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09:22: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采购部管理流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通过对其采购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Q公司现有的一些问题:采购流程中具体操作规范不明晰;反应时间略长;采购流程有待进一步细化。
2.采购组织
此前,Q公司是按照地域区分公司,根据工厂,设置部门,制造、货物供应和货物调整部门等均为单独分散的部门,部分的分散造成了人员冗余,运营成本高。Q公司削减冗余,机构重组,简化运营势在必行。
3.采购管理信息系统
Q公司利用SAP软件进行订单的下达、处理。利用自行开发的SRM(供应链关系管理)系统进行订单的确认和管理,其订单管理内容包括新订单确认、订单查询、修改等。现有的系统并没有做到信息的无缝连接,而且与供应商的信息沟通不能及时反映到系统中来,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二、Q公司采购管理对策建议
1.采购流程细化
针对Q公司现有的采购流程,对相关的实施细节进行规范,列出切实的操作细则。
(1)供货准备阶段
成为Q公司认可的合格供应商引入后,在开始批量供货之前,须与Q公司采购部门签订采购合同,协商关于价格、质量、服务等相关条款,确定采购价格标的等事务。具体流程细则和注意事项如下:
①签署协议
通过供应商引入,被纳入合格供方名单的供应商需由供方法定代表人或合法授权人与Q公司采购部授权人共同协商签订“采购协议”、“协议附件”、“相关协议”后方能进行正常合作。
②商定价格
供方应向Q公司采购部定期反馈即时市场价格、货期等真实的信息。供方的报价必须基于诚实原则,其对采购部门及其他部门的报价一致。同时,供应商应按Q公司要求提品分项报价表供其采购部作参考,并在报价发生变化时,将更新后的报价在3个工作日内通知Q公司采购部。
(2)正常供货流程
产品通过测试后即进入批量供货阶段,正常供货流程主要涉及到如下环节:
①订单确认
采购部根据物料使用计划和采购周期制定采购订单。订单需包含产品型号、数量、价格、交货期、交货地点等相关信息。供方在收到订单后,应在36小时内进行确认。确认后供应商须全面履行订单中所涵盖的全部要求。
②备货与交货
供方应按协议及其附件的要求提供订单中的产品和服务。供方不得擅自提前或延迟交货并于备妥待运后24小时内已书面形式通知Q公司,供应商根据指定的交货模式履行交货义务。
③收货及验收
供方或其指定的承运人应到交货现场同Q公司采购部一起清点产品,核对产品名称、数量、包装等,办理收货手续。检验合格后办理入库。
④付款
产品检验合格后Q公司应向供应商支付相应货款,具体的支付办法以生效订单中规定的为准。供应商必须在付款日前10天内将正本发票送达Q公司。
⑤DOA索赔
在检验、测试、组装过程中发现的个别不良品,Q公司对供应商的不良品进行判定,必要时请供应商一起确认责任归属。Q公司提出索赔申请,供应商反馈索赔信息,核对审批内容与申请内容一致后,供应商必须根据物料特性的索赔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物料维修完好后全部返回或提供索赔款。
2.采购组织整合
针对目前Q公司各分公司分散管理采购的现状,应该将生产、供应链和采购部门合并为一个新的运营部门,集中负责Q公司的全国供应链和采购业务。采购中心的任务是管理和整合零配件供应商。Q公司全国采购的资源被分成两类:一类是生产资料采购,直接用于生产;另外一类是通用型采购。在管理生产资料供应商方面,运营部门有三个战略性任务。一是保证供应商供应的连续性。二是保证供应商在生产成本方面有一定的领先性。三是要保证供应商产品的品质。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等管理学家们首次提出“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ing Reengineering)这一概念,哈默认为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指标上获得巨大改善。
自此之后,流程再造逐步在企业实务中得到应用,尤其是在制造过程中。随着管理者们对流程再造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发现仅在制造过程中应用流程再造是不完全的。研究表明,流程中增值活动时间占全流程周期的比例通常不足5%,约95%的时间和资源浪费在非增值活动上。换而言之,对制造过程以外的采购、销售等流程的再造急需进行。对多数生产企业而言,采购业务是供应链的源头,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工作,因而采购业务高效、快速运作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一、传统采购业务的现状
虽然各个企业采购业务的具体流程并不相同,但是基本都可以归纳为“职能部门式”,即各个职能部门分别做好份内的工作然后将剩余工作移交给流程链条中的其他部门处理。
传统采购业务的流程通常大致如下:生产车间根据生产需求填写请购单,经生产车间负责人审批、签字后移交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根据批准后的请购单在市场中进行询价、招标等,确定最佳供应商并发出订购单;仓储部门比较收到的商品和订购单上的要求是否相符、检查商品有无损坏并开具验收单;财务部门根据订购单、供应商提供的发票和验收单编制付款凭证,支付货款并记账。
传统采购业务流程在经济环境较为稳定时运行流畅,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3C”挑战:顾客(Custom)不断提出个性化的需求推动企业研发出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顾客;企业间竞争(Competition)的加剧导致企业需要不断平衡成本领先与差异化的关系;PEST环境的变化(Change)要求企业及时调整发展策略。这一切都迫使企业对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
二、传统采购业务存在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传统采购业务流程是“职能部门式”的,一项完整的任务在各个部门间被强制分解,因而可能导致如下问题:
1.活动间的等待:在传统采购业务中,只有当生产车间填写订购单后采购部门才能开始询价等工作;只有在采购部门发出询价后各供应商才有机会了解企业需要、提品价单。这些均会造成活动间等待时间的不必要延长。
2.重复活动:在传统采购业务中,涉及票据账单众多,比如请购单、订购单、发票、验收单、凭证等,而各个票据账单中大量信息被重复填写,造成企业效率低下。
3.反复检查:生产车间填写请购单后生产车间负责人审批;采购部门接到请购单后核对请购单并填写订购单;仓储部门收到货物时核对实物、订购单、请购单,核对无误后开具验收单;财务部门根据订购单、供应商提供的发票和验收单编制付款凭证。在这个过程中请购单、订购单、发票、验收单等被反复检查,导致企业效率低下。
4.跨部门的协调:传统采购业务里链条包含多个部门,如生产车间、采购部门、仓储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间存在职能交叉和重叠且其利益出发点不同,在职权责方面的沟通增加企业成本。
三、传统采购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传统采购业务流程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1.生产车间与采购部门:如果信息充分对称,则采购部门可以在收到订购单前着手了解市场、询价、搜集资料等基本工作,减少活动间的等待,但现状是只有当生产车间填写订购单后采购部门才能了解到生产车间的需求并着手开始工作。
2.生产车间与仓储部门:如果信息充分对称,则仓储部门可以在生产车间填写订购单之前告知采购部门生产车间的大致需求,方便采购部门提前准备,但是仓储部门并未起到“剂”的作用。
3.采购部门与决策者:在传统采购业务中,采购业务信息在基层采购业务人员处集中处理,但采购业务人员并不具有供应商选择及采购的决策权。随着采购业务信息向上级主管的传递,信息量在逐渐减少,但上级主管的采购决策权却在逐渐增大,容易导致钱权交易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
4.企业与供应商:如果信息充分对称,供应商可以在企业采购部门进行市场询价前毛遂自荐并提供其产品信息与报价,增加合作可能性;企业可以通过提前对比多家供应商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充分了解市场行情,使自己处于博弈的有利地位。
四、传统采购业务流程再造
所有企业的最终目的都应是为了提升顾客在价值链上的价值分配。在传统采购业务中,非增值活动比例较高,因而我们采用ESIA流程再造法,清除无附加价值的步骤、简化过于繁杂的环节、整合不同职能和流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流程自动化,并提出全新的采购业务流程。流程再造后的采购业务如下图:
具体来说,再造后的采购业务是“网络式”的,包括:①采购部门将订单信息输入数据库②供应商将其产品信息输入数据库③主管领导通过数据库作出采购决策④供应商交付商品后,仓储部门验收商品并将相关情况输入数据库⑤财务部门通过数据库信息进行处理。不仅如此,在某些企业中仓储部门与采购部门甚至可以合二为一。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共享数据库,采购业务涉及的各个部门都可以同时取得想要的信息,减少活动间的等待,并可提前做好工作准备;由于所有相关信息仅需一次性输入共享数据库,因而减少重复活动和反复检查;各部门通过共享数据库获得所需信息也避免了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大大提高采购业务的效率。(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Michael Hammer.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4): page63
[2]陈晓骞,王江. ERP实施中的采购业务BPR实践.[J].价值工程.2008(1):96~98页
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运作模式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购入各种物料,并且使用人工、设备等对购入的原料进行加工,然后将产品进行销售以获得赢利。制造型企业所需采购的物料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构成产品所必需的物料,即生产性物料;另一种是支持生产运作、保养、维修、运营需要的非生产性物料,即MRO物料。这两种物料在供应链方面的主要区别在于MRO物料种类比生产性物料更繁杂,而且物料的需求数量和需要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物料采购和管理时,不可能像对待生产性物料一样为每一种MRO物料设立足够的安全库存。这就给物料采购和企业正常的生产运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将针对MRO物料的不确定性,同时结合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特点建立有效合理的MRO物料采购流程以降低企业的采购风险,同时提高采购效率。
