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2: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虽然初中生有着这个年纪所独有的性格特征,但学生个体又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家庭所碰到的问题也截然不同。学生的光明前途固然离不开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延续性,情感上和言语上的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影响更具有终身性。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我谈以下几点:
1.学会与人和睦相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夫妻感情是否融洽、邻里关系是否和谐、待人接物是否得当,都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情感发展。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后,生理和心理都开始成熟,他们渐渐有了成人感,喜欢用成人的态度来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而且他们也喜欢你吧他们当成大人来看,因此,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让他们参与进来,大家一同商量讨论,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家长如果有何不当之处,也应做好自我批评,给孩子正面教育,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要及时更正、反思,反之,家长若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即使错了也不承认,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家庭关系中的不平等,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更会有样学样,哪天自己犯错了,也坚决不承认,最终家长的威严被自己一手摧毁。
2.学会用知识武装自己。为何有的家长能与自己的子女顺利沟通,感情融洽,而有的家长总是和自己的子女剑拔弩张,除了家长与孩子的性格之外,最关键的还是知识,家长若懂得用知识武装自己,那么他就能抵挡住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利剑”的来袭。首先家长要了解子女现阶段的身心特征,预料他们的言行,有备无患地迎接孩子叛逆期的到来。其次,家长还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只有无障碍的沟通,才能打破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孩子才能敞开心扉,家长才能陪伴子女顺利地度过成长发育期。最后,家长若能储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那就能在孩子心目中建立一个高大的形象,加强子女对家长的崇拜之情,这无疑有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
3.学会合理安排。孩子的零花钱、时间需要家长作出合理的安排。比如说零花钱、压岁钱一类的,不可以全部交由孩子自己来处理,初中生的理财观念比较薄弱,他们只会拿着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手机、游戏卡等,都能瞒着父母随意购买,这样的孩子还怎么会认真学习,而当父母发现这些问题后,想要收回孩子财政权,那无疑又会爆发一场家庭战争。父母应该适当给孩子一些零花钱,除了购买必须的文具之外,他也需要交朋友,但家长一定要控制数额,并了解每一笔金钱的用途,让孩子在家长的监督下学会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一。还有时间,对于作业、休息、看电视、玩电脑等的时间,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协商并制定计划,严格执行,让孩子懂得遵守承诺,家长不能因为心情好,让孩子多玩会,也不能因为心情不好,让孩子少玩甚至不玩。严格地执行计划,也能教导孩子学会遵守承诺。
二、家长要有整合思想,联合学校促进孩子的成长
想要教育好孩子,光靠家庭力量或是学校力量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教育力量,推进学生的成长。因此,家校之间要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友好关系,才能强强联合,让教育发光发热。
农村地区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期与关键期,但同时也处于断乳期与危险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缺乏独立进行判断是非之能力,再加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够恰当与配合度不高,导致学生们无法接收较好的教育,甚至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影响其终身学习能力。所以,农村初中生教育需要得到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笔者始终认为,在初中教育中,家庭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生们接受家庭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今后是否能够成才。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亟待引起重视。
一、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力度在持续加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与改善。但是,与城市初中生比较起来,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共性问题:
(一)农村初中生家长普遍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初中生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期望值不高,生儿育女在其眼中只是传宗接代或者养儿防老的工具,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家长看到如今大学生就业也不容易,因而放松了对子女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或者是希望尚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子女能够尽快长大,从而能够赴外地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在现实当中,更多的农村家长们深切体会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因而将获得城市当中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遇视为子女学习阶段的终极目标。
(二)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素质不高。一部分农村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偏低,无法较好承担起教育子女之重要责任。依据一项调查,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家长90%以上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所受到的教育十分有限。因为文化底蕴不足,素质也不够高,面对着家庭教育的重任,他们十分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相当多的家长会将其自身曾经经历与接受过的教育形式用于教育子女。
(三)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在自然法则之下,初中生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在家庭教育当中不应当是指挥者,而应当只是伴奏者。但在现实之中,许多农村家长并不顾及到子女的自尊心及其个性之发展,只知一味求全求好,却忽略了子女的点滴进步。对于犯错的孩子更是不惜批评,甚至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态度来对待其子女,这就会极大地伤害初中生们的自尊心。还有一些只是盯着孩子们的不足,一旦其犯错,就多次提及。这不仅无法改变子女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容易强化这一不良习惯。
二、加强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与优秀家庭角色,即好家长、好学生、好母亲等先进评选活动,从而凸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绘画、体育、歌唱及书法等各类竞赛活动,并将麻将、打牌等休闲活动也纳入到文体活动之中,从而形成适合农村初中生发展、竞争与成才的健康型家庭教育外部文化环境,并且尽量减少与消除封建主义思想在家庭伦理道德上反映,从思想、文化、形式等方面不断改革现有的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农村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为农村初中生的成长创造出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学校应当精心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初中生学习与成长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经无可厚非,但家庭教育也将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主导功能之发挥。有鉴于此,农村初中应当注重于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并且落实好以下工作:第一是要建立家长学校,并配备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实现时间、场所以及内容等“三落实”,并对家长实施全面而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从而提升学生家长的素质和对家庭教育之认识,从而获得其对于家庭教育之理解和配合。二是建立家长委员会。三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家长会。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家长实施富有实效的家庭教育。四是实施家访制度。初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到农村初中生家庭中进行家访,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五是进行经验交流。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家教经验交流活动,树立正面典型,通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广大家长实施好家庭教育。
