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经营原则

企业经营原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经营原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经营原则

篇1

一、多元化经营利弊分析

(一)财务方面。多元化经营有利于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通过资金在企业内部各产业间的调剂,有效地解决筹资和投资不足的问题,使经营者能够容易地获得资金,捕捉住难得的市场机遇;同时,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负债能力增加,可以以较低成本筹措资金。”但这可能导致企业高负债运营,管理者资金的易得容易致使项目的过度投资或选择不良,甚至主业资金被挤占,使整体绩效受到影响。

(二)资源方面。实行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利用富余资源“在某些成熟或衰退行业中,企业长期经营效益不佳,存在大量的富余资源”。此时,为利用这些资源而向主业继续投资不是最佳选择“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和高昂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在企业不能成功剥离其富余资产的前提下,可以实行多元化经营,进入投资回报率高的经营领域”。当然这还需要企业具有足够可供支配的剩余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涉及其他资源共享的集聚效应问题,包括经营网络、科研成果、品牌资源,等等。尤其是实行无关联多元化,企业若不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与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经营的风险可能很高。

(三)分散风险方面。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保证稳定经营。若一个行业的业务陷入困境,其他行业可以弥补,使企业收益稳定,若企业涉足相关度低或无相关的产业或产业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非系统风险。这方面,西门子公司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西门子公司仅在我国就涉足能源、信息、通讯、医疗、交通、照明等七大领域,它是中国发电站最大的进口设备供应商。参加过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核电站、上海和广州地铁项目;完成了2000多家自来水厂和污水厂的建设;能为各种工业领域提供最先进的系统、解决方案和创新服务;提供全套铁路交通设备和系统;其医疗设备遍布中国每个省份;是中国联通的最大移动设备供应商。其2000年全年净收入(未计入特殊项目)增长80%以上,2001年第一季度增长35%。但是非相关多元化是一项涉及技术、市场、管理和其他经济、非经济问题的相当复杂的经营战略,在回避单一专业化风险和获得更大、更快发展的同时,自身风险程度相当高,这种风险不是一般的企业所能承受的。如进入一个新领域,开拓新的业务,就需通过广告等营销手段扫除进入壁垒,导致成本上升,若投资收益不佳,会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多元化经营会拖累企业主营业务,分散企业在主营业务上的注意力与竞争优势,不利于企业主导产业发展,常常会使企业偏离核心竞争力,阻碍和延迟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使企业陷入多元化陷阱,如我国深圳巨人集团偏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软件行业,盲目进入医疗保障品行业与房地产业,招致惨败。

(四)交易成本和内部成本方面。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上,而且体现在整个营运过程中,如海尔集团推出空调、冰箱、彩电等多种家电,这些产品共享海尔的品牌资源、采购和营销网络、研究和开发成果,获得了经营协同效应,即1+1>2,其联合作用效果远远大于多个简单活动效果。但与此同时,企业规模、范围的扩大,可能使协调难度和内部冲突增加,组织运作成本增加,不确定性增加,经营风险加大,内部成本提高。

(五)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考察,多元化经营有利于经营者追求职业稳定,升迁及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独特的地位和心态,表现出明显的大公司情结。当原有产业和市场满足不了这种特殊情结时,就会向其他领域渗透,而不管这些产业与原产业的关联程度如何,这种经营目标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是相悖的。管理人员只注重短期绩效而不注重长远效果的偷懒行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此外,当企业涉足原本并不熟悉的产业或产业群时,由于其有限的理性,往往只能是顾此失彼,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范围越广,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越多。

(六)技术方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尤其是当其想占领某一市场时,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流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企业需要以自行开发研究为主。若企业采取相关多元化策略,技术要求建立在同一平台,存在技术开发费用的节约和范围经济;反之,产品的不相关导致对技术要求也不相关,加大了新技术开发的难度,增加开发成本,同时却减少了范围经济,尤其是当企业想进入高新技术领域时,风险更大。据我国上市公司跟踪调查结果,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的合理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凡是突出主营业务,适度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均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凡是淡化主营业务,盲目发展多元化经营的,经营业绩都不理想,甚至很差。沪深1998年的8家上市亏损公司中,深金田、深保安、ST英达等,其亏损均与主营业务萎缩、经营范围过宽有关,而多数绩优上市公司大都坚持主营业务方向,如春兰股份,在核心竞争技术――制冷技术方面取得了优势地位,该优势支持了其主营业务的成功。从国际上看,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多元化热潮悄然褪去,不少多元化企业通过资产剥离等方法撤离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行业,将力量集中于主营业务领域,开始注意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成为飞机制造业的巨无霸,正是波音公司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二、企业多元化战略抉择基本出发点

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抉择应基于以下两点:首先,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不同产业所具有的吸引力及带来的盈利机会是不同的,被选择产业的内在盈利能力是决定选择企业盈利能力与机会的重要因素,选择朝阳产业比选择夕阳产业更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其次,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一般说来,在一个产业中,不管它的吸引力以及提供盈利机会如何,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企业要比劣势地位的企业更有利可图。事实上,在无吸引力的产业中仍有盈利水平很高的企业存在,企业进入潜在盈利能力很高但与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也可能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仅以投资项目的盈利性为决策依据是不够的,成功的多元化战略应该实现三种战略效应:总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以实现在现有领域和目标领域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现有企业应坚持从内部出发,进行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的积累和整合过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积累与整合过程,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获取超额利润提供保障。在实践中,要求企业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及其关联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避免受产业吸引力诱导进入不相关产业经营,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竞争优势,而只有当它们同时符合以下几个特征时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第一,它们是珍贵的,能增加企业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减少威胁;第二,它们是异质的,独一无二的,是当前竞争对手所没有的;第三,它们是不可模仿的、难以替代的,没有战略等价物。因此,在进行多元化战略决策时,企业应当首先分析自身的资源、知识和能力的状况,识别整合资源有效性和效率,以前瞻性预测进行战略选择,充分发挥优势,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成为未来产业的领先者。事实证明,成功的多元化经营通常是建立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的,即企业发展多元化战略应建立在企业主导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这样,企业在主导产品上的优势可以为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资金、管理、市场、技术的支持,有利于企业战略协同作用和分摊成本。如,海尔集团推出系列家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康师傅方便面、矿泉水、茶饮系列的推出亦取得较大成功。

三、多元化经营原则

(一)追求协同效应原则。包括管理协同效应、营销协同效应、生产协同效应和技术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指生产的产品或经营的业务,在经营决策的基准上大致相同,对管理的方法或手段的安排比较一致;营销协同效应是指不同的产品有共同的营销渠道和顾客,新老产品相互带动,增加销售总额;生产协同效应是指新老产品在生产技术、设备、原料以及零部件的利用上具有类似性,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协同效应是指企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时,充分利用贯穿于这些产品之间的核心技术,减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并提高新产品成功的概率。

(二)主营业务充分发展原则。对选择多元化的企业来说,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如果主营业务不佳,企业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建立优势,甚至会使原有经营领域受到牵连而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三)剩余资源充足原则。在保证现有主业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剩余可支配资金,可向其他领域扩展;原有产品的核心技术已掌握,对即将开发的领域已有自己的技术;在即将开发的领域有自己的人力资源。

篇2

战略一词原来是军事用语,它的本意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包括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规定自己用于战争的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后来,这种概念逐渐被引申到具有战争性质的经济竞争领域,人们赋予它新的内容,泛指重大的、全局的、至关成败的谋划,是连结组织及其目标与环境之间的关键性桥梁。目前,“战略”这个术语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使用得很普遍。作为一个经营者或企业家,没有战略观念,就等于没有灵魂,战略观念是一种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居于统帅地位的经营思想。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经营方向是随波逐流式的,盲目地跟在别人后面赶潮流,什么产品热就生产什么产品,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究其根源,缺乏战略观念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当然,光有战略观念,不会选择,不会管理,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实践中我们要学会取舍,学会战略管理。

