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09:20: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共安全防范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公共场所的火灾特点和烟对人体的危害
公共场所一般包括宾馆、饭店、歌舞厅、卡拉OK厅、影剧院、商场(店)及地下营业性场所等。从公共场所的火灾特点看,由于(经营)面积大,可燃物多,人员多,加之易燃材料装修,一旦发生火灾,燃烧迅速,有的宾馆、影剧院、商场顷刻间便形成大面积立体燃烧,同时散发大量有毒气体,烟气迅速蔓延,在人员密集的情况下,极易造成疏散困难,引起人员大量伤亡的严重后果。有资料表明,烟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氢、氯化氢等。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6%,6至8分钟人便会死亡;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1%时,吸气数次,人便失去知觉,1至2分钟即可死亡;氧气浓度在2%至3%时,45秒钟人便会死亡。事实证明,火灾中大量人员死亡,多数是被烟熏中毒窒息而后被烧的。据统计在整个火灾中被烟熏窒息死亡者是被火烧死亡人数的4至5倍。
二、公共场所防火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随意降低建筑物耐火等级,先天性火灾隐患大量存在。公共场所中尤其是宾馆、饭店、商场、超市及多数娱乐场所,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趋使和盲目提高装修档次及单位领导消防法律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严重忽视消防安全,宁愿投入重金进行豪华装修,大量采用木质材料、塑料、油漆等烟量大、毒性大的可燃材料,而不愿按消防技术规范设计安装相应的消防设施,不但增加了这些场所的火灾荷载,致使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降低,也使火灾危险性空前增大,一旦发生火灾势必造成火灾蔓延迅速,过火面积增大,火灾损失无法估量。
(二)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违章用火、用电现象普遍存在。公共场所由于具有人员密集、人员流动量大、货物集中、电气设备种类繁多等因素,加之管理难度较大等原因,许多电气线路敷设、电气安装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规定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体育中心因活动需要,设置有大量照明、通讯、音响等电气设备,临时线路较多,乱拉、乱接电气线路、过负荷用电,用火用电麻痹大意、违规操作,一旦电气线路的安装、使用不当,极易引起电气线路发热、绝缘层老化、短路、过负荷等而引发火灾。部分单位领导、员工防火意识较差,随意动用火源,管理混乱,使用多种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造成火灾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三)消防设施损坏、缺乏、停用的现象较为突出,消防设施配置、管理、维护不善。许多单位灭火器材数量不足或与配置场所不符或过期使用,部分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不明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不合格,或者损坏和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自动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维护不当。有些单位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等消防设施从配备后,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没有专人管理,长期得不到维护,设备损坏、老化严重,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一旦发生火灾,根本不能实施自救。
(四)防火分区不严,疏散通道不畅,安全出口数量少。有些单位不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置防火分区,在建设之初,常常突破分区面积标准或为满足分区面积要求,简单以卷帘进行分割,只简单的以面积数字上满足规范要求,没有具体考虑货柜摆放等因素对疏散的影响,造成从数据上看分区面积够,但对疏散的安全有效上考虑较少。安全通道堵塞、占用、安全出口数量少是公共场所普遍存在的最为严重、最为突出的问题。
(五)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公共场所中的一些单位履行消防管理责任不够积极,配合消防机构执法、宣传等工作不够主动;一些单位消防主体意识不强,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自我管理、自我防范的安全管理机制尚未形成;许多单位消防组织不健全,消防设施不配套,自动消防设施不能发挥作用,消防值班检查制度形同虚设,营业后不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基本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致使员工上岗后不懂得消防安全知识,不会使用灭火器材扑救初起火灾;许多个体私营企业管理混乱,违章蛮干,拒不整改火灾隐患的现象时有发生;群众消防安全知识和逃生知识匮乏,自防自救能力差,群众义务消防名存实亡,消防宣传教育效果欠佳,社会整体抵御火灾能力较弱。
三、公共场所的火灾防范管理措施
(一)场所防火要求。公共娱乐场所的选地与安全布局应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及国务院15号文件的要求进行设置。工商、文化、治安等部门为其办理相关证件时,消防审查应作为其前置条件。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公共娱乐场所,工商、文化、治安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而已经取得相关证照的应坚决予以清理整顿。
(二)公共场所内严禁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严禁在营业时间进行设备检修,电气焊,油漆粉刷等施工、维修作业。演出、放映场所内的观众厅内禁止吸烟和明火照明。公共场所营业时,不得超过额定人数。应保证疏散通道畅通无阻,严禁将安全出口上锁、堵塞。
(三)公共场所应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公共场所的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是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对本单位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场所房产所有者与其他单位个人发生租赁、承包关系时,应明确消防安全工作由经营者负责。
(四)公共场所应当制定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并制定紧急疏散方案。在营业时间和营业结束后,应当指定专人进行安全巡视检查。另,应建立全员防火安全责任制度,全体员工都应熟知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做到会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五)公共场所应建立必要的监督激励机制。要及时发现消防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督促改正,同时对消防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定期考核,将考核情况与晋职、晋衔晋级挂钩,增强消防管理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
(六)公共场所要从制度管理上扼制火灾隐患。公共场所要根据场所情况,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安全疏散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值班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配电房操作规程;消防控制设备操作规程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贯彻执行。要用制度规范人的行动,从制度管理上扼制火灾隐患的形成。
(七)公共场所应提高员工素质。营业性场所要加强员工的消防宣传培训,要组织员工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学习消防安全常识,开展警示教育,以增强员工的消防法制意识,增长消防安全知识。新员工必须通过消防安全培训方可上岗,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件后方可上岗值班。每名员工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通过培训,要使每名员工自觉提高消防意识,主动消除火灾隐患。
(八)公共场所应加强公众的消防宣传。公共场所人员涉及面广,要有效减少火灾发生率,避免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有赖于全民消防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广泛、及时、生动、直观的优势,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消防安全知识深入家庭、学校、厂矿,不留死角,唤起广大公民的消防意识。
第二条:安全管理防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认真抓好每一天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工作,及时处理好 有关突发性事故和日常性工作。否则,出现失职造成事故后果的将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第三条:门卫或值班人员必须做到二十四小时不离岗,教学时间内严锁校门,严禁外来人员自由进出,严禁外校学生进入校内。未到放学时间,不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如遇特殊情况出校的学生必须有家长在场。否则,出现学生走失或被拐被骗,门卫、值班人员或相关教师将承担主要责任。
第四条:门卫或值班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学校护校工作条例,管好用好有关治安防范器械。