(三)创新方式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方式。为了改变家庭教育不足对于农村初中生所造成的影响,农村家长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家庭教育责任,做到尽量不外出务工,尤其是应当将母亲留在家中,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当创新方式与拓展资源,比如,可以加强隔代教育,让老年人在家庭教育发挥出作用,从而解除其父母外出之顾虑。同时,还应当努力开发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如今,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应当全面运用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弥补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空白,让他们能够快乐地生活与学习。
(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初中生教育的和谐氛围。农村初中生教育不仅是其父母之责任,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由于我国传统观念中存在少管闲事、各管各的孩子等观点,导致社会上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如今,我们应当通过新闻媒体等力量,积极宣传,在全社会建立起家庭教育观点,共同为农村初中生教育创造和谐的氛围。
三、结束语
应当说,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其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我国初中教育事业之发展。有鉴于此,社会各界都应当高度重视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将其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好抓实,从而形成教育上的合力,实现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健康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当家长教育孩子是最为复杂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以身作则
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接受着子女的监督,因此做父母的要不希望儿女那样做事,自己也别做,要是要求儿女那样做事,自己就先去做。父母要处处以身作则,先做个样给孩子学,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法”,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家长是学出来的。家长要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加强交流,经常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和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相处有了错误和失误就要勇于承认,不要维护家长的面子和尊严,要加强学习,了解网络技术,这样才有资本和孩子进行网络对话。面对90后一代的成长,60后、70后的家长要改变很多,最要紧的是思想观念和付诸行动,家长要善于把家庭教育当作自己的第二事业来经营,来追求,因为今天对家庭教育的积极投入,就是对明天家庭幸福的投资,就是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投资。
二、要善于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需求,如高兴时、苦闷时,尤其是孩子更有这方面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要让孩子有讲话的机会,要耐心听,注意力要集中,不要边看电视边听,不要边做事边听,要让孩子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不要打断,也不要批评和指责,听完之后给予鼓励或指点,要学会做孩子真诚、耐心十足的听众。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听,全面真实地听,不要粗鲁的打断,不要听过之后就简单批评孩子的对与错。家长若一厢情愿采用指令式、批评式教育,对90后的孩子效果不大,他们是不会接受的。
三、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关键
近几年来学校设立了家长学校,有专门的老师备课给家长上“家教六讲”“家教八讲”,也给家长发了教材,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虽说国人的家庭意识增强了,可是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还小,教育是以后的事”,认为“树大自然直”,或者觉得我给孩子交了学费,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作为班主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那作为家长,作为母亲的职责又是什么呢?一些家庭的家长年届不惑,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和孩子交流时间少,缺少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有些家长晚上回家,和孩子交流就是典型的三句半:“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去睡觉吧!快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不能取代的。
四、陪孩子学习但不批判,并且要认同
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阶段,一是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一是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好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指导,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从小学升初中,从儿童步入少年,学习的科目多任务重,孩子还没焦躁不安,家长便开始紧张,丢掉自己的应酬成为孩子学习的全陪。孩子在那儿学习,家长盯着看,孩子觉得被人监督很不自在,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实际上我们可以装不懂让孩子给你讲解他学会的知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孩子也容易体验成功的感觉。抓住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期中考试之前的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定好方向,确立他在班级中的位置,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会很顺。
五、向孩子适度倾诉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1年对500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支出是北京市城镇居民在校学生家庭消费支出的重点,且支出额节节攀高。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的人均教育支出为1171元,占消费性支出的5.3%,相当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其中,2058户有在校学生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为2199元,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7.6%,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9%,而2942户无在校学生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仅为280元,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0.8%,占消费支出的1.2%。从不同教育阶段看,家中有高中和中专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最高,达10%,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3%,其次为初中组,教育支出分别占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9.4%和12.5%。
另外,通过对2008~2011年的调查数据比较可知,在校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从下图可知,各类型在校学生家庭其教育支出都呈现出随时间而增长的态势。以初中组为例,教育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7.0%上升到2011年的9.4%,提高了2.4个百分点。而无在校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0.8%下降至2011年的0.77%,下降了0.03个百分点。
上学贵 “贵”在校外
教育支出的增加反映了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随着升学和就业压力的加剧,几乎所有家庭都不遗余力地在子女教育方面加大投入。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各有特点,但校外培训班费用犹如一匹黑马,杀伤力强而有力。
学龄前儿童:培训班费成支出第一位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费用支出主要以托幼费和培训班费为主,仅此两项就占家庭教育费用支出的68.5%。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竞争的浪潮已经波及学龄前儿童甚至刚出生的婴幼儿。亲子班、早教班等名目繁多的培训班使学龄前儿童的人均培训班支出达834元,成为比托幼费还高的第一位支出,占有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费用支出的38.2%。
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支出高且逐年递增
城镇居民家庭对义务教育阶段子女的教育支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杂费、书本费等各种接受义务教育所必需的费用。近年来,由于推行义务教育阶段的“三免一补”政策,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义务教育学杂费明显降低;二是家庭为了让子女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而投入的兴趣班、课外辅导班、家教等辅导费用;三是为了接受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而缴纳的择校费等。第一部分可归入校内教育支出,后两部分归入校外教育支出。以小学组为例,2008年小学组的校外教育支出为771元,2011年升至1402元,三年间校外教育支出增长了81.8%。2008年,校外教育支出为校内教育支出的2.7倍,到2011年,增至13.4倍(见右表)。