二、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从企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就企业的经营目标,内部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谋划和决策,并根据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实施这些谋划和决策的动态过程。战略管理所关注的焦点是那些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和全面的协调,其目的是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战略管理作为连续不断的管理过程,通常由战略分析,确定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战略形成,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等环节组成。战略管理的主体按企业经营规模可以分为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这两类企业的划分固然司空见惯,但在管理中确实面临不同的战略选择。由于这两类企业的经营特色各异,其经营战略的选择模式会有显著的不同。

长期以来,受经验思维的影响,不管企业的规模如何,几乎所有企业将过去成功的经营模式——多元化经营照搬至今日,作为企业发展方向的最终目标。但现今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硬搬过去的那一套,客观环境所不容,也违背了战略管理的原则。

三、多元化经营战略

多元化经营战略在经营战略中指产业(产品)、市场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是由新产品领域和新市场领域配合产生的,即增加新的产品(服务)种类和增加新的市场两者同时发生作用的战略。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就是为某一市场提品和劳务的同时又进入其它市场。也就是说,企业为了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获取最大限度的经营效益和长期稳定经营,开发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或通过吸收、合并其它行业的企业,以充实系列结构,或者丰富产品组合结构。

1、多元化经营的作用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根据企业规模大,资金雄厚,风险分散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适应能力强而提出来的。从各种企业所实行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来看,主要是为了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为分散风险,往往以本行业为中心,用副业的形式向其它领域扩展;二是企业为有效地利用经营资源,在技术、市场上,向有关联或完全没有关联的领域发展。显然,这是针对大型企业的经营特色而提出来的经营发展模式。但是,多元化经营并不一定是企业分散风险的法宝,企业虽然有了规模,有了实力,但也不见得会在多元化经营方面取得成功。

2、多元化经营的误区

70—80年代,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包括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福特汽车、通用电器、美服石油等大公司在内面临着市场日益萎缩的威胁,如何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新的市场,扩展经营范围,以及如何处理好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问题。许多企业开始尝试一业为主,发展新的副业,很快这些公司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巨型公司。随后,多元化经营成为一种趋势,很多企业也纷纷走上多元化经营的道路。

进入90年代,中国的企业发展迅速,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沿用过去的模式,企图走向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但大多数企业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有的甚至沦落到破产的地步。巨人集团是一家开发计算机软件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企业,曾在中国扬名一时,总裁史玉柱也成为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的不断积累,把经营触角开始伸向竞争激烈的房地产、保健品业,先后推出“巨人脑黄金”,“巨人大厦”等,放慢了主导产业的发展,致使流动资金严重短缺,资金运营能力不足,造血机制完全失控,拖垮了主导产业的发展,最终企业不得不宣布破产。又如:武汉市安达出租汽车公司是一家白手起家的国有企业,创业之初由于其经营有道,发展迅速,很快成为当时武汉市国有企业的“排头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开始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把经营目标投向“海上运输业”、“音响行业”,结果巨额资金有去无回,蒙受了极大的损失,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难怪该企业总裁感慨地说:“多元化把我们给害苦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令我们痛心的是很多企业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一旦企业有了规模,就讲究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家,“拾到篮子里的便是菜”,“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咱们有力量”,结果有些企业风风火火两三年便销声匿迹。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企业搞多元化就失败而外国企业就成功,世界著名企业麦当劳也在多元化经营上打了败仗,它的两次扩张行动——麦克炸鸡和麦克猪排都以失败而告终,不得不寻求其它的策略。

从以上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70—80年代企业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原因

①市场机制不健全,处在短缺经济时代。

②商品的质量、品种单一,厂商只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对产品没有选择余地。

③行业之间的市场间隙大(存在细分市场),市场机会多,企业容易占领新的市场。

因此,在市场上实力较强的企业轻而易举地进入新的细分市场,经营风险较低,企业能成功地走上多元化经营的道路。

(二)90年代多元化经营失败的原因

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市场机制越发健全,竞争日益加剧,总的来说有如下特点:

①90年代是过剩经济,特别是近两年更为明显。

②整个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销路不畅。

③同一行业的企业多,市场间隙小,甚至根本就不存在。

④市场经济对企业专业化的要求较高。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想要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必将受到其它同行业的有力阻击,让其无功而返,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各大小企业在市场中各有各的份额,各有各的专长与特点,哪个企业把自身特点或专长与潜在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哪个企业率先就能进入新的市场。多元化经营并不是大企业分散经营风险的唯一法宝,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加大产品线的深度与宽度,或者走品牌多样化的道路,也能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四、我区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

我区企业发展起步较晚,由于受管理水平、基础条件的限制,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实力相差悬殊,好的企业已具备资本运营的能力,差的企业还处在手工作坊时代,长期受资金短缺、工艺落后的困扰。但不管怎样,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共同发展的目标——企图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目前,有些企业已涉足多种行业,经营范围相当广,而且所经营的产品之间关联度不强,甚至有的大企业将毫不相干的几个行业简单地累加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团公司,给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带来隐患:一是没有主导产业或主营业务不明显;二是兵力分散,集中不了优势;三是管理幅度加大。直接导致企业的防御系统脆弱,抵挡不住来自其他企业的进攻。因此,改变这种战略观念,确立一个符合区情的经营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一)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模式

约250万人口,其中购买力相对弱的农牧民占总人口的90%以上,实际市场容量很小,我区规模较大的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唯一的出路在于开拓区外市场。通过SW OT (Strengths,W eahnesses,

Opportunition,Threats)分析不难发现,有自身的优势:一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二是环境受工业污染程度很低。这些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只要我们找准优势(专长)与市场的切入点,企业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充分利用我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走纵向多样化道路。

纵向多样化就是以现有产品为基础,向垂直方向扩展事业领域的战略。这种战略好像河流一样有上游与下游之分,可向上游发展或向下游渗透。如我区的矿藏资源非常丰富,储量高,质量稳定,从事矿产品开发的企业,改变过去经营附加值很低的初级产品的现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最终向“供、产、销”一体化方向发展,降低经营风险。

2、充分利用环境优势,走横向多样化道路

横向多样化道路是以现有产品为中心,向水平方向扩展企业领域,这种战略是在原有市场、产品基础上的变革,因而产品的内聚力强,关联度大,新产品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具体做法是加大产品线的宽度,开发、生产、销售技术关联度大而管理变化不大的产品,丰富产品组合,这样能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饮食品的健康程度十分关注,无工业污染的饮食类产品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伊梨集团就是利用内蒙古的自然环境优势,在竞争激烈的乳制品行业异军突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而我区的环境优势更为明显,在目前市场上产品处于成长期的我区各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原有市场、产品的基础上,生产系列产品,拓宽产品线的宽度,以绿色食品为市场定位打入内地市场,不失为一种良策。

(二)小型企业的经营模式

我区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小型企业,资金短缺,市场开拓力不足是这些企业的共性。因此,长期以来受市场牵制,企业缺乏个性,产品缺乏特色,致使企业举步艰难,很难有发展前景。针对这个情况,实施集中一点——“小而专,专而精”的战略,是小型企业经营模式的最优选择。

