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2: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统计学的前景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如今,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这就要求统计提供统计方法,也要求统计能提供更有效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随着人类社会各种体系的日益庞大、复杂和精密,统计学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这样一来,社会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就多了,而这种社会需求使统计学专业的教育发展迫在眉睫,也为统计学专业的就业开辟了前景。
1统计学的发展状况
1.1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统计学的产生和社会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统计学产生于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发展壮大,而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则是在长期统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古典统计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期)、近代统计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现代统计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初至现在)。统计学专业产生的时间是1890年,英国的牛津大学首先设立了该专业。之后,英国的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相继也设立了统计学专业。
1.2我国统计学的发展。我国相对来说,对统计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原因在于解放前,我国统计主要照搬数理统计学的那一套,导致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完全脱节。解放后,又照搬了苏联社会经济统计学,虽批判了数理统计学,对我国经济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有些偏激。直到党的后,在改革开放中,我国统计学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观点也纷纷活跃起来。才使得全国许多院校陆续设立统计学专业,有北京大学、山东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并开始扩招学院。
1.3统计学发展的现状。统计学是一门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方法论科学,它来源于统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经验的概括。现代的统计学专业是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建立的数理推断统计学。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学不断吸收和融合相关学科的新理论,因而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可以说,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统计。英国统计学家哈斯利特曾说过“统计方法的应用是这么的普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习惯中,统计的影响是这样巨大,以致统计学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有的科学家甚至把当今时代叫做“统计时代”。可见,统计在现代化管理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统计学的就业前景分析
2.1统计学就业现状。有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就业最难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并且大学毕业生人数还在逐年增加。准备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之多可以想象,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的各方面压力都非常巨大。并且与那些“985”、“211”名校相比,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2统计学就业方向。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分析、展示和解释数据”的科学,只要有数据的地方,就需要用到统计,统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有三大部分:统计局等政府部门、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部门、以及各种企业事业单位。事实上,对于一些中大型的城市,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加之本身进入政府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工作比较困难,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就显得尤为激烈。而在经济相对一般的基层地区,提供给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对口的工作岗位又很少。综合分析,统计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但整体而言,由于竞争大,各公司、企业自然会优中选优。相对来说,如果英语比较好,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并且统计分析能力强,还是很容易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因而,专业知识成为衡量一个毕业生是否优秀的最基本条件。
2.3统计学毕业生就业前景预测及建议。目前,虽然统计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太好,但从长远看,将来的就业前景还是较为明朗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成立单独的统计系就是最好的证明。首先,统计学应用的领域十分宽广,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在各种岗位上确实能接触到处理数据等统计工作。例如,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进行水文、气象以及地震预报的研究。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也常常会用到统计学的知识。例如,需要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股票的历史数据。而对于有着“金领中的金领”称号的精算师来说,就需要具备非常深厚的统计学功底。因此,统计学专业学生要打好数学基础,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另外,大学生不应把未来职业的目光都定在传统的“集中”区域,而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
综上所述,若是统计学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在就业时能从自身条件出发,对工作不挑剔,可观的评价自己,就业前景还是较为可观的。要用长远的目光看问题,全方位的考虑并选择就业渠道,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选择数学专业,最好能有同步自学的计划。先打好数学专业的基础,再从其他方向寻求发展,会更容易突破就业局限。毫无疑问,自学课程最好是经济、金融、管理、计算机软件等专业的主干课程。
面对就业问题,数学能力仍然停留在各类毕业生的软实力上。若想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工作,就有必要培养一定的非数学的专业技能。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前景
一般来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为:数学或相关科研院所;在科技、管理、经济、金融、证券、软件、通信、IT等行业以及国防科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决策、风险管理、软件开发、信息安全等研究及应用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属于基础专业,无论是进行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三维动画制作,还是从事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化工制药、通信工程、建筑设计等行业工作,都离不开数学专业知识。可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从事技术专业工作的基础。
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普及,数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数学专业知识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据有关专家分析论证,我国未来人才就业的特点如下:
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形成的就业专业化和职业化(一辈子从事一种固定职业);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和社会需求变化带来的改行跳槽与职业再选择。而职业的变换只有以某种基础专业知识作为依托,才能有效地进行转换。有关专家对IT行业230名成功人士抽样调查表明,以数学专业或其相关专业为依托实现职业再选择的人数占87%。
随着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教师聘任制的全面推行,普通中学师资的来源正在打破行业地域界线。拓宽师资渠道,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已成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无疑为报考综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教育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同时也表现在质量上的提升。
综合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资源优势。报考综合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仅有利于未来就业,也有利于个人将来的发展。
统计学专业前景分析
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为:相关专业的相关科研院所;从事经济、金融、保险、生物技术、医药卫生、环境与工程、高校等单位的科研、管理、教学等工作。
考取相关的统计会计类证书也可以为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助一臂之力。各类证书包括以下几种:
1. 国际注册统计师
国际注册统计师分为一般统计专业和经济统计专业两类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出现国际注册统计师的初衷。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2. 国内的会计证书
目前国内的会计证书考试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第二级是会计职称证书考试;第三级是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根据国家规定,在我国所有欲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考试科目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报考人员要符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自主报名参加考试的方式。依据财政部的规定,凡在2年内参加4门考试成绩合格者,考试结束3个月后可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单科合格成绩可保留1年。必须提醒的是,考试人员必须到财政部指定的报名地点报名。
(2)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考试分为初级资格考试(获取助理会计师证)和中级资格考试(获取中级会计师证)。
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从事会计职业2年的人,可申请初级资格考试。初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考生必须一次性通过2个科目,才可以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
(3)注册会计师考试(CPA):但凡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已取得会计或者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都有资格报考。考试科目包括审计、税法、会计、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共5科。依据相关规定,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包括学校及科研单位中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者),可以申请免试1门专长科目。考试实行滚动式,从第1门单科合格成绩取得之年限算起,5年内必须通过所有科目,才可获得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考生一次可报考5科,也可报考部分科目。同时,参加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港澳台地区居民及外籍公民专门安排。