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支出远远高于校内支出,且校外教育支出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中,自愿的或选择性的支出是主体,所谓“上学贵”确切地说应当是“贵”在校外而非校内,“贵”在家长为其子女进一步扩展知识、提高能力而“额外”支付的费用。但是这笔校外支出在众多家长看来又是必须的,因为它投入的成果是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
非义务教育阶段:培训班费、学杂费是“主力”
高中阶段,学杂费、培训班费和家教费是教育支出的主体,其中学杂费占家庭教育支出的21.3%,培训班费和家教费占48.1%,这三项支出占家庭教育支出近七成。到了大专及以上阶段,学杂费成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支出。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有在校学生的家庭中,大专及以上组的人均非义务教育学杂费高达763元,占整个家庭教育支出的四成以上。与高中教育阶段相比,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培训班支出并没有明显减少。2011年大专及以上家庭的培训班支出为427元,占教育费用支出的近四分之一。我们分析这是因为此阶段的学生虽然不再有高考压力,但却有来自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为了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或继续出国深造,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就马不停蹄地考雅思、托福、计算机等级等各种证书,使得大学生的培训班支出仍然不少。
教育支出 有钱才能玩得转吗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管收入高低,家长都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资源,但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低收入户的校外教育支出差别较大。
一、家庭教育支出的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家庭教育支出是指家庭用于提高家庭成员文化教育水平的支出,其中为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家庭需支付的费用是主体。目前,国内在家庭教育支出的内容和范围上还没有统一的指标和体系进行界定与分类。有学者认为支出内容涉及基本教育支出和生均扩展教育支出。前者包括为求学支付的基本生活费、学杂费、学习用品费、住宿费;后者有图书资料费、同学及师生间的交际费、体育用品费、保健营养费、上网费、增长知识的外出旅游费、家教费、参加社会技能考试及培训费、观赏文艺演出费等其他教育支出。
综合以往研究我们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分为三类:基础性教育支出、扩展性教育支出和选择性教育支出。基础性教育支出指受教育者获得教育而必须支付的最基础的支出部分。主要涉及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校服费和交通费。扩展性教育支出指的是自愿为子女付出的、额外的教育费用。主要涉及补课及兴趣班费、为孩子购置学习用品及电子产品的费用、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旅游或者孩子参加夏令营的费用、教育储蓄或者购买教育保险的费用、为孩子购买保健品的费用、由于教育引起的其他费用(如:眼镜和视力维护)及孩子取得优异成绩时的物质表扬费用,平时给孩子的交际费用等。选择性教育支出主要指走读生、借读生及其他情况的学生,向学校交纳的学费范畴以外的费用,主要涉及择校费。
二、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凸显的问题及分析
基于以往相关研究及本课题组对唐山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抽样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家庭呈现盲目教育高支出现象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价值观的第一需求是子女成才,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为家长的坚定信念。为了使子女取得更高的教育成就不惜动用所有的经济社会资源来提高子女的竞争力,如为孩子报昂贵的一对一辅导班或者为孩子择校等。低收入高教育支出的现象也越发明显。通过对唐山市300个家庭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年支出的费用集中于2000――3000元之间,有160户,占样本总体的55% ,3000元以上的71户,占15%。样本家庭中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例在10%以下的有86户,占样本总体的29%,在10%――15%和15%以上的分别占总体的35%和36%,可见教育支出是家庭总支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大部分家庭认为孩子教育支出给家庭带来的压力处于一般水平,有216户,占总体的72%;认为无压力的有50户,占总体的17%;而34户认为压力很大,占11%。总体来说大部分家庭认为孩子教育支出或多或少的会给家庭带来压力。
关于选择性教育支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择校费。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孩子上的是公立学校,而也有小部分学生上的私立学校,这种现象在初中生中更为明显。调查的样本中有45个家庭存在择校现象,其中孩子上小学的有15个,其余30个为初中生,调查表明小学阶段择校费用在3000元以下,而初中择校在3000元――5000元不等。昂贵的择校费是导致家庭教育高支出的重要因素。
2.扩展性教育支出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报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是扩展性教育支出中投入最多的项目。由于课外辅导班的费用均不低,导致了在这一方面的支出处于较高水平。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为235户,占了样本总体的78%。而在涉及到为孩子所报辅导班有无效果这一问题时,有146户家庭选择的是效果一般,占总体的49%;只有38户家庭选择的效果非常好,占总体的13%;而有12户选择的无效果,占总体4%;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四户没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
首先对于辅导班的教育支出盲目性的分析,调查中运用访谈法调查了家长为孩子报课外辅导班时的目的,分为以下几类: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而为其报辅导班,认为孩子学习没有主动性而为其报辅导班,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别的孩子都上辅导班,自己的孩子也要去上,这类家长占36%,由此可以看出这类家长在辅导班的支出上存在盲目性,没有切实的分析孩子自身需要。而在兴趣班的选择上,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不惜成本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时间,最后对孩子及家长进行访谈时发现,大部分兴趣班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小的。
其次家长在辅导班及兴趣班花费上的不合理性表现在所上补习班的数量与次数上。访谈发现有些孩子一周内几乎每天都要上辅导班,每次的时间有些孩子要上3个小时。当问及孩子累不累时,很多孩子表示累也很无奈。而且对于补习的效果,有些孩子是有所提高的但是提高不大,有些孩子并未见有何效果。素质教育提倡为孩子减负,但是这样高频率长时间的课外补习,无疑又造成了一种“课内减负,课外增负”的现象。可见引导家长正确理性的在这方面进行支出是十分必要的。
扩展性教育支出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在交际费用的支出,调查发现虽然孩子仅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其交际费用不可忽视。家长表示孩子普遍存在攀比现象。随着一些洋节日的流行,在小学及初中生中也流行节日互赠礼物,加之小商贩在校门附近设点便于孩子购买,使这一类花费呈增长趋势。这说明学校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孩子消费观的教育;政府及学校要对校门口不合理的小商贩进行有效整治。
3.教育支出阶层化凸显教育公平问题
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客观上造成了孩子受教育的起点不公平。课外辅导、择校成为弥补这种不公平的主要手段。而这两种手段都需要相当的财力、权力支撑,那些弱势家庭的子女与高收入、掌握更多资源家庭的子女之间就拉开了差距。
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教育支出也随之增加。虽然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可能不及高收入家庭,但是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要高于高收入家庭,也就是说教育支出会抑制家庭其他方面的支出。除了家庭收入这一因素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外,父母职业与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支出也存在相关关系,调查发现,父母职业为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者的家庭教育支出要高于其他职业,这是由于父母职位高,收入也高,所以支出相对较高,因此本质上还是和家庭收入有关。
不论是从家庭收入、父母职业还是受教育水平上看,不同的家庭在教育支出上是存在差异的。教育优势资源向高收入家庭倾斜,教育的不公平势必加剧其他方面的不公平。
三、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理性水平的对策
与其他消费不同,教育消费的特点在于教育选择与其消费是分离的,是家长选择、孩子消费。教育消费只是提供一种机会,效果怎样还要看这种选择与孩子匹配的程度。许多时候花钱多并不等于效果好。因此,理性对待家庭教育支出是十分必要的。
1.引导家长树立合理的教育支出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支出观念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合作。首先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支出观念,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引导家长在支出的同时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开办家长学校,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支出观念;政府也可以为树立正确的教育支出观念而设计相应的规章制度;再者,作为教育支出主体的家长应该结合孩子自身能力、兴趣特长、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来为孩子选择一些扩展性教育支出的项目,只有合理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使教育支出发挥最大的效用,而不至于给家庭带来过大的压力。