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是可以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的经营。这就是小企业的“小而专,专而精”的战略。采用这种战略对小企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小企业以通过扩大生产批量,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产品质量,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增加收益,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二是随着需求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程度的提高,大企业也普遍欢迎这些专业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的小企业为其提供配套产品。从而小企业能够逐渐走上以小补大,以小搞活、以专补缺、以专配套、以精取胜、以精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

小企业采用这种经营战略使其经营目标集中,管理上也比较方便,有利于提高技术,争取有利地位。但是另一方面采用这种战略也给小企业带来不小的经营风险,因为他们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小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为了尽量减少风险,采用这种战略的小企业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战略措施。

篇3

一、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对企业的兴盛衰败有着至美重要的影响,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的正确评价更是关系到个人的荣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去,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任免选拔大多是通过主管部门或人事组织部门直接选拔任用,对经营者的考评奖惩也是依据年终审计结果,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完成情况以及人事组织部门的考棱结果而定,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考评结果往往不能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是因为:其一、年终审计结果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未必能作出正确的结论;其二、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往往会因经营者采取步提步摊、不提不摊等种种弄虚作假的手段变得圆满完成,另外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科学合理也值得考虑;其三、人事及组织部门年终短时问内的考核未必能对经营者作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由于上述原因,过去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样,就使得一部分经营者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该奖的未奖、该罚的未罚,使一些经营者的业绩与所付出的努力在考评这一环节受到影响,使得昼营者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打击,从而使他们走向消极的一面采取种种变相手段为自己获取灰色收人,侵占国有资产因而建立一种良好的考评制度不但是整个监督工怍的延续,更是对经营者进行奖惩任免的依据。同时也有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能给经营者带来一种荣誉感、社会认同感,也有利于任免部门发现^才、挖掘人才因而,建立和完善规范的业绩考评制度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的重要一环,也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制度

资本的投人不仅仅只注重其社会效益而更重要的是其带来的增值,这是资本的属性,国家资本也不例外。国家资本所有者将国有资本授权给经营者是希望它充分发挥其经营能力,尽职尽责,忠诚努力地为所有者获取更多的收益而一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以不断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为目的。可以说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共同目标是一致的,而资本的所有者更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并且采取种种监控和激励措施来促使经营者台法经营,努力获取资本增值经济效益综合反映了一个企业获得收益的程度。效益好的企业从侧面也可说明其经营方式可行,市场销售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从这一点来看,作为资本的所有者衡量和砰价经营者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是否努力的关键是要从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出发而不能看企业规模的大小、资产的多少、行业的优劣等等。那么,如何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选取能反映企业效益的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的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的计算全面衡量负债率、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资产营运能力。

2、是在考核初期,对所考接企业要求上报企业全面预算情况,并由考核部门对预算情况进行复核调整,根据预算情况计算出考核所需要的指标。

3、是利用企业经营年度结柬实际计算出的考核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以求对企业作出准确的定位和拽出差距。纵向比较主要是将考核企业考核年度实际,得到的财务指标同本企业上年情况及预算指标相比较,找出其差异}横向比较是将考按企业同奉行业先进企业相比较,比较时首先要选取比较的对象,比较对象可以选择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是经过严格审查通过的,其经营业绩良好,并且综台反映了所承受的客观政策、市场变化等因素带来的风险,比较具有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市公司可以代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先进水平。同时,股市又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上市公司效益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走向。而上市公司中期、年终业绩的审计和詹息的公开披嚣叉为这种比较提供了可能经过横向的比较,才能找出本地区企业与同行业同类先进企业的差距,才可能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经营者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取的收益,寸能发现和挖掘出一批有经营能力和品行良好的职业企业家。

4、是利用事中监督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对经营者作出定性的评价事中监督所获取的信息资料主要由派驻企业的监事或财务总监提供.监事或财务总监进驻企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并参与企业的重要会议,能够掌握第一手材料,用来进行定性的评价是可行的。

5、是利用定性的评价和定量的考核指标的计算比较全面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和品行,并把评定的结果作为奖惩任免的主要依据。

三、评价考核国有企业经营者考核指标的确定

篇4

一、语言的经济原则的内涵

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无论是语音的变化,还是词义、语法的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离开了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就失去了生命力(邢福义、吴振国,2010)。因此,语言使用过程中,核心发展因素是社会交际性,语言使用的形式变换是为了更好的为言语交际服务。

语言的经济原则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在实际交际中追求省时、省力。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A.Martinet)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基本语言学著作中对语言的经济原则提出了系统的解释:经济原则不单单是“节省力量消耗的同义词”,而且是指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这种“节省”是为了调和人们在交际和表达中的实际需要与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惰性之间的矛盾(周绍珩,1980)。语言的经济原则旨在追求语言系统本身以及语言运用过程中数量与效果二者的最佳结合。具体说来是在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数量;在数量既定的情况下,尽量扩大效果;或者是数量减少而效果扩大。凡是符合上述三种情况之一者,都被认为是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语言经济性的体现(陈淑美,2008:4~12)。

在表意清晰的前提下,为了提高语言的交际效率,尽可能采用经济简洁的语言符号形式成为了语言使用中的一个要求(徐正考、史维国,2008)。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使用的缩略语、简称等是应用语言的经济原则的典型,它们的使用节省了书写时间,增强了专指性,在省力的基础上扩大了交际量。广告、标语等以简洁明快的形式出现也是充分运用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广告语言创作中要充分利用经济原则,发挥语言使用的最大语用功效,创造最大经济效益(杨永和,2007)。语言的经济原则在应用语言中有重要地位,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语言使用的新标准之一。

二、企业英译名与语言的经济原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视野。选择一个良好的英译名,可以促进企业快速融入世界市场。为了吸引眼球,博得更高的关注度,企业名英译过程中会特别关注其简洁性,充分利用语言的经济原则。

首先,简洁的译名可以降低企业的宣传成本。过长的译名在使用中会增加交际量,不易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而相对短小的译名既节省了企业的宣传时间,也减少了受众的接受时间,可以达到双赢。其次,精巧的译名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宣传的附加值。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增加交际量,译名往往追求短小精悍,这对译名的用词提出了高要求。而这种高要求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演变为一种高品质,可以美化企业的形象,创造附加值。另外,清晰的译名可以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希望得到越来越多外国消费者的青睐,这便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世界五百强”中国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重要。经过国际推广,这些企业的英译名相较于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本文选择2010~2012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中国企业,除去香港、台湾地区的企业(因与大陆的语境和接收英语的程度不同),重复上榜企业以2012年最新英译名为准,共70家企业英译名作为语料进行研究。探究这些企业英译名对语言的经济原则的应用,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

三、企业英译名中语言的经济原则的具体使用

(一)企业英译名长度考量

长度的考察,是对企业英译名外形的直观观察,而长短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体会其间接性。笔者对70家企业英译名的单词数、字符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列表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到,企业的英译名由3个单词组成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由4个单词组成的接近20%,而5个单词组成和1个单词组成的企业名共占15%左右。这种趋势说明在足够表达信息的基础上,英译名均尽可能使用少的单词。企业英译名的单词数向“3”靠近,3个单词不至于太短,可以充分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不至于显得冗长。

企业名要求国际通用,简洁是第一要求。“世界五百强”中国企业在长度的选择上考虑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均将单词数控制在了5个以内,在数量既定的情况下扩展了信息量,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二)China与Sino-之辨

在对70个中国企业英译名的观察中发现,对于“中国”的译法并不相同,有的企业使用“China”,也有部分企业使用了“Sino-”进行词语的派生。

“China”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中国”的译法,而Sino-是作为一个字根存在,表示“中国的、中国人的”(Merriam-Webster)。使用China的原因在于顺应国际通用形式,减少交际中的误解,做到翻译标准中的“忠诚”(林语堂)。而用Sino-造词后形成新词,则将原有需要两个以及两个以上单词表达的形式缩减,既保留了原有意义,又减少了单词的使用量。例如:

(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 Group

(2)中国中化集团公司——Sinochem Group

(3)中国中钢集团公司——Sinosteel

(4)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Sinomach

以上4例中以“Sino-”为词根,搭配另一单词的部分或整个词,直接构成“中国XXX”的格式。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英译中的“Sinopec”,拼接了“petroleum”的首音节“pe”和“chemistry”中的首字母“c”;“中国中钢集团”英译时使用了“steel”全词;“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英译时拼接了“machine”第一个音节“mach”。

这种拼接方式,节省了字符,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

下面是使用“China”的企业英译名。如:

(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6)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

(7)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8)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China North Industries Group

这几家企业的英译名没有使用“Sino-”构词形式,一旦使用“China”就自动延长了企业名的单词量。但“China”的使用,是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式。

(三)“&”符号的使用与缩写现象

“&”符号是国际通用的表示“and”,相当于连词“和”。如果用“and”出现在英译名中,直接增加了一个单词数,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所以部分企业使用“&”连接名称中的两个并列结构,提高了传播效率。如:

(9)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10)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Henan Coal & Chemical

(11)武汉钢铁(集团)公司——Wuhan Iron & Steel

(12)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Huawei Investment & Holding

从这四家企业的英译名中可以看到,“&”符号的使用既节省了空间,又使表达更为凝练,“&”符号前后的单词连接紧密,是并列关系,有效地表达了企业的核心产业。

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缩略,可以减少单词数量,增强表达效果。如:

(13)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China FAW Group (FAW——First Auto Works)

(14)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ation Industrial CORP. of China(CORP.——corporation)

(15)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eople’s Insurance CO. of China(CO.——corporation)

(16)中粮集团有限公司——COFCO(China Oil & Foodstuffs Corporation)

这些企业英译名中的缩略现象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是对“公司”一词进行缩略,有的是取其完整名称每个词的首字母。不论是哪种缩略方式,目的都是将英译名简洁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这种缩略法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但也可能使得表意不清,如“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的英文缩略,增加了理解难度。

(四)零翻译现象

所谓“零翻译”就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1.源语中的词语故意不译;2.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语中的词语(邱懋如,2001)。以语言使用者的语用心理来考证,“零翻译”有其特有的优点。“零翻译”用一种故意“偷懒”的表现形式来丰富译入语语言,使译名统一并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这种方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偷懒”心理和语言交际的实际需要(王月华,2012)。翻译过程中贯彻“零翻译”原则,是对语言的经济原则的顺应。

在本文搜集的70个“世界五百强”中国企业英译名中,将中文内容一一对应译出的并不多,并且集中在“银行系列”,如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等等。除了银行之外,也有一些企业采取全部对应翻译的方式,如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oration)、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ation Industry CORP. Of China)等。

英译名中的“零翻译”现象屡见不鲜。如:

(17)国家电网公司——State Gird

(18)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19)中国铁道建筑公司——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20)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China Life Insurance

(21)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22)中国电信集团公司——China Telecommunications

(23)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ing An Insurance

(24)武汉钢铁(集团)公司——Wuhan Iron & Steel

(25)中国国电集团公司——China Guodian

(26)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China Railway Materials

这些企业在进行名称翻译时,均采用了忽略“公司”一词的翻译。这是一种减译法。减译并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而是在符合译文表达习惯的前提下做出的语言形式上的删减(辛凌、王婷,2009)。这些企业名在英译中删除对于“公司”的翻译并没有打破整体意义的表达,受众依然能够从整体形式上了解这是一家企业的名称,同时可以准确快速地把握到这家企业的具体经营范围和方式。

英译名中的“零翻译”现象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零翻译”的使用,减少了翻译消耗,促进了宣传效率的提高,在企业英译名的制作中应该加强使用。

(五)汉语拼音的直接使用

在中国企业的英译名中,有一部分直接采用了汉语拼音进入译名,这里采用的是音译法。音译法(transliteration)是一种以音代义的方法,也就是运用译语中同原词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词语来翻译原词。从汉语翻译成英语时,可以直接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的书写形式来翻译,这可以将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底蕴的词语“移植”到译语文化中去,并使其逐步为译语读者所了解及接受,实现积极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辛凌、王婷,2009)

在中国企业的英译名中,存在许多这样的使用范例:

(27)中国国电集团公司——China Guodian

(28)江苏沙钢集团——Jiangsu Shagang Group

(29)中国大唐集团公司——China Datang

(30)中国华电集团公司——China Huadian

(31)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Shandong Weiqiao Pioneering Group

(32)新兴际华集团——Xinxing Cathay International Group

从这些语料可以看出,直接使用汉语拼音,可以减少词汇量,在有限的空间内扩大了信息量,实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将汉语拼音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介绍到全世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汉语的传播。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这种使用方法带来的弊端,汉语拼音直接进入英译名,无法直接表达出源语的内涵,所以这种方法是否应该推广,还值得商榷。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语言的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进行更有效率的交际活动,人们追求省时、省力。这种追求,不仅在言语交际中有所体现,在书面形式中也有相应要求。企业的英译名就是一种表现。

拥有一个好的英译名,是企业快速走向世界的途径之一,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受众的接受效率的形式将被认为是最好的形式。在英译过程中,语言的经济原则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世界五百强”中的中国企业英译名所采用的“控制英译名长度”“选择恰当的核心词汇”“使用符号和缩略形式”“零翻译”“直接使用汉语拼音”等方式,对于中国企业的名称翻译都有借见作用。本着经济原则制定出来的译名,可以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全球化市场,用有限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容,有利于展现企业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语言的经济原则可能带来的交际障碍。因为这种减省方式并没有完全规避文化缺位现象,在翻译中很有可能遗漏重要信息,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一点,需要所有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注意。

如何合理利用语言的经济原则为中国企业制作出一个好的英译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周绍珩.马丁内的语言功能观和语言经济原则[J].国外语言学,

1980,(4).

[3]陈淑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汉语中的体现[J].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10).

[4]徐正考,史维国.语言的经济原则在汉语语法历时发展中的表现

[J].语文研究,2008,(1).

[5]杨永和,李英.社会语用学视角下的经济原则与英汉广告语言

[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12).

[6]Merriam Webster.Merriam Webster Dictionary(Revised

edition)[Z].2004.

[7]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

[8]王月华.浅谈零翻译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2,(6).

