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0 09:22:35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例1

“数字农业”是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在1997年正式提出,它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四个方面。我国于2019年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就提出“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要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结合,研制推广农业智能装备;鼓励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数字化农业装备的发展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情况

兰溪市和东阳市是金华市探索和推进数字化农业装备应用的先行者。兰溪市农机管理站于2017年在“兰溪市农业信息中心数字农机信息系统”开设了“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子系统,分别在46台拖拉机、13台插秧机、34台收割机共计93台大型农机具上安装北斗数字终端,实现农机作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精细化管理等功能。扶持政策明确规定,以“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收集的数据为依据,推行农机作业环节补贴,按作业服务面积,水稻机插补贴750元/hm2,油菜机收补贴600元/hm2。东阳市农机管理站也于2017年应用“北斗终端”解决农机作业服务监管问题,实现对所有132台水稻插秧机机插服务的作业轨迹、作业面积、作业地块、作业时间、作业图片等信息的监管,农户、乡镇和市级农业管理部门都可以在手机微信端或电脑端点击查看所有的情况。除了上述先行者外,全市各地都在努力尝试农机化和数字化、信息化的结合。如金东区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于2019年安装了一套智能物联网管理系统,配置了光照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土壤养分含量传感器和环境温湿度传感器,主要用于设施大棚内的环境控制和作物生长管理。

2发展思考

2.1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发展数字农情,建设数字田园,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上的集成应用,建设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精准种植、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智能分等分级决策系统,推进种植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

2.2推进畜牧业智能化

推进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智能化改造,集成应用电子识别、精准上料、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

2.3推进渔业智慧化

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喂、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自动升降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的普及应用,发展数字渔场。

3问题分析

3.1投入成本大

数字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智能控制设备、传感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支撑,设备一次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还不包括运行成本,对于一般中小规模的农业经营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作为农业经营者首先考虑的是成本核算,投入和产出的快速对比,使得经营者在经营规模不足和经营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就不愿意考虑对这些设备的投入,只有在政策扶持和生产现实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投入。如金东区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于2019年底一次性投入49万元安装了这套环境控制和作物生长管理的智能物联网管理系统。

3.2应用要求高

数字农业装备的应用离不开操作分析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真正要达到数字农业装备应用的良好效果,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数字农业装备的应用能力。而目前大部分农业经营者缺乏此方面的专业背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绝对数量还不多,一些农二代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等。如在调研金华绿盛源果蔬专业合作社时,合作社负责人就表示应用还不熟练,虽然操作还容易,但对于数据结果应用还有一定难度。

4措施与建议

4.1政策推动

以全市各地出台的农机化扶持政策为基础,加大数字农业装备应用和示范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资金扶持比例,降低农业经营者的投入成本,提高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结合全市“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推动数字农业装备及技术的示范与应用,实现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力。

4.2合理布局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例2

一、研究背景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是实现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先后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以数字化作为推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撑。县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经济社会单元,其政策落实和支持力度对于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化发展基础、对数字农业农村的认识程度与重视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据《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绿皮书》报告显示,成都市有6个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然而却没有县(市、区)进入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先进县(市、区)名单,也从侧面反映出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待提高。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形势下,如何紧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成都市县域经济优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为基础,以数字农业与生活、生态融合为拓展,着力构建数字农业支撑体系,不断探索数字农业农村应用模式,营造数字农业农村新场景,积极推动数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积极助推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走在全国前列意义重大。

二、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成都市以“四化同步”为发展路径,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印发《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信息化的意见(试行)》(成办发[2013]44号),市政府成府函〔2017〕94号批复的《成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5)》,要求着力推进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建设、“互联网+”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等重点工程建设。截至2018年,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行政村光纤覆盖率已达100%,家庭住宅光纤到户覆盖率超过97%,光纤网络用户覆盖率、用户数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无线通信网络覆盖100%行政村,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规模中西部列第一,居全国第二,入选全国首批5G城市名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计算机应用率、网络覆盖率、从业人员智能手机覆盖率等指标均达到99%,蒲江县、成都天地网、都江堰青城茶叶、四川微牧获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县域则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蒲江县整县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以信息化助推猕猴桃、柑橘、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整县获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大邑县以国家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以粮油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为基础,积极推进全县智慧农业发展,探索数字赋能的大邑模式;彭州市发挥蔬菜产业优势,建立蔬菜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获批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创新项目。成都市各县(市、区)发挥县域农业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特色模式与经验,为推动成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有益尝试。

三、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不足

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成都市没有县(市、区)入选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先进县(市、区)名单,没有发挥出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改革先行区优势。对标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结合成都市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定位,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存在以下不足:

(一)顶层设计支撑不足成都市市级层面制定了《成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5)》,积极编制《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规划(2020-2025)》等系列数字农业农村顶层设计,为成都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指明路径。然而,在县域层面,县(市、区)根据自身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农村发展阶段等情况编制县域数字农业农村专项规划或者专项实施方案的很少,顶层设计引领支撑作用不足。县域内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数字农业农村缺乏数据标准体系,各类数据没有形成统一归口,造成了星罗棋布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各涉农部门涉农数据未形成共享机制,涉农审批、涉农政务未形成数字一体化服务机制。最后,区域内涉农高校、研究机构、生产经营主体间未形成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使得大量数据未能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二)数字化发展基础薄弱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建设情况直接决定了县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水平。成都市县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数据采集硬件生产、创新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现有系统多为单一资源库,在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和政务服务等方面缺乏自动化、智能化的分析模型应用,集成、创新力度不够;三是网络运营成本还较高,使得数字技术在农业上应用还不够充分。

(三)数字农业融合应用不足数字农业的发展需要数字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整体协调推进,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营销、品牌打造方面来看,全市县域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应用还不够深入。在农业生产方面,数字化技术主要应用于设施栽培,但大田作物数字技术化应用水平则有待提高,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应用数字化能力还不足。在农业服务方面,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未建立,区域内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体库等数据资源体系尚未建立,未能形成高效的B2C精准社会化服务供给平台。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力度不够,整体上本土县级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以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为枢纽、镇(乡)服务站为依托,村(社区)服务网点为终端的三级联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在农业品牌创建方面,县域内公共品牌推广力度不够,影响力不足,运用新媒体、短视频APP等宣传推广县域公共品牌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新业态培育方面,线上会展、文创农业、休闲农业、“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数字技术融合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新业态的提升作用。在数字化监管方面,目前县域内农产品数字化溯源体系较完善,但是在投入品、农机应用等监管方面,数字化应用水平待提升。

(四)数字生活新场景营造不足县域内党建数字化应用水平不高,村党组织应用数字技术开展网上党课、线上培训的较少,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还不高。镇、村卫生系统采用线上挂号、线上支付医疗费用等应用不足,农村医疗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便捷程度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县域内农村地区开展数字教育和教育资源共享的较少,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形势下,开展线上教育的短板在远郊县域的农村地区表现突出。

