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0 09:22: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

篇1

1.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火星四溅,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碘遇淀粉会变蓝,等等.这些现象无不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实验导学,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奇妙、体验快乐.

2.记忆基础知识.传统记忆显得枯燥,学生也容易忘记.在实验导学中,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的过程能给大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思维加工能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牢记知识.

3.理解化学原理.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而灌输式教学中,以知识的单向传输为主,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单一,因而效果较差.教师要通过实验导学,让学生从感性到理解,由现象到本质,然后借助于思维加工上升至理性认识.

4.培养多种能力.实验导学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中能借助于现象把握本质,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中的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5.增强应用意识.化学无处不在,早上洗脸水温度的选择、化妆品的应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无不与化学知识有关.以实验导学,可以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运用化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有效策略

1.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实验.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堂实验等内容,教师应根据操作的难易、安全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将一些简单、易于操作的实验由学生动手完成,而操作复杂、条件苛刻、细节多的实验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还有一些实验适合学生合作来完成.

例如,在讲“氧气”时,教师展示一瓶无色气体,让学生来验证它是不是氧气.学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口,发现木条燃烧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表达、分析中获得知识,尝试探究带来的乐趣.

2.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触类旁通.初中化学实验主要包括制取实验、性质实验、生活实验、概念定律阐明实验、定量计算实验,教师要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以达到做一个实验会多个实验的目的.

3.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向一个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明矾,并和另一个烧杯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和同伴交流加明矾的作用.教师让小组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完成过滤操作,分析实验中滤液出现浑浊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对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思考

1.更新传统观念.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化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勤于钻研的好老师.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41

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是必然,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越早越好,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应特别要注意素质教育方面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利用课本资源,灵活性、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较为丰富,认真抓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也可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

一、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强调观察、实验、思考、理解、应用一整套环节。但观察和分析是最简便易行的,且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分析问题。

例如:在课堂探究实验中,课本展示了用红磷燃烧来探究的三大实验,如图1。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氧气,导致水倒吸入集气瓶约占剩余体积的1/5,分析得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约占1/5的事实;利用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得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生成的物质总质量,得出所有化学反应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事实;比较铜片上的白磷、红磷,热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的现象,分析得出可燃物燃烧必须三个条件共存的事实。

通过课本的探究实验可以使学生认真观察现象,灵活运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起到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

二、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化学课本中对学生实验十分重视,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初中化学三大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粗盐提纯的实验(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学会了各种化学仪器的使用,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得到新的物质,掌握了研究化学的过程与方法。

课本中还安排一些家庭小实验,利用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诱发其创造力。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探究鸡蛋壳的成分、探究铁钉锈蚀条件、自制明矾晶体、自制汽水、自制酸碱指示剂等等。让学生感到化学世界妙趣横生、实验成功后的兴奋,往往会出现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等,起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作用。

三、培养辩证分析的能力

初中化学课本中有许多辩证的观点渗入教材,学生可以从中学习用辩证观点分析问题。

例如:酸、碱、盐的溶解性,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溶于水、有些物质微溶于水、有些物质难溶于水。而且在同种的溶剂中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的溶剂中同种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同一物质在同种溶剂中,在不同的温度下,其溶解度也不同,有些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有些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因此,描述物质溶解性,一定要看清楚前提条件。

篇3

目前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践题主要分布于课后练习、家庭小实验以及调查与研究栏目中,其内容取材涉及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环保问题、健康问题、学科技能等。教材中的实践题大致可分为实验类实践题和调查研究类实践题。实验类实践题通常所要求的实验条件较简单,材料易取,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科学性;调查研究类实践题则涉及面较广,收集资料和信息的难度较大,开展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可能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或者需要老师的带领和组织指导才能顺利完成。教材上、下两册共有实践题42个,其中实验类实践题有16个,分布于家庭小实验栏目和课后习题中;调查研究类实践题有26个,分布于调查与研究栏目和课后习题中。

二、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实践题教学现状的分析

1.教师对实践题练习的选取情况

对于实验类实践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选择占用时间较少、操作相对容易,又比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部分实验类实践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中一部分改成教师课堂演示实验。也有教师将教材中需要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的实验调查类实践题和走访调查类实践题进行改动和精简,让学生利用课下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练习。

