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1 09:14: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循环经济产业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 F121.3;O4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166-07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产业或某几个产业及其在价值链上、物质流中相关的支撑企业在一定地域内高密度地集聚乃至聚合的过程。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可以造就产业竞争优势。产业集聚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融合,区域经济不过是产业经济的空间表现,区域经济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产业经济活动上。纵观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产业集聚显著的地区,无一不是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倚重的恰恰是数量庞大的产业集聚。然而,近几年来,高度密集的产业集聚地区由于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增势强劲,频繁出现了能源全面短缺、土地资源强约束、水质性缺水和民工荒等突出现象,表明产业集聚的可持续性问题有所显现,也表明依靠高消耗、高污染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要彻底摆脱现实窘况,迫切需要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触发产业集聚系统的建设性力量,推动现存的产业集聚系统向产业集聚生态系统跃升,促进其持续发展。

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尤为关键。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约束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把经济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必须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必须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理性选择。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和特定的制度安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在产业层次,新型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每一个层次的产业生态系统都构成循环经济的功能载体和物质载体,产业集聚系统则更具载体优势。本文将对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关系及互动机制进行研究

1 新型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

自然界在上亿年的演化中通过精密高效的分工,形成了囊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种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营养物质在闭合式的循环中得到高效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为产业系统提供了可模拟的物质循环模式。

人类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由社会分工细化逐步形成了具有特定社会功能的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系统运行依赖于过度利用甚至滥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和废物吸纳功能,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表征,产业系统自身不循环、不利用,缺乏“分解者”,庞大的物质代谢规模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良好物质循环,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

冯 薇: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4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特征明显,资本密集型产业增长快而比重大,经济增长靠偏高的投资率拉动,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原材料工业和一些加工制造业增长速度快,导致对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强约束。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电力消耗大、煤炭消耗多,我国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大量出口产品的同时,也承接了这些产业消耗的资源负担,承接了这些产业在生产中的污染排放。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降反升,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2-2004年分别为每万元1.30、1.36、1.43 t标准煤,2005年与2004年持平。2006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下半年才有所回落,2006年全年下降1.2%,尽管如此也没能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的约束性指标。

总之,已经形成了一种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体系,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低成本竞争优势基础之上,长此以往下去,我们的竞争优势会消耗殆尽。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总体成效并不十分显著。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面逐利、缺乏社会责任的原因,也有宏观层面制度缺失、规制不力的原因。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产业经济活动中资源与环境要素的“价格失灵”普遍存在,要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变成各级政府的实际行动,的确是“知易行难”之事。

我国的产业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我国在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更加迫在眉睫。我国的新型产业体系必须具有生态化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新型产业体系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它追求低投入下的高产出,高效、集约、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它追求低排放下的高附加价值,把产业运行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前提下增进经济绩效,达到产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在我国现阶段被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而提出。

产业是国民经济大系统的主要组分,我国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在生产领域,依托在产业层次。我国循环经济现阶段是一个产业问题,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产业链延伸和废物利用等等,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提出的一项挑战。循环经济主要着力点在过程控制的动脉产业,当然也要逐步发展末端控制的静脉产业,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我国的新型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新型产业体系一定是环境友好型、生态化的新型产业体系,每一个层次的产业生态系统都构成循环经济的物质载体。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把产业系统作为子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增大物质流和能量流在产业系统内部的循环流动,将产业系统不能循环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再生能力阈值内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

皮尔斯和特纳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型,将自然循环物质流和产业循环物质流都看作是循环经济的内容,这显然是个大循环的概念。自然环境有为生产系统提供资源投入,吸纳开采、生产和消费各环节所产生的废物,以及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慰藉等效用的直接来源三种经济功能。产业活动要合理高效地利用这些功能,在其可恢复限度内提高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益。

循环经济把物质流和能量流在产业系统内部及其与自然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流动视为生命第一线,它通过重构产业经济流程,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只关注货币流而不考虑物质流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的最终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善的,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在自然――经济大系统内高效循环和流动的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这个功能体系和物质载体就是产业生态系统(体系)。而产业集聚系统则更具载体优势。

2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

2.1 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其首要原则是减量化。减量化原则作为源头控制方法,意旨从资源开采、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流通到消费乃至最终处置等所有环节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以减少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产生量,预防和控制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产业集聚是在一定地域内,上下游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高密度地集聚着大量的企业,由此形成的一个纵横交错的产业网络。产业集聚为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途径。当产业集聚区某一企业在开展清洁生产过程中率先开发出材料、能源等资源节约技术,原材料替代技术和废弃物减排技术后,同一生产工艺的其他企业可以共享技术溢出效应,产业集聚特有的社会环境可以加速循环经济技术的扩散,在一定的经济激励机制作用下必将促进企业竞相开展技术和工艺创新活动,材料、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又为下游产业提供更为便宜的中间品,下游产业同样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层层传导直至最终产品。伴随着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生态设计、生态制造和生态包装为赢得绿色市场的青睐做好了充分准备,并由此带来可观的产品差异化利润。在产业集聚区发展循环经济,变传统的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既降低了资源消耗,又减少了废弃物排放量,还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有利于产业集聚系统向生态化方向发展,而产业集聚生态系统就是循环经济理想的功能载体和物质载体。

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循环经济迫切需要解决土地、水、能源等基础要素的严重约束问题,而产业集聚这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恰恰为循环经济缓解此类问题的严重状况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分布密度高,可以充分集成共享基础设施,提高土地、道路、通讯、电力、给排水等设施的利用率,集约化地使用这些资源,相对于产业或企业的分散布局其实质也是一种资源的减量化。产业的空间接近既缩小了物料、能源、副产品和废物的供给距离,又节省了交易成本,直接构成能源的节约。产业集聚的上下游产业、旁侧辅助产业对水、能源的需求呈不同等级,通过水资源集成和能量集成以达到按质用能和梯级利用的目的,提高资源的集约使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量。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还可以共享公共服务,如金融、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事务所、行业协会、商会等等,集约化地共享服务本身也包含着物质和能量的节约,从而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

产业集聚为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落实提供了重要途经。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很难在单个中小企业内部实现,由于单个中小企业生产流程相对简单,“分解者”不容易构建,同时这类企业的规模小,废弃物质量不够大,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上不具备可行性,再者此类企业也无能力开发资源化技术。循环利用资源必须在废弃物排放量具有规模化循环利用的可能时,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往往需要在企业集团层次或在产业集群层次来完成。在产业集聚区循环利用资源则更具优势。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性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整个产业群落中有几十家、数百家甚至几千家企业构成,有初级材料加工企业、中间产品加工企业、各类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种群组成。产业集聚区内不同的种群有不同的要素需求,废弃物数量足够大,引入的“分解者”企业对这些剩余物质进行分解,它们通过开发废物资源化技术,将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废料完全变成另一个产业或企业的“食粮”,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节能减排甚至达到污染物零排放。在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集聚区,核心企业的副产品具有规模化特征,吸引特定生态位的多个企业进入,形成新的代谢生态链关系。货币流牵引着物质流使之尽可能地在产业集聚系统内部循环,物质和能量都尽量在不断进行的物质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边界上,有限的资源进入产业集聚系统,有限的废料排出产业集聚系统,从而将产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尽可能小的程度,使之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因此,在产业集聚区推行循环经济,在原有的生产者、消费者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引入新的专业化分工者――分解者,构建物质循环流动新方式,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产业集聚这种空间组织承载了循环经济活动,产业集聚这种产业组织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当然,对于产业集聚区内无法自行消化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必须予以集中处理,通过吸引专业化的、再利用废弃物的静脉企业加入集群,或者同类企业共同投资建立废物再利用和处置企业,规模化处置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浓度高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价值大,无法再循环利用的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纳入“生物――地球――化学”自然循环,在环境容量阈值内又进入下一轮的产业物质循环,此类情景依然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

2.2 循环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

2.2.1 现存产业集聚系统的不可持续性及其深层次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规模庞大,促进了这些区域经济率先快速增长。但是,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增长方式付出很大的代价。近几年来,能源紧张、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来浙江、江苏、广东等省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省份,近年来在出现严重的“土地荒”、“煤荒”、“电荒”、“民工荒”的同时,也饱偿了“水荒”之苦。不是没有水资源,而是水质太差,严重的水污染导致这些地区出现水质性缺水。浙江省通过建立各类特色工业园区把原来散、乱、小的企业集中起来,园区集中管理、集中治污,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状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依然没有跳出末端治理的旧框框,环境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同时,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市场拥挤、技术锁定等负面效应也有所显现。要彻底摆脱现实窘况,迫切需要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构产业经济活动流程,循环经济被推到实践的前台。

熵是能量不可获得性的度量,也是对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是一种依靠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来维持其自身有序性的开放系统。产业集聚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它靠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资金等来维持其非平衡有序态。产业集聚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个从自然生态系统中摄入高能量的低熵物质,又把退化的高熵废物排放到环境中的过程,产业集聚系统的有序态是以环境中的熵增无序为代价换取的。然而,当生态环境的混乱无序达到一定程度后,则无法再向产业集聚系统提供其服务功能,产业集聚系统因得不到持续的负熵流输入而不可持续。目前产业集聚的产品市场拥挤和要素市场拥挤,表明系统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流和必要的投入要素负熵流,技术锁定显示出系统缺乏应有的技术创新负熵流供给,所有这些因素都程度不同地引发现存产业集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问题。