(五)配套保障不完善首先,县域数字化人才不足,村级数字化技术队伍培训不足,农村电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欠缺且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其次,针对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发改、农业农村、交通等部门在涉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时还未形成政策合力,对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支撑还不足。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需要稳定的资金保障,目前县域内数字农业农村专项资金投入还较少,仅依靠市级物联网示范基地项目,县域配套投入还不足以支撑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县域主动引导,鼓励社会多元投入的金融机制还未形成。

四、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建议

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举措。立足成都市当前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根据各县(市、区)的社会经济、产业优势、数字化发展基础等条件,为探索打造符合国际化城市发展定位、体现成都特色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助推成都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衔接《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规划(2020-2025)》,紧紧围绕县域发展实际和优势,制定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定位、方向及路径,制定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系统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探索制定农业农村数字标准体系,形成可共享、可应用的标准数据。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整合各域各类各型政务及业务数据系统,打通多部门互联互通,推动农业数据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使数据形成合力,实现开放共享。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开展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二)构建数字农业支撑体系推进物质装备改造与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构建支持大数据应用和云端海量信息处理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深入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推动无线宽带网络全域布局,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提升农村网络覆盖水平。继续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工程,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数据自动化、智能化采集。强化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研发推广适合各种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无人旋耕机等智能装备,推进农机化与大数据智能化深度融合。强化技术创新与软件集成。围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前沿技术,联合开展数字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打造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业资源相关数据库,强化大数据平台集成研究,加快推进多部门涉农信息、涉农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应用,促进农业资源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建设政府服务监管平台,推动数字化服务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构建基于农业全产业链的智能装备应用及管理系统,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的集成应用。

(三)推进数字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速农业数字化生产管理。强化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搭建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强化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管理智能化建设,推动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加大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计划、农事操作、加工仓储、财务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加快推动耕、播、收全程机械化建设,积极推动适宜性数字技术在中药材和特色果蔬产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化服务。围绕农资、农机和农技服务,加快整合现有数字农业相关信息系统与APP,强化运用推广,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数字农资”建设,探索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提升农资物流管理智能化和农资服务精准化。加速农技推广数字化建设,大力推动专家在线诊断、远程会诊、农技在线科普等农技数字化服务。集聚行业力量,搭建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为农机销售、农机服务提供在线供需对接撮合,加强农机调度与作业监测,提升农机利用效率。创新农业数字化营销。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提升,建立产后设备数字化共享服务网络,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加工状态、仓储环境、物流位置等信息,提供供需匹配、冷链监控等服务。加强农产品营销大数据库建设,开电子营销数据监测分析,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据监测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构建数字农业品牌。统筹区域行业资源整合,开展数字农业品牌建设示范行动,着力建设品牌营销工场,推动数字农业大品牌打造。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强化品牌宣传、展示和推介,健全数字农业品牌防伪机制,提升数字农业品牌知名度。全方位提升对行业领军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速行业领域核心企业集聚、抱团发展,加快构建县域数字农业产业生态圈。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口,以现有数字农业融合示范项目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分化、嫁接、重构农业新的生产经营主体或服务组织形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文创农业、康养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农业私人定制等基于互联网的农业新型经营模式。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推动传统农业数字化改造,扩展休闲文创农业表达形式,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创新农业数字化政务监管。构建涉农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指挥统一、多部联动的应急处置平台,提升对突发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应对能力,切实提高农产品安全的保障水平。依托农业资源一张图,重点加强粮食产业生产情况监测,提升农业资源及产业发展数据收集和管理水平。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例3

国家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实在会上做了题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改革与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总局党组确定2005年为“农村服务年”和“电影发展年”,目的就是通过实施这两个年的服务,有重点地促进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和整个电影业的发展。实施“农村服务年”,总的是要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结合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广播影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大力提高农村广播影视覆盖率的质量和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享受好基本的广播影视服务,让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快、更好地传入千家万户。实施“电影发展年”,就是要全面深化电影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电影产业化理论、体制机制、产品、科技和管理创新,在稳定数量的同时大力提高电影质量和效益,努力扩大电影在城乡的放映规模,建立保障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看电影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电影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会议前一天,王太华和赵实、张海涛、胡占凡还专门抽出时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的陪同下,视察了中央台海南记者站。

“朱光亚星”正式命名仪式在京举行

2004年12月26日,“朱光亚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出席了命名仪式。据悉,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此前已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向朱光亚颁发了“朱光亚星”命名证书。

关于朱光亚

朱光亚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国科学事业和工程技术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度北京电视台技术工作会议圆满结束

2004年度北京电视台技术工作会议于2004年12月22-25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北京市广电局副局长臧增祥、北京广播影视集团总工程师何桂芝、北京电视台总编辑张晓爱以及国内外广播电视设备厂商同行等1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在对2004年技术工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确定了北京电视台2005年技术工作计划,并结合新大楼的建设和2008年的奥运转播,围绕媒体资产管理、高清晰度电视、硬盘网络播出系统、电视台相关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当今最前沿的电视高新技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对加快北京台采、编、播、存、管系统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码视讯亮相福建省广电技术年会

福建省广播电视学会技术研究会年会于2004年11月24日召开。此次年会的主题是探讨新一轮农村山区广播电视覆盖(村村通)技术,福建省广电各级领导及技术专家参加了会议,北京数码视讯公司作为业内著名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厂商,也应邀出席了此次年会。

会上,广电专家介绍了采用数码视讯产品搭建的前端系统做MUDS数字化试验情况,数码视讯还就MUDS运用于农村数字电视的问题所提供的高性价比的一站式数字电视前端解决方案,包括数码视讯Streamguard有条件接收系统做了介绍,获得了与会专家的肯定。

据悉,数码视讯公司针对MUDS农村覆盖网数字化改造前端系统方案已经在三明广电系统中规模覆盖,并即将应用于湖南省无线数字电视系统,做全省的农村覆盖。

航天科技与中国卫通签署

《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于2004年12月23日举行了《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书》签约仪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海南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直播卫星主要应用于广播电视直播系统。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是按照国家"十五"规划中对我国直播星系统的建设要求、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组建我国直播星系统空间段公司的相关原则进行筹建的,该公司将成为我国卫星直播系统空间段的运营主体,其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经营直播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互联网业务、与卫星技术相关的应用技术开发业务以及增值服务业务等。

资源一号03/04星通过集团公司级转初样评审

资源1号03/04星转初样阶段评审会于2004年12月30日在北京召开,国防科工委系统一司,测控、发射和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专家出席了会议。经专家评议,资源1号03/04星在继承01/02星和其它型号星的成熟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为满足用户要求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改进设计工作,已完成了方案研制阶段规定的各项工作,并针对01/02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巴双方联合的初步设计也通过了评审。

王太华出席全国电影工作会议

2004年12月27-28日,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在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召开,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例4