通常来说,MRO物料大致可分为A、B、C、D四类,A类零件通常是指价值高且非常重要的设备备件,而且安全库存量较少。这类零件库存数的多少往往决定是否可以保障设备正常运行,是MRO物料中的瓶颈物料。A类零件占库存资金总额的70%,但库存数量只占总数的10%左右,用增加订货次数来保证备件的使用。B类零件占库存资金总额的20%左右,库存数量占总数的30%左右,这类零件可以设立最大和最小库存值,定期检查按照最大库存量补库存的方式进行采购。C类备件通常是指价值较低的易耗品,这类零件虽然占库存总数的60%左右,但金额只占库存资金总额的10%左右。由于这类备件交货周期短且占用资金小,但零件品种和规格繁多、需求量大,对于这类零件可采取按需批量订货的方式,这样既可以节省采购时间成本,批量采购的方式还可以取得优惠价格。D类物料通常是指价格高昂的固定资产,如生产设备、模具等。这类物料不需要设立安全库存,有需求后再安排采购。
对于不同种类的MRO物料,需要建立合理的并且有针对性的采购流程来保证物料的正常供应。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对于那些已经设立安全库存并且已经具有采购信息的MRO物料应由专门的计划人员在MRP系统里做好需求计划,采购人员按照需求计划向指定供应商下订单,其中物料的价格是与供应商协商后在某一个时段的协议价格,在每次采购时无须临时询价和谈价。
(2)对于无采购信息的新物料,使用部门在系统中向采购部提出MRO物料采购需求,需求必须包括品名、型号、技术要求和需求时间等信息,采购部根据上述采购信息向供应商进行询价、比价、议价。新物料的询价应首先考虑现有合格供应商,如现有的供应商无法提供所需要的MRO物料,则需要开发新的供应商,新供应商的来源可以通过网络、专业杂志期刊,或源自公司内部技术部门的推荐,也可以是参加各种专业的展览会获得的供应商信息。
相应的MRO物料供应商开发流程如下:
第一,首先由采购部、MRO物料使用部门和技术质量等相关部门成立评估小组并制作新供应商开发计划,计划包括开发零件的名称,每个部门的职责,开发新供应商每一个环节的完成时间节点等信息。
第二,制订了供应商开发计划以后,采购部向供应商索取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证书等相关文件,并了解主要供应商员工和技术参数,厂房面积,生产特点,主要生产和检测设备,生产能力,主要客户,主要产品和产品执行标准等相关信息,并对上述供应商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然后,将真实信息汇总入“供应商基本调查表”归档。C类MRO物料因价值较低,其供应商可直接列入潜在合格供应商名单;A、B类产品则需组织技术开发部、质量部等有资质的人员成立评估小组,确定日期来进行现场审核。现场审核内容包括质量体系管理能力,实物质量,财务状况,新产品开发能力,工艺状况,交付及售后服务能力等审核项目,审核由评估小组共同完成。
第三,审核完成后,评估小组形成审核报告交采购部。对于审核中的不合格项发放整改通知书,要求供应商限期整改,整改合格的供应商可以列入潜在供应商名单,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供应商则取消其资格。
第四,评审小组根据审核的结果选定试样供应商,并向供应商索取样品。对于那些价值较高的物料与供应商签订产品试制协议或者保密协议,并安排打样,进行产品试样和工艺符合性的确定,其后是小批量的生产试用。通过产品认可的供应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
第五,采购部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调查表、供应商产品明细和价格、质量协议、保密协议、供货协议、价格协议、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证书等信息。
在新供应商开发完成以后,采购部门就可以根据一般的采购流程进行物料的订购了。通常来说,在现有合格供应商不能满足需求时应选择开发新供应商。但是如果现有的合格供应商发生质量问题并且限期整改未通过,或者是现有合格供应商无法满足降价或者服务要求时同样也需要开发新供应商。
(3)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物料采购流程,在企业中还需要建立一个固定资产采购流程,即招标采购流程。在招标采购中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需向高级管理层或者股东提交购买申请和预算,待高级管理层或者股东方批准采购之后,采购部与资产管理部门准备竞标文件并向目标供应商发放,竞标文件分为两大部分——技术部分和商业部分。技术部分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供,包括所购资产的技术要求、参数、验收标准等信息,商业部分由采购部提供,包括投标规则、供货条件、服务条款等。采购部门主要负责竞标文件的跟踪,协调供应商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沟通,安排供应商提问和解答。在收到供应商的报价后,采购部门分析商业条款,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则分析技术条款,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选定供应商。由于固定资产往往涉及较大的资金和风险,因此应首选现有合格供应商,若需要开发新供应商则要严格按照新供应商开发流程,并且在必要时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而且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所有的技术资料编写和技术条款分析。采购部门在签订合同后对交货进度进行监控,保证所采购的高价值固定资产按照时间和质量要求交货。在付款方式上,对于固定资产的付款条件应尽量争取验收后付款或者用信用证付款方式以减少付款风险。
建立合理和有针对性的MRO物料采购流程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在规范流程和提高物料质量、按时交付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MRO物料采购作为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供应链环节,需要相关人员对供应商质量、价格和采购流程进行定期维护以保证低成本和高质量物料供应。
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运作模式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购入各种物料,并且使用人工、设备等对购入的原料进行加工,然后将产品进行销售以获得赢利。制造型企业所需采购的物料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构成产品所必需的物料,即生产性物料;另一种是支持生产运作、保养、维修、运营需要的非生产性物料,即mro物料。这两种物料在供应链方面的主要区别在于mro物料种类比生产性物料更繁杂,而且物料的需求数量和需要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物料采购和管理时,不可能像对待生产性物料一样为每一种mro物料设立足够的安全库存。这就给物料采购和企业正常的生产运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将针对mro物料的不确定性,同时结合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特点建立有效合理的mro物料采购流程以降低企业的采购风险,同时提高采购效率。
通常来说,mro物料大致可分为a、b、c、d四类,a类零件通常是指价值高且非常重要的设备备件,而且安全库存量较少。这类零件库存数的多少往往决定是否可以保障设备正常运行,是mro物料中的瓶颈物料。a类零件占库存资金总额的70%,但库存数量只占总数的10%左右,用增加订货次数来保证备件的使用。b类零件占库存资金总额的20%左右,库存数量占总数的30%左右,这类零件可以设立最大和最小库存值,定期检查按照最大库存量补库存的方式进行采购。WwW.133229.coMc类备件通常是指价值较低的易耗品,这类零件虽然占库存总数的60%左右,但金额只占库存资金总额的10%左右。由于这类备件交货周期短且占用资金小,但零件品种和规格繁多、需求量大,对于这类零件可采取按需批量订货的方式,这样既可以节省采购时间成本,批量采购的方式还可以取得优惠价格。d类物料通常是指价格高昂的固定资产,如生产设备、模具等。这类物料不需要设立安全库存,有需求后再安排采购。
对于不同种类的mro物料,需要建立合理的并且有针对性的采购流程来保证物料的正常供应。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对于那些已经设立安全库存并且已经具有采购信息的mro物料应由专门的计划人员在mrp系统里做好需求计划,采购人员按照需求计划向指定供应商下订单,其中物料的价格是与供应商协商后在某一个时段的协议价格,在每次采购时无须临时询价和谈价。
(2)对于无采购信息的新物料,使用部门在系统中向采购部提出mro物料采购需求,需求必须包括品名、型号、技术要求和需求时间等信息,采购部根据上述采购信息向供应商进行询价、比价、议价。新物料的询价应首先考虑现有合格供应商,如现有的供应商无法提供所需要的mro物料,则需要开发新的供应商,新供应商的来源可以通过网络、专业杂志期刊,或源自公司内部技术部门的推荐,也可以是参加各种专业的展览会获得的供应商信息。
相应的mro物料供应商开发流程如下:
第一,首先由采购部、mro物料使用部门和技术质量等相关部门成立评估小组并制作新供应商开发计划,计划包括开发零件的名称,每个部门的职责,开发新供应商每一个环节的完成时间节点等信息。
第二,制订了供应商开发计划以后,采购部向供应商索取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证书等相关文件,并了解主要供应商员工和技术参数,厂房面积,生产特点,主要生产和检测设备,生产能力,主要客户,主要产品和产品执行标准等相关信息,并对上述供应商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然后,将真实信息汇总入“供应商基本调查表”归档。c类mro物料因价值较低,其供应商可直接列入潜在合格供应商名单;a、b类产品则需组织技术开发部、质量部等有资质的人员成立评估小组,确定日期来进行现场审核。现场审核内容包括质量体系管理能力,实物质量,财务状况,新产品开发能力,工艺状况,交付及售后服务能力等审核项目,审核由评估小组共同完成。
