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地理教学感悟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感受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作为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电学知识较为抽象、晦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书本上的内容灵活转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应电学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化学生对物理电学的认知。

一、引导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好动、好问的特点进行教学,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动手实践,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究电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例如,在教学《电是什么》时,教师在教学开始可以以学生的生活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生活中的电: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电吗?学生争相回答:“电灯、电磁炉、冰箱……”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进行电的介绍,吸引学生注意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这些高科技都离不开电。那么你们知道电是如何产生的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二、趣味教学,发散学生思维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中进行趣味教学,使学生敢于、乐于参与到教学中,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可以采用为学生创设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在教学《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教师在教学的一_始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同时使用多个用电器,那么我们如何将他们连入电路中?”之后让学生连接电路并画出电路图:用一个电池组,两个灯泡L1和L2,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要求闭合开关时,两灯都亮,开关断开时,两灯都熄灭,想想看,有几种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通过提问使学生形成疑惑,激励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从而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发散学生思维,冲破既定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每位学生都有渴望被肯定、被赞许的愿望,在获取成功后,会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教学中来。而在多次经历失败,遭受挫折时,则会削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削弱。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得到与其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相当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各个环节的因材施教,在布置作业时,要依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作业,尝到成功的喜悦,形成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与需求,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与

发展。

四、注重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感受电学的实用性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强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感知,使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电学在生活中的体现,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电学在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在各个角落,在学习了电学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电路,学会用测电笔测量电流,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在生活中接电线,读取电表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电学的魅力,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进行电学知识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乐学、愿学。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优化教学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作为初中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历史教学一直是备受教师重视的内容,特别是新课改之后,怎样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这个课题是历史教师长期确定的课题之一。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历史教学的思考归纳成几点体会谈一谈。

一、要使教学具有趣味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并且对于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是被动的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是通过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将趣味性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促进教学效果的快速提高。怎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趣味呢?首先是教师的语言要幽默睿智,幽默是剂,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而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保证,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带着情绪学习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这个教师的授课。所以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师生之间的感情,利用教学语言实现和学生有效沟通的目标。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准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一半。因此,教师要将语言的艺术作为一门基本功来对待,使自己的语言幽默睿智利于被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二、灵活应用教材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是教学的依据,正确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是很多教师都在做的事情。教材只是教学的指导,教材具有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确实是教学离不开的文本,但是作为教师更要树立教材是教学资源的观念,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参考,所以新课改要求教学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延伸教材内容,真正体现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的理念。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对课程标准把握水平的体现。因此正确和灵活使用教材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文本内容有限,而历史知识无限,教师可利用网络、文本资料等作为学习历史的外延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教材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新课改提出了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主张,提倡转换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树立大教育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摒弃以往传统教学的师道尊严和教师一言堂,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以往的教学以怎样教为研究重点,新课改以怎样学为重点。学生如何学、如何学得好,这是目前历史教学的研究目标。比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按照教师给的导学案,自己搜集知识,搜集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涉猎面要扩大很多,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做好历史教学的途径有很多,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制订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好的教学模式,适当拓展教材,让学生自己挖掘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形成终身历史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篇3

愉快教学即通过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令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愉快中求得发展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本文对愉快教学策略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应用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助力。本文对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路径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结合生活实际,增进学生体验、感悟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是否感兴趣,和对这件事情的熟悉程度有较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说起,比如,在讲到我国冬季的气温特点时,以衣服为例,在海南岛人们在冬季穿夹衣就行了;在华北地区,穿一些较厚的棉衣就可以过冬了;而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在黑龙江,人们要穿很厚的大衣、羽绒服才能抵抗寒冬,而且家家都有取暖设施。当教师讲完之后,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冬季的南北温差较大。这样一来,学生对我国冬季气温特点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二、组织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想象力

教材中所陈述的地理事实,语言都非常精炼,但是不够生动形象,因此,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提高地理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提升。比如,在讲到广西桂林的时候,就可以引用这样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因为桂林为著名的岩溶山水风景区,以“山青、水秀、石美、洞奇”闻名于世,当教师用优美的诗词来表达桂林的美之后,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有助于提升学生想象力。

三、融入地理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那些复杂的地理原理理解能力有限,机械、生硬地对这些地理知识进行记忆不仅不利于学生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讲解地理原理时,应融入富有趣味性的事例或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求知欲。比如,在讲到季风气候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引出季风知识的学习。