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大力推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努力让农民看到、看好电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提出的事关我国农村农业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伟大历史任务。去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都把农村电影放映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李长春、刘云山、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从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入手,走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农村电影放映新路子,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快电影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真抓实干,努力推动农村电影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电影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娱乐形式,在农村社会和农民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电影不仅能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同时也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随着农村广播电视和录像放映的逐步普及,给农村电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但是电影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仍然是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形势下,农民对电影的需求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是越来越多了;对电影放映质量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是越来越高了;农民群众希望看到内容新、质量高、品种多的好电影,渴望享受到具有良好视听效果的优质电影服务。这些都给新形势下农村电影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电影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看电影需求,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三)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也是电影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扭转了农村电影持续滑坡的局面。截止去年底,我市共有农村放映队533个,电影放映从业人员605个,其中市电影公司直属放映队42个,放映员62人;乡镇集体放映队101个,电影从业人员114人;私营个体放映队390个,放映从业人员429人。去年共放映48306场(次),其中放映故事片22727部、科教片3017部,观众达5104.67万人,发行放映收入231.372万元,为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和回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机制不活,供片渠道不畅;二是投资过少,基础脆弱;三是农村电影科技含量不高,放映队伍不稳定。以上这些问题和矛盾使农村电影工作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农村电影体制改革任务还十分艰巨和十分繁重。今年,国家和省上将我市确定为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市之一,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大好机遇。在这次试点工作中,国家财政将向我市支持1236万元(其中包括市级卫星接收设备和各县区市数字放映设备,全市每个行政村一月一场电影场次补贴)。同时市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决定拿出一定资金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每场补贴44元。各县区市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巩固农村先进文化阵地、提高执政能力、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高度,从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和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大局意识,把农村电影改革和数字化放映工作摆在重在议事日程,认真安排部署,加大工作力度,按照要求,落实配套资金,全力加快农村电影改革步伐,提高农村电影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为全省农村电影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二、突出重点,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4月份,国家广电总局在浙江省台州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会议,会议出台了由、广电总局、文化部等八部委办联合制定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快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国家决定今年在8个省先行试点,明年在全国推行。我市是国家和省上确定的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广电总局《方案》明确了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领导,提出了试点工作的6项任务:一是大力加强农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市场主体;三是大力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五是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六是加强农村题材影片创作。这六个方面既全面、又具体,只要按照这个要求认真、扎实地推进,试点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效。根据试点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实际,我市试点工作应具体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进一步活跃和发展集镇影院放映。今年国家为我市农村投资补贴新建和改造5个农村固定电影院,各县区市要结合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建设,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场所,在集镇固定电影院建设上探索“三个一批”:即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和置换一批,每年建设和改造1—2个乡镇示范电影院。今后,新建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时,必须配套建设电影院。市文化局要结合实际制定建设标准,加强督查,从严把关。各级财政要积极落实电影放映场所建设改造资金,切实加大对农村电影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对县、乡原有的影剧院、录像放映厅等场所加以充分利用,更新内部设备,不断改善农村电影放映场所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农村电影放映格局,赶年底完成22290场(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任务,实现农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目标。

(二)大力培育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市场主体。要从创新机制入手,加快市、县两级电影体制改革步伐,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主体。要以市场为导向,要放宽农村电影市场准入条件,鼓励乡镇放映队和个体放映队积极参与农村电影放映;鼓励社会多元资本投资农村电影,并与国有电影单位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鼓励农村电影跨地区发行放映,进一步活跃农村电影市场,促进农村电影放映规模化发展。要坚持室内放映与露天放映相结合,胶片放映与数字放映相结合,免费放映与低价有偿放映相结合,不断扩大农村电影覆盖面,努力消除空白点,方便农民就近看电影。

(三)建设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体系。要加强以“三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构建设备配送网,负责数字放映机投放及其技术支撑和维护,流动放映车和放映大棚等设备的供销配送,二是构建节目传输网,负责数字节目的网上订购、接收入下载、分发,以及节目的放映管理;三是构建技术培训网,负责技术培训、提供技术升级服务。形成固定放映和流动放映相结合,覆盖广大乡镇农村,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数字电影服务体系。

(四)大力加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公益性放映是农村电影放映的主要形式。各县区市要加强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的重点影片、主旋律影片的普及放映,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放映网点。公益性电影由政府购买场次,经费由各级财政按比例承担。要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活动,妥善解决学生观看影片的费用问题。要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放映知识性、实用性强的科教片,推进科技兴农,服务农民脱贫致富。

(五)大力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各县区市要积极制定农村电影扶持政策,努力推动“影企联姻”,培育开发农村电影放映广泛经营。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争取通过单位或个人赞助等方式开展农村电影放映,积极开拓农村节庆、婚嫁等文明礼仪活动和城市农民工电影放映市场,充分利用县城乡镇影院进行低价售票放映。对影企联姻、红白喜事等形式的农村电影市场开发业绩,县区政府要给予表彰奖励。

三、加大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

数字电影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电影媒体,与传统胶片电影相比具有视听效果好、运营成本低、节目传输快、管理信息化和有利于版权保护、环保等诸多优点,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电影发行周期长、放映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已建立了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搭建起了全国农村数字化放映的运营平台和监管服务平台,开发出了利用卫星传输适应农村放映的DMS数字放映系统,经过在浙江台州等地初步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带动了农村电影放映体制、机制、观念、运营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推动了农村电影事业发展。按照中、省的部署和要求,我市农村电影放映试点要在8月底前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9月份开始数字电影放映试运行。

当前,推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我市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网络。组建咸阳市数字电影有限公司。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原则,专门负责全市数字电影的发行和放映工作。市文化局要赶8月底前完成市数字电影公司的组建工作。要建立健全公司《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及早开展相关业务。同时,要尽快完成数字电影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任务,完善配套设施,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国家数字电影中心进行信号和业务对接。各县区市要尽快确定人员,配备设备,积极参与院线公司运营。要通过组建院线公司,整合市、县、乡各级各方面的电影资源,并大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经营,形成上下贯通、资本连接、覆盖到村的发行放映网络,实现规模化经营。市文化局要加强对院线公司的监管,督促其制定合理的放映计划,确保院线公司完成好政府采购的放映任务。

(二)完成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布点工作。数字电影放映布点要以市为龙头,县区为纽带、乡镇和村组为基础,市上组建数字电影接收、发行中心,各县市区组建数字电影服务站,每个乡镇要组建1—2个固定数字电影放映点,全市共组建数字放映电影服务站13个,组建固定电影放映点182个,组建农村流动放映点3715个,国家为13个县和182个乡镇统一配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各县市区要按照市上统一安排,于8月底完成组建布点任务,9月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全面展开。

(三)建立数字电影放映队伍。各县区市要以原农村电影队为基础,组建数字电影放映队,各放映队要以市院线公司为发行放映主体,实行连锁化经营。各县区市要按照市上统一安排,尽快完成数字电影队组建和数字电影机投放工作。数字电影放映员优先从原电影队选聘,各级文化部门要认真做好数字电影发行业务人员和放映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确保数字电影放映工作顺利实施。