篇5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27 -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企业的数量飞速增长,企业在实现跨国经营时,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在制度环境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在向发展中国家拓展的同时,需要面临更为多变的制度环境,这主要是因为新兴经济体在制度转型过程中,制度环境的变化迅速。跨国企业的兴起迫使战略研究者们更多地考虑国际间制度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跨国发展的影响,并将理论广泛应用于企业跨国经营及创新等领域。

在制度环境理论研究发展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制度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而这些国家的企业战略行为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现象引起了大量学者的研究兴趣,使得对新兴经济体中企业战略行为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

一、概念界定

(一)制度环境

Meyer & Scott(1983)给制度环境下了定义,他们认为,制度环境是指“组织为了从环境中取得合法性与支持,必须遵守的规则与必要条件”。此外Scott还提出“制度化的信仰体系、规则和角色是个体和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多元化战略

最早的关于多元化问题的讨论,应该追溯到Coase在1937年提出的关于企业边界的相关问题。Ansoff也曾在1957年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提出“多元化是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期发展而采取的成长扩张”。Penrose(1959)指出,“多元化是企业在基本保留老产品生产线的情况下,扩张其生产活动,开展若干新产品的生产”。Gort(1962)认为“多元化是单个企业服务的不同性质市场数量的增加”。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多元化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使得多元化这一概念包含了多方面的涵义。Rumelt(1974)从公司经营的产品领域的动态扩张对多元化概念进行了定义,认为多元化是公司一种市场活动,即公司进入以前没有进入的新市场的活动,包括公司进入全新的行业和产业、引入了新的产品线等。Hill & Hoskisson(1997)认为公司可以通过不同方向(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复合式方法)的整合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的经济效益。刘孟飞,张晓岚,张超(2012)认为,各个公司的形成的多元化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公司的多元化实现的是公司的经营的范围的扩大和公司实现经济利益的渠道的增加。

(三)企业家社会资本

在国外文献中,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概念涉及较少,国外学者使用较多的是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Yli Renko H.(2001)等人分别从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交往两个角度对企业家社会资本进行研究。他们指出,企业家社会资本在内部管理中,主要作用在于促进企业内部合作,提高企业内部信任度,构建良好内部经营管理氛围,从而提高企业凝聚力;而在对外交往^程,企业家社会资本是企业家通过自身已有的或潜在的社会关系网络,为企业目标实现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Wesdund(2003)等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应广泛应用于发现新方法、创立企业并解决社会问题。

二、理论综述

(一)制度环境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影响

Peng(1994),方军雄(2007)研究发现,就国有企业而言,一方面,由于国有控股企业与政府的联系较为密切,企业在资源约束方面较为宽松,尤其是国家掌控的限制性资源方面,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往往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虽然享有区域内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但当地的既得利益也容易导致企业产生路径依赖与行为惰性,多元化动机逐步降低。Tan(2002)提出,国有企业在享受政府多方面优惠的同时,其经营目标也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向多种经营目标转变,需要同时考虑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政治要求和社会目标,如降低失业率等。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需要承担地方财政收入的部分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出于多方面的需求,通过提供大量的优越条件的方式,将国有企业留在本地,并辅助其在本地发展。

Guillen(2000), Chang & Hong(2000)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授权、政策支持、直接投资等)有助于刺激企业扩大经营,从而帮助企业提高多元化程度。陈志军,薛光红(2010)的研究表明,国有控股比例高的企业集团,相对其他企业来说,拥有更为丰富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实行多元化战略的意愿更为强烈。

殷瑾(2009)着力于探究制度环境对企业多元化战略行为的影响机制。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中国制度环境影响下,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更高,制度环境对中国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有着显著影响。于克信和谢佩洪(2011)提出了中国企业多元化领域内基于制度基础的范式“制度―行为―绩效”为新的分析框架,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长期发展给出了建议。

(二)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

1.制度环境与企业家社会资本

石秀印(1998)认为,企业家是将企业与外部制度环境进行衔接的关键要素,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可以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进行获取,企业家可以通过自身已有的或潜在的关系网络将企业内外部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各种资源。李璐璐(1995)在其研究中提出,在正式制度没有发展完善的外部环境中,企业行为缺乏正式制度约束,因此,人们在进行利益活动时,需要寻求某种正式制度的替代物,用来弥补当前的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困难和风险,进而建立并维持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交往所必需的规则或规范。这时,最容易获得的替代物即为非正式制度约束。

有关制度环境与企业家社会资本之间关系的探讨,不同学者也有其各自的见解。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认为正在转型经济时期的中国,在信息获取、交换等方面,由于完善的市场性制度尚未完善,企业会更多地利用企业家社会资本来获取和使用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作用会相应减弱。

2.多元化战略与企业家社会资本

Hambrick & Mason在1984年修正了之前将企业战略制定与决策者的特性隔离开来的研究假定,提出高阶梯队理论,随后的部分研究以人口统计学特征作为企业家认知的替代变量,研究其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其与战略管理理论的联系逐步加深,尤其是体现企业家个体异质性特征的相关研究,在战略管理领域中开始受到关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张书军,李新春(2007)认为,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决策,会受到企I家通过其社会网络动员资源的影响。巫景飞等(2008)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公司高层管理者政治网络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陈传明,孙俊华(2008)综合高阶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两种视角,将嵌入企业家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分为信息、知识和通用资源,分析企业家社会资本对多元化战略的影响。

三、结语

通过文献回顾,本文发现对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民营企业,而对我国的传统行业研究较少。由于行业间多元化经营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当前的研究成果对于传统行业来说适用性较低。同时,在我国,对于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企业领导成员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形式,这最终导致企业家社会资本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制定。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于公司战略的影响,来选聘和培育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家,以此优化企业经营结构,提高经营效率,进而提高制造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 方军雄.所有制、制度环境与信贷资金配置[N].经济研究,2007,19(12): 82-92.

[2] Peng, anizational Changes in Plann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An Eclectic Model[J].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Management, 1994, 9(2): 223-251.

[3] Tan, J. Impact of Ownership Type on Environment-strategy Linkage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a Transitional Econom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2, 39(3): 333-354.

[4] Chang, S. J. , Hong, J.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Group-- Affiliated Companies in Korea: Intragroup Resource Sharing and Internal Business Transac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3): 429-448.

[5] 殷瑾,王琼山.政府宏观政策与企业绩效关系及对当前危机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14(2):298-302.

[6] 于克信,谢佩洪.转型期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制度根源及范式构建研究[J].管理世界, 2011,23(7):180-181.

[7] 石秀印.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社会网络基础[J].管理世界,1998(6):187-196.

[8] 李璐璐.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动力[J].社会学研究,1995,31(6):46-58.

[9]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12(2):87-99.

[10] 陈传明, 孙俊华.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19(5):124-133.

[11] 张书军,李新春.战略选择与企业绩效[C].北京:首届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议论文,2007:1-15.

篇6

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企业经营者对于经济信息的掌握程度、经营目标的准确性、决策者水平和其他一些外界因素。企业要提高决策的效率,必须满足一些要求。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哪些,探讨企业如何进行科学地经营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

1.决策者水平。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主要在于决策者,看决策者是否有着丰富的决策经验,在面对经营决策时是否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决策时,是否具有灵敏的感觉,考虑问题是否全面,能否进行客观地分析,有没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只有决策者具备了以上条件,才能够灵活地、及时地做出决策。只有决策者具备了以上条件,最终做出的经营决策在生产上才更加具有可行性,在技术上才更加具有先进性,在经济上才更加合理。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者要管理现代企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且掌握一些现代化管理工具。其次,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时间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系统观念、发展观念、风险观念、用户观念和效益观念,这些都是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体现。最后,企业经营者还应该学会用优化分析和定量分析技术,掌握系统分析方法,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定性分析。

2.经营目标准确度。经营目标就是指将生产任务具体化,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得看它有没有确定可行的生产任务目标,如果其确定的生产任务目标符合客观的实际,那么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正确的。因此,经营目标准确度问题是做经营决策的中心问题。

3.经济信息掌握程度。企业只有及时掌握准确、完整的经济信息,才能够对事情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才可能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在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之时,他必须搜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济信息,对经济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加工,从而制定准确的经营目标。因此,科学的经营决策依赖于准确、使用、及时、充分的经济信息。

4.其他因素。除了以上三种影响因素之外,企业的经营决策还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业务技术人员素质、企业管理和组织的效率、物质资源的丰富程度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决策者的决策水平。

二、企业经营决策要求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出科学、正确的经营决策。从企业来讲,要做出令人满意的经营决策,就必须具备四点要求:

1.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程序。在企业进行经营决策之前,首先,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调查企业的内外条件,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问题;其次,必须确定决策的标准,在找准了需要注意的问题之后,企业的决策者应该确定好决策的标准;再次,对每一个标准,进行权衡,按照重要程度将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再拟定多个可行的方案,再进行设想、分析和初选;再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权重每一个方案,从而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最后是实施方案,用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落实方案的实施,然后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整,当发现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时,应该及时纠正和调整。科学的决策方法是指计量决策法和主观决定法,后者是主要的决策方法,它是指决策者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和经验做出决策的方法。前者是指利用数学工具的方法,用在重复性比较强的程序性决策。所以当经营决策的难度比较大时,那么就要使用到计量决策法。企业具体该用哪种方法,得看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同时用几种方法。

2.遵循科学原则。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第一是整体发展原则,就是说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必须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第二是实事求是原则,就是说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符合实际的需要,并且有实际的可能性。第三是信息的准确、完整原则,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跟掌握的经济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企业一定要广泛搜集各类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第四是对比选优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应该集思广益,从多种具有可能性的方案中选择最好的方案。第五是减少副作用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执行方案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在之前正确地估计决策方案的副作用,从而将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第六是坚持民主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时,一定要集思广益,听取各位专业的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建议,从而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3.提高决策者素质。决策者素质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们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决策者必须具备很强的风险预见性,能够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情。其次,决策者还应该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看到市场的细微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决策。最后,决策者应该敢于开拓创新,为企业开创新局面。

4.全面了解企业环境。企业的环境包括企业的外部所处环境和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背景、国内外政治条件、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等等。企业主要要掌握国外的市场行情和国内的政策,比如说通货膨胀、市场利率、证券市场指数、购买力、潜在需求、购买动机、风俗习惯和可支配收入变动等。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它包括人、财、物。它的重点是产品、市场和财务。企业只有全面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三、总结

经营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决策者的水平、经济信息掌握程度和经营目标准确性等。企业在做出决策时,就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提高决策者素质,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和程序等等,才能够做出科学、正确的经营决策。

篇7

关键字:企业经营者    激励机制     监督机制

Abstract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a enterprise operator is all playing all-important role to entire enterprise life and death ,therefore the excitation to enterprise operator is a topic of conversation that managing boundary always discussing , simultaneous supervision for avoiding sepsis , to enterprise operator is a problem of equal importanc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our country has been seeking to set up the enterprise operator's manpower capital incentive mechanism in conformity with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ll the time,no matter reform granting power and allowing keep a bigger share of profits,stage of switching from profit delivery to tax payment in  initial  stage,or the  contract manageri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enterprises for the future and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re reformed, the result is barely satisfactory all the time.

    Enterprise operator, salary mechanism, state-owned  enterprise  of

operator especially greatl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from the demand fo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even.

    So, perfect enterprise's operator's manpower capital salary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operator,fully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operator, have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s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Keywords:Enterprise operator    Encouraging mechanism   

Supervising Mechanism.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现代经济的基础。日前我国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革,企业改革的成败事关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局。考察我国企业现状,其最需要的但又最缺乏的,不是物质资源,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及企业经营者队伍。因而,培育和造就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企业经营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队伍己经成为目前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一、建立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监督制度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即现代公司制与近代传统的公司制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由“经理革命”产生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企业的最高经营管理决策权由经理、厂长、人员(即所有者委托的人)掌握。

由于现代公司、企业所具有的这一特征,才导致现代公司在运营中产生了传统公司所不曾有的问题——经营者利用手中的权利,为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而损害所有者利益。因为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虽高度正相关,但有差距,甚至完全背离。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其利益主要是由剩余索取权带来的以投资收益形式对企业利润的最终占有。因此,所有者所追求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可以简化为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经营者不是企业所有者,没有剩余索取权,企业利润最大化并不意味着经营者个人效用最大化。因此,经营者没有足够的动力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他所追求的企业经营目标,往往是能使个人效用达到最大化的目标。加之企业经营者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具体负责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因此,他们拥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收人和费用的真实信息,这种信息能被经营者据为私有信息;而所有者由于不直接参与实际经营,除非付出很高成本,一般无法获得或验证相应的信息,这就使经营者有可能为了获取自已的经济利益而向所有者隐瞒或谎报信息,采取各种对自己有利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不易被察觉。正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所有者无法掌握足够信息,“即使管理者不百分之百地按所有者利益行事,要抓住管理者把柄也很困难。”

此外,由于经营者不是企业所有者,对于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的亏损或破产,经营者所能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最多不过是个人信誉、地位和财产的丧失,这与所有者的资产损失相比十分不对称。这种责任的不对称,可能使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而过度冒险,或偷懒怠慢职务,或滥用交际费侵蚀企业利润。为防止经营权侵犯所有权,就有必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建立有效的使经营者真正为所有者效力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 

二、企业经营者激励手段

2.1薪酬激励及设计原则

篇8

企业管理是为了使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供、产、销、人、财、物等)能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以便达到企业预定的经营目标或经营效果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管理作为一种实际活动,具有如下的显著特点:具有一个或多个目标;具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及其工作制度;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具有鲜明的时空性,即管理是存在于特定空间和具体时间下的一种活动。

 

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企业的经营中,包含着需要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即经营中存在着管理;而企业管理则是推动企业经营活动蓬勃开展的基本动力,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基础。因此,从系统角度来看待企业经营与企业管理,则二者组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称为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简称企业管理系统。由于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结构、行为、环境和经营信息的复杂性、可变性和多层性,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托性,使现代企业的组织要素(物质要素、劳动力要素、信息要素、经济要素和能源要素等)具有多样性,组成结构(包括物质结构与非物质结构)具有多层性,经营环境(包括合同环境与非合同环境、经济环境与技术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具有复杂性,以及经营管理信息的传输性、反馈性和可控性,使现代企业管理具有显著的系统内涵。一般都把企业管理系统归属于技术经济大系统,且隶属于社会经济区系统。出于研究的方便,可以把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划分三个1级子系统,即管理对象系统、管理组织系统和管理工作法系统来加以研究。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则是研究企业管理对象系统、组织系统和工作法系统的一门现代管理科学技术。

 

2管理科学的发展及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形成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技术的兴起,是在近代才开始形成的。一般认为,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是以手工操作或作坊式的生产组织为基础,并以经验技能为主体的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是以科学管理创始人泰罗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为标志,突出地解决了企业的两个最基本问题,一是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二是把企业的决策权、监督权、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劳资双方的责、权、利,共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共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现代科学管理阶段,是在二战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复苏及其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欣欣向荣,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出各种管理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管理学派和科学管理学派等,从而形成了朝气蓬勃的现代管理科学的“丛林”。虽然各学派在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其理论与方法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贯通性;在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各学派都具有一定的成功方面,同时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缺陷性。

 

