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的实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低碳经济的实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低碳经济的实质

篇1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产生与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认识和行动紧密相关。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转型更注重于无污染的趋势、鲜明的绿色、新能源的潮流、低碳排放的本质,低碳经济的转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形式思维经济模式转型。我国的低碳经济转型时期的特点就是,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其实质在于改变那种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并且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使其向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塑造和形成一种安全绿色、创新、公平、合作、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模式。

二、绿色金融是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

整体上看,绿色金融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前者指出“绿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后者则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低碳经济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一个目标和方向。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服务要先行。金融业将成为实现这场新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优化重要的推力和重要的杠杆。同时,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一国的金融越发达,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低碳经济要大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三、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理念

在低碳经济的倡导下,银行将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自身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促进机制和较为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同时,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扩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低碳项目的融资来源,增强节能环保相关企业融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行政手段和政府直接和间接投入,采用绿色金融这样的市场手段更有效率。

(一)理念上倡导低碳经济和绿色金融

1、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地方政府彻底转变观念,彻底转变唯GDP、唯短期效益的政绩观。虽然政策指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借钱渠道,但绿色信贷仍没形成规模,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相对于传统的“两高”项目,“绿色经济”项目规模原本就比较小;二是绿色信贷金融项目涉及外部性问题,常常需要政府特殊政策支持,而政府特殊政策带有不确定性和一定的“效应”夸大;三是节能减排见效慢、资金回收也慢的特性,这决定了绿色信贷金融项目前期投入的风险较大,而银行业绩要求银行慎重考虑风险,结果很可能是银行不能轻易发放贷款。

2、提升金融业的绿色金融理念。首先,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对企业具有的引导、鼓励或约束的作用,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同度。其次,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渐的开放,国内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处于同一竞争平台。竞争的内容不仅包括技术、产品,而且上升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商业伦理和道德水准的竞争。增强利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并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发展。

最后,银行践行社会责任应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励的通道实现。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需要树立长期稳定的政策导向,建设适合企业社会责任中长期持续的外部环境和平台,有利于综合平衡商业银行可能产生的短期利益损失和长期整体收益。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承担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

(二)绿色金融的前景

不可否认,我国绿色金融存在一些问题。从行业自身来看,新能源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困境;从银行方面来看,出于风险大的考量,信贷方面相对谨慎;从政府方面看,能源领域价格改革不到位,补贴和监管也并不完善。但这些都只是阶段性的问题。要大规模发展绿色经济,肯定会遭遇调整期,因此对绿色经济的现状不要过于悲观。就长期发展而言,绿色信贷肯定会越做越大,我们对此也不必抱怀疑的态度。

中国银监会旗帜鲜明地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从政策指引和具体举措来看,银监会的确颇有作为。早在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央行、银监会三部委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首次提出将环保调控手段通过金融杠杆来具体实现的政策,这标志着绿色信贷全面进入节能减排的主战场。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有效地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条,通过信贷发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随后,金融管理层相继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金融业全面加强绿色信贷建设。

(三)发展绿色信贷,鼓励企业碳减排

绿色信贷是环保部门和银行业联手抵御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促进节能减排,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经济手段。根据《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与一些行政手段相比,绿色信贷这样的市场经济手段往往非常有效。绿色信贷已经显现的作用是逼迫企业必须为环境违法行为承担经济损失。虽然这样的处罚与企业偷排结余的成本相比是杯水车薪,而绿色信贷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环保部门的执法手段。

(四)发展碳金融,为企业碳减排建立良好的平台

1、健全碳金融交易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框架是碳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提,尤其是中国这样的新兴碳交易市场,市场需要透明、长期、明确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来规范碳金融的发展。只有这样,银行和企业才有碳金融创新动力,才能制定相应的长期计划。一方面政府在制定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发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标准时,应考虑金融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准则、政策制度与国际接轨。

2、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建设

目前为止,中国无论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还是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供应量,都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国家。但是,中国的主要交易买主都在欧洲,国内至今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碳交易市场。尽早建立碳交易市场,可以避免投资的高碳路径依赖问题。我国消费仍然不足,GDP仍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形成持续的碳排放。因此在投资初期就必须要考虑到低碳排放的问题,否则就会被固定在相对高碳的路径上。如果早一些向企业下达碳排放限额,建立了碳市场和碳价格信号,企业在投资决策的时候就会考虑减排收益和超排处罚的问题。

篇2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研究现状及战略目标

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1999)对低碳经济进行了最早的探索,提出的能源经济革命论,提出了在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的情况下,要尽快实现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风能、太阳能等为核心的经济,并且布朗(2002)提出基于化石燃料的经济方式向基于新能源为基础的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积极建构无污染排放和无碳能源经济体系 。而“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中,指出“低碳经济”是基于更少的环境污染和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而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既为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提供了途径和机会,也为开发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强调以低能耗、低污染及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2009年9月联合国的《200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促进发展,拯救地球》报告,其核心内容为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经济的增长,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质上实现低碳经济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必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问题是能源效率和新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为能源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其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在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双重支持下,致力于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游雪晴等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发展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模式。杨迎春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来贸易摩擦,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可以看出,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尽可能地使低碳与经济协调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给本来单一保证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加入了一个新的约束条件,也就是说在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还要保证低能耗和低碳排放。全球化的背景下,出口贸易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各国经济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势必会引起国际贸易行为的新调整。为适应这一新的调整变化,各国需制定新的贸易战略,对贸易政策、贸易结构和方式甚至贸易环节都会进行优化和改进,各国贸易战略的不同使得未来贸易领域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二、WTO体制中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条款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贯穿低碳经济理论,把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在世界各国已成为潮流,国际贸易也正向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将不可避免的给一国的国际贸易带来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结合WTO体制中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条款和协议,将使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变得更隐蔽,将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1.GATT第20条的环境例外

在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订之初,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还没有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所以当时的关贸总协定上基本上不存在环境保护的相关条款。GATT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中的(b)条款和(g)条款是仅有的两条与环保有关的条款。根据第20条的引言,只要“不对情况相同的缔约方构成武断的或者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者“不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的限制”。GATT缔约方均可以采取“为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采取必要措施”((b)款);或“与国内限制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配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g)款),以上为GATT基本条款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所有内容。

2.《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中WTO序言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WTO序言中明确指出:任何缔约方在处理对外贸易与经济关系时,应在提高本国居民生活水平、保证居民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居民实际收入与本国有效需求的基础上以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同时应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使世界资源尽可能得到最优利用,并以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各成员方相适应的发展方式,谋求既保护和保存环境,又增强保护和保存环境的手段。

由WTO的序言可以看出,其重要目标之一是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又要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和最小程度的损害环境。WTO的这一目标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各国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却间接知道了各国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低碳经济形势。序言在世贸易组织框架内相当精准的界定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这对GATT来说是一个重大改进。

3.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

技术标准问题中发生最频繁也是最难处理的就是食品与药品的卫生与安全标准。该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常被用作保护主义的幌子,起初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在该标准上经常出现相互刁难的现象,以至于最后各国希望制定统一的标准,东京回合时趋于成熟。

为解决各国技术标准差异所带来的难题,1973-1979年,在东京回合谈判通过了《关于贸易的技术壁垒协议》,也称“技术标准守则”。该守则主旨为:强制性或者自愿性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标准以及产品的检测等均不得造成对国际贸易不必要的障碍。乌拉圭回合会议在东京回合守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WTO技术守则(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其目的在序言中和第二条第二款都有所体现。序言中提到:任何国家均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以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和保护人、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环境以及防止欺骗行为等,但是前提条件是这些措施不能成为缔约国之间进行贸易歧视或变相限制国际贸易的手段;该协议在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成员国应保证技术法规制定和执行的目的与效果不应该给国际贸易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技术法规不应该是阻碍贸易而应成为达到合法目的的必手段。此类合法的目的特别是包括国家安全需要,防止欺骗行为,保护人身健康或安全,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环境”。该协议强调用于判断相关产品是否符合本国标准的程序必须是公正公平的,并且敦促各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各自的技术规章、技术标准以及鉴定结果。该协议承认各成员国有权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居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及环境,但又规定这些措施不应成为国际贸易的障碍。TBT的实施有效地改变了各国出口产品结构,增加了低碳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促进了各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4.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S)

