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语文教学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30

初中语文教学建议

篇1

阅读从来是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知识,探求真理,丰富视野,使个人不断成长和提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对比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笔者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

传统的阅读中,多采用默读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对文章的深入体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语感的训练”。而且文章的深层底蕴和情感内涵,也只有在一种充分投入的状态下才能体会的更加透彻。阅读时候所产生的各种感受,都是语感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发的收集一些美文,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众朗读全篇和其中的一段,由教师和学生担任评委,对这位同学的朗读做出评价。其中有感情的朗读,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方面。在这种比赛机制下,学生们在课下对自己所选择的文章都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在朗读的时候,也充满了感情。这就在客观上实现了默读和阅读两个过程,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又通过朗读,锻炼了他们的语感。

二、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1世纪,创新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了各个专业和学科共同的目标。作为阅读来说,因为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空白”之处,这就给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创造了条件,而阅读的过程,就是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通过这种的填补,不但加强了阅读的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点之所在,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体验。比如在《孔乙己》中,再一次见到孔乙己的时候,鲁迅先生描写到:“他脸上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空白点,孔乙己之前的长衫去哪里了?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各种想象,有的学生说是孔乙己将长衫当了换酒喝,有的同学认为是长衫已经破烂不堪,好面子的孔乙己不愿再穿等等。对于这些想象,教师不能轻易的否定,因为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是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都应该得到肯定,而阅读效果也在这种“空白填补”中得到了深化。

三、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读和写历来都是不分家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读直接决定着写。而阅读后做读书笔记,则是有着诸多益处的。一方面,很多文章有着深刻的内涵,仅凭一遍和几遍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而通过读书笔记,能够让学生换一个心境,重新对文章进行思考和感悟,而随着笔记的写出,也就实现了对阅读的又一次深化。另一方面,之所以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一个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用文字记录下来,印象无疑会更为深刻。另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书笔记将是一个学生写作锻炼的大好机会。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作为自己阅读经历的记录,从而实现阅读素材和阅读经验的双重积累。

四、形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规定着教学内容、进度和程度等全部,但是新课程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作为阅读教学来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之说,所以更应该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新的明确,所以阅读教学也应当进行适当的变革和调整,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充分的指导,并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培养其参与意识,使阅读不但充分发挥出其作为语文应用工具的功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着广阔阅读视野、高雅文化修养和健康心理意志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梁红妮.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J].陕西教育,2007(22).

篇2

波罗果夫曾经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经典名著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包含着文学巨匠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较高的写作技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到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要做到“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在初中阶段提倡名著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性格;还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比城市学生要少,再加上农村对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深,名著阅读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系统,这些都使得名著阅读教学的进展不理想,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以下笔者就农村初中名著教学中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1 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

1.1 开阔视野,积淀文化知识

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的范围比较少,接触外界的机会十分有限。因此,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方面,名著阅读起到关键作用。初中必读的12本名著分别展示了古今中外各个民族独特文化现状以及精神追求,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精神特征、内心世界和现实关系。这些名著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都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是一个苍茫的宇宙。《格列佛游记》以讽刺诙谐的手法描写格列佛在四个国家的荒诞经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对战争的批判。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里面涵盖了经济、政治、地理等文化知识。这些内容都有利于我们洞察历史的发展,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也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相关的素材。

1.2 培养写作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课标推荐阅读的名著都是文人巨匠们思想的结晶,是经过历史的考量的,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学习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鲁迅《朝花夕拾》的语言犀利而深刻;《伊索寓言》的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冰心的《繁星・春水》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除了对语言风格的学习,我们还可以在这些名著作品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名著当中有许多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可以运用到议论文当中作为事例论证文章观点。《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好汉都是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名著的文本阅读也可以积累好词好句,为我们的写作增添文采。总之,名著里面有着写作素材,阅读名著有利于创新我们的写作思维,提高写作的能力。

