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服装设计调查

服装设计调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0 09:22: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服装设计调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服装设计调查

篇1

[作者简介]范滢(1968- ),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江苏常州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专业课题“服装设计与工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BZD064)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87-02

江苏理工学院服装系在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期间开发完成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项目,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核心课程教材、专业教学法、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系列成果。项目的开发首先从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和剖析当前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着手,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与会议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开展实证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寻找问题的成因,探索对策,为制定我国规范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课题组结合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特点,分别选取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并设计调查问卷,从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心理素质、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进行,信息涵盖学校、个人基本信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共计60道题。课题组首先在江苏、浙江等省市选择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服装学校开展预调研,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完善问卷,再次向辽宁、福建、河南、湖南、山西等地48所含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发放问卷,考虑到样本分布的代表性,采用各点抽取的方式,按照地理分布对东西南北中各地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达86%。问卷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ll.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项目组坚持调研先行的原则,两年中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运用问卷、访谈立体结合的方式,真实调查各地区服装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态势,先后走访学校30余所,与各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座谈,收集了大量翔实的一手数据材料。同时,在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承担5期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和2期省级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向200多名学员征求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利用大型会议专家集中的特点及时与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在近距离的交流沟通中开阔视野,为提高调研结论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现状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据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30岁以下教师占28.3%,30~50岁教师占88.4%,50岁以上教师占11.6%。被调查的教师中学士占61.4%,硕士或有研究生学历的占7%;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占69.7%,“双师型”教师占43.2%,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占51.3%,获得服装技师证的占23.4%。以上数据说明,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大多为本科或专科学历层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高职称的教师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因此,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技能层次仍有待提高。

(二)专业实践能力

调查发现,目前有72.3%的教师已分别掌握服装设计、面料识别、立体裁剪、服装CAD制版、裁剪缝制、整烫与后整理等技能;59.7%的教师能熟练和较熟练地完成示范操作,分析纠正因不恰当操作导致的质量问题;50.3%的教师具备对常规缝纫设备的使用及初步维修能力;44.6%的教师能让理论知识纳入职业流程中进行解析,在实践教学中阐明理论的内涵,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仅有17.5%的教师能在书本与设备仪器间自如转换,把理论与实践两种知识交融碰撞,使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经验的积累达到同步。这说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未能满足现代服装教育的需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教学设计情况

调查发现,81%的教师能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底子薄,自我约束能力差,逻辑思维弱,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完成教学任务;59.7%的教师能根据学习动机的发展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安排教学程序;33.6%的教师能以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作为教学开展的基础,采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运用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37.8%的教师凭直觉和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在思想、理论、方法、实践上仍有待提高。

(四)专业教学法运用情况

我们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发现,49.7%的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采用满堂灌的单向强制性输入式教学,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双向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33.6%的教师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提出富有问题性和开放度的任务引发学生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的基础,通过学生活动生成有助于思维发展、能力增进的有益体验。但对教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调查发现,79.4%的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活动步骤的控制、学生的价值判断、学习环境的创设及活动生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还没有得到连贯和充分的体现,实践中活动的质量不高,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并未得到有效实践。因此,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理念和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行动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70%以上的人能够利用网络视频查阅资料,通过浏览专业教材、学术专著、期刊等途径获取教学信息化资源,其中仅有12.3%的教师浏览国际时尚网站。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薄弱,调查数据显示,43.4%的教师能运用PowerPoint, 3D-Max,Flash等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知识;35.6%的教师能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但总体看来,精品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发能力不强,数字化教学技术能力不高。因此,职教教师应拓展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提高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六)专业管理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43.4%的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兼任班主任;38.3%的教师与服装企业、行业协会建立联系,能为学生提供行业咨询和培训服务;56.8%的教师能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47.3%的教师能与他人分享教学资源,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团队请教。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在专业管理与交流合作方面的能力尚需提高。

(七)专业研究能力

目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已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常规工作,被调查的教师中,34.7%的教师能自觉地进行科研活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申报课题、编写教材,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实验;15.6%的教师能参与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7.8%的教师仅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少有或没有科研成果。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不强,专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八)专业发展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78.6%的教师希望通过企业实践得到专业技能训练,60.4%的教师希望得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职教方法方面的培训,67.9%的教师希望在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科研方面接受培训。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教师教育理论基础较弱,对教学反思能力认识不足。调查数据还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意识较强,80%的教师想成为优秀教师,71.2%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很感兴趣,79.7%的教师有专业发展规划,这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未来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三、调查结论及对策

第一,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现状,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优化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设施,建立模拟实验室、教学企业等。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制定激励政策,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找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创造效益,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培训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第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打破以往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体系的课程安排,而采用模块化课程体制,从工作结构出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立足服装教师的职业活动和所履行的教育教学职责,采取微格教学、课例研究、角色扮演、服装工作室、教师博客等方式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突出教师“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要求,从而全面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

第三,建议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构架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轴心,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编写能体现职教特色的实用教材,并且种类形式多样,既要有文字教材,也要有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

第四,建议学校领导应重视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克服困难,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以便他们能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学习先进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切实提高未来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拓展教育学科知识,把握教育教学工作规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个性等各方面的差异,帮助他们克服性格弱点,培养职业能力;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地规划职业生涯,激励学生尝试创业。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篇2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服装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国内的品牌服装消费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然而,相对于国外众多服装品牌,我国还没有世界著名的服装品牌,这与我国服装业发展较晚,以及服装设计人才缺乏有一定关系。

我们知道,较高的满意度将导致生产率的提高。服装设计师满意度高了,他们的设计效率才会更高,并有助于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因此,我们对北京市从事服装设计人员展开了相关调查。

二、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北京市服装设计人员就工作满意度与忠诚度的问题展开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资质信息;人力资源管理;薪资福利共四部分。分析北京市服装设计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与满意度,及影响忠诚度和满意度高低的因素。

