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2: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低碳经济的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风景园林设计自现代以来就颇受人们的青睐。它有效结合了自然地域特征,运用自然的力量改善净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基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特点,风景园林的美也别具一格其功能也颇有看点。
1 地域特征气候方面
根据某些特定地域的气候不同我们会设计不同的建筑构建不同的植物配置来有效地将自然地貌合理运用起来。譬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岭南园林所处地区气候湿热,夏季易有暴雨,建筑物易遭雨水冲刷侵蚀。因此往往连宇成片,以在夏季遮荫同时也能避免大雨的冲刷、房屋毁坏等不利因素的发生。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阳光充沛,空气适宜。当地的建筑物多为有露台样式,面向阳光空气,毗邻常绿阔叶林,细闻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2 地域特征场所方面
场所方面的有关风景园林的设计主要体现在设计者善于利用需要进行设计区的现有物体,并且善于将那些不起眼甚至惹人嫌弃的物件美化。使之转化为适合当地特色符合设计主题的亮眼风景。美国加州帕罗奥托市拜斯比公园的设计中发现场地北边有许多废弃的电线杆,设计师乔治并没有将他们拔掉,而是留存下来。一个个平整排列的电线杆与高低起伏的地势形成鲜明对比。
3 地域特征背景方面
任何城市都有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倘若将该地区鲜明独具特色的历史底蕴融入到当地的建筑中定可以勾画出一幅令人神往的立体书画境。结合设计地段的历史背景使园林设计的整体框架、构思原则与历史内容相贴合,传达出该地域的独特思想、人文情怀。杭州西湖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西湖堤畔留下了点点情思。绕西湖一走,路经苏堤,走过白堤。在文人墨客的情思中流连西湖之美;在西湖美景中赞叹迁客骚人的深情。设计者将历史文化与西湖两岸建筑融为一体,岂不会令人艳羡神往?
4 地域特征文化方面
我国的古典园林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大多由古人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结构设计建造,现代艺术中在很多方面仍然广泛地体现着我国古典文化气息,着重从体验到心里的自我创造过程。文化是一种无形财产,但能使得物质空间巧妙移情为精神空间,我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上充分依据当地的文化,在设计理念、景区区分、景区设置等方面都融入了地域文化。例如,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小巧精美、构思新奇而著称于世,园内景观秀美,门庭却十分简陋,充分显现出园林主人想彻底摆脱官位显赫的阴影, 充满了退隐的文化氛围,表达了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心境。
5 地域特征社会方面
无论是什么气候的园林,具有什么样的背景和文化在场所方面有何不同。所有的园林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共同原则就是要为人类服务。要做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使人民安居乐业,政府才得以更好建设整个国家。北京的东便门明城墙遗址便做到了人性化――为人民服务。设计师在城墙边并没有添加新的景点而是设计了一条沿着城墙而行的通畅小路。人们可以在散步中饱览城墙的丰姿。且在公园的适当地方和大树设计了很多小的休息场地。充分体现了园林的人性化及其社会效益。
6 结语
可知风景园林设计只有基于地域特征时才能达到别具一格的特点。才能将人文地理历史与建筑自然相融合达到和谐美好的境界。为居民的生活质量考虑,做到人性化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基于以上具有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将会在我国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calls for new requirements to landscaping design. Regional feature is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pecific region, including the landscape formed by natural causes, and the earth landscape formed by the reformation on nature by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These landscapes ar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garden style in the history, and also the source of important basis and styles of today'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asing on the regional featur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reg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功能,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非凡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美丽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征,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 由于区域气候、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和地域景观。不同的地域特征影响这一地域的方方面面,以地形地貌作为造园主要载体以植物材料作为造园的主要元素的园林景观,与地域特征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同的地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各地域的优秀园林作品都是在尊重地域基址的基础上形成的。每一片地域的气候、土质、人、动物、植物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次次事件凝结为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穿透力的人文精神,一方土地上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聚集浓缩成地域的风情特色。设计师和业主在深入理解和融汇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园林的精品,这些园林景观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它们体现着地域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和地域的人文精神$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发展趋势
1.风景园林设计以生态为核心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连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2.合理配置乔灌木与纯草坪的比例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些城市的绿化中刮过一阵大草坪风,不切实际地学习欧洲的疏林草地或开阔草坪。北京市也不例外。但是北京地理气候环境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怕晒)决定了大草坪既不生态,也不完全实用。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坚持合理的植物配置结构,我们提出了绿地树草的种植比例结构:乔灌木占到绿地的70%以上,纯草坪不得超过30%,在实际掌控中,纯草坪只占绿地总面积的23.7%。以上比例是一个原则要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搞一刀切。
3.风景园林设计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层面
气候层面
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岭南园林建筑占地面积较大,而且往往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而取得遮荫的效果,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交通和防御台风袭击。另外,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并且受气候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具有差异性的植物品种和植物群落,植物以其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也构成每一种园林类型的典型特色。优秀的风景园林师总是善于观察和发掘乡土植物之美,并把它们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来,这也使得某一特定地点的设计作品注定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建筑可以迁移仿造,有些植物只有在其适应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巴西风景园林师布雷・马克斯开发了巴西热带植物的园林价值,使那些被当地人看作是杂草的乡土植物在花园中大放异彩,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文化层面
文化传统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独特的景观风貌。因此,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体现最能反映当地的地域特征。传承地域文化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所形成的地方传统、风俗礼仪、建筑风格、园林样式等,能唤起人们对场地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而现代园林设计的趋同化导致了对这些地域文化的漠视,造成人们与园林作品之间的情感割裂。风景园林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编撰历史典故或赋予各种景点、景物以文学描述、图解符号而应该充分利用场地内历史遗留的痕迹,如对土地的利用方式,独特的手工工艺,建筑的布局模式,生活生产工具等,来建造富有场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观。
植被层面
在城市绿化中一些房地产项目中违反植物生长规律,大量使用所谓的名贵树种,造成“水土不服”,植物成活率低。植物本无贵贱之分,任何一种植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都有其生存的理由。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没有贵贱之分。倡导乡土植物当家,这是生态优先的最直接体现。不适应城市生长的植物,再漂亮也不能用,决不能做劳民伤财、好看不好用的事。同时,要倡导在乡土植物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引种、驯化、推广,最大限度地促进植物种类多样化。要突出以绿为主,倡导乔木为主的复层结构配置,植物配置要形成自然化、生态化的群落、色彩和层次景观效果。在方案论证审核中要把好关。
结束语
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的设计是没有的。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设计,特别是大尺度的设计,在某种程度就是对自然过程进行管理,设计的本质应该遵循自然的过程,将创作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部分,延续区域的自然特征。
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来自于多个方面,包括社会的变革、思潮的转变、历史的延续、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出现等等,但如果我们看到上述历史的花园与现代风景园林作品,包括我们自己的实践作品,就不难看出地域特征是景观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任何土地都有属于它的特征,设计师可依据地块中或是更为广泛区域内的地域特征,来寻求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从地域特征上生成的景观形式,必定是属于地区的、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中国的,我们的实践就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
【 abstract 】 our country region is vast, disparity betwee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will no doubt affec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in should be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respect for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do it with regional natural and humanistic harmony, especially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n rural areas.