(四)严格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的政策界限。国家制定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和《试点地区农村数字电影试点放映实施细则》对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的相关政策作了明确规定,总的要求是,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目的是让农民看到、看好电影。凡政府购买、计划内实行补贴的数字电影放映场次,放映队不得向农民收费;农村公益版权的数字电影,只能在县城非专业放映点和县城以下农村放映,不得在县城影院或县以上城区放映。各县区要在确保农村公益性放映场次的前提下,鼓励数字电影面向市场扩大经营,跨地区经营,引导、扶持其采取售票、包场、影企联姻、广告经营等方式开展有偿服务,增加创收。数字电影放映要坚持社会效益为先,组织好“电影下乡”和主题放映、公益放映,重点放映好各类科教片、爱教片。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防止和打击走私、盗版影片、音像制品进入农村,为数字电影放映试点工作提供保障。

四、加强领导,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县市区要统筹规划,精心部署。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把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这件事关农村文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一要统筹兼顾。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电影改革和发展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到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到考核干部的内容,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国家、省上要求,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张志军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秀英和副市长王建国任副组长,文明办、宣传部、发改委、财政局、文化局、广电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咸阳市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市要按照要求,抓紧成立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例5

本网3月3日讯 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的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思路研究课题研讨会今天在京举行,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郭作玉出席并主持会议,爱农家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裁陈骥、首席文化官兼副总裁王虹焰等来自北京、福建、南京、常州等全国各地共7家农业信息化企业的优秀代表受邀参加本次课题研讨会。

郭作玉主任表示,当今社会,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而目前各地普遍采取的单靠政府投资的发展模式不能长久维持,迫切需要提 升农村的“造血”能力。本次研讨会旨在向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提交农业信息化推进报告,该委员会组长为总理。所以本次会议以及该报告可能影响到国家 农业信息化推进政策的制定。“今天,之所以把大家邀请到这里,是因为各位都是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先行者和引路人,像咱们北京的农信通、中国数字农村网、南京 的汤山翠谷、常州的绿意传媒都有很好的项目和发展前景,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会上,各家农业信息化企业分别就自身运营模式、盈利模式、项目优势等与参会者进行了分享。在发言中,爱农家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裁陈骥详细讲解了 中国数字农村网的运营模式,并表示中国数字农村网今年计划建立2000个信息服务站,明年计划再建立8000个,使数农信息服务站总数超过10000个。

当听到中国数字农村网不只进行线上的交易,还结合线下信息站的运营,郭作玉主任频频点头。他说,你们这个线上线下两手抓的思路非常好,你们的信息站进入 乡村,既帮助农民解决了技术问题、销售问题,也实现了优势资源互补,带动农民共同发展。“这个模式立意高、气魄大、有造血能力,是有可行性的,我觉得将来 你们会有几何级的增长。信息化联盟一直对中国数字农村网十分肯定,今日一见果然不错,我一定要到你们的信息站、到你们的竹柳基地去看一看。”

会议最后,郭作玉主任向与会企业展示了课题报告,并邀请企业根据自身运营中积累的经验、发现的问题对报告进行丰富和修正,各家企业纷纷建言献策。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例6

4月20日,省信息产业厅、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王金山省长的重要批示和省政府的部署,组织成立数字安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办公室,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工作。

4月21日,第二届中国安徽国际技术博览会暨第六届安徽省计算机文化周活动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9月5日,安徽省电子商务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安徽省电子商务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安徽省电子商务事业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对电子商务在安徽省的推广应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1月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安徽省组团参加了博览会,充分展示了安徽省软件产业的技术、人才优势,受到信息产业部和软博会组委会的好评。

11月19日,安徽省政府以皖政[2003]89号文件印发了《“数字安徽”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03-2007年)》,作为数字安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12月20日,2003安徽省首届物流信息化高峰论坛在合肥举行。

2004

4月5日,王金山省长主持召开安徽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数字安徽建设的有关问题,同意成立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同意成立省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小组,设立综合性的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决定召开全省数字安徽建设工作会议。

4月16日,文海英副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安徽省在进出口领域开展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工作。

4月29日,黄海嵩副省长受王金山省长委托主持召开数字安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2004年数字安徽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安排,讨论通过表彰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并原则通过《“数字安徽”建设管理办法》。

5月9日,安徽省数字安徽建设工作会议隆重召开,王金山省长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此次大会的召开对推进 数字安徽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月25日,安徽省政府发文正式提出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将数字安徽建设列入6大工程之一――信息工程。要求围绕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形成数字安徽的基本框架。

6月9日,安徽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常务副省长任海深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6月18日,2004年安徽省出口商品网上交易会隆重开幕。这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首家以出口商品为主的网上交易会,是安徽省电子商务应用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7月18日,安徽有线数字电视正式开播,安徽省委副书记张平出席开播仪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数字电视的顺利开通,标志着数字安徽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标志着安徽省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8月3日,由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信息产业厅、合肥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电子商务大赛安徽赛区竞赛在合肥正式启动。此次大赛对推动安徽省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8月24日,省政府办公厅以皖政办[2004]64号文件印发了《“数字安徽”建设管理办法》。这将进一步加强数字安徽建设的规范和管理,对推动数字安徽建设健康发展,促进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月4日,安徽移动公司在安徽省最后一个不通电话的乡镇――休宁县白际乡举行基站开通仪式。这标志着安徽省已完成“乡乡通电话”攻坚工程,实现了乡乡通电话。

9月22 日,安徽省政府内部门户网站正式开通。这极大地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9月24日,安徽省政府召开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小组会议。会议研究了安徽省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有关问题,同意成立安徽省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徽省信息产业厅。

10月18日,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组副组长王京和率检查评估组赴安徽金寨县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组对安徽省金寨县站点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安徽省建立的“建管学用”机制得到了检查评估组的一致好评。

11月18日,2004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暨信息化应用案例展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安徽展团展示的信息化应用受到国信办、信息产业部和大会组委会的一致好评。

12月17日,由安徽省国资委、信息产业厅、科技厅共同主办的全省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效论坛在黄山太平隆重开幕。

12月31日,安徽省信息产业厅机关内部刊物《安徽信息化》期刊创刊两周年。数字安徽网站自2003年7月1日正式开通以来,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运行,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已逐步成为安徽省知名的门户网站。

2005

4月18日,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安徽省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正式挂牌运行。这标志着安徽省信息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月1日,安徽省电子认证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8月10日,安徽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大

会对2004年度全省优秀政府网站进行了表彰。

9月20日,全国公安信息化应用芜湖现场会在安徽省隆重召开。

11月9日,安徽电信杯数字安徽知识大赛在安徽电视台演播厅落下帷幕。

11月29日,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率省信息产业厅厅长贺凌、副厅长吴晓明等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部委汇报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省申报工作。

12月10日,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和安徽省信息产业厅共同主办的“2005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隆重开幕。

12月16日,安徽省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会议暨第二届企业信息化论坛胜利召开。

2006

1月7日,马鞍山市信息产业办公室揭牌仪式在市政府六楼会议室举行。这是安徽省继滁州、芜湖之后成立的第三个市级信息产业办公室(局)。

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召开第四届(2005)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和经验交流会。安徽省政府网站在省级政府(含直辖市)网站绩效评估排名中取得全国第六位的好成绩。

2月1日,由安徽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安徽人民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具体承办的 《数字安徽》专著正式出版发行。