2.学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但是现阶段考试成绩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评价手段。小升初虽然规定取消了考试,但是要进入重点中学还是要通过考试选拔,分数依然是教育的主要风向标。有些学生课上听不懂课下报班补习,有些则为了拔高而报辅导班,扩展性教育支出尤其是辅导班费用的支出增加的现象和学校教育的不充分是有关联的。而且现阶段一些在职的教师也有自己开设辅导班的现象,家长怕孩子没听到老师在补习班里所讲内容而为孩子报老师所开设的辅导班,这也是扩展性教育支出较高的原因。
学校应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以分数为标准,否则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更高。学校应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特长、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作为综合评价的指标,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家庭教育支出的问题才能有所改善。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摆脱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加强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使学生减少在课下花费时间与金钱进行学习,既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家庭教育支出有合理的现状得到改善。
3.政府积极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要解决家庭教育支出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教育公共财政的投入,与此同时可以适当降低并规范学校教育收费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由于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所以政府应重视家庭收入的问题,尤其是收入差距的问题,现阶段虽然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条件都较好,但是也有一些贫困家庭的存在,政府对于完成义务教育有困难的家庭可以实施收费补偿政策,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教育资源,得到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切实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李红伟.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消费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0(04)
[2]蔡永莲.教育消费的新视野[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53―57
一、领会教育内涵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作为班主任教师必须有这样的共识,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地找到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不能“单兵作战”,不能凭已之力,要学会融会,要理解并掌握“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二、掌握教育融会点
自己前段时间曾对所任教班级做过小范围的专项调查。共139位学生(包括初一学生38人,初二学生46人,初三学生55人)接受了书面问卷式调查,其中涉及到家庭教育方面如:家长平时偶尔会或不对小孩进行家庭教育占55%,父母对自己很严格占28%,自己做错了事父母有时会责备占52%,班主任经常与家长进行联系或定期家访占51%,家长非常重视班主任的意见占68%,希望班主任与家长多沟通联系占89%,自己在学校与家里表现一致占32%等等。
从上述情况简略地看,班主任尽管做了大理细致地工作,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并没有完全地结合起来,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教育的连贯性。
班主任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更是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领导者和指导员,要沉下心、下功夫、勤走动、多思考,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连为一体,防止学生出现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小皇帝”;出现在校“活蹦乱跳、调皮捣蛋”,在家“守家规、沉默寡言”等情况。因而,班主任要积极地协调好对学生成长的各方面综合因素,重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要从每一个教育环节入手,从采取的每一个工作步骤着力,如通过建立家庭联系本、电话、邮箱、撰写周记(家长、教师每周签字批阅)等沟通机制和班主任定期家访与家长定时到校听课、评生的学习交流机制等手段,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连贯起来,真正地做到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步骤,家长知晓;学生在家的基本表现,班主任明白。
2. 把握教育的利导性。
教师俗称“人类灵魂工程师”,往往给学生以尊严、高尚的感受,而家长则与小孩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爱惜、痛爱自己的孩子是家长的天性,但是在现实教育中,特别是针对初中生这个阶段,思想、举止乃至由于发育而声音发生变化的转型期,我们要格外尊重孩子的人格,学会刚柔相济的利导作用。无论是班主任教师还是家长,既要尊重孩子的正确选择,懂得威信树立来源于尊重,更要把握好教育的方式方法,如拓宽家长会内容,建立班主任及家长思想交流会、教育方法研讨会及建立家长、班主任和学生的二对一交流见面机制等,在孩子面前树立起既威严而慈祥的形象,既宽松待生又严肃校纪,既爱护小孩又不溺爱,班主任与家长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真正学会和把握好教育的正面性、积极性、有利性和导向性。
3. 注重教育的个体性。
由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生活质量、智力发育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甚至个别孩子身上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自私、虚荣、嫉妒心强、迷恋网络、出走、心理封闭、迷恋武侠或言情小说、早恋、逆反心理严重、自卑等等。
近年来,农民工外出务工举家迁移渐成趋势,夫妇携子女在流入地居住、生活已成为当前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其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西安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基本情况
(一)西安市暂住人口分布及农民工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7月9日,西安实有暂住人口700,225人,其中男性416,110人,女性284,115人。居住在主城区的暂住人口有661,944人,占总数的94.53%。从暂住人口流出地分布来看:来自省内377,396人,占全部暂住人口的53.9%;省外322,829人,占全部暂住人口的46.1%。目前居住在西安市的暂住人口以从事服务行业、务工、学习培训、经商为主,分别占到总数的39%、35%、12.3%、8.5%。根据暂住人口就业分布,我们测算农民工大约为611,111人,占暂住总数的87.27%。
(二)随迁子女入学情况。截至2010年3月,西安市共有中小学2,167所,其中小学1,685所,中学482所。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为41.42万人,随迁子女人数为14.21万人,占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34%;其中,小学10.27万人,占城六区小学在校学生72.3%,初中3.94万人,占城六区初中在校学生27.8%。随迁子女人数占暂住总人口的比例为20.29%。2008~2010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呈逐年递增趋势,由138,011人增加到142,116人,在西安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也逐年增高,虽然2010年随迁子女入学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绝对数增加了0.78万人。(表1)
二、农民工家庭主要特征
(一)来源就近化,居住长期化。在西安市的农民工家庭42.6%来自陕西,24%来自河南,7%来自甘肃,居住呈长期化趋势,平均在西安市停留时间为7年,35.1%的家庭超过10年,44.4%超过5年,只有18.5%最近3年才来西安市。
(二)个体经营,租房为主。在西安市的随迁子女家庭中,从事个体经营的占64.8%,建筑行业占13%,餐饮行业占11%,其他行业占8.3%。个体经营是随迁子女家庭的主要就业领域。随迁子女家庭自行租赁私人产权房屋占96%,自购房占4%。
(三)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重视子女教育。抽样显示,农民工家庭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8.8%,1,000~1,500元的占25.9%,1,500~2,000元的占20.3%,2,000元以上的占9.3%。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3%,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占22%。正因为自身处境艰难,所以农民工家庭普遍重视子女教育。而且这部分家庭中,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占比大。年龄在6岁以下随迁子女占24%,7~14岁占50%,14~16岁占16.6%,随迁子女数占义务教育阶段66.6%。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西安市随迁子女在全省所占比重大,全省配套资金不足,供求矛盾突出
1、随迁子女所占比例与全省支持资金比例失衡。2009年西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共计84.80万人(表2),占全省在校学生18.8%。西安市随迁子女人数占到全省随迁子女总数的1/3以上。同期,陕西省教育经费支出达335.51亿元,给予西安市的教育专项经费补助仅为6.33亿元,其中对城市学校的专项补助仅有3.82亿元,西安市教育经费支出在全省教育经费支出中仅占11.7%,其中基础教育所占比重不到10%。
2、城区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西安市教育经费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9年教育经费支出39.24亿元,增长19.26%,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为1.44%,但仍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其中,基础教育支出26.25亿元,增长23.13%,重点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对于城区学校的投入比重相对较低。2009年全市教育专项经费支出增长6.32%,其中用于城市学校的专项支出仅增长3.94%。城市化进程加快、随迁子女快速增长给城区学校造成巨大压力,急需加大城区学校基础教育投资,增加学位,改善办学条件。
