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篇1

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标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仍不尽如人意。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教学评价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好成绩。这样,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被当作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而少有探究的成分。这样的历史学习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人为地分离,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上述问题的解决,是实施新课标、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而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历史学科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利用,从而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新课标的指导、新教材的支持、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这样的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一)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要素。此外,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还应以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过程结构为依据。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是:

1.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富于想像,思维活跃,有发展抽象思维的要求,但仍偏重于形象思维。他们有一定“以史鉴今”的意识,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但容易产生偏激,辩证思维较弱。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朴素的爱憎观和较大的可塑性,同时,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强,对单纯的说教有明显的抵触、不信任情绪。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但对历史发展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够。

2.结合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征。主体性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自身状态;合作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外在机制;实践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学习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开放性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习资源。

3.把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结构

科学探究遵循的典型呈现或模式是: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参照,具有本学科的特点。

4.立足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如何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教学并付诸实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

(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途径

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

1.常规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渗透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是最为常用、最易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形式。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在于:(1)教师将“探究”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或活动任务。(2)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历史活动课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它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师指导下,按常规的教育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成长。新版历史教科书每一册都安排了不同的“活动课”,目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既可以历史教科书的建议为依据,也可以从课文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

3.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课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包括: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以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探究历史问题,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制作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课上的历史探究活动以课下的自主探究为基础,课下的探究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课下自主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到学习的方法、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

总之,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改变学生原有历史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怎样开展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进行了尝试。应该承认,历史探究性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落实学生主体性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历史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目前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问题,需要历史教师为之努力。

篇2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这种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探究性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探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2.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能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培养能力。

3.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而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体参与。

1.重过程。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利”的制作成品,学习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新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发现,有所创造。

2.重应用。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解决。

3.重全体参与。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同时,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就必须依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也培养了他们的群体合作精神。

三、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和实施步骤

1.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要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就得对课题进行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第一,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出发。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选题范围要小,角度要新,学习易操作,研究的内容并不是高不可攀,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如教学《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依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可以这样说,个别学生对电脑情有独钟,是网络高手,故设计这个问题:请学生谈谈未来计算机还有哪些功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收到不错的效果。第二,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研究性课题的筛选,需顾及到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大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研究性学习增加一定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继而失去信心。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在内容上应是课堂内容的拓宽、加深和运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规律,是课题不可疏忽的内容。如教学《学做小诗人》,初中生已初步接触了十次,根据这种现有知识储备,适时研究学做小诗人,然后将全班同学组成若干出版社,出版诗集,既新颖又能达到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2.探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步骤。探究性学习课题筛选好以后,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篇3

案例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

老师在口头介绍了频闪照片研究自由落体的实验以后,出示了一组实验数据(表1)。

老师提示学生:研究问题要从最简单的开始,在有个别学生说出可以研究x/t以后,老师引出x/t、x/t2两栏计算要求,让学生计算并寻找规律。学生填写了x/t一栏数据(9.5、19.3、28.8、38.6、48.5)后,没有发现任何规律。老师马上告诉学生,如果求出每0.02秒的路程,再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画图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让学生课后去完成;接着,老师让学生计算x/t2,得出一组数据:4.75、4.81、4.81、4.83、4.85,师生共同分析发现x/t2数很接近,有一定的规律,且单位是m/s2,可能与加速度有关。最后老师讲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一个常数,在9.8m/s2左右,从而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评析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的只是探究性学习的“形成解释、评价结果”两个过程。学生的角色只是一个数据处理员,问题提出、收集数据都是老师完成的,而且对x/t2进行计算也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的所谓“探究性学习”还不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老师对探究性学习的五个特征没有充分的认识,缺乏引导学生怎样问问题、怎样评价问题,怎样分析实证材料以及观点之间有什么不同,怎样形成有力的解释;另一方面,老师考虑到课时不够怕影响进度,还是用这种“灌输式探究”方便省时。试想,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怎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变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点迹,在作图和实证数据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探究新的规律,同时体验到与科学相联系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如归类、分析、推论、预测等一般方法,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案例2:欧姆定律的探究

老师在介绍了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以后,提出通过实验来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老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格得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老师归纳出欧姆定律,并把这一过程也美其名曰“科学探究”。

