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0: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全球化使世界大学生日益凸现普遍性的道德危机。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在反思20世纪的社会发展时,常常痛感忽视道德教育带来的青年成长问题。事实上,西方发达的经济并没有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青年,却造就了“道德迷惑的一代”。
2.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信息网络化,使大学生德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英特网的崛起,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革命。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和糟粕堆。在英特网上,各种思想跨国界交流,思想“藩篱”形同虚设,不同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种黄色、暴力等信息都云集网上,网络内容对青年发展产生明显影响。
3.全球化时代,人们对知识和智力的重视,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来临的将是一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微电子、计算机宽带网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经济走向,兴起了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智力支撑型经济。
二、全球化时代对青年德育的新要求
1.道德取向充分肯定和显示个体价值与主体价值。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应该是一元的,但如果片面强调一元的价值取向,最终只能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全球化时代道德取向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青年道德主体意识得到提升。
2.道德内容强调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在一定国际规则下进行并逐步影响到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其他领域的。它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道德的层面上,就要求道德要建立一种包括人格自由、平等、遵守社会公德、公平竞争的现代文明规范。
3.道德观念要求青年确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当今时代,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向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所谓全球问题,是指那些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而且只有靠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紧迫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炸、价值观冲突等等。着眼于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提倡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
三、全球化时代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对策
1.拓展现代德育内涵,树立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大德育观。当前大学生德育必须加快观念转变,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对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大学生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青年有整体化的知识素质和创新意识,还要求有高尚的灵魂、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
2.建立适应全球化时代,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大学生德育内容体系。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体系必须具有时代特征,以现代社会基本道德价值为主要内容。坚持社会需要与青年的健康发展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我们应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单一的政治教化功能和整齐划一的德育内容体系,建立起适应全球化时代开放的德育内容体系。
3.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倡导重在发展“道德力”的多元化德育模式。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深深地影响着青年的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年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在主观上要求青年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这就特别需要培养青年的自律意识、发扬自律精神。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走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困境需要新的道德,也呼唤新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应重新定位,向生活世界回归,即让学校德育从抽象化、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帮助青年走出象牙塔,走出道德失范的误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卫平:《全球化:新机遇新挑战》,《中国青年报》,2001-12-06。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Key words: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cultural valu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14-01
作者简介:张立保(1978-),男,陕西乾县人,硕士,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和发展哲学。
0 引言
全球化肇始于经济领域,资本家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奔走于世界各地,将自己的产品和资本散播于不同的时空场中。这种出于经济利益的交往,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日益加强。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具有两面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自身或他人施加的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使社会主体形成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自发、自省的实践活动,要合乎社会主体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浪潮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矛盾、新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网络为媒介的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各国间的文化壁垒,使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教育范式可以在高效快捷的国际化信息舞台上进行对话。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它们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普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外来文化快速渗透进来,同时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也随之传播出去[1]。高效快捷的网络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审视外来文化的机会,外来文化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头脑,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更具自我意识、理性思维和国际观念。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一个多元价值相互碰撞、异质文化相互交融的复杂的文化景观之中。中国文化自古就是多元存在的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景观中如何能够有效地调适文化的冲突,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掌握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中心位置,而欠发达国家逐渐被边缘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考验。高校学生虽然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可塑性高,但是,他们社会经验少,价值判断能力弱。当他们面对蜂拥而来的外来文化时,他们极易被表象迷惑,被假象欺骗,因此树立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偏离正确的人生航道,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地不断加深,外国企业、外国商品大批进入,同时众多民族产品也纷纷走向世界舞台。中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观念的高素质人才。这种素质不仅仅指学生要具备世界一流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全球化的理念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球化语境中培养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发挥其主导性和凝聚力的作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本质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全球化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指导思想是强大的精神支柱,认识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继往开来、强国富民的强大精神支柱,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成为13亿人民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2]。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以这些活动为载体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帮助高校学生树立世界公民人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文化群落主体在文化共在、共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已经逐渐养成了一种具有世界视角、全球行动逻辑、人类类意识和共同体责任伦理的人格品质,这种品质在实践主体身上的出现,更多地体现了马克思所预期的“地域性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的发展趋向[3]。即,人类在应对全球化的文化事件和发展风险中蕴生了一种世界公民人格。“人类社会要前进,世界文明要进步,从根本上说,这一切都表现为人类的普遍人格层次的提高……人类的幸福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类自身人格的进化。”[4]这种具有普世性发展趋向和共同性理念合成的人格品质是人类在解决全球问题的文化实践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新型人格品质,这种人格也必然在未来人类应对全球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具备世界公民人格的人,他们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他们不受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地区主义的局限,在处理问题时会更多地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角度思考。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只有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社会责任感的建设者才能早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赢得世界各国的赞赏与尊重。
