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0: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艺术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是靠右半脑实现的。音乐开发右脑,并促进左脑的发展。
(二)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中国的“地质之父”李四光不但放射着“科学之光”,而且闪耀着“艺术之光”,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鲁迅、,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印度的泰戈尔亦精通音乐、擅长作曲,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三)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四)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要启发想象,唤起创新。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更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2、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3、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二)要打破盲从,促进创新。在课上,我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看谁发现的错误多。” 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只要建立起这样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
(三)要树立自信,肯定创新。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描述,可能会出现扩大,缩小,重组,甚至变形的现象。对此,教师要有求新求异的观念,支持学生的奇异思维,赞成他们的“不标准”答案。可设定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同学们进行论证和反驳。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们就投他一票,支持他。这样,在有知不觉中,学生的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得以展,对音乐的理解了进一步加深了。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079-03
研究有效的歌唱教学,是从理性的角度探讨音乐课程教学改 革实践的一个问题,对促进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有着十分重 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歌唱有效教学的相关 理论,并结合新课程的歌唱教学实践,对歌唱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进行了探讨。
一、歌唱的有效教学
1.有效的教学
“有效”指的是管用,能起作用,“教学”指的是教与学的 活动,有效教学指的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教学。关于如 何界定有效教学,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很多学者都 对此进行过研讨。我国学者姚利民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 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 学,是有效率的教学。”[1] 而高慎英、刘良华宁愿在更宽泛意义 上使用“有效教学”,他们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 学’。”[2]
其实,自从教育产生起,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怎样有效 地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追求。“有效教学”成 为 20 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实属必然。有效教学理 论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课题,与学校 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追求效率的时代特征和实践 性的特征。当代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中都蕴含了有效教学思想, 与有效教学理论一起,形成指导教学的理论基础,有效教学理论 又具有基础性的特性。
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教师有 效教学,研究涉及到有效教学的涵义、特征、影响因素、标准和 策略等方面,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框架体系。现今,已 有“有效教学论”问世。应该指出,研究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 重视学生主体因素并不相悖,只是研究控制教学因素的角度不 同,侧重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作用。我国学者姚利民研究的基本 结论是:“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只是处在经常有效的水平上,并未 达到总是有效,即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在有效性上存在问题。”[3] 这些研究为有效教学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方向。
2.歌唱的有效教学
与其它学科一样,歌唱的有效教学,是通过研究音乐教师在 歌唱教学方面的有效性来阐明的。歌唱的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可 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方向性。教学目标是否正确?是否定位在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上?是否对教学活动结果做了较为具体 的规定和描述,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使目标起到导向和激励的 作用?
第二,艺术性。教学方法是否突出音乐、声乐、艺术学科学 习的特点?是否具有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三,科学性。教学策略是否科学?是否突出了音乐学科 学习的规律和学生歌唱认知技能的基本特点?教学实施中是否 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秩序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学方法是 否灵活多变,是否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创造性地 选择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是否注意了歌唱知识技能的准确 性、严谨性?
第四,主体性。教学过程是否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 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创造音乐的机会?是否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适配 性?是否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音乐 创造性思维?是否注意鼓励学生参与,重视学生音乐表演的实践 活动,为学生创建展现自己歌唱才能的平台?是否注意既面向全 体学生,又因材施教?
第五,高效性。教学效果是否高效利用了教学时间?学生的 音乐学习能力,如音乐感受力、演唱能力、欣赏能力、音乐创造 力、音乐记忆力等是否有明显的捉高?是否使绝大多数学生积极 投入学习活动,完成教学,整体质量较好?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 得了较大的利益?