1.3 有利于塑造学生人格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名著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有益于人格的发展。农村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学业上没有起到辅导督促作用,在思想教育上更是出现严重的缺口。然而,初中留守儿童正处在认知世界的时期,名著对其成长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当我们阅读名著时就像和作者在交流,他们会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会给我们指引方向。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要学会坚强,战胜自己,创造奇迹。初中留守学生在生活中没有父母的陪伴,保尔・柯察金是他们面对学习生活困境时的榜样。冰心的《繁星・春水》在清新自然的语言中让我们感受和自然之爱,享受童年的乐趣,健康地成长。

2 农村初中名著阅读的现状

本科毕业后我参加了下乡“支教”活动,深入课堂实践中了解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在名著阅读教学方面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2.1 学生阅读资源匮乏,阅读积极性不强

农村学生学习环境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阅读的书籍比较少,可供选择阅读的途径也不多。学生了解名著的方式很多时候都是仅限于教材的名著导读的图书馆藏书。书籍的匮乏使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不高。除此之外,初中阶段对名著的考察方式比较单一。名著的考察大多是设在语文试卷的附加题部分。这会让学生认为:附加题是优生提高分数的部分,不必过于关注。因此,这些情况就导致初中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不强。

2.2 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指导不到位,课堂枯草乏味

在初中的实践里,我发现老师对名著阅读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上老师只是简略地介绍名著的主要内容,分析主要的人物,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看似认真地听。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对名著的理解不够深入,自然不会分析。

2.3 教师名著阅读量少,理解不够透彻

教师的名著阅读数量和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的阅读不够认真,是不能把握每一部名著的侧重点,那么就很难引导学生对名著的解读。在实践中了解到农村教师对名著的阅读量不足,认认真真把必考名著从头到尾看一遍的比较少,大多都是泛泛而读。这样的知识储备量是不足以对名著进行深入剖析的。

3 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建议

名著阅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面对目前名著阅读所呈现的现状,我们应该要找准症结,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都要主动参与到文本的研读当中,用科学且有趣的方法进行信息的筛选,提高阅读能力,创新思维,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3.1 教师要增加阅读量,找准侧重点

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心目中起着榜样的作用。因此,在名著阅读方面,教师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教师要认真研读名著文本,把握教学的侧重点。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一些名著的篇幅比较长,没有目标地通篇累牍是比较耗时的。例如在讲授《繁星・春水》之《青年人》时,引导学生从诗歌字词的把握中了解如何待人处事的思想内容;在讲授《朝花夕拾》时可以分析重点语句,感受鲁迅先生如何回忆温馨往事,如何进行理性批判。

3.2 学校要加大投资经费投入

农村名著阅读得不到重视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书籍资源的缺乏。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到书籍的购买当中。我们可以把买来的书籍放在每个班的特设的“读书角”当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阅读。

3.3 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进行名著阅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指导,教师应重视阅读课程的传授,设计出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发挥课堂对学生所起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对于名著阅读的教学,我们很多时候都是采用“时间―人物―主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然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仅仅停留在文本解读的层面是不够的,而且这样的课堂气氛也比较乏味。其实,一些名著是很有趣味的,我可以通过经典段落的视频去把握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水浒传》中的“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观看视频了解草莽英雄吴用、晁盖、白胜等是如何和杨志斗智斗勇的,他们各自又是怎样的性格特征。《西游记》的情节描写比较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多,我们可以采取课堂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自读《西游记》改变成话剧,凭着自己对名著的理解把它呈现出来。在阅读方法和技巧方面,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寻适合学生的名著阅读方法供学生借鉴。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进行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课前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名著里的人物,分小组进行作家和作品的讨论与辩论呈现名著内容,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在课后举办读书笔记评比和名著知识竞赛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名著的阅读当中。

中外名著书籍是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阅读名著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考试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名著更是符合新课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让我们改变农村名著阅读的不良习惯,在科学的阅读方法下,享受名著阅读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1.教师的教育理念尚未完全更新。在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潜意识里,应试教育始终是主要目标,整个教学活动并没有完全朝着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还是以提高卷面成绩为目标。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灌输教学模式、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等占据了主要位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参与性、融入性不够,学习能力发展停滞不前,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重知识点讲授、轻能力培养”的状况,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够科学。有些教师迷信多媒体手段,采取成品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学掌控,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被设计好的电脑程序牵着鼻子走,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性,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呆板低效。也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手段时对频率、时机掌握不够准确,使用频率过高,不仅没有起到画龙点睛和作用,反而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入。