该协定虽然不是专门用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协定,但内容大部分与低碳环保密切相关。SPS规定,多边贸易中只要不在缔约国之间造成武断的或者是不可理的歧视待遇,各缔约方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使之避免遭受饮食或者饲料中的添加剂、污染物及致病生物体的影响,并使人类健康免受来自动植物携带的病虫害或者其他危害等。为了寻求各缔约国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有效协调卫生与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鼓励各方采用国际标准和准则。但同时也规定只要在科学上证明是合理的,或者是以适当的危险性评估为基础的,允许缔约方各国采用高于国际标准的措施。综上内容得出各缔约国应遵循的总原则是:一方面承认缔约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公共秩序和环境资源,有权制定并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协议要求各缔约国的政策和措施不能妨碍WTO体制的正常运转,禁止以发展低碳经济的环保要求为借口实行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缔约方同时还须注意标准和法规的透明度、对其他缔约方的技术援助以及缔约国中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等。由于生产力水平、工艺水平等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的低碳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多重目的制定了一些单方面的标准和规则,对低碳经济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出发点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单纯从保护生态环境及人民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它是世界贸易发展的新动向,反映了各国对环保的普遍重视,有其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打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幌子,其实是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从而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

三、低碳背景下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局限性

WTO是目前世界上协调各成员间贸易摩擦最权威、最有效的组织,在协调各成员间贸易摩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WTO争端解决机构解决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的法律依据仅仅是WTO框架下与环境有关的若干贸易规则,其框架下没能将环境和贸易单独立法。所以,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处理此类问题上存在不可回避的缺陷,低碳经济新形势下的各缔约方的贸易摩擦将日益暴漏其协调机制的局限性。

低碳背景下WTO宗旨中的所提倡的环境保护和其所提倡的自由贸易存在矛盾。正如本文在第二部分WTO宗旨中所述,宗旨中存在一个难以取舍的矛盾,一方面强调以实现各缔约国自由贸易为终极目标的同时,另一方面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其基本目标之一。当各国把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同时作为追求的战略目标时,WTO就可能陷入难以取舍的两难境地,因此WTO体制下解决与环境相关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存在局限性。另外,为了平衡国际贸易利益与缔约国的其他利益,WTO及GATT制定了一些例外条款,这些例外条款也很容易变成为被利用的对象,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一方面站在支持自由贸易的立场,极力推行便利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坚持从本国利益出发,当涉及到本国利益或者本国利益受到损害时便毫不退让,使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处理争议时的受到制约和限制。各成员国实施低碳经济战略,从长期看符合全球利益,而短期则更多表现为国别利益。当各国在贸易领域出现冲突时,WTO能否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将面对严重考验。

参考文献:

[1]李会忠,陈淑菡,何青,马述忠,陈洁.WTO规则与环境保护[J].中国与WTO,黑龙江对外贸易,2001·6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8卷第三期

[3]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心态,2010年2月第23卷1期

[4]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2月第27卷第二期

[5]杨迎春.低碳经济趋势下贸易摩擦及WTO机制困境[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及研究,2010年7月第14卷第4期

[6]黄河,赵仁康.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J].外交评论,2010年第五期

[7]蔡高强,胡斌.论WTO体制下的碳关税贸易措施及其应对[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34卷第3期

[8]方时姣.发展低碳经济的几个问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7月/20日/第B03版,创新论坛

篇3

一、引言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框架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势下由英国于2003年率先提出的,后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

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低碳经济理念随着实践的发展已渗透到社会、经济、企业等各个层面,其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低碳经济不仅是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倡导低碳企业、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低碳消费的低碳发展形态,包含碳关税、碳金融、碳政治、碳管理等的低碳发展手段。低碳经济理念在关注资源利用、强调低成本高效益的物本经济之外,还在深层次上涉及公平、正义、和谐的人本经济问题,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发展方式以及更好的可能性。

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低碳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不仅涉及采购、生产、运营、销售、服务等生产价值链活动的低碳化,还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技术开发等基础活动的低碳化。内部控制作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管理活动,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其制度设计与实施,通过对现有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优化,力争以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发展战略等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对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内部控制优化

企业作为由不同类型资源所有者参与组成的一系列契约组合,存在明显的不完备性和问题,而内部控制就是为了缓解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之间的不完备契约和委托关系而产生的,其关注企业所面临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希望能够通过提高或保证内部控制系统质量,最终达到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林钟高等,2009)。内部控制在企业由来已久,从最初孕育内部控制思想的内部牵制,发展为内部控制制度,到后来的内部控制结构以及今日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我国自2006年成立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以来,致力于建立一套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内容完整、方法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连同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相继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与世界接轨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纵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形式化、教条化、高成本、低效益等不合理的因素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因此,以低碳经济相关理念为指导,通过优化现有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将社会责任贯穿于内部控制过程之中

环境保护是企业低碳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企业应该将环保和低耗的要求纳入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企业发展目标不再局限于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评价其总体价值,而应该将价值边界扩展到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消费者等交易伙伴,以及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环保主义等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Freeman,1984)。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与社会责任相关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安全生产、员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相关内容。

当前,以股东权利为轴心,以员工责任为边界,漠视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传统内部控制框架已不再适应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因此,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和平衡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成为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职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将社会责任纳入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之中,认为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履行了哪些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属于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环境范畴。从低碳经济视角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创造利润或实现股东财富价值一样重要,因此,与内部控制环境相比,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更具合理性。将社会责任履行同“五目标”一起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的标准,贯彻于内部控制过程之中,用以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实务,在保证原有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情况,既符合企业低碳化的发展方向,也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内部控制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用成本效益原则指导内部控制建设

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其实质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是成本效益原则的体现,低碳经济视角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也应该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不仅造成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未达到内部控制的应有目标。

首先,就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来看,以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为指导,设计符合本企业实情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考虑到注册会计师在专业知识、从业经验等方面的特有优势,我国鼓励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当中。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由会计师事务所全权,企业内部管理者及相关员工游离在制度设计过程之外,甚至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一份制度版本出售给多个企业。当制度设计不能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时,强加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不能嵌入各项业务活动之中,无法被企业员工充分领悟和接纳,此时企业不仅承担了高额的制度设计费用,而且内部控制也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因此,在注册会计师的指导下,鼓励企业相关人员甚至全体员工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过程之中,应该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最优方式。只有这样,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全方位地融入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之中,才能根植于企业员工的思想当中,指导员工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贯彻和落实。

其次,就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定位来看,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郑石桥,2008),也扮演着内部控制的确认者,承担着监督、评价和改善内部控制的基本职责(王光远,2007)。但是,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缺乏对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角色定位的强制性规定,如基本规范中“企业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以及评价指引中“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机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内部审计成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可选机构而不是必备机构。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必然使企业在内部控制实务中无所适从,内部审计机构建设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内部审计的健全性与独立性成为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最不容乐观的方面之一(王彩君、李宇立,2010)。内部审计作为确保企业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其性质与职责随着内部控制范围的不断拓展在逐渐演变,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延伸至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相应的,内部审计的职能也由单一的监督职能向监督、评价等多种职能转变,内部审计已经完全能够承担和胜任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工作,谢志华(2009)等甚至认为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我国已形成了以审计法为统驭,以内部审计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支撑,以内部审计准则为补充的规范体系,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实务指南。因此,与企业另建内部控制监督评价职能机构相比,将监督与评价职责直接赋予内部审计,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成本,还有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与作用发挥,符合企业的低碳化发展理念。

