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毕业设计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毕业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毕业设计

篇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水利工程勘测、水利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组织管理、施工质量监控及管理、工程概预算和招投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一直以来水利类专业学生人数多,课程资源相对紧张,包括教师人数不足,导致师生比例不协调,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实训室不够,不能合理安排学生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基地较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要求。课程资源的紧缺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和难以提高,这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急需解决的一个共同问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如何结合学院现状条件挖掘开发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整体构成

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师资源、教材资源、习题、教案、视频、课件、工程案例等一切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社会环境、校外实训基地、专业网站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基本资源

本专业建立了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了精品课程空间,及在空间展示的所有基本课程资源,具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课件、习题、视频、试题库、毕业设计课程设计资料等,这些资源的建设严格按学院相关教学管理质量标准进行整理。

1.2特色资源

课程视频。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同时收集整理了一部分特资源,这些视频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校企共同开发,如“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地面灌溉技术”、“渠道灌溉工程技术”、“喷灌工程技术”、“微灌工程技术”等系列教学视频资料,

工程案例。近年专业教师积极对外承担技术服务任务,在灌区续建配套、防洪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国土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规划设计、节水灌溉技术、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配合教学收集整理大量的工程案例、工程图片,在教学上以真实的灌溉排水工程施工与管理项目为载体,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删减繁冗的理论基础教学,将工程案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很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开发。依托湖南湘水工程建设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湖南水总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桂阳县水利局等校外实习基地,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程序及行业规范等资源,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从专注书本环境走进模拟生产实训,或者直接参与真实的技术服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了工作实践能力。

1.3拓展资源

为从业后专业资格考证准备,给学生提供专业提升的空间,本课程资源注重后续的职业资格考试进行拓展资源的建设,例如结合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的考试要求开发相关练习题、模拟试卷等资料。除此之外,还提供当前水利工程技术发展的热点和新闻,拓宽学生知识面。

2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点

2.1挖掘开发现有的信息资源潜力

着重完善建设本专业职教新干线专业网站、网络课程空间,构建职教新干线空间网络教学资源库。完善学院网上资源检索系统和网上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查阅各种图书与期刊信息和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加大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清华同方数字图书馆等镜像站点信息量。

2.2建立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资源

在网络课程空间里根据教学设计中提出的资源要求开发课程文本图表素材资源、音频素材资源、图形图像素材资源、动画素材资源、视频素材、仿真软件素材、知识卡片等,课程素材资源能上传至职教新干线。

课程素材资源的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现代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企业员工培训需求,以建设微课程,知识碎片化为手段,基于五分钟课堂的原理,对素材资源按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包装,组合成知识卡片。课程的最小学习单元为知识点、技能点,按知识、技能点设置碎片资源,适用于正式学习、碎片式学习,适应通过各种终端进行微学习的需要,同时碎片按课程、技能、岗位和知识、技能前后搭接关联等诸多元素设置碎片属性,便于组织正常课程教学,形成以行业企业为土壤、建设团队为根系、专业为树干、课程为枝杈、碎片资源为树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资源库。

2.3建设“五对接”特色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根据本专业特点,选取水利水电工程典型工程案例,基于工作过程和技术流程,概化为学习和实训项目,建设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资源素材,实现学习与生产零对接,确保资源库具有实用性。

2.4建设翻转课堂品牌

篇2

摘 要:文章以培养卓越水工结构工程师为目标,根据“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任务、特点以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科学思维、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多目标教学改革路径,旨在进一步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多目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18-03

收稿日期:2014-10-31

作者简介:杨艳(1983—),女,山东牟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工结构工程细观数值模拟与研究。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优质课程建设重点项目“‘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优质课程建设”(2014)

一、课程任务特点

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落成开启了人类建筑史的新纪元。自190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逐步得到了大规模使用。目前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成为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之一,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人才则必须掌握其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与构造知识,这使得“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水利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理论及构造要求,正确理解规范条文;培养学生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技术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应用课程及毕业后从事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该课程涉及了各种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和正常使用验算,不仅公式多、构造要求繁杂,而且计算理论不是很完善,多是在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并以一定假设条件为前提推导出计算公式,再结合工程实践提出相应的设计表达式,因而教学内容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此外,该课程既具有较为严密的理论计算,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于该课程的上述特点,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其设计方法与正确应用各种构造要求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有不少高校教师根据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措施。例如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自主研发了试验教学演示系统,该系统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观察试验现象,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试验成果并掌握相应理论[1]。

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要求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因此,笔者从“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任务及特点出发,以“卓越计划”的要求为目标,针对以往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设计施工单位对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提出了多目标教学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平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模式以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提高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师资结构偏重学术型,一线教师缺乏行业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薄弱,导致授课内容空洞、脱离工程实际,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则表现尤为突出。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需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搭建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学习机会,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原理和构造要求的理解与掌握。

