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童生理健康教育

儿童生理健康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1 09:14: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儿童生理健康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儿童生理健康教育

篇1

1.1调查内容

一是进行留守儿童监护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监护人儿童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以及留守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均由保健医生询问后填写。二是对234名儿童进行体检并评价其生长发育状况。

1.2资料

处理全部资料均输入Epidata数据库,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1)调查的234名留守儿童中男童130人

女童104人,127名有营养不良与发育迟缓现象,其中52名体重低下,75名发育迟缓。5岁以下留守男童体重低下26人(占20.0%),发育迟缓37人(占28.5%);女童体重低下26人(占25.0%),发育迟缓38人(占36.5%)。

(2)留守儿童监护人营养知识水平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关系

监护人中女性居多,文化程度相对低于男性,营养知识水平也较男性低

(3)经统计学分析,留守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与营养不良呈正相关

3讨论

3.1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原因分析

3.1.1监护人因素

监护人营养知识水平与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关系,并对儿童饮食行为习惯有直接影响。监护人营养知识水平越高,儿童挑食、偏食等不良行为越少。

3.1.2家庭经济因素

家庭收入水平影响儿童活动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其膳食结构发生变化,对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直接影响。

3.2加强留守儿童保健服务

3.2.1加强营养知识宣传

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入户宣讲、发放小儿膳食营养手册、定期举办营养知识讲座、广播电视教育、就诊咨询、保健服务等多种形式,普及儿童营养知识,对监护人存在的营养知识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加强营养知识科学化、系统化、日常化指导,让监护人了解如何合理安排儿童饮食种类和数量,保证膳食平衡。

3.2.2积极推广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技术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技术进入家庭是降低儿童营养不良发病率的有效措施,儿童保健工作者向监护人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调查,是有效预防、控制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措施之一。

篇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39―01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进行疾病预防的首要条件。多年来我院在做好儿童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向家长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儿童保健及健康知识的传播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组织管理

1.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保证,我院建立了充实的组织机构,并且每2~3年改组一次。组长由主管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医务室主任担任。组员由保教科科长、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医务室成员及相关人员组成。

2.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在我院持久开展,并且落实到位,我院制定了健康教育制度,每年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且每年年终进行工作总结。由于有制度做保障,使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常抓不懈的轨道,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提高为幼儿健康服务的能力

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教育素质及专业化素质是提高健康服务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使教育者的健康素质首先得到提高,才能去教育儿童,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提高儿童的健康素质。多年来我院在教育全院教职工提高健康素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校讯通、园内网、发宣传资料、出《保健――桥梁》刊物、开讲座、试卷问答、网络研修、举办各种培训班等方式,对全院教职工进行了儿童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知识及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培训质量和全院教职工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共培训保教人员1200多人次,年培训率达85%左右。

三、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做好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活动

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可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家庭、保育院、社会的教育合力,营造关注儿童健康、重视儿童卫生保健的氛围。

1.为了使全院教职工及幼儿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效提高,我院征订有《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二十多种刊物,供教职工翻阅,还有医务室自编刊物《保健――桥梁》;并逐年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添置电脑及校园网络,其经费占有很大比例;还制作了儿童健康教育活动光盘和卫生保健(生理)健康光盘;每周两次定时为幼儿播放动画片,使幼儿逐步懂得用餐营养知识及其他小常识,以利于幼儿生长发育。

2. 多渠道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对全院教职工、各班及家长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三年来共发放健康教育资料3600份,口腔保健知识宣传资料840份,眼保健知识宣传资料830份,儿童补钙知识宣传资料450份,“保健――桥梁”刊物300份,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820份,麻腮风防治知识宣传资料840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1600份,健康行为歌宣传资料820份。

3. 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做好家园共育。多年来我院十分重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刊物、开家长座谈会、专题讲座(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眼保健讲座,耳保健讲座,营养知识讲座,预防接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儿童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等)、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使全院教职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档案,并对教师进行保育保健工作技能操作考核

我院针对院内体弱儿、肥胖儿、行为异常儿童开展家园互动,建立专案、联系档案和管理记录,并且每年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保育保健工作技能操作考核。

五、有效评价

做好形式多样的健康评价,了解健康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并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保教质量。其评价工作有:家长问卷调查;儿童生理方面的整合和个案评价,如儿童生度发育评价;营养调查、五官保健等方面的评价;健康教育活动课后评价;教师考核评价;统计处理的信息资料等。

