的,这些所谓的电子文件是具有归档保存的价值的。由于电子版的文件容易受到电脑恶意病毒等因素的影响,其原始资料被篡改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做好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1 电子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电子档案本身的不安全性

(1)凭借计算机运作的信息网络、光盘技术、传真技术等都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也包括电子档案,其信息在输入、保存和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病毒侵犯、信息丢失、感染、失控,或者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2)由于存储电子档案是经过一定的程序控制,形成一系列数字代码,最终保存下来的过程,其数据很容易被改动。此外,电子档案的信息一般都存储在光盘、磁盘等介质中,容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管理和保存,其信息就很容易丢失。

(3)电子档案的归档问题。通常我们认为电子档案已经进行了归档保存,集中在计算机某一特定的位置,对电脑中一些不常用或不起眼的文件就不去细心管理,但实际上这些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是覆盖在计算机的各个部位的,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电子档案信息就有可能被破坏甚至丢失。

1.2 电子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安全隐患

(1)部分机构从档案制作到归档保存整个过程都缺乏专门档案工作人员的参与和指导,这就使电子档案从头到尾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2)电子档案的存储会受到存储器的影响,频繁的存储归档可能会使存储器的容量变小,当新的电子档案产生时原有的电子档案就会被覆盖,导致部分信息丢失,电子档案不完整。

(3)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给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问题。网络发展速度之快,很多档案工作者来不及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这样建成的电子档案归档管理系统就不可能完善,达不到标准档案管理的要求。

(4)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使电子档案管理不便。目前电子档案的管理不仅仅是纯粹的文字处理,还借助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其复杂程度远高于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例如可按照办公环境的需求,在进行文字处理时适当增加一些图形、声音等批示,将档案中不同的信息存放在不同的位置,使档案在不同的环境中都具有可读性。

(5)电子档案尚未设置明确的法律效力。一般来讲文件的法律效力与其载体息息相关,如纸质文件,但是由于电子档案的载体不固定,都是光盘、磁盘这样的新型材料的载体,无法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

2 保护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措施

2.1 安全管理措施

电子档案在形成、整理、保存和使用等过程中信息丢失或被修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必须要以严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杜绝破坏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人为因素,维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1)制作电子档案要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档案制作者要对所负责的模块负全责,划清各个参与者的责任范围,与档案制作不相关的人员未经许可不可随意进入到他人的工作范围中去,若一定要查看文件可采取只读形式,避免因有意改动而带来的麻烦。

(2)当电子档案初步形成后,要及时积累,防止信息发生变动,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若有其它的变动必须要有详细的记录和说明,对追后形成的电子档案也要有备份。例如,变更CAD方面的电子档案必须要有相关的批准手续,变更后要及时记录和备案;对于某些公文性电子档案在文件达成一致,最终确定后就不可进行变动。

(3)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归档制度。1)归档前对电子档案的全面检查,看其内容是否完整;2)查看批注的说明、目录等是否归档;3)电子档案与其纸质文件的内容和说明是否一致;4)最后检查归档的电子档案读取信息的准确性以及载体的安全性。

(4)建立严格的保管制度。电子档案归档后要以只读形式存在,对不同性质的档案设置权限管理,防止不相关人员的非法访问。此外,因工作需要对电子档案进行格式转换时,务必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并进行定期检查,维护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电子档案使用的过程中,归档后的载体不可外借,只能提供拷贝文件,以防原始文件的破坏。

(5)完善电子档案的记录系统。建立任何一份电子档案都要有相应的记录,随时记录档案形成、管理和使用的情况,为档案的真实性提供有效的依据。应为记录系统制定跟踪记录的功能,进行实时记录,把电子档案的信息从一开始建立就自动记录下来,同时辅助一定的人工记录,以此证实电子档案的真实性。

(6)制定明确的电子档案法律效力。就目前来说,尚未找到制定电子档案法律效力的有效办法,但是面对大批量电子档案的产生,我们还是要做出必要的规定。通常电子档案的凭证作用都是由一套管理程序来体现的,例如,澳大利亚规定:按照国家要求的管理程序形成的电子档案才有凭证作用。

(7)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电子档案的载体是不固定的,其内容的更改也不能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对电子档案的保存要有专门的技术。例如,办公软件在对电子档案进行处理时可采用电子签名或电子印章的方法,或者设置实时记录系统对电子档案的修改、传送等过程进行记录,了解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来龙去脉。

2.2 技术措施

电子档案的形成、整理、存储和使用整个过程都是以光盘、磁盘、硬件设备等为载体的,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导致电子档案的不完整性。首先就载体本身而言都是用新型材料制成的,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的传输和存储,所以在选取电子档案载体材料时要对其理化性能、规范程度、耐久性等做详细的研究,使电子档案载体的使用寿命延长。其次电子档案的防护设备要有严格的要求,防护设备应具有防光、防热、防水、防电、防磁、防病毒等特性,抵制外界的干扰。再次要加强电子档案的网络系统,设置终端设备和机读设备,创造良好的上网环境。下面就讲述了具体技术措施:

(1)保护电子档案载体理化性能的技术措施。电子档案的保存环境可设置一个温湿度的调节和控制,一般情况电子档案的保存温度为14℃-24℃,温差不超过5℃,因为过高的温度会使档案的材料变脆,容易老化,不利于保存;而湿度一般在40%-60%之间,湿度过高载体材料容易变形。此外载体存放时要远离辐射和磁场,避免强光直射。

(2)确保原始电子档案的完整性。保存电子档案常用的三种方法是:①把与之相关的应用系统和软件一起保存,存放在同一位置,使其以原来的格式显示;②为电子档案制作原始的电子图像,并保存下来;③保存电子档案时要留有纸质档案文件,以便永久保存。

(3)电子档案的内容要能被人理解。通常档案内容较抽象,难以全部理解领会,为了使人们对此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在保存档案时就有必要添加相应的备注和说明,常用的备注信息有:档案名称、元数据、逻辑结构、存储位置等。