3.教学模式改革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也贯彻了这一要求,但是更多时候体现在形式上,注重表面的教学改革,忽略了实际效果。有的教师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向学生出示了相关的探究题之后,就将整个教学活动完全交由学生自主进行,这种放而不收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无法有效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也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能够有效掌控进度安排,自主学习环节拖拉散漫,所占时间比重较大,到了启发引导和交流总结阶段却匆匆了事,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教学对象的差异未能得到兼顾。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样的差异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等方面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这一客观实际。但是,部分教师没有重视这一方面的因素,在教学中还是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设计与组织,不管学生的语文基础与能力状况如何,都按统一的标准要求,不能立足他们学习的实际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学,影响了教学成效。

二、有效突破困境,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1.深刻领悟课改内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着眼于语文知识点、学生能力与情感三个方面目标同步发展,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学习成果,教师原则上不应直接给予,而要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获得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树立“大语文”的理念,要善于将各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因素进行整合,加以有效运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课后进行同步拓展,并开展各种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得到全面发展。

2.科学运用电教手段,有效体现教学辅助功能。首先,要逐步提高自主设计课件的比例,要掌握相关的电脑设计程序,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自行搜集相关的图片、数据、图表等,将其制作成贴近教材实际与学生的思想思维特点的课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助于加深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一是要抓好课堂情趣导入环节的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在教学中补充与教材相关联的信息,丰富学生的感知体验,减小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差距;三是要在情感教育环节运用氛围熏陶的作用,加强思想教育的效果。最后,教师还要掌控好多媒体使用的频率,在最为关键的环节运用。

篇4

2.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亟待加强。

3.学生质疑、解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培养。

考试的问题出现在学生身上,而问题的根子却在我们教学本身。是我们忽视语文知识的启发和点拨。阅读教学,重分析,轻感悟;重讲解,轻欣赏。教学方式上重包办代替,轻学生自主探究。新课程标准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规定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从这样的理念出发,没有一定的知识,就形不成相应的能力,没有适当的过程和方法,就不会产生自主创新的冲动,没有相应的感悟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难以体现。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必要的知识教学和点拨外,重视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感悟和体验经典,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产生自主创新的冲动尤为重要。

二、引发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我经常遇到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新课程新教材,有什么样的新方法?有什么样的新模式?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常常无言以对。新课改到底要改的是什么?是方法吗?是模式吗?我以为都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只有方法运用得不恰当,而没有什么新方法,更没有什么新模式。语文教学从来没有模式,一旦有模式,就不是语文教学了。我认为,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四个转变: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反对“一言堂”“满堂灌”,提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讲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体现在:

1.进一步抓好预习。预习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节约许多时间。所以,大家要重视预习,对学生的预习要提出具体要求,检查、评价要落实。

2.“综合性学习”课前要作好充分准备。老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搜集资料、参与活动,大力提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合作。

3.课堂上,要重视主动参与、积极交流、注重合作和深入探究。

(二)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作为学习引导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作为学习参与者,要把自己当着学习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作为学习促进者,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三)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1.由教向学转变,要变以往的教读、自读为精读、略读,原则上,精读2课时,略读1课时。

2.教学目标要依据“单元导语”“课文提示”中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和学生共同制定。

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要重视整体感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二要突破重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三要注重探究、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善于联想,由此及彼,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4.重视积累,多读多背,课堂上多朗读,每册的“课外古诗词”要背诵。

(四)综合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1.要端正态度,对“综合性学习”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2.活动要扎实,要注重评价。作文批改和评讲、口语交际、语文活动要加强。