最后,就内部控制评价来看,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企业自身也包括注册会计师,涉及企业以自我完善为目标的内部控制评价和应市场监管者要求以对外披露为目标的内部控制评价,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服务于财务报告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和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吴秋生、杨瑞平,2011)。无论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主体是谁,也不管是基于何种目的展开的,内部控制评价对象和所依据的基础资料都是一致的。因此,合理整合内部控制评价,实现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内容与环节的相互配合、评价资料与评价结果的共享是降低内部控制评价成本,提高内部控制评价效率的有效途径。同一评价主体展开的基于不同目标的内部控制评价,由于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主体内的内部控制评价整合是能够达成的。但是企业和注册会计师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尤其当企业存在财务舞弊和内部控制缺陷时,主体间的内部控制评价整合就难以达成。如何利用企业作为评价主体时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尤其是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运行的隐性知识,以及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评价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成果共享,是内部控制评价整合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但是必须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整合是以不能违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为前提的,是在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基础上的优化和精简,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与相互借鉴的。

(三)将人本经济融入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

任何关于经济发展的学说,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决人类自身发展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亦不例外。低碳经济在关注资源利用,强调低成本高效益的物本经济之外,还在深层次上涉及人本经济问题,认为人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核心和归宿,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人本经济理念的全面反应。因此,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应该重视人性化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将人本经济融入内部控制设计与实施过程之中。

现代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对人财物的全面控制,核心是对人的控制,人既是内部控制的客体,也是内部控制的主体;既是内部控制的手段,也是内部控制的目的(王海兵、李文君,2010)。虽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已将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人本因素移植到内部控制体系中,但是以人为本的控制理念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企业内部控制仍然是重视物权、轻视人权的传统物本内部控制,强调物质资本出资者利益,把人力资本出资者物化为一种生产要素和控制工具,将活劳动载体的“人”也视同“物”进行管理控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控制,达到对物的风险控制的目的,注重人作为控制手段的一面,而忽视了人作为控制目的的一面(王海兵等,2011)。由此导致企业员工的中、高层需求遭到忽视,甚至有的企业连安全生产、工资发放等员工的低层次需求也无法满足,降低了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同度。因此,实现人本内部控制就必须强调企业员工在内部控制中的主体地位,培养温情和富有活力的企业文化,营造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氛围。

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施加影响的“人”,不仅包括企业员工,还涉及消费者、社会公众在内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人本内部控制就是以企业利益相关者为根本,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需要,实现各类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不再单纯是股东控制管理者的工具,也不是管理者控制员工的工具,而是维护各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此时,企业应在构建和谐控制关系的基础上开展控制活动,不把员工视为物化的生产要素和控制工具,不把消费者当成提款机,改变对社会环境的漠视态度,运用内部控制维护企业员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以取得员工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建设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系统,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将低碳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是企业适应低碳经济新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内部控制作为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管理手段,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务中,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的形式化、教条化、高成本、低效益等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基于此,本文从低碳经济视角,以低碳经济中关于保护环境、追求低成本高效益、发展人本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从重视社会责任、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建立人本内部控制三个方面对我国现有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力争以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为我国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解利剑,周素红,闫小培.国内外“低碳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11(1):19-23,

[2] 林钟高,徐虹,吴玉莲.交易成本与内部控制治理逻辑——基于信任与不确定性的组织内合作视角[J].财经研究,2009(2):111-121.

[3] R.Edward 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4] 郑石桥.内部控制基本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8(5):126-129.

[5] 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24-30.

[6] 王君彩,李宇立.内部控制目标、要素认同度及其现状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5):85-90.

[7] 谢志华.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J].会计研究,2009(12):70-75.

篇4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的问题,解决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环保的政策,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推进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搞好企业成本管理及控制,便成了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就此谈一些认识。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三低(低能耗、低污染及低排放)为基础,以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目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倡绿色能源的开发,加快能源结构的转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及减排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在低碳经济背景之下,企业如何做好成本管理以满足环保的要求,便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低碳经济之下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观念落后,人才短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却普遍存在不足,粗放式的成本管理方式已经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部分企业太过关注眼前利益,甚至压缩那些必要的费用支出,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

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原材料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再加上消费市场对低碳理念的日益认同,经济市场的低碳经济转型已经大势所趋。如今,成本管理方面的人才较为短缺,对企业的低碳转型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局限于事中控制

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将目光局限在产品成本及服务成本这两大方面。产品成本由诸多方面构成,包括直接材料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制造费用等,所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对这些方面给予关注。低碳经济给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它们不断拓宽成本控制范围,以适应当前的成本管理环境,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三)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企业成本会计准则尚未建立,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还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无法展开科学的、规范的成本预测及决策工作,最终导致成本控制效果不理想。计算产品生产成本时,既考虑了废品、超计划耗能部分,又考虑了排污及罚款部分,所以,无法得到产品生产成本的准确数字,继而降低了低碳生产成本管理的实际效果,自然也就无法提交出详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三、低碳经济之下企业成本管理的原则

(一)成本效益原则

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根本,所以,企业关注成本。企业只有在不断优化成本效益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在低碳经济的推动下,企业将节能减排视为一项重点工作。不计得失地投入到环保事业中是不明智的,采取回避的态度更是不允许的。企业应该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以科学的方法、方式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二)资源充分利用原则

由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换而言之,我国资源是较为紧缺的。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对资源形成过度利用,使其再生速度大大落后于消耗速度。资源紧缺问题已经显现。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企业应该加快节能减排的进程,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提高废弃物回收率,只有如此,企业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利益相关者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已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包括企业自身、消费者、政府机构,甚至社会公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相关环保法规的要求,只有树立低碳理念,才能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共赢。

(四)危害最小化原则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对人类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社会各个阶层均开始关注企业是否能够严格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消耗资源的过程中,有义务和责任去做好环保工作。只有坚持危害最小化的原则,企业才能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四、低碳经济之下搞好企业成本管理的应对策略

低碳经济之下搞好企业成本管理的应对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转变成本管理理念;二是合理延伸成本控制流程;三是积极引进最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一)科学转变成本管理理念

若想将低碳管理要求落到实处,企业首先要做到成本管理理念的科学转变,将低碳理念有机地融入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及日常的运营活动中去。站在成本核算的角度分析,企业应在原先制造理念的基础上再融入服务理念,一改过去那种企业资产专用的模式,将资产与费用的 等量转换演化为资产 一次性投入与收益 持续 性增长,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在企业完成销售的过程中,客户便可被视作企业的“资产”,相当于降低了资产专用性。买卖双方由此建立了成本共享模式,实现了双赢。

(二)合理延伸成本控制流程

产品生产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无数的且密切相关的作业环节,或者称之为作业链。作业链可理解成一种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也可理解成一种价值的整个形成过程,从而形成具有竞争战略意义的价值链。合理延伸成本控制流程,可从价值链入手。价值链分析从最初的原材料采购开始,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上为止,其间利用一系列 相关作业的整合来 实现对成本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假设a厂是一家实力雄厚、品质过硬、成本管理管理严格的大型工厂。然而,最近几年,其主打产品b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提高竞争力,a厂结合低碳经济要求,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摆脱了原先以生产过程为重点的成本管理模式。企业针对b产品展开了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及技术分析,然后对其设计成本、供应商成本、顾客的使用成本以及售后服务成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应用价值链 原理展开分析,该厂每月 平均消耗8000吨硫酸,外购价350元/吨,每月 硫酸成本280万元。运用 战略成本管理原理,企业用生产 磷铵排放的废渣 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 水泥,硫酸再返回用于生 产磷铵,假设前期投入1000 万元,但每年可节 省280万元,4年之后 便可收回成本,以后每 年节约的 280万元便可 为企业创造纯利。