【 key words 】 regional natural feature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untryside;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P58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风景园林中运用了许多新工艺、新材料和新颖的设计想法,因此我国的风景园林越来越丰富,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有些园林建设已经成为政府政绩的表现内容,设计时忽略了地方的特色,只是一味的模仿,造成了中国如此之大,风景园林建设却越来越单调化、一致化。特别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跟上这个时代大潮的农村,本身地域特色较为显著,但仍然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园林做成了城市园林的缩小版,失去地方特色、传统和灵魂,缺乏生命力。
2.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2.1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的影响
地域通常指一定范围内的区域, 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性。[1]地域必须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融合,地域特色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出当地的地域文化,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比如我国南北自然风光的大为不同,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因此这应该在地方风景园林设计上表现出来,尤其是至今保留地方特色较好的农村地区。地域的自然特征包含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不同的自然特征形成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这是园林设计的基础。
2.1.1地形地貌差异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形类型包括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地形地貌多样且复杂,一定的地形地貌影响当地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风景园林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特征,比如在平原园林设计中应表现出平原的平坦广阔,山地的园林建设应凸显山地的弯曲起伏。再者城市园林多是建设在视野开阔、地形特征较好的地区,园林的建设受地形地貌的影响相对农村小很多。
我国农村聚居大多分散,园林的建设更加依赖于地形地貌,可以依山而建,傍水而依,突出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的影响。而不应处在平原地形却一味模仿山地园林的造型,盲目的建造假山等,既造成经费的超额支出,还失去地方特色。在经费不足的农村,更应因地制宜,根据原有的地形地貌建设园林,既节省资金,又体现地方特色灵魂。这样才更具有地方吸引力。
2.1.2气候水文差异的影响
气候差异是造成地域差异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地域的水文特征、生物特征,甚至地形地貌等。水文在我国的园林建设中必不可少,例如我国南方园林的面积较大,而且植被茂盛、河流众多,这是与南方炎热的天气息息相关的,植被较多可以起到遮荫防晒的作用,这是气候水文的影响;再者被称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用江南”的苏州园林,这与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北方比如泉城济南,有着72名泉,这是地方特有的奇特水文特征,因此济南很多的园林建设体现这一特征,将泉水的特色突出;最后比如南方农村,很多是傍水而依,在建设风景园林时,可以将河流纳入园林建设中,既可以保护水域,又可以为村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将地域特色融合到风景园林的建设中。
2.1.3土壤植被差异的影响
气候、地形、地貌不同,土壤也就不同,比如东北黑土、华北黄土、南方的红壤,这些都影响到各地域植被的不同,而且植被在园林建设中必不可少。园林植物是指在园林建设中所需要的一切植物材料,包括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2]我国的植被特色主要体现在南北差异上,例如北方因为四季分明,著名颐和园一般都有常绿针叶林,在冬季可以形成 “松涛”、“大雪压青松”等给人以壮美的视觉享受,这样可以弥补冬季北方普遍的植被枯落,在颐和园一般是以种植落叶林为主,春季的嫩芽抽枝以及五彩绚丽的繁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枫叶红一片,每个季节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而南方比如海南海口著名的园林万绿园,多是浓郁神秘的热带雨林、多彩繁茂的花草树木和随风摇曳的椰子树叶,这与北方的园林植被是大大不同的。
在农村,农作物是农民生活的基础,因此农村的园林建设中,更多体现地域农作物的特色,根据农作物的特色,建设观赏性园林。既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又可以做到观赏和生产的结合。比如南北方农村园林建设可以种植当地的果树。
2.2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2.2.1历史特征的影响
历史遗迹是人类在地域上活动和作用留下的种种印记。[3]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传承的历史印记,历史背景影响着园林的建设,由于历史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有利于推动当地风景园林的发展和创新。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就应体现地方的历史文化,挖掘出历史信息,提炼出特有的历史文化,综合规划历史风景,使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与地方的历史文化相符合,最好能将地方历史遗迹纳入风景园林建设中,将大大增加园林的价值和历史底蕴。
例如,较为开放城市的园林建设多吸取海外的文化,更多体现现代性,这也代表这个城市的历史开放性;与开放性不同的浙江楠溪江畔,坐落着许多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今天仍保留着古代文化的痕迹,村寨在布局规划、建筑风格、楹联碑记等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我国的园林设计有着很大启发和借鉴。
2.2.2人文特征的影响
人文从社会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是社会的精神面貌以及道德修养,由于地域不同,地方文化也不尽相同,园林设计应体现地方人文特征,人文是一个地方风景园林设计的文化灵魂,也体现风景园林的文化看点和文化吸引力。我们应通过人文风景园林的建设来团结当地人心,增加人们对地方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来推动地方性园林的建设,增加园林对于外界的吸引力。从古至今人们就认识到人文对园林建设的重要性,比如人们对于儒家文化的认同,建设有体现儒家特色的孔府、孔庙。再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园林建设体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由于农村多比城市保留民风民俗,人文特色更加突出,因此地方性的农村园林建设应该以人文作为重点,通过一个地域的风景园林,人们可以领略地方民风、民俗。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当地的特色,比如园林设计中加入地方名人的塑像和地方风俗建筑,来增加当地人们的自豪感。
3.结合地域特征设计风景园林
鉴于地域特征对于风景园林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还应注意以下的问题,来确保建设极具地方特色的风景园林。
3.1园林设计与地域自然的和谐
地域的自然特征影响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应体现在园林设计中,而在园林设计中应做到与地域自然特征的和谐,保护自然特色,比如在园林建设中的植被,应注意引进的植被不破坏地方的环境,不应影响到原有环境的平衡。