六、活动难点

1.部分卫生行政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健康知识的普及、促进。

2. 家园共育有待于加强,尤其是家长的健康素养需要尽快提高。

篇3

1、观念落后,重视不够。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学前儿童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过“学前儿童园必须切实做好学前儿童生理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即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学前儿童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托儿所、学前儿童园的教师及学前儿童家长缺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认识:(1)一些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他们常常把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更多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没有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2)部分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们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2、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虽然我国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代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的历史还非常短暂,尤其是专门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更为短暂,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我国传统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当了一种保姆的角色,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进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无论是中等学前儿童教育学校,还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中,由于系统理论的缺乏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体体现为,各个学前儿童教育的专门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学前儿童园、托儿所及相关的学前儿童教育实验机构等)用于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内容分散、零乱、不能自成系统(大多穿插于其它内容中)的文章和书籍,甚至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它中小学或相邻学科的经验,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学前儿童教育师资方面的问题。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学前儿童园教师,但是大多数学前儿童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由于缺乏扎实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他们常常对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学前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学前儿童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树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学前儿童教育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达成学前儿童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学前儿童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2、形成一个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系统

学前儿童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由于人文环境以“人”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因此,作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学前儿童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过高或片面的要求)则会导致学前儿童心理畸形发展。而且,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以预防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间接的社会环境有时虽然与学前儿童不直接发生关系,但是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3、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加强学前儿童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成长,教师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期是人格形成一个重要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较大。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影响一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并且一个人在学前儿童期形成的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学前儿童教育工作中去,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艰巨工作。另外,还应对学前儿童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这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好地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

篇4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98-01

铅是一种具有多脏器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儿童对铅的毒性作用极其敏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铅及其化合物,故日常发生儿童铅中毒的风险很高。儿童铅中毒并不表示临床意义上的中毒,而是表示体内的铅负荷已经影响到儿童的智能、生长发育和健康,所以儿童铅中毒的防治工作开展的越早越好。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静脉血铅检测的儿童中,血铅含量≥100μg/L,愿意接受观察和随访,接受健康教育的儿童及家长。且检测数据完整的患儿共计362例,年龄范围为4月~14岁。男220例,女142例。

1.2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要求进行诊断 儿童高血铅症和铅中毒要依据儿童静脉血铅进行诊断。高铅血症:连续两次静脉血铅水平为:100―199μg /L。铅中毒:连续两次静脉血铅水平等于或高于200μg /L 并依据血铅水平分为轻、中、重度铅中毒。儿童铅中毒可伴有某些非特异的临床症状,也可伴有昏迷、惊厥等铅中毒脑病表现。

2 方法

开展健康教育

2.1 知识介绍 儿童铅中毒是因儿童接触铅导致体内铅的负荷达到较高水平,危害儿童生长发育。如室内含铅的涂料和油漆,大气中铅的污染,胎盘转移,食物与饮水,生活习性的不同等都有可能导致儿童铅中毒。一般认为儿童铅中毒多为慢性过程,长期接触微量铅可干扰中枢神经介质乙酰胆碱和儿茶酚的正常代谢,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发生紊乱。儿童铅中毒的危害又是一个剂量―-效应连续过程,在出现铅中毒临床症状以前,首先对儿童智能行为及体格生长的损害。[1]

2.2 进行行为指导

2.2.1 通过对家长和儿童的指导,切断铅从环境进入儿童体内的通道,改变儿童的不良卫生习惯和不当行为。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饭前洗手,一次洗手可消除90%-95%附着在手上的铅,要勤剪指甲,避免消化道摄入。

2.2.2 经常清洗儿童的玩具和用品,用干净的湿抹布清洁儿童能触及部位的铅尘。食物和餐具加罩,遮挡铅尘。平时要多开窗通风,定期扫除,多种养花草。

2.2.3 不带儿童到铅作业工厂附近散步、玩耍,不在铅作业场所为孩子哺乳,从事铅作业的家庭成员下班前必须换工作服和洗澡。不将工作服和儿童的衣物一起洗。

2.2.4 儿童餐具应避免彩色图案,不合格产品。某些学习用品铅污染,如铅笔,接触机会多。

2.2.5 不食用皮蛋、爆米花、薯片等含铅高的食品,不用长时间滞留在管道中的自来水为儿童调奶粉或烹调食物。

2.2.6 对儿童的血铅水平进行普查,特别是高危的儿童尤其是6岁以下儿童应定期检测。

2.3 营养干预

儿童患营养不良,特别是体内缺锌、铁、钙、镁等元素时,可使铅的吸收率提高和易感性增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确保儿童膳食平衡及各种营养素的供给,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应定进食,避免进食过分油腻的食品,空腹进食和食品过分油腻会增加肠道内铅的吸收。还应经常食用含钙充足的乳制品和豆制品;含铁、锌丰富的食品;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2.4 驱铅治疗

驱铅治疗是通过驱铅药物与体内铅的结合并排泄,以达到阻止铅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只用于血铅水平在中度及以上铅中毒,要到专业医院找专业医生治疗。健康教育对轻、中、重度铅中毒的防治作用是临床治疗和环境干预所无法替代的。

