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0: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地理作为一门文理兼备、涉及领域广泛的学科,使得很多文科生十分头痛,尽管在地理学科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的“活性”。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科特点,教会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是日常课堂教学的重点,下面我就几个地理问题谈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指导。
一、气候类型的判别,图文并茂理解透
(一)高考导航
有关气候的试题是地理高考试卷的“钟情点”,解题的关键是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特征的分析和类型的推断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让学生思想上认识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指导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确定南北半球——最冷、最热月;第二步,确定热量带——最冷、最热月气温;第三步,确定类型——降水情况。
(三)指导气候类型判读的规律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四)指导误区
不注意难易程度,忽略图形的判读,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信心,生搬硬套,不得要领,因而在范例指导时应注意由易到难的次序,循序渐进,按气候类型判读的三个步骤和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同时要适当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气候类型变式图,如气温和降水点状图;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气温和降水单元格图;气温和降水雷达图;气温和降水立体图;气温和降水等值线图等,如此就能较好地认识到气候类型判别知识的“活性”。
二、等值线中精选一种,以点带面好处多
(一)高考导航
等值线在高考中地位突出,是一个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几乎年年高考都考。
(二)指导等值线判读的方法
1.读数值——等差距(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0);同一等值线两侧数值一般不同;变化趋势;数值范围和极值。
2.读疏密状况——表明变化大小,同时分析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
3.读走向——同时分析影响因素。
4.读等值线的弯曲方向——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同时分析影响因素。
5.辨方向——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6.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同时分析引起闭合的原因、变化的趋势和数值范围。
(三)指导等值线判读的规律
1.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相等。
2.等值线为闭合曲线,有时因图示范围较小,而显示为不 封闭。
3.两条等值线一般不能相交,等高线图上悬崖可以显示为重合状态。
4.相邻的两条等值线数值相等或差一个等值距(特殊原因直接标出每条数值者除外)。
(四)指导误区
没有意识到等值线知识内容多,难度大,重练习训练,轻规律剖析,表面上看似乎面面俱到,事实上什么都没有讲透,因而在范例指导时,要注意重点讲透其中一种等值线(如等高线),然后用同一规律原理解决其他等值线的问题,如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及等压面、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等时线、等潜水位线、等积温线、等温度差线、等震线、酸雨等pH值线、等海底年龄线等,就能较好地让学生认识到等值线的“活性”。
三、区位因素的应用,建模运用自贯通
(一)高考导航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区位因素是一必考点,地位突出。
(二)区位因素应用的知识框架
(三)区位因素应用的解题规律
1.分析区位类型﹙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商业等﹚。
2.检索区位因素大体模式。
3.看清区位要求﹙全面分析、对比分析、主导因素分析、优势区位分析﹚。
4.提取材料﹙包括图表﹚有关显、隐性信息。
5.运用相关知识组织答案。
(四)指导误区
不注意构建区位因素应用知识框架,组建答题模式,忽略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商业等区位因素之间的知识,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联系与区别。要特别强调在答题中区分:①简述;②简析;③描述;④综述;⑤说明;⑥写出;⑦分析;⑧对比(比较);⑨评价;⑩概括,以达到应用区位因素进行准确答题。
四、区域空间定准位,师演生学很重要
(一)高考导航
区域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几乎都有涉及,区域性也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性。而解答区域地理的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空间概念。把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既是地理学习的要求,又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指导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1.抓住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范围和位置。
一些主要的经纬线:
2.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
山脉界线(三大阶梯、主要界线山脉)、河流界线(例如黄河、长江沿线等)、主要的地形区(例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
一些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我国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年降水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人口线、京哈—京广线、陇海—兰新线等铁路沿线。
3.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建构中国空间图。
在政区图的基础上,逐渐添加地形、气候、河湖、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
(三)指导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
通常通过重要的山脉和经纬线来进行。如判断甲地(32°N,106°E)位于哪个主要地形区上,首先可以判定在我国南方(甲地位于秦岭33°—34°N以南,横断山脉100°E以东),其次可以判定在四川盆地(甲地位于巫山110°以西,位置偏北,故不在云贵高原上)。
(四)指导误区
不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区域空间概念,忽视最基本的要素,使得学生无法准确地进行区域空间定位。例如在建构中国区域空间概念时,一般可以先从我国的范围、重要的经纬线入手,再结合主要的山脉和主要地形区,尤其要注意演示区域的定位过程,反复演练,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区域地理树典型,综合应用带好头
(一)高考导航
区域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尤其是第37题,几乎都有涉及,可以说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对于区域问题的掌握情况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二)指导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思路
(三)指导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
1.准确进行区域定位后,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2.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
3.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4.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5.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四)指导典型
以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指导要求: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课程标准解读: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指导过程:
(1)空间定位指导:
①根据穿过本区的经纬线定位:
120°E穿过西北地区东部,80°E穿过西北地区西部。
40°N穿过内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
②根据典型地理事物定位:
根据黄河形状、阴山、天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理事物定位。
(2)构建知识体系的指导:
(3)反馈指导:
注意指导学生利用已构建的西北地区的知识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到区域的分布、现象、成因、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分析西北地区的方法分析其他区域,从而认识到区域知识的“活性”。