另外在农村,田园风光是农村的特色,在风景园林设计时应注意规划体现农耕文化的地域景观特色,规划保留山村和田野。可以让来自城市的人们认识自然风光,体验农村的耕作和乡村生活,这样也保留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模仿城市园林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做到了园林设计与地域自然环境的和谐。
3.2园林设计与地域人文的关怀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着重体现地域人文的关怀,加入民俗特色和历史文化印记,这些都会增加园林的价值。在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文要合理保留和利用,尊重历史,保护历史古迹,加入民俗风情,并增加新的内容,做到创新,使整个园林具有生活气息和地域历史特色,展现人文关怀。
4.结语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我们要重视地域特征对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要做到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地方特色。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园林建设不再单调,更加丰富多彩。对于地域特色浓厚的农村,更不能忽视地域特色,要做到既保护地域特色,又促进农村的发展。应做到与地域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人文的关怀,地域特色的加入会大大增加园林的价值和风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世界各地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等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使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景观,地域特征各具特色。 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不同的地域特征往往造就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纵观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优秀风景园林作品,都体现了基于地域特征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尊重不同区域地域特征的过程中,反应了各地域的人文历史、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等。忽略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使得景区众景一面、城区千城一面,不会是一个好的设计,也降低了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意义。
一、地域特征的相关概念
地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地域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不同的地域反射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地域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之内存在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标志、表征,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
二、地域特征的内容阐述
在地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习惯,地域特征可细分为两大类: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对地域特征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中分别进行。
1. 对地域自然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在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是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合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1)气候气象。处于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是自然环境因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在满足地球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气候气象特征。
(2)地质地貌。不同地域的地质土壤的不同情况,决定了自然景观特征的不同。地貌指地球表面在不同的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承受着来至于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类型丰富的地貌特征。地质地貌往往关系着风景园林中植被的种植、亭台楼阁的建造。
(3)植被。植被是人居环境中的参与者,是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环境因素。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植被是主要的设计和规划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因此,风景园林受到地域植被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4)水文条件。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临水而居是最常见的社会行为。在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作品中,以山、水为自然屏障的规划设计非常普遍。
2. 对地域人文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人文特征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地理环境为基础,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积累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人文特征是一个内容广泛、含义丰富的概念,就其中所包含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做简单介绍。 历史遗迹与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域,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历史背景的研究要深入到地域发展线索的梳理,了解人文特征的形成与变化。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在宏观的整体的时空背景下思考地域,充分了解地域的历史背景,使景区园林与历史遗迹有更好的融合。 民俗风情与民族信仰。受地理因素和的影响,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民俗,传统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时空连续性、地域性、集体性等。在景区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民俗风情及信仰的融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景区,也利于民俗传统和风情的具体体现和传承。 另外,人文符号、社会背景也是地域人文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 设计规划中的地域自然特征
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项自然特征,综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态保护、艺术价值等,依据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台、堆山理水,加强山、水等天然风景与构建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园艺设计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要求,更好的达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2. 设计规划中的地域人文特征
