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0 09:22: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篇1

一、挣值分析法原理

挣值是专门用来有效地度量和比较已完成作业量和计划要完成作业量的一个变量,它是挣值分析法的关键要素。

挣值分析法的基本做法是:在考虑项目执行的综合绩效时,将项目在某个检查点的计划工作预算成本(BCWS)、已完成工作实际成本(ACWP)和已完成工作预算成本(BCWP),这3个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然后通过对评价指标的计算进行项目的绩效分析。

项目在执行和控制中,应随时进行项目的检查,包括成本的开支和进度的执行情况,在对成本和进度进行综合分析时,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成本偏差CV=BCWP-ACWP;(2)进度偏差SV=BCWP-BCWS;(3)成本绩效指标CPI=BCWP/ACWP;(4)进度绩效指标SPI=BCWP/BCWS。

上述指标中,若CV

二、质量成本基本原理

质量成本(COQ)是指为避免评估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要求及产品或服务不符合要求(返工)发生的所有费用。质量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确保和保障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即控制成本,它会随质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另一部分是由于没有达到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即损失成本,它会随质量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三、基于质量成本的挣值综合控制方法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有多种,考虑到与挣值管理中的成本一致,笔者选用限额费用控制法,即限定质量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来控制质量成本,如果实际比例大于计划比例,表示没有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需要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如果实际比例小于计划比例,则表示比计划质量水平高,若比例相差太大就会造成质量过剩,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由于引入了质量成本,挣值原理的可选变量除了BCWS、BCWP、ACWP三个基本参数外,增加了三种与质量成本有关的变量:

1.已完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QBCWP,即在该时刻实际累计完成的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

2.已完工作的实际质量成本QAWCP,即在该时刻实际累计完成的工作的实际质量成本;

3.计划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QBCWS,即在该时刻计划累计完成的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

其中,预算质量成本=预算费用×i,i是在项目设计阶段中限定的质量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0

实际质量成本额QACWP:某一时点已完成的工作所实际花费质量成本的总金额,它等于质量成本账户上的总费用。

利用以上四个变量即可以比较分析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的绩效和状况。BCWP与ACWP实际是在同样进度(相同工作量)下的价值比较,它反映了项目单位成本控制的状况和效率;BCWP与BCWS是在同样价格体系(预算价)下的工作量的比较,它用货币量综合反映了项目进度的总体状况;QACWP与ACWP是在同样进度(相同工作量)下的价值比较,它反映了项目质量的经济性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将BCWP与BCWS进行对比,以评估和预测项目进度的绩效和执行效果;将BCWP与ACWP进行对比,以评估和预测项目成本的绩效和执行效果;将第四个基本值QAWCP与ACWP进行对比,以评估和预测项目质量的绩效和执行效果:

(l)进度执行效果指数SPI=BCWP/BCWS,SPI大于、小于或等于1,表示进度提前、延后或等于计划值。当SPI1时,我们同样要分析进度提前的原因,如果是由于质量水平没达到而使进度提前,就必须采取措施使质量水平提高,必要时可以延长进度。

(2)成本执行效果指数CPI,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衡量:

单位成本执行效果指数UCPI=ACWP/BCWP;

总成本执行效果指数TCPI=ACWP/BCWS;

当CPI小于、大于或等于1,表示成本减少、增加或等于计划值。当CPI>1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成本增加的原因,是由质量还是进度引起的成本增加,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成本开支;当CPI

(3)质量执行效果指数QPI=QACWP/ACWP,QPI大于、小于或等于i,表示质量经济性降低、提高或等于计划值,并且0≤QPI≤1。当QPI>i时,我们应该分析质量成本增加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当QPI≤i时,我们同样要分析原因,并继续保持。

四、总结

通过成本―质量―进度综合控制分析方法,可分析工程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的计划完成情况;可以预计项目进度变动对成本的影响,项目质量变动对进度和成本的影响,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变动趋势与结果的预测,以及项目要按期完工需采取的纠偏措施。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3

一、前言

目前中国国内航空机载软件的自主研发起步比较晚,而大部分参与的公司/人员,由于之前质量管理的经验,形成一些固定的质量管理思维。随着国内民用航空产品市场的增加和国家对民用航空产品的重视,以及机载软件的技术日益发展成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客户和适航的要求。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相关的基础和标准,不管是国际航空标准AS9100,还是一些工业标准(包括DO-178B),以及一些已经的适航标准(包括Order8110.49)等等,更加关注产品在计划、设计、生产直至交付的所有节点中的每个过程,注重质量管理过程体系和程序的建立;按照建立的体系和程序执行相关过程,强调所有过程进行记录并保证可追溯性。笔者通过对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研发过程质量管理的研究,包括AS9100、适航法规、先进的工业标准等进行研究,对实际质量管理状态进行总结,提炼出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就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如何贯彻和应用这三个基本特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的交付满足客户及适航要求。以下内容是个人就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及应用进行浅显的论述。

二、质量管理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

要想在机载软件的生命周期内贯彻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首先需要了解三个特性的基本概念,只有对其概念和意义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在生命周期过程中应用和贯彻这三个基本特性。

1.完整性,指应确保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覆盖。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如果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操作过程,也就谈不上质量管理。完整性也可以总结为“写我所做”;

2.符合性,指在设计和制造以及交付过程的所有操作应符合相应的文件/程序、符合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以及产品符合经批准的设计和工艺。符合性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也是质量管理的执行过程。符合性可以总结为“做我所写”;

3.可追溯性,即应将所有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记录,确保在发生不符合时,能获得相应的数据分析的支持。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反馈,也是质量管理过程中持续改进的必备。可追溯性可以总结为“记我所做”。

三、理解和应用

可以将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总结为质量管理中的三句话: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也通过这三句话,可以清晰的发现这个三个基本特性涵盖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和要点。以下内容就笔者在现有质量管理状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这三个特性如何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1.完整性

完整性,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首要任务是是建立完整覆盖顾客要求、法律法规的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建立?民航产业有自己行业的质量标准――AS9100,按AS9100的条款,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对于航空机载软件来说,仅仅满足AS9100的要求是不够的。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必须同时要考虑适航规章的相关要求,包括DO-178B、Order8110.49。笔者认为以下图形象地形容AS9100和适航标准之于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图1 质量管理体系和AS9100及适航要求三者间的关系图

根据实际参与项目预投产质量管理体系的适航审定经验以及实际参与项目的开发经验,可以使用符合性矩阵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程序和AS/9100及适航标准三者之间的符合性矩阵,一方面明确AS9100和相关适航标准的各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在矩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完整性状态。下表为方法中采用的简易的矩阵表:

注1: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简单列出表头,其中横行中可以列出AS9100条款号;左侧纵列可以列出相关适航条款要求,在表的右侧某一栏中可以列出体系程序的名称。表格可以根据条款的详细程度进行调整;表格因人而异,可调整以适合本企业的相关要求。

注2:对应矩阵中,可以采用标志方式,如完全满足,用表示;如果AS9100条例满足,但是不满足适航要求,用表示;如AS9100条例不满足,但是适航要求满足,用表示;

随着适航标准不断更新以及产品研发经验的积累,公司同样需要不断改善和持续改进体系文件以切实满足质量管理的完整性要求,如DO-178B升级为DO-178C,则公司应针对升级前后版本识别,确保质量管理的动态完整性。完整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基础,也是前提,只有确保质量管理中体系文件/程序的完整覆盖,才能有效保证质量管理的实施,才能确保企业有效率、有组织的进行。

2.符合性

符合性,之于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来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确保符合性,首要任务是建立满足符合性的方法。日本质量大师石川馨认为:“当引进某种做事的方法时,很自然要考虑这种方法是否合适。通常我们根据过去的结果与经验或传统的方法做出决策。适当的评估将使这种决策变得更加有效,同时工作过程中的数据对于评估工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应质量行业中老话“不是最先进的方法就是最佳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的质量人来说,应该清晰自身企业所处的规模、阶段,并选择相应的方法以确保符合性。符合性,是PDCA过程方法最重要的环节。笔者个人觉得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简要的操作流程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

图2 符合性实施流程图

注:对于任何产品来说,数据的积累是产品优化,行业的发展的基础。

结合上述流程图,以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研发过程为例,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如下:

针对机载软件研发过程,利用电子检查单(peer review)方式进行过程把关。

对各个层次的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方面培训,要言明使用检查单的意义和作用。

建立每个过程作业指导书,找出每个过程的关键要素,将关键要素导入到电子数据库中。

依据检查单内容,对实际项目研发过程进行评审和检查,将每个关键要素的检查结果导入数据库。

以数据库为基础,针对检查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进行相关管理过程和/或相关产品设计构型进行改正和/或预防。

注:实现数据库与检查单相连接,通过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使其自动生成检查单;一方面减少不同素质的人员造成检查单内容的差异,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员更专注于产品检查和改进的本身,提高执行效率。

符合性,是一个持续改进螺旋过程,是建立在公司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逐步的改善,根据机载软件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方法以确保符合性。

3.可追溯性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可追溯性的意义在于验证完整性和符合性,另外也在于后续过程的软件维护和升级,以及航线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排查出问题所在,找到根本原因。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是确保可追溯性的前提。在DO-178B和AS9100中可以查询有关配置管理的规定,根据AS9100要求和适航要求以及DO-178B建立配置管理程序。在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中,

首先需要针对机载软件相关阶段建立配置基线,包括需求基线,设计基线;

针对所有需求、源代码、目标代码建立追溯矩阵;

如果机载软件已经建立配置基线,其中的任何更改,都需要按照配置管理程序(计划)的更改控制流程实施更改;

按要求定期进行配置审核,并编制配置管理报告;

按照加载规程实施机载软件加载前环境确认,并填写加载记录。

现如今各个企业更加重视信息化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引进新的工具软件,如对于机载软件需求的管理,一般会采用DOORs软件进行管理。未来的信息化系统应该更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简单输入自动实现,容易检索等等,给员工工作带来很大的便捷性,降低了人为错误,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所谓高度化集成的信息平台,个人觉得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块,然后在模块后台实现数据库支持。以航空机载软件的几大过程为例,包括计划过程,,需求过程,设计过程,编码过程过程,供应商管理过程,建立相应的模块,在各个模块之间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对于每个模块之间再细分子过程,为每个子过程建立窗口。高度集成化信息平台能够将一个机载软件完整生命周期所有信息记录在同一平台上实施分类保存,可以通过菜单拉取机载软件配置项,了解其当前状态,链接到供应商管理,进一步了解供应商的需求和编码状态。

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体现,只有实际工作中进行了相应的记录和标识,才能确保机载软件的可追溯性。也才能真正确保机载软件产品满足初始适航和持续适航能力。可追溯性确保了质量管理真正的实现。

四、三个基本特性之间的关联

三性,用综合性的话语来描述:针对航空机载软件的每个过程,按照AS9100/适航要求建立完善的机载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程序和方法以及计划;每个过程的操作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做好相关记录。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用三句话概括他们的关系: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实际质量管理过程中,却不能将这三个特性割裂开来对待。在实际操作中,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必备因素,充分条件,只有满足了完整性,才能确保符合性和可追溯性的实现;符合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主体,满足了符合性,才能体现了质量管理完整性的同时能确保质量管理的可追溯性;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必要条件,可追溯性的实现才能体现完整性和符合性的实现。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环环相扣。当三性中有一点不满足要求,其他两性也就不能满足要求,进一步说明质量管理失控。

在实际机载软件的需求和设计编码中,只有确保各项活动满足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才能实现质量的过程方法管理,才能充分说明质量管理的完善有效,才能真正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系统功能和适航要求,最终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

五、结语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实现其功能和运行已非难事,难点是如何使航空机载软件在满足安全的情况,实现成本降低,技术性能提高,以持续满足客户和适航要求,最终获得更高市场份额。相信通过满足质量管理的三性:从小处来看,可以培训企业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航空机载软件研发生命周期中更注重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以及过程活动,降低了研发的成本;从大处来看,也使得缩小与国际先进航空研发企业的思想和流程上的差距,使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以进一步缩小与其之间的技术差距。

笔者清楚,就单单质量管理本身来说,要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过程管理方法,并实际应用于企业,为企业带来益处,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笔者更清楚,质量管理,受制于产品研发技术,单单发展好质量管理流程,并不能带来根本性地变化。要想真正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的民航产品进入市场,甚至走出国门,需要从技术、管理、人才等各个方面着手进行循序渐进的改善。套用屈原前辈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沃尔特-休哈特(Water A.Shewhart),统计过程控制[J].决胜未来-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方法,2009-9,2-8.