由于服装设计人员散布在不同企业,且人数并不多,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较难,持续时间较长。从2012年9月初至2013年2月底,通过网络投放和实地发放两种方式,共发放并回收10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70份。采用随机样本抽样的方法,以70人为总体规模,从中随机抽取7人为样本规模,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数据分析。

三、问卷结果分析

对70份有效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基础信息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市服装设计师的平均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下,说明服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较年轻,对时尚和设计有着更新鲜的接触和更大胆的尝试。同时,由于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较年轻,对就业的稳定性会有一定影响。

从图2知,工作年限在2年以内的员工约占总体的71.4%,即超过了一半以上的员工不是刚刚入职,就是在不断地更换新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服装设计师的整体忠诚度不是很高。

参与问卷调查的服装设计师中,有42.8%是兼职。这说明有近一半的从业人员并不以此为主业。由于设计行业对于人的思维灵活性和对流行时尚的创新型有着较高的要求,导致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化而不得不放弃这个行业,这也导致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忠诚度不是很高。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以外,我们还发现,被调查人员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而女性工作者多为专职且多数就职于外企公司,可见该行业从业者女性比男性忠诚度高。

2、资质信息

通过调查了解到,多数工作者未曾在海外学习,大部分属于国内派,甚至有一小部分从业者未接受过专门的设计师学习。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大部分从业人员对行业的热爱程度和认知度有限,所以对行业的忠诚度并不高。有过留学经历的从业者大多在外企工作,相比较对设计行业有着较高热情,忠诚度也较高。综上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工作环境的不同、员工自身资质的差异都可能影响员工的忠诚度。

3、人力资源管理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服装设计师对于公司发展前景是满意的,这和企业的员工福利及其绩效奖励措施有关。企业在制定公司发展规划时,深入了解员工状况的需求,不断完善公司制度,适当满足员工需求等等都会得到从业者的青睐,这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4、薪资福利

从上图可知,71.4%的服装设计师很重视薪资待遇和福利,这也是影响员工对企业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另外,服装设计师也重视工作的环境和工作时间。尤其是服装设计并非靠高强度长时间就能出成果的,相反,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时间,会促使设计师寻找到更多的灵感,激发出更好的作品,增加对工作和企业的热爱程度。

经问卷调查了解到,外资企业普遍薪酬较高,员工福利较好,而国内企业则相对较低。这导致在外企工作的服装设计师的满意度较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也较高。因此,国内企业可以提高薪资福利,以提高服装设计师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建议

从本调查研究可知,薪酬和福利在员工的心目中是影响其忠诚度和满意度的一大重要因素。俗话说“金钱绝不是最重要的,但无疑是很重要的”。所以,无论是对企业的忠诚度还是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度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只有良好的薪酬制度和福利保证,才会让员工在享有物质需要的同时提高对企业和职业忠诚度以及满意度。

篇3

[中图分类号]R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9-0007-03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中医药服务是我国认真贯彻党的“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由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当地卫生局负责管理、社区全科医师团队负责实施,以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运用为抓手,针对社区全体居民的福利型卫生保健服务。《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中指出,要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加强社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的,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笔者对广州市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2007年4月~2008年10月由广州市白云区卫生局向本区内的32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发放书面调查问卷和电子调查表格,统一回收。在数据整理期间,遇到数据填写不正确的问卷,由书面调查结果与电子调查问卷进行核对,发现错误或疑问,利用电话进行询问纠正。数据整理完毕后,选择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实地调查,并检验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描述性研究与分析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和现有资料为基础,运用比率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市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2 结果

2.1 发展概况 广州市白云区共设置3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已有28个机构开展了中医药服务(其中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停业装修,未能参与此次调查),有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未纳入广州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是由政府医院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由个人、社会团体举办。见表1。

2.2 中医药人力资源现状 参与此次调查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40人,其中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70.21%,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占29.79%。医师与护士的比例为1.02:1,其中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与护士的比例为1.03:1,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与护士的比例为1:1.04。中医执业医师共有85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9.04%,占执业医师总数的22.67%;其中13个社区服务中心有中医执业医师50人,占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58%,占服务中心执业医师总数的17.99%,占社区机构中医执业医师总数的58.82%;18个社区服务站共有中医执业医师有35人,占服务站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2.50%,占服务站执业医师总数的37.23%,占社区机构中医执业医师总数的41.18%。参与此次调查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85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人员素质构成呈以下特点: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30-和40-年龄段人数占较大比例;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和大专学历,人数随着学历层次的降低而减少;职称主要集中在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见表2。

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执业医师参加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人数仅占中医医师总数的35.29%,培训的合格率相对较高,取得省统考证书人数占参加过培训人数的76.67%,见表3。

2.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现状 参与调查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有17个机构开展了慢性病中医保健服务,有20个机构已经开展了慢性病中医康复服务;在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方面,目前主要是以中医理疗、针灸、推拿和火罐等基本项目为主,其他服务项目只有小部分服务机构已经开展。参与调查的3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门诊人数仅占总门诊诊疗人数的11.60%,其中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门诊人数占社区服务中心总门诊诊疗人数的9.35%,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门诊人数占社区服务站总门诊诊疗人数的17.11%。

3 讨论

3.1 分析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对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情况进行SWOT分析如下。

3.1.1 优势(strength)主要表现为:(1)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贴近社区居民,有较强的可及性;(2)中医药资源丰富,具有的简、验、便、廉的特色并能够很好地契合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3)政府对中医药服务投入逐渐加大,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4)白云区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较强烈;(5)中医药服务方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6)中医药对老年病、慢性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小;(7)中医药服务提供连续、协调、综合性辩证施治的服务,较有特色。以上所提及的这些优势,部分优势在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中医药服务方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但白云区社区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中医药服务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提供理疗、针灸、推拿和火罐等较为常用的中医药服务。