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遗迹是历史留给后人记载和反应人类历史活动的宝贵印记,是人类在地域特征上的宝贵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能以肆意的修改和抹煞为前提。在杭州西湖西进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以纯自然的外部景观创造出朴素脱俗的美景,并在景区中重现了历史上的杨公堤、古上香水道、苏小小
墓等,重现的历史遗迹与原风景园林相得益彰。 在后现代主义的众多代表作品中,人文符号这一地域人文特征因素的融入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是西湖上的西泠印社,此处山体较陡、离湖面较近,并不适宜进行建筑,但如果能将此处建成用于篆刻爱好者聚会的山林别墅,园林的整体艺术性、实用性会有很大改观,基于空间比较局促的现实,设计人员别出心裁的化不利为神奇,在山石之中凿出了一个亭舍。庭园的整体布局,像极了雕刻中一枚印章,布局构图又与该处的功用完美融合,庭园的规划布局在开合有度之中疏密错落的安置景点,使得游览路线也变得顿挫起伏。园区的石级、门坊、池、桥、洞等景区元素上的题刻生拙古朴,诚如刻章的刀法。将印章这一人文符号完美的融入园林的设计中,游园犹如在赏印,进园便知金石家的所在,人文符号在景观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四、结语
风景园林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的实现,已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则,永远是重要不可忽视的。地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会不断的发生变化,风景园林的设计师要去研究和发现变化,并分析和确定变化,最终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去创造和表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D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2-0057-02
景德镇使用的陶瓷原料主要是以岩浆岩型为主的瓷石(土)矿,像最出名的鹅湖高岭村的高岭土、几大瓷石(土)矿如大洲矿、三宝矿、宁村矿及柳家湾瓷石矿等矿床均属于岩浆岩型矿床.在景德镇地区沉积岩中有无高岭土矿?它的规模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景德镇市昌江区鱼山镇新桥村和新柳村,就发现有沉积型的高岭土矿,它顺层产出,产状平缓,有5层矿体,预测远景储量约1000万吨;另外在乐平众埠镇段子畈也发现有沉积型的高岭土矿,为单层产出,已提交333资源矿石量为10.39万吨。
一、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形成环境及层位特征
(一)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形成环境
矿于侏罗系下统林山组的长石石英砂岩中。而林山组下部为石英砂岩夹粉砂岩、泥灰岩及砾岩,产植物化石。上部为杂色砂岩、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产植物及瓣鳃类化石。从石英砾石、泥灰质及细屑物这些沉积特征看,应属于湖泊环境的沉积物。所以在侏罗纪时代乐平――景德镇地区是一个湖泊区。成矿作用过程主要受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所控制,成矿物质来自陆源剥蚀区的原岩及原生矿床的风化产物。
(二)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层位特征
其层位位于侏罗系下统林山组,由杂色厚层状粗粒岩屑砂岩,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状粗粒―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灰色钙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和灰黑色含炭页岩等组成。区域上厚658米。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为305°~345°,倾角为25°~35°。中粒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矿体),灰白色、浅灰色,砂状结构、块状结构。矿物成分:长石约占20%~25%,石英(和硅质岩屑)约占60%,云母2%,其余为粘土矿物。受风化作用,长石部分已风化为高岭土。林山组上部为白垩系上统赣州组的紫红色砂岩,下部为煤系地层。
二、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矿体特征(以新桥矿区鹊湖矿段高岭土矿为例)
(一)矿体的形态和产状特征
矿体为浅灰色―灰白色中粒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矿体呈层状产出,受层理控制。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305°~345°,倾角25°~35°。由于矿体出露地表,沿矿体走向有多处开采坑,另有7个槽探工程控制。矿段内矿体走向延伸长约500m,矿体垂直厚度7.5~11.5米。
(二)矿石质量、矿石类型、矿石品级及其分布变化情况
1.矿石物质组份。矿石为灰白色至浅灰色、强风化至半风化长石石英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20%~25%),石英(和硅质岩屑)60%,云母为2%,其余为粘土矿物。受风化作用长石部分已风化成高岭土。
2.化学成分。矿石化学成分SiO2最低69.09%,最高分79.82%,平均为73.57%。Al2O3最低为13.14%,最高为20.33%,平均为17.85%。TiO最低为0.49%,最高为1.1%,平均为0.78%。Fe2O3最低为0.30%,最高为0.74%,平均为0.47%。K2O最低为2.20%,最高为3.46%,平均为2.67%。Na2O最低为0.38%,最高为1.21%,平均为0.78%。MgO最低为0.17%,最高为0.44%,平均为0.26%。CaO最低为0.019%,最高为0.029%,平均为0.024%。烧失量最低为3.12%,最高为3.96%,平均为3.39%。矿石化学成分表现为高硅(SiO2),低铝(Al2O3)。塑性指数为8,Fe2O3、Na2O、CaO、K2O、TiO、MgO含量较低,为一般的建筑陶瓷原料。
3.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原岩为砂状结构、块状构造,部分原岩结构已破坏。
4.矿石类型。矿石自然类型为强风化高岭土矿石、半风化高岭土矿石;矿石工业类型为第三类:瓷土、瓷石矿石。
5.矿石品级及其分布变化情况。矿石因Al2O3含量较低,品级只能达到Ш级及等外品,一般都为III级。矿体浅部风化相对较强,质量较好。长石石英砂岩在走向上较稳定,但沿倾向上因风化程度不一样,矿石质量有一定的变化,强风化、半风化均为矿石。
(三)矿体(层)围岩及夹石
区内矿体顶板为黄绿色、青灰色砂岩。矿体的底板为灰黑色炭质页岩。矿体(层)局部见少量炭质页岩、青灰色砂岩,其厚度为0.5~1.1米不等。
(四)矿床成因类型
矿体为强风化至半风化、灰白色至青灰色长石石英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长石多风化成高岭土。矿体呈层状产出,沿走向及倾向延伸较稳定,与围岩接触面较清楚。依据以上地质特征,该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型风化残余矿床。
(五)新桥矿区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规模特征
根据景德镇市地质队对新桥矿区鹊湖矿段实施的工程控制,已提供高岭土原矿(122b)基础储量40万吨,预测5层矿体远景储量约1000万吨,为大型高岭土矿床一处。所以沉积型高岭土矿床其规模一般为中-大型矿床。
三、沉积型高岭土矿床的应用范围
沉积型高岭土矿主要用于制地面砖及琉璃瓦,矿石质量符合要求,产品质量较好,矿石采出后可直接运送到建筑瓷厂销售,为地面砖及琉璃瓦的主要原料。
经景德镇某建筑材料厂试验:
(一) 制瓷物理性能
通过试验,矿区瓷土制瓷物理性能一般比较稳定,淘洗精矿白度62%,成瓷后白度可达66%~71.5%,矿石淘洗后的水选坯子Al2O3含量可达34.78%,经计算淘洗率平均为28.5%,符合陶瓷工业要求。
(二)矿石成瓷试验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51045200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09EM008)。
东营港地处东北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与京津塘地区交通通道的中心控制点,位于黄河入海口以北50公里处,北距天津港90海里,东距龙口港72海里,距大连港122海里,与河北曹妃甸、秦皇岛港隔海相望。
1东营港概况
东营港海域等深线密集,是渤海湾泥质海岸建设深水大港的天然良址。东营市海岸线全长412.67公里,约占山东省海岸线的1/9。沿岸海底较为平坦,浅海底质泥质粉砂占77.8%,沙质粉砂占22.2%。东营港是渤海南部一个综合性港口,地处黄河入海口之北,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该海域的主要特点是风急、浅滩广、避风条件差,受季风影响大。辖区岸线受黄河常年冲刷的原因水深变化很大,修建好的五万吨油泊位由管线直接连接岸罐,卸货速度明显提高。