参考文献:
[1]张立保.全球化视域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延安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
话语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关键节点、基本媒介和必要载体,思政教育要通过话语这个载体去实现。不管是教育对象、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均需要话语载体这一支撑。话语载体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现与教育客体有机联系的一种关键连接节点,是增强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物质形态。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社会化程度加深,特别是新媒体逐渐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日臻凸显,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生活仪态等呈现多元化。[1]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正面回应时代,必须理性面对这样一种客观现实:过往的那种老一套、单向权威的思政话语载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新媒体语境下怎样打造一个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载体新平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进而更加有效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的新视角。
一、新媒体视阈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运行严重缺失
学界看来,载体这一概念最初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虽然经历了几十年,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理论研究还是相对较少,并且仅囿于话语载体种类的机械拼接和简单罗列,还只主要体现在特点、形态、方法和运用当中,即便如此,对其理论研究还是日益得到学界学者们和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话语载体相辅相成,但是由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功能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失、载体缺位。主要表现在:
(一)载体疏离状态明显,高校思政教育功能削弱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不仅是简单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2]各个载体之间所呈现的条块分割问题日益加深,各种载体力量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愈发严重,载体离散状态明显。比如,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如果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关心,缺乏人文关怀,那么传统教育模式下,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受教育者就会逐渐完全被动者,这必定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功效和功能的发挥。因此,整合发展各种载体力量,形成载体合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答时代图景和促进教育发展的重头戏。
(二)载体运用跟风盲目,高校思政教育实效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作用与功效,近几年已经被人们逐步认知与认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理论研究尚相对滞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载体平台的运行能力还很欠缺,势必影响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功能的发挥,话语载体的有效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新媒体的推行与运用上,思政工作者们在教学教育中使用了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载体,但课堂上机械摘抄、放映式浏览讲解课件,缺乏深层次讲解,完全舍弃传统有效的谈话和咨询载体,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握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领导权
一方面,传统媒体因为技术等因素难以及时反馈,话语权难以绝对得到掌控,当代大学生接受度降低,纸质传媒、广播电视等传统话语载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出现盲点。另一方面,传播交互性、方式多样性的新媒体受到更多关注和广泛运用;再者,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了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和各式各样,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把握,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规避负面影响,更广层面上发挥其积极作用,更好把握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领导权。
二、新媒体视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合力生存的理论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实践活动过程。系统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形成体合力提供了基础性理论支持。系统论论述到,要件和因素构成系统的要素。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它们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输出能量。系统论这一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要素都不可能游离于整体之外,都要同向互动形成合力,成为教育的现实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在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载体合力的整合过程当中,我们要关注和分析各个载体个体因素的积极作用,还要关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机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发挥思政教育话语载体整体大于个体的整体合力作用,最大最优运行思政教育话语载体平台的效力。
三、新媒体视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合力的运行模式
作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传统载体的现代化与新媒载体的跨界融合,比如紧扣“核心”载体,巩固课堂载体,完善物质载体,优化服务载体,丰富精神载体,强化实践载体,加强队伍载体,延伸咨询载体,更要积极拓展新媒载体,吸收科学文化新成果和大学生时尚新元素,拓展短信、博客、网络心理咨询等新媒体新空间,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臂,加强信息整合、横纵沟通、资源共享,着力发挥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功能和作用,进而整合形成话语载体合力,更好有效地服务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提高教育实效性,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培育有用人才。
(一)紧扣“核心”载体
我们教育者应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握好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威,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二)巩固课堂载体
课堂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递的摸得着看得见的显性载体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行的是最传统最正规的影响。其他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课堂贯穿和渗透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培养。
(三)完善物质载体
校园文化发展规划包括建筑风格、校园颜色、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等的物质载体在内,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物质内容以及手段。因为其历史文化积淀蕴涵深厚对大学生的巨大深远的教育意义,是社会和家庭所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因此,教育者应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加强物质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的影响力。力争“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四)优化服务载体
教育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动认识到管理是教育的载体。各项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所折射出来的服务工作要围绕学生中心有效运用,从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思政教育话语权威。
(五)丰富精神载体
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针对性的、有计划性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志愿服务、德育实践、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等思政话语载体活动平台,精神载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格潜移默化中得以锻就。笔者有过多年的思政工作经历特别是7年的团青工作的历练,认为在精神载体侵染的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等基本职能和组织优势,发挥新媒体优势,利用时尚元素新媒体元素,提高文化活动受众度参与度,凝聚青年寓教于乐,促进大学生的精神升华。
(六)强化实践载体
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育人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组织青年道德实践、生产劳动、爱心公益、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活动,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
(七)延伸咨询载体
E-mail、电子信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比传统的书信更加方便、快捷。学校可公开心理咨询工作师资的新媒体联系方式和平台,学生有问题能及时通过新媒体联系老师,老师用好声音、正能量去主导引导开导疏导。
(八)加强队伍载体
坚持师德为上,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九)拓展传媒载体
我们既要使用好传统大众传媒像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广播、音像等等媒介,更要开拓多媒体、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高校教育制度深度推进改革,新媒体语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实效性拷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越来越高度关注思政话语载体合力的有效运用与改革创新,以跨界思维、世界眼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丰富传媒载体新空间,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威和实效。
[4] 李义明,王舒驰.从“控网”、“用网”到“生活在网中”―媒介化社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5] 李蓝冰,胡树祥.Web 技术升级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6] 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
[7] 胡小媛,宗惠.自媒体时代下的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引导研究[J].枣园学院学报,2015.6.