高校的扩招使得每年都有大量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专业学生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使其顺利自主创业,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技的进步,下面将对数学专业学生自主创业进行具体的分析并给出适当的建议。
一、新形势下数学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前景分析
(一)新形势分析
1、创业的重要性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领域,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实践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创业的贡献,大学生创业的梦想也不能只是空想而已。
2、就业的严峻性
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称,预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就业压力巨大,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做好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3、优惠政策的落实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中提到: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大学生创业,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另外,为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及指导等方面。如免费注册登记、开辟绿色通道、免税收等,这些政策的具体化落实都坚定了有创业意向大学生的信心。
(二)数学专业学生素质分析
数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受到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思维敏捷严谨,逻辑性强,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教学、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
二、数学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前景展望
(一)数学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基本情况分析
创业领域:经过调查,近几年高校数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以下几个方向:智力服务、创建机构或企业、特许经营、收购企业、连锁加盟、高科技领域、智力服务等,涉及范围宽广。
资金来源:据结果显示,数学专业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来源有多种途径:自筹资金、申请创业贷款(国家鼓励创业的主要政策之一)、获取创业培训资金等。
业务运转: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到数学学生自主创业的业务运转方面既有成功的案例又有失败的教训,成功需要全方位的条件,而能力缺乏、资金匮乏、环境有限、经验不足以及心态调整上的欠缺都能成为失败的关键因素。
专业知识运用情况:数学专业学生所做的创业中,或利用数学知识,或以科学研究能力为基础,或要求清晰的思维逻辑、或涉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能……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要求了专业知识和其所培养的能力。
国家扶持政策对创业的影响:在享受国家政策的创业项目中,创业者表示在国家的鼓励及良好的经济和政策基础的支持下,创业压力大大减小,信心倍增。
(二)数学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前景展望
数学专业学生由于其扎实的数学功底、敏捷的思维、丰富的科学研究训练及良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广泛的创业领域中都应有且必须有其栖身之地。如,智力是大学生创业的资本,加之许多大学生家教经验丰富,所以非常普遍的创业就是智力服务――数学家教、创建教育机构和网络课件制作师,其创业成本低,风险小,这一类创业最适合的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其所学知识均很好地培养了其实用的教师职业技能;另有对高科技领域感兴趣的数学人才,开辟网页制作、网络服务、网络销售等,敏捷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是数学专业学生进行这类创业的优势,最适合的是信息与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涉及金融、经济的创业项目适合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也不乏对本专业知识要求较低的创业项目,如:餐饮店、超市的经营等;这样的创业项目不要求高深的数学知识,几乎适合所有的数学专业学生;同时数学专业的学生也是许多创业人士所渴望的合伙创业人。这里未提及到的项目还有很多,这些领域值得数学专业的学生们利用自身专业特点和优势去开辟和贡献。
随着社会与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国家的兴盛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也将更加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改变就业紧张的困境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近几年国家创业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化和落实,预示着创业实则是不容小觑、具有潜力的一个就业途径。在创业人才急剧增加的今天,数学专业学生凭其优良的综合素质、敏捷创新的思维能力必然会越来越成为创业领域的中坚力量。
三、对数学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的几点建议
1.是否决定创业?答案取决于你内心的信念、你的兴趣、能力、优势及实际情况(项目合理性、资金来源、创业实施等),尽管创业形势将越来越好,但仍需谨慎;
2.要学会借鉴经验,咨询前辈或者接受培训等,理论总是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3.根据自身性格及实际情况,决定个人创业还是合伙创业;
4.实时关注国家创业优惠政策,能够借风使船,减少创业压力,增加成功率。
以上建议也只是创业大计中的冰山一角,成功创业其实是方方面面。
结束语
笔者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撰写此文也只是想帮助数学专业的学生指明另一条就业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并树立创业的信心,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尽快做好规划,若选择创业,便全力以赴,让数学的思维、数学的精神在各领域实现全面的突破!(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波,钱玉民.自主创业定位、策略与风险[M].北京:中国电子出版社,1998.
基本分析是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以及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的客观政治经济环境等要素进行分析,以判定证券(主要是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衡量其价格是否合理,提供投资者选择证券的依据。
我们知道,证券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买卖力量的对比程度。买的人多,价格自然就上涨,反之也然,即供求关系决定证券价格。但是这种供求关系又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国家的宏观经济指标、经济政策、行业发展状况、产品市场、公司销售和财务状况等。具体地讲基本分析可从两个方面分析。
1、宏观因素分析。宏观因素分析包括:经济周期分析、市场利率分析、经济政策分析和证券市场调控政策分析。
2、微观因素分析。微观因素分析就是对上市公司本身进行分析,它构成了基本分析的核心。(1)公司所属行业性质的分析。公司所属行业性质的分析主要有:发展前景分析、商品形态分析、需求形态分析、生产形态分析。(2)行业生命周期分析。任何一个行业都要经历开创、扩张、停滞和衰退的行业生命周期。同行业不同公司的业绩状况虽有不同,但与该行业所处的整体发展阶段有很大关联。当公司所处行业蒸蒸日上时,该行业所有公司的成长性都看好;当公司所处行业开始衰退时,即使有些公司能够做到经营有方,但行业内大多数公司的整体状况则很难令人乐观。(3)财务分析。财务分析又称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对证券发行公司的各种财务报表,通过对其账面数字的变动趋势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业绩,并预测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是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证券价格的运动规律,根据过去证券价格的变动情况来推测证券价格的未来走势。技术分析是通过分析证券市场的市场行为,对市场未来的价格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就是预测市场价格未来的趋势。为达到这个目的所使用的手段是分析股票市场过去和现在的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包括三个方面:1价格的高低和价格的变化;2发生这些变化所伴随的成交量;3完成这些变化所经过的时间。简单地说,就是价、量、时。在这三方面中,价格的变化是最重要的。从不同侧面对市场行为进行分析就组成了技术分析的各种方法。根据市场行为得到的数据而产生出来的各种图和表是进行技术分析所要用到的最基本的东西。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总结经验,创造了很多从图表看未来的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技术分析的全体。
正确应用技术分析,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增加证券投资者预见未来和对当前形势正确判断的能力,在投资者进行股票买入和卖出决策时,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在证券投资市场上,仅仅凭借直觉和运气是不够的,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当前的行为进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1、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三大假设。技术分析是预测投资品种价格未来走向的研究行为,依赖的是过去和现在的市场行为。技术分析有它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三大假设:一是市场行为包括一切信息、二是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三是历史会重复。
在三大假设之下,技术分析有了自己的理论基础。三大假设是我们进行技术分析的基础,它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它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它的存在,同时也注意到它的不足才是合理的。技术分析的理论主要的理论基础有: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和江恩理论。
2、技术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技术分析方法在长期的证券买卖实践中,给人们带来过相当可观的盈利。技术分析也有两面性,它有神奇有效的一面也有无能为力的一面,这是由技术分析方法的构成决定的。技术分析方法已经被广泛地介绍和应用,对技术分析方法应用于市场的效果要有清楚的认识,避免被一些现象所迷惑。技术分析作为一种证券投资分析工具,在使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技术分析必须与基本面的分析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其准确度,单纯的技术分析是不全面的。(2)注意多种技术分析方法的综合研判,切忌片面地使用某一技术分析结果。实践证明,单独使用一种技术分析方法有相当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如果使用每种技术分析方法,都得出相同的结论,那么出错的可能性就很小。(3)前人和他人的结论要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后才能放心地使用。由于证券市场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收益,近年来研究证券的分析方法各异,使用同一种分析方法的风格也不同。前人和他人得到的结论是在特定的条件和特定的环境中得到的,随着环境的改变,这些方法也应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其实DP系统并非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新奇士协会就利用它来监测水果在市场上的流向。但是,之所以称之为新工具,主要是因为现在对这一系统的运用领域有所不同。2003年,国内一家药品企业集团为了整顿市场秩序,整治企业内部业务人员的贪污行为,下定决心梳理终端,对终端进行控制,对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对业务人员的工作落实情况、绩效等进行严格考核。由此,DP在企业的终端管理中浮出水面。
“做终端找死,不做终端等死。”这是时下企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什么企业对终端爱恨交加?难道终端真的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吗?DP告诉我们的答案是NO。
DP系统在终端管理中的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以国内某保健品集团(以下称之为A企业)运用DP技术解决终端管理问题的实际情况来说明DP的使用。