篇5

“学科课程统整”给学生带来了与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大不相同的多重体验,通过学科课程统整,重组单元课文,多样方式呈现课文内容,带给初中语文的课堂不一样的感觉,使之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样的课程统整,从积累知识到运用知识,学习过程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而且,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使以往枯燥乏味的填鸭式从此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学生自然也是兴致高昂,所以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本文结合对学科课程统整的认识和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了整体分析,提出了对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统整的简单建议,仅供参考。

一、认识学科课程统整

对于“学科课程统整”,有许多说法,我这里选择了一种比较官方的说法和一种通俗版的说法,大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能会有与我不一致的看法,所以也是仅供参考。官方版的“学科课程统整”是指“学校教师以国家(政府)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为依据,拟定一个基本周期,以指定的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其他的多种相关的资源,根据科学性原理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系统与集约化设计,使之成为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并展开有效教学实践的过程”。通俗版的学科课程统整是指教师以统编教材为主,根据本校自己学生学情的需要,整合其他有用资源,打造出能够真正在自己学生的课堂中实施的教材。

二、整体分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1.教材体系

七、 八年级教材每册设有六个单元, 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九年级教材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

全套课本安排写作指导短文24篇,作文选做题88题,修改文章练习题19题。共设计了12个综合实践活动,共安排了10个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的安排为:七年级(上)《汤姆索亚立险记》、七年级(下)《西游记》、八年级(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下)《水浒传》、九年级(上)《格列佛游记》、九年级(下)《朝花夕拾》。

2.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典型特点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同样具备了众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具备的几大特点: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生活,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除此之外,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还拥有几点典型的特点,在这里以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五篇课文通过展示文学的魅力,为学生打开热爱文学,欣赏文学的知识大门。然后,与某些教材大谈人生哲理不同,苏教版的五篇课文以体会文学之趣为主题。而且,苏教版的课文安排没有明显的精读和略读的区别,但是在单元课文安排结束之后安排了一些诗文的诵读与欣赏,对提高学生的能力,积累知识有很大的好处。苏教版的课后练习改名为“探究――练习”,一般有四题,最后一题是对本文的朗读或是背诵程度的要求,在对文本的诵读方面要求较高。苏教版第一单元的写作练习叫做“有感而发”,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观察,能够把生活情感记录下来,加以表达。最后,开始让学生修改作文,学会初步修改作文的方法,为下一单元的正式学习修改作准备。

三、对苏教版初中语文学科课程统整的建议

1.教材统整

教材统整是对教材体系作结构性调整,使之更适合于本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前许多学校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上都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了类似的方法。教材适应于教与学是相对的,不适应是绝对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跨专题、跨单元主题,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根据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统筹、调整、重组教材。

2.学科内三类课程的统整

在教材统整基础上,将基础性内容与拓展性内容、探究性内容统整起来,形成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体系,防止学习内容的相互割裂,我们称之为学科内三类课程统整。比如我们需要教学修辞手法的时候,可以从最初的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赏析,到后面的写作,把整本语文教材拉通进行教学。

篇6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教育成为中学老师研究的重点所在。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培养的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滥竽充数》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郭先生能够滥竽充数?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学生便可从南郭先生自身、齐宣王、众吹竽手、社会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出为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滥竽充数的启示》一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篇7

1引言

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就在于进行跨文化交际,然而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对话双方经常发生交际障碍,其根本原因还是和对目的语背景文化的掌握与理解有关。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它反映了每个民族特定的生活习俗、交流方式、文化禁忌等;文化又是语言的底座与支撑。结合到外语教学,目的语背景文化的教授自然显得很有必要,否则外语教学便是不完整的。

初中新课程标注和新大纲明确提出:“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的要求。在人教版的Go for It教材中,不仅每单元中插入了文化知识点,而且教材最后还专门编写了两个文化单元,让中国学生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这点是人教版旧教材所没有的。但是,笔者发现还有大部分的教师遇到课文中的文化知识点时,要么照着教参一念而过,要么回避不提,后面的文化单元更是不会花课时去讲解。遇到考试要考文化交际题型,教师就找些固定的搭配语句让学生死背,可见目的语背景文化教育还没有引起中学教师的足够重视。