四、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师应将素质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堂绘画活动课,让学生对中国地图进行描绘,并临摹各个省份的形状,这样学生不仅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他们对我国各个省份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018-02

1 前言

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导航系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获得应用和推广。电子导航系统在地理学科中最佳的体现实际上就是电子地图的合理应用,其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素材,还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传统的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信息内容固定、复制成本高、资源共享率低以及操作复杂等不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电子导航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理念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地理基础知识和理论作为教学重点,很少考虑教学方法和形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下,需要被动接受大量地理知识。同时地理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电子导航系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GIS等技术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场所。在良好的地理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工具来搜集更多的教学信息和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地理书籍、音像和文字材料以及互联网信息等,从而有助于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在讲解“比例尺”部分时,教师如果只是用普通的地理地图来开展课堂授课,不利于操作,会降低地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下,很难理解教师所讲的地理知识。此时,教师可以将电子导航系统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环节。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进入中国之窗网站主页,然后点击网站地图中的任意一个地理位置,比如红色五星的北京市标志,就可以登入北京电子地图中;然后教师需要再次引导学生借助电子导航系统具有的距离量算功能和缩放功能,使学生自由观察地图在缩小和放大下的实际状态,并要求他们借助距离量算功能来对地图中的固定长度进行测量。通过这种形式的地理教学,师生操作便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分析和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

3 开展探究学习,深化知识技能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实际上就是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操作、调查、试验、搜集与处理信息等探索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帮助掌握有关知识的目的。电子导航系统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需求。

如在讲解“城市区划”时,教师可以借助电子导航系统来为学生展示几座典型大城市的区划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区域划分的规律。然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借助网络来观察其他城市的电子地图,并按照自己总结的分布规律来验证其准确性,如果不正确,则需要进行改进。通过这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和规律,也可以充分提高探究能力。

4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研究对象大都比较灵活,且具有宽广和遥远的时空界限,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所以单纯依靠学生的认知和视野是很难掌握的,仅仅依靠纸质地图无法达到电子导航系统所具备的各种效果。电子导航系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清晰的背景、画面和艳丽的色彩,再加上合适的配音,具有极强的人机交互性能,从而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性。

如在讲解“天气和气候”时,如果教师只用文字来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气温的分布以及降水的分布情况等抽象的教学知识,学生就无法形成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电子导航系统中先进的信息技术功能来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动态天气、降水和气温分布部分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1]。

提供更多获取信息的机会 获取信息能力是人们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基本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不仅包括操作计算机及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还包括借助计算机和其他方式来搜集、分析、整理和提取相关学习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这为人们搜集信息和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大大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传统的纸质地图实际上就是一幅图像,其内部的信息无法用计算机来直接进行查询;而电子导航系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则可以充分提高数字化学习效率,提高地图数据库的查询和修改效率。因此,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电子导航系统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借助电子导航系统来查询相关数据,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增加获取信息的机会[2]。

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电子导航系统实际上是地图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重要产物,它可以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先进的现代化工具,具有更大量的地理知识储备量。传统教学,教师只是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有关地理知识,无法使学生实时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尤其是那些最新的地理信息。因此,必须不断拓展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借助电子导航系统是方式之一。如在讲解“人口”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借助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地使学生深刻地明确当前的人口数量、密度、死亡率、出生率以及增长率等数据。教师可以合理引入电子导航系统,丰富地理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数据[3]。

5 结语

总之,电子导航系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教学的任务量,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导入电子导航系统,不断优化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502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以“副科”的学科地位存在的,师生对地理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普遍薄弱,与高中的地理学习以及高考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匮乏成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致的差异,只有洞悉这些差异,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浅显深奥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而是学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知识有些深奥、难懂。

例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在初中地理《2.1.3经纬网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需简单理解有关概念、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不同、四季划分等现象;而在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必修1)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等,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如线速度、角速度等,其中的很多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2.学习范围:书本生活

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学生一般达到“2W”即可,即知道“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这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行;而高中地理则重“原理”,不仅要知道“2W”,还要搞清另外的“3W”,即“为什么(Why)、何时形成(When)、将来怎么变化(Will)”。后者紧紧和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显得比前者更重要。一句话,高中地理就是生活。只有深刻地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对于从初中刚升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跨度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行。