4月21日,2006第三届中国安徽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暨信息化建设五年成果展取得圆满成功。同期举办的“数字安徽与和谐社会”专题高层论坛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6月19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批复同意安徽省舒城县和宁国市作为部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

7月19日,受王金山省长委托,黄海嵩副省长主持召开了安徽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安徽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安徽省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和《全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建设方案》。

8月29日至9月1日,安徽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黄山市黄山区举办了学习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安徽省17个地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和各市信息中心主任参加了专题研讨班。

9月5日,省政府英文网站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安徽省电子政务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9月18日,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展档案信息化试点工作。安徽省档案局承担的 “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项目被列为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试点。

9月21日,由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举办的安徽省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知识技能大赛正式开赛。

10月18日,安徽省参加全国第二届计算机(微机)调试员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

10月28日,安徽省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这标志着安徽省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0月31日,安徽省电子认证证书首发仪式隆重举行。这标志着电子认证证书的应用在安徽省正式启动。

12月12日,安徽省政府在合肥隆重召开全省信息化工作会议。省政府印发了《安徽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印发了《安徽省“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和《全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建设方案》等信息化规划。这些规划的颁布实施,将对安徽省“十一五”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月29日,信息产业部批复同意安徽省阜阳、芜湖两市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

2007

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第五届(2006)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和经验交流会。安徽省政府网站以总分67.07分的成绩列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第四位,较2005年上升了2位。合肥市政府网站以总分60.78分名列全国333个地市级政府网站的第17位,较2005年上升9个名次。休宁县、颍上县政府网站分别位列全国402个县级政府网站的第10位和第11位。在安徽省地市级政府网站中,合肥、铜陵、六安、黄山和芜湖等市政府网站分列省内地市级政府网站绩效前5名,合肥、铜陵政府网站进入全国前50名。

3月10日,安徽省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会同省农委等有关部门在全省选择了125个乡镇和1132个行政村开展千村百镇信息化示范点项目建设。当年计划投入650万元,选择61个乡镇和211个行政村,先期开展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信息服务站(点)试点。

4月2日,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全省电子政务检查工作全面展开。

4月27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国家档案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合肥召开全国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经验交流会。安徽省档案局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与会代表现场考察了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的建设情况。中心采用的“标准先行、分步实施”策略得到了国家档案局的高度评价。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例7

一、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农村电影的繁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都发生了重大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了适应当时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繁荣农村的文化生活,改变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中影公司从我国10亿人口、8亿农民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城乡兼顾,重点在农村”的电影业务方针。这一方针的贯彻与实施,使我国农村电影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到1982年,全国农村电影单位共增加32617个,4年中发展了近1/3的放映单位,为农村电影普及创造了条件。1983—1985年,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很早建立起来的农村电影放映队在1985年前后出现了收费难、放映难、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这一时期,全国15万个农村放映单位中,有4万个停止了活动,映出场次减少了500万场,观众减少了40亿人次。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6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农牧渔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解决当前农村看电影难问题的意见》(广发影字[1986]351号)。《意见》明确指出:“有条件的乡、镇、村积极发展售票放映场(点),逐步实行售票放映;不具备设立售票场(点)地方,实行普及放映,费用或从乡、镇、村的统筹费、公益金中支付,或从乡、镇、村所办企业收益中提取一部分为农民包场看电影;在集体经济条件较差的乡、村,在自愿条件下,由群众集资或采取群众容易接受的其他办法解决看电影的费用。”

1987年12月,中影公司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电影市场经济交流会(简称三明会议),深入贯彻四部文件,进一步转变观念,推动农村电影工作的战略转移。三明会议确立了“三个过渡”②这一农村电影改革的主题,农村电影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均每年发展电影院800家,售票电影点5000个。截至1991年底,全国农村电影院已发展到1.3万多家,售票放映点5.7万多个,其中室内售票点约占40%以上,农村46%的放映单位实行了售票放映。小机换大机2300多套,50%以上的放映单位采取了新光源,大大改善了农民看电影的条件,促进了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③中国农村电影市场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空前繁荣之后,进入1990年代以来,呈现出了逐渐衰败的态势,这种变化趋势与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转型有着特定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业,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电影市场自然逐渐萧条,中国电影事业的工作重心也集中于城市电影业的发展。这个时期,无论是创作生产、发行放映还是硬件设施、政策导向方面,都转向了大中城市,大中城市几乎吸纳了中国电影的所有资源,从而导致了广大农村甚至县级以下的镇、乡电影业呈现出了衰败现象。

二、机制创新激活了农村公共电影事业的新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中国传统的电影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初期各项政策不完善的原因,城乡电影业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呈现出了城市电影发展日益活跃,农村电影发展逐步衰败的现象。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电影事业,解决新时期广大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1998年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即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这一政策的实施以及目标的提出,逐步改变当时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为了确保这一政策的顺利实施,保障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2000年,国家计委、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发了《关于进一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通知》,明确要求将“2131工程”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2131工程’,加强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农村电影‘213l工程’是具有公共性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各级电影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把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2003年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广大农村电影工作者辛勤耕耘,努力工作,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发展。2003年度“2131工程”共向全国22个省市资助了价值2144万元的电影放映设备和拷贝,其中电影放映机1227台,发电机302台,放映双机84台,农村流动放映车84辆和放映大蓬20个。④到2004年,在农村“2131”工程的推动下,全国农村电影放映395万场,同比增长9%。继2003年、内蒙、宁夏等省区实现“2131’”放映目标后,2004年又有湖南、北京两省市跨入达标省区的行列。按照十六大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2004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扶持力度。2004年共向中西部地区资助16毫米放映机1805台,发电机144台,流动放映车187辆,放映大蓬56个,数字放映设备65套,资助电影拷贝7906个(其中故事片拷贝4400个,科教片拷贝3506个),资金总量达4363万元,比2003年增加2000万元。⑤电影体制改革,彻底打破了中影公司的垄断经营局面,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的手段。首先,取消了中影独家发行进口影片,放宽民营、股份制公司及个体发行国产影片的限制;其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电影院安装电脑售票系统;第四,成立电影院线公司。电影发行由“统购统销”改变成“自产自销”,使电影业走向了市场。#p#分页标题#e#

三、数字放映技术为农村电影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2002年6月,一种崭新的电影放映概念进入了中国。第一台数字放映机在中影集团华龙公司安装,用于数字节目的后期制作,数字电影在中国正式发展。为了推动我国数字电影的普及和发展,2004年3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成立,通过数字电影的方式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在2004年12月21至22日召开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宣布,将2005年确定为广播影视“农村服务年”,进一步改进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是广播影视“农村服务年”的重要任务之一。2005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将资助范围扩大到全国,共资助金额8726万元,采购电影节目130个拷贝5700多个,采购电影放映机891台、发电机127台、放映大蓬15顶、数字放映设备54套。新增农村电影放映队近1800个,使全国农村电影放映队总数接近3.5万个,全年农村放映电影365万场,观众达13亿人次。⑥国家实施的“2131工程”和“西新工程”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2006年度“2131工程”及“西新工程”资助资金总额为8700多万元。2007年,在城市观众观影人次大幅提升的同时,国家在2007年向全国各地农村传送公益版权影片409部,非公益版权商业发行数字影片384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共放映电影超过460万场,观众15.1亿人次。⑦在国家、相关部门、各级政府及放映人的共同努力下,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在农村迅速发展和普及为建设农村电影事业的繁荣迎来了春天。