现代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经营信息加工、传输、反馈处理的快速化、自动化和集约化,以及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经营环境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错综交织,促使现代企业管理的规模日益大型化;企业管理人员日益知识化;企业管理组织日益专业化;企业管理职能日益多样化;企业管理体制日益合理化;企业生产经营日益集团化;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日益综合化,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不再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分割式的单元管理,而必须进行高度的综合性管理,其中包括企业管理对象的综合性;企业管理行为的综合性;企业管理组织的综合性;企业管理职能的综合性;考核管理效益的综合性,以及管理方法、手段、理论和思想的综合性。综合性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朝纵深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战后,特别近20多年来,高新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类综合技术、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层出不穷地呈现;信息科学、近代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正在向管理领域内渗透,为现代管理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充分条件。在这些必要与充分条件下,并在汲取各管理科学学派精髓的基础上,使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手段均面临着产生极大的质变与量变飞跃的发展机遇。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类神经网络及预警系统等系统科学的最新成果己经开始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内崭露锋芒。可以预见,一门新兴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技术一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将使企业管理科学在未来世纪的信息革命的浪涛中迈入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将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完善,而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门崭新的、具有显著活力的管理。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研制和发射成功,以及以后对一系列大型复杂系统与工程的开发,都充分地显示出系统工程作为一门综合管理技术,正在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包括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工程管理领域(包括物质工程和非物质工程)、社会管理领域(包括人文社会管理。公共关系管理和灾害防治与综合治理等)形成了具有各自管理对象特色的专业化或专门化的系统工程学科、如经济系统工程、工程系统工程、社会系统工程等,使系统工程学科在现代管理科学体系中起着的核心作用己被更多的人们所共识。但是,要使系统工程学科真正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体系的中坚,特别是在微观管理领域尤指企业管理中,要改变人们的传统管理意识和传统的管理技能尚需作出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企业管理系统工程这朵灿艳之花真正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结出丰硕之果。

 

所谓企业管理系统工程(TheEnterpriseManagementSystemEngineering,EMSE)是把企业的全部经济、技术、社会和人文活动视为一种有机综合体(即系统、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手段,在充分利用企业经营信息和合理利用稀缺资源的前提下,以实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财、物、供、产、销的有机组合,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并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为最终目标的一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外延。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内涵,一方面,它通过对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系统分析,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和能源流的有效流通、合理组合、最佳利用。其中人流是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动力;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配构件和机械设备,以及企业生产活动中产出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信息流包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引导信息和辨识信息,引导信息是用于指导人们以正确的行为来从事其各类活动,辨识信息是用于指导人们正确识别各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征、特性;经济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筹集、供应与流通,以及对各类人员的经济待遇和分配;能源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对各类能源资源,如电力、高压空气、高压水、蒸汽和各种燃料等的供应、传送、贮备、使用。另一方面,它又有着丰富的技术方法内容,即融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近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于一体,综合地应用各类相关的学科知识,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从而形成自身较为庞大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以实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不仅重视对企业自身经营行为的研究,而且还特别重视对企业经营环境的研究。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探索,就构成了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丰富的学科外延。所谓企业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外部、且与企业经营行为有关的诸种因素的集合,如市场环境、国民经济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外延,一方面是探讨企业经营环境对其经营行为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强度;另一方面是探讨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即环境)之间所产生的各种输入与输出关系及其效果。即是说,通过探讨企业内部与企业经营环境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和能源流的有效交换,以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进而确保企业经营行为的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的经营效益。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研究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等方面都与传统企业管理学截然不同。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是以系统哲学思想为指导,集多种学科知识于一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管理理论体系和管理方法论体系。进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全面地综合研究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及企业内部与经营环境的有效结合所产生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诸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支持,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

 

4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学科内容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潜在应用的展望作一简要介绍。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即系统哲学思想,归根结底,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事物、揭示事物内在矛盾、寻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武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经济、技术、生产、供销、分配、消费和社会的活动。这些活动除有着自身的内在复杂规律外,还存在着相互交织与融通、矛盾与冲突、对立与统一等多种关系。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系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视企业经营活动为一有机整体,通过对其系统目标、结构、功能、行为和环境及其相互诸种关系的全面识别,并揭示其内在、外在及内在与外在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以寻求企业经营活动的规律,制定相应的经营对策及策略,确保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这是系统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

 

篇9

《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规定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的税费返还;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出主要包括: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由此可见,对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基本要求,首先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要补偿经营活动所引起的货币支出,以符合“朴素的净利润”含义;其次,它还要为企业的投资和融资等活动提供货币支持,以满足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要求。因此,经营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不同,仅仅满足大于零是不够的,它必须在一种良好的状态下运行。

经营现金流量小于零

经营现金流量小于零,这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不足以支付因上述经营活动而引起的货币支出。那么,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需的现金支付,则需要通过以下途径去解决:消耗企业现存的货币积累;挤占本来可以用于投资活动的现金,使投资活动推迟;在用于投资活动现金不能被挤占的情况下,进行额外融资以支持经营活动的现金需要;在融资渠道匮乏的情况下,只能用拖延债务支付或加大经营活动引起的负债规模来解决。

不过,从企业的成长过程来分析,在企业开始从事经营活动的初期,由于其生产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磨合”状态,生产设备、人力等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材料物资的消耗量相对较高,进而导致企业成本消耗较高;与此同时,为了积极开拓市场,企业有可能投入较大的资金,采用各种手段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从而有可能使得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表现为“入不敷出”的状态。

经营现金流量等于零

经营现金流量等于零,这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恰好能够支付上述经营活动而引起的货币支出。在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等于零时,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处于“收支平衡”状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不需额外补充流动资金,但经营活动也不可能为企业的投资活动及融资活动贡献现金。

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企业经营成本消耗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而确认的摊销成本和应计成本是不需要支付现金的,所以,当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等于零时,经营现金流量是不可能为这部分“非付现成本”的资源消耗提供货币补偿的。显然,从长期来看,经营现金流量等于零的状态,根本不可能维持企业经营活动货币的“简单再生产”。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于零但难弥补当期的“非现付成本”

这时的经营现金流量,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入,不但能够支付因经营活动而引起的货币流出,而且还有余力补偿一部分当期的“非付现成本”。在此种状态下,企业虽然在现金流量的压力方面比前两种状态要小,但是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则企业经营现金流量从长期看,也不可能维持企业经营活动货币的“简单再生产”。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期间持续出现上述状态,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质量和营业利润的“含金量”仍然不能给予较高的评价。

经营现金流量大于零并能补偿当期的“非付现成本”

这时的经营现金流量,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不但能够支付因经营活动而引起的货币支出,而且还有余力补偿全部当期的“非付现成本”。在此种状态下,企业在经营活动方面的现金流量压力已经基本解脱。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企业经营现金流量从长期来看,则刚好能够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但是,从总体上看,这种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货币“简单再生产”状态,仍然不能为企业扩大投资等发展提供货币支持。

在企业正常经营期间持续这种状态,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的质量和营业利润的“含金量”只能给予谨慎的肯定评价。

经营现金流量大于零并在补偿当期的“非付现成本”后仍有剩余

这时的经营现金流量,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不但能够支付因经营活动而引起的货币支出、补偿当期全部的“非付现成本”,而且还有余力为企业的投资等活动提供现金流量的支持。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则企业经营现金流量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与发展、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与提升,以及减轻企业融资方面的压力等各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和营业利润,仅仅满足大于零是不够的。企业不仅需要营业利润,更需要高质量的经营现金流量。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要想对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作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使企业营业利润有足够大的“含金量”,让企业经营现金流量在上述第五种状态下长期持续而有效的运行。

篇10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受传统管理理论影响我国企业精细化管理以及现金管理理念的引入与应用起步较晚。这也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以及国外企业进驻后收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我国企业的管理工作也必须针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企业战略管理为企业经营与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企业的发展。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将战略思想与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以此为企业经营、发展指明方向,以此实现企业目标化经营与管理,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1、企业战略管理基础探讨

企业战略受市场快速变化的影响,其一般分为3年、5年以及10年等不同的时间跨度。根据企业行业特点按照短期、中长期战略进行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并在企业经营战略基础上对各分项战略进行制定,以此确保企业各项战略制定的合理性与适用性。首先,企业应明确战略指导思想,以市场导向、需求为基础,针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体战略的制定。同时注重以长远观点实现企业长期盈利木笔。避免急功近利对企业市场口碑、市场销售渠道的影响。通过明确战略目标、科学定性与定量、强化战略重点等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实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中各项工作的影响分析论述了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经营优势与市场优势的影响分析

