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创意产业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化创意产业分析

篇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790066)《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和江苏省2013年大学生实践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314160010Y)《洋河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基于宿迁学院万名以上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4日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文化创意概念其实早已应用于苏北白酒的发展中,如苏北白酒中“洋河蓝色经典”的蓝色文化、“双沟酒”的醉猿文化、“今世缘”的缘文化等。“苏酒”现在又正处于全面振兴的阶段,尤其是在当前,苏北白酒面临沿海开发和融入长三角的重大发展机遇,更应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引擎,寻求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新一轮高水平增长,集聚资源优势,推动沿海开发实现新突破。

苏北白酒的两大主力品牌均位于宿迁市,宿迁学院的学生也均来自于江苏省,很多学生家长工作在白酒类相关领域,同时90%以上的家长都饮酒,对苏北白酒发展了解得非常深入。为更好地了解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利用地域优势,特对宿迁学院万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总共发出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501份,占96.16%。

一、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分析

(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我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其早已息息相通、水乳相融。早在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很多文人对酒的描述和钟爱,不胜枚举。在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白酒文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正在迅速流传。我国的苏北白酒(三沟一河)传统文化因素丰富,经历了享有盛名到渐衰,到如今又走向全面振兴。早在两汉时,“苏酒”的主力品牌洋河酿酒便起源,兴于唐宋,在唐代时洋河大曲盛名远播,到了明末清初,洋河大曲更是闻名遐迩。洋河大曲历史上多次获得名奖。(表1)

洋河酒业从2009年上市成功后,发展态势良好。在2011年9月16日,华樽杯第三届中国酒类品牌价值研究成果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上,中华品牌战略研究会及我国酒类流通协会共同公布出我国新的白酒品牌,洋河的品牌价值再创新高,品牌价值(210.89亿元)仅次于国酒茅台和五粮液,位列第三位,与其他主力白酒品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茅五洋”的时代正在逐步形成。2012年8月8日,洋河又以320亿元的品牌价值首次入选胡润研究院的《2012中国企业品牌排行榜》,位列第17位,在江苏上榜品牌中居首位。

“苏酒”另一主力品牌“双沟”被誉为中国酒源头,自古已名扬江淮,香飘九州。早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获金质奖章,被评为国际名酒第一。在1984年、1989年的第四、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获评“国家名酒”,荣获金质奖章。“苏酒”中的今世缘酒业近年来以其“缘”文化为主打,发展态势也非常好。传统文化元素一直在助力苏北白酒文化的发展。

(二)软实力助推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伴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白酒自身也相应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现已进入文化创意阶段,充分利用文化创意元素提升中国白酒产业竞争力成为业界努力的方向。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江苏省大力振兴“苏酒”,打造“酒都宿迁”的良好契机。江苏省政策上鼓励苏北白酒产业带的发展,同时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也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温床。随着茅台、五粮液等高端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空出来的价格必须要有产品替代并覆盖;高端产品价格不断攀升,逐步成为奢侈品,而奢侈品是不可能作为行业主导产品的。目前,苏北各家白酒厂商作为次高端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无论是政商宴会还是家庭用酒,都可以经常看到苏北白酒的影子。

(三)洋河酒业快速发展。“苏酒”以三沟(双沟、高沟、汤沟)一河(洋河)而著称,洋河和双沟为“苏酒”的龙头,为更好促进“苏酒”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从2010年开始,洋河酒业分为三个阶段逐步收购双沟酒业,使双沟酒业成为洋河酒业的子公司。洋河酒业成功牵手双沟酒业,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拉开序幕,也为洋河酒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众多潜在的经济效应。洋河酒业并购双沟酒业后,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获利能力,营业收入攀升,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40亿元;同时也很好地改进了资产管理效率,短期偿债能力表现增强。

“苏酒”的龙头老大和老二的强强联合,洋河酒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应。我国白酒业前三名为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随着洋河酒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白酒行业前三位巨头的排名已逐步被改写,洋河酒业逐渐位居第三。通过杜邦财务体系对比分析五粮液和洋河股份的盈利能力,五粮液和洋河股份利用财务杠杆能力都比较好,两企业在产品获利能力方面相当;但五粮液在资产管理效率方面低于洋河股份;在利用流动资产方面,洋河股份做得更好些;五粮液的净现金流入更充足些。洋河股份作为后起之秀,成功上市后,充分发挥其传统白酒优势,与双沟酒业强强联合,带来强大的规模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目前,该企业是白酒领域同时拥有两大名酒、五枚中国驰名商标的白酒企业集团,与五粮液和茅台形成强有力的竞争。2013年2月4日,由市委宣传部、宿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宿迁报业传媒集团共同组织开展的“2012宿迁最具影响力十件大事”评选活动正式揭晓,“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苏酒集团)跻身上市公司全球500强”成功入选。2012年7月1日,在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的上市公司全球500强排行榜中,公司首次入围,位列425位,打破了江苏省上市公司世界顶级企业的零记录。

(四)婚宴市场的迅速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大家的婚宴费用上升速度非常高,酒水在婚宴开销中占非常大的比重。在婚宴上,热闹的气氛需要我们的白酒文化。问卷调查中显示,98.9%的家庭办婚宴时选择的用酒均是白酒。一方面是根据我国传统的饮酒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白酒文化的追溯。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青年男女喜结良缘,平均每次婚宴用酒(指白酒)大概在80瓶,则总用酒量为16亿瓶,每瓶以平均80元计算,总消费量为1,080亿元。如果以10%的市场占有率计算,就可拥有108亿元的销售额。而且这种商机的主流地位轻易不会发生改变,因为白酒是我国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此巨大的商机怎能不吸引众多白酒企业,因此越来越多的白酒品牌将抢占婚宴消费市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早已发现此商机,“今世缘”酒的“缘”文化,品牌定位——中华婚宴用酒;核心诉求——中华文化名酒,婚宴首选品牌;文化内涵:今世有缘,无怨无悔,包容创新,日日增辉,内圆外方,和谐社会。今世缘迅速抢占了很多婚宴市场的用酒,同时也很好地为其做了免费的宣传。2012年今世缘酒业的“幸福”工程打造,充分体现了今世缘酒业充分利用白酒文化创意为其宣传,既提升了其自身的品牌价值,也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二、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劣势与威胁分析

(一)苏北白酒文化创意观念弱。在宿迁学院万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对白酒文化了解较多,对苏北白酒文化也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整体上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了解较少,同时能给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建议的也比较少。(图1)

(二)影响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中发现,资本因素、人才因素、科技因素、人文因素、信息通讯因素等均是主要影响因素。54.4%的人认为资本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0.3%的人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15.4%的人才认为科技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5.3%的人认为人才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4.6%的人认为信息通讯因素也非常重要。(详见图2)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这几方面因素都存在一定不足。(图2)

1、资本因素方面。从资本市场发展上看,洋河股份2009年上市成功后,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了一定的资金,为其进行产业整合奠定了基础。不过目前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情况逐渐下降,具体情况见表2(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股吧)。因此,需要更好地培育洋河酒业资本市场,以便为其提供充足快捷的资金。今世缘酒业现在正积极推进上市工作,还未能上市,其让今世缘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最具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最具吸引力的精神家园”的文化创意,还需成功上市为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表2)

从苏北白酒本身的发展需要上看,我国白酒文化历史悠久,有众多的白酒品牌,各白酒品牌间竞争非常激烈。高端白酒“五粮液”产地宜宾,酒都宜宾的打造与中国“白酒金三角”发展战略紧密融合,发展态势非常好。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洋河酒业正极力打造洋河酒业文化创意新城,名优酒酿技改二期、三期工程、三万吨名优酒酿造技改工程、双沟酒业园区包装物流项目等建设正处在稳步推进并逐渐投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洋河酒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其他白酒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流通市值方面,洋河酒业的流通市值与茅台和五粮液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情况见表3和图3。(数据来源东方财富股吧,2012年底)(表3、图3)

2、人才因素、科技因素、人文因素、信息通讯方面。苏北白酒的发展应实施“打造品牌、以质取胜、文化营销、人才强企”的战略。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才和科技创新。而目前苏酒的主要品牌“洋河”、“双沟”位于宿迁市,“今世缘”位于淮安市。2012年宿迁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500亿元,达到1,516.77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3.0%。全市人均GDP达到31,717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首次突破5,000美元大关,达5,024美元,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排最后。宿迁市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国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没听说过宿迁。淮安市2012年GDP为1,968亿元,常住人口479.99万,人均41,000.85元,仅比宿迁好一些,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排第12。苏北白酒的两大主产地经济发展虽然正在快速发展,但无论在人才引进、科技投入、人文环境方面,还是信息通讯方面都不是特别利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很多高尖端的人才,很多投资资金都不愿意来,这些因素均是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障碍。