3 讨论

近20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围绕儿童铅中毒的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已证实,血铅在极低浓度时就能对儿童的智能发育、学习记忆能力和感觉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如长期过量地接触铅,不仅会阻碍儿童的体格生长,还可导致儿童大脑不可逆的损伤,有害效应是长期甚至是终身的,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公告指出,铅在体内无任何生理功能,理想的血铅水平应为零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既可以降低血铅含量,又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且十分安全的营养干预手段,来积极服务大众。[2]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儿童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目前铅中毒对儿童身心的危害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对铅中毒的预防工作刻不容缓,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得出结论,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广泛的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能起到积极预防和减少铅对儿童的危害。

篇5

本人是在农村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护人员,从事了15年的农村儿童保健工作,这在过程中,经历了由毕业时的豪情壮志到现实工作的深刻认识。根据工作情况,积累了部分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

儿童健康工作包括健康的完好状况,更要求保障和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潜能充分发育的过程。农村儿童保健是以农村社区为范围,儿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散居儿童为对象,以需求为导向的综合性连续服务。

1 农村儿童保健工作现状

1.1 农村儿童保健项目及服务方式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与城市一样,儿童保健从过去的基本服务向定期全面体检、接受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心理保健、智力开发等较高层次的服务转变。调查除基本保健服务的需求量大外,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咨询、常见病预防、儿童患病就诊、儿童营养咨询和儿童定期体检困难, 表示不满意。

1.2 农村儿童保健组织结构的调整

1.2.1 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础上着手形成儿童保健网络:传统的儿童保健组织结构和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儿童保健的需求。根据需求和主要健康问题, 制定服务内容和干预措施,在社区卫生 “六位一体”的服务网络的基础上着手形成妇幼保健网络。

1.2.2 各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及儿保科深入社区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以健康教育开路、以妇幼人群为切入点、以婚前检查为线索、以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和计划免疫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定期到计生办、派出所联系, 不断更新家庭健康档案资料, 实行电脑网络管理。

1.3 农村儿童保健服务内容:农村社区儿童保健涉及新生儿访视及护理指导,母乳喂养咨询及指导,辅食添加及营养指导,生长发育评价,心理发育指导及咨询,生长发育监测,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指导,儿童体检(集体、散居),心理发育指导,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儿童系统管理等多方面。

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1 农村儿童保健存在的问题

2.1.1 农村儿童保健服务满足率低,主要原因是:一、本人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在全国属中上水平,但是在农村仍然有大量青壮年外出,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大部分留守儿童平常由祖父母辈照看,对儿童保健重视不够。二、农村医疗机构儿童保健人才严重缺乏,并且不稳定。大部分农村医疗机构儿童保健人员由其他临床、妇幼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代替,严重缺乏儿童保健专业人才,且从事儿童保健工作人员随意性大,经常更换人员,导致专业性严重缺失。调查学龄前儿童家长对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状况,很满意为40.7%、不满意31.1%。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社区保健服务质量,调查中仅28.18% 的家长满意医院提供的保健服务, 49.67% 基本满意, 22.15% 不满意。不满意者中, 46.19% 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咨询困难, 42.11% 认为是儿童常见病预防咨询困难,42.15% 认为是儿童患病就诊困难,36.13% 认为是儿童营养咨询困难, 21.19% 认为是儿童定期体检困难, 仅9.15% 认为是儿童医疗费用昂贵难以负担。

篇6

一、妇幼健康服务持续改善

(一)孕期保健管理

1、以维护母婴安全为重点,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分级管理。

以两个系统管理和死亡控制为重点,加强群体保健工作。一是全面开展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和“红色”的孕产妇,由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专科管理,并与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立转诊制度,以瘢痕子宫孕妇、高龄孕妇保健为二级预防重点,为全区的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服务工作从检查到随访,对高危人群重点健康指导,二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的系统管理、妊娠风险筛查与全程追访,开展危重孕产妇评审和新生儿死亡评审,强化各助产机构产科质量管理,落实《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着力加强危急重症救治。建立保障母婴安全协调工作机制,确保转诊救治网络覆盖所有助产机构。三是探索开展孕期内分泌、营养等专科服务,加强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专病管理。

2、综合施策降低剖宫产率,强化爱婴医院管理。

我区2018年的剖宫产率平均高达60%—70%,在区卫健局领导及妇幼科带领下,中心妇幼基层科组织开展有效的业务培训,开展病历点评,严格掌握剖宫产医学指征,倡导纯母乳喂养,提高助产技术水平,以及提高产科质量管理体系,逐步降低了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目前全区剖宫产率逐步下降,截止2020年12月,全区剖宫产率平均为58.20%。开展纯母乳喂养率54.98%。