例如“气候”的学习,在初中地理《4.1天气与气候》(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知道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会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即可。这些要求看看书本即可达到。而在高中地理《2.3天气与气候》(人教版必修1)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如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等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也随之出现,更加要求学生借助现实生活去感悟、理解与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3.教学方式:记忆探究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主要受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多属于“经验记忆型”,即以教师讲解、谈话和学生背诵地理课本内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使课改后,也仅仅在口头上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实际操作中还是主要靠学生记忆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l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方式由初中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的“探索理解型”,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学好高中地理。

例如,初中地理《2.1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基本数据,熟记地球仪经纬线特点、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自转等简单知识;但到了高中,仅靠记忆是不行的,关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必修1)一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实验―观察―检验―评价―得出结论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等相关知识。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笔者所在地区目前高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与初中使用的湘教版新教材并不配套,导致地理教学衔接中出现许多问题。

1.如何实现地理知识的梯度衔接是主要问题

纵观现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仍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有一幅很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在图下附有公转特点等说明文字,很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属于介绍性的,中考中也很少出

[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JYYB2014190。现此章内容。但在高中地理中,这一章却要求学生“十分精通”,在高考中关于此章的难题经常出现。学生对类似的巨大变化感到不适应。

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大多使用感性材料,内容通俗易懂,成因或规律性知识不涉及,知识点间无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容易忘记。而高中地理涉及许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探讨其成因和变化规律,系统性、理论性和概念性更强。这也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知识衔接的梯度问题的原因。

2.如何加强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是关键问题

比较一下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程标准可知,二者在理念上存在着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并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教材内容的编排相对简单;后者在初中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科学两个领域,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个理念提出来,需要学生从了解、知道地理知识,提升到探究、分析与应用地理现象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理念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到高中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样要凸显“生活中的地理”,但高中却要体现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自然,体验环境与生活,提升自我的应变与适应能力等。所以,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在高中经常穿插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让学生自觉培养地理素养,培养生存能力等,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3.如何面对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的错位衔接是现实问题

具体到现实教学中,虽然现在不提倡“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但是仍要面对当前的考试。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应试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的错位衔接,这也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之一。比如,地理试卷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现场问答题”“野外考察题”“角色扮演题”等,以发挥学生的地理潜能,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又如,地理试题中有很多涉及人类、自然方面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资源、环境和保护、人口、粮食等方面,更加突出……这些考查题,在平时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少会涉及,但在试题中却常见。因此,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之间的错位,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现实问题之一。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

初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衔接点,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以此为教学突破口,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地理课标要求,全面把握这些衔接点,从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内容中,就存在许多衔接点:七年级的“城市问题”与高中选修4的“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八年级的“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与高中选修4的“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七年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村庄演化为城市过程中,规模、建筑风格、人口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高中地理“城市区位”活动中的“解释城市在中纬度、河口及滨海平地河谷分布密集的原因,据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成与自然经济区位的关系”等等。初中地理教师尤其要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上下些功夫。

2.抓住初中地理教学的“区域”这条主线

初中地理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并以区域作为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而高中许多地理原理内容的引入与探讨要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即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要依托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W中,要抓住“区域”这条主线,地理教师要通览高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适当对初中地理内容进行拓展或加深,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对初中生的读图定位分析等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找出相关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陆、板块、半球等各个位置,形成空间表象,建立空间概念,为高中阶段将要增加的大气环境与洋流位置等空间形态和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降低其难度,让学生将来在高中能体会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地理知识涉及面较广,包含很多学科的内容。高中教师往往会列举相当多的非地理学科的知识或常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而初中生的地理知识面不宽,对较为常见的地理常识也不是十分了解,对曾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常常遗忘,这就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难度。

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学好地理教材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更容易。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码头港口的选址、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的布局等。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可结合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理校本教材,这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也大有帮助。

篇6

1.两者的整合是响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工具一般都是教科书、地图、模型等比较呆板的教具。这样的工具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直观地将地理知识传递给学生,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听课效果不好。[1]在这样恶性循环的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学一直不见起色,更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视频等资源,可以形象地将世界的风景、地貌展现给学生,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响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让学生不再简单、机械地对知识进行记忆,而是在活跃的氛围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体制下,应该在强调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在学校教学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当前的社会相适应。