此外,国内对歌唱方面有效教学的研究,还体现在对有效 教师特征或表现上。陈琦、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 在“有效教学”章节论述了“有效教师的特征”,包括知识丰富、 条理清晰、热情热心等方面的内容。曹理在《音乐学科教育学》 中讨论了良好音乐教师的特征问题,她先后于 1986 年 5 月和
1998 年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生中进行过两次问卷调查。以第二 次在北京城乡 22 所中小学 960 名学生中问卷调查为例,学生最 喜欢的“音乐教师排在前六位的是:教学方法灵活(37.25%), 幽默诙谐(36.8%),唱得好(33.6%),知识渊博(31.3%),耐 心平易近人(29.4%)和活泼大方(27.4%)。虽然这些研究还 很初步,并不能提供有效教学的全部答案。但它启示我们,应 将研究聚焦在包含有效教学的更为广泛的变量上。本文就是这 种思考的一个尝试。
二、歌唱的有效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它的内容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方法、教 学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采用教学活动程度、方法、形式和 媒体等。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以下两种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教师 歌唱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发展歌唱的审美情趣很有助益。
1.程序性教学的策略
教学模式属于一种“模型方案”,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为一体,强调教学策略选择的必要性,是教师用来 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学行为的程序性教学策略。
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角度看,音乐教学模式可分为情感 模式、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三类。其中的行为模式,以动作的和 心智的技能为目的,主要依据示范――模仿的作用,是常用的声 乐有效教学策略。其实施程序是:定向(讲解示范)参与性 练习(模仿、反馈、调整、形成)自主性练习迁移。[4]
(1)定向――有效导向与示范
有效导向过程包括“四导”:一是情境的导,创造良好的学 习氛围,激发学习自觉性;二是讲解的导,交代示范的目的,做 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三是观察的导,有意识的看,有重点的 看,边看边体会,让视觉反映调动心理反映;四是思维的导,结 合示范,引导学生想象,理解生理反映,了解技能要领。
有效的示范,以教师的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能引起学 生相应的行为反应,可以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完成技能操 作原理和程序。音乐教师的范唱及范唱水平在整个歌唱教学的课 堂实践是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本身的范唱能缩短与 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消除学生对歌唱艺术高不可攀的恐惧心理。 在范唱中,教师富于表情的演唱、甜美圆润的声音,悠扬婉转的 行腔、亲切清晰的发音吐字、生动细腻的感情处理,完美的艺术 表现,都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样板”,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借鉴。
(2)参与性练习――有效地模仿练习 新课程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过模仿、纠正、重复、改
进的学习过程,形成正确的技能和行为反应。在模仿训练中,学 生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段,为他们营造能够保持学习热情 的氛围,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方法点拨,以形成从表象到意识再 到理念的升华。教师必须加强模仿练习,指导的针对性,由集体 到个别,从共性到个性,做到驾驭全局,兼顾个人的因材、因需 施教,才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基础上的普遍提高。
模拟包括模仿、试练、连接、熟练、精练、讲练(边练边说 要领)。在歌唱教学中,常用的是单练、合练、综合模拟等。模 仿过程主要由三步组成:第一步是简单模仿。以形声为主,并感 受技能要领。此时学生模仿的声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即对发声器官运动的规律还认识不清。第二步是有意识模仿。以 学生个人的理解去试做,完善技能以达到基本符合要求。在此阶 段,学生记取了自己的发声感觉,对发声器官的运动等有了具体 感受。第三步是综合模仿。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技能要领,尽可能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在大脑的综合协调后, 准确模拟。只要老师一个手势、一句话,学生就能意识到自己所 发出声音位置的高低及调整的方法,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声音 了。模仿的本身就是学生在声音中的练习实践,再练习再实践, 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提高掌握和控制发声器官的能力。
(3)自主性练习
自 主性练 习是在 学生已 基本掌 握了歌 唱动作 与操 作要 领时,教师继续给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情景,加大练习活动量,让 学生自主练习实践。由于技能的习得主要是练习的结果,因此, 学生随着实践活动量的逐步增大,执行的功能就更强了。
(4)迁 移 迁移的作用在于能够将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新的学习或
创造性的活动,它标志着学习主体形成了一定的音乐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的音乐教学中,采用激励性评价手段,是促使
学生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动因。有效性的教学评价,体现在“准” 字上,是要促进学生向高质量完成学习目标的转化。“准”,首先 是建立科学、具体、简约的目标;其次是对知识技能的关键点的 判断要准确;再次是要求准确把握被评价者的心理,克服不良因 素的干扰,使评价的正向激励到位。
2.行为指导的策略
歌唱的有效性教学程序是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角度提出 的教学策略,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定向、示范、正误辨析、评 价等环节上,起着示范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因此,有效 的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习主体行为跟进的自觉、主动性。对学生 进行行为指导策略方式有以下四种:
(1)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歌唱的基础训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新课
程倡导教师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感受、鉴赏和表现能力。这些能 力的形成没有一定的基础训练是不行的。
歌唱基础训练,包括掌握正确声音概念、正确的歌唱姿势、 正确的歌唱呼吸,初步掌握歌唱的共鸣,咬字吐字,初步的情感 处理等方面内容,都要经过长期磨练,才能不断提高歌唱表现的 基础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个问题在许多中小学的 音乐课堂教学中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 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急、过高的要求,不但达不 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挫伤学生歌唱兴趣和技能的发展。 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教师做起,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歌唱 奠定良好基础的理念。
(2)激励期待,体验成功。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
与教学活动,是指导学生获取成功的重要关键。著名的皮格马利 翁和罗森塔尔期待效应证实,教师的期待有可能导致学生不同的 成功。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总是对每位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的期 待,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学有所成。
激励性教学策略有多种形式,笔者认为,教师激励学生行 为跟进的指导,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让学生知道课程目标;使 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对学生不断提出挑战性要求;师生共同 分析成败原因;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感兴趣、有价 值的);教学形象生动,充满吸引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等等。从中不难看出,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是一种 境界,可以使教学双方都能获得超越以往的成就感体验。
(3)情感技巧,相辅相成。 歌唱中“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在歌唱教学中 “以
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歌唱,是新课程追求的学科育 德目标。教师不能片面理解为把声音搞好了再谈音乐表现。而应 在声音训练开始时就要求学生注意音乐表现,使学生的声音技巧 与情感表现力得到同步的提高与发展。教学指导时应注意:
第一,充分利用音乐“以情动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成为热爱。平时让学生多观摩音乐会、歌唱比赛, 多听优秀歌曲唱片,以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情趣。
第二,多为学生参与歌唱表演实践活动创造机会,培养学生 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和表现能力。通过欣赏感受不同题材、不同体 裁与风格的声乐作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节奏速 度,不同力度,不同音色对于表现歌曲的不同作用,了解歌曲情 感表达与歌曲中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法的关 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歌曲、歌词内容、歌曲结构、音乐特征和 歌曲意境,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
(4)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条件、教育状况、个人天赋、接受教育
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音乐能力(如,音乐感、 音高感、节奏感、嗓音等)可能存在着发展的差异。因此,正确 的教学策略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因需地施教,善待差别、 扬长避短,既面向全体,又有个性发展。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 不自信,演唱时怯场,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每一点进步, 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更积极、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因地制宜的教学,讲究的是从本地、本校和本人任教班级学 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好现实的音乐课程资源,尽可能地营造好校内外音乐教育环境,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在这方面,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注重更新课程观念,充分发挥现有教学条 件、教学设备的作用,创造条件,开发并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歌唱教学,让歌唱这种最便捷、最易普及的艺术形式,更好 地发挥其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美好心灵的作用,进而贡献于社 会的和谐与进步。
〖注 释〗
1 姚利民著. 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27
2 高慎英、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
3 姚利民著. 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12
4 曹 理. 音乐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97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著. 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高慎英、刘良华著. 有效教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教学策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是一门以欣赏、鉴赏为主的学科,主要锻炼与培养的是学生性情与情感,激活其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音乐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育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创造性。可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教学策略,以期帮助广大音乐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1转变课堂形式,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管理不仅只是简单地管理课堂纪律,而应当有效地将其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教师教学态度以及与音乐管理技巧等相关因素进行结合。有机地将这些因素进行结合,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课堂管理教学中来,以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管理。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这门学科在小学教学中隶属副科,认为没有教学的必要,在其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认为音乐课可以随心所欲,学习态度也就不端正。教师每每走进课堂,都需要较长时间去管理班级纪律,甚至连吼带叫,整堂课下来,难免身心力疲,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瞬间化为乌有。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单一死板,应当随时跟随学生以及教学进度灵动进行变化,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管理技巧。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当成一场比赛;一场秀;一档节目,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注意力也得到集中,学生学习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此以往,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还有助于教师操控课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纪律,优化教学管理的目的。
2创设音乐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正常交流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认知能力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话语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与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2.1语言表达准确有序
教师在运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时需要紧绕课堂教学内容而展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如果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未能合理地组织语言,模糊不清或者语无伦次,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与想象,从而是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中,更别提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教师要确保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2.2语调语速以及课堂节奏应当与音乐情境相一致
通常而言音乐作品会在旋律、速度以及节奏等方面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创设不同的音乐教学情境。在音乐情境创设过程中,为了能真实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情感,需要借助语调语速与节奏来进行表现。例如,《七个小兄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并体验音乐,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减缓语速,运用轻松的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歌唱,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3贴近学生生活,加强学生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随处可见音乐的存在,如鸟的歌唱、风的呼啸。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带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鉴赏,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有效注意力。小学音乐课堂要善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音乐课堂教学具有多元化与灵活性,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些心理特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合理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例来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并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学生的表现提供舞台,让学生勇于参与,勇于表达。例如,在教学《我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找朋友”这首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实践中来,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以鉴赏为主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从而有助于实现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王晓会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孙巷小学