2.教师在学生实践题练习中的作用

大多数教师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当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条件。有部分教师还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实践题情境范例,自己设计新的实践题,开发新的学习情境素材,促进学生融入学习情境,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3.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性情况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践题的操作还是很感兴趣的,有的学生甚至家里就有自己的小实验室,具有一部分实验装置和药品,乐于对教材中出现的或是教师布置的小实验进行实践操作,甚至尝试操作自己了解的一些课外兴趣实验。

三、进一步提高实践题教学实效性对策分析

1.在教材中实践题编写方面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目前教材中对于调查类实践题的设置方面问题不大,因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必要的变通。但是在实验类实践题方面,我们认为教材在今后的编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尽量做到操作难度适当。如初中化学下册中“清洗餐具,比较哪种洗涤方法清洗最干净”,情境过于简单。而如果操作难度太大、不容易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如制取明矾晶体这个实践题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较少布置学生去做。(2)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取。如“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所需的仪器和药品都只有在实验室才能获得,所以只能在学校实验室里进行操作。有的教师只好将其改为趣味家庭实验,让学生在家里尝试对药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备氧气。建议教材对一些不常见的材料来源做简要说明。

2.在教师具体的实践题教学方面

篇4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58-01

研究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建构,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知识意识到化学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关键性作用,并了解化学是关系着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还能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初步联系生活,接触化学现象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化学息息相关。而第一堂化学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又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对于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及其学习兴趣。因而,在开展化学第一课教学前,教师最好能在课前做精心准备,搜集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由生活日常化学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初步涉入化学的“殿堂”。比如用明矾净化水、香醋去厕所异味、牙膏涂抹伤口、茶叶与糖果一起存放易受潮等等。不胜枚举的各种生活现象,都能让学生惊讶地认识到其中隐约隐藏的化学原理,从而提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寓教于乐。

2 巧妙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更应当适度挖掘教材以外的课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自身的课外生活知识,以便在每节课堂教学开始前巧妙创设生活情境,从而持续性保持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讲初中化学课本第一章氧气的性质一节中“白磷的自燃”时,教师就可以用神秘而又极具吸引性的“鬼火”故事引入课堂教学,给枯燥的理科性课堂赋予其文学性色彩。又比如,在讲碳酸钙的性质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从“询问学生家里如何给壶底去垢”这种类似的生活化问题导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引出该次课堂教学的“主角”——碳酸钙。

3 学习理论知识,破解生活奥秘

仅仅从表面现象去认识化学是远非不够的。化学应该是科学的而非现象的,是理性的而非感官的,我们应该要透过其显在的表面现象去发现潜在的本质与客观理论。在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客观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

3.1 设计生活化的化学实验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观察探究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基本素质要素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功效。

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存在着其无可避免的一些弊端,且受时空和地域限制较大,不能使学生随时随地动手进行实验。为了积极响应和推动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堂面向生活化”的需求,教师应当将视线转向更为宽泛的大空间——即“生活实验课堂”,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实验环境,从生活中提取所需的化学实验药品。

比如说,上文中提到的壶底去垢,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个瓶底有垢的水壶,壶底的垢就有我们的实验所需物质CaCO3(碳酸钙),然后再去找一瓶食用醋,里面有另一实验物质CH3COOH(醋酸)。将一小杯食醋倒入瓶底,轻轻摇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大量气泡(即CO2)产生,透明液体也随之变得浑浊(浑浊物即醋酸钙)。碳酸钙和醋酸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了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与之相应的化学反应式为:CaCO3+2CH3COOH=Ca(CH3COO)2+H2O+CO2。

这样将科学实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将抽象化的理论变得更为直观、平面化,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模式、以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为教学内容进行化学教学。这种僵化的范本教学模式大大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想生活,进行“生活化”教学,让化学课堂教学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到生活中去。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炼铁厂或观看关于工业炼铁的影像、让学生实地调查本地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厂净化处理水的方法步骤。

4 理论迁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将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迁移应用到新的学习中去或生活和工作中去,并将理论转化成为能力。毕竟终身从事化学研究的工作者少之又少,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化学问题又很多,因此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所学的东西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践行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