(三)其他酒类的竞争巨大

1、其他白酒品牌的竞争。我国有很多白酒品牌,汾酒、泸州老窖、茅台酒、西凤酒、古井贡酒、洋河大曲、双沟大曲、五粮液、郎酒、剑南春、绵竹大曲、全兴大曲、酒鬼酒、沱牌曲酒、水井坊、孔府家酒、董酒、特制黄鹤楼酒、宋河粮液、宝丰酒、桂林三花酒、习酒、四特酒、白云边等等;白酒香型也有很多,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凤香型、米香型、药香型、馥郁香型、特香型、老白干型、豉香型、芝麻香型、兼香型、复香型等等。众多的白酒品牌和白酒香型都和苏北白酒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2、洋酒的竞争。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酒业市场的半壁江山逐渐被洋酒占据。很多西方白酒(葡萄酒、红酒、冰酒以及白兰地、威士忌等)极大地挑战着我国的传统白酒。特别是在一些公关场合、涉外场合和高档场合,我国的传统白酒一定程度上好像有些不适合,传统白酒的身影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在很多城市里,很多酒吧、KTV里,年轻人喝的大多也是洋酒和啤酒。如何进军这些市场,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极大的难题。

三、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借力传统文化优势。苏北白酒具备悠久的传统文化优势,我们可以继续发挥其传统文化优势。以苏北白酒中丰富的酒文化元素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提炼,大大提高苏北白酒的附加值,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寻找文化的根源和立足点处着手。白酒与其他商品不同,很多商品讲究新鲜,而白酒却不同,她讲究的是年份越久越好,俗话说得好:“陈年的酒是佳酿”。我国现在有很多白酒品牌,像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金六福等各白酒品牌,为增强其白酒品牌的历史价值,均充分挖掘自身白酒的历史素材。各白酒品牌在营销时,哪一件文物,哪一处古迹,一个传说,有时甚至连一句诗词,都可能成为白酒企业获得成功营销、提升品牌价值的法宝。对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发展,我们可以在乾隆下江南等历史时间上下文章,乾隆帝大驾来宿迁,品尝佳酿而赞不绝口,植入此类的历史,大家对乾隆大帝的敬仰,为这个白酒品牌省去了很多宣传和广告,大家很容易便可将传统的历史嫁接到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中来;另一方面苏北白酒文化创意在传统文化方面下文章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提炼,形成苏北白酒独特的个性。像“今世缘”酒,成为许多婚宴的首选酒,从省内省外强有力竞争的白酒品牌中能脱颖而出,让消费者认准她的品牌,形成强有力的品牌号召,靠的就是她的“缘”文化,与消费者形成共鸣。消费者现在饮酒非常注重精神消费,在饮酒的同时,希望所钦之酒可以为其带来精神方面的附加价值,希望酒的品牌具备文化符号。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85.5%的家长选择洋河蓝色经典均是基于她的“蓝”文化。苏北白酒可以新创更多其他文化的白酒品牌,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

(二)打造新生文化品牌。苏北白酒具备传统文化优势,但如果全部打造传统文化,容易脱离新生代消费者,使白酒成为传统文物。苏北白酒在奋力挖掘历史文化元素来丰富自身内涵的时候,也要注意打造新生文化品牌,以适应新一代年轻群体。当今社会更具备消费潜力的还是不断的年轻群体,而年轻群体一定程度抵触古老的、传统的、跟不上时尚的东西。苏北白酒在借力传统文化的同时,应针对不同群体打造不同白酒文化品牌。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各方面与世界接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群体一定程度上不喜欢喝白酒,对白酒文化也不了解,使白酒的消费群体容易出现断层。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年龄在25岁以下的消费群体,有88.7%的人不喜欢喝白酒,倾向于喝红酒和啤酒。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把这部分断层通过新的白酒文化创意给补充上,可以通过更为年轻、时尚动感的包装,更加小资的饮用方式方面来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苏北白酒目前还未能有效打开国际市场,苏北白酒虽曾获过国际金奖,但并没有形成国际市场。苏北白酒也应打造新生的国际白酒文化品牌,突破白酒国际化瓶颈。从饮酒的生活方式如何与发达国家的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上入手,找出适应国外消费者口感和文化的白酒品牌,通过现代化的营销渠道使苏北白酒走上国际化。

(三)形成有效的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制。苏北白酒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只有有效保护和维护才能使其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虽已起步,但起步相对比较晚,需要政府进行良好的引导与服务。

1、加大对苏北白酒原产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可以发展洋河古镇和双沟古镇酒窖的旅游文化,在旅游文化保护区域内大大加快苏北优质白酒的发展。

2、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洋河酒业及今世缘酒业加大科研投入。一方面可以搭建银行与苏北白酒企业沟通合作平台,洋河和今世缘企业也应建立文化创意信息库,为关系型贷款的开展提供真实低成本的模块化信息,以便更好地利用银行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总之,多方面推动洋河酒业更好地提升自身白酒的核心竞争力,实施白酒文化品牌战略、多极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使苏北白酒突破目前已有的品牌,把洋河酒业打造成跨国公司,使苏北白酒走向国际。

3、税收政策上,加强公平税赋的管理,创造机会使苏北白酒与国外白酒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苏北白酒向世界酒类行业进军,使苏北白酒成为世界的白酒,像法国的葡萄酒一样,成为全世界畅销的酒,使苏北白酒文化成为全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有效培育苏北白酒发展的资本市场,放松洋河酒业、今世缘酒业等白酒创意企业无形资产占比上限的规定,加快其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同时,政府应大力支持今世缘酒业快速上市成功,从资本市场上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以促进苏北白酒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可以减轻政府负担。

5、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培养和流动机制,洋河酒业和今世缘酒业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大量培养一批头脑创新、善于营销、管理的综合型人才,同时支持相应人才到外地去学习;另一方面高薪和情感留人引进高尖端人才,同时形成良好的流动机制,实现人才区域内自由流动,资源共享,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四)追寻消费者喜好。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一定要注重消费者的喜好,消费者十分的满意,是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懈追求。苏北白酒目前以浓香型为主,现借力传统文化优势,可以试着推出酱香型苏北白酒品牌,进一步抢占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酒,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将自然的、健康的元素引入苏北白酒的生产中,在白酒的包装、香、味、色、质上体现出健康、美丽、自然,让消费者感受到,饮用苏北白酒,是一种健康的文化消费;另一方面,苏北白酒在文化形象的打造与广告宣传上还需继续努力,加大苏北众多品牌在电视,网络,路边宣传牌的广告投资,既可以提升苏北白酒的知名度,又可以宣传其优秀的形象。我们不难发现,洋河近年来大大加大对电视广告上的投资。如其与浙江台的合作,主打“蓝”这一概念,提出了中国蓝的口号,很好地融入了蓝色经典系列酒的宣传。又如其在近年来央视春晚上的广告投资,洋河酒在小品中的出现和广告的插入,很好地提升了它的形象效应,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了较好的铺路;又如双沟珍宝坊的广告:“低度的柔和,高度的激情,开创中国白酒自由调兑风格”,很好地阐释了其一瓶酒,两个浓度的特点,合适而有宣传力。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出发点需始终围绕着消费者的喜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苏北白酒。

主要参考文献:

[1]姜丽丽.基于钻石模型分析洋河收购双沟的背景及动因[J].时代金融,2011.8.

篇2

一、相关概念

(一)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在文化产业中,以创意、技能和智力投资为初始资本,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整合与提升,生产出有形或者无形的创造成果,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潮流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设计类方面的创意集群。

(二)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又称为“波特菱形理论”,是由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或者产业的竞争优势或竞争力的全方位动态理论。重点在于研究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多种因素和知识技能等。“钻石模型”提出了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四个基本要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关联及辅行业和企业战略竞争结构与同业竞争两个辅助要素为:政府行为和机会如图所示:关于钻石模型的六大要素具体包括内容如下:①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或产业所具备的资源与才能要素,按照等级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口特征等,高级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无形资产等。②需求条件:主要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③关联及辅行业:主要是指国内是否存在关联辅助行业关系,考察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竞争力。④企业战略、竞争结构与同业竞争: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国内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⑤机会:指企业能否借助偶发事件,如世界或区域需求的剧烈波动、政府的政策变化、重大技术革新等,形成和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⑥政府:指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与其他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菱形分析

(一)生产要素

地理位置方面,山东省处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有极高的对外开放度,利于国内外的文化吸引与传承。自然资源方面,作为大汶口文明的发祥地,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有着大量的具有研究价值和保护性的文化历史古迹,包括文物、遗址、古籍文献等,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研究价值。人力资源方面,它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山东省已经出现了许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学院不断开辟此类课程并产生了许多专利成果等,这种优势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优异的独特的感染力。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人才,但是山东省相关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大,培养院校少且学校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创新创意的培养。资本资源方面,依托山东省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2013年前三季度,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224.2亿元,同比增长18%,占同期GDP的比重达到5.6%,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有望首次迈入3000亿元时代,总量规模处于全国前列。据悉到2015年,全省广播影视产业将突破300亿元,力争达到350亿元,产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力争突破200亿元。但是吸引外资的水平不高,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方式。基础设施方面,省城济南作为文化中心,在“十艺节”的推动下,已经建成了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占地480亩,包括大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以及剧团、书城、影城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配套项目,其他城市文化配套设施如淄博市图书馆新馆、聊城市艺术馆、图书馆主体已经完工,一些现代化、多功能、标志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民众文化需求。

