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9 09:20: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疗装备市场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疗装备市场分析

篇1

一、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原因

新医改政策

2009年4月初,我国出台8,500亿元新医改方案,8,500亿是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未来三年医改投入的总额。新医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城市医疗服务和基础医疗的报销。这几个方面将使中国医疗系统和观念实现“重治疗”到“重预防”的转变。首先这些转变带来的是对于基础医疗设备实实在在的需求,例如超声、X线机、生化仪和心电图仪这类 “基础设备”将会是中国政府集中采购的重点。在新医改政策的刺激下,基层医院“填补缺口”和“更新换代”的将促使相关基础设备市场迎来大幅增长,相关企业将迎来产能释放和业绩大幅增长的时代。

根据政策要求,2009 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 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同时2009 年开始,我国将在3年内重点支持2,000 所左右县医院建设。 而目前我国2,000 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在不同地区平均缺口率达到30%-50%。现有设备中有15%左右是上世纪 70 年代前后的产品,60%左右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亟需“更新换代”。

表1: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设备配置标准

替代进口

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高端精密仪器由于技术相对复杂,研发投入高,替代难度大,目前依然是跨国公司的天下,主要高端市场80%以上的份额被跨国企业占据,多数关键技术被发达国家大公司所垄断。短时间内不具备突破能力。而对于高端耗材,由于研发难度相对较小,同时很多新兴领域国内具有很好的技术实力,所以存在替代进口的机会。目前国内三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核心产品的替代进口,从而带动企业的高速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医疗器械行业将继续受益于消费升级以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行业增长。同时,在医院基础设备以及高端耗材领域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高速增长,并实现IPO。

消费升级

伴随着GDP持续增长带动的消费升级以及医药市场的结构调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长期保持15%以上的增速。一方面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为全球药品市场规模的 40%,而我国这一比例近年来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仍然不到 15%。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医药费用虽然从2001 年的 140 元/人提高到了 2008 年的 378 元/人但与美国人均医药水平 319 美元/人、日本348 美元/人 依然有较大差距。消费升级动力依旧强劲。

老龄化

老龄化将带动医疗器械整体需求,尤其是伴随经济水平提升的对自我诊断需求的提升将大力推动家用医疗器械的高速发展。我国的 65 岁以上人口从1982 年的 4,900 万提高到了2008 年的1.1 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从1982 年的 4.9%提高到了 2008 年的8.3%, 预计到 2030 年这比例将达到25%。我国老年人口患有慢性疾病的概率超过80%,同时具有两种以上慢性病老人在60%以上。(数据来源:国家老龄委)

二、全球医疗器械市场

2008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约3360亿美元,比2007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12%。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减退,医疗器械行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总销售额约3864亿美元,年增长速度为15%。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医疗器械市场,其销售额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33%。美国本土医疗器械产品需求巨大,高水平的医疗支出、3亿规模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欧盟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其销售额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27%。欧盟26国人口达到了4 亿以上,成为该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另外,单一货币使得各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价格透明化,促使欧盟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地区,形成高度成熟的市场体系。日本医疗器械行业的销售额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9%。日本医疗器械产业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需求,很少信赖于进口。

2009年全球销量前10名的医疗器械公司。这 10家医疗器械公司产品销量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强生无疑是医疗器械领域的独孤求败,2009年的销售额达到235.7亿美元。而其它主要竞争者如西门子、通用和飞利浦虽为非医药企业,但是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知名的但以生产小设备为主的公司如美敦力和波士顿科学同样榜上有名。医疗器械巨头们的收入出现普遍增长的趋势。

三、中国医疗器械市场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处在整合发展临界点,专业化并购培育细分市场龙头,综合化并购催生行业巨头。从初级卫材为主的初创阶段到门类扩张的起步阶段,再到90 年代民营资本推动的结构性变化阶段,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完成了原始技术和资本积累,并初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布局。2006 年新医改启动后,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多元化战略诉求、激烈的行业竞争和资本力量成为行业整合的催化剂,在行业内生特性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集中度提升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将通过兼并收购,推动行业走向集中。在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将涌现更多的细分市场龙头,并且催生未来的行业巨头。

战略定位决定未来发展,先行并扩张企业有望成为行业巨头。整合发展期,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将面临三种发展格局选择:1)专注细分市场,成就细分龙头;2)通过并购扩张,成为综合巨头;3)借助科技优势,实现医电一体化。专注和多元化都不可或缺,我认为多元化发展、积极进行整合扩张的企业更有希望成为赢家。迈瑞医疗、威高股份、鱼跃医疗、乐普医疗已经通过合资、并购走向多元化,成为整合的领跑者。微创医疗、康辉医疗、创生医疗、九安医疗、阳普医疗、新华医疗则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产业升级大势所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从传统制造走向高科技发展之路。制造加工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基础,经过积累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品体系,并在中低端产品领域建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医疗器械积极进行技术升级,争取内需市场和外部产业转移机遇。产品质量、技术结构方面的提升使得中国企业在监护、医学影像设备、临床实验室设备和微创介入治疗等领域获取了显著成果。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心电生理仪器、人工关节等将是下一步占领的制高点。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将维持快速增长。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成长性优于药品市场,未来将维持10~15%的复合增速。虽然发达国家占据了78%的市场份额,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正经历着快速的成长,依靠成本优势和研发积累提升产业链地位。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支出、日益提升的消费能力和健康意识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给行业发展注入额外动力,成为释放被压抑需求和打开未来潜在空间的诱发力量。资源配置再平衡、升级换代以及产业转移等内外部动力相互交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30%。到2009年底,全国医疗器械工业产值已突破900亿元。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占GDP比重为0.27%。根据医疗器械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预计,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2005-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5-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工业产值及其占GDP比重

行业性风险:1)经济衰退、削减财政支出可能抑制高端出口市场需求;2)人民币升值削弱中国制造产品的全球竞争力;3)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在各国都受到严格的监管,政策改变或显著提高制造企业成本;4)国外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以及内资品牌的价格竞争或导致竞争加剧,压低行业利润率。

篇2

目前很多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统一的部门,在每个科室固定资产属于公共财产,也并没有派专人进行管理。在医院的物品设备领用科室,通常是对物品设备的出库进行一个简单的登记,包括领用时间、领用科室和领用数量等,领用之后物品设备是否在科室之间进行转移、是否进行过维修等详细情况,并没有详细的记录。而物品设备的使用部门在领到之后,通常是先建立一份固定资产卡片,但是由于并不是每个科室都有专人负责,所以经常发生卡片丢失的情况,以及丢失之后也无人发现、无人补写的情况,这给医院后期清理核查固定资产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而且由于医院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医院经常一连几年也不清查固定资产,即便清查,也只是登记一下数量,没有详细写明设备的是否闲置、使用的具体效率等都没有明确分析,导致已经报废不能使用的资产依然登记在册,造成账面数据与实际应用严重不符的后果。

2.医疗设备重复购买的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近几年国家一直在致力于保障老百姓可以用得起药,因此一直对医院的多种药品价格进行一定的控制,药品加成率的降低,会直接影响医院的药品盈利,降低医院的总收入。医院为了扭转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只好将仪器检查作为增加收入的途径。这也是最近几年各个医院都竞相购买进口设备、精准设备,有的科室明明已经有使用效率较高的设备,但是依然购买新设备。医院这种为了眼前短暂利益,盲目重复购买医疗设备的现象缺乏可行性论证,由于之前并没有及时对新设备的购入进行效益评估及分析,很可能导致购买的设备利用率低,不仅不能扭转收支不平衡现象,还会直接给医院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

