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效农业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1 09:14: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农业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效农业发展

篇1

据统计数据,2005—2012年,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基本稳定,非农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占补平衡补充而来的耕地地力等级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山西省粮食作物总产量从978万(t纯养分)增加到1274.1万t,增幅达30.27%;蔬菜总产量从901.5万t增加到1107.3万t,增幅达到22.83%;水果总产量从245.5万t增加到606.8万t,增幅达到147.19%。而同期,山西省肥料总用量从95.6万t增加到118.3万t,增幅仅为23.59%[16]。科学施肥在粮食、蔬菜、水果增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以来,山西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调查统计,小麦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4%左右,玉米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4.5%左右,棉花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4.8%左右,马铃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5%左右,谷子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4.2%左右,果树、蔬菜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公顷平均增产6%左右[16]。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1.2科学施肥推进了农业节能减排

据统计数据,2005年与2012年相比,山西省粮食产量增加296.1万t,蔬菜产量增加205.8万t,水果产量增加361.4万t[16]。增产这些粮食、蔬菜、水果需要氮、磷、钾纯养分超过20万t,如果养分全部由化肥提供,则需要增加化肥用量近60万t[16]。通过增施有机肥、优化化肥施用比例和方法等,实际增加的化肥用量为22.58万t,节省化肥用量超过37万t,相当于节约燃煤96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万t[16]。同时,通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鼓励和引导农民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恢复种植绿肥和增施商品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项目区基本杜绝了焚烧秸秆的现象,还田率达到9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左右,公顷平均减少钾肥用量22.5kg左右。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大水漫灌和传统施肥相比,节水达50%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20百分点以上,节能环保作用明显[16-17]。

2科学施肥在推进高效环保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基础地力不高,对化肥依赖性高

目前,山西省农民在耕作过程中存在重用地、轻养地的现象,部分耕地土壤出现退化现象。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占优补劣”现象突出,补充的耕地比被占用的耕地普遍低1~2个等级。与此同时,人口和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承载的增产压力越来越严重,不增加肥料投入,产量就上不去。另外,山西省大豆等肥田作物种植面积较小,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豆类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34.6万hm2下降到2012年的32.4万hm2,相当于减少了1589t氮素[16-17]。

2.2过量施用化肥和落后的施肥方法仍然存在

过量施肥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而且成为农业碳排放、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特别是设施农业过量施氮的现象尤为突出,造成地下水硝酸盐超标,土壤酸化和盐渍化。在施肥方法上,部分玉米产区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式,造成肥料浪费,后期缺肥。加之劳动力成本增加、施肥器具不配套,化肥浅施、表施、撒施现象仍然存在。据调查,小麦追肥采用地表撒施的超过70%,蔬菜追肥多采取大水冲施的方式,肥料损失较为严重。

2.3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不高

重化肥、轻有机肥是化肥用量不断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山西省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比例低。废弃的有机物料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作物秸秆等含的有机养分来源于土壤而没有归还给土壤,只能靠化学肥料来补充。在山西省粮食生产中,化肥养分投入占70%以上,有机肥养分投入不足30%,而发达国家有机肥养分投入达到了50%左右。虽然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推广应用秸秆还田腐熟、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但与有机资源利用潜力和农田需求相比,推广面积太少,补贴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3大力实施科学施肥,推进高效环保农业发展的路径

3.1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多年的实践证明,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是提高肥料资源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过量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总结测土配方施肥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关键环节,扎实有效推进。一是大力实施整建制推进。通过强化行政推动,统筹各方力量,因地制宜把成熟技术模式、工作机制由点到面扩展,实现整村、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二是大力推进园艺作物科学施肥。在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优势产区及设施农业区率先普及、高标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三是大力推进配方肥产业化。按照“大配方、小调整”的技术路线,制定区域性大配方,引导肥料企业生产供应配方肥。同时,鼓励肥料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肥料经销商对接,订单生产供应配方肥。

3.2着力改进施肥方式

一是引导农民转变施肥观念。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以及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农民宣讲科学施肥的好处,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施肥观念,自觉应用配方肥、科学施用化肥,做到增产、经济、环保施肥。二是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条件、不同作物需肥特点,制定水肥一体化技术路线。重点推广玉米、棉花膜下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园艺作物和设施农业产区,推广水肥耦合技术。三是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机施技术。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大力推广化肥适时机械化深施技术,结合深松整地,搞好化肥深施,努力改变农民撒施、表施、浅施、大水漫灌和“一炮轰”等施肥方式,防止养分挥发和流失,减少浪费。

篇2

一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濮阳县设施农业面积0.362万hm²,其中日光温室0.6万座、0.067万hm²;塑料大棚1.1万座、0.08万hm²;小拱棚0.215万hm²。濮阳县设施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区六园”示范带动的发展格局。“一区”即:以子岸、五星、胡状、柳屯等7个乡镇为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重点区域。“六园”是:以子岸乡西掘地村为中心的丝瓜示范园;以柳屯镇陈村和七娘寨为中心的芹菜、茄子示范园;以城关镇近郊为中心的大棚叶菜示范园。二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初步估算,设施农业年产值3万元/667m²左右,是普通种植业的10倍以上,五星乡安寨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周边村发展温室大棚近百座。三是培育了品牌。引导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进行无公害、绿色产品认定、认证和商标注册,培育品牌。目前,已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个,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个,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7个,注册“濮绿”“天希健”“翠绿”等商标3个,有效提高了全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设施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快速发展可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目前仅子岸乡西掘地、五星乡安寨设施农业园区就解决就业200人。五是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