我国产业集聚系统不可持续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以化石燃料和矿物为主要能量来源及原料的线性的、开放的物质流动系统。产业集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它只与太阳交换能量,与宇宙不能交换物质。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和矿物是稀缺的低熵物质,尽管人们不断地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筛选此类低熵物质,对其利用也越来越经济,但是低熵物质存量毕竟有限。依据经济学家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的观点,能量以两种状态存在,在利用过程中从自由能量(可获得的)变成了被束缚的能量(不可获得的),如燃烧一块煤时,它原始的自由能以热、烟和灰等人们再也无法利用的形式消散了,变成了被束缚的能量,亦即变为无序分散的能量,它可以用熵来量度,遵循熵增定律。自然生态系统以完全的物质循环流动方式运行,碳、氧、水、氮、硫等营养元素的自然循环是封闭的,进入系统的惟一能量是太阳能,这种自由能流持续不断地供给保证了封闭系统的持续性。而产业集聚系统是一个线性的物质开放流动的系统,它不再循环它的营养物,输入系统的是稀缺的低熵物质和能量,输出系统的是低熵的产品和高熵的废物,它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地球――生物――化学”封闭物质循环。故此,产业集聚这种开放系统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系统除了物质流、能量流匮乏之外,人员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负熵流也相对不足,直接造成系统进化受阻。产业集聚系统作为局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由于前者施加给后者的高熵废物过多,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环境无法吸纳或同化这些物质和被束缚的能量,必将打破局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致使二者进入机能递减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不仅要看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还要改造产业集聚系统的物质流动方式和内容,以防止经济负载过大沉没我们的生态方舟。

2.2.2 循环经济推动产业集聚持续发展

基于产业集聚不可持续性是由于其线性、开放的物质流动方式所致,而自然生态系统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已被证明是高效可行的系统,其物质流动方式是循环封闭的。产业集聚系统通过近似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循环经济应该且能够为我国产业集聚系统的跃升和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运用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构产业集聚活动流程,使其物质流动方式向闭路循环方式趋近,增大产业集聚系统自身负熵流,减少自身熵增,降低施加给生态系统的高熵物质的数量。在建设性因素刺激下,通过自组织的非线性放大作用,“微涨落”变成“巨涨落”,促成产业集聚跃迁到新的有序结构。必须明确指出,虽然我们力图构建产业集聚系统的物质闭路循环,实际上完全的封闭循环目标不可能达到,因为即使系统接近物质闭路循环,再循环利用仍然需要从外界输入新的低熵物质和能量,所以产业集聚系统依然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它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技术、人员的交换,以维持其自身熵的恒定及“耗散结构”的有序态。以下分析循环经济成为产业集聚持续发展动力的作用机理。

第一,循环经济的“减量化”为产业集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聚系统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和服务,原材料、资本、劳动和能量等投入要素的减量化,其实质是为再生产过程“储备”了更多的负熵流物质,保证产业集聚系统后续的生产有充足的负熵流输入,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减量化又减少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高熵物质,在自然生态系统的阈值之内使之充分消解,保持生态系统的正常服务功能。减量化必定要建立在坚实的自主技术创新基础之上,产业集聚区内同类种群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利于推动创新水平的提升,技术创新流既是产业集聚系统的负熵流,更为重要地,它又是一种“涨落”因素,能够诱发系统的跃升。减量化还表现在采用替代技术减少相对稀缺的可耗竭性资源及毒性物质的使用量,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减量化不仅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且引致资源生态效率的提高。我国东部产业集聚区出现的资源约束、要素短缺等现象,根源就在于健全的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建立,负熵流输入难以保证。目前浙江省为缓解成长中的烦恼而采取的“腾笼换鸟”、“借地升天”等做法正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具体举措,其实质就是资源的减量化。

第二,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产业集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聚系统是多样化种群组成的经济群落,每一种群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种群之间结成产业链条或产业网络。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产业集聚系统吸引“补链”企业或“分解者”进入,延伸产业集聚区内的生态链,在副产品或废气、废热、废水、废渣还没有排向环境之前,在能量还没有完全被束缚之前,利用管道等其他设施对其进行集中传输或回收处理,使之变成低熵的可利用物质和能量,作为下一个生态链的投入,如此持续构建再下一个新的物质流循环,增加整个产业集聚系统的负熵流供给和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流动,降低系统的资源消耗,遏制环境恶化态势,推动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当然,循环利用的必要条件是废弃物循环消耗的物质和能量低于从中可获取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产生的再生物质之价格低于系统外原生物质的价格,否则,“循环不经济”是不可取的。产业集聚的竞合型特征为循环经济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产业集聚区内微观主体层次来分析,循环且经济是其推行物质循环的动力源泉。产业集聚系统内循环利用物质的经济性存在,微观主体具有主动推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循环经济才具备发展的微观基础,进而循环经济成为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还能够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熵增最小化或熵的恒定,恢复并增强自然生态环境的正常服务功能,实现产业集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处。

第三,循环经济推动产业集聚系统的跃升,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当一个系统满足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机制和涨落条件时,才可能形成耗散结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普利高津在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通过引入负熵流来抵消熵产生,说明系统可能从混沌无序的状态向新的有序状态转化。产业集聚具有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特征,它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进入稳定的有序态。然而,稳定有序是相对的,任何开放系统的状态都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现存产业集聚陷入种种困境,存在不稳定和无序的潜在危险,其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主要是由于负熵流不足高熵物质过多而致。运用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和基本原则去触发产业集聚系统待挖掘的建设性力量,增进系统的负熵流,减少自身熵产生和排向环境的高熵物质,推动产业集聚系统向新的稳定有序态跃升,系统有了跃升,产业集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我国现存产业集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已经到了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阶段。产业集聚区内微观主体地理位置接近,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的溢出和扩散,创新集聚效应易于产生。然而,只是简单的模仿甚至仿冒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我国产业集聚显著的制造业,产品以低端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较少,创新水平低下,且制造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我国产业集聚区资源与环境的强约束,对区域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必须向循环经济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发展方式转变。

循环经济需要一系列技术群的有力支撑,循环经济触发一个又一个产业集聚系统的自主技术创新“涨落”因素,这种建设性力量通过集聚体内子系统间的相干性和正反馈机制,自组织产生一轮又一轮的放大作用,形成推动产业集聚系统跃升到新的稳定有序态的强大力量,最终系统进化成为一个新的产业集聚生态系统,产业集聚得以持续发展。图1简单示意了产业集聚系统在循环经济推动下的进化过程。图1 产业集聚系统的进化图

Fig.1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system

针对产业集聚系统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循环经济触发自主创新“微涨落”因子,在集聚区内引起某些企业率先开发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原材料替代技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排放物的数量和毒性。毕竟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系统内创新行为没有形成足够的冲击,低于临界值,在线性非平衡区,“微涨落”就会被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所衰减,最后回归到原先的低层次稳定状态。此时,小的涨落和扰动不足以改变系统的稳定性,因为在线性区系统的自调节负反馈机制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涨落”因子高于临界值,对产业集聚系统的冲击较大使之失去稳定性,激发集聚系统对循环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同时形成你追我赶、竞相攀比的创新冲动和氛围。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在分支点之后,“涨落”在各个子系统的相干效应作用下不断增强而形成“巨涨落”,此时,系统的自增强正反馈机制起决定性作用。自主技术创新突破原来的路径依赖及技术锁定,直接导致负熵流的增加,低污染、低消耗的产品附加值直接得到提高,自组织的协同效应降低系统的熵产生,废弃物资源化或处置技术大大减少了排向环境的高熵物质,最终促使产业集聚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升至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至此,产业集聚系统完成向产业集聚生态系统的进化,进而,产业集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产业集聚生态系统就是远离热力学平衡的稳定态,它的稳定性和熵的恒定需要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来维持,产业集聚生态系统仍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然而,它的突出特点是采纳循环经济新方式重构自身活动流程,尽量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闭路循环,使产业集聚系统内不同行为者的物质流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实现产业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故此,循环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

3 建立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良性互动机制

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循环经济则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呈互动关系。如何建立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首先,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主导作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使得私人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在不自觉地为公共利益服务。产业集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靠市场机制的牵引,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都是以经济开放这种偶然事件为诱因、以市场利益为先导引发的自我增强过程而生成,区域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育成熟,对产业集聚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循环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发展循环经济要倚重市场,只有发挥产业中微观主体的作用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循环经济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循环经济要建立在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我国要逐步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改变目前资源价格过低、偏离价值的状况,才可能对企业过量使用自然资源形成挤压,迫使微观主体采用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源进行生产,促进物质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我国工业化先行的产业集聚密集区已经符合这些条件。产业集聚区内微观主体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主动自发地运用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新方式去重构生产流程,引发新一轮的产业集聚,形成种群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的产业群落,产业集聚的生态化跃升确保其发展可持续。同时,循环经济因产业集聚的优越条件而具备良好的试验和发展基础。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的格局。