3.1.2 劣势(Weakness) 主要有:(1)政府投入力度还较小,资金缺乏;(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3)中医药管理工作相对薄弱;(4)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5)中医药服务项目尚不能满足白云区社区居民需求。从白云区社区机构中医药人员素质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中医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方面的劣势较为突出。

3.1.3 机会(Opportunity)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外部环境机会主要有:(1)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2)疾病模式的转变;(3)人口老龄化,老年病、慢性病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4)社区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目前,医疗服务体系逐渐从传统的三层服务体系向“城市一社区”二层医疗服务体系转变,这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服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3.1.4 威胁(Threat) 目前,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1)西医诊疗的强大优势;(2)中医药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3)经济利益的

影响;(4)中医药适宜技术问题突出,特色疗法逐渐减少;(5)中医药天然药物数量减少。从此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白云区社区服务机构的中医门诊人数仅为总门诊诊疗人数的11.60%,西医诊疗的强大优势是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服务最大的威胁之一。

3.2 建议

3.2.1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托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不断加强中医药服务的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和健全中医科或中医诊疗室,设立中药房,配置中医药设施设备,配备中医药人员,积极创办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3.2.2 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队伍建设的投入,加快落实培养与培训的专项经费,并形成制度。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广州市白云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执业医师严重缺乏。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9.04%。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应把培养合格的中医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补充来源问题,鼓励中医药大学生毕业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另外,目前广州市白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中医执业医师的培训力度还远远不够,参加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人数仅占中医医师总数的35.29%。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中医执业医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

3.2.3 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政策制度政府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工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有一名分管领导负责,职能部门应配合专(兼)职中医药工作人员,行使政府职能,对中医药事业和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

3.2.4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工作政府应采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相结合的策略,设立中医药服务的专项基金,落实政府对社区卫生的中医药服务的财政投入,明确中医药服务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建设,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服务,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评比表彰活动,逐步建立制度化的奖励机制,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中医药服务工作和单位、个人的积极性。

3.2.5 重视中医药社区科普宣传。加强群众健康教育工作

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新形式的情况下,如何开展适合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社区中医药文化氛围,加大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力度。

3.2.6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有效运作机制

3.2.6.1 SO策略 利用外部机会,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在社区中的自身优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模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对健康的重视而导致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贴近社区、了解社区的优势,提供便捷、质优、价廉、综合、连续、整体辨证施治的中医药服务,开发社区居民潜在的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居民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

篇4

中图分类号:TN929.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067-02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时间

本次调查选择了乌鲁木齐市市区40个正常运行移动通信基站进行电磁辐射水平监测。以上基站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高新(新市区)、水磨沟区、米东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等主要城区。调查时间为2014年2月。

1.2 典型基站的选取原则

典型基站的选取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基站所处环境的不同状况,如住宅区、商业区、学校、医院等;(2)基站不同的架设方式,如楼顶抱杆、楼顶支架、铁塔、美化塔等。

1.3 监测仪器

本次监测使用的仪器为德国Narda Safety Test Solutions公司生产的NBM-550电磁分析仪,该仪器为综合场强仪,仪器在检定有效期内。仪器参数见(表1)。

1.4 监测方法及布点

依据HJ/T10.2-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1]和《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2]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监测。监测点位分为地面测点(按不同距离)和敏感建筑物室内测点(按不同层高),以基站发射天线为中心,沿其主辐射方向,按照间隔10 m布设监测点,依次监测至50 m处,测量距地1.7 m处的功率密度;当主辐射方向50 m内有敏感建筑物时,在建筑物室内布点。

1.5 数据处理

每个监测点连续测量5次,每次测量时间不小于15 s,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取5个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监测结果。

1.6 评价标准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3](GB8702- 88)中要求,电磁辐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应不超过40 μw・cm-2,同时要满足《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4](HJ/T10.3-1996)中规定的:单个项目电磁辐射管理限值应不超过8 μw・cm-2要求,本次调查执行8 μw・cm-2的评价标准。

2 调查结果

监测结果统计见表2和表3。

3 数据分析

从监测数据看,乌鲁木齐市市区移动通信基站地面电磁辐射水平最大值为0.005~3.474 μw・cm-2;敏感建筑物室内电磁辐射水平为0.059~1.224 μw・cm-2。所有监测点位的功率密度均低于《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HJ/T10.3-1996)中单个项目电磁辐射管理值8 μw・cm-2的评价标准。

4 结语

目前,乌鲁木齐市市区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水平符合国家规定的限值标准,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电磁辐射污染,也不会对人们产生电磁辐射危害。

参考文献

[1] HJ/T10.2-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S].

篇5

关键词 福州市 社区中老年人 太极拳锻炼

一、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国粹,随着社会的发展,太极拳不但逐渐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体育锻炼项目,更成为了中老年人特别青睐的运动项目。中老年人是太极拳锻炼队伍的生力军,因此,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那么,目前福州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现状如何?本文欲通过对四个社区中老年人太极拳锻炼的参与状况进行调查,解答以上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福州市四个社区的中老年人80人,其中,男性26人,女性54人。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采用雪球抽样的方法对福州市4个社区的80名中老年人进行结构访谈。访谈题目围绕是否参与太极拳锻炼、参加锻炼的时间、频度、目的、场所、影响因素等问题。

2.数理统计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福州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总体情况

为了了解福州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总体情况,访谈问题设置了“您平常是否有参加太极拳锻炼”一题,从表1可以看出,对该题回答“有”的人数有43人,占53.75%;回答“没有”的有34人,占46.25%。从总体上来看,福州市社区中老年人中,虽有大部分人没有参与太极拳锻炼,但从参与运动项目锻炼的人数的比例来看,还没有一个项目能有这样的参与人数比例。在性别差异上,从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人数占同性别人数比例的角度来看,男女性中老年人之间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从表1反映的情况可以认为:福州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总体情况比较理想,主要表现在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人数比例较大,但男女性之间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在女性参与的比例比男性大。