(二)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

在种植业方面是先后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氮后移技术、立体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力发展循环节能型农业,推广了秸秆氨化技术、沼气清洁管理等先进技术,受到了全县农民的欢迎。

(三)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化

按照“产业规模化、技术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理念,濮阳县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多种农业发展模式。1.企业承包模式。由企业出资租赁承包农民土地,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2.龙头企业加农户模式。由龙头企业负责良种引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统一标准分散组织生产,以实现生产标准化。3.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由合作社组织社员按照统一技术规程开展生产,合作社全程搞好服务。目前已有绿源合作社等7家按规程开展生产,合作社全程搞好服务。目前已有绿源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参与设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333.33万hm²,其中百亩生产基地7个,千亩生产基地2个,带动发展农户3600户。4.蔬菜传统种植专业村改造模式。按照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对传统的生产设施、种植模式、管理规程、生产技术等进行改造升级。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需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而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由于受部分农民自身意识、家庭状况等原因的制约,特别是缺少劳力户和劳保户仍想从事最简单的种收劳动,一些外出打工户担心土地流出后承包经营权改变,不愿把土地流转出用于发展高效农业。这种情况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二)传统种植因素问题

高效农业不同于常规的传统种植,需要基础性投入较大,尤其是起步投入较大,生产过程都是细活,技术要求高,客观上存在着市场风险。因此,一些农民中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传统农业思想,担心投本大,难以及时收回,担心技术难以掌握,生产效益低,怕吃苦,不愿意创新,不愿意承担所谓的“风险”,仍在传统种植中徘徊,因而造成不平衡性加大。

(三)资金问题

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濮阳县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效农业前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濮阳县又是省级贫困县,农民经济收入低,仅靠农民出资,农民不愿参与,只有上级财政投资,农民出力,才能完成高效农业的前期建设,且保证工程质量。政府如果出资为农民搭建好舞台,农民就会积极劳作、全力经营。沼气建设就是很好的例子,政府投资建好沼气池后,农民倍加珍惜,积极学习沼气使用技术,精心管理沼气池,才使得全县沼气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建议上级财政对高效农业的前期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关键环节上保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四)市场化程度低

农户蔬菜的销售主要因为种植户缺乏劳动力,还是靠菜贩子上门收购,价格也是由菜贩子来定,农民相对比较被动。虽有销售渠道,但农产品在销售、加工环节的利润严重受损。市场销售环节的缺位,使高效农业的效益大打折扣。高效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物流渠道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

各职能部门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重点向设施农业成规模园区、专业村倾斜,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组织农业、科技等部门成立技术专家组,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帮助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开展融资渠道,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强化科技支撑,优化产品品质

1.组织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种植能手走出去,考察、筛选新的品种,力争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精细品种、特色品种上有所突破;建立一批设施农业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依靠良种的引进提升品质,提高全县蔬菜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引进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节水灌溉等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力度,努力提升品质,通过农产品品质的提高,打响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3.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工作。

(三)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

只有不断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才能解决农民发展种植的后顾之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企业扶持,技术部门给予指导,尽早尽快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产生巨大的规模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格局。

篇3

近年来,连云港市新浦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沿海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拉动新浦区农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

1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 253.3hm2,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只,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600hm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6 570万元,已完成投资5 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连云港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园区建设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土地流转步伐不快,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发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约因素。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品牌带动效应微弱。新浦区的农产品远没有东海大米、赣榆泥鳅那样远近闻名。野仙云雾茶、草舍西红柿等品牌仅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带动效应微弱。四是乡镇之间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2]。

3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三大高效农业区。一是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浦南、岗埠片区以包青路为轴线,规划建设面积6 666.7hm2,发展鲜切花、生态富硒米、高效水产、设施蔬菜四大产业园,形成一区四园格局,2010年新发展鲜切花133.3hm2、设施西红柿333.3hm2、生态富硒米666.7 hm2、高效水产养殖133.3hm2,确保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后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以云台片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花果山外向型农业园为核心,建设4 000hm2出口创汇农业园区,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设施蔬菜66.7hm2,新扩洋葱、甘蓝等创汇蔬菜333.3hm2,建成万亩浅水藕基地、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成为全市最大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三是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云台山山场资源,新建茶园266.7hm2、新植果园266.7hm2,建成万亩云雾茶基地、万亩鲜杂果基地,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加快建设樱桃谷采摘园、花果山云雾茶文化园、城隍庙生态休闲农业园。建立园区管理机构,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融资主体[3]。