(二)需求条件

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供给资源丰富,也有很强的需求拉动。作为人口大省,山东不断与时俱进,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非常显著。济南、青岛、泰安、聊城、临沂、济宁等地区的高校聚集,高校学生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积极拥护者,并且响应国家号召,乐于创业创新活动。从乡镇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从电视到网络,山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需求潜力巨大。影视行业中,2015年第一季度省级卫视分周天收视率排名,山东卫视为0.202,居全国第五;会展行业中,制造业、生产流通企业、服务行业等都需要借助展览、展会开拓销售渠道。省内居民的文化创意点已不局限于影视、出版等一两个领域,而是扩延到动漫、游戏、传媒、演艺、旅游等更多空间。这些需求促使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文化创意网站等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使山东省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

(三)关联及辅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也取决于相互关联的辅行业,关联及辅行业的支撑越大,越能与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互惠互利的作用。一般文化创意产品需要通过制造业生产出来,更多概念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则需要由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做支撑完成概念到产品的转变。此外,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网络和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相关性行业如软件开发、设计、金融、教育、信息等。山东省许多地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汇集了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形成了产业聚集,突出人才培养,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在面对出口方面也是强有优势,真正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企业战略、竞争结构与同业竞争

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2004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7%,而同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则占GDP的7.4%,虽然十年时间已经有了两倍左右的增长,但是目前除少数形成规模的文化创意企业如齐鲁文化产业园,更多的是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可见还没有形成自身的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竞争机构上以国有产业文化集团占优势,民营文化产业缺少培育条件,此外省内不同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不平衡。同业竞争中,据资料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山东省内的不超过七家,产业园区集中在淄博周村、青岛、枣庄、烟台等,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比较弱。

(五)机会与政府

入世之后,山东省可以依靠地理优势和先天资源优势,实现国内外市场的联合扩展。此外随着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软实力的象征,山东省更是将其发展上升到战略层次,备受人们关注。这些机会都会促使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2014年山东省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前提下,目标是使山东省总体实力和竞争力走在全国前列,山东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高地。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引进建设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可以看出政府的强大支持力度。通过钻石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各要素发展不平衡,还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或产业集聚。必要时依靠政府支持,创意发展,赢得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刘爱华.基于“钻石模型”的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5,37—40

[2]段迎豪.基于菱形理论的河北会展业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44),25-27

篇3

1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与发展态势

创意必须打破传统和常规,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是一种融艺术性、活泼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设计思想及其成果。创新属于技术的范畴,而创意则属于文化的范畴。以创意为核心的生产型组织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简称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或Creative Economy),其内涵是把抽象的文化理念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附加值的产品形态。创意产业注重创意构思和艺术设计,并运用了市场化的方式开发、应用和营销创意产品。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这种效果能使与之相关的产品身价倍增。文化创意主要体现在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潢、工艺制作、产品包装或外观设计、时装和配饰设计、互动休闲与动漫游戏软件设计、美术作品、音乐作品、表演艺术作品、印刷品、出版物、戏剧与影视创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产品形式上和相关制作领域。以创意设计为服务手段,将这些诸多的相关产业部门联络带动起来,就可形成一个有上游有下游和旁侧经济实体的体系庞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2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对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目的是为了深度了解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上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加以建构和调整,积极探索文化和经济挂钩,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市场桥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加速成长,从而推动武汉经济稳定增长、长期发展,精心打造魅力武汉、活力武汉、实力武汉、幸福武汉。

2.1武汉创意产业的优势分析

2.1.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文化资源,只有久远的历史积淀与现代风貌的完美结合,只有充满历史印记和文明符号的人文与地理环境,才具备发展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和要求。

武汉是龙的故乡、世界城市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她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古城。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km为半径,是中国人口、产业密集的文化圈、经济圈。武汉容可海纳周边,展可辐射全国,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有由铸就的敢为天下先的首义文化,有古老的举世闻名的“相知相报”的知音文化,有“千湖之省、百湖之都”的自然风光;武汉的人文景观独具楚风楚韵,并深受老庄哲学影响,充满浪漫情怀;遐迩闻名的“四菜一汤”为黄鹤楼、博物馆、古琴台、归元寺和东湖。此外还有汉正街小商品文化、户部巷美食文化、卓刀泉武圣文化、龙王庙治水文化、武汉关租界文化和通江达海的码头文化等。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地理交通条件联系紧密。一方面,地理交通优势为直接发展旅游业、会展业等文化创意产业群落奠定了良好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供给、生产与销售、配送也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就现代交通面貌而言,武汉作为“九省通衢”之地,更加名副其实。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上抵川渝,下会吴越,北出江汉,南络三湘”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总之,武汉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优势,它所产生的集散效应更有利于吸引文化产业来此投资创业,为武汉文化产业的落户创业和稳定发展创造了极为优越的地理条件。

2.1.2人力优势唯楚有才

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人才更是文化与科技创意产业的构成要件和技术核心。武汉高等院校众多,在校大学生居全国首位。2011年,武汉市大专院校在校生超过了110万人,每年大学毕业人数达到或超过了35万人。武汉众多的科研机构为武汉创意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据统计,2011年年末全市拥有政府部门所属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近百所,除此之外,隶属于各大中型企业的民营科研机构数不胜数。武汉现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总计2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两院院士59人。文化创意产业界人才素质具有高端性、综合性、集群性、规模性,武汉地区的教育与科技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与人才质量提供了基本保障。

2.1.3创意产业方兴未艾

武汉地区已建与在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多达45家,成为功能齐备的创意孵化平台和产出平台。创意地产正成为催生新型创意集群与文化综合消费的载体,创意一条街已在武汉市各主要集结开发区和文化休闲区悄然流行:有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武汉沌口经济开发区为基地的“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外滩里设计艺术中心为基地的武汉江岸创意产业聚集区,由万达集团投资兴建的武汉中央文化区,更是盛况空前。该区以前所未有的大创意大手笔,将国际上一流的百老汇文化演艺项目及大量时尚文化消费项目引入一流的地产领域,以“楚河汉街”的创意为主心骨,吸引制造商、服务商、营销商、文艺团体等各类企事业鱼刺型集聚,形成集文、商、旅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和时尚商圈。

武汉的创意设计正在发挥着集群效应,众多的创意产品将从这里起飞,驰骋天下。

2.2武汉创意产业的劣势分析

2.2.1市场化程度偏低

据2011年的统计,武汉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78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5.5%,市场化程度偏低。而早在2009年,北京创意产业就实现产业增加值1497.7亿元,占GDP比重的12.6%。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企业间的合作,还是企业自身的续接程度都不够高,缺乏有效的延伸性开发。比如动漫作品《天上掉下个猪八戒》,曾在央视热播,但迄今为止,在儿童教育、玩具及儿童生活用品等可孵化产业领域,产品与无形资产的转化率仅为7%。

2.2.2高端人才缺乏

武汉是一个教育发达的城市,但人才流失严重,许多高端人才纷纷到深圳、上海等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谋职,武汉成了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才培训基地”。武汉文化创意产业不仅缺乏高端人才,更缺乏领军人才,已成为普遍现象。

2.2.3投融资环境掣肘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源困境,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致使资金投入短缺。如武汉动漫行业里所属各类企业在后期衍生产品开发、软件研发、市场拓展等环节所需资金约300亿元,而现有动漫企业注册资金不足2亿元。主要原因一是文化创意产品价值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比较难以预测,自身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二是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体现主要是符号系统,容易被仿制,“替他人作嫁衣裳”的考量进一步增加了融资风险。三是文化创意企业无形资产比重大,价值评估难度大,抵押担保条件不成熟,很难获得贷款。四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不完整,企业规模小,资金投入大,市场发育缓慢,投资回报期长,也导致融资渠道狭窄。武汉文化创意企业比非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门槛要高。

2.3武汉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3.1宏观环境正在优化

武汉市政策扶持力度已经加大。市委、市政府抢抓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遇,将一系列金融激活、股本激励、人才奖励、市场培植与产业孵化政策引入文化创意产业,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金融界工、农、交行及汉口银行分别对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确立可观的授信额度,为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搭建信息平台、投融资平台、人才保障平台和产业推广平台。另一方面,全球性的“创意浪潮”也为武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环境,不仅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还可以合理引入资本和高端人才,加速武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3.2经济环境得到改善与发展

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具备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条件。仅“武汉-长沙-南昌中部城市金三角”一个创意,就成功地使武汉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老大。武汉战略发展地位逐渐抬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发展也促使城市文化服务与消费在快速增长,文化消费已成为新的市场需求热点,消费需求增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在的市场空间,文化创意产业或成为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2.3.3其他省市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威胁

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最早的上海市,已经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最迅速、总体实力最强、产业形态相对成熟的城市之一。从2006年起,北京市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早已进入了快车道。深圳市很早就提出了“文化立市”、“创意深圳”的口号,积极构建“创意设计之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正逐步走向高端化。杭州市于2009年5月颁布实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5年)》,这标志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武汉市作为中部经济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起步较晚,错失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第一方阵的最佳时期。

2.3.4发达国家文化企业带来冲击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逐步放宽了外国产品和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文化、传媒、影视业巨头往往拥有更好的资本、品牌、渠道等优势,如目前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动漫和游戏等产品已经占武汉市场绝大多数份额。这些都是威胁武汉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力量。