“十五”时期,中央政府累计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资金2.38亿元,各省级财政累计配套资助金额8500万元,共放映电影近1500万场,平均每年300万场,已有18个省区实现年放映场次10万场以上,其中、内蒙、宁夏、陕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已率先实现年均村放映电影12场的目标,新疆、云南、湖南、重庆也达到年均村放映电影8场的水平。⑧“十五”期间,全国各地通过开展规模化的主题放映、进乡入村流动放映等方式,明显改变了农村放电影难、农民看电影难的现象,农村电影放映空白村不断减少,部分先进地区实现了农村电影全覆盖,全国农村电影观众明显增加。农村数字院线的创新,推动了县、乡电影公司的重新组合和改革,是将传统的以行政为纽带、发行放映相互脱节的旧体制,变为以资本为纽带、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院线制;是深化农村电影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数字化规模供片、规模放映和开发规模市场的需要,更根本的目的是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国内各类资本投资农村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减少发行环节,搞活经营机制,塑造新型的农村电影市场经营主体。同时,数字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将农村电影放映的技术体系从胶片放映转到数字传输放映新体系。与传统的胶片放映形式相比,数字化放映利用卫星传输,成本低、速度快、效果好,是农村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例8

在中南海,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200多人,申纪兰作为其中的一员,认真履行了一个代表的权益,郑重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议,得到大会提案组的高度重视。根据她的建议,“男女同工同酬”在全国得到了广泛推广。

也就是在那次会上,申纪兰参加了审议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讨论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更让她激动的是,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当出现在会场上时,她的眼泪夺眶而出,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她,在旁人指点下,在出席会议名单上的三个字下面重重画了圈,作为永久的纪念。

1959年,申纪兰参加了第二次全国人代会,这次大会的地点搬到了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当她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她摸着数不清的柱子,转着数不清的大厅,从内心感到,仅仅几年时间,国家就发生了如此翻大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她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暗暗告诫自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重要的大会,是代表人民意志和权利的地方,国家许多大事都在这里讨论决定。自己是人民代表,就要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就要实实在在反映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把老百姓的愿望和需求带到大会上,而且要争取得到一个满意的落实。

从第一次参加人代会到现在的十一届全国人代会,申纪兰到底提过多少议案和建议,具体的数字她已记不清了,但她记得,她的关于对农民、农村的建议,每次中央都有回答,都得到了落实。

2001年,申纪兰在全国人代会上正式提出议案,内容是关于关注山区交通建设。会议结束后不久,交通部的负责同志就亲自率领有关技术人员去太行山区调查部署修路工作,很快,政府就拨了修路款,不久,山区一条条通往外面的公路就修成了。 申纪兰作为一位农民代表,她始终生活在民众当中,与家乡人民同甘共苦,心里想的是农村,嘴上说的是农业。这些年,她在历届代表大会上,集中反映了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解决农村干旱地区饮水困难、减轻农民负担、假冒伪劣坑骗农民、山区公路交通、发展农村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还包括加强执法监督和惩治腐败等方面的问题。她说:“13亿人民都要吃粮食,农业是基础的基础,非常重要的。现在形势很好,大家都吃饱了,穿好了,还嫌钱少了,所以要发展经济,提高生活待遇。”

让申纪兰感受最深的是,每召开一届全国人代会,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就会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她感慨地说:“当回过头来认真看看发展的成果时,你不大吃一惊都不行。”

申纪兰所在的西沟村8里长,15里宽,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600多户人家,2000多口人,居住十分分散。有人这样总结西沟村的特点:“没土光石头,谁干也发愁。”但申纪兰不信这个邪,她对全村人说:“破破烂烂不叫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就是要让人们尽快富起来。共产党员就是要搞好经济建设,最重要是把新农村规划落实好。栽上树,修好路,搞好生产吃饱肚,生产发展迈大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不顾年老体衰,带上干粮到处奔波,考察项目,筹集资金,购买设备,带领西沟人苦干了几十年,办起了一个又一个企业。现在,西沟村已经有了铁合金厂、饮料厂、磁钢厂、焦化有限公司等企业。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例9

1. 社会管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全面推行“四权四制”村治新模式

社会管理创新,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从加强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到推行“四权四制”村级自治新机制和“一统三化”党建新模式,鄂尔多斯市不断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模式,让管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加强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 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

2009年7月27日,鄂尔多斯市出台加强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要在基层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切实把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到2010年底,全市64个苏木乡镇(街道)运行规范的政法综治工作中心,133个社区、596个嘎查村和185个规模以上企业规范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站全部建起。

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站集中办公用房平均在20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以上。政法综治工作中心有接待服务群众一站式工作平台,配备电脑、通信设备、交通工具、办公设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站也配齐了电脑、通信设备、办公桌、资料柜等办公设施。各旗区每年单列基层政法综治经费100万~200万元,保证基层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还配备了5604名综治协管员、综治联络员和维稳信息员,全市133个社区共配备专门从事社区综治工作人员266人,组建专业治安巡逻队211支3558人、季节性联防队465支2766人、保安企业9家5058人,建立平安协会140个,平安志愿者达1300余人,建立起职责清晰、责任明确、协调联动和高效运作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在此基础上,又整合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社会保障、、人民法院等资源实行集中办公,形成中心整体效能,使综治网络向农村、牧区、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延伸。软硬件齐备,效果如何?回答是:基层管理有人抓,有人管。具体表现为: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

“四权四制”村治新模式让农牧民当家作主

2010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农村牧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座谈会上,鄂尔多斯市“四权四制”村级治理模式得到中纪委充分肯定。2006年以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大力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行以村民代表常设制和村民代表会议参与重大决策为核心的“四权四制”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村级事务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委会的自治作用,有力深化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农村牧区的和谐稳定。2010年,鄂尔多斯在全市743个嘎查村普遍推开了“四权四制”运行机制。

以“四权”体制框架依法科学配置村级组织权力。将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权都按照党支部履行决策组织权、村民(代表)会议履行决策表决权、村委会履行决策实施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履行决策监督权的体制框架进行依法科学配置,充分体现农牧民群众当家作主。在“四权”体制下,村党组织掌握决策组织权,谋全局、把方向、管宏观,负责对整个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组织领导,以保证村民自治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村民会议实施决策表决权,集中反映全体村民意志,对村内重大事务进行“拍板”。村委会履行决策实施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管理日常性村务,同时,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村民监督委员会履行决策监督权,负责对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决策结果和执行环节、执行结果进行监督。