2港口影响水动力变化
2.1气象分析
气温:现代黄河三角洲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中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为26.6℃;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为-4.1℃。
降水:三角洲位于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90.9mm,一年中降水量最多出现在7月份,为227mm;降水量最少出现在1月份,为1.7mm,全年降水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节降水明显较少。
风况:从全年来看,黄河三角洲夏季盛行东南风,来自海洋上的东南季风带来水汽,温暖湿润;冬季盛行东北风,寒冷干燥。而东营港海域地处渤海内部,黄海大浪不易传入。海浪以当地风生浪为主,根据东营港气象站资料统计,常风向为S向,次常风向为ENE向;强风向为NE向,次强风向为ENE向。海浪与风向基本一致,常浪向为NE向,频率10.3%,次常浪向为SE向,频率为8%;强浪向为NE向,最大波高为5.2米[1]。
2.2水文
潮汐:黄河三角洲滨海区大部分属于不规则半日潮,神仙沟口附近则表现为不规则日潮或规则日潮。不正规半日潮存在着潮汐不等现象,无潮点以西表现在低潮,即低低潮和高低潮差别大, 而高和低差别小;无潮点以南表现在,即高和低差别大,而低低潮和高差别小[2]。东营港海域为半封闭型,大部分岸段的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现的高低潮差一般为0.2~2米,大潮多发生于3~4月和7~11月,潮位最高超过5米。易发生风暴潮灾,近百年来发生潮位高于3.5米的风暴潮灾7次。
潮流: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潮流性质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现象,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特征。在滨海区,流速最大的是神仙沟口和现黄河口附近,流速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其中,在清水沟老黄河口附近流速高值区,其流速大小及范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黄河径流小时,流速高值区范围小,流速也小;夏季径流大时,流速高值区范围较春季大,流速也明显增大,其实测的中心最大流速为180m/s。神仙沟口附近的流速高值区所处的部位水深较大,高流速区中心位于无潮点附近,流速高值区范围大,受季节影响小,流速高值中心的实测最大流速为120m/s。东营港附近海区潮流为不正规半日潮流,流向基本与岸线平行,即西北偏北落潮--东南偏南涨潮方向。潮流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主港(天津)前5-6小时处于涨潮转流阶段,流速很弱,前1-5小时,全区为落流2-4小时落流最大。
2.3风暴潮
黄河三角洲沿岸是风暴潮易发地区,风暴潮在三角洲沿岸造成特大增水及大浪,对农田、盐田、油田及渔业生产产生巨大灾害。风暴潮多发生时间是在春季及秋末,发生之前会连续几天刮强劲的东南风,同时会伴有小幅的涨潮现象。风暴潮会侵袭三角洲沿岸及莱州湾地区,侵蚀范围可达15一30km,风暴潮引起的位可比一般潮位高出2一3m,并伴随巨大海浪[3]。风暴潮对东营港附近岸滩地貌的冲淤变化也会产生影响。
3.水沙变化特征
海岸水域泥沙的分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潮汐、波浪等,因而出现很强的时空变异性。河流悬疑质泥沙通过对流、紊流混掺和重力沉降作用可被输送到其他水体中[4]。
东营港濒临渤海西南海岸,位于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东北部,该海域海岸为典型的粉沙质海岸。近年来,由于受到海洋动力、海平面相对升降、地形地貌和地质特征、植被情况、人类活动等原因的影响,黄河三角洲的入海流量和输沙量发生急剧的变化。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渤海又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域之一,故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淤进最迅速的地区之一。
从1947年黄河归故至今的50多年中,河口流路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变迁,其中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并行9.2年,而后神仙沟流路行水10.5年,钓口河流路行水12.5年,清水沟流路至1996年行水20年,1996年清水沟流路在河口清8实施人工改汊,至今一直稳定。
据利津站水沙特性统计,得出各流路的水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以来沙最为明显,清水沟流路汛期水沙量集中的程度有所提高。同时有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利津站每年断流不超过20d;20世纪80年代,断流不超过32d;进入90年代,河口断流频次增加,断流时段延长,断流河段上延明显,最严重的是1997年断流天数达226天。泥沙入海量明显下降,从而使入海口淤进变慢,某些海岸段侵蚀明显加剧。黄河三角洲包括强淤进、弱淤进、强蚀退、弱蚀退、相对稳定及稳定多种海岸状态类型。东营港岸段为强蚀退海岸。
4东营港海域沉积物反映水动力的变化
岸滩沉积物是海岸的物质基础,在海岸侵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各种水动力作用下,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物组成和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沉积物粒度分析可以对不同的沉积环境进行识别,进而可以反演各种水动力条件的时空变化和泥沙运移规律。
沉积物粒度是描述沉积环境的重要参数之一[5,6]。东营港附近岸滩为黄河三角洲岸滩的一部分,是黄河的泥沙沉积而成的岸滩。黄河三角洲滨海表层沉积物类型包括: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粉砂和黏土,共6种,其分布趋势是从近岸向离岸由粗变细。东营港附近岸滩的泥沙主要是粉砂。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受水动力条件、地貌类型及物质来源等的控制[7]。其邻近海域受径流、潮流和波浪等动力作用的影响,加上复杂多变的地形,决定了其表层沉积物的组成、粒度变化也较为复杂[8]。
图1 东营港海域沉积物平均粒径分布图
图1是东营港海域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平面分布图,根据此图,可以看出沉积物粒径变化呈平行于岸线的条带状分布,由岸向海,呈现出沿岸粗、近岸细、远岸粗和外海细的“粗―细―粗―细”的分布规律,在总体上表现为向海变细的趋势。反映出该区域水动力从近岸到深海,水动力逐渐变弱;受东营港引桥桥墩的作用,动力的作用从近岸到深海区,表现出“强―弱―强―弱”的变化规律。
5 岸滩地貌变化
东营港海区地貌单元为黄河冲积与滨海相沉积交互区域,属海底平原,地形平缓。东营港海区是粉细砂底质,在浪、流、潮等海洋动力的不断影响下, 多年来海底地形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并且地形起伏较为平坦。由于港口、航道工程的建设,人为地改变了原来的海区海洋动力平衡, 势必会在局部地区造成冲刷或淤积[9-10] ,尤其是航道挖泥回淤严重。在工程的上游,岸滩沉积物的粒度较粗,证明了该处处于冲刷状态;而在工程的下游,岸滩沉积物的粒度较细,也反映了该处处于淤积状态。
6 结论
(1)东营港对附近岸滩水动力和岸滩地貌都有重大影响。
(2)东营港工程影响沿岸水动力环境:
气象方面:东营港附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不均匀,气温年较差较大,同时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
水文方面:东营海域为半封闭型,附近海区潮流为不正规半日潮流,流向基本与岸线平行;东营港海域地处渤海内部,黄海大浪不易传入,海浪以当地风生浪为主。
风暴潮:东营港附近发生风暴潮灾,近百年来发生潮位高于3.5米的风暴潮灾7次。
(3)东营港岸滩的泥沙主要为粉沙,由岸向海,呈现出沿岸粗、近岸细、远岸粗和外海细的“粗―细―粗―细”的分布规律,在总体上表现为向海变细的趋势。反映出该区域水动力从近岸到深海,表现出“强―弱―强―弱”的变化规律。
(4)东营港工程的扩建使岸滩地貌发生改变:由于港口、航道工程的建设 ,人为地改变了原来的海区海洋动力平衡, 会在局部地区造成泥沙淤积,在工程的上游,岸滩沉积物的粒度较粗,证明了该处处于冲刷状态;而在工程的下游,岸滩沉积物的粒度较细,也反映了该处处于淤积状态。
参考文献
[1] 周永东,陈沈良,谷国传.东营港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及其运移趋势[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 29(3):31-32.