评析 欧姆定律在我们今天看来很简单,然而它的发现过程却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欧姆最初进行的试验主要是研究各种不同金属丝导电性的强弱,用各种不同的导体来观察磁针的偏转角度。后来在试验改变电路上的电动势中,他发现了电动势与电阻之间的依存关系,这就是欧姆定律。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等概念都还不大清楚,特别是电阻的概念还没有建立,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它们进行精确测量了;况且欧姆本人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也几乎没有机会跟他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进行接触,他的这一发现是独立进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探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区别开,不要盲目夸大探究性学习的功效,要明确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使探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深化对物理概念认识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 探究性学习提出的问题必须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探究性学习提出的问题与科学问题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 探究性学习收集的数据尽可能是学生自己采集

科学家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仪器,通过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和测量来收集实证资料。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家能够控制条件以获得实证资料和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不能控制条件或控制会歪曲现象,他们则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情况进行大范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的数据要尽可能是学生自己采集,因为数据收集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耐心仔细的科学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因为课时紧,直接把数据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这是探究性学习得一大缺憾。

3. 探究性学习的结果要让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们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出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已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学生只要将他们的结果和适应他们的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4. 探究性学习要依靠和利用他人帮助

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知识的缺陷和时间的限制,探究性学习要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资料,来使他们的探究进行下去。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实证资料的过程能够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这也是符合中学实际的。

篇4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作用,不对问题做结论性的概括,问题结论由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应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他们是“演员”而不是观众。2.问题性。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可探究性,亦即问题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的问题有没有可探究性,同时还要顾及能否引起探究主体的好奇心和兴趣。3.合作性。问题的探究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而是由多人共同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探究方式。探究问题交由各学习小组来完成,各学习小组内部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分工就是各人责任的划分,合作就是对问题的综合解决,通过学习小组的分工协作调动每位学生参与到地理学习活动当中,在学习活动之中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步骤

1.地理问题的提出。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发现与提出问题是地理探究学习的起点。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但因学生基础的限制可能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那么教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自行提出。如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纬度相当,但气候差异很大,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然就会提出“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而纬度位置相当的阿拉伯半岛却是终年干旱少雨?”

2.假设或猜想的提出。在问题提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而假设或猜想提出则是地理探究学习的关键,也是问题解决的起点,决定着地理探究学习的方向。当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而纬度位置相当的阿拉伯半岛却是终年干旱少雨?”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想:如果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互换位置后会如何?或者太平洋不存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还会成为‘鱼米之乡’吗?”教师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想象,利用已有经验和存量知识,形成对问题答案的设想。

3.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从前面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猜想出发,各学习小组对猜想的内容开始收集整理资料,由资料来验证假设或猜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假设或猜想制定探究方案,明确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和收集的方法。学生根据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的位置,搜集整理出两地现状气候的成因与地形、海陆位置关系的相关资料。阿拉伯半岛因地形为高原,没有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故降水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受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影响本区降水较多,加上纬度较低,温度较高形成“鱼米之乡”。学生通过分析整理进行归纳与综合,为形成对假设或猜想的解释奠定了基础,为问题的解决服务。

三、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探究性学习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而非结论性评价。作为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因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研究问题的方法步骤、创新实践能力等不尽相同,因此在评价内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灵活性。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参与评价的可以是教师,学习小组或者是学生,但应以学生为主,学生可以先行自评,而后由学习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评价。在自我的评价中学生由自评可以找到自信,由集体的评价可以找到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则是对个人或整个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进一步肯定,是对探究活动的一种评判。其次,在评价方法上,要注意“多元化”,可采用有笔试、口试、动手制作、竞赛等形式,对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要多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再次,在评价的过程上,可采用阶段性评价,也可采用终结性评价。无论是阶段性评价或者是终结性评价,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意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人员个体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探究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地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但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需注意以下问题。

1.学习主体的整体参与,开展合作与竞争。“探究性学习”讲求全员参与,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团体的力量来完成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则是比较理想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开展研究,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并对问题发表自己的建解,商讨后形成小组决议,交由各小组对问题进行再研讨。在问题的研讨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

篇5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引导、组织学生按照科学探究七要素和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通过亲自得出结论,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此,教师就要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堂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循序渐进策略

初中生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对科学探究难度的感觉,是和探究内容有一定关系的,而科学探究的内容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分析教材中各个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依据教学实践调整探究性学习内容,调节学生循序渐进的节奏。

1.要考虑不同探究性学习的侧重点,通过一次次课堂探究性学习侧重要素,使所有要素对应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只是因为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性学习中各个要素面面俱到。

2.要根据课堂与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八年级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要多一些,到九年级时,学生有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基础和能力,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到高中阶段,学生就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究性学习了。