(2)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农业农村六项工程。一是农业园区工程。除了申报创建省级三大园区以外,每个乡镇新建一个66.7hm2以上的高效农业园,每个村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建,新建或扩建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或养殖小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育10户种养大户。二是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0年要新增设施农业666.7hm2,各类农业政策性资金将重点扶持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项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雾茶每年新扩266.7hm2,截至2012年全区云雾茶面积要达到1 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亩连片的樱桃、葡萄、冬枣等特色鲜杂果园2个以上。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采摘休闲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扩大鲜切花种植规模,每年新增133.3 hm2,到2012年鲜切花面积要达到1 000 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将新浦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鲜切花生产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为满足城乡绿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 hm2。五是规模养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规模水产养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给。生猪规模养殖15万头以上,家禽育雏饲养量1 000万羽以上,高效水产养殖发展到1 333.3 hm2。六是农民康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每年重点建设5个康居示范村,将新村庄建设与村庄土地复垦、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和农村二、三产业[4]。

(3)改善发展环境,健全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科普宣传直接到田、科技服务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个村至少有1名农技员。加快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集中,实现集约化生产。每年流转土地面积666.7hm2。三是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定新浦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

4参考文献

[1] 黄真国,黄秀敏.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1999(7):16-17.

篇4

把城郊高效农业列入城市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城市化规划与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起来。通过规划强化农业用地和农业基础设施的保护与管理,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区、常年蔬菜基地、副食品基地、休闲旅游农业用地。在城市功能区之间要有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生态功能区、林业自然保护区,构筑“山、水、城、田、林”的生态城市。

加快构筑适应城郊高效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

优先扶持和壮大蔬菜、果品、水产、畜禽等优势产业,满足城市消费需求。健全农产品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检测机构和监督体系,加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餐饮、旅游等农村服务业,开辟为城乡居民生活休闲需要的旅游观光农业,优化产业布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

加快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通过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发展拉动,打造就业载体,增加就业岗位,分流农村劳动力。制定有关政策,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并配套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

进一步完善、提高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功能

加强建设用地的审批与管理,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农业稳定。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确保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

建立城郊高效农业发展的投入保障制度

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会同相关单位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要加大财政对菜篮子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满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

篇5

安龙县地处山区,安龙县、黔西南乃至贵州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资源匮乏,土地资源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盲目发展农业,并凭借所谓的小气候与立体气候资源,争相地盲目比拼、妄谈优势、大上项目,最终会脱离实际,导致项目实施时出现问题,无法顺利落实。就山区而言,为数不多的坝地是优越的资源,但相对于平原地区,又显得微不足道,优势无从谈起。而山区看似是劣势的山地资源,却是平原地区所没有的,盘活利用好山地资源,优势显著。

1山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对山区农业生产而言,一贯采取的报项目、下指标、定任务等一系列做法实不可取。其实长期以来从上到下下达指标任务,或是从下到上申报立项实施的项目,效果大多并不理想。有些项目从申报之初就已注定不会成功,原因是不符合当地条件,只是为完成政治任务而勉为其难。等到项目及资金拨款下来要安排落实时,方知无从着手、难度很大,硬着头皮勉强实施,也只能玩虚浮、搞变通。即便到最后都通过了验收,实际上都是采取了一定的迂回和达成了一些谅解,大有项目“缩水”“打折扣”的嫌疑,远远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再者,一说到结构调整,“各路诸侯”便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众说纷纭。最后莫衷一是且处处碰壁,经过几番调整,还是原地踏步、一无建树[1-2]。

2发展对策

2.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针对实际,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抓好农业工作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应统一思路,集中力量,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变劣势为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发挥独特地理气候和农业资源丰富、多样,传统名、特、优、稀农产品和新、奇农产品及在各种反季、错季种植方面优势明显的实际,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走一条以特取胜、出“奇”制胜的山区农业崛起之路。一方水土一方人。山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都要立足山区实际,念好“山”字经,尽力争取把握住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占有应得的市场份额,跻身农业产业化大军,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3-4]。

2.2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工业管理、商业经营、科技支撑。用工业方式管理农业,用商业模式经营农业,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从农业产业上抓出工业的样子来,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拓宽新型工业化内涵。

2.3整合资源,形成统一发展格局

在组织市场销售和创品牌上,结合省州县各级提出的抓销售、抓生产、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资源整合,将一定区域内从事同一行业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的格局,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销售,形成同一商品质量统一的格局。这样势必可以既集中盘活资源,又充实活跃市场,还可满足外部大宗订单需求。

2.4分析自身优势,发展主导产业

在此基础上,还须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产业方向和内容的选择上,要切实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和诸多因素,选择和把握好主导产业,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选择不易掌握,但必须确定下来,最多2~3个,切不可贪多。对的确存在优势,但又因难以突破瓶颈问题,做强做大不具备条件的,要舍得放弃,否则犹豫不决反而拖累自己。