总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的“活性”,就是要尽可能地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切实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政治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政治课应该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主要地位。因为政治课法律知识相对理论性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课程的特点和内容。例如在讲解正当防卫的内容中,就要举例让学生明确正当防卫与非正当防卫的区别,从知识点上准确了解。教师要积极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在特殊问题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
2.采用案例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法律知识教学中,一定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一些著名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具有故事性,学生在听案例时,就像在听故事,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对比,这样就可以迅速的区分是非黑白,可以用正义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案例教学是通用的法律教学方法,但是,案例分析的水平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案例的分析与现实生活和时代特点相结合。
3.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自身的生活状态。
政治思想课法律知识教学中,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尊重学生的自身生活状态。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我们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区分对待。要把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中,找到知识的特点,从而对照实际生活进行理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实现学生从能生活向会生活转化。“生活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的教学理念,它以课堂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生活、懂得生活。
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施
政治学科课程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
“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让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多种形式情境,如播放录像、角色表演、演讲、辩论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操作要求为:(1)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的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2)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3)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分析社会的积极性,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深化了知识,加深了生活体验。
三、目标生活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精神文明建设”后,布置学生结合“2011年烟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学校、村庄或小区有哪些不文明行为,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烟台因我而美丽”,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四、内容生活化:生活化素材的选取
思想政治课特别是新课程是涵盖了社会生活在内的综合学科,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联系生活,选取生活化素材,学生才会兴趣盎然而不枯燥地进行学习。
1.素材来源于学生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其间的喜、怒、哀、乐,同学之间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用自己的身边事来引导自己有所获、有所悟。
2.素材来源于学生家庭生活。
素质拓展,原意是小船驶离港湾,进入未知的旅程,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精神。
一、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相关的几个问题
现阶段的我国教育制度,决定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学校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升重点学校的大环境压力下,努力学习,利用了所有的课外时间,参加各种补习班,特别是大城市表现更加突出。为了孩子将来有一份好点的工作,家长们虽然怨声载道,也只能屈服于压力,承受着这种极不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竞争。中小学生课外生活中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很少。当前中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非常少,部分学生就连寒暑假都被课程学习填得满满的。调查发现,学校和家长安排的学习任务过多,学习活动占据了中小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小学高年级作业做到9点30分以后,初中作业一般到11点才能完成,做得慢点就要到12点,做得快的就是几个学生互相协作分工完成的,周末当然是进两三个补习班。
(2)可以自主发展爱好的精力很少。“为中小学生减负”已经提出多年,形式上看,中小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样,实际上其内容仍然是文化学习。绝大部分精力要做作业、看规定的课外书。看电视、自由玩耍基本没有精力,因为要尽量多睡一会儿觉,恢复第二天学习的精力。所以,减负效果并不明显。
(3)课外活动场所和设施不足。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需要足够的场所和设施,然而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场所不足,就近活动场所更是缺乏。一般学校的活动设施与场所是有规定的,要求学校设置200米~400米的环形跑道、100米~35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以及相应数量的篮球场和排球场。但许多规模较大的城市学校也是严重缺乏的,课间操只在教室的过道上做,跑步安排更是无奈:只能安排星期一星期三由一、三年级跑步,星期二星期四由二、四年级跑步。大城市的中小学生的校外活动场所有限,在家附近的活动场所很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理想的去处,但因为场地有限,所需费用不低,参加兴趣活动的学生不到10%。
(4)青少年不良课外活动有害健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得到了优越的知识学习环境,但像黑网吧等大量出现,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严重不良环境之一。 影响表现在:一是网络游戏极易让玩家成瘾;二是网络中还有很多不健康的网站,监管难度大。
二、素质拓展活动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1)素质拓展活动的意义。人们有个共识,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吃苦耐劳,不怕困难挫折。因为农村孩子的成长过程已经经受了很多困难挫折,所以从生理和心理上已经能很熟练地应对了。但城市成长的孩子,因为没有机会经过这些教育和磨炼,所以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素质拓展活动可以给学生补上人生的这一必修课。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通过设计好的专业户外活动,培养学生耐力和忍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素质拓展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
(2)素质拓展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素质拓展活动形式,主要有水上活动、野外活动和场地活动。水上活动有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潜水等;野外活动有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溶洞探险、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活动有高台跳水、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素质拓展活动,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娱乐性,因为一般是通过游戏形式和团队合作方式安排任务的,参加者在娱乐中接受挑战,体会道理。如“背摔”“断桥”“天梯”等项目能够提升个人心理素质和团队质量。二是主动性。学生是活动的主角,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全身心投入、努力完成任务。在体能活动过程中,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三是挑战性。项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向能力极限挑战,重点是跨越心理屏障。克服困难后,学员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心与参与意识。四是深刻性。素质拓展活动使参加者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3)素质拓展活动的实施。素质拓展活动的一般步骤是这样的:体验是开始,参加者以观察、表达和试行的形式投入活动。有了体验以后,再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在交流当中,分享心得,发现不足。再从经历中总结出经验,提取出精华,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体验中得出的结果。最后进入应用阶段,策划如何将体验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素质拓展活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了很好应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体验、感受、分享、交流、总结应用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团队意识的形成,并借助训练后的触动,感悟和思考。