[2] 任韧希子,陈沈良.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动力分区[J].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62-63.
[3] 何孝海.黄河三角洲动力沉积及冲淤演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4] 王兆印,程东升,刘成.人类活动对典型三角洲演变的影响[J].泥沙研究,2005,12(6):76-77.
[5] 陈沈良,杨世伦,吴瑞明.杭州湾北岸潮滩沉积物粒度的时间变化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J].海洋科学进展,2004,22(3):299-305.
[6] 戴志军,陈吉余,程和琴,等.南汇边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物输运趋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6):735-739.
[7] BROOKS G R,DOYLE L J,DAVIS R A,et al.Patterns and controls of surface sediment distribution:west-central Florida inner shelf[J].Marine Geology,2003,200:307-324.
[8] 董永发,丁文].长江河口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水动力的关系[M]//陈余吉,沈焕庭,恽才兴,等.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4-322.
摘 要:本文首先对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剖析,然后阐述了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分析了贵州的区域特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在现有环境下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贵州;低碳经济;优势条件;制约因素;路径分析
1.贵州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必要性
1.1发展低碳经济是贵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带来南极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贵州的煤炭资源丰富,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工业的强劲发展必然带来大量煤炭资源的消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会随之增加。低碳经济能够很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因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贵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1.2发展低碳经济是贵州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煤炭是贵州最主要的消耗能源,占总的能源消耗量的50%以上。伴随煤炭消耗,带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违背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贵州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3发展低碳经济是贵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贵州经济在全国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贵州要在较短的时期内赶超东部地区就必须在发展模式上进行一些探索。东部地区经过长期的粗放型发展进入了环境治理阶段,但环境治理付出的代价很高。贵州要避免走东部地区的老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谋求跨越式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经济实现跨越性发展。
2.低碳经济在贵州的发展
2.1贵州的区域特征分析
2.1.1经济发展特征
2012年贵州生产总值68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0.02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655.39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256.79亿元,增长12.1%。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73.04亿元,增长17.6%;重工业增加值1282.42亿元,增长15.5%。虽然近些年贵州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仍处于落后水平。
表1 2006-2010年全国、西部、贵州人均GDP比较(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整理.
从人均GDP看,2006年的人均GDP仅相当于西部地区的22.78%,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4.18%。2010年贵州的人均GDP仅相当于西部的20.48%,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5.34%。由此可见,贵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滞后,发展经济刻不容缓。
2.1.2能源特征
贵州是我国的能源大省,在煤炭、锰矿、铝土矿等方面储量丰富。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2010年煤炭储量约为118.46亿吨,占西部地区总储量的17.89。丰富的煤炭储量为发展火电、实施“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煤化工、实施“煤变油”工程提供了资源条件。
2.2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分析
2.2.1生物资源丰富
山地多平地少是贵州典型的地形特征。2011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41.53%。贵州既有针叶林,又有雨林;既有常绿阔叶林也有珍贵稀有的落叶林。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约有野生植物3800多种。植物资源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因此,贵州发展低碳经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2.2清洁能源丰富
贵州境内地势相差较大,天然落差大,降水较多,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相对于传统的火电来说不会产生碳排放,能够促进碳减排的实现。生物质能的热效率高、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低。贵州的生物质能主要有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木本生物油料资源。
2.2.3发展潜力巨大
贵州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向中级过渡的阶段,能耗强度较高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因此进行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的潜力比较大。从横向比较来看,目前发达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能源结构相对优化,新的能源技术已被大量采用,发达地区要更进一步实行减排,成本较高,难度较大。而贵州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减排的成本低,收益明显,因此贵州发展低碳经济潜力巨大。
2.3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2.3.1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高碳”经济特征明显
煤炭长期以来是贵州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能源。2007至2011年,原煤消费量占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5%——49%之间。而单位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61%[1]。贵州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会导致碳排放强度的加大,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明显。由于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贵州发展低碳经济任重而道远。
表2 2007-2011年贵州能源消耗情况(单位:万吨标准煤)
20072008200920102011
能源终端消费总量6278.966486.306918.987373.108359.8
原煤消费量2861.982947.293295.823538.234079.55
原煤所占比重45.6%45.4%47.6%48.0%48.8%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12》整理.