(4)电子档案尤其是其载体要进行定期的检验、维护或拷贝,使电子档案的信息真实有效。电子档案的定期检测通常为一年一次,对载体样品进行随机抽样检测或等距抽样检测,具体步骤为:①先观察载体外表,看是否变形或损坏,有无污垢;②用专门的检测软件查看载体上的信息是否与原始信息一致;③对错误的载体信息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更正。这方面的管理必须要非常严格,对电子档案的检测、维护和拷贝等过程要有明确的详细记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目前该方面的检测技术还是相当可观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

第一,电子档案签署技术,主要是为了证实档案信息的真实性。签署技术通常是数字签名,有证书式和手写式两种,前者的技术原理是:电子档案的发出者在发文件时对文件进行加密,随后便会以字母或数字串的形式同文件一起发出,接收文件者运用指定的方法进行解码,最后做验证签名;后者是在文字处理软件中插入特定的软件模块,档案制作者用特制的笔在计算机屏幕或手写输入板上进行签名,最后显示出来的签名如同亲笔签名一样,计算机通过数字转化后获取手写签名,最终把档案内容等一起打包处理。计算机数字转换器来捕获手写签名,同时对电子档案的内容、结构等进行打包处理。

第二,电子档案的加密技术,使档案内容不被公开。电子档案在传输的过程中会用双密钥码对文件加密,一个是公开的加密密钥,一个是保密的解密密钥,这样收发方就会用各自的密钥进行文件传输。由于加密同解密的密钥不一样,除收发方之外的第三方就不会解密截获的文件,对电子档案的传输起到了很好地保护作用。

第三,采用身份验证技术,可防止无关人员的非法访问。如,使用银行系统时会有用户名和密码的验证,要进入管理系统需要验证管理员代码等。身份验证惯用的方法是为用户设置一个字符串,也即就是通行字,以此代表不同用户的身份,当用户需要访问系统时需要输入通行字,然后由计算机通过存储记忆验证资料,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进入系统进行相关的访问,否则会被拒之门外。

第四,设置电子档案的防火墙。防火墙就相当于是一道关卡,能够控制两个方向信息的进出。电子档案中利用防火墙控制技术,可以防止外界未经允许的用户或机构非法访问本站信息资源,确保一些专利信息的安全性。防火墙本身的安全保障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在网络边界进行,通过网络通信系统的监控,符合安全规定的就可以进入,不符合的就不能通过。

第五,增加防写技术措施。电子档案的文件信息可设置为只读状态,这样就能保证从计算机上获得的信息只能被读取,不可修改。需要注意的是只读光盘中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被擦除或再追加;而对于一次写入时光盘,其中的信息可以追加,但是追加后不能删除原有的信息。这种防写技术大大避免了档案内容被更改的可能性,增强了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原始性。

由此看来,这些技术措施足以确保电子档案信息存储和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了电子档案被随意改动和非法访问。当这些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并被再次更新后,电子档案信息就会被管理的更加安全。但是,电子档案的维护和存储工作是很复杂的,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最终才能确定可靠的技术方案和安全管理模式,使电子档案处于安全可靠、真实有效的状态,最终使这些技术措施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档案工作者已经对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并加强了各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完美的电子档案管理技术措施出台。

参考文献:

[1]黄昌瑛.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申雪倩.电子档案网络化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8).

[3]于雅萍.关于电子档案保存与维护的策略研究[J].华章.2011(09).

[4]何丽华.浅谈电子档案的管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篇2

当今对于普通的纸质档案,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管理制度和技术,一般能够配备专门的档案室以及专门的管理人员,对于文件特别是保密文件的调阅也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在选址、防火、防盗方面也有相应的措施来保障文件档案的安全。但对于电子档案,却还没有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制度,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往往在不经意间造成了电子档案的管理漏洞,形成安全隐患。另外,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各种攻击以及破坏手段层出不穷,在电子档案管理的很多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

电子档案安全可靠的运行,不仅仅关系到数据本身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所有与电子档案管理业务和服务有关的正常业务开展,因此电子档案管理的网络、主机服务器、存储设备、系统软件等都应具有很高的安全保证、安全管理及安全防范措施。

一、防火墙访问防范措施

防火墙是内部网络与外部公共网络之间的第一道屏障,是最受人们重视的网络安全产品。从理论上看,防火墙位于网络安全的最底层,负责网络间的安全认证与传输,防火墙不仅要完成传统的过滤任务,还要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相应的安全服务。当今的防火墙产品正朝着数据安全与用户认证、防止病毒与黑客侵入等方向发展。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和外部网络的连接处安装防火墙设备,能够根据会话信息、应用协议、访问用户、被访问者资源等进行访问控制规则设置,保证通过网络边界的会话层得到一定的控制,同时,为了保证整体安全性,防火墙设备自身具备高度的安全性。

另外,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和各个地区服务点(pointof service,pos)之间,以及存在不同安全等级的系统之间的互联边界处也应采用防火墙和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ca network,vlan)划分等安全访问控制措施。

二、网络入侵检测防御

网络入侵防御设备(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ips)在网络入侵行为进入被保护网络之前通过报警、阻断等措施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保护,目的是对网络侵入行为进行阻截,同时,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某些网段也需要采用网络侵入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tection system,ids),即针对网络侵入进行监测,它可以自动识别种种侵入模式,在对网络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时与这种模式进行匹配,一旦发现黑客有侵入的企图,就会自动报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侵入者的检测,弥补防火墙等边界安全软件的不足,及时发现网络中违反使命策略的行为和受到黑客攻击的迹象。网络侵入防御设备也对蠕虫木马病毒攻击进行识别,并进行有效的拦截,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和internet、pos(pointof service,pos)的边界布置网络侵入防御设备,也能够对进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网络请求进行预警防御,避免病毒或黑客入侵内部网络系统。