设计素质拓展活动必须注意:训练项目必须有安全保障,所有户外活动应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实验,周密安排,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必须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更好地融入群体中。
总之,素质拓展活动对中小学生成长有重要作用,不仅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让他们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所以,应该将素质拓展活动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完美。
参考文献:
[1]张冰,余豪.对初中生耐力素质练习的拓展研究[J].科教文汇,
2010(6).
[2]李富民.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拓展型人才[J].北京城市
学院学报,2009(2).
1.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能不断地促进学生获得新知识。学生可以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用于实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2.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如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
3.课外活动可以使教育者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个人的志趣、爱好、特长以及各种才能都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因此,教育者可以从中发现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并及时对其进行培养和训练,培养人才。
4.课外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生活在一个关系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去认识他人、评价他人,学会与他人交往。
5.课外活动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课外活动的出发点应是培养学生做一名良好的社会公民,培养他们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护名誉、诚实、公正等品质。
二、怎样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百折不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其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深感课外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谈一下在开展课外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1.课外活动的开展应紧密联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课本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知识积累总是向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发展的,知识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最底层的知识为梯,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循序而上。同样,历史课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为根本,所选课题不宜偏难,否则学生“蹦起来都够不着桃子”,三蹦两蹦,积极性就没了,兴趣也丢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教师应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目的。
2.课外活动的开展应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1)知识性。所选活动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知识容量,使学生通过认真、细致、耐心的研究,掌握相应的技术,懂得一定的道理,增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到了增强。最后,教师再顺势利导,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2)趣味性。活动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趣,而不是枯燥无味。(3)实用性。课外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活动,多选一些能够为实际生活服务的项目,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以上三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活动中应注意协调结合,可突出一方面,但不应顾此失彼,或干脆不重视某一方面。
一、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
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生活化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课堂本身即是生活,教与学是其基本内容,因此可叫课堂教学生活。课堂教学生活既是学生人生特定时期的重要生活方式,也是教师职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还原课堂的这种生活本性。另一种理解认为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又还原到生活中去”。
应该承认,当前学术界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上述含义还有诸多争议,但本文无意于这些争议的辨析,笔者认为,无论怎样思考,课堂教学生活化还是不应该排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教学内容还原到生活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笔者称之为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生活化,本文以下所提到的课堂教学生活化也仅在此意义中使用。
从上述界定出发进行推论,笔者认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把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概念原理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还原到生活中去,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以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奇妙和乐趣展现原理概念的内涵和原理概念所蕴藏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意义,
二、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解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进行基本理论观点教育的课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①将教学与生活融合,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来理解、感悟学习的内容,建构新的意义系统。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提出“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有机整合”④,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 ⑤综合相关文件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明确得出结论:中学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需要生活化。而就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而言,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际上是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课堂模式的再创造
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个教学的创生过程,包括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情景构架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