2.5产业选择上注重切合当地实际

针对个别传统产业如金银花,都达到了1万hm2以上规模,却仍难以做大做强,应该通过认真分析找到原因,并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应该轻易放弃、另作他图。不切实际的产业和项目最终只会费力不讨好,难有成效,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也应该引起反省和认识,明白个中的道理。在产业选择上应更加注重切合当地实际,不受市场左右和商家鼓动,跟风发展,盲目上项目,而要真正做到“看得更清楚,做得更靠谱”。同时,应该弄清本地具备什么条件,明确发展目标,分析厘清所具备的优势,从而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形成既定方针并长期一致努力、常抓不懈。就安龙县来说,不必盲目好高、求远求新,只要积极探讨摸索出解决当前现实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及做法,种植上重点抓好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具有深厚底蕴和人文基础的传统优势产业,最多再加上蔬菜(包括食用菌)产业;养殖上根据统筹需要抓好牛、猪、羊养殖,其中就安龙县而言,应重点抓好种草养牛产业。如此不仅完全符合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方向,而且只须完善相关链接就能达到目的和取得效益,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实现产业富民,还能保住绿水青山,真可谓一举多得。与盲目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目标不明确相比,效果更为显著。

2.6发展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

在选择产业上,笔者个人认为,就当地而言,上述如金银花、茶叶、薏仁米等产业,不仅是符合生态区域的传统产业,也是可以做大并能惠及更多群众的阳光产业和大产业,同时还是用工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能让农民和企业增收,还能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和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后,将更有利于保住青山绿水,还将促使农村劳动力更多在家务农或就近转移就业,并实现增加收入,减少抛家别亲、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相应地还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结语

生生不息,靠山吃山。立足于地处山区,只要注重切合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人无我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山区也一定可以发挥出山区的优势,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相应的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以优势主导产业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合理利用立体农业地理气候、别具山区特色的现代高效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

4参考文献

[1]于新奎.东营市河口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10)院126-128.

[2]薛晨霞,李敏,,春新,等.如皋市发展高效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9)院112-113.

篇6

(一)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思南县作为山区农业生产大县,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耕地分散破碎,工程性缺水严重,加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过大“,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的规模化、设施化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全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仍然过度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同时,受土地流转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程序不规范的影响,加上农民传统种养思想严重,担心失去土地等核心生产资料,导致流转力度不大、范围不广,土地产出率和规模效益较低。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最为欠缺,导致农产品加工链不长,附加值不高。

(四)农业技术队伍及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够,已逐渐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素质较高的“农民”成了“城市农民工”,留在土地上的大多是老龄、女性和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乏力。

(五)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在农产品销售领域,从整体来看,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基本无网络销售平台,仍处于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农产品还是依靠城乡集贸市场,在露天下交易、县域内消化,导致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同时,农产品价格低廉,严重挫伤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六)缺乏资金现象严重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多数农民或合作社资金积累不多,很多时候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也难以实施,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资金有限,农民农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而制约了我县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思南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开发一片见效一片的原则,高标准实施好塘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张家寨生态茶产业园区、思南高山生态畜牧示范园区和鹦鹉溪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内机械化耕种水平。同时,加大全县小水窖工程及灌溉沟渠建设力度,确保实现旱涝保收。继续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加大配方肥推广施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继续实施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县农业产业,重点培育生态茶、蔬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生态畜牧、烤烟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按照“板块发展、聚集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张家寨、东华、香坝、合朋、长坝等乡镇茶产业,结合全县“三个万元”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茶下养殖、茶园套种等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发展方式,提高茶园产出率和利用率。继续完善和提高塘头、邵家桥、凉水井等乡镇的设施蔬菜产业建设,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对设施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发展潜力。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重点发展塘头、邵家桥、孙家坝等乡镇经果林产业及长坝、大河坝、许家坝、思林等乡镇的中药材产业,通过林下养殖、林下套种、特色种植等方式,推动全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积极争取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以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加大培植力度,增强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引进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型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通过大型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延长我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大全县特优农产品推介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县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全县要加强对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农产品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健全各级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衔接产销,着力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难题。

篇7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生态高效”原则,坚持扩量与提质并举、园区与龙头共建、品牌与市场齐抓,着力提升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化水平,打造高效设施农业强县。目标任务:2016年,全县将新扩建高效农业8万亩,其中新增设施农业4万亩,打造高效农业集聚区1个,建设千亩连片示范基地2个,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1个、特色产业基地2个,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2个,建成“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1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4个。

二、工作重点

(一)推进主导产业发展,打造高效农业集聚区。立足做精、做优、做强,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打造高效农业集聚区。对310国道沿线设施蔬菜、鲜切花、特色林果、草莓等主导产业进行资源整合、空间整合,调优产业、品种、区域结构,并以打造全产业链的手段,将龙头企业和产地市场作为核心,在县域西北部打造一个生产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高效农业集聚区。

(二)优化园艺产业布局,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强镇。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基础,以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力为重点,打造一批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品牌优势更加明显、农村经济更具活力和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的现代特色农业强镇。重点打造桃林镇、山左口乡、洪庄镇、温泉镇和白塔埠镇设施蔬菜特色产业,黄川镇、石榴街道设施草莓特色产业,石梁河镇避雨葡萄、晚秋黄梨特色产业,双店镇、山左口乡鲜切花特色产业,青湖镇经济林果、甜瓜特色产业,李埝乡花卉、奔牛粉丝循环经济特色产业,李埝林场蓝莓和金银花特色产业,驼峰乡、安峰镇、石湖乡、曲阳乡优质西甜瓜特色产业,石湖乡林间食用菌特色产业。