2.3.2产业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难度大
目前贵州重化工业(如钢铁业和铝业)等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仍在持续扩大,高能耗、低利用效率的初级加工业仍然占极大比例。由于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三废”排放量大,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碳排放强度超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贵州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工业加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必将是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因此,贵州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难度比较大。
2.3.3科技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贵州,低碳经济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低碳技术水平的滞后和专业人才的缺乏。现阶段贵州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石化能源高消耗的时期,这就意味着贵州温室气体的高排放时期已经到来。因此对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就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3.4贵州低碳体制机制的不健全
首先,贵州的“高碳”生产方式已经持续多年,具有一定的刚性和惯性,低碳的发展方式在短期内很难普遍被接受和施行。其次,科学的低碳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国家层面,至今尚未出台一套统一规范的自主碳排放计量体系,贵州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仍处于不断地探索中,缺乏系统规范性的指导。贵州乃至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一个重大的法律漏洞,即未能清晰地界定企业的污染排放权,而政府在监管污染排放方面的成本又过大,从而使得企业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环境产权[2]。这种体制和机制上的不健全延缓了贵州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
3、贵州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分析
3.1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低碳和无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不能显著改变的情况下,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和高效发电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从长期来看,贵州要建立起以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充分利用贵州的有利地形,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水能发电的比重。利用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推进沼气工程建设。
3.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贵州目前的产业体系中,资源和能源依赖性产业比重比较大。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减轻碳排放。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通过修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后续污染物排放监督。二是改造高碳产业领域,支持企业采用节能环保设备,减轻碳排放。例如降低火电的比重,提高水能、风能发电的比重,鼓励发电企业采用高参数、高效洁净发电机组和大型联合循环机组。三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低碳产业的比重和水平。
3.3加大低碳科研力度,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首先要加强内外部的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贵州通过举办低碳技术交流会,邀请省内外、国内外专家,开展低碳技术成果交流,吸收外部低碳的先进成果。其次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温室气体的捕捉技术、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等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3]。建立相应的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向低碳技术进行投资,搭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技术创新平台。然后坚持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最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低碳技术领域的科技人才纳入贵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范畴[4]。
3.4建立健全低碳体制机制,完善低碳政策和法律体系
结合贵州的基本省情,建立健全低碳体制机制,完善低碳政策和法律体系。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制定并实施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能耗行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因此,应进一步出台针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的产业政策。二是保护低碳企业融资,对于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行业抬高信贷门槛,对于低投入、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的绿色低碳产业降低贷款门槛,确保宝贵的信贷资源向低碳行业倾斜[5]。三是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推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实行问责制。四是贵州也应大力加强低碳立法工作,完善低碳法律法规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研人文2013029)
参考文献:
[1] 刘诗宇,张雪娇.贵州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2] 黎和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深层障碍与治理对策[J].海南金融,2010(5).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19-01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2003年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
一、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研究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在其《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国内早期研究低碳经济的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革新和政府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谢军安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低碳经济是相比于基于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第二,低碳经济是对于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最后,低碳经济是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人为解决碳通量增加引起的地球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全球的碳中性经济。
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重点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李建建、马晓飞(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本质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范建华(2010)认为需要从五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的内涵:第一,在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规律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二,在主体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在发展内容上,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第四,在目标上,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使得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最优化,使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第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节能减排。
综上所得,正是由于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低碳经济作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拓展。也就能看到我们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领域来看待和发展低碳经济。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其根本内涵是大致相同的,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这“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考虑
不管用什么指标去评价当今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得出的结论肯定都是不达标的,如何来解决当今中国低碳水平不高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要迅速推进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家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去全方位立体的推广。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公共政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谢军安(2008)认为当今中国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高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特征以及工业化比重不平衡等因素制约着中国从“高碳”转向“低碳”的步伐。所以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中国的产业化转型和技术革新;第二,加快建立我国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从发展战略和长期目标,从国家层面到企业甚至个人层面,全面实行社会经济生活低碳化;第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第四,在全力推进科学技术革新的同时保护知识产权;第五,积极推进碳信息平台的建立,构建中国的碳平衡交易平台;第六,推进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紧跟时代风向标;第七,促进低碳经济立法,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推进。
李友华(2009)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与减排目标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只有科学的运用好政府政策才能实现这两个目标。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需有一下几个对策: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第二,加大经济投入,促进低碳经济的技术改革和国内国际间合作;第三,制度的创新,尽快完善碳排放的贸易制度,创造条件建立碳基金;第四,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可分为区域性,行业性示范区;第五,发展低碳能源体系,例如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第六,关注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农村是碳源的大户,解决农村碳汇,对全世界的影响极大。
可见,在低碳经济政策上面,基本都是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金投入,技术革新,金融财政创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的,同时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比如碳税,碳交易平台等等。从国家政策层面来推广低碳经济的效果是肯定的。如何在使各个层面的公共政策之间相互配合,产生最高最好的效率,还需要我们深入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提出背景与特征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与新能源的开发使用为途径,降低对煤碳、石油等能源的消耗,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经济发展形式。
2、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与特征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发展经济所带来的大量能源的消耗以及众多化工产品的使用,大量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渐引发全球性气候灾害事件的频发。时至今日,这种对环境大规模破坏的经济发展形式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人类社会仍这样无休止的破坏下去,人类共同的也是唯一的家园――地球,将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在一些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在科学家与环保专家的努力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改变经济发展形式,才能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出现迎合人们的需求,迅速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从低碳经济的发展形式来看,其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本特征。降低经济发展对地球生态碳循环的影响,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地球生态的动态平衡。人们寄希望于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大风、太阳能、水以及核能在能源使用中的比例,改变能源结构,从而停止对环境的破坏,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电子商务的特征与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是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商务形式,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一方面,它以电子信息流代替了实物流,特别是异地商务活动中的出差行为的减少,为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实现了企业低成本运行的目的;另一方面,它减少了商务流程中的中间环节,让交易活动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进行,保证了商务活动的及时性,实现了高效率的商务活动。
借助互联网,在发达的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撑下,电子商务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商务体系。以中国为例,2009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30%,拥有网民人数超过4亿人,手机上网网民达到2.33亿,其中网民中有2亿人是网上购物一族,另外还有2000万的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产品与服务的营销。2009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规模达2307亿元,B2B(企业对企业)市场交易规模2.68万亿元。可以说,中国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不仅有海量的用户,也有一批象阿里巴巴、淘宝商城、拍拍、慧聪、生意宝、京东商城、凡客诚品、红孩子、新蛋网、当当、亚马逊等一大批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已成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众多商家与买家的首选的商务模式,目前这个市场正在以每年30%的增长率迅猛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日子里,电子商务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电子商务也将深刻的改变人们的生活。
三、电子商务与低碳经济契合
1、电子商务符合低碳经济的特征
电子商务的开展,其所需条件比传统的商务模式要简单的多,电子商务既不需要大规模圈地建厂,也不需要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在有互联网的地方,只要有必要的物流支撑,人们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就可以实现最简单的电子商务,于企业而言,只要制作一个企业网站,三五个管理人员,就可以拥有一个面向全球亿万网民消费者的大市场。与传统的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其对纸张等资源的消耗也比传统商务模式下少得多。而低碳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特征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所以说低成本、无污染、无排放的电子商务,恰恰符合了低碳经济的特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无碳经济。