[8] 王圆圆.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4.9.
[9] 张佳希.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5.9.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和表达精神意志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如今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各种新话语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一项亟需解决的战略任务,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基础上,推动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发展。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结构及要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指的是一个以追求和获取话语权为标志的复杂体系,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工具,该体系主要包含了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效果等基本要素。对于基本要素的内容,笔者将对其进行认知和解读。
1.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在整个话语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建设体系这个宏伟桥梁中必不可少的一砖一瓦。
它主要是依据课程要求的教材决定,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显性化。在谈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这个问题中,不可忽略的是话语议题这一中心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议题应当是符合时代进步发展的潮流,要彰显和体现社会性和现实性,应包括时事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上升到敏感问题。总的说来,话语议题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核心骨架,话语议题的准确选择和设置,正是教育主导者拥有话语权的有力保障。
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方式主要包括话语技巧、话语特征、话语形式
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除了要结合当下时代问题着重做好对话语内容的选择和提炼工作之外,也要做好增强话语内容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工作。针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存在晦涩生硬、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而且教育主导者的教学话语过度偏向政治性和政策性,只注重单一方向的理论灌输,师生之间缺乏思想和情感上的对话交流,这一现实状况容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课程的学科性和科学性。所以,话语方式的创新工作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1.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效果是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质量水平的一种衡量标准,是以追求话语权的获得为目标。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具有现实性和吸引力的话语内容;第二,彰显逻辑力量的话语形式;第三,平易亲切、情理交融的话语表达;第四,具备学科性和科学性的话语叙事;第五,对话平等,思想共享的话语交往。综合来看,决定话语效果的因素复杂多样,高校应当选择合理有效的路径去获取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主导权。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面临的问题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发展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步,基本上满足了课程教学和实践的需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
2.1教师使用的传统教学话语落后于课程实际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话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口头话语,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教材话语的再解读和创造,可以说是一种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为学生乐于认知和接受的话语形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其一,过分依赖于教材,教学完全按照教材设置的体系进行,对教材话语不加以转化和提炼直接复述给学生,甚至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其二,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教学话语对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缺乏原则性地刻意逢迎。教学话语一方面虽然符合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却脱离了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和教学目的。其三,教师使用的教学话语甚至跟学科不着边际,仅仅是教师自我教学经历的专业话语或者是个人情感和意志的宣泄。另外,有的教学话语陈旧过时、轻率随意,社会上“盛传”的低俗话语或者断章取义、真假难辨的流言式话语也搬到了三尺讲台。这些话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早已失去了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已经不能定义为话语。
2.2独话式教学的话语方式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发展需要
西方思想家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指出“沟通是人类语言的终极目的”,沟通是建构彼此间情感倾诉、经验交流的桥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话语主导者的教师一直霸占话语权的中心地位,采用独话式的话语方式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往往缺乏细致深入的沟通,在知识、情感、思想等方面难以产生一定的共振与共鸣。久而久之,学生在封闭僵化的教学环境中渐渐脱离了与教师可以进行平等对话的关系,甚至处于话语权的边缘地位,沦为一个沉默被动的失语者。这样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反而造就了教学实践发展的矛盾与障碍。2.3现代社会多样化思潮话语带来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国内外的多样化思潮话语迅速在大学生的生活领域中扩散和流行。无论是通过言论话语还是书本文字、新闻微博多媒体等话语路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话语已经“润物细无声”般悄然声息地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扎根发芽,潜移默化地占领和拓展高校的意识形态主阵地。大学生作为第一时间接触和感知多样化思潮话语的群体,在社会思潮涌现的滚滚洪流中容易迷失自我,失去对价值理性的追求,困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思想精髓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准则。所以,面对错综复杂、形式多样的社会思潮话语,笔者认为不可忽视其带来的现实困境,高校要热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现状,努力提升话语效果。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的建构路径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高校要在结合现代性境遇的背景下,针对其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详细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构路径。
3.1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
要讲现代话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伴随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找寻到社会进步印刻的烙印。要讲现代话,指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要顺应时展潮流,话语要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时俱进。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和知识结构定型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往往难以捕捉到最前沿、最新鲜的话语议题和信息,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性和求知欲也大大减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应该牢牢把握社会发展的最新态势,理清时代脉络,在不断整合最新资源的基础上创新话语体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魅力。
3.2转换话语方式
要讲生活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像复印文件似的工具性话语显得过于严肃刻板、空洞乏味,这种脱离了个体真实生活世界、“不食人间烟火”的话语方式难以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和认可,无法贴近生活、感知生活的话语方式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张力和活力。因此,话语方式的转换应该要从与生活世界的契合为出发点,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增强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和叙事能力。要讲生活话,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2.1善于提炼生活话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必须要从以前工具性话语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书本理论话语的基础上再构建生活话语发展的空间。走进大学生具体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善于去感受生活细节的点点滴滴,帮助学生解读社会现实的时事热点、焦点问题,并提炼为更融于生活、通俗易懂的生活性话语,同时营造一个生活话语熟练运用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内化,从而实现工具性话语转换为生活话语一个质的过渡和提升。