(三)积极引进最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费用管理模式将会随着商业模式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那些以市场为主的企业,其成本费用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技术与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模式将会发生相应的转变,继而导致市场发生新的变化,最终导致成本管理的基础发生转变或者偏移,如虚拟产品以及衍生产品等。积极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如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以及“物质流” 成本核算方法等),有助于企业实践过程中成本管理难题的有效解决。如此一来,企业在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时也很好地履行了自身的社会责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要求下,企业不得不提高环保投入,尤其是技术研发支出,从某种角度上分析,这对企业成本而言是一种负担。但值得注意的是,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企业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守并执行相关的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国家要求企业发展低碳生产的同时,也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和规范。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制定会计核算制度,如环境会计的探索和完善,以加强企业对低碳成本的认识和重视,从而更准确地、科学地计算出企业所制造产品的各项成本要素,提供更加完善、合理的低碳会计信息。在这些有利条件的支持下,企业可以降低甚至完全弥补发展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成本损失。对于企业而言,低碳经济犹如一把双刃剑,企业应该认清它的本质以优化自身的成本管理,在遵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原则下,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5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环境保护者提出了“低碳”生活,强调它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同时风景园林建设者也提出了把低碳与园林建设相结合,低碳风景园林建设就成为了人们大力推广的城市建设项目。

1、 低碳园林的相关内涵

低碳园林景观设计是基于低碳理念而生的,随着低碳理念的发展,其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当前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想要保证城市的外部形象,维护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就需要重视园林景观设计的低碳理念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低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主要就是指人们在进行生态环境改造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为对大自然的控制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园林设计的低碳理念的实现。

2 、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 选择乡土树种

植物种植设计是现代园林绿地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植物品种的选择与植物景观生态群落的建立等内容,其中,对乡土植物的大量选择利用是植物品种选择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于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由于乡土植物不仅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当地特色明显等先天性的独特自然优势,同时乡土植物对环境和土壤的适应能力很强,少有病虫害,具有可靠的生态安全性,而且节约水资源,有些仅依靠降雨就能生存良好,从而减少灌溉、施肥等养护成本。

2.2 合理选择材料,建设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园林

植物的选择是降低养护成本的关键,植物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植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园林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园林设计中,以丰富的植物种类相搭配的绿地,较单一植物种类组合的绿地而言,不仅是景观效果上有差异,在水肥管理和病害虫防治方面也占有明显优势,所以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认真选择植物材料,才能有效控制后期管理成本,实现生态节约型园林的目的。

2.3 增加园林的生命周期

园林的生命周期是衡量低碳园林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设计师在考虑园林造型优美独特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证低碳园林长久的使用寿命,即在长时间内可以不被更新或者移除。让园林的抗压能力和可调节能力尽可能的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园林设计师能采取一定的修复措施,在风景园林有一定的损伤后,能够及时修复,保证碳排放量一如既往的符合标准,这样才可以缩短更新园林的频率,真真正正做到了低碳环保。

2.4 进行季节交错种植

对于园林植物景观来说,如果一年四季仅仅采取一种植被生长模式,那么对于园林景观的局限性太大,不利于城市的低碳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园林所处地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植被进行种植,这样能够使得植被的生长随着具体的气候而改变,以体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低碳发展理念。在当前大多数北方地区,所实行的四季植物交错种植是非常有效的,往往在春夏等天气比较温暖的季节,园林景观中的常绿阔叶林能够充分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O2,对土壤中的水分以及相关的营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到了秋冬等季节,园林设计师将一些红叶植物等放置在园林景观布局中,这样天气转寒之后,这些植被就能够大大提升城市的形象,吸引大量的游客参观,从而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3、 低碳园林的发展趋势

首先就是需要遵循约型设计,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减少人为改造,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大大降低人力和物力的损耗,且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生态资源;其次,需要遵循环境友好型设计理念,在进行气候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使得城市工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物能够尽可能被植被吸收,从而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合理发展,对周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最后,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绿色植物的作用,吸收城市生活产生的大量CO2,维护城市发展的低碳理念,从而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理念,是我国为了适应日益加剧的能源短缺和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提出的,其建设理论与思路在节约、可持续、自我维持、循环再利用、高效率、低成本等方面体现了生态园林的实质与内涵。但是,目前针对低碳园林绿化建设的相关技术环节仍然缺乏具体的标准。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并推行相关标准的实施,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树立低碳设计理念,从而实现生态园林城市,促进我国园林植物绿化事业沿着节约型、可持续的道路健康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来伊楠.生态与文化视角下徐州园林景观特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

[2]敬婧.基于节约度与美景度评价的南暖温带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

篇6

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基础,通过技术革新、制度完善等多种方式和方法,最大程度减少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能够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还能够有效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方面

通过对早期经济学思想进行深人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其中,都蕴含着低碳经济思想。大多数人认为经济学仅关注国家(}DP,其实不然,经济学还兼顾世界经济、人类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经济学中,充分体现了低碳经济思想。

(二)其他学科方面

低碳经济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生态、循环、绿色及低碳经济,而其中,每一个方面又由多个学科构成,例如:生态经济包括生态学、经济学,针对生态、经济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低碳经济的四个方面都能够充分体现出低投入、低消耗等理念,井全面、系统的为现代经济发展做出指导,基于此,相关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为低碳经济奠定了基础。

(三)气候、资源环境经济学。

从气候经济学角度而言,《气候经济学》中,已经明确阐述了气候与经济之间存在的关系,且温室效应的出现,在很大程度是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另外,资源环境经济学明确提出人类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发展,促使世界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且能够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且资源环境经济学针对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环境经济学基础之上的。

三、低碳经济经济学价值具体表现。

(一)有效缓解国际经济合作矛盾,健全国际经济学体系

近年来,经济学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国际经济合作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让释,而最终都将国际经济合作作为基础,井以国际经贸为主要方式,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谋取更多利益,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问题,特别是当下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导致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且CO2等温室气体自身具有流动性,给全球环境都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低碳经济中,的思想、观念能够有效缓解国际经济合作产生的矛盾,另外,低碳经济不仅立足于国际经济,还放眼于全球经济,基于此,将低碳经济融人到国际经济学领域当中,十分必要,更能够体现其价值。

(二)发展自身全面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工业时代前,经济发展缓慢,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较小,生态系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确保经济、生态环境及社会和谐发展,然而,工业革命后大量机器等生产设备参与经济发展,导致温室效应,生态系统无法承受重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井对人类身心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传统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活动发展需求,而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经济理论能够更好地为现代经济活动指明方向,井为促进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还体现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转变,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三)妥协或是你经济学内容,促进消费模式转变

篇7

二、低碳经济下酒店战略转型价值链内涵

评定碳排放,预测风险机遇,设定目标,优化财务机制和确定外部环境是制定低碳战略的主要工作步骤。低碳经济下,酒店对业务界定和业务运作将形成新的标准,并在产品确定、价值链优化、核心竞争力培育方面进行新的探索。首先,从酒店提品到消费者消费的各环节,生产更具专业性,是将有限资源运用于核心业务的开放式专业化经营;其次,产品—市场的确定,在制定新的低碳经济商业规则的新形势下,应与各国酒店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突破本国市场的局限以开拓国际市场;第三,管理的价值,从酒店内部的各职能部门扩展到与酒店经营有关的分销商与供应商的管理与沟通;第四,组织管理的柔韧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优化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精简管理机构,以建立更适应价值链管理并且能够快速响应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创造性。基于价值链从产品市场确定到价值链优化及酒店核心竞争力确定等环节,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酒店转型经验。第一,酒店战略转型中对内部环境的转型变为价值链中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权衡关系,成功有效的企业管理经验及多种激励机制的借鉴有利于酒店业务人员在新形势下发挥其业务优势并提高业务水平;第二,组织变革需要借鉴成功酒店精简机构的策略,根据现有酒店的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合适的组织构架,在新的组织构架下,精简不必要的组织,减小变革风险;第三,借鉴成功酒店的业务流程管理经验,加强信息流通建设并实施新的业务流程。