A企业是国内一家生产保健品的大企业,其产品采取大流通方式,价格比同类产品低,主要投放在二级、三级城市和农村的医院、超市及药店,终端人员主要是超市和药店店员。在保健品市场上,A企业生产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差异不大,同质化程度高,导致竞争惨烈;A企业产品的流通渠道非常复杂,渠道管理仅限于一级经销商;企业虽说对二级城市市场终端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管理,但二级城市以下的终端管理几乎为空白,窜货现象非常严重。
基于这种严酷的现实,A企业迫切需要以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方法将市场管理半径延伸到二级城市以下市场,以有效控制窜货,提高经销商的进货积极性,并提升终端店员的首荐率。DP技术的运用轻松地解决了A企业的这些难题,以下是A企业运用DP技术的流程。
第一步:在产品的中包装(10小盒一个塑封)内放置标签。
A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所以要以一个中包装为带金单位。中包装里放置一个奖励标签,当产品流向终端时,终端店员打开中包装,取得标签进行注册积分便可获得奖励金。
第二步:发展会员,设定终端奖励。
首次注册,必须提供完整的个人资料(姓名、工作单位名称、地址等)才能成为会员,具有会员身份的人才能拿到奖励金。所以在利益的驱动下,终端店员很乐意把信息提供给DP平台。
第三步:产品数码注册数据的统计分析。
终端店员按照标签上的提示,发短信至DP平台,平台自动记录短信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归类整理。
当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额时,A企业就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如终端类型分析、区域销售分析等。当然并不是终端的所有数据都是有用的,在数据的挖掘和使用过程中,应该建立起数据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知道,销量、库存、应收账款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第四步:会员服务。
DP系统运行两个月,发展会员近千人。进入第三个月,新会员以平均每天50人的速度增加。DP通过自动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会员进行管理,例如,对会员进行分类;通过电话回访部分会员,听取会员对相关促销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过节时,通过手机短信以企业名义为会员送上真诚的祝福,等等。
DP系统所带来的好处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运用DP技术,A企业充分实现了终端管理职能,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市场业绩。
首先,节省了企业在终端的奖励费用,使得奖励费用真正落实到业绩好的终端促销人员手中。
其次,掌握了详细的终端信息资料,如产品在市场上的实际销量、各个终端点的实际销量、中转库存的数量等很有价值的信息。
再次,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DP平台为A企业建立了一个完备的终端和渠道数据库,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科学的量化分析,如销售量的预估、产品市场前景分析、产品质量跟踪、售后服务的提升,等等。
最后,有效控制了窜货。为避免窜货,企业传统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在大包装箱上附条形码,在出货登记时要求经销商汇报产品的流向。这种做法的假设前提是“所有的经销商都是好人”,大家会积极配合企业做好这件事。但假如经销商不是“好人”,这一做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二是在单件产品上贴上标签,注明“批准销货地”。但这种做法成本太高,而且对于经销商来说,隐去“批准销货地”标签只是小事一桩。这样一来,企业根本没有办法搞清楚究竟是哪个地区的哪个经销商在窜货,窜货的数量是多少,企业也就没有办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预防。
DP系统采用产品出库管理与终端会员注册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对窜货问题的有效控制。根据出货管理系统和DP平台对产品流向进行实时监控,企业管理者每天都可以一清二楚地了解窜货的实际发生地、窜货数量以及经销商的姓名,为企业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提供可靠的数据。
DP系统适合哪些行业?
那么,DP系统是否适合所有的行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于产品流通量较大、终端点数量繁多以及迫切需要掌握消费者动态的行业,DP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
DP适用的行业如下:
医药、保健品行业。DP可以帮助企业对药店终端、渠道促销、售后服务跟进等进行管理。
啤酒、白酒行业。利用DP可实现对中小经销商、酒楼、夜店的管理和促销。
美容、美发、美体行业。利用DP可实现对美容院终端、美容师进行管理,以及促进店传店的发展。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手机网络社交通讯软件,根据腾讯官方公布的信息,微信用户中20~30岁之间者占74%;职业分类中大学生占64%[1]。随着我国网络速度提高及覆盖率扩展,微信作为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即时沟通手段,已经成为大学生中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由于微信能够快速发送视频、图片、文字及语音,支持多人群聊等功能,可以极大丰富知识,缩短沟通距离,被公众认为是学习的良好途径。从2012年起,全国各高校均积极倡导鼓励制作微课及开发利用微信功能促进学生学习[2,3]。微信在医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报道尚少,本调查主要了解医学生使用微信习惯,以及利用微信学习的情况,为更好地发挥微信的教学辅助作用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在沈阳医学院大一至大五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若干班级,对抽取的整个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医学生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日常使用微信习惯、与学习相关微信功能使用等。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填写,调查问卷现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44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4份,有效回收率为78%,其中男生337人,女生786人,男女比为3:7符合该校学生实际情况。
3.统计学处理:以excel表建立数据库,用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的核对。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医学生微信使用习惯。全部被调查者均使用智能手机,利用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医学生在微信中主要交流对象为同学和朋友,50%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人数在100人以下(其中同学占45%、朋友占35%)。使用微信的时长每天2小时以下占51%,女生使用微信时间多于男生,而且40%的学生表明他们在休息时间使用微信,仅有4%的学生表示,他们在上课等学习时间经常使用微信。使用微信主要用于打发闲暇时间(40%)、关注朋友的动态(38%)、进行休闲娱乐(30%)等。43%的学生偶尔在微信上或转发状态,10%的学生则经常或转发状态,16%的学生则表示从不或转发状态。学生微信中关注公众账号占据前三位的是娱乐、生活和新闻,分别为50%、46%和41%。另外,13%的学生微信中没有订阅公众账号。
2.与学习相关微信使用情况。40%的学生关注了学习类的公众账号,主要是专业相关知识(36%)、考研(27%)和英语(25%)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存在性别、专业和获得奖学金等方面的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偏爱于英语类,男生更关注考研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比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更偏爱关注考研类。得过奖学金的学生比未获过奖学金的学生更偏爱关注英语类。学生获得学习公众账号的主要来源是老师和同学推荐(45%)、自己搜索(42%)、朋友圈转发添加(37%)及媒体活动宣传(35%)。59%学生希望教师在授课时推荐与专业相关的公众账号。对于利用微信平台开展专业课辅助教学的态度,仅18%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30%的学生表示同意。受访者42%有微信学习群,其中19%的学生经常转发学习材料、提问或参与讨论,38%的学生偶尔参与。当学习遇到困难时,52%的学生表示不会借助微信寻求帮助。认为微信对学习有帮助,获得奖学金者(49%)明显高于未获得过奖学金者(43%)(χ2=9.567,P<0.05),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明显高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三、讨论
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不仅为社交搭建了交流互动平台,而且为使用者提供获取大量资讯的手段,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组成部分。本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医学生已经全部使用微信工具,微信交流对象80%为同学和朋友,郑晓娜[4]对我国208所大学调查显示大学生微信交流对象76.2%为同学朋友,与我们的结果一致,再次认证大学生在微信平台上喜欢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交往,是熟人和朋友间的主要交流工具。本次调查还显示,该校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为打发闲暇时间、关注朋友的动态、进行休闲娱乐等,微信中关注公众账号占据前三位的是娱乐、生活和新闻,与丁卓菁[5]等、曹非等[6]研究认为,微信作为社交网络平台提供消遣的娱乐特性相吻合。本次调查显示该群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间以少于2小时为主,经常在课堂上使用微信的人很少,说明绝大多数医学生使用微信仍然是理智的,对学习产生的不良影响较少。近年来,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具有灵活度高、针对性强、吸收率高等特点[7],受到广泛关注。微信作为方便的传播平台,以其简单易用、即时性、现场感、互动性等特点为移动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法[9]。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的一个特色交流服务,通过公众平台个人和组织等均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等全方位沟通、互动[4]。微信公众平台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技术词汇,而是一个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7]。作为一个移动多媒体工具,在手机等移动工具普及的今天,可将其视为一个移动学习平台,其移动空间特性在教学中的功能是不言而喻[8]。本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关注了学习类的公众账号,主要是专业相关知识、考研和英语等方面的内容,42%有微信学习群,仅19%的学生充分利用微信进行学习交流。目前关于大学生利用微信学习情况相关报道较少,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微信在医学生学习中发挥的作用较少,尽管建立了微信学习群,但参与交流的学生比例很少,活跃程度低,遇到学习问题时很少有学生通过微信群寻求帮助。该群学生关注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公众号范围较窄。但学生已经认识到微信对学业的帮助,随着年级增长,知识需求增加,学业成绩的提高,对微信利于学习的认可度逐渐增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专业大学生不同[10-14],医学生对于利用微信平台开展专业课辅助教学的态度不积极,其原因可能是医学生课程多,课堂学时长,学业负担重,顾虑微信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增加课外作业。综上所述,微信在医学生学习上尚未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提升空间较大。为提高微信在辅助医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建议学校和教师加强以下方面工作,1)学校层面:更新教学理念,建立适宜体制,调整教学体系,缩减课堂授课学时,增加学生课余时间。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开发微课程,建立新的学生学习评价标准,尤其是建立完整的过程评价体系,将课外移动学习纳入评价体系。2)教师方面:改变教学理念,重视微信等通讯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使用现代通讯手段,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移动平台进行学习,如专业课教师均应给学生推荐与专业相关的公众账号,微信中专业热点问题,适当建立学习群,解答学生疑惑等,开展多渠道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制作适合微信传播的课件,利用微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拓展学生专业课学习。
作者:周波 乌吉木吉 李粉 王晓红 单位: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浩.网络自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基于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实证研究[J].浙江学刊,2014,37(5):127~131.