3.2.2全面尊重受教育者在生活世界中的多元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
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其多元化的个体需求,针对受教育者个体不同的思想状况、情感所需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给予受教育者适当的情感投入,采取这种具有情感沟通模式、以情动人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更能与学生形成感情上的共鸣,而且能够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3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经验教训
要讲国际话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国外许多国家同样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美国“意识”主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色彩较为浓厚,话语内容的中心围绕国家制度和阶级民主的维护;英国到目前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却以隐形教育的方式重点在学校和家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国外灵活多样、百花齐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在吸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精髓之外,也需要有选择性地借鉴和结合国外积极向上的,富于现实意义的,紧密联系和符合中国国情及政策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例如:社会意识形态话语、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公民道德法规话语等。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注和警惕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发展状况,严厉杜绝一些大肆宣扬自由、暴力等消极的话语内容引入到课本和讲堂。要讲国际话,讲的就是学会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在发挥优势、消除弊端的基础上实现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和融合,共同增强和改进教育效果。
4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是重新构建课堂教育教学话语权的一种实践和探索,应当重点把握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的选择。话语内容要与时俱进、丰富新颖,话语方式要实现从独话到对话的有力转变。教师一方面要创设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也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信任温馨的师生关系,从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激励学生通过话语平台能够与教师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话语交往,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侯勇.权力话语与话语权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与转型[J].理论与改革,2016(3):133-137.
[2]吴海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60-64.
[3]吴宏亮.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三个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76-78.
[4]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83-86.
[5]邹绍清.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变革———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方法论[J].研究,2013(3):130-137.
[6]李辽宁.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传承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30-32.
[7]敖成兵.实效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14.
[8]倪鹏飞,田建国.创新思想教育话语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J].思想教育研究,2013(8):54-56.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45-02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环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注以新的机制。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与学生有着比较自然的亲和力,在新媒体环境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进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加强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独特的教育作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长期以来,大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的途径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获取方式单一,信息获取量小。新媒体承载着内容极其丰富、种类特别繁多的教育资源,如汇集科学、文史哲、社会科学等十大领域期刊的中国知网,聚焦中国教育、科研发展、教育信息化等新闻动态的中国教育网,收编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重要著作的马克思列宁文库等。大学生只要拥有一台互联网电脑或移动手机就可以突破课堂和图书馆有限资源和有限开放时间的限制,了解国内外政治、文化、经济、思想,比较自由地进行自主学习。
(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双方的交流范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单向正面灌输的教育方式为主,多是通过讲课、报告、开会等形式对大学生施加影响。新媒体将过去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交流形式演变为双向的平等交流形式。现在大学生可以利用BBS、QQ、微博、微信等工具,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跨越教育双方在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别,随时随地与教育者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和交流;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与教育者交流,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平等、开放的新媒体交流范式调动了大学生自主、自愿意识,促使大学生与教育者的交流欲望空前高涨,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
(三)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话语霸权现象,大学生或不被允许发表意见或表达权被随意中止,即使被允许表达,也只能够在特定的主题或中心下发出有限的声音。新媒体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超越课堂、讲座、报告会、报纸版面、电视时段、地缘等方面限制的信息平台。大学生不需要经过采访、编辑、审核、发行等环节,只要以新媒体终端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在相对自由舒展的空间里表达意见、创造信息、分享资源,大大改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其话语权在较大的程度上得到伸张。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信息庞杂而大学生的信息评判能力不足以影响三观形成。新媒体承载的信息五彩纷呈、庞杂多样,其中包含许多“无意义”、“虚假”的信息,宣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信息,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攻击社会、侵害他人权益、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言论等。大学生的自我判断力和鉴别力较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新媒体上的这些不良信息容易使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问题上产生疑惑,在价值判断上出现偏差,甚至放弃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敬仰,最终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导致思维方式固化。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不再用过去一种线性的、一页页、一行行、一本本的方式阅读,而是习惯超文本的阅读方式,习惯通过以搜索、浏览的方式获取知识,将驻足的思考让位于随意的浏览、频繁的搜索。满足于从新媒体上获得零散知识和信息,导致大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力、接受力停留在较肤浅的感性认识层面,既降低自身知识储备,又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中,出现言之无物、缺少深度、假大空等缺点。