(一)儿童保健管理

1、加强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结合不同发育阶段特点,重点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和心理发育评估、听力和视力筛查,为家长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心理行为发育、口腔保健、常见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2、开展儿童保健门诊特色服务,提高全区儿童健康素质。

本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以儿童生长发育及儿童口腔保健门诊服务工作为特色服务,在开展的儿童入园体检中,通过疾病筛查,龋齿患病率72.3%,肥胖患病率3.87%,消瘦患病率1.12%,对于儿童龋齿患病高势态,本中心组织开展“关爱牙齿,口腔健康”涂氟活动,通过微信抖音科普宣传,到幼儿园与家长互动科普宣教,得到广泛社会影响,通过开展儿童口腔涂氟和口腔健康检查工作,有效抑制有害细菌、坚固牙齿、增强牙齿抵抗力,进一步降低了幼儿的龋齿患病率。对于发现生长迟缓、矮小儿,通过骨龄测评,邀请省级儿童生长发育专家坐诊,实现医联体转会诊流程,给予了科学的临床指导,儿童生长发育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3.改善儿童营养

加强儿童肥胖监测和预防。将监测重点放在全区托幼机构,联合托幼保健员建立儿童膳食管理制度,组织营养专家开展儿童营养膳食知识培训,引导儿童科学均衡饮食,强化个性化营养指导,加强体育锻炼,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发生。实施儿童营养综合干预项目。

(二)妇女保健管理

1.全面保障妇女健康

针对妇女生理特点,普及生殖健康和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规范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老年期生殖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2020年妇女常见病筛查率58.31%。

推进妇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城市低保、特困、低收入等困难家庭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项目,不断完善救治保障。逐步扩大了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范围,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完善妇女医疗保障。

2、推进青春期和更年期保健

探索开展青春期、更年期保健。指导青少年合理膳食和心理健康,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社会实践。针对更年期妇女健康需求,开展大众化的健康教育,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对更年期妇女提供健康状况筛查评估,营养、心理、运动咨询指导,不断提高更年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四)生殖保健管理

大力推动避孕节育服务均等化。设立避孕药具自动发放机,向所有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在“5.29”计生协会纪念日开展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力度,广泛开展避孕节育咨询指导,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降低人工流产率。

(五)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1.全面推进一级预防

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健康教育宣传,积极推进婚前保健服务,目前全区婚姻男女主动参检意识弱,婚检人数少,婚检率未达到50%标准。实施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计划怀孕夫妇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19项孕前优生服务。

2.不断加强二级预防

逐步扩大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覆盖面,加强人员培训和网络建设,持续推进NT检查、唐氏筛查、无创DNA、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等适宜技术管理和推广。

3、逐步落实三级预防

稳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面,重点开展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听力障碍筛查。

(六)、《出生医学证明》使用的管理:

2020年制定下发了“鲅鱼圈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规定,规定中明确了区卫健局委托我机构的各种职能,2021年初开展了各助产机构《出生医学证明》督导检查,规范了工作流程,严格掌控《出生医学证明》补发及年代久远首次签发。强调了《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的法律严肃性,切实做到我区《出生医学证明》及时签发、严格签发、违规不发;严把《出生医学证明》补发和需要“亲子鉴定”首发这一关,确保《出生医学证明》的真实有效。

(七)、扎实开展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评审工作

2020年鲅鱼圈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参加了2次市级评审活动。一是受营口市教育局委托,做为专家组评估考核成员,参加了营口市2019年度四星级幼儿园评估定级及复查评审工作,通过此次综合复检工作,鲅鱼圈一批幼儿园能够在原有水平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造,有效贯彻“保教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有效提升幼儿园的卫生保健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也发现了部分园在食堂建设、儿童膳食、健康检查、传染病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现场均给与了反馈,并对幼儿园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可操作性的建议,是对幼儿园工作的一次检验和提升。二是受营口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委托,做为督导小组成员,参加营口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督导检查,督导组随机抽查了鲅鱼圈区6家幼儿园。抽查结果,其中优良3家、合格2家、不合格1家,通过此次检查,检查组对我区的卫生保健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中心以星级评审为契机,以市级督导为指导,积极开展了2020年全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督导工作,我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规范管理已有了稳步提升,顺利过渡到从硬件管理向软件内涵管理迈进的阶段。

二、妇幼健康事业今后发展情况

(一)持续完善妇幼健康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国发[2011]24号)、国家发改委等十八个部委印发的《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发改社会[2019]160号)要求,按照本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在“十四五”期间建立一所标准化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重点提高功能业务用房和设备配备。完善妇幼保健体系,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及绩效考核管理,积极做好全区妇女、儿童健康保障工作。