其次,发挥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强有力的控制作用。对公共资源的肆意占有被哈丁称为“公地的悲剧”,公地的悲剧也表现为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经济学家戴利形象地称其为“看不见的脚”,“看不见的脚”意指私人无限制地使用公共物品,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环境从其物质特性来看,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难以将其放入市场之中赋予价格,这是它被滥用的根源所在。政府必须发挥“看得见的手”的控制作用,对公共财产的使用进行强有力的限制。守夜人要严加监管“看不见的脚”的破坏活动,禁止其任意践踏自然资源与环境等公共财产。循环经济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只有建立了反映国家意志的法律法规等强制性硬约束,实施严格的产业规制政策、资源节约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构建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循环经济才可能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得以健康发展。我国已明确提出限制“两高一资”产业的发展。我国现存的产业集聚,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大,政府环保标准日益严格的形势倒逼下,不发展循环经济就越来越没有出路甚至走向衰败。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产业及其企业自发地寻求和参与“循环”,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网络。这是一种全新的产业结构调整,以自主技术创新为重要支撑,形成资源深度利用、产品附加值提高和环境友好的良好局面,循环经济借助产业集聚区实现了对产业的广度渗透,发展的视阈越来越宽。我国多数产业集聚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是去替代市场,而是去辅佐市场,起到催化剂和中间人的作用。园区管委会的“绿色招商”、“补链招商”,正是把循环经济新理念引入产业集聚区的具体体现。企业有生产和逐利的权利,而共享良好环境已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和获得社会福利的标志。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的调解和裁断。在产业集聚园区营造创新的制度和文化氛围,重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政府的严格规制,在循环经济的激发下,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园区。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在政府的调节下,相互制衡、相互推动,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的格局。

4 结 语

产业集聚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以产业的高密度集聚、聚合为内在规定性,以区域为空间载体,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我国产业集聚显著地区出现资源与环境强约束,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产业集聚则是循环经济理想的功能载体和物质载体。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循环经济触发自主技术创新为产业集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二者呈互动关系。要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主导作用和“看得见得手”的控制作用,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良性互动的格局,它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必将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薇.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理论综述[J].改革,2006,(12):113~116.[Feng Wei. A Theoretic Summarization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 Reform,2006,(12):113~116.]

[2]张志强,杨巧英.循环经济与产业规制[J].今日国土,2006,(9):8~10.[Zhang Zhiqiang, Yang Qiaoying. Circular Economy and Industry Regulation[J].China Territory Today,2006,(9):8~10.]

[3]David W Pearce, R Kerry Turner.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

[4]李慧明,朱红伟,廖卓玲.论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之构建[J].现代财经,2005,(4):8~11.[Li Huiming, Zhu Hongwei, Liao Zhuoling. Researches on Constru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Industry Ecosystem[J]. Modern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5,(4):8~11.]

[5][美]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熵定律和经济问题[A].[美]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7~103.[Nicholas GeorgescuRoegen. The Entropy Law and the Economic Process[A].edited by Herman E. Daly and Kenneth N. Townsend. Valuing the Earth: Economics, Ecology, Ethics[C].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1:87~103.]

[6]徐大伟,王子彦,郭莉.工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J].管理科学,2004,(12):51~56.[Xu Dawei, Wang Ziyan, Guo Li. Entropy Analyses and Distinguishing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System Evolution Based on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2004,(12):51~56.]

篇2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31—03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循环经济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在生产、消费、排放环节都做到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再利用、污染排放减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研究,目前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分别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理论、发展实践两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目前较少,涉及的领域也较窄,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其概念内涵、形成机理、稳定性等方面。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内涵

对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概念内涵的界定,学者们的看法普遍比较一致。刘变叶(2007)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他认为,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按照环形经济的理念,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原料—产品—废物—原料”的循环过程,把上一个产业(或企业)排出的废物作为下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原料,在具有市场、技术或资源关联的产业(或企业)之间形成链条。吴飞美(2010)认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提出全面革新了人们生产的价值观念,人们不再视大自然为“原料厂”和“垃圾堆”,而是视其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杨银涛(2011)从以下几点总结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内涵:首先,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其次,循环经济产业链必须以3R为原则,就是在生产的源头减少物质投入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在产品消费后,废弃物尽可能通过处理重新变为资源。第三,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落实以具体的产业链构建为载体。第四,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产业链式发展为增长途径,促进经济发展。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机理

部分学者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乔晶(2008)认为,企业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基础,而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因此,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才是企业需要的。杨雪峰(2008)从价值链角度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他认为,产业之间之所以能形成循环经济链条,是因为存在合理的收益空间既价值增值空间。不同于传统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价值增值空间还来源于价值发现,例如:从废弃物发现残余价值、降低生产成本、资源节约和反复利用等。价值增值空间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存在的价值基础。刘志坚(2007)从价值链的视角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耦合机理,认为资源深度利用驱动、生产驱动、利益驱动是循环经济产业链耦合的三个驱动因素。杨忠直(2011)推进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研究,他给出了经济系统物质流动的价值增值定律,物流方向选择的价值梯度公理和确定物流最佳数量的价值最大化定理,以此作为循环经济系统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规划的理论依据。然后分析了循环经济系统物质流动价值增值过程,定义了循环物流价值增值倍数,发现循环经济系统的物流价值增值倍数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所在。

(三)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运行不仅需要构建具有增值空间的价值链,还需要稳定的运行环境。因此,如何支撑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运行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高省(2008)把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的内涵界定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链对于干扰破坏的抵抗和避免能力,二是产业链在受到干扰破坏后迅速恢复到最初状态的能力。杨雪峰(2008)把影响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的因素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交易的不稳定性和非交易不稳定(如技术的不稳定、质量的不稳定、系统的不稳定等)。交易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成本过高,非交易不稳定来自于循环经济系统本身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制度的不完善性、技术运用的不成熟和收益不确定性及产业规划的滞后性。崔兆杰(2009)实现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的定量评价,对循环经济产业链柔性(既系统适应不确定条件的灵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篇3

二、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由于煤炭产业自身的经济发展特征,具有资源能源耗费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特点。同时煤炭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的比重。煤炭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较为落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以及生活质量提升,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产业的必由之路。

(一)在企业层面上树立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煤炭开采企业拥有制定煤炭产业的发展战略和使用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权力。企业可以通过改进开采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增加煤炭开采的技术投入,减少煤炭开采过程中对煤炭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源的排放。对伴生资源进行综合性的开发。企业应该积极地支持政府颁发的针对我国煤炭企业整体的调整政策和法规。一些较小的煤矿,安全措施不到位,煤炭开采技术落后,脱硫技术不达标,会造成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要依法对这些对环境资源破坏较大,资源浪费严重的存在安全隐患的煤矿进行整顿,或者是关闭。企业还要加大对原煤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技术的资金投入,加快对选煤、民用型煤炭以及水煤浆等等的技术创新,加大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提高煤炭的燃烧技术和燃烧效率。煤炭的转化技术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煤炭的液化技术,气化和热解等等。

(二)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但是由于技术上的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一直不够高,这样就会严重地制约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步伐。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煤炭地下气化之后剩余的煤渣,可以直接留在地下,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矿区地面塌陷的状况,也可以减少煤矸石以及废气和废水对环境的破坏,极大地提高了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回收利用率,改变了传统煤炭开采情况下的对废弃煤以及边角煤的浪费。同时地下气化可以减少企业在气化发生炉等大型设备上的资金投入,减少企业的开采和气化成本。对于坑口大机组火电的发展,煤电联营可以很大程度上延长煤炭产业的链条。对于开采的煤炭直接用于发电,可以减少对煤炭的运输成本,减轻我国交通运输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减少煤炭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粉尘污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减少煤炭的分散污染,可以更加集中的加强对处理污染的设施的建立。最后就是加强对污染处理和防治的技术创新。有一些像矿井水、煤矸石、洗煤泥可以二次加工利用,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对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迅速,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有效地拉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在全球资源空前紧张,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大环境下,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住宅产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住宅建设和消费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我国住宅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住宅产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施工周期长;施工工艺落后、住宅部品的系列化产品不到20%;住宅产业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5(我国为15%);建筑节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等。

上述问题中最为紧迫的是我国的建筑能耗问题。住宅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巨大,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如果与当前国际先进水准看齐,在不降低文明生活水准的前提下,根据我国住宅的物耗水平,住宅建筑至少还有节能30%~50%、节水15%~20%的潜力。因此,住宅业及其相关产业能不能切实贯彻“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简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

2 循环经济与住宅产业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行为原则(简称3R原则),其中又以“减量化”为首要原则。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见图1。

图1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住宅产业化是指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实现以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为依托,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以科学的组织和现代化的管理为手段,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从而实现住宅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住宅产业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住宅建筑标准化;二是住宅建筑工业化;三是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 四是协作服务社会化。包括住宅基础技术体系、成套的住宅建筑体系技术、住宅部品集成化体系、住宅质量保障体系、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五项目标体系。联合国提出的“住宅产业化”的6条标准是: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物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机械化,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