三、在全球化价值链背景下酒店转型战略的重新定位

酒店产品从出口国的生产者到进口国的消费者经历采购、生产、销售、出口和进口分销等环节,并构成一个完整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在低碳经济发展初始阶段,国内酒店在战略转型过程中调整自身价值链并将原有的价值链重新组合定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酒店战略转型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有利的分析工具。

(一)明确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延伸价值链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形成品牌产品,和国外酒店合作,形成自己的品牌;与国外酒店合作,合作中要坚持建设资金的品牌;开发新的低能减排、环保产品;为酒店消费者提供一个符合环保和消费者需要的消费环境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优化业务能力和营销能力,扩大酒店知名度,提高顾客对酒店企业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二)优化价值链,实现成本优势

篇8

低碳经济是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成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面临巨大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更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由于开征新税种面临诸多问题,改进现行流转税制度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则可能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一、税收是矫正环境外部效应的重要手段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矫正环境的外部效应。在环境领域存在市场失灵,会引发外部效应问题。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或私人边际效益与社会边际效益的背离。当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当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正外部效应。环境问题的外部效应包括环境污染引发的负外部效应和环境保护产生的正外部效应。

(一)税收可以矫正环境污染引发的负外部效应

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耗费大量的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损害了人的健康,引发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效应。由于存在这种负外部效应,社会边际成本(MSC)不仅包括该产品生产者的私人边际成本(MPC),还包括受到污染不利影响的旁观者的成本(MEC),生产此类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MSC)就大于生产者的私人边际成本(MPC),社会边际成本曲线((MSC)在供给曲线(MPC)之上。假设此时社会边际收益(MSB)等于私人边际收益(MPB),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社会边际收益曲线(MSB)与社会边际成本曲线(MSC)的交点处才是最优产量(Q')。如图1所示,负外部效应将导致市场生产的产量(Q)大于社会最优产量(Q')。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曾提出,对造成负外部效应的企业应征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庇古税”,即对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品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数量的税收,使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因此,征税会迫使厂商提高产品的价格,而价格的提高必然会使需求量减少进而导致供给量即生产量减少,从而达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税收可以支持环境保护产生的正外部效应

低碳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会产生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效应。由于这些新技术研发的利益是私人的,产品附加价值高,企业可以高价格的形式获得大部分利益。但是在这种私人利益之外产生了正外部效应,即创造了其他人可以利用的技术,而且对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有利,这就使社会边际收益(MSB)大于私人边际收益(MPB)。在这种情况下,以私人边际收益为基础的需求曲线不能反映社会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收益曲线(MSB)将在私人边际收益曲线(MPB)之上,在社会边际收益曲线(MSB)和社会边际成本曲线(MSC)的交点处将产生社会最优产量(Q')。如图2所示,正外部效应使市场生产的产量(Q)小于社会最优产量(Q')。此时,政府就可以通过税收优惠降低技术研发企业的税负,使技术产品的私人边际收益与其所产生的社会边际收益对等,以此鼓励低碳、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现阶段碳税的缺失使改进流转税制度成为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政策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手段是征收碳税。碳税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对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化石燃料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但现阶段开征碳税还面临诸多问题。由于二氧化碳是因消耗化石燃料而产生的,碳税的征税对象将最终落到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化石燃料上,这与资源税、成品油消费税等存在一定的制度交叉,因此通过设置独立的碳税还是通过改革现行资源税、成品油消费税来实现碳减排存在争议。同时,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新设税种如何划分将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在中央与地方间利益分配关系不能得到协调前,开征碳税就会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阻力。现阶段我国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还未完善,在政府对资源定价进行行政干预的前提下,可能会导致化石能源的价格并不能受其影响,这将不利于碳税发挥其激励和约束作用。碳税的开征还面临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例如开征碳税会抑制经济增长,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影响公民的福利水平等。因此,现阶段较现实的选择是通过改进流转税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在现行税制体系中,流转税占据重要地位。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税种,是一种间接税,具有易于转嫁的特点,其税负由最终消费者承担,而纳税人的税后收益通常不受影响或影响较小。因此可以利用流转税的这一特性,降低低碳企业税负。降低税负可以增加企业的投资动力和能力,促进企业有选择地自我积累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增量调整,使国民经济中低碳企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同时,税负的降低又会使低碳企业的利润率相对提高,吸引其他企业资源流入,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和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变,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三、从低碳视角分析我国现行流转税存在的制度缺陷

(一)增值税对低碳经济的导向作用不明显

增值税作为流转税的第一税种,其制度设计对低碳经济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基于此种认识,现行增值税已进行了相关税收优惠,如对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包括利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生产销售的电力或热力)实行增值税全额即征即退,对燃煤发电厂及各类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生产的副产品和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等自产货物以及作为节能低碳建筑原材料的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对委托自来水厂(公司)随水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免征增值税,对部分大型水电企业实行增值税退税。

但增值税对低碳经济的导向作用仍不明显:1.增值税的抵扣范围有限,对低碳经济发展不利。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允许将购置的物质资料的价值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的税款在购置当期进行一次性扣除。但是作为低碳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低碳技术主要来源于研发机构,而研发机构大多不属于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其因购买设备而发生的进项税额无法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这样将削弱研发机构研发低碳技术的积极性。2.税收优惠范围过小。现行增值税在支持范围上与《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和《清洁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享受优惠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产品,许多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和产品未包含在内。税收优惠政策在新能源方面表现得也不明显。例如对政府鼓励发展的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核能等新能源以及低碳环保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推广缺乏有效的增值税优惠政策。

(二)消费税对碳排放的控制调节机制还未建立

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消费税的课税范围、税率水平等体现了一定的低碳导向。如对成品油生产企业在生产成品油过程中作为燃料、动力和原料消耗的自产成品油,用外购和委托加工回收的已税汽油生产的乙醇汽油,利用废弃动植物油脂生产的纯生物柴油,免征消费税;将鞭炮、焰火、成品油、摩托车、小汽车等纳入了消费税征收范围,限制了这些产品的消费;调整汽车的消费税税目税率,体现“大排量多负税、小排量少负税”的征税原则。但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过窄,仅限于五大类十四个税目的消费品,其中与环境有关的仅有八种。一些污染环境、能耗大的消费品,如电池、氟利昂、化肥、一次性产品(简易相机、剃刀、饮料容器、塑料袋)、煤炭、火电等没有纳入征税范围。因而消费税对碳排放的控制调节机制还未建立。

(三)营业税对具有低碳概念的新兴行业支持力度不够

营业税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节能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在营业税现已出台的政策中明确指出要鼓励企业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作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新兴的节能服务业的发展,但是“暂免征营业税”的规定不能使企业形成对未来的预期,扶持力度仍有待提高。营业税的税收优惠中还对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支持力度仍然不够。

(四)绿色关税保护壁垒尚未形成

我国目前与环境有关的关税政策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提高税率限制某些产品的出口。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部分资源性产品征收出口关税,主要目的是限制出口,保护资源。从2006年11月1日起,对110项商品加征出口关税,其中煤炭、焦炭、原油等能源类产品税率为5%。另一方面是降低税率,鼓励某些产品的进口,2006年11月1日起,将7项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造节能产品所需的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税率降低为0~3%;煤炭、成品油、氧化铝等26项资源类产品的税率由3%~6%降低为0~3%;2007年,国家又对多项商品实行进口低税率,主要是煤炭、石料、成品油、石焦油、天然软木等资源能源产品。但目前的关税并没有起到环保的作用,提高出口税率与降低进口税率的目的不是出于保护环境而是出于对资源的需求和保护本国资源的需要,而且关税中缺乏对危害生态环境的进口限制、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和对清洁产品的出口鼓励。因此绿色关税保护壁垒尚未形成。