(二)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开展。

在疫情防控期间,继续做好医疗保健机构防控管理工作,建立主体责任制,做好孕妇、儿童健康防护知识宣教,重点加强各助产机构、托幼机构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指导。详细规划就诊流程,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加强饮食卫生、手卫生等防控。

(三)进一步提升母婴安全保障水平。

2021年一季度剖宫产率有回升,2021年3月剖宫产率为 61.89%。今后全力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制度,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规范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加大助产围产专项技术培训力度,健全危急重症应对机制和诊疗预案,提升围产助力技术水平,重点实施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2021年全区剖宫产率降到45%以下,严控剖宫产率指标不反弹。巩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稳中有降的态势。

(三)努力提升儿童保健能力。

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实施健康儿童行动计划,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儿童健康管理,广泛开展新生儿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等服务。加强儿童口腔保健工作,预防和控制龋齿疾病的发生。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做好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改善托幼机构卫生环境和条件,深入开展儿童营养与膳食、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以及生殖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指导,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5%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控制儿童肥胖发生率。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0%以下,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四)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水平。启动出生缺陷人才培训项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救治能力。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广泛开展出生缺陷防治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开展婚前保健和咨询指导,推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完善服务模式,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和服务质量,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65%以上。规范孕前咨询和孕前、孕早期医疗保健服务。指导城乡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及多种营养素,预防神经管缺陷。落实一级防治措施,建立健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网络,提高产前筛查服务覆盖率和产前诊断水平;落实二级防治措施,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及报告率;落实三级防治措施,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确诊病例的治疗和干预,减少先天残疾的发生,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

(五)建全妇女全生命周期疾病定期筛查。

针对妇女生理特点,在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老年期,分别给与生殖健康和妇女常见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妇女特殊生理时期的健康问题。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制度,定期开展《妇幼工作培训会》,与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利用了宣传阵地、主流媒体、网络媒介开展丰富的宣传活动。做好妇女常见疾病治疗随访工作。妇女常见病筛查率达到80%以上。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逐步扩大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范围,提高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能力与防治水平,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规范的干预和治疗,开展喂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实行跟踪管理。

(六)大力开展孕期营养与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加强合理膳食指导,避免孕期营养失衡,降低妊娠期疾病发生率。为孕前、孕产期和哺乳期妇女等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指导,合理补充营养素,预防和治疗孕产妇糖尿病、贫血等疾病,减少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的发生。强化爱婴医院管理,促进母乳喂养,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80%以上;开展科学喂养与营养素补充指导,促进合理添加辅食,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贫血、肥胖等儿童营养性疾病。

篇7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45-02

我国儿童基数占全国人口的28.9%,可见儿童人口比例之大[1]。儿童因为生理发育时间较短,免疫能力较低,比较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病的侵袭,而一旦儿童患病后,其自身抵抗能力有限,病情发展迅速,一旦不及时进行治疗,很有可能出现致残,致死情况发生。社区儿童保健是专门针对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各类病症而进行防治的一项措施,能够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全方面的为儿童生长保驾护航。

1社区儿童保健基础内容

社区儿童保健是建立在医生的科学正确带领基础之上的,在医生的带领下对社区儿童常见的各类疾病进行诊疗负责,并专门针对社区医师/保健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在这其中包括了新生儿保健、婴幼儿保健、学龄期保健几个主要阶段[2]。在社区儿童保障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时期儿童生理情况制定针对性地保健措施,保障促进儿童生理身心健康发展。

2社区儿童保健加强的几点措施

2.1建立散居儿童系统。社区居民存在一定的流动性,而在这部分流动人口中,儿童也占据一定比例,如何做好这部分散居儿童社区保健,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社区儿童保障人员应该每月定时与妇保、计生办、计划免疫等部门主动核对散居儿童情况,及时根据了解情况开展相关保健工作。建立好散居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电子卡,在其流动后只需将电子卡交给相关社区部门就可以及时建立相应保障体系。

2.2加强保健团队专业性与服务性。社区儿童保健被很多医护人员看做为“闲职”,就是每天上班打卡,然后喝茶、看报、聊天等工作。专业性差,服务性被动。当今社会,只有优质服务才能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首先要彻底解决社区服务人员思想问题,贯彻社区健康服务工作方案相关要求,从服务人员中选拔出临床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政治思想态度端正、服务主动的医师来担任儿童保健门诊工作[3]。对所有医师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实行考核合格上岗制度。

2.3系统管理,定期与不定期指导。社区人口基数不稳定,中间存在常驻居民与流动居民,社区儿童保障部门不能等待居民有问题上门求助才开展保障工作,而是应该主动进行儿童人口调查。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半年内不定期进行2次以上调查,通过居民走访了解社区儿童近期患病趋势与治疗情况,根据了解情况再进行针对性调查,制定出相应保障措施。对来门诊体检治疗的儿童进行跟踪随访,了解儿童患病治疗情况。相关社区领导要定时不定时对社区健康服务站门诊进行检查与指导,指出不足之处并指导相应完善策略。

