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

篇1

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

其次: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

1、结合日常生活进行

日常生活每一个环节都有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例如:怎样上厕所,就可以随机进行;又例如: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可通过户外游戏时进行渗透。体格锻炼通过早操、体游、运动器材等进行。

2、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

使其变得生动活泼,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例如:将健康知识用儿歌形式传授。

最后: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全面的健康教育。

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如下:

一、体能

1、能运用各项基本动作做游戏

指定范围内走和跑;四散走和跑;在直线、曲线上走和跑;双脚向上跳、投掷、爬行等。

2、基本体操

会听音乐做模仿操;会一个跟一个排队;会一个跟一个走圈。

3、体育器械的运用及操作

会玩滑梯、荡椅、攀登架等大型体育体育器材;会滚球、传球;会骑三轮车等。

4、愿意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及游戏

二、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1、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会愉快进餐,不挑食,初步培养良好进餐习惯;会主动喝水,初步懂得不吃零食的道理;能按时睡觉、起床、进餐等;不害怕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生病时愿意接受治疗。

2、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

篇2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性

1.学生的差异

虽然小学六年级学生与中学七年级学生只有几个月相隔,时间隔得不算太久,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的交往与活动更多的是与级学生在一起,而小学六年级学生则与低年级学生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理解水平都还是有明显差异。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年龄仍处在儿童期,他们往往还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就逐步向少年期转化。学生个性发展开始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与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

2.教材的差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侧重于学生的识记与浅层的理解,它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思维难度不大。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需要大量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再者,小学教材在双基上更注重字、词、句、段的训练,中学教材虽然在这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但较小学而言还是要单薄得多。中学语文教材要求学生更多的是审美与鉴赏。也就是说,小学教材更多的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中学教材解决的却是“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是从文字走向了文学。再者,从文体上讲,小学语文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中学语文教材增加了科学性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言文的容量也增大了,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从感性走向理性,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3.教学方法与要求的差异

小学教师上课重视情感的渲染,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直观。加上小学课程少,时间多,因此,小学教师上课速度比较慢,容量小,一个知识点可以反复讲,反复练,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教师上课提问的深度也不够,大多数学生可直接回答。对作业的批改,小学教师可以做到精批细改,对犯了错的学生,大多都可以面对面指导。中学教师由于课程紧张 (每周只有5节课),所以讲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讲一遍就不再讲了。在作业批改上,中学教师也不可能精批细改,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觉、认真、独立完成好作业。

4.命题思路与评价标准的差异

以阅读为例,小学六年级与中学七年级阅读要求明显不同。语文课程标准对六年级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是“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叙自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语文课标对中学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标准的不同,必然一导致命题思路的不同,小学语文命题仍以重现、叙述为主,有简单的情感表达,但答案基本上可以在文章中找出来。而中学语文命题则强调对文章内涵的概括与情感体验的评价,并能品味、鉴赏文章。从小学知识的积累到中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语文得高分而学低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写作为例,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字数要求为400字,中学生则要求600字。小学作文要求学生能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结构完整,就可以得90分以上。中学则更强调文章表达方式的运用,语言的优美,构思的精巧等等。一般小学六年级的高分作文在中学老师的手里也就是80分左右。这样一来,就凭作文这一项,中学语文要想得高分出就难上加难了。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1.教学研究上的衔接

(1)成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组。我校2009年就申报立项乐山市级课题《教师微型课题的开发与指导实践研究》,其中有一个子课题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由小学六年级教师和中学七年级教师承担。课题组着力于小学高段和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思考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等问题。

(2)建立六七年级联系组。学校定期召开六七年级联系会议,共同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还抽调小学个别教师到中学部任课。让这些教师一方面向中学教师学习,一方面又不断给六年级教师交流,由教师的亲身感受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适当的时候,让六七年级教师集体备课。

(3)相互听课。中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师教法的不同,可以通过相互听课来促进了解。听课后,中小学教师相互提出合理的建议,明确各自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避免各自的弊端,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机衔接。

(4)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即同一节的内容,由六七年级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节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六、七年级教师更加深人地了解六、七年级的教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2.教学的衔接

首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进行教学,适当加大抽象性,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问的难度稍作增加,更加娴熟地运用追问与启发的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少做一言堂的讲解与机械的训练。七年级教师则放下身子,不要让自己还停留在九年级的教学思维之中,要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儿童化倾向,问题设置不宜过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术语,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语言,要重视七年级的情趣化教学,也要加强七年级的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识记。其次,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形成体系,避免单打独斗。

