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1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各大院校不断加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就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艺术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要靠创造性教育。有人认为思维是不可训练的,而实践证明,人的思维是可以训练的。通过科学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设计中。因此,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设计艺术趋同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代技术和手段的发展使人们摆脱媒体材料的束缚,以及对设计表现方法的疑虑,开始更多地关注创造。创造性思维强调的是“创”字,创造性思维是设计的核心,艺术类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大量运用创造性思维。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这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人们对创造性思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强调思维的形式,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一种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独特的,能够创造具有社会价值产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活动的成果或方法与众不同,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创造性思维在艺术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创造性思维还应具有科学性,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才是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一种复杂运动,语言思维是线性的,而意象思维是立体的,二维或三维的。心理学家安海姆认为意象思维比语言思维更具有创造性,这种意象思维的运动是相当复杂的,它往往是多种不确定的想法碰撞导致新想法的产生。对艺术类学生而言,要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与众不同的产品。也就是说设计者应具有前瞻性,站在设计思维的最前沿。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就是想象。想象是人们进行发明创造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进步的源泉。因此,想象的作用曾被历代艺术家所重视。想象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可以将无形、抽象的某种理念或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什么是想象呢?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想象是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当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第一张桌子时,不论它是多么粗糙,却已显示了祖先的创造想象力。

梵高就是一位具有特殊感受力和丰富想象力的大画家。他说:“当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人们感受到它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浪。当我画一块麦田时,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当我画一棵果树时,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敞开,果核中的种子正为结出自己的果实而努力。”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知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合理的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超越自然的限定,进入理想化的境地。

艺术类大学生应该是富有个性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有成功的作品都源于设计者对其内容的正确理解及本质性的把握,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思想、角度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二、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之一。扩散思维是把问题的点引向问题的面,由原创意引出另一个或数个二次创意点,再以这些二次创意为原点,引出更多个创意点,循着向四周辐射的各种路线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发现许多创意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次创意的点越多,诱发各种创意的方案就越多,设计者通常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方面加以衡量创意水平的高低。扩散性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艺术创作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思维模式,让学生通过对习以为常的物象进行“发散式”想象,多向观察、多维构思,创造出优秀的设计艺术作品。创意过程往往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反向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之一。如埃舍尔的不确定图形就是反向思维活动的最好体现。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反向思维的综合体现,在艺术设计创作等领域,创造性思维是设计者成功的关键。成功的设计作品,常常有着超出常理的构思,把人们从正常的视觉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人产生强烈的、全新的视觉感受。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期达到培养优秀设计艺术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四大发明”在世界上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而易见,就是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进行的,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现今的社会。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就必须具有创造的意识,对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大学,更应如此。

二、创造力概述

创造力是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去改造客观世界,是一种人人皆有的能力。创造力的特点主要凸显在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上,主导创造力发挥的核心因素是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程度,即通过无定向探索未知的思维能力。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当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能力――即创造力。创造力是需要通过强烈的求知欲望来激发的,而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需要广博的学识作支撑――“博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见多识广,获取广泛而丰富的知识,激发他们充沛和旺盛的好奇心,从而为满足好奇心而去涉猎更广博的知识领域。倘若好奇心丧失了,学习的欲望也就随之消失了,博学则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尽快了解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完之后怎么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他们自身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他们在融入社会后才能够具有更广泛适应能力,从而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实验结果表明:拥有丰富知识并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人,并非都是具有创造力或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所以,对不明白的知识一定要刨根问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大脑来仔细思考和分析,否则所学到的知识就不能为自己所用,即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慎思”品格的培养。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有别于一般思维的一种特殊思维形式,它主要有以下四种特点:一是主动性,二是求异性,三是发散性,四是独创性。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内部动力,其表现形式就是对事物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实践,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科学的精神。通过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不断增强他们的创造欲望,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创造力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以获得。

通过求异性思维可以获得不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即不能人云亦云。所以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通过鼓励学生设计不拘一格的设想,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接受自己教授的知识或思想,不是让众多学生必须按照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也不应用要求学生对于同样的问题必须得出相同的答案。实际上,得到不同的方法和结果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求异性思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创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正确的地方和失误的地方,真正培养他们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创造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并且还需要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实践活动才可以见诸于实现,但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认为发明创造是偶然的或者完全凭借机遇获得的。所以在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行的培养中“笃行”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德。学就要有所得,就要努力将所学知识践行与实践,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创造能力强的人需要具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不能怕失败。因此,老师也不能因为图省事而直接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而应该通过问题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能碰到困难就问老师,面对老师的提问直接回答“不知道”,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最大的敌人。独立思维的结果可能会有别于众人,有异于常规,也可能根本就是错的,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及时修正偏见想法和先入为主的心理,比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经常用到数组,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直接运用语言平台提供的数组类型,但该类型具有占用空间过多且不能释放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是否可以通过指针构造动态数组的方法解决问题。法国生物学家贝纳尔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四、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重视他们“慎思笃行”品质的培养。要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的应用面,引导学生多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创造出更大的成果。多种知识相互启发可以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要培养学生敢于主动否定自己、勇于想象的能力。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能有机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所学知识对世界进行再创造。

篇3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知识的传播和知识创新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内容医学教育的职业化特征明显,一方面从医者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另一方面,一旦接受医学专业训练,学习者往往较少离开这个领域,对创造性的发挥会形成一定的限制本文通过对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医学学习的特殊性,探讨医学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医学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15-03