3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发展

3.1利用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巧计东风撬动市场

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的叠合,能四两拨千斤,产生杠杆效应。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如能合理地利用自身优势,敏锐地捕捉外部机会,就可以轻松地撬动市场,谋求重大突破。

“中部塌陷”的预警导出了“中部崛起”的创意和呼声,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由此制定了一系列“向中部倾斜”的政策措施,盘活了中部六省的经济成分,以武汉为龙头的“中三角”经济总量正在放大,可谓东风浩荡。在“中部崛起”的运作中,武汉的区位优势和教育优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凸显。这些内外部条件都给武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绝佳的时机,武汉文化创意产业正好起航,破浪前行。

首先,促进武汉“创意城市”理念化、常态化。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积极顺应城市化浪潮和“两型社会”建设,倡导“科学与艺术联姻”、“创意与时尚竞艳”的特色,构建文化创意社区、品牌街道,发挥设计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让武汉文化创意亮点纷呈,精彩不断。

其次,建立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生态圈的首要特点是多元共存、和谐竞争。利用武汉人文与教育优势,精心营建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及政策研究平台、创意人才交流及培训平台、企业融资及理财服务平台、大型活动策划及信息平台,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进行创意设计、人才培训、政策服务、信息交流、创意传播、创意消费、旁侧联动等立体运作,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良好的整体成长环境。

最后,培养和引进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和领军人物。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制定优化人才激励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级顾问团,建立中外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与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在市人才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一块用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交流、引进和奖励。

3.2优化内外部环境,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当环境提供的机会与内部资源配置状况出现某种程度的紧张时,创意产业的内部优势再大也将得不到有效发挥。这种情形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破解融资瓶颈:正确处理产业投融资问题。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融资困难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劣势和瓶颈。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有高收益,但它也是高风险的产业。如何降低风险需要精心地策划和组织。一个策划品应该包括创意创新价值、市场预期、直接经济效益、社会综合效益、推广措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内容,只有强有力的策划品才能争取到较为宽松的投融资环境。创意产品多属无形资产,缺乏融资抵押能力,需要政府政策性扶持。建立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资金),探索适合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创造多元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投融资环境和良性资金支持,以解决创意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

(2)破解人力资源瓶颈:注重培养引进高端创意人才,防范人才流失。一个强有力的策划品是人才素质的集中表现。人是强大的,同时也是极其脆弱的。保证人的强大靠环境,留住人才靠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教育环境、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只有进一步制定优化人才激励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才能努力培养和加快引进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级顾问团,建立中外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与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在本市人才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一块用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交流、引进和奖励,加强对现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营运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人才结构优化和留住人才的根本措施。

(3)破解城市规划瓶颈:要重视“创意社区”的建设。“创意社区”特别能营建创意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综合环境,是创意人才的生存特区。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创意社区在空间上毗邻、融合,相关信息集中,技术集中,产业链环节紧凑,政策服务与金融服务力度加大,相互依附特性增强,推广和营销渠道拓宽,容易出成果、出效益,能对创意人才和团队形成巨大“引力”,为创意企业寻找创意人才、获得政府资助、享受税收优惠、获取金融支持、进行市场培育提供机会和便利。

武汉三镇各施其“重”,利用区位优势错位发展,形成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武昌乃科学教育重镇,高等院校鳞次栉比,科研院所比比皆是,更有光谷通讯、东湖高新已蜚声中外;汉口乃金融商贸重镇,武汉国际金融中心等金融大厦拔地而起,庇护产业壮大,推动中部崛起,“驾乎津门,直追上海”的昔日风采依旧,汉正街商圈、航空路商圈、江汉路商圈、汉口北商圈、汉西火车站物流八方;汉阳乃旅游会展重镇,知音文化、归元文化、汉阳造文化早已声名远播,武汉产业工业园以及与之相邻的国际博览中心所发挥的聚焦效应正在升温。

(4)破解产业结构瓶颈:构筑完整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化程度。“创意社区”使具有相关性的商贾云集,具有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这也是社区管理的刻意追求。比如光谷动漫产业和人才培养基地,从完善动漫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鼓励和引导动漫原创、制作、加工、交易等各类相关企业入驻,或通过动漫产业协会密切联合,加强产业链供应、生产和销售企业间的密切协作,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形成集群优势,其发展势头已初显端倪。光谷动漫产业的示范作用会促进其他创意社区纷纷仿效,发挥弥散效应。

2012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4结语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使文化消费的走俏,带来创意产业的繁荣。武汉市应把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整体规划的重点之一,制定关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门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围绕城区各色产业发展重心布局形成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特色分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兴办文化创意产业,比如降低市场准入,实行税收优惠,通过政策引导解决创意企业的投融资问题、人力资源的配置与优化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先进的科技成果,多出原创产品,加大对精品名牌的奖励和市场拓展力度,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注重保护知识产权,有效提供政策、资金、人才与法律援助。

文化创意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城市是长不大的。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看好,不仅为武汉注入了灵光,而且魅力四射,有了大智大勇大手笔,大江大湖大武汉正在健步挺进国际大都市的行列。

参考文献:

[1] 马亮文.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1(5):181~182.

[2] 夏斐.武汉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N].光明日报,2007-08-26(16).

[3] 盛从锋.武汉市创意产业发展构想[J].湖北社会科学,2007(2):23~25.

篇4

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文化能把战略当午餐吃掉。”创意产业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一些国家和地区提出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意产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基于知识的产业部门,主要以人的创意为内容核心,以创意人才为基础,对创意人才的培育和管理是发展创意经济的重要内容。创意企业担负着创意人才的使用性开发的责任。相关学者对其组织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意人才特点

一些学者认为,文化创意人才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创意人才虽然从事的工作各有不同,但他们具有一些普遍的共性和特征。其一,创新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意人才的最大特征,是创意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创意人才惯于打破常规,不受制度的约束,对常规生活保持求新求变的态度,不断尝试用新的、不同寻常的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并由其创意不断生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二,高端创意人才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创意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精创意人才的培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许多学者从创意人才的胜任力等方面分析其能力构成,但很难寻求一种相对固定的培养模式,高端创意人才往往具有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特点。其三,个性化。创意人才往往对某种艺术或从事的专业有一种近乎痴狂的热爱,有执着追求的特质,不受工作时间等体制和制度地约束,喜欢自由,具有很强的个性。其四,工作成果不易测量。创意人才的工作成果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而且有很多成果,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成果大部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难以分割,因此给个人的绩效衡量带来很多困难。其五,组织松散。创意人才的自由性较强,很难受体制的约束,不同项目的人员配置也很灵活,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二、创意产业组织文化特点

在创意产业的企业运营中,人才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如何尽可能地把全球顶级智力吸引过来,并有效地组织在一起创造更大的职能。创意人才呈现出其独特的群体特征,因而这促使创意产业的组织文化具有包容性、跨文化性、培育性等特点。其一,包容性。组织文化的包容性在创意产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意人才的思维非常开放,个性很强,不愿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因而创意产业的组织文化必须最大限度地包容人才的个性、文化、背景,,不断促进创意人才地开发与培育。其二,跨文化性。这是我们这个时展,也是创意产业发展所要求的。跨文化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注重多文化氛围的和谐共存,互相促进,有最大限度的包容。二是积极创造跨文化环境,促进多文化的交流、碰撞。“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其三,培育性。创意产业应注重自身软环境的打造,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创意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的空间。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奠基人彼得•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创意产业不仅要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开发培育,还要注重对未来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例如,有的企业和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甚至直接在高校开设课程。其四,激励性。组织文化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公司员工的创意和激情。除了传统管理体制中的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之外,对于创意人才的管理,相关企业更要注意营造宽松自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强调情感的归属机制而非强制性的约束,注重对员工的人文精神和性格的培育,要强调奉献精神、合作精神、进取精神的情感激励,激发其工作的内在动力,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情感归属。其五,合作性。合作是文化产业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相关企业应强调团队的力量,强调不同个体碰撞迸发出的创意火花。尊重个性与强调合作是创意企业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六,灵活性。创意多具有偶发性和随机性,很多利益触发点多来自于不拘泥常规的创意,其具有时间不确定、成果预期不确定、目标达成不确定,人员构成不确定的特点,因而组织管理应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市场反应和项目进展做出快速反应。

三、结束语

组织文化的表现有很多,有外在的,如衣着、举止、做事风格等,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文化,如身份认同、思考方式和工作氛围等。这种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往往是潜移默化、难以觉察,但是至关重要。我们应正确认识创意产业,明确创意人才特征,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健康的组织文化,不断促进创意人才的开发和培育,以此有效促进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澳】约翰•哈特立.创意产业读本[M].赵欣,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可以看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影视作品主要以表现白山黑水的粗犷为主,自然景观原始而质朴,人物善良而狡黠,形成了迥异于其他地区的独有文化样态。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特殊景观,成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竞相开发的对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独有的自然景致并不能成为文化产业依赖的全部,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有顽强生命力的朝阳行。但是,需要指明的是,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景象只是表面的繁荣,内里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针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深度开发较少