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实施中,企业战略重点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有着和总要的意义。通过企业科学的总体战略制定能够使企业经营过程中以战略优势促进企业提高实力与市场竞争力。通过企业总体战略的科学制定以及实施使企业在长期经营中获得经营优势,以此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通过企业战略的明确使企业在市场争夺中能够具有超过对手实力的优势。以战略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

2.2企业战略分析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影响探讨

企业战略分析是在企业对市场变化、行业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基础上进行的战略基础分析工作。科学的战略分析能够使企业在未来的战略实施中具有市场前瞻性,提高企业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以及内部条件分析使企业认识到行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反向,同时也能够使企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帮助企业发挥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外部环境分析与评测,能够使企业在未来的经营发展中针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经营调整,实现企业发展机遇与发展前景的科学化,促进企业市场反应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内部条件的分析能够使企业在自身特点、优势与不足的了解基础上进行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以此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

2.3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影响分析

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能够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战略指导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使企业各项工作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使用企业内部条件。在现代企业经营中,企业战略的科学制定将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方向、影响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只有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才能够为企业的经营指明方向、指导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2.4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能够预防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以企业筹划未来为基础,综合考虑企业战略应用目标、考虑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考虑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通过企业战略的科学制定与实施能够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强化市场变化预见性、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还将印象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本、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现代企业注重工作效率的今天,如果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不明确。那么企业工作效率越高、企业的发展方向将越偏离原有轨道,造成企业经营与市场的不适应,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按照德鲁克企业管理效能公式可以看出,如果企业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工作效率的提高反而会降低管理效能,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3、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决定了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实施中,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也使得战略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促进意义。战略管理适应环境原则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多变、国家政策改革的环境下明确企业发展方向。避免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企业不适应,影响企业的发生。同时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全程管理原则还将使得企业各部分管理工作收到战略指导的影响,提高管理效能,了促进企业的发展。整体最优原则是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基础,其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调整体的最优化,实现企业综合能力、综合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另外,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全员参与原则使企业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各部门岗位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促进企业全局性、全员参与的战略管理实施,以此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战略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与实施的关键。通过企业战略管理的开展能够使企业以预见性管理避免经营过程中突况造成的经济损失、避免企业与市场、政策等外部环境不适应造成的问题。以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的科学实施能够使企业在预见性、指导性以及科学分析下的战略指导下实现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企业长期持续盈利的目标。

篇11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企业经营模式的新探索,以保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稳定健康发展。企业发展进步过程中高收益必然面临着高风险,企业只有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才能实现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企业经营风险

1.含义及成因。

目前学术界对于经营风险的含义说法不一,其中一个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企业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管理阶层和决策者在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个人或者外界因素导致的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不稳定现象,从而导致产业的投资人实际的预期收益发生下滑,或者因为其他金融因素,例如汇率的波动而导致的未来收益下降或者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由于企业的经营一旦存在风险就会出现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企业未来经营和生存发展危机,所以对企业经营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这一工作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广义上主要包括企业的采购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企业的存货风险以及资本结构调险等等。企业的风险成因分析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对于企业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依据。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经营模式,在很多运营环节都具有很大差异,所以导致产生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自然也各不相同。常规来看,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企业内部管理经营环境,第二就是企业的外部宏观市场以及自然环境,总体分析外部环境所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等。其中包括科技的发展进步现状如何,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整支持力度如何等。政策导向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企业优惠政策和企业信贷、银行利率等。每一项国家的政策调整和改变都可能对企业的发展进步有重要导向作用。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和企业调整也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经营环境,企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虽然对于外部环境无法实现个体的调整,但是企业可以加强内部因素的研究。内部因素的调整会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可能存在的资本结构的自身缺陷、财务规划的不合理等等。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一旦企业管理和决策者缺乏风险意识和必要的风险管理能力,就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的风险管理出现间歇性特点,企业管理者实际上是主导着整个企业的生产发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必须深刻认识到企业实现风险内控的重要性。

2.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

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指企业因为自身经营的原因等导致的企业销售额的下降和企业利润的降低,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资金支付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的经营发展环境出现不稳定现象,企业的盈利业绩也会产生较大波动,其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市场需求、生产成本和经营的广泛程度。市场需求主要指市场上对不同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运营呈现的是周期性繁荣还是萧条,产品的主要市场定位是中高档耐用消费品还是中低档大众日用品,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量波动越小,越意味着企业的发展经营销路稳定,产品的价格调整越小,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以及资源采集渠道可以持久稳定,经营风险越小。从生产成本角度分析,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都是重要的部分,企业的可变成本主要包括生产环节的原料费用和产品生产加工的人员服务费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会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原料价格和人工费用波动都会加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最后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企业的经营广泛程度,企业的经营产品范围如果很小,产品种类单一,产品销售群体和产品销售区域集中,那么企业的经营广泛程度就比较差,很容易因为地区人员消费需要变化或者产品外观质量以及功能的需求多元而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与此同时,政府的政策调整也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企业的经营广泛程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二、企业经营的风险预警

1.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原则。

不同领域的企业经营的模式和生产发展模式也都会有很大不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针对不同企业会有完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实践证明好的风险预警系统会有共性原则存在。其一,针对性原则。企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资本安全的有效保障,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等结构的合理安排,保证企业能够有足够的企业债务偿还能力,实现企业长期发展动力支持,对于预警指标的选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其二,系统性原则。企业作为一个主要的经济盈利发展系统,企业内部系统功能多样,主要职能包括采购、生产、财务、销售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充分考虑和协调好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影响等。科学合理地选择预警手段和预警指标,以提高整体企业经营风险预警效果为原则。其三,灵敏性原则。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于企业在实际的生产信息和销售等各类信息分析一定要有很高的敏感度,能够实现直观客观的反映细小指标的波动情况,从而实现实时动态监测,能够通过信息和数据的准确分析实现对企业整体运营管理状况的准确把握。最后一个就是经济性原则。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就是企业的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在企业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总成本费用不能超过企业在实行风险预警之前所导致的整体损失数额。经济性原则有利于对企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整个过程和各个不同环节的控制和分析。

2.主要措施。

企业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的首要环节就是设立风险预警机构,这一机构在整个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中起着组织和决策的重要中枢作用,是实现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重要基础前提,其中,预警管理指挥系统是发挥企业内部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指挥机构,由企业的高层领导直接管理控制,由企业董事会负责对预警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和审核,同时保证预警目标的实现。由企业的专业预警管理部门对预警监测进行工作汇报,通过计算机等信息设备的应用和科学预警方案的实施,对获得的最新财务和企业销售等环节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向企业预警管理和指挥部门进行预警决策信息整理。第二个环节就是建立健全企业数据资料库,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风险预警是以企业多个部门的运营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得出的,所以一旦数据信息资料的准确度得不到保障,最终的风险评估结果也会有所偏差,需要及时提供准确而且客观的数据信息,才能形成更为有价值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第三个就是要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风险预警是一项复杂而难度要求较高的专业性工作,对操作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预警工作人员不仅对本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和模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还要求工作人员对企业管理、会计金融、系统软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以此来实现对信息的快速分析和传递。最后一个主要措施就是协调企业内部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是一个整体性较强的综合有机系统,风险预警机构需要与企业的各个不同职能部门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各部门协调配合。

三、结语

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经营安全性,发挥经营优势的重要保证,通过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以及风险预警机制的了解,有利于制定出与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风险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阮平南,王塑源.企业经营风险及预警研究[J].决策借鉴,1999,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