第五条:从完小到各分校,必须严格实行学前班幼儿接送卡。凡未持卡到校接孩子的不许放行。否则,出现学生被拐被骗或走失,将由有关教师负全部责任。如果家长不主动配合办理接送卡的,出现学生放学走失现象由家长承担全部责任。如果家长要求不办接送卡的,必须向学校写出承担责任的责任书。
第六条:从家庭到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家长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管理,认真做好防水、防火、防电、防高、防盗、防拐、防骗、防走、防凶、防易燃易爆等工作,并重点抓好交通安全教育。严禁学生攀越围墙或骑坐阳台,严禁攀爬树木和有危险的高处,严禁学生打架斗殴,严禁家长、学生和外来人员携带匕首、三棱刀、牛角刀、弹簧刀、弹绷、西瓜刀、弹子枪以及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入校园,严禁家长将车辆(包括摩托车)开进学校接送孩子,如有上述现象发生,值班人员、巡防人员和保安应立急制止停车,收缴有关凶器或危险品并及时报送学校处理。
第七条:校园周边如果出现打架斗殴或发生盗窃、抢劫、伤害等重大事故的,值班人员、巡防人员和保安应及时报告学校和华西派出所(分校同时报告各村治安联防队),并立即制止事态的发展。全校教职工要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学生发现坏人坏事应立即报告学校或就近的治安值班室。
以党的xx大、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县有关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安排,以规范镇辖区内建筑工地、幼儿园、集中交易市场、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为目标,以全面贯彻实施县政府有关规定为主线,创新监管手段、强化试点规范、建设长效机制、总结提炼经验,为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施切实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我县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二、工作目标
1、建筑工地:保证辖区范围内所有建筑工地内食堂有场所,有固定人员,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建立食品安全制度、食品原料有采购索证索票记录、加工场所卫生情况良好、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明;
2、幼儿园:保证辖区范围内所有幼儿园食堂有场所,有固定人员,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建立食品安全制度、食品原料有采购索证索票记录、加工场所卫生情况良好、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明;
3、集中交易市场:一是规范辖区内集贸市场经营行为。强化市场开办者责任,市场开办者与所在工商分局签订责任状;对食品流动摊点实行备案管理制度,持《食品、餐饮摊点备案登记卡》从事经营活动;规范食品流动摊点的经营行为,粘贴散装食品标签;推行《食品销售小票》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制度,聘请食品安全监督员。二是规范食品商场、超市经营行为。强化证照管理,要求做到证照齐全,合法有效,亮证经营;建立健全各项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制作成规范展牌悬挂上墙,建立健全食品进(销)货台账,配备统一的专用档案盒;推行“一票通”电子监管软件,经营者要配备电脑、宽带、打印机和机打发票,安装“一票通”电子监管软件;强化食品质量检测,按计划开展食品质量检测活动;强化消费维权,公示工商监管执法人员的照片、姓名、投诉举报电话,悬挂上墙。
4、餐饮企业:规范镇域餐饮企业食品安全工作。选择一家小型餐馆、一家中型餐馆作为餐饮企业规范试点单位,通过强化监管,有效解决小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隐患大、设施设备不全、加工经营条件差等餐饮食品加工突出问题,明确餐饮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推进基础卫生设施改造,建立建全索证索票制度,餐饮具消毒制度,规范加工经营行为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高餐饮服务人员素质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有效防控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三、成立组织
为确保工作落实,镇联合住建局、教育局、工商局、药监局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一)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二)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三)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四)餐饮企业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四、实施步骤
(一)确定试点阶段(2月15日至2月20日)。确定南五里绿宸万华城建筑工地、吕营幼儿园、西关大众超市(百合兴超市)、县大集(县集中交易市场)、巴蜀东坡酒楼、蜀南红川菜馆为试点单位,将各项整治任务逐项进行落实。
(二)动员筹备阶段(2月21日至3月1日)。对各试点单位进行摸底,与试点单位签订责任书、承诺书。动员各试点单位按要求进行整改。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一、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
首先,要健全危险性较大工程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工作,这不仅是《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也是基坑安全施工的前提要求。建筑工程所处地的水文地质状况,千差万别,基坑支护就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合理编制方案,在开挖基坑时才能正确指导现场的施工。
其次,建立专家论证审查制度,作为安全监管的一项重点。方案能否正确指导施工,是施工安全的保证。支护设计方案的合理与否,不但直接影响施工的工期、造价,更主要还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试想,如果连指导性文件都出现了差错,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对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深基坑支护专项施工方案设计,必须完善专家论证及相关单位审批手续,并注明支护有效使用时限。
凡支护方案未经论证和审批的深基坑工程,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超过支护有效使用时限的深基坑,必须采取回填基坑等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坍塌事故发生。
其三,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状况的变化,基坑支护方案有可能出现偏差时.就应及时进行调整。在挖基坑土方时,进行基坑内抽水,未及时采取截水等措施,造成周围建筑不均匀沉降,地面沉陷,引发居民投诉事件。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针对现场情况,对方案适时调整,确保支护安全有效。
二、基坑开挖的现场安全管理
1.影响基坑稳定的因素
基坑开挖后,基坑滑动失稳的实质是由于边坡土体中的剪应力大于土的抗剪强度.而抗剪强度由土的内聚力和内阻摩力所组成。因此,凡是影响土体体中剪应力、内聚力和内阻摩力的因素,都会影响土方边坡的稳定。主要因素有:因风化等气候影响使土质变得疏松,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土层中的含水量的影响,一方面因为浸水而产生作用,降低了内阻摩力,另方面永使土体自重增大,因渗流而产生动水压力,水浸入土体的裂缝之中产生静水压力,使土体内的剪应力增大;土方边附近堆放荷载,会加大土体内的剪应力,细砂、粉砂土等因受振动而液化等因素皆会使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就要依据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相对应地采取防护措施。
2.排水措施
土体内含水量过大,是造成基坑失稳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在开挖前,对基坑土体内含水量过大的工程,必须事先做好排水措施.以疏干加固坑内土体,达到增大土体的抗剪强度。开挖时,在基坑边界四周地面,设置排水沟,避免漏水、渗水进入坑内。
3.开挖遵循原则
基坑开挖应遵循时空效应原则,根据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开挖方式,“分层开挖,先撑后挖”,撑锚与挖土配合,在支撑、锚杆做好后,才可进行下层挖土,严禁超挖。基坑开挖中,为确保基坑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支护结构的稳定,要求尽可能减少初始位移,根据时空效应的原理,应“分层、分区、分块、分段、抽糟开挖、留土护壁、先撑后挖,先形成中间支撑,后限时对称平衡形成端头支撑,减少无支撑暴露时间”原则,掌握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和支护墙体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科学地利用土体自身的控制地层位移的潜力,以解决基坑稳定和变形的问题。
4.基坑边堆放荷载的控制
坑边荷载是形成基坑失稳的不利荷载,加大土体内的剪应力,一旦控制不当,会诱发基坑坍塌的突发。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边缘堆置土方和建筑材料,或沿挖方边缘移动运输工具和机械,一般应距基坑上部边缘不少于2m,弃土堆置高度不应超过1.5m,并且不能超过设计荷载值,严禁超堆荷载。
5.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当基坑开挖深度超过2m.对临边作业已构成高处坠落的危险,按照高处作业和临边作业的要求,应及时设置双道防护栏杆,并挂设安全立网。人员上下基坑.应设置专用安全通道,严禁攀爬模板或支撑系统上下。
三、基坑工程的监测管理