(三)提升农业产业园区档次,开展特色产业基地创建活动。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六项指标,继续推动黄川、桃林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以“十有”园区标准提升桃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完善双店、温泉、青湖、白塔埠、石榴、房山以及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等市级园区标准化建设,促进园区提档升级,增强辐射、示范、带动功能。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理念,推进高效农业“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条,大幅提升园区产业效益,积极开展千亩连片基地、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创建活动。创建石湖西瓜、驼峰杨大庄甜瓜2个千亩连片基地;创建李埝林场千亩蓝莓、桃林官庄千亩核桃2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四)拓展园艺产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实现休闲观光农业由“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模式转变,大力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示范村)等创建工作。2016年,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1个,创建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4个。积极培育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并依托中国休闲农业网、去农庄网、旅长APP、省农委休闲观光农业电商推介平台、第十四届农洽会,第六届花卉博览会,强力推介我县休闲观光农业,提升我县休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保障措施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47-02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1]。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战略,针对南京市江宁区农业资源特点,立足当地特色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选择,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必将对全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求出发,对照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标准,江宁区的农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增长方式还比较落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农产品增值能力和商品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经营较为落后,这与高效生态农业要求的生产经营规模适度、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批量大、商品率高的经营方式明显不符。二是重点不突出,特色不凸现。在产业结构上,高效农业所展示的项目及品种缺乏特色。如部分标准化大棚引进的项目及品种单一,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现代高效农业理解为钢架大棚种植蔬菜或育苗基地,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造成资金浪费。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首先,人才短缺问题较突出,特别是农业科技力量亟需充实与加强。当前农民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极不相适应。其次,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下降,导致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再者,农业科技培训部门对高效农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效农业在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缺乏有力的措施,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四是缺乏定位高档市场的产品。江宁区大多以传统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为主,一些高档次、高效益的产品品种偏少,新、奇、特产品品种更是缺乏。五是生态环境不理想。生活污水的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区内部分河流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膜及各种塑料制品废弃物对土壤及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危害。秸秆的焚烧,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

2 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模式

根据现代高效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结合江宁区的实际,全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定位是合理布局空间、充分利用资源、适当集约要素、重点发展5类:在全区合理分布各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和人工资源使该区现代高效农业获得最大效益;适当集约土地、劳动、资金等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集约化规模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三大类[2]。

2.1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养分和空间等资源,减少有害生物的危害,进而实现高效、高产、安全、标准化生产的目标。江宁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务必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

2.2 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是将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结合,以农业为依托,农业效益和旅游效益并重,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的农业形态。江宁区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思路是大力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有效整合资源,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为发展农村的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

2.3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是以布局集中、生产密集、资源节约、污染控制、效率提升为特点,根据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对养殖方式进行优化组合,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安排生产,充分发挥养殖群体的生产潜力。江宁区加快建设健康畜牧业体系,重点建设优质瘦肉型猪、奶牛、波杂山羊、优质地方家禽四大产业,重点支持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养殖水平[3]。

3 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推进措施

“十二五”期间,江宁区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做大做强16个优势主导产业。依据各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组织实施高效农业百项工程,通过政府推动、龙头带动、科技促动、市场拉动,形成高效农业产业带、产业链和产业群,以进一步优化生态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正确定位、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积极扶持的原则,通过重大工程项目引导、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助于推动城乡统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1 积极引导,强化服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篇9

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加大引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走出一条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新路。如今,全区农业实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分散走向集中、从粗放走向集约、从自给走向市场的精彩嬗变。

园区聚力:

铸造农业发展火车头

六枝特区的农业园区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

2011年,郎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由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批准建设,属市级农业产业园区。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3月,郎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被贵州省列为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属全省“5个100工程”建设项目。

2014年,六枝特区新增3个省级高效农业园区,即大用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北部库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月亮河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2015年1月,生态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区级)、新华高山生态茶叶经济示范园区(区级)、江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市级)晋升为省级一般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六枝特区内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增加至7个。

近日,笔者走进郎岱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在阿乐村蔬菜基地所在地郎岱阿乐村,尽管天气寒冷,仍见已吐绿的蔬菜在“张嘴”呼吸新鲜空气,绿油油的一片惹人喜爱。

在宜枝魔芋加工厂,工人们戴着口罩、手套不停地分捡刚生产出来的魔芋胶……

在大用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花卉品种琳琅满目,各种颜色把寒冷的冬天装扮得分外妖娆,还有一株株果树在寒风中茁壮成长。园区在一年时间里种植车厘子1.6万亩、玛瑙红樱桃4000亩……当地干部说:“随着园区发展,六枝特区四季水果、蔬菜的供给将继续不断,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输送基地。”