首先,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积累材料和案例等。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与学生全面接触,可以找一些学生正式交流意见,也可以尽心问卷调查,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一方面在大量的日常观察中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积累能与学生中产生共鸣、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典型材料和案例。另一方面只有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脉搏,与学生共喜、共怒、共哀、共乐,才可以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奠定真实的生活基础。
其次,开展课堂教学生活情景构架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情境构架分析主要是要让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实现链接,它需要创造性地思考各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如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可用现实生活中的什么材料和案例进行分析、可在哪些环节把课本的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向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提问后学生会怎样理解,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等,教师必须认真分析这些细节,达成“从书本知识视角理解教学内容”到“从现实生活视角理解教学内容”到“从教学对象的生活视角理解学内容”的转变,这样,才可以使课堂教学建立在教师意欲引导的生活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两者之共同基础上。
第三,需要创造性的运用“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这一基本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生活导入,也就是导入新课时紧贴生活。与一般的教学导入不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强调尽量考虑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素材和例子导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学分析是这种模式的关键,在教学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努力把课前搜集的素材、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课本的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把中学政治课的概念原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实际理解概念原理的知识性,体验概念原理所蕴含的价值观意义,从而完成新的意义建构。生活回归是这种模式的意义归宿,它主要是把在教学分析时生成的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全面解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
“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这一基本模式只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式,对于每一个课堂而言,决不是简单地套用这个模式,而是要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学生实际,进行内容与教学流程的创造性设计,把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概念原理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还原到教师本课堂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真实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经验的意域中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感悟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意义。对于不同的课堂而言,这没有固定的流程,须根据不同的课堂实际来进行创造,下面是一个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仅供思考。
在上初一思想品德课“成长不烦恼”时,我们尝试如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生活案例导入。
案例一:本来活蹦乱跳的小李突然变得少言寡语,不爱搭理同学,有事也不愿跟人讲,不愿参加文体活动,经常独自闷坐、发呆楞神。
案例二:玲玲都初一了,可胆子极小,遇到什么事情都害怕,不敢见客人,一说话就脸红心跳、头上冒汗,常常在睡梦中惊醒,天黑就不敢出门了,在他的头脑里总好象面临别人的侵害,随时都会遇到什么危险一样。
案例三:小明平时功课也不错,也挺知道用功学习,可就是怕考试,一到期末考试,紧张的睡不着觉、吃不下东西,甚至参加不了考试。考场上,感觉自己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其次,教学分析。
介绍案例之后,可紧接着提出问题:
(1)为什么这些同学身上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
(2)你有类似的体验和困惑吗?
(3)如何消除这些困惑?
根据所提问题,组织学生把案例、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讨论分析。
可把所教的班级分成若干组,安排一组思考一个问题。考虑到初一学生临场语言组织能力较欠缺的问题,可让学生把自己思考的东西写下来。接下来,学生们一般都会积极回答问题,比如针对案例一出现的问题,学生们踊跃发言,提出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克服自卑心理或注意劳逸结合等解决办法。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他们利用课本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后,教师还要进一步针对上述三种案例的分析、讨论情况,结合课本知识归纳出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不健康现象,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愉快地度过青春期。
第三,回归生活。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通过布置实践应用,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学习的有用和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如在上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在下课前可以布置这样的轻松的课后小任务:观察你周边的同学,看看他们是否存在心理不健康的现象,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比一下他们是怎么样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的,要求观察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可由若干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这个任务)。事后,同学们便会指出很多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并提出很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一些同学可能回主动向家长、老师和知心朋友讲讲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了解你或者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一些同学会把一些不方便讲出来的事情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可以重新回归生活,享受学习的无穷乐趣。此外,还可以安排读一读、听一听等课后作业,让同学们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归生活,知识的作用与魅力便自然形成与学生的意识中。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29-02
止到目前,全国所有省份都已经进入了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各个学科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学课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教学生活化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模式也被各个学校所采用与实施,各个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所取得的成效和暴露出的问题,笔者对身边两所刚加入省重点的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涉及三个年级(高一到高三)总共18个班,共发出问卷1020份,收回有效问卷980份。在调查的同时,笔者还查阅了一些省份关于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现就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在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并不透彻,导致课改形式化
当前课改形式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有名无实”即“挂着羊头卖狗肉”。这是课改形式化的第一种表现:表面轰轰烈烈地进行改革,实则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另一种是教学形式化,重形式,轻内容;重现象,轻本质。这两种现象都是因为对新课改的理念认识不足而导致的。