现场监测是指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岩土性状、支护结构变位和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各种观测及分析工作,并将观测结果及时反馈,以指导设计与施工。由于地下工程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理论上的设计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结构状况,因而基坑监测是基坑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监测手段可随时掌握基坑周边环境的变化及支护土体的稳定状态、安全程度和支护效果,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信息。通过信息反馈体系,可及时修改支护参数,改善施工工艺,以及时调整支护措施,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预防事故发生。
四、建立事故预防措施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基坑支护一旦失效,轻则支护变形,重则发生坍塌酿成事故。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全受基坑的开挖卸载、气象(台风、暴雨等)、环境等较多的可变因素影响而改变,不可仅按某些特定的参数判断基坑工程的安全度,忽视基坑工程的实际动态变化。因此,要针对基坑施工的作业特点,对开挖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及施工过程中易发生事故的部位制定防控措施。首先,对基坑施工中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确定潜在危险因素,然后相应制定预防措施。同时,还需建立基坑事故专业应急救援预案,一旦发生基坑事故.能及时组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抵御事故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事故带来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预案要根据基坑事故发生的特点,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建立指挥部、项目部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人员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人员的工作职责,强化安全责任,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紧急处置,快速反应,分级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确保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基坑坍塌事故,能够迅速、快捷、有效地启动应急系统。
2.落实组织和物质保障措施,配备足够的救援设备、材料,一旦发生重大事故,能够迅速处理。
3建立响应程序。一旦发生事故,事故单位应迅速启动应急救援方案和专业预案,同时向指挥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通常,在建筑工程中,日常的安全管理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安全生产,但是,工程建设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以及项目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造成了项目内部的安全管理形势仍不乐观,一些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以及施工现场的不安全隐患不时会出现,这固然与个人和环境有密切关系,但也和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存在漏洞有一定的关系,这为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带来潜在的威胁。
2.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安全员素质良莠不齐 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的多点开花,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人员投入到更多的项目施工中去,这就造成了很多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建设工程项目便是其中的典型一例,由于项目部管理人员的不足,使得该项目部的大多数安全员都属于兼职安全员,也就是说,安全员的岗位仅仅是大多数人的辅岗,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安全员素质的降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或安全教育的安全员上岗使得安全监管力度弱化,监管范围缩小,很多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无法跟进排除,很可能造成事故。
2.2安全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 安全管理考核机制作为在工程项目中对安全工作进行考核的一种主要机制,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在激励安全工作做到位的单位或人员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可以处罚安全工作不到位的单位或人员。安全管理考核机制在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中具有调节状态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建设工程项目,有关安全管理的考核机制执行不力,很多时候成了走过场,没有落实到实处,具体表现在对发生安全事故或违法操作行为的人员的处罚力度较小,而且根本没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机制,这实际上为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一种歪风,让大多数的施工人员,甚至是作为安全监管的安全员都出现了推诿扯皮,忽视安全的心态,不但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而且让人员缺乏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心。此外,对于一些在安全检查中做的比较好的单位或个人,建设工程项目部也没有必要的奖励方式,让一些安全员,特别是兼职安全员的付出与回报不能达成正比,久而久之,这些安全员也会产生不负责任的思想,这些都将导致忽视安全心态的蔓延。
2.3安全管理投入力度不大 对工程项目来说,安全管理工作本应该是作为其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放在第一位的管理工作之一,但由于近年来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低价中标几乎成为了一种风气,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达到占有市场的目的,采取不规范竞争中标的手段,使得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基本上达不到盈利的状态。这种方式的严重后果便是让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尽可能的压缩成本,在各方面都减少投入,包括在安全管理方面。 在建设工程项目部,对安全管理的投入就相对不足,首要的表现便是安全管理资金长时间无法落实到位,严重短缺,这使得该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只能更多地依赖于被动进行,而缺乏主动性,各级安全监管人员对于该项目的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也因资金的问题大受打击。其次建设工程项目部针对安全管理投入的安全设施不到位,在很多施工现场,采取的安全设施陈旧,达不到有效的安全标准,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安全隐患。此外,最近一段时期以来,面对竞争激烈的工程建设市场,企业为节约成本开始压缩了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成本,一些新上岗的员工只经过短短几小时实地培训就算过关。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
3.对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措施
3.1提高安全意识,重视人员教育 思想认识方面。必须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人员管理方面。对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坚持培训和考核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培训中不仅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等安全知识的常规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让每一个从业人员都掌握本工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尤其是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取得上岗证后再准许上岗工作。所有工种都要做到人人持证上岗,并坚持搞好每天的例会教育和班组班前活动,要将安全技术交底真正交到每一个作业人员的心中,做到安全教育工作在前,施工操作在后;明确安全生产是管理人员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义务和权利。管理人员安排使用当中,以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安全意识教育为中心思想,抽调年富力强、业务精干、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安全管理队伍,使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3.2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推进各种制度建设 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安全组织机构,也行使了多种多样的安全管理的权利,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稳定,但是,导致工程项目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处于动态的变化当中,因此,针对安全管理的体系也必须不断进行完善,同时推进各种相关制度的建设工作。 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是整个安全工作的灵魂,包括对安全管理机构的设定,安全计划的制定,安全考核的管理、安全过程的控制等一系列工作。因此,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要进一步针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特别是从安全考核和安全过程控制的角度来进行完善,对安全考核要实现全面考核,责任到人的目标,对安全过程控制要实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群控网络,这不但能够满足本项目自身安全管理的需求,而且能够为项目利益相关方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能力的信任提供基础。