在社区服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体弱儿的管理,如活动性佝偻病、各类贫血症、早产儿等等,针对这部分儿童要对其父母进行专门的健康教育,建立专门档案进行管理,并随访监督遵医行为。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要随时保持与社区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指导孕产妇正确掌握母乳喂养方法,宣传不同儿童成长期正确处理方法,常见病首要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等[4]。

2.4完善计划免疫制度。建立相关儿童免疫接种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儿童计划免疫制度与程序对社区内儿童进行预防接种。部分家庭因为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不能及时让儿童按照规定进行预防接种,针对这部分家庭应该了解其主客观原因,再教育告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让这部分家庭了解配合儿童预防接种,避免各类传染病在社区内爆发流行。

3体会

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儿童身体健康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在高节奏的生活过程中,家长因为工作原因而疏忽了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导致部分儿童患病已经明显表现出临床特征才就医问诊,这无疑加大了治疗的难度。同时由于几年来流动儿童大量增加,给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只有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坚持以家庭为中心,以儿童为单位,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与服务水平,主动出击才能将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能清,黄俊芳,贺卫权等.新型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69-2171,2174

篇8

1健康教育的方法

1 .1交谈

交谈是护士与患儿、陪人沟通的主要形式,在交谈时,护士态度温和、语言亲切。根据病人需求选择教育内容,可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也可多人同一问题的讲解或是病人家属提出所关心的问题,护士有针对性问答。通过交谈,不仅可以向患儿及陪人传授健康教育知识,而且可以传递爱心,增进护患关系,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

1.2技能的演示

护士指导患儿及陪人自我护理、保健和康复。如教母亲如何做好母乳喂养,如何为患儿拍背和做好皮肤护理等,示范时讲述概要,示范中分解步骤,反复多次,示范后让陪人模仿练习,并在一定时间内评价效果。

1.3陪人现身说法

安排同病房患儿及陪人主动交流经验,以达到宣教的目的。如让患儿家属互相交流护理高热患儿的体验。

1.4设立健康教育手册

我们科室通过在走廊放置制作内容丰富、简明易懂的各种疾病的书面宣教知识,张贴可爱的宝宝图画,同时将入院介绍住院须知的内容存放在方便的地方,以方便陪人阅读。对陪人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耐心、详细的解释,以取得陪人的配合。

1.5发放健康处方

健康处方是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护理。我们科在走廊处存放有健康处方,患儿及陪人可随时获取所需的健康教育处方,以获得疾病的有关知识。

2健康教育的时间与场合

2.1常规时间护士可以在病人入院时、在给病人治疗、护理中或在出院时,根据患儿的需求进行。

2.2随机时间病人或家属提问时或遇到问题时,护士创造时机给病人做好健康教育。

2.3场合陪人或患儿已做好学习准备,患儿处于身体较舒适、心理很放松的状态时进行,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反之在患儿病情危重、家长焦虑或恐惧时进行健康宣教,家长无心听取,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3健康宣教内容

3.1患儿入院时,病区护士及时热情接待,帮助患儿及家属尽快熟悉病房环境,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住院须知等,稳定病人及家属情绪,促进护患合作,使之能够积极治疗和护理。

3.2针对不同疾病的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解疾病的诱因、病因、临床表现、护理、预防保健知识,消除不健康的意识。

3.3做好用药指导介绍药物的作用、疗效、不良反应,特别对特殊用药应着重向家属交待清楚用药注意事项,如654―2药物用药后如何注意等。

3.4出院的健康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士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患儿出院时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出院时护士应详细交待疾病现状、继续用药、康复及定期检查和自我护理指导。