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现如今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更是如此,终身自主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模式和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科学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以及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逐步建设与共享,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恰当合理地运用这些技术与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为进一步教学改革开拓了新思路。

三、多目标教学改革路径

(一)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培养学生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在理论教学结束后,配备了1—2周的课程设计。然而,这些教学设计一般过于教材化、模式化,而且与行业企业的设计流程和手段有较大差别[4]。若要克服传统实践教学的这些弊端,切实加强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则开展高校与设计施工单位间的协作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高校是向设计、施工等单位输送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因此,能否实现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关乎高校教学改革的成败,而且直接影响工程单位人才招聘质量的优劣,进而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然而,目前高校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这种协作培养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保证。由此可见,从高校和企业双方的角度出发,开展协作培养模式将是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改革措施。

目前笔者所在高校的水利类专业虽未加入“卓越计划”,但本结构教研室的教师坚持以“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充分利用学校水利水电建筑勘察设计院,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中心、国家水利技能鉴定站等社会服务的各种资质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紧密将社会服务与本科教学相融合。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实践教学平台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解决了自身的工程实践锻炼问题,特别是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而言,不仅增长了工程实践经验,而且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过程,避免了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现象。另一方面,这些社会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际工程的实践机会,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平台。目前学校水利类专业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技能竞赛、毕业设计的学生已占水利类专业总人数的70%以上,并且每年有约80余学生通过技能鉴定,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

在搭建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2011—201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启动了网络课程建设与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全面促进了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协作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目前,在教研室的集体努力下,“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已基本建成,同时该课程也被列入优质课程建设重点项目。通过这两项课程建设,该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了实验教学及工程现场施工录像、以往具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实例等基本素材的资源共享,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与此同时,为了增进师生课后的互动交流,在网络上建立了答疑平台,通过该平台教师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学生课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地引导学生克服理论与实践学习中的难点。

此外,在理论教学之后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不仅注重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而且力争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课程设计的选题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设计题目为水利工程中最常见的水工渡槽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槽身和支撑排架的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分别从渡槽槽身和支撑排架的截面内力分析、承载力设计、正常使用验算等过程全面进行设计,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工程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绘制结构设计图。学生最终提交的设计成果包括分析计算书、槽身和支撑排架的结构设计图。在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充分训练学生对一个整体结构的分析能力,将以往的U形渡槽变更为矩形渡槽,从而加强学生对板、梁、柱结构构件的内力分析能力,深化学生对肋形结构传力途径的认识及对各种构件之间钢筋连接构造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用相关的计算软件(如结构力学求解器等),严格按照设计单位的设计流程和方法进行工程设计,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能够接受符合行业要求的、系统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训练。

(二)严谨思维模式的培养

除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外,“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每一种构件的设计公式不但具有一定理论推导,而且与其适用条件、构造要求紧密配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才能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受力构件使用正确的设计公式,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因而,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实际工程问题,采用启发、渐进引导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熟悉不同构件的构造要求,训练学生严谨的推理能力。例如《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及DL/T5057—2009)规定了在不同环境类别下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钢筋骨架发生锈蚀。那么钢筋锈蚀会带来哪些危害?箍筋锈蚀是否会影响混凝土梁斜截面的抗剪承载力?如有影响,那么箍筋锈蚀前后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将如何变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这种设问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完整清晰表述个人观点和意见的能力,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在解问环节则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基础及专业知识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模式及科学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如试验结果表明,箍筋锈蚀对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与箍筋的锈蚀率有关[5],因而绝不能想当然地得出有影响或无影响的片面结论。

经过多次设问—答问—解问环节的训练,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分析问题的严谨性、课后习题的完成质量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改善。可见,采用启发、渐进式教学法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设计计算理论及构造要求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正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模式也为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探索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了我国2020年跻身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则肩负着培养大批创新型实用人才的重要使命。

笔者所在教研室在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培养优秀的结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院材料与结构工程试验室的仪器设备,鼓励并培养学生通过自行设计试验探索未知理论与客观规律的能力。目前学院材料与结构工程试验室拥有液压伺服万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长轴压力机、多通道采集系统及传感器等试验仪器和设备,为学生参与大学生科创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在此基础上,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以试验为基础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试验研究。经过阅读文献—提出科学问题—设计试验方案—分析试验结果—归纳试验结论的系统锻炼,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试验是探索未知科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而且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非高不可攀。近几年,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学院选派代表队参加了历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并取得了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五项、优胜奖一项的优异成绩,被授予“优秀组织奖”荣誉单位称号。