3、学位数提供与随迁子女需求、城市与农村补助标准失衡。多年来,西安市中小学布局和规模都根据常住人口确定,学校根据本学区各年度出生的人口数量安排招生,政府也据此确定办学投资规模。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在公办中、小学中,随迁子女分别占到在校总人数的38.4%和45.5%,公办学校接纳了绝大部分随迁子女,多数公办学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城市学校的运行成本高于农村学校,然而补助标准却明显低于农村。西安对城市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260元/生、初中320元/生;农村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350元/生、初中550元/生。低标准的公用经费无法保证学校正常办学需要,影响学校主动接收随迁子女的积极性。
(二)管理难度加大。由于随迁子女就学流动性大、随意性强,学校方面仅为其建立临时学籍,很多随迁子女转学时又不履行任何手续,给教学管理特别是学籍管理带来困难。调查中还发现,随迁子女择校现象增加,他们不愿将子女送到指定公办学校读书,而是千方百计让自己孩子进入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使得教育部门安排学位时难度加大。
(三)家庭教育问题凸现。农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教育子女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往往重视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经费无保障,宣传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力度不够。全国有22个省设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超过6,000万元,陕西省每年拨款30万元用于家庭教育经费,而西安市则无此专项经费,仅有市妇联自行筹措经费,工作开展困难重重。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仅有妇联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很难使家庭教育事业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随迁子女动态变化,政策制定滞后。目前,公安部门只要求16~48周岁的外来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并未对随迁的16周岁以下的子女进行登记,加之其本身流动性大造成的数量难以统计,因而无法准确掌握随迁子女就学的需求量,在调整学校布局、学校规模以及分配教育教学资金时缺乏有效依据。
四、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的措施建议
(一)全盘统筹,加大对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我们预测,到2015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将达22.885万人,其中小学生16.541万人,占全部小学生的60%;初中生6.344万人,占全部初中生的45.1%。随迁子女将大量挤用现有教育资源,对现有教育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随迁子女教育所需经费主要包括生均经费、新建校舍经费、新增校舍的设备购置经费等。生均经费方面,以2010年西安市城市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为标准,以2015年测算随迁子女数作为核算基数,教育费用全部由西安市承担,需要支付6.4亿元。新建校舍经费方面,按国家建设标准实施新建和改扩建、生均9平方米、建设206万平方米、综合单价2,500元/m2的标准计算,未来5年需投入51.5亿元。新增新校舍的教学设备购置费用方面,按基本建设10%配套教育设施设备计算,需投入5.1亿元。根据《陕西省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陕编发[2002]65号)有关规定,如果每年义务段新增1.42万学生,按18个教学班810名学生规模需增设18个中小学校标准,共需增加806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配备相应师资。因此,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财政投入压力非常大。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健全政府教育公共投资制度。首先,要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和财政的供给水平,增加国家对教育的公共投资。其次,要改变当前中、省两级政府在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的状况。近年来,中、省、市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6∶2∶2,因此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承担比例也建议为60%、20%、20%,中、省应按80%比例转移支付。全省也可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根据随迁子女就学的数量和规模,提供义务教育经费专项转移支付。免除学杂费补助标准由以前的农村高城市低,转变为城市和农村并举或向城市扶持的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农民工外出务工举家迁移渐成趋势,夫妇携子女在流入地居住、生活已成为当前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其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西安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基本情况
(一)西安市暂住人口分布及农民工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7月9日,西安实有暂住人口700,225人,其中男性416,110人,女性284,115人。居住在主城区的暂住人口有661,944人,占总数的94.53%。从暂住人口流出地分布来看:来自省内377,396人,占全部暂住人口的53.9%;省外322,829人,占全部暂住人口的46.1%。目前居住在西安市的暂住人口以从事服务行业、务工、学习培训、经商为主,分别占到总数的39%、35%、12.3%、8.5%。根据暂住人口就业分布,我们测算农民工大约为611,111人,占暂住总数的87.27%。
(二)随迁子女入学情况。截至2010年3月,西安市共有中小学2,167所,其中小学1,685所,中学482所。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为41.42万人,随迁子女人数为14.21万人,占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34%;其中,小学10.27万人,占城六区小学在校学生72.3%,初中3.94万人,占城六区初中在校学生27.8%。随迁子女人数占暂住总人口的比例为20.29%。2008~2010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呈逐年递增趋势,由138,011人增加到142,116人,在西安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也逐年增高,虽然2010年随迁子女入学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绝对数增加了0.78万人。(表1)
二、农民工家庭主要特征
(一)来源就近化,居住长期化。在西安市的农民工家庭42.6%来自陕西,24%来自河南,7%来自甘肃,居住呈长期化趋势,平均在西安市停留时间为7年,35.1%的家庭超过10年,44.4%超过5年,只有18.5%最近3年才来西安市。
(二)个体经营,租房为主。在西安市的随迁子女家庭中,从事个体经营的占64.8%,建筑行业占13%,餐饮行业占11%,其他行业占8.3%。个体经营是随迁子女家庭的主要就业领域。随迁子女家庭自行租赁私人产权房屋占96%,自购房占4%。
(三)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重视子女教育。抽样显示,农民工家庭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8.8%,1,000~1,500元的占25.9%,1,500~2,000元的占20.3%,2,000元以上的占9.3%。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3%,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占22%。正因为自身处境艰难,所以农民工家庭普遍重视子女教育。而且这部分家庭中,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占比大。年龄在6岁以下随迁子女占24%,7~14岁占50%,14~16岁占16.6%,随迁子女数占义务教育阶段66.6%。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西安市随迁子女在全省所占比重大,全省配套资金不足,供求矛盾突出
1、随迁子女所占比例与全省支持资金比例失衡。2009年西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共计84.80万人(表2),占全省在校学生18.8%。西安市随迁子女人数占到全省随迁子女总数的1/3以上。同期,陕西省教育经费支出达335.51亿元,给予西安市的教育专项经费补助仅为6.33亿元,其中对城市学校的专项补助仅有3.82亿元,西安市教育经费支出在全省教育经费支出中仅占11.7%,其中基础教育所占比重不到10%。
2、城区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西安市教育经费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9年教育经费支出39.24亿元,增长19.26%,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为1.44%,但仍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其中,基础教育支出26.25亿元,增长23.13%,重点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对于城区学校的投入比重相对较低。2009年全市教育专项经费支出增长6.32%,其中用于城市学校的专项支出仅增长3.94%。城市化进程加快、随迁子女快速增长给城区学校造成巨大压力,急需加大城区学校基础教育投资,增加学位,改善办学条件。
3、学位数提供与随迁子女需求、城市与农村补助标准失衡。多年来,西安市中小学布局和规模都根据常住人口确定,学校根据本学区各年度出生的人口数量安排招生,政府也据此确定办学投资规模。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在公办中、小学中,随迁子女分别占到在校总人数的38.4%和45.5%,公办学校接纳了绝大部分随迁子女,多数公办学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城市学校的运行成本高于农村学校,然而补助标准却明显低于农村。西安对城市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260元/生、初中320元/生;农村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350元/生、初中550元/生。低标准的公用经费无法保证学校正常办学需要,影响学校主动接收随迁子女的积极性。