主要依靠原始自然形态资源,如长白山及周边民俗村的旅游开发,主要依靠自然存在的原始样态,而对深厚的文化意蕴缺乏深度发掘。

2.缺乏精确的文化定位

仅把吉林文化展现为东北方言和乡村的喜剧性和娱乐性,吉林文化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并未得到全面的体现,如东北风二人转和乡村影视剧等。

3.缺少整体性文化产业观念,文化创意产业链并不完善

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表现为单一化、零散化和随机化,文化创意产业少有全局性的战略考虑和高层设计,缺乏文化产业理念,各自分散经营,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扎堆或发展不足的两个极端。

二、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是有诸多原因的,除了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地域、经济等外在因素外,创意人才的教育问题阻碍了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较以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较少:2010年上海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8.94万,江苏省为111.9万,北京市82.9万,浙江省75万,而同期吉林省不足50万人,占总人口的2%不到。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吉林省创意产业人才数量上的不足,已经预示了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未来充满挑战。

复合型高端人较少,而且大部分缺乏现代文化产业意识。高校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但由于培养机制等原因,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少有经过专业系统训练的人才。所以,从事文化创意的人员不仅缺乏创意,而且少有精通策划经营和管理,熟知东北亚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更缺乏享誉国内外声望的高层次、高素质,能实现“头脑风暴”的个性化高端人才。

人才结构不合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人员主要毕业于传统的中文专业,重理论,但缺乏实践,更没有经历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缺乏明确的产业意识,不适应动手能力极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吉林省进一步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对地处东北腹地、经济不发达的吉林省而言,上述现象的出现确实为吉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挑战。从地理条件、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来看,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是存在劣势的,但从吉林省社会结构来看,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吉林省高校云集,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做好了准备。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还应是文化创新的发动机。

三、发展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改变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状况的重要途径是探索吉林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教育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性人才。这就要求改革吉林省高校传统中文教学体制,创建文化创意写作学科。只有通过创意写作这个管道,让创意写作机制发挥作用,文化产业才能在市场这个怪兽面前依然保持价值观和国家意志的敏感度、清晰度,从而帮助吉林省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自我确认和向外伸张。吉林省高校教育,尤其是中文教育将会面临巨大改革,将会出现大量创意写作系。

篇6

所谓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了我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诸多领域,以产业联姻和创意作为沟通渠道,一方面扩充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近年来,我国诸多省市开始运用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发展思路,而名称上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强调了文化与创新两大层面,但是这两点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财富,还需要将文化观念和创新手段深入到技术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进而转变为市场经济发展中较为适宜的商品与服务。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与原有的文化产业相比,添加了“市场化”要素,不再是单一的、静止的文化状态,而是强调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最终通过市场化手段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创意产业内容的一部分,强调“创意”的核心作用,为大众提供了精神、文化、艺术及心理等多方面需求的产业,也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引导性、创造性的内容之一。因此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创新性产业模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涉及到“文化”、“创意”、“产业”三大要素,也是具有区别和联系的三大阶段,那么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对文化元素的创新,通过高科技、高智力的技工过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最终形成具有市场潜力、规模化发展的产业。

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创意的发展并不是单纯地复制、模仿传统文化,而是需要凭借科学技术来提升传统的文化资源。因此,我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并具备如下几点特征:

1.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理念及文化为核心,客观体现了人的知识与智慧;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和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播技术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知识密集特征。

2.强化融合性发展。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新兴产业,融合了经济、文化与技术等要素,具有强烈的融合性、渗透性及辐射力,为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关联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除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发展,还可以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素质方面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体现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位于技术创新的前沿,具有高附加值特征。通过衡量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不难发现其中的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明显高于其他产品或服务。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范式分野

近年来,我国学者已经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加大了研究力度,从学科差异性、研究侧重点的不同来看,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别,其研究学者主要来自文学艺术领域、新闻媒介领域和产业经济领域,由于不同的学科划分,产生了研究范式的分野。具体分析如下:

1.该类别的研究者大多属于人文类学科,如传统的艺术、文学、哲学等,因此一般统称为“文学与艺术学派”。他们更多地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内部产生的创造性活动,充分体现了个人的创意、精神活动以及由此对商业、产业等产生的影响,发挥了精神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优势。

2.该类别的研究者大多属于新闻传播领域,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一般统称为“传播学派”。这一类别的学者更多地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要素,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传播、广告、影视等实践领域。这些学者将原本分散化、空泛化的“文化创意产业”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具有特别意义。

3.该类别的研究者大多属于经济学领域,一般统称为“经济学派”。这一类别的学者更多地关注产业问题,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一种独特的属性,推动其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并将文化与产业经济密切结合,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文化属性的积极作用,而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一部分,也不容忽视。因此,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现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有机融合,同时发挥经济学专业背景的作用,对定量分析文化创意产业起到支持作用。

由于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出发点、侧重点均有所不同,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范式分野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研究过程中必然出现彼此隔阂、矛盾,浪费了大量的研究资源。结合关注点的不同,我们也可将其划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大模式,理论研究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学科发展与理论完善,而实践研究则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运用。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反思与发展

由前文研究来看,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学者的学术背景不同、所处学科领域不同,因此出现了概念混淆、命名混乱的局面,这也是产生研究范式分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产生了种种弊端。当前,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各方研究的不同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具有一定特征,而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亟须产业整合步伐的加快。所谓“整合”,是对研究领域的各个学科进行重新构建,但并不是简单地叠加学科或者研究者的表面结合,而是从最根本、最源头的位置进行范式的重新建立,实现全新思路与方法。当前,结合整合的实际需求,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突破原有的学科局限性,形成一个全新的学科研究模式,尤其从研究的力量环节加强培养。例如,考虑与新闻传播、文化艺术、经济或管理等诸多学科的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学科。

2.在已有的基础和条件上,进一步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模式来看,在博士阶段的教育过于集中于一些学科,没能拓展更多领域,那么在博士后阶段,则可弥补博士学科的专项训练不足,以此推动跨学科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3.从当前各个学科的研究情况来看,应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专业性的学术机构或者学会机构,通过专业整合的方式,更好地发挥研究资源优势、研究机构优势等,实现组织内部的有效沟通。因此,通过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之后,既可构建一门全新学科,也可避免研究资源、财政资源或者教育资源的浪费,由此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再加上研究学者视野的不断开拓,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将带动我国“创意阶层”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创意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不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物质,但是创意也不能被简单地模仿或掠夺,更不能用于买卖。客观认知“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创意的不断发展、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改变不同学科之间研究的矛盾问题,实现多方观点的共存与融合,促进知识资源的合理共享,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进步,并在我国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2] 高红岩.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创新内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

篇7

文化创意产业“营改增”就是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征收营业税改增值税,“营改增”是我国的一次关于税收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我国服装制造产业的一次重大机遇。首先,“营改增”就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试点,“营改增”的开展是对我国自主创业人以及对企业的一个机遇,是国家对企业发展、壮大的支持,“营改增”的实施说明了我国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顺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避免了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复税收,通过多种渠道的方式加快了服装制造业的快速升级和进一步优化。

一、营改增消除了服装产业的重复纳税

(一)营改增消除重复纳税

由于传统增值税的收取具有环环相扣的特点,每个环节都要扣除税额,计税方式是通过每个环节销售额的全额进行纳税,具有很多不合理性,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纳税。营改增的实施,保证了基本纳税之后不再有重复纳税,而是缴纳多出部分的税额,使得征收的营业税更加人性化,不仅减小了纳税的重复性,同时也缓解了企业的成本压力。服装制造I难免需要广告及宣传,传统的纳税方式广告费和成本费不能相互抵消都需要缴纳增值税,这给生产单位无疑造成了巨大的隐性压力。因此,为了避免重复纳税,实行营改增政策后广告宣传及成本之间产生了相互抵消,因此大大降低了纳税成本,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服装制造业的进一步扩展,由于市场扩展,纳税人逐渐增加,而使得整体纳税收入不减反增,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二)营改增避免重复纳税应用

营改增对于企业避免重复纳税节约了资金,也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例如服装品牌艾格女装,在“营改增”之前,首先由爱格集团广告宣传费支出,缴纳广告营业税,都有公司自己承担不能抵消若公司的广告费收入大约为1亿元,那么应当纳税即为5,000,000元,这些资金作为成本继续全额缴纳增值税,而实行营改增之后,广告费和额外的增值税相互抵消大约能够节约850,000元的重复纳税资金。可见,“营改增”对减少服装制造业的成本,促进服装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营改增涉及到服装制造产业的所有企业,不仅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同时也为新企业的开辟减轻了压力,有助于我国整体经济环境的提升和发展。