3.3加大安全管理投入,履行安全岗位职责 前文说到,导致建设工程项目中安全隐患依旧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全管理的投入力度不够,这个原因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工程项目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通病,为了节约工程项目成本,一味缩减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这无异于舍本逐末。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失去了安全管理,工程项目一切相关项都会发生变化,轻则让整个工程收益受损,重则导致企业失去承担工程项目的能力,孰重孰轻很是明了。 鉴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管理的投入力度,首先是让项目决策者充分认识到安全为天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摆正安全与进度、成本之间的内在关系;其次是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的安全管理投入,资金投入仅仅是安全管理的一个方面,如何在有限的资金内实现对安全管理的其它方面投入,这是每个工程项目都应深思熟虑的问题。安全管理的投入,除了资金之外,还可以从人员、时间等多个方面进行,当然,通过缩减其它方面的开支来加大安全管理的投入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措施。
4.结束语 总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除了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安全理念要贯彻到底之外,还应该在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确立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保证工程项目中的安全时刻都围绕在施工现场,消除一切不利于安全管理的因素,只有这样,工程项目的安全事故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参考文献
[1]邱洁.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基建优化,2005(3).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安全管理水平较低。辖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经营者素质偏低、用工方式多变、员工流动性大,普遍存在安全管理制度照抄照搬、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不符、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不到位不符合国家标准等,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的安全技能培训不足,员工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和群体保护能力。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目前我区的安全生产监管仍旧是传统的现场检查、设备检查、资料查阅等方式,对企业的生产过程监控缺位,尚未做到实时监控,无法实时掌握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应付检查的心理,安全检查的预防作用发挥不够。不能做到快速发现问题,无法实现八方联动、即时处置,达不到新时代安全生产“智慧安监”的要求。
(三)救援力量弱,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由于近年来我区危险化学品行业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各危化企业警惕性降低,对事故的潜在性认识不够,事故防范意识差,应急救援方案及人、财、物储备不充分,危化企业均无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应对突出事件的抢险救援演练不够,应急处置救援力量不足。目前我区精通化学事故的危化专业救援专项队伍均尚未建立,多数专业的救援器材和基本药品未处于常备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对危化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双重预防体系未能落到实处。全区危化企业已全面建成双重预防体系,但在企业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建而不用”现象,未能在日常监管中将双重预防体系实际运行。风险辨识、安全防范措施等存在“只上墙、不上心”,一线岗位员工没有达到“手指口述”、“五个清楚”的要求,距离落实安全生产“自下而上、全员参与”的要求还有差距。
三、下步安全监管主要措施
我区监管部门坚持以“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为原则,狠抓企业双重预防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救援演练工作,强化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区危化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平稳。
一、施工现场安全防范管理的重要性
生产活动作为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是一些生产活动的前提,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人民群众创造出生产资料等,人民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支撑者,加强对生产劳动者的安全保护石至关重要的。从政治层面来考虑,安全生产管理是对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是对生产劳动者的安全保障,遵从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内涵。从经济层面来说,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性保障,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人作为诸多要素中的核心主导要素,是生产力和经济取得良好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人类的辛勤劳动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创新发展,因此从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重视劳动者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影响的层次来看,人民生命的健康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人民的生命安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一个家庭出现了因为生产安全问题结束了某个人的生命,那么这些不利因素必将给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做好建筑行业施工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对企业、人民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
二、施工现场安全防范管理原则分析
施工现场安全防范管理工作的进展应该始终在如下几个原则之下开展:
一是,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施工现场安全防范管理的重要指导方针。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施工原则贯穿到整个施工过程之中,全方位地增强全员的安全生产管理意识和活动。企业的各个层次管理者、施工员工以及建造师等均要认真落实防范胜于救灾等重要施工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重视项目、个人以及社会效益的安全性,从根本上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效能。
二是,加强施工员工安全教育,严格遵照各项规章制度。建筑施工的建造师应该对企业全员工进行定期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将安全防范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生产过程中去。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有着特殊的动态性,因此需要进行定期较为频繁的安全生产管理教育,将施工现场安全防范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区域。与此同时,需要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工作进行全时段的动态监控,做好全过程的检查工作,提高警惕和每个岗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在遵循施工现场标准和规章的原则之下进行施工。按照建筑行业科学的施工组织规律,遵循安全生产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工作进行严格约束。所有的施工现场行为都需要在合理的规章制度下展开工作。一是从管理层来说需要严格遵循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加大对施工现场的执法管理力度,二是从施工作业层来说需要遵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章程展开施工作业[2]。