参考文献:
[1]范培.探究巧用教学策略激活小学音乐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213.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包括音乐院校在内的很多高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这也为更多的艺术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扩大招生的同时对音乐类院校公共课程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公共英语的教学效果,在音乐院校中这一课题引起广泛的重视,也是音乐院校的公共英语课堂建设的一个难点。
二、当今音乐院校的公共英语课堂的现状
1.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需要长久的坚持,循序渐进才能学有所成。然而,大多数的音乐类艺术生只重视自己专业课的成绩,他们普遍认为英语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没有太多关联,也不起太大作用,不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对英语课程不够重视,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英语学习,这就增加了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度,种种的原因导致了音乐院校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度不高,导致英语成绩不理想,学生们逐渐地对于英语产生更大的抵触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英语基本功相对薄弱。由于很多学生在进入音乐院校之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之中,分给文化课的复习时间少之又少,且一些音乐院校文化课的录取分数较低,因此,大部分学生入校时英语基础跟其他院校的学生比较起来更显薄弱,加之入校后对公共英语课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英语基础很难有明显的提高。
3.对英语学习存有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多数音乐院校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还是存有一种畏难情绪。这不仅是音乐类院校,在几乎所有的院校中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由于害怕犯错导致不敢在课堂上用英语回答问题,不敢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加之上述提到的音乐院校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普遍比较低,且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使得他们更加不愿意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自信,产生抵触和恐惧心理,甚至已经放弃对于英语学习,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状。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音乐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音乐院校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难度,也制约了音乐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如何改变音乐院校现今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公共英语教学质量,这已经成为音乐院校的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提高音乐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策略
1.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在音乐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将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教学模式的结合。大部分的音乐院校的学生们感情丰富,充满热情,擅长形象思维。因此,在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入一些视听效果强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广泛使用。通过这种视觉效果比较好的设备对英语学习中的一些单词以及语法等进行理解以及讲授,对于一些理论性强,或是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又或是文章相关背景知识的拓展,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使得英语教学内容得以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展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能够更加容易的被音乐类院校的学生所接受,并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避免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效率。
2.打破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在公共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音乐院校学生的具体专业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音乐院校的很多专业都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声乐、管弦等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苦练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都要学习《西安音乐史》、《艺术概论》等理论性知识,其中就西方音乐方面的专业术语多以英语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针对音乐院校学生这一显著特点,在公共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加入音乐相关的英语词汇及知识的学习,在英语视听课选择播放音乐类的英文影片或音乐片段,将音乐和英语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消除他们心里对英语学习的畏惧感,还能活跃英语课堂气氛,最终达到提高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3.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否认,一些音乐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依然服务于应试教育,学生们所学的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脱节严重,实用性不强,对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或课外加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相关训练,多开展英语类的主题实践活动,这样能够也体现英语学习所具有的时效性。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内容中加入多种的感官线索,综合影像、声音、触感和动作等感官记忆,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同时开启听、做、看等感觉器官,让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因这些不同的感官刺激而彼此相互加强。多感官教学是有效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教学方式。
1.视觉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提供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实例、图像、图片、三维立体图等可以增进学习效果。视觉教学策略为教师所提供之影像教学内容(如:海报挂图或教材呈现等)。因此,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法找出可行教学做法来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如:学习环境的布置、戏剧性的肢体动作的表演、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图片、故事的展示等。同时,针对视觉学习敏锐的学习者,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对真实情境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2.听觉教学策略
听力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古希腊人认为如果要想学习得更多更深,就必须大声朗读及进行对话交流。听觉教学策略为教师所提供之声音相关教学內容(如:英语音乐播放、英语发音练习、语音语调变化等)。音乐是通往大脑中记忆系统中的高速公路(林丽宽译,1999)。教师应在设计英语教学活动时,尽量提供多样的听觉学习途径,如:可以让学习者大朗读英语单词、对话或是电脑屏幕上的英语材料或通过听英文歌曲、英文电影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可以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互相进行英语的对话或进行教学内容的讨论;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內容分段录音,互相聆听来增加听课文的次数,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3.触觉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活动转换为主动学习活动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通过刺激触觉感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触觉教学策略为教师所提供之肢体及活动相关教学內容,引导学生做一些伸展活动,即将学习过程通过身体操作方式进行(如:模仿、展演、学习游戏、主题讨论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话题讨论、角色扮演或开展生动的学习活动;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户外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休闲中学习知识等等。