二、利用营改增促进服装制造业快速发展

(一)营改增促进了服装制造业的发展

营改增不仅消除了重复纳税,同时也为服装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营改增”的实施,使得重复纳税减少,同时也促进了服装智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装文化创意产业是人们智慧和创新思维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文化创意产业借助互联网对传统资源进行再建设,从消费层面和生产层面进行文化消费。由于“营改增”使服装产业的成本税率变低,服装制造商将会在广告宣传方面加大力度和支出,服装创意产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产品进行宣传,也可以根据互联网对产品进行分析调查,促进了消费。在服装制造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为了制造出更好的产品,提高工作效率,会考虑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这些设备在进行文化传业产业营改增时,能够使小税额相抵,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企业负担。这就为自身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更大的机会。为企业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营改增”在服装制造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为服装制造产业提供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营改增”之后应当加强对企业发票的管理,加强增值税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发票的监督,而营改增以后一定要对内部人员的滥用权力,不遵纪守法的现象进行严肃处理和打击,减少腐败现象的出现,有助于国家对企业的透明化管理,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内部人员应当加强自我监管,对目前出现的救助资金进行合理利用,切勿,偷税扣税,应当对每笔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记载,做到有帐可查,在营改增的实行过程中,应当正确的摆正态度,利用营改增把企业做好做大。

三、结语

“营改增”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服装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商机,和机遇,“营改增”不仅消除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复纳税,同时又促进了服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进步的进程。营改增施行以来,服装制造产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当然也不乏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实行营改增的同时对实际效果进行考察,找出不足,并不断改进,实现合理纳税,依法纳税的人性化纳税方法。“营改增”对于我国经济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场挑战,我们要牢牢把握好“营改增”这股时代潮流,顺应其要求,让“营改增“”为服装制造产业创造更多机会和希望。

参考文献:

篇8

经过几十年的动画行业的发展,我国动画行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同时涌现出了许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片,这对我国的动画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世界经济发展都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在这种危机形式下,关于如何提高经济发展的步伐,避免经济的下滑,需要进行新的变革。对于动画产业,将文化创意应用其中,为动画设计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也能够为动画设计带来新的消费者需求。将文化创意应用到动画艺术设计中,为动画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动画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本文就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下动画艺术设计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

一、关于文化创意产业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主要是基于文化领域的内容,通过个人的创造,将文化创意通过个人的独特方式进行表达展现出来。目前,关于创意产业,不同的国家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如有些国家认为创意产业是通过个人的智力创作活动,将个人的思想智慧进行外化表达的方式,是非常具有潜力的行业,而也有些国家认为创意产业为指那些艺术、传媒行业所涉及到的产业的集合。文化创意产业在其本质上是围绕创意和知识为中心,将文化创意同动画数字相结合,然后经过重新融汇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动画产业形式,吸引新的消费人群。同时将一些高端技术应用到动画设计中,增强动画设计的技术性,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社会价值,这对带动动画行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将文化创意应用到动画产业中,能够为动画领域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对此,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动画艺术设计存在的前提

动画艺术设计产业存在的意义之一首先就是该产业存在一定的价值,之所以能够存在于市场中,首先需要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能够有受众群,有受众需求,这样才能使动画艺术设计产业能够有发展的动力。动画艺术设计存在的前提首先就是能够满足一定人群的需求。动画艺术产业的形式相比于传统商品领域,属于非物质性范畴,不会随着人们的使用而被消耗,同时动画艺术设计的价值会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使得其本身价值而发生变化。对此,需要不断对动画产业进行更新,不断满足人们不同时期的需求,从而让动画艺术行业能够永葆生机。对此,动画艺术设计存在的前提需要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也即是需要让动画艺术设计存在一定的价值,即有用性。

三、我国动画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的动画行业发展到现在,涌现出来一大批优秀的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作品,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并被广泛流传的优秀文化作品,如将富含我国独特文化的剪纸、水墨等民族特色的元素应用到动画艺术设计中来。还有将一些独特的舞台设计应用到我国动画设计中,如我国的第一步彩色动画片《大闹天空》,可以说是我国的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该篇中就采用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因素,该篇中将西游记中的一些人物及故事通过改编之后应用到该篇动画艺术设计中,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富有民族文化的动画作品。纵观我国的动画领域,可以发些在我国的动画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很多的优秀的动画作品,这些作品是我国动画领域的优秀代表。

四、根据消费者需求来转变动画艺术设计

动画艺术设计存在的前提即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来转变画艺术设计中所蕴含的表达内涵,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使动画艺术设计产业能够一直保持增长发展状态。对此,如何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进行动画艺术设计,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动画艺术设计。

(一)根据消费者心理来进行动画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随之上升,市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对此,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探索消费者的品味变化情况,然后来进行动画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如何进行动画艺术设计,首先是寻找探究人们在当今社会中对何种事物的关注度,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关注现象背后消费者心理需求,从而根据这些需求来进行动画艺术设计,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能够带动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动画产业发展。

(二)分析消费者经济能力进行动画艺术设计

动画领域对一般消费者来说并不是必要的消费,制定高昂的动画艺术设计,能够具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比较少,对此,在进行动画艺术设计时,不能制定过高成本的动画艺术设计,对此,动画艺术设计必须考虑这点,从而满足一般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五、保持动画艺术设计的自身价值

动画设计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其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首先就需要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提升动画艺术设计的价值,通过将文化创意应用其中,提高动画设计技术,加强动画设计品质,提升动画本身的价值。能够促进我国动画艺术设计产业的价值,提升动画艺术设计产业的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能够促进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动画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下,对于动画艺术设计,对于其生存发展,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进行动画艺术设计,迎合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使得动画艺术设计行业能够蓬勃发展,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熊薇薇.文化创意产业下动画艺术设计的生存分析[J].电影文学,2010(22):48-49.

篇9

中图分类号 F27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121-03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创意产业”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综合而言,“文化创意产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当于国际上的创意产业,而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中更偏重于文化的部分,也就是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交叉部分。本文立足于狭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的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集合。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是打破传统产业划分模式的一类新兴产业,我国还未对其统计口径进行明确设定,其相关的统计数据也并不系统。所以本文在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时,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结合区域发展的具体规律,借鉴了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通过选取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指标来综合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本文根据所建立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由于统计年鉴有所缺失,港澳台三地不包含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其产业整体竞争力进行计算和排名。其中所用到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11年出版的各地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排名前13的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最终排名情况见表2。

如表2所示,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名第9,说明其在全国范围内已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与全国地区GDP排名前13的重点省市相比,辽宁省的产业竞争力仍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第一因子F1与其他两个因子相比,排名最低,是拉低其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根据软件SPSS的因子分析可知,F1的方差贡献率最高,说明它对最终的综合竞争力影响最大。

(二)辽宁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利因素

1 文化创意人才偏少

由上表可知,辽宁文化创意产业人员规模指标在全国13个重点省市中排名第10,其人员规模不足广东省的一半,这也是拉低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口径并不确定,本文基于狭义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对其从业人数的统计主要涉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业、教育以及文化和娱乐业等,剔除了部分高技术产业部门,只为强调文化领域的创意人才。

这种文化创意人才的偏少,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而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由于产业发展初期的高风险性,在缺乏政府有力扶植的情况下,文化创意产业很难迅速发展起来,表现在指标上,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规模偏小。第二,传统教育机制阻碍了高级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辽宁省还没有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体系,大部分文化创意企业的从业人员都是从其他产业转移过来的,专业性并不高。

2 文化创新实力较弱

由上表可知,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实力在全国13个重点省市中排名第11,位于较低水平,这也是阻碍辽宁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本文对于区域产业创新实力的考核主要是根据地方的年专利授权数,而基于狭义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考量,这里的“专利”主要是指“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因此更能反映区域在文化领域中的创新实力。

3 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支出不足

由上表可知,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支出指标在全国13个重点省市中排名第12,说明相较于其他重点省市,辽宁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支出明显不足,而这也是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另一个不利因素。

四、提升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教育体系,加快高级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

第一,整合现有高校的优势资源,开设高端的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和专业,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着重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才、营销人才、设计人才等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第二,结合市场需求,鼓励“产学研联合体”的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一些如动漫设计、广告设计、软件开发之类的短期培训机构,让人才与市场接轨,提高文化创意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经济价值。第三,建立专门的文化创意研究基地。在基地里不仅有完善的课程体系,还会以研究院、研究所、研究中心等为主体向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基地也会通过举办各种展览会、研讨会,为各类创意人才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从而更好地激发从业人员创新活力。

(二)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法律体系,激发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活力

第一,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机制,明确政府在文化宣传中的职责,减少对相关传媒、出版行业的市场规制,从而降低新兴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活跃市场氛围,以激烈的市场竞争模式提高文化创意企业的创造活力。第二,借鉴国外经验,健全法律体系,通过有效保护文化创意成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方面,根据文化创意成果的具体特点,制定专项保护条款,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加大对文化创意成果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明确对窃取文化创意成果行为的处罚手段,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以便更好地对文化创意成果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

篇10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造力 1.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品创新

文化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性,不同于其他的物质产品,创意是文化产品的魂。文化产品是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没有创意就没有文化产品的生命。缺少文化产品的创新,缺乏发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最薄弱的重要因素。在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文化产品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分不开的。

2.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创造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是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包括艺术的、技术的等方面,但创新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和释放,尤此更显出对文化创造型人才更迫切的需求。文化产业真正发达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培养和释放人的创造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潜能和无限的创造力。要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质量,文化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是文化创造的技术保障。任何文化资源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可能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因此,应鼓励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改变僵化落后的制度体制,努力营造和鼓励创新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培养大量的创造型人才。