3.学生习惯培养的衔接

小学高段教师应该摒弃小学中低段的一包到底的教学习惯,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语文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的习惯,打开学生的视野,而不是一味地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中学教师则要在七年级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在中学的起始段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持久的动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七年级学生了解中学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到七年级下期才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等等。

篇3

对于其中“至于园可无憾矣”一句的理解,出现较大争议:

第一种观点,遵照课本节选的文字来理解,“至于园可无憾矣” 应读作:“至/于园/可无憾矣”,“至”解释为“到”,“于园”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句子理解为:(游人)到了于园(观赏这样的假山奇景)就不会感到不满意了。应当说,这种理解较为合理,于词的用法、节奏的停顿、句子的理解都是讲得通的。

第二种观点,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2007年12月第7版)对此句的翻译是:“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至于园可无憾矣” 就应理解为:“至(之)于园可无憾矣”。至,解释为“放,安置”。 之,解释为“假山石”。于,解释为“在”。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课本注释及教师用书并没有提供一点点信息。通过查阅原文和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2002年12月第2版)得知,最近几年的课本和教师用书在节选时省略了关键的几句话,课文末句原为:“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假山)胎于石,(假山)娠于磊石之手,(假山)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之)于园可无憾矣。”苏教版2002版的配套教师用书对部分重点词的解释是:胎:怀孕成胎,这里是形成雏形的意思。娠(shēn):妊(rén)娠,孕育。男女:动词,生男生女,即生养孩子,即诞生。琢磨搜剔(tī):指精心地构思。此句翻译为: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心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这样一比较,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现在教师用书所用的翻译是有来历的。大概编者考虑到删掉的几个句子中生僻词较多,且又有词语的活用情况,要想准确地翻译,估计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所以才巧妙而不露痕迹地把课文和教师用书作了适当删改吧。现在,课文直接删去三个句子,教师用书也删去了这三个句子,以及相应的重点词解释和这三个句子的翻译。但末句“至于园可无憾矣”大跨三步,接在“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的后边,翻译仍保留原样,显得有些突兀,让师生摸不着头脑。可见,教材在节选时的删除造成句意前后较大幅度的跳跃,影响了师生的理解。建议编者在课文注释或教师用书中对删改情况作一点补充说明,以便让师生更好地理解末句翻译的由来。

第三种观点,认为句子应读作:“至于/园/可无憾矣。”将“至于” 看作现代汉语仍在沿用的连词,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句子直译为“至于说园林便无不满意的了”。“天津人民出版社”《非常讲解》即采用这种观点,将此句翻译成“这样建园就没有遗憾了”。结合上下文来看,这样的理解显然有些牵强附会。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选自郦道元《三峡》)

不少老师和学生将此句朗读为: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这种读法是不对的。准确的朗读节奏应当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解释为“到”。全句理解为: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断了。

《唐雎不辱使命》中也有一个含有“至于”《战国策·魏策四》 的句子: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此句中的“至于”也解释为“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篇4

(一)课后练习使用的盲目性

一些语文教师,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语文教师,他们比较喜欢逐一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他们认为,既然编者在教材后面设置练习,那就有一定的目的。同时,万一考试考到练习上的题目或相似题目,讲过和没讲过的考试结果不一样,而且即使学生考不出教师也能够感到心安理得,因为他已经讲过了。所谓“不讲不放心,讲过就放心”,这明显没有针对性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对课后练习没有选择,不分侧重点,只是一味平铺直叙式地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这明显脱离教学实际。他们弱化学习方式的指导,用结果代替学习的过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常常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教学实效却很低。

(二)课后练习使用的随意性

有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常常根据课堂上剩余的时间多少来决定课后练习的使用。剩余时间多就多讲,剩余时间少就少讲,当然,没有剩余时间就不讲。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他们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准备,教学随意性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

(三)课后练习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语文教师在使用课后练习时,只选择一些客观题目,一律放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类题目。由于客观题目答案单一、明确,他们认为易于讲解也便于学生回答。而实践活动类题目的答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一时半刻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回答,白白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对新课标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后的练习的实质理解不透,甚至懒于钻研。这种片面性的课后练习使用会大大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课后练习使用的缺失性