(二)福州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目的

一般地,人进行某项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虽然目的本身可能有差别。为了探讨福州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目的,本部分以43位回答有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您进行太极拳锻炼的目的是”为多选题项,探讨中老年人对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认识。

从表2可以看出,强身健体是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主要目的。这一结果反映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心态较为成熟的一面,同时也反映出太极拳对人的健康的重要促进作用。

从表2同时还可以看出,在参与太极拳锻炼目的的“增加社会交往”、“丰富生活内容”以及“与同伴相处有共同话题”等维度上,男女性中老年人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但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这可能与中老年人由于离开了工作岗位,与社会的接触暂时较少,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因而需要更多的进行社会交往,以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因此,这提示我们: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来看,社会应该为中老年人创造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的内容。以让中老年人在位社会奉献了一辈子之后,也能享受到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

(三)福州市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场所

为了了解福州市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主要场所,分别对43位回答有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了解“您平常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主要场所”的问题,探讨这部分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主要活动空间。从表3可以看出,公园仍是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主要场所,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认为公园有较为宽阔的场地,有较好的空气质量。从表3还可以看出,出了在公园进行锻炼之外,中老年人几乎很少到其他地点进行锻炼。公园对于很多人来讲,毕竟有着一定的距离,存在一定的不方便性,这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社区文化氛围的建设,增加社区的体育娱乐设施的投入,以为中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提供更过和更方便的场所。

(四)小学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分布

为了了解福州市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主要时间分布,对43位回答有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设置了“您平常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主要时间”的问题,探讨这部分群体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主要时间段。从表4可以看出,早晨时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最主要时段,这可能与中老年人习惯于早起,在早晨有较多可自由分配的时间有关。从表4同时可以看出,没有人选择在中午、下午和晚上进行太极拳锻炼,这可能与传统习惯有关。现代康复医学认为,早晨进行太极拳锻炼并不是个最好的时段。这一方面是由于早晨时一天当中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时间,因为在夜间,植物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清晨,阳光初露,植物的光和作用刚刚开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较大,另外,在城市里,清晨空气的流动相对静止,各种废弃不易消散,如在此时和此前进行锻炼,效果较差;另一方面,从人体的胜利变化规律来看,人经过一夜的睡眠,体内的水分随着呼吸道、皮肤和便溺等丢失,使得人体的水分入不敷出,全身组织器官以及细胞都处于相对失水的状态,,此时锻炼容易出现心律加快、心慌气短、体温升高等现象,不利于人体的健康。这提示我们,中老年人应该加强对运动卫生知识的学习,以科学安排自己的运动时间段。

(五)福州市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设备投入

为了了解福州市中老年人对参与太极拳锻炼的重视程度,研究对福州市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设备投入进行了调查,调查对43位回答有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人群设置了“您参与太极拳锻炼,有没有添置什么设备”的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福州市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设备投入的排序为:书籍(100%)、器械(100%)、光碟(80.37%)、服装(52.77%)、磁带(27.9%)。这一结果表明:福州市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设备投入较为理想,大部分的太极拳锻炼参与者,都能配备较为齐全的设备。从图1同时还可以看出,不到一半的参与者有配备服装和磁带,人数相对较少,但对于服装和磁带的配备问题,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锻炼者对太极拳的锻炼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福州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情况较为理想,主要表现在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人数比例较大。

提高学习成绩仍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价值取向;小学三年级男生比女生更注重课外阅读对社会交往的意义。

2.强身健体是福州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主要目的。

3.公园是福州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最主要的场所,学校应尽量为学生多开辟可供课外阅读的校内场所。

4.早晨时福州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主要时段。

5.福州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的设备投入较为理想,大部分的人群都能配备足以达到锻炼效果的设备。

(二)建议

篇6

摘要:近年来,盐城市亭湖区基层人社平台建设成果显著,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平台人力资源现

>> 盐城市亭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研究报告 盐城市亭湖区固定资产投资现状简析 盐城市亭湖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盐城市亭湖区学龄前儿童龋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盐城市亭湖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大别山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层人民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基层央行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 盐城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四级联网平台建设方案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关于提升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街道经济发展层次的调研报告 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 对盐城市亭湖区无业妇女的妇女病普查情况分析 2006-2010年盐城市亭湖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 盐城市亭湖区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 广东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力资源与工作现状的抽样调查 盐城市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关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10-29.

[2]王婷.浅析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DB/OL].http:///n109097c724.aspx,2011-11-09.

[3]李长顺.关于对句容市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DB/OL]. http:///html/home/report/46934-1.htm.2015-07-08.

(作者单位:盐城市亭湖区考试培训中心)

篇7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064-4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城乡基层卫生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也是衡量和谐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社区卫生服务之关键是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设置,本研究根据大连市中山和沙河口两个行政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人力资源调研情况作出分析讨论,并提出改善方法和对策。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大连市中山区和沙河口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二)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大连卫生局官方网、清华同方网、百链网等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国内社区卫生服务,尤其了解辽宁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结构的构成情况及相关用人政策等。

2.问卷调查:拟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表”,针对两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采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中山区和沙河口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概况

调查的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在岗人数367人,其中医生184人,护士127人,中医师28人,预防保健医师15人,其他辅助科室人员36人,专职管理人员19人,其他技术人员17人,医护比例为1:0.69,其中全科医生72人。具体情况见表1:

(二)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年龄情况

1.学历结构

临床西医师、中医师、预防保健医师、护士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分别是125人、26人、8人、58人,各自占到其学历结构的89.1%、92.6%、66.7%、45.3%。拥有中专学历的护士59人,占护士总数的46.4%。具体情况见表2:

2.职称结构

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同职称的医务人员状况见表3。临床西医师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是1:1.33:1.02,高级职称中主任医师人数较少,占5.67%,主治医师和医师约占70.21%。