三、艺术原创性的建构 1.艺术原创性要形成艺术化

文化产品必须有艺术属性,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遵循全方位考察和调查的原则,要有科学的发展观,让文化产品不仅仅只注重本身的实用性,更应该注重产品的艺术性。文化产品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和心情上的愉悦,以及情绪上和心理上的刺激。因此,为了人们充分获得审美心理的满足,文化产品必须充分追求艺术性,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

2.艺术原创性要形成品牌化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要培植文化品牌,要学习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创意产业园的运作经验,要加强领导文化名园、名品、名馆的建设,组建一批综合实力强、品牌优良的文化产业集团,进而不断加强艺术原创性水平的提高。同时,充分考虑当前文化产品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消费习性,突出产品的知识性、娱乐性,更加巧妙地体现品牌的艺术性和原创性,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艺术原创性要形成特色化

在实现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中,要将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充分结合,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这也是文化品牌真正形成的一个关键所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十分注重文化特色,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或民族文化特色,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区域性文化资源,吸取不同区域的文化精髓,加强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学等各方面的融合,让文化产品的艺术原创性达到充分的发挥。

四、艺术原创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意义与价值 1.艺术原创性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原创性最大的特点就是设计出创新的文化产品,用以区分传统产业可以大规模的复制和无限生产,而艺术原创正是这个复制时代不和谐的最强音,这也正突显了艺术原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在这些资源中,原创性的根本性质是赋予文化产品新的生命,让人们感受到消费和心理新的愉悦感。让人们意识到,必须通过文化产业的艺术创新,改变过去的产业发展模式,寻求新的指导思想理论,以促进文化产业走向一条更繁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篇11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9-0071-0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外的发达国家,像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和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国内许多大城市也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决策写入政府报告。根据国外的经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多集聚在大都市,以产业园区的形式出现。

本文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样的城市适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先介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形态、产生机制,其次讨论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探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必需具备的外部条件,回答了什么样的城市适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外部环境;接着分析创意产业集聚带来的效应,从而解释了创意产业园区背后形成的机制和原因,为我们如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什么要通过构建产业园区,以集聚的方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文化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一般都会选择在城市中集聚发展,主要是由城市功能和便利性所决定的,城市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创意阶级①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居住环境,有组织和策划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机构和团体,能够使产业与社区发展紧密结合,城市作为各种新思想和新潮流的发源地和集聚地,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备的条件和要素。反过来,因地制宜地在城市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Florida提出“欧洲创意指数”和“创意资本理论”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水平,反映创意产业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发展创意经济所必备的条件和因素的指标。Florida(2004)认为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3TS即:技术(Technology)、才能(Talent)、容忍度(Tolerance)②[1]。香港大学许焯权博士(Dr.Desmond Hui)领导的香港创意指标研究课题组,在参考国际通行的城市竞争力指数和欧洲创意指数的基础上研究香港的创意指数。其理论基础包括Florida提出的“创意资本理论”,以及由人力、社会和文化资本所推导出的概念化的框架。许焯权(2004)认为一个地区能否适合发展创意产业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即人才、基建结构、社会、文化[2]。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总结出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产业政策、相关产业的布局、市场需求、交通、创意型人才、文化要素禀赋等。概括起来就是:制度、环境、人才和文化这四大因素,其中文化因素是基础,制度因素是保障,人才因素是关键,环境因素是支撑(见图1)。

1.环境因素

首先,提出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必须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其次,这些城市的现代金融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非常发达,它们大多数是与创意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行业,通过创意产业与这些产业的渗透和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导致追逐人力资本的企业接踵而至,各类服务业随之兴起,推动了地区就业,提高了城市竞争力。具体而言,环境因素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创意氛围、前向、后向关联产业、交通以及市场。吸引创意产业在城市集聚的一个主要原因和创意阶级的价值观和生活偏好密切相关,创意阶级崇尚个性、自由、开放、多样化生活方式,喜欢居住的城市音乐、艺术,室外体育活动频繁,有自行车专用路线和大片的城市绿地,而且咖啡店,各国风味餐馆随处可见[3]。城市的便利性、多样性和文化传统牢牢吸引着创意阶级。Florida引用Glaeser的研究,认为城市利便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充实的商品市场及服务;②由优美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等形成的良好城市外观;③低犯罪率,良好的学校等公共服务的完备;④便捷的交通及通讯基础设施[4]。这些为创意阶级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Florida还把城市的多样性③(diversity)视为吸引创意阶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民族、年龄层次和性倾向,纹身和刺耳环等不同外表的形形的人们的存在是一个城市具有对外来者的宽容性与开放性的标志之一。有魅力的城市并不一定是大城市,但必须具有宽容性和多样性等都市风格(cosmo-politanism),人们在这里既能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亚文化团体,而且从与自己不同的亚文化团体受到启发和刺激[4]。越是多元文化并存、容忍度和开放程度高的城市,越能对创意阶级和创意企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

2.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指代表这个城市的各类文化属性,包括保护建筑、地方音乐、历史和典故等,有些是不可模仿和移植的。产生创意必有环境和人群的互动[5]。Florida强调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娱乐设施都会给城市带来活力。大型的体育场馆、剧院、游乐园等设施对创造阶级并不具有吸引力。相反,特色的酒吧、咖啡店 、餐馆、小剧场,富有历史韵味的建筑、街区、博物馆和古玩店以及各种艺术展等文化活动更能激发创意的灵感,是吸引创意阶级集聚的动因。国内外许多创意产业园区由旧城改造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旧厂房、旧仓库组建形成的。如英国泰晤士河南岸,柏林的哈克欣区,温哥华哥兰桂岛,日本北海道小樽运河,纽约的苏荷等,都是将旧式建筑改造成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国内,上海昌平路990号和1000号原是上海窗钩厂和上海航空设备厂,现在是上海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产业基地;建国中路八号桥原是上海制动器厂厂房,现为时尚创作中心;建于1925年的上海储运公司现在变成东大名艺术中心[6]。杭州LOFT创意产业基地位于杭印路9号,就是利用杭州蓝孔雀化纤公司锦纶分厂的旧厂房改造的,那里生绣的铁门、坑坑洼洼的水泥地,还有贴在墙上的标语,处处彰显着历史的文化内涵,唤醒人们的怀旧情节,为创意者发挥想像力提供元素和题材。这类创意产业园区与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都市现代化形成对比,为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创意空间和氛围,激发人们的灵感和想像,既保存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又与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相协调。文化因素除了包括硬件设施,还包括文化氛围。Basset(2002)曾经对电影制造业作过研究,发现在电影产业集聚区内,需要软硬件相互配合的氛围才能维持效率,比如举办电影节之类[7]。杭州为了打造“动漫之都”,除了建造创意产业园区之外,每年都举办动漫节和各类动漫作品的会展,在获取经济利益,交流信息与技术的同时,塑造创意产业集群的品牌和提升城市的形象。

3.人才因素[8]

创意产业是以‘创造性“为投入要素,所以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旦脱离创意型的人才,创意产业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而只有那些集聚了各类科研机构、培训机构、文化团体、大专院校的城市才能源源不断地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各类层次人才的需求。这里所谓人才不仅包括前面提到的创意阶级,还包括掌握各类先进技术,精通各种仪器、设备和应用软件的技术人才,包括拥有丰富管理经验和营销经验,能将创意商业化、产业化并成功进行市场运作的管理类人才,即所谓的“新媒介人”。创意的实体化表现越来越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好莱坞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电影创意产业的集聚地,许多制作人杰出的创意和灵感,通过梦工厂的特技加工,运用高科技手段美伦美奂的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城市中有一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是围绕人才资源丰富的高校周围集聚形成的,这类园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一方面借助高校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提升创意园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高校每年培养的各类人才为创意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的血液。上海市杨浦区赤峰路的城市规划、建筑装潢设计一条街就是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的人才技术优势而集聚起来的产业基地;长宁区天山路以时尚艺术、服装设计、品牌为主要特色的时尚产业园是依托附近的上海市服装研究所、东华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而成立的[6]。

4.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是推动至上而下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的重要机制,既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和产业策划,又包括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以及各项优惠政策等,这对任何一种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9]。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外许多国家在政策制度上也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英国政府首先设立了产业任务小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建立创意产业的蓝图,以宣传创意产业的概念,并挖掘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建议政府必须与民间通力合作,以伙伴关系来推动创意产业。日本政府在1995年发表《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的重要报告,在2001年设立文化审议会,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芬兰教育部在1997年成立“芬兰文化产业委员会”,由芬兰科技发展中心、芬兰研究发展基金会、贸易工业部、交通部及教育部等联合推出SiSu计划,一方面迅速推进国内文化产业的影响,另一方面,向国际化延伸。同时,美国、韩国、新加坡、丹麦等国的政府都在积极部署,把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并取得巨大成功。目前在国内,各级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加以规范和引导,包括的九项税收政策,以及在融资方面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引进外资和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等做出规范④。由政策因素导致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多位于经济开发区,这类创意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相比,地域宽阔,空间延伸性强,得到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基础设施完善,有配套的服务体系支撑,优势非常显著。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便是利用开发区的优势,全新打造的创意园区。从发展至今,张江已聚集像盛大网络、第九城市、网星游戏、CORE等重量级游戏软件企业,矽幻科技、创新科技等电影后期制作企业;后来,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动漫学院和网络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等纷纷落户张江,有利于张江创意产业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10]。杭州动漫产业园也是位于滨江经济开发区内,以影视制作、游戏软件、动漫制作等为主要产业,并建立相关的中介、展示及版权交易平台,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