一些语文教师基本不使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他们认为如果使用课后练习,就会出现一系列诸如课堂教学结构不完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等问题。同时,学生人手一本类似教学参考书的辅导资料,如《语文教材全解》《语文教材详解》《语文教材全易通》等。这些语文辅导资料不仅有教材分析,还有教材课后练习答案。教师讲解课后练习时,学生基本不听。他们要么自己在看辅导资料答案,要么认为自己看过答案在东张西望。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时,他们常常照读辅导资料答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使用在这些教师的教学操作中是缺失的。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结果白白浪费了课后练习这个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判断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性的最好依据就是语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的课后练习使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灵活使用课后练习为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力求为实现语文三维目标服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基础练习,学生课前预习时使用

基础练习主要指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后经过查字典词典或查阅其他资料等可以完成的练习。它包括现代文中的字词注音抄写、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类基础练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与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学生才能从事阅读理解,才能形成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培养与提高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情操。

例如现代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4题,两人一组轮流朗读课文,结合查字典,互相检查下列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再共同辨析加点的字容易与哪些字在形体上混淆。《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第三题,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三峡》(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查阅相关资料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些练习。因此,教师应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二)内容练习,教师课堂教学时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内容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它们大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使用这类题目。如果教师能够化用,即把这类题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改编,再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委会副主编赖瑞云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提到关于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一个教例。课后练习第1题,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叙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值得改正的吗?第2题,朗读鲁迅深夜工作至天亮、海婴连喊“明朝会”两小节,谈谈你的感受,说说哪些地方最动人。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课文写了鲁迅先生几件事?表现了鲁迅什么品质?(2)说说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事件和细节。赖瑞云教授对教者的化用作了高度评价。显然教者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练习,又深入浅出巧妙地改造、化用了练习,效果很好。学生们“七嘴八舌”,气氛热烈,效果极佳。

另外,语言训练一类题目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很好地使用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组长张传宗在《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一文中也指出,课文练习应着重练语言,但必须把练习的具体要求和语言表达的可学之处讲清楚,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语言训练这类题目同样适宜于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三)写法练习,学生课堂学习中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写法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在课堂上适当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这类题目。

《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课文由近及远地对宇宙进行了介绍。你能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吗?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笔者就大胆抛出了这个题目。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读书的,有讨论的。在理出课文说明顺序之后,他们较好地完成了这个题目。再如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第3题,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空间说明得通俗易懂的。笔者先给学生补充介绍说明方法方面的知识,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他们很快举手回答这个问题。如第2小题,画线语句把宇宙比成大海,把恒星比作大海里的水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宇宙之大。

如果教师善于把课后练习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那么必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大有裨益。

(四)活动练习,学生新课结束后使用

篇5

(一) 课后练习使用的盲目性

一些语文教师,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语文教师,他们比较喜欢逐一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他们认为,既然编者在教材后面设置练习,那就有一定的目的。同时,万一考试考到练习上的题目或相似题目,讲过和没讲过的考试结果不一样,而且即使学生考不出教师也能够感到心安理得,因为他已经讲过了。所谓“不讲不放心,讲过就放心”,这明显没有针对性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对课后练习没有选择,不分侧重点,只是一味平铺直叙式地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这明显脱离教学实际。他们弱化学习方式的指导,用结果代替学习的过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常常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教学实效却很低。

(二) 课后练习使用的随意性

有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常常根据课堂上剩余的时间多少来决定课后练习的使用。剩余时间多就多讲,剩余时间少就少讲,当然,没有剩余时间就不讲。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他们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准备,教学随意性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

(三) 课后练习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语文教师在使用课后练习时,只选择一些客观题目,一律放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类题目。由于客观题目答案单一、明确,他们认为易于讲解也便于学生回答。而实践活动类题目的答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一时半刻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回答,白白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对新课标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后的练习的实质理解不透,甚至懒于钻研。这种片面性的课后练习使用会大大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 课后练习使用的缺失性

一些语文教师基本不使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他们认为如果使用课后练习,就会出现一系列诸如课堂教学结构不完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等问题。同时,学生人手一本类似教学参考书的辅导资料,如《语文教材全解》《语文教材详解》《语文教材全易通》等。这些语文辅导资料不仅有教材分析,还有教材课后练习答案。教师讲解课后练习时,学生基本不听。他们要么自己在看辅导资料答案,要么认为自己看过答案在东张西望。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时,他们常常照读辅导资料答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使用在这些教师的教学操作中是缺失的。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结果白白浪费了课后练习这个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判断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性的最好依据就是语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的课后练习使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灵活使用课后练习为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力求为实现语文三维目标服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 基础练习,学生课前预习时使用