[2]胡蕊.大学生微信使用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4,16(1):76~81.
[3]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9(4):78~81.
[4]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网络思政,2014,20(2):83~86.
[5]丁卓菁,朱菲菲,孙佳伟.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效果分析[J].青年记者,2014,18(6):96~97.
[6]曹菲,王琴瑶,周梁,等.微信用户使用行为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81~85.
[7]李健,王文萍.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2014,(3):158~161.
[8]罗勇.微信学习,找回流逝在指尖的光阴[J].中国远程教育,2013,(6):99~100.
[9]柳玉婷.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0):91~93.
[10]李诗,何伟康.微信在英语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5,14(1):183~184.
[11]谌俊.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技术,2015,(3):145~146.
[通信作者] * 蔡宝昌, 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25)68193567-8050,E-mail:
[作者简介] 秦昆明,博士研究生,E-mail:
[摘要] 代谢组学是研究机体代谢网络和代谢产物整体变化及内在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与中药学的研究思路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充分借鉴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将加快传统中药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结合,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该文主要从代谢组学的概念、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作用机制、中药方剂配伍机制、中药方剂药效作用机制和中药炮制机制等研究中的应用予以阐述。总结了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关键词] 代谢组学;中药;机制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metabonomics)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生物学(system biology)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代谢组学之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icholson教授[1]首次提出代谢组学概念:代谢组学是生物体在病理生理刺激和遗传因素改变的条件下,在不同时间、多方位定量检测其代谢变化,通过测定整个机体的代谢图谱来探讨基因功能调控机制的学科。代谢组学主要通过多指标综合分析,研究生物体在内、外因素(如疾病侵袭、药物干预、环境变化等)作用下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一般指MW
1 代谢组学的研究内容与流程
代谢组学研究最早主要进行代谢轮廓分析,经过不断发展,目前,代谢组学研究主要开展4个层次研究:第1个层次为代谢物靶标分析(metabolite target analysis),目标是定量分析一个靶蛋白的底物和/或产物;第2个层次为代谢轮廓分析(metabolic profiling analysis),采用针对性的分析技术,对特定代谢过程中的结构或性质相关的预设代谢物系列进行定量测定;第3个层次为代谢指纹分析(metabolic fingerprinting analysis),不分离鉴定具体单一组成,定性并半定量分析细胞外、细胞内全部代谢物;第4个层次为代谢组学,定性和定量分析一个生物系统全部代谢物[8]。
完整的代谢组学研究的流程包括样品的制备、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分析及解释,见图1。其样品主要是尿液、血浆或血清、唾液以及细胞和组织的提取液。样品的制备包括样品的提取、预处理和化合物的分离。样品通常用水或有机溶剂甲醇、乙腈等提取。分析之前,样品常先用固相微萃取、固相萃取或亲和色谱等预处理。核磁共振(NMR)、色谱-质谱联用等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随着电喷雾等软电离技术的出现,质谱联用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代谢组学的研究中,如气-质联用(GC-MS,GC-Q-TOF-MS/MS)、液-质联用(LC-MS,UPLC-MS,UPLC-MS/MS)、电泳-质谱联用(CE-MS)和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联用技术[9]。但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技术,代谢组学都要处理海量的原始数据信息,通过统计学处理,充分抽提数据中的潜在信息,解读数据中蕴藏的生物学意义,这是代谢组学研究的关键内容。
代谢组学研究可以获得大量的、多维信息。为了充分抽提所获得数据中的潜在信息,对数据的分析需要应用一系列的方法。首先必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归一化和滤噪,后期的数据处理主要采用模式识别技术,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非线形映射(nonlinear mapping,NLM)、簇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等非监督(un-supervised)方法和SIMCA(soft independentmodeling of class analogy),PLS-DA(PL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等有监督(supervised)方法[10]。
图1 中药代谢组学研究流程
Fig.1 Flow chart for metabonomics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 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2.1 中药材品质评价研究 中药的质量与其品种、产地、采收期、药用部位等密切相关,目前,由于中药材来源较为混乱,质量参差不齐,如何评价中药品质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传统的中药品质评价方法主要为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对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难以全面了解中药的品质情况。为了对中药单味药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单味药的“代谢指纹图谱”,不仅能够研究药物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还能为全面评价中药质量提供可靠的方法和依据。近年来,国内外专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对多种中药进行品种评价研究,主要研究见表1。
2.2 中药饮片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处方药,也是以中成药为代表的健康产品的原料药。单味中药也是一个小复方,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各种化学成分都有多种药理作用,同时,多种成分之间还有协同和拮抗等作用,因此,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是一个难点。目前,多数中药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传统的药理实验方法只
表1 中药材品质评价的代谢组学研究
Table 1 Metabonomics research for quality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中药名称分析样品分析仪器数据处理方法结果分析参考文献
1赤芍、白芍炎症大鼠模型血清UPLC-MS 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赤芍和白芍的抗炎作用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用于品质评价[11]
2款冬花 不同发育阶段提取液GC-MS 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不同发育阶段代谢组呈动态变化趋势;与传统采收期12月样品相比,10月和11月的样品与12月相距较近[12]
3 南柴胡和北柴胡 南、北柴胡制备的逍遥散样品/1H-NMR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南、北柴胡组成的逍遥散均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但南柴胡组成逍遥散的抗抑郁效果及起效时间优于北柴胡[13]
4 郁金、姜黄、莪术挥发油样品GC-MS 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4个成分莪术酮、表莪术呋喃酮、莪术双酮、吉马酮可以很好的区分3种中药[14]
5 川乌、草乌、附子甲醇提取液 UPLC-Q-TOF-HDMS模式识别 川乌和附子有22个共有代谢物,川乌和草乌有13个共有代谢物。附子和川乌中有异塔拉定、卡米查林、准葛尔乌头碱,而草乌没有[15]
6 关防风、川防风、口防风甲醇提取液HPLC-ESI-TOFMS主成分分析 不同防风得到很好的区分,并且找到升麻素等10个特征性成分[16]
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代谢组学研究不仅研究药物本身的代谢变化,而且研究药物引起的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直接反映体内生物化学过程和状态的变化。通过认识体液“代谢指纹图谱”变化原因,阐明药物作用靶点或受体。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多种中药药效作用机制进行的代谢组学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代表性研究成果见表2。
2.3 中药炮制机制研究 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是阐明中药炮制机制,即揭示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药效作用的变化规律及内在机制。由于中药是多成分复杂体系,在炮制过程中,必然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如何揭示炮制过程多种复杂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难点。传统的采用化学和药理进行中药炮制机制研究,难以揭示微观层面多成分的变化及其规律。代谢组学可以从整体上揭示中药炮制前后本身及对机体代谢物的影响,进而为阐明中药炮制机制奠定基础。近年来,国内外专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对多种中药的炮制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见表3。
2.4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它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配伍而成。中药复方由于药味较多,不同配伍之间存在复杂的作用。代谢组学具有非破坏性、整体性、动态性等特点,可以系统研究代谢网络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变化,适合研究中药复方不同配伍引起的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通过检测体液的代谢物和分析引起代谢谱变化的原因,可以评价中药复方不同配伍对机体的生物效应,从而阐释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主要代谢组学研究成果见表4。