以“四制”运行机制保障基层民主管理。将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都按照决策启动机制、民主表决机制、组织实施机制、监督评议机制的运行模式进行民主管理,切实维护农牧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实行集体决策,会议议题由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或1/3以上村民代表提出,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的执行主席主持召开,2/3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或通过表决后方可形成决议,并向村民定点公布。村委会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决议事项,在实施过程中,村委会要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布决议事项的实施进度,实施工作完成后要及时公布结果,接受群众监督。村民监督委员会要对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决策结果和执行环节、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定期不定期地将开展工作情况和监督情况向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反馈,及时向全体村民进行通报。年度工作结束后,还要及时开展对两委班子述职述廉工作的质询和评议。

“四权四制”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常设制确保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常态化、制度化,以依法合理的授权、分权、制权形成权力制衡,以严密的运行程序确保村级组织的权力在民主、公开、透明、监督的轨道上规范运行,从而做到农牧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副书记李杰对伊金霍洛旗“四权四制”村治新模式考察后认为,这一做法真正突出了村民的主体地位,使群众的民利得到充分行使,不仅规范了村务工作,使村务决策更为民主科学,保证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还化解了基层潜在的矛盾,促进了农牧区的和谐稳定。

【图表说明】始于2008年的深度融入民主理念的“四权四制”村务自治模式,将错综复杂的纠纷与矛盾付诸村民代表会议,让村民充分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复杂的问题开始走向简单化。也就在2008年这个看似寻常的年份,鄂尔多斯市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创新探索。

“一统三化”党建新模式实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

2009年,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针对新时期农牧民党员集中教育管理难度大、农牧民意愿表达渠道不够畅通、农村牧区各类社会矛盾逐渐增多、农村牧区基层民主建设体系还不完善等问题,探索推行了“一统三化”党建工作新模式,即在村民小组、产业链、示范园区、行业协会、重大工程项目一线,按照党员数量或分布情况以及个人特长等下设若干党小组,实现在苏木镇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支部管理区域化、党小组活动常态化、党员联系农牧民普遍化,形成了党在农村牧区自上而下、科学严密的组织领导架构和自下而上、合理有效的党群监督体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丰富和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进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区域化。打破地域界限、跨越所有制类型,以区域为纽带,固定空间为依托,灵活设置党小组,形成了形态稳定、机制开放的区域性组织网络。一是在村民小组中设置党小组。根据各村人口分布、党员数量,在一个村民小组或几个村民小组建立党小组。目前全旗设置了以村民小组为主体的党小组680个。二是依托优势产业设置党小组。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党组织形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衔接,放大了管理优势。目前全旗已在符合条件的专业协会分别建立了38个党小组。三是在重大项目上设置党小组。将农村牧区重大项目按环节分段,在段上设置党小组,这些党小组在当地项目建设过程中协助相关部门全力为项目服务,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四是按照功能作用分类设置党小组。根据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需要,结合党员个人能力特长、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类型的功能型党小组,党员全员参与,同时吸收一部分群众参加。目前,全旗功能型党小组已成立8个,主要有文艺宣传、道路维护、民事调解、产业化示范等7个类型。

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实现党组织活动常态化。一是突出可操作性,在活动形式上采取分片组织开展。打破过去以党支部为单位的组织党员开展活动的固有模式,实行“小班化”(党小组)教育管理。党组织活动以党小组活动为主体,每个月党小组要进行一次政策学习、组织一次党日活动、开展一次问题梳理。每季度党小组组长要找每个党员谈一次心,组织一次党员评议和点评,并将情况反馈到苏木镇党委。二是突出实效性,在活动内容上实行“群众点菜、党员开单”。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各党小组成员收集群众意愿,选定课题编制成“选学菜单”,再由群众依据菜单“点题”,最后由各党小组根据群众的“点题”以及党员实际和形势发展,合理安排活动内容。白泥井镇党委根据党小组活动中群众的意见,在农牧民聚集的户子、农村小商店、候车点建立50个农牧民读报点,深受群众欢迎。三是突出针对性,在活动载体设置上不断创新。在部分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中先行开展了党员身份认知活动,为党员农牧民家庭挂统一印制的牌匾,有1名党员的家庭挂“家有党员”牌匾,有2名以上的挂“党员之家”牌匾,既激发了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又便于接受群众监督。

积极搭建党员联系服务农牧民的桥梁,推进党员帮扶联系农牧民普遍化。开展党员帮扶联系农牧民承诺活动,实现党员帮扶联系农牧民普遍化、制度化、经常化。一是合理划分责任区域。以嘎查村为单位,一个党小组划分一个责任区,一名党员联系1名致富能手、1名科技示范户、1名政策明白人。二是科学界定活动任务。每个党小组对责任区内农牧户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对富裕户重点是加压鼓劲、增强带动力,对中间户重点是引导激励、图谋大发展,对贫困户重点是支持帮扶、在经济上打翻身仗,经党小组会议讨论同意后,向全体村民公开承诺。三是建立健全党员帮扶联系农牧民的运行机制。建立挂牌联系制度、承诺制度、情况登记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等工作推进机制,对农牧民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

推行“一统三化”党建工作新模式,让党员做主角,帮助群众解决发展项目难选择、资金难筹集、技术难掌握、产品难销售等突出问题,实现了一名党员带富一批群众;一个基地带动一项产业发展;一个党小组凝聚一方力量的目标。

2. 集成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打造智能和谐城市

集成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鄂尔多斯实现社会管理手段创新。从建立现代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到构建“数字鄂尔多斯”,社会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确敏捷型转变,从而在精确定位、快速反应、公开监督、多方联动的城市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深度探索。

“数字城市”建设就是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通俗的讲,就是应用信息技术来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城市。就趋势而言,这是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不二选择。“数字鄂尔多斯”建设,是从“数字东胜”开始起步。2008年,“数字东胜”筹划实施。2009年,东胜区开展了以“鄂尔多斯市民卡”项目为依托的“科技惠民工程”,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打造阳光政府为目标的“阳光政务工程”,以信息化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数字城管”的“管理创新工程”,以新建城市级信息中心、完善光纤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可视化管理系统、实现全东胜区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信息畅通工程”四大工程建设。至目前,“数字城管”运作相对成熟,在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社会管理上显示出巨大效能。

2010年,“数字城管”在东胜区正式运行。“数字城管”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万米单元网格为单位,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责任区域。东胜区“数字城管”管辖建成区22平方公里,共划分成为42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一名城市管理监督员负责巡查、上报城市管理问题,每个责任网格面积约为0.52平方公里。同时,“数字城管”还将城区内所有城市管理对象分事件、部件两大块录入城市管理系统,部件共分为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建、其他设施和扩展部件7大类95小类105099件;事件共分为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扩展事件6大类55小类。“数字城管”系统运转一年来,累计受理各类城市管理类案卷15万余件,结案率从79%上升到94.9%,处置率从78.6%上升到96%。2010年11月,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北京召开的中国第五届数字城市大会上,东胜区“数字城管”项目荣获全国建设领域信息化2010年度优秀工程奖和全国建设领域信息化2010年度突出贡献奖。“数字东胜”凸显的巨大魅力,吸引着“数字准格尔”、“数字伊金霍洛”、“数字康巴什”等蜂拥而起。按照鄂尔多斯市的安排,2011年力争在旗所在地初步建立起数字化管理平台。