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作用,理论迁移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得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化学性质可自己动手制作家庭冰箱的除臭剂和卫生间的除臭盒。指导学生利用pH试纸来测量自己家附近雨水的PH值,看看是否达到正常标准值(标准值约为5.6,因为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CO2),调查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酸雨的形成并集体讨论酸雨的危害。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准确引导学生将学习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层面,用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恰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参考文献

篇5

化学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化学中很多知识都是理论性较强的,但是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但是,很多化学教师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实际的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在有限的课堂中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传授给学生,通常应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缺少学生分析与理解的时间,教师对于化学教学的讲解也依赖于教学课本,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意义

创建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提高教学水平与效率,通过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融合进行教学,将抽象、复杂的化学知识直观化,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轻松理解化学知识,强化学生认知,提高学生学习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核心素养。创建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还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完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动能性。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很多初中化学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习惯制定教学目标,采用“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并且在课堂中讲解的教学内容往往和应试考试的知识与技巧有关,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以及应用能力。初中生面临中考的学习压力,课程安排十分紧张,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容易让学生厌倦、疲惫,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会日益下降。所以,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需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化学教学课本中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单一

就目前我国化学教学现状而言,化学教师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技巧的培养,在教师授课结束后,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一般都会为学生布置很多的练习题,让学生趁热打铁,巩固学生当堂所讲的知识点,但向为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还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厌倦。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由于教师教学过于照本宣科,实际生活与教学相脱节,课堂气氛死板,缺乏生机,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三)没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化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生活中常见的教学资源,比如铁锈现象、明矾能够净水,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学科,学生认知不足、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性,以及学生学习状况,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求知欲,不应该只依赖于课本教材,这样会丧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创设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的关键,只有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动力,因此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更自主地参与到生活化学习之中。想要在生活化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必须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让教学更有亲切感。如何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自主性,具体教学措施如下:第一,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初中化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用生活化教学形式,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带入实际的化学课堂之中,让生活常见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相融合,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关于化学的知识,比如,活性炭、木炭可以用于制糖工业和防毒面具中的滤毒罐,金刚石是用于制钻石、钻探机的钻头等,这些都属于化学知识,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初中化学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将生活术语科学引入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教师在备课时,会提前制作教学方案,在制作过程中,要把生活中的化学术语融合到教案里面,让教学更加接地气,增加学生探究欲望。

(二)利用科学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舒适的教学氛围,具体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很多化学实验操作难度大,操作流程复杂,并且危险系数大,这时候就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化学知识,比如钠、钾、白磷、红磷都是易燃品,氯酸钾、硝酸钾、高锰酸价是易燃品,与淀粉混合会发生爆炸,氯化钡、氨气、硫酸铜毒性大,在实验室和教学中操作有关的实验,危险系数较大,为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观察实验中发生的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化学知识,加深学生理解,减轻学习困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在化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分子与原子”相关化学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化学实验的真实过程或者相关图像,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快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趣味性的化学课堂,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成长与学习。第三,多媒体技术能够化繁为简,在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课件时,可以从各方面、角度向学生演示实验的具体细节,还能够节省学习时间,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创造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比如在让学生学习“质能守恒定律”这一课的概念原理课时,教材课本中的化学知识理论性知识过多,单纯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能够化繁为简,将教学内容具象化,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轻松掌握相关化学知识。

(三)结合社会热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我国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时代,在信息化背景下,化学教学也要跟上时展潮流,做到与时俱进,不应该完全依赖于课本教学内容,要将教学内容和社会时事热点进行有机结合,进行辅助教学。或者讲述趣味性故事,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讲解《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故事片段,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搞得落荒而逃,使用燃烧的三个条件回答以下问题,周瑜使用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够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什么?为学生创建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四)合理布置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能力

布置课外作业,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能够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作业布置环节,合理并科学地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对课堂中讲解的化学重点内容进行充分消化并吸收,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合理控制作业量,不能布置过多,太多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疲惫,应该劳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而太少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和其他文化课程教师相互配合,对学生课外作业进行科学的配比布置,强化学生认知,开阔学生眼界。最后,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化学任务,并不能够按照传统的作业模式进行布置,在布置作业时,不能只让学生不断地练习习题,还要让学生在生活与大自然中感悟,完成作业,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科学地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自主动能性。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在教师为学生讲解完本课的知识以后,教师除了要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为学生布置实践性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化学能力。