(三)新媒体中大学生话语失范。一是大学生新媒体话语权利意识扭曲。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话语空间,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被束缚和被压制的话语权。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个体话语权一旦与不特定群体达到一定共识,在这样的虚假空间中就会形成舆论合力,使得大学生个体话语权所产生影响力快速放大,很快集合成一个网络话语群体。这使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待提高的大学生在行使网络话语中面临着潜在风险。二是大学生新媒体责任意识淡薄。大学生对自己作为网络公民该“有何为、有何不为”认识模糊,对自己该承担怎样的网络责任以及如何承担并不明确。加之网络的虚拟性又使大学生误以为承担责任是现实社会中应尽的义务,虚拟世界没必要履行。最终导致话语随意粗俗,话语失范。三是大学生新媒体法律意识虚化。新媒体缺少像现实生活中的纪律、法律等社会规范的约束和限制,大学生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常出现信息滥用行为,如不加注明地引用、转载、复制、抄袭网络信息。也有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些行为的潜在危害,但行为自律性较差使得网络信息侵权现象已成为大学校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辅导员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一)年龄优势。辅导员总体上是高校中最年轻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他们多数刚刚毕业开始步入社会,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生活圈子类似、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相近,比较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在与大学生的思想交流上不会产生“代沟”。这些都为启发大学生思考与探索,帮助大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提供有利条件。相比年纪大的教师,年轻的辅导员在开放的环境中长大,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又具备开放式的学习品质,往往能够很快的掌握新媒体技术,进而借助网络、微博、MSN等工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情感优势。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践、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需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教室,在频繁接触交往中和大学生结下深厚的情谊,使大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向辅导员倾诉内心深处的想法。辅导员在熟悉大学生、了解大学生后,更加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并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问题。
(三)工作优势。辅导员选聘的标准:一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二是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三是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这为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制度保障。辅导员双重身份所规定的工作职责,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比其他教师更为有利的形势和优势地位。辅导员能够将一些主流意识和观念消化、加工、包装成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在日常工作中或以教师或以管理干部的身份向大学生展示宣传。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辅导员通过日常的接触交流就能如春风细雨般地影响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打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四、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开展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开放民主性、坚持法制性等原则,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彰显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先进文化。辅导员是最接近学生的一线工作者,最清楚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要,可以在主题网站上设立贴近学生、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来增强网站吸引力。
(二)加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应大力普及新媒体知识。让大学生了解常见的新媒体类型、性质、特点、用途等,掌握新媒体最基本的传播与信息基础知识,是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前提。一方面,通过在各班级开展新媒体知识有奖问答,在校园网滚动播放有关新媒体的科教视频、科教宣传片等形式向大学生广泛介绍新媒体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新媒体开展实践教育,利用辅导员博客、班级论坛、网络视频等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开展活动,重点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理性选择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新媒体实践来提升自我新媒体素养。
(三)提高自身新媒体素养。辅导员在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只有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知识与传播技术,才能借助它们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正确辨别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辅导员可以通过定期参加新媒体培训、社会考察活动、邀请社会上的媒体机构到学校加强业务的互动交流等方式强化自身的新媒体素养。
(四)加强网络法律法规教育。辅导员通过开展专项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提出“文明上网”、“争做网络道德学生”的倡议等,加大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自觉规范网络行为。在宣传网络法律法规时,可结合网络法律法规告诫学生要注意甄别网上不良信息,及时剔除不良信息、恶意信息。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机遇。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学生的正当需求,积极正确引导学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之外向着正能量方向得以延伸,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状分析[J].党史文苑,2014 (2)
[2]黄日干.论高校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独特优势[J].传承,2014(2)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新媒体走进了每个大学生的生活。新媒体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渠道,但同时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多重困境。因此探讨其面临的话语体系的困境与更新十分必要。
一、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相关概述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1.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利用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作为“第五媒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新媒体已经不再可能是任何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媒体形式,他的实质意义上已演变成一组数字信息,一种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信息交流。
2.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基于数字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在信息传播与交流过程中有其内在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互性
在传统的媒体中,信息通常是由传播者流向接受者,信息传播是单向的。新媒体时代,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拥有控制权。
(2)即时性
即时性一般体现为“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新媒体的应用使得信息的传播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等等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接收信息或信息。
(3)开放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表达,需要经过“把关人”的审核,受众获得信息必须依赖“信息采集中心”。而新媒体使得信息者就是中心,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了速度和客观条件的束缚。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话语进行理论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中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传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目的的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并使之内化的动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个媒介来实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困境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前景。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诸多困境。
(一)新媒体的反主导挑战传统话语的主导权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话语内容的发出者。而作为受众的受教育者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单方面的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知识和经验。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的一言堂。
新媒体背景下传播与交流过程的自由性和平等性,使得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受众。新媒体环境下话语交流的平等与互动性,使得受教育者渴望建立平等互动的话语交流形式,试图打破教育者绝对的主导权。
(二)新媒体的世俗化挑战传统话语的政治化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多以政治话语、权力话语等方式呈现,一定程度上疏离了对现实生活的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严肃性,使得受教育者对话语表达的内容感到枯燥和乏味,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比于抽象晦涩和政治化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高校学生更倾向于接受生活化和多样化的新媒体话语。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治化的传统话语面临着新媒体时代话语的冲击。
(三)新媒体的多元化挑鸫统话语的一元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话语传播的方向是“线性的”,是教育者单方面将自身掌握的信息通过话语传播给受教育者,是经过教育者筛选之后的结果。突出表现为教育者话语表达的“一元化”。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信息传播突破原有的屏障,话语传播和表达更方便快捷。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话语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同时只需简单地操作就可以获得多元的信息量。这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的信息优势被削弱。