基础练习主要指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后经过查字典词典或查阅其他资料等可以完成的练习。它包括现代文中的字词注音抄写、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类基础练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与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学生才能从事阅读理解,才能形成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培养与提高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情操。

例如现代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4题,两人一组轮流朗读课文,结合查字典,互相检查下列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再共同辨析加点的字容易与哪些字在形体上混淆。《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第三题,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三峡》(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查阅相关资料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些练习。因此,教师应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二) 内容练习,教师课堂教学时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内容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它们大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使用这类题目。如果教师能够化用,即把这类题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改编,再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委会副主编赖瑞云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提到关于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一个教例。课后练习第1题,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叙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值得改正的吗?第2题,朗读鲁迅深夜工作至天亮、海婴连喊“明朝会”两小节,谈谈你的感受,说说哪些地方最动人。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课文写了鲁迅先生几件事?表现了鲁迅什么品质?(2)说说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事件和细节。赖瑞云教授对教者的化用作了高度评价。显然教者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练习,又深入浅出巧妙地改造、化用了练习,效果很好。学生们“七嘴八舌”,气氛热烈,效果极佳。

另外,语言训练一类题目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很好地使用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组长张传宗在《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一文中也指出,课文练习应着重练语言,但必须把练习的具体要求和语言表达的可学之处讲清楚,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语言训练这类题目同样适宜于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三) 写法练习,学生课堂学习中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写法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在课堂上适当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这类题目。

《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课文由近及远地对宇宙进行了介绍。你能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吗?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笔者就大胆抛出了这个题目。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读书的,有讨论的。在理出课文说明顺序之后,他们较好地完成了这个题目。再如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第3题,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空间说明得通俗易懂的。笔者先给学生补充介绍说明方法方面的知识,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他们很快举手回答这个问题。如第2小题,画线语句把宇宙比成大海,把恒星比作大海里的水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宇宙之大。

如果教师善于把课后练习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那么必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大有裨益。

篇6

首先,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改变试题的结构模式,做到有所创新。过去初中语文试题的结构模式多由“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四大板块组成,有的还有“附加题”这第五板块。而我校的这次试题设计把考试比作去参加一次表演,把试题的结构分为:序幕,比一比;第一幕,听一听;第二幕,说一说;第三幕,背一背;第四幕,用一用;第五幕,读一读;第六幕,试一试;第七幕,写一写;尾声九部分,还有引导语和漫画。学生们在生动活泼的引导语的引领下,心情自然会放松得多,思维会更到位一些,答案会写得更准确一些。还有有趣的漫画映入眼帘时,他们会认真地检查试题,此后可能不会忘记做试题要检查的这个环节。这样,试题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就显得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考试后,笔者询问了大部分学生,他们普遍反映“感觉就是不一样”“很新鲜”“很吸引人的”“挺有趣的”,等等。

其次,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试题内容以人为本,渗透社区资源、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力求贴近、反映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注重“读写听说记”的评价,做到有所创新。这方面包含如下三项内容。

一、突显“听与说”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因此,试题的第一幕就设置了“听一听,看你能否听出弦外之音”。第二幕就设置了“说一说,看你话说得得体恰当否”。这些试题内容没有呆板的书卷气,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当学生们完成这些题目时,会感觉如同在生活中,就会明白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口语交际的所学——“生活处处有语文”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初步学会“听与说”。

二、注重“记与读”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在试题的第三幕就设置了“背一背,看你积累搞得如何”。在第四幕就设置了“用一用,看你能否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第五幕就设置了“读一读,考考你阅读理解的能力”在第六幕就设置了“试一试,看你会不会探究”。这些内容都是原试题结构的“积累与运用”和“阅读理解”部分的传承,都是综合考查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

三、突显“写”的评价

这里包含了书写和作文两个层面的评价。其一是书写的评价,在试题的序幕就设置了“比一比,看谁的字写得美观,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所以,在评分标准中就要求根据卷面书写水平分三档综合评分。其二是作文的评价,试题的第七幕是作文。作文题设计类似于悄然入试的话题作文。读书、听歌、看赛事、看电影电视是现代人普遍的生活内容。能否多角度地观察,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用文章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感情真挚,甚至有创意。这是作文训练的重要课题。