篇3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传统统计方法也面临着应用繁琐、误差大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数理统计方法因其具有统计效率高、统计方法多样、分析过程简单等特点,逐渐引起不同领域企业的关注。企业质量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本文通过整体数理统计方法的概念与作用,进而分析梳理统计方法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运用,为找出影响企业工作质量的因素及规律,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效率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二、数理统计方法的概念与作用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逐渐加快,我国信息逐渐处于大爆炸的状态。而数理统计方法便是基于这种信息变化趋势,在相关的数据上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事物发展的趋势,进而根据数据发展趋势归纳出客观的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生活与生产,提高生活质量与生产效率。而数理统计便是指运用数理之中定量描述的方法对随机变量进行分析,通过一定次数观察实验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而根据数据来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数理统计法的基本特征是以实验观察为手段,以概论分析与统计为基础,选择适宜的数学分析模型并进行验证。而正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的原则便是要准确掌握数据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与思路,而在应用过程中,研究总体与样本便是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其中,总体是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样本的全体,样本即是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的对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理统计方法具有以下几点作用。其一,节约管理成本。数理统计方法在实际分析中是利用基本的控制图与数学模型进行样本检查。检查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随机抽查的方法进行。伴随着被检查量的增加与企业生产量的加大,数理统计方法这种随机抽样检查方法,不仅能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数据分析,而且还能大量减少样本抽取的量与时间,大量的节约了管理成本,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其二,及时识别不安全信号,提高企业管理的安全性。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是通过动态与静态两种分析方式进行数理分析与企业质量管理控制。在进行分析时,各种数据的采集都伴随着企业生产工序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即使企业在生产中某道工序发出预警信号,数理统计方法也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将这种信号传达于管理者,便于及时对相关工序做出处理,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安全性。其三,资料积累,为后期企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数理统计方法不仅采用动态监管方式对企业生产质量进行分析,而且还能够在大量的分析过程中积累历史资料。企业在每一次生产中,经过几次的数理统计分析,都会促进企业的质量管理,这些一系列的分析过程均会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积累,形成企业质量管理的历史数据,且每一种数据都是企业按照不同的时间与地点进行分类统计的,对企业后期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数理统计方法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1.数理统计方法在农业企业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与农业企业中的主要方面便是田间试验。田间试验是在田间进行适当的统计与分析,基于田间的生产情况,运用数据统计方法推理出相关规律,然后进行设计实验,可有效指导生产。数理统计方法在农业企业质量管理应用的另一个领域是数量遗传学领域。例如,农业企业在培育高质量的农产品时,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中的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法进行农作物遗传力的计算,然后运用于实际生产中,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2.数理统计方法在医学企业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医学是最早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的领域之一。在医学企业中,数理统计方法常用于防治疾病的研究工具,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对某种疾病的相关诱发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验证这种疾病的病原体。例如,医学企业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肺癌与吸烟有关,由此得知了预防肺癌的主要方法便是减少或禁止吸烟。除此之外,数理统计方法还应用交叉设计、正交设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来确定某种药物对所需治疗的疾病是否有帮助,治愈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比较不同药物对某种疾病的效果等等,均为医院药物质量管理做出突出贡献。

3.数理统计方法在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中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中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分析等方法来解决工业企业产品革新等问题。并且,通过分析工业企业产品革新问题还可以改进企业工艺流程,判定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与配方,进而得知影响企业生产的主要与次要影响因素,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另一方面,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可绘制多种质量管理图表,相关人员可根据该图表进行可行性分析,解决工业生产中连续生产与大批量生产的有关问题,提高企业生产的可靠性。

四、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企业质量管理的建议

由上可知,数理统计方法涉及的企业范围较广,企业要想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还需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领导机制。企业在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时,在生产车间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机构,用于统筹企业质量管理,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其二,加强对生产人员的培训教育。数理统计方法只是企业进行科学统筹与管理的一种方法,企业在推行这种方法时,应注重前期的准备工作,即应加强对生产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使其明白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进而在实际管理中,初步掌握数理统计方法的基本操作,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方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运行。其三,充分利用试点应用工作。在推行数理统计方法时,由于对于该方法的不理解,很难以较快的时间在企业进行推广并应用。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试点应用工作,在实际应用之前先进行试运行,排除相关操作者的顾虑,提高后期实际应用的成功几率,保障数理统计方法在相关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于潇宇,焦永泉,付凤荣.数理统计在选煤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煤质技术,2006,(2):17-19.

篇4

1 引言

质量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目标之一。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需要系统有效地应用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和运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落实项目各参与方的质量责任,通过项目实施过程各个环节质量控制的职能活动,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在政府的监督下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

2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内涵

2.1 质量和工程项目质量

我国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关于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该定义可理解为:质量不仅是指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生产活动或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质量;质量由一组固有的特性来表征(所谓“固有的”特性是指本来就有的、永久的特性),这些固有特性是指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特性,以其满足要求的程度来衡量;而质量要求是指明示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要和期望, 这些要求又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也就是说,质量“好”或者“差”,以其固有特性满足质量要求的程度来衡量。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是指通过项目实施形成的工程实体的质量,是反映建筑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使用功能及其在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有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总和。其质量特性主要体现在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经济性及与环境的协调性等六个方面。

2.2质量管理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我国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关于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与质量有关的活动,通常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所以,质量管理就是建立和确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施和实现全部质量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指挥和控制项目参与各方关于质量的相互协调的活动,是围绕着使工程项目满足质量要求,而开展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检查、监督和审核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它是工程项目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共同职责,项目参与各方的项目经理必须调动与项百质量有关的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完成项目质量管理的任务。

2.3质量控制与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关于质量控制的定义是: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是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

(1)设定目标:即设定要求,确定需要控制的标准、区间、范围、区域;

(2)测量结果:测量满足所设定目标的程度;

(3)评价:即评价控制的能力和效果;

(4)纠偏:对不满足设定目标的偏差,及时纠偏,保持控制能力的稳定性。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是在明确的质量目标和具体的条件下,通过行动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检查和监督,进行质量目标的事前预控、事中控制和事后纠偏控制,实现预期质量目标的系统过程。

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是由业主方提出的,即项目的质量目标,是业主的建设意图通过项目策划,包括项目的定义及建设规模、系统构成、使用功能和价值、规格、档次、标准等的定位策划和目标决策来确定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在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安装、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项目参与各方致力于实现业主要求的项目质量总百标的一系列活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包括项目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方的质量控制活动。

3 建筑工程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3.1 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思想

建筑工程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

(1)全面质量管理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施工分包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等,任何一方、任何环节的怠慢疏忽或质量责任不落实都会造成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

(2)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指根据工程质量的形成规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推进。

(3)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组织内部的每个部门和工作岗位都承担着相应的质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确定了质量方针和目标,就应组织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实施质量方针的系统活动中去,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

3.2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以顾客满意为宗旨;领导参与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制定;提倡预防为主、科学管理、用数据说话等。

3.3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概括起来叫做“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七种工具”,简称“一、四、八、七”。

(1)一个过程

所谓的一个过程,就是指企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提出目标、组织实现、组织用人、落实组织形式、指挥协调和检查控制等。

(2)四个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为PDCA循环法。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把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

(3)八个步骤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八个步骤: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各项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定对策及措施;执行对策或措施;检查工作效果;总结经验修正巩固;将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次循环。

(4)七种工具

全面质量管理中常用的七种数理统计工具是控制图法、调查表法、排列图法、分组分析法、因果图法、直方图法和相关图法。

实践证明,PDCA循环法是解决质量问题的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掌握应用它,能使管理工作更切合客观实际,且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3 结束语

我国基本建筑总的形势良好,但就建筑工程质量而言,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提高建筑界专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探索和研究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和控制问题,建立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探讨了质量管理的内涵、建筑工程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特点,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具体讨论了“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七种工具”的全面质量管理基本方法和步骤。

参考文献

[1]王泓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6:8-11+73.