3.年龄结构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年龄以20~40岁为主,占总人数的71.8%;全科医生年龄以30~40岁为主,占全科医生总人数的43.5%;中医师以40~50岁为主,占中医师总人数的64.3%;护士以30~40岁为主,占护士总人数的42.6%。具体情况见表4:

(三)医护人员在职、外聘情况

表5为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各类职称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退休外聘的医生占多数,约占比例73.05%;护士中聘任的少,绝大多数为在职工作人员。

(四)医护人员培训情况及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人才类型

参加过医师培训的社区医生总体上数量少,仅有两个社区培训人数超过医生总人数50%;护士培训人数就更少;广大市民最迫切需要的医生类型是全科医生,护士也在急需之列。具体情况见表6。

三、 讨论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中山、沙河口两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编制配备不合理

1.医护人员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要求,几乎所有机构均有不同的缺欠。通过调查显示,各社区现在最需要的医生类型是全科医师,国家编制要求每万人口配备2~3名全科医生,而调查的大连市中山区总人口数为226854人,具有全科医生证书资格者仅为34人,即在中山区每万人只能配备1.5个全科医生;沙河口区有人口271339人,全科医生35人,也达不到国家要求;按照每个中心都要配备中医类人员的规定,有半数机构都不达标;国家要求医护比应当达到1∶1,12所社区机构中医护比仅为1∶0.69。尤其是私营机构,其护士更少。而我国卫生部在11月6日公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目前这种状况显然会影响国家对医护比例的要求,医护比例严重失调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除普遍缺少正规院校培训的全科医生、中医师、护士外,还特别缺少专业公共卫生医师、及预防保健、康复专业医学人员。

2.辅助科室人员缺少

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通知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科目应有: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但调查中发现,很少机构能够按国家配备齐全。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室设置简单,甚至不挂牌,或只有1、2个诊室及输液房间。但大多数机构均设有处置室、换药室、消毒室。有些机构因专业人员缺乏,虽然有心电图机、B超等设备,仍不能开展心电和B超检查。国家要求设置中医药人员,但设置中医诊室的机构,其中医药人员大多是外部中医走穴人员,工作有灵活性,人员变化也较大。社区机构中设置的康复治疗,多为中医按摩治疗,少有残疾人的康复服务。90%以上的机构无健康教育设备及专门房间。设儿童保健、妇女保健服务室的机构不多(另有专门设立的机构),且缺少常用儿童保健设备。而这方面医生也特别少,包括检验师、影像师以及康复保健医师等。

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本次调查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两家公立服务中心主任是专业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医生或者护士岗位直接聘任,他们缺乏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理念,对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文件及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了解较少,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经常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知识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培训和再教育

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参加全科医生、医师、护士培训的人数特别少,占医护人员总人数的比例也特别低。调研中发现,医护人员都有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但可能是由于信息不灵通或培训经费不足等原因,使他们错失了许多出外学习和参加培训的机会。

(三)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以主治医师、医师为主,主任医师中绝大部分是聘任的退休医生。83.3%以上高级职称医生,均为外聘退休人员,数年后他们因年龄较高离岗后,社区将面临高级医务人员缺乏的居面。护士情况还可以,63.0%为在职人员,情况相对稳定。但私营社区机构大多为临时聘用人员,特别是中医人员更是外部人员来应诊,且不固定在岗。12所社区服务中心,184名医生,127名护士,外聘人员占总人数的54.62%。另外,预防保健医师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少。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生和护士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比较乐观。

(四)对毕业生吸纳不足

每年毕业的年轻的执业医生,他们掌握了最新关于社区疾病诊断、疾病筛查、现患管理、疾病预防、慢病管理等方法,但是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都缺乏吸引人才、发掘人才的能力,以致于社区机构青黄不接,同时,年轻的执业医师或者毕业生也不愿意到这些服务中心进行工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四、改善方法与对策

(一)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对于核编标准,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数的5%。具体某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可根据该中心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核定。所以第一步应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与引进;第二步缩小医护比例,社区卫生服务本身的特点已经决定了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活动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大量的护理业务,这就对社区护士的数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社区服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等,医护比例已经达到了1:2,所以建议大连中山、沙河口两区根据人力资源比适当地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第三步加大防保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数量的比例,防保人员的缺乏,必然影响公共卫生服务的推广和质量,因此建议增加招收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名额。

(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培训和人才引进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培训过的医师和全科医师所占医生总人数的比例均不超过50%,所以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训。第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目前,我国城市网络建设发展迅速,城市社区医生基本具备上网条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组织相关培训部门,制作全科规范化培训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第二采取上级医院指派医生下社区的方式,专家轮流下社区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根据具体的病例进行培训;第三根据需要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医护人员素质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理论学了关于全科医学、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实践学习应该遵循“临床技能通科化,社区技能社会化”;第四通过调查发现中山、沙河口两区卫生技术人员大部分在40岁以下,所以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加强培训,并且依托大连医科大学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培训体制。

鉴于社区服务中心人才结构现状,在社区卫生队伍人才发展方面可采取两种方式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是加大人才引进,二是加强内部培养机制。

吸引人才,不仅仅限于对退休老职工的返聘,还应当招聘高校医疗、护理专业本专科毕业生或研究生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工作,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学历结构低,服务理念差,社区卫生全科服务培训率低,医疗诊断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预防保健指导能力水平偏低等现实问题。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的实行。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是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方向,而实现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的根本问题是人才问题。

(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学历和职称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两区社区卫生服务医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占医师总人数的48.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医师总人数的88.6%,而我国这两项平均指标是25.2%和64.3%;护士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护士总人数的1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护士总人数的45.7%,我国这两项平均指标是1.9%和22.8%;两区社区卫生服务医师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医师总人数的29.8%,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9.5%,而我国这两项平均指标是11.5%和48.7%。所以大连市中山区和沙河口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学历和职称水平处于我国比较领先的地位。在这个基础上应该继续努力,提高学历和职称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

(四)完善配套政策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配套政策包括:人事制度改革、上岗培训制度、职称系列、工资福利待遇、继续医学教育、晋升奖励制度等。政府的配套政策能决定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命运,所以科学地运用这些政策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之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米兰,潘传德.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素质现状评价[J]. 社区医学杂志,2006,(17).