四、完善流转税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一)扩大增值税的转型范围,鼓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2009年1月1日起,我国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但其实施范围仍局限在工业范围内,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则惠及不多。从长远看,我国要实现经济转型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应是发展的重点。第三产业有容纳就业人数多、消费倾向比较高、污染和能耗相对低等优势,同时,发达国家的经验也体现了第三产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对于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更为有利,因此需要扩大增值税的转型范围。目前,我国正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试点地区先在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等生产业开展,再逐步推广至其他行业。这次改革扩大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增值税的转型范围扩大到第三产业,有利于实现完全的消费型增值税。随着试点范围的不断推广,将会更有力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导向作用

增值税方面,扩大税收优惠范围:第一,制定低碳产品认证标准,从法律层面对低碳产品的开发进行鼓励和引导,对于符合标准的低碳产品进行税收减免。对于节能效果显著且因价格因素制约其推广的低碳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或先征后退政策。第二,参考国务院的节能产品目录对相关节能产品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对于高效节能的产品可以免征增值税,一般节能产品减征增值税。第三,将利用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核能等新能源进行生产的电力产品纳入增值税优惠范围。第四,参照我国2009年颁布的《关于研发机构设备采购税收政策的通知》,对低碳技术研发机构进口的有关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的设备免征进口增值税,采购的国产设备退还其所缴纳的增值税。

营业税方面,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第一,将节能服务行业“暂免征收营业税”的政策修改为固定期限(例如5年)的免征营业税。第二,继续推行营业税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的税收优惠,特别是对从事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业务减征或免征营业税。第三,对具有低碳概念的新兴行业免征或减征营业税,以鼓励低碳行业的发展。第四,对建筑业中环保住宅技术及装修过程中低碳装饰品的使用给予一定的营业税优惠,促进建筑业的低碳发展。

(三)改革消费税,强化其调节作用

一方面,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第一,从环境评价和能源效能的角度,将一些无法回收利用、污染严重的产品(如汞镉电池、电子产品、一次性产品)以及能源消耗大的家电和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第二,将碳排放量高,具有负外部效应的行业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煤炭是我国的主要发电能源,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因此,可考虑将工业用煤炭、火电等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

另一方面,调整现行消费税税率。根据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情况的变化,对不同的产品根据其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分别设定差别税率。第一,对品质较高的汽油、柴油适用低税率,对含铅、苯、硫、磷、烯炔等成分高的汽油、柴油适用高税率。第二,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实行区别对待,分别设置不同税率。第三,在现有对摩托车的税率分两个档次的基础上,按排气量大小由高到低划分多个档次,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

(四)完善关税制度,建立绿色关税保护壁垒

第一,严格限制可能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的进口,大幅度提高这些产品的进口关税。对环保产品按产品技术标准实行有差别的关税待遇,将不符合标准的外国产品挡在关境之外。第二,对进口的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和研究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产品等减征进口关税。特别是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产品和技术设备的进口给予相应的关税优惠政策。第三,提高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品的出口税率,同时降低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和环保设施及材料的出口税率,改善我国的产品出口结构。通过以上改进不仅可以限制国内稀缺资源的大量外流,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污染转嫁”,建立起绿色关税保护壁垒,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关税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朱柏铭.公共经济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治宇.论碳减排下的中国流转税制度创新[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篇9

1 引言

生态环境的好坏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工农业的逐步实现现代化,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生态环境也逐步恶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国内外已有学者对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在理论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与研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起到了有益的帮助。但部分研究未能紧密结合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因而其应用价值较为有限。本文吸收国内外最新的低碳经济思想,运用数量经济学方法对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2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污染问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当今世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未来几十年,世界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将大幅上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地球有限承载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大气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的必然出路。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

3 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的数量分析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与保护问题显得愈发迫切。因此,本文选取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三个指标,从《中国统计年鉴》查得各指标2000-2009年度相应数据,并对我国环境污染和治理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回归分析。

为方便分析,分别记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指标为X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指标为X2,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为X3;lnX1,lnX2,lnX3分别为其自然对数形式。

3.1 环境污染与治理水平对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

为定量研究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因变量,其余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如下回归分析,可以构建环境污染与治理水平对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的回归分析模型(1):

lnX3=8.43-0.16lnX1+0.62lnX2 (1)

t=(3.85)(12.09)

R2=0.997,DW=2.04。

经过检验,可知模型(1)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符合回归分析假设条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两个指标,均对国内生产总值(GDP)产生影响,且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发生次数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则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当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发生次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则GDP增长量则会降低0.16个百分点。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每提高1个百分点时,GDP增长量则会提高062个百分点。

尽管环境污染破坏事故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都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要远远超过污染破坏事故的负面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在降低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资,维护和谐、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 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影响

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显然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和水平也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对环境破坏事故等生态环境污染行为治理措施,也与生态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对经济发展程度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水平,对环境污染程度构建回归分析模型进行数量研究,可以构建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水平对生态环境污染影响程度的回归分析模型(2):

经过检验,可知模型(2)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符

合回归分析假设条件。结果表明,GDP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均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的发生水平产生影响。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会降低环境污染破坏事故发生程度,减少环

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而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则会伴随GDP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即经济社会发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引发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每提高1个百分点时,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就会相应减少2.26个百分点。当GDP每提高1个百分点时,则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就会相应增加4.24个百分点。

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水平都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好坏,但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次数则会由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程度的提高而相应降低,也会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持续恶化,并且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远超过污染治理投资的正面作用。因此,我国不仅应当继续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投资,同时也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 对策建议

4.1 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公众在环境和资源管理中的缺位,是当前中国环境管理体系中的最大缺陷。只有公众真正关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参与环境污染和治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全面强化环境法律监督,重视普通公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议案的办理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2 媒体加大低碳宣传倡导公众低碳生活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是公众了解当前社会形势接收社会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引导公众低碳经济模式下合理的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公众对媒体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广告宣传也因此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人们的学习型消费造成巨大的影响,从而指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

4.3 政府自身低碳化运作发挥新型污染监管职能

在发展低碳经济社会中,政府自身也要进行低碳化运作,政府行政活动的过程本身也是碳排放的过程,在建立低碳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行使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监管职能,将低碳的理念贯穿于各种行政行为,行政立法、行政决策与行政决定等都要符合低碳发展战略的要求。

4.4 企业进行低碳设计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

企业承担着社会生产的重大责任,企业实现低碳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污染处理系统,减少“三废”的排放,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尤其是碳化能源的消耗,积极开发和探索可替代、可回收的材料。环保型企业要研究低碳生产工艺,进行技术革新,从而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

[2]李洪琪,徐志强,廉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2).

[3]王忠民.中国现行排污权交易存实现困境易引发环境问题[N].经济日报,2010,(3):16.

[4]李奎.环境污染问题博弈分析[D].郑州大学,2008,(6).