3 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1 住宅建设任务繁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和住房消费的上升阶段。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将大大加快,城镇人口的比重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的需求将是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将十分繁重。根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7亿,我国城市化将以每年1~1.5% 的速率发展,城市人口会达到849亿。城乡人均住宅将达到38M2 (城镇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35M2,农村住宅的人均建筑面积达到40M2)。照此推算,从现在到2020年,累计需要新建住宅130亿M2。

3.2 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住宅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近年来全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面积达到12~14亿平方米,每年全国城乡住宅投资额约2万亿元左右,且这样的势头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住宅建设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是巨大的,住宅的使用对环境的负荷也是相当大的(相关数据见前文)。可我国现有资源不可能长期支撑粗放的住宅建设生产方式,如果按目前住宅建设的资源和材料消耗水平发展,势必对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亦将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障碍。面对巨大的住宅建设任务和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途径,彻底改变目前的住宅建设落后的现状,走资源节约的道路,处理好我国人居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人类的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住宅产业是走资源循环型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载体。通过住宅建设的资源节约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人居与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3.3 住宅产业化是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化形成的初期阶段,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第二阶段是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期,重点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价格比;第三阶段是产业化发展的成熟期,重点是进一步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由此可见,利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是实现住宅建设低消耗、低污染,达到资源节约目标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住宅产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住宅建造达到资源节约,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

4 发展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4.1 完善住宅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府管理和扶持:首先应进一步明确住宅产业政策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组织政策、市场政策等,建立必要的工作推进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要求,研究制定住宅产业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技术发展纲要。同时,加强政府管理与扶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别是要建立基于市场的财税、信贷、保险等经济政策保障;建立基于市场为主的推进机制。

4.2 加大科技投入,夯实技术基础:加强对基础性、关键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实行住宅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做好“三个体系”工作,即完善住宅建筑标准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住宅成套技术体系、推进以住宅性能认定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二是研究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一代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加大对资源节约、环保生态型住宅及其成套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投入,尽快使其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提高住宅建造的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水平。

4.3 开展住宅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住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将整个产业链建立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使资源在一个循环的系统里充分共享,相关产业间协调运作,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用做另一个产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 董秀英,韩仰君,赵燕.对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思考[J].城市,2005(3)

[2] 赵金怀.基于循环经济的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篇5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2

引言

一、城市循环经济内涵

所谓城市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3r),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经济依据的是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它通过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产业生态链,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循环经济强调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能源,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它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这以大幅度的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率。这必将引发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大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源的过量开发,循环经济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既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循环经济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

1.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很多,有自然资源禀赋因素、技术进步因素、环境因素、个人消费结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国际贸易因素、制度因素等等。

(1)自然资源禀赋因素

一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对该国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产业结构或多或少地具有资源开发型特征

(2)技术进步因素

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国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一旦技术发生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因素。经济和社会环境对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产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国内、国际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能够刺激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因而资金供应也会增加,包括境外资金的加速流入。相反,经济环境的恶化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产业结构,文化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形成的消费习惯。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促进投资的增加,加速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

(4)个人消费结构因素

个人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而且间接地影响中间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中间产品的产业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消费的需求总量会扩大,而且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消费物品的档次更趋于高度化,个人需求趋向多层次和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结构将会带动多层次的产业结构的递进升级。

(5)制度因素

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其中,有的制度对产业结构发生直接作用,比如市场机制或计划机制、重工业优先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或农轻重协调的平衡发展战略、出口导向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和产业政策等。有的制度对产业结构间接发生作用,比如微观企业制度、财政金融制度、收入分配政策、技术政策等,则是通过影响其他制约产业结构的需求、供给、技术等因素的变化,间接地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

2.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机理

当循环经济理念成为经济展战略之后,该理念对以上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诸多因素中的几种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动。

(1)循环经济对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

循环经济的“3R”理念强调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在这种理念之下,资源的消耗在经济系统内会减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消耗会降低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将不再那么紧迫,而相应地,循环经济技术进步的快慢将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2)循环经济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突破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突破能够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究其原因在于:第一,循环经济技术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及产品质量,而且能够降低产品成本,并最终影响人们的需求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二,循环经济技术还通过影响循环经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使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产品产出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随着循环经济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产业部门会逐渐兴起并且壮大,如环保产业等,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

(3)循环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循环经济理念对环境因素的修正主要体现在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上。对文化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循环经济理念倡导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这种理念会引导企业与公众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采取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循环经济理念的具体应用;第二,循环经济理念倡导绿色消费。

循环经济理念对法律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都逐渐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并且颁布了相应的法律以确保循环经济的顺利推广。这些法律将构成产业政策的一部分,必将影响到产业结构变动。

(4)循环经济对个人消费结构的影响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个人消费应该向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转变。在这方面,中国早已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在大搞生态农业的基础上,生产安全、营养、无污染的食品。除绿色食品外,还有绿色居室、绿色家具、绿色汽车等,逐步形成生态消费体系。

(5)循环经济对制度因素的影响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理念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表现为:宏观上,作为一种发展战略,突出强调了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要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微观上,强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公众形成绿色消费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1.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

(1)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系统。

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生态规律可概括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内在要求,城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运用反馈式、网络状动态联系,使物质能量流在系统内不同行业之间有序循环。

(2)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过程,是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行资源优化配制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仅要淘汰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效益差的产业,还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和再生资源产业。

2.基于循环经济推动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1)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克服结构性污染

针对当前中国各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性污染问题,政府应当按照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性。

第一,要合理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和基础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

第二,要通盘考虑区域内各产业数量比例和结构协调关系,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机联系和产业间产供销的合理搭配,力求实现各产业的有序增长和协调发展。

第三,要避免区域内各产业分布的分散、分割、杂乱现象,实现各产业间相互利用废弃物质,节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成本。

第四,邻近区域要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避免产业发展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新增产业项目。按照产业发展的次序和产业链条,构建产业群和生态工业园区。

第五,有计划地发展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将其与产业分工和规模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废弃物质回收、运输、再利用各环节分类明确,资源流转顺畅的产业结构体系,以此补充产业结构性缺陷,防治结构性污染。

(2)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节能降耗、循环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要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必然需要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第一,要鼓励各产业高效使用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地。在此基础上,向清洁生产

型、资源循环利用型产业转变,最大限度地利用废弃物,并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要鼓励和支持产业内部各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结构模式。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不仅在流线上有所延伸,需要增设新的部门,还需考

察其生态效益、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既要利用回收的产品零部件,又要及时再利用生产中产生的某些废弃的零部件。

第三,要鼓励产业内部关联企业之间不断调整彼此资源利用和废物排放的结构比例,实现资源的闭路循环和多级使用。重点对象是冶金(钢铁)、电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产业的内部关联企业。

第四,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内部的绿色资源替代技术、废弃物再资源化技术以及污染处理技术,实现产业内部结构层次的升级。

(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完善产业结构体系

从循环经济的视角看,中国当前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规模较小,导致整个产业结构体系的不完善,这就需要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展生态产业。

第一,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尽快淘汰传统工业生产“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粗放型模式,使某个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物能成为其他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形成“资源-产品-资源再利用”的节约型模式。

第二,在第三产业中也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使用现代高新科技,调整服务业内部各企业的布局结构,鼓励企业优化重组。

参考文献:

[1]毛如柏.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王佐.现代制造企业物流成本计量问题研究[J],煤炭经济.2004,(5):12-14.

[5]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8):244-246.

[6]桑金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

[7]赵云君,文启湘.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6,(1).

篇6

中图分类号:F4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9-0123-03

钒矿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贵州省黔东南州蕴藏着丰富的黑色页岩型钒矿以及开发利用钒矿资源相配套的各种生产要素条件。大力发展钒矿产业的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钒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钒矿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1 黔东南州钒矿开发利用现状

1.1 社会经济条件

1.1.1 基础条件与设施

黔东南州交通十分便捷,州府凯里距省城贵阳160余km,全州已实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黎平机场已实现建成通航;沪昆高速公路横贯境内岑巩、镇远、三穗、剑河、台江、凯里、麻江等县市;西南铁路大通道湘黔铁路复线途经镇远、施秉、黄平、凯里、麻江等县市,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和航空的现代交通网络。昔日交通、信息、文化闭塞的黔东南已做好了承接中东部产业发展的准备[1]。

1.1.2 钒矿市场需求

钒是重要的合金和功能材料,属于战略资源,素有“金属维生素”之称[2]。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生产规模以及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钒在我国的应用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从在 2005~2011年钒的产量在逐年增长,其增长率保持在 5%~20%之间,在2012年钒产量短暂下降后,2013年钒产量又重新提高,增长率达50%,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钒矿产量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3]。

1.1.3 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扶持

西部大开发给黔东南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黔东南州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良好的环境,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因此,黔东南州迫切需要拓宽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空间,而黔东南州丰富的钒矿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2 开采有利条件

黔东南州钒矿资源属海相沉积成因、层状、似层状产出的矿床。

矿层直接顶板为黑色炭质泥岩、局部为页岩、黑-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泥岩和炭质泥质粉砂岩,属半坚硬岩组,厚度较大。