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数据中心前布置网络侵入防御设备,保证了不论攻击来源于哪里,包括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都能够对信息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防御。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数据资料中心区域,为了确保对关键业务的访问不造成影响,网络侵入防御设备应使用专业硬件芯片架构,确保具有高度处理能力。此外,网络侵入防范设备还需要对进出被保护区域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检测,做到双向防御的目的。

为了简化布置,节约资金,本人建议电子档案管理采用高端口密度的侵入防范设备,同时实现侵入防范和入侵检测的功能,即对关键链路实现了串行接入,也对病毒或黑客的侵入实施防范和阻截,同时采用同一台设备的别处端口对其他网络采用端口镜像方式接入,进行实时入侵检测。

三、网关病毒防御

传统的病毒防御措施大多数都靠计算机终端杀毒软件进行防御,病毒已经感染到终端后才进行查找杀除,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方法,而且在查找杀除病毒时将会占用大量的系统资源,当今病毒传播主要依赖于internet网络进行广泛传播,因此我们需要将病毒防御体前移,建立网关病毒防御体系。对出入网络的数据信息进行查找杀毒,阻截来自internet的文件病毒入侵网络内部,同时阻截来自internet的黑客对应用服务器群的入侵和破坏;阻截来自internet的病毒对终端操作系统的侵入;阻截病毒的互相传播,彻底将病毒阻隔在内部网络之外。

四、提高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中,威胁最大的不是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漏洞,而是计算机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很多病毒的运行或者非法访问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为此,最好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绝对禁止使用电子档案管理专用电脑访问外网。网络上潜在着很多的威胁,每时每刻都有网络探测工具在扫描,一旦被网络攻击者锁定,就很有可能被非法访问,轻者数据被非法访问,严重的会造成数据丢失或者修改破坏。

第二,不在电子档案管理专用电脑上随意安装软件。在电子档案管理专用电脑上最好安装正版软件,正版软件都是经过厂商检验的,不含有任何病毒和木马软件,可以防止病毒随着普通应用软件一起被安装,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技术服务。另外,不要在电脑上安装任何与档案管理工作无关的软件,以免造成系统缓慢或者冲突,降低系统的可靠性。

第三,轻易不要使用u盘移交电子档案。u盘是一种usb接口的移动存储设备,可以被随机读写,是病毒最理想的传播工具。由于u盘经常在各个电脑之间插拔,传染病毒的几率很大,是病毒传播最大的途径之一。在电子档案的移交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u盘的使用。

第四,对于不清楚的文件,不要轻易打开运行。很多病毒会将自己伪装成普通文件的样子,或者具有诱惑性、欺骗性的文件或者文件夹。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提高警惕,对于不清楚的文件打开时一定要慎重。

此外,为了保证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还必须遵照国际、国内的防范标准和规范,通过系统的技术防御措施和非技术防御措施,建立安全保障体系,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环境。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全局的问题,网络上的任何一个漏洞,都会导致全网的安全问题。我们应该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来分析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网络安全及具体措施。一个较好的安全措施往往是多种方法适当综合的应用结果。这些环节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作用,也只有从系统综合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分析,才能取得有效可行的措施。即计算机网络安全应遵循整体安全性原则,根据规定的安全策略制定出合理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这样才能做到整个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雷震甲.网络工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春森.系统设计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1 医院电子档案管理问题

1.1 医院内部人员电子档案管理意识不足

虽然当前我国医院内部普遍开始应用电子档案管理的工作,但是其员工还是存在管理意识不足的现象。其管理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不能够明确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及其重要性。根据中国数据统计网站中对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应用比例进行调查,其应用普遍性高达90.23%。但是,进一步对其内部员工进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内容调查,其中有70%的员工不能够明确的将工作内容进行叙述,且认为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内部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与个人无关。正是由于员工电子档案管理意识不足,才导致在推广和应用电子档案的工程中出现操作漏洞和安全漏洞。

1.2 电子档案管理技术的安全性不足

医院电子档案管理技术的安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其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性和技术安全性两方面。其中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性上受到传统档案管理安全系统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安全系统主要采用的是内部员工账户进入的方式。该种安全系统不能够保障电子档案在内部员工之间的安全性。而在其安全技术上仍然采用的是密码安全管理的方式,对整个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保障。该种安全技术手段缺少针对性和保密性,在电子档案传递和借阅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信息泄露的问题。因此,当前我国医院电子档案管理技术安全性不足。

1.3 电子档案储存完整性和长久性缺失

电子档案的主要目的是对信息进行储存。信息储存的必要充分条件是具有信息完整性和信息长久性。而当前我国医院电子档案管理中在其档案的储存完整性和长久性上缺失。受到现代技术手段的影响,医院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中过分的依赖电子信息技术,过分的重视电子档案管理的便捷性,而忽略了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和长久性。一旦电子档案管理的内部系统受到入侵,会导致档案数据的丢失,严重影响档案信息保存的长久性。此外,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电子数据相对传统的纸质数据更容易篡改和修复,容易产生档案信息的不完整性,发生档案造假的现象。

2 医院电子档案管理措施

2.1 提高医院内部人员的管理意识

提高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主要从其意识培训和日常工作两方面进行完善,从而有效提高医院整体的电子档案管理意识。首先,在其培训上医院内部不仅需要针对专业的电子档案管理者进行培训,还需采用轮流培训的制度,在各个科室之间进行人员培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加强医院整体人员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性,提高工作实际操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在人员日常工作上,医院管理者需要采用意识渗透的方式对员工进行管理意识的渗透,这样才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善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2.2 增强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增强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可以从其安全技术手段方面出发,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针对当前我国电子信息管理技术,可以通过建立各种信息保护手段,从电子档案管理的操作流程、软件创新、修补漏洞等方面不断的对其进行维护。例如,在其操作流程上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电子档案模板、采集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方式对其进行改进。通过元数据的采集和档案模板的建立,能够增强医院电子档案操作和建设的安全性。在创新软件的过程中可以设计更多的杀毒软件,从而降低黑客入侵现象,保障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2.3 加强电子档案存储的完整性和长久性

加强我国医院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和长久性。首先,需要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意识上对其进行改善。针对医院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完整性和长久性忽视的问题,对其进行观念建立。重新确定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重心。利用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思维觉悟性,加强我国医院电子档案存储的完整性和长久性。其次,是在其存储的技术手段上增强信息收集、整理、存储、查阅、传递的完整性和长久性。可以利用纸质档案管理中的完整性和长久性保存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数据终端和云服务的功能,建立专属的国家医院档案管理库,从而保障我国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和长久性。

3 结语

针对当前我国医院电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发现其弊端主要分为管理意识、档案安全性、档案保存三个方面。本文中对以上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如果想要进一步拓展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有效性。需要针对其弊端进行完善。例如,培养和提高医院内部人员的管理意识、增强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创新电子档案的保存技术等,从而从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基本工作上对其进行措施改进,促进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丽霞.医院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探析[J].数码世界,2016,03(1):20-21.