1.有名无实。在新课改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教师表面上喊着改革的口号,实际上还是按照以往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走。回答“在平常的教学中,你的老师会经常告诉你们XX内容为‘高考的重点’吗?”选A“经常会”的占了43%,选B“有时会”的占了45%,平常确实有“一些老师过分依赖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认为高考不改革,自己的教学没法改,认为能力、情感目标都是空的,知识目标才是真的,评价教学就要看知识目标的实现情况;这样上课,怎么能适应高考?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这些教师并未真正进行课改的原因在于:认为高考制度仍然存在,放手进行课改怕会影响教学秩序和质量。这些教师思想上的顾虑和对新课改的本质认识不足,会使他们觉得新教材知识点不足,把本来新教材难度降低的内容再拔高上去,已经删减的内容再增加上来,“繁、难、偏、旧”的内容又回到了课堂。重知识,轻能力的旧的教育模式又回来了,这与我们新课标的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教学形式化。从哲学上看,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有内容必然有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否则就会陷入形式化问题之中。重形式、轻内容,重现象、轻本质就是形式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学形式化是课改形式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和本质理解不够,再加上自身经验不足等方面原因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形式化问题。教学的形式化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有:把“对话”变成简单化的“回答”;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等等。再加上多媒体运用的不当,把过去的“人灌”变成现在的“电灌”,在这样的课堂上,表面看起来热闹和热烈,但会失去教学真正的价值;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职责。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还达不到生活化的要求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成功和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课程改革成亦教师,败亦教师。也就是说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新课程真正的实施。
在回答“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活动中的情况是”选B“课堂秩序不怎么好”的占了47%,选C“有时会跑题”占了19%,只有34%的学生选A“课堂非常活跃”。在跟一位老师交流时,这位教师这样说到:“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确是一门令教师耳目一新、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它的活动性与开放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让一些教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太过热衷地搞一些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教师的能力有时候达不到,就会出现课堂秩序一团糟的情况。”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化课堂中出现的这一问题跟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生活化的课堂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据济南市教学研究室2007年12月份的一个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总结指出:“有的教师起点把握不当,内容过难,备课不充分,念教材,抄教材的现象还存在,还存在一些教师印来《教参》和‘教案集’的现象,不会合理的取舍教材,新课程删去的内容重新捡起来学。”这些现象背后反映了一些教师业务素质不高,达不到生活化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盲点;要以适当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既使课堂快乐,也使学生从生活化的课堂中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33-01
一、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要与自然环境打交道,人类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环境反过来又要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各方面的影响。人类社会中的人口、文化、经济、人类的交往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所以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在教学引入中的运用
地理课堂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非常关键。好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习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有关的实物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运用,这里举几个例子:
(1)从“谈天气”导入天气的教学。通过与同学们谈论“今天的天气”,引导同学们畅所欲言,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活跃了气氛,调动了课堂积极性,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类似的还有“气温”“降水”的学习。
(2)用实物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地球仪”“地图”这些章节的学习,都可以利用展示这些生活中的物品从而引入课堂教学,讲“等高线”时通过等高线模型引入课堂教学等都是较好的方法。
(3)通过新闻、实事等视频或报纸(最好是视频)引入新课。比如在学习“中东地区”时,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点播关于中东地区的热点新闻,引导学生思考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使学生对这一地区产生积极了解的欲望。类似的例子还比如从希腊债务危机引入欧元区再引入欧盟的学习等等。
2、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地理知识,也可以把它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点。这种运用在教材里也重点进行了体现,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常见的也举几个例子:
(1)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中在讲到亚洲的自然环境时,通过插图介绍了东南亚民居、南亚孟加拉民居、北亚民居、西亚民居等等。在中国地理中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代表性的民居,碉房、蒙古包、窑洞、高脚屋等,无一不反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传统民居特点,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也是乡土地理教育教学的一个内容。
(2)自然灾害。当今世界,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各类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几乎每天都有报道。在学习到相关地理知识时,结合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危机意识都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东方之星”沉船事件这一热点事件中涉及到的自然灾害如暴雨、龙卷风。又比如汶川大地震、三峡水库库区的滑坡等。这样的例子只需要教师多关心新闻和时事,就不难发现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例。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影响本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在灾害来临时应该采取哪些必要的避灾措施等等,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不排除个别学生深入研究了解的可能,为培养优秀学生播下火种。
(3)日常生活与地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的关系密切,除去民居前面已经说过以外,服饰的传统布料(丝绸、棉布、皮)、款式(如藏袍),主食的构成,交通工具的选择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出门在外,气象知识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4)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比如:诗词中的地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中的地理-----物种的分布,音乐中的地理----长江之歌歌词,体育中的地理----NBA球队名称缘由,经济中的地理------人民币图案,军事中的地理-----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其他不胜枚举。
3、在课后巩固反思中的运用