2.5 中药复方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组方配伍原则,确定中药的药味和用量之后而成的,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中药复方中组方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各个成分分别结合到自己的作用靶点发挥作用,而且作用过程中干扰因素众多,这就决定了中药复方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具有多成分、多层次、多靶点、多代谢途径的特点。如何阐明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是目前中药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中药复方进入生物系统后,起效的是复方中的原形成分或代谢产物,或与机体作用形成的新成分,三者构成体内中药复方成分的代谢物组,进而通过多靶点、多系统综合干预人体内源性代谢物组来治疗疾病。因此,通过对人体生物样品的代谢组学分析,经模式识别处理,可以监测代谢网络在中药复方干预下的变化过程,从而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复方药效作用机制的主要代谢组学研究成果见表5。
2.6 中药活性成分药效机制研究 中药活性成分指中药中发挥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是阐明中药作用的关键。大量研究表明,单一的化学成分不能代表中药的整体功效和作用机制,只有那些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中药化学物质才可能是中药活性成分。利用代谢组学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药效作用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王丽等[57]采用/1H-NMR结合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大蒜辣素对肝脏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大蒜辣素可以使大鼠尿样中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逐渐恢复的趋势,进而保护肝脏。Gu Y等[58]采用UPLC-Q-TOF-MS结合代谢组学研究了小檗碱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小檗碱可以使糖尿病患者血浆中13个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进而引起血糖降低,见图2。Zhang A等[59]采用UPLC-MS技术结合代谢组学研究了滨蒿内酯治疗肝损伤的机制,结果发现滨蒿内酯可调节肝损伤大鼠的胆汁酸代谢、嘧啶代谢等,使之恢复正常状态。
图2 小檗碱降血糖作用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
Fig.2 Metabonomics research for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berberine
2.7 中药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具有毒、效二重性,药物的毒性会使机体代谢活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表现在基因或蛋白水平,进而影响终端代谢产物的变化。中药成分复杂,其毒性作用及机制难以用单一器官或组织来评价,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时间点生物体液,分析代谢谱的改变,可动态检测机体生物体液的代谢图谱变化,评价中药毒性作用机制。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已被应用于中药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对于揭示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确保中药的安全有效使用具有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毒性作用机制的主要代谢组学研究见表6。
3 中药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近年来,代谢组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中药现代研究中从探索到逐步成熟,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中已经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对于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代谢组学本身的复杂性,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阶段,代谢组学在中药现代研究中仍在存在一些主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现有的分析技术尚不能实现对生物体内的所有代谢途径中的所有代谢产物进行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造成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局限性,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会获得不同的结果,如果建立更有针对性的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同时,开展代谢组学研究所需要的检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操作人员的专业性强,对代谢组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限制。
其次,代谢组学研究中一些非实验性因素对结果有较大干扰。实验表明,各种生理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食、健康状态、动物品系、温度等刺激,甚至气候环境的改变,均可影响生物体的代谢产物及代谢谱,因此为数据的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在代谢组学数据分析中,尽管已有几个较为常用的数据库,但是收集的代谢产物数量还有待完善,很多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代谢物目前无法通过数据库进行确认。因此,代谢组学数据库需要进一步完善。
再次,在代谢组学数据分析过程中,常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等统计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大多适用于线性数据集,如何从非线性数据中有效提取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也是代谢组学所面临的问题。这需要代谢组学研究中要充分借鉴和吸收数学、统计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笔者相信代谢组学能够为全面阐释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提供更好的技术平台。除了在上述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外,代谢组学还可以用于中药提取工艺优化、中药制剂工艺研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建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各种先进的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组学数据的成功对接以及代谢组学数据库的完善,代谢组学可以更好的进行中药现代研究,能够为阐释中药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有力地推动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Nicholson J K, Lindon J C, Holmes E. ″Metabonomics″: 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ophysiological stimuli vi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scopic data[J]. Xenbiotica, 1999, 29(11):1181.
[2] Shyur L F, Yang N S. Metabolomics for phytomedicine research and drug development[J]. Curr Opin Chem Biol, 2008, 12(1):66.
[3] Clayton T A, Lindon J C, Cloarec O, et al. Pharmaco-metabonomic phenotyping and personalized drug treatment[J]. Nature, 2006, 440(7087):1073.
[4] Lao Y M, Jiang J G, Yan L. Application of metabonomic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 the modernization and toxicology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Br J Pharmacol, 2009, 157(7):1128.
[5] Zhao L P, Nicholson J K, Lu A P, et al. Targeting the human genome-microbiome axis for drug discovery:inspirations from global systems biolog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J Proteome Res, 2012, 11(7):3509.
[6] Gong P, Cui N, Wu L, et al. Chemicalome and metabolome matching approach to elucidating biological metabolic networks of complex mixtures[J]. Anal Chem, 2012, 84(6):2995.
[7] Li X, Luo X X, Lu X, et al. Metabolomics study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 comparison of stages and subtypes diagnosed by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ine[J]. Mol Biosyst, 2011, 7(7):2228.
[8] 王广基, 查伟斌, 郝海平, 等.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 中国天然药物, 2008, 6(2):89.
[9] Ebbels T M. Predi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rug toxicity using probabilistic modeling of temporal metabolic data:the consortium on metabonomic toxicology screening approach[J]. J Proteome Res, 2007, 6(11):4407.
[10] Chen M. Metabonomic study of aristolochic acid-induced nephrotoxicity in rats[J]. J Proteome Res, 2006, 5(4):995.
[11] 杨琪伟, 杨莉, 熊爱珍, 等. 赤芍和白芍抗炎作用的UPLC-MS代谢组学初步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6):694.
[12] 薛水玉,王雪洁,孙海峰, 等. 基于气质联用的款冬花蕾动态发育代谢组学特征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9):2863.
[13] 郭晓擎, 田俊生, 史碧云, 等. 南柴胡和北柴胡组成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1H-NMR代谢组学研究[J].中草药, 2012, 43(11):2209.