2教授初中英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中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引领和支持学生以后学习的重要动力。很多学生开始对英语感兴趣就是源于英美国家的文化吸引,以及对这些国家生活方式的向往。笔者在学校教书实习期间,曾到高中听课,发现高中教师在讲新课前都会介绍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以讲故事、放幻灯片、观看小片段、提问等的方式,这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以,中学教师如果能利用文化打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视野,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和交际意识,那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意识就会增强,就会逐渐地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更加渴望学习好英语并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去,从而树立起以后深入学习的信心,这对他们上大学走入社会继续学习英语都有持久的影响。

2.2适应新课标英语学习的要求

人教版Go for It按照话题任务来编写每个单元,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将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融为一体,着眼于文化教育,设计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滚动式的学习链条。这样的教材编写方式和标准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像以前那样把握教材,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同时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把文化知识作为语言知识的一部分融入到语言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才能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语用能力才能提高,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下才能应付自如。

2.3适应中考英语考试的需要

纵观历年中考英语试题,我们会发现纯语法的试题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试题融和了语用和语法两种知识,尤其在听力和阅读方面,注重考察真实语言的应用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有关跨文化语用方面的内容逐渐增多。比如在阅读中,考察英国人见面的寒暄知识,美国人吃饭的餐桌礼节,西方饮食文化等,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到这些知识,在做阅读试题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

在中考中,对话搭配的试题也很多,这就考察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要基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察表示感谢及其答语。在机场有一个乘客帮助了一个老外,老外说:——Thanks for helping me. 乘客回答:——You are welcome. I should do it. 这种答语明显不合适,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老外听了就不太高兴了,以为那个乘客不是自愿的,而是职责使然。这些都是不同民族文化造成的差异。

所以,在每个单元的话题中,把其中的文化背景挖掘深一点,以各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浸润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2.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文前面提到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来源于对英美国家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的向往,这只能作为教师引领学生入门的一个有利因素。在以后的文化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将我们的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类比和对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比如,在初一下册Unit 9 When was he born?中,其人文主题是 “You are never too young to start doing things”。其中举例人物有国外的体育运动明星、艺术名人,这些都是学生追捧的对象,但是如果教师能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己查找关于我国的科学文学艺术巨匠的资料,再让学生用英语发现总结中外名人的不同经历以及他们的感受,那么学生总会对我国名人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刻苦精神有所触动,这样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3文化背景教学设计

目前,中学英语课程中是不可能有专门的文化课,而且考试出现的题型就那么几种,在大部分地区没有增设口语考试,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背景文化知识的教授不是很重视,教学的方法可能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学重点就只集中在了分析语法结构和讲解大量的词汇上,这肯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隐患。一些成绩好、语音标准、语法应用正确无误的学生一旦进行英语交际便常常出现由目的语文化缺失造成的语用错误。他们总是喜欢把汉语和英语等同起来,以汉语文化,汉语思维来套用英语,这就造成了理解偏误和语用失误。那么,教师如何多方面地设计文化教学,让文化融入语言学习之中就成了教授文化知识的焦点。

3.1文化比较

比较英语国家与本民族文化的异同是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的新课上做一个文化导入,加大输入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布置任务让他们动手完成。

新目标初一下册Unit 7 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 shake?介绍了西方人的饮食烹调方法。在这个单元中,笔者建议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烹调词汇句型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用英语介绍一道中国菜的制作方法,并查找西方人与中国人饮食习惯、餐桌礼仪的不同;而后教师列出一些常用的新单词、句子补充给学生;最后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出两栏,一栏写上“the Western”,另外一栏写上 “the Chinese”,并让学生起来用英语口头表达不同,并串成一段话。这样,既能使学生应用语言知识,在表达过程中通过对比,他们对两种文化的差异就会有深刻的印象,又能唤起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热情。