篇7

前言

新课标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以学生为核心,积极主动地开展育人工作。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前提开展工作,教师在设置教学模式上,力求模式新颖、教学语言丰富、教学氛围轻松民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爱上语文,通过学习、体验、互动、思考等环节寻找学习中的乐趣。因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能够摒弃应试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有关键作用。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方式依旧存在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中,不仅肩负课堂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要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则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与信息,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了无生趣,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学习能力以及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只会照本宣科,机械性模仿、死记硬背、对知识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现状,这样学生素质整体低下,没有创新意识,学不到除课本以外的知识,丧失求知欲,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

2.农村经济条件制约教学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以致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教师资源缺乏。这些不利因素在农村学校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十分艰难,现代化教育在农村宣传力度不够,这些也是制约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性问题。教学资源极度匮乏,没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或图书过于成旧,甚至缺页断章等原因不能正常阅读。由于农村发展较为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对信息化教学仪器知之甚少,即使听过,学校经济条件也难以支付,老师很少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学生们获得语文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语文书。学生难以获取课本以外的语文知识。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落实语文教学

每个学科的知识点不同,新课标对每个学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我们了解新课标后,结合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摒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严格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学生就是核心,充分带动他们学习,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能够积极主动的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故而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由之前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是一个性质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丰富了课堂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创造一个敢于发言,敢于作答的学习环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一问一答”的局面,将学生思维调动起来,对教师不再盲目听从、被动的去接受课本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教师能够积极创造新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标的核心内容。

2.合实际条件,推动教学创新

农村学校受先天条件的限制,造成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单调乏味的现状。教师难以形象生动的演绎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也十分贫乏。在先天条件不足的环境下,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结合人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举例教学,生活中自然风景、飞禽走兽、人物民风都是“活教材”,这些“活教材”学生认知度高,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环境能够做到感同身受,对这些知识也能理解的更透彻,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也大有裨益。例如七年级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中提到的大山,这些课文内容针对山区的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景物了,是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还有八年级初中语文《绿色蝈蝈》(人教版),这篇课文十分生动有趣,教师可以与他们讲述蝈蝈的生活环境以及相关故事,这些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教师在讲授这样的知识就可以事半功倍。

3.增加阅读量,促进语文知识吸收

教师在上七年级初中语文《童趣》(人教版)时,一方面尽可能生动有趣的讲解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上台讲述童年趣事,分享经验。课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如果缺乏图书,可以召开主题班会,让大家将自己最爱的书籍带到学校,学生之间互相传递借阅,同时还可以分享阅读心得,促进学习与交流,这样的教学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合作共赢的能力。

此外,教师在校园里创办黑板报,鼓励学生创作,将优秀的文章贴到各处通知专栏中展示,供其他学生阅读借鉴,将爱好创作的学生们组织起来创建文学组,定期开展有关文学的活动,例如诗歌朗诵,作文竞赛、辩论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农村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应结合实际,着眼于未来,注重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可以考虑跨界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这一个领域,让学生可以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学习、梳理知识脉络、思考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观念,努力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规律可循,为以后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参考教学模板,也为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学模式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的方法还不得当,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本学期我决心加大教学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考试的及格率,力争优秀成绩的出现。

二、教材简析

本册语文教材分为6个单元五大板块:其中阅读24课、综合性学习3个、写作6个、名著导读2个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等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阅读和写作。除了教材之外,其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电视及多媒体教室等。

第一单元 群星闪耀: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 祖国之恋: 本单元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第六单元 科幻探险: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险和科幻。探险一般是指到荒无人烟或人迹罕至的危险地方去考察,面临困难、应对挑战,刺激身心,激发能量,获得探求的和审美体验,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而科学幻想则是依据科学技术原理,以幻想的形式展开想象,构造故事,塑造人物,抒感,表现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憧憬或忧虑。基于科学的虚构,超越现实,是科幻作品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进度

单元

划分

课文内容

课时数

第一单元

阅读:

1邓稼先/杨振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10

第二单元

阅读:

5黄河颂/光未然

6最后一课/都德

7*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8木兰诗

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11

第三单元

阅读:

9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10 老王/ 杨绛

11* 台阶/ 李森祥

12 卖油翁/ 欧阳修

写作: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逢入京使/ 岑参

晚春/ 韩愈

15

第四单元

阅读: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14驿路梨花/ 彭荆风

15*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写作:怎样选材

11

第五单元

阅读:

17紫藤萝瀑布/ 宗璞

18*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19*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望岳/ 杜甫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游山西村/ 陆游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写作:文从字顺

11

第六单元

阅读:

21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22太空一日/ 杨利伟

23*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24河中石兽/ 纪昀

写作: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 杜牧

贾生/ 李商隐

篇9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重课本教学,轻课外活动;重课堂讲授,轻学生实践;重学生书面作业,轻学生口语训练,有不少教师都是围绕教材灌输知识,学生则处于完全被动地死记硬背局面,这种填鸭式“教要点”的教学模式,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提升综合能力。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一扫传统教学的弊端,并更加有效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课外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的,常用的有如下: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挂图以及其他有关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在此基础上,还有许多课外综合性学习资源可以开发。例如:本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民情等,上述这些都可能成为综合性学习中的“奇珍异宝”,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挖掘,善于倾听,从而确保开发出有价值的课外综合性学习资源。我曾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调查了解具有本地特点的传统习俗。例如:重阳做饼之俗,我国古代过重阳节时,必须登高望远,以求避灾消祸,以保益寿延年,但是由于我市无“高”可登,为趋福避祸,便兴做饼吃糕,这个习俗在我市部分地区已经沿袭了数百年,每年这些时段,许多家庭摆上酒席,准备祭祀用品。针对上述情况,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实地调查了解家乡重阳做饼的习俗。首先我要求学生对有关“重阳做饼”的内容进行调查、访问,先了解“重阳做饼”的来历以及各地“重阳做饼”的习俗都一样吗?之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访问、去调查,最后,带着自己收获的成果回到学校进行交流发言;并对今后家乡“重阳做饼”的习俗怎么才能更有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以及倡议。再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在学习《沁园春・雪》时,除了指导学生深化文本内容,领略伟人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的气势之外,还不断鼓励和指导学生去揣摩伟人的神态、动作等,之后,再利用语文活动课的时间,根据《沁园春・雪》表现出的原意境,进行课本剧的改编,并进行分组合作表演,从而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拓宽语文视野。

二、注重转化课本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综合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更加系统地检验课本知识的真实性,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形象而又客观地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必须充分结合当地语文教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断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不断帮助学生转化课本知识,深化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我去年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时,就组织学生围绕“建筑艺术”这一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列举五至十个自己心目中的最喜欢建筑物,并配一二百字的简要说明;其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最喜爱的建筑,讲述出其特点;第三,要求用计算机上互联网查一下自己所喜欢世界各国的建筑,下载相关说明资料,并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诵。再如,我在执教七年级下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和促进学生多方面了解伟大祖国的优秀文化,我就指导学生从历史教材、历史故事中去寻找自己所喜欢的英难人物和对自己影响较大印象较深的历史事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约检索时间,我引导他们直接在网上输入“历史英雄或英雄故事”等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那些在伟大祖国悠久历史中建立功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或事件,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巨大魅力。

三、注重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发挥创造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综合性学习,应该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具实效。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善于鼓励学生参与、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和不同见解,乐于听取学生有创造性的不同意见,这样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情趣,促使他们迸发出更大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恰当、准确地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和适时的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不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不管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综合性学习的成就感,并能体会自已的价值在参与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细致、客观地描述每位学生的具体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指出优点和长处,对能力差的学生要指出进步点,尽可能以积极性评价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层次等方面的相似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具有相似的思维和表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组成学习合作小组,这样也容易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但我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不断发现学生在相似表现中的差异性,不适时机地进行恰当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在思维和表现方面追求差异性,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无定法,但关键要得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综合性学习的教法多种多样,但是不管是哪种教法,都要强调实效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推进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探究习惯,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立元.构建初中语文综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5,(8).

[2]李文明.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时代教育,2007,(10).

[3]李明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篇10

周四是我们七年级学生上作文课的日子,此次作文的话题是“感动”。周一下午,我就和同事们在一块就这次作文进行商讨,也就是所谓的集体备课。会上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终的意见是担心作文写不出新意,孩子们会给我们如法炮制出很多我们似曾相识的文字,诸如:飘雪或骤雨的日子,我突发疾病双亲如何为我艰难的寻医治病;老师如何悉心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同窗室友如何给我以帮助,让我铭记在心……“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如此,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对感动的切身体验。当我们对孩子们寄予百倍的希望,让他们用自己视角写出他们的独特体验,让我们来分享属于他们的那份感动,给予他们写作的成功时,换来的却是凤毛麟角般的所谓“佳作”以及成人般的那份扭曲的体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事们一致认为应该给孩子们提供鲜活的事例,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有的放矢。同事王老师若有所悟的说,201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视频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材料,我们可不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提供一次视听上的盛宴,让他们以此为切入点去写好本次作文。是呀,能让众多的中国人为之感动的人物,会打动不了我们的孩子,何况里面还有他们的同龄人何月呢?不经意间,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那种无法描述的幸福感就慢慢的唤醒了,一如水中之藻荇摇曳多姿。