3.固定资产处置管理薄弱

通常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主要有报损报废、转让出售、直接捐赠,以及调拨到下级单位等等多种方式。很多人觉得固定资产已经对医院没有什么贡献了,不用再进行过多的管理,其实恰恰是在最后的处置阶段,才是最容易导致资产流失的步骤。通常每个医院都有规定好的处置固定资产的制度,但是仍不能阻止部分人利用职务之便,擅自随意处理部分医疗设备或仪器,通过变卖、调拨、低价转让等非法手段,将处置固定资产所得资金变为个人所得,致使国家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此外由于处置环节管理比较薄弱,所以,有时候还会造成报废的资产长时间无人处置,不仅占用空间,还虚增了医院的固定资产。最后就是部分设备空放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丢失,无形之中浪费了医院的财产。种种现象都表明了固定资产的处置不当,极易引起资产流失,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处置固定资产也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增强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首先,管理层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具备了健全的管理制度,才可以做到有章可循。其次就是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建立从高至低的分层管理模式,每一层级都有专人负责,明确各个层级的职责,从固定资产的购进、领用、盘点、使用、维修和报废处置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有专人负责,确保做到账卡、账实相符。最后就是医院要尽快制定固定资产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购进、维修以及处置,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避免因为管理不善而给医院带来巨额经济损失。

2.遵守购买原则,严格把关,杜绝盲目购入新设备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医疗常识也在不断进步,医院永不购买医疗器械是不可能的,只是需要找到一个度,如何在不浪费经费的前提下,合理购入适当的医疗器械。首先,任何部门要购入大型的医疗设备都要提前申请,提出使用该设备的优势、国内外使用情况、投入之后的市场分析和收益分析等等,请购通过之后,交由采购部门进行询价,之后严格按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原则,严格检查设备的质量,争取用较小的资金买到性价比最高的设备,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执行,杜绝部门或者个人私自采购大型设备。

篇3

关键词:LNG气化站 气化器 冷能利用

一、气化工艺选择以及对气化站建设的影响

气化器热源有自然热源(空气、海水)与人工热源(热水、蒸汽、电、冷冻水、冷媒)。利用自然热源的气化器体积较大,投资较大,运行成本接近为零;利用人工热源的气化器体积较小,投资较小,运行成本偏高。空温式气化器的连续工作时间一般为6~8小时,如若超过8小时,则出气温度会降低,长时间使用,会导致气化器结霜严重气化效率降低,出口温度达不到要求,需要另外备用一套切换使用,让工作后气化器进行自然化霜。在夏季,热交换充分,运行情况良好;在冬季或雨季,由于环境温度或湿度的影响,气化器气化效果大大降低,影响气化量和出站气温度,同时气化过程造成雾气弥漫的情况,影响安全操作。空温式气化器由于体积过大或因冬季热交换管结冰不能运行,只适用于气化量较小,气温比较高的地方。

例如气化能力在50万方/天以上的大型气化站,若采用空温式气化器作为LNG气化设备,其气化站用地将达到30亩以上。而如果采用人工热源气化器,气化站占地面积可以缩小到15亩以内。在气化站设计中,若采用空温式气化器为主、水浴式加热器为辅,互为备用,这样的设计有以下优点:1、节省约四分之一空温式气化器投资成本;2、节省一半空温式气化器的占地面积;3、在外界温度条件许可情况下,投用空温式气化器,运行成本接近为零;在有免费热源的情况下,投用水浴式气化器,运行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气化能力明显增加,同时可以解决冬季或阴雨天气情况下空温式气化器严重结霜以及周边雾气弥漫而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

采用自然热源的空温式气化器或海水水浴式气化器,LNG冷能随着气化器的热交换而被舍弃在大气或海水中,造成能源的浪费。采用人工热源的气化器,在用热水、蒸汽和电等作为热交换源时,气化站运行成本较高;而在用冷冻水、冷媒进行热交换时,很大程度能够将LNG潜在的冷能利用起来,而且该部分冷能的利用价值相当可观。因此冷能利用在大型LNG气化站中的利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实施。

二、LNG冷能回收的意义和途径

LNG是由低污染天然气经过脱酸、脱水处理,通过低温工艺冷冻液化而成的低温(-162℃)的液体混和物,其密度大大地增加(约600倍),有利于长距离运输。每生产一吨LNG的动力及公用设施耗电量约为850kW·h,而在LNG气化站,一般又需将LNG通过气化器气化后使用,气化时放出很大的冷量,其值大约为830kJ/kg(包括液态天然气的气化潜热和气态天然气从储存温度复温到环境温度的显热)。这种冷能从能源品位来看,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而其通常在天然气气化器中随空气或海水被舍弃了,造成了能源的浪费。为此,通过特定的工艺技术利用LNG冷能,可以达到节省能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1节省能源、提高经济效益

LNG的液化费用约占LNG总成本的30%,这30%的费用通过冷源的方式蓄积在LNG中。通常LNG需要重新汽化成气态的天然气才能获得利用,而当LNG在1 atm(1 atm = 0. 101 325 MPa) 压力下气化时,释放出常温气体的冷量约220 kWh/ T 。在实际气化操作中,根据气化压力的不同,LNG冷量㶲有所不同。

下图为能级系数ε和冷能Q 坐标上的LN G气化曲线(曲线与横轴之间的面积就相当于气化过程中所释放的冷量㶲) 。

据测算一个10×104Nm3 / d 规模的LNG气化站,可利用冷功率近1 MW,每年折合电能约为数百万度,可节省近千万度的制冷电能。由此可见,LNG冷能从能源品位来看,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目前,这种冷源大部分在天然气汽化器中随空气或海水被舍弃了,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能将这些冷能回收并利用于需要冷源的地方,不仅能够节约再次气化所需费用,对节能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达到节省能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2 安全效益

本项目用气量较大,不可避免将造成站区内设备结霜严重,生产环境处于低温状态,出现冻雾弥漫的情况,这将对生产运营带来较大不便,同时也会影响LNG气化站区周边企业、公共设施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为消除此类状况,迫切需要对该项目启用冷能利用方案。

2.3 社会效益

我国采用的能源标准为标准煤,每节约1度电相应的节约0.4kg标准煤,减少0.997kgCO2排放量。如项目规模(100×104 Nm3 / d)的LNG气化站,当满负荷冷能利用(冷冻水利用)时,每年的节电效益约为1273.72万kWh,相当于每年节约5094.88吨标准煤,减少12699吨CO2排放量。

另外,冷能利用还可带动相关冷链产业的发展,如发电装备、空气分离、轻烃回收、低温粉碎、海水淡化、冷冻、干冰等。因此,LNG冷能利用是节能减排的一大新型亮点工程,符合国家政策需要,也切合公司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利国利民的绿色工程。

LNG直接利用有冷能发电,液化分离空气(液氧、液氮),冷冻仓库,制造液化CO2、干冰,空调,BOG再液化,低温养殖、栽培等;间接利用有冷冻食品,用空分后的液氮、液氧、液氩来低温破碎,低温干燥,水和污染物处理,低温医疗,食品保存等。冷能的利用不仅要看其能量的回收大小,更为重要的是品位的利用。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情况下,要符合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总能系统原则。

三、冷能利用的方案的选择

假设气化站LNG气化量为100×104Nm3/d,即793.1T/d。据测算,每吨LNG气化过程释放出的冷量约220 kWh/ T,则可不考虑冷能利用率,可利用的冷量约为6.3×105 MJ/d(折合电能约为17.45×104Kwh/d)。根据目前国内实际情况,冷能利用多用于冷冻水、制冰及空气液化分离,下面对三个方案的市场需求、项目用地及投资估算、经济效益等进行对比。

3.1市场需求

冷冻水市场分析

冷冻水需求范围受限于周边必须有空调或冷却系统。大型LNG气化站一般都有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用户,该类企业厂区有冷冻水循环系统。冷冻水循环系统由冷冻机、冷冻水供水环网等组成,主要用于机柜间、配电间、办公楼的空调系统及生产装置工艺用。一般情况该类企业自备冷冻机组,冷冻机出口供水温度大致在7℃左右,冷冻机回水温度增温5℃,即为12℃。因此LNG气化站可以通过热交换设备,为周边企业提供冷冻水,节省冷冻机组运行费用,从而达到冷能利用的目的。

制冰市场分析

制冰市场多用于南方,尤其海产丰富的沿海地带对冰块的需求量相当大。对于渔业,渔船出海捕鱼时每船需携带数十吨冰出海捕鱼,鱼产品运输销售途中也需要冰;对于肉食加工行业,同样对冰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可在LNG气化站旁边建立制冰厂,通过冷媒与LNG热交换,一方面为LNG气化带来热源,另一方面也为制冰厂带来冷能用于制冰,从而达到冷能利用的目的。