[2]韩锟.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建筑经济,2005,02:67-70.

篇5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16-01

会计档案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观上,它是制定一个单位财务计划的数据源,又是进行科学经济决策的信息源;宏观上,它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文献源,是有利于历史研究的记忆库,又是储备会计工作经验、智慧和技术的知识库。会计档案如此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会计档案的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收集不完整,归档不及时、整理不规范、利用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会计档案作用的发挥。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分析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流程,研究基于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会计档案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是当前加强会计档案建设,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最值得尝试的一种途径,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会计档案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

(一)理论依据

档案管理学的管理对象包括文书档案、专门档案和科技档案。会计档案是专门档案的一个重要门类,档案学的基本原理应当是会计档案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会计档案管理必须始终坚持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会计档案质量管理必须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要求,强调会计档案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与全方位质量管理。会计档案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对会计档案管理流程分析,质量要素分析及岗位职责分析的基础之上。

(二)法规标准依据

遵循法规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是保证会计档案质量的根本途径。会计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标准主要包括1996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于1999年1月1日颁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1978年颁布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三)实践依据

在充分依据档案学基础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加强会计档案质量管理还必须具体分析会计业务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把握会计档案的形成发展规律,紧密结合会计档案管理实践,制定行之有效、具备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质量控制方案。

二、基于过程的会计档案质量控制方法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要求和过程方法的基本理念,应从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对会计档案管理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一)会计档案收集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严格依据归档范围,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各立档单位应结合本单位会计档案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本单位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第二,严格归档时间,确保档案按时归档。会计档案收集工作应严格遵照会计部门保管一年期满应移交归档的规定,保证会计文件材料按时归档。第三,严格执行归档要求,确保档案归档质量。各立档单位根据会计档案归档的宏观规定以及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明确而严格的具体要求,保会计档案的归档质量。

(二)会计档案鉴定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严格遵循标准规范,准确判定保管期限。各立档单位鉴定人员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对档案的保管期限进行准确判定。第二,全面掌握利用信息,合理处置到期档案。继续保存仍然具有利用价值的会计档案,集中销毁不再具有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第三,确保档案安全保密,严格遵守销毁流程。各立档单位应指定专人销毁档案,档案的销毁应当严格遵守销毁工作流程。

(三)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第一,严格遵循分类方案,准确定位档案属性,各立档单位要根据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的质量要求,合理确定分类方案;第二,准确揭示文件内容,完整填写卷内文件目录;第三,准确拟制案卷题名,规范案卷编号。依据分类方案,排列案卷,全面反映案卷内容,完整填写案卷目录。

(四)会计档案利用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制度上,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的借阅制度、严格会计档案借阅手续。各立档单位应对档案的利用范围、利用方式、批准手续以及归还案卷的检查作出明确规定;第二,手段上,编制多种检索工具、提高利用需求的反应速度。第三,功能上,拓展会计档案的服务利用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利用需求。要探索会计档案服务利用的多种途径,根据利用者的不同需求,既可以提供会计档案副本或复制品,也可以提供会计档案原件,还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或者提供会计档案信息加工品,满足利用者的不同利用需求。

作者单位:61786部队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R埃文斯,威廉.M.林赛.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敖景.ISO9000:2000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策划[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3]孙磊.质量管理实战全书[M].北京:人民有点出版社,2011.

[4]冯家春.企业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J].档案与建设,2005,06.

[5]闫汉东.谈会计档案收集工作[J].档案天地,2006,04.

[6]魏黎.会计档案质量控制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档案,2009,04.

篇6

质量管理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尽管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些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行为,就像自主管理是经济发达水平到了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一样,在美国产生了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等方法;而在日本就出现了QC小组活动、方针管理。

作为发展中国家依靠学习、引进构筑的质量管理,其内在的机制是否合理,逻辑上存在着两种结果。理论上说,必须认识到质量管理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必须有意识地按照其客观规律有步骤地、分阶段地同时又是有系统地学习、引进。这在计划经济下,一个封闭的国度里似乎是可行。但如今已到了信息社会,"先进"这两个字对发展中国家又具有不可低档的诱惑,所以,在个别或少数企业的行为最多只导致少量的试行错误,但如果大量的,甚至在全行业乃至全国出现这种问题,无疑是一场灾难。

过去我们不少企业在管理方法上盲目追求"先进",没有根据自身的水平踏踏实实地落实基础工作,结果企业质量管理领域用着不少时髦的新名词、新概念,但企业连最基本的过程控制乃至检验都还没有健全。进入二十一世纪了,面对这些现象,我国企业在及时把握世界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的同时,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找准自己的位置,避免犯过去同样的错误,保证我国企业质量管理能够健康协调的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温故而知新质量管理从上世纪初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传统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又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阶段)。综合质量管理阶段(TQM阶段)

一、几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传统质量管理阶段以检验为基本内容,对最终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做出判定。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的质量管理的范围从过程的结果拓展到了生产过程之中,典型的代表就是统计过程控制(SPC),它通过对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控制达到控制结果的目的。与传统质量管理阶段相比,它的范围从最终检验点拓宽到了过程(整个制造工序),而且该阶段的检验无论从科学性还是形式都较传统的检验工作进一步丰富化,在数理统计理论的支持下,产生了一系列抽样检验的方案和方法,不少国家都制定了大量的抽样检验的标准。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到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我国七十年代末,在全国推行TQC时,曾将TQC内容和特征十分精辟地概括为"三全",即:"管理对象是全面的"——包括产品质量和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质量;"全过程的"——从市场调研了解用户需求、产品策划、开发设计、试制、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全过程;"全员的"——企业所有员工都参加。