4.多感官教学策略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应该使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兴趣,应用包括情境对话、剧本、歌曲或视听教材,学习者可以通过自然的途径来学习英语(陈月妙,1996)。同时,轻松、和谐及有助于学生潜能充分发挥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创造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利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全部感官、消除压力、强化学习动机和潜能来优化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学步骤为:1)通过游戏或戏剧方式复习。2)情境式呈现。3)以音乐配合来巩固学习的内容。4)以模仿、学习游戏、角色扮演来训练和应用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多感官教学策略的认识和研究,充分利用和灵活处理现有的英语教材来促进多感官教学的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进行英语学习,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互动策略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互动式教学方法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动地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激情,通过教学过程师生间的知识及反馈信息即时交换、教学方式及时调整等多方面相互配合,构成了动态发展的教学统一的交互活动与交换影响的课堂过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富有启发与引导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是一项具有突出实际价值的研究课题
音乐是一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比其他学科,更为强调师生间的相互配合作用。因此,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意义也就更为重要和突出。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课程的教育理念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了音乐欣赏课教学确立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重要性。音乐欣赏课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发现、体验、创造并享受音乐之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通过互动欣赏与平等对话来共同提高对音乐的认识与欣赏水平。这要求音乐教师重新定位自身课堂角色,由传授音乐知识技能转变为组织引导欣赏音乐作品、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互动策略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互动策略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尝试运用好这一教学策略时,要格外注意充分地利用音乐课堂所固有的情感性、音乐性学科优势,通过创设、改变、实施音乐欣赏课堂上的授课环境、组织策略与效果评价方式,来促使学生在愉悦心境中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到音乐欣赏实践中来。使得音乐欣赏课程成为师生通过平等互动来共同探索音乐之美的美妙旅程。
教师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用互动策略首先要培养真诚、尊重、信任的情感效应,营造出一种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融洽、默契的对话情境,使得师生可以在温馨的精神氛围与教育情境中自然、平等地互动交流。
(一)营造情感氛围。班级授课的传统课桌“井”字形排列在保障教学秩序的同时,也拉开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互动策略在客观上要求创设出平等对话的情感环境,首先就要改变座位排列形式,比如设计成半圆形、马蹄形星形等等。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学生可以随音乐播放随机流动地坐,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随地盘腿坐,或者与教师排排坐等等。在将学生从课桌座椅中解放出来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蹲下身来以集体一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展开活动,尽量缩短师生间的物理空间距离,使得心理距离尽情靠拢,从而创设出一种亲近、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
(二)创设对话环境。在于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互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引导性、肯定性、发展性、民主性的即时效应,尽可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有话就说、有疑就问,充分放开畏错心理。同样,在需要引导学生发言时,可以采取商量口吻同学生交谈,比如“谁想说说”“谁感觉到什么”“我也这样想的”;如果学生发言出现精彩独到之处,则要及时捕捉并进行鼓励,比如“原来是这样呀”“你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学生的发言闪烁其词时,则要进一步启发与鼓励,比如“再讲清楚些好吗”。
(三)组织心理对话。良好对话情境的营造与得体对话环境的创设,最终是为了实现师生间的深层次心理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情商与情操。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要保持学生的心理安闲澄净,使学生在思想上感受到充分的安舒自由,在感情上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信任。所以,无论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出现什么情况,教师都不应上海学生的自尊心。通过主动靠近学生引导学生大胆放心、勇敢热烈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即使有古怪问题与荒诞想法也不必指责、回避,鼓励他们把话说完。只有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安全感与愉悦感,才能真实表现自我,充分进行开放式的心理对话。
三、互动在声乐教学中的优越性体现
(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前期,本身就具有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但传统模式下文化课的紧张应试教育环境与音乐课的散漫放羊授课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挫伤其参与积极性。而互动式教学策略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与表达天赋,促使教师动态掌握学生疑点及思路,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可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并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参与教学。互动式教学中吸引了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培养艺术天赋、展示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非常有利。这种互动强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尽情展示自我,创造鉴赏音乐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教师也应借此用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展示个性、发展自我。这一过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参与、表现、交往、合作欲望,促进他们积极发展思维力进而提高创造力。
(三)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课的被动填鸭式教育过程不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保持着相互协调配合的主体关系,进而培养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在课内课外主动接触并欣赏高雅艺术。
结语:互动式教学方法由来已久,在一些古代的典籍中就有过表述与体现。随着音乐欣赏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发展,基于音乐欣赏课堂的特殊之处,互动式教学方法也逐渐发展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广泛运用于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与课后交流之中,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妍菁.初中音乐课堂有效互动策略[J].考试周刊.2013(90)