篇4

档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逐步得到人们的关注。学校将各种资料整理、归档、立卷,使得这些资料既可以为大众服务,也可以使档案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根据这些资料,学校领导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好档案的安全性保管工作十分重要。

一、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者素质和安全管理意识

(一)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应用档案观念。在我国《档案法》和《保密法》已修订得相当完善,学校应该加大安全应用档案的宣传,强化师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学校可以可利用校板报、校园文化走等大力宣传相关的档案知识。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学校也可以利用QQ、微信等宣传手段,使全体师生都能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对其的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及其安全性保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只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为了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学校应该进行岗前知识培训,然后进行考核,只有通过岗前考核的人员方可持资格证上岗,还要定期地对上岗人员的业务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进行培训。进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使得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健康的发展。

(三)学校应加强档案安全性保管工作的意识,建立领导责任制。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在我国很多学校这部分工作是被学校忽视的,这样使得我国档案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部分案卷保管不完善,在查阅时资料不全面,甚至需要的资料找不到、丢失等。为了避免这些情况,校方应该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建立领导责任小组,由校长或者副校长担任该小组的组长,其他成员必须选用素质能力和业务能力较高的档案管理人员担任,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综合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利用制度》等工作制度,建立起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使得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实现管理现代化,拓宽服务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也日益成熟。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完善档案管理安全工作的现代化,档案的作用在于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这是就需要档案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将档案资源及时提交学校领导。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不断提高了资料利用率,更使得校方通过档案资料的使用过程,使得他们更加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五)紧跟时展,将档案管理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档案工作应该以广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结合自身学校的发展特色,不断地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潮流,建立独具本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再通过学校文化走廊、校报等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

二、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管理措施

档案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我国学校档案管理意识淡薄,造成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重保密轻利用”的现象。怎样将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管理措施与利用做到良好的结合?

(一)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到“两勤一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做好定期的宣传工作,利用校报、宣传走廊、QQ群等,向全体师生宣传《档案法》《保密法》及查阅档案资料的规章制度,使档案使用者可以科学合理的使用档案资源。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好观察,实时对监控录像进行监看,防止出现档案被阅读者偷撕、涂改甚至损坏。在阅读者归还档案资料时,管理人员也要做好档案是否完好的检查,如若发现问题,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向领导小组进行汇报,在问题出现的第一时间做到问题的检查。

(二)做好档案开放前的基础工作。学校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要做好档案开放前的基础工作,提高开放案卷的内在质量。要根据档案的原有存放规律,将档案进行科学分类、组卷、编目、排列。在做好这一系列工作后,要对珍贵、重要的档案进行复印、扫描进行复制,做好档案副本,进而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

(三)做好档案的解密工作。部分档案还是属于“保密”档案,而档案保密是有时效性的,根据《保密法》的规定,保密档案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等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者应该及时对保密期慢的档案进行清理和划分,将这些文件进行公开,使得师生可以借阅。

三、总结

综上所述,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也是尤为重要的工作。学校应该加强对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转变档案管理工作思路,创新档案管理方法,定期对档案管理者进行职业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加强管理人员档案保密安全管理的培训,这样可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计算机网络设施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都由计算机来完成,而且网络技术也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采用局域网和互联网并用的方式,尽管不同系统之间网络系统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而且也设有必要的防护措施,但这样也无法保证档案信息的百分之百安全性,由计算机和网络设施所给档案信息带来的不安全隐患时刻存在。

(二)引用国外技术和产品引发的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大多数档案信息系统所采用的软件、硬件、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都都为国外产品,我国信息管理和技术改造的水平还处到较低的水平,这些引用国外的产品和技术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

(三)安全技术不完善造成的安全漏洞

虽然近年来我国计算机安全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无论是在病毒防治、防火墙、黑客入侵检测及网络安全扫描等多个方面都广泛的在网络信息安全上进行应用,但这些产品由于技术上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在安全技术的规范性和实用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维护档案信息安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漏洞。

二、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一)制定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策略

在当前档案信息数字化情况下,可以通过制定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策略来对信息安全进行防范,使信息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其通过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和分析,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需求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规划,使信息安全的组织和管理能够得以加强,有效的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同时作为数字化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建立数字化信息安全预期机制和快速应对机制,来对可能发生的信息安全进行预测,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在突出事件发生时能够充分协调和果断进行处理,尽可能的降低由于安全事件发生而导致的损失。

(二)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防范

在当前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安全控制措施上,普遍采用访问控制来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免被非法利用非法访问,同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确保访问控制能够得以实现。

(1)信息登录访问控制。信息登录访问控制可分为三个步骤: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帐号的缺省限制检查。三道关卡中只要任何一关未过,该用户便不能进入信息服务区域。

(2)用户权限控制

用户权限控制是针对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网络控制用户和用户组可以访问哪些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可以指定用户对这些文件、目录、设备能够执行哪些操作。

(3)信息分类与安全控制

当用文件、目录和网络设备时,网络系统管理员应给文件、目录等指定访问属性。属性安全控制可以将给定的属性与文件、目录和网络设备联系起来。属性安全在权限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更进一步的安全保障,网络上的资源都应预先标出一组安全属性,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对应一张访问控制表,用以表明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能力。