四是,做好针对性的施工现场安全防范预警方案。对于复杂多变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将未知的施工现场风险抽象出来,做好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施工现场安全防范预警方案。考虑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项目事故的多变性和复杂性,需要将施工工作组织科学合理、职责清晰、重点突出,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防范。
三、施工现场安全防范管理政策建议
1、结合建筑施工现场特征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思路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需要结合自身特征从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等几个方面做好安全防范管理工作:一是要从建筑工程全局进行考虑,考虑到施工项目所可能影响到的道路、周边居民、行人等各个方面,采用全封闭的模式布局施工现场,实现施工区域与居民日常生活区域之间的安全隔离;其次在进行土方开挖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土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开挖方式和支撑方式等,防止施工现场坍塌事故的出现;此外,还应该实现交互作业、临边防护措施以及安全平网的设计等,以保障施工现场在科学的安全思路下展开工作。
2、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人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始终贯穿安全生产第一的指导原则,运用专业的安全生产知识、法律法规以及奖励措施等加强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不断提升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防范意识与能力,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展开之前就应该依法明确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责任人,确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工作重点、安全承诺。制定好施工现场安全工作计划与责任[3]。
3、做好施工现场全过程的生产安全防范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有步骤有阶段地开展,首先需要对建筑工程项目做好前提调查分析工作,对施工现场的地貌地形进行分析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据此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其次,在施工准备过程之中,管理层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的教育、培训和考核;最后是在施工现场工作过程中,合理分配人力、物力等保障施工工作安全进展,在“按图施工”、及时检测施工全程动态等原则指导之下狠抓施工过程。
4、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构建施工现场应急救援体系
能够及时发现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施工现场应急救援体系,将未来潜在的安全事故风险最小化。从一般情况来说,构建施工现场应急救援体系主要是为了通过救援动作实现事故危害最小化,将人员伤害、环境伤害以及财产损失等减少到最低程度,有效控制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对企业、人民以及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尽全力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构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制度、应急救援体系等,并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才能真正提升我国建筑行业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以党的十七精神为指导,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坚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遵循合法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和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扎实推进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收费和行政处罚等规范权力运行工作,以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为着力点,以公开透明为基本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监督制约为保障,切实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违法行政、随意行政和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切实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正确实施,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树立行政机关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形象,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稳步较快发展,在海西建设中加快崛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是权力取得要有据;二是权力运行要公开;三是权力行使要依法;四是权力监督要到位。
三、目标任务
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转变执政观念,规范运行机制。通过全面、彻底地清理工作,对我局行使的行政权力摸清底数,编制内容详细、职责明晰的职权目录,制作权力运行流程明晰、程序严谨的流程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行政权力的行使逐步做到行为规范、运行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
四、工作重点
紧紧围绕行政权力的行使,从人、财、物、事管理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要权力部位入手,依法公开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确保行政权力行使的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工作环节:
1、清理行政权力。清理范围包括本单位所行使的所有行政权力:(1)行政许可权;(2)执法监督和行政处罚权;(3)项目立项、资金分配、资产处置等重大项目决策权;(4)行政管理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权;(5)非行政许可的审批权;(6)部门内部人员录用、调动、任免、奖惩权,财务支配权等内部管理权;(7)其他依法实施的行政权力。
2、编制职权目录。要在对我局的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清理、逐项登记的同时,编制行政职权目录、不公开项目目录。职权目录要逐项列明职权名称、职权类别、行使依据、主管领导和内部负责机构、人员职责分工、行使权力的职责、办理条件和时限、服务承诺、工作纪律和责任追究等。凡未按要求进行清理、列入职权目录的行政权力,除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履行的,均不得再予行使。对于不能公开或暂时不能公开的行政权力,严格执行备案制度,也要逐项列出目录,提供依据,说明理由。
3、制作流程图。一是对应职权目录,每项行政权力制作一个流程图。每个流程图要能够明确显示该项行政权力的基本运行程序。二是流程图要依工作程序逐项标明具体的承办岗位,办理制度,职责要求,监督制约环节,相对人的权利,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上述内容发生变更时,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修订流程图。
一、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严重滞后。施工企业招收的大部分工人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淡薄,致使这些人严重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水平低,自我防护能力差。
2.施工安全资料不规范、不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分项交底和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不全、不准或与现场实际不符。安全技术交底不到位,施工安全活动记录不真实,这就给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带来了安全生产隐患。
3.施工现场安全意识重视不够。施工现场露天高空作业多,多工种联合作业,人员流动大,高空坠物、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以及坍塌等事故时有发生,许多施工现场存在场容场貌较差、场地高低不平、道路不畅通、材料及废弃物乱堆乱放、施工现场无安全标志或有安全标志却悬挂位置不合理、部分工地现场封闭管理仍不到位、生活设施不符合规定等现象,安全状况一直得不到彻底改善,最终影响了施工进度、成本和效益。