(五)联系日常生活情境,提出生活化化学问题

化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运用课堂所学化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通过教师的科学的引导,将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向学生提出生活化化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生活,并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化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里许多现象都和化学脱离不了关系,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并起到引导作用,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增强学习兴趣。为学生解开化学谜团,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自主研究与学习,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想象力与创新力,还能够促使学生对化学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化学课本中的生活素材,优化学生思维模式,能够活学活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课本,创建生活化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课时,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现象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运用“冰川融化”“地球变暖”“温室效应”的话题,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让学生了解碳酸根的物质和相应的酸反应能够生成二氧化碳,提高学生利用生活常识的化学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化学教学也迎来了巨大挑战,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沉浸在化学知识的探索之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首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为学生创建良好情境,加深学生认知,开阔学生眼界,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科学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合理布置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光发.浅谈初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8(29).

[2]苏丽芳.初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黑河教育,2016(4).

篇6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许多化学实验中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实验进行渗透教育。如在学习分子概念时,利用苯分子的照片,氨水的扩散实验,使学生认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和不停运动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也是真实存在的和不断运动的。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利用铁在纯氧中燃烧而在空气中不燃烧两组实验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的教育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让学生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

2.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无不都是化学实验的结晶,如青铜器、陶瓷、冶铁、炼铜、造纸术、印染、酿酒等都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些古代成就无疑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结合木炭的化学性质,一方面介绍了黑火药的成分、反应原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向学生指出:黑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后传入印度、阿拉伯等国家,比欧洲应用火药早了600多年。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查资料、搞实验、配置黑火药并做成鞭炮。当听到“”的爆炸声,学生们欢呼雀跃,体验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喜悦,教师乘机教育学生要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3.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大纲指出: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学科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对初中生,教师严谨规范的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前要精心准备。保证演示实验成功的效果,实验用品清洁干净,摆放有序,操作规范熟练,实验中紧张有序,从容不迫。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

二、化学实验是发展学生智能素质的有力武器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化学实验中色、味、态、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沉淀的生成等现象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因此,教师要把教会学生观察方法放在重要地位,从序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并以碱式碳酸铜受热为例说明观察的方法和程序,另外,教师平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观察的养成训练,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基本操作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最基本的内容,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首先教师在示范时,操作要规范,指出操作的基本要求,讲清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然后再让学生反复模仿,并结合各种训练,指导学生操作较为熟练、规范。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初中化学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有三种:①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方法;②归纳法;③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方法。化学实验丰富的内容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如通过实验比较盐酸、硫酸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培养学生用归纳法总结出酸的通性。再如,教师利用水的沸腾、碳酸氢铵热分解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先分析、综合出两反应在本质上的不同,再抽象概括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两者的本质区别。

三、化学实验是培养启迪学生身体心理的源泉和动力

化学实验千变万化、奥妙无穷,极富吸引力,学生对其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抓契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师中一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做一些家庭实验,也可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验,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实验兴趣;另一方面,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将兴趣转化成乐趣、志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推动学生素质提高的真正动力。

化学实验操作比较复杂,常常会有失败,有些实验还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学生易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热情鼓励他们不怕困难多做实验、敢做实验,培养他们执着追求不断进取的精神。当学生完成实验,从害怕中走过来时,会激动万分,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四、化学实验对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具有独特作用

篇7

课题分析: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从我们喝的水引入,继而把学生置于自来水厂的真实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探究水的净化方法的欲望,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由水壶中水垢的现象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由水壶盖上凝聚的水引出了蒸馏水的制备方法,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装置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多做社会调查,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⑵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

,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⑵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水,并解决净水过程中有关的简单化学问题。

2.实验探究:用过滤法净化水的过程。

四、教学工具

烧杯、滤纸、漏斗、铁架台、自来水、污水等。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哪些是天然水?天然水是怎样摇身一变,成为你随时可以饮用的纯净水的呢?