3.要引导学生将课外生活实际中发现的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引入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和培养探究性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行为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过程与结果并重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为此,教师要实施结果与过程并重策略。要突破课时限制,放弃课堂教学的陈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能学到各种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让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适应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要求,成为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真正实践过程。

三、实验为主,动手操作策略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八~九年级学生在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中主要突出的是实验性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主动地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一要善于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方能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制订探究计划。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科学探究七要素和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合理科学地经历探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教师可以大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资源和平台。四要善于变换组织和指导形式,如,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的小实验,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和教材外的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课外的小制作、小发明等。

四、科学分析,恰当引导策略

对于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分析其探究角度或出发点,查找出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办法。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统一为某种标准模式或只是简单地否定,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要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热情。科学分析,恰当引导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策略。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除了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外,更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增强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面对学生提出的重复、价值不高或与主题较远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或出发点,肯定学生是从哪个角度或出发点提出的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分析,或采取从学生角度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或用变换提问题角度的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肯定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思考。

篇6

反思性学习,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性学习就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回顾过去或培养元认知意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全面发展。反思性学习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探究性。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也就是在考察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并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以外的信息。反思性学习的灵魂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探究性是它的基本特征。

(二)自主性。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它以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进行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探究。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自始至终都是真正的主人。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它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和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反思性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三)发展性。这里把反思性学习与常规学习作一番比较。常规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已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的、直觉的操作活动。它以“学会知识”为目的,关注的是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而反思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探究的、理性的学习活动,它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间接结果,即学生眼前的学习成绩和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另外,常规学习只要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而反思性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的任务,而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创造性。学生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通过反思可以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反思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历史上的许多新的发现就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

二、反思性学习的模型与基本环节

反思的过程是元认知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反思性学习的模型可以表示为:首先,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里包括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结果等。其次,学生自我评判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否完善。如果是,并不意味着反思活动终止,而是进入总结提高阶段,这里包括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探索、深化延拓等;如果不是,就进入察觉问题阶段。接下来,学生通过分析、假设等方法界定问题。再通过搜索、探究等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采用的策略是否正确。如果是,就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如果不是,则进入再反省阶段,开始新的周期。由反思性学习的模型可见,反思性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一相对周期之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元认知渗透于全过程,这些正是常规学习所缺乏的。根据反思性学习的模型,其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阶段:反省阶段、评判阶段、察觉问题阶段、界定问题阶段、确定对策阶段、实践验证阶段和总结提高阶段。

三、反思性学习的实践要求

篇7

专业成长这一主题贯穿教师整个职场生涯,而作为教师职场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学习,自然也就载负着专业成长的重要使命。因此,能否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便成为衡量教师在职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学习均可视为教师在职有效学习。探讨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措施,以帮助教师提高在职学习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基于自主性的专业成长的动机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不存在智力障碍与知识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度对学习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①对于教师而言,专业成长动机就是在职学习的动机。在不同的专业成长动机支配下,教师在职学习的状态与学习的成效大不相同。从教师专业成长动机的来源来说,有外在的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即他律性的专业成长动机;也有内在的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即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

他律性的专业成长动机与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都会对教师在职学习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但相对而言,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反映的是教师对职场生活的主观需要和价值取向,表明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成长意识,能主动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因此,它不但对教师在职学习具有发动性和持久性的作用,而且会促使教师成为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各种学习活动的主人,并采用自主性学习方式进行在职学习活动――在学习前能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表现出较强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在学习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如果将基于自主性专业成长的动机视为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首要特征,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是教师职场生涯应有的行走方式”之内在含义;而且可以更直观地判定:如果教师在职学习的动机不是基于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或者说各级师训机构所开展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未能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那么这一类型的教师在职学习活动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当前教师在职学习的方式主要有教师结合自身实践而开展的教学研究,参加园内组织的各种教学研讨,参加园外较为系统的在职短期进修活动等。毋庸置疑,这些学习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但若从现实的角度来考量,则教师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乃是一种经济、有效而可行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活动是教学工作,教师的在职学习只能有机地渗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短期脱产学习固然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主要途径,因为它不仅会增加日常教学工作安排上的困难,而且脱离教师的教学情境,这对本身就具有“行动导向”和“情境依赖”特征的教师来说,其实际效果还有赖于教师个人的“转化”能力。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将教师教学的时间、学习的时间、研究的时间、创造的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有效学习,不但有利于教师“学以致用”,更有助于教师“研中增智”,即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增长教育智慧。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性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是教师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能、经验,挑战自己专业“最近发展区”,体现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等诸多因素的过程。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与经验的参与,更需要认知的挑战与意志的磨练。正因为如此,教师专业内在结构才会伴随着教师对实践问题的一次次探究,而发生“润物细无声”般的变化。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最为现实的途径。朱小蔓曾说:“在今天这个学习型社会里,工作就是学习,应当把工作当作学习之源、学习之过程。”②