2、电子商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选择
电子商务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形成了完善的电子商务模式,从在线式交易,到在线式发货,再到在线式支付,电子商务完整的服务流程使人们非常便捷的就可以享受到电子商务服务。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众多企业的供应链都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使得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商务贸易活动的开展,在传统的商务模式下,这无疑将增大巨大的商务投入,而电子商务却不需要进行这些投入。因此,可以说这种低成本的电子商务模式,正是低碳经济时代人们商务活动的最佳选择。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服务有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提升企业供应链的价值。同时电子商务发展的低成本以及对高能耗资源的甚少依赖,有助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大力发展低碳的电子商务服务,将加速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全球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二、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就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相继出现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济形态。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遵循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通过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而绿色经济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经济,着力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全社会人民生活的水平,保障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之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后人们深刻反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后的产物,都强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其次,最终目标一致。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虽然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但三者又有所区别。首先,研究角度不同。循环经济从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角度研究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中物质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绿色经济则通过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而低碳经济是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研究通过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效和采用新能源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 研究方法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对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来实现减少开采和消耗的目的;而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节约利用能源与资源;低碳经济则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虽然提法不同,但产生背景相同,最终目标一致的,都是通过科学处理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因此在城市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沿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节能减排的轨迹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一)子系统划分及子系统权重确定
根据对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始终,构建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而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更要以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为核心。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涉及多方面协调、有序发展的统一体。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全面的描述。因此,我们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系统分为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 其中经济、环境、社会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关注的,而科技和节能节减排是低碳经济特别关注的。
子系统权重运用AHP方法,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来确定。通过采用“1—9”比例标度法对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比例判断矩阵A,根据A矩阵求解方程AW=λmaxW并进行一致性校验后得到各子系统权值Wi。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应该建立一整套设计合理、内容全面、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果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很难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因此,通过对众多文献中提出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等原则,从经济、环境、社会、科技和节能减排五个子系统出发,选取了20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首先,根据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根据统计年鉴查找指标对应的原始数据,可以构建有n个单位的P项指标构成的数据矩阵X=(Xij)n*P (i=1,2,...n;j=1,2,...,P),然后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对于正向指标,■;对于负向指标,■。 其中:Xij为指标原始数据; X*ij为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Mj=max{xij}; mj=min{xij}。根据无量纲化后的数据矩阵X*ij,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计算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对应的P个根,记为λ1、λ2、...λP,每一个特征根对应于一个单位特征向量。根据评价要求,选择前K(K<P)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通常是采用“累计贡献率原则”(累计贡献率在85%以上)。然后,用主成分的单位特征向量系数作归一化后得到指标权重。
(四)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建立
四、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实证研究
通过从北京统计年鉴、环境年鉴、人口年鉴以及相关文献中收集数据,我们得到了北京2001—2010年20个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首先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得到各子系统之间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运用AHP方法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权重,如表1所示。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分析。下面以社会子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无量纲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中评价指标的相关系统矩阵R,并求出R 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图1所示。
根据SPSS的输出结果,前两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78.619%,即前两个主成分保留了原有指标的78.619%的信息,说明前两个主成分包含了系统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利用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和主成分得分来计算主成分得分系数。利用公式F=0.448x5+0.357x6+0.427x7-0.043x8和F''''=-0.248x5+0.383x6+0.020x7+0.793x8可以计算出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78、0.274、0.203、0.245,再乘上社会子系统的权重可以得到社会子系统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见表1所示。其它子系统的计算过程与社会子系统相同。运用所建立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可以计算出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得分数据,如表2所示。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建立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科技、节能减排5个子系统、20个指标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确定了子系统和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模型。通过采集北京2001—2010年10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城市低碳经济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①付加峰,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9—43
②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5
制度创新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低碳经济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现行的制度环境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是优化发展低碳经济制度环境的核心。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就是指经济主体的所从事的各项经济活动会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水平产生影响,但不为这种影响进行补偿或者得到补偿。发展低碳类型的经济主体,其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水平产生正效应,即社会受益大于企业收益,企业得不到应有的补偿。相反,高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社会成本高于企业成本,社会承担了治理环境的大部分成本,而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补偿不足,这种负外部性的存在,无疑制约了更多的经济主体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解决其外部性问题。
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来看,要使产生正外部性的经济主体获得补偿,使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承担治理环境的责任,就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体系,营造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AHP分析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的路径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制度环境。但现行制度存在许多制约和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本文将这些因素中,对低碳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因素进行层次分析,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的路径。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图1 影响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建判断矩阵
1.创新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制度的判断矩阵
评价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水平,主要从政府的宏观干预制度、产业发展政策、碳排放交易制度和相关的法律进行综合分析,利用AHP层次分析软件,对影响影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以此判断甘肃省建设和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其影响是最主要的。
经过比较,低碳经济制度创新的判断矩阵λmax=5.2402,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的特征向量为:
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因素的分析,说明低碳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是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
2.决策层判断矩阵
3.一致性检验
前述计算的理想消费水平的最大特征值:λmax=5.1667,
查表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从而可检验矩阵一致性:
理想消费水平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4.层次总排序
经过对判断矩阵的比较,创新碳排放制度的权重为0.4315,为4项措施中权重最大。其他各项措施的权重排序如下:
路径 P1 P2 P3 P4
权重 0.1574 0.0833 0.4315 0.3278排序 3 4 1 2
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省发展低碳经济在制度创新上要先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其次要积极创新产业政策;第三,政府部门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和帮助;最后建立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的路径
(一)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碳排放交易制度是建立在科斯提出的排污权交易基础之上的。碳排放交易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交易的标的物,通过引入市场交易机制和制定污染企业的碳排放量,允许企业将未使用的碳排放配额转售与碳排放超出配额的企业,以减轻温室气体对环境的破坏。在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甘肃,逐步建立碳排放制度可以减轻高耗能企业的负外部性,有效地敦促企业进行生产技术革新,调整企业的生产工艺,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
(二)调整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对于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明显。甘肃省是西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现状使得甘肃省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因此,要实现低碳化的经济发展,调整甘肃省的产业政策,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是极为必要的。首先,对于省内“三高两低”的高污染企业,实行“关、转、并”,加大对现有高耗能企业的设备改造,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特别是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有效降低高碳对环境的污染;其次,通过在省内投资建设一批低碳产业园区,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投资目标,通过对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和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有效降低低碳排放,并对全省碳排放形成示范效应。
(三)建立完善的行政干预制度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政府所应发挥的作用是协调和指导,通过税收、补贴等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干预全省生产企业的碳排放。首先,建立健全财政补贴制度,对于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必要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生产者继续生产的积极性;第二,对于高耗能、高污染型的生产企业,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税收制度,对其生产进行调控和指导;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低碳企业,政府可以在设备折旧、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
(四)健全碳排放的相关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