三、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革
新媒体的环境特点和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加之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诸多的困境。迫切要求我们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优化,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更新。
(一)建立对话式的话语模式
一方面要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营造自由平等的话语场域,弱化教育者的话语霸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话语权的分配要平衡。教育者要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适当削弱话语主导权甚至话语霸权,营造平等的交流模式。
另一方面要构建对话式的话语表达方式。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要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敞开心灵进行真诚的沟通,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二)构筑生活化的话语新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实现从宏观话语向微观话语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政治性和宏观性强,往往疏离现实生活,不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媒体背景下话语表达的通俗化和生活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因此,要将宏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观化,用更形象生动的话语和贴近学生生活的述说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实现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的有效融合,吸引学生投入其中。
(三)提升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
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将媒介素养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中,通过相应的指导,引导受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新媒体,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引导受教育者话语的正确表达。
另一方面,教育者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高低不仅体现教育者水平的高低,更是教育者以开放的心态利用新媒体与受教育者真诚沟通的体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解读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于20世纪60年代将“话语”这一语言学术语归纳于文化研究领域,并定义为:有关某一特定主题以及其涉及的相关知识在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一连串说法。从认识时期角度而言,西方葛兰西对话语权的认识早于米歇尔?福柯,他从意识形态角度对话语权进行了了解,并理解为:统治的形式与“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是社会集团领导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即使理解的定义不同,但无论是米歇尔?福柯的“权利话语”还是葛兰西的“领导权”都为现今话语权概念的理解提供了帮助与参考。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而言,网络话语权的定义为:在网络媒体基础上公民对国家、社会事务与社会现象的各种理解与想法,其内容一般由“获取什么样的效果”“说什么”“怎么说”等组成,且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是网络话语权两个层面的定义。其中话语权利指的是群体或者个人的一种自由表述权利;话语权力指的是话语主体的心理状态,话语主体利用网络媒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进而约束社会行为主体,使网络舆论跟随其意愿发展。因此,网络话语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定程度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网络话语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它既赋予了民众权利也提出了相应的义务,即民众可以在网络民主的基础上自由的将自己所理解的权利进行表述,但是民众需要对自己表述的内容负责,也就是说为了社会融洽与平等正义,民众必须严格服从政策与法律的相关制度。此外,网络话语权的影响力还积极促进着其他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网络舆论的有效疏导、网络环境的干净有序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也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一方面是大学生在网络基础上将自己对国家、社会、学校事务及现象、自身的生活、学习现象的理解与想法进行自由表述;另一方面是价值观念深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大学生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求,价值观念随之传递,进而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语言、行为以及校园舆论。
二、关于大学生网络话语的分析
(一)网络话语的类型
理解话语与话语权的概念、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征、类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有效构建的首要任务。网络话语涉及范围较广泛,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动画、图片等内容。清华大学学院张再兴教授则认为权力型话语、解构型话语、功能型话语与交互型话语是网络话语的四个组成类型。具体来说,权力型话语包括“楼主”“版主”“大虾”“灌水”“大刀”,其中“楼主”“版主”“大虾”指的是经验较为丰富的群体,“灌水”指的是没有意义的言论,“大刀”指的是大批节减;解构型话语指的是摒弃传统社会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定义,并赋予了新的定义;功能型话语则是由文本、帖子等组成;交互型话语指的是网络中部分语言的定义不仅是字面上意思,如“稀饭”,这个词在网络中可以理解为喜欢的意思。
(二)网络话语的特点
网络话语与大学生传统话语之间的特点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网络话语的特点主要有:
首先,网络话语更新速度较快。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词汇的发展,且新词汇的发展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新词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络话语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说,新词汇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网络话语的发展。为了与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沟通与发展相适应,我们不仅需要创建灵活多样的话语模式,而且需要积极引导网络话语。
其次,网络话语与流行文化息息相关。大学生既是社会重点培养的人才又是网络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其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传递流行文化速度快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话语与流行文化之间的联系。
再次,网络话语的形式较为丰富、有趣。网络话语为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字词赋予了新的定义,且其定义十分有趣,如“晕”,这个词在网络中可以理解为看不懂的意思。
最后,网络主流话语的创建较为困难。网络话语没有过高的限制,在网络空间里,网络话语传播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也就是说,只要你传播的网络话语受到广泛关注,你便可以成为网络中的红人。但是网络主流话语对语言运用没有一定的标准,网络话语存在零散、纷乱的特点,即信息的传播缺乏完整性与秩序性,因此网络主流话语的创建较为困难。
(三)网络话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征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沟通符号变化的主要体现,又冲击了思想政治传统话语的稳定性与规范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既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又熏陶着他们的思想。现阶段,网络话语体系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了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兴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文化现象的了解与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良好沟通。
其次,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这就对我们有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形式的充分把握、思想观念的充分掌握,以及生活状况的充分了解,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大学生网络话语的特征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过分重视教育者的身份,教育者往往以高高在上的身份灌输知识,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测试方面教育者的权利过高,即他们不会将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与想法作为考虑因素,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这种状况下,受教育者既不能发挥主导作用又丧失学习兴趣,但是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生提升了受教育者的地位,他们开始拥有了发言权、选择权等,即平等型教育模式逐渐出现。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建构策略