矿层底板为灰黑色薄层纹层状硅质岩,坚硬性脆;顶、底板较稳固,开采技术条件较好。部分矿山,矿层出露在地表,地表植被少,剥采比低,适宜露采,成本低,效率高。

矿层及其顶板均为炭质页岩,属相对隔水层;底板为硅质磷块岩和硅质岩,属弱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钒矿区域水质较好,地下水不低于Ⅱ类标准,地表水不低于Ⅲ类标准,矿坑排水对附近水体无大的影响。应该高度重视以坑采方式开采的矿山,由于开采时大量疏排地下水,造成了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农田灌溉及人畜饮水,甚至造成地表变形[4]。

根据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15年前对镇远县、岑巩县、施秉县、三穗县、台江县、黄平县、麻江县和丹寨县等地25个勘查区开展钒矿的普查或详查工作,远景资源量约V2O5100万吨。

1.3 开发利用现状

黔东南州境内钒矿含矿层分布较广,通过找矿勘查,预计可供开发的钒矿层位稳定,远景资源量较大。

州境内已探明钒矿总资源量28.81万吨,其中已审批钒矿资源量23.85万吨,未审批钒矿资源4.32万吨经上述工作已初步查明,并伴生镍、磷、铀等多种矿产。

黔东南州黑色岩系钒矿资源主要分布在镇远,黄平,天柱,三穗以及施秉等县,保有V2O5可采资源量23.85万吨,目前可供开采的天柱县大河边伴生钒矿13.54万吨,其静态保障年限31年,动态保障年限25年;

三穗县煤炭井钒矿6.92万吨,其静态保障年限16年,动态保障年限13年;

黄平县纸房钒矿1.9万吨,其静态保障年限4年,动态保障年限3年;

而施秉县新城钒矿0.62万吨、镇远县两路口钒矿0.17万吨、镇远县火石洞钒矿0.41万吨、丹寨县南皋磷矿伴生钒矿0.28万吨,其静态保障年限和动态保障年限都不足2年。

根据钒矿资源调查现状,统筹钒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地区、县(市)和企业利益,高效管理,将黔东南州的钒矿划分10个允许开采区,7个禁止开采区,并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见表1。

目前,黔东南州已建的钒矿项目不多,已建或筹建的6家提炼钒企业分布于三穗县、镇远县、黄平县、天柱县、台江县,大部分企业矿区采用露天,少部分也有坑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产[5]。

1.4 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1.4.1 勘查程度低

黔东南州蕴藏大量尚待开发的含钒黑色页岩,地质勘查资金投入不足,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浅部,工作程度低,钒矿产资源储量大部分尚未查明。从源头上制约了钒矿业进一步开发利用。

解决黔东南州钒资源勘查的瓶颈问题:一是提钒企业探采结合,提高储量级别,提高钒资源的保障程度;二是地勘单位和提钒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加快地勘工作。

1.4.2 布局欠合理,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

已建或筹建的6家提炼钒企业分布于三穗县、镇远县、黄平县、天柱县、台江县。有的企业选址布局欠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差,矿业结构不完善,节约和集约利用程度不高,附加值不高。这将会制约全区钒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

1.4.3 管理、技术人才缺口大,矿政管理有待完善

①黔东南州经济欠发达欠开发,待遇较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②矿业权市场建设滞后,矿业资本市场不够发育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融资渠道不畅,现有体制和机制不健全;③矿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使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证;④地矿行政管理基础工作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力度;⑤需进一步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防止非法采矿、无证勘查或开采、越界勘查或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行为。

2 黔东南州钒矿循环开发利用建议

2.1 黔东南州钒矿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矿业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发达国家注重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利用科技力量实现了产业从外延型、数量型向内涵型、质量型转变,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为工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贵州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也与日俱增。

黔东南州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处于南-贵-昆经济区东北缘,直接受到华中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经济区的辐射影响。从更广域的范围来看,本区处于泛珠江流域经济合作区和长江流域各经济区域共同影响的地带,并较省内其他地区更多地受到珠江流域经济力量的影响。

在广阔的黔东腹地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林业、矿产、生物等资源,是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资源优势突出,能够为基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钒的价格变化,受钢铁工业产品上涨下跌的影响,价格有所波动,近期钒矿价格处于低位,但根据国内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经济平稳回升,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及钢铁行业回暖,还有钒电池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V2O5价格还有一定的上行空间,钒产业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黔东南蕴藏大量的石煤型钒矿,以钒资源为切入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效利用钒矿资源,逐步建成贵州省重要的钒矿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将成为黔东南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黔东南州钒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钒矿产业循环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即大循环,主要为矿业循环提供有利的经济和政策保障;中观层次,即中循环,通过建立产业园区,延长钒矿资源产业链,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提高区域产业联合体的经济效益;微观层次,即小循环,在企业内部利用高科技技术,做到清洁生产,同时充分开采和利用伴生矿产,合理排放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2.1 钒矿企业内部循环模式(小循环)

黔东南州钒矿企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废气治理、节水措施、废渣综合回收利用、钒矿床多金属的循环利用等几个方面。

黔东南州钒矿床矿石中含钼、钴、镍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种,如达到工业开采价值,则应选用先进合适的工艺,实现多矿种的综合开发利用。

在钒矿企业中,可以根据黔东南州钒矿资源的赋存条件,选择合理的开采方式和生产工艺,提高钒矿资源和其他伴生金属的采出率和产品的质量,推广节能、节水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尾矿的利用率,实现废水、废渣的综合回收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废气的零排放,减少进入生产环节的物质、能量消耗。

2.2.2 钒矿企业循环模式(中循环)

传统的钒矿生产是以钒矿资源的开采和选冶初加工为主,生产经济的增长是按照“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模式来实现,钒产业链比较短,要实现循环经济模式,就应考虑到拉长产业链,不断提高提钒冶炼的科技含量,延长钒矿价值链条,实现产品优化升级,提高经济附加值,更好地消化吸收废弃物,积极培育下游主导产业。

实现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化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建议在将精细加工如钒铝合金、钒铁合金、氮化钒、钒薄膜、钒电池等科技型企业,布局在工业园区内发展,园区内统一规划,集中生产,集中管理,集中治污,变废为宝,化废为利。

实现产业共生耦合,形成钒工业相关联的“产品链”,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2.3 黔东南州钒矿综合协调发展(大循环)

黔东南州政府要从政策导向和投资导向两方面加以引导,在以钒产业的主导的情况下,建设产业群,构建循环利用资源你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起引导作用。

同时要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使政府、市场、人民大众协力配合,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之路。

2.3 黔东南州钒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①鼓励矿山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用于勘查和开发钒矿资源。规范地质勘查工作,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保护地质勘查投资者和勘查作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②建立钒矿探矿权管理档案,提高勘探单位的探矿权资质要求,要求探矿权的最低投入,推行钒矿探矿权竞价出让制度,新设置钒矿探矿权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切实保障探矿权人的权益,通过市场行为来调动社会资金促进资源的勘查、开发,实现收益最大化。

开展钒矿地质勘查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钒矿地质勘查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水平。查明黔东南州钒矿的资源储量,各级储量比例和空间分布,为钒矿资源规划利用提供依据。

③研究钒矿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特性,矿石和顶底板围岩稳固性,矿区内边坡稳定性,矿石粘结性和自然性,放射性元素等有害物质,为矿石的开采提供可靠依据。

研究钒矿石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钒矿石结构构造和矿物嵌布特征研究,矿石类型和品级划分,共生和伴生的有益组分为钒矿的选冶提供可靠的依据。

④黔东南州钒矿的开发利用的环境治理工作是实现钒矿循环经济的第四个重要的环节,坚持绿色矿业发展道路[6],是其必然选择。发挥政府引导和调控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即国家、矿山企业、矿山所在地居民三者利益的协调。转变环保理念,倡导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钒矿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树立矿业可持续发展观念,实施钒矿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战略,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 文.国内外钒资源与钒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01, (11).

[3] 吴起鑫,王建平,车东.顾亚中国钒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资源 与产业.2016,(6).

篇7

根据国家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首先,国家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全国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削减,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国家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依赖量的增长,企业抗风险能力非常差。由于长年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地质灾害、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水质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矿区的生产生活。煤炭资源枯竭,次级资源、伴生资源大量废弃。煤砰石山自燃破坏了环境,影响了地下水、土壤土质和空气等的质量。以往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枯竭,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煤炭企业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煤炭企业是以煤炭资源为重点的企业,发展原煤洗选、型煤加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加大粉煤灰、煤砰石的综合利用,构建煤一电一建材产业链,引进关联度较高的技术、加大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应用,用高科技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韦约利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同煤集团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积极推进煤炭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同煤集团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通过拉长产业链,榨干废弃物,形成闭合的产业链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环境、资源所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在规划上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使煤流方向自高向低流动,各厂以园区主千道为中轴线,按原材料的来源进行合理布置,并力求工艺合理,系统简单,功能分区明确,减少环境污染。并设计上按照“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思想,形成以矿井为龙头,以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实现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链。