第三,审核完成后,评估小组形成审核报告交采购部。对于审核中的不合格项发放整改通知书,要求供应商限期整改,整改合格的供应商可以列入潜在供应商名单,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供应商则取消其资格。
第四,评审小组根据审核的结果选定试样供应商,并向供应商索取样品。对于那些价值较高的物料与供应商签订产品试制协议或者保密协议,并安排打样,进行产品试样和工艺符合性的确定,其后是小批量的生产试用。通过产品认可的供应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
第五,采购部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调查表、供应商产品明细和价格、质量协议、保密协议、供货协议、价格协议、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证书等信息。
在新供应商开发完成以后,采购部门就可以根据一般的采购流程进行物料的订购了。通常来说,在现有合格供应商不能满足需求时应选择开发新供应商。但是如果现有的合格供应商发生质量问题并且限期整改未通过,或者是现有合格供应商无法满足降价或者服务要求时同样也需要开发新供应商。
(3)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物料采购流程,在企业中还需要建立一个固定资产采购流程,即招标采购流程。在招标采购中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需向高级管理层或者股东提交购买申请和预算,待高级管理层或者股东方批准采购之后,采购部与资产管理部门准备竞标文件并向目标供应商发放,竞标文件分为两大部分——技术部分和商业部分。技术部分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供,包括所购资产的技术要求、参数、验收标准等信息,商业部分由采购部提供,包括投标规则、供货条件、服务条款等。采购部门主要负责竞标文件的跟踪,协调供应商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沟通,安排供应商提问和解答。在收到供应商的报价后,采购部门分析商业条款,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则分析技术条款,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选定供应商。由于固定资产往往涉及较大的资金和风险,因此应首选现有合格供应商,若需要开发新供应商则要严格按照新供应商开发流程,并且在必要时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而且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所有的技术资料编写和技术条款分析。采购部门在签订合同后对交货进度进行监控,保证所采购的高价值固定资产按照时间和质量要求交货。在付款方式上,对于固定资产的付款条件应尽量争取验收后付款或者用信用证付款方式以减少付款风险。
建立合理和有针对性的mro物料采购流程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在规范流程和提高物料质量、按时交付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mro物料采购作为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供应链环节,需要相关人员对供应商质量、价格和采购流程进行定期维护以保证低成本和高质量物料供应。
参考文献:
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运作模式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购入各种物料,并且使用人工、设备等对购入的原料进行加工,然后将产品进行销售以获得赢利。制造型企业所需采购的物料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构成产品所必需的物料,即生产性物料;另一种是支持生产运作、保养、维修、运营需要的非生产性物料,即mro物料。这两种物料在供应链方面的主要区别在于mro物料种类比生产性物料更繁杂,而且物料的需求数量和需要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物料采购和管理时,不可能像对待生产性物料一样为每一种mro物料设立足够的安全库存。这就给物料采购和企业正常的生产运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将针对mro物料的不确定性,同时结合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特点建立有效合理的mro物料采购流程以降低企业的采购风险,同时提高采购效率。
通常来说,mro物料大致可分为a、b、c、d四类,a类零件通常是指价值高且非常重要的设备备件,而且安全库存量较少。这类零件库存数的多少往往决定是否可以保障设备正常运行,是mro物料中的瓶颈物料。a类零件占库存资金总额的70%,但库存数量只占总数的10%左右,用增加订货次数来保证备件的使用。b类零件占库存资金总额的20%左右,库存数量占总数的30%左右,这类零件可以设立最大和最小库存值,定期检查按照最大库存量补库存的方式进行采购。c类备件通常是指价值较低的易耗品,这类零件虽然占库存总数的60%左右,但金额只占库存资金总额的10%左右。由于这类备件交货周期短且占用资金小,但零件品种和规格繁多、需求量大,对于这类零件可采取按需批量订货的方式,这样既可以节省采购时间成本,批量采购的方式还可以取得优惠价格。d类物料通常是指价格高昂的固定资产,如生产设备、模具等。这类物料不需要设立安全库存,有需求后再安排采购。
对于不同种类的mro物料,需要建立合理的并且有针对性的采购流程来保证物料的正常供应。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对于那些已经设立安全库存并且已经具有采购信息的mro物料应由专门的计划人员在mrp系统里做好需求计划,采购人员按照需求计划向指定供应商下订单,其中物料的价格是与供应商协商后在某一个时段的协议价格,在每次采购时无须临时询价和谈价。
(2)对于无采购信息的新物料,使用部门在系统中向采购部提出mro物料采购需求,需求必须包括品名、型号、技术要求和需求时间等信息,采购部根据上述采购信息向供应商进行询价、比价、议价。新物料的询价应首先考虑现有合格供应商,如现有的供应商无法提供所需要的mro物料,则需要开发新的供应商,新供应商的来源可以通过网络、专业杂志期刊,或源自公司内部技术部门的推荐,也可以是参加各种专业的展览会获得的供应商信息。
相应的mro物料供应商开发流程如下:
第一,首先由采购部、mro物料使用部门和技术质量等相关部门成立评估小组并制作新供应商开发计划,计划包括开发零件的名称,每个部门的职责,开发新供应商每一个环节的完成时间节点等信息。
第二,制订了供应商开发计划以后,采购部向供应商索取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证书等相关文件,并了解主要供应商员工和技术参数,厂房面积,生产特点,主要生产和检测设备,生产能力,主要客户,主要产品和产品执行标准等相关信息,并对上述供应商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然后,将真实信息汇总入“供应商基本调查表”归档。c类mro物料因价值较低,其供应商可直接列入潜在合格供应商名单;a、b类产品则需组织技术开发部、质量部等有资质的人员成立评估小组,确定日期来进行现场审核。现场审核内容包括质量体系管理能力,实物质量,财务状况,新产品开发能力,工艺状况,交付及售后服务能力等审核项目,审核由评估小组共同完成。
第三,审核完成后,评估小组形成审核报告交采购部。对于审核中的不合格项发放整改通知书,要求供应商限期整改,整改合格的供应商可以列入潜在供应商名单,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供应商则取消其资格。
第四,评审小组根据审核的结果选定试样供应商,并向供应商索取样品。对于那些价值较高的物料与供应商签订产品试制协议或者保密协议,并安排打样,进行产品试样和工艺符合性的确定,其后是小批量的生产试用。通过产品认可的供应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
第五,采购部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调查表、供应商产品明细和价格、质量协议、保密协议、供货协议、价格协议、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证书等信息。
在新供应商开发完成以后,采购部门就可以根据一般的采购流程进行物料的订购了。通常来说,在现有合格供应商不能满足需求时应选择开发新供应商。但是如果现有的合格供应商发生质量问题并且限期整改未通过,或者是现有合格供应商无法满足降价或者服务要求时同样也需要开发新供应商。
(3)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物料采购流程,在企业中还需要建立一个固定资产采购流程,即招标采购流程。在招标采购中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需向高级管理层或者股东提交购买申请和预算,待高级管理层或者股东方批准采购之后,采购部与资产管理部门准备竞标文件并向目标供应商发放,竞标文件分为两大部分——技术部分和商业部分。技术部分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供,包括所购资产的技术要求、参数、验收标准等信息,商业部分由采购部提供,包括投标规则、供货条件、服务条款等。采购部门主要负责竞标文件的跟踪,协调供应商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沟通,安排供应商提问和解答。在收到供应商的报价后,采购部门分析商业条款,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则分析技术条款,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选定供应商。由于固定资产往往涉及较大的资金和风险,因此应首选现有合格供应商,若需要开发新供应商则要严格按照新供应商开发流程,并且在必要时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而且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所有的技术资料编写和技术条款分析。采购部门在签订合同后对交货进度进行监控,保证所采购的高价值固定资产按照时间和质量要求交货。在付款方式上,对于固定资产的付款条件应尽量争取验收后付款或者用信用证付款方式以减少付款风险。