空气液化分离市场分析

由于空分装置中所需达到的温度比LNG温度还低,因此,LNG的冷量中的有效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是从热力学角度最为合理的利用方式,LNG冷能用于液化空气制液氧、液氮、液氩等,在LNG冷能利用系统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利用方式。这是因为它的节能率高,也很少受到地点条件的限制,且LNG巨大的冷能产出的液体氮量和液体氧量都很大。而液体氮、液体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中,因此也具有很好的需求市场。

3.2项目用地及投资

冷冻水

冷冻水换热设备可采用冷媒换热的橇装化设备或冷水式水浴式气化器。以冷水式水浴式气化器为例,该设备及工艺管道占地面积约400m2;投资约200万元。

制冰

换热等设备集成为整体橇装化设备。本项目规模下,占地需划分为两部分,换热设备在站内气化区,占地约500m2;制冰系统须建设在站外,占地约2500m2;投资约1200万元。

空气液化分离

空气液化分离装置由四个主工艺系统和三个辅助系统组成。主工艺系统可分为:空气过滤和压缩系统、空气冷却和纯化系统、精馏系统和LNG冷能利用系统;辅助系统可分为:仪控系统、电控系统和液体贮存运输系统。在同样规模下,空气液化分离装置及工艺管道占地约1万平方米,因此LNG气化站附近可利用土地面积及交通情况,是制约空分项目开展的重要因素;投资约20000万元,比冷冻水、制冰高。

3.3经济效益

冷冻水

若根据制冷效率COP估算,对于冷冻水设备,其制冷的COP为5左右,若按电价0.595元/度计算,每吨LNG可节电26.18元。则按项目规模满负荷冷能利用时,每年的节电效益约为1256.3万kWh,经济效益约为757.86万元。

制冰

若根据制冷效率COP估算,对于制冰设备,其制冷的COP为2左右,若按电价0.595元/度计算,每吨LNG可节电65.45元。则按项目规模满负荷冷能利用时,每年的节电效益约为3184.3万kWh,经济效益约为1894.66万元。

空气液化分离

根据LNG用于空气液化分离经验估计,按项目规模满负荷冷能利用的情况下,每天可生产约200吨液体空分产品,年产生的经济效益约为6000万元。

3.4方案比选

表3.1 项目冷能利用方案对比表

四、结论

根据LNG气化站供气对象的不同,其冷能供应量也会有所变化。当用于城市燃气和发电厂时,其昼夜的燃气系统和发电系统的负荷变化很大,导致LNG的使用量也随之变化,所以为了充分利用LN G冷能,必须使用容易调节的系统,能根据燃气系统和发电系统负荷的变化相应调节LN G供应负荷的变化。当用于石化行业或玻璃生产企业时,由于行业的特性,其对燃料的需求大,且使用量相对稳定,因此对冷能利用有较好的适应性。

在气化量大于50万方/天的大型LNG气化站,需要选择合适的冷能利用方案,以节约用地成本,消除运行烟雾缭绕的安全风险,充分进行冷能回收利用。因此,将上述各种因素相互交叉集成考虑以达到因地制宜、加大气化量、充分利用LN G冷能的目的是大型气化站建设研究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可以考虑将这些利用LN G 冷能的装置建成联合企业的冷能利用系统,并将其与LN G气化站一体化建设,达到LNG综合利用的最优效果。

附:参考文献

[1]熊永强,李亚军,华贲.液化天然气冷量利用与轻烃分离集成优化.现代化工,2006,26(3)

篇4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软件产业发展概况

软件产业具有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产业渗透力强的突出特点,对于推进工业信息化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

1.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十一五”期间软件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平均增速达到28.3%,2010年软件产业收入达到1.36万亿,突破万亿大关。2011年软件产业收入为1.84万亿,同比增长32.4%,超过“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继续保持持续扩张的态势。

服务类业务比重提升。2010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合计3411亿元,占全产业比重达25.5%,比2001年高出18.9个百分点。2011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合计4892亿元,同比增长43.4%,占全产业的比重达26.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东部地区为产业的主要聚集地。2010年,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产业收入11449亿元,同比增长31.8%,占全产业比重达85.2%。2011年东部地区继续领先全国发展,产业收入达15656亿元,同比增长31.7%,占全产业比重达84.8%。同时,中心城市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点。2010年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软件产业收入10643亿元,同比增长32%,高于产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占全产业的比重为80%。2011年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产业收入15008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产业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占全产业比重达81%。

市场竞争较为充分。2010年,软件产业前百家企业收入合计2900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产业收入的21.7%。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4家,较2009年增加1家。2011年,软件产业前百家企业收入合计3423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产业收入的18.6%。

产业地位显著提升。2011年软件产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01年不足1%上升到3.9%,有力推进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于:国内软件产业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软件产业上游为以操作系统、数据库为代表的平台软件,该类软件技术含量高、应用于全产业且主导整个产业的发展进程,该类软件生产企业以美国为代表。软件产业的中游为模块开发和嵌入式软件开发,该类软件技术、费用较高,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上游产业的发展,主要生产厂商集中在印度、爱尔兰与日本。产业下游为应用软件,包括通用应用软件与行业应用软件,该类软件技术含量、费用都较低,国内软件企业和产品多集中于此。

二、软件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与网络,软件与硬件、应用和服务紧密结合,软件产业逐步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方向演进。

1.网络化。产业重心逐步从计算机转向网络,网络将成为软件开发、运营的主流平台。软件产品基于网络开发运行、内容基于网络传播、应用基于网络部署、服务基于网络实现成为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基于网络的平台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应运而生,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的新兴商业模式将不断创新。另外,网络化环境下,网络安全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网络安全产品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2.服务化。产业服务化进程不断加快。以App Store为代表,以服务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需求组织软件开发,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软件开发者创造了大量的业务订单,实现了消费者、开发商、运营商三方受益。服务化趋势推动了软硬件、应用与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了产业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

3.体系化。产业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的竞争发展为基于平台体系的产业链竞争,围绕主流软件平台体系形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将主导市场竞争。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基于平台的商业模式日趋成熟,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数字电视等综合平台不断涌现,基于平台的资源整合及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软件产业发展机遇

未来五年将是全球软件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趋势加剧,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结合,将培育众多新的产业增长点。

“十二五”时期也是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国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将使得软件产业对整个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软件产业向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行业的融合渗透不断深化,行业应用需求更为广泛和强劲,这为软件产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是产业发展的又一剂强心剂,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正在加快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产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四、软件产业需重点发展领域

1.平台软件。平台软件是软件产业的基础,但目前市场已经不会再给其他企业开发操作系统留有时间。如果我们要建立自主软件创新体系,必须要整合部门资源,集中力量支持自主操作系统、数据库、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增强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嵌入式软件。虽然国内不乏如华为、中兴、海尔等大型软件企业,但他们的主流业务仅是嵌入式设备制造,处于嵌入式系统产业链的最低端。“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工业装备、通信网络、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数控机床、电力电子、交通运输、环保监测等领域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行业应用软件。政府、金融、通信、交通、贸易、物流、能源等领域一方面急需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存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定制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业解决方案。国内软件企业正可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及与本土客户沟通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扩大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工信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5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 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 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

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篇6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 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 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转贴于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着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篇7

日照市作为蓝色经济区的关键城市、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已发展成国际著名的“水运之都”、“生态城市”,环境条件一流,文化底蕴深厚,信息技术基础雄厚,且机制灵活开放,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作为山东建设智慧城市的样板工程,日照国际海洋城,是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战略的中外合作项目,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海洋特色园区,也是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的“第三极”。

日照国际海洋城是一片拥有16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的、将产业布局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海洋特色经济体。海洋城分为临海发展带、都市发展带以及加工制造物流带三个功能区。临海发展带位于204国道与沿海公路之间,保护并利用现有大面积水体、绿地自然资源,开展临海产业研究,引进先进企业,发展生态湿地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医疗保健服务和滨海住宅区。都市发展带介于沈海高速与204国道之间,交通便利,发展办公型研发、动漫、IT产业,配合临海发展带以及城市中心而设立海洋科技研发、服务型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都市型住宅。加工制造物流带位于沈海高速以西,紧邻未来大型铁路编组站,地域开阔,发展临海加工制造和物流业,利用景观历史文化廊道开放都市型农场,开发旅游业和郊区化住宅。