音乐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内容入手,选取合理的、生活化的音乐教学素材,并充分运用电脑音乐软件等教学系统,构建新型的科技化的音乐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锻炼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教学中,采用生动化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和感受音乐,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学习音乐对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音乐课为学生带来全身心的享受。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过于简单,学生缺乏自主动脑思考的过程,没有做到从内心深处去欣赏和感受音乐。而音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学生需要不断发展自身的潜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因此,音乐教师应该找到音乐教学的突破口,一方面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关注和欣赏一些著名音乐曲目,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和探究,才能逐步提升音乐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优美的音乐来丰盈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让学生有良好的态度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应对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二、高效实施音乐教学策略提高音乐课堂效率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古典音乐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和了解古典音乐。我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典音乐作为一种特殊乐曲演奏形式,正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一些积极的教学策略,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古典音乐理论知识。要让学生明白: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多以抒情乐为主,能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交谈式的亲切氛围,能表现出音乐最纯真和最自然的内涵。只有高效实施音乐教学策略,才能不断提高音乐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今后更高级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高效实施音乐教学策略的另一个重点是教师要注意发挥教学实际内容的作用,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学会演唱或演奏技巧,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各声部的音准训练,加强对音色的辨别训练、弹唱训练或者视唱训练。当学生感受音乐魅力沉浸在音乐中时,或者通过学习掌握演唱演奏技巧提高音乐水平时,学生能抛开烦恼,让身心得到放松和调节,为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积蓄力量,从而全面提升学习效率。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保证音乐课堂质量
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是很强的,所以教师在教授好文化知识课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方面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发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纠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为学生步入更高一级的学府做准备,也为未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乐理课本包含许多音乐基础和音乐史知识,教师要利用好课本上的这些教学内容,并结合相关的音乐课外知识,给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音乐的发展历程和进化史,让学生对音乐充满向往,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音乐基本内容的讲解,比如对音谱和音调等音乐基础元素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好的认知,从而逐步提高音乐素养。
一、学习者因素
分析学情共性和差异性才能在教学中选择切实可行且高效的教学策略。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在意识形态、生理状态上都跟小学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可以用问卷调查、音乐素质测试、谈话等方式对每班的学生的前在状态和潜在状态进行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例如:笔者对Y校6个班级进行音乐素质测试卷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两项分析:第一项进行总体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对基本音乐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不同,思考合唱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哪些方面是需要强化训练?合唱教学应当怎样分组?学生是否具有开放式教学的潜能等。第二项可以进行学生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能力水平的系统差异性分析。
例1是针对音乐素质测试卷结果好、中、差的三个班级进行问卷和访谈的调查分析。
例1:
Y校抽样三个班对音乐课学习状态调查分析
(一)学习态度与动机
调查显示,58%的学生认为音乐学习只是为了娱乐,至于学成什么样并没有太多要求;6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合唱教学;38%的学生认为合唱教学是有意义的。
(二)学习兴趣
调查显示,80%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不适应音乐课本的歌曲;16%的学生认为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与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相比,难度加大许多,歌曲不好听,不想学习。
(三)音乐学习习惯
调查显示,85%的学生参与演唱并能够对他人的演唱做出评价;68%的学生愿意参与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活动; 30%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认识乐谱;10%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参与音乐的创造活动;76%的学生有小组合作的意识,愿意于他人配合合作。
(四)合唱学习经验调查
调查显示,35%的学生从未参与过合唱或者从未有过合唱经验;63%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阶梯性的合唱训练。
(五)课外学习音乐方面
曾经或现正参与课外音乐学习的学生比例高达44%,其中多数是以乐器学习为主。这部分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例1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初中生已奠定了基本的音乐知识,他们对自己喜欢的音乐乐于参与,对不感兴趣的音乐极不情愿参与。教师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测试,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现有音乐知识结构、音乐学习习惯、音乐学习兴趣、合唱学习经验等方面调查分析,激发合唱学习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到高效且有针对性。
二、教学者因素
(一)教师的学习背景直接影响着合唱教学的过程及方法
教师的学习背景指是否经过专业的音乐素养训练、学过合唱指挥、是否有很深的专业积累、专业学习是哪个类型的音乐学习。例如:高校学习声乐专业的老师会比学习器乐的音乐老师更加注重科学的演唱;曾经经过专业合唱梯度训练的教师,会有意识的在课堂中渗透合唱教学,对合唱歌曲进行系统的规划教学,由易到难,会更加注意音乐的和谐。教师的合唱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与其就职前的专业知识获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合唱教学的组织与处理
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学经验等。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过程的实施和教学生成的策略调整,教学经验则影响教师对学生和音乐作品的判断。
三、教学内容因素
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师教学策略选择最重要的因素。笔者对2012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初中音乐教材中的合唱教学歌曲进行分析分类。
(一)苏少版初中音乐合唱歌曲基本情况列表
七年级上册:《欢乐的啦啦歌》、《茉莉花一》、《我和你》、《念故乡》、《欢乐颂》。
七年级下册:《渴望春天》、《爱星满天》、《我们在一起》、《杨柳青》、《彩云追月》。
八年级上册:《嘎达梅林》、《愛我中华》、《赶圩归来啊哩哩》、《桑塔.露琪亚》、《献给老师的歌》。
八年级下册:《大海啊,故乡》、《踏浪》、《划船曲》、《钟声嘀嗒》。