(三)数字化档案传输安全控制

(1)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

网络管理员应对网络实施监控,服务器应记录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对非法的网络访问,服务器给以图形或文字或声音等形式报警,以引起网络管理员的注意。网络服务器应会自动记录企图尝试进入网络函数次数,非法访问的次数达到设定数值将被自动锁定。

(2)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

网络环境中信息服务器的端口往往使用自动回呼设备,静默调制解调器加以保护,并以加密的形式来识别节点的身份。自动回呼设备用于防止假冒合法用户,静默调制解调器用以防范黑客的自动拨号程序对计算机进行攻击。网络可以对服务器端口和用户端采取控制。

(3)信息加密控制

信息加密方法有很多,加密的强度基本上由加密使用的密钥长度来决定。信息加密过程是由形形的加密算法来具体实施的,它以很小的代价提供有效的安全保护。

(四)数字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安全控制

篇6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各项档案管理信息进行科学的归类整理,将整体档案信息化系统建立起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档案信息管理中,实现档案信息网络的存储和传播,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重视网络安全,在提升工作效率的条件下保证档案信息的加密,不能仅仅关注工作的效率。

一、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及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档案管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一些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归纳,然后通过相应的检索程序,实现资料的查找,对工作进行有效化处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档案管理、档案采集和档案处理为一体的处理方式,实现档案的信息化、标准化处理。随着办公系统自动化的普及,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1]但是,现阶段的我国在档案信息系统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合肥某公司为了适应整体办公自动化的需要,引进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在初期这项系统取得较好的效果,提升了档案收集和调取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系统使用中出现档案信息泄露的情况,一些不该被筛选出来的员工信息出现在公共Y选领域,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外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部的人员对于整个公司的计算机进行限网处理,造成公司员工其他系统在使用中存在问题。将一些情况反映给公司信息技术人员,他们并没有提供更好的解决措施,造成员工使用电脑的不便。因此,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档案安全的控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档案管理的保密制度

制度是进行管理的基础,也是进行档案管理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将制度进行认真的贯彻执行,国家的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不法分子趁机进入档案管理系统中,窃取国家和单位的档案信息,造成国家和单位的损失[2]。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该不断完善档案信息管理法律制度,创建更加科学完善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通过法律法规强制力的引导,规范档案信息管理。这样,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起来更加快速。

(二)提升档案传递中的信息安全

档案信息传递中,较容易出现信息的泄漏,因为这个过程不是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因此在进行档案管理中必须做好安全保密工作。例如,武汉市为了加强档案信息传输中的安全管理,进行武汉市文件档案管理安全加密传输系统建设项目公开招标,采用企业和公司合作的形式,联合公司开发适合企业各个部门的传输加密方式,在试行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员权限、文件保险箱、联系人管理等加密措施,提升文件传输的安全性。如该部门人员张强,他在部门中担任的是文件加密的职能,对文件加密进行授权,文件传输中指定人员接收,如果其余人员则需要输入密码,这样针对性的进行文件的传输可以增加文件的安全性。

(三)加强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

技术的提升是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基础,这些技术包括防写技术和加密技术,对于防写技术来讲,主要是为了在档案资料调取的过程中仅仅是可以对资料进行查阅,无法进行下载和修改,采用不可逆的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防写技术是典型的单项操作,只可以对资料进行读取,而不可以进行复制,但是这项技术虽然不能对资源进行复制,但是可以进行多次读取。[3]而加密措施可以对档案信息的核心思想进行加密处理,需要读取的材料收入密码,保证机密资料处于安全和保密状态,资料不公开,如果强行进行读取就会产生档案的乱码,即使账号被盗了也不能对加密内容进行破解[4]。例如文章中提出的合肥某公司,可以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加密,实现不同档案源的筛选。因此,他们的技术人员使用公钥密码算法对档案资源进行了加密,解除了网络限制,缓解了网络使用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档案管理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保证档案的安全,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各个部门应该都充分的认识到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引导,并在技术上进行提升,加强档案信息的管理,解决档案在调取和传输过程中的信息泄露的问题,已达到档案安全、保密管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蕾.浅谈促进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档案保密工作协调发展的措施办法[J].城建档案,2016,02:41-42.

篇7

二、学校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措施

(一)建立电子文件网络归档专用系统

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电子文件归档专用系统,将所有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专用系统传递给学校综合档案馆(室)。学校档案馆(室)要承担业务指导与监督职能,选择具有通用性文本、图像与视频电子文件格式,实行统一管理。通过上述措施,确保学校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与安全性。

(二)加强电子档案载体的保管

学校必须将科室移交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档案进行脱机保存,脱机保存的载体要按照优先顺序依次排列为只读光盘、一次写光盘、磁带、可擦写光盘、硬磁盘等。不允许使用软磁盘、优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作为学校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载体。

(三)对电子档案进行“加密”处理

学校电子档案要采取有效措施,分级管理进行“加密”处理。在储存电子文件的载体上应当注明档案内容的检索标识。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长期保管和利用的价值。

(四)对电子档案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学校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要求档案管理贯穿到文件产生、运转、处理、归档的整个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的归档,每一个操作环节都要体现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需要进行规范的管理。学校电子档案管理要明确归档流程和归档环节,统一标准。对各科室的归档职责、工作内容和管理权限进行明确的划定,而这些细节都必须在系统设计时就充分给以考虑,并能在具体操作中体现出来。完善学校电子文件归档制度。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必须靠制度约束,使制度变成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觉行动。要将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纳入本单位的立卷归档制度,并列入信息管理工作程序,在布置、检查、总结、考核信息管理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电子文件归档工作。