篇8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大量出现是近几年我国医疗行业一个喜人的重大变化,已逐渐成为医疗市场不可轻视的有生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民营医院的临床检验、临床输血作为疾病诊疗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备受医护人员和患者关注。为此,对通辽地区26家已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的检验人员及与输血相关的护士掌握输血基本知识、临床检验基本知识情况做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自行拟题[1~4]。

调查对象:护士与临床检验工作人员。

调查方法:每单位随意选出护士和检验人员各1人,现场发问卷调查题(多选题10题、单选题10题和10道是非判断题)。采用百分制,得分≥86分为良好,61~85分为一般,得分≤60为较差。发放52份,收回52份。

调查内容:检测样品留取、采集的基本知识及对检验的影响、常用项目检验结果如何解读;有关临床输血程序、你所了解的有关临床输血的国家法律法规及你单位哪些有关临床输血的规章制度;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查看输血前的安全检查[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ALT、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的执行情况。

调查和评估标准的依据:主要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

结 果

不同调查单位护士、检验人员对输血、检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讨 论

随着疾病诊疗技术不断的发展,检验医学、临床输血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能否正确合理地使用血液及其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及熟练掌握临床检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表1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护士、检验人员对相关临床检验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临床检验基本知识和输血知识差主要体现在对《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等不熟悉,对临床输血、临床检验相关法规的知晓率低,输血概念较模糊或混乱,输血风险意识缺乏;对生理、标本采集、化学、物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了解不够。临床护士、检验人员除应该了解检验科常用项目的临床意义外,更应熟悉检验科对不同项目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以使检测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越来多,但输血量差异较大,年用血量较大近2万U,有的则不足10U,导致较多单位忽视对临床输血管理及输血前的安全检测,更不会主动投入临床输血所需的人力、物力,阻碍了临床输血的规范化建设。不管用血量多少,也要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加强软件建设,尤其要规范输血前的安全检测、规范输血医疗文书(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完善各种输血制度和各技术操作规程等最基本的工作。不能漏检输血前规定的检测项目,四项免疫检测项目,检测要求采用酶免疫法测定,酶标仪判读结果,对不能开展酶免疫检测的单位允许外送检测,但受委托检测机构硬是具备相应检测资格的医疗卫生单位,并索要和保留检测原始记录。

卫生行政部门尽快按照临检、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出适合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民营医院临床输血、输血前安全检测规范或标准,对规模小又需要输血的乡、社、民营医院,要求达到血液检验、贮血、配血等最基本硬件设施,并对检验、输血相关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技术培训,完善输血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乡、社、民营医院临床检验、临床输血才能得以保障,并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

篇9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单纯的服装设计时期,转向市场因素、流行因素和技术因素等综合控制和发展阶段。服装设计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象征。服装是商品,从产品设计到市场消费都应遵循商品的价值规律。所以,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服装创作的设计激情和创作天赋,更应是一个市场策划者,具有找准自己的消费人群、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把握产品的设计方向、延长服装生命周期的能力。所以,必须针对服装设计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市场需求、消费者喜好和品牌风格等市场调研。良好的服装市场调研,不仅可以增加服装产品进入市场的好评度,提升消费者的服装品牌忠诚度,达到服装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而且是服装企业依据市场反应,及时调整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服装市场调研目的及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服装市场调研是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文案调研、走访市场调研、观察法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服装市场数据,进行归纳、筛选、分析和总结,依此把握市场潜在需求、探求服装市场变化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应对服装市场的设计方案,并为未来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服装设计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追求和定位,他们的审美情趣主导着服装市场的款式、色彩等风格和流派,服装设计深深根植于消费人群和社会文化才能跟随时代的脉搏而焕发活力。基于市场调研的新颖的服装创意永远是服装设计的主导思想和灵魂。只有典雅别致的服装款式,才能被消费人群认同、接受并购买。良好的服装创意不是凭空杜撰和幻想获取的,服装设计必须建立在对服装市场科学的、深入的、精准的理论研究和资讯分析基础上,才能与市场形成良好互动、符合市场美学与文化特征,获得良好的服装市场响应和使服装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服装市场调研方法与定位分析

(1)调研方法

文案调研法。文案调研法是通过网络、报刊、销售报表等对服装企业内部和外部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加以分类、整理和统计,通过服装的供求、消费状况、顾客的意见反馈和满意度记录等,挖掘服装真实的市场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体的步骤分为:对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进行筛选、分门别类作出标志、对关键内容和重要文字进行详情摘录、有效甄别并判断其历史价值、分类登记入册以备服装设计时参考。

访谈调研法。访谈调研法是直接与调查对象,通过小型座谈会或邀请客户代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挑选一组在服装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人群或个人,营造一个宽松温馨和谐的访谈环境,诚挚地请客户对市场服装进行评价,准确地寻找与市场上同类产品在款式、色彩、包装等外在风格及服装所蕴含的内在品质等的异同,客观地预测新产品的市场发展空间,依此调整产品设计策略。

观察调研法。观察调研法是通过调查人员直接进入服装市场,以一个普通顾客的身份直接对服装销售情况进行摸底。在销售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可利用录音笔、摄像机、手机等现代通讯装置,直观地收集服装销售过程中第一手资料,加以汇总和分析,总结出服装设计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等服装企业设计、经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所需的信息。统计数据可以是计算单位流量顾客进入商场的行走路线,也可以是顾客对某一品牌的平均滞留时间,还可以是顾客驻足着意欣赏的服装种类,以及顾客对价格的顾虑等等。对顾客流连最多的服装进行分析研究,和对商场中无人问津的灰尘沉积过多的滞销服饰进行深度剖析,都可作为服装设计师调整服装设计方向的有力依据。