塔山工业园区的产业链构成是:以建设塔山矿井为龙头,配套建设相应的选煤厂;选煤厂生产的精煤直接装车外运;选煤厂分选出来的低热值煤(包括煤泥、中煤)和煤砰石输送到4x5万kW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发电,电厂产生的余热用于居民区的冬季取暖,同时建设装机容量为2x60万kw的坑口电厂,利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和煤歼石为原料,建设水泥厂和建筑材料厂;利用采煤过程中采出的伴生物高岭岩为原料建设高岭土锻烧厂。这样,各个生产单位首尾相联,环环相扣,上一个生产单位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生产单位的原料,做到了资源的充分循环利用,并且把废物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将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单向直线式经济发展模式,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塔山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扭转多年来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为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新路。从经济效益上看,塔山工业园区具有较大的盈利能力。根据初步制定的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园区各个项目全部建成并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60亿元人民币,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39%,投资利润率10.57%,投资利税率14.78%,盈亏平衡点64.7%,12年即可收回投资,这些都大于(或好于)建设项目的基准要求。从社会效益上看,塔山工业园区建设将为改变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模式树立样板,做大了煤炭主业,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保证生产接续,促进矿区社会稳定;并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贡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029-02

1 循环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2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主要有企业模式、园区模式和社会模式3种。其中园区模式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面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区域生态园区模式。它是在更大范围内依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并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园区的物流和能流,建立起循环链,把不同的企业和产业联结起来,形成互换副产品和共享资源的代谢和共生组合如工业园区或农业园区,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也能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从而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标。园区模式的关键在于要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和企业间单向式线型的生产方式,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生产间的共生耦合。

3 工业园区现状

循环经济园区地处仁寿县镇。距仁寿县城44千米,威远县城45千米,面积约291平方千米。

3.1 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已形成以煤焦化、建材产业为主产业体系。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98家,规模以上企业27家,并且尚有大量企业准备入驻。从总体上看,工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①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②以“煤炭、化工、建材”为基础的工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③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量企业准备入驻。

3.2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将逐步加剧

随着规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企业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张,对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企业对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影响逐步加剧。

(2)循环经济链条不系统、不连续

工业园区目前以煤化工为平台,形成了一些简单循环产业链,但是不系统的煤化工副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程度低,资源化程度低、分散化。循环经济园区缺乏整体的设计和规划引导,共生耦合的产业链还很少,横向、纵向的循环经济链条网络没有建立,循环经济还有很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处在启动阶段,如110kV变电站等才刚刚投入使用,而园区道路、燃气(尤其是生产用气)、水厂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污水处理设施还未修建,同时工业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机关机制还相当不健全,未形成有效的再回收、再循环、再利用的链条,园区集中供热、信息共享等基础设施共享的效益未能发挥出来,不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工业园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资源、环境压力初步显现,循环经济的设计和规划正当其时。

4 工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4.1 园区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综观国内外各循环经济园区,它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从现状产业看,园区内存在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内的工业循环共生关系多样。故循环经济园区类型应定位为综合型园区,其运作模式为多中心依托型循环共生网络。

4.2 循环体系的构建

(1)基于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园区的发展不能仅限制在本园区发展上,必须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优势,顺应整个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长远发展的趋势,将循环产业链扩张到周边区域,从地域上将经济园区扩展到附近周边地区。

(2)循环经济园区总体框架

“一个平台”:以煤焦化厂为主要平台,与之紧密联系的其他支柱产业重点项目共同构成循环产业系统基本框架;

“三条纽带”:一是副产品与废物的闭路循环,二是能量梯级利用,三是基础设施与信息共享。其中煤焦化厂是这三条纽带的核心,通过这三条纽带的作用,将园区的企业、项目和机构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生态产业链和生态产业网络系统;

“三大循环产业链”:根据目前的产业格局和未来产业定位,构建煤炭、化工、建材三大循环型产业链,这三大产业链围绕“电、水、煤、气”为主轴进行延伸;

“五大支点”:以化工、耐材、陶瓷、机械制造、物流五大支柱行业的重点企业或项目为支点。

(3)基于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

①系统基本构成——共生耦合产业链。循环经济园区由煤炭和建材两大工业板块组成,均以资源利用为核心向外辐射。将这两大板块的重要项目都布局在资源附近,一方面通过就近利用资源优势发挥聚集效应,另一方面通过附近核心企业这个平台的副产品(包括废弃物)发挥系统集成效应。两大工业板块形成的产业链与资源共同构成循环经济园区的骨干,它们的有序发展和企业的合理布局是整个循环工业系统高效良性运转的关键。

②系统“关键种”——重点节点。生态学的“关键种”理论用于循环经济园区,是指规划中选定“关键种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园区的主要种群、核心企业,构筑企业共生体。

③系统成员——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过程中,应系统考虑园区生产者(资源生产型企业)、消费者(加工生产型企业)、分解者(还原生产型企业)的物质能量代谢过程,补齐、延伸生态链,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市场机制和绿色招商、因地制宜的逐步形成,使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稳健、高效运转。

(4)园区产业发展战略

①煤炭行业。就煤炭业而言,应克服单纯输出资源多、就地转化少的倾向,向资源的洁净化利用转变。向电、液、气转化是煤炭深度开发、提高资源效益的最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煤炭洁净利用的根本出路。

②化工行业。煤焦化业应严格煤焦化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工艺,优化产业布局。推广普及干熄焦、地面除尘站、煤气净化工艺和炼焦自动化控制等技术,鼓励炼焦企业区域集中,促进焦油、粗苯、焦炉剩余煤气回收利用。加强焦化酚氰废水治理,提高废水循环利用水平。

③建材行业。耐材、陶瓷业是的主导产业。对耐材业中污染大、规模小的企业进行整治,采取“关”、“停”、“并”、“转”的策略,提高行业集中度;大型企业不仅要全面提升产品档次,做大做强,形成龙头企业,更要淘汰倒焰窑、推板窑等落后窑型,推广隧道窑技术,改善燃烧系统。对陶瓷业,应利用资源优势,吸引沿海大型建陶企业进驻。

(5)园区的静脉产业建设

①水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园区应根据企业对水质的不同需求,建立“水源—工厂”供水形式,减少中转环节,提高“工业循环水”的利用效率;还应建设中水回用网络,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

②电的梯级利用。园区在促进能量(电能)梯级利用方面应积极争取政策,实现对企业直接供电。热能方面应促进余热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是以电厂为核心,由园区牵头组建供热公司,建立集中供热系统;二是根据电厂内部配套企业及用气企业的不同需求,在以电厂为核心的半径为30千米范围内科学规划布局用气企业,实现余热资源多级利用;三是由工业用气向民用延伸,扩大覆盖范围;四是根据实际需要,发展热电联产项目。

③污水的处理与再利用。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框架,生产废水中的生化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循环水,替代一部分工业新鲜水;高盐废水可作为冲洗水。园区废水经回用后,不向外环境排放废水,避免对越溪河的影响。

篇9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5-1199-03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ne Sugar Circular Economy Based on

the View of Industrial Chain

WAN Huan

(College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Guangxi,China)

Abstract: We proce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hain, analysis the drawbacks of cane sugar industry in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 explore the idea of building a cane sugar industry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chain, 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ane sugar industry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Key words: sugar cane; cane sugar industry;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y chain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蔗糖业主要包括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两大部分,涉及糖料基地建设、良种培育、原料蔗生产、制糖、蔗渣和糖蜜的综合利用等环节。甘蔗是中国主要的糖料作物,种植面积占中国常年糖料作物面积的85%以上,产糖量占食糖总产量的90%以上。蔗糖业已成为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蔗糖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然而,中国蔗糖业发展过分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改变,产业链也较短。目前,部分蔗区仍然存在着甘蔗种植分散、蔗地单产偏低、蔗农和制糖企业收益不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根源于蔗糖业传统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

1 蔗糖业发展概况

2011年中国糖料作物播种面积181万hm2,同比增长7.28%。其中主产区广西糖料作物播种面积104万hm2,同比增长2.63%;云南糖料作物播种面积33万hm2,同比增长13.86%。2011/2012榨季全国收购糖料量将达到10 008万t,产糖1 200万t。其中广西预计产糖量为700万t,云南预计产糖量为210万t以上。2011/2012榨季国内食糖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国内糖价在一定时间段内将持续高位运行。蔗糖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产糖量、消费量均占世界食糖总产和总消费量的7%左右[1]。

2 蔗糖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

2.1 蔗农分散种植甘蔗,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目前,国内不少蔗区甘蔗的种植仍然以“单家独户”的模式为主,处于零星生产状态,而世界主要产糖大国蔗区规模较大,多以农场或糖厂自办基地为主。如美国糖厂的甘蔗原料大部分由自己的农场供给,很少部分靠农场主供给,其拥有的蔗地规模一般有近千英亩,植蔗的单位生产率比中国高4~8倍[2]。相对封闭的种植模式使得甘蔗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并且割裂了与其他蔗农的沟通联系;原料蔗的出售也只能被动地等待制糖企业与之联系,对于原料蔗价格的波动不敏感。与此同时,这种封闭的模式无法真正改进甘蔗的良种培育技术,原料蔗产量和质量无法提高,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2.2 产品单一,产业化经营模式相对落后

我国主要蔗区的产品比较单一,集中于白砂糖和绵白糖两种产品,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而在国外蔗糖业发达地区,制糖企业正在大力发展以甘蔗为原料的综合产品,有些糖厂的蔗叶、蔗渣利用率甚至达到100%。同时,中国蔗糖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相对落后,基本上都是属于简单的“企业+蔗农”模式,缺乏制糖企业和蔗农之间有效沟通的平台,往往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双方难以达成互利双赢的协议、双方的利益也缺乏保障的局面。一旦遇到糖价剧烈波动、市场不稳定的时期,制糖企业和蔗农都只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履行协议,违约风险大幅度增加。