[14] Xiang Z, Wang X Q, Cai X J, et al. Metabolomics study on quality control and discrimination of three Curcuma species based on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J]. Phytochem Anal, 2011, 22(5):411.
[15] Sun H, Wang M, Zhang A, et al. UPLC-Q-TOF-HDMS analysis of constituents in the root of two kinds of Aconitum using a metabolomics approach[J]. Phytochem Anal, 2013, 24(3):263.
[16] Li Y Y, Wang X X, Zhao L, et al.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Radix Saposhnikoviae for metabolomic research[J]. J Chromatogra Sci, 2012,10:1.
[17] 龚梦鹃, 叶文华, 谢媛媛, 等.巴戟天补肾阳作用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1):1682.
[18] 张上上, 刘心昱, 郑姝宁, 等. 骨碎补醇提物对骨质疏松预防作用的大鼠尿液UPLC-MS/MS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5):658.
[19] 王东琴, 李晓伟, 张福生, 等. 基于GC-MS代谢组学技术的狭叶柴胡解热作用研究[J]. 中草药, 2013, 44(5):574.
[20] 李春雨, 王平, 王张, 等.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J]. 中草药, 2012, 43(2):312.
[21] 谷金宁, 牛俊, 皮子凤, 等. 尿液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人参总皂苷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大鼠作用机制[J]. 分析化学, 2013, 41(3):371.
[22] Zhao Y Y, Feng Y L, Bai X, et al.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based metabonomic study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Poria cocos on adenine-induce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rovides new insight into anti-fibrosis mechanism[J]. PLoS ONE,2013,doi: 10.1371/journal.pone.0059617.
[23] Qiao X, Ye M, Xiang C, et al. Metabolic regulatory effects of licorice: a bile acid metabonomic study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Steroids, 2012,77:745.
[24] Lu X, Xiong Z, Li J, et al. Metabonomic study on ′Kidney-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Rhizoma Drynariae extracts in rats using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J]. Talanta, 2011, 83(3):700.
[25] Qi Y, Qu L, Wu Y, et al. A plasma metabonomic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tervention of volatile oil of Magnolia biondii pamp on rat model of acute inflammation[J]. J Ethnopharmacol, 2011, 137:487.
[26] Yan S, Wu B, Lin Z, et al. Metabo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aging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anti-aging effects of total flavones of Epimedium[J]. Mol Biosyst, 2009, 5(10):1204.
[27] 郭娜, 范斌, 彭娟, 等.基于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中药女贞子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10):131.
[28] 王雪洁, 李震宇, 薛水玉, 等.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技术的远志不同炮制品质量控制研究[J].中草药, 2012, 43(9):1727.
[29] Geng L, Ma C, Zhang L, et al. Metabonomic study of Genkwa Flos-induced hepatotoxicity and effect of herb-processing procedure on toxicity[J]. Phytother Res, 2013, 27(4):521.
[30] Li Y, Wang Y, Su L, et al. Exploring potential chemical markers by metabolomics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ing RPLC-Q-TOF/MS: a case study of Radix Aconiti[J]. Chem Cent J, 2013, 7(1):36.
[31] Wang X J , Wang H Y , Zhang A H , et al. Metabolomics study on the toxicity of Aconite root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 using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ionization synapt high-definition 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 and ingenuity pathways analysis[J]. J Proteome Res, 2012, 11(2):1284.
[32] Zhang H M, Li S L, Zhang H, et al. Holistic quality evaluation of commercial white and red ginseng using a UPLC-QTOF-MS/MS-based metabolomics approach[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2, 62:258.
[33] 梁琦, 谢鸣, 倪诚, 等. 广防己配伍黄芪肾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1):42.
[34] 柳长凤, 陈平平, 刘树民, 等.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黄连解毒汤配伍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3):147.
[35] 武斌, 曹敏, 于海龙, 等. 基于代谢组学的苍耳子配伍黄芪后减毒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2, 28(2):98.
[36] 李欢, 夏鑫华, 刘梅,等. 麝香配伍冰片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J].中药材, 2012, 35(8):1274.
[37] Xu W, Wang H, Chen G, et al. /1HNMR-based metabonomics study on the toxicity alleviation effect of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Niuhuang Jiedu tablet to realgar (As2S2)[J]. J Ethnopharmacol, 2013,148(1):88.
[38] 王静, 袁子民, 李云兴, 等. 基于GC-MS代谢组学法研究黄连、生地黄治疗Ⅱ型糖尿病的配伍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3):526.
[39] 施旭光, 吴美音, 黄曼婷, 等. 基于代谢组学的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配伍机制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20(1):103.
[40] Wang H, Bai J, Chen G, et al. A metabolic profiling analysis of the acute hepatotoxicity and nephrotoxicity of Zhusha Anshen Wan compared with cinnabar in rats using /1H NMR spectroscopy[J]. J Ethnopharmacol, 2013, 146(2):572.
[41] 陈曦, 杨永霞, 王淑美,等. 基于NMR代谢组学研究脑脉通复方提取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影响[J].中草药, 2012,43(1):97.
[42] 王彬, 沈岚, 从文娟,等. 基于代谢组学的六味地黄丸干预大鼠甲亢模型的作用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3, 29(5):632.
[43] 吴宏伟, 高健, 李韶菁, 等.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氨基酸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黄芪注射液治疗脑缺血[J]. 分析化学, 2013,41(3):344.
[44] 涂佳玉, 阿基业, 王广基, 等. 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7):1028.
[45] Su Z H, Li S Q, Zou G A, et al. Urinary metabonomics study of anti-depressive effect of Chaihu-Shu-Gan-San o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depression induced by chronic variable stress in rats[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1, 55:533.
[46] Yue R, Zhao L, Hu Y, et al. Metabolomic study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in rats and the interventional effects of Huang-Lian-Jie-Du-Ta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3, doi: 10.1155/2013/439690.
[47] Jiang H, Nie L, Li Y, et al. Application of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to metabonomic study o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Ping Gan prescription[J]. J Sep Sci, 2012, 35(4):483.
[48] Xiang L, Jiang P, Zhan C, et al. The serum metabolomic study of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xiang Baoxin Pill and a multi-component medicine poly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rats[J]. Mol Biosyst, 2012, 8(9):2434.
[49] Liang X, Chen X, Liang Q, et al. Metabonomic study of Chinese medicine shuanglong formula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rats[J]. J Proteome Res, 2011, 10(2):790.
[50] Tan G, Liao W, Dong X, et al. Metabonomic profiles delineat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ni decoction 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rats[J]. PLoS ONE, 2012, doi: 10.1371/journal.pone.0034157.
[51] Dai W, Wei C, Kong H, et al.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ngxinluo o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rats studied by using urinary metabonomics based on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1, 56(1):86.
[52] Wang X, Wang Q, Zhang A, et al. Metabolomics study of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Wen-Xin-Formula using ultr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3, 74:22.
[53] Gou X, Tao Q, Feng Q, et al. Urinary metabonomics characterization of liver fibrosis induced by CCl4 in rats 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Xia Yu Xue decoction[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3, 74:62.
[54] Gao X X, Cui J, Zheng X Y,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nti-depressant action of Xiaoyaosan in rats using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mbined with metabonomics[J]. Phytother Res, 2013, 27(7):1074.
[55] Song X, Wang J, Wang P, et al. /1H NMR-based metabolomics approach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Xue-Fu-Zhu-Yu decoction on hyperlipidemia rats induced by high-fat diet[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3(78/79):202.