(二)管理难度加大。由于随迁子女就学流动性大、随意性强,学校方面仅为其建立临时学籍,很多随迁子女转学时又不履行任何手续,给教学管理特别是学籍管理带来困难。调查中还发现,随迁子女择校现象增加,他们不愿将子女送到指定公办学校读书,而是千方百计让自己孩子进入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使得教育部门安排学位时难度加大。
(三)家庭教育问题凸现。农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教育子女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往往重视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经费无保障,宣传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力度不够。全国有22个省设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超过6,000万元,陕西省每年拨款30万元用于家庭教育经费,而西安市则无此专项经费,仅有市妇联自行筹措经费,工作开展困难重重。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仅有妇联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很难使家庭教育事业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随迁子女动态变化,政策制定滞后。目前,公安部门只要求16~48周岁的外来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并未对随迁的16周岁以下的子女进行登记,加之其本身流动性大造成的数量难以统计,因而无法准确掌握随迁子女就学的需求量,在调整学校布局、学校规模以及分配教育教学资金时缺乏有效依据。
四、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的措施建议
(一)全盘统筹,加大对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我们预测,到2015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将达22.885万人,其中小学生16.541万人,占全部小学生的60%;初中生6.344万人,占全部初中生的45.1%。随迁子女将大量挤用现有教育资源,对现有教育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随迁子女教育所需经费主要包括生均经费、新建校舍经费、新增校舍的设备购置经费等。生均经费方面,以2010年西安市城市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为标准,以2015年测算随迁子女数作为核算基数,教育费用全部由西安市承担,需要支付6.4亿元。新建校舍经费方面,按国家建设标准实施新建和改扩建、生均9平方米、建设206万平方米、综合单价2,500元/m2的标准计算,未来5年需投入51.5亿元。新增新校舍的教学设备购置费用方面,按基本建设10%配套教育设施设备计算,需投入5.1亿元。根据《陕西省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陕编发[2002]65号)有关规定,如果每年义务段新增1.42万学生,按18个教学班810名学生规模需增设18个中小学校标准,共需增加806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配备相应师资。因此,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财政投入压力非常大。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健全政府教育公共投资制度。首先,要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和财政的供给水平,增加国家对教育的公共投资。其次,要改变当前中、省两级政府在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的状况。近年来,中、省、市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6∶2∶2,因此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承担比例也建议为60%、20%、20%,中、省应按80%比例转移支付。全省也可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根据随迁子女就学的数量和规模,提供义务教育经费专项转移支付。免除学杂费补助标准由以前的农村高城市低,转变为城市和农村并举或向城市扶持的机制。
(二)超前规划,合理布局。西安市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时要有超前性,应充分考虑随迁子女的需要,对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地段,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同时,还应重视西安主城区在人口、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承载能力,通过超前规划城市教育布局,引导随迁子女向主城区有序流动。区县也应做好相关应对工作,缓解随迁子女向城区集中带来的教育压力。
一、贯穿“一条主线”
我们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父母与孩子有着血肉的关系、亲情的联系,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和谐呢?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有的家庭还延用祖辈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科学性;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缺乏系统性,经常表现出的形式有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缺失错位等等。抓住了症结,为我们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们开展了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为主题的专题性家教指导,改变了以往单纯为家长搞讲座的形式,让孩子与父母手拉手、肩并肩走进教室,听取培训指导,进行互动交流。一场场以和谐亲子关系为主题的指导培训应运而生,譬如,《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播撒心中的爱,让教育因爱而美丽》、《无悔的青春应当这样度过》、《怀着一颗平常的心为孩子减压,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争光》、《德商培养先过家庭这一关》等。几年来,大连市、瓦房店市的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讲师团的成员培训家长和学生共计百余场,受教育达8万多人次。
二、抓住“两个关键”
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抓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初中学生家长的指导与培训。
我们把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作为指导与培训的关键,其原因在于,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说明,早期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地家庭教育,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设置若干个主题对家长进行培训与指导,如“观念决定成长”、“好父母,好孩子”、“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等。
对初中学生家长的培训更加关键,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在身心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疑虑,面对孩子身心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许多家长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这种现状,几年来,我们潜心研究初中生青春期的成长规律,针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做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让家长和学生了解、认识青春期的知识,让家长和学生懂得处理好几个关系对顺利度过青春期的重要作用,即处理好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同伴间的关系,进而让家长帮助孩子在和谐、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人生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四个侧重”
一是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培训,侧重于学龄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学会尊重。
二是小学阶段的家长培训,侧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自立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卫生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文明的习惯等。
三是初中生家长的培训。面对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自我意识强、成人化行为倾向等,侧重让家长学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四是普通高中学生家长的培训。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本趋于成熟,渴望并憧憬美好的生活,有与之俱来的学习动力和生活动力,并有为之去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和热情。侧重要求家长对高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四、采取“五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针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家长,我们采取与家长面对面培训指导的方式。
第二种形式:小学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培训与指导。因为这几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培训指导,便于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有利于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第三种形式: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我们发挥家教专家的引领作用,教育局组织的讲师团从宏观上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与指导;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和学生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讲师团的培训指导和家长学校工作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为一体,形成宏观和微观的家庭教育格局。