此外,问卷调研法、实验调研法等也是服装设计市场调研中使用最广的方法,是服装设计师推陈出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服装企业顺应市场潮流,获得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定位分析

市场调查后,对服装市场准确定位,才能制定品牌战略,赢得消费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根基,进而取胜。

文化背景定位。服装设计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和制约,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和风土人情,将日趋显著的因文化差别带来的层次化差异等服装消费行为、消费者年龄、经济水平以及消费群体各阶层的分析,以及大众化的粗略或个性化的细致等,融入服装品牌策划和定位。

扬长避短定位。服装设计应依据市场调查,对自身进行合理、明确、独具个性的品牌设计和定位,在市场上认清并发挥自身的优势,赢得市场。历史上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雄踞时尚殿堂顶端的,克里斯汀·迪奥创办的,著名的女装、男装、化妆品等法国时尚消费品牌Dior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服装设计必须扬长避短,准确定位市场目标,在不断丰富设计创意和服装设计内涵的同时,于张扬个性中展现自我,把独特的设计魅力转化为市场形象,并将自身的风格和特性内化到服装设计。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师是服装品牌的灵魂人物,其优秀的设计风格只有凝固在服装上才能形成久远的文化力量。只有在服装设计时注重市场调研,洞察服装市场主流文化和发展趋势,才能创造出尽显艺术气质、自信成熟,具有独到艺术风格和情趣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蓓菲. 浅论市场调研与品牌服装产品设计[J]. 轻纺工业与技术,2010,39(4):76-78.

[2] 周裕兰. 市场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 [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31(1):47-49.

篇10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流行性、技能性和实战性强是其突出的特点。随着社会市场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过于保守僵化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要求,服装设计教育灵活性和应变性不足已严重影响服装设计毕业学生在社会就业中的竞争力。根据相关媒体统计数据,许多普通院校往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中,有70%未从事与服装设计相关的职业,而且即使是从事服装设计相关职业的往届毕业生也普遍反映在校所学知识大部分无法直接应用到具体的服装设计工作中去,通常需要在工作中二次学习和适应。这充分说明了当前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已经严重脱节,造成了服装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下降。对此,除改善教学环境、更新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外,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迫在眉睫。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培养满足社会市场就业要求的理论和实践兼具、可直接参与设计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一、普通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1 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不符合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需要。目前,很多普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在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上,却缺少必要的适应性。很多院校在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后,没有深入了解该专业的教学特色,仍然按照普通的理工科或者文科专业的教学管理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管理,对服装设计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实际上,服装设计专业实战性强,但管理思路没有根据现代服装设计的教学特色予以特色化的管理和指导,反而加入了一些限制,导致服装设计教学大多数仅局限在课堂教学,无法按照本身的需要实施必备的实战训练等,学生毕业后很难直接满足市场需求。

2 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但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以及缺少实践机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客观原因,很多普通服装院校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首先,许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大纲的设置存在一定的误区。如部分学校的服装制版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均有安排,总计一百多课时,但采用的教学方式大多数都是将制版理论直接从课本上照搬打到纸上。制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一定要在具体的服装制作过程中具体操作、并与服装制作工艺课程结合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学大纲却没有考虑这一点,没有将制版课程和服装制作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统筹安排。这样学生在完成制版课程的学习后,未能掌握制版的理论,不了解所设计的服装版样用布料做出来是什么效果,不知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方面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其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过程中实践指导的缺失=大多数学校在教师的引进上主要看学历和毕业院校,如普遍要求是硕士学位和国家重点院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忽略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察。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指导方面的不足,削弱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应有的比重和地位。再次,在校学生缺少直接参与服装设计实践的机会。部分普通院校尤其是地处内地的院校,由于周边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学生较难通过兼职、课余锻炼等方式在生产企业进行服装设计实战,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与生产相结合的服装设计实践经验。

3 教学内容与流行元素脱节。服装设计除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外,还是一门与当前流行元素密切相关的专业,当前的服装流行元素很大程度上会左右教学内容。因此,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服装的流行趋势有所变化和调整。大多数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都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游刃有余,但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经常会疏于及时掌握最新的服装设计的潮流动态,在某些与流行元素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的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如服装材料课程,许多教师感到较难讲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市场上不断出现新型服装材料,但教师由于信息途径、关注力度等原因无法及时掌握,从而很难给学生讲授,甚至可能会面临无法解答学生疑问的尴尬处境。同时,对服装流行元素了解不足,也会导致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造成教学内容与当前服装流行元素的脱节。另外,学校与生产企业缺乏互动也是导致教学内容有脱节的原因之一。由于学校对生产企业的需求了解不足,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真实的生产需要不一致,经常出现毕业生在公司就业时又要经过企业的再次培训才能上岗,造成学校教学资源和社会企业培训资源的双重浪费。

4 缺少实践教学有效评估和反馈提升手段。目前,虽然有学生问卷评估、匿名调查等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师进行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调查和评估形式比较原始和单一,没有形成系统性、完成性的评估和反馈手段,如评估问卷经常都是课堂气氛、课堂纪律等笼统性的调查,没有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问题,对于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覆盖程度、学生掌握程度等鲜有涉及,从而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此外,学校缺少有效的学生就业评估与社会意见反馈体系。许多高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上仅关注就业指标,缺少学生是否从事服装相关工作的统计,以及选择其他工作的原因分析。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就业学生,学校对就业学生通常缺少长期跟踪和联系,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二、服装设计当前市场需求分析

公司求才观:不唯学历重能力,不唯资历重业绩。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技能方面市场不仅需要设计师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当前社会流行的服装潮流和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甚至具有一定的市场流行元素预测能力。其次,市场更需要的是服装设计师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市场的调查、产品定位,设计过程中对面料、款式独特的把握,以及产品用何种形式宣传、营销等。因此,服装人才的培养与当前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不能关起门来教授和学习服装设计,应以鼓励开放和动手实践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断从当前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中提取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培养。这样学生在参与工作后,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教授的学习内容,迅速投入到所从事的服装设计工作中去。