随着整体规划的出台,日照国际海洋城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路径正渐次明晰,海洋服务、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态环保和临海高端制造业这六大产业正在成为助推国际海洋城起步发展的重要抓手。

日照国际海洋城经济发展局局长滕永茂表示:“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位于山东半岛的南域,是联合国人类居住获奖城市。阳光度假口岸、生态宜居家园、北方绿茶之乡等等,这些都是它的城市名片。 日照国际海洋城是日照新一轮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发展‘第三极’,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中外合作园区。智慧城市建设符合日照国际海洋城‘国际水准、海洋特色、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和‘新产业、新生活、新生态’发展要求。”

按照新加坡盛邦国际咨询有限公司编制的城市规划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的产业规划,日照国际海洋城坚持国际水准、海洋特色、产权融合的发展理念,按照新产业、新生活、新生态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六大海洋产业,逐步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先导区、国家海洋产业新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滨海生态宜业宜居蓝色新区,实现了规划之城、特色之城、智慧之城、创新、幸福的科学发展目标。

物联网智慧起步

按照规划,海洋城的起步区大约11平方公里建设将于2020年完成。目前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从2012年 6月27号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地下管网和主干道的建设。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招商引资,开展创意产业和远景合作。

滕永茂表示,在海洋城规划建设初期就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之一,由于海洋城是一个新的城区,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并进行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海洋城智慧城市建设期望达成‘一个网络、一个中心、三个版块’的总体设想。‘一个网络’指的是智慧城市的基础网络,‘一个中心’是智慧城市的云服务中心,‘三个版块’包括了智慧政府、智慧产业和智慧民生。

篇8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72-01

工程造价单位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营实体,其基本业务是向包括需要使用咨询服务的各种企业、事业单位,乃至政府机构的客户,提供有偿的专业咨询服务。由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服务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内,其任务的特征的阶段性和临时性;单位内部人员参加项目的时间和强度是根据项目的具体任务和进度决定的,呈现一定的流动性;另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与一般的单位的最大不同是,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拥有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产权和项目管理体系构成其资产的大部分。根据以上特性,就决定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要能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先解决自身的管理问题,先“独善其身”才可以服务客户;同时也要设计科学的项目执行方式。因此,在管理上应该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 内部管理的完善

1.1 增强整体性和实用性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不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各部门都是单位指挥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具备一定的功能。但是单位的功能并不能体现这些部门功能的简单集合,管理上更侧重发挥整体效能。为此,各部门之间,特别是与项目组之间的合作,应该体现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工程造价管理单位,这种关系更为明显。工程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除了需要单位高级领导层的统一调度外,在相当程度上还需要单位内部的团结合作。因此,造价咨询单位的管理者,必须在加强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合理的促进部门之间的交流、交往,保证单位各部门之间能有效的联系在一起。

同时,作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还应该适应多变的环境,包括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保持单位与外界的联系。随时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资源和经营的方向,与时俱进,适应项目市场的需要。

1.2 重视对员工的激励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是以人才为主要竞争资本的,没有人才,就失去了市场的竞争力,也就无法完成项目工程的造价工作。因此,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各种奖励措施,包括实施竞争性工工资制度,通过工资级别的差异,来引导单位内部进行良性竞争,这样一方面可以对技术和能力好的员工物质和精神上的优越感,使他们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后来者精神上的鞭策,使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工作,为单位争取更大的利益。而这样自然也就从整体上提高了单位的整体素质,也就可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提高员工生活福利,包括社会和医疗保险,带薪休假等,从物质上保证单位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使员工专心为单位工作,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鼓励技术人员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和注册,增加职业吸引力,增加客户对单位的信任度,提高单位在业内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实行与技术水平和服务工作实绩挂钩的晋升制度,以及各种奖励办法,提高单位的凝聚力。总之,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要想提高整体实力,要想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客户的认可,就必须在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上下足功夫,而管理人才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让员工对单位保持忠诚度,这就需要单位制定各种科学和合理的激励制定。

1.3 提高技术水平,增强装备能力

随着工程项目复杂性的增加,工程造价咨询业自身也要不断的发展新的技术和装备。因此,发挥和充实自己的技术特长,加强技术储备和跟踪世界前沿技术是单位管理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广泛的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使用、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采用先进的通讯手段,如加入计算机网络,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实施跨国项目的管理;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掌握高新技术项目的管理知识,不断更新单位项目的管理体系,增加设备,提高工作质量和技术水平。

1.4 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信息工作

工程造价咨询是服务业,只有尽心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不断取得新的业务。咨询人员要尽快掌握现代化工程造价咨询方法和规范,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市场研究和经济分析,重视风险分析。这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单位的最大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取得客户信任的重要手段,客户需要精确的市场分析数据,需要咨询单位提供科学合理的咨询,以保证工程建设投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此外,咨询单位还应该重视环保和节能,低碳、节能、环保是世界的主题,咨询单位也必须从这一角度出发,这是市场的需要,是满足客户工程建设新理念的需要。同时,作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还应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主动为客户排忧解难,用高质量的咨询成果赢取客户的信赖。也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业内树立本单位的形象,才能在客户群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可以信任的形象,可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下咨询单位生存的关键因素。因此,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2 外部的执行项目组织形式

2.1 组织项目管理结构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接受任务后,一般都要组建工程造价咨询项目组,管理项目的全部工作,完成项目的全部工作,首先,任命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组的工作,代表单位向客户提交报告与技术文件。项目经理的任命视工程项目的大小而决定由河级别的人员来担任。除了项目经理外,还要设立设计经理、施工管理经理、采购经理等。为了提高单位的运行效率,项目组成员甚至项目经理可以在多个项目间流动,实现单位内部专业人员的动态配置。

2.2 支持组

有些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除了设置项目组之外,还为一些大型复杂项目咨询组成项目支持组,与项目组一起完成工作任务。支持组一般主要负责完成计算机辅导计算,文档资料整理、印刷等辅工作。此外,在信息时代,信息是任何经济主体取得胜利的关键。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取决于大量、及时、准确、适用的信息,因此,作为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必须大力拓宽信息渠道,在全行业建立最强大的信息网络,以强大的信息资源领先行业竞争者,给项目工作组建一个支持组,科学客观的分析数据和形式,最后才能给客户以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在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里,支持组的阵容可能更为庞大,这有助于提高项目经理对人员调度的机动性。项目组与支持组人员在参加项目工作上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所不同的知识在管理上他们分别属于项目组管理与行政管理两个体系。项目经理除全权负责项目组工作,同时,还要与单位部门经常协调,在各方支持下完成既定任务。

2.3 组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专家库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咨询的组织实施、各个专业间的协调和咨询质量检查验收工作,各专业造价师们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具体实施咨询细则,包括核查资料,进行计算、使用软件,计价取费等工作。一般造价员则根据项目安排,完成本职工作,做到计算准确无错误,内容完整无漏项,结果真实可靠。如果是历时较长的咨询项目,特别要注意《工程造价咨询进度计划表》的执行和及时修正,还有加强《造价咨询联系单》的督促执行和效果管理。

同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开展业务的重要依托是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一个结构合理、覆盖面大、运行灵活的专家库是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业务框架重要的组成部分。专家库一般实行专家注册等级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依照委托的需要,根据专家库的信息聘请专家,采取一事一聘的方式。在我国有些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采取建立专家委员会的管理办法,专家委员会联系社会各方面专家,吸纳国内优秀人才,为单位开展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国际上通行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专家库输入了单位所需的专家数据信息,包括专业特长、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特别注重工作经验和经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大部分咨询业务依靠专家来完成,项目经理主要起把握方向和组织协调作用。咨询专家多数也是造价工程师,能够单独完成咨询任务。

3 结语

我国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竞争激烈,而且时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咨询机构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积极性,提高咨询机构在建设领域的信誉程度,确保我国造价咨询机构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珂,严玲,尹贻林.入世后我国咨询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设想[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6.