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宜性、持续性等特点。个体所处的职业生涯周期不同,其能力、经验、知识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也是不同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急需学习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的。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职学习内容的针对性问题。教师在职学习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其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于职前教育阶段。如果说职前教育阶段所关注的是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书本上的知识”,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倾听、理解教师的课堂讲授”,那么,教师在职学习所关注的则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及其创新,学习的内容就是“实践中的问题”,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对问题的解决而作的探究性寻思”。因此,对教师在职学习而言,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无疑是最适宜的。有研究表明,“专家是不断把看似常规的行为‘问题化’,凭着大脑资源再投入用以解决拓展性的新问题。”③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则有助于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形成“问题敏感性”,不断地反思自己在专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挑战一些业已形成的“习惯做法”。

三、基子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

在形式多样的在职培训中,包括参与式培训、案例分析等,教师通常可以获得许多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策略等。但教师若不能将这些付诸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反思,则对教师专业成长所起的实际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我们知道,教师是典型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直接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真正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是教师“所运用的理论”,即教师实践性知识。何谓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教师行动的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是教育实践智慧或“教育机智”;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缄默性、整合性、保守性等特点,它既是接受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④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所倡导的理论”如果与教师已有的实践性知识不符或相悖,那么教师就会将之搁置起来,等待将来实践的检验和确认。也就是说,“所倡导的理论”只有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而这一转化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师的教育实践与反思,即教师在理论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行为的跟进、反思与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整,以主动地建构起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基于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是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即教师在进行理论性学习的同时,应积极地作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首先,反思性的教育实践不仅可以为教师理解、检验、内化“外在知识”提供有效的途径,而且因为有了教育行为的跟进,就有了相应的教育经验的产生,这就为教师的教育反思提供了基础,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而反思是教师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的强有力的武器。波斯纳曾于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⑤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的,它只能在教师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尤其是与教育有关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缺乏“实践――反思”这一特征的教师在职学习,其学习的有效性必然要大打折扣。

四、基于合作性的专业社群的建构

“自我反思、同侪互助、专家引领”,这一时兴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清楚地告诉我们: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方式,除了“自我反思”外,还有社会互动学习方式,即获得同层级教师的横向支持和高一层次的专家的纵向引领。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合作的,古人也曾精辟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在信息时代,一个人如果不能获得与他人交流、讨论的机会,而仅靠个人摸索,则其学习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由于教师的教学实践问题具有相似性,且个体专业知识技能存在有限性,因此,我们更应在教师群体中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

合作性是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合作性学习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有利于教师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及时获取他人的援助与引领,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地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因孤立无援而陷入困境,甚至走弯路;二是有利于年轻教师现场观摩同处于合作性学习小组中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得到优秀教师的指导;三是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对一些实践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攻坚;四是有利于建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进而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一种强有力的支持性环境。

要真正使合作性学习有效而持久地开展下去,就必须有目的地建构教师专业社群,使教师的合作性学习在专业社群的基础上层开。“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在教师专业成长视野里,这个“团体”便是“教师专业社群”。所谓的“教师专业社群”,指的是教师在日常专业成长活动中,通过社会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共享的价值观念、教育知识、专业行为规范和习惯做法的群体组织。而教师专业社群的建构需要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与支持,更有赖于教师之间长期而深入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8

[2]朱小蔓,等.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96

[3]顾泠沅,王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学研修.上海教育科研,2004,2

篇8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具体说来,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

1、具有主动性

探究性学习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必须是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探究性学习要顾及学生主体的好奇、兴趣、疑问,教师要注意挖掘。

2、具有问题性。

“探究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它强调了学生自主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3、具有开放性。

探究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学习目标也具有开放性,在内容上也是开放的。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采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那么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维、新创意、新设计。同时,周围的客观环境也会有新的变化,对此,教师要随时发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并善于捕捉,以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迸发,使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二、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设计探究性问题。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获得情感体验。

2、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

探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动手做实验;在校外,到工厂、社区搞社会调查,这些场所都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周密安排,以免组织不当,费时费力,影响效果。