时展到了今天,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日本一直沿用TQC(Total Quality Control)的同时,欧美已经根据日本企业中TQC实际开展的内容,将其翻译成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因为不管是三职能学说、五职能学说还是七职能学说的观点有多少区别,"组织、计划、控制"等职能都是管理的基本职能,日本的TQC显然已经不是控制(Control)职能所能概括,Control是由Counter——Roll演变而来,原意是"制止来回摆?quot;,意译为"控制","控制"是SPC的主要内容,而日本的TQC涉及到质量组织、质量计划和质量控制以及其他一些职能,所以都将TQC译成了全面质量管理。

因此,早在欧美学习日本的TQC时,人们就开始使用TQM这个术语。而今天日本提出TQM,讨论如何从TQC到TQM时,已标志着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质量管理阶段

二、综合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该阶段的发展和过去几个阶段的变迁具有相同的特点。

1、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前阶段的积累,无法顺利开展下一阶段的活动。

2、每一个新阶段不是在范围上,就是在内容上较上一阶段有所发展。

到了TQM阶段,产生了哪些变化呢?由于篇幅有限,不能详细展开,只能对几大块内容进行概括地描述。

1、方针管理在经营战略的制定方面得到进一步应用;

2、市场学中的技术与新产品开发系统的有机融合;

3、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对QCD(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的综合管理;

4、全球化社会中的质量保证;

5、与有关质量的国际动向之间的整合、融合和统合;

6、建立灵活应用最新信息技术的质量、技术信息系统;

7、加强设备管理的计划性;

8、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TQM方法;

9、为了工序解析、工序管理的新SQC;

10、多种类型的解决问题的攻关方法;

11、为了对现场进行改革,需要对现场人才进行培养;

12、发挥创造性、尊重人性的人才培养。

相对于TQC,TQM充实了以下内容:

1、与到目前为止的TQC一样,TQM同样以顾客满意为中心,但同时也开始重视与企业职工、社会、交易伙伴、股东等顾客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2、为了强化这些关系,努力充实"核心技术",提高"速度"、和"活力",建立起具有"存在感"的组织。

3、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重视中长期?quot;预测与规划"和经营管理层的"领导"能力。

4、重视"人"以及"信息"等经营资源,使组织充满自律、学习、速度、柔韧性和创造性。

三、TQM产生的环境

质量管理的每一次变革和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客观环境变化的产物,而不是人为追求的一种目标。同样,TQM的产生是由于全球(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具体可以列出以下若干点:

1、经营需求发生了变化:从"提品"到"追求质量和效率"再到"寻求存在的意义、使命感"

2、管理基础的进一步充实:随着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的发展,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制约逐步减少,必须考虑国际化的对策。

3、社会系统的变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成熟,组织的透明性、公正性、义务的可说明性、社会责任感等问题都被提出。

4、不确定性增大: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变化速度不断加大,这就要求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果断、迅速、妥当地做出对应的能力。

面对这些变化和质量管理的发展,确实会令我们眼界大开,会引发我们产生许多新的思考。然而,笔者却又产生了新的疑虑。

当前我国企业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当初,我国企业在外部力量的引导下,试图从传统的质量管理阶段直接跨入TQC阶段,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许多企业的TQC形式多于效果,没有取得多少实效,大量企业的质量管理基本上还处在传统的质量管理阶段,对科学的质量管理认识淡泊,用着"淳朴"的小农经济、作坊似的质量管理吃力地应付着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客观需要。

不少企业在准备ISO9000认证时,甚至用统计报表去应付统计技术的要求,统计技术的程序性文件也不知从何处下手。这些现象客观反映了我国不少企业"跨过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直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企图实现一步到位而留下的后遗症。同样,本文介绍TQM新的含义,希望通过对质量管理发展过程的了解和分析,把握其中一些内在的规律,而不希望不久的将来又有一些企业宣称自己已经跨入了综合质量管理阶段。

笔者认为,国内当前企业应该找准自己的弱点和位置,将精力投在对企业质量管理发展最关键的地方。目前的当务之急主要是以下两方面:

一、通过贯彻ISO9000族标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性,并对其它各项工作的规范性施以良好影响,营造出严格、规范的文化氛围,强化企业和广大职工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产业素质。

二、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已在设备水平、工艺水平上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却远远没有达到生产本身存在的客观要求。如何提高质量管理乃至整个经营管理的科学性乃是当务之急。

具体到质量管理就是如何提高数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提高企业技术人员乃至职工应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去把握事实、分析原因、发现规律、拟订对策的能力。解决具体的质量问题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有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实技术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尤其在优化我国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结构方面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企业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应该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理性判断的问题在靠感觉进行,典型的如:过程质量的评价、数据的假设检验、抽样方案的确立;而国外发达国家企业对待许多感性的问题却在用理性分析,例如:感性质量的定量评价、用户意见措辞的矢量分析。

我们应该学习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但不能脱离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因素孤立地去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尤其要注重从各国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中认识质量管理的客观规律,要考虑一些管理的概念和论点的提出环境和前提,企业对于TQM也应同样持这种态度。不要因为互联网缩小了世界的空间距离,就忘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篇7

二、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时代更迭,质量管理教育无论在内容、方式和对象上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地变化,尤其在内容上除了要保留其带规律性的本质部分,还要识别不同时期所需更新和发展的内容,找出不同时期的差别。通常,我们将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作为质量管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一下质量管理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问题。

1.质量意识教育

意识是一种理性认知成分,质量意识常指人们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认知和理解。质量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质量意识直接影响人们对质量的态度,态度又决定人的行为,以致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往对质量意识教育主要是强调质量的重要性,以促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重视质量、提高质量。现今,质量意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深化和扩展,并赋予一种动态的感觉或认识,使其内涵更加多维或立体,从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具体。根据笔者的理解与归纳,质量意识教育应进一步涉及或覆盖:质量责任意识、质量道德意识、质量危机意识、质量问题意识、质量参与意识、质量改进意识、质量完美意识和质量荣辱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应当成为质量意识的具体内涵,或者是质量意识的延展。这样,质量意识才能更加鲜活和真实,能够从多个视角帮助员工提高对于质量的认识和认知,更加贴近现代员工所需具备的质量意识。

2.质量管理知识教育

从引进全面质量管理至今的30多年中,质量管理知识无论在质量概念和理念、质量管理模式、管理的方法工具等方面始终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质量管理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

(1)质量概念相继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又到顾客满意的质量,再到质量就是要为相关方创造价值,即实现和谐的质量;

(2)质量管理范畴由对生产过程的不良品控制,扩展到产品质量实现全过程的持续改进,再到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经营全过程的绩效管理;