4.施工安全管理不严,抓落实的力度不够。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缺乏搞好安全管理的办法和手段,对现场作业中存在的习惯性违章和一些隐患问题不敏感,不制止、不分析、不研究、无动于衷、见怪不怪,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不重视造成了安全管理职能上下脱节,工作失控,使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下去。
5.设计单位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有些设计人员往往只满足于规范对设计强度计算上的安全度需要,计算图形和受力路线不明确,造成局部受力过大,或者混凝土强度等级过低、保护层厚度过小、钢筋直径过细、构件截面过薄,消减了建筑结构耐久性;设计中考虑强度多而考虑耐久性少,重视强度极限状态而不重视旧建筑的维护,对工程的安全造成了直接影响。
6.现场施工用电不规范。未使用标准配电箱或配电箱安装位置不当,漏电开关参数不匹配,且存在部分配电箱内无隔离开关,引入引出线路不符合要求或混乱,外电防护不到位或防护不符合要求等现象。
7.现场施工机械设备防护不规范。安全防护设施不能按规定配备到位。施工企业单纯注重生产进度和经济利益,忽视对安全的投入。一些生产厂家为了自身利益,不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制造施工机械设备。随意降低产品性能、安全系数,在生产中偷工减料。致使劣质设施在施工现场泛滥成灾。这些都给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
二、施工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1.对施工人员做好每年至少一次的安全培训教育,针对建设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兼顾普通,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安全培训工作,对特种作业人员(电焊工、电工、起重工等)要结合工种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必须经有关部门做好安全防护、救护等基本的安全知识培训并合格后方可上岗。
2.统一施工安全资料标准。在建筑行业中,全面开展学习《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有关规范及有关施工安全生产文件,统一标准,强化标准,时刻加强安全教育,增强个方面的安全意识,确保全面、透彻地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
3.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应当在施工现场采取维护安全、防范危险、预防火灾措施,提高施工现场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施工现场堆放的各种材料应分类放置,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对楼梯口、电梯井口、通道口、预留洞口等进行严格安全措施保护,建筑进行全封闭保护,安装合格安全网,设置安全标志牌。给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配备安全帽,给高空作业人员配备安全带,对违反者一经发现立刻予以制止,耐心教育并严格按规章处理,让所有施工人员充分认识施工安全及文明施工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意识,增强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4.施工安全管理要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具体人员。将安全管理责任制贯穿到施工生产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之中。通过责任制的落实和安全体系的建立,把各职能人员、施工项目经理、安全员等联在一起,重点监督检查项目施工过程中设施的安全性、防护的有效性。应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员应持证上岗,保证项目安全目标的实现,使管理人员增强管理意识,真正为安全生产负责。
5.建筑设计方面要完善。解决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要从多个方面来保证建筑设计的安全性,设计人员不能只注重规范,应该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不同的环境和使用条件,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性,必要时采用高于规范规定的数值。选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6.施工用电方面,严格执行建设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临时用电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和不同专业特点,要求编制专项设计方案,坚持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配电线路必须按有关规定架设整齐,架空线应采用绝缘导线,不得采用塑胶软线,不得成束敷设或沿地面明设管线。电箱实行“一机、一闸、一箱、一漏电”,外观应完整、牢固、防雨、防尘,箱体应外涂安全色,统一编号。停止使用的配电箱应切断电源,箱门上锁。照明、动力分别设置,认真建立临时用电档案。
7.现场施工机械设备防护方面,严格设备进场的性能检查,严抓安装就位后的安全调试,坚决淘汰已报废的机械设备。
三、建筑安全管理实施效果评价
所谓安全评价就是指以实现安全生产为目的,应用系统安全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工程系统、生产经营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重要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测、可控的措施和建议,做出评价结论的系统过程。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系统安全最优方案进行管理决策,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共效果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多为事故发生后进行处理,是所谓的“亡羊补牢”,将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采取必要防范措施,从而达到有效预防之目的。
2.安全评价就是在工程项目开发建设前根据工程的类型、结构、人员素质、施工现场的内外环境等进行安全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措施建议,用以指导施工生产和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达到GB规范要求。
3.特别是在众多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组织不够健全、思想不够到位、管理松散、重效益轻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应从健全机制、保障资金、配备专职人员三个方面入手,强化项目安全管理制度,重点要配齐个层次安全责任人,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处于全程控制、全程监管、齐抓共管局面。另一方面,要进行技术创新和革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借鉴和应用先进实施管理手段,促进项目安全管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升级。通过技术革新推动项目管理实现最优化管理。
总之,安全生产无小事,事关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应引起全体施工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特别在施工现场经济责任制度中要建立健全安全考核指标,严格奖惩制度,认真落实绩效与安全生产相挂钩。全面推行人人抓安全,层层管安全的目标责任制,有效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聂胜意;;浅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科技资讯;2011年17期
[2]丁经伟;;浅谈建筑施工中的隐患成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0期
[3]杨海燕;;浅析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做好安全生产管理[J];中国市场;2011年32期
[4]李建军;;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分析[J];科技资讯;2011年21期
[5]郑慧洁;翟龙刚;刘月明;;小议建筑施工现场消防水系统设计[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ity building upwards, high-rise or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row upon row of, followed, deep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voked deep foundation pit accident.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must be on the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pit support scien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aximization of social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to several on-site supervis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foundation pit, safety management has leapt to a new level, to achieve safety management performance.