(一)积极建立训练有素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规律性的缺乏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统计显示,人人网、新浪微博等是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应用,这些网络社区的话语权较为自由,每个人都可以针对同一话题各抒己见,这就容易出现教育主题缺位的现象。因此,积极建立训练有素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首要任务。
(二)设计大量隐含主导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
目前高校创建的大量红色网站没有受到学生的关注与欢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去主动访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学逐渐形式化。红色网站的主要内容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网络文化,但是就访问量而言,这些网络文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教育的需求。现代大学生都是较年轻的人群,他们所接触到的文化较为丰富,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的构建需要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兴趣爱好等,进而设计出大量隐含主导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为大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三)积极开展与大学生群体的话题互动与引导
网络话语权产生于热门事件引发的话题互动中,但是话语权的构建具备主动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门事件基础上制定与之相符合的话题,并积极开展与大学生群体的话语互动与引导;遇到反对意识形态的言论观念,应积极主动地表述出自己观念,并与之较量,在较量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从而使大学生自觉产生思想共识。
(四)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建构具有归属感的共同信念
使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吸收于其意识结构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构建的关键,即内在精神的重要性。隐含主导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具备的功能主要包括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大学生形成统一意识等,当然,这类统一意识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大学生的消费偏好。但是大学生精神层面的结交完全取决于具备归属感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具备的时间更长久,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网络话语权构建的重要目标。
(五)依法管理网络空间,优化网络环境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整个人类开始逐渐依赖互联网。同时,互联网在大学校园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高校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前所未有的双重作用。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等于高等教育失去重要的基石。我国是一个传统的教育大国,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这种具有明显历史文明的教育理念支撑下,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显而易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套完全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教育模式。但同时,由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更好满足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为了更好地在互联网时代推进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了培育时代英才,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亟须进一步变革和完善。所以,本文就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主要矛盾
(1)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有时存在一些矛盾。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媒介平台,注重个体的知情权、选择权与话语权,因此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思想、信息、舆论的承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极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因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有时存在着一些矛盾。
(2)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矛盾。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社会不可避免地展现在大学生的面前。但我们知道,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存在严格的差异与界限,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社会严重误导他们将来的生活、工作或学习。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教室、校园、现实社会实践中进行的,因此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空间的矛盾。
(3)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矛盾。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历史悠久,主张以教育者为主体进行教育行为,学生只是单纯地处于被动承续者的地位,因此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都处于封闭或近乎封闭状态。但随着现代互联网的介入,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与外界的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也变得多元化,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情感诉求,需要与老师等进行平等的思想对流。因此,互联网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存在着矛盾。
二、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亟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与重新构建,而这种重新构建必须要依附在互联网的环境里。具体构建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现代教育理念,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传统教育理念注重以师为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开拓了学生的思想视界,学生需求更平等的思想沟通与交流。因此,在互联网的契机下,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以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平台,增加学生的参与权利和话语权力,在校园内可以构建一个平等、和谐、公开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样,校园内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得到改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以互联网为本,构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如果任由学生自主应用互联网,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许多不良的、错误的引导或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综合分析互联网的双重作用,构建一支具有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的教育队伍,其中包括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这样,教育者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占据教育制高点,主动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地对学生的互联网应用进行引导与纠正,最大限度规避学生在互联网中陷入迷途,从而肃清互联网中对学生思想的不利因素。同时,高校应该对新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长期、有效的互联网技术培训,以利于教育队伍永远走在高校互联网应用的前列,保证高校在互联网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主动性。
(3)构建校园内互联网管理系统,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与良性运行。校园网站的建立,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能加强高校对互联网应用的控制与管理,还能随时捕捉到学生的动态思想,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校园网站是高校在互联网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本营。在建设校园网站的同时,网站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是校园网站得以良性运行的保障,我们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因此,高校在构建校园网站的同时,组建高素质的互联网技术管理队伍也需要同步进行。
结语: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教育任务,面对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其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考验。为了更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我们应该把握住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有利契机,利用互联网平台,不断积极、主动去探索和构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创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从而培育更多的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寿萌吉,阮财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效能建设探析[J].现代商业,2008(33).