[2]张萍,尹贻林.对发展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理论思考[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3,(6):20223.

篇9

[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城市的星级宾馆/饭店、体育场馆、居民小区、学校、度假村、高级别墅、健身房、桑拿场所、游泳池、浴场、中小型浴室、高级会所等建设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惊人的增长,大大增加了对于沐浴休闲的消费需求,带动了桑拿、泳池设施和沐浴休闲等产业的急速发展,和对相关技术的要求提高,消费者在娱乐休闲同时强身健体以及国民健康的观念逐步提高。

市场分析:

SPA——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

根据国际SPA协会(InternationalSPAAssociation)的统计,最近几年,全球SPA产业呈现出惊人的快速成长,高达20~30的年发展率。在美国休闲旅游产业中,SPA已连续3年发展率最高,去年大约有1500万人次美国人进行过SPA;在欧洲,平均每年使用SPA的人次超过20__万。20__年Ispa国际SPA协会统计,全球SPA人口已达10倍台湾人口数,晋身美国第四大休闲产业。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SPA在亚洲各国大城市逐渐兴起,受到越来越多的白领和家庭旅游者的青睐。一些高档饭店也纷纷增加SPA设施,以满足高端客人的需求。新加坡水疗协会主席彼得日前在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SPA行业在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亚洲国家正在蓬勃发展,在越南和柬埔寨等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开始认识到发展SPA行业的好处。

20__年,SPA开始登陆我国上海。20__年,SPA在中国专业美容市场上一路攀升,掀起一股SPA消费热,并被一些媒体称之为“20__年中国美容第一消费”。在我国台湾,SPA结合健身运动,成长速度惊人。目前台湾的SPA产值超过50亿元,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光是台北市就有超过千家登记有案的SPA中心,这还不包括精油、薰香烛、沐浴盐……

另据台湾工研院研究调查显示,SPA将在20__年赚走全球2020亿美元。台湾将在20__年把SPA纳入重点发展产业。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与市场。

中国市场需求旺盛

20__年的北京奥运会、20__年的上海世博会、20__年广州亚运会、杭州要积极打造世界休闲之都,这必将带动旅游行业及酒店宾馆和休闲场所的投资建设,这无疑给沐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具有多种消费功能的现代综合性沐浴场所正在成为商务洽谈、商务招待的极好场合之一。

在中国目前共有10000多个游泳场所、嬉水乐园;26000多家桑拿洗浴中心,大部分游泳场所、桑拿洗浴中心都需要改建、更新、增加新的设备设施。大都存在设备老化、功能单一的现象,无法满足大众的个性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设计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没有考虑嬉水功能、水健身、水文化等,还有水质消毒、节水、安全的问题等,已经到了必须改建、更新、增加新的设备设施的高峰时期。因此,本次博览会的举办,必将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一个展示企业品牌形象和促进产品销售的最佳平台。

国内同类展会分析

目前各类行业与市场越来越专业,沐浴从原来附属于美容、化妆品、装饰建材等行业中逐步分离出来作为单独的行业展会出现也是在06年才刚刚出现,属于新兴展种,具有挑战也具有发展前景,今明两年国内展览市场最主要的同类展会有北京举办的“20__年东亚(SPA)沐浴行业联合大会暨中国国际沐浴(SPA)设施用品及技术展览会”、深圳举办的“20__首届中国国际SPA装备暨高新技术展览会”、“20__广州沐浴文化嘉年华”、上海举办的“20__中国国际游泳池建造设计、泳池设备及技术展展览会暨桑拿设施、沐浴用品洽谈会”,从地域看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中国会展一线城市,其他二线城市尚未出现,时间上三、四月份比较多,与他们相比,杭州作为会展二线城市,中国著名的休闲旅游城市同样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空间,前景与挑战共存。

项目设置

基本情况

展会名称:20__浙江休闲沐浴(SPA)暨泳池技术、设备博览会

展会时间:20__年4月20-23日

展会地点: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浙江省旅游协会

浙江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

浙江省游泳协会

杭州沐浴行业协会

承办单位:

杭州佳德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浙江省饭店业协会

浙江省美发美容协会

台湾SPA协会

上海市沐浴行业协会

杭州装饰装修商会

。。。。。。

展会规模

和平一楼,保底500个展位,10000平方米

展览内容

¨SPA会所、专业连锁机构:SPA美疗沙龙、温泉SPA度假、地产SPA会所、酒店SPA、SPA

规划设计公司与SPA顾问管理企业¨SPA工程设备:水池设计规划、水处理与过滤、水泵装置、水疗设备、水流按摩浴缸、水池清洗设备与材料、防滑设施、安全装置、蒸汽房、桑拿房

¨SPA仪器及配套设备:医疗整型器械及材料、皮肤检测分析仪器、美疗仪器、减肥器械、健身休闲设备、管理系统软件等

¨沐浴设备及用品:桑拿、理疗、SPA水疗、锁具、家具;SPA水疗用品、足疗用品、护理品、精油类产品、美容美发产品、素彩产品、日化用品、桑拿服、浴盐、浴桶、毛巾类产品、一次性用品、洗涤用品等

¨休闲卫浴产品:按摩浴缸、休闲淋浴房等休闲卫浴产品

¨泳池建造技术及设备:泳池技术、材料、供热供暖设备、节水、水体消毒、循环过滤、保养清洁系统;安保系统、泳池设施等配套设备;

¨配套设施及服务:设计机构、品牌店形象展示、连锁加盟、温泉、饭店、系统软件开发公司、工程公司、培训机构、服务机构、相关刊物、媒体等;

定位

展会定位:展示休闲沐浴文化、促进行业发展和技术交流。

展商定位:沐浴、泳池设备、产品生产厂商、技术单位、专业连锁机构、经销商、配套服务机构等。

观众定位:相关行业协会领导、大量的贸易商、经销商、商、家庭、会所、高档住宅别墅、休闲中心、康复中心、美容院、医院、疗养院、养老院、公用浴室、体育馆、娱乐场所、洗浴桑拿中心、星级酒店宾馆、健身减肥中心、美容美体(SPA)会馆、高温瑜伽会馆等专业采购商、水池泳池SPA会所设计师、建筑师和建筑顾问、大厦以及别墅的所有者、房地产公司等

展会目标:打造成为国内具有知名度、影响力的沐浴休闲类专业交流盛会。

展会主题:展示沐浴文化打造休闲生活

招展、招商工作

招展工作:

1、与各主承办单位、支持单位沟通确定职责,分工协作,就工作达成一致思想。

2、招展宣传资料的准备和设计:包括展会LOGO、招展邀请函、门票、杂志报纸宣传资料、参展合同等,要求资料新颖、印刷精美,既突出宣传本次展会的特点,又展示各项活动的优势。

3、根据展览内容对业务人员进行分工培训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收集客户资料,分类列出客户名单,进行访问。

4、洽谈专业媒体进行展会信息配合招展工作的进行。

5、收集客户反馈,进行重点客户的拜访及电话访问促成一批重点客户参展,带动中小客户参加。

6、组织客户见面会或新闻会在客源集中地进行展会宣传达到招展目的。

招展计划表(见附件一)

招展进程表(见附件二)

招商工作:

1、发动主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等合作单位组织邀请相关的专业观众、商贸客户到会。

2、通过专业杂志、网站、报纸进行展会宣传吸引专业人士参观。

3、与专业网站合作在网上进行专业观众预登记,提前寄发邀请函和参观券。

4、提供足够数量的请柬和参观券通过行业数据库邀请专业客户参加。

5、通过参展商对其专业观众和目标客户进行邀请。

6、设立专人通过电话、传真等邀请观众。

7、设立行业相关会议、研讨会和推广会吸引专业观众参加。

同期活动

20__休闲会所及环境设计论坛

概况:邀请国内外以及台湾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方面的专家现场通过对20__休闲会所、SPA会所等建筑环境及室内环境的设计方面相关问题以及目前最新的设计潮流和趋势进行探讨,现场还将邀请相关用户单位听众参加。