2.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地理学科的学习形象生动

地理教学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在接触地理时往往因为没有身临其境的感悟而不能够理解地理知识的原理,在头脑中无法建立起地理的三维知识网络,使得地理学习十分艰难。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一系列图像、动画、声音的方式,将地理事物展现在课堂中,将涉及地理方面的时间、空间信息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地理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改革教学方式,用新颖的方法使地理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形象的教学环境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景象。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查询地理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般会口头或书面留给学生一些课后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做好地理课程的预习和复习,而学生一般比较不情愿地接受这种方式,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教授地理的方法也在逐步革新之中。例如通过制作幻灯片,将知识和问题设置在其中,图文并茂,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再回答问题。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通过BBS平台反馈给教师,让远程教学成为一种必要的补充手段,实现家校及师生间无障碍的交流。[2]

2.通过多媒体资源营造探究氛围

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对问题的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让学生既学习了地理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使用多种新颖的手段营造探究氛围,不再受到教学设备落后等硬件设施的限制。如讲授关于各国的旅游景点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分配,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知识进行收集和归纳。[3]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的能力,又在小组配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其团队合作的意识。这些优势只有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整合的前提下才会产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不能独立完成的。

3.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

师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交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双方的距离明显拉近。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例如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的任务,并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练习,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一些知识资源或解答学生的问题,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学生因为对新的学习工具比较新奇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既能够解决一些地理事物抽象、不具体,使教学难度加大的问题,又能够寓乐于学,让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整合的做法是时代的产物,也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教材内所阐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来创设相应的地理情境,使得学生置身于该地理事件所发生的情境之中,感受地理现象从而获得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解决实际中出现的地理问题。

地理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社会经济密不可分,这就为地理情境教学提供了内在的需求性和外在的可行性。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能够在教材和以往的知识中探求发现新问题,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充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情景教学采用的是寓教于乐的原理,其宗旨是通过对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并在快乐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情景教学采用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吸收获取的知识。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类型

(一)多媒体情境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是地图、模型等。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在现代的地理教学中,多半采用电子地图、实物投影仪、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使得地理教学内容在学生眼前的呈现显得生动形象和直观,有利于复杂地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多媒体的呈现方式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轻松活泼的环境,使得学生从视、听、说等各个方面充分体验感受地理事物,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面。

(二)学习活动情境

根据初中地理学科的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地理活动情境,其中,开设学习活动是一条有力途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地理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学生学习活动情境,例如开展地理知识演讲比赛、增设野外观测小组进行地理考查、参观地理博物馆、举办地理发明竞赛等,力图在创设的活动中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三)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围绕地理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地理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的提出是学生思维展开的基础,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等。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抓准时机,不断为学生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

(四)实体情境

根据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校内应建设相应的地理模型景观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例如建设天文馆、气象台、水文站和地方区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实体情境指的是以地理事物的原型为基础所创设的情境,直观的感受实物展示,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很多地理现象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时效性,例如极昼、极夜、海啸等现象难以进行实地考察,只能通过模型、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进行地理情境的再现。

实体情境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的地理实物,另一种是模拟替代实物。另外,情境教学强调以周围世界为探究的源泉,让学生通过对生活情境的理解和分析掌握地理知识。

三、以某省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情境教学为例

(一)教学目标

掌握某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了解该地区特殊的地址位置和独特的地理现象;掌握某省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原因;了解该省省会城市;锻炼读图和用图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集体合作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1.多媒体情境。

(1)利用视频放映该省的具体地理位置,对特殊的地理情况进行介绍。

(2)在介绍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问题上,为学生展示相关农业的照片,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3)播放代表当地地方特征的歌曲,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拉进学习距离的同时由老师讲解该地的地理特征。

(4)介绍省会城市时,多利用图片作展示,教师还可以依据自己对该城市的了解加以补充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实体情境

(1)教师应使用“中国行政区划图”来指导学生读图,在图上明确该省地理区域特征。

(2)在介绍该地区的气候情况时,出示“中国平均气温”图例,加以补充,提高学生的读图和用图能力。

3.问题情境

(1)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设置问题,让学生猜测本次课程探究的主题。

(2)选择两个典型的地理位置来探究其各项环境组成要素。

(3)由一个省的问题引发到省会城市的问题,循序渐进。

(四)教学总结

在这一课程中,教师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生活实例以及图表等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通过呈现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各种有趣的实例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灵活性,扩充了教学容量,增加了整体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能够使得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身边的地理,在日常的生活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的探寻。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教无定法,情境教学法对于初中地理的顺利进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寻找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探究问题的精神,使学生在对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同时,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不断探索,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时展要求,更好的落实教学大纲,与学生实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远.浅谈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法之运用[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10)