高等医学教育是按照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医学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人才是与生命质量直接相关的,其研究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医学教育具有与其他高等教育学科不同的特点,对创造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及学生学习中的鲜明特点,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准确把握医学教育特点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之间的规律,对未来提升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1 医学教育特点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客观限制

特点一:医学教育职业化特征鲜明

医学是专业技能型的学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综合了各医学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专门化的内容。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内容包括7大领域和60条具体的标准。该要求认为医学人才必须具备医学知识、职业道德、技能、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有“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医学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和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能力”[1]。从该标准可以看到,医学教育涉及的内容基本都是为医生这一职业而设,高度的职业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专业的学习,对其他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少。创造性思维需要有较丰富的经验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学生能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医学教育的专门化和知识内容的繁重,使学生无暇顾及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知识面较窄,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医生这一职业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生命,需要对人和人的生命健康负责。在高等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医学伦理和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贯穿高等医学教育的始终,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但同时也让大学生感受到职业的“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创造性的追求。现代社会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正在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大学生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产生疑惑。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发现许多医生对医学知识的运用多数是靠自身积累的经验开展,治疗的方案较为保守。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个体具有用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和自我超越的愿望等心理品质,医学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大学生这一方面的发展。

特点二:医学教育基础知识繁杂、更新迅速

首先,医学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是研究人体的科学。医学的复杂性对医学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基础知识,作为临床运用和对疾病病理分析的基础。医学基础知识就像是医生的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机械化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思路僵化。

其次,医学教育的内容及教育对象都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在医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生物学方面的专业内容,而且要融入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经济、法律、道德、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并根据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断更新和发展学科内容。知识的更新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但是同时,繁重的知识学习任务阻碍了大学生对创新的追求,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再次,医学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十分复杂。医学的各门课程即独立又相关,在组织教学时,对课程的主次、先后次序、教学方式等都有要求。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医学进步,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在持续影响人们的生理机能,知识与能力的更新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最后,医学教育的实践性需要医院的支持,对医院的管理是医学教育管理中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资源还是医疗资源,是否属于高校管理,在现实情况下尚难以厘清。因为医学教育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管理者往往着眼于具体问题,而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特点三:医学教育周期长、实践强

首先医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作为医生必须要充分的掌握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病人;其次,医学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其分科越来越细,知识量越来越多;最后,医学是与多学科想融合的,是随着科学进步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研究的发现,让医学也不得不更新自身的内容,这种更新要求医生不断的进行学习,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量大、学制也较长。例如在美国,学生必须先完成理工科4年大学本科学习后,才能通过考试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学制为4年,通过完成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的考试后获得行医执照,但从业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资格还需要在毕业以后参加学习,当住院医师通过医学专业委员会的考试。国内医学学制一般为3-8年,本科教育一般为五年,高于其他专业。而高中毕业以后就可以报读医学专业,使得学生就业后仍需接受长时间的继续教育。长期的专业化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对医学以外的领域涉及的内容较少,缺乏创造性培养的环境。

医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治疗疾病,医学技能操作对病人十分重要,影响生命的生存和生存的质量。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医学教育的课程分为基础和临床两个阶段,但实践技能的学习是贯穿整个过程。基础阶段学生以实验为辅助手段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学习,通过模拟器材加强临床技能的培训;临床阶段学生直接与病人接触,根据自己学习掌握的程度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参与对病人的治疗。在我国,多数院校把临床阶段分为见习和实习,占整个医学学习的二分之一时间。医学教育的实践性本身是可以促进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但是当前大学生在临床实践阶段,多数以旁观者参与临床的诊疗,实际动手或参与病例讨论的机会较少,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受到打击,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医学院学生特点对创造力发展的主观限制

本人通过对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调查发现,样本总体水平一般,未能达到其学科要求的理想标准。从文献查阅也可以看到,已有的对大学生创造性的调查研究多数显示我国大学生创造力水平普遍不高。如:武义对陕西省大学新生进行的心理调查发现,学生创造力总体一般[2];高珊等对湖南省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创造力表现总体不佳[3]。特别要指出的是,周治金等通过对随机抽取武汉四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创造性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得分在六个学科的学生中是最低的[4]。此外,柴守霞等调查发现,医学本科生的创造性倾向总分相对偏低[5]。

2.1 大学生学习目的性强,就业目标明确

如前所述,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这一情况使得大学生一旦选择了这个专业,基本就明确了以后职业选择的方向。笔者在工作中与学生的接触可以明显发现,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多得多。经过医学专业的教育培训后,大学生掌握了医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经验相对薄弱。医学学习的艰苦性和局限性,以及医学人才的稀缺性,使大学生毕业之后,基本都是在从事与医疗相关的工作,而且多数是从事临床医生的工作,只有少数人从事医药器械销售等与医学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工作。学习目的明确地以就业为目标,使大学生只注重医学专业的学习和医学技能的训练,无暇顾及自身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2 大学生学习量大,学习任务重

医学是与生命相关的学科,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大学生的课程数和课时数比其他专业要多,学制也比较长。根据现在医学的特点和职业需要,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掌握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生的课程相对其他专业要多,课时数长。以某医学院校为例,临床医学本科学生(五年制)毕业之前需修满40门课程,总时数为3041学时,课程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程(7门)、人文社科课程(6门)、系统模块(12门)、技能模块(4门)、临床核心课程(11)门。繁重的学习任务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学生没有宽裕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而且现在的医学院校普遍采取“大班”教学,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3 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高,实习时间长