在学生的课后巩固中,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设计一些情境分析,把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假设选择野外宿营地,应该如何选择,要考虑哪些地理上的影响因素?设计一次旅游过程,包括旅游路线的选择,随身物品的携带(比如到青藏高原需要准备防晒霜、墨镜、急救药品等等),并考虑旅途注意事项等。并思考这样选择的原因。
三、学好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地理知识能够解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自然现象,因此,学好地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使人类更好地生活。学好地理,了解地理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甚至在灾难来临时临危不乱,可以更从容地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学好地理是为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生活。
(上接第232页)方法的参透。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窦春梅.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6)
近些年,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更是触及大多数领域,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与数学密切相关.然而在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底子薄,对数学更是“望数兴叹”. 这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数学难学、枯燥无味、学习数学没有用处,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越来越脱离学生的生活,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进行生活化的改造,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数学成绩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分析当前中职数学生活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从而提高中职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
一、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在生活、生产、科学和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数学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数学素质的提高对于个人能力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数学生活化教学从根本上能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高度结合.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学习的平台,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 生活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个体之间学习数学能力的差异,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亲身实践、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理论知识,从而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 同时,数学生活化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传统的教师灌输模式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极大的依赖性,学生过度依赖老师讲解,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既有的思维定式,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要想真正学会数学,并且会用数学的思维模式思考与推理,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来解决各类问题,就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行.此外,数学生活化教学还应当通过设定适当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数学常用逻辑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真正做到理论
与实际的高度统一.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活跃课堂氛围.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轻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通过自由组合,联系实际的方式来接受知识,这就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全过程.生活化的教学实质上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推动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充分发掘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内容,善于运用生活游戏、生活原型、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等来进行教学,来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使学生发现数学实际上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那么他们也会更喜欢数学,更加有兴致的学习数学.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象数学化,同时,如果教师能做到经常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会慢慢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数学是一门有用之学,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我们要用“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的兴趣.
二、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重视程度不足
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决定教学方式,教师如果对生活化教学重视不足,只是一味地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走“满堂灌”的老路,这样的模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地位,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中职学校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只把数学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基础知识底子薄弱
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入学甚至不需要成绩,文化课更是学生们最头疼最想逃避的课程. 而学生的基础知识底子普遍比较薄弱,尤其是数学基础,有的甚至连简单的运算都不熟悉,解方程更是不会. 相当多的同学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有的甚至一上课就睡觉、看其他课外书籍,数学成为学生眼中枯燥、烦琐、麻烦的代名词,对它产生了恐惧心理,这几乎也是中职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基础知识差,另一方面是,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没有其他用处.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严重脱节
生活化,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但目前中职数学教学大多数都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走“满堂灌”的老路,这样的模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且课本中一些抽象的问题,学生也不易理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必然会给学生的综合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要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师生对生活化认识存在局限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恰当的数学方式去解决它们.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师生将生活化简单地理解为生活就是数学,认为数学的所有教学内容都应该找到生活的例子,如果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就没办法进行正常教学,从而从根本上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另外,在某些中职学校中,对数学课不够重视,为了给专业课让路,甚至出现减少数学课时的现象. 使用的数学教材中有些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太远,再加上教学课时数偏少(甚至连高中的一半都不到),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根本不理解,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更觉得学习数学没有用处.