(3)质量管理关注的对象由仅仅关注企业内部产品质量形成的过程和因素,扩展到企业外部,将顾客和市场作为关注焦点,并关注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质量管理,以及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因素;

(4)由于大质量概念的建立,在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所需具备的质量管理知识中,除了原有的“领导作用”,还纳入了战略制定与部署、以顾客为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内容,构成质量领导力或质量驱动力不可或缺部分;

(5)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企业面临更多的威胁和挑战,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质量管理教育中导入风险管理内容势在必行,企业需要了解对其生产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责任,即产品的质量责任风险,需要提高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以规避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6)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质量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质量管理不仅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还需要通过创建优秀质量文化培育成员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两者缺一不可。由上可见,质量管理教育培训机构需要及时识别和跟踪质量管理知识变化,确保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三、普及教育做法上的创新

回顾20世纪开展的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其规模能够如此宏大,得益于当时采用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行政手段,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发文共同明确要求;职工的质量教育成绩与个人技术升级挂钩;中国科协为普及教育提供启动资金;中央电视台参与电视讲座的制作,并在播出时间上给予支持与配合(中央电视台曾于1980~1988年连续9年安排质量管理电视教育系列节目播出)。如今,时代不同了、环境变化了,新时期如何做好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在做法上如何创新,以往做法中是否存在可以借鉴之处,确实很值得研究。例如,可考虑将质量管理教育培训列入各级政府的采购项目,由政府部门为质量管理教育特定项目所需费用买单,笔者曾在上海参与首席质量官培训班的授课,该培训班就是由区政府的中小企业办向质量培训机构购买的服务产品。在现今复杂多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互联网时代,质量管理教育需要做哪些创新、在方法上如何创新等问题,是新时期质量管理教育服务提供机构所需应对的挑战和考验。笔者认为,质量管理教育需要创新的领域很宽泛,课题很多,如可考虑:质量教育如何与促进和帮助员工成长紧密结合,以激发员工学习质量知识的积极性;如何扩大教育的普及面,让组织各个层级的成员充分参与;如何关注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对质量的认知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育培训方式多样化方面有所创新,研究利用互联网实施质量教育的可能性;如何提高学员应用知识的积极性和能力,让质量教育更好地为组织创造价值;如何帮助企业评价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包括建立相应的程序和制度;等等。此外还可考虑:如何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能够让员工乐学、活学并且便学;如何识别并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教育服务,包括系统的解决方案;如何引导企业将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对象延伸至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相关人员;如何结合新时期员工的特征,在质量教育中更多地引发学员思考和价值观的转变,促使其在意识和行为上不断提升等。

四、关于质量文化的教育培训

正如国际质量科学院院长格雷戈里•沃森于2011年在上海演讲时所说,“在挑战性时代的质量管理,仅有质量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养成质量的行为和习惯”。在质量管理中,如何提升全体成员的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规范行为等,这些内容都关系到组织的质量文化。所以,质量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的有关内容,应当是新时期质量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前所述,质量文化建设是新时期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关质量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知识,应当列入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由国家技监局推出的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中,质量文化建设是其确定的八门课程之一。此外,国家技监局有关组织已经将质量文化建设相关内容,作为中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应知应会,纳入职业资格考试范围。借此机会,简要介绍质量文化方面的教育培训大纲:

1.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关键要素

(1)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

(2)熟悉企业文化的关键要素

2.企业质量文化的基本概念

(1)熟悉企业质量文化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2)熟悉质量文化的表现形态

(3)了解质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3.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1)熟悉质量文化建设的含义、目的与意义、基本任务

(2)掌握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框架及其内容

篇8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要事之一,而基建工程作为电力建设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故电力建设企业应将质量管理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质量管理活动普及到企业及基建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确保电力基建工程安全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基建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步伐越来越快。然而,与此同时,电力基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日益加大。如何在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的新时期下,做好基建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电力基建工程建设顺利开展,成为了每一个电力建设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一、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管理内涵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而所谓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管理就是指指挥和控制电力基建工程组织的协调活动。质量管理是电力建设企业管理和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及基建工程项目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必须由最高管理者主持推进,才能将质量管理活动普及到企业及施工项目中的各个环节,最终确保基建工程建设质量。

二、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管理实施的基本环节

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无论是从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或是从施工要素出发,都必须按照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中一系列的基本环节来实现。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包含许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三检制、技术复核、技术核定、级配管理、设计变更、分部分项工程和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成品的保护等环节。做好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就必须对工程现场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具体工程实际情况,分析和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环节,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出现的质量问题。

三、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电力基建工程施工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多,如设计、机械、材料、气象、地质、技术措施、施工工艺、管理制度等,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它们主要分为五大类,即人、机械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4M1E.

1.人的控制

人作为工程生产过程中主体,既是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又是工程项目的操作者,其能力大小和素质高低决定着一切质量活动的成果。企业通过对人的控制,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技术水平及知识结构,这对于工程质量管理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机械设备的控制

机械设备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和工程项目设备。对施工机械实施质量控制就是使施工机械设备的类型、性能参数等现场施工条件、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因素相协调;而工程项目设备的质量控制主要从设备的检查验收、设备的安装质量、调试运转这三方面着手工作,以满足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的设计生产要求。

3.材料的控制

材料质量是工程项目质量形成的物质基础,所以,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控制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材料控制主要包含对工程所需的半成品、成品、原材料、构配件等的控制,重点应放在对材料的采购、试验及检验、储存和使用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4.施工方法的控制

施工方法是根据施工项目指定的实施方案,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工程的进展而细化和深化的。在制定施工方法的时候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应对处理办法,施工方法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技术方案、施工技术措施、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控制。

5.环境的控制

施工环境的控制并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环境的控制,它还包括管理环境的控制和劳动环境的控制,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四、做好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电力基建工程质量的控制是一个经由对投入资源和条件的质量控制,进而施工生产过程及各环节质量实施控制,直到对所完成的工程项目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工程。所以,在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工程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综合考虑影响工程质量的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这五大因素,保证工程质量。

1.坚持全面质量管理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首先必须有企业最高管理者主持推进,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将质量管理活动普及到企业及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全体员工参与并承担质量管理的义务和责任的良好氛围。

2.强化质量责任制,实行责任管理

为切实做好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落实质量工作责任,防止和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企业应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和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建立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从而形成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工程生产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层层负责的制度。