20__SPA西湖论剑高峰论坛

概况:邀请国内外SPA专家以及特色SPA企业共同举办SPA高峰论坛,共同探讨如何将SPA潮流与杭州打造休闲之都有效结合,创造具有西湖特色的SPA文化;邀请SPA行业专家、酒店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美疗业人仕以及相关媒体总共参与,营造成行业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新产品、新技术专场推介会

概况:组织单位搭建SPA行业、泳池行业拥有先进技术和新品的企业进行自我推介的平台,组织相关用户单位和目标观众作为听众参加。

宣传推广:

1、利用主承办、支持单位的行业资源进行信息和宣传;

2、通过中国沐浴休闲网、中华沐浴网、中国水疗网、中国洗浴网、中华洗浴网、中国浴场网、中国沐浴桑拿网、中国洁具网、深圳桑拿网、中国扬州沐浴、中国浴房网、中国美容网、中华美容网、中华浴霸网、中国国际美容网、环球厨卫网、美容时尚频道、中国水暖卫浴网、中华卫浴商情网、中国洁具采购网、E商网、浙江酒店网等专业网站进行宣传推广;

3、通过《游泳池沐浴休闲》、《中国沐浴》、《居然之家》、《中国卫浴文化》、《旅游休闲》、《健康与美容》、《休闲》、《中国展会》杂志进行宣传;

4、整合电视台、电台、大众报纸进行全面的组织报道;

篇10

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加速,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对中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日趋深入。通过对近十年有关中药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国际之间的竞争和国内各省份之间的竞争。专门分析某一省区的中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将中药产业细分到需求空间广阔的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分析研究少之又少,再者广东省作为中成药制造业的领跑省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对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基于相关理论和统计数据,对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广东省政府和本地企业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的策略建议。

一、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一)中成药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

广东省是医药大省,中成药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广东中成药的生产有1300多年的历史,特产“南药”和广药在全国举足轻重,不少企业和产品成为了百年老字号,以治疗型产品为主导,一直有“广药”之美称,其产值和效益等多项指标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全省中成药生产企业全部通过药品生产质量规范(GMP)认证,且中成药制造行业占医药(制造)行业中的比重较大。广东目前已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中成药企业集团,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中药产业链,医药经济平稳增长,效益显著提高。

(二)中成药制造行业发展迅速

中成药制造行业销售产值从2008年的10210584千元增加至2011年的18677876千元,2011年比2008年增加了8467292千元,年均增长率为17.02%;2011年实现利润(利润总额)2168748千元,比2008年增加929104千元,年均增长率为20.18%。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产值、销售产值、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业的前列。2011年,广东省加强对中医药专项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广东省医药行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带动了中成药制造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医药产业体系愈趋完善

现代医药企业体系逐步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广东省形成了中药、制药机械等结构完整,科研、教育、设计、生产等门类齐全、完整的医药工业体系。中药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优势,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和跨地区经营方面居全国领先。

2011年,广东省医药产业生产快速增长,产品销量稳定增加,质量水平持续提升,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全省医药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盘活资源、开办新厂、优化产业结构、树立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南药”品牌,如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基本形成以中药为主,流通业为市场价值链终端的产业体系,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知名中药品牌,形成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医药企业集团,产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四)注重技术创新能力

广东省的中成药行业积极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来提升改造中药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健全技术支撵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广州中医药大学、白云山中药厂等单位组建了穿心莲、广佛手等GAP产业化基地;广东省中医院组建的国家GCP中心已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唯一的国家药品临床试验培训中心;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也存在着整体创新能力差,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中药产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中药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产品技术含量低,进而引起企业效益差,低水平恶性竞争,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二、中成药制造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我国中药行业科技研发实力亟待整合提高,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未获得有效延伸。当下,广东省医药产业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为重点,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的创新,促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

(一)技术研发水平

在广东省现代企业鼓励发展指导目录中,以南药为主的总要有效成分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作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生物行业药物创新的一方面,将促进中成药研发创新的进展。

另一方面,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存在技术、产品、设备更新换代滞后的缺陷,厂家生产的中成药重点产品中,以丸剂、散剂、口服液剂型,这些主要品种多是20世纪80 年代开始生产的老剂型、老品种,且多是技术含量低的普药品种。广东中成药新剂型的研发在国内较为落后,从而导致了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下降。

(二)技术转型升级

广东省建立的一系列国家级的现代中药研究基地,如国家中药安全评价实验室(GLP)、国家中药临床实验研究中心(GCP)、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了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为广东中药产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然而,中医药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平台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还没有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基本力量,影响了产业进一步竞争、发展的能力。同时,广东省在中药新产品的研发方面力度不够,科技投入少,产品创新不足,科技产出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

(三)品牌的建立

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注重品牌的开发与建立,树立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南药”品牌。其中,广东的中成药领军药业――广药集团,提倡大力发展“大南药”,一方面使岭南药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大南药”的名声,对广药集团进行宣传,从而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品牌。在2011年,广药集团提出“名企名店”战略,广药集团与多家连锁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名企”带动“名店”扩大销售规模;然而,广东中药企业品牌数量虽然较多,但缺乏品牌整合能力以及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也未能形成类似同仁堂、天士力等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

(四)从业人员的素质

员工观念的改造、职业素质的提高是顺利实施GMP的核心环节。目前,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招募员工时,忽视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员工培训时,忽视了员工药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高,管理水平低下,对中药材和饮片购进、养护等了解较少,容易出现物料在库存管理阶段的失控等。其对中成药学科认知缺失及其教育培训滞后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此外,中成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中成药创新激励机制的缺失,致使科研人员创新性和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使得广东省中成药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竞争风险分析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采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分析。按照波特的特点:一个行业的激烈竞争,根据在于其内在的竞争结构,在一个行业代替品中或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

波特五力分析的五种力量分别为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进入壁垒、竞争决定因素、供应商力量的决定因素、客户力量的决定因素、替代商威胁的决定因素影响着整个模型的架构力量,而新进入者、客户、供应商、替代者等这几个角色又影响着行业竞争者竞争密集度。下文将结合波特五力模型的主要方面,对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展开竞争力风险的分析。

(一)进入壁垒

1. 规模经济与行业集中度

企业经济规模是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基础,医药制造业总体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规模经济要求不是很高。就广东省而言,2011年间的市场集中度CR4=63.93%,与2008年市场集中度CR4=37.55%相比,市场集中度得到明显提高,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占重要地位。随着广东省加紧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脚步,推进中医药全面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制定鼓励基层医药机构使用中医药的政策措施,另外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通过完善产业链、加大研发投入等来做大做强,未来市场集中度将会持续上升。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将会导致规模经济的加强。

2. 产品差异性

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不高,主要以仿制药为主,而新药的研发的投入尚不足,整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生产质量控制不严,低端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的差异性低。

3. 品牌的认同

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为广药集团,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也十分大,但是就整体而言,名优企业的数量上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大,导致了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品牌的认知度、认同感不如其他省,如东北地区的省份强。而大凡经营成功的中成药优势企业,都是先集中资源打造一个知名品牌,然后借助其扩散效应、持续效应、放大效应和刺激效应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并带动企业形象向高层次提升。因此,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品牌认同还需要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等的不断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以品牌竞争来赢取更大的成长空间。

4. 绝对成本优势

一是原材料成本优势,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道地药材品类众多;二是制造费用较低,随着生产和研发的需要,大部分公司已拥有国内先进的药品剂型自动化生产线。第三是工艺技术优势,近年来,许多药业通过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使主要原料的提取收率提高,使药物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然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药品采购、自然条件的不利好的因素、以及国家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将中成药扩大为203种都使得中成药制造行业的企业生存发展。就全省而言,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对此,在绝对成本优势削弱,行业发展空间受到压榨的情况下,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更要通过设备的更新,减少制造费用,进一步获取绝对成本优势。

5. 政府政策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得广东省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5.4%,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广东目前已率先实现所有地级市基本医保市级统筹、门诊统筹和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长期来看,全民医保制度和建立基本医疗服务网络这一措施必将进一步扩大包括中成药市场在内的整个中国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行业的利润水平也会保持增长趋势。三项制度改革(即医疗保险改革、药品生产和流通改革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利于广东省的中成药制造企业的发展。