三、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转换师生扮演角色
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重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把数学教学理论和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好知识点. 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具,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指导和纠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引导者,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二)完善数学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教学
过分死板的教学模式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地按照教材教学. 数学学习依靠两样东西:逻辑与创新,僵化的数学模式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内容,没有想象力是很难理解的.教师需要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具体的知识,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以一种更和谐、更高效的方式来完成数学学习. 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三维立体图形的计算与求证是一项艰巨的学习任务,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拿生活中的相似立体实物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重难点.
(三)教师要拓宽知识面,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要实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设置合理有趣的问题情景,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自己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教师除了要学习自己所教的专业学科知识,还需要下苦功,多多掌握其他学科知识,以达到兼收并蓄,一专多能.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只有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开阔自身的视野,完善自我,才能活跃课堂教学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小结
本文分析研究了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前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发展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当前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分别是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基础知识底子薄弱、教学内容与生活严重脱节、师生对生活化认识存在局限以及部分学校对数学课不够重视等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即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转换师生扮演角色;完善数学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教学;教师要拓宽知识面,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育学生树立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热爱数学和享受数学的意识. 数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仅止步于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中职教育中老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在教学中应合理地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开启,并且使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同步创新与改革,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目的. 推动生活化教学的发展,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与知识运用技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涵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数学是我们开阔思维、全面发展的好帮手.学习数学不但能提高自身能力,而且数学学得好的人也容易学好其他知识,这也正是数学的美妙之处.
参考文献
[1]程宪花.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04月.
[2]韦红梅.促进生活数学化,换发数学课堂活力 [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06期.
目前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新教材在以往教材成果的基础上,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在结构体系、语言文字、版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求新、求实、求活,其中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把基本理论观点与较为丰富的感性材料相结合,把"教材"变为"学材",这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从政治课程的特点出发,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结合现实生活实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上好政治课。
第一,立足现实生活,制定教学目标。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立足生活,制定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要讲"近、小、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尤其要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新世纪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如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观念、民主意识等,把"小课堂和大社会联系起来"。。例如,在设计高二经济常识《生活消费和消费观念》一课的教学目标时,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把学会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树立文明的消费观,为自己家庭编制半年的消费计划表、进行家庭消费的自我诊断等写入教学目标,这既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二,注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培养,活跃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一堂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教师和学生相依共进、交流互动的生命里程。理想的课堂生活是"开心果",学生乐在其中,兴味盎然;是"创造坊",给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是"助推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民主性、趣味性、鼓励性、实践性、探究性相结合。把学习的自利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独立的人格。我们还可以从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生活情境,创设人人参与的情景,"活动是孩子的本能,游戏是孩子的天使",创设情景教师可以让学习各尽所能,或唱或跳,小品、相声、诗歌、绘画等形式,情趣连连,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让学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成才的满足,在表现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表现欲和学习欲,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兴趣对思想政治课来讲更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感动学生,受到学生由衷的欢迎。我们的政治课堂将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
第三,教学中要尽力丰实教学内容,以增强吸引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既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也脱离学生个体发展实际,对中学生缺乏吸引力,甚至对此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尽力丰实教学内容。改进、丰实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多利用本地乡土资料。
中学生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很亲切,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引入乡土教育材料的正是符合了中学生的乡情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以现行高一思想政治课为例,在讲授"恩格尔糸数,可以让学生自已回家和父母一起测算一下自已和同边邻居消费情况,得出第一手资料,也可结合在当地采访,调查等,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选择家乡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2、多精选选修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以前中小学,选修课的开设一直不多,尤其是思想政治课,以前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近年来,我省政治课教学开始引入选修课的教学,我们要积极利用选修课给我们政治教学开带来便利,精心选取教程,吸引学生。如我们学校开设《中国国际生存形势》《生活中法律常识》等选修课,使思想政治课面貌一新,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第四,用实际生活中相关问题创设情境,点燃思维的火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可以在问题上下功夫,做到精心设计、巧于提问,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注意的是,在设立问题情境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原则来合理地设置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看书找答案上;在组织教学程序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发现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当学生明确肖像权及姓名权等基础上,这时教师抓住时机问: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侵害过他人的肖像权或姓名权?如果他人侵害自己的肖像权或姓名权,我们应该怎么办?以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可以有不同见解,只要有道理,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能解决自身问题的就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