3.根据工程特点,确定重点控制对象

进行质量管理时,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和技术要求,结合建设过程中各环节和部位的复杂性、重要性,准确合理地选择质量控制点,做到有的放矢。质量控制点设置的对象主要包含关键的分部分项及隐蔽工程、关键的工作部位、关键作业中的关键质量特性、施工中的薄弱部位、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部位或环节。

4.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在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各专业负责人、技术员就必须向参加施工的各类人员认真进行技术交底工作,使其明白工程施工的要求和特点,这是贯彻质量管理措施的关键。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要结合各自专业、各自负责的工作范围,按照技术交底的要求,对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工序、工种技术交底,使全体作业人员懂得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安全操作方法,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

5.做好质量检查工作

实施质量管理,必须切实做好质量检查工作。质量检查应坚持“三检制”,即操作人员的自检、互检和专职质量管理人员的专检相结合的检验制度。实行三检制,要合理确定好自检、互检和专检的范围,通常,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检验应以专职检验人员为主,建设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工序则以现场操作人员的自检、互检为主,专职人员检查为辅,此外,成品的质量必须进行终检认证。

6.合理选择质量管理统计分析方法

质量管理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排列图法、因果分析法、直方图法、控制图法、相关图法、分层法和统计调查表法这七种方法,它们也称为实施质量管理的七种工具。质量管理者应结合工程项目实际特点和生产要求,选择最适合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例如排列图法主要用于寻找影响质量主次因素,因果分析图则是系统整理分析某个质量问题与其产生原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所以,管理人员应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合理选择适合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统计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孟祥泽,现代电力建设施工与技术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篇9

0 引言

建筑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定义为:把有关建筑企业的行政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技术管理和统计方法密切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质量体系,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从而施工建成适用、经济、可靠、安全的工程。

1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改进为主; 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即提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各部门全员参加,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程序,使生产经营所有活动均处于受控状态之中;在工作中将过去的以分工为主转变为以协调为主,使企业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有机的整体。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很大一部分集中到“全”字身上,也就是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管理采取的方法是科学的,多种多样的。

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质量管理建立适用和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对每个生产环节加以管理,做到全面运行和控制。通过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对产品的形成和使用全过程管理,全面保证产品质量。

2 “三全”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三全”管理,所谓三全管理,主要是指全过程、全员、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这是指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直到回访保修的全过程。全过程管理就是对每一道工序都要有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全员的质量管理:指要让每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质量标准,必然涉及每一位职工是否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优秀的工作质量。因此,全员质量管理要强调企业的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每一道工序质量。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从组织管理来解释。在企业管理中,每一个管理层次都有相应的质量管理活动,不同层次的质量管理活动的不同。上层侧重于决策与协调,中层侧重于执行其质量职能;基层(施工班组)侧重于严格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3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全面质量管理其基本理论及指导思想就是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看待质,不仅看产品采用技术标准的水平,还要看产品适合用户需要的程度;同时从社会需要出发,树立一个明确而又可行的质量奋斗目标,形成一个有利于对产品质量实施系统管理的质量体系,把一切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都能参与质量管理的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总的来说,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条:

3.1 全面质量的观点

指除了要重视产品本身的质量特征外,还要特别重视数量(工程量),交货期(工期),成本(造价)和服务(回访保修)的质量以及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把产品质量建立在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的基础上,用科学技术和高效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因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有全面质量的观点,才能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3.2 为用户服务的观点

要满足用户的期望,让用户得到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把用户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不仅要使产品质量达到用户要求,而且要价廉物美,供货及时,服务周到,要根据用户的需要,不断地提有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标准。为用户服务还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中,明确提出“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口号,使每一道工序都为下一道工序着想,真正地提高本工序的工作质量,保证不为下道工序留下质量隐患。

3.3 预防为主的观点

工程质量(产品质量)是在施工(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为此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就是强调各道工序,各个环节都要采取预防性控制。重点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把各种可能产生质量隐患的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

3.4 用数据说话的观点

数据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科学管理的依据。一切用数据说话,就是用数据来判别质量标准,用数据来寻找质最波动的原因,揭示质量波动的规律;用数据来反映客观事实,分析质量问题,把管理工作定量化,以便于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对质量进行动态控制。这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

3.5 持续改进的观点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就一个组织而言,为了改进组织的整体业绩,组织应不断产品质量,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坚持持续改进,组织才能不断进步。就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只有坚持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改进工程质量,以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

4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为PDCA循环法。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把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即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进行质量管理,这四个阶段不断循环下去,故称PDCA循环。它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科学管理工作方法。PDCA循环,事实上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四个阶段包括:

第一阶段: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并根据本企业生产技术条件的实际可能,进行工程施工计划安排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第一阶段制定的计划组织施工生产,并且要全面保证施工的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第三阶段:检查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己施工的工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

第四阶段:处理阶段。主要是按照使用单位的意见和检查阶段中评定意见进行总结处理,凡属合理部分编成标准,以备将来再次执行。

八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用数据加以说明。

第二步: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步: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抓主要因素解决质量问题。

第四步:针对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活动计划和措施。计划和措施中要体现为什么订计划,达到的目标,采用何种手段,谁来执行等具体内容。

第五步: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实施。

第六步:根据计划的内容和要求,检查实施结果,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七步: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纳为标准、制度,防止重复发生。

第八步:处理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5 结束语

总之,建筑业作为国家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产品的质量与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其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危,必须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篇10

一、全面质量管理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心是质量,宗旨是全员参加,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进行全面管理,以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强调:(1)质量管理不能只依靠检验和统计控制方法,很多方法和手段都可以用来解决质量问题,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具备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2)质量职能是企业全体人员的责任,企业全体人员都应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责任的意识;(3)质量问题存在于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存在于整个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当中;(4)质量管理不能单纯的考虑狭义的产品质量,还要考虑其他的一些附加,如价格和服务等。

二、物流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为企业在缩短总运转周期、降低质量成本、缩短库存周转时间、提高生产率、及满足顾客期望等许多方面带来极大的利益。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最早应用于制造业,但由于其原理具有普遍性,很快被各行各业采用,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与工业企业的产品制造的质量管理目标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期望,由此可见,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现代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具有可行性。

三、现代物流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全程控制。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系列复杂的管理活动,要保证企业物流的有序进行,必须对企业的物流生产活动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达到企业质量管理的目标,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2)全员参与。现代物流企业的生产活动是一个供应链物流的生产过程,涉及众多资源的整合与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许多相关环节、部门和人员紧密配合,共同努力。(3)顾客至上。在一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是现代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最终目标,在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可以逐渐的提高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其中顾客既包括企业外部的顾客,也包括企业内部的顾客。(4)持续不断地改进。随着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物流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质量也总能得到不断地改进。这就要求物流企业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获得其他企业难以效仿的竞争优势。