集聚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文化创意产业为什么要集聚化发展?是人为作用还是由产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政府促建文化产业园区的背后是形象工程还是受某种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Porter(1990)认为地理集聚的发生是由于地理接近性可以使集聚的生产率和创新利益进一步放大,它有助于交易费用的降低、信息的创造和传播、地方机构的发展以满足集聚的特殊要求,并感知、承受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11]。新经济地理学的学者认为影响产业空间集聚的基本因素是运输成本⑤、规模经济和马歇尔的外在性[12]。这些都适用于解释一般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集聚的原因。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文化、产业、消费者相结合,以设计、咨询、艺术等创意为主体的相关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开放与创作、实践与体验、生产与营销、消费与展示等多元化并存的产业生态群。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受到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符合其本身的发展特性。

1.外部性

马歇尔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自身内部生产规模的扩大,成本减少,效率提高;外部规模经济其实就是所谓的外部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性主要来自于整体品牌效应,面对面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社会资本,社会与文化的互动等。在集聚区内只要有一个企业知名度较高,就会对整个集聚区产生影响力,这就是整体品牌效应。社会资本其实就是一种人际关系价值,也是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规模收益的重要体现,因为它导致交易成本的降低,比如降低企业搜寻成本,减少议价和谈判过程,通过人际关系维护和宣传企业的声誉等。社会资本非常强调人与人互动的重要性,通过空间上的接近,面对面的接触,建立互动的网络关系,加强彼此信任,形成特殊的文化氛围,提高集体学习和创新的能力。面对面接触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一种是非正式的。正式的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并不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逐步被视频会议和网络会议所取代。而非正式的主要是指发生在正式接触渠道外,非计划性和目的性地接触,这是任何现代化通信技术和工具无法替代的,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产业集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通过这种面对面的非正式接触可以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最先进的技术水平,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立情感联络,积累社会资本。非正式的面对面接触反应了知识外溢的途径和过程[13]。

2.规模收益

企业单纯依靠地理上的接近或者网络关系并不能直接导致规模经济的产生,由集聚导致的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才被认为是规模收益的主要来源。集聚的优势主要在于企业间弹性互动的关系,通过“干中学”和“用中学”对内外资源的重新调整和加工,促进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的创新。在新产业区理论当中非常强调中小企业组织间的网络化关系,通过企业之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建立起一个柔性的产业链[14]。在同一个集聚区内的企业享受公共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外部资源,减少专用化资产投入,节约生产成本,创意和灵感的产生非常追求环境和氛围,在集体智慧下通过切蹉交流产生的概率比单独闭门造车产生的可能性要大的多。不同类型创意产业集聚区代表了各自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吸引具有相同价值观和文化认知的创意人才和消费者慕名而来,帮助企业迅速发现目标市场,减少搜寻成本;同时集聚也有利于企业分享专业型的劳动力市场,解决了劳动供给和需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匹配的概率和效率。

3.源市场效应

根据新贸易理论提出的“源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假设认为企业会选择定位在有大量需求的地方。克鲁格曼认为源市场效应是产业集聚过程中向心力的重要来源,大的市场更容易吸引企业进入该区域,这又促进了该地区市场的扩大,进而增强产业的集聚[15]。从需求方面看,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比较高,人们在满足对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开始激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由消费者偏好产生的向心力使得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创意产业向人口高度密集、知识文化和技术水平高度发展的大城市集聚;从供给方面看,大城市拥有丰富的创意型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创意人才和创意产业的集聚又会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从资源导向型还是市场导向型角度考虑,文化创意产业都会选择大城市集聚发展,并通过“累积循环效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4.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创新经常发生于集群当中,因为集群可以提供弹性和能力,可增强产业间的扩散效果(Spillover)与增加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外部化效果(externalities)提升创新的成效[11]。默化的知识、互动的学习和创新构成了创新的氛围,所谓创新氛围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决定了外在形象与内在参与者的归属感,通过互动与相互学习的过程,渐渐强化地域的创新能力[16]。在网络型的学习系统中,彼此信任是学习有效进行的主要因素,而彼此信任又是社会资本的重要体现。Florida(1995)研究创新环境时强调几个重要因素:强化学习的机构设立、企业间人员的沟通合作和技术交流、学习型的企业各部门间有彼此交流的管道、地区性政府机构的介入等[17]。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除了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收益外,更主要是分享集聚形成的创新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系统。知识不仅包括可以编码的显性知识和标准化的技术,还包括类似经验等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显性知识的传递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被无数次的复制使用,但是隐性知识的传播因受到空间和传播途径的限制,带有很强的偶然性。Ciccone和Hall(1996)研究发现,区域之间的知识扩散的确存在,但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弱,因而说明了地理接近的重要性[18]。这里所说的知识正是隐性知识,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是推动区域创新的源泉。此外,集聚在一起的企业相互竞争产生的压力也是创新的动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5.降低风险

根据创意产品投入产出的特性,文化创意产业的进出壁垒比较低,这意味着每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凭借特殊的资源优势,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属于现代化服务业的创意产业面对的是特定的消费群,由集聚产生的“扎堆效应”使新进入企业充分享受外部性带来的规模收益,降低企业宣传和营销的成本,在充满压力的竞争环境下,有动力更有机会去学习和模仿对手的经验,有利于积累创新元素,加快创新的进程,降低了创新的投资成本,提高其市场存活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买方和卖方的选择机会和议价能力,减少机会主义的发生。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产业园区作为整体开发项目比成立单独的小企业更加容易得到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保护,便于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

四、结束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但是由于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理论上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经验,通过环境、文化、人才和制度分析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同时又从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效应来解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为如何构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外部条件提供理论依据,使人们了解什么样的城市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可能性,避免出现形象工程或者低水平的产业同构。文章的结论是:城市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区位选择,而以创意产业园区为依托的集聚化趋势是由产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它既符合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注 释]

①Florida把创造阶级分成“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 (super creativecore)”和“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 (creativeprofessionals)”两个组成部分。前者包括科学家 ,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 ,演员 ,设计师,建筑师 ,引导当代社会潮流的小说家,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社会舆论具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人士。后者包括高科技,金融,法律及其他各种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专门职业人员。

②容忍度主要反映了国家和地区动用自己的创造力和为获取创造性才能而竞争的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更开放更容忍,就能动员和吸引更多有创意性才能的人。Florida设计的衡量欧洲容忍度的欧洲容忍指数包括三个指标:态度指数(the AttitudeIndex)、价值指数( the Value Index)、自我表现指数( theSelf-Expressihengliang on Index)。

③Florida用6项指标来测量城市的多样性:高科技指标(high―tech index)、发明指标(innovation index)、同性恋指标 (gayindex),波西米亚指标 (Bohemian index)、才 能 指 标 (talentindex)、人种熔炉指标 (melting pot index), 将同性恋、波西米亚和人种熔炉指标,合成多样性指标 (diversity index);然后又使用发明、高科技、同性恋指标和创造阶级占城市人口比例,合成了创造性指标 (creativity index)。

④2005年等六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

⑤运输成本是广义的运输成本,即“所有因距离所引起的障碍, 如运输费用本身、关税及贸易的非税壁垒、不同的生产标准、交通困难和文化差异”(Fujita,1999)。

[参考文献]

[1]Richard Florida , Irene Tinagli. 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M].February 2004.

[2]A STUDY ON HONG KONG CREATIVITY INDEX[R].Commissioned by the Home Affaires Bureau.The Government of the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November 2004.

[3]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R].Basic Books,2002:69.

[4]任雪飞.创造阶级的崛起与城市发展的便利性――评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创造阶级的兴起”[J].城市规划学刊,2005,(1):100.

[5]Graham Drake.This place gives me space:place and creativityinthe creative industries[J].Geoforum ,2003,(34):511-524.

[6]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8):48-53.

[7]Keith Basset.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the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J].Geoforum,2002,(33):165-177.

[8]王伟年,张平宇.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06,(1):113-114.

[9]周 政,仇向洋.国内典型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机制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6,(7):50-52.

[10]鲁宗豫.上海创意产业调查报告[R].上海:上海经济,2005,(3):55-63.

[11]Porter M.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Review,1990,68(2):73-93.

[12]梁 琦.从空间集聚要素看距离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3,(3):21-25.

[13]陈祝平,黄艳麟.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6,(4):1-6.

[14]张明之.产业集聚、新产业区与城市经济空间整合[J].中国软科学,2003,(7):119-124.

[15]张 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3):18.

[16]Camagni,R.Introduction:from local ‘milieu’to innovationthrough cooperation networks,Innovation networks:spatialperspective[M].London:Belhaven Press,1991.

[17]Florida,R.Toward the learning region[M].1995,Future 27(5):527-536.

[18]Ciccone A.and Hall R.Productivity and the density of economicactivit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54-70.

Analysis on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hen Jianjun1,Ge Baoqi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