[56] Zhao L, Gao H, Zhao Y, et al. Metabonomic analysi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Zhibai Dihuang pill in treatment of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nephropathy[J]. J Ethnopharmacol, 2012, 142:647.
[57] 王丽, 宋敏, 杭太俊, 等. NMR代谢组学法研究大蒜辣素对大鼠的作用机制[J].药学学报, 2009, 44 (9): 1019.
[58] Gu Y, Zhang Y, Shi X, et 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rberine on type 2 diabete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metabonomics[J]. Talanta, 2010, 81(3):766.
[59] Zhang A, Sun H, Dou S, et al. Metabolomics study on the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scoparone using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quadrup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J]. Analyst, 2013,138(1):353.
[60] 梁晓萍,张政,胡坪,等.蟾酥急性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1, 32(1):38.
[61] 王亮, 江涛, 冯毅凡, 等.代谢组学评价蛇床子提取物对大鼠毒理作用的初步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10):20.
[62] Ma C, Bi K S, Zhang M, et al. Toxicology effects of morning glory seed in rat: a metabonomic method for profiling of urine metabolic changes[J]. J Ethnopharmacol, 2010, 130(1):134.
[63] 杨永霞,唐冰雯,丁佳佳,等. 甘遂毒性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36(1):38.
中图分类号: S965.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16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北依燕山,东临渤海,与北京市和河北省相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天津市平原辽阔,河流纵横,坑、塘、洼淀星罗棋布,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流经本市的一级河道就有19条,二级河道79条,还有6条人工河道,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60座、水系干流闸坝13座。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天津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由来已久。尤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和近年来的调整整顿,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天津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经济增长点。然而,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天津市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水产养殖业如何发展,还有多少发展空间,急需进行科学的规划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1-4]这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的水产养殖用地评估依靠经验和人为主观方式进行,缺少科学定量分析的模式,着重对天津市淡水养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将其结果划分出等级,帮助水产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水产养殖发展规划,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天津市水产养殖资源的生产潜力,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全市资源,以保持我市水产养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GIS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
GIS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5-6]。GIS技术的最重要特征是具有集成管理大量多专题的空间与属性数据的能力,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不仅可以成功地支持整个评价过程、实现指标的空间分布可视化,还可以获得评价目标的深层次的信息。
目前,GI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尤其在农业土地、林牧业土地、城市土地等土地资源规划、评价上的应用研究已日趋成熟。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用于内陆水域渔业管理和养殖场的选择,20世纪80年代末期,GIS逐步运用到海洋渔业中。发展到今天,GIS在渔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及国际组织的重视。1999 年,第一届渔业 GIS 国际专题讨论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之后每3年举办1次,目前已举办了4届。综合目前国内外 GIS 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更多的还是在海洋渔业领域,通常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渔海况数据采集与分析,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水产养殖选址,渔业资源评估与分析,标志放流,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渔情预报等[7]。
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将GIS技术引入渔业领域,与国外相比发展较缓慢,但近几年我国在渔业信息收集和数据库建立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目前已建立实用性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如渔业科技文献、科研成果管理、全国渔业区划、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使用养殖技术、渔业统计、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基建项目与财务管理、海洋捕捞许可证与船籍证管理、远洋信息、管理系统等,为渔业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海洋管理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是将数据资料整理后进行统计,建立相关数据库,如南海海洋渔业GIS管理系统、渤海生物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环境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及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生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等项目[8]。在大量的研究中也有开展渔业养殖区域规划方面的,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综合信息研究中心同世界渔业中心(FishCenter)合作开展了河南省渔业养殖区规划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建立天津市淡水养殖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筛选
适宜性评价过程需要自然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全面、综合地分析研究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才能客观地对土地做出评估,增强区域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运用价值。影响水产养殖生产的因子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因素都一一进行评估。通常,只选那些与当地水产养殖生产密切相关的因素作为评估因子[9]。各地条件不同,不可能采用统一的影响因子指标。为了获得科学、系统和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本研究主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
(1)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原则。水产养殖评价体系构建中,既要注意客观构成要素的科学测定,也要充分考虑主观评价的感受,既要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如召开专家会,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做出判断,又需要定量数据作为评价支撑,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料,尽量选择可以量化、直接的指标,如年鉴和问卷调查,即我们通过相对客观的手段获取指标值。
(2)主导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在全面分析每一个质量因子的基础上,既需要选取对研究区水产养殖生产力长期起主导作用的质量因子作为适宜性评估影响大的因素,又需要体现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因子,对于那些对水产养殖适宜性有重要影响,但在评估区内基本一致的因素应视为背景因素。
(3)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不宜求全、求细,否则将会因指标群过于庞大而减弱可操作性,甚至导致无法应用。这就需要尽可能简化,只保留核心指标,将指标内部之间有因果关系或关联程度大的指标删减。尽可能采用现行的国家和天津市统计口径,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避免或减少调查项目与工作量。
2.2 确定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常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但两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观赋权法客观性较差,容易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赋权法可以减轻主观因素的影响,但确定的权重缺少稳定性,不能充分体现指标本身的相对重要程度,有时与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相悖,解释性较差[10-12]。同时,学者认为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时必须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特征来进行,且在农业相关指标评价中,除了定量分析外,还存在有一些定性的判断[9,13-14]。
因此,本研究考虑到水产养殖评价的特殊性,选用了能够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相结合、对非定量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天津市淡水养殖发展影响因子指标的权重。
结果表明,在影响天津市淡水养殖发展的因素中,自然资源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权重高达63.39%,其次是市场前景,权重为23.19%,最后是发展基础条件13.42%。在自然资源方面,水资源对淡水养殖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权重超过了9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和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发挥较大的作用,而地表水接近程度的作用较小;在土壤资源方面,由于天津市土壤pH值和坡度较为相近,因此观测指标只选取了土壤质地类型。在市场前景方面,产品竞争力起主导性作用,权重为67.45%,其次是产品销售模式,而产品消费能力的作用较小;在产品竞争力方面,注册商标数量、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和有无出口水产品都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产品销售模式中,销售方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发展基础条件方面,从业人员水平和养殖技术水平共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权重为49.23%和42.73%;其中养殖总体投入产出比、渔业专业从业人员管理水面情况、乡镇渔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较为突出。
3 天津市淡水养殖适宜性分析评价
3.1 建立淡水养殖适宜性分析模型
本研究利用IDRISI作为适宜性分析软件,这一软件集地理信息系统和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为众多相关应用研究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与开发工具[15]。水产养殖适宜性分析就是将影响水产养殖的各种因素数据栅格化,在IDRISI中利用各分析工具,依据专家赋予的权重,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最终得到客观计算结果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指标数据准备过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表格、矢量等多种格式的指标数据转换为统一标准的栅格数据;二是在IDRISI软件中,利用各种分析功能对栅格数据进行叠加运算和分类。
3.2 淡水养殖区域适宜性评价结果
天津市淡水养殖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全市淡水养殖可以规划区域为7.258 2万hm2。非常适宜养殖的区域仅为391 hm2,占可规划面积的0.55%,分布在宝坻区;比较适宜区域为29 945 hm2,占可规划面积的41.25%,分布在宁河县、武清区、滨海新区、宝坻区和蓟县;一般适宜区域最大,为41 969 hm2,占可规划面积的57.82%,所有区县均有分布,以滨海新区、武清区、西青区的面积较大;不适宜区域最少,为277 hm2,仅占0.38%,分布在东丽区、北辰区和西青区3个近郊区。经综合分析,更加适合淡水养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宁河县、武清区和宝坻区。比较而言,本研究得出的可规划养殖区域高出2010年天津市实际养殖面积的近1倍,这一结果有利于未来的天津市淡水养殖规划布局。研究结果中条件较好的规划区域与天津市淡水养殖现状较为吻合,说明本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GIS技术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将更加强大。在水产养殖适宜性分析、实时监测、管理和预警等方面,GIS的研究与应用将显示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吕雄杰,贾宝红,宋治文,等.中国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以及对天津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10(5):76-79.