此外,在理论教学中,也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国高校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编程语言类的公共基础课,如VB,C,FORTRAN等,但由于主讲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往往不具备其他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使得尚未接触专业课的大一学生不了解编程语言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更不能体会到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有义务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语言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尺寸、钢筋的间距等构造要求均规定在适宜的区间内,于是满足设计要求的方案并不唯一。然而,传统教学以构件设计的基本原理为重点,容易使学生只注重设计的安全性而忽略经济性。为了帮助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结构设计理念,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从而优化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设计计算流程及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运用基础课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各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要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为了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满足水利水电建设行业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应以实践教学、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具有一定工程经验、勇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和创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人才。目前,该课程的多目标教学改革工作已初见成效,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以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世策,冀晓华,胡志华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教学演示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6).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

篇3

关键词:顶岗实习;“三三一五”模式;四方共赢

Key words: post-secondary apprenticeship program;"Three Three One Five" mode;win-wi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98-02

0引言

顶岗实习指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学生到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参加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后备人才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

近两年来,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过程中,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顶岗实习作为践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对顶岗实习方案设计、过程管理、评价标准进行了整体的构思,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差异化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坚持“适度够用”的理论学习,配以基本技能训练,在高职专业教育全过程融入“顶岗实习”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学会做人与做事,学会学习与创新,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整体要求,逐步实现了学生、学院、企业和社会的四方共赢。

1确立目标导向,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认知规律认为教学过程应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人类学习规律。因此,我们将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划分为通用能力、行业专门技能、综合能力三个层次。通用能力目的是提供职业入门教育,让学生学习本职业(专业)的基本工作内容,了解职业轮廓,完成从职业选择向职业工作世界过渡并初步建立认同感;行业专门技能目的是提供职业关联性教育,让学生对工作系统、综合性任务和复杂设备建立整体性的认识,掌握与职业相关联的知识,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运作,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与劳动组织之间的关系,获取初步的工作经验并开始建立责任感;综合能力目的是提供职业功能性的教育,让学生掌握与复杂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功能性知识,完成非规律性的学习任务(如故障诊断),并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成长为初步的专业人员并形成较高的职业责任感。

我院保留3年6学期学制,为使学生达到此三项能力,我们将顶岗实习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体验式顶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具体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通过参观、访问、讲练结合、项目课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本职业的基本概念、标准化要求和典型工作过程;第二阶段:技能应用型顶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行业专门技能,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职业情景中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专业任务,利用专业规律系统化地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参加工种考试考取职业资格上岗证;第三阶段:准就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的后六周和第六学期,学生必须带任务、集案例,到企业具体岗位针对真实的岗位完成毕业设计,此阶段在前两阶段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课本之外的拓展知识,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流程和进度独立地或合作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具备一定的质量及效益意识。在顶岗实习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强化“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职业管理培训的各项要素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适应社会,以健康的心理投入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规范的认知。

同时学院充分利用“电力三下乡青春光明行”社会实践服务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暑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尽快完成在校大学生向合格劳动者角色的过渡。

2导入ISO9001,强化过程管理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要求“无缝对接”,与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境相融合,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我们积极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构建了支撑目前顶岗实习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

2.1 建立校企协作管理机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身兼两种身份,即“高职学生”和“企业准员工”,校企双方均负有教育与管理的职责。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实行院、系(部)二级负责制即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和系(部)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管理小组。校企双方通过定期走访座谈、现场随查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与实习学生进行现场沟通与指导,认真查找问题,统计分析各类情况,切实改进和调整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方案,共同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检查、评价,通过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模式保障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效性。

2.2 强化过程监控导入ISO9001的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使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控,从运行模式设计到规章制度建设,从实习基地的遴选到顶岗实习的安排,从校外实习指导到学生教育管理和安全风险控制,初步形成了具有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学生顶岗实习闭环管理系统。ISO9001质量管理文件由三级文件构成:第一级纲要文件,确定了顶岗实习工作整体纲要及各部门职责,它对学生顶岗实习任务开始到结束进行全过程监控,明确了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系(部)职责和任务,规范了顶岗实习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使顶岗实习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也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供了依据和保障。第二级操作文件(19个),针对纲要文件规定的顶岗实习工作各个环节制定具体操作细节。操作层面的文件分类两大类: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实施办法》等10项制度,对合理布局和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单位间各专业学生分布等结构性问题,各专业顶岗实习教学计划,执行计划并检查计划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参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负责对全院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过程监控与检查,切实保证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了《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办法》等9项制度,对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突发事件管理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有效保障了顶岗期间学生的合理合法权益,维护了企业的员工管理,保证了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第三级记录文件(128个),包括顶岗实习中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所有需提交的文案、数据、格式等资料,作为顶岗实习过程监控和评价的依据。