(五)实行“双轨制”管理模式

目前,学校的档案管理基本是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共存的“双轨制”管理模式。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在管理上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有共性是因为电子档案也是档案,具有档案的一般特征和性能;有差异性是因为电子档案毕竟不是纸质档案,它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整个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有不同之处。学校的档案载体要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轨运行,电子档案的比例也将逐步加大。纸质档案的载体较为稳定安全,而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因此归档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简便而安全的方式是采用网络移交归档,并利用光盘存贮。由于印章和签署是文件生效的主要标志,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对一些具有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文件必须以纸介质形式保存。因此,学校电子文件、纸质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采取“双轨制”,归档内容形成“两套制”,即纸介质与磁、光介质两种文件一起归档,形成内容相同的两套档案。

篇8

1.1外部环境和地质环境突变

外部环境和地质环境突变主要指施工挡墙施工时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威胁柔性挡墙施工安全的情况。地质环境影响如:雨水冲刷、落石、冻结等所诱发的安全事故。社会环境影响如: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管理以及社会风气等对柔性挡墙施工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

1.2施工机械设备问题

柔性挡墙施工机械设备主要有刮平机、压路机、铲运机、旋耕机等,影响施工安全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机械设备的使用和故障。主要原因是技术带来的机械设备变革与现场操作人员技术素质之间的断层;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制度。再就是施工设备失修、维修不到位,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等。

1.3高空坠落

由事故致因理论可知事故致因因素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主要方面。墙体在砌筑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防护不当或支架搭建不合理造成施工人员坠落而酿成安全事故。主要原因是安全意识单薄且施工技术不过关。

1.4坍塌事故

由于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控制不满足要求导致挡墙在砌筑过程中发生坍塌或局部坍塌,造成安全事故。这种安全事故只要是由施工工序的合理性、施工员的技术水平决定的。

2公路柔性挡墙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柔性挡墙施工安全管理作为挡土墙生产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对象涉及到有关柔性挡墙施工过程的人、物、环境等各个方面。施工安全管理的对象就是对柔性挡墙现场施工所涉及的人、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1坚持施工安全管理专业化与职能化协调统一

施工安全管理职能化就是柔性挡墙施工应该明确第一安全责任人,严格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执行。专业化就是为了适应柔性挡墙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具有一定专知识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尽量做到职能化与专业化的有机结合。

2.2坚持人人服从安全管理的理念

施工安全应该作为柔性挡墙施工人员的基本培训课程内容,从施工人员进场开始相关操作便应做到有规可依。坚决服从安全管理人员的要求和指挥,对从事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特性、设备仪器的安全隐患等有深刻了解。同时设立安全管理专人科学合理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2.3正确处理安全与质量、效益的关系

柔性挡墙作为一种特殊的公路构造物,其本身质量与工程安全密切相关。在做好施工安全管理的同时,施工质量管理应同步进行,做到以安全促质量管理,以质量提高安全水平,并最终以安全、质量保障工程长期效应。以安全为基础的施工才能充分做到施工的效率和工程的质量。只有组织好安全施工,才能发挥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施工安全与工程进度协调统一,工程进度应该建立在施工安全的基础之上,充分理解施工安全是保障施工进度前提的深刻内涵。对参与现场施工的技术员、施工员、工人定期进行安全宣传和安全培训,增加他们的施工安全意识。不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来换取施工进度,采取合理手段和措施,协调现场施工安全与施工进度。安全与效益统筹兼顾,没有施工安全的先期投人,就不会有稳定的施工秩序,安全与效益是相互统一的。在柔性挡墙现场施工中一定要发挥人的主观因素,只有这样施工的安全性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做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样才能对挡墙现场安全问题才能到有效解决。

3公路柔性挡墙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和完善挡墙安全管理的各项检查制度

为了保证柔性挡墙施工顺利进行,务必要建立健全的安全检查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做到每隔一段时间对挡墙施工的各个工序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建立安全检查标准。对于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认真分析,并成文存档,建立柔性挡墙的安全状况记录库,形成全施工周期的安全文档库。定期开展安全宣传,通过专题会议、专题资料、座谈会等形式,将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全面宣传。柔性挡墙施工安全部门对安全专题会议例行半月一次,针对突发事故开紧急会议。审核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安全生产技术方案、应急预案等安全管理和技术文件、安全施工的具体方案和操作规程。

3.2加强安全网络信息化管理,实施全面安全动态控制

柔性挡墙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各种因素相互交错,管理难度大,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为了减少安全事故,提供高墙现场施工效率,挡墙施工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由事故致因理论可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论是技术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存在直接和间接导致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原因,这些原因既有人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这就导致施工安全管理是个整体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为此,建议使用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同时对项目进行动态安全控制。项目施工安全员每天对安全例行检查进行网络汇报和公示,让决策者第一时间掌握一手资料(文字、图片、视频),通过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便于第一时间进行掌控。

3.3预防为主,注重危险源的动态控制

对于柔性挡墙施工安全管理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隐患应该提前建立可能的应对策略。柔性挡墙施工作业面单一,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隐患有其自身特点:施工工艺复杂,这就决定了危险源的复杂性;机械设备劳动作业强度集中的时间段不同,超负荷作业常有发生,这就决定了危险源的不确定性;施工技术人员的流动性,决定了安全隐患的流动状态。

篇9

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档案是对曾经工作中发生及遇到的状况的真实记录,能够充分为现实的安全保卫工作服务。首先,它具有一定的凭证作用。由于档案客观地记载了历史情况,是历史的真实凭证,因此可以为现实工作查考并处理问题提供服务。其次,档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档案不仅对曾经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有所记录,同时也记录了在以往安全保卫工作进行中的形势变化、思想发展、工作成果以及经验教训等,为现实工作考查和借鉴,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作用。第三,档案还具有一定的服务作用。一般安全保卫工作的档案都具有大量丰富的内容,能够为安全保卫工作组织相关机构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宣传教育和现实工作等提供必要的服务。