其实,早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之前,鄂尔多斯已经开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打造“全时空、高密度”防控网,以“大技防”换得“大平安”。通过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着力打造技防镇、技防单位、技防街、技防市场和技防社区“品牌”工程,精心编制主要街道、特种行业、单位内部、居民社区、农村牧区治安防控“五张网”,从而构建起“打、防、控”一体化,“点、线、面”相结合的现代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以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这个由道路视频监控系统、电子警察系统、GPS/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十几个系统组成的信息指挥平台,全面推进了旗区公安局、派出所、社区和各单位的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实现了技防网点与派出所、派出所与旗区公安局、旗区公安局与市公安局三级联网,全面提高了指挥高效和预防、打击犯罪的快速反应能力。现代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建立以来,从2005年至2010年每年的社会公共安全感测评显示,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图表说明】数字化服务,在鄂尔多斯建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中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数字城管”新概念的提出和推广,让鄂尔多斯进入了管理精细化时代。对于难度较大的人口管理,数字化可谓是轻松应对。

3. 重视源头治理,构筑三色民生管理防线

以人为本,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鄂尔多斯从构建和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到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实现从重事后救急、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始于东胜区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在2008年实施的鄂尔多斯市平安建设“推典型、创品牌”工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构建起由政法综治牵头,司法行政部门主办,调处中心具体受理,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将、公安、司法、纪检、监察、法院等有关部门分散的调解资源有机整合,充分发挥调解资源的整体效能,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形成了“公调对接”、“访调对接”、“诉调对接”和“纪调对接”等协调对接机制,积极稳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与此同时,又建立起以旗(区)局为龙头,苏木乡镇办为纽带,嘎查村(居委)、企业工作站为基础的三级工作网络,使有访必接、接后必处、处后必果真正落到实处。“大调解”机制的运行,推动鄂尔多斯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驶入系统化、规范化轨道,使96%的社会纠纷、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如今,大调解工作机制更趋完善。尤其各旗区更是花样翻新,各具特色。

大调解调出了大和谐。而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又使老百姓真正当了家作了主。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在决策前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既看要不要干、又看能不能干,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为此,鄂尔多斯市正在建立”红、黄、绿“三级管理体系。对群众欢迎、条件成熟,稳定风险低的项目,列入“绿色”等级管理,加快推进;对群众欢迎但是对政策有异议,有一定稳定风险的项目,列入“黄色”等级管理,待政策重新研究修订,条件成熟后再行启动;对政策分歧较大,矛盾隐患集中,稳定风险高的项目,列入“红色”等级管理,暂缓推进。2010年,乌审旗先后对13项涉及老百姓利益的重大项目进行了风险评估,对其中2项有纠纷隐患的项目予以停建。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例10

(一)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农业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布署,结合农经站工作实际,组织全站干部职工认真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农经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3月底开始,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3月底至4月底已结束。通过深入动员,组织学习培训,各股室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农经工作调研活动。第二阶段从5月上旬至6月底,通过征求群众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一系列活动,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紧扣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剖析思想根源,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在活动中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提高对学习实践活动的认识,端正态度,增强信心,进一步明确了农经工作的目标,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精神和农业局党组部署上来。

(二) 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

1、加强对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全面贯彻落实农民负担“四项制度”,继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2、贯彻落实“一事一议”管理办法,做好筹资酬劳监督管理,今年4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省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村民筹资上限标准和以资代劳工价标准,报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实施。

3、为更好地做好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强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的宣传,让广大农民全面准确地了解直补政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三)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执行力度,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

1、继续贯彻落实《省政府转发农业厅关于做好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意见的通知》,全面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步伐,力争近期能够全面完成补换发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及财务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1、配合市财政局组织召开了全市全面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会议,并负责起草《**市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市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实施细则》,报**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经市政府申批后下发各县(区),推动各县(区)工作的开展。

2、组织申报2009年省级财政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根据《**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09年**省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市及时布置,认真组织收集审核汇总上报19个项目。

况写成文字材料上报省站。

4、完成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绩效评价工作。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2008年度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自评。并将绩效评价情况写成文字材料上报省农业厅计财处。

7、组织开展2008年省级示范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对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资金到位、管理使用以及实施进展情况等进行检查验收总结,涉及检查项目项目7个,通过市县两级的检查,没有发现项目资金被挪用、截留等违纪情况。资金到位及时,管理规范。目前,除宁洱县民安村仔猪养殖协会项目还在实施当中,其他项目已按计划实施结束,通过项目实施,部分已初见成效。

8、认真做好项目挂牌工作。截至2008年**市得到省级财政扶持项目35个,为了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根据省财政厅、农业厅项目相关管理要求,市农经站组织各县(区)农经站对2004—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单位全部进行挂牌,设立示范项目标识牌,并指导帮助项目单位开展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五) 加强农经统计工作

2、按时完成上报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计监测分析工作。

(六) 加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信息网络体系

1、开展业务培训情况。2009年5月31日前,全市共举办“数字乡村”工作培训29期,475人次,其中县(区)级11期,69人次,乡(镇)级18期,406人次。

3、网站维护及信息情况。我4、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工程进度。市农业局分管领导及业务负责人通过网络、电话、报送进度统计表、到实地督查等方式检查促进我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使工程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1、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严格按照农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认真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

2、加强对村级财务委托工作的督促检查工作及2009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组织实施。

3、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步伐,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力度,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年初制定的50个的发展目标。

4、认真抓好农业部、省农业厅各项统计报表的培训、布置工作,做好2009年各项统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分析上报工作,做到及时、全面、准确。认真开展下半年农村入户调查工作。重点做好农民收入、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查、资料整理、预测和分析。

5、认真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服务“三农”的信息通道工作。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下半年市级计划开展技术人员培训一期。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例11

深入学习五中全会精神 认真谋划水利工作“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会议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成果,并提出了二零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会议内容丰厚、内涵丰富,我就会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一下几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发言。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这一项发展目标也包含我们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管理,提高对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服务力度,所以以“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导向,在水利局党委的正确指导下,协助我处主管领导现有的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往后的发展方向,深入体会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坚持推广和运用现代化基础性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方式,与时俱进,改变思路,转变方式方法,带领全处干部职工,尽力提升我单位建设能力、现代化运行管理能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几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一项目标中我们水利领域有不可缺少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任务,水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后盾。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时,水利事业现代化建设统筹计划、同步进行,才能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稳定推进。所以,作为一名基层水管单位的领导干部,作为一名水利人,跟领导班子成员一同,认真思考和制定我处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管理工作的发展思路、阶段任务、最终目标,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有效、更满意、更周到的服务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们水利管理单位坚决顺应这项目标,坚持水资源保护和自然恢复相结合,河长制工作和保护自然相结合,严格执行“三条红线”指标和节约用水相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生态保护相结合,保护好石门子水库上下游水源地,为恢复塔西河中下游自然环境营造良好条件,持续做好河道整治工作,科学分配有限的水资源实现最高的效益,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把塔西河流域打造成山青水绿环境优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示范流域作出更多贡献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