2.3 制糖企业分工不合理,产业链较短

目前世界主要产糖大国大多数都实行原糖、精炼糖“两步法”生产模式,食糖生产特点是“季节性生产,全年加工”。但中国某些地区的制糖企业基本上只能在甘蔗收获期进行生产,尚未按分工协作的方式实现长年均衡生产,是“两糖合一”(原糖和精炼糖)的“一步法”生产体系。这种生产模式不但使得人员在甘蔗非收获期大量闲置,而且不利于糖价的稳定。此外,传统发展模式的产业链较短,它只是延伸到蔗糖的生产环节而已。制糖过程中的副产物如糖蜜和滤泥,制糖企业或是直接遗弃或是简单利用,没有挖掘这些副产物的经济价值,没有建立和相关产业的密切联系,当然也就无法提高制糖企业的经济效益了。

3 构建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思路

3.1 产业链的上游――甘蔗种植和糖料基地紧密结合,提高蔗地产出效率

我国各蔗区甘蔗种植规模和产出差异较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落后蔗区没有建立起良种培育和种植的基地,蔗农分散种植,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而像广西、云南等主要蔗区通过建立糖料基地这个平台,很好地将良种培育和甘蔗种植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率,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提高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

甘蔗种植基地的建设不仅包含良种培育和种植,还应该为此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首先,可以在基地发展畜牧业养殖,用蔗梢、蔗叶作为牲畜的食物,而牲畜的排泄物又可以作为甘蔗种植的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其次,蔗叶可以直接还田循环利用。云南蔗区已经采取这种方式,实现了蔗田有效保水,使甘蔗单产平均增加7 500 kg/hm2;再次,要在甘蔗种植基地实现收割机械化。目前国内部分蔗区甘蔗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人工成本几乎占了生产成本的一半,大部分甘蔗都是人工砍收的,效率较低。因此,实现机械化收割是降低种植成本的关键环节之一。

3.2 产业链的中游――提高蔗糖质量,发展蔗糖深加工业

蔗糖是食品的调味品,人们在食用蔗糖以后,经过消化、分解为单糖(葡萄糖和果糖)而被人体吸收利用,产生热能,维护生理机能,可以恢复体力、解除疲劳。并且,蔗糖产量较大,供给比较充足,是一种既安全又经济的能量来源。因此,蔗糖的生产和加工是蔗区制糖企业打通上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具体的思路为:首先,采取许多经济作物产区常用的做法,即建立蔗农―种植基地―制糖企业的联结互动模式,制糖企业应该选址在种植基地周边,一方面使得企业收购原料蔗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种植基地牲畜的排泄物生产沼气,作为工业生产的能源动力之一;其次,可以对质量较高的蔗糖进行技术处理,用于不同食品的增色、防腐,提高食品的附加值,对于质量和纯度较一般的蔗糖用于生产食糖,供老百姓日常调味所用,提高蔗糖的利用效益。在食品调味加工方面,许多制糖企业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将蔗糖用于生产低聚果糖、山梨醇等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大大拓展了制糖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并使得蔗糖产业链得到了延伸。如果这些技术在国内进行推广的话,将大幅度提高制糖企业的经营效益。

3.3 产业链的下游――实现制糖副产物的资源再利用

在蔗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物,这些副产物表面上看起来并无利用价值,其实它们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首先,对原料蔗进行加工生产蔗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蔗渣,在大部分蔗区,蔗渣仅仅作为动物的一种饲料,用途比较单一。然而,蔗渣的用途非常广泛,蔗渣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用于蔗区种植基地和制糖企业发电的需要,实现跟上中游产业链的沟通互动,大大节约用电成本。蔗渣还可以作为造纸、一次性筷子、纸碟的生产,大大减少林木资源的耗费,既经济又环保,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因此,制糖企业可以和这些关联产业进行密切合作,使产业链纵向延伸,带动关联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制糖过程中产生的糖蜜和滤泥同样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糖蜜是工业制糖过程中产生的,蔗糖结晶后,剩余的是一些不能结晶但仍含有较多糖分的液体残留物。它是很好的发酵原料,可以用作制造酵母、味精、有机酸等的原料。在部分蔗区,许多企业将糖蜜作为生产酒精的重要原材料。滤泥是在制糖过程中,由于混合汁所含的有机物质对蔗糖结晶不利,通过向混合汁加入氢氧化钙、二氧化硫等使有机物沉淀下来,沉淀物通过压滤机等设备而得到的滤渣,它是甘蔗制糖的重要副产品之一。由于它富含氮、磷、钾等养分和微量元素,可以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将它循环利用对甘蔗地进行施肥,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甘蔗的产量。

4 加快蔗糖业循环经济发展和产业链形成的建议

4.1 甘蔗种植方面

1)加快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广大蔗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完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快蔗区各类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各种方式的灌溉,不断扩大蔗区的有效灌溉面积,解决蔗区干旱和抗旱水源问题,提高蔗区农业抵御各种灾害风险的能力,夯实甘蔗增产增收的基础。其次,优先进行蔗区道路建设,将制糖企业投入蔗区道路建设及维护的资金统筹管理。

2)丰富甘蔗品种,促进甘蔗品种更新换代。可以从蔗糖业发达的其他地区引进甘蔗的优良品种,同时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培育适合不同蔗区栽种的优良品种,做好品种的更替和后备良种的储备工作,以加快甘蔗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实现甘蔗种植品种的多样化。

3)提高甘蔗种植机械化程度,注重加强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工作[3]。实现高度机械化种植是提高甘蔗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有效途径。因此,蔗区首先要推广和普及甘蔗种植机械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补贴蔗农购买机械设备,加快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步伐。

4.2 蔗糖加工方面

1)对现有糖厂进行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目前,部分蔗区的许多制糖企业仍然没有进行合理的产业链分工,一家企业同时兼顾原糖和精炼糖的生产,无法实现专业化规模生产和经营。因此,建议将规模较小的制糖企业改造为原糖生产企业,不用改造现有的设备和工艺就可维持原有生产规模。而将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制糖企业改造为专业精炼糖生产企业,生产处于产业链高端、附加值较高的精炼糖产品,使其逐渐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糖企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培养新糖料品种、新包装研发和甘蔗综合利用的大型基地。

2)提高蔗糖加工的附加值,拉动关联产业发展。甘蔗除大部分蔗糖分被提取出来制备成品糖外,有机非糖分大都被转移到糖厂副产品中,主要包括蔗渣、糖蜜和滤泥等。由于含有多种有机成分,且产量巨大,因而具有很高利用价值。因此,要加大蔗糖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提高蔗糖加工的附加值。同时,蔗糖业和酒精、生物能源、食品、有机复合肥等产业关系密切,要促进蔗糖业向生物化工等相关产业延伸,提高综合生产效益,构建“甘蔗―制糖―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还田种蔗”的产业集群[4],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3 政府层面

1)政府要重视蔗糖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而像蔗糖业这样的产业就比较适合于循环经济模式。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首先接受和认同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将其作为蔗糖业发展的指导模式,并在产业规划报告中予以体现。其次,政府应该集合农业经济部门、大学和专业科研机构加强对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蔗糖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加快蔗糖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政府要引导蔗区实现蔗农―种植基地―制糖企业模式的形成,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订单农业+价格联动”[5]。实现蔗农―种植基地―制糖企业联结互动模式仅仅依靠市场自发形成是不现实的。因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往往会由于短视行为,只关注自己的工作和自身的发展,忽视产业链形成带来的巨大潜力。此时,地方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应该引导蔗农和制糖企业加强联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尤其是对于原料蔗价格和蔗糖价格等信息要及时传递,以便各方主体及时进行生产决策。种植基地的建设需要政府财政投入资金,或者是政府和制糖企业共同投入资金来完成,而这些投入都可以通过相关产品的出售,制糖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作为回报,政府也能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对于种植基地的日常管理应该由蔗农和制糖企业共同参与,相互监督和制衡,并定期向地方政府农业管理部门汇报工作。

3)政府要促进蔗糖业产业链向关联产业延伸。政府作为整个产业布局的规划者和指挥者,不能够仅仅关注到蔗糖业自身的发展,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大力支持蔗糖业的关联产业发展。如前面所提到的食品加工行业、化工行业、造纸行业等都应该纳入蔗糖业发展的大格局当中,统筹发展,打通蔗糖业内部产业链,并向外部产业延伸。

参考文献:

[1] 国家种植业管理司农情处.我国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R].云南糖网,2008-01-27.

[2] 王红英,欧阳玉萍.优化产业生态 做大做强我国蔗糖业――广西蔗糖产业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N].期货日报,2010-02-08(3).