篇8

随着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入,初中地理课堂的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氛围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地理课堂引入生活化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突出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地位

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理了解天气、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各地区的基本概况等。同时,在进行生产活动与生产建设中也离不开地理知识的运用,任何生产活动都受到环境、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人文环境及人口特征等也是地理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突出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地位。

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地理是一门相对较为枯燥且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到自身思维的局限,导致学习积极性不强。而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实际,可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利用自身对地理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地理学科中的奥秘,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丰富其个人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应用紧密联合在一起,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条件下把地理学习及相关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断训练,学生可形成学以致用的思考模式,从而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能力。

二、“生活化”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

以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重要地位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全面教学。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阐述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及其效果:

1.挖掘可用的生活素材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挖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素材,并准备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生活素材,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例如,在讲解气候分布情况的课题时,可通过对比南北方气候特征来进行讲解,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气温和降水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所在城市的气温变化情况及降雨特征进行记录,引导学生总结该地区的降水特征及气候变化情况。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不断向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例如 ,教师在讲解各地域及各国家风土人情时,教师可对学生喜欢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并为学生设计一场环球旅行的计划,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不仅对各地域的风土人情及地域特征有所了解,同时还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地理知识。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做到知行结合。这不仅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还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积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服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满足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望,初中地理教学应将生活化这一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为初中地理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提升地理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此外,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还可提升地理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关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感悟――例谈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途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10):35-36.

篇9

情境体验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指的是要有目的地践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时要有目的。有了目的,才有可能避免在地理教学中轻知识重情境,过分地追求夸张奢华的技巧和刺激,过多地无效地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的问题。因此。加强目的性至关重要。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明白了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地位,就不必完全追求地理教学的情境体验教学。只要针对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内容,有目的地进行情境体验教学的设计,把握好教学契机就可以了。

2、实效性原则

一种教学方法在有了实效之后,才能算成功。在地理情境体验教学中。为了达到它的实效,地理教师需要更加细心了。对班级的把握:哪个班的学生较活,反应较快;班级的多媒体显示效果怎么样等。对学生的把握:哪些学生更愿意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对设计的把握: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效果会更好。对多媒体的把握,图片怎么处理后显示效果更好;声音多大才好等。对适当提示的把握,适当的提示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教学内容展示中的关键内容。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成为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教学对像理解中的鸿沟,影响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实效性。因此,要想地理情境体验教学具有实效性,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大环境的把握,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过程都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所规划。

二、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

1、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创境策略

(1)利用故事和图像音乐的创境策略

地理学科中蕴藏有丰富的地理景观和地理故事。地理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地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出相应的图片,将搜集到的一张图片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也可以利用较多的图片通过PPT、Movie Maker等做成小电影,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风景,欣赏大自然与世界的美妙。地理故事也很多,一方面可以通过搜集得到的故事,如扑克牌中的地理、奇特的地理现象、地理趣闻;还可以地理教师凭自身的经验创造故事或者在故事揉入地理知识。

(2)利用表演的创境策略

表演类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直接投入地理学习,唤起他们的热情与激情,在表演中增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学习,是以一个特定身份表现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方法,能发展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表现能力。

(3)利用问题的创境策略

地理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2、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感悟策略

学生在经历了创设的情境后,便进入到感悟的阶段。在创设的情境中,设立了教学内容的感受点,学生可能对其注意到了,或者没有注意到,教师可在感悟的阶段帮助学生确定感受点,并逐步扩大感受点的数量,并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新的知识范畴。学生在教师提纲挈领下往往会有点睛作用,会使学生的学习豁然开朗,从而进入到崭新的知识领域。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自身的领悟点不同。困惑点也不同。因此感受点也会因人而异,虽然不可能做到逐一辅导,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

3、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生成策略

课堂中的对话,在地理情境体验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价值可以在广泛的对话中生成。教师在课堂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对话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对话的水平与质量,更影响着学生对话的能力。当学生因为迷信教师的权威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失去自己真实的声音,使得师生对话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对话时,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用一颗真诚的心投入到与学生的对话中去,展现真实的自我。和学生一起既尊重文本、又不迷信文本;敢于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对话的过程中既乐于倾听,又善于交流;对话者之间既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主题的探讨,又不盲从别人、不固执己见。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交往的艺术,提升对话的素养。这样的对话才是真正和谐的对话。

4、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升华策略

学生参与感受、体验到了教学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需求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一精神提升。升华同样与学生的心理感受、精神世界密不可分。