大用园区管委会主任张远斌介绍道:“大用园区建成后,可带动园区内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带动4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宜枝”魔芋、精品水果、蔬菜是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鸡、鸭、鹅等家禽养殖仍是六枝特区农业发展的重头戏。预计到2018年,六枝特区养殖业将实现年出栏商品猪30万头、肉牛20万头、肉羊10万只、家禽500万羽。

在省委、省政府“5个100工程”及六盘水“3155”工程的指引下,六枝特区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从量和质上打造特色农产品。目前,全区园区建设已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囊括全区18个乡(镇)、4个社区,基本形成“一园区一特色”、“一园区一模式”、“一园区一市场”。

据统计,2014年,六枝特区内现有省级高效农业园区完成投资31.7195亿元,占任务数16亿元的198.25%。其中,六盘水郎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完成投资11.52亿元,占任务数5亿元的230.4%;大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完成投资7.888亿元,占任务数4亿元的197.2%;北部库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完成投资7.177亿元,占任务数5亿元的143.54%;月亮河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完成投资5.1345亿元,占任务数2亿元的256.73%。

园区建设的齐聚发力,有力地拉动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发展向前推进。

龙头链接:

形成农业发展加油泵

如果说园区是拉动农业发展的火车头,那么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形成农业发展的加油泵。

在六枝特区堕却乡朗树根村,村民龙云海正在为太子参锄草。龙云海指着不到三分的土地说:“去年这块地挖了三百多斤太子参,收入3600多块钱,比种庄稼划算多了。”

种中药材能致富,这是当地村民以前想都想不到的,村民们不敢想的事现在却因为六枝特区道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变成了现实。

六枝特区道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大户领办、流转土地、聘请农民务工的运行模式,通过订单种植、技术保障、保价回收,让利农户,扶持农户,确保农户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很多村民积极土地流转“退粮种药”,促进了收入的增加。

2014年,六枝特区有19家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第十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8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省级8家、市级30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25个。

在农业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核桃产业以圣核公司为龙头,在箐口、堕却、梭戛等乡镇发展核桃种植近万亩;猕猴桃产业以天地人和公司为龙头,在郎岱现代农业园区种植猕猴桃0.7万亩;特色经果产业以大禹王公司为龙头,在大用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区种植车厘子1.6万亩;茶叶协会带动茶叶种植3.8万亩……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有力地提升了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极大地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据统计,2014年,全区共流转土地29.81万亩,建成产业基地39.07万亩,发展规模养殖场87个。

市场撬动:

打通高速发展大通道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关键的是发挥市场的撬动作用。

岩脚面是六枝特区知名特产,如今在各大超市供不应求。

与岩脚面一样的,还有富硒茶、牛场辣椒、绿壳鸭蛋等,这些产品每一样都是现在市场上的抢手货。

在毛口乡,已建成的4个绿壳蛋鸡养殖场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购买绿壳蛋。江码头柏记农家乐的老板娘陆志兰笑说,“很多外地游客专程要来店里品尝‘炒绿壳蛋’这道菜,连带着饭馆的生意都越做越好。”

岩脚面、富硒茶、牛场辣椒、绿壳鸭蛋等每一件绿色产品,都是响当当的知名品牌,不仅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还被认证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截至目前,全区获省级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个,省著名商标11件。

六枝特区农业产品凭着“绿色生态”知名品牌,除通过各大超市进行销售外,还与阿里巴巴合作构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

篇10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203-01

1 自然概况

1.1 地形、地貌

同心县位于宁夏中部山川结合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度地带,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支离破碎,其地貌特征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形成两片地貌单元,即南高北低的北部川台地形和东高西低的南部丘陵沟壑区。

同心县东部旱作区主要由韦州~下马关盆地和两侧黄土高原丘陵梁塬构成。位于罗山、青龙山之间,北临蜗牛山,南以马家山与预旺盆地相隔,地势自南而北,自山麓向盆地倾斜。盆地地势平坦,地形自然坡度在1/40~1/100之间。

1.2 地质、土壤

宁夏农业勘察设计院2002年4月完成的《下马关地区土壤调查报告》和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2002年11月完成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下马关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水文地质堪查报告》,土壤类型主要有普通新积土、淡灰钙土、砾石土等3个土类,其中新积土以普通新积土为主,占本区土壤总面积的80%,一般较平坦,土层深厚,是目前的主要耕作区;灰钙土占土壤面积的12.6%,砾石土占8%,底盐新积土占3%,流动风沙土占1%。

1.3 气象

宁夏水文局在陈石塘、预旺、杨家岔、下马关、窑山5个雨量站,各雨量站大部分为上世纪70年代设站,降水资料系列较长。雨量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257.4 mm~380.3 mm。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6~76%。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各雨量站雨量极值比为2.7~10.6,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在Cv在0.32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313 mm,75%、95%保证率设计年降水量分别为241 mm、168 mm。

蒸发强烈,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80 mm(E601型蒸发皿),干旱指数4.1,属干旱区。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小,年内变化大,其随各月气温、湿度、日照、风速的变化而变化。11月至次年2月为结冰期,水面蒸发量小。水面蒸发量最小月出现在最低月的1、12月份,春季风大,气温回升,蒸发量增大,最大月蒸发量一般出现在6、7月份。9月、10月随气温的下降水面蒸发量逐渐减少。