医学的实践性要求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低年级阶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基本掌握了相关疾病的发生原理和治疗原则,但医学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个体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而临床基本操作是实操性的训练,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因此,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加强操作训练和学会分析不同的疾病现象,这使得大学生要进入临床实习,而且需要多个科室轮转,强化基本的临床技能。学生的见习时间为半年,实习时间为一年,另外还有两个月的强化实习,学生在医院学习的时间总共约为两年。在实习阶段,大学生作为学习者,实际参与医学诊疗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观察医生的诊疗过程,作为自己知识经验的累积,在学习过程缺乏参与讨论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医院实习使学生真是感受到医疗环境给医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实习阶段本来可以为学生提供对疾病复杂性、表现多样性的了解机会,有助于促进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是由于对实习阶段这些不利因素认识的不足,没有采取对应措施,使得实习阶段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4 大学生心理压力大,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现代医学的课程多数以学科为主分别进行学习,例如细胞生物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某些内容交叉、反复,学生感到繁琐、零散,多数学生采取机械记忆的方法进行学习,加重学习负担。由于学业负担重,学生将时间和精力基本用在学习上,较少参与学校的活动,特别是高年级阶段,实习、就业、毕业考试的压力使得他们心理压力大。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学院一年级的学生有相对多的时间去参加学校举行的活动,但是由于刚上大学,环境和身份的突然转变,也给他们带来一些迷茫,特别是原来对专业方向不是特别了解,心理压力也比较大。三年级的学生下学期开始就进入医院见习,然后就是实习、考研、就业,他们根本就没时间去参与学校的活动,现在就业形势的压力在他们身上特别明显。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使得学生忽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2.5 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薄弱

现行的医学专业培养模式基本是以学科为中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明显看出,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较小,有关研究表明:“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平均为8%左右,而美国的比例为20%,前苏联为22%,德国为26%”[6]。但是医生这个职业是需要与病人直接互动的,而且服务对象是生命,这需要医生有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大学生在校阶段基本是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时间上不足以让他们去参加较多的活动,限制了大学生的视野和对事物分析的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需要个体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力,能够全面分析事物,人文社科知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视野,无法为创造性思维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医学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对当前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医学院校可以通过系统整合,更新医学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环节,采取PBL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当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李凤。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刍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46-648.

(2)武义。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及影响创造力的主要人格因素[J]。雁北师范学院报,2002,18(6):36-39.

(3)高珊,曾晖。大学生创造性倾向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38-139,153.

(4)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5):78-82.

(5)柴守霞,韩世范。护理本科生创造性倾向与学习风格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5):1129-1153,1169.

(6)李卓成。改进医学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柳州医学,2009,22(2):129-130.

(7)许崇波,韩美君,刘为国,等。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12,33(3):110-114.

(8)杨秀兰,赵晓春,陈发俊。医学创新的跨学科特征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4):64-65.

篇4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的高等教育也应是在科学发展观下的素质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之外,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校开展绘画课教学,目的就是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利用绘画教育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1 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创新是国家和民主进步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泉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知识爆炸式增长,经济的增长对高科技等信息技术手段的依赖更加严重,在国家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高校学生,在吸收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感知、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和联想的一项探索求新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有意识培养锻炼出来的。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思维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

大学生刚刚摆脱少年时代的懵懂进入成人期,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思维上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初级思维向高级思维过渡。相对于少年和幼儿时代,大学生在记忆、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逐步增强,尤其记忆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步达到顶峰,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在透过表象抽象表达事物本质特征上还未得到全面开发,在思维上处于一种极易塑造的时期,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关键时期。

1.2 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厚积才能薄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首先要经历积累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广泛涉猎和吸收知识,学习和掌握技能,累计经验,完成知识信息的充分占有。其次是消化期,在这一阶段将习得性知识技能进行分解、消化吸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同以往的学习生活经历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为下一阶段做储备。再次是整合创造期,在这一阶段将前两阶段储备的各种知识技能,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整合,在实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运用,形成自己创造性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技能体系。

1.3 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

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青春期,富有朝气的年纪赋予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他们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充满幻想、标新立异,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创造欲望。大学自由的教学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急于摆脱过去被动的知识接受和对师长的过分依赖,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青年时代丰富的想象力,助推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平添了翅膀。

2 绘画课教学对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绘画运用线条和色彩,将无法捉摸的思维形象地表达出来,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极佳途径。绘画课程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绘画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创造与创新,其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展示。

2.1 绘画基础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绘画基础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创意性,一些比较流行的画派作品的艺术构思多来源于发散性思维:利用思维的发散性,通过局部重组、功能改造、比例变化等获得新的视觉形象,或者改变事物之间正常的逻辑关系。绘画的发散性思维在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作为创造性思维极佳的范例丰富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突破寻常惯性思维的局限,有意识地沿着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获得多种不同的结果。绘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特点,用画笔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所思所想,又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们才是那个真正的主角,作品是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水平的最终体现,是他们思维独特性的最终表现。

2.2 绘画课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大学生的身心正处于成熟阶段,对周遭事物想象是对头脑中业已存在的表象进行改造加工的过程,它是绘画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活动。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创造性思维如果没有想象力的参与将会变得举步维艰。想象画教学内容,让大学生采用绘画的形式打开记忆的闸门,将以往积累的素材和知识通过组合构造出新的形象。绘画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将作者的思想体悟表现出来,反映作者眼中的社会现实,对他人画作的欣赏,也是学习作者构思、体悟和想象的过程。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去看和听的,而是用心去想象的。在绘画的创作和赏析中,大学生有意或无意识地锻炼和培养了自身的想象力,为丰富创造性思维提供动力源泉。