(二)竞争决定因素

附加价值、间歇的产能过剩以及进出障碍等竞争决定因素分析,2008年广东中成药制造行业的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速为0.95%,而在2010年间,其增速达到四年来最高,为28.30%。在中成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不断上涨的过程中行业平均毛利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基本保持稳定并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显示出“以量补价”的较好发展势头。根据2014年10月份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的报告,广东省中药材也逃不过产能过剩,但整体价格平稳,如板蓝根和金银花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藿香减产、价格看涨,三七供应过剩、价格大幅回落。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深圳开展中药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强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从中药材资源保护和长远发展角度,广东启动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这些政策利好不仅体现政府对于中药材种植及产品质量的重视,长远来看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三)供应商力量的决定因素

广东省的中成药种植集中度高表现在种植土地的不断整合,种植企业的合并,其中有关药农利益分配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例如恶劣天气时政府让利行为,如利用政府采购等手段,保证了其收入;此外,在保证中药品种的多样化的同时,扩大道地药材的种植,重点培育高质量的药源,如河源紫金地区的肉桂、鸡骨草以及乳源的甘木通等都十分具有发展的前景。

采购量对供应商的重要性,中药材的种植应该首先做好市场分析以及品种选择,气候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制药企业的采购量,采购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药品的价格,面对广阔的市场,直接的利害承受人就是消费者。生产不会因为待料而停工,保障生产质量的稳定,使公司生产数量准确(货仓数据不单是由货仓人员点出来的),保障公司出货期的准确,良好的配合双方工作进展顺利,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中药饮片的生产企业都必须获得《药品GMP证书》,由于GMP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均大幅提高,饮片价格也随之提高。在小作坊生产的廉价饮片面前,这样的GMP饮片无法抗争。GMP饮片成本高主要因为:技术传承及生产成本高。炮制本身所花费的时间、辅料及设备等成本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考验。还有由于中药饮片的特殊性,导致质量检验成本和运输配送成本高。进货成本高,会影响到销售方的进货积极性,从而双向影响供应商以及下一购买者。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土地宽阔平坦,中药材的种植品种相对较多,并且气候变化大,相对应管理成本也比较高,事实上,集约化种植有利于种植企业成本的降低,但改造过渡期需要花费较长的一段时间。

(四)替代商威胁的决定因素

中成药的替代品主要是西药,其制作过程需要生物化学先进技术的支撑,因此其价格相对中成药而言较为高昂,这使得人们在治疗不太严重的病时,考虑到中成药和西药的价格差别,会优先选择中成药。

但这仅仅是普遍的情况,一些如安宫牛黄丸还有灵芝孢子粉等珍贵中成药价格也比一般的中成药贵,这时候消费者也会考虑西药,总而言之对于同种症状,消费者比较倾向于治疗于同种病症比较廉价的一种。

在药品安全性与西药相比而言,中成药药性较为温和,副作用较小,在普通病发的时候,人们一般倾向于使用中成药。

(五)客户力量的决定因素

从价格敏感度、客户利益等因素分析可以知道,广东省相对于其他中药工业比较发达的省区,广东中药产业链的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具有较大优势,作为主要销售区域,广东省的中药饮品生产和中成药生产都位居前列,广州清平市场和普宁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普遍低。另外,广东省加大中医药列入医改项目力度,对医疗报销比例和中医药服务项目价格做出了合适的调整。早与物价部门、发改委等部门协调后,一些中医项目也列入医保目录,这意味着中医的临床使用率将会得到提升。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的竞争力还处于不断提升的成长空间,在供应商力量、替代商威胁、客户因素等竞争力方面均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这可以归因于广东省是医药大省所赋予的良好条件。然而,在产品的差异性、成本的优势、品牌认同等方面相比于其他省份的同一行业或是整个医药行业来说,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因此,我们针对以上的因素,为提升广东省中成药制造行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四、中成药制造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

1. 重视医药产业的孵化器的建设,引导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医药企业孵化机制,为孵化器内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扶持以及市场咨询、金融服务、公共研发平台以及生产配套设施等服务。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使科技成果能够在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有效的转化,并在转化的过程中获得创新和发展,为企业和科研所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到科研院要“成果”、引导科技成果逐渐市场化,并把成果市场化之后获得的资本和新技术再继续投入孵化工程,从而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2. 加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

广东省以扶持政策和引导资金为两大杠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广东基地在2009年通过由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考评验收,这标志着广东省国家级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正式建立,形成 “中药产业链”。以“南药”为特色的中药材GAP基地的建立,意味着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和物流港的蓬勃发展,中药流通“大网络”逐渐建立起来。而接下来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为不断扩展规模的同时“精耕细作”,对于产业基地内的技术不断提高改善,巩固产业的地位。

3. 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保证中成药的原材料的质量

在加大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力度同时,不能忽视保护中药资源的发展生产。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植物库种子库,对有开发利用的前途的各种药用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和规划。另外,开展野生变家种试验推广研究,并按照GMP要求进行种植。完善对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的立法,以严格的法律保证濒危药用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性使用。

4. 提高专利技术含量,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专利授权比例看,共检索得到中医药专利申请总量653件,通过授权的专利数量为527件,专利授权量比例达到80.7%,但具体分析可知,外观专利授权比例高达92.56%,而发明专利和发明新型授权比例只占46.74%,可见技术含量高的专利授权率较低。另外,近年来外企也纷纷抢注中药专利,“洋中药”充斥国内市场,必定对广东省的中成药制造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广东省的中成药的专利技术含量急需提高,并且还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被侵犯。

5. 加强与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所的合作,加强人才和技术上的交流

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主要来源,一个企业的生产是离不开知识和精英的,与高校和研究所合作,不仅能够通过高校提供的人才培养渠道发掘优秀人才,还能够把高校和研究所的技术移植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上。目前广州药业公司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及第一军医大学等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关系。此外,公司用募集资金投资8000万元成立生物医药研究开发中心。

(二)企业

1. 充分利用科技拨款,抓住投资融资时机,提高企业盈利空间

中药企业资金主要用于投资项目扩大再生产,即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日常经营周转资金需求。广东省中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在新的中药项目建设,上游原材料项目等方面,投资所占比重最大的集中在新中药项目建设,近几年中药企业在中药材种植等上游的项目投资也明显地增加。从资金来源看,中药企业资金主要来自利润积累、银行贷款,以及股票等证券市场融资等渠道。中药企业还可以通过银行发行短期融资融券,加速公司流动资金周转,达到优化企业整体负债结构,降低财务费用支出的效果。此外中药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还来自于股票证券市场,中药企业可以通过新发上市、增发、发行债券,以及全流通环境下的减持等多种手段进行融资。

2. 疏通资源的流通渠道,实现企业内资源共享

以广药集团为例,在2010年,广药集团提出了“11X”计划,通过共享资源,从而使集团内各个药企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例如,中药材种植基地资源由属下企业各自拥有,也就是说,集团内的企业都可以利用种植基地里面的药材作为生产的原材料,解决企业原材料来源不足的问题;在科技方面,把白云山和黄中药首创的“中药基因”科技成果上升到集团的公司层面,并迅速扩大到属下12家企业的12个产品上,广药集团还将共享属下企业合作合资的公司在港澳台以及国际市场上销售网络等战略性资源。此外,在信息方面,企业应该改进计算机技术以及人才的培养,确保市场信息以及产品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企业,进而对生产做出适当的调整。

3.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一个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离不开人的行为,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再到生产层最后到销售层都需要不同的人操作。如企业的决策层需要的是能够统筹兼顾,考虑周全的人;而管理层需要的是具备很强的管理技术的人员,也需要统筹兼顾,并且沟通能力要熟练;而生产层需要的是生产操作熟练,灵活运用生产设备的熟练工人,尽可能减少出差错造成损失;而销售层需要的是沟通能力强,能够想出各种营销策略,随时适应市场变化并做出适当的调整,还有技术层需要掌握药品的研发技术的研究人员,能够不断地为企业研发出具有显著疗效的药物。只有加强对这些方面人才的培养,才能够从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的运作水平,才能使企业变得更强大。