三、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方式改进探讨

1 根据服装设计教学的特色适当进行管理方式调整。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与其他传统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存在共性,但其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实践性、潮流结合紧密等方面。从这点来看,服装设计专业类似于一门生产技能课。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方面应进行适当改进,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服装设计的相关技能。对学生的管理也需要有所调整,除要求学生完成传统的理论学习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实战条件,在可管可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

2 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实践是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理论教学。但在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第一,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可以根据服装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课堂改革,针对课程的需要,利用较为集中的专业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市场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服装材料课程除了部分理论知识在课堂内学习外,其余内容可以由教师带学生直接在面料市场内讲解,针对不同品种的面料进行现场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生动又直观,既避免了理论授课过于抽象化的弊端,又让学生实时掌握了面料市场最新的流行动态及信息。  第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服装院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定期委派现任教师深入服装公司进行实践设计锻炼,让教师亲自参与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流程,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这样后续在对学生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传授。也可以从服装设计公司中聘请长期从事服装相关工作并具有丰富经验的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具体的实践经验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丰富学生的课程知识和实战经验。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除校内的课堂教学实践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到服装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去,体验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从而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项目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掌握流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获得真实的生产经验。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举办设计比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展示设计能力和锻炼的机会,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征集到好的设计作品投入生产并形成效益。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设计比赛让社会和市场来检验学生的设计作品并给予指导。如邀请企业管理者、设计师、制版师和工艺师等来做比赛评委,从服装板型、制作工艺、款式设计、整体搭配、形象设计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判和提出改进建议等,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实体服装设计创业活动,如指导学生通过开淘宝服装网店的方式直面社会与市场,让社会和市场对学生的服装设计综合才能进行全面检验,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真正满足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

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全国及全球的各类服装设计大赛,提升教师和学生整体的设计素质。可以将比赛作为教师和学生与外界交流的互动平台,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意思维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中不断升华,无论最终能否获奖,都可以使每个参赛者获得许多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经验与知识,为教师和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基础。

3 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由于服装具有流行趋势变化快速的特点,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当前服装流行趋势紧密关联,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在保证自身理论教学基础素养的基础上,应注意对新的服装流行元素、制作工艺、服装材料和服装机械等密切跟踪,并根据流行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当前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了解各种最新的服装设计相关流行信息,掌握服装设计的潮流动态;另一方面,在保证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创业或者深入服装公司参与设计工作的方式,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当前主流的服装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促进教师对所掌握的服装设计知识不断更新,更贴近当前市场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安排教师外出短期考察或进修、参与各类服饰博览会和会展的方式,让教师拓展眼界,及时掌握服装设计的流行趋势。

篇11

我国服装设计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我国高等教育自从吸纳服装设计专业之后,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性、技术性等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服装从业人员的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服装人才市场需求较大,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跳槽、改行行为非常普遍,且目前很多服装设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很难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的服装设计课程过度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则重视不足,造成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

2.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

人们审美观念不断变化,服装行业的市场不断更新,新技术及新观念不断涌现,但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知识结构基本没有变化,这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提升,使得设计新产品难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3.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今,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理论传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及个性,也难以激发学生对于服装设计学习的兴趣。

4.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不全面

现今,服装设计专业仍采用考试模式进行课程的考核,由于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则难以体现。这会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的服装设计能力,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只重视分数,忽略过程及实施过程。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也较差。

基于创新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1.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

为了使服装设计专业跟上时展步伐,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不断学习,努力获取与服装设计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

(2)不断积累知识,并结合现有的知识及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把创新理念作为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4)意志品质,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创新过程中充满挑战,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及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5)求异存真,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想象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并尽量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的教育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作为重点,与企业紧密联系,明确专业培养方法,依托企业,进行研究、学习、生产一体化。因此,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修订,实地考察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确保课程设置的先进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1)积极展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正确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如此,才可以确立学生对于服装设计教学的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互动式、导师式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主动学习,增强求知欲,提升创新能力。

(2)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个性的发挥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充分以学生的个性、认知以及情感作为基础,因材施教,不对学生的好坏轻易作判断,方可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进行服装设计教学时,应借助多媒体技术、现代教学软件等,更直观、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增强综合技能训练,包括服装市场调查、服装设计与服装制作,可以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5)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等亲身体验活动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服装设计的主动性,提升认知水平。

(6)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服装设计资讯,使学生进入社会时,所学知识与信息与时代同步。

4.完善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及自学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造力。服装设计专业课,对于综合性、实践性及操作性都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具有很好的包容性,并与市场接受度相结合,然后对学生的服装设计作业进行评价,并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作品需要从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模拟企业作项目设计,另一部分则是对概念进行设计。通过此种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能力。并且这两种作业的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最优的服装设计效果。

5.实施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

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均具有重要作用。实行校企联合教学,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可以增强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及动手能力。

6.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标新立异

发散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基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考方法,从多方面寻找可能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模式。譬如,以“荷花”为主题的仿生设计,常见的做法是以荷花的花瓣作为基础,依据服装的结构和人体的运动规律,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

这种几乎完全是荷花的自然造型。运用发散思维,也就是将荷花抽象化,依据抽象几何图形及服装造型设计,同时采用人体特点进行服装设计,可以形成如图2所示的造型。

由此可见,进行发散思维,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增加服装设计的选择余地,因而,可以增加服装设计的质量。

结 论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服装设计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便是对现代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进行变革。现今,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对课程进行改革,对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思想及观念的改革。本文对基于创新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进行探析。希望为服装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严丽丽:《创新思维下的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第7期,第222-223页。

[2]胡俊敏、唐利:《浅谈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与教学》,《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