第四种形式:家长走进学校,教师走进家庭。我们每所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尤其是让家长参加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节假日,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学困学生家庭、单亲学生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细致了解家庭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
第五种形式:通过艺术教育表现形式,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我们以家庭教育为素材,自编诗歌、创作歌词、自己谱曲、制作MIDI、排演剧目等,在全市学校和社区中巡回演出,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增强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五、体现“六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忧虑,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意识,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如创作歌曲《父爱如天》、《不尽的母爱》,在学生中作为校园歌曲传唱;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亲情,缺少母爱,缺少父爱,我们创编了歌曲《呼唤》,在家长中流传,使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
瓦房店市共有206所学校,中小学生10余万人。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对上万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整理出来自900多个家庭出现的教育个案问题,筛选出来120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为了有针对性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大连市级、瓦房店市级现代家庭研究会会员和讲师团成员的作用,大连市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5人成员中,瓦房店市有1人,大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10人中,瓦房店市有2人,瓦房店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10人,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发给每个成员,作为家庭教育研究、培训、指导的课题。也就是说,家长和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培训指导,满足了家长“订单式”家教需求。指导者高屋建瓴、驾轻就熟,每一次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都是心灵的对白、心灵的震撼。指导者以家长的身份、学生的心理、自身的经历,以通俗易懂的哲理、感人至深的例子、震撼心扉的交流,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贴近家长的心理,引起家长和学生强烈的共鸣。
学校的网站开辟了“家庭教育绿色通道”,开通了“教师博客”,家长通过与“教师博客”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和解决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二是感动性:感动是什么?感动是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最理性的心理活动。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教育一旦有了感动,受教育者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理性的人、真诚的人、会爱的人。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始终贯穿着感恩教育,体现着感动的情结。在对家长的培训中,我们不仅整理并引用大量的国内外经典家教案例,而且发掘了身边更多的家教案例,通过案例揭示家庭教育的内涵、方法和规律,体现感动性,提高实效性。共计整理出20大类型、500多个家教案例,并出版《瓦房店市家庭教育经典案例选》。
我们把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诗歌、歌曲、课本剧、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感染着家长和学生。我们创作了许多作品,如“青春是什么”、“父母的心声”、“孩子的心声”、“单亲孩子的呼唤”、“不尽的母爱”、“父爱如天”等。我们采取不同的艺术教育形式,搭起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理解的桥梁,父母和孩子在感动中,拉近了距离,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为培养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我们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孝心体验中学会感动、学会孝敬,丰富传统美德内涵。我们也要求家长每天至少有一次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我们给孩子留道德家庭作业,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一个月给父母写封信,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对父母的感受;父母的生日,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父母工作、生活的辛劳,唤起了学生的亲情,培养了学生尊重、感恩、孝敬亲人的情感,增加了家庭的亲和力,学生从关心最亲近的人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每一次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的关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讲座后,讲座者要求所有的孩子面对父母说一声感恩、感激的话,讲座者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异口同声、发自心底地喊出“妈妈、爸爸,我爱你!妈妈、爸爸,辛苦了!”孩子们和父母拥抱在一起,泪水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感人;有的孩子十几岁,从没有说过“妈妈、爸爸我爱你”,当父母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孩子从心底间流淌出的真情时,在座的所有父母都泪流满面;没有相邻而坐的孩子和父母,离开会场后,都情不自禁地手挽手、肩并肩地相拥而去……
三是实效性:家庭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体现在实效性上。培训和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创新了家教思维,使家长系统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家长自觉的家教意识和家教行为,并付诸于实践。
我们利用重大事件和传统的节假日,在家庭教育中融进道德教育。2008年清明节,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解家族历史,传承优良家风”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要求家长向孩子介绍家庭的变迁与发展的历史,从而再现了民族的复兴史。在家长的配合下,通过调查报告、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健康文明的民俗教育,倡导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学生用文明健康的方式缅怀先烈和前辈。我们通过评选“十大孝星”和“优秀家长”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指导父母要做合格的家长。这些做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教育》、“人民城市网”和“民心网”纷纷刊发了我市的做法。
四是一致性:教育的一致性原则要求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一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统一。家长要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要理解、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学校和老师也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家校协同,共同架起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座谈会、家长接待日、家长进课堂、开放班会、问卷调查、致家长一封信、老师校长家访、成立瓦房店市家长委员会、创编家教小报、家长讲坛等,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石。