感动他人,先从感动自己做起。我坚信,那段视频曾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这里面有我和我的同事们。如何在两节课中既完成视频教学,又完成作文指导教学?无疑要对视频材料进行加工,让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视频缩短为40分钟左右。重温那些鲜活的事例时,我们真的无法割舍,剪辑掉哪一个,保留哪一个。它们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当语文教学中碰到这样让我们为人师者左右为难时,我们该如何处理?新课标指出我们的一起教学活动都是服务于学生,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需要什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视频中的何月,是学生如果健在的话应和孩子们的年龄相仿,都是七年级的学生。她的事例应最贴近学生,最具说服力。当那份感动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时,我们的学生最容易被触动。首选何月这是不争的事实。林俊祥是视频材料中最先亮相的人物,他的爱岗敬业,心系国家,执着追求,淡泊名利,高风亮节,让很多人为之倾倒,潸然泪下。尤其是视频中反映林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特写镜头不更容易撩拨我们孩子的心弦,让他们懂得执着的可贵,一如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好多人相当科学家,相当邓稼先式的人物,这一视频是不是更具有指导意义,更对孩子多一些人文关怀与精神呵护呢?说到邓稼先,我们不由得想起执教《邓稼先》一文时,苦于直观的材料,那林老的事例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以后的教学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呢。第三个该选谁,也是我们视频教学中最后一个登场的是谁?我们在又一次观看,商讨,比照中最终我们选取了陈斌强,一条毛巾,一个不甚宽阔的后背,捆扎背负的岂是母亲,那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温情,足以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坚强挺立的人间大爱。“百善孝为先”,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该从中汲取些力量,更何况这个社会在迫切的召唤对亲情的关注。我们常常埋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不够浓郁,陈斌强的例子是不是可以激起千百万学子的共鸣,让他们明白感恩的可贵。一次次分析,比较,斟酌,敲定,我和同事们所感受到的已不单单是从教的快乐,更有一份来自心灵深处的那份愉悦。我们沉浸在幸福的潮水中,那感觉妙不可言。

观赏视频是在一间大的 阶梯教室里,没想到的是七年级开展的这次活动竟然让两个九年级的班级蠢蠢欲动,用他们语文老师的话说,感动这个话题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不论是烛照孩子们急需滋养的心灵,还是参与中考应试都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望去人头攒动,我默默的祝福他们好运。何月的故事让他们震撼,林俊贤的事例让他们潸然泪下,陈斌强的事迹让他们自豪。一场“久旱逢甘霖”的雨露在滋润着他们,不论是何种层次上的,他们都被感动所包围着,精神的天空愈加湛蓝,愈加明亮。我们的课前预设没有白费,我和同事们暗暗为自己加油,用忠心,诚心,爱心,信心打造的课堂是孩子们最乐意参与,也是他们最受益的课堂。为什么经常埋怨我们的孩子不配合课堂,课堂教学老是不出彩,我想孩子们是无辜的,多多从自身查找原因才是我们能够获取教学自由的出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肯卖力气,不光是一己之力,还要有团队凝聚之力,一如我和同事们在这节作文教学执教上的努力一样,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阻滞了我们语文教学多年健康发展的顽石是可以如愚公那样感动“操蛇之神”的。但让肯卖力气的背后,是我们的诚心,对教育,尤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用精神呵护精神,用心灵打动心灵,多动真心多动真情,心无旁骛,一心做好自己的事。我们所收获的就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唯有如此,我们才是精神上坦然独立的人。

接下来就是习作指导教学的时间,我的一番作文构想还未来得及和大伙交流,课代表就提出建议,能不能让我们自由去表达内心的感受,我们不会写跑题的。我愕然,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写不成功怎么办?不需要指导也敢去写?事后我才知道我的想法是多余的,当孩子们默默从阶梯教室走出的时候,他们已悄然被一种浓浓的情感所包围着,一种欲吐为快的心灵之火大有燎原之势。这是不是对我们一种传统教学意识的一次灌顶:什么都想教给孩子,结果什么都没交给。陶行知曾指出,“小孩人小心不小”其潜质是无法预测的,尤其是在我们给他们提供释放空间让其呼之欲出的时候。看着孩子们渴望自由表达的眼神,以及眼神背后那满满的信心,我默许了。黄厚江曾撰文指出“如果一切按照计划,一切按照指令,也就是一棵没有生命活力的树,即使壮大,也是一棵不在扎根于土壤的树”,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共生中,我感到了一种快慰,也获得了一份意想不到的馈赠。孩子们沙沙的笔响俨然一曲美妙的天籁,久久在我耳畔回响。这才是课堂幸福的真谛。