2.3 绘画课教学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

绘画课程教学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大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进一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绘画的审美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个人品格的完善,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精神世界的升华,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绘画课在教导学生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作品之美的品鉴中,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其对美的品鉴能力和对自我的不断完善,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感性和理性、抽象和具体、主观和客观的分析综合能力。绘画课教学中,教师以自身在美术领域的修养为基础,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将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作品加以分解,重新构图创作,引导学生在用心去感悟作品产生共鸣,享受审美的感官乐趣和精神愉悦,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和升华,审美感受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中感受创造力的无穷魅力,在不拘一格的思维模式中增长知识,开阔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以审美角度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摆脱初始的感性思维方式,用创造性思维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推演,以发散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想象、概括,充分展示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思维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强调国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学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提供充足的能力培养,而且还可以使得当前的教育模式逐步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学校的相关的教职人员都应该加强自己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着重从大学生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通过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实现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并能使得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大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问题

1、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大家对语文课程一贯的观点就是只要欣赏和记忆相关的知识就可以。但是,语文教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都是古今中外的大量的学者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以及精神食粮。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整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思考当前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是一个简单的语文知识和现象。大部分大学生都把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点当成理所应当的合理的现象而不去思考观点或者是结论揭示的过程。这种现象是导致当前大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缺乏的最主要的因素。

2、大学生在语文领域的事业不够开阔

语文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十分的广泛,因此要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的话就必须要保证学生在语文这门课程相关的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积累和视野。在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由于大学生刚刚经历了高强度的高考从而使得在大学学习期间有一定程度的懈怠。无论是之前的学习生活中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还是在大学期间较为懒散的学习方式都使得学生在语文这一领域中的视野比较狭窄。要使得大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的话,如果没有保证坚实的基础其实现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二、大学生语文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办法

1、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需要从学生的思维模式出发。在以往的传统的大学生语文教学中,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的大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层出不穷。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过程本身,由于语文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只需要记忆而不需要严谨思考的一门学科。所以,大学生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从来都没有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大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能力入手。大学语文教材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料中的主要内容都显示语文涉及到的知识都是古往今来以及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字形式而是需要每个学习的大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加深理解从而更加理解文化的由来和发展,这样才会使得大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积极对周围的世界作出具体的思考从而为社会发展的进步作出自己的创新。在大学生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受到学校相关机构部门以及相关的授课老师的高度重视。因为大学生还处在一个被引导的阶段,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校的相关学习计划的强制规定以及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循循善诱。具体的做法就是学校在进行对学生的具体培养模式的讨论过程中需要将培养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作为教课老师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学期间,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可以不定时的在随机班级进行听课并对老师的相关工作作出具体的监督和给出合理的建议。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老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独立思考。老师可以针对具体的内容提出具体的问题然后让全体同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老师不定期地给出相关的思考题目并要求同学完成相关的书面报告等模式。例如:请学生思考自己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哪部著作最具时代意义,并结合该著作讨论自己的看法以及该作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存在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思考结果将受到老师的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奖励。这样,从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两面出发可以有效保证大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思考能力的培养。

2、积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

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相关的培养,除了学生本身要有独立和积极思考的能力之外,保证学生在这个领域具有一定的基础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所以,根据我国的大学生在语文这个领域基础薄弱的具体问题出发,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逐步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对语文领域相关知识的积累,大家普片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这一点从大的方面来讲具有一定的可行意义,所以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阅读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建议来实施。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要首先保证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及积累。所以,要让学生尽量多去学习与语文有关的并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被大家都忽视掉的语文基本知识。基本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还会提高学生在将来其他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基础的观念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加扎实以实现未来的创新。第二种可以高效扩展学生语文视野的活动即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每个学生关注的方面不一样所以猎取到的知识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课堂上或者是专门的讨论课程或者私下举办的讨论会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每个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一些意见或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到的有趣知识,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学生语文视野的拓展。实现大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视野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得保证在学生自身积极的情况以及老师要求和管理的条件下。所以,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组织学生参加某些具体的活动来实现自身视野范围的扩展。

三、结束语

本文从大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在当前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本文认为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为相关的教师或者是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作者:杨翠平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05-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也成了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大国之一。正如说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为什么总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等问题已经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上,进入新世纪的信息化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不是资本和土地,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国际经济竞争将变成创新人才的竞争。中华民族能否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中国教育能否培养出大量创造创新性人才。林崇德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创造性人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过。他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事实上,人的创造力最终要体现在思维能力上,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要研究大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必须研究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规律做了初步探讨。