四、现代物流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

(1)企业应形成全面质量管理的氛围。在企业内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方法时,应该形成“质量至上”的积极氛围,使全体员工在形成追求良好的物流质量文化的同时获得荣誉感;在企业外部,获得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获得顾客的好感,从而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2)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水平。物流企业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满足“三全一多样”的基本要求,即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的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及多方法的质量管理。通过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调动全员,全过程的管理模式,进而整体提升企业物流服务质量水平。(3)完善企业物流人才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培养机制。物流人员是物流生产过程的直接执行者,要保证物流质量,就应当重视这方面人才培养。因此,企业应该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机制多加重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逐步提高企业的物流质量,形成独有的竞争力。(4)在全面质量管理上实行PDCA循环。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也叫做戴明循环,如图1。PDCA循环包括四个阶段:第一,策划(P)。依据对顾客做出的承诺和企业的方针政策,以及通过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及企业目标和物流质量目标。第二,实施(D)。根据策划阶段提出的要求实施全过程,主要是对策划阶段的运行质量进行控制。第三,检查(C)。对全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对不符合标准的地方进行分析和处置,并进行数据分析。第四,改进(D)。这是整个循环的总结,主要包括对不符合标准的工作采取纠偏措施和预防措施,并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质量进行管理评审,针对不符合规定的环节制定新的质量目标和标准体系,进入到下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

参考文献

篇11

以IE专业开设的“质量管理工程”为例,课程涉及内容较多,包括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及标准、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质量检验、可靠性等,囊括了质量管理专业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内容。加之课程本身技术性强,需要数理统计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很大。据调查,目前国内IE专业的《质量管理工程》课程教学大都为48学时左右,在有限的48学时内将整个质量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介绍清楚,并兼顾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教学内容的深度具有很大难度。同时质量管理实践性很强,有限的学时限制了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和讲授的深入,其结果:或者什么内容都涉及,而什么内容又都无法深入;或者是有的内容干脆就不做介绍。其结果是,学生要么会因为知识点多,失去对课程的兴趣;要么因为缺乏系统学习,根本不知在实际中如何运用。教学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内容的取舍标准是什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均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IE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中。我们曾对江西省内4所高校的IE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20%的学生反映部分专业课教学内容过多,尤其是“质量管理工程”、“物流工程”和“生产运作管理”;与此相反,另有近20%的学生却认为一些重要内容没讲或没仔细讲授;将近30%的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什么场合用,如何用,根本不清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职业需求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目前的“质量管理”教学层次不分,表现在: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学历教育,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也不问是什么专业,都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学时数,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法,导致教学内容的雷同和无针对性。IE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会有很大不同,由于学生就业的多样性,势必造成对不同知识需求程度的不同。仍以专业课“质量管理工程”为例,由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决定了无论什么岗位、什么工作、什么职业、什么职位,都毫无例外牵涉到质量管理的问题,但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不同职业,对质量技能的要求有很大差别。另外,由于我国高校基本上不设真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专业,本科以上质量管理学历教育的数量很少,而目前我国质量管理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供需存在极大的缺口,因此,IE专业某种程度上也担负着为企业培养质量管理专门人才的任务。对专门从事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质量审核与认证工作与从事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工作研究以及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工作所需的质量知识与技能有很大差别,从而导致对专业知识的关注点会因为岗位的差异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各专业课在考虑这些差异的前提下,应针对不同职能和岗位分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需求。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差异化教学思路的提出

“差异化教学”就是根据总体教学目标,将教学对象,按其需求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测方法,最终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目前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差异化教学,还主要体现在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反映的是学校和教师的需求,还没有从岗位职业需求、学生需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人为地造成了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教学难度,降低了教学效果。国外高校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佐治亚理工学院的IE专业在美国大学学科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它的课程涉及范围很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且可在制造系统、作业研究、质量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修读。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计划和预修课程会有所区别。再如,密歇根大学IE专业的“质量管理”方向,除基础课程中有“质量控制及可靠性”,必修专业课程有“最优化”,选修课中还有“统计质量控制”。而国内IE专业只有“质量管理工程”一门课程,却包含了“质量控制及可靠性”“、最优化”和“统计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他们对知识的“作用和价值”的主观判断呈正相关关系,而他们判断知识“作用和价值”的最重要标准是“与未来职业的相关性”。因此,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最关心的未来就业结合起来是改变目前IE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一个最佳选择。引入职业导向的差异化教学与培养模式不仅可以缓解目前有限的学时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而且还可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般来说,符合企业要求的IE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基本职业素养(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外语等)、专业技术能力(机械设计技术与方法、机械制造技术与工艺、材料成型技术与工艺、计算机应用等)以及专业管理能力三个层次。其中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而专业管理能力包括:QDC(Quality、Delivery、Cost)价值条件管理以及资源要素(设施设备、物料、人力资源、工作方法、环境)管理的能力。这也是形成差异化教学的关键。以“质量管理工程”为例,采购管理对质量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及审核更为倚重;而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则更需要试验设计与可靠性的知识;而对生产管理则需要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的知识。

三、基于差异化教学的课程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开发出不同的教学模块。IE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就业具有广泛性,这种广泛性不仅体现在就业行业广,还体现在就业职业、就业岗位广。因此,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不同从业岗位的需要。根据就业方向职业能力要求,将整个课程体系分成若干个层次模块,并做好课程各内容之间的衔接。仍以“质量管理工程”为例,在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质量管理体系等基础部分之上,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检验、试验设计、可靠性等内容相对来说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具备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可行性。

(一)基础模块

由于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工作、什么岗位,都牵涉到质量管理的问题,所以,基础模块强调的是共性和全局,是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的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原理和知识,大约需要32个学时。适用于系统规划设计、工作研究、采购、物流管理等岗位。包括质量管理基本理论与概念、企业质量文化、质量管理基本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及标准、质量检验基础。基础模块面向整个专业所有学生,学习结束后,部分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进入特色模块部分的学习。

(二)特色模块

特色模块强调的是个性化和局部侧重点,即深入学习部分,包括过程质量控制和设计质量保证。其中“过程质量控制”模块适用于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等岗位,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控制、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质量问题的能力。包括质量数据的统计处理、过程能力与SPC。“设计质量保证”模块适用于工艺设计、产品设计、技术服务与管理岗位,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试验设计和可靠性技术等手段保证设计质量,进行工艺设计和改进产品质量的能力。包括试验设计和可靠性。但选择“设计质量保证”模块必须在学习了“过程质量控制”模块的基础上。两个模块各需要大约24个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