建立合理和有针对性的mro物料采购流程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在规范流程和提高物料质量、按时交付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mro物料采购作为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供应链环节,需要相关人员对供应商质量、价格和采购流程进行定期维护以保证低成本和高质量物料供应。
参考文献:
1.1人员配备不足,不相容岗位未完全分离
许多企业为了节约开支,组织机构设置比较简单,采购部门设置一人,甚至不设置采购部门,由其他部门人员代替采购,导致不相容岗位很难完全分离。最常见的现象是从采购需求确认,询价、供应商选择、合同的编制与签订到验收、付款申请与执行整个采购流程完全由一个人执行,不相容岗位不能完全分离,导致诸多采购问题发生。
1.2采购计划的编制不准确
有些工程施工受第三方施工制约比较严重,第三方施工周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施工不能按照计划实施,需求部门与采购部门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造成物资采购计划编制不准确,物资备货针对性降低。
1.3程序复杂,采购周期长
物资采购过程要经过一系列流程,涉及计划、工程、财务、仓储、采购等部门,程序繁琐,一项物资从需求计划到最终物资入库经历采购需求统计、采购计划上报与审批、供应商选择与谈判、合同的签订、物资的生产及发货等环节,一般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很多工程项目因为工程周期及进度原因对该工程物资的需求比较急,但物资采购部门必须在满足各项制度的要求下保证程序的完整性,这就造成了物资采购工作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及时满足工程施工。
1.4库存控制困难
在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中,平衡库存是一项重要的要求,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环节。一方面,为了保障物资供应,采购部门对一些供应难度较高的物资会超量采购,这样会造成库存积压。另一方面,因为工程施工计划的不准确或一些其他原因,有些工程急于开工,而采购程序复杂,采购周期较长,造成一些物资不能及时补充库存,从而影响到工程建设。
1.5供应商管理存在不足
在新的供应商选择方面,存在信息不畅。不少企业对进入市场的供应商采用了准入制度,但因准入的供应商数量较多,下一级企业采购部门对相关供应商实际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公司信誉等相关信息了解不够全面,不能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系统的考量。采购部门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有可能做出有缺陷的决策。在已合作供应商方面,,没有建立完备的供应商数据库,对供应商缺乏分类管理,导致采购部门对不同供应商的企业特点、地域分布、行业属性、主导产品、技术水平、服务能力等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供应商绩效考核机制和反馈机制。
2、物资采购流程精细化管理定义及其意义
在工程建设中,物资采购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与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合适数量的商品,使得企业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行工程建设活动。物资采购流程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将系统化规则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个程序环节能够精确、高效、协同、持续运行。采购工作每天要面对产品价格、采购进度、交货进度、供应商、付款等等诸多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库并利用数据库带来的好处,就可以起到提高采购效率、完善企业的采购流程管理体制、优化采购模式,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的作用。主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2.1岗位职责方面
精细化管理能够明确岗位人员责任,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对各岗位工作人员的监督,利于物资采购工作向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2.2计划编制方面
精细化管理能够为需求部门与采购部门的有效沟通提供便利,能促使需求部门更详细的安排自己的施工计划,更准确的上报物资需求,从而使采购部门编制的物资采购计划更准确更具针对性,更大限度的保障了工程建设。
2.3采购过程方面
精细化管理能够使采购过程精确、高效、协同、持续运行,能够使采购部门根据不同物资类型确定不同的采购方式,优化采购模式,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缩短采购周期,确保物资采购过程在高效可控的条件下开展。
2.4物资验收方面
精细化管理能够明确参检部门分工、验收程序和验收方法,能够使验收工作按照切实可靠的业务流程开展,保证了入库物资的质量。
2.5资金结算方面
精细化管理能够建立完整的付款流程,严格控制资金流出,保证每一笔付款都经过有效的审批,使采购付款业务循环有效运行。
2.6库存控制方面
:精细化管理能够使库存物资得到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其储备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更好的为工程建设服务。
2.7供应商管理方面
精细化管理能够对供应商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汇总,使物资采购部门对供应商有一个真实全面的了解。在新供应商选择上,能避免因信息了解不充分等原因做出的有缺陷型决策。在已合作供应商上,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分类,依托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其综合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利于供应商的优胜劣汏。
3、如何进行物资采购流程精细化管理
3.1岗位职责方面
3.1.1制定采购管理相关制度。3.1.2明确各岗位人员分工与权限,做到不相容岗位分离。3.1.3对各岗位人员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明确岗位人员责任。3.1.4对各岗位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3.2计划编制方面
3.2.1明确与计划编制相关的各人员职责3.2.2要求相关部门与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制定详细的工程施工计划,对相关项目进行轻重缓解分类,了解施工进度,对上报的施工计划负责。3.2.3要求设计单位对所设计材料设备的规格、型号、技术要求等参数负责,对由于设计变更、技术参数、数量等提报不准,造成采购计划编报失误,产生新的积压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3.2.4采购人员对相关部门的需求计划进行汇总,在平衡库存的基础上编制材料采购计划。3.2.5完善与计划编制相关的各种表单,做到有据可查。
3.3采购过程方面
3.3.1明确采购过程中各人员责任和权限。3.3.2对采购过程中各人员工作进行合理分配。3.3.3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在采购方式的选择上采购部门应本着“自由灵活“的方针进行操作,物资采购过程中可供选择的采购方式有很多,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理的采购方式,从而保障物资采购顺畅高效的完成。招标采购方式一般比较适合大宗物资的采购。采购部门公开招集有能力的供应商前来投标竞标,这样既避免了供应商的讨价还价,也促使了供应商为了中标而降低成本与价格。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适于采购的物品技术质量水平比较复杂且需求量较大时,采购部门直接邀请厂商参加谈判,从而既可节省中间供应商的加价环节,又可争取到厂商提供的特价,询价采购方式适于现货或价值较低技术标准统一的产品采购。3.3.4做好采购前期准备工作3.3.4.1分析采购需求。采购前要清楚企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需求时间,制定需求清单。3.3.4.2收集供应商信息。了解供应商的规模、信用,履约能力,市场份额以及市场对其产品的质量评价。3.3.4.3整理分析供应商资料。要鉴别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3.3.4.4调查资源市场,了解市场行情,为在采购谈判中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3.4.5确定采购目标。将采购目标分为最低目标、可接受目标、实际需求目标、最优期望目标,努力促使采购目标向着更好的方向推进。3.3.4.6利用灵活的谈判技巧进行谈判,将采购方利益争取到最大化。3.3.4.7加强采购文件管理3.3.4.7.1确保采购文件相关记录及时准确。3.3.4.7.2对各种文件进行标记、分类,以便查阅。3.3.4.7.3文件应为采购分析提供依据,以便分析产品价格及品质趋势。
3.4物资验收方面
3.4.1明确验收人员相关责任。3.4.2确定验收业务作业流程。3.4.3确定不同物资的检验方法。3.4.4对验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及时处理。3.5资金结算方面3.5.1确定资金结算审查审批程序,明确审查审批权限。3.5.2建立完整的合同履约台账,实时掌握合同履约情况。3.5.3提前上报资金计划。3.5.4完善资金结算表单,编制付款明细表,对每一笔付款信息进行登记,确保资金结算清楚,可控。
3.6库存控制方面