二、高校学生思维发展“第五阶段”的提出

学生的思维是如何发展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没有规律?传统的理论在此问题上表现出三种趋向:一是不重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系统研究;二是不重视乃至否认思维发展存在阶段性;三是仅用掌握的知识多少作为衡量学生智力水平发展的高低。对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存在着许多误区,尤其是仅用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大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的高低,没有看到大学生思维发展量变中的质变,这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提出了他独特的见解。他吸取了康德“图式”概念的合理性,而又否定了他的先天性,经过长期研究,创立他的思维发生与发展理论。在其理论中,他首次将人的思维发展过程划分为本质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的四个阶段:一是感知运算阶段;二是前运算阶段;三是具体运算阶段;四是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人思维发展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思维特征,既密切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皮亚杰理论的独特之处,一是既具有深厚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验基础;二是他首次将生物发生学中的“同化”“顺应”“平衡”“自我调节”等四个概念引入理论之中,同时借助于“同化”与“顺应”的概念,比较科学地论证了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提出了人的思维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原理”。他的理论表明:人的思维发展变化是一个从质变到量变再到新的质变的循环往复过程,同化引起量变,而顺应引起质变,每一次质变都是一次否定,也是一次“扬弃”,这无疑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相一致,这也是皮亚杰理论近年来在全世界受到推崇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然而,皮亚杰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缺陷。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研究表明:“他们(指16-18岁的中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高中这种转变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说明我国中学生(高中毕业生)思维发展基本上完成了皮亚杰所说的第四阶段,也就是说,我国中学生已基本上完成了由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按照皮亚杰理论,思维达到形式运算后‘智力质的发展就结束了’。”果真如此,那么,对于像爱因斯坦、牛顿、狄拉克等对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如果他们的思维仅仅停留在形式运算阶段,而无质的飞跃,那么,如何解释他们在科学上创造性的发现?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到皮亚杰所述的第四个阶段后,对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还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_第五阶段。学生进入大学后,其思维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在第四阶段量变的持续,而面临着从第四阶段到第五阶段质的飞跃。

三、大学生思维发展“第五阶段”的基本特征

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呈现一种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思维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特征而区别于其他阶段。笔者认为,大学生思维发展过程有不同于第四阶段的特征标志:第一,思维主体在第五阶段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了辩证思维的许多特征,在思维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不盲从别人,也不排除别人的观点,而在第四阶段主要表现为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理论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这说明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适应的思维结构与解决问题相适应的思维结构有着质的区别。第二,思维主体在第五阶段的思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也就是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具备某种创造性。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思维发展有着其独特的特征。祖振铨教授曾就这一问题做过一些实验测试,他指出:“我和我的同事曾对一批大学生做过抽样调查,用一套无固定的答案的题目请不同年纪的学生作答。这些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进行优化分析。从答卷中可看出,刚进大学的学生,想到一个解决办法,就认为完成了答案,再也不去想别的可能性了,而高年级学生却从较多的方面去考虑问题。”这从不同角度都说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同刚进大学的低年级学生有质的区别,也表明大学生的思维不仅存在着量的积累,而且存在着质的飞跃。第三,第五阶段思维主体的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主体在对思维活动各方面和各环节进行自我调节和校正的前提下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比较大胆,能够对现成的结论质疑,并提出新的观点,而大学低年级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比较谨慎,很少对教材的结论提出异议。

篇7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中指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创造力已成为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探讨创造力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对于开展大学生成才的培养工作,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创造力的本质内涵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JP)首次提出创造力这一概念。但是,由于学界研究的角度和使用的方法的差异,至今,对创造力的概念理解未能完全达成一致。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创造力是指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运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独创性地提出新思想、产生新概念、解决新问题和创造出有较高价值的产品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创造力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对头脑中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突破和超越,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观念和思路来解决问题。

第二,创造力是人的思维能力。它一方面需要借助于现有的知识和理性;另一方面更需要依仗人的独特的想象和直觉,即非理性思维;一方面需要发散思维来伸展自己的活动触觉;另一方面又需要聚合性思维来聚集自己的活动能量,逐渐接近求解问题的途径、方法和观念,最终达到对求解问题的独特新颖的解决。

第三,创造力是人的自我完善的结果,是人自我实现的基本素质。创造力是个体的创造潜能,人皆有之,并非为少数天才所独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智能力,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创造的可能性,但是,一个人要发现和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必须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来其个性和人格。

二、创造力培养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第一,创造力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能不能成为人才,关键就看他们能否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如果不发挥创造力,即使他的记忆力再好,掌握知识的能力再强,在解决问题时充其量也不过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机械重复,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不能创造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正如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第二,创造力推动大学生不断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创造力使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模仿性和重复性劳动改变为创造性劳动,进而取得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创造性成果的取得,既是大学生主体内在素质优化的外在标志,也是大学生主体提供给社会检验以证实自己是人才的重要凭证,由此达到外在活动的质变阶段。首先,创造力使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和新主张;其次,创造力使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保持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最后,创造力能够缓解大学生成才中的压力,保持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创造力促进大学生成为高层次人才。通过创造性劳动,大学生可以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从而不断地取得创造性成果,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社会的承认又会极大地激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其不断提升和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取得,不断地推进大学生从最初的初级人才不断地成长为高级人才。

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要,引起某种创造的动机,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和愿望。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具有敢于批判,标新立异,追求独树一帜为主要特征。这种创造的意向和愿望是大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开发创造力的前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呢?首先,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并使这种要求内化成他们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愿望;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又会得到增加,从而推动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如果一个人只限于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让知识局限在一点上,就难以跳出狭小的知识圈子,就难以把自己的思维延伸到其他领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养料得到借鉴,这样,创造力的发挥必然受到阻碍。因此,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是开发挖掘他们创造力的基础条件。为此,高校应在大学生课程体系调整方面努力。如将专业性教育与通识性教育结合,使大学生获得更加完善的知识,拓展知识视野;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读书目录,让大学生有计划地广泛阅读;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科靳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件事物的思维过程。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才能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知识和疑点,才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探究问题,才能热衷于科研和创作,处理问题时另辟蹊径。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发现和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根本途径。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是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训练大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在实际的创造过程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的,因此也要重视其集中性思维训练。

第四,完善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人格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创造力都包括特定的人格因素在内。其中创造活动所必需,且与高度的创造性相联系的人格特征通常称为创造人格,也称创造个性。创造性人格集中表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欲望、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并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往往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极大的创造热情等。因此,大学生要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创造动机、创造欲望、创造意志和创造情感的培养以提升其创造性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兴华.浅议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9(7).