网络传播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传播主体的能力、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传播方式的整合力、传播技术的更新力以及传播对象的主体动力。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必须克服当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重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的传播素养、构建“三贴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多向互动传播方式、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舆情引导机制及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受众的“主体化”地位。
一、传播主体能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的传播素养
要选择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控制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进程、引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话语、运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技术,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1.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上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更新传播观念,提高传播主体的传播素养。这里的传播主体,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组织和实施的人,既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也包括其他的任课教师等。要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地进行教育思路的创新,需要他们根据实际及时地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需要他们掌握更多的网络传播知识,还需要他们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充分发挥传播主体的主导作用。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在网络传播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把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进程的设置和掌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话语的创新和运用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是多样的、进程是曲折的、话语是复杂的、技术也是有难度的,受教育者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只有把握好他们的需求,选择好内容、设置好进程、运用好话语、掌握好技术,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网络传播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能够在课堂与受教育者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平台,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与学生互动,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网络传播素养,不断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提升熟练驾驭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的能力,即内容选择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话语引领能力等。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兴趣,并实现与其之间的互动。
二、传播内容的吸引力:构建“三贴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开展,要更多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教育内容从枯燥到丰富的转变,使得教育内容更具吸引力。1.传播内容要“贴近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要立足于鲜活的实际和时展的现实需要与当前时代相结合,反映客观实在,使传播内容更多地体现时代性,与实际生活相接近。对此,传播主体必须要结合我国社会中发生的热点问题,把社会中的各种真实的事例通过网络载体平台与受教育者进行讨论,引导大学生们对社会、制度、法律以及各种问题进行思考,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不应只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它更应是把实际生活和当代特征融入进去;教育者在选择网络传播的内容时不仅要准确,关键是要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只有如此,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增加吸引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2.传播内容要“贴近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要与高校师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融入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的内容。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不断发展,受教育者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程度越来越多,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资源,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影响了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接近,只有与现实生活相贴近,才能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明辨是非,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网络传播环境本身是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只有最大程度地接地气、生活化,才能在众多的信息中独具吸引力,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被大学生所接受。3.传播内容要“贴近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充分把握高校师生脉搏,了解高校师生愿望,说高校师生想说的话、想听的话,构建师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传播体系,使其话语可亲可信、深入人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必须要能够反映高校师生的本身状况,被他们所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要改变“假、大、空”的问题,必须要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群众基础上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受教育者是网络传播的关键,效果的好坏就取决于能否与群众相接近,能否被群众所接受。网络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已经“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1](P33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内容,必须是贴近高校师生实际生活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内容。只有如此,才能够吸引更多受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力才能得以提升,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传播方式的整合力: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多向互动传播方式
教育者必须要利用好网络传播的优势,不断地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多向互动传播方式。1.多向互动传播方式是时代之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即学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只有建立起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才能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传播方式,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普遍使用,使得高校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消失,打破了过去教育者的一言堂,使其和学生之间的地位趋于平等,消除了学生们的排斥和被动心理,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获得了他们的认可,更是使二者间的思想交流更为真实和顺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互动性,传播主体失去了以往获取知识的优先权和垄断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者必须要改变过去的做法,注重对于受教育者的话语引导,实现主客体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而不是采用硬灌的方式去教育。同时,教育者要经常与学生讨论交流,从而了解学生需求,也了解最新的网络社交技术,以及时地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传播方式,让学生更便利、更有效地接受教育信息。2.多向互动传播方式是现实之要。在当前,网络传播盛行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只有“把单向灌输的认识活动转变为全面开展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把只注意教育者的单方面活动,转变为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共同活动”[2],才能改变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工作方式,实现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从而把过去的单向灌输变为多向互动模式。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教育者由信息传播的主体转变为受教育者主动接受信息的指导者、促进者,由单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多个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使得受教育者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能够自由的选择信息,二者之间实现了多向交流的新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被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应用,使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媒体,实现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好即时通信工具,在各种网络平台上与老师、同学互相讨论,沟通交流,使师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的关系。
四、传播技术的更新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舆情引导机制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0.
[3]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