3.5病区护士长经常下病房征求陪人的意见,以检查健康教育落实情况和效果。

4体会

篇9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是指针对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的婴幼儿的身心特点,通过进行科学的综合干预,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开展必要活动等综合措施,促进儿童生理、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性的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理论也逐渐完善并获得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对社区200例儿童保健中早期综合发展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实践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儿童20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儿童均为出生体重大于2.5kg的正常健康婴儿,排除早产、先天畸形、先天性遗传疾病、黄疽等婴儿,所有婴儿的父母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两组婴儿在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无较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儿童仅采用常规保健管理,实验组儿童在常规保健管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综合发展保健,制定早期综合发展计划并实施。在1岁时,对两组儿童的体格发育、智能发育和营养状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智能发育情况采用GeseII发育诊断量表进行评估。早期综合发展保健的具体措施如下:①早期教育:根据婴幼儿智能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营造适宜的环境,配备恰当的玩具,以游戏的形式对儿童智能进行开发训练;指导家长对儿童的视听、知觉、触觉、语言、动作和认知等能力进行开发训练,培养儿童的自理和环境适应能力;对于4个月之后的儿童,每月组织一次亲子活动,促进儿童之间、家长之间和亲子之间的交流,较强小儿社会交往能力[1]。②营养指导:根据儿童生长对营养的需要制定保健计划,对4个月以下的儿童指导其采用纯母乳喂养,对4个月之后的儿童,可以指导辅食的喂养,在4个月之后指导给予维生素和铁剂的补充;指导母亲给予婴儿适当的太阳照射,促进钙质的吸收。③身体抚触:指导家长对小儿进行定期的身体抚触,每次15min,每天2次,按摩要保证力度适中,从头面部开始,包括胸腹部、背部和四肢各个区域,在按摩过程中,可以放轻柔的音乐,促进母婴身心放松,也可同时与小儿进行情感的交流。④健康教育:定期开设家长讲座,对小儿的发育规律、发育影响因素、营养喂养、常见病防治等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提高家长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举办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家长之间进行育儿经验交流,提高其积极性和持续性[2]。

1.3 身体与智能发育测试

1岁时对两组儿童的发育和营养方面的指标进行测试,包括:体重、身高、血红蛋白浓度,并做记录;对两组儿童的智能发育情况采用盖泽尔发育商检测法测试发育商各测试项,包括社会适应性、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社会交往等测试项,并做好得分记录。

2 结果

统计两组儿童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指标,对比各项指标差异较显著,见表1。

3 讨论

儿童体格、心理和智能发育均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前者不受主观意志的影响,后者则可以通过对儿童生长环境的教育条件的改善和营造来进行提高,促进儿童更好的生长发育。0~3岁是婴幼儿身体和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按照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给予感官的刺激、语言、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等,可以促进小儿脑潜能的开发和神经心理发育,从而提高智力水平。

早期综合发展的措施:早期教育:可以为小儿提供语言环境和感官刺激,促进小儿认知和社会能力发展;身体抚触:可以对小儿的神经系统进行刺激,促进中枢神经的发育,实现情感传递的培养;营养指导:根据小儿生长发育需求进行营养指导,满足小儿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并可以有效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家长的健康知识,促进亲子关系,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为儿童提供利于生长发育的家庭环境[3]。早期综合发展社区应用:社区家长对育儿课堂、智能评价、营养评价等的需求较大,且对早教、婴儿游泳和婴儿抚触等表现出较大兴趣;建立以常规体检为基础的评估体系,以育儿课堂为指导体系,建立发育监测和评估体系,对社区儿童家庭进行全面的系统指导,充分发挥家庭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中的作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早期综合发展相关知识的传递、指导、监测、评估和信息交流,促进家长之间进行育儿经验交流,促进其参加早期综合发展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人力和物力效率[4]。

综上所述,早期综合发展在儿童保健中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儿童体格和智能发育,减少营养性疾病发生,值得进一步在社区儿童保健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笑英,马晓丽,林美英,苏云凤,冯素娥,徐娟,李艳梅,吴丽华,陈春燕.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3):67-68.

篇10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不健康、化学药物泛滥或遗传因素等的影响,我国的特殊儿童数量在不断地增长。我们所说的特殊儿童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盲、聋、哑或智商上的智障儿童,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儿童,比如多动儿童、自闭儿童或者学习能力缺陷儿童等。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缺陷或障碍,会使得他们的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注重对特殊儿童障碍、技能的恢复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

特殊儿童群体中的孩子除了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还有许多孩子在言行举止、情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异常,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比如多动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特殊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疾病如下。

1.存在睡眠问题及躯体化症状。通常情况下,睡眠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少出现,但是特殊儿童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会出现失眠、梦魇等睡眠问题。另外,有些特殊儿童因为焦躁、不安等情绪会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消化不良、头疼、腹痛等。

2.情绪暴躁,对他人有严重的敌对情绪。由于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他们经常感到压抑和自卑,可能会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或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表现出敏感、焦虑、易怒,甚至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破坏东西等。比如多动症儿童,虽然他们在生理和智力上没有缺陷,但是因为表现多动,可能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打骂,受到学生的嘲笑或歧视,使得他们对别人没有信任感,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攻击性很强。

3.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73-02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针对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一项对策而来的。[1]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生命教育指教导个体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性活动。