2 水资源

同心县下马关生态移民区高效节水补灌工程位于同心县城以东及罗山东南侧广大地区,旱作区范围北以红寺堡五干渠为界,南以达郎顶为界,其水文特点是干旱、径流少、水质差。

当地地表水资源表现为暴雨洪水形式,无法利用。属于黄土丘陵干地区,具有暴雨雨强大、历时短、笼罩面积小的特点。暴雨洪水多发生在7~9月份,是典型的超渗产流区。由于该区植被差,涵养水土能力小,产流后即泄,汇流快,洪水陡涨陡落,过程较短,洪峰流量较大。

3 发展节水农业必要性

3.1 是加快宁夏中部干旱带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解决了干旱带80万群众的饮水困难,但仍有40多万群众为水发愁。同心县东部地区基本处在中部干旱带的中心位置,其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具有广阔地开发前景。将黄河水引入这一地区,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解决人畜饮水以及脱贫致富问题,而且还可以为当地的工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持,对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生态农牧业的战略性转变,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是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的需要

“有水即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已被实践所印证。以下马关生态移民工程为保障,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移民等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在近期内即可形成十三万亩新绿洲,使灌区原有荒漠化的土地变为“山川秀美”的新绿洲。同时,由于供水工程的辐射作用,使其周边的万亩草原与荒山得到保护。

3.3 是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作用的需要

旱作区毗邻红寺堡扬水灌区,对下马关高效节水补灌区实现旱改水提供了工程建设条件。红寺堡原规划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分布在红寺堡二~五干渠和新圈、新庄集、海子塘三条扬水支线上。目前,已开发土地30万亩,安置移民12万人。在灌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规模调整为55万亩,但扬水泵站及输水干渠等骨干工程均已按原设计规模建成,富余的水量为寻找与开发新灌区提供了条件。同心下马关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将此纳入红寺堡灌区,可以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的作用与效益。

3.4 为同心东部地区大面积推广特色种植提供条件

同心县东部地区年降雨量258.7 mm,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作物春季播种时节和出苗期严重缺水,影响出苗率和后期作物的生长。据资料统计,旱作区种植马铃薯亩株数2000~3000株时,产量及品质均达到合理值。每年4、5月份马铃薯播种季节,土壤墒情相对较差,土壤含水率低于50%以下,出苗期拉长,在土壤含水临界线15%时,种薯被迫休眠,旱作物种植马铃薯实际出苗率只能达到60~70%,相应产量减少30%~40%,旱情越重则出苗率和减产更加严重。近年来当地群众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利用窖水采取坐水种植,或在马铃薯发育期实施渗灌补水,在正常年份下可以促成马铃薯田间出苗、齐苗、壮苗,实现马铃薯种植的稳产高产。但由于春季往往水源紧缺,窖水严重不足,群众拉水成本过高,影响了马铃薯种植的大面积推广。通过实施同心县下马关生态移民区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可以为东部地区大面积推广马铃薯等种植提供基本保证。

4 灌溉方案

本项目全面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以补灌为主的非充分灌溉方式,在配水和田间灌水方式上比较了以下两种方案:

4.1 拉水补灌

输水干管、支管采用压力管道,田间布置蓄水池,单座蓄水池控制灌溉半径0.5 km左右,控制面积1500亩左右。以蓄水池为水源点,采用拉水的方式向田间地头送水,采用坐水种、点灌等人工灌水方式。该灌水方式的优点是用水量易控制,田间工程造价较低;缺点是拉水成本高,灌水劳动强度大,群众接受程度低,影响开发的积极性。

4.2 管灌

在每级加压泵站压力管道的末端布置大型蓄水池,以蓄水池为水源点,向灌区布置支、斗、农等各级压力管道,田间配置给水栓,采用软管点灌。该灌水方式的优点是灌水方便,动强度相对低,群众容易接受,而且可以为今后结合地膜覆盖、发展膜下滴灌创造有利条件;缺点是田间管网工程造价较高。

综合以上两种灌水方式的优缺点,为了能让移民搬得来、留得住,从方便群众灌水、减轻灌水负担、激励群众开发的积极性等方面考虑,本报告推荐采用管灌方案。设施农业(拱棚)生长期较长,管灌用水量大而且劳动强度高,设计采用膜下滴灌

方式。

5 结束语

篇1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09富民春(秋)季行动”为载体,按照“目标具体,责任明确,措施扎实,奖惩分明,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要求,通过建立健全高效农业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进一步强化镇村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发展责任,积极打造农业强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二、目标任务

总的目标是:通过两三年时间的拼搏,致力打造“点、线、片、面”四种格局:一是机关中层以上干部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每人培植一个项目点;二是以领导干部示范园、教育励志会和企业家协会种植园等为载体,做靓钱?线、?蒋线“绿色生态长廊”;三是各村新增一片百亩以上种养基地;四是全社会共同打造一个农业强镇。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一是数量翻番,参与高效农业的人员要翻三番;二是规模翻番,种植面积和养殖栏存总量要翻两番;三是收入翻番,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接近翻番。力争达到“三个一”:充实一批干部,培养一批老板,富裕一方百姓。