二、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中的档案管理分类

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档案管理一般分为两类:即文书档案管理和业务档案管理。文书档案管理主要包括有关领导部门下发的一些重要文件;安全保卫机构的工作计划、报告、总结、会议记录和统计报表等文书材料;安全保卫工作条例、规章制度、评选先进工作者和积极分子等登记表以及相关事迹材料;安全保卫机构内部办公设备及财产的登记表和账目等。业务档案,主要包括治安工作档案(如各重点部位或要害部位确定的根据、批准材料、报告、防护设备和措施;治安、刑事案件的立案及调查处理材料等)、消防工作档案(如火灾、火情事故发生的情况记录、调查报告、结论报告、火灾隐患及相关治理整改情况、消防设备的设置时间和部位等等)、政保工作档案等(年度信息工作档案、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医院内部政治案件的相关调查、侦察及处分结论等材料)。

三、医院安全保卫工作档案的特点

医院安全保卫工作档案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多样性。医院安全保卫工作档案的内容多、数量多、类别也多。其中既有调查档案、案件档案、重要项目的安全保卫档案、重大事故档案,同时还有文书档案、治安处罚档案、监督及改造档案等。第二,现实性。医院安全保卫工作档案是对现实安全保卫工作的记录及积累,又为现实安全保卫工作提供直接服务。第三,动态性。医院安全保卫工作档案会随着工作手段的变化及问题性质的改变而发生转化。第四,机密性。安全保卫工作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保密事件或党政机密性文件,因此,安全保卫工作档案具有很强的机密性。

四、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中的档案管理措施

(一)建立信息化、标准化档案管理。建立标准化档案管理,就是指对档案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标准化要求。包括分类规则、组卷的格式、档案文献的编纂规则、档案著录及标引规则等。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对档案的保存、管理及处置提供系统化管理,以期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经济及社会效益。例如,规范档案整理和标引、著录工作的标准化,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相关的档案数据库系统,有计划、有目标地将光盘技术和缩微技术应用到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实现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管理。提升医院安全保卫工作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便利化及高效化,进而提高其工作效率、使用价值及经济效益。

篇10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67-01

1 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准入制度相继出台,消费者和媒体更加关注茶叶等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将工作重心从增加产量转到了全面提高质量上来,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开展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制订茶叶质量标准,完善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全省茶叶质量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卫生质量明显改善,确保茶叶质量从感官品质、理化品质、安全指标等方面评价都是安全的。

2 当前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因素

2.1 农药残留

指由于农药、生长调节剂的大量使用,导致茶叶中有害化学物质的残留,20世纪90年代前这一现象在茶园发生较为普遍。自国家发文禁止在茶园中使用六六六、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以来,同时加强了茶区农药市场管理,建立了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和茶园农药配药站,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茶叶农残超标现象呈逐年递减趋势。近几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市场200余批次茶叶进行了市场抽样检测,结果全部合格。然而,欧盟、日本等一些国家对茶叶出口的农残标准不断提高,检测项目不断增加,限制使用的农药越来越苛刻,出口茶叶的农残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2.2 重金属

在茶叶重金属中,铅含量偏高是茶叶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我国对茶叶中铅含量执行强制性检验,铅含量限量国家标准为5mg/kg,而其他主要茶叶进口国如欧盟为5mg/kg,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为lOmg/kg,日本为20mg/kg,非洲等国家不作要求,我国是世界上茶叶中铅含量要求最严的国家。由于我国茶叶中铅含量标准过严,导致茶叶中铅超标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农业行业标准修订铅含量限量标准为5mg/kg后,国家标准也正在修订当中,如执行这一新标准,茶叶铅含量超标问题可望得到基本解决,但这一问题仍不容忽视。

2.3 有害微生物

有害微生物含量偏高主要是由于茶叶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不合格所引起的,如地面摊放、制茶人员带来的污染等。除少数国家对有害微生物提出要求外,多数国家尚无严格要求,但已引起了普遍重视,无公害茶叶标准已将大肠杆菌列为检测内容。茶叶有害微生物列为必检项目已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3 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重视茶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统一思想认识、颁布技术标准、建立示范基地、落实扶持政策、开展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检测、培育名茶品牌等措施,全省茶叶质量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卫生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3.1 形成思想共识

为提高产销双方茶叶质量安全的意识,先后实施了无公害茶工程和有机茶工程,编制了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经十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全省范围内大力发展无公害茶,有条件地积极发展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的发展思路,通过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以及广泛宣传,全省茶叶管理者和生产者达成了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共识。

3.2 加强政策扶持

为激励全省重视茶叶产销质量安全,省、市、县均制定了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省级茶叶主管部门对茶叶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出口茶示范基地建设、良种茶园发展、茶厂优化改造等方面进行了评定和奖励。省财政对茶园基地建设、茶叶质量管理、茶园良种发展及茶厂改造方面的扶持资金达到1300万元。各市、县也采取多种措施对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体系、良种茶园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有机茶基地认证、茶厂优化改造等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3.3 制定系列标准

为做到茶叶生产有章可循、有标可依,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无公害茶》、《有机茶》和《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等地方标准,确保茶叶安全生产。有些重点产茶县还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无公害茶生产技术规范”,有效规范了茶叶生产,保证了茶叶质量安全,提高了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4 完善管理措施

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适应国家质检总局启动茶叶等第三批13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要求,进一步提高茶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今后一段时期,茶叶产业在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应重点抓好基地建设、过程控制、两端检测、质量认证、市场管理几个方面。

4.1 合理规划

形成优势产区。提高茶园素质,保障原料质量根据制定的特色优势茶叶区域布局规划。但还存在茶叶优势产区建设色不突出、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在基地建设中,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以优势基地为依托,采取合作社模式,加快规模化生产,形成茶叶质量优势。同时,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选择抗性好,适宜当地的茶树品种,合理搭配早、中、晚品种,全面提高茶园基础素质,保证茶叶原料质量安全。

4.2 加强过程控制

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在茶园生产中,要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根据茶树特点和土壤状况,合理施肥,防止施用过量氮肥,提倡增施有机肥,以提高茶园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壤退化,同时要摸清肥料来源,防止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肥料施入茶园。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推行综合防治技术,除了禁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外,尽可能少用化学防治方法,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采用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农艺手段等综合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要对允许使用的药物进行监控和管理,实施销售准入制,有效控制茶区用药。加工过程中要对加工原料进行溯源登记,产品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追查原料来源;产品在流通环节,也应做好销售记录,便于进行质量追踪。