本节我们一起学习了水的净化方法,它给我们的生活实际带来许多好处,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没有经过净化是不能饮用的。同时,生活中我们也应避免盲目去追求所谓的纯净水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更加科学地、卫生地去饮用水。

二、进入新知

1、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阅读书上图,了解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

活动与探究

2、观察现象,比较二杯水的清澈程度

加明矾静置的水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到底部。

[结论]:明矾具有凝聚作用,加入水中能产生沉淀物Al(OH)3,AI(OH)3是一种胶状物,能够吸附杂质。

净水方法:

1.

沉淀

2.过滤

老师示范:过滤操作,

过滤操作要规范,操作过程必须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折叠的角度与漏斗内壁紧贴,用水润湿不能留有气泡,避免滤液沿缝隙渗入,使过滤不完全。

二低:一是滤纸的边缘必须低于漏斗的边缘,避免滤液滥出;

二是倾倒液体时,要注意液面必须低于滤纸的边缘?避免滤液高出滤纸边缘,使过滤不完全;

三靠:一、是漏斗下端紧碰承接的烧杯内壁,避免液体飞溅;

二、是玻璃棒紧碰滤纸(三层)一边,避免玻璃棒的压力擢破滤纸;

三、是过滤液倾倒时烧杯口紧挨玻棒,液体沿玻棒流下,防止液体飞溅。

视频展示:过滤实验

3、组织讨论:

(1)、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你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用海绵,纱布等……

(3)、同学们的探究实验中,经过了吸附、沉淀、过滤后,浑浊的水变清澈了,但是这澄清的水是纯净水吗?

不是。水中可能溶有一些可溶性杂质。

5、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让学生了解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检验。

硬水: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区别硬水与软水的常用方法:加入肥皂水,起浮渣的为硬水;易起泡沫的为软水。

介绍硬水的使用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便与麻烦。

硬水软化的办法:1.生活用:

煮沸

2.实验室:

蒸馏

6、[实验3-4]。

重点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引出简易装置。

[讨论]

为什么在圆底烧瓶中要加碎瓷片?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净水法是过滤。过滤,不但在水的净化中起重要作用,它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比如我们需要把可溶性物质与不溶性物质分开等等。

三、课后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方法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净水的方法一般有吸附、沉淀、过滤及蒸馏等方法。

3.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易生浮渣;硬水通过煮沸、蒸馏等物理化学变化转化为软水。

4.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但得到的水不是纯水。但可以达到生活用水标准。

四、评估习题

1.下列水的净化方法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沉淀法

B.吸附法

C.过滤法

D.蒸馏法

2.在你们“探究活动实验”中,过滤操作时,为什么倾倒液体时,要时时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五、板书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

1.一般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

篇8

在课程改革冲击波的冲击下,不仅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且教学模式也由原本的单一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是一位中职化学教师,仅从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方面,谈谈自己对于新一轮的中职课程改革后的中职化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化学世界的奥秘,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在联系生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它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初中和中职学生来说,实验和“魔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那充满想象的实验激起了多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让无数的学生都痴迷在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因此在初中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作为中职化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点优势,上课尽量设计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将抽象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初中课改下的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实验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是很相似的。

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的“授”和学生的“受”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自主实验和学生的直接接受为主,部分教师甚至不做实验,直接引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学生跟着抄写下来,回去后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做实验的是老师,讲课的是老师,知道现象的实际上也是老师,得出结论的还是老师,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动手的机会,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这种接受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丧失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将化学与文科等同起来,认为这也是一门靠背出成绩的学科,一段时间之后,不少学生就开始对化学失去兴趣,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就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正处在好动的年龄,他们对一门新的学科和实验是充满好奇心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对于实验现象,干巴巴地讲解和生硬地强迫他们去记忆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有演示实验的话,按他们的话说――看着就觉得好玩,而且对于实验,好动的他们绝不希望仅仅是充当观众,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动手试试,亲身体验实验成功的那种乐趣。这一点从平时的教学中是可以发现的。以上的情况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所以我在化学的第一节课上都会强调以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除了几个比较危险的外,其余的都让他们自己举手上来做。因为这些实验我们每年都重复做,有些教师都懒得做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实验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每个实验都充满了神秘感,让他们做,效果就不同了。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那种期待、那种怕被其他同学抢先的表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经过一番实践后所得出的现象和结论,其可信度和印象肯定是机械式的讲授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作为新一轮中职课改实施者的教师,我们应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要为了多省下几分钟赶进度而省略掉实验不做,否则实验就失去魅力了。相反,应该以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为主,能演示尽量演示,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使我们的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这样也才能与初中课改的要求一致。