3.6.1制定库存控制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3.6.2运用ABC库存管理法进行库存管理。将库存物资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特别重要库存(A类)、一般库存(B类)、不重要的库存(C类)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进行管理和控制。3.6.3根据现有库存量、采购需求等数据确定各类物资经济订购量和订购时间。3.6.4在实际调查、理论分析、数据掌握的基础上编制合理的库存计划,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成本。3.6.5根据库存量的变化实时更新库存信息。3.6.6对呆废料进行及时处理。
一、企业应付账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建立采购订单的权限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在建立采购订单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也就是说订单的管理相对的比较分散,并没有实现一个较为统一的订单管理模式,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各个部门的经理会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来协调采购部门的工作。而真正的应用由采购部门来完成的大部分任务也被各个部分分摊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各个具体部门的工作压力,还失去了采购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所以是一种不科学的采购管理方式。正确的作法应该是由各个部门向采购部门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且由采购部门联络供应商,这样不仅减免了具体部门的联系环节,同时也能够实现对采购过程的监督。建立统一的采购订单就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因为统一的采购订单的建立,不仅可以避免采购过程中的责任分配不明的问题,还能够实现应付账款的流程执行和谈判过程的简化。(2)建立采购订单的正确性问题。所谓采购订单的正确性问题,就是在具体的采购行为的发生时,订单上的信息和所要采购的基本物资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就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的采购执行来看,经常会出现采购订单的错误,这些错误问题不仅包括供应商的编号的填写错误,还包括汇款账号的错误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干扰了采购活动的有序执行,给账目的核对和计算带来了很大的不便。(3)关于采购订单的建立时间问题。所谓采购订单建立的时间问题,就是指在企业的采购过程中,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规划采购行为和付款活动,而这个顺序和流程的控制就是订单的建立时间问题。目前来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订单的建立时间的管理上并不是很到位,正确的流程是要在企业中先根据企业经营和发展需要建立一个订单,然后才能取得相应的金额的发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取得发票在先,订单建立在后的问题。(4)企业的采购预算缺乏系统控制。所谓预算系统化,就是在企业的采购预算的过程中,实行系统的统一的账目管理,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只有在预算的过程中实现了系统化的控制和管理,而对于其他的采购项目,还存在劳务和物资购置时的账目管理不明确等问题。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采购的过程中,各个部门的预算超支现象严重,并且无法实现相近账目的区别管理。
二、解决企业应付账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1)建议采购申请部门与采购部门相分离。目前来看,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中的采购申请部门和采购部门存在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申请人和执行人是重合的,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采购申请的形式化,容易导致内外勾结形成的行为,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采购部门的监督功能,笔者建议应该将采购申请部门与采购部门相分离。为了提高应付账款的效率,也为了遵守应付账款的内部控制流程,取消不需要在采购系统中建立采购订单的项目列表或者缩小项目范围,由采购部集中建立采购订单并且监督整个采购流程,执行采购内部控制制度。(2)集中建立采购订单的权限。为采购部一到两个人设立该权限,经过采购系统培训和会计知识培训后,可以减少采购订单的错误,也避免了由应付账款会计在采购订单已经收货后才发现错误的滞后性。(3)完善和采购商沟通机制。在建立采购订单前,笔者建议先和供应商沟通好采购的数量和价格,发票的金额,在购入的物资或劳务收货时即使发票未收到也应进行入账处理,而并非以收到发票才作为确认采购的时点。(4)改进采购系统。即对现有的企业采购系统进行改进和升级,将不同的采购类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管理,另外,还可以参照固定资产的采购方式,在采购活动开始之前先进行预算申请,实行采购预算控制。对于超出采购预算的订单,无法在采购系统中建立采购订单,进而无法开展采购活动,使采购活动严格受系统预算的控制。
上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企业的应付款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常见的问题的分析入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措施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有关部门所采纳,促进我国企业应付款管理的发展,实现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周耀华.浅谈企业应付账款管理现状及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07(2)
中图分类号:TQ170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s: Nuclear power construction and supply problems mainly is divided in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pply applications such as supply again two aspects, including internal supply application again including design omission or relating to increased demand, operation or maintenance, external application to supply including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er supply omissions or add item, field devices for items,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defect cause the defective equipment to fill for the item.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key points for nuclear power equipment and supply problems to deal with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paper brief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o supply, brief points
1.引言
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海阳项目部负责海阳核电项目1、2#常规岛及BOP设备的招标采购及合同执行工作。根据设备采购合同的要求,项目部代替行使海阳核电项目业主的权利,对供应商合同内各种活动工作进行管理,同时,并和海阳核电项目业主各部门及现场工程管理部门建立接口关系。自2007年12月与供应商签订首份设备采购合同至今,共进行了100多个的合同管理工作,而且多个合同设备已顺利交付,进行安装调试阶段,其中,也不乏出现设备再供货问题。
下面参照项目部工作程序,结合本人实际经验,对设备再供货问题处理的要点作简要探讨。
2.核电设备采购管理的特点
核电设备有其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其采购不同于常规电厂,更不同于普通设备。在核电设备采购中,首先必须遵照核全法规、导则的要求,其次要基于核电设备的特点和特殊要求,为此需要研究确定核电设备采购管理的政策,明确设备采购管理的目标、任务、采购原则。
现有核电设备采购模式主要分为两类,即:项目业主公司自主采购模式和外委总包(可以根据情况的不同划分不同的采购范围)采购模式,这在秦山二期、岭澳核电站、秦山三期、田湾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海阳核电站一期的项目建设过程中都有体现,虽然采购的模式稍有变化,但都可以归结到这两种模式。
3.设备再供货问题在两种采购模式中的体现
由于设备采购模式的不同,再供货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也会牵系到不同的管理单位。项目业主公司自主采购模式中设备再供货问题主要是项目业主公司内部各部门间的流程管理,如有相关的工程管理或采购管理单位,同时,也会参与流程操作管理,外部再供货申请最终也会归结到项目业主公司内部流程管理,外委总包模式中设备再供货问题主要是项目业主公司与总包管理单位或采购单位、现场施工承包商与总包管理单位或采购单位、现场调试承包商与总包管理单位或采购单位之间的流程管理,不管以何种采购模式,再供货管理都会经过严格的技术参数审查、流程管理、供货阶段设备质量管理等。
4.再供货问题流程的执行
再供货问题的发生主要存在于设计和建造阶段、调试阶段和试运行阶段,而造成再供货问题的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采购物项的补充采购和再供应采购、调试运行或维护需求项、设备厂家供货遗漏或增加项、现场设备缺陷原因补供项、工程施工过程造成设备缺陷补供项等。