新课程实施以来,基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在我们所面对的部分学生中,其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却在逐步丧失,甚至是极大地阻遏着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这些学生,便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学校尤其突出,我所在的学校兰州民族中学是一所省会城市的民族中学,在初中学生中有37.02%来自于周边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其中大部分为回、东乡等少数民族,可以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此,我校于2011年5月成立《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小组,拟将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规划,而针对我校初中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现状,我们对此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课题规范下深入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调查问卷中,我们突出了对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和了解,同时对部分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掌握了我校初中学生——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从中归纳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首先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大多为租赁住房,居住稳定性差,学生转学较为频繁;其次,很多家庭基于经济条件限制,居住面积较小,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另外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对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还有就是许多家长工作劳动强度较大、时间不固定,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些都使得其家庭教育有心无力,处于缺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完全要靠自己。长此以往,一些孩子和家长及家庭教育之间产生了“距离”,甚至是爱的缺失,这种距离与缺失使孩子的成长易出现性格孤僻、不善沟通、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成果。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分析,并作为初中学生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针对进我校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地域涉及面广、民族成分复杂等特点,建立家庭档案,采集相应信息,包括家长籍贯、民族、学历、工作性质、租住地址、居住面积、家庭成员等信息,对每个家庭编辑电子档案,建立班级、家庭相互了解的长效机制。然后分门别类,选择不同层次的家长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以家长委员会作为沟通学校、家庭的桥梁,既可以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加强家校合作,又可以让学校更加有效地了解家长的需求,保障家校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学校、班级、家庭的三维网络管理体系。
二、立足于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分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开办家长学校,要求班主任结合家长会,每学期两次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培训,学校和年级组每学期对家长开办一次讲座,就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同时展开家长联片帮扶机制,在班内按区域划分若干个家长小组,选聘家庭教育较好的家长担任小组长,以强带弱,加强小组内家长的相互沟通和辅导,并做好家长间家庭教育成果的展示。
三、促进学生家庭教育,家校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家长及时知道学生在校的表现,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家庭学习的要求和评价反馈,同样,班主任、任课教师也要即使知道学生在家的学习表现。因此,针对家长——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工作忙、在家时间不确定等因素,要求各班借助电脑网络和校讯通,建立家长电脑(手机)联系网络,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将学生每天的学习状况告知家长,并收取学生家庭教育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分阶段确立重点观察对象,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小学升初中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1.离开父母后的孤独感。
80%―90%的学生在小学没有在学校住宿,离开父母的呵护,孩子不算成熟的心灵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孤独、无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生的一块心病。(由于本课题是针对荥阳市本土的学生,所以涉及住校生的问题。荥阳市目前市直初中4所,全寄宿制初中2所,另2所初中有部分住宿生;教育资源整合后,各乡镇只有1―2初中,均为住宿制管理模式。)
2.面对新学校、新集体、新老师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一个班级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能很快结识新同学、新老师,进而融入新的集体。但是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性格因素不能很快融入班集体。
3.对初中新的管理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初中的管理不适应,一小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了压力,从而影响生活与学习。
4.来自自身的困惑。
(1)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时间的紧张。
(2)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没有形成。
(3)来自朋友义气、网络、游戏、玄幻小说、韩流小说等的诱惑。
(4)过分关注自我的外在形象。
5.其他问题。
如家庭教育的缺陷、个人心理的缺陷等。
(二)原因探究
(1)小学教育的原因;(2)家庭教育的原因;(3)学生自身的原因;(4)初中教育的原因;(5)社会环境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生在小学生活学习的六年中,由一年级原班教师一直带到六年级的可能性极小,并且据调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由一个班主任带的可能性也极小,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小学生在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没有较好地起步,况且每位教师的素质、敬业程度是不可能一样的。这就给中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要想真正解决小学升初中后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小学升入初中后的家庭教育要跟得上
1.家长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是因为:第一,初中阶段孩子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已开始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和批评性否定。第二,进入初中的学生除了在思想上有独立意识外,在生理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鉴于以上的情况,家长要认真与孩子沟通,真正摸清孩子的思想、内心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2.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使孩子健康成长不是多去几次肯德基、麦当劳,也不是多买几套新衣服,而是关注孩子的心灵和心理问题,让其快乐成长,保证心理健康。
3.家长要严格要求与适时鼓励并举。
进入初中以后,孩子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再加上有些孩子自身可能存在懒惰心理,所以家长必须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4.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初一上学期,家长应配合孩子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
(1)学习方法的转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较少,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但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增多,考试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学生必须改变以往写完作业万事大吉的做法,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2)生活习惯的转变。中学课程紧,内容多,在学生生活上必须有规律,紧张起来,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保证作息有规律。
5.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指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有书桌、台灯、书柜和各种工具书,而且包括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气氛。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6.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家长有时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这就需要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与沟通,如果能够做到家校联合,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科学地予以引导、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自身可能存有不足和缺点。教师要注意观察,因材施教,耐心施教。在分析原因后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初一教师的工作方法与艺术
1.用慈母般的爱心,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2.如果是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就可以经常走进学生宿舍,对学生嘘寒问暖,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定期利用班会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班级经验学习交流,提倡优秀生多帮助潜能生,鼓励学生不要丧失信心。
4.在班级内建立生日档案,关注每个学生生日,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5.学生出现错误,少呵斥多引导,少批评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6.建立家长学校或加强家校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追踪,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