Keywords: construction; security; deep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在城市中不断涌现。在惜地如金的城市,土地逐渐成了稀缺资源,随着房地产热,城市土地的拍卖价一年高过一年,这就迫使建筑向更高更深发展。这不仅给建筑施工技术带来新的挑战,也给建筑安全防护带来新的课程。建筑向纵深发展,就意味着“要挖地三尺”。这就要求基坑施工过程,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否则重则将导致土方坍塌群死群伤事故,轻则造成周围建筑的沉降开裂,引起不必要的纠纷,致使经济上损失,建设工期延误,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下面从施工方案管理到现场监管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使基坑安全管理跃上新台阶,实现安全管理的绩效。
一、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
首先,要健全危险性较大工程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工作,这不仅是《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也是基坑安全施工的前提要求。建筑工程所处地的水文地质状况,千差万别,基坑支护就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合理编制方案,在开挖基坑时才能正确指导现场的施工。其次,建立专家论证审查制度,作为安全监管的一项重点。方案能否正确指导施工,是施工安全的保证。支护设计方案的合理与否,不但直接影响施工的工期、造价,更主要还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试想,如果连指导性文件都出现了差错,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对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深基坑支护专项施工方案设计,必须完善专家论证及相关单位审批手续,并注明支护有效使用时限。凡支护方案未经论证和审批的深基坑工程,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超过支护有效使用时限的深基坑,必须采取回填基坑等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坍塌事故发生。
二、基坑开挖的现场安全管理
1、影响基坑稳定的因素
基坑开挖后,基坑滑动失稳的实质是由于边坡土体中的剪应力大于土的抗剪强度,而抗剪强度由土的内聚力和内阻摩力所组成。因此,凡是影响土体体中剪应力、内聚力和内阻摩力的因素,都会影响土方边坡的稳定。主要因素有:因风化等气候影响使土质变得疏松,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土层中的含水量的影响,一方面因为浸水而产生作用,降低了内阻摩力,另方面水使土体自重增大,因渗流而产生动水压力,水浸入土体的裂缝之中产生静水压力,使土体内的剪应力增大;土方边附近堆放荷载,会加大土体内的剪应力,细砂、粉砂土等因受振动而液化等因素皆会使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就要依据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相对应地采取防护措施。
2、排水措施
土体内含水量过大,是造成基坑失稳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在开挖前,对基坑土体内含水量过大的工程,必须事先做好降水措施,以疏干加固坑内土体,达到增大土体的抗剪强度。开挖时,在基坑边界四周地面,设置排水沟,避免漏水、渗水进入坑内。
3、开挖遵循原则
基坑开挖应遵循时空效应原则,根据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开挖方式,“分层开挖,先撑后挖”,撑锚与挖土配合,在支撑、锚杆做好后,才可进行下层挖土,严禁超挖。基坑开挖中,为确保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和支护结构的稳定,要求尽可能减少初始位移,根据时空效应的原理,应“分层、分区、分块、分段、抽糟开挖、留土护壁、先撑后挖,先形成中间支撑,后限时对称平衡形成端头支撑,减少无支撑暴露时间”原则,掌握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和支护墙体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科学地利用土体自身的控制地层位移的潜力,以解决基坑稳定和变形的问题。
4、基坑边堆放荷载的控制
坑边荷载,是形成基坑失稳的不利荷载,加大土体内的剪应力,一旦控制不当,会诱发基坑坍塌的突发。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边缘堆置土方和建筑材料,或沿挖方边缘移动运输工具和机械,一般应距基坑上部边缘不少于2m,弃土堆置高度不应超过1.5m,并且不能超过设计荷载值,严禁超堆荷载。机械设备,如砼搅拌机,因施工需要设置在坑边时,由于会产生振动的原因,会使粉砂土等土质产生液化而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应根据设备重量、基坑支护情况、土质情况等,经过设计计算确认。
5、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当基坑开挖深度超过2m,对临边作业已构成高处坠落的危险,按照高处作业和临边作业的要求,应及时设置双道防护栏杆,并挂设安全立网。人员上下基坑,应设置专用安全通道,严禁攀爬模板或支撑系统上下。
三、基坑工程的监测管理
现场监测是指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岩土性状、支护结构变位和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各种观测及分析工作,并将观测结果及时反馈,以指导设计与施工。由于地下工程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理论上的设计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结构状况。因而基坑监测是基坑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监测手段可随时掌握基坑周边环境的变化及支护土体的稳定状态、安全程度和支护效果,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信息。通过信息反馈体系,可及时修改支护参数,改善施工工艺,以及时调整支护措施,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预防事故发生。
四、建立事故预防措施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深基坑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深基坑施工的特点,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做到有所防备,有所准备。
1、坚持常备不懈的原则
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是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在深基坑施工时,应根据深基坑作业的特点及可能发生的事故,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外,落实好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措施,做好预防准备,一旦发生事故就能及时实施救援。
2、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 A
供用电的两个重要特点就是安全性与可靠性。供用电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供用电的可靠性,而其可靠性又是安全性的一个保障。因此,应将其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安全用电包括用电时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安全用电就是预防电气事故。而电气事故有其特殊的严重性:当发生人身触电时,轻则烧伤,重则死亡;当发生设备事故时,轻则损坏电器设备,重则引起火灾或爆炸。由于我们经常接触各种电气设备,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安全用电问题,防止电气事故的发生。供电可靠性就是指一个供电系统对用户持续供电的能力,它是电力可靠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体现供电系统对用户的供电能力。
一、关于提高供用电安全性的意义