4.1项目业主公司自主采购模式下的流程执行
流程的起动
设备供应商(由于损坏/短缺)再供货或修理的流程由下述文件起动
--设备采购管理单位和/或工程管理单位在交货、现场预制及安装过程中提出的NCR
--工程管理单位根据大宗材料短缺情况而发出的处理申请;
--项目业主公司要求设备供应商额外供应的材料、再供货或返修
4.1.1安装期间
第一步:当安装承包商发出NCR要求设备供应商追加供应材料,再供应或返修时,无论何方责任,由项目业主公司工程管理部门负责再供货的具体操作流程,填写有关的再供货申请单,再供货申请单后面须附上所有必要的附件,尤其是原始文件或其编号以及一份技术规范书,后提交至项目业主公司采购部门。采购部门直接向供应商发起再供货需求,或通过采购管理部门发起再供货需求;
第二步:设备供应商在收到设备采购管理单位分发的再供货申请单后,须在现场规定期限内对再供货申请进行回复,回复的内容包括:设备材料描述,再供货流程涉及的技术、责任问题确认,再供货的处理意见和建议,修理计划或预订再供货交付日期、订单、变更建议、拟定价格以及附加其它意见等信息;
第三步:项目业主公司采购管理部门或采购管理单位在收到设备供应商回复的信息后,组织业主单位、工程管理单位等相关人员对设备供应商的处理意见及建议进行分析、评估,并最终达成一致;如果各方就再供货流程中涉及的责任及商务问题上无法暂时达成一致时,双方可以先行协商解决设备材料的修理计划、再供货设备材料订单和供货进度等问题,其它问题可以继续协商解决。
第四步:再供货协议达成后,设备供应商通知设备采购管理单位有关发货信息,预报现场交货日期、货物的详细描述,进行再供货设备的供货。
同时,如果针对某一引发再供货设备/材料申请流程文件的最终处理方案是在现场进行修理,则执行再供货现场处理流程(见下 第五步)
第五步:再供货现场处理流程:
设备供应商根据现场设备实际状态,安排人员赴现场进行操作处理或进行指导处理,指导过程中要对重要监督点进行见证。处理过程中要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或程序文件。施工承包商要对处理工作提供配合。
第六步:再供货返厂修理/替换流程:
如确认再供货设备需返厂修理/替换,经设备供应商确认后,由设备供应商组织进行相关工作。设备供应商可以提前将需返厂修理/替换的设备进行拆卸/发出,施工承包商参与配合完成相关工作,在处理过程中,设备供应商需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见证,并提供相关的文件。
第七步:材料设备在现场交付并经验收合格之后,由NCR发起方向设备采购管理单位或工程管理单位申请关闭,NCR报批关闭后,由项目业主公司采购部门关闭再供货申请单。
4.1.2调试和试运行期间
第一步:当项目业主公司要求设备供应商额外供应材料、再供货或返修时,无论何方责任,由项目业主公司需求部门发起流程,填写有关的再供货申请单,再供货申请单后面须附上所有必要的附件,尤其是原始文件或其编号以及一份技术规范书,后提交至项目业主公司采购部门。采购部门直接向供应商发起再供货需求,或通过采购管理部门发起再供货需求;。安排供应商进行相关的设备、材料再供货工作。
以下步骤类同于“4.1.1”中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第五步:在现场实际交货并验收合格后,项目业主公司采购部门或设备采购管理单位关闭材料申请单。
4.2 外委总包模式下的流程执行
流程的启动
--施工承包商由于总包单位其负责的材料短缺而出现的再供货申请
--施工承包商在接货、现场预制及安装期间发出的不符合项或变更申请单
--总包单位有关部门自行发出的设备再供货需求
--调试期间由于出现意外工作发出的设备再供货需求
--用于安装或调试的备品备件、专用工具申请单
--生产部门在试运行期间出现的意外工作发出的设备在供货需求
流程的执行
第一步:再供货流程申请方(包括施工承包商、总包单位需求部门、调试部门、生产部门)根据以上流程启动的原因和总包单位采购部门进行沟通,由采购部门负责组织会审、判断,是否需要设备再供货。确认再供货需求后,由申请方正式发起再供货流程,填写再供货申请单,申请单内容包括相关的机组的信息、系统、申请人、日期、专业、申请性质、原因、原因相对应的文件资料证明、初步的原因分析、再供货设备的物资编码、设备或材料描述、要求数量、到货日期等,提交至总包单位相关工程部门进行审查;
第二步:总包单位工程部门接到再供货申请后,根据现场库存情况进行审查,若确认需要再供货,则提交至采购部门进行审批,如若不需要,则将再供货申请退回,取消再供货申请;
第三步:采购部门对工程部门提交的再供货申请内容进行审查,确认责任、供货范围以及是否在保修期内等信息,如若不同意,则说明原因,将再供货申请退回,若同意再供货申请意见,则发起内部再供货申请流程,内容与上一再供货申请类似,后提至商务合同部门;
第四步:商务合同部门审查再供货申请后,直接发至设备供应商;
第五步:设备供应商在收到商务合同部门分发的再供货申请单后,须在现场规定期限内对再供货申请进行回复,回复的内容包括:设备材料描述,再供货流程涉及的技术、责任问题确认,再供货的处理意见和建议,修理计划或预订再供货交付日期、订单、变更建议、拟定价格以及附加其它意见等信息;
第六步:商务合同部门在收到设备供应商回复的信息后,组织再供货申请关联部门的相关人员对设备供应商的处理意见及建议进行分析、评估,并最终达成一致;如果各方就再供货流程中涉及的责任及商务问题上无法暂时达成一致时,双方可以先行协商解决设备材料的修理计划、再供货设备材料订单和供货进度等问题,其它问题可以继续协商解决;
同时,如果针对某一引发再供货设备/材料申请流程文件的最终处理方案是在现场进行修理,则执行再供货现场处理流程(见下 第七步)
第七步:再供货现场处理流程:
设备供应商根据现场设备实际状态,安排人员赴现场进行操作处理或进行指导处理,指导过程中要对重要监督点进行见证。处理过程中要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或程序文件。施工承包商要对处理工作提供配合。
第八步:再供货返厂修理/替换流程:
如确认再供货设备需返厂修理/替换,经设备供应商确认后,由设备供应商组织进行相关工作。设备供应商可以提前将需返厂修理/替换的设备进行拆卸/发出,施工承包商参与配合完成相关工作,在处理过程中,设备供应商需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见证,并提供相关的文件。
第九步:材料设备在现场交付并经验收合格之后,或现场修理、返厂更换工作完成,由采购管理部门进行确认,并对再供货申请编号记录后,进行关闭、存档,同时,抄送再供货申请审查流程牵系到的其它部门,关闭相关流程。
在外委总包模式下,有可能分别存在工程管理总包方、设计总包方、采购管理总包方、调试管理总包方,但在再供货流程中只是存在单位接口不同,大致流程是一致的。
5.结论和展望
设备供货工作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始终。制定严格、规范的供货管理流程对后续设备制造、交付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核电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没有核电设备制造背景的企业进入核电领域,这些企业大多对核电的特殊要求并不了解,因此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海阳项目部将加强对核电设备供货管理流程审查、规范工作,使设备招标采购、合同执行更为顺畅。
参考文献:
[1]程东平,孙汉虹,《核电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龚建备 《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工程咨询,2004 年第 4期,总第 44 期
[3]孙云根,《从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看核电设备国产化》,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建设经验汇编,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4 年 6 月
一、房地产企业物资采购的涵义
房地产物资采购是指为了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正常的运行而对所需要的所有物资进行采购。一般,物资采购的范围包括咨询服务采购、工程采购以及材料设备采购。(1)咨询服务采购:是指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性文件和咨询服务进行采购,包括设计合同、地质勘察合同、监理合同、招标合同以及审计合同等,咨询服务具有相对的产品无形性特点。(2)工程采购:是指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所需要的各种总包、指定分包以及其它工程合同进行采购。(3)材料设备采购是指对合同中的一些具体设备和材料进行采购。
二、房地产企业传统的物资采购流程及管理所存在的弊端
1.房地产企业传统的物资采购流程(见图1)
图1
2.所存在的弊端。(1)计划不周形成库存积压,造成浪费。传统的房地产企业采用的采购流程在规划设计环节完成以后,由工程人员编制采购计划,但由于编制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未来的计划无法作准确估计。如果计划量过大则造成库存积乐,材料的保管费等一系列费用增加;如果计划量过少则又会造成多次采购带来的成本增加。(2)验收检查是采购部门的一个重要的事后把关工作,质量控制的难度大。除了价格之外,质量与交货期也是房地产企业采购部门应考虑的两大重要因素。但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由于采购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这种缺乏合作的质量控制,易造成采购部门对采购物品的质量控制只能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质量控制难度增加。(3)供应商响应企业需求迟钝。由于供应商和房地产企业在信息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也不能不能随意改变与供应商已有的订货合同。因此在由于工程项目变更导致需求减少时,会出现库存增加,需求增加时,会出现供不应求。但供需之间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没有同步进行,供应商缺乏应付需求变化的能力。(4)合作双方是临时的或短时期合作关系,竞争多于合作。目前,房地产企业与供应商两者的关系大多是临时性的或者是短时性的合作,而且竞争多于合作。很多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题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长期性预测与计划工作,致使采购流程中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另外,现有采购流程存在以下问题:物资采购运作不透明,“暗箱”操作,以次充好,以少报多,抬高进价,加大成本“吃回扣”;伪造进货发票,虚列进货,涂改原始凭证,虚报冒领采购费用等。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对策