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小路》、《阳光三叠》。
九年级下册:《同一首歌》、《友谊地久天长》、《骊歌》。
(二)苏少版初中音乐合唱歌曲分类
1.根据情感、速度分类
(1)属于曲速稍慢抒情类的有:七年级上册《我和你》、《念故乡》;七年级下册《爱星满天》、《林中那间小屋》;八年级上册《嘎达梅林》、《献给老师的歌》;八年级下册《大海啊,故乡》;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小路》、《阳关三叠》;九年级下册《同一首歌》。
(2)、属于曲速中等至稍快抒情类,赞颂某种事物或者美好情感的有:七年级上册《茉莉花一》、《欢乐颂》;七年级下册《彩云追月》;八年级上册《爱我中华》、《赶圩归来啊哩哩》、《桑塔.露琪亚》;八年级下册《划船曲》、《钟声嘀嗒》;九年级下册《友谊地久天长》。
(3)属于欢快活泼,体现青春活力的有:七年级上册《欢乐的啦啦歌》;七年级下册《渴望春天》、《我们在一起》、《杨柳青》;八年级下册《踏浪》;九年级下册《骊歌》。
(4)属于中国民族调式的歌曲有:七年级上册《茉莉花一》、《我和你》;七年级下册《杨柳青》、《彩云追月》;八年级上册《嘎达梅林》、《爱我中华》、《赶圩归来阿哩哩》;九年级下册《阳关三叠》。
教师们可以根据歌曲的音乐要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达到二声部教学的目标。
2.根据演唱难度分类
(1)属于音域跨度超过一个八度的歌曲:七年级下册《爱星满天》、《彩云追月》、《林中那间小屋》;八年级上册《爱我中华》、《獻给老师的歌》;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小路》、《阳关三叠》;九年级下册《同一首歌》、《骊歌》。
(2)属于节奏复杂或者有变化音的歌曲:八年级下册《划船曲》、《钟声嘀嗒》;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小路》、《阳关三叠》。
3.根据二声部创作类型分类
(1)复调模仿式。苏少版的教材中的采用复调模仿式的二声部歌曲中都是采用严格完全模仿的同度卡农形式,即模仿声部的音乐材料跟导声部的音乐材料完全相同,只是模仿声部追随导声部先后出现。在歌曲的演唱形式上是以轮唱的形式出现。属于此种创作类型的二声部歌曲有七年级上册《欢乐的啦啦歌》、七年级下册《杨柳青》。
(2)复调对比式。复调对比式是歌曲的两个声部旋律各具独立个性,旋律完全不同。复调对比式可以有好几种形式:
第一种,主题旋律与二声部旋律完全是两个独立的旋律,各不相同或是以卡农形式出现的不同旋律的二声部。例如:七年级下册《彩云追月》、九年级上册《阳关三叠》、九年级下册《同一首歌》。以七年级下册《彩云追月》为例(例2),歌曲上下两个声部旋律节奏、旋律各不相同。
例2:《彩云追月》
第二种,主题旋律可以在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中交叉出现。例如:七年级上册《茉莉花一》。前半部分,主题旋律出现在第一声部,后半部分从让我来把主题旋律出现在第二声部。
第三种,加花形式。即在主题旋律的长音拍子上加入第二声部旋律。加花的旋律可以是主题旋律的重复、变化重复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旋律。
第四种,混合式,即将以上三种形式混合出现的复调对比式二声部。例如:七年级上册《我和你》。这首歌曲的二声部出现在第一、二乐句。第一乐句采用变化重复主题旋律加花式,第二乐句则是完全不同旋律的复调对比。
复调对比式这种二声部音乐保持了主题音乐的风格情绪,起到烘托与增强音乐趣味的作用。这种二声部的演唱难度也比较大,需要教师选择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多加练习。
(3)固定音型式。类似于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是一种以固定的节奏不断重复为特点二声部,常用在具有活泼跳跃、舞蹈律动性格的歌曲中。例:八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乐曲的二声部是以固定的节奏型,不同的和弦分解进行的。
(4)双音同步型。这是运用最广的一种二声部形式,它的特点是两个声部的节奏整体划一(局部可以有微变),二声部完全是主题旋律音的下方三度、六度、四度、五度音程。音响效果能体现出音程协和的特点,较单声部具有较饱满的音响和声效果。
笔者从事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多年,现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历,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做几点详细的描述和探究。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使学生满心愉悦地投入其中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即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很多音乐教师常常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小学生又有着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的性格特点,这种传统式教学模式早已使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他们对音乐课不再像当初那般盼望和期待,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兴趣,这就导致了音乐教学效率一直得不到提升。《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师的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以往枯燥、单调的音乐教学得到转变,让学生心甘情愿且满心愉悦地投入音乐学习活动中,从而促使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中《母鸡叫咯咯》这首歌曲时,我决定在导入环节采用讲述趣味性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这首歌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为:
上课开始后,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一位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班里,你们看!”(出示画有小鸡动物的图片)“它说它家里今天要办一个联欢会,邀请我们一起去,你们想去吗?”“想!”学生声音响亮地回答道,(播放画面为农场和小鸡一家的多媒体课件)“哇,农场里小鸡一家都出来欢迎我们了,咦,好像缺了一个人,鸡妈妈呢,它去哪里了?”(播放歌曲《母鸡叫咯咯》)“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跳动的音符,跟小鸡一起去找它的妈妈吧!”这样,我通过运用讲述趣味性故事的方式,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以愉悦、欢乐的心态投入音乐课程的学习中。
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学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音乐活动。”而且,小学生年龄小,具有善于模仿、善于表演的性格特点,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通过开展一些角色扮演活动,来调动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参与热情,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音乐歌曲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
比如,在学习《彼得与狼》这首歌曲时,因为它属于一部加有朗诵的生动有趣的交响童话,因此,在向学生初步介绍了它的故事梗概之后,我决定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首先,我先在班里选取了几名热情度较高、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他们分配好了角色,如彼得、爷爷、小鸟、小猫、大树、鸭子、狼等,然后,我带领学生一起对这部交响童话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以让他们了解该分别用什么乐器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如,通过对鸭子走路速度、情绪的分析,引出表现鸭子的乐器――双簧管,并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样,在我们对各个角色及所要用到的乐器进行了分析、介绍后,就可为学生播放音乐,让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在听到相应音乐时作出反应。通过采取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使学生深入体验了音色、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效果及所表现的故事情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三、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持久性差,若采用传统式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所以,我们就可通过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做到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和热情。而且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枯燥的音乐理论和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生动化和形象化,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同坐小竹排》这首歌曲时,因为它是一首壮族儿歌,而壮族对学生来说非常遥远,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此,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有关壮族的资料信息,如壮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以及它的秀丽风光、风土人情、服饰特点等,当画面一幕幕出现在学生眼前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且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屏幕,见状,我趁机说道:“壮族的山很美,壮族的水更美,那里有一条非常著名的江叫漓江,每年都会有上千上万的游客到漓江游览,不过,要游览漓江,要乘坐一种特别的交通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同坐小竹排》这首歌。”这样,我通过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使他们深刻体验了壮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为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学习中应抓重点、记纲要,积极调整观念,逐步提升认识。