3.2应用多媒体营造逼真的交际环境

形象生动的音像画面是吸引初中生的最好方式。教师备课的时候也会做很多有趣生动的幻灯片,吸引学生,加大输入量,营造语言交际环境。每个单元新课的文化引入大部分也主要是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教师通过画面或者短片介绍一些背景知识,然后自己提问,或者学生互相提问,让学生在观看中有所思考。

新目标初二上册有一个教学单元谈论的是天气。教师通常先用天气的图片引入天气的词汇,教授词汇拼读,然后再是句子的使用。他们没有通过天气联想到英国人的寒暄礼节。笔者建议首先教授单词,播放一些英国人打招呼的短片,然后过滤出一些他们常用的句子,让学生发现英国人寒暄礼节和中国的不同,此时再由教师介绍英国人的寒暄文化,强调真实的交际中的禁忌。学习完词汇句子后,让学生扮演两国人进行见面寒暄的对话,这就使文化融入了语言知识的学习中。最后,教师用幻灯片制作一些其他国家的天气情况的图片和一张中国地图,模拟天气预报的播放现场,让学生扮演一次播音员报道中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这样的活动让教学语境化,发挥了句子的交际价值。

3.3创造课外学习英语的条件和活动

学习英语文化仅靠课堂上的输入还很不够。教师在课外就应该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语言知识的学习。

首先,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在周末、寒暑假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做阅读笔记,然后课堂上在以值日报告或者讲小故事的方式检查阅读情况。

其次,在下午的空闲时间,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文化故事电影的片段,引导学生观看提问;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学习英文歌曲;参加演讲比赛,并在过圣诞的时候,让学生收集英语国家的节日文化资料并做成幻灯片介绍给同学,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举办圣诞英语晚会,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演唱英语歌曲,使学生在表演中发挥特长,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聘请来自国外的专业英语教师,给各班每周上一节口语文化课,以游戏讲座的方式让中国学生参与直接的跨文化交际,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4结论

从以上论证来看,只要教师具有提升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的意识,那么文化教学完全可以融入语言教学中,并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但是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学生在接受目的语文化的同时,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两个民族的差异,不能极端地否定一方,培养爱国意识,教育学生在交际中正确地选择符合对方文化标准的表达方式以达到交际目的。另一方面,文化的教授也应该融入语境中,不脱离语言知识教学。

总之,建议中学教师加强自身跨文化交际的素养,多学习了解各方面的文化知识,使自己的教学多样化,让语言教学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篇8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材组件之一,一般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发展中心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教科书配套发行。本文探讨的对象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的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发展中心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从整体上来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精神并且编写的每一环节都注重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提供了较大帮助。但经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此套教师教学中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一、 “问题研究”要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解读

“问题研究”属于阅读板块里课文研讨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研究,目的是帮助教师从细部深入理解课文。可是在这部分中大多是篇目只是罗列几个问题,也没有清晰的层次和设计思路。显然,这与最初的设计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要想让这部分名副其实,必须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一方面,这部分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有代表性,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是有关联且不断深入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课文更准确地掌握文章重难点。另一方面,对课文中学生会出现的疑惑需要在这部分中进行详细的预设,以便教师在备课中有所准备。

二、 “有关资料”的角度有待扩展

这里所谈到的“有关资料”是指作为阅读部分的重要部件出现的资料,包括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鉴赏和评价、作者写作体会等。这部分不仅仅丰富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如果把它的角度再进行适当的拓展,其实用价值会更高。

增添一些案例、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特别是一些较为经典的篇目。这些可以帮助教师特别是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开阔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技能、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资料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实用价值也是相对较高的,便于教师学习借鉴。

三、 文言文中须对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解释

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更是难点,因此教师们在这部分备课过程中都格外细致。不仅希望对课文的内容写作特色及主旨准确把握,更希望对重点字词、句式、重点语句的翻译都能进行详细的讲解。

可是教师教学用书中文言文这一类文章与现代文相比较仅仅是多了“译文”这一小部分。一般教师备课都需要借助教参特别是新手教师,他们更希望从教参中得到更准确更高水平的帮助。所以,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文言文不仅限于译文,更有必要对重点字词、句式、典型性语句的翻译进行解释,为教师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

教师教学用书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所以在编写过程中要注重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之真正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陆平.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研究三十年综述[J].中学语文,2008(11).