3、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

对探究的课题确定是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要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全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总之,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其具体的行动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中学地理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多种学习机会中,学生有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还处在尝试阶段,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从教材中确定探究的主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识,虽然前人已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问题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过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民族》一课时,可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作为探究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探究的课题要注意适合学生进行研究,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课题往往得不偿失。

2、从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去直接感受。如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水资源》这一课时,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进行,由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可设计如下课题:⑴当地用水资源有哪几种类型⑵当地用水分为几类 ⑶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 ⑷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资源是否适合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 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会战,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3、引导学生写探究日记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随后如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再跟踪记录。这样长期积累,就可以把平时所记的整理成探究报告,学生会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阶梯并养成了探究的好习惯。

4、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学习的思想

篇9

具体说来,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

1.1具有主动性。探究性学习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必须是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探究性学习要顾及学生主体的好奇、兴趣、疑问,教师要注意挖掘。

1.2具有问题性。“探究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它强调了学生自主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1.3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学习目标也具有开放性,在内容上也是开放的。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采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1.4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那么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维、新创意、新设计。同时,周围的客观环境也会有新的变化,对此,教师要随时发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并善于捕捉,以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进发,使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2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2.1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设计探究性问题。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获得情感体验。

2.2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探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动手做实验;在校外,到工厂、社区搞社会调查,这些场所都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周密安排,以免组织不当,费时费力,影响效果。

2.3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对探究的课题确定是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要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总之,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其具体的行动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中学地理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多种学习机会中,学生有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还处在尝试阶段,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从教材中确定探究的主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识,虽然前人已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问题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过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民族》一课时,可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作为探究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探究的课题要注意适合学生进行研究,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课题往往得不偿失。

3.2从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去直接感受。如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水资源》这一课时,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进行,由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可设计如下课题:①当地用水资源有哪几种类型;②当地用水分为几类;③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④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资源是否适合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会战,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篇10

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以及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层面的重要地位与日俱增。提升国民素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寓教于乐。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一、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基本内涵

从国内外研究动态来看,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相关研究已经成形。《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曾言“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科学课堂所进行的探究活动”。从当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业界大致认为探究式学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式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则指学生采取探究式学习方式。师与生结合,“教”与“学”配合,最终形成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既需要体育教师深入地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还需要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探究,以最终提升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有自身探究活动,了解成功和失败的感觉,才能为未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首先,探究性学习能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例如,体育导师可以将体育游戏引入到体育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探究式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不谋而合,关注学生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注重学生实践和探究过程。

第三,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核心,沿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努力探究。一般而言,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包括设置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得出结果、解释结果、评估过程以及交流推广等环节。

第四,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自我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方法的科学性,让学生在真实、科学的教学场景中不断尝试、不断发展、不断探究。

第五,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营造场景和引导学生,为学生准备物质条件,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通过探究式活动获得知识建构。学生则始终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查收、收集、实验,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具体问题进行假设、实验,以得出结论。

最后,从教学效果层面而言,评价探究式学习不能从教师的讲解和课堂气氛出发,而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这三维目标层面有所创新。

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运用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体育课程实践的首要任务。其次,教师同样应该关注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体育实践能力、基本运动天赋等,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应该着眼于此,利用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更加广泛的体育爱好,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探究性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模式来获取知识,掌握体育技能。

3.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需要体育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善于求异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其次,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探究机会。只有如此,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才能够逐步得到提高。

4.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学生

探究性学习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于评价。首先,体育教师应该避免学生被动参与体育活动,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同时也是避免体育课堂枯燥乏味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次,教学活动评价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阶段性评价和学期评价相互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为基本目的,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

三、总结

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健康成长和未来体育锻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体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明确这一点就可以帮助初中生超越单一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科际整合的意识与能力.形成一种健全的现代科学或探究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参与性、自主性。明确这一点,可以让教师以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避免盲目性及机械模仿;帮助初中生认识到良好的探究习惯和科学道德在学习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促进学和教和谐发展。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学习性、探究性、经验性。明确这一点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从过程中学习或领悟到了什么知识,在探究中学习或学习探究,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探究经验并不断地利用、丰富、改组这种经验。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在探究情感态度的过程中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由此可知,中学语文教师准确、完整地阐释和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性质,对于澄清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深化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认知情境,激活探究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趋向,使学生敢想、敢问,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英雄事迹,而这些英雄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学生现实的价值观会让他们对英雄的行为不解,这正好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一个突破口。教师在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时,教师需要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使能力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见,提问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同理可得,如果课堂上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那么课堂教学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合作探究法就是指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合作探究活动,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参与到探究中来。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