一堂作文教学课,带来了同事之间的相互切磋,达成了教学共识;一堂作文教学课,唤醒了孩子们沉睡已久的心湖,涌起情感的波澜;一堂作文教学课努力践行了教学相长的教学主张,让师生共同成长……掂量这些沉甸甸的收获是,我是幸福的,我们大家都是幸福的。

篇11

作为一名过了知天命之年的援疆教师,横贯雄鸡,征途万里,带着30年的工作经验,带着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带着“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生激情,我来到青河这片多情的土地,奉献我的热情,奉献我教书育人的微薄之力,奉献我的爱心和真情!

三年援疆路,我一直思考、践行的主要问题就是“援疆留什么”?

夜深人静、思虑难眠。三年援疆路,我一定会立足教学,兢兢业业,但是无论我多么努力最多也只能影响一届两个班90多个学生,要想真正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必须为青河留下一支永不流动的优秀教师队伍。我们入疆不能仅局限于为新疆的教育‘输血’,为了长远利益,我们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当地‘造血’。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做好学科的“领头羊”。

2020年3月28日,我们援疆干部人才一行28人,踏上了青河这块热土,其中包含我们5名教师。作为援疆人才,我们5名教师同时立下了倾心、倾情援疆的志愿。在4月份的隔离期间,我们主动联系学校,在网络上开展了“青蓝工程”传帮带工作。我的徒弟是一位哈萨克女教师——哈米达老师。当时她正处于八年级下学期,还是班主任,每周26节课。我们的网络交流只能在晚上9点以后,我们从学校的课程谈到课标的把握,再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在交流中给哈米达老师提出中肯的建议。利用疫情隔离,时间充足的优势,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我进行了《抗疫作文》教学设计并制作课件,在网络上指导教师们的作文教学。5月份,我们踏进了校园,我被分到了毕业班,担任两个民族专型班的语文课。每周16节正课,6个早读,两个辅导课,每周三两个小时的晚自习。繁重的工作加上因为疫情错峰上课的时间约束,想去八年级听一节哈米达老师的课,实在是难上加难。尽管这样,我还是去致远楼(我在行知楼)找哈米达老师,抄下她的课程表,挤时间去听课,然后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流程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学生的生成情况进行交流指导,使哈密达老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和课堂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学期,我在七年级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师。开学伊始,我跟援疆教师中新聘任的副校长刘亚欣说,能不能给我安排七年级的徒弟教师,学校答应了我的请求。于是七年级的沙吾列、玛黑拉、努尔古丽三个语文老师都争着做了我的徒弟,她们严谨认真、谦虚好学,一有时间走进我的课堂听课,然后请教各种教学疑难问题,我也很不谦虚好为人师,就毫无保留的与她们交流,适时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由于我的课表安排的满满的(每周5个早读,14节正课、两个辅导课、两个小自习),只能是挤时间去指导她们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更多的是把交流教研转移到下班后的网络上。有时为了一个教学设计,我们要反复修改多次,听课后的研讨也只能在网上进行。后来教研室为了减轻我们的工作量,说一个援疆教师只能带一个徒弟,这是规定,我现在的徒弟是沙吾列老师。我秉承着积极主动带徒弟的原则,从思想上引导,实践上指导,教学过程上帮助设计,教学环节上进行打磨。每周我至少听沙吾列老师的1节课,课后及时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平时积极主动地带着徒弟分析教材和新课标,从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入手,分析课堂教学环节,共同探讨最适合当地学情的教学方法,把自己的教学技艺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主动承担示范课。如作文教学《说真话、抒真情》,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翻译方法》,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方法》,试卷讲评等,探讨教学心得体会,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与更多的老师分享。

我心甘情愿为青河的青年教师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全部经验,也为青河县初级中学语文组的发展起传帮带的作用。2020年暑假,本校区级骨干教师鱼静静要在“阿勒泰地区骨干教师队伍培训”中,做三个讲座,于是我指导鱼静静老师从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读写结合作文教学、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准备,设计讲座稿。鱼静静老师说,她的讲座收到了阿勒泰地区许多语文教师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