篇10

吉林市发展电子废弃物绿色产业的研究,即如何发展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的研究(资源再次深加工过程)。

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处理电子废弃物,实现电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最大程度上避免环境污染,提高物资资源的可重复使用效率,因而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处理方式。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世界性资源危机的出现,电子废弃物作为一种不断增长的潜在性资源的特征也逐渐得到认同。对电子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后可再次利用,从而实现电产品所需原材料的循环利用。

下面我们从吉林市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想和循环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说明其存在的价值。

第一,前面我们论证了在有效回收、分类、拆解处理电子废弃物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可利用物质资源的再利用,基于此,可以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想:

“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消费者(使用)――废物回收、分类、拆解――有效资源再利用――再进行深加工、生产――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循环产业体系。

基于上面设想的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体系,我们根据吉林市电子废弃物发展现状及其循环利用产业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推行“电子产品企业责任制”下的生产者无偿义务回收模式,即谁生产谁负责监管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问题,如果生产者没有能力回收、处理,可以联合吉林市内各大电子产品经销、生产企业共同回收、处理,也可指派专门部门或某企业单独负责此事,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建设,也可以达到电子废弃物能够被有效处理的问题,为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完善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鼓励政策,促进消费团体、个人对电子废弃物有效回收、处理的认识,从而更加广泛地收集闲散、搁置的电子废弃物,为电子废弃物有效回收、分类、拆解处理产业提供必要资源;经过处理后,企业间可以进行有效资源再利用,即对大量的拆卸物进行深加工、生产,为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提供必要的电子产品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这样就基本完成了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想。可见,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将有效解决电子废弃物难处理的问题,对资源短缺问题也有着极大的缓解和补充作用。

第二,建立电子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化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产业模式,有助于改变“低技术、高污染”的传统处理方式,为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积累资金和技术,并可产生电子废弃物小规模处理所不能达到的规模效益,因而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子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而把电子废弃物处理过程纳入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不仅是对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补充,也使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过程能够与其他产业相衔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回收和循环利用。同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也要求电子产品经销、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妥善处理电子废弃物,推进电子废弃物产业化,把电子废弃物产业纳入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领域,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企业行为促进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化。在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中引入市场机制,对于与环卫部门联系密切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企分开”的政策,引导企业与环卫部门脱离隶属关系,把企业完全推向市场,从而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市场条件下实现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在提高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的准入“门槛”的同时,以优惠政策引导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吉林市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促进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效益。

综上所述,吉林市发展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经济产业,是新兴的电子废弃物绿色产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也可以减少由于采用传统处理技术所造成的“二次资源浪费”的现象。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而主要靠、也必须靠国家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采取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和教育的手段来引导和规范所有社会成员的生产和生活,吉林市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11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与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决定我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方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先后出台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广州被选定为广东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这为广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要求广州必须站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高度,基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进行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1. 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和方法论原则。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首先,循环经济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经济,其目标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其次,循环经济是清洁节约型经济,强调节约使用资源,注重废弃物的减量化。第三,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最佳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物质循环过程。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duce)、产品再利用原则(reuse)和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

2.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循环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提高,更要协调生态安全。循环经济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应符合“3r”原则。按照减量化原则,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按照再利用原则,要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力发展维修、维护、翻新等售后服务行业。按照再循环原则,要推动不同行业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三、 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及存在问题

1.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在1978年的基础上翻了6.5番。尽管存在通货膨胀,但实际增长还是非常显著。按照不变价计算,30年来gdp保持了14.1%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工业增长尤为迅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0世纪90年代是增长最快的十年,1991年~2000年,gdp年均增长22.2%,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6.6%。“十五”以来,经济继续快速增长,2001年~2009年gdp实际年均增长13.6%。自1990年以来,广州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6至7个百分点。

2. 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调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时期,广州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率先实行对外开放,通过“三来一补”,大量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纺织、成衣、家电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优势明显并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轻型外向性工业体系,同时,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第二次调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时期,广州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4%,开始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顺序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第三次调整开始于本世纪初,广州在继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促使信息技术向各个产业渗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外延转向内涵。这次调整的成效是明显的,2008年汽车、石化、电子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 50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8.8%。

3. 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时期,随着周边地区产业的崛起、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显现,广州现有产业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产业整体效益偏低,产业竞争力不强,制约了广州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问题。广州产业结构与不断提高的经济持续发展能力要求不协调,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总体上发展得还不够充分,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 545.6亿元,占gdp比重虽然超过了60%,但与经济发达国家(地区)70%以上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广州传统服务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外,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速明显,所占比重呈扩大之势。金融、物流、研发等生产服务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与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配套,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不相协调。同时,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行业比重下降,未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2)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能源、冶金、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2000年广州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91吨标准煤,按照ipat公式,到2010年万元gdp综合能耗必须降低到0.39吨标准煤,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0.18吨标准煤。按照广州的技术进步速度,在未来5年~15年内把能耗降低到这样低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除非广州在能源结构上有大的改变,更清洁的能源能够容易地获得,否则,现有能源利用方式将会导致环境上的巨大冲击,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将会是广州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的风险。

(3)产业结构调整的节约性问题。严峻的环境问题意味着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而污染物排放的居高不下又意味着资源效率不高和浪费现象的存在,2008年广州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6%,而能耗却占全市产业能耗总量的54.7%,单位能耗产生的增加值仅相当于第三产业的36.1%,这说明广州工业还是延续着“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

(4)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关联度问题。目前,广州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差异很大,规模效应不明显,这与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内部的产业关联度整体偏低不无关系,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上企业分工和协作不足。与此同时,广州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二、三产业之间融合程度偏低,服务业不能给予工业强大的支持,制约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5)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融合性问题。在广州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体系的整体建设与运行信息化程度偏低,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步伐较慢,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 循环经济下广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

1. 建立生态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四大产业体系:一是以资源能源节约、产品对人和生态环境损害轻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工业;二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生态农业;三是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绿色服务业;四是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的静脉产业。

2. 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提升产业素质上下功夫,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为主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农业方面,逐步建立都市循环型现代农业综合体系,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制造业方面,优化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市场结构,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环境服务业,通过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先进水平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时,服务业自身发展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 改造完善重点行业产业链。围绕汽车、石化和电子三大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使支柱产业成为工业链条中的主导链,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衔接,组成生态化的工业网络体系。汽车方面,构建和完善生态供应链,优先选择环保型材料,采用净化技术控制排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鼓励和规范产品回收再用。石化方面,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石化基地。电子方面,延长电子产品使用寿命,加强对废旧电子元器件的回收再利用。

4. 促进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化集聚。以产业生态集聚为核心,以“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为目标,引导产业园区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建立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调、竞争有序的产业空间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一核三极”,形成以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为核心,由南部海港、北部空港和城市中心建成区三个增长极,多个扩散点组成的格局。工业形成“两轴三区”,建设“东进、南拓”两条拓展轴和“东部、南部、北部”三个集聚区。服务业凸显“一区集聚、三圈协同、四极带动”,打造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培育南沙港、白云国际机场、新客站和地铁线网四大增长极。农业推动形成北部山地丘陵农业、南部滨海湿地农业、中部城乡镶嵌区农业、东部和西部平原灌区农业等“五大组团”。

五、 循环经济下广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措施

1. 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制度。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广州实际进行制度创新,打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减量化方面,改进提高资源效率的税收和补贴制度,重构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市场体系,建立节水节能的分级收费制度,提出合理的技术标准。再利用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税收优惠、价格优惠和奖励补贴制度,完善促进旧物品再利用的捐赠制度和产品售后服务制度,提高一次性产品的价格。为推动“3r”原则的实施,要建立系统的工业废物、副产品交易许可制度,以完善环保管制制度。同时,还需要在制度上激励(或者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建立绿色预算制度、绿色采购制度、绿色核算体系和决策后评价制度。

2. 制定发展循环经济与现代产业体(下转第100页)系的产业政策。广州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对现有产业政策进行调整。首先,基于循环经济的层次性,从产品、企业、区域和社会四个层面制定促进产业生态化的政策措施。其次,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检验政策实施的效果。第三,建立产业项目筛选评价政策。完善项目筛选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把土地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率和水耗、能耗、环境要求等指标作为审核项目和提供土地的重要依据。第四,启动产业约束和淘汰机制,建立严格的生态标准,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限制高耗能产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

3.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建立产业结构优化的技术支持。鼓励发展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技术。首先,发展绿色设计技术。重点支持具有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减少过度化包装、减少有害物质投入和产生等特征的技术创新。其次,发展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技术。重点支持固体废物、液体废物、气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创新发展。第三,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运用税收、奖励、补贴等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促进机制,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第四,建立循环经济理念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促进体系。第五,加强循环经济系统基础建设和质能循环项目的推广。

4. 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氛围。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参与程度。二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参与循环经济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技术推广,组织社区群众和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废旧物资回收等活动。三是将循环经济纳入普及培训和教育计划。四是依靠法律、舆论、文化等手段,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人民群众的行为取向。

5. 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目前,广州已经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十一五”规划,但是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统筹安排。要切实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还必须在规划上有更加周详的安排。要结合每个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相应的计划,包括时间、任务和阶段性目标等,促进规划实施。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下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规划,使循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既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相适应,又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冯之俊.循环经济与上海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高梁,杨春平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宏观经济研究,2005,(4).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5.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粤府〔2005〕83号.

6. 吉小燕,郑垂勇.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判别.商场现代化,2006,(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