2、侯日霞.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12).

3、刘冠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创造教育的建设[J].柳州师专学报,2009(3).

4、曾广存.论创造力与大学生成才[J].人力资源开发,2008(11).

篇8

历史的车轮把我们带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和信息充盈的时代,它以人的知识为重要的经济要素,以能力作为评价人的主要标准。在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更强调能力方面。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才能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呢?

一、应该具备读书和自学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一个人在不受外力制约,不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我学习能力。大学生为什么要具备这种能力呢?首先,这是由读书的特点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决定的。人类的知识大多是由眼睛输入的,从耳朵听来的毕竟有限,国外有些大学生,终年不去听课,只靠读书自学,学校也允许他们如此,并且认为他们是优秀的学生。考试时这些学生的成绩往往比听课的学生还要出色。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古今中外的大学者,没有不勤于读书的,坡说:“读破万卷自通神”,只要大学生手不释卷,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人一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大约只占全部生命时间的七分之一,人的一生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也只占全部知识的百分之十,并且经过不断更新,然后所剩无几。如果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生就要具备读书自学的能力。其次,是由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决定的。大学的学习以理解为主,要求的是理解的深度。教师讲课往往是对教材上学生看得懂的内容略讲,点到为止。而对学生看不懂,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内容详讲,重点讲。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略讲的内容就是不重要的东西,从而自己不去深入学习,势必会延误自己,落后于人。如若想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仅听老师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自己去悟,去思考,去读书尤为重要。大学学习内容的完成,要依靠传授和自学两个环节相互配合来实现。读书和自学不仅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又为以后走上社会继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应该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当今时代,广泛的获取信息,知道谁有你需要的知识,知道哪里有你需要的信息,并且知道如何使这些知识信息为你所用,就需要具备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当今社会,成功的因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取决于收集和使用知识和信息的效率,取决于你同别人合作的程度,取决于别人接受你的程度。大学生目前虽然还没有走上社会,但是如果将来要成就事业,逐渐的使自己具备这种能力至关重要。现在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共识,即:成功=能力+关系,甚至关系比能力更重要。不管这其中是否存在着揶揄的成分,但这毕竟是社会现实,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际关系对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作用。你要想办成一件事就要同人打交道,如何处事,怎样处事,这是一种能力和技巧,需要大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

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参差不齐。许多学生有交往的愿望,但又不善于交往;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学生感情冷漠,过于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不能换位思考,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待人处事,因此不能同别人构成情感上的共鸣。他们往往希望别人主动来联络自己,从而错过了联络别人的大好时机。凡此种种交往缺陷,都需要大学生在交往实践中加以注意和克服。现代社会,人际流动频繁,人与人之间很难通过长期接触,深入了解而建立固定的人际关系,因此交往中的技巧就显得很重要。人际交往中所具备的规范、礼仪、举止、行为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人的重要素质之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会这些技巧,逐渐具备这种能力,将来步入社会必会受益匪浅。

三、应该具备认识自己的能力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我意识得到了发展。首先,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自己”,把自己作为独立于周围事物的主体进行剖析,决定自己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其次,自尊心明显增强。大学生主观上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觉得自己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明天社会的栋梁,因而自尊心明显增强。大学生由于抱负远大,往往头脑中设计着一个理想的自我,过高估计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但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得这种估计往往同客观现实很难统一。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从而使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同现实差距很大。大学生自我评价有两种极端倾向:一是自我评价定调太高,目空一切;二是认为成功可望不可及,整日无精打采,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位哲人说:人生有两大悲剧:踌躇满志和万念俱灰。大学生正值自我认识不断成熟的青年时期,最易犯这两个毛病,值得警戒。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是一个人社会性成熟的标志,大学生要想使自我评价同他人评价、社会评价相统一,就必须正确了解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就应冷静思考,重新审视自己,从而建立高层次的自我评价意识。

四、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大学生要成长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造力的内涵及特征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创造力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什么是创造力尚未有定论。一般认为,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或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是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运用一切自身掌握的信息,发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发明新设备、新技术,创作新作品等都是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它的构成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任何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是创造力的基础。二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具有开放性和扩散性,这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要素。三是创造人格,它是创造活动所需要的人格品质。优良的人格品质是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总之,知识、思维和人格品质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三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创造力水平的形成与发展。

创造力人人都有,具有普遍性。正如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所指出的:创造力是人类生命本身的属性,对尚未形成稳定的创造力外在表现的人来说,它只不过是还处于一种潜在状态罢了。[1]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充分肯定了创造力的普遍性,并进一步指出了创造力的层次性。他把人的创造力分为原初创造力、次级创造力和整合创造力等三种能力,认为原初创造力(创造性的灵感阶段)具有非理性的特征,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和共同的东西,而次级创造力是在原初创造力的基础上,运用理性、逻辑、控制和秩序等形成的、具有理性特征的创造力,能以良好融合或交替的方式运用上述两种过程的创造力则是整合创造力。[2]创造力是人的天赋,但是受具体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创造力有高有低,表现出不同的外在创造力水平。

二、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是一个比较有活力的潜在的创造群体。但是,大学生创造力水平普遍不高,创造力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如下。