二、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除了结合实验外,还应结合学科特点,多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相关的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强化,同时应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课改的要求之一就是――知识点尽量能够贴近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也相当一致。对于一门学科,学生最常提的问题就是:学了有什么用?很显然他们还没有把学科和生活相联系。对于化学学科而言,生活中处处是化学,对于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学生都略有所闻,比如:什么是白色污染,生活中的钢铁为什么容易生锈,“公害”,煤矿瓦斯爆炸,等等。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和经常听说的,但是对于接触化学不久的学生来说,一句“为什么”就可以把他们难倒,他们似懂非懂,想解释可是又解释不出来。此时强烈的好奇心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异常高昂,他们迫切希望能学好化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这些资源,多搜集和寻找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明白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学《糖类》这一节,在探究糖及其结构和性质的时候,我由生活经验引入,首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称之为“糖”?接着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碳水化合物?再引入糖与生命的关系。这样不知不觉中“糖及其结构和性质”就已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又如在教学《有机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联系初中《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加以展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教学《溶液》时,教师可与初中的《电解质溶液》相联系,同时可利用生活例子――酸性土壤的改良,治疗胃酸过多为什么可以服用斯达舒或胃舒平;对于《胶体溶液》可提出:明矾为什么可以澄清浑浊的饮用水?对于《三大物质》可提出:怎样吃才能更好地促进身体健康,膳食平衡?每堂新课教师都应尽量去搜寻与生活相关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今天学的并不是纯粹在应付考试,而是在应用于生活。我也发现学生很喜欢上这种课,特别是后进生,对于他们而言,如果知识点和生活不相联系,即便是重点的知识,他们瞧也不瞧一眼,所以先上完知识点后再让学生去回答刚才课前提出的问题,这时候那些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就小意思了,大家很踊跃地举手,都想把刚才想说又说不出的那些话给发泄出来,一人回答了,另外一个人觉得还不全面,还想补充……全班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之中。联系生活,应用于生活现象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乐趣,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当然,教师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找找生活中类似的化学现象,举一反三,并逆向思维,反思生活中另类的生活现象。

生活的化学现象都是取之于“民”的,但是教师的个人搜集和全班级的学生搜集相比,显然后者更有优势,所以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借鉴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搜集问题,而且在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的时候,对于某些重点知识,逆向思维可起到加深和强化学生印象的效果。

三、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课堂实验外,还可将实验延伸到课堂外,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一部分,将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才是课改最终的要求和最终的方向,新一轮中职课改也与此类似,但更倾向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中职化学教学也应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机衔接。因此要让化学服务于生活,就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而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就要保持学生不是只对实验产生兴趣,而是要对全部知识都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否则一旦碰到没有实验的微观抽象知识,那就没有人想学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物质,开发家庭小实验,学生对课外的实验兴趣是很浓的。例如探究生石灰(食品中的小包干燥剂)和水反应的实验,用不同颜色的花提取色素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水果电池,自己配置缓冲溶液并检验它效果氮肥中含氮量的测定,蛋白质性质的检验,等等。对于抽象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知识,则可布置学生回去自制分子、原子结构的模型或模型图,使抽象知识直观化,这些课外小实验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办化学晚会、化学魔术表演、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学习园地等活动,这些课外延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做学习主人的乐趣,它们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其功不可没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想学、乐学。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后初中化学教学如何与新一轮中职化学课改相衔接的几点看法,我将在各位同仁的教导下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更有效地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3]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2009.

[4]罗红.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初探.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5]惠文伟.农村中学课堂探究活动模式的探讨.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6]谭欣.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7]齐主编.化学农林牧鱼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6月,第一版.