1.采用集中采购模式。集中采购是指采购行为相对集中,但实际送货却不一定是集中的,送货是根据工程进度分批进行的。一般,采用集中采购模式的采购过程如下:(1)工程部根据现场施工的计划和实际需要,向公司采购部提出用料需求计划;(2)采购部门在企业合格供应商名录中通过一系列的询价过程,选中供应商,再通过传真等手段向供应商发出订单。供应商收到订单之后,准备货源;(3)供应商可直接和项目工程部联系,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分期分批将货物运输到施工现场或公司的仓库,公司采购部门会同工程部工程师及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共同组织验收货物并确认;(4)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工程部门一块实施采购物资的付款计划。通过集中采购,可加大房地产企业在市场进行价格、质量、服务谈判的筹码,提高其在供应链节点上作为核心企业的位置,从而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最终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加强供应商管理。第一,对企业需用物资要进行科学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别物资和对企业的重要程度、采购的难易程度和可靠程度,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同时在签订采购合同前,还应考察供应商的机构与组织基本信息、财务情况、人力资源情况、工作经验等,以确保供应商能符合要求。第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注重对供应商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及时更新供应商纪录,以实现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第三,要谨慎地确定未来合作的目标和可能的方案,妥善终止那些一贯不能满足公司要求的供应商的关系。第四,在考核供应商和选择供应商之间建立必需的反馈和联系,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以利于供应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物资采购中,房地产企业采购部门应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即:开发商应充分了解承包商的工程进度情况及材料需求计划,并向供应商反馈物资使用情况,使供应商能及时了解项目的采购需求数量、采购产品的技术要求、项目的实施进度等信息;开发商应帮助供应商建立起促进和保证质量的机制,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降低采购风险,真正实现以“双赢”为目的的战略联盟。
4.推行准时制采购(JIT采购)管理模式。物资采购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准时制采购,即做到数量、时间、地点、价格、来源的五个准确。推广和实施准时制采购,可有效利用社会库存,降低本企业库存,甚至可实现本企业部分物资少库存或零库存的目标,从而最终降低库存资金风险,保证物资供应和企业需求同步化运作。
5.加快物资采购的信息化建设。可积极尝试应用电子商务和ERP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在企业内部应努力搭建集录入、操作、查询、监控等功能为一体的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网络平台,以实现基础数据一输百用,使各采购环节有机协调和配合起来,从而降低采购风险。目前,BPR(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已开始运用于房地产物资采购流程。这种基于信息系统的物资采购再造流程,对采购流程中的几个流程点进行了相关优化重组,即:(1)针对物资需求、采购计划、合同签订增加审批环节。(2)建立大额采购招投标,以控制供应商质量和选择性价比最好的材料及设备。(3)合同签订阶段以单价合同为主要签定形式,以减少因市场价格的调整带来的风险,也避免采购量大于使用量造成采购浪费。(4)不设置库存,采购定货后,物资存放在供应商处,随工程进度及施工单位的要料计划进行提货,按照进度进行结算,随用随提。避免一次性采购量比使用量大的问题。减少库存也降低库存消耗,降低成本。
1.组织制定采购管理规章制度,上报领导后组织实施;
2.负责制定采购管理工作流程与标准,并督导执行;
3.根据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
二、采购工作管理
1.参与供应商的谈判与合同的签订;
2.指导市场调查工作,进行合格供应商的审批审核;
3.抽查供应商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工作;
4.参与酒店批量与重要物资采购的业务谈判工作。
三、部门内部事务管理
1.处理本部门内部日常行政事务;
2.负责本部门所属员工的业务指导、绩效考核工作;
3.负责本部门人员培训、调配和工作安排等;
4.负责协调本部门与其它部门间关系,解决争议;
5.主持部门内部会议的召开和重大事务的处理工作。
接下来,我根据岗位职责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述职:
采购制度建设工作:
根据董事会和酒店的要求,制定了采购部各岗位的工作制度、采购部工作程序、采购流程、食品采购工作程序及制度、外地采购工作程序。建立了采购信息库,对所有的来访供应商进行登记,选择重点。可能会发展为供应商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整理,作为候补力量。建立了切实有效的询价机制,每月6、16、26日是我们对餐饮部的原材料询价的时间,以采购、采购、库房、各厨房组成的询价队伍,不论烈日当头还是寒风刺骨,我们这支队伍始终尽职尽责,活动在乌市的各大市场,客观事实的记录了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为我们的定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供应商诚信档案,收货时采购员对所供原材料的质量、数量合格情况进行登记,做出总体评价,直接约束供应商,在这一点上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效果很明显,原材料品质有了明显提高。对采购流程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修改,制定了小件物品采购流程和急购物品的采购流程,大大提高了采购效率和服务质量。
采购工作管理方面
与部门成员一起参与物资采购、询价、议价,通过对制度、流程的学习与应用,对部门人员进行了工作分工,各司其职。从一年的工作情况来看,流程和制度已经相应落实,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采购工作步入了正常运行的状态,改变了以前没有章法、盲目工作、计划统筹性不强的工作状态。
在市场采购的同时,对诚信经营,有实力的商户或公司进行记录,作为候补蓄备力量,在物价涨幅,季节交替的时候,组织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对于供应商的张家同志,我们都会认真对待,以我们调价情况为依据,部门商议决定后,上报财务部。经常关注市场变化,合理安排使用资金。
在20XX年8月份和10月份,**酒两次大幅提价时,通过关系渠道和市场调查,及时请示领导,在涨价前批量补进,抢占有利时机,为酒店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临时采购方面也做出了相应要求,制定了流程、制度、就要求各部门按照程序、流程走,有制度就要落实,在这方面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效果明显。
部门内部事务管理方面
处理部门的日常事务、合理的安排当天的采购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已经发生的问题一起商议解决措施,因为采购工作的特殊原因,我们不能再办公室开展学习培训工作,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学习,利用酒店组织的大小培训课程学习,在车上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实践,这一点做到了学以致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给他们灌输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引导大家从内心深处树立起酒店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不畏严寒酷暑的奉献精神,严格自律的道德准则,公正、公平的做事原则,廉洁奉公的工作状况。经常到一线部门了解物品使用情况,听他们的反馈意见,有难度的事情也可以一起商量解决措施。
去年全年,在董事会和酒店的支持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我部全员协调下,圆满完成了全年的采购任务,采购金额总计2200余万元。虽然在过去的一年中,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但这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在工作中,我离领导和同事们的希望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流程制度,落实不够严格,有流程没走完就提前采购的现象;
管理措施不够细致,对采购工作中的一些新问题思考不够。
今年的努力方向:
采购管理,一般实行“集中管理、分级负责、有效制衡、保障服务”的管理体制。对纳入采购目录且预算金额达到集中采购标准的项目,实施集中采购;对纳入采购目录且预算金额低于集中采购标准但高于采购标准的项目,实施分散采购。