1.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的恒心和毅力。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造力的发展必须以创新意识作为前提,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起点。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对未知的专业充满了好奇,也产生了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动机,但是创新活动的实现仅有创新的兴趣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作为动力,在智力和情感的共同作用中,在长期的毅力的支配下才得以完成。[3]对于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都有着明确的认识,但是具体到创造兴趣的稳定性的保持,以及创造兴趣的深度和广度的发掘时,却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不能专注或坚持到底。

2.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创造性思维有待提高。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能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思考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其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因此具有开放性、扩散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目前,大学生思考问题的面不断扩大,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有很大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合理性、灵活性增强。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尝试创造新的知识,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立性与批判性,但是,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来看,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有一定的创新体验,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人的创造力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亲身体验和尝试进行创作、发明和创造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高校和社会有关机构为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举办了各种活动,许多大学生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有些大学生甚至亲身体验、参与到其中,但是大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比率较低,亲身体验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比率更低,究其原因,大学生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的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包括新信息的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与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和物化能力。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形成了很强的应试能力,但动手实践和创新创造上的能力则远远不够。

三、大学生提高自身创造力的方法探索

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潜在的自然属性,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创造力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创造力的形成、发展与后天环境的培养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密切相关。近年来,各高校都日益重视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力的训练与开发,通过努力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1.优化知识结构,夯实知识基础。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创造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知识的积累便无法进行创造。学愈博则思愈远,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越有广度和深度,从而也就越有助于创造潜力的发挥和创造水平的提高。正如泰勒博士所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4]因此,大学生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大学生学习知识不应只是被动接受,而应主动探索;所掌握的知识不应该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系统全面的。一个人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和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导致许多大学生的知识面出现断层,极大地阻碍了创造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善于创新的往往是兴趣广泛、知识丰富的人,而许多新知识、新创造正是在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碰撞与融合中产生的。因此,大学生要注意知识结构的优化,文科学生要加强自然学科领域知识的学习,理工科学生应该广泛涉猎人文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2.培养创造兴趣,训练创造性思维。创造兴趣是个体从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没有创造兴趣的推动就没有创造活动的进行。除此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也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灵魂。因此,大学生不仅要保持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兴趣,而且要大力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为创造活动的开展准备必要的条件。脑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而且需要具备直接理解和判定的直接思维能力(包括直觉、灵感、形象、情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发散性思维,养成多视点、多角度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善于逆向思维,培养直觉,并及时保存思维的灵感火花,使之成为研究的新发现。

3.增强创新自信,培养创造人格。创造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创新不仅是能力的开发,而且是特质的培养。要培养一个人的创造力,就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如意志力、观察力、想象力和乐观独立、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特别是创新自信这一心理人格。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敢为人先,敢于质疑经验,勇于挑战权威,不怕风险、不惧失败,在创新的道路上坚持不懈,执著追求。

4.参与创造实践,提升创造技能。实践与创造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创造力培养的最终目标体现为为社会实践服务,创造成果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其成效,同时创造实践也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及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把理论学习和创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创造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创造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并产生新方法、新理论。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创新团体活动,如成立各种科技小组或兴趣小组,参加一些科技、创新或创业类的比赛等,并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主动参加科学研究。目前我国大学生只“学”不“研”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网络等资源,通过查资料、做实验、参与课题研究等一系列实践,在思考与探索中锻炼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研,多看、多问、多想,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实提高创造力。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积极努力、开拓创新,培养创造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振寰等.潜能与创造力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2][美]马斯洛著.李文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001—02

当前,把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努力目标,而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持续不断地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则是基础和前提。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各种创造活动的基础。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具有过硬的创新素质,事关我国未来社会的兴旺发达,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持,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

一、确立系统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形成一个系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也形成一个系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素质的形成,需要各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确立系统观念,结合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发挥各个系统的优势。

同时,要贯彻“大德育”的思想,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来讲,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独有的活动,树立“大德育”的意识,即高校的全体工作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无论是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一般的专业课教师,或是政工人员、管理人员,都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始终在日常工作和课堂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创新素质培养之间找到结合点,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合力。

主体上要全员化,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上也需要加入创新的东西,以创造理论为指导,优化课程设置,拓宽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构上,加强基础核心学科课程,开设专门的创造思维技能训练课;在课程内容上,把联系实际、贴近生活、适应时代气息需要的内容选择进教学内容中来,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向学生和社会的生活实际开放。除了手中的教科书,还需要一本“社会生活丛书”,让教学真正回归社会,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源泉。

二、创设良好氛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来说,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三级管理的教育机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其自主因素,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修养。从评估体系的建构来说,建立课程创新的评价体系,摒弃传统的重知识、重结果、重外在评价的做法,确立与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能够科学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政治思想品德状况的评价体系,把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突出来。

这就迫切需要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胜任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将以往的定性研究提升至定量研究的高度,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把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其融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对于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教育学生,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提升其创新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1

当前,教育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无论是大专院校,还是中小学都面临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当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紧锣密鼓地改革时,未来的教师――师范大学生,必然面临着双重角色。即作为大学生的师范生和作为师范生的大学生。这既是一个师范大学生自身内部的纵向比较与提高,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范大学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就注意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从师范生的角度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

一、作为大学生的师范生

与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同步,我国大学校园也洋溢着一片改革的生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面,当大学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在身心上作出调整,加强师范大学生身份的自我认同,以便更好的完善自己。作为众多大学生中的一员,师范大学生个人是很普通的,必须达到大学生的一般标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适应“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中,‘通’即通晓、高尚、明白,也有触类旁通之意;‘识’,智也,指目光远大,有学识、有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语言、文化、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这种通识教育在大学课程中体现为公共课及选修课。许多大学生不重视这类课程的学习,认为很枯燥,没什么兴趣,并且和自己的专业联系不紧密,所以一笑拒之。