篇9

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从我们喝的水引入,继而把学生置于自来水厂的真实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探究水的净化方法的欲望,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由水壶中水垢的现象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由水壶盖上凝聚的水引出了蒸馏水的制备方法,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装置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多做社会调查,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教案

课题

水的净化

授课人

时晶

学校

哈市五十五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3.会做沉淀、过滤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合作,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了解水净化的几种方法;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的积极作用,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增加饮水卫生和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重点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滤操作的原理及实验。

难点

硬水的蒸馏。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讨论法。

仪器、药品

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剪刀、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导气管、试管、锥形瓶、胶塞、简易水过滤器、明矾、河水、水、多媒体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自然界中的清澈的水和污水实物图,自然界的水是纯净物吗?

观察并说出纯水与自然界的水的区别。

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自然界中天然水含有许多不可溶的杂质、可溶性的物质、细菌等。

设问:我们每天喝的水从哪里来?

这节课我们一起做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把它净化成自来水!

回答。

从生活走向化学。

为学生提供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意境。

板书:一、净化水的方法

请把你们各组的工作过程记录下来。

养成实验记录的习惯,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设疑:想把河水净化,需经过哪些处理?实际净化前先加絮凝剂,为什么?

板书:净化水的方法――沉淀

思考、回答。

实验1:向两个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明矾,和另一杯河水对比,观察现象,讨论加明矾的作用。

培养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培养表达能力。

指导并检查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

展示过滤操作示意图。

实验中,如果滤液出现浑浊,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处理?

板书: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实验2:各组成员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进行过滤操作。

根据实验成败,讨论总结过滤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思考、讨论

使化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设疑: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经过不同程度处理的水,有什么不同?

小结:沉淀、过滤这两种方法主要除去什么样的杂质?

概括

讨论、小结。

培养比较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

介绍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设疑:用活性炭进行过滤有什么优点?

板书:吸附(除杂质、除异味、除色)

实验3:各组动手自制简易水过滤器;

各组展示过滤器并互相评价。

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组装简易水过滤器,把生活的体验用到化学学习上。

设问:现在我们得到的是自来水吗?缺少什么操作?

用简易水过滤器得到的天然水,没有消毒。

板书:消毒

设疑:常用于水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示意图!

多媒体展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讨论回答。

观看并思考。

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使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

设问:家中的水壶长时间烧水后,内壁有什么现象?

解释:这是因为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这样的水叫硬水,在加热或长时间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沉淀(水垢)。

什么样的水叫软水?

板书:二、硬水和软水

回答。

阅读教材并回答。

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问:如何检验硬水和软水?

设问: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哪些麻烦?

实验4:把肥皂水分别加到盛有软水和硬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阅读教材并回答。

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

设问:怎样使硬水软化?

讲解:1.加入化学试剂除去硬水中的钙、镁离子;

2.加热煮沸。

思考。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板书:三、蒸馏水的制取

设问:水壶盖上的蒸馏水是经历了哪些过程得到的?

设疑:能利用桌上的仪器组装一套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吗?

实验5:

通过迁移水壶盖上的蒸馏水的得到过程,讨论设计组装仪器。各组展示设计的蒸馏装置。

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选出其中一组较好的装置进行实验。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原理及注意事项。

设问:制取蒸馏水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蒸馏水的制取实验。

回答。

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指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

小组对比讨论各自的失败和成功之处,做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促使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小结:水的几种净化方法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净化;通过了解自来水制取过程,渗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思想。

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尚存疑问,相互解答。

渗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教育。

设疑:是不是饮用越纯的水就越好?

课后作业:

收集一些资料,从卫生、健康角度对如何正确选择饮用水(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提出自己的看法。

篇10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以传授学生化学知识为核心,只要学生记下了教学教授的化学知识,化学教师即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然学生吸收了大量的化学理论知识,其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均不足。化学教师应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突破传统化学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启发学生观察化学现象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化学公式、化学习题,他们不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如果学生不关注化学现象,便不能从身边的化学现象中找到知识。应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第一个教学环节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

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净化水资源一课为例,虽然学生曾经从新闻报导中听说过我国水资源恶化的现状,但是学生通常很少去关注水资源是否受到化学污染的问题,更不曾从观察的角度去发现化学现象。现在化学教师应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就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比如有一名教师引导学生们取两杯水,一杯是学生从公园中取来的自然水,一杯为自来水厂处理过的自来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水的区别。学生刚开始不了解“观察”的意义,学生只能说出,一杯水很脏,一般水很干净。这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干净的概念是什么?脏的概念是什么?通否用一种指标来说明这两个概念?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理解了“观察”的概念。经过观察,学生认为由于自来水从外观看起来澄清透明、水里没有杂质、水的味道为无味,因此它是一杯干净的水;反之,由于自然水从外观看起来非常混浊、水中有大量的县浮物与微生物、水散发着一股刺鼻的异味,因此自然水很脏。