(一)集中采购方式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集中采购,主要是把集中采购职能集中到总行和被授权分行的采购部门。优点是采购工作由总分行采购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集中决策、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规范采购行为;集中采购资源,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还可以统一调配资源,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缺点是采购工作手续增加,涉及需求部门、采购部门、技术部门等,采购需时较长;集中采购金额较高,采购物资使用区域更广,如采购质量出现问题,可能导致较大经济损失,甚至可能产生重大风险事件。
(二)分散采购方式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分散采购,主要是由各分支机构自行实施采购。优点是采购工作由需求部门所在分支机构自行组织实施,采购方式灵活、简便,可以迅速满足需求部门的使用需要,问题反馈更直接、迅速。缺点是采购工作决策层次低,采购实施主体分散,不利于管理和监督,容易产生暗箱操作;没有批量采购的规模效应,不能有效压降采购成本;容易出现资源过度或重复采购,导致资源浪费。
二、商业银行采购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采购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集中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采购系统化管理的探索时间较短、经验积累较少,在规章制度、组织实施、监督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亟需完善的问题。
(一)规章制度不全面,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目前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采购行为的管理规范,还沿用2003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国有金融企业集中采购管理的若干规定》。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此为依据,借鉴政府采购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行采购管理的规章制度,但规范的内容参差不齐,信息的可共享性较差。
一是制度不够统一全面。有的商业银行总行仅制定采购管理办法,没有统一制定采购操作规程,由各分支机构自行制定采购工作的管理细则和操作规程。由于各分支机构理解不一、管理规范程度不同,制定的操作规程往往不够全面,未能覆盖采购工作的全流程,对采购的立项、签约、验收等环节往往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引,甚至可能出现因理解有误,制定的内容与总行管理办法中的要求相冲突。
二是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由于商业银行采购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还有所不足,采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不高,部分共性化的采购需求没有定制标准化模板,造成采购流程中的重复工作多,影响了采购效率。商业银行内部上下级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联动还不够密切,资源和信息没有充分共享,制约了采购管理规模效益和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二)采购管理过度集中,岗位未有效分离
部分商业银行在集中采购职能的过程中,由于流程重整、系统建设、人员配置未能及时跟上,导致采购管理过度集中,影响了采购效率,甚至出现管理和实施岗位未有效分离,不能起到控风险的效果。
一是采购权限过度集中。有的商业银行为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将辖内分支机构的采购权限,不区分项目性质、金额大小,全部集中至总行或分行采购部门,但组织流程、信息系统、人员配置等机制未相应跟上,导致采购时效性低,不能及时满足业务开展的需求;集中采购管理范围太大,精力分散,反而不能发挥集中和专业的优势。
二是不相容岗位未分离。部分商业银行将采购管理与实施职能集中设在采购部门,采购管理部门和采购实施部门没有分离,导致采购部门扮演着“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容易出现对自作缺乏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采购行为欠规范,缺乏统一评价标准
采购是一项涉及多机构、多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通力合作,在每个环节把好关,才能实现采购的目标。但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往往存在采购行为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导致采购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未能有效节约采购成本,采购质量欠佳。
一是采购行为不够规范。如在采购立项环节,市场调研不充分,项目预算金额与市场水平偏差较大;在采购评审环节,聘任或选派的评委专业知识不足,不能起到评审把关的作用;在采购验收环节,缺乏规范的验收标准,由验收人员按照自己理解去检测,出现不同人员验收结论不一样的情形。
二是考核标准不够严谨。商业银行对采购行为往往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采购项目没有全流程跟踪和后评价,对采购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考核缺乏针对性,存在采购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形,不能监督促进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改进采购工作质效。
三、商业银行完善采购管理模式的措施建议
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仅靠一种采购方式不能满足采购活动的需要。实践证明,集中采购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保障采购质量;而分散采购方式简便、快捷,可以快速满足采购主体的采购需要,是集中采购的有益补充。综合两种采购方式的互补效应,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集中与分散相辅而成的采购管理体系。
(一)优化采购管理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可按照“集中有度、授权有限”的设计思路,构建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管理组织架构和授权体系。
一是设立独立的采购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可在总行和一级分行设立采购管理部,在全国按照区域设置直接隶属于总行的集中采购中心,实现采购管理与采购实施相互分离。各二级分支行以下机构不再设立采购管理部门和集中采购中心。同时按照“大、重、通”实行集中采购、“小、少、特”实行分散采购的原则,确定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范围,即大宗物资、全行重要项目、通用性的货物、工程或服务,通过集中采购方式进行采购;小额低值易耗品、短期少量服务、当地市场独有的项目(如押运服务)或者须与当地商场合作的信用卡积分兑换等特殊需求等,可由二级分支行实施分散采购。
二是按采购范围和金额有限授权。对集中和分散采购实行分层管理,对属于集中采购范围及限额以上的项目,由总行安排各区域集中采购中心实施集中采购;而非集中采购范围或限额以下的项目由各分支行实施分散采购,同时由一级分行采购管理部负责辖内各分支机构的分散采购监督管理工作,既防范风险又提高采购效率。
(二)健全采购管理制度体系
商业银行应从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两个层面,制定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关制度体系,为规范采购行为夯实制度基础,同时建立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和独立监督审查的内控机制。
一是制定采购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层面,明确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基础规范,包括采购及评审的项目范围、职责分工、采购方式、基本程序等。操作规程方面,明确采购工作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采购立项、采购评标、采购评审、合同管理、项目验收、采购档案、供应商管理、采购人员管理等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二是建立采购内控机制。建立以“三分离、四审查”为核心的管理机制。“三分离”是指采购与使用分离、采购与审查分离、采购与付款验收分离,其作用在于相互制约以降低道德风险。“四审查”是指法律部门的合法性审查、监察部门的合规性审查、尽职调查的合理性审查、采购评审委员会的评议审核,即法律部门负责审查采购文件(含合同)有无法律风险,监察部门负责监督采购过程有无人员或流程违规,尽职调查人员负责分析采购结果的合规合理性,采购评审委员会负责审议决策。
(三)加强采购信息化管理
商业银行应加强采购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为优化采购流程提供技术支持,实现采购信息全流程记录,促进采购信息共享,提高采购管理效率和采购实施效果。
一是采购管理信息化。依托信息化的采购管理系统,对采购立项、采购评审、采购实施、采购合同、供应商等进行管理,实现采购资金流和实物流的全过程跟踪,以及对预算控制、合同执行、库存控制、采购批量的实时管理,促进严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竞争和效益的原则,加强采购行为过程管控。
二是采购信息共享。通过采购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各类采购信息,统一管理和加工运用,促进采购资源、市场价格、供应商、合同条款等信息的及时共享,互通有无、互采所长,从而进一步提高采购工作效率和采购资源品质。
(四)建立采购考核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