4.3 强化两端检测

制定茶叶生产质量标准,完善茶叶质量保证体系为确保茶叶原料的供应和产品质量,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同时加强初制茶厂鲜叶进厂源头检测体系建设,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源头检测,加强卫生质量管理,控制灰分、有害微生物等超标问题;其次应加大对精制茶厂各工序茶样的检测力度,控制掺杂使假、着色等问题,加强成品茶出厂检测力度,加快检测体系建设,指导督促各精制茶厂重视和加强茶叶检测工作,加大在茶叶检测设备上的投入,杜绝人为掺杂使假事件的发生。

4.4 加强质量认证

篇11

作者简介:匡亚平(1974-),男,甘肃宕昌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工程项目招投标和工程建设管理等工作。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满足和保障农村居民与乡镇企事业单位正常生产生活用水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保证在建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能够正常发挥效益,彻底改变农村饮水安全水质差、水量不足、取水不便、水源保证率低的问题,核心是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质量。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确保工程质量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作为宕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宕昌县水务局非常重视工程质量管理,能够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分析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采取有效控制工程施工质量的方法,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㈠工程建设管理程序不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宕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量大面宽,建设分散,造成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难度大。部分工程始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限于当时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管理模式的不成熟,没有进行规范的招标,工程施工交由当地村民自行建设管理,没有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工程设计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监理单位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工程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全面,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和政府质量监督体系不到位。这些现象均制约了工程质量的提高。

㈡项目管理机构不健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不到位

由于部分工程项目没有进行公开招标,有些项目存在施工企业借用资质投标的情况。施工队伍管理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建设监理市场不完善,项目管理控制体系不健全,施工单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力度不够,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施工过程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不规范,质量过程控制不到位,整体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大部分组织缺乏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相关的权责不够分明,项目管理的漏洞较多,缺乏协调性。

(三)进场材料缺乏检查检测,原材料半成品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传统粗放管理模式的影响,个别施工单位,在原材料和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时,不进行质量报验工作,有些原材料和半成品,没有合格证、出厂检测报告、质量保证资料,不能满足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属于三无产品。同时,由于建设管理单位和现场监理单位不重视质量检测,原材料和半成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不合格原材料进入施工场地,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四)工序质量检查缺位,影响整体工程项目质量

单元工程质量是形成工程项目质量的基础和核心。由于施工单位技术力量薄弱,质量管理意识不高,质量管理和检验体系不健全,监理单位质量管理不严格,没有严格实行工程质量三检制,工程工序质量不达标,工序质量评定不规范,对于隐蔽工程和关键工序质量验收评定更是流于形式,成为制约整体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一)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在近几年的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宕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结合县域实际,严格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程序,推行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检查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组织整改。突出对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单位抽检行为的检查,严格工程质量等级的认定。勘测设计单位提高工程勘测、设计质量,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获取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资料,优化工程总体布置和细部结构,并及时做好设计技术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服务和技术指导。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岗位责任制,主要技术人员和施工机械的配备应能满足合同约定和施工需要。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明确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和保证手段。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切实做好自检、自评工作。监理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现场监理人员、检测设备配置应满足监理工作需要和合同要求。监理实施细则中应明确工程质量控制内容,按规定进行旁站监理和跟踪检测、平行检测,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工程质量控制措施,严格进行工程特别是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复检、复核工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将工程质量作为水利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与验收的重要内容,严格质量核备与核定,准确核定质量等级。

(二)完善项目组织机构,做好施工质量控制

建设监理单位要督促工程施工承包商按照招投标文件和合同约定,完善项目组织机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技术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以及财务负责人,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组织编制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全面负责工程的技术质量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和主管部门的技术政策和法规、质量标准。制订质量、安全保证和环境措施及施工进度计划,组织编制和审定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案、季节性施工方案、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等,并监督执行;技术、材料、质检等有关人员要熟悉图纸规范,组织图纸会审,完善设计变更,抓好技术质量交底;编制和完善技术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质量岗位责任制,并经常检查落实;制定工程质量检验验收计划,组织质量检查、验收、评定;编制和实施质量创优方案,确保项目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职责,严格按设计图纸、规范规程施工,严格过程控制,做好工程施工管理,对施工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三)加强进场材料检查检测,严格控制材料半成品质量

原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施工材料的安全是保证水质安全的重要因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使用的混凝土、管材及配件、闸阀、水泵、净水设备等工程材料,必须满足有关规范、标准和设计文件提出的技术指标要求。因此,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要严把材料进场关,对工程所用材料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有关规程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料场、料源的选择。凡是进场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和建设管理单位共同监管,要进行质量报验,检查合格证、出厂检测报告、质量保证资料.同时监理工程师进行见证取样送检,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检测,材料设备的技术指标检测合格,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规定标准的,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杜绝入场,以确保工程质量。

(四)严格工序质量检查,强化施工过程控制

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实行质量“三检制”。从设计、施工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环境六个方面做好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对工程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动态控制,做到施工前主动控制、施工过程认真检查、施工后严格把关的质量控制措施。提高施工人员技术素质,加强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监理单位对于重要隐蔽工程、质量待检点、关键工序进行监督检查,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点,实行监理工程师巡视、旁站、测量、检查,严格监控施工过程,确保施工操作人员按照设计和规范进行施工,加强施工质量监测。严格执行工序交接检查制度,坚持上道工序检查验收合格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的原则。对隐蔽工程和关键工序,严格按照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验收。

(五)精心编制施1组织设计,优化施工工艺

施工组织设计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施工方案、人员配置、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设立专职质量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在工程施工的各个关键阶段和质量控制点,依照国家和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的规定和设计文件、施工合同的要求进行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切实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质量。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时,必须因地制宜,综合分析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以确定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施工方案,采取有效的施工方法,提高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