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以生活化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生活实践贯彻到底。
思想品德科的宗旨是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对知识充分体验,感悟,运用。这就要求老师多设置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无形中淡化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体验意识,积极开展生活化活动教学。起初学生不适应,我便不断采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体验知识,现在学生已经踊跃参加。例如在教学《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与老师不能沟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谈论解决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深化了解知识。就这样,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活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宣泄的过程,行为有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特别可信的。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教师必须设置生活实践题目,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内化知识,并经过长期训练让这些好的行为固定在学生的头脑中,固定在他们的人生中。例如在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为了让学生知行统一,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每次外出、回家都要跟父母说一声,每天要帮父母干一件家务活,每周与父母谈一次心,并要求家长做好记录,每周一次反馈给我,装进学生的成长档案。通过这些方式,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我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展一些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技能与生活经验。
第六,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29-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是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德育相当程度地存在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现象,变成了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那么,如何实现德育教学生活化,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现性,这是每一个德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教学生活化”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1.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中阶段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正逐步下降。作为中考失败者的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偏弱,同时,心理素质也相对薄弱,比较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上课迟到、早退,染发,着奇装异服,有的甚至沾染上抽烟、喝酒、打架等社会不良习气。另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其中很多片面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德育氛围令人担忧。这些都给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难度。
2.“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是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他首先是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世界瞬息万变的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对他们产生影响,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为此,师生必须共同走向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元素。特别是教师一定要多了解、关心、感受学生的生活,更多关注学生所面临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背景,将学生所面临的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引入教学,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动力和探究冲动,促使学生学会思考生活,善于提炼生活,最终使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得富有道德性。
3.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德育课教学生活化就是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构建职中学生各种感兴趣并且能够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进行探究和思考,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具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教学目标生活化,二是教学内容生活化,三是教学方法生活化,四是教学评价生活化。
本文就“教学内容生活化”,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施
1.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现阶段中职学生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吸收大量信息,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开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从报纸上、网上找供讨论的问题,教师更要注重着眼于身边事,注重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多用辨证的眼光关注周围的生活,关注多彩的社会,用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比如,在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时,引导学生观察我县城镇交通状况,让学生讨论你是否要遵守交通秩序,对不遵守交通秩序者怎么办等问题进行讨论,判断与选择,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中职学生,他们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第二“断乳期”,而且一部分学生刚刚离开父母住到学校宿舍,他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相互交织,因而内心世界十分封闭,不愿意向大人开放。而封闭心理使学生遇到问题或困惑时得不到及时排解与宣泄,极容易导致学生自卑自弃、狭隘独尊、自我封闭等等,在与同学、集体、老师的关系中,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可怕的冷漠。如何纠正上述的心理偏差,德育课应该告别生硬的说教,回归生活,关注生活,指导生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做—个心中有爱,热爱生活的人。
我在教《哲学与人生》这门课中,结合我校曾邀请中央级聋哑歌舞团到学校演出,给全体师生留下了极大的震撼事例,用他们成长的经历和成功去启发、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德育课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理解生活。
德育课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但由于我们的教育仍存在着有意无意拔高的倾向,有的甚至严重脱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使得本来正确的德育内容悬在空中,学生只是一味地埋头苦读,他们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认识片面、极端,是非观念模糊,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缺乏分辨和鉴别能力,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面对这些状况,德育课教学应该摆脱大而空的教条,在学生生活世界的全方位中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生成良好的德性。
我县经济欠发达,而我校学生大部分又来自农村,家庭相对来说都不太富裕。在上《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有关内容时,我就巧妙地选择材料,从历史、地域、家庭实际、发展等不同角度去正确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庭。
4.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德育的过程与生活过程是内在一致的,德育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这其中的“做”也就是实践。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德育课更加关注这一点,在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中都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身的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德育才能显现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时,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地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尊重专心于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比如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我结合我县从本校毕业走出来的许多成功人士的例子,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巧妙将我们的学生把他们作为奴隶的榜样,参观他们创建的企业,到他们的企业去实习锻炼,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德育新课程教学内容生活化带来的反思
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始终紧跟时代变化发展,紧贴社会生活实际,最重要的是紧贴我们的学生生活实际。要善于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做学生生活的发现者、挖掘者,更要做学生生活的引领者。
德育课教学生活化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是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课程的开放性教学。做到用生活教育,才能彰显出德育课的魅力,才能体验出德育课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