篇10

引言

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遭受着因城市化发展而产生的污染,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正因如此,“低碳化”已然成为各个行业的风向标,作为高能耗的建筑装饰行业,运用低碳理念改变当前的行业状况,以低碳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一、目前在我国装饰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非低碳”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因此对建筑装饰材料的需求是十分庞大的。由于建筑装饰材料本身的生成过程,需经过二次甚至多次加工的特点,必然带来生产上的高能耗。在目前国内的建筑装饰设计市场中,从市场占有利润总额角度来看,占有较大比重的仍然是“非低碳”的装饰设计。

我国的低碳设计,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很多人对低碳设计的意识认识不足,对低碳设计概念上的不了解以及设计过程中条件的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着低碳设计的发展步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通常有这样一种看法:凡是好的设计,一定离不开复杂的造型、高档新型装饰材料的堆砌。其实这种做法,从根本上就与所提倡的低碳设计背道而驰。

第二,由于生产成本及生产技术等原因,真正的低碳装饰材料市场占有率并不高,而这些有限的低碳产品在价格上又往往居高不下,因而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

第三,室内装饰行业的利润往往与装修成本挂钩,这就造成了目前常见的一种局面:设计装饰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经常会倾向于选择施工复杂、运用大量高科技材料的设计方案。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设计施工单位对于高额经济利润的追求,也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真正的低碳设计方案无法得到实施。

二、怎样真正实现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的“低碳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在建筑装饰设计行业中,“低碳”设计理念必然会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那么,什么是“低碳化”设计,怎样才能在装饰设计行业中真正做到所谓的“低碳化”,这就要求设计师从一点一滴的设计细节做起,设计方案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争取做到低耗、节能、环保。

(一)秉承轻装修重装饰的低碳设计理念

当前,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人们在欣然接受着物质文明所提供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环境恶化带来的各种伤害。为了能改善这种矛盾的状况,人们开始寻求解决的办法。低碳设计应运而生,本质理念,就是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建筑装饰设计中遵循重装饰轻装修的原则,在某一程度上也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当前所提出来的轻装修重装饰,是相对于早期人们对室内空间的大兴土木、豪华装修而言的。低碳经济理念提倡,在满足使用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室内设计应该更加重视文化内涵的体现,因此,设计方案中以大量灵活性的装饰手法为主,而减少相对高能耗的装修活动,在设计方案中依托原有的建筑结构,不到必要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拆除墙体,避免过多使用繁琐复杂且不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造型设计等等。这样,既能节约资源、避免浪费,又可以营造出舒适温馨的生活空间。

(二)提倡使用低碳、环保、节能型的装饰材料

建筑装饰材料是建筑装饰设计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是设计师用来表达设计的依托载体。在设计运用中,使用者不仅要重视材料的美观性和耐久性,还应重视装饰材料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环保质量要求,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否会对人体的健康以及环境带来有害的影响。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建筑装饰材料所挥发的有毒化学物质以及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是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为了杜绝这种情况,设计师和使用者应当优先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相对低能耗的生态材料、绿色材料、节能材料等。

1.少加工、多自然的生态材料

在装饰设计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尽可能的去选择加工工艺过程低碳,材质环保天然并且使用生命周期长,同时还能够被回收进行再利用的装饰材料。如有些设计方案中,利用竹皮编成的竹席薄片,来做吊顶和墙面装饰材料。这种竹席在加工过程中,工匠们利用材料本身的天然色彩和质感,配合新奇多变的编织图案,在视觉上不仅新颖独特,而且竹子天然的质地,也让人有仿若回归自然的感觉。

另外,柳编工艺,由于其独特的纹理,以及低碳环保的特性,也越来越被设计师们所关注。在某些室内空间,可以局部考虑使用柳编的整体墙面材料,同时在家具的选择上,也可以考虑柳编家具。柳编材料的表面肌理,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既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这些天然易得的材质,作为建筑装饰材料来使用,可以减少对木材的依赖。在加工制作方面,竹编和柳编基本是属于手工编制,很少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材料。

2.环保、无污染的绿色材料

在室内环境装饰中使用绿色装饰材料,其优点体现在:绿色建材能够明显降低对传统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可以使游离甲醛、苯、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释放量降到最低。绿色装饰材料正在逐渐实现清洁、低能耗的生产加工过程,重视产品的生态化,确保在其生产过程和使用年限中对使用者及周围的环境产生零危害。选择生态环保型装饰材料对于促进人体健康,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活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室内空间墙面喷涂利用纳米光触媒技术生产的液体壁纸,这种液体壁纸在空气中受纳米粒子表面空穴(h+)作用被氧化成HO自由基活性物,能够强有力的夺取其它物质中的自由电子,进而发生强氧化反应,致使有机物(甲醛、苯)赖以生存的有机营养物、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物等被其氧化成CO2、H2O和相应的酸,达到净化空气,持久保持空气清新的效果。

3.高新科技、节能材料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对高新技术开发,提出了许多节约能源、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策略。例如,LED灯的应用,目前它最符合民居室内“低碳”环境对灯具节能的需求:没有汞等有害物质;白光LED的能耗仅为白炽灯的1/10,节能灯的1/4。设计师与业主在对室内光环境营造时多考虑对LED灯的应用,以此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实现室内光环境设计的“低碳”模式。

(三)低碳管理在建筑装饰施工过程中的运用

第一是施工过程中人员的管理。节能技术的使用和管理过程的实施都离不开人员的实际操作,而施工管理人员作为施工现场的主体,其整体素质以及技能水平程度的高低,决定是否能够实现低碳管理的关键。作为施工单位主体,应让所有的施工人员都务必深刻地意识到低碳管理实施的重要意义,以及实行施工低碳管理的必要性。施工管理单位应培养符合施工低碳管理要求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材,促使他们养成节能习惯,具有节能意识,从根本上规范施工技术方法。

第二是施工过程中物的管理。项目施工过程中材料、水和电是产生浪费的主要环节。项目负责人在施工前必须具体详细的按照预算报价的材料清单,细化工程项目所需的材料用量,然后严格执行按定额领取装饰材料的规定,如有超额用料的情况,相关人员必须出具书面说明,坚决杜绝无谓的浪费。同时应随时注意装饰材料市场的信息,尽可能多采用绿色、可再生的低碳环保型建筑装饰材料。施工现场所用到的水、电,应该做到专人负责,确保在使用完毕后随即关闭相应开关,坚决避免“灯长明、水长流”等陋习。

第三是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机械的管理。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要做到严把进场关,坚决杜绝高能耗、低效率、并且污染严重的机械设备进入到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必须由专人负责,分类堆放,可循环利用的废料应及时处理。不可以再回收使用的废料和建筑垃圾,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和措施,及时妥善处理。

第四是施工过程中多采用“工厂化生产标准模块、现场集成安装”的施工模式。所选用的家具或者一些装饰成品与半成品的加工制作,能在工厂完成的就尽量在工厂完成,然后在施工工地现场直接组装即可。这样做不仅能尽可能的减少施工现场不同工种的交叉污染,并且能够有效的抑制施工现场所产生的噪音。同时还能减少材料的浪费以及人力资源的消耗,能够有效的缩短施工工期。

三、实现建筑装饰设计低碳化的几点思考

(一)健全建筑装饰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由于利益的驱使,市场上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一些企业或材料经销商打着低碳的旗号,从中牟取高额利润,加之低碳装饰材料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得消费者无法完全信任并采用低碳产品。因此,倡导低碳经济必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建筑装饰行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标准体系。形成有基础国家法律作为支撑,行业律例规范相配套的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并加强设计、施工、监理、评价等相关人员的质量管理责任,能够切实确保将低碳设计落在实处,保障低碳、绿色的建筑装饰装修理念得到有效推广。

(二)从具体细节上将低碳装饰理念落到实处

建筑装饰设计工程项目的建造实施过程,如果要实现从高能耗向低碳化发展方向的转变,就必须牢牢抓住设计这一关键的环节,设计师必须要在初期的设计方案中融入低碳装饰的理念。同时,设计师应具有向业主灌输低碳型装饰理念的义务和责任,使业主和设计师的思路达成一致,原意接受低碳型的设计方案,毕竟,业主才是真正具有决定是否选用低碳环保型装饰方案的决策者。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促进低碳设计方案向现实施工建设的转化。同时,设计师也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实践节能减排的创新设计理念,大力推广低碳设计相,注重设计直至后续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有效控制和降低室内装饰装修项目的碳排放。并最终形成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使建筑装饰项目达到有效的节能、减排,并符合相关标准。