电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电灯、冰箱等众多的电器都是需要用电的,而工厂里更是对电力严重依赖。如果没有了电,人们就会无法正常生活;如果没有了电,企业的损失将无法估计。由此可见,电力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就非常重要了。供电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供电是否可以很好地进行下去,在供用电的过程当中,如果设备出现故障就会对整个企业的生产运行造成影响,就会给职工的安全生产带来麻烦,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供用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供用电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用电线路存在问题。所有的电力传输都是通过电线来进行的,但是在实际的控制中,电线是极为难控制的部分,即使是天气出现刮风、下雨的情况也会影响到供电线路。而且整个供电系统都是通过电线来输送电力资源的,即使是一个小地方出现问题,会影响到整个供电线路的正常运作,在企业的用电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线路短路或其他情况,可能会使整个供电系统出现停电现象,容易对职工造成人身伤害或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 用电线路维修不及时,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电,出现电气安全问题是十分正常的,但是能否及时进行线路维修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电线的覆盖范围广,线路检修的工作人员又是有一定数量的,所以当出现线路问题时,电工作业人员不能够及时到对电气安全问题进行线路维修,会使企业的正常生产作业受到影响,甚至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3. 超负荷供用电,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增加的设备、设施等各个方面都要用到电,对电力资源的需求越大,所以使得供电系统要在同样的线路中输送更多的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经常会出现电力问题,有时甚至会引起整个用电线路的瘫痪,出现电力事故,危机到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4.电力自动化程度低,在现代社会中,许多生产经营单位都开始使用一些自动化的设备,例如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检测系统等,在电力部门,也开始广泛使用自动化的设备,减少人力的投入,节约成本。但是在最基层的用电作业中,电力自动化的程度还比较低,设备的自动检测系统的等不能及时的反应供用电的情况,使许多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了工作效率,给正常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关于提高供用电安全管理的分析
1.加大排查力度,及时更新设备。防止设备元件老化。电力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对供电产生影响,因此,安全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大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排查力度,一些使时间过长的设备应该及时更换,以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危害。与此同时,电气作业人员应该做到及时维修发生故障的元件,最大限度的减少设备故障对供电中断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2. 加强对电力人员的管理。人力依然是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电力工作团队,整个电力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因此,电力部门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保证电力工作团队的稳定性与积极性,并要时刻教育工作人员保持高度的警惕心,时刻防备着安全隐患。
3.实现电网自动化。自动化对于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效率与可靠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就要加大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投入,让整个系统更加的自动化。在发展自动化时,应该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更新那些不用或者效率低下的设备。在对监控设备进行革新时应该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以此来更好地监控整个系统,从而让故障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电力系统应该重视对电力保护设施的改进,让电脑充分监控各个区域,使出现故障的区域得到自动的隔离和切断,并自动排除一些问题,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安全可靠地供电。
4.设置合理的供电半径。基于供电系统总是超负荷供电的情况,电力部门应该设置合理的供电半径。如果供电半径太大的话,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电线,不但需要提高成本,更增加了设备出现故障的几率。这样一来,供电系统就无法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而如果设置合理的供电的话,不但可以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更能够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进而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四、关于供用电的风险防范措施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强制度建设供用电管理中安全与效益的矛盾比较突出。供用电双方要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整个工作首位,不断完善用电管理机制,建立用电安全责任制,加强和完善供用电合同的签订,明确供用电双方安全责任;加强用电业务流程管理,明确各用电营销岗位安全职责, 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健全管理制度,从组织上保证对用电的安全管理。
2.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开展供用电安全性评价建立企业用电安全档案,对用电方的电力设施、线路安全状况及用电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进行认真检查和评价,对安全隐患、危险点提前进行分析、控制,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安全水平。严把供电方案及报装接电关,杜绝用户受电设施带安全隐患接入电网;加强用电负荷的管理与控制, 科学合理编制有序用电方案、限电序位表,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实施停限电, 有效降低供电企业的安全风险及法律风险,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3.加强安全用电宣传,提升人员素质,制定针对不同企业的安全用电宣传计划,将宣传手册、宣传单发到用户,通过宣传教育,把安全用电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处处讲安全的良好氛围,为供用电安全管理奠定社会和舆论基础。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安全素质,使其熟练掌握岗位所需的安全技能、业务技能,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力资源逐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电力资源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何保证供用电的安全和可靠是我们当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合理的供电和用电会造成严重的人身和财产的损害,甚至危及社会的安定秩序。
参考文献:
[1]吴金明.如何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
[2]侯海娥.供用电的安全性与可靠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