[3] 吴永福.语文教参之我见[J].现代语文,2010(5).

篇9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要正确处理自主学习和主导作用的关系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

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把心贴近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一)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二⑴班的甲和二⑴班的乙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女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年的每次考试中,她们都能考出好分。

(二)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

(三)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四、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

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地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每一个人都或强或弱地好胜心理,心底里总不甘落后于人;很多人都喜欢跟着潮流走,快乐地融入团队共奏的主旋律。当学生们已走近阅读,参差不齐地喜欢阅读时,教师应该再次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个个与阅读相关的大舞台。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好书推荐”的演讲,让学生初涉鉴赏性阅读形式,充分秀出自己的好学与博学,一堂交际课下来,几石击水,阅读的浪声即时可闻。丰富而多彩的语文活动还如有课前三分钟演讲,诗歌朗诵比赛,时文名段品评,讲故事,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讲述、竞赛、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进而纳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优秀者促动后进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班级气氛。

篇10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当然,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首先,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课堂教学三要素中的“学生”要素。其次,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再次,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的缺失。最后,传统教学模式还忽视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倡优化学习方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得出以下观点: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完美地诠释这一点,首先,教师要真诚地去关心学生,注重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用自身的激情去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心,感受到你所散发出来的激情;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让他们乐意学,到自己愿意学。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尊重学生们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在处理问题时公允不倚,不带任何偏见。在对待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失误和差错时,教师要多鼓励并加以引导,少批评训斥,更不能讥讽甚至体罚学生,以免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其次,教师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渲染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堂学习之余,配以优雅的音乐,让他们心绪随着韵律飞入青青的草原、碧蓝的湖水;让优美的音乐渲染课堂的氛围,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妙大自然之中,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自然情绪高涨,陶醉于语文情境,此时,讲授本堂课的内容要点,就可让学生们在高昂的兴致中迅速掌握要学的内容,完成课堂教学目的。

二、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所以说,语文的教学要以课堂为轴心,面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他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我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的缩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获取知识的愿望,并给他们勇往直前的力量,最终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如在《济南的冬天》这一课中,教师先搜集一些济南冬天的图片,在课堂上先让学生们自发描述一下自己印象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与济南的冬天想对照,从而让学生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这样,不仅能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性,而且能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使语文教学内容真正扩展到实际的生活之中。

三、创设教学情境萌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诱发学生喜爱学习语文兴趣的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到处充满了创设实践情境的空间,老师注意创设,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因为美好的情境能激发他们喜爱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鼓励学生到网上或是课外书上,或是以前自己的摄影中找到一些漂亮的关于园林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选一些精彩的图片,让学生比较这些图片的精彩之处,发掘里面的亮点,并适当加以解说。与课文比较,与苏州园林的图片进行比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总而言之,教师在完成每一节课的基础上,都要举一反三地将课外的知识融入课程中去,譬如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故事,等等,从而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和有趣。四、将艺术融入教学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每个老师都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演绎着这门艺术,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新颖的课题规划来体现这门艺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教学方式就自然的融入了艺术的成分。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通过艺术进行学科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这一颇有新意的教学改革中,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学习科目,而是作为跨课程的方式,直接与课程融合,如通过歌曲创作学习数学,通过舞蹈学习科学等。同样,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样可以引入艺术这一概念。

篇11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实施趣味教学,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我、爸爸、妈妈、魏芳等人物,并在朗读过程中配以适当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增加阅读的幽默感和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另外,语文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趣味无限的语言魅力;也可以运用激将法,比如:教师可以故意说:“这样的问题连小学生都能解决,难道你们解决不了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做好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起于思”,问题是探索的起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意识,教师要注意更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师生良性互动的前提是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它能够帮助学生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从更深层次上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必须符合教材内容,必须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要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来进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不能进行简单的灌输式教学。

三、重视课外实践,拓展学习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