具体任务是:

1、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要每人在钱?公路沿线流转土地20亩,其他党政负责人每人至少流转土地15亩,共同打造连片200亩以上的领导干部种植示范园,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三资”培植一点,确保在“09富民春季行动”中签约落户1个100万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项目;

2、中层干部除了要协助挂联村做好农业项目的土地流转以外,每人要确保引进一个50万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项目;

3、一般工作人员要至少提供一条有价值的高效农业项目信息。

4、户口在本镇的中层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每人要分别流转土地10亩和5亩以上;

5、各村支书、主任每人要至少流转土地20亩,其他村干部每人不少于10亩。所流转的土地必须以村为单位,集中形成100亩以上的示范方,其中设施农业面积不少于50亩。

三、布局规划

根据我镇现有高效农业产业基础和区位状况,科学规划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效益明显的发展格局。具体布局概括为“两横四纵”,即:

第一横——钱?线。西起卫星村,向东经运粮、顾野、大?,至申扬村姜海路,致力打造成集精品农业、旅游农业于一体的绿色“十里长廊”;

第二横——园区北线。西起卫星村,向东经运粮、兴驰、东徐、麻墩、茆戚至土山村,努力形成一条规模种养带;

第一纵——七一线。沿七一路两侧由南向北发展冷冻仓储、加工贸易、成片种植,依托农技试验示范基地,向东辐射全镇;

第二纵——运粮振中线。南起朱宣村,向北经太平、顾野、运粮至兴驰村,主要发展设施大棚等设施农业;

第三纵——?蒋线。南起桥东村至大伦村,致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向北延伸至响堂村伦白线,东侧发展养殖业,西侧发展设施大棚;

第四纵——东三沟线。南起缪埭村,向北经塔子、申扬至土山村,致力发展特种养殖,依托多服站示范养殖园向西辐射全镇,与第一纵的七一线遥相呼应。

规划范围内的项目用地,每宗安排10~20亩的建设用地。

四、激励政策

镇政府对各村统一规划、规模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规模农业积极扶持,并设立高效农业规模化项目奖。具体标准为:

以村为单位,连片露地种植蔬菜、瓜果、花卉、苗木100亩以上,且土地利用率超过90%的,每亩奖100元;单个投资强度不低于2.5万元/亩的50亩以上连片钢构大棚或投资50万元以上的养殖项目,每亩奖400元。上述奖项从项目实施见效起连续计奖三年。重特大项目,优惠政策随项目走。

五、工作措施

1、建立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发展高效农业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吴琼同志任总指挥,三名副书记任副总指挥,其他党政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一办四组十六部”:“一办”即:办公室,由张吉祥同志任主任,许建中、高忠华、黄莉三同志任副主任,党群口和农口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许建中同志具体负责农业项目的招商、推进和服务等,高忠华同志具体负责农副产品的市场、流通和销售等,黄莉同志具体负责种养技术培训、推广和应用等。“四组”即:宣传组,由黄莉同志任组长,张宏根同志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整个活动的全程宣传发动、鼓劲造势、跟踪报道等,确保每天要广播有声、电视有像;项目推进组,由许建中同志任组长,宋杰、钱宏光、李仕龙三同志任副组长,具体负责种养项目的种苗供应、技术培训、科学管理、市场销售、保险服务等,确保种养从业者的保底收益万无一失;督查组,由常军同志任组长,唐桂军同志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每周督查、通报各村高效农业实施进展一次以上,确保推进过程督办有力;考核组,由王连章同志任组长,凌宝祥同志任副组长,具体负责两次活动期间各责任主体目标任务的考核评比,确保动真碰硬、不打和牌。“十六部”即:全镇16个村以村为单位,一村一部,由挂联党政负责人牵头,联村镇干配合,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实行一杆到底、全程包保,具体负责土地流转、项目落户、跟踪服务等工作,确保推进高效农业运动富有成效。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烈氛围。镇宣传科、广电站等职能部门,要通过印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举办高效农业成果展、制作和播放自办广播电视节目、开办“智民大讲堂”等途径,动用一切可能动用的传媒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展高效农业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等;各村要通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讨论会、观摩交流会等,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外出参观、算帐对比等活动,激发其主动投身高效规模农业的最大热情;相关企、事业单位要帮助宣传、推介本地资源,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高效农业发展的浓烈氛围。

3、注重示范引导,强化配套服务。镇农技站、多服站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创办种养试验示范园;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利用本地能人等资源组建种养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销售公司、物流货运队伍,开辟各大市场销售窗口,健全农副产品保险机制;“两站”全体工作人员一律要入驻试验示范园办公,划分包保责任区,实行奖惩责任制;试验示范园要加强与上级农科院所的联系,求得对普通种养品种遇到的疑难问题帮助答疑解惑,争取引进各类适种宜养、高附加值的特色种养科研项目;同时要加强对本地种养能手的组织调用,充分挖掘其潜能,切实提供常规种养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