教育的产业化及对金钱的追求是当今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教育的功利化,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成长的权利被忽视。[2]当今中国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不幸福感、空虚感弥漫,物质可以令人富有却不能令人幸福,唯有健康积极的教育能够拯救迷茫的心灵。人生是一辈子的“马拉松”,不在于走的多快,而在于走的多远以及沿途的风景。然而世俗的教育、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不得不终日承受“百米冲刺”的压迫,假如没有在幼年接受生命教育的启蒙,一生将会痛苦不堪,难以承受生活的压力,甚至轻视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公布:每年约100万人死于自杀,大于死于战争和谋杀的死亡人数。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150万。另外,每年约有1000-2000万人自杀未遂。[3]死亡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思考死亡,也就是思考生命的意义,之所以死亡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是因为死亡为生命加以期限, 人才能倍加珍惜,便显得生命是如此珍贵。

2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分析

学前教育是针对胎儿至入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包括胎儿教育、婴儿(初生至3岁)教育、幼儿(3岁至6岁)教育,推动儿童当下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更加顺利的适应小学教育,为儿童的终身发展进行启蒙教育。[4]学前教育目前被众多的家长所误解,学前教育并不是“让娃娃赢在起跑线”,这是现代人典型过早的“精英教育”,关注的不是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长,而是功利成就。“精英”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中的成功人士,他们为社会贡献正能量,完成自身的梦想,受到人们的尊重。在经过传统教育模式的筛选之后,大多数的人显然归于平凡,结果内心失落痛苦,造成了更多生命的过早凋谢。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不是为了一小部分人。盘点时下围绕中国教育的话语,我以为,概括其病症的最流行词汇莫过于“应试教育”,指示其出路的最高拼词的词汇当推于“素质教育”。无论是哪种教育,都要建立在生命教育之上,人要学习健康的人生态度,保障身体健康。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并不是必须成为社会精英,是让每个孩子发挥自身最大潜力,为社会创造价值,获得人生的满足感,塑造生命的伊始。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尊重学前儿童,尊重大自然和社会,帮助孩子与天地万物建立和谐的关系,使孩子更健康、安全、快乐的成长。在尊重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出发点是生命,由于学前儿童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就要落实到生活中具体事物之中。教育要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采取更为生动浅显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事中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5]

幼儿生命教育可以涉及认识自我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死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内容,最重要的是树立健康的生命观。生命教育让孩子懂得保障安全、自我防护,也要学会关爱他人,体会到生命的幸福感,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从而心怀感恩的珍惜爱护一切的生命。健康教育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计划的学习经验的过程,旨在提高儿童对有关健康科学的认知水平,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与他人,从容的面对生理、心理的疾病或状况,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6]

总之,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蒙最佳时间就是学前阶段。智力教育要在生理基础发育之水平适当的时候开展,由于学前期儿童特殊的人生阶段,尽早令幼儿理解生命的意义,就越能防止悲剧的发生,为其一生奠定积极的人生态度,创造人生的美丽绽放。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3 学前教育期进行生命教育的思考

全世界每年都有100多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我国意外伤害占儿童死因总数的26.1%,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至10%的速度递增。学前期间的儿童,受到外界的影响作用最大。是自我意识、性格、生存技能、世界观等的最初形成阶段。作为教育者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命观念。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有独立的人格和自身的权利,因此幼儿园要肯定幼儿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幼儿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导孩子走向生命的快乐而不是一味追求功利性成功。针对不同的孩子,教师要研究其发展水平、学习方式、个体经验和能力,尊重他们的选择,使之爱上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主动参与学习。让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主动求知以及与他人友好相处。生命教育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它是令大人或孩子都感到喜悦的教育。《幼儿园指导纲要》[7]中的指标,明确了学前教育工作者、幼儿园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李阿芳、杨晓萍指出,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现象严重,课程内容太过照搬教材,课程评价形式单一,课程实施忽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主导作用太大。幼儿园关注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幼儿园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智力和生活能力,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使其感恩生命的存在意义,促进幼儿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是学前工作者的使命。[8]实施学前生命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风土人情,经济、人口、政策状况等,结合幼儿、父母的意愿和幼儿园的资源。

生命化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生命的感受。生命化教师不只是要求一般的具备知识、能力和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求对教育、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感悟、关怀和追求。[9]生命教育启蒙之于老师,使教师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更为用心地研读孩子,让教育更有意义;充分利用幼儿园生命教育的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丰富课程,使孩子不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关注其他的生命,明白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了解到自己在大千世界中是多么渺小,敬畏自然,同时又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那么神奇和独特,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责任和意义,不断的实现自身的价值,世界因自己而更加的美丽。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不仅仅让孩子热爱生命,而是让他们从生命起点找到人生的方向,一生保持一颗爱世界、爱自己的童心。

参考文献:

[1]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3).

[2]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2.1-2.

[3]中国日报网站[EB/OL]. http:///20040910/n221972012.shtml.2004.09.10

[4]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3-11.

[5]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366-368.

[6]朱家雄 汪乃铭 戈柔.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198-200.

[7]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11.1.1-2

[8]李阿芳、杨晓萍 试论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生命意义的缺失[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379(9).7.