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除掌握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模块内容和学分分配、课程目标等内容外,还要深刻地领会“音乐鉴赏模块的内容标准”。牢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发表独立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又指出:“在信息量较大的鉴赏模块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联想与想象,鼓励学生,交流鉴赏心得与体会,要求上好每一课,确保教学质量。”通过学习,我们能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积极调整观念,逐步提升认识。
(二)领会新课程教学的关键。
只有明确其目标意义,才能增强对新课程教学的信心,才能为新课程鉴赏模块的教学做好准备。要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出与之相符的音乐教学工作计划、鉴赏模块教学进度(计划)等,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时间和目标上的准备。
二、集体备课,听课互评,反思教研,促进教学
(一)课前集体备课。
首先要明确单元目标,细化课时目标;围绕目标,探究目标过程的实施;紧紧围绕教学的时效性,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另外,集体备课,除确定中心发言人外,其他教师也要求发言,说出不同的观点、建议。备课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内容:
1.说出你所理解的教材思路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该作品,目的用意所在,说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也要提出来。例如:《音乐与人生》这一课,为什么把“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一主题音乐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放在同一课题中?从音乐中能感受到什么?音乐的语言又都有哪些特点?音乐用怎样的表现手段实现了情感的传达、体验……
2.说出预设学习目标和实践中的难点;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确立目标,应具体、易于操作,明确管法,要能体现出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等,所定的目标教学起到导向、激励、调控的作用。希望教师能对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情感意蕴、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目标做一些创新挖掘和提炼。
3.说出目标过程及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所谓目标过程,就是实现学生――目标学习的过程。即第一、第二、一切是学生实现哪一个目标的学习或者是为哪一个目标学习进行的铺垫,结合的又是哪一个音乐作品、哪一个问题实现的。采用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是什么,是否体现出体验、比较、探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否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等等,要有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所体现出的学生的学法过程是什么?
4.集体交流探讨,综合优势设计,确定课前教学目标和目标的学法过程。而这一切都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其可行性。
(二)课堂教学实践与听评课。
怎样教学才能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把学生学习目标变成一种情境、一种挑战、一种发现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并以此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呢?首先,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策略,发现学生兴趣与学习目标的结合点,努力营造最佳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氛围。其次,在教学及听评课中,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所有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能否激活学生思维,能否让学生感兴趣,并逐步引向深层思考。
2.教师课堂的导语、连接语、证据、表情等,能否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3.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和回答问题中看是否抓住了音乐内容所在。
4.在教学中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方法是无效的。
5.要看老师在教学中,是否具有独创性,能够激活课堂教学,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生成、开放、发展的活动过程。这也是鉴赏模块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6.课后要及时总结或交流。对教学目标实践中的可靠性及设计过高、过低等现象进行及时调整修正,提高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用反思性教研提高教学。
反思性教研,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制定与实施的检测,更是对有效教学提出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建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在集体教研中,尤显重要性,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反思性教研应关注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你认为最佳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2.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有无效、低效或资源浪费的情况?是否需要有补充目标?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生成目标?
3.对教学内容、容量有无增减、补充意见?
4.存在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经过集体反思性教研,使其对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对教学策略、方法、学生心理、情感、意愿要求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学习了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经验,并把反思中的收获转变成了教学行为并落到实处,形成了教学教研的宝贵资料。
三、考核评价、完善机制、关注学生、检验教学
随着教学的深入,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学校的考核办法,考虑音乐学科特点,具体考核如下:
(一)出勤考核:记录学生的缺课的原因、次数、学号、姓名。
(二)学习态度考核:通过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感认知、价值取向、理解想象、实践运用及联想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作业考核:由于音乐学科特点没有固定作业要求,但由于新课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深层性,课后的一些具有情感认知价值取向意义的拓展与探究题有时在课堂难以完成,若作为课后作业,是很好的教学延续。每半学期可留2―3次作业。另外,也可将校本教学所探究的内容留为作业。
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
1.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1.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1.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时尚这一词正在逐渐被现代人士认可,我们改编吸纳了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爱住我家》、《波斯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音画时尚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让幼儿通过欣赏MTV、FLASH、MP3等形式学习健康、有趣的流行歌曲。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减轻了教师教与幼儿学的负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在教师的“唤醒”和“激励”下,使幼儿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让幼儿在关注中学习,在尊重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卓娅.艺术.
[2]曹冰洁.试论音乐教育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