(1)利用点拨的升华策略

运用点拨升华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地理教师可运用的点拨的基本方法有:方向性点拨、方法性点拨、概括总结性点拨、升华性点拨以及补充点拨等,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到灵活掌握。恰当运用。

(2)利用感情的升华策略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能够激情投入,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带来示范性的引领,很容易想象在教师心情不佳的情况下,课堂会成为什么样子,比如在让学生欣赏《大中国》感受祖国的时候,教师的行为就能够影响到学生的表现。

本文是关于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地理情境体验教学能很好的开展下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主动性都会增加,能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地理。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24-01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容易面临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认真分析可以看出,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改教研以及教学空间等息息相关。本文研究当前地理教学困境与对策。

一、当前地理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地理学科教学效率低下与多个方面因素有关,作为学校管理层及地理教师,要细致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1)地理教师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在部分县级以下初中学校,地理专业师资力量的配备相当薄弱,很难做到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都是地理专业出身,有些学校甚至一名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都没有,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地理教学工作。甚至有的学校将地理学科教学岗位,当作照顾年纪较大、身体不好人员的岗位,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些影响。

(2)地理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有些学校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教学投入,但主要用于教学场所建设、塑胶跑道添置等方面,而对地理教学所需的一些演示器材、教学课件却投入不足。

(3)地理教研改革不够深入。在部分学校,语、数、外等学科教学改革研究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地理、历史等学科平淡无奇。平时的教研活动局限于读一些教研文章,做一些教研记录,而更有价值的示范课、观摩课则开设得较少,没有创造更多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的机会,导致地理学科教研力度不足。

(4)地理教学空间狭隘封闭。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局限于课堂、受制于教材,没有将地理教学活动向学生的生活延伸,也没有将地理教学空间向课外拓展,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地理教材、培养地理综合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而狭隘封闭的教学空间,也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二、补齐短板,夯实措施,有效推动地理教学工作开展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校及地理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弥补缺陷,推动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1)多措并举提升师资建设水平。一支业务精湛、有敬业精神的地理师资队伍,是地理教学工作走出困境的基础与保障。各学校应当强化地理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坚持专业对口之外,还应当强化在职教师的培训与素质提升。无论是否地理专业出身,都要制定岗位门槛标准,通过跟班学习、在职培训、在线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地理教师走出去充电。在校内建立激励机制,让广大地理教师勇于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为更好地履行地理学科教学职责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多元投入改善地理教学条件。各地区在教育投入方面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一定要做到均衡,做到有所侧重。特别是地理等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的学科,更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投入。例如,在每学期的教学投入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购置地理教学演示器材、添置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保证地理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学校要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同时学校也要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为地理教学条件的改善创造更好的条件。实践证明,只有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渠道,才能够在短时期内尽快改善和提升地理教学条件。有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演示器材和信息资料,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就能如鱼得水,学生的地理学习也会更加投入。

(3)扎实抓牢地理教学改革工作。教研是影响地理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教师要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地理学科教学研究中。首先,要经常阅读地理教学刊物,上网浏览地理教学网站,汲取地理教学改革第一线的各种精华经验,为自身更好地履行教学职责奠定扎实基础。其次,教师要善于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应当经常组织各类观摩研讨活动,在校内形成浓厚的地理教学研究氛围,还要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有条件的还要到重点学校跟班学习。此外,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还要做到统筹安排,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活动的方式、内容要纳入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学研究工作有序开展。

(4)有效拓展地理课外活动空间。首先,将地理教材中涉及学生生活感知的内容单独提炼出来,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生活感知,寻找生活中的印记。无论是自然地理风貌,还是人文地理影响,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充分感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的理解。其次,针对一些社会关注的地理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例如,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流失问题、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本地区的地理现状、发展趋势具有清醒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或意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地理教学困境的成因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教改力度以及教学空间等方面息息相关。各方面应当加大工作力度,解决这些问题,助推地理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面对当前地理教学的困境,地理教师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创新与探索,逐一突破难点,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83-02

一、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感情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地理教师的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死记硬背者居多,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即过多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太明确,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催化剂,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

学生如果不喜欢地理教师,就不会喜欢地理课,那么,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他们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以趣相融”,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下“自由地呼吸”。这种亲切的地理教学氛围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地理老师注意增强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的知识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仰。

二、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像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诀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印证了地球的自主;一年四季的更替印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