4. 针对市场需求生产多元化消费品

保健类中成药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紧随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其后的是保健用中成药,也占据了整体销量中的25.8%。在当今这个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对幼儿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中成药作为保健品热销的主要原因是源于中药的保健作用如抵抗衰老、提高体质、祛病延年、理气养血等功效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在中成药作为药品出口不被国际市场接纳的不利条件下,其作为保健品的出口无疑将成为中成药打入国际市场的一大蹊径。中成药制造产业向药用消费品领域延伸也是提升医药企业的品牌效应的有效渠道,如云南白药和广药集团就已经开始生产牙膏和功能性饮料,此外,美容保健品的市场空间大,规模增长快,各中成药企业生产的品种逐渐向美容保健品转型,如排毒养颜胶囊、太太口服液等都是中成药。

5. 运用好国家以及省的扶持政策

如国务院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每年工信部每一年的《年度中药生产扶持项目申报指南》。在每一年《年度中药生产扶持项目申报指南》中都会确定一些中药材品种进行扶持。另外,新医改方案的颁布为中成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里面一般品种是中成药和中医药,中医药市场上迎来了努力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浪潮。此外,在发展本行业的举措上,商务部鼓励药店发展多元化经营,鼓励药店与医疗机构合作,鼓励开设农村药店并支持老字号药店的发展。

6. 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是提高企业口碑的重要方式

在药品或者其他产品销售出去后,企业的任务并不是完成了,还要关注药品的售后情况,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消费者使用之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服用了药物之后有没有出现了不良反应,这些都是企业需要定期追踪的,一旦药品除了问题,代价不仅是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有就是企业的口碑和收益。2004年10月,白云山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用最新批号的白云山板蓝根,免费更换消费者手中的各品牌板蓝根过期产品。这也就是后来逐步被人们熟知的白云山“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免费更换)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的白云山中药产品将“永不过期”。所以,做好售后服务不仅对消费者收益,企业的良好口碑也会随之逐渐积累。

五、结语

从“中医药大省”上升一个战略高度到“中医药强省”,广东省需要结合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分析当下的发展去向,结合自身优势,克服其存在的缺陷问题,不断发展。作为医药经济中的典型――中成药制造行业,该行业要制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应对策略,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占有国内更大的医药市场份额,满足国内需求,并不断完善行业监管体制,提升行业标准,从而进一步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全面提升中成药制造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元和.广州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回顾与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03).

[2]聂业.广东省中药新药创制中的产学研结合创新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3]张小年,高珊珊.中药行业发展概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

[4]刁红星,詹若挺,李盛青.广东中成药剂型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30).

篇11

每一个新技术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生产带来新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在上世纪被提出的概念在当今得到了实现和发展,3D打印技术缩短了产品成型的时间,提高了结构复杂的产品批量制造的可能性。随着可以被用于3D打印的材料愈加广泛,从粉末、塑料、金属甚至是食品原料,3D打印机可涉足的领域逐渐被拓宽,其蓬勃发展势必带来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变革,一场新的科技技术革命正在进行。

一、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市场分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3D打印这项技术了,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那时的3D打印机体积庞大而且价格昂贵,其仅在特殊领域或实验室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经过近年来不断的发展,技术逐渐走向成熟,3D打印机器也渐渐小型化桌面化,更多款式适合家庭、个人使用的小型3D打印机被投放到市场,售价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其制作模型的精确度及对色彩和制品机械强度等参数的要求也都相对较低。其使用对象多是小型企业或是学校教学。

目前3D打印技术在商用上还是非常的有限,其应用最多的是产品的快速开发流程中制作样片、样机,或者小批量产品。相比传统的制造需要模具、装备,3D打印则不需要,所以其制作的成本更低,但质量还不够好,可靠性、实用性等方面还有很多的缺陷,目前还满足不了我们传统工艺对材料结构、机械性能、疲劳寿命以及使用寿命的要求。

二、3D打印技术的成型原理与特点

3D打印技术是以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类石膏粉或热熔融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堆叠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由于3D打印制造的原理是将复杂的三维模型转化为一系列二维切片的叠加,因而可以在不使用腔体模具或其他工具的条件下制成相对复杂的零部件,简化了产品开发的步骤并且缩短了制造所需的时间。现在虽然有一些产品能通过3D打印机直接打印出来,但其分辨率和精密度参数都较低,要打印出精密产品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另外3D打印机也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无法支持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表1市场常见的成型工艺原理与特点)

三、3D打印与平面打印相对比

与其说3D打印机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不如说3D打印机实际是平面打印机的延伸,无论是3D打印机还是传统打印机,都称之为打印机,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和传统打印机基本一样,都是由控制组件、机械组件、打印头、耗材和介质等架构组成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耗材有所不同,普通打印机的耗材是由传统的墨水和纸张组成的,而3D打印机主要是由胶水和塑料或金属等物质的粉末组成,都是经过特殊处理过的材料,它们对固化反应速度和模型强度以及分辨率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今平面印刷打印工作室在市场上有着相当高的饱和度,打字印刷,平面广告制作的工作室林立街头,如此多的工作室的建立也映射了其相对高的市场需求。此类工作室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也与日俱增,其技术的成熟程度也非常的高,3D打印作为一个新的面向市场的事物,其制作精确度,能够使用的成型材料以及设备成本等切实的问题都受制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其面向消费者商业使用最为直接的问题就是成型材料和成型精确度的问题。

四、3D打印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随着3D打印技术的提高,造型精确度的提升,可应用于3D打印制造的材料愈加宽泛。使用者对3D打印技术及应用的不断认知,使用3D技术的用户以及3D打印技术所应用的领域会随之扩大,更多的可以用于3D打印的模型文件会在互联网上或共享,应用软件领域,越来越多免费的开源软件被开发,三维建模将会更加简(下转第10页)(上接第6页)单化、智能化,更多的普通使用者能够掌握这项技术,从而降低了3D打印的设计成本。3D打印会成为一种小批量生产和私人定制作品的最佳途径之一。比如用户实际生活中需要一个塑料零件,3D打印机可以让我们免去跑市场或超市的麻烦,或是担心买不到合适的样式的烦恼,现在只要有一台3D打印机,并配合ABS塑料等打印材料,便可自己构建模型或通过互联网下载合适的模型文件输入打印机,很快一个所需的塑料零件便可出现在面前。利用3D打印机,工程师可以检验正在开发中的新产品,把手中的三维数字模型用3D打印机制造成实体模型,可以方便的对设计进行检验并及时发现问题,相比传统的方法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成本。3D打印机也可以应用于产品的小批量生产,这样就可以将产品的样品快速的提供给客户,或进行市场宣传,不用等待制作模具,对于某些小批量定制的产品甚至连制作模具的成本都可以省去。

五、3D打印技术的发展展望

3D打印机是脱离了以纸制媒介为最终体现方式的打印机发展。“3D打印”说是打印,实际就是一种“制造”技术。世界首个公布3D打印机开源数据信息的科学家英国工程学家阿德里安・鲍耶表示:“未来你想要什么,只需下载图纸,按一下‘打印’键,剩下的所有事,请统统交给打印机。”他甚至认为:“3D打印机将来不是要取代某一个制造业,而是要取代几乎所有的制造业。”

在将来的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市场需求的扩大,3D打印技术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随着开拓并行、多材料制造工艺方法的采用,打印速度和效率有望获得更大提升;随着先进材料的不断发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新型聚合材料、合成生物材料等将成为3D打印材料,3D打印材料将更加的多样化;一些较小规模的3D打印机制造商已经开始推出一万元以下的3D打印机并通过互联网购物商场公开售卖。随着技术进步及推广应用,3D打印机的价格有望大幅下降;3D打印机诞生后,早期主要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医疗、建筑等行业的模型制作。随着其进一步走向成熟,3D打印机已开始用来制造汽车、飞机等高科技含量零部件、皮肤、骨骼等活体组织。在不久的将来,从鞋、眼镜到厨房用具、汽车等各种产品都可以用3D打印机生产出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3D打印的产品将会遍布人们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向波.造物不再神秘――3D打印机是怎么工作的[J/OL].电脑报,2012.8.

[2]牛牛.关于3D打印机商业模式的思考[J/OL].南极熊3D打印,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