(三)低碳装饰材料的生产企业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既然装饰材料是实现低碳设计的重要先决条件,那么低碳材料的生产就变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我国装饰材料市场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正向着工厂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但是,为真正早日实现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的低碳排放,还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低碳装饰材料的生产企业,对装饰材料企业的技术及资金投入加大力度,从而促进新材料新工艺的生成,是材料生产企业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发出更多具有多功能化、系列化、配套化、优质化、高附加值的低碳装饰材料,从而丰富市场的需求。

结语

在建筑工程产值中,其中装饰工程的造价要占到工程造价的50~60%,装饰设计工程的重要性也由此豹窥一斑。这样大规模的建筑装饰设计工程,在设计施工的各个环节上必然会产生碳排放及高能耗,从而给建筑空间以及整体的环境带来诸多的污染。因此,建筑装饰设计中的低碳理念,是建筑装饰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装饰设计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遵循的方向。只有在装饰设计中贯穿低碳理念,才能为人类创造一个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有益生存空间。

篇1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29-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开发区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全社会的经济能力,但随之而来的居民动迁,居民安置乃至于居民再就业成为了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土地与农民关系变得尤为敏感,对于农民本身而言,土地就代表收入和生活保障,土地的失去就意味着失去了收入,失去了财富,也失去了工作,同时由于长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使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融入城市生活困难,即便在形式上住进楼房,实现城市化,但是在生活收入上丧失了持续性经济来源,同时也变成了无职业者,这些都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一、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重要性

“自人类以来,有关土地归属和利用的种种制度设置和制度运行,便始终与社会安宁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社稷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1]

在征地之前,农民拥有土地,既可以从事农业活动,也可以入城打工,哪怕无工可做,也可以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所以说土地就像是农民手中的一份保险,起码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来源。尤其对于知识技术水平有限,年龄偏老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养老保障,哪怕无法劳作,也可以将土地出租赚取租金。但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他当不成农民了,而领到的那点补偿金,也当不成市民。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市民,那就会成流民[2]。据统计,在全国各地的土地上访案件中,有70%以上是因征地引发的,而且这种上访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组织性、对抗性和持久性[2]。

一般每征收一亩地就伴随1.5个农民失业。这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的4 000万剧增至2030年的1.1亿。有专家保守估计,这其中将有5 000万以上的人口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而从动态看,这个数字最高可达8000万。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丧失,这么庞大的数字绝对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3]。

所以农民安置问题是我们开发建设,城市长足发展的根本之一,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稳定工作,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之一。

二、失地农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分化,整体提高困难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虽然得到相应的征地赔付款,但同时也丧失了主要收入来源,由原来的稳定农业收入变成了不稳定的经济收入。有出现了暴富后进行再投资的,也有出现了暴富后引起经济纠纷,部分人丧失了继续生活资金;而且由于失地后的城市化生活,生活成本提高,例如所有的土地动迁款,除去部分的购买房屋外,由于缺少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且对于一些年龄大的失地农民来讲,由于年龄偏大,谋生技术较少,就业就显得十分困难,就有可能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乃至困难。

2.失地农民重新再就业困难

土地除了是农民的收入来源外,也是谋生的技术,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基本上除了原来的农业技术,没有其他的谋生技术,虽然有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合格率较低,录取率较低,就业百分比低,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的原因而使技术提升困难,在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下,淘汰率较高,很快又面临失业。

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全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与现实生活水平有差异,重新再就业,在谋生的失地农民基本上很少有参加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失地农民老无所依,老无所养。“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组成部分上,五保供养制度历史悠久、相对规范,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等制度刚建立不久,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民工社会保险等制度建设正在逐步推进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二是在区域发展上统筹不够,东、中、西部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三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社会福利设施严重匮乏。

三、我国的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不足与完善

(一)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不足

1.安置措施缺乏实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安置显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为随着企业性质的变化和就业安排的变化,政府在安置失地农民进企业的事情上没有了主导权,变成了企业择优录取,失地农民由于先天的知识技术水平有限,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所以随后又产生了货币安置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安置政策等方式,货币安置政策虽然在经济上一次性解决了失地农民的问题,但是随之的花销,投资等行为,常常无法保障失地农民的长期生活保证,同时最低生活保障方式,由于教育等其他支出,可能无法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跟随经济的发展。

2.就业保障措施不完整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为了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再就业,获得新的经济收入是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基本保证。对于失地农民来说,重新选择一种经营方式,由原来的自给自足,自由生活变成非农身份,受到企业各种条件约束进行工作,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城乡统筹不统一,没有一个完善的就业培训机制,没有保障的就业政策措施,对于部分失地农民来说,再就业就尤为困难。

3.社会统筹保障制度不完善

对于中老年人来讲,如果土地被征用,那么重新择业或者重新创业难度就会很大。原来的农业生活对于他们来讲,既是生活来源也是职业能力,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满足自己的生活基本需要。如果土地被征用,那么他们陷入的境地就是失地又失业了,如果没有相应的养老保障,那么生活就没有了保证。不仅如此,哪怕是对重新择业的失地农民来讲,从事的大多数是临时性的职业,很容易就受到波及导致再次失业,而且就业也没有基本的社会和医疗保险,一是年龄不允许缴纳,年限不够,一个是企业的保险福利也很重要。

(二)解决失地农民安置的完善建议

1.完善土地补偿制度,保障失地农民依法获得补偿

征地补偿是征地问题的核心,也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难点。征地补偿费要在确认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利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确定。

征地补偿除了要考虑土地被征收前的价值之外,还应考虑土地的区位、土地市场供求状况、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政府的宏观政策等因素[3]。对于征收补偿标准,首先要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第二确定合理补偿范围。第三补偿安置标准公开透明化,给予失地农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2.建立健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也应该是一个全面覆盖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涵盖很多方面,包括养老统筹,医疗统筹等等,首先养老统筹要体现在最低生活保障真正和城市接轨,要真正实现最低生活标准随着经济水平,物价等因素上涨而上涨。如在失地农民安置中医疗保障方面,建议应该加快实现城乡医保统筹,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经济基础作后盾,为此大力发展经济,积极完善社会事业是我们建立各项保障制度的基础。

3.加强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地区经济和民生发展水平

地区发展水平、经济水平直接决定了这个地区的民生保障工作。因此在地区工业选择方面就应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侧重于引进促进地区发展,增加地区税收收入,吸纳就业人口多,工业发展污染小,企业信誉良好并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企业。大连长兴岛作为新的开发区,重视经济发展。原长兴岛地区人口4.1万人,其中动迁安置的有1.2万人左右,为此应该扩大经济发展,增强地区财政能力,从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扩大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需要扩大招商引资工作,为地区的社会民生工作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4.建立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失地农民自我创业能力

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总体水平。针对不同的失地农民群体开展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途径。加大失地农民再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一系列的便民惠民政策,提供相应的法律培训和援助,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小规模创业。同时还要重视各种社会团体在职业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特别是在那些工业化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国内民众利益的各种团体正变得越来越活跃[4]。所以,需重视这方面在提高失地农民自我创业能力上的作用。

5.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为减低失地农民面临的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各国普遍设立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许多国家法律上规定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根据国际经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基金一般交由私营机构而非政府机构经营管理,且由多家经营而非独家垄断。同时非常重视失地农民保障基金的监管,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

四、结语

在工业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变成了弱势群体,虽然短时期看失地农民得到了一大笔补偿金或者一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但是他们没有工人的稳定工作,长远的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所以他们在失去土地后就被排斥在了土地为工业增长带来的利益之外。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不稳定,为经济发展带来隐患。我们必须看到农民失地补偿的长期性。德沃金曾指出:经济效益是一种集体性的目标,它要求分配机会和自由,以便实现某种逐步实现积累的经济效益[5]。经济开发区是改革的先锋,为此,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征地补偿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安置,从而更快地加快工业发展,享受工业发展为整个社会带来的福祉,实现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

[2]童星,林闽钢.中国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02.

[3]茆荣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4.

[4]Peter Drahos. Developing Counties and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