2.3 企业、学院、学生三元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由企业、学院、学生共同评价完成。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学生在岗工作的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工作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进行全面考察,在顶岗实习结束时给出考核成绩及评议,占顶岗实习成绩的50%;学院成绩包括顶岗实习情况(实习日志、周记及撰写顶岗实结报告等)考核和遵守顶岗管理纪律情况的考核,占顶岗实习整体成绩的40%。学生自我评价占整体成绩的10%,是顶岗结束后,由学生撰写顶岗实结报告,并对自己进行综合评议。其中,企业鉴定成绩具有一票否决效力,即该项成绩不合格者顶岗实习成绩直接作不及格处理,不再进行成绩总评。

3拓展顶岗范围,构筑开放式教学体系

通过到签约单位顶岗实习、专业对口企业顶岗实习、特种专业技能顶岗培训、校内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电力三下乡 青春光明行”复合型人才培养顶岗实习等五种灵活多样的顶岗实习途径,学院保证学生毕业前进行半年以上与所学专业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顶岗实习,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实景相融合,与岗位技术要求“无缝对接”。

3.1 签约企业顶岗,角色定位实习安排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进入签约单位实际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这种与专业及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明确角色定位、强调岗位适应性的实习不仅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受益匪浅,也使企业与新进员工有更充分的相互了解,缩短磨合期。据统计,学院2010届毕业生中有812名(约占毕业生总数的56%),在最后一学期到签约单位或自主联系的实习单位参加顶岗实习,他们的优秀表现博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3.2 专业对口企业顶岗,预就业实习学院紧盯人力资源市场,把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或未到签约单位顶岗实习的学生安排到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顶岗,分担实习单位大量的实际工作,因为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高而被顶岗实习单位留用的同学很多。如学院水利水电与建筑工程系2009届50名在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乐山沙湾电站施工项目部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中,就有35名学生因顶岗实习成绩突出,被单位留用,其余的同学也因出色的表现而被其它相关单位聘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关口前移,主动与学院联系,共同研究、制定具有明显“校企合作”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愿意为学院提供学生校外实习场所、顶岗实习岗位及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的岗位,大大地扩充了学院的教学设施设备,又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了企业、学院双赢。

3.3 校企合作顶岗,特种、高危岗位实习为了解决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检修等特种岗位、高危工种“顶岗实习高风险、技能培养动手难”的现实问题,实现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企业与学院共同编制“顶岗培训计划”,完全按照行业岗位培训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抽调企业内训师,实施现场培训,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结束考评合格获得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证书,实现双证融通。如四川省电力公司与学院开展的“特种岗位培训,高危技能实习”。2010届270名毕业生参加了此项实习,通过16周的顶岗实习,学生积累了生产现场经验,全部都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要求,合格率为100%。

3.4 校内实训基地顶岗,特色就业实习学院集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应急培训中心、焊接技术培训中心于一身,配备了极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师资和大批生产性设施设备,拥有一座装机3×1250kW的生产性教学电厂,并按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管理实训场所,能支撑学生从职业岗位认知实习、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到岗位适应性训练的实践性教学。以输配电线路专业为例,高压与超高压输电线路室外实训场地不仅满足输电专业每届200名左右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及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送电线路架设工等行业工种中级工~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还满足电力行业技能培训考核、技能大赛的要求。

3.5 社会服务顶岗,综合能力实习学院建立“电力三下乡青春光明行”社会实践服务队,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生顶岗实习相结合,开创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顶岗实习的新路子。2008年,完成了“512地震”重灾区崇州怀远镇西山九年制学校,11幢共1520平方米教学板房、53间教室的通电工程;2009年、2010年,在“灾后重建顶岗锻炼”和“灾区重建感恩行”活动中,志愿者服务队分别赴资阳、什邡、德阳电力电力公司各个部门顶岗锻炼,极大地缓解了灾区电业部门重建任务繁重、人力资源不足的局面。社会实践服务使学生在感恩社会中得到与他未来工作岗位相一致的实践机会,走进生产一线,亲身体验电力生产员工的甘苦,把学院培养与社会、企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实现“零距离”上岗。

4顶出好口碑,树立优品牌

努力超越,追求卓越!顶岗实习顶出了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顶出了学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催人奋进的斗志。我院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展现出来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近几年用人单位从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爱岗敬业、责任意识、阳光心态等9个方面对学院毕业生质量进行反馈,综合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学生、学院、企业、社会四方共赢。

注释:

①川电院[2009]127号.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Z].

②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7-38.

参考文献:

[1]姚和芳.探索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构筑开放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9,(6).

[2]裴智民.“2+1”工学结合工作站管理顶岗实习“1”的模式初探――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1”工学结合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