[2] 栾青,马雅丽,李伟伟,等.GIS支持下的临汾市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5):563-539.
[3] 腊贵晓,刘国顺,曹杰,等.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喀斯特烟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2(4):63-68.
[4] 李翔,杨宝祝,郭天财,等.基于WebGIS和ES集成技术的农作物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2):106-109.
[5] 吕雄杰,陆文龙,宋治文,等.GPS和GIS支持下的田间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试验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6(1):8-11.
[6] 赵俊英,刘晨璇.GIS软件在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1(9):1012-1213,1016.
[7] 龚彩霞,陈新军,高峰,等. 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0(6):902-909.
[8] 郑晶予. 地理信息系统在渔业中的应用[J]. 河北渔业,2011(11):44-45,50,61.
[9] 杨宁生,欧阳海鹰,杜宁. 利用GIS评估地区水产养殖发展潜力的研究[C]∥中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大会论文汇编.北京,2007:92-101.
[10] 周鑫,刘志斌.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2(3):252-256.
[11] 郑海霞,秦烟辰.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2(2):5-6.
[12] 贾凤伶,李瑾,李树德,等.农业科研机构自立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1):77-82.
一、高等学校旅游概况及利弊分析
1.高校旅游简介
高校旅游是一种时尚特色旅游,属于文化性体验旅游。它以高等学校为旅游目的地,对高校幽雅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科研水平等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与体验。这种旅游形式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强调对旅游者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旅游兼具公益性质和商业性质,且公益性质愈加突出。
有关资料显示,近三年来到高校旅游特别是名校旅游的人数正在逐步增加。随着高校旅游业的兴起,高校旅游带来的各种问题也随之显现,因此,深入研究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对于尚未完全形成旅游市场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旅游资源开发效益分析
(1)各界人士通过高校旅游,对大学有了直接的认识,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成就和学校环境有了更新的了解,从而提高高校知名度。对于参观的学生来说,游学并举,使他们有了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大,同时满足了家长望子成龙心理,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利于招生、学生就业和扩大社会影响力;
(2)高校旅游项目的完善与高校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能够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横向交流,促使高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创造了实习与勤工俭学的机会;
(3)高校旅游合理的开展有利于师生对自身价值和肩负责任的更进一步认识,对师生有激励作用。
3.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
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否认会带来诸多收益,但是也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过多的游客进入校园,必定会对教学秩序和学校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的神圣殿堂,安静和优雅的环境是不容许破坏的,因此,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注意保护学校环境,尽量不影响教学秩序。
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旅游资源状况分析
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简介
学校坐落于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美丽滨城威海,校园景色怡人,山、海、湖、林皆具,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现有韩国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翻译学院、艺术学院、海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13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42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专业,9个博士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已形成了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学校基础教学设施完,主体建筑12层、面积2万多平方米并的全开放图书馆拥有中外文藏书100余万册,电子图书120万册;教学、科研实验室62个,语音室28个,多媒体教室7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7万余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1万多个。
2.开发校园旅游资源的优势
(1)地处旅游资源丰富的美丽滨城威海,威海是中国著名的港口及旅游城市,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是中国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一,是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也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 2009年5月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是旅游度假的胜地,游客资源丰富。开发高高校旅游资源的话,有丰富的客源市场。
(2)校园环境清新幽雅,依山傍水,对于游人来说具有独特的魅力。
(3)校内丰富的文化活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于游客来说是另类的体验。
(4)修学旅游资源充裕丰富。
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市场化运作
山大威海分校的校园旅游处于起步阶段,以高校自主开发和游客自发浏览模式为主,这种状况造成高校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浪费。调查显示:90%的游客以自主前往的方式来旅游,只有不足10%的游客是参加旅游团。
2.尚未形成良好的旅游氛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游客前往高校旅游的目的是访亲问友,而且停留的时间较短,75%在4小时以下,而且主要进行的活动66%是参观自然景观和校园建筑,没有时间体会文化氛围。
3.旅游资源的开发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环境
调查研究显示:55%的在校学生不赞成学校开发旅游资源,其中32%的同学认为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30%认为会破坏校园环境。高等学校本来就是进行科研和教学的地方,理应有一个幽雅安静的环境。游客的大量涌入必然会对校园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以学校环境承受能力为依据,同时考虑可能会对教学秩序造成的影响。
4.高校旅游的观念尚未普及,旅游项目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80%的游客认为高校旅游仅仅是校园观光,对于休学旅游,参加学校文化活动等等知之甚少。
四、关于校园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开发原则
(1)坚持教学科研为主,兼顾各方利益。
高校主要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场所,因此高校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不能妨碍正常的科研和教学,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同时不能忽视在校学生的利益。
(2)坚持政府主导,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
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是指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由政府负责牵头,高校提供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由企业负责客源市场的开发和宣传。由于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协调优势,将企业市场方面组织运营的优势和高校资源基础方面的优势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兼顾了各方利益。
(3)坚持适度开发原则。
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建立在不破坏高校现有环境为基础,以高校资源的承受能力为依据。
(4)坚持保持高校原有特色的原则。
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坚持高校的旅游特色,不能一味的追求流行,增设人工景点,而忘记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失去其特有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
2.产品开发种类
(1)校园生活体验游
可以组织游客主要是上班族前来参加高校的特殊文化活动。在纾解压力的同时满足了上班族对校园生活的向往。
(2)故地重游
各届已经的学生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少有机会返回母校,有着强烈的故地重游的愿望。邀请校友进行故地重游,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愿望,而且增加了学校的旅游客源,增进了校友和学校的感情。
(3)中小学生理想游
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了解高校、体验大学生活的愿望,他们渴望接触高校与大学生进行直接交流。高校旅游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而且组织学生参加高校旅游更容易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
(4)中国文化体验游
来自国外的游客特别是国外的留学生具有强烈的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到高校参观,更容易使他们接触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因此,开发高校旅游更容易吸引国外的游客。
(5)毕业庆典游
高校毕业生毕业是一个光荣的时刻,毕业生可以邀请家长,朋友亲戚观赏毕业典礼,校内留影,参观学校等。
3.营销方式的选择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旅游景点,应该考虑多种营销方式,在结合政府政策和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以最低的成本将旅游产品提供给游客。方法如下:
(1)主要采用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
由于我国的高校一般属于国立学校,直属教育部,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多方利益,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政府协调优势和企业的营运组织优势,建立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
(2)借助学校的社团进行文化交流,借助学校的网站进行宣传
(3)由合作企业在学校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游客接待和管理工作。
(4)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开放参观学校风景,体验使用学校设备。
(6)可以开发具有独特标志的高校旅游纪念品,如太阳帽,钥匙链,T恤,明信片等。
参考文献:
[1]金世胜. 高校旅游开发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372 - 374
[2]徐凌. 论校园旅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5 - 37
[3]闫红霞. 高校校园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5)∶153.
[4]冯昆思.关于发展我国校园旅游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5)∶58 -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