化学教师如果要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看”与“观察”的区别,学生只有学会应用某种统一的指标去对比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才能从中发现化学知识。

二、鼓励学生勤于化学实验

当学生理解了“看”与“观”察的区别,能够主动的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化学现象,尝试应用化学实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依然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净化水资源一课为例,当学生发现了自然水与自来水的区别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化学问题?学生接受了教师的引导尝试结合学过的化学知识清洁自然水。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然水的污染分为三类:物理污染、通过过滤可去除自然水中的物理杂质;化学污染,水中的重金属、油污均为化学污染;生物污染,自然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该类微生物不能用化学的方法处理。通过思考,学生认为可应用物理过滤和化学处理的方法初步完成水的净化,让自然水的洁净程度变为可喂鱼、可循环利用的程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实现以上的推测。

学生结合身边现有的器材设计了化学实验。首先学生找到一个塑料可乐瓶子,将瓶子剪成两半。学生用纱布包住瓶口,将瓶口朝下倒放。然后学生在瓶中放置放清洁的砂子,然后在砂子上铺一层滤纱。学生的实验思路为应用滤纸过滤粗的杂质、应用砂子去除细的杂质及肉眼可见的微生物,从砂布中滤出的水已完成物理净化的过程。在完成物理净化过程的水中放明矾,改变自然水的化学性质,待水变澄清后,便完成自然水的净化。

为了让学生能结合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实验的意识,观察到化学现象后,就自主的应用身边的器材做化学实验。

三、引导学生总结化学原理

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学生匆匆做完化学实验,可能会忽略这些问题,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化学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做实验记录的习惯,让学生能结合条理分明的化学笔记进一步探索化学知识。

依然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净化水资源一课为例,以教师引导学生写实验操作要点报告为例,一名学生的分析内容如下。一贴:注意事项――滤纸必须紧贴可乐瓶子内避,原因分析――加快过滤的速度;二低:注意事项――滤纸边缘必须低于可乐瓶子边缘,液面必须低于滤纸的边缘。原因分析――防止液体渗出,防止液体从滤纸与可乐瓶子的缝隙中渗出,部分液体没有有效的过滤。三靠:注意事项――倾倒液体时,杯子要靠过搅拌的筷子,筷子下端要紧靠着过滤纸,可乐瓶子的下端要紧贴着盛放的杯子,原因分析――防止液体溅出可乐瓶子、防止筷子戳破滤纸、防止过滤的液体从盛放的杯子中浅出。当学生再次审视这张实验记录,应用横向与纵向的方法分析记录的操作要点时,能发现过滤实验法是一种能够把不融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出来的方法,在该种实验方法中,筷子起到引流的作用,它是完成整个化学实验的重要道具之一。

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记录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并尝试在知识记录中探索出新的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罗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08.

篇11

一、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去营造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自由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调查与研究”、“资料”、“讨论”、“化学·技术·社会”等栏目,同时结合当地的一些化学事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如,“空气”这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许多知识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过,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通过观察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呢?这节课,能不能试着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自己来学习呢?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空气的信息,准备参加以“我所认识的空气”为题的课堂讨论.

本节课的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在创设了实际情景的前提下进行的,同学们充满激情的讨论、活跃的思维、高涨的情绪使得化学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自主学习的快乐,教师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形成、更多的是对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真实想法,让学生在紧张而饱满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我上的一节绪言课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习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教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教师不作答,而是说,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忽转欢喜,精神放松,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教师再制趣,只见他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教师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红茶水变黑墨水再变回红茶水的“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最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并强调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更加兴奋不已.接下来,教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人类认识化学的发展过程,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最后,我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转变学习方式,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1 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是围绕某些问题进行的,精心设计讨论问题也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不能太难,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太简单,否则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阶梯性原则,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小组内不同学生水平的需要,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