其实,通识教育中的许多课程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常识,它的作用很大。如果一个人只会专攻专业知识,那么他/她的生活将会是狭隘的,同时,他/她的专业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作为教师如果只会专业知识,那么就可能因为知识面过窄而失去用渊博知识“征服”学生的一个条件。而且通识教育也是自我素质的提高过程,并能加强自身的涵养。

2.精通专业知识

我国的大学是为我国社会各部门输送专业人才的摇篮。1952年下半年,我国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专业设置。到今天,我们的专业体系已日臻完善,培养了许多高科技人才。而这种高科技人才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应该对学习生活作适当安排,制定目标,并且围绕这个目标来丰富专业知识。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给自己信心,在找工作与工作期间游刃有余。现今,大学的扩招制度使大学生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想上大学但又不爱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知识索然无味,专业知识也是学得一塌糊涂。兴趣是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兴趣的确学习专业知识是痛苦的事,但是这对以后的就业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而且,只要认真的去钻研专业知识,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成功体验掌握专业知识,精通专业知识的乐趣,在这种成功的体验下,学习的积极性会更强。

3.培养创新思维,全面贯彻素质目标

大学生作为一名学生,不应该忽视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敢想敢说。一位科学家说过:“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缺乏力量或金钱,而是缺乏想象和信念。”我们的创新意识首先是从改变逆境和不愉心情开始的。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想他人未所想做他人未所做的事,这便是一种创新。在校园日常生活中要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的熏陶与感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其次,“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创造性思维不能凭空产生,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也就是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为背景,这样才能在所见所识中发现人之所未知之处,得出不同的结论。没有基础知识,创造性思维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作为师范生的大学生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除以上三方面之外,还应该有合格的成绩,高尚的道德思想素质等。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对于师范生是不够的,师范生还要从教师这一职业来培养自己的能力。早在1995年,我国在《教育法》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提出教师应被视为专业。教师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那么在校师范大学生更应该转变那种传统的教师观念,明确教师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师范大学生身份,做好就职准备。在校师范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培养教育教学技能。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准老师”,是横在师范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对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根据《班主任之友》杂志对教师类型的调查,总结出了最受欢迎的教师有以下几种:“亲人型、亲近型、柔和型。”最不受欢迎的教师类型有:“古板严肃型、警察型、部队长官型”。在《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定位》一文中,谈及了不受欢迎教师的几个缺点:“意识不到创新潜能在学生中的普遍存在、缺乏创新素养、缺乏宽容心、缺乏创新性工作”。从这些总结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优差区别还是在自身的教学素养。那么,在校师范大学生将来要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教师,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以下5方面来提高自己:

1.做一个高尚的人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社会性,人用大脑思考并且以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与动物相区别,人不再是动物,还因为人的情感中有极强的道德约束力。教师和学生都是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完整个性。教师和在校师范生还要认识到,学龄阶段的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影响,有些是外显的影响,但是有些却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师的人格素质通常是以内隐的形式对学生发生作用,所以教师要力求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校师范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努力提高自己,做一个高素质高道德品质的大学生,从平时的言行开始,向优秀教师的标准靠近。

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之所以把职业道德单列,是因为近年来许多人对教师这一职业未曾摆正心态。目前,主要有两种主要的教育观:“狭隘的自然功利教育观”(教师把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等同,认为是赚钱的工具)和“极端的外在超越教育观”(把教育事业视为神圣的,它不应该和金钱挂钩,否则就玷污了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劳心的事业,它需要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的爱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教育事业需要奉献,所以功利教育观不利于教师全身心的奉献。但是,教师也需要生存,也要消费,所以超自然的教育观也不太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动力。在校师范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教师职业观的问题,避免极端教育观。

3.扎实的教学技能,宽广的知识面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承知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发展。这就要求师范生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师范生是大学生中的一种,所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自不必说。其次,师范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师范生要拓宽知识面。任何一个受学生喜爱和关注的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外知识丰富。广博的知识是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师范生在校期间就要博览群书,学好公共课,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第四,掌握教学技能。“三字两话(画)”(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教学简笔画)是师范生的基本素质,需要多练习。其中,普通话是其中重要的一块。今天,人口的流动使许多人之间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普通话的推广为大家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反过来也更有利于普通话自身的进一步推广。同时,师范生还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和课件制作技术,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调适自己的心理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作好准备。

4.培养创造性思维

当创造性思维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种潮流时,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更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教师都是刻板的无创造性的工作,那么学生在无意识的模仿中也会变得呆板,毫无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根据我国大学的类型,师范类人才是要“既有较宽的基础理论,较广的专业口径,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那么,师范生如何培养自己能力呢?主要是多看书,打下知识基础,想人之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不要拘泥于历史与现实的磕绊。在校期间应多关注社会和学术动向,把学习、思考、研究结合起来。

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双重角色,致使在对它定位时必须从多角度着手。综上所述,成为合格的大学生和合格的师范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是,师范类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合格的师范生是第一位的,合格的大学生是第二位的。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一定是合格的师范生,一个合格的师范生肯定是合格的大学生,因为师范大学生的要求比仅仅成为合格的大学生要求更高。所以,师范生必须要在校期间就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做好准备,走好教师专业发展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定华.美国布朗大学的教学特色[J].中国大学教学,